時間:2023-05-29 18:03: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憫農李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憫農》其實有兩首,鋤禾是其中一首,為了方便稱呼就叫鋤禾,慢慢地成為詩名。李紳《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來源:文章屋網 )
1、《憫農》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憫農》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來源:文章屋網 )
1、唐代李紳的《憫農》。憫農二首
(1)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這首詩經常被人們用來教育兒童珍惜糧食,拒絕浪費。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來源:文章屋網 )
作者: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七絕·農家女》
文/邵本雙
鋤頭放下進廚房,整備三餐為插秧。
莫道城中姝女靚,臉涂塵土也芳香。
3、《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2、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6、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7、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8、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9、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10、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11、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 長歌行》)
12、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13、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人們總是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可是我們真正了解了嗎?
今天,我們張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班會課,張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小麥是這樣變成饅頭的:1、首先需要播種小麥。2、等待小麥成熟。3、期盼秋天的豐收。4、磨制成面粉。5、制作成饅頭。
我們可以看出,制作饅頭的過程是很復雜的,也是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的。
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的這兩首憫農都是在告誡大家不要浪費糧食,請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從我做起,請大家珍惜糧食!
我國的古詩眾多,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讀著這首詩,眼前仿佛出現了烈日當空,農民們流著滿頭大汗,辛勤地鋤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來,滴進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粒米飯,都凝結了農民伯伯們的勞苦!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在飯堂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有的小同學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總是隨便把飯菜倒進垃圾桶里。我想大聲呼吁:讓我們大家都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四川內江實驗小學五年級:無名
月兒掛上了樹梢發出一絲絲冷冽的光,正如人們悲傷地心境。古人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今昔卻是思親之日,杜牧所寫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詩表達了作者的離愁同而也表現了人們的情深義重,難舍難分之情。
夜隨著時間迎來了新日。
火紅的太陽散發出強烈的光芒直射大地,田地里的人們還在辛勤的勞作著,手中的鋤頭不停的揮舞著,汗珠似水般傾瀉下來。這一景象不禁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風一拂,望我國大好山河。
一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似“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它們就是我們的驕傲—長江、黃河。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為‘行舟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如此境域怎堪不絕?‘水管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女子般的西湖。
……
徜徉在詩歌的海洋里,尋覓著無形無影的詩韻。
初二:鄙老人
我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念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吃了將近13年的白米飯,可是只有親自體驗到干農活的辛苦,才會覺得白米飯的香甜。
前幾天,我和媽媽回到外婆家去幫他們收谷子。說是收谷子,其實我們兩個什么也干不來。媽媽就去給大家做飯,我呢?去吃飯唄!
老天爺也真是懂事。剛剛下了幾天的雨,天氣十分涼爽。知道大家要開始勞動了,便給我們帶來了晴天。
下午兩點鐘,收割戰斗開始了。
現在的收割因為更加機械化,所以也輕松多了。只要有鈔票,一切都好辦。地里的莊稼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搞定了。別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剩下的事還多著呢。接著考驗人體力的時候到了——搬谷子。
地里散落著幾十袋剛剛打出來的谷子。哥哥開始的時候用“擔”。扁擔兩頭吊著兩袋谷子,我看見哥哥挑著兩麻袋谷子搖搖晃晃地沿著窄窄的山間小路走去。后來哥哥采用“扛”的形式,拉著麻袋的頭尾就扛上了背。到了院壩里,他就顯得有些體力不支了,順手就將背上重重的麻袋滑到地上來。然后拿起放在地上的水杯,喝了幾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又扯了扯后背的衣服,在原地歇了一會兒,才回到地里繼續干活。接著外婆、舅舅也開始扛著麻袋往回走,看他們痛苦的表情就知道這項活可真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紳的《憫農》,短短20字,字字叩問我們的心靈,句句傳遞勞動的艱辛,深深地警醒我們要珍惜糧食!
記得那一次,因為急著與弟弟玩槍戰,我胡亂夾了幾塊肉,狼吞虎咽地扒完飯,便與弟弟開始了真人CS。剛一開局,媽媽震耳欲聾的“獅吼功”就響起來了:“周昊揚,回來!”我猛然記起因為吃得急,碗里還有許多米粒。我走回餐桌,極不情愿地把剩下的米粒吃完就想開溜。那哪還走得成啊,媽媽的長篇大論又開始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13歲了,怎么還不節約糧食?”聽媽媽這么一說,我心里微微一顫,臉“唰”的一下燙到了耳朵根。“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棵小種子,在春風中萌發,拼命吮吸雨露和陽光,經歷狂風暴雨的洗禮,忍受雜草蟲害的考驗,才長成那搖曳的一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農民伯伯頂烈日,迎風雨,細心栽培管理,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才有了餐桌上香噴噴的白米飯,我們怎么能浪費呢!
自家糧食應珍惜,酒店用餐亦如是。這天聽說到酒店吃飯,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一共九個人,阿姨點了十五道“山珍海味”,服務員剛要拿走菜單,我大喊:“這么多菜哪吃得了?有紅燒肉干嘛還上炒肉絲,有青菜燒粉絲還要黑菜牛肉干嘛,重復的菜盡可去掉。如果不夠吃,可以再點嘛。哇哈哈!吾乃節約大使也!”說完得意地扮個鬼臉。媽媽也接話說:“對對對!這么多菜我們八位女士加一個孩子吃不了,今天我們來個‘光盤’行動”。服務員笑瞇瞇地沖著我點點頭說:“這位小朋友真懂事!”幾位阿姨也直夸我懂得節約,懂得珍惜。我一副老成的樣子,捋捋“胡子”,笑著說:“當然,當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呀!”
是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年以前的李紳目睹農民終日勞作不得溫飽,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警句。千年以后的我們,身處蒸蒸日上的國度,是否也應該體會到祖輩們的饑餓印跡,讓“儉以養德”深入我們每個國人的內心深處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讓我們從“光盤”行動開始,取之有度,用之有節,與遙遠的詩人情懷作不朽的心靈呼應吧。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沈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唐·劉禹錫)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明·顧炎武)
千山紅樹萬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唐·韋莊)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宋·范仲淹)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學過很多首古詩,例如:孟郊的《游子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看到這首古詩,我就仿佛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個農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鋤著地,鋤頭越來越重,農民伯伯也越來越累,豆大的汗珠順著臉流了下來,濕透了衣服,滴到了地里,這是一幅多么辛勞的畫面啊!正是因為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我們每天才能吃到那么多豐富的食物,有香噴噴的米飯、好吃的饅頭、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可媽媽告訴我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災害、戰爭等各種原因而吃不上飯,他們忍受著饑餓與痛苦,有的人還被餓死了,這是多么的悲慘啊!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并不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運,他們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對食物挑挑撿撿,還把飯粒掉的四處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還偷偷的將食物倒掉,唉!真是不應該呀!在這里,我要對所有的小朋友,大聲地說:“請愛惜糧食!”
從小到大,讀過無數的詩篇。許多人,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志向,思念親人同友人離別之意。在我讀過的詩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中作者體現了以為慈愛,樸素,偉大的母親的無限的愛。
現在的我們,對于母親的關愛,認為是理所應當,無法體會母親的用心良苦,甚至有時還對母親大吼大叫,但作為母親的她們,仍然默默的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她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無怨無悔。
記得5.12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位母親在廢墟中用身體抵住抵住塌下來的樓房,身體下面護著她3,4個月大的孩子,因為有母親護著,孩子毫發無損,安靜的睡著。當救護人員解開蓋在孩子身上的被子時,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屏幕上有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對你的愛。雖然這個母親的偉大事跡已經家喻戶曉,可是知道的那些人是否有感觸?母親,可以為自己的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普天之下,并不只有這位媽媽會這樣做,而是所有的媽媽都會這樣做。
回想自己生病的時候,媽媽整宿沒睡,倒水給我喝,守在床邊,寸步不離,在母愛的呵護下,病好得很快。當醒后看到媽媽整宿沒睡守在床邊的時候,感動得落淚。
回想自己考砸的時候,媽媽給予的并不是責罵,而是給我分析錯的題目的正確解答方法,當手里捧著考得不錯的成績單時,她笑了,笑的很欣慰,也笑得比我還開心。
回想這些年的點點滴滴,媽媽每天都在陪我走。不管什么天氣,她都總是牽著我的手走;不管什么情況,她總是在受挫折后才教給我一切;不管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她總是陪我度過。……
曾經,怨恨過母親,為什么那么殘忍,為何不在泥濘中抱我前行?為什么不在挫折前教我應對?為什么那么執著,不在寂靜中勸我放棄而不去休息……
現在,我并不怨恨母親,而是感激她。她從不抱我前行,是因為她要我學會面對坎坷;從不在受挫折錢教我應對,是要我體味人生;從不叫我放棄,是要在無言中教我持之以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