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國名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是個能詩善詞的國家,在浩如煙海的詩文中,有一朵艷麗的奇葩令人賞心悅目,那就是將中藥名嵌入的文句。這種文辭別具一格,或寄深意,或表心跡,或言志向,或藏諷刺,風趣幽默不亞于笑話小品。茶余飯后翻開一閱,喝一口清茶,減了幾分壓力,消了些許疲勞,品了幾縷清香。
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一日結伴春游,看到清新秀麗的景色觸景生情,皮日休當即吟出一首七絕詩:“數曲急溪沖細竹,葉舟來往盡能通。草香石冷無近遠,志在天臺一遇中。”吟罷他對陸龜蒙說:“我這首詩雖不見佳,但卻暗含三味中藥名,老兄是否能猜得出?”陸龜蒙笑道:“不必過謙,詩文巧妙,但藥名并不難猜,是不是通草、竹葉、遠志三味?”隨即他也脫口說出:“桂葉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綬蘸溪黃。連云更入幽深地,骨錄閑攜相獵郎。”皮日休不假思索地答道:“肯定是紫葛、黃連、地骨三味無疑。”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在他的筆下,中藥成了他痛陳百姓疾苦,心系萬民的意象:“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這首詩描述的是藥農起早貪黑采挖販賣中藥地黃的情景,反映出藥農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文中說的口糧指的是貴人家喂馬剩下的飼料,一味地黃儼然是藥農的一滴滴辛酸淚。
北宋進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了十余年之久,其間他百折不撓,以詩言志,寫下了不少愛國詩作,他在《集藥名次韻》一詩中云:“獨活他鄉已九秋,腸肝續斷更剛留;遙知母老相思子,沒藥醫治盡白頭。”詩中巧妙嵌入了六味中藥――獨活、續斷、知母、相思子、沒藥、白頭翁,表達了自己深沉摯誠的愛國懷鄉思母之情,讀之感人肺腑。
與洪皓同時代的詩人孔平仲喜歡游山玩水,鐘情環境養生,他博學多才,“長史學,工文詞,著續世說,繹解稗詩”,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寫過兩首《藥名體》詩,之一為:“鄙性常山野,尤甘草舍中。鈞簾陰卷柏,障壁坐防風。客土依云實,流泉架木通。行當歸云矣,已逼白頭翁。”之二為:“此地龍舒國,池黃獸血余。木香多野橘,石乳最宜魚。古瓦松衫冷,旱天麻麥疏。題詩非杜若,箋膩粉難書。”兩首詩中嵌入了常山、甘草、卷柏、防風、云實、木通、當歸、白頭翁、地龍、血余、木香、石乳、瓦松、天麻等多味中藥名,詩中描繪的是一幅林泉休閑養生圖,住茅屋,坐林,聽微風,清爽宜人,悠然自得。
我國名著《西游記》可謂家喻戶曉,翻開第二十八回,可以發現作者吳承恩借唐僧之手寫的一首藥名詩:“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遇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此詩借藥名抒發思鄉之情,詩中有藥名九味――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馬兜鈴、芥、茯苓、防己、竹瀝、茴香。
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在文壇上曾開創“誦史鑒,考掌故,慷慨論天下事”的一代新風,他寫過一首《遠志》詩:“九邊爛熟等雕蟲,遠志真看小草同。枉說健兒身在手,青燈夜雪阻山東。”遠志為草本植物,根為遠志,莖為小草,詩人在這里借中藥遠志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同時也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心境和憤世之情。
詞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在詩文中獨樹一幟,用中藥名寫成的詞更是別有情趣,讀之回味無窮。
詞人辛棄疾與當時的蘇軾并稱為“蘇辛”,名氣彌遠,他新婚不久便辭別妻子奔赴抗金前線。一日夜深人靜,他以中藥名賦詞一首遙寄嬌妻以表思念之情:“云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郁,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掠過半夏,涼透薄荷裳。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黃。”詞中嵌含了云母、珍珠、防風、沉香、郁金、硫磺、桂枝、蓯蓉、水銀、連翹、半夏、薄荷、鉤藤、常山、輕粉、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茱萸、熟地、等二十三味中藥名。無獨有偶,辛棄疾還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山路風來草木香,雨余涼意到胡床。泉石膏盲吾已甚,多病,提防風月費篇章。辜負尋常山簡醉,獨自,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只甘松竹共凄涼。”詞中嵌含了木香、石膏、防風、常山、甘松等中藥名,表面上看好像寫的是山水、風雨、石草等自然景觀,實質是作者借景抒發內心的情感和憤懣,寓意深刻,給人啟迪。
宋代陳亞的《生查子》題為“藥石閨情”,以中藥名填詞狀寫閨中之情,也值得一讀:“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檳榔讀。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何事時,猶未回鄉曲。”詞中有相思子、薏苡仁、白芷(白紙)、苦參、檳榔、遠志、當歸、櫻桃、、茴香等藥名。其意是相思之情無法在白紙上表達,信中的每個字都含有像苦參那樣的遠離之苦,寄給你的信,夫君一定要仔細閱讀,記得我們當初約定好說等到櫻桃熟的時候就回來,可現在都開遍了,你還是沒回來。
在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筆下,中藥成了他鋪陳故事、渲染情節的道具,如《西游記》第二十八回里,吳承恩借用藥名寫了一首《西江月》的詞,描寫了孫悟空率眾猴對進犯花果山的獵戶進行抵抗的情景:“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尸骸輕粉臥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全詞用了烏頭、海馬、人參、官桂、朱砂、附子、檳榔、輕粉、紅娘子等九味中藥名,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激烈拼殺的打斗場面和獵戶的慘敗之景。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地段,總面積5402平方公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之一,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境內有連霍高速公路、國道312線、227線、蘭新鐵路復線穿過,交通便利。山丹原名刪丹,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是山丹縣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山丹縣文化旅游資源簡述
(一)焉支山森林公園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俗名大黃山,因山中盛產大黃得名,系中國名山之一,世博會的發源地。焉支山位于山丹縣城南40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焉支山自然風光秀美,森林覆蓋面積大,山上林木種類豐富,山下溝壑縱橫,峽谷兩側崇山峭立,頂峰百花池海拔3976.8米。山體為南北走向,山頂終年積雪,山腰間草茂花繁,松柏長青。從春到夏,山上遍布迎春花、山丹花、野玫瑰、金露梅、鞭麻花等野花。山中還盛產大黃、黃芪、沙參等名貴的藥材。
焉支山歷史悠久,游牧民族月氏、匈奴等先后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大敗匈奴,從此,焉支山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巡,在焉支山下接見西域27國使節,舉辦“萬國博覽會”,使焉支山成為世界博覽會的發源地。唐代詩人李白、韋應物、岑參、王維等著名詩人留下了歌頌焉支山的優美詩篇。
(二)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是當前世界上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馬場之一。山丹馬場占地約329萬畝,草原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屬高原牧區,是中國最美的六大生態草原之一。氣候常年溫和陰濕,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以汗血馬為基礎,以當地蒙古馬和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成為我國歷代最大的皇家軍馬、良馬的養殖基地。山丹軍馬場也是有影響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之一。電影《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等30多部影視片先后在此拍攝。
(三)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又名土佛寺,位于山丹縣城西5公里的t高山,始建無考,復建于明正統六年(1441年),萬歷九年(1581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于戰事,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十四年(1888年)重修。1971年全被拆毀,后又重修。寺內大雄寶殿,為全木質結構、琉璃瓦蓋頂的樓閣,高3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金碧輝煌,雄宏壯觀。釋迦摩尼講經說法泥塑坐像高35米。大佛全身金錙彩繪,面部及手、足、胸部皆為貼金,被海內外佛教界高層人士譽為“天下第一佛”。寺院分前庭和后院,120多間古樸典雅的房屋點綴其中,錯落有致。書法家趙正題有“大佛寺”匾額。2011年山丹大佛寺被命名為全國首屆和諧寺觀教堂,2013年1月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定為國家4A級景區。
(四)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
路易?艾黎是新西蘭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1944年他和英籍戰友喬治.何克共同創辦了山丹培黎學校。艾黎和何克在山丹生活并從事教育工作近十年,與山丹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視山丹為自己的第二故鄉。1980年3月,艾黎將自己在華幾十年收藏的二十多類共五千多件文物全部捐獻給山丹人民。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位于山丹縣文化街,是一座頗具民族特色的四合院結構建筑,主展廳為中西合璧式兩層大樓。全館分為六個展廳,主要展示了路易?艾黎生平、艾黎捐贈文物和山丹出土文物,現為甘肅省愛國教育基地,國家2A級旅游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漢明長城遺址
山丹漢明長城,位于312國道2642公里處,距縣城20公里。境內漢長城,東南接永昌水泉子段,經5個鄉,全長98.5公里。始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壕溝代替墻,埂上筑烽燧,長約100公里,現存10余公里。境內明長城起止地點、走向大致與漢長城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始建于嘉靖后期,隆慶六年(1572年)竣工,以黃土或黃沙土板筑的墻、墩、列障組成,全程282.7公里,現存98.5公里,是迄今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夯筑長城,被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山丹旅游文化產業園區的創建
山丹縣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在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背景下,按照資源――產品的發展路徑,山丹縣應該結合自身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將旅游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文化產品和優勢,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山丹旅游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的基本構想是創建四大產業園。
(一)創建農耕文化園
農耕文化園區主要包括兩部分。
1、農耕文化展示。山丹縣農耕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山丹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與山丹縣毗鄰的東灰山(位于今民樂縣南),就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小麥種子,證明當時的先民已掌握種植技術,這是本地區原始農業形成階段。經過漢武帝時的河西之戰,西漢打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大規模遷徙內地居民,山丹境內農業由此發展起來。移民從內地帶來先進生產技術,開始種植麥、黍、稷、粟、豆等,開始試種從西域輸入的西瓜、胡蘿卜、苜蓿等作物。漢代山丹的主要耕具為鐵犁,主要耕作方式是牛耕。五代十國時期,回鶻占據山丹后,駱駝兼作耕田,白麥、青稞、麻、蔥、韭等農作物廣泛種植。西夏占據山丹后,農業以畜牧為主。明初大量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地農民遷入,實行“寓兵于民”的屯田制度,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2、農耕工具體驗。農耕工具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現代人對傳統農耕工具了解較少,將其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有助于山丹縣農耕文化的傳承延續。具體主要展示老犁、打場用的石磙、麥盤、水磨、木齒耙,打土塊的榔頭、播種的手搖耬、灶火用的風匣、揚場用的木锨等。
(二)創建移民文化園
明初,為了疏散稠密人口,開發荒地,盡快恢復經濟,朱元璋采納了戶部郎中劉九皋“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的奏疏,選人口稠密“表里山河”、“北通幽燕,南達秦蜀,東聯齊魯,西抵河隴”的山西洪洞縣為重點移民區,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頒招遷令。由于民屯的快速發展,《甘鎮志?歲計》記載,山丹衛洪武中有戶6363,人口12720。但是,在民屯的百余年中,邊患頻繁,軍屯擱置,豪門仗勢,霸占水利,民屯荒蕪;賦稅苛急,軍民多逃亡謀生。至嘉靖年間,戶數銳減至1551,人口減至5406,景象蕭疏。山丹屯田制在明嘉靖末年雖基本破壞,但事實充分證明,明初移民政策非常成功。內地移民在山丹的開發,增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農牧生產,固守了西部邊塞,保障了古絲綢之路的暢通。應該收集有關移民資料,與山西洪洞縣開展合作,在山丹縣內建立展館,展示移民文化及其對山丹開發的影響。
(三)創建軍馬文化園
軍馬文化園區也包括兩部分。
1、馬文化體驗。山丹馬,馳名天下,“馬文化”是山丹馬場的核心旅游資源。具體展示包括:在老沙草臺再現漢代古戰場原貌,建立漢代驃騎將軍營寨一處。在軍馬一場的軍馬養殖基地修建“丹馬基地”,為游客提供馬術表演、賽馬、騎馬場所。修建“軍馬博物館”,讓游客更好更地了解山丹軍馬場,感受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文化魅力。食用油、酸奶、青稞酒、牛肉干等農副產品制作參觀體驗,并可作為山丹特色食品供游客采購。
2、夜色草原體驗。具體包括:修建馬場游客接待住宿場所,為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的休息住宿服務;設計多彩有趣的活動,如觀賞草原夜景、歌舞表演、篝火晚會、燒烤等,豐富草原夜生活,全面展現軍馬場草原的魅力。
(四)創建軍事文化園
軍事文化園區包括兩個部分。
1、古城堡遺址展示。山丹縣古為匈奴居住地,漢武帝時霍去病擊敗匈奴后始置縣,屬邊塞要地。為了抵御少數民族的入侵,漢代在修筑長城的同時,還修筑了眾多城堡,如峽口古城、東樂古城、霍城、大馬營城堡等,至清代時已有大小堡寨60余座,沿甘涼大道還設有6鋪、3驛、5塘等。這些古城大部分遭到破壞,無從考證,但峽口古城、東樂古城、霍城、馬營仍有遺跡。開辟古城堡旅游線路,使山丹旅游資源得到深度開發。
2、漢明長城防御文化觀光區。以山丹縣城東十里堡、新河驛長城遺址、峽口古城遺址、繡花廟為一條旅游線,主要景觀為新河驛遺址、峽口古城遺址,以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豐城堡、繡花廟為輔助景點。具體包括:由于長城景觀大多位于高速公路旁,因為高速公路的封閉性,游客不能近距離親近長城和進行長城的全線游覽、體驗活動,故應建設旅游專用道路。設置長城遺址、遺跡標志。在長城旅游線各節點設立標志牌,通過不同主題分類標示。翻修長城遺址博物館,深度挖掘和展示長城的歷史與文化,豐富游覽內容,增強觀賞性和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