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好看的玄幻小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當美女變成丑女》,作者:入眼迷花。
2、《吾妻天下第一》,作者:魚羊。
3、《七彩神王》,作者:夕陽挽月。
4、《穿越之孟姜女》,作者:藍夢袖兒。
5、《作威作符》,作者:傾咔。
6、《古墓新娘:千年不朽的玉面美人》,作者:無雙。
7、《翻手男覆手女》,作者:泥巴人。
8、《新一品修真》,作者:曾經的青柳。
9、《夜叉明王傳》,作者:落月追風。
10、《重生之封魔傳奇》,作者:月攬香。
(來源:文章屋網 )
摘要網絡玄幻小說自誕生后不久,便成為網絡文學的主流,2003年前后更是網絡文學的關鍵詞之一;從2004年至今,玄幻小說不僅僅占領了網絡文學的領頭位置,同時也不斷創造出一個個出版奇跡。這一現象的發生,主要依賴于網絡小說發展為其創造的良好發展條件,使之產生了新變化和新發展。
關鍵詞:網絡 玄幻小說 新變化 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1207.42 文獻標識碼:A
在網絡文學文本中,除了占比例最大的網戀小說外,其次當數奇幻武俠小說了。由于西方奇幻、魔幻、科幻作品的帶動,港臺網絡奇幻文學創作大潮的引領,迅速催生了中文網絡奇幻小說。中文網絡奇幻小說,主要是在幻想的基礎上,加入奇幻、魔幻詭異內容,使小說情節更引人入勝,這類小說和傳統意義上的奇幻、魔幻、科幻等有很大不同,和建立在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金庸武俠小說,更不能同日而語,有人稱之為玄幻。從文體構成來看,玄幻小說融合了武俠、科幻、軍事戰爭、網絡游戲等多種文藝形式中的傳奇元素。從思想內容的開掘看,除了繼續多種傳統傳奇題材的話題,它在玄理的傳奇化等方面有一些展拓。從更深層次說,它對現代人時空意識的變化,也有所反映和表現。
玄幻小說想象神奇,詭異、奇絕,但卻是建立在游戲基礎上的游戲狂想秀,正像陶東風教授所說:“80后”的玄幻小說的確在裝神弄鬼,或者說是在獵奇。不過目前獨具特色的“玄幻”小說卻已成為了網絡奇幻文學的主流。
一 前期玄幻小說
追溯玄幻小說,按照作家葉永烈的說法:
“‘玄幻小說’一詞,據我所知,出自中國香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說,是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當時,‘聚賢館’也準備出版我的作品,出版商趙善琪先生送給我一本香港作家黃易的小說。趙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寫道:‘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于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誕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
而網絡中文玄幻小說真正開始于2000年,當時一些不法商盜版日式、韓式和歐美奇幻小說,引起了青年讀者濃厚的興趣,其中一部分人不滿足于停留在閱讀的層面,開始嘗試在網絡上,用文字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于是就產生了網絡玄幻小說。網絡玄幻小說的產生,也直接催生了像“龍的天空”、“幻劍書盟”等當今走紅的玄幻網站的建立,從此玄幻小說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在中國大陸迅速興起,并掀起熱潮。
2000年到2002年,應該是玄幻小說發展的初始期。2000年出現了西門吐血的《帝國的士兵》和2001年奈米粒子的《盜帥傳奇》等點擊率比較高的玄幻作品,但總體上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可到了2002年,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一年,玄幻小說史上誕生了可以大書特書的網絡騎士的作品――《我是大法師》。作品講述了一個號稱是通天高中第一惡男的高中生吳來,落入一個魔法與劍的異世界的故事。吳來在異世界里縱橫馳騁,收服了強大的魔獸,征服了頂級的美女,并最終成為神魔人三界統治者。小說題材雖然不怎么新鮮,表達也并非特別出色,但是作者想象非常奇特、神妙,甚至有點匪夷所思,一下了引起了廣大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極大興趣,網絡點擊率飆升。
《我是大法師》的成功,直接成為掀起一次玄幻狂熱浪潮的催化劑,引出了無數玄幻的跟風作品。像玄雨的《夢幻空間》、《天魔神譚》、燕壘生的《天行健》、九鬼的《仇鬼豪戰錄》、沈瓔瓔的《逝雪》、滄月的《七夜雪》、林千羽的《逍遙 圣戰傳說》,還有多事的《絕代芳華》、老豬的《紫川》、《》、《天魔神譚》等玄幻作品,在網上大受歡迎,從此玄幻作品如同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陸不斷涌現,大有風靡全國之勢。那么網絡玄幻小說為什么如此受到追捧呢?
網絡玄幻小說的流行,主要有這樣幾種原因:
第一,從作者看,網絡玄幻小說的大部分是80、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有的還處于青少年階段,比如北京的玄幻小說創作班子“火天車”,平均年齡只有22歲。著名的玄幻作家玄雨,當時創作玄幻小說《夢幻空間》時,只有20多歲,有的甚至更小。就他們自身而言,正處于青春期,充滿激情,也充滿著奇奇怪怪的幻想,自然也想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幻想通過網絡表達出來。這在玄幻小說創作初期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些玄幻往往借鑒歐美或港臺奇幻、玄幻的寫法,加上自己神奇怪誕的想象,所寫的東西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新鮮誘人,所以一時間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網上好評如潮,點擊率飚升。同時“輕易”的成功也極大地激發一大批玄幻的寫作熱情,奇幻文學創作的熱潮也隨之掀起。
第二,從社會大環境看,當今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向縱深處發展的重要時期,禁錮人們思想的東西逐漸在減少,再加上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給年輕人的想象,提供了充足的任意馳騁的廣闊天地,讓年輕人的想象力可以盡情釋放。眾多年輕作者創作玄幻小說,正是體現了時代的潮流。
第三,從讀者來看,數目眾多的讀者也大多是單純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看著動漫長大的,又正處在人生最富有幻想的階段,新奇、刺激是他們的最愛。網絡正好抓住了年輕網民的這種喜好,在創作中加入了許多讓這些年輕人感到刺激的元素,讓他們體會到在現實中難以得到的美夢成真的感覺。因此,基于以上原因,玄幻小說盛行天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網絡玄幻小說創作建立在玄想之上,強調一個‘玄’字,內容走得比魔幻小說更遠,其創作也比科幻小說更自由,不受科學依據的束縛,有更多空間可以發揮幻想”。不過由于網絡降低了人們進入寫作的門檻,任何人都可憑著想象隨心所欲編造故事,所以本來純粹的奇幻作品,被一些人隨心所欲地揉入過多的其他元素,加之大部分網絡都是年輕人,現實閱歷缺乏,專業知識也明顯不足,所以前期網絡玄幻小說的數量雖然在短時間內激增,但因急功近利,創作水平普遍不高。通常情況下,用若干天才魔法美少女和憂郁的白發帥哥+某個倒霉的大陸+壯觀的戰爭場面+超級厲害的魔法(非常大非常大的火球……)+若干香艷的描寫……就能很輕易地創作出一部玄幻小說來,再加上寫作的內容缺乏創造性,所以這些前期玄幻作品,都明顯帶有成分,有人叫它是“騎士與龍與魔法加內功飛劍幫派加中學程度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玄幻小說。
著名作家葉永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今玄幻小說的弊病在于“急于求快求成”,“我不相信慢工出細活,但我也不贊賞僅為商業噱頭的火速寫作,小說還是要以質量為前提。”這確實令中國原創奇幻文學這一全新的寫作類型,落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不過,由于玄幻小說很大部分是基于青少年讀者群創作的,這個群體對玄幻小說的反映是非常熱烈的,也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玄幻文學的強勁發展。這在2003
年以后表現得較為明顯。
二 玄幻文學的新變化
2003年以后,由于“起點”、“天鷹”、“幻劍書盟”等玄幻網站的推波助瀾,讓網絡玄幻小說得到長足的發展,名氣指數在各大網站都排行前列。據相關研究者估算,這以后國內網絡文學作品中,每三部即有一部為玄幻類題材作品,并且產生了像《小兵傳奇》、《誅仙》、《風姿物語》、《縹緲之旅》、《搜神記》、《若星漢》等極具代表的玄幻小說作品。2004年網絡玄幻文學精品《小兵傳奇》榮登百度文學類年度最熱門搜索詞。2005年的玄幻武俠小說《誅仙》更是炙手可熱,作品在幻劍書盟網站發表后,立即受到了網民的熱烈追捧,并迅速被多家文學網站所轉載,在短短六個月內,總點擊率就達到驚人的3000萬人次,并且以平均每天200萬人次的流量不斷攀升。在新浪2005年度最佳圖書評選中,《誅仙》又以59.48%的得票率,高居文學類圖書榜首。而余華的《兄弟》,只能以56.07%屈居次席。緊接著出版社將這部小說結集成書,很快又成為暢銷書,據統計,該書發行量就超過了100萬冊,當仁不讓地成為2005年最為暢銷的網絡文學作品。其它如2007年點擊率奇高的《不滅之旅》,2008年據評超級好看的玄幻小說《不界天》等等。
網絡玄幻小說以其龐大的氣勢、引人入勝的情節,不僅被年輕的粉絲們狂熱吹棒,也獲得了相當一部分成年讀者的高度認同。這表明玄幻作品已經走出最初的萌芽期,并向縱深的黃金時期發展。縱觀這幾年涌現的這一系列玄幻作品佳作,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玄幻小說無論在情節安排、人物塑造還是故事環境背景設置等方面,與此前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為:
其一,題材范圍的擴大。早期的玄幻作品大多是歐美或港臺類似作品的簡單跟風與模仿,由于受到本身的局限,選材比較單一,所寫作品的題材,無非兩大類:一是自身熟悉的校園生活、純情初戀、網絡游戲,二是本人感興趣的大陸戰爭、魔法冒險、星際殖民。而2003年以后,不僅有類似于西方奇幻經典的西式玄幻,像知名度很高的今何在的《若星漢》和讀書之人的《迷失大陸》;有吸收了傳統武功與奇幻魔法的合璧玄幻,像羅森的《風姿物語》和《九州》等;2008年1月的心夢無痕著的玄幻修真小說《七界傳說》,天下霸唱的玄幻恐怖小說《鬼吹燈》、《鬼吹燈2》,還有描寫戰爭的軍事玄幻、冷戰玄幻,描寫武打、鬼怪、格斗、暴力的武俠玄幻、神怪玄幻、幽冥玄幻、鐵血玄幻等,這些不同內容的作品,進一步拓寬了玄幻作品的表現領域。
其二,所表現內容向本土化靠攏。很多網絡開始立足本土文化,努力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比如反響巨大的《誅仙》,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穩穩地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靈活運用了那些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或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奇獸、鬼怪,演繹了一段亦真亦幻、蕩氣回腸的俠義故事,而基本拋棄了在歐美奇幻文學中經常出現的諸如“巨人”、“風車”、“城堡”、“騎士”等廣為流行的元素。這種明顯承襲中國古典志怪、神魔小說的衣缽,將玄幻與傳統元素巧妙結合,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給讀者以親切感,自然受到讀者的歡迎。
其三,表現手法更加靈活多變,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像《九州》,故事既用了西方奇幻小說的架構,但在具體的敘事方式上,卻采用了徹頭徹尾的傳統敘事方式,顯得古色古香。《昆侖》作者在敘述方式上,采用與傳統武俠小說一樣的敘述方法,并適當而巧妙地添加了玄幻的因素,從而使得整部作品實現了傳統與流行的完美結合。
2003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以后的網絡玄幻小說,較之以往的同類創作,在題材的選用上更加傳統化,在整體風格上更加本土化,在敘事上更加理性化,在作品結構上也更加有序,層次更明晰,作品的內容在不斷豐富的同時,也在逐漸回歸傳統。網絡玄幻小說創作,在保留了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自由的敘說,以及在故事情節上的緊張、刺激特點的同時,又普遍注意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的提升,從而網絡玄幻文學文本逐漸告別了“快餐化”和“庸俗化”的地位,進入一個令人高度關注的發展時期。
網絡玄幻小說表達了創作者對于理性世界的顛覆與感性補償,以及信仰體系整體缺失和重建的努力,對于轉型期的人性、藝術,在物欲化世界中的獨特存在方式,都做了一定的探索。時至今日,玄幻小說雖點擊率仍然排在各文學網站之首,關注的人群也由青少年群體發展到中青年,甚至學界也有專門人員進行研究,但是網絡玄幻小說真正走向成熟,真正擺脫如同喝一罐可樂那樣的單純爽快,而達到一品香茗般的悠長回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陶東風:《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由“玄幻小說”引發的一點聯想》,《當代文壇》,2006年第5期。
[2] 葉永烈:《奇幻熱、玄幻熱與科幻文學》,《中華讀書報》,2005年8月2日。
[3] 陳奇佳:《虛擬時空的傳奇――論網絡玄幻小說》,《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所謂網絡文學,就是以網絡為載體發表的文學作品,跨入電子閱讀時代,網絡文學迅速發展,大行其道,評論界對其的看法也褒貶不一,莫衷一是。其中一方將網絡文學形容為“時代新文化的先聲”,而另一方則對其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其是“瘋狂的,愚蠢的行為”。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絡文學呢?網絡上又有沒有真正的文學呢?
網絡文學的勃興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播方式的革命,都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所謂“結繩時代”“甲骨時代”“鐘鼎時代”乃至“網絡時代”,已經成為人類各個文化時代的標志,而依托網絡媒介傳播的網絡文學的成長速度也是驚人的。
如果把1999年蔡智恒的網絡長篇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作為網絡文學起航的標志,那么,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網絡文學的突飛猛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今天這個網絡無所不及的時代,網絡的觸角有多長,網絡文學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長。
自新世紀以來,網絡作品的出版量每年大約以25%的速度遞增,全國大部分書城、書店都設置了網絡作品專柜。除了書籍之外,網絡原創小說還衍生出諸如電視、電影、電子游戲和動畫等其他樣式的文化產品,網絡文學正迅速向大眾日常生活滲透。
雖然,網絡文學一路高歌猛進,但當前研究界對其價值還存在著較大爭議。甚至一度有人持疑:網絡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文學。
傳統的當代表達?
隨著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很多當代文學批評家開始將網絡文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學相提并論,并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網絡文學其實是承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古典文學中的演義、神魔、武俠、公案、言情小說等現在都在網絡上以類型小說的形式重新大放異彩。
《小說選刊》副主編、著名批評家王干就持這樣的觀點:“網絡文學就是傳統文學!為什么這么說呢?網絡文學有很多類型,比如說有說史的、有武俠的、有玄幻的、有言情的。在‘五四’之前,中國文學就是現在網絡文學的現狀。比如說《三國演義》對應《明朝那些事兒》,是說史。《水滸傳》是一部武俠小說,《西游記》是玄幻小說,《紅樓夢》是言情小說。我們現在看網絡文學,其實就是‘五四’把我們原來的傳統中斷了,現在網絡文學又重新把它接應起來。”
網絡作家小橋老樹也認為網絡小說就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當代表達。首先,從寫作目的分析:宋元話本小說、明清章回小說都有強烈的商業利益在里面,“寫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讓讀者覺得好看,而網絡文學目前唯一的追求就是讓讀者花錢去讀,這兩者是有相似性的”。其次,從作品類型分析:中國傳統小說類型非常豐富,當今網絡小說的分類大部分都能找到原型。比如玄幻、奇幻類小說的源頭有《搜神記》《西游記》《聊齋志異》等,網絡作品代表作《鬼吹燈》《盜墓筆記》等都是從傳統小說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再次,從寫作技法上看:網絡小說有比較明顯的市場取向,為了生存,必須要寫出好看的故事。而傳統小說中經典的故事都有一個基本框架: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或是理想,經過一個線性的連續時間,在一個連貫而具有因果關系的虛構現實中,與主要來自外界的對抗力量進行抗爭,具有強烈的外在沖突,情節曲折,但是最終要有一個不可逆轉的閉合式結構。網絡小說的創作也沿襲了這一寫作技法。
晚清民國通俗小說的延續?
南京大學王彬彬教授認為“要是將網絡文學與唐宋開始的話本小說相比的話,有可比性,也沒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有一點相像:都面對大眾。但是四大名著和這些話本又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四大名著從寫作到成書都經過文人的反復加工,至少不是原生態的話本狀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都是這樣,必定有一個文豪將原始文本精心修改創作才呈現出我們現在所閱讀到的小說,所以,不能將中國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簡單地等同起來。”
王彬彬同時覺得,更準確地說,現在中國網絡文學的現狀,和晚清民國幾十年以上海為中心的武俠小說、通俗小說寫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寫作方式也很像。“那個時候也是寫得非常多,一個新的出版業出現了,新媒體出現了,鋪天蓋地的通俗文學創作多得不得了,當然也被忽視了很多年,近些年,才逐漸開始為學者所研究。現在的中國網絡文學,是中國傳統通俗小說在網絡時代的一種表達方式。會產生大量的作品,但是有多少會流傳下去?我不知道。我覺得真正的文學研究者沒有必要關心它,但它關系到很多社會心理、群眾心理、社會穩定問題。”
白馬非馬?
一向以言辭犀利著稱的評論家吳亮直言不諱,將這個問題提到公孫龍理論的高度上來:“這是一個白馬非馬的問題,白馬是不是馬?我的結論是:白馬不是馬!我也不看網絡小說,它那么鋪天蓋地,可是跟我沒關系。去年春節前后,我曾經裝過微信,但兩個月后我就卸載了它。有人說你朋友都不要了嗎?我無所謂,朋友還是朋友。現在經常會碰到一些場合有人說,掃一掃,相互@一下,我說我不用,但沒有微信世界就崩潰了嗎?世界并沒有因此離我遠去。”
吳亮說他很慶幸他沒有卷入這個“瘋狂的、愚蠢的行為”中去,這個“瘋狂的、愚蠢的行為”當然指的是網絡文學。在吳亮看來,一部小說寫一千萬字還沒有寫完真是荒謬至極:“所以我們永遠不能對此進行評論,因為我們評完了他還沒有寫完!有一些小說是大眾來消費的,而真正的文學、文化肯定要由較高智慧的人來傳播,如果大眾都可以來談論哲學那是很荒唐的事情!毫無疑問,我們以前經歷過這種狀況,那是不正常的現象!”可見,吳亮對網絡文學持的是不以為然的態度。但吳亮批判的更準確的來說,則是那些動輒連載上百萬乃至千萬文字的,粗制濫造的網絡小說。
網絡上也有嚴肅文學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詩人楊克則認為:“網上,也有很多嚴肅文學的寫作。”與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網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文學網站相對應的是一些頗為低調、相對小眾的文學網站,詩人桑克、萊耳等人于2000年2月創辦的詩生活網站至今已經度過了14個年頭,在這14年里,無數詩人將他們的作品首先發表在詩生活的論壇里,絕大多數作品都質量很高。
2014年2月,重慶市作協網絡文學創委會成立。這個首次以官方名義成立的網絡文學平臺的出現標志著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開始成為一家人。網絡文學歷經1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成為文壇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并以和傳統文學加速融合的態勢,構筑起中國文學的新圖景,而隨著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逐漸融合,一些網絡作品在立意、角度上,都漸漸透出嚴肅文學的“范兒”來。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取長補短,加速融合,意義重大。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