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單數第三人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人稱代詞 he, she, it。例如: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他喜歡踢足球。
She is a good girl. 她是個好姑娘。
It looks like a ball. 它看起來像只球。
二、 單獨用作主語的一個人名或稱呼語,如 Jim, Kate, Miss Wang, Uncle Li, Father 等。例如:
Jim comes from England. 吉姆來自英國。
Miss Wang teaches us English. 王老師教我們英語。
Father often has lunch at home. 爸爸經常在家吃午飯。
三、 單獨作主語的一個地名或物體名稱,如 China, Hong Kong, Macao, English, coffee 等。例如: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
English isn’t easy to learn. 英語不容易學。
Coffee is my favourite drink. 咖啡是我最喜歡的飲料。
四、 可數名詞的單數作主語。例如:
A boy often sits at the boor. 一個男孩經常坐在門口。
The book is mine. 這本書是我的。
五、 不可數名詞作主語。例如: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玻璃杯里有些牛奶。
The bread is on the table. 面包在桌子上。
六、 指示代詞 this, that 作主語。例如:
This is a computer. 這是一臺電腦。
Whose bike is that? 那是誰的自行車?
七、 某年、某月、星期、日期、節假日名稱等作主語。例如:
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
June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六月份是一年的第六個月。
September 10 is Teachers’ Day. 九月十日是教師節。
八、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等復合不定代詞作主語時,視為第三人稱單數。例如:
Is everyone here today? 今天大家都來了嗎?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your bike. 你的自行車有毛病。
九、 one或one of + 復數名詞/代詞作主語時,視為第三人稱單數。例如: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s from Australia. 其中的一個學生來自澳大利亞。
She has two daughters. One is a teacher,the other is a doctor. 她有兩個女兒,一個是教師,另一個是醫生。
十、 單個的數字、字母、單詞或算式作主語時,視為第三人稱單數。例如:
“8” is a good number in China. 在中國“8”是個吉祥數字。
“B” is between “A” and “C”. “B”在“A”和“C”之間。
“You” is a pronoun. “You”是一個代詞。
Two plus three is five. 二加三等于五。
十一、 當 and 連接的兩個名詞在意義上指同一個人或物時,視為第三人稱單數。例如:
I.按要求寫出單詞:
1. baby (復數) ___________ 2. knife (復數) ___________
3. photo (復數) ___________4. policema (復數)___________
5. tomato (復數) ___________6. watch (復數) ___________
7. child (復數) ___________8. sheep (復數) ___________
9. sell (反義詞) ___________ 10. heavy (反義詞)___________
11. here (反義詞) ___________ 12. early (反義詞) ___________
13. cheap (反義詞) ___________ 14. wrong (反義詞)___________
15. small (反義詞) ___________ 16. easy (反義詞) ___________
17. meat (同音詞) ___________ 18. two (同音詞) ___________
19. their (同音詞) ___________ 20. write(同音詞)___________
21. play (第三人稱單數)__________ 22. study (第三人稱單數) __________
23. have (第三人稱單數) ___________ 24. carry (第三人稱單數) ___________
25. go (第三人稱單數)___________ 26. teach (第三人稱單數) ___________
27. stop (現在分詞)___________ 28. run (現在分詞) ___________
29. swim (現在分詞)___________ 30. get (現在分詞)___________
31. friend (形容詞)___________ 32. worry(形容詞) ___________
33. close (形容詞) ___________ 34. America (形容詞)___________
【關鍵詞】 語言能力;單三人稱句;教學滲透;小學中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7-0-01
英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設計課程總目標和分級目標,二級目標為六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而小學階段二級目標對語言知識點要求如下:①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和名詞所有格;②人稱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③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④表示時間、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⑤簡單句的基本形式;對語言交際能力的描述是: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能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一般現在時單數第三人稱句的使用是小學高年級必須掌握的語言技能[1]。
單數第三人稱句又稱為“單三人稱句”,由于中英句法的差異,學生對于單三人稱句接受能力并不強,學習過程中往往害怕觸及甚至采取回避的態度,導致表達障礙,達不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語言表達上的目標要求,影響了語言能力的進步提高。實事求是地講,小學生學習人稱代詞主格的時候,因為漢語里有其相對應的形式,教學時學生能體會其用法,故接受很快。但英語第三人稱單數的形式不存在于漢語表達中,也就是說,學生很容易忘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動詞后面加一個“s”。若句法無法與另一個認知領域的界面相交,這個語法現象就可能無法被掌握。因此,教師需幫助學生擺脫母語的干擾, 為實現小學二級課程目標做鋪墊,必須盡早在教學中滲透單三人稱句運用表達,突破英語思維的難點。
一、及早滲透
人教版PEP教材對單三人稱句這個語法點是跨階段零散編寫,對于出現的相關語言知識點教師必須突出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四年級上冊 Unit 3 My Friends,首次出現了“單三”語法點。因學生在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已學習人稱I,you,she,he,it等相關人稱語法,故教學中可先重溫人稱以及動詞am,are,is的搭配,引導學生將She is ... 與 She has .... 進行對比運用。如教師拿出 Sarah 的頭像問:Who is she? 教師說:Look, she/Sarah has long hair.(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幫助學生理解)拿出卡片,he has... 引導學生說 He has short hair. Who has long hair in our classroom? She has long hair. He has short hair. They are friends. 說:They are friends. And all of you are my friends. Let's make friends. Friends should help each other.反復的對話練習形成學生語感,有利于日后“單三”的學習[2]。
二、模仿滲透
模仿教學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比如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一些人物的相關信息(英語的),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單三例句進行模仿練習。模仿練習可以采用學生單獨表演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對話表演的形式。然后,教師不再給學生提供任何信息,讓學生自由表達,模仿介紹任何他們熟悉的人;或者也可由教師出示例子She has a book. He likes reading. The boy plays with a cat. 讓學生探討這些句子的共性,然后模仿這些共性的句子造成相似的句子,表演出來,教師作必要的指點和糾正。同時,鼓勵優等生做好示范作用。為了鞏固這一浯法規則,我嘗試再用上述這些動詞說出主語不是第三人稱單數的句子,由學生改成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的句子,再進一步指定學生兩人一組地進行練習。其特點就是在教學上注入許多句型練習(pattern drills),要求學生重復模仿對話的范例,增強學生接觸練習單三人稱句的機會。教學實踐證明:大多數學生通過英語句型聽、說的反復練習,提高了單三人稱句運用能力,而聽說成為一種自動的反應,無需經過思考。
三、情境滲透
學了多年英語的人,還常常會忘記在現在時單數第三人稱動詞后面加上一個“s” ,許多語言知識要通過多次訓練,尤其是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詞語和復雜的語法現象是很難通過展示實物的辦法解釋清楚的,這時需要或創造情境。情境有兩種,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二是課堂上模仿真實情境。課堂情境或多或少地具有人為性質,是復制的、重新設計的情境。真實情境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運用英語要比在模擬的情境中更高一個層次[2]。情境法強調情境應具有真實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去設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比如五年級上冊U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B Group work,可模仿Read and write創設購物情景完成表格:
John: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Sarah?
Sarah: I like ice-cream. They are so sweet.
John: Kate likes them, too. She buys a lot.
另外,用故事復習時態語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如每日上課前5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做Presentaion,介紹自己一個friend或partner的一天,也即用單三人稱句講一個小故事,如:This Sunday, Jim gets up at 8. After breakfast, he goes to supermarket and buys some food. He has lunch at a restaurant. And then he has a walk in the park. About 5.pm,he goes back home by bus. What a day! 練習語法同時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四、歸納滲透
在平時的語言表達尤其是口語交際中,學生經常出現I buys books等張冠李戴的錯誤,是因為學生只記住了一般現在時是第三人稱單數時,行為動詞加“ s ”這條規則,而忘記了這種形式是用來描述介紹除了“你、我”之外的第三人的一般情況時才用到的動詞形式,即主語是第三人稱。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運用隱性語法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語法知識后,有計劃地歸納語法項目,找出學生不易拿捏的難點,利用作業分析課,有的放矢地進行啟發誘導,幫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這些語言材料中歸納、總結語法規則,通過自己思維加工,印象較為深刻,這比死記硬背“復數名詞跟動原,單數名詞要尾巴”等規則來的更高效。
教師也可與學生一起編語法順口溜,這對于比較級詞尾變化方法的記憶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能讓學生記住這種特殊變化方式。如我和我的學生曾經編過這樣的短詩:主語三單他、她、它,動三形式后面壓,詞尾一般s加;輔音字母+y型,變y為i,es;ch,sh真有趣,s,x,es;三個特殊那里去?has、goes和does;否定句,記住它,動詞前面doesn't;疑問句,別著急,句首Does,來幫你;肯定回答用Yes, he、she、it加does;否定回答要用No, he、she、it、doesn't;Does、doesn't來幫你,后面動詞定注意,恢復原形要切記。
參考文獻
從近年廣東高考語法填空題的謂語動詞填空來看,2007、2010、2013年考查一般過去時,內容分別是broke, presented, found;2012年考查與過去事實相反的虛擬語氣,答案是had bought。這些都沒有人稱和數的變化。但2008,2009和2011年的答案分別是results,was informed 和was pretending,都要考慮主謂一致。
在英語句子里,謂語受主語支配,謂語必須和主語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這就叫主謂一致。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原則。
( 一)語法一致原則
語法一致就是謂語動詞和主語在單、復數形式上保持一致。
1. 以單數名詞或代詞、動詞不定式短語、動名詞短語或從句作主語時,謂語動詞一般用單數形式;主語為復數時,謂語動詞用復數形式。如:
(1)To study English well is not easy.學好英語不容易。
(2)Reading in the sun is bad for your eyes.在陽光下閱讀對眼睛不好。
(3)What he said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all.他說的對我們大家很重要。
2. 主語為單數名詞或代詞,盡管后面跟有with, together with, except, but, like, as well as, rather than, more than, no less than, besides, including等短語,謂語動詞仍用單數形式;若主語為復數,謂語用復數形式。如:
Mr. Green,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children,has come to China. 格林先生,和他的妻兒,已經來到中國。
3. “either, neither, each, every,none 或no +單數名詞”和由some, any, no, every構成的復合不定代詞,都作單數看待。 如:None of them has been to America.他們中沒有一個去過美國。
4. 在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that, who, which等作主語時,其謂語動詞的數應與先行詞的數一致。如:He is one of my friends who are working hard. 他是我努力工作的那些朋友中的一個。
5. 由“a lot of, lots of, plenty of, half of, the rest of, the majority of + 名詞”構成的短語以及由“分數或百分數+名詞”構成的短語作主語,其謂語動詞的數要根據短語中of后面名詞的數而定。如:The rest of the lecture is wonderful./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like playing basketball.演講的其余部分很精彩。/其余的學生喜歡打籃球。
a number of表示“許多”,作定語修飾復數名詞,謂語用復數;the number of表示“……的數量”,主語是number,謂語用單數。
6. 在倒裝句中,謂語動詞的數應與其后的主語一致。如:There comes the bus.汽車來了。
(二)意義一致原則
意義一致就是謂語動詞的數必須和主語的意義一致(因有時主語形式為單數,但意義為復數;有時形式為復數,但意義為單數)。
1. 如果集體名詞指的是整個集體,它的謂語動詞用單數;如果它指集體的成員,其謂語動詞就用復數形式。這些詞有family, class, crowd, committee, population, audience等。如:Class Four is on the third floor. / Class Four are unable to agree upon a monitor.四班在三樓。/四班的同學就班長人選未達成一致。
2. 若主語是書名、影片名、格言、劇名、報紙名、國名等的復數形式,其謂語動詞通常用單數形式。如:“The Arabian Nights” is an interesting story-book.《天方夜譚》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3. trousers, glasses, clothes, shoes 等詞作主語時,謂語用復數,但如果這些名詞前有a (the) pair of等量詞修飾時,謂語動詞用單數。如:My glasses are broken. / The pair of shoes under the bed is his.我的眼鏡壞了。/床下那雙鞋子是他的。
4. “the + 形容詞或分詞”,表示某一類人時,動詞用復數。如:The old are taken good care of.老年人受到很好的照顧。
(三)就近一致原則
在英語句子中,有時謂語動詞的人稱和數與最近的主語保持一致。
1. 當兩個主語由either ... or, neither ... nor, whether ... or ..., not only ... but also連接時,謂語動詞和鄰近的主語一致。如:Neither you nor he is right.你和他都不對。
2. there be句型be動詞單復數取決于其后的主語。如果其后是由and連接的兩個或多個主語,則應與靠近的那個主語保持一致。如:There are two chairs and a desk in the room./ There is a teacher and more than 50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二、解法指導
在語法填空中,如果括號給出的是動詞,又在句中作謂語,我們就應該從“時態、語態(主動和被動)、語氣、人稱與數(重點注意第三人稱單數)”等方面來考慮。只有這樣才會考慮周到,才能提高我們做題的正確率。同理,在寫作中我們也應該多加注意主謂一致原則,力求寫出規范的句子來。
[例1] (2008年廣東)Being too anxious to help an event develop often 40 (result) in the contrary to our intention.
解析:此句Being too anxious to help an event develop是動名詞短語作主語,result是謂語動詞, “急于求成,往往會事與愿違”是客觀真理,應當用一般現在時;急于求成導致什么結果,是主動語態;動名詞短語作主語,謂語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故填results。
[例2] (2009年廣東)When Jane got home, with her small but well-chosen present in her bag, her parents were already at table having supper. Her mother was excited. “Your father has at last decided to stop smoking,” Jane 40 (inform).
解析:根據前文可知直接引語是her mother說的話, 所以Jane是被告知(inform),要用被動語態,根據前文got home和 was excited可知是一般過去時。主語Jane是第三人稱單數; 綜合從時態、語態和人稱與數來考慮,填was informed。
[例3](2011年廣東) I got on the bus and found a seat near the back, and then I noticed a man sitting at the front. He 19 (pretend) that a tiger toy was real and giving it a voice.
解析:從時態上考慮 pretend, 與后面的giving 對應,所以應該看作承前省略了進行時態中的was,即was pretending ... and was giving ...;語態上看是主動語態; He作主語,第三人稱單數;故填was pretending。
三、即時練習
用所給動詞的正確形式填空。
(一)
Summer is almost here, which 1 (mean) it is time to sign your kids up for swim classes again at the Community Pool. Classes begin on Monday, May 1, and will continue throughout the summer. Fifteen swim classes 2 (offer). Each class 3 (last) ten hours. A new class starts each week of the summer. Each class costs ¥20. The pool is big enough for six students per class.
Classes will increase in difficulty each week. The first week 4 (be) for children up to six years old. The last week is for advanced swimmers who want to improve their race and endurance skills.
Students can sign up for as many classes as they like, but they must pass the skills level test. Children who 5 (never attend) Community Pool classes must show up April 29 or 30 for a swim skills evaluation. Instructors will rate the students and assign them to a particular skill level.
Swim classes are fun for all. Swimming, like bicycling, 6 (be) a healthy and valuable skill that, once learned, is never forgotten.
“To teach young children 7 (be)a joy,” said Ginger, the lead instructor for swimming program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8 (terrify) when we put them into the water the first time. Two months later, they’re begging their parents to go to the pool every day.”
(二)
One day, Li Ping, together with his classmates 1 (go) out to have a barbecues on a hill, where there is a stream flowing through. Each of them 2 (bring) some food. There 3 (be) chicken, hams, fishes and vegetables. And plenty of water 4 (provide) too. As soon as they arrive there, everyone 5 (arrange) to do some work by their monitor. Both Linyan and her deskmate 6 (ask) to collect some dry wood, while Li Ping and his deskmate are in charge of fetching water. When everything 7 (be)ready, They begin their barbecues and then share the food together. But Tom, the only one of the boy students who 8 (come) from America has never used chopsticks before. As he uses them to take chicken, the chopsticks 9 (fall) on the ground, together with the chicken. The whole class 10 (laugh) but then they teach him how to use chopsticks patiently. What they do 11 (be) really helpful to him, and he soon learns it well. Not only his classmates but also Tom 12 (feel) very happy. Finally, they sing a song composed by themselves called “ The young 13 (love) and the old are respected in our country”. What a happy day!
答案與解析
(一)本文是夏季來臨時一則有關兒童游泳班招生的廣告,內容涉及初學班和提高班的課程安排和學費等問題以及讓孩子學會游泳的好處。
1. means句中which指代前面的句子 Summer is almost here,看作第三人稱單數;從上下文看,用一般現在時;“這意味著”顯然是主動語態;故填means。
2. are offered 因主語是復數形式;根據意義有15節課被提供,是被動語態;是一般現在時;故填are offered。
3. lasts 主語是 Each class, 要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last這里是“持續”的意思,是主動語態;是一般現在時;故填lasts。
4. is 主語The first week一段時間看作第三人稱單數,是一般現在時;故填is。
5. have never attended定語從句的先行詞是復數 Children;這里是指這以前從沒上過這種課的,持續到現在,要用現在完成時;學生參與這種課是主動語態,故填have never attended。
6. is 這里Swimming是主語,盡管后面跟有like bicycling作狀語,還是要與主語Swimming一致,用第三人稱單數;是一般現在時;故填is。
7. is 不定式To teach young children作主語,看作第三人稱單數;是一般現在時;故填is。
8. are terrified 因half of后面的them是復數,謂語動詞用復數。這里指“被嚇住了”,要用被動語態,是一般現在時,故填are terrified。
(二)本文講述了李平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去郊外燒烤的故事。他們從家里帶去了各種燒烤食物,然后分工協作,互相幫助,過得很快樂!還特別提到了教一位美國來的同學使用筷子的趣事。
1. goes 主語是Li Ping,盡管后面跟有together with,但謂語動詞要跟Li Ping保持一致,故用單數;從上下文看用一般現在時,以下各題均如此;且是主動語態,故填goes。
2. brings 因Each of them看作單數,故填brings。
3. is 在there be句型中be動詞單復數取決于靠近be動詞的名詞,這里chicken是不可數,故用單數。
4. is provided 這里plenty of 修飾不可數名詞water,謂語用單數,而water作主語,是被動,故填is provided。
5. is arranged 此句 everyone作主語,謂語用單數,這里是大家都被班長安排工作,所以是被動語態,故填is arranged。
6. are asked 此句Both ... and ... 連接的兩個名詞作主語,謂語用復數; 根據句意是被要求去拾柴,所以是被動;故填are asked。
7. is 因everything作主語,謂語用第三人稱單數。
8. comes 當“only one of+復數名詞”后接定語從句時,先行詞是the only one,謂語用第三人稱單數。
9. fall 當chopsticks等詞作主語時,謂語用復數。
10. laugh 這里The whole class指代全班同學,故謂語用復數。
11. is 主語從句What they do看作第三人稱單數,故填is。
12. feels 在Not only ... but also句型中,謂語的數與Tom一致,用單數。
13. are loved “the+形容詞”指一類人,謂語用復數,此處在意義上是被動關系,故用are loved。此題還可以根據后文并列成分are respected可知答案。
1、一般現在時,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或可以視為第三人稱單數,句子謂語動詞是實義動詞時,一般要在謂語動詞后加-s外,如果是be動詞,則一般選用es。
2、名詞按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質可以分為可數名詞(countable noun)和不可數名詞(uncountable noun),可數名詞有單數形式和復數形式。
(來源:文章屋網 )
摘 要:先秦漢語中,“伊”主要指“伊尹”。魏晉時期開始充當第三人稱代詞。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所為伊人”的“伊”。本文通過對江南方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伊”的研究,認為魏晉時期的人稱代詞“伊”來自江南方言,而不是指示代詞“伊”,并結合以往一些學者的研究,探討分析第三人稱代詞“伊”的演變發展過程。
關鍵詞 :伊 人稱代詞 江南方言 演變發展
王力先生認為上古漢語中并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彼”“其”“之”“他”“伊”充當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然而學者們對“彼”“其”“之”“他”的論述已有很多,但對“伊”的分析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主要是從文獻和方言的角度來探討“伊”的演變和發展。
一、第三人稱代詞“伊”的產生時間
“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在甲骨文中“伊”專指“伊尹”。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曰:“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而在已知先秦的文獻中,“伊”大多專指“伊尹”,《尚書》中只有一例不是指“伊尹”,即“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此句中“其”做主語,“恤”是謂語,“伊”位于主謂之間,作語氣助詞。此外,“伊”的其它用法主要體現在《詩經》中。在《詩經》中,“伊”共出現了43次,主要是做語氣助詞和指示代詞。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水》
(2)心之憂矣,自詒伊戚。《詩經·小雅·小明》
(3)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詩經·小雅·伐木》
例(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毛詩正義》鄭箋曰:“伊當作繄,繄猶是也。”例(2)“心之憂矣,自詒伊戚。”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宣二年《左傳》:‘自詒繄慼。’《小明》云:‘自詒伊慼。’爲義既同,明‘伊’有義爲‘繄’者。”以上例子中的“伊”是“繄”。而“繄猶是也”,“伊”等同于“是”。但是《詩經》中的指示代詞“伊”在句子中只作定語,修飾名詞中心語,不能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
而魏晉時期,在《世說新語》中出現了“伊”做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其例子如下:
(4)伊必能克蜀。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世說新語·雅量》
(5)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說新語·品藻》
(6)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世說新語·方正》
此時的“伊”不再只是位于名詞中心語前作定語,而是可以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它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如例(4)、(6)。也可以充當賓語,如例(5)、(6)。當具有指示代詞作用的“伊”獨立充當句子成分時,“伊”就具有了做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自魏晉南北朝開始,“伊”開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使用,并活躍于隋唐時期,在宋代也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續,直至民國時期才逐漸被第三人稱代詞“他”所取代。
(7)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隋書》)
(8)蝴蝶兒,晚春時。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蝴蝶兒》)
(9)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顔色,從來家國爲伊亡。(《牡丹》)
因此,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可知,“伊”開始充當第三人稱代詞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二、第三人稱代詞“伊”的演變發展過程
(一)指示代詞“伊”—人稱代詞“伊”。關于人稱代詞“伊”的來源,多數學者認為它是由指示代詞“伊”發展而來,他們分析“其”“之”“他”等第三人稱代詞,發現它們都是由指示代詞發展而來,更有學者認為第三人稱代詞是由遠指代詞發展而來,因而認為“伊”也是由指示代詞發展而來。如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所謂伊人”的“伊”,但是由于缺乏資料,其中的演變過程難以細致說明。
筆者認同第三人稱代詞是從指示代詞發展而來。但筆者認為,“伊”和“其”“之”“他”的發展演變是有所不同的。人稱代詞“伊”并不是從“所謂伊人”的“伊”發展而來。
首先,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來自于指示代詞“伊”,但他并未詳細解釋這一過程的原因,其理由是缺乏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從《詩經》時代到《世說新語》時代,中間相差幾百年的時間,而且其中的文獻資料并不少,但考察這些文獻,“伊”作指示代詞的地方非常少,大多指“伊尹”和語氣助詞。漢代的《史記》《漢書》中的“伊”大多是指人名(“伊尹”“祖伊”)、地名(“伊水”“伊川”)等。由此可見,“伊”大多是作專有名詞和語氣助詞,作指示代詞的使用頻率并不高,且只在《詩經》中出現過。然而指示代詞“伊”在先秦至魏晉的幾百年間卻突然變成人稱代詞“伊”,這一過程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因此,筆者認為呂叔湘先生的說法是缺乏資料證明的。
其次,將《詩經》中“所謂伊人”的“伊”解釋為指示代詞“是”,并不合理。“是”一般是近指代詞,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而《詩經》中的“伊”卻不一定是近指代詞。如上文例(2)中的“伊”可以理解成近指代詞,但是例(1)、例(3)把“伊人”解釋成“這個人”就有些牽強。此外,在《詩經》中“伊”不能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只能作定語。因此,筆者認為“所謂伊人”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且在魏晉以前也找不到“伊”演變的例證。因此,筆者認為人稱代詞“伊”不是從指示代詞“伊”轉變而來的。
(二)江南方言詞“伊”。從上文可知,“伊”從“所謂伊人”的“伊”發展而來這一說法并不完全可信。而從現代方言看,吳語和閩語都存在著人稱代詞“伊”。因此,筆者認為魏晉時期產生的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江南方言,而不是《詩經》中的指示代詞“伊”。
首先,語言接觸的時間與人稱代詞“伊”產生的時間相符合。《詩經》的語言屬于雅言,且“伊”作指示代詞幾乎只在《詩經》中出現,之后魏晉時期突然出現了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伊”,在此之間,并沒有使用第三人稱代詞“伊”的例子。而西晉末永嘉之亂造成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吳語區,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勢必會受到吳語的影響。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大量江南浙北的移民移入閩地,他們的方言融合形成了閩語。因此,閩語是在吳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且通過梅祖麟先生的考證,人稱代詞“伊”進入閩地的時間也是南朝。因此,筆者認為從吳語與通語、閩語的接觸時間上看,通語中的人稱代詞“伊”很可能是南朝時跟吳語接觸,從而傳入通語中的。而從現代方言來看,吳語和閩語中都有“伊”,且他們的用法相同,而據梅祖麟先生考證人稱代詞“伊”是南朝時進入閩語的。而閩語的形成是以吳語為基礎的,因而可以證明吳語中的“伊”在南朝時已形成,并以此傳入通語和閩語中。
其次,吳語中的人稱代詞“伊”有完整的發展軌跡。與指示代詞“伊”發展說不同,吳語中的人稱代詞“伊”有完整的發展軌跡。游汝杰先生認為吳語中的“伊”來自于“渠”。類腭化而來,?-類聲母弱化就成了?-類,?-類聲母失落就成了?-類。g-類寫作“渠”,而?-類和?-類后寫為“伊”。錢乃榮先生(《北部吳語的代詞系統》)認為吳語中比較古老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是“gino?”,它的演變路線大致是:因此,吳語里的“伊”是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的,且通過學者們的分析,人稱代詞“伊”是來源于“渠”。
綜上所述,從文獻中可知,“伊”作人稱代詞在魏晉時期產生。經過分析研究,魏晉時期的人稱代詞“伊”是來源于古代吳語的“伊”,并通過對古代吳語中“伊”的演變發展的考證可知,吳語里的“伊”是從“渠”發展演變而來,因而“伊”具有指代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上海:開明書店,1948.
[2]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5:17-19.
[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人稱代詞:是指直接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三種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有我、我們,第二人稱有你、你們,第三人稱有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根據人稱代詞在句中所充當的成分可以分為主格人稱代詞、賓格人稱代詞,另外,人稱代詞有單復數之分,特別是第二人稱單復數寫法都是一致的;
2、物主代詞:表示所有關系的代詞叫做物主代詞,也叫人稱代詞的所有格,物主代詞分為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兩種,物主代詞有人稱和數的變化,第三人稱單數的物主代詞還有性別的變化;
3、表語:表語用來說明主語的身份、性質、品性、特征和狀態的,表語常由 名詞、形容詞、副詞、 介詞短語、動詞的ing形式、不定式、從句來充當,它常位于系動詞之后,如果句子的表語也是由一個句子充當的,那么這個充當表語的句子就叫做表語從句。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漢泰 人稱代詞 對比 教學
人稱代詞是代替人的名稱,指稱人的代詞。在語言的交際中,人稱代詞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不同的人稱代詞來指稱自己、說話對象、說話涉及的其他人。本文主要研究現代漢語和現代泰語中的人稱代詞,從而發現漢泰語人稱代詞在稱謂功能和語法功能等方面存在著異同。
一、漢泰語人稱代詞的稱謂功能
漢泰語人稱代詞均可分為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如:我、我們(咱們)、 等。第二人稱,如:你、你們、您、您們 等。第三人稱,如:他、他們、她、她們、它、它們、
等。
漢泰人稱代詞有單數和復數之分。人稱代詞在漢語和泰語兩種語言中都有單復數的區別。單數人稱代詞如:我(咱)、你、他(她、它); ;復數人稱代詞如:我們、你們、他們、它們
等。
漢泰人稱代詞均有性別的區別,但漢語中人稱代詞的性別之分較小。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沒有性別之分,這種人稱代詞的性別之分主要體現在第三人稱代詞方面。如:男性使用“他”,女性使用“她”,動物或者食物使用“它”。但這三個詞發音相同,因此也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性別區分。但泰語人稱代詞性別之分較明顯。如:以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為例, 為男性用, 是女性用,或人妖使用。 為事物或者動物使用。 則為中性詞,男性和女性均可使用。
此外,泰語還具有世俗用語(普通大眾使用的泰語)、王族用語和僧侶用語之分。因此,泰語的人稱代詞也分為普通大眾使用的人稱代詞、王族使用的人稱代詞和僧侶使用的人稱代詞。大眾使用的泰語,如:第一人稱代詞,
等。第二人稱代詞, 等。第三人稱代詞, 等。皇室用語,如:第一人稱代詞, (國王用于稱呼自己)等。第三人稱代詞, (王后和別人提起國王時的人稱代詞)等。( ,1994)僧人用語,如:第一人稱代詞 (僧人和國王說話時使用)、? (僧人和普通大眾說話時使用)等。
二、漢泰人稱代詞的語用功能
1.體現說話者國籍
在泰語里,有體現說話者國籍的人稱代詞。如: 是泰語中的中國潮州話借詞。表示第一人稱單數“我”的意思。使用 這一人稱代詞的說話人一般都是華裔,泰國人在與華裔交談時,也會使用這一人稱代詞代替自己。但漢語里沒有這種專門體現說話者國籍的人稱代詞。
2.體現會話中人物的親疏等級關系
漢泰語人稱代詞有敬稱和非敬稱之分。如:漢語中的第二人稱單數“您”,泰語第二人稱代詞 表敬稱,漢語里“你”,泰語里 則為俗稱。在泰國社會,為了表示對僧人和皇室的尊敬,在與僧人和皇室成員對話或者是提及僧人和皇室成員時,泰語里又有著不同的人稱代詞。如:
(普通大眾于國王說話時,用于稱呼國王的第二人稱代詞。)
泰語中除了敬稱和非敬稱之分還有謙稱、俗稱、鄙稱等。漢語中則沒有這一類型的人稱代詞。在泰語中,表謙稱的如:
(我),在公開演講時用,也表示對他人的尊敬。為正式用語;表俗稱的,又可分為文雅俗稱和不文雅俗稱。文雅俗稱,如:“ (我)”、“ (你)”、“ (您)”等,不文雅俗稱,不可以在正式場合使用。如: “ (我;老子)”、“ ”、“ ”等,表鄙稱的如: (他、它),罵人的時候使用。
3.體現了會話中人物的年齡長幼
泰語的人稱代詞有體現會話中人物的年齡長幼的功能。如: 可做第一、二人稱代詞,是用來指稱代替晚輩的人稱代詞。 可做第一、二人稱代詞,是 用來指稱代替長輩或者地位比較高的人的人稱代詞。漢語中的人稱代詞則沒有年齡限制。
綜上所述,漢泰人稱代詞存在著相同點,也存在著許多不同。泰語人稱代詞在稱謂功能和語用功能方面比漢語復雜。因此,泰語人稱代詞教學成為泰語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 泰語教學中人稱代詞的教學對策
1.對比歸納,強化重點。通過總結歸納泰漢人稱代詞的異同,從而更好地進行泰語人稱代詞教學。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有益的遷移。因此對兩種語言的對比極為重要。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找出泰語和漢語人稱代詞在分類、語法特征、語用特征等方面的異同,師生一起歸納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恐懼,另一方面兩種語言間不同的地方會給學生留下不一樣的印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相應的準備,重點講解漢語與泰語的不同點以及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清楚。為了減少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枯燥乏味,可以通過各種趣味性游戲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做充分的練習加以鞏固,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
2.情景教學,及時評價。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學習不同情景下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在對人稱代詞教學的時,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給學生播放短片、電視劇、電影等。讓學生在其所具有的、不同情景下的人物對話中,感受泰語人稱代詞的用法。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要求學生記錄不同語境下使用的人稱代詞,并對其總結歸納。教學要對學生的總結歸納做出及時的反饋評價。如:皇室用語的人稱代詞是泰語人稱代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宮廷題材的電視劇、皇室慶典直播等多媒體材料。學生記錄總結歸納,教師進行反饋評價。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情景,讓學生體驗不同情景下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運用。
3.以學生為中心,精講多練。泰語人稱代詞較多,用法復雜。教師應該對人稱代詞知識點熟練掌握。在對人稱代詞知識點的講解時,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不同人稱代詞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對練習的設計時,應該由易到難。從而不至于使學生望難生畏。
4.結合文化,更好學習語言。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佛教國家。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泰國皇室受到泰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佛教是泰國的國教,泰國虔誠的,眾多的僧人,使得泰國具有“黃袍之國”之稱,在泰語人稱代詞中,有著專門的皇室人稱代詞和僧人用語人稱代詞。此外,泰國古代社會男女尊卑有別、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從而影響到了泰語語言的發展。泰語中人稱代詞也體現了這種文化現象。因此,了解文化,對泰語人稱代詞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結語
漢泰語人稱代詞在稱謂功能、語用功能等方面存在相同點,同時也存在著很多不同。在對泰語人稱代詞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的認識漢泰語人稱代詞的異同,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使用文化與語言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正確熟練地掌握泰語的人稱代詞。
[參考文獻]
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分析
課標要求在本學段能聽懂本節課的筆友來信的內容,并能根據所學的內容用簡短的英語描述自己的筆友。本節內容是在A部分中的“簡的漢語很糟糕,想找一個筆友來幫她學習漢語”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由第一人稱過渡到第三人稱的描述,動詞也由原型轉到第三人稱單數,從知識角度講,是一個動態的延續過程,從邏輯角度講,A部分學習“我”找筆友,這里過渡到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她”找筆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話題學習。
合理的教材分析,會使我們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在頭腦中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的學習成為一個網絡,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
二、要對學情進行分析
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我”有筆友后,延伸到我們在學習中可能有的科目學習有困難,學著Li Xiang去找一個筆友,在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的變化規則及讀音規則。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互相幫助,增進同學間的友誼,以此升華主題,達到了情感教育。
課前對學情進行分析,有利于老師了解哪些學生在哪些方面學習有困難,以便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要準備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1.學會使用簡單的句子談論筆友及相關信息。
2.掌握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在一般現在時中的用法及發音規則。
能力目標:能夠使用簡單的句子談論筆友及相關信息。
情感目標:在學習中要學會“互幫互助”的情感教育。
教學難點:學會使用簡單的句子談論筆友及相關信息。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準確定位,會使學生明確本堂課具體要學習什么,以及要掌握到哪種程度,如何去攻克重、難點等都做到心中有數,學習起來有方向,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更有針對性。
四、要以有效的教學過程來促進教學
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課前熱身:出示中國的圖片
出示圖片的同時,教師板書China,Chinese,邊寫邊說:I come from China,I speak Chinese.并提問Do you come from China?Do you speak Chinese?這兩個問題非常簡單,大家也覺得感興趣,所以很積極地回答。
課前熱身時教師可設計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圖片或動畫,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實施――“任務”中習得知識、培養能力
Task 1――New words
教師利用長城圖片教want,visit和great。教師運用這三個詞造句,讓學生模仿,并在小組內交流。I want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The Great Wall is great.可讓學生根據圖片及提示詞來自己造句。
通過形象的圖片,生動的描述,引出新的單詞和句型,加深學生的印象。
Task 2――Practice
展示學生所喜愛的世界各大都市圖片,學生爭先恐后地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城市圖片進行對話操練。
此處通過展示學生所喜愛的世界各大都市的圖片,激發他們表現的欲望,而在演練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在鞏固了新授句型的同時,也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就感和學習英語的快樂。
Task 3――Compare and practice
教師邊說邊寫句子,讓學生觀察單三的主語及動詞的單三變化及讀音規則,并進行對比訓練。
I like English.
You speak Chinese. Lucy/She likes English.
Sam/He speaks English.
通過對比訓練,讓學生掌握實意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變化及讀音規則。
學生在對比訓練中觀察、總結動詞單三形式的變化規則及讀音規則,培養學生在練習的同時學會觀察、總結的能力。
Task 4――Solitaire gam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one by one using the verbs in the box.
用方框里的詞進行一般疑問句的問答訓練,鞏固動詞單三形式的變化及讀音規則。
設置這一猜謎游戲,通過用方框里的詞進行一般疑問句的問答訓練,使語言在真實的語境下更具感染力,是一個絕好的運用和鞏固所學語言知識的好的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
Task5――Group work
【任務一】 Read these dialogue twice in your group. Talk about what they say.(初步了解短文內容,了解將要學習的目標)
T: Do you finished?
S1:Yes, they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fruit.
S2:Zip like carrot juice.
S3:Monkey like apples.
S4:No,Monkey likes apples.
ss:……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急于糾正同學的錯誤。我趁機插言: Yes,you are very clever. 這節課我們將在小動物們的對話中繼續學習怎樣表達自己喜歡的食物、水果以及他們喜歡的原因。學會like的用法。
【任務二】What does Monkey like?Why?(探究like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時的使用形式)
S1:I like apples.They’re sour.
我繼續追問:“ What do you like?” or “ What does Monkey like ?”
S2: Monkey likes apples.老師,要用likes .因為Monkey是第三人稱單數,like要用三單形式likes.
T:Good ,誰還能舉例?
此時,學生紛紛舉手,連我班的學困生也信心滿滿地舉起了小手。
I like s. They are .
Monkey likes s. They are .
這樣的句型學生已熟練掌握,并能替換為第三人稱單數形式。
【任務三】 What does Zip like ? Why?(弄清在講原因時用they’re還是it’s 的理由)
這時,一個從不愛寫作業的學生王志彬早早的舉起了手:Zip likes carrot juice, because it’s fresh and healthy.我問:與前面的句型有什么不同?
S1:剛講過的句子在講原因時用They are ...而現在這個句子用It’s ...
一、一般現在時
【鏈接中考】
1.(2012年白銀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e usua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school by bus or on foot?
A.Does; go B.Do; go
C.Will; goD.Has; gone
2.(2012年株洲卷)If more tre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lanted, our city will be more beautiful.
A.wereB.are
C.will be
3.(2012年武漢卷)—Whats his brother?
—He is a teacher.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ths at a school.
A.taughtB.has taught
C.teachesD.will teach
4.(2012年福州卷)—Well go for a picnic if 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is Sunday.
—Wish you a lovely weekend.
A.rainB.doesnt rain
C.wont rain
【要點解讀】
1.構成:動詞be在一般現在時中用am, is, are。 若實義動詞前主語是第一、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復數,則用動詞原形,若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則用動詞第三人稱單數。
2.用法:
(1)一般現在時表示經常性或習慣性的動作。常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morning(day, week, month, year…), once a day, on Sundays等時間狀語連用。如:
Mike often goes to school at 7:00 in the morning.邁克經常在上午七點鐘去上學。
(2)表示客觀事實或普遍真理用一般現在時。如:
The teacher told us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老師告訴我們地球比月亮大。
(3)一般現在時表示現在存在的狀態或者主語的特征。此時動詞多用系動詞be, look, feel, sound, smell, get, turn等。如:
When summer comes, it gets hotter and hotter.當夏天來的時候,天氣越來越炎熱。
(4)一般現在時可用來表示按規定、計劃要做的事或發生的動作,句中常有表示將來時間的狀語。這類動詞有: come, go, begin, start, return, take place等。如:
The final exam takes place next month.期末考試下月舉行。
(5)在時間、條件等狀語從句中,如果主句謂語動詞是將來時,從句謂語動詞則常用一般現在時。如:
Theyll go there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們將去那兒。
二、一般過去時
【鏈接中考】
5.(2012年濰坊卷)—Guess what! I saw Sally in London.
—Really?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 was in New York.
A.thinkB.was thinking
C.thoughtD.am thinking
6.(2012年佛山卷)Yang Liwei, a famous astrona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Foshan in March, 2012.
esB.came
C.was coming
7.(2012年溫州卷)—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vening, Gina?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tanic 3D in the City Cinema.
A.watchB.watched
C.am watchingD.will watch
8.(2012年北京卷)—Where were you last Saturday?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the Capital Museum.
A.amB.will be
關鍵詞: 第一人稱指示語 復數 理解 翻譯
引言
指示現象是所有語言共有的普遍現象,它是自然語言的一大特點,也是語言理解與語言使用環境密不可分的一個重要方面。指示語的正確運用與理解可以準確地表明交際雙方的關系、傳遞交際的內容,指示語出現錯誤則會影響信息的傳達導致信息的失真。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語言結構和文化習俗不同,指示語的運用與理解都有困難,因而,要正確表達原作的內容,對指示語的正確理解尤為重要。
指示語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指點(pointing)或指示(indicating)。指示指的是在言語活動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說話人和至少一名聽話人參與的這種典型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對參與者所談及的人物、事物、事件、過程和活動等做出確切的理解都必須把它們和某些語境構成要素聯系起來這一現象(何兆熊,2000:56)。指示語分為:人稱指示(person deixis)、時間指示(time deixis)、地點指示(place deixis)、話語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下面重點對人稱指示語中的第一人稱復數進行討論,并截取莎劇《哈姆雷特》中的部分為例,分析第一人稱指示語的理解與翻譯。
1.人稱指示語簡介
人稱指示語指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語言中的代詞系統是語用學上典型的人稱指示語(何自然、冉永平,2001)。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著由三個人稱構成的人稱代詞體系,如英語和漢語。人稱指示語分為三類:第一人稱I(we),即說話者,處于交際的中心地位;第二人稱you(you),即聽話者,處于交際的次要地位;第三人稱he,she,it(they),通常指說話者和聽話者之外的其他人,處于交際之外的地位。
人稱指示語又有單數和復數兩種,人稱代詞的復數和單數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上。在話語情境中,如果一群人中包括說話者,就必須用第一人稱復數;如果一群人包括聽話者而不包括說話者,就要使用第二人稱復數;如果一群人中既不包括說話者也不包括聽話者,才用第三人稱復數。換言之,人稱指示的復數形式之間存在著一種統制關系,即第一人稱統制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二人稱統制第三人稱,而第三人稱復數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之外的一個群體。
以上所說的是人稱代詞的一般用法,實際使用中人稱代詞的所指和用法并不那樣簡單、明確,有時會出現一些從語義上看似乎是異常的現象。第一人稱復數可以用來指第一人稱或指第二人稱(在特定場合下還可以指第三人稱),第三人稱可以指聽話人或自我指稱來表達一定的語用含義等。這些現象只能從語用學的角度借助語境去解釋。
2.第一人稱指示語的理解與翻譯
英語中的第一人稱單數指示語“I”在正式或非正式語體中都有使用,“I”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也可看出說話者語用的意圖,可以用于強調自己、有心邀功、勇于認錯等,亦可用于國王、總統等降低身份以顯示自己作為個人容易接近。相對簡單的是其指代比較明確、具體,一個句子以第一人稱“I”來進行會話時,一般都用來指代說話者本人,表達說話者個人的觀點。如《哈姆雷特》中:“I have seen nothing.”(我還沒有看見什么)和“I will not speak with her.”(我不想和她說話)。
復數這個語法范疇用于第一人稱不像用于第三人稱那么有規律:they(他們)的意思是第三者在一個以上,而we(我們)并不是表示不止一個說話者,在許多情況下,第一人稱復數的意義可以擴展到一個群體意義來代表一個團體、民族、政黨等,如“United,we stand”。許多語言中的第一人稱復數代詞都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者在內(we-exclusive-of-addressee)或不包括說話者在內(we-exclusive-of-addresser),另一種是包括式,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在內,即相當于“you+I”。如:
Sweet Gertrude,leave us too;
For we have closely sent for Hamlet hither,
That he,as’twere by accident,may here
Affront Ophelia
(親愛的喬特魯德,你也暫時離開我們;因為我們已經暗中差人去喚哈姆萊特到這兒來,讓他和奧菲利婭見見面,就像他們偶然相遇一般。)
可以看出上面的例子中“we”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人在內。而在“We shall know by this fellow:the players cannot keep counsel;they’ll tell all.”(這家伙可以告訴我們一切;演戲的都不能保守秘密,他們什么話都會說出來。)這句話中,“we”是包括式的,指代的是包括聽話人在內的“我們”。
第一人稱指示語“we”除了可以指排除聽話者和包含聽話者及說話者在內的“我們”以外,還有一下三點值得注意。
2.1第一人稱復數we指代說話者I
何自然先生指出,用英語中的we借指單數的功能,常見諸于作者、編輯、法官、教士、國王等特殊人物的話語中。用第一人稱復數指代說話者本人可以表示權威,如用于國王;可以表示謙遜,如用于作者或編輯;可以表示親切,拉進彼此的距離等,根據語境的變換指示語可以被賦予其特殊含義。
如《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景中新國王在堡內大廳說的話:
“Though yet of Hamlet our dear brother’s death
The memory be green,and that it us befitted
To bear our hearts in grief and our whole kingdom
To be contracted in one brow of woe,
Yet so far hath discretion fought with nature
That we with wisest sorrow think on him,
Together with remembrance of ourselves.
Therefore our sometime sister,now our queen,
The imperial jointress to this warlike state,
Have we,as’twere with a defeated joy,
With an auspicious and a dropping eye,
With mirth in funeral and with dirge in marriage,
In equal scale weighing delight and dole,
Taken to wife:nor have we herein barr’d
Your better wisdoms,which have freely gone
With this affair along.For all,our thanks.”
下面先看朱生豪先生的翻譯:“雖然我們親愛的王兄哈姆萊特新喪未久,我們的心里應當充滿了悲痛,我們全國都應當表示一致的哀悼,可是我們凜于后死者責任的重大,不能不違情逆性,一方面固然要用適度的悲哀紀念他,一方面也要為自身的利害著想;所以,在一種悲喜交集的情緒之下,讓幸福和憂郁分據了我的兩眼,殯葬的挽歌和結婚的笙樂同時并奏,用盛大的喜樂抵銷沉重的不幸,我已經和我舊日的長嫂,當今的王后,這一個多事之國的共同的統治者,結為夫婦;這一次婚姻事先曾經征求各位的意見,多承你們誠意的贊助,這是我必須向大家致謝的。”
在英語里國王常用we來指代I表示說話者本人,這里we有表示權威的功能,這種用法被稱為“皇室英語”(royal English),如國王可以說“We will ourself toward the victor”(我將是勝利者)來表示他自己的地位。朱生豪把“we”分別譯為“我們”和“我”,而顯然“我們”與“我”的所指有所不同,上文中“we”的兩種略顯晦澀。因此,我們認為朱生豪對we一詞的翻譯并不完全恰當。相比之下梁實秋的理解和翻譯更接近原文。
再看梁實秋的譯文:“雖然我的親兄哈姆雷特崩駕不久,記憶猶新,我應該深為愴悼,全國臣民亦宜有同悲,但是,理性與情感沖突,我不能不勉強節哀,于懷念亡兄的時候不忘珍重朕躬的意思。所以我從前的嫂子,如今的王后,這繼承王位的女人,我現在把她娶做妻子,這實在不能算是一件十分完美的喜事,一只眼喜氣洋洋,一只眼淚水汪汪,像是殯葬時享受歡樂,也像是結婚時奏唱悼歌,真是悲喜交加,難分輕重。關于這件事我也不曾拒絕你們隨時進的忠言勸告。我多謝大家。”梁的譯文中we全部被譯為“我”更符合原文之意,也更容易理解。
又如:KING CLAUDIUSBut where is he?
ROSENCRANTZ Without,my lord;guarded,to know your pleasure.
KING CLAUDIUSBring him before us.
其中“us”并非指“我們”,而是指“me”國王自己,梁實秋把最后一句譯為“領他來見我”是非常合理的。
2.2第一人稱復數活用為第二人稱
we的排除用法中還有一種為排除說者,如醫生對病人說“Are we feeling better today?”;老師對學生說“We are good students,aren’t we?”,其中的we指的是聽話者。通常情況下聽話者用you(你/你們)來表示,但是為某種交際目的,說話人有時用第一人稱復數we(我們)來指稱聽話人,實施或表達一定的言語行為。此類用法雖在書面語中不為常見,在基調緊張沉重的復仇悲劇《哈姆雷特》中也無涉及,但卻在日常口語中屢見不鮮。
如:我們(=你們)大學生應該有理想,講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楷模。
要記住我們是學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周方珠,2004:190)
假如說話人作為校長或長輩,這種說話的口吻語重心長,說話人用“我們”表達出了對大學生們/學生的關心和期待。如果說話人把“我們”換成“你們”,表現出的則是教訓的口吻。另外,媽媽對孩子說“Now,we are a brave girl,and stop crying.”(乖,我們是勇敢的孩子,我們不哭。);“We shouldn’t do that again,Tom.”(我們以后可不能再這樣了,湯姆。)也是第一人稱復數活用為第二人稱的例子。
上例中說話人將自己擺到聽話人一邊,這樣的話語聽起來倍感親切,有時還能增加話語的勸說力,提高語用效果,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we-exclusive中的排除說者的指示用法主要出于語用移情的考慮目的。在語用學上,移情(empathy)是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涉及說話人如何刻意對聽話人吐露心聲,表達用意,聽話人如何設身處地來理解說話人言談的心態和意圖(何自然、冉永平,2001:7-364)。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主要體現在說話人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編碼,使利益中心偏向聽話人,其目的是說話者企圖從權勢或地位向平等關系方向下降,向親密、謙遜方向過渡,以此造成增加雙方共同點的假象,從而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
2.3“let’s”用法及含義
我們知道在英語中,let’s和let us是有差別的:let’s一般總是包括聽話人在內,而let us可能包括聽話人,也可能不包括聽話人。但根據夸克等人(Quirk et.al)合著的《當代英語語法》(1973)的解釋,let’s在非常通俗的口語中有時可用單數,這就是說它可以不包括談話的對方即聽話者,意為“讓我”,相當于“let me”。因此,究竟是we-exclusive還是we-inclusive的用法,以及具體如何理解和翻譯還要根據語境來判斷。下面是《哈姆雷特》第四幕中的兩個例子:
Enter Laertes,armed;Danes following
LAERTES Where is this king?Sirs,stand you all without.
DanesNo,let’s come in.
LAERTESI pray you,give me leave.
DanesWe will,we will.
They retire without the door.
雷歐提斯戎裝上;一群丹麥人隨上。
雷歐提斯:國王在哪兒?弟兄們,大家站在外面。
眾人:不,讓我們進來。
雷歐提斯:對不起,請你們聽我的話。
眾人:好,好。(眾人退立門外。)
KING CLAUDIUS Let’s follow,Gertrude:
How much I had to do to calm his rage!
Now fear I this will give it start again;
Therefore let’s follow.
國王:讓我們跟上去,喬特魯德;我好容易才把他的怒氣平息了一下,現在我怕又要把它挑起來了。快讓我們跟上去吧。(朱生豪譯)
根據語境可以得出,第一個例子中“let’s”和“we”是指的丹麥民眾,而不包括Laertes在內,因此是we-exclusive中排除聽者的用法;“me”指的是Laertes自己。第二個例子中,“let’s”指的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是we-inclusive的用法;“I”指的國王自己,國王和王后間是以私人的交談方式顯示了自己焦慮的心情而不必顯示自己的權威。上例中指示語的所指都在譯文中正確體現了出來。
3.結語
指示語是語用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語用學家研究的焦點之一。人稱指示語可以體現出說話者的身份、地位及關系,本文著重討論了第一人稱指示語的理解和翻譯。第一人稱指示語看似容易理解,其實不然,掉以輕心就會導致錯誤。正確理解與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能了解指示語本身的意義,還要與語境相結合,借助具體語境弄懂說話者所要傳達的弦外之音,使譯文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6.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7-364.
[4]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89-232.
[5]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33.
[6]梁實秋譯.哈姆雷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