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山水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東坡
3、橫溪堂春曉
4、田舍
5、春暮西園
6、田園樂七首·其五
7、陸渾山莊
8、春中田園作
9、辛夷塢
10、新涼
11、出郊
12、春園即事
13、春莊
14、雨過山村
15、晚晴
16、山行
17、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18、初秋行圃
[關鍵詞] 初中;古詩;寫景;寫作
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初中生寫作水平卻不敢恭維,寫作內容存在大量空話、假話,言之無物,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齡小,閱歷和經驗較為貧乏,縱使搜腸刮肚,但卻腹內空空,要想寫出內容翔實的文章實在是很難。葉圣陶先生說過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就強調了閱讀與寫作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需要進行有效的閱讀,只有在此基礎上,寫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課文中的古詩以其高度凝練的內容,含蓄雋永的語言和美好真摯的感情,成為課本中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閱讀的有效材料,通過對古詩的講解,讓學生們從中借鑒其寫景手法,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鑒古詩的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觀察,抓住景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由南自北,從東到西,崇山峻嶺,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首詩里抓住天門山在長江兩岸對峙的特征,用 “出”這兩個動詞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再巧妙地用“開”這個動詞,抓住了景物靜中有動的特點,將靜態與動態相比較,讓人感覺到長江的動態美。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倍潭虄删湓?,抓住梅花獨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還綜合運用對比的手法,前兩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較,后兩句以梅花淪為塵埃,但卻保持香氣,在比較中突出梅花的高潔。因此初中生平時要多觀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觀察的時候要認真仔細,精心選擇景物中最獨特的特征,在描寫時把景物的形態、聲音、色彩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身臨其境。
第二,選好最佳的觀察點
作文描寫時,不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還需要從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寫,如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確定觀察的點或者觀察角度,這樣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進行觀察,發現景物的各種美。吳均《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就很好地詮釋了觀察點的重要性。這首詩前兩句的觀察點是在山中竹林的前邊,先眺望遠山,再從竹林中的縫隙看落日,后兩句觀察點在屋子的前面,看鳥兒從屋檐往上飛,云朵從窗戶里飄出來。前兩句是遠景圖,后面兩句是近景圖,觀察點將整個景物的全貌都涵蓋了。觀察點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隨著觀察者的角度移動,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風景隨著觀察點“更上一層樓”而變得開闊。游記參觀類作文也是隨作者的腳步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觀察點也需要從表現文章整體的內容出發,選擇最恰當的觀察點,對景物特征進行捕捉。
第三,將情感融入景物。
劉熙載說過:“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湃松钪?,正在借景言情。”1古詩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運用比興手法,先詠景物再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絕不是客觀景物的自然寫真、實錄,情才是景的靈魂。因此學生在寫作時要融進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樣的山水花鳥,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據不同的感情去描寫時,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同樣是寫月亮,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苯o人一種空靈雋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給人一種依依惜別的傷感;李白《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給人一種張揚豪邁的氣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人一種空寂惆悵的感覺。作文原本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的產物,景物一旦寫入作品,就會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使無情物變得有情,充滿人意。指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時,不能只對景物做客觀描寫或者科學地說明,雖然說獨立優美的景物描寫本身,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過就是春去冬來,時光流轉,又有什么意義?給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變化。情景交融結合得很好的寫景文章,會使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詩課文是一座寶庫,教師要善于挖掘,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課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還要從中借鑒寫作手法、汲取寫作營養,融會貫通將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注稿[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
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詩人常常描繪出了一種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懷。小學生在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的分析和包辦式的感悟,讓學生一味地對詩句、詩意死記硬背,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人的寫作意圖。在平時的實踐教學中,我認為古詩有效教學方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走進詩人,體會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這樣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由于革新失敗,他被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督愤@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借助想象,體會感情,感悟詩意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空間思維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畫一畫、演一演,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去想象、豐富相關情節等等。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張繼描繪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江邊景物的描寫,表現他孤寂憂愁的情懷。教學這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首先給學生配上一段蘊含淡淡憂思的輕音樂,讓學生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輪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漸漸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見了,天地間頓時暗了下來,這時候,詩人感覺到天地間布滿了寒霜,到處透著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漁船上的點點燈火,或明或暗,照著江邊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楓樹。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展現出一幅清冷凄涼的畫面。接下來,再從“烏啼”“鐘聲”去想象當時的聲響:這清冷凄涼的境地里,只有烏鴉哇哇的叫聲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在學生進入意境、意猶未盡的時候,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人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想象這幅“月落霜天”“江楓漁火”“烏啼”“鐘聲”的“秋江夜泊圖”,就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很容易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三、重在誦讀,提升能力,感知內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幫助他們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確定感情基調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之后,再看看哪些是表達這種感情的關鍵字,重音就可以落在這些關鍵字上。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第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便與作者的感情達成了共鳴。
四、內外結合,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在學習教材中的古詩后,不妨再引進一首與所學古詩有關聯的詩詞加以拓展,這樣既幫助理解,又擴大了古詩文的閱讀量,便于積累語言,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在引進相關的古詩時,要講究靈活性、實效性、針對性,以便于教學。
一、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特點
作文源于生活,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寫具體,才能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認真觀察,是寫好景物的前提,要善于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特有的變化,善于通過眼、鼻、耳等感觀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點?!疤扉T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由遠望到近觀,勾勒出天門山氣勢的雄峻險要,長江洪流的湍急與威力,江水的顏色與走向,把山的神奇與水的浩蕩展現在我們眼前。
二、小處落筆,精繪動人細節
作文本質上的主觀性、形象性、人文性決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為在作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已經領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卻說不出來,然而從學生的作文中卻可以體現出來。生活中的一幕場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大師為我們演繹了一個個的實例:“湖光秋月兩相和”。“湖”“月”兩個很平凡的景物聯系在一起,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自然讓人聯想到水天一色。
三、赤橙黃綠,描繪繽紛世界
繽紛的色彩,是生命活力的展現。詩人和畫家都善于運用色彩表現生活,畫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現在畫紙或畫布上,給人直觀的美感;詩人則是通過對色彩的描寫,烘托氣氛,增強詩情畫意,提供更加豐富的想象余地,激發人的感情?!皟砂肚嗌较鄬Τ觥保ɡ畎住锻扉T山》)一個“青”字寫出郁郁蔥蔥天門山的生機盎然。
四、動靜交錯,渲染無盡韻味
古詩中有多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這種動靜結合的寫法使景物描寫妙趣橫生,充滿了生機和韻味?!对乱埂分小案钤律肴思摇?,銀輝傾瀉中的明亮與樹木掩映中的陰暗,襯出了月夜的靜謐與安恬;“蟲聲新透綠窗紗,”蟲聲稀疏而微弱,卻聲聲入耳,聲聲動心,以動襯靜,人與物的融合,動與靜的融合,繪畫出勃勃生機的早春景色。
五、虛實結合,增添生活情趣
實是具體的景象描繪,虛是意中景物,即眼見為實,心想為虛。作文中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胺涞娂娺^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雨睛》),蜂兒蝶兒翩翩飛舞是實寫,春色本是無處不在的,作者卻疑在鄰家,寫出這些小精靈飛往鄰家的一種嫉妒,這是虛寫,充滿了情趣。
六、比喻擬人,合理巧妙穿插
一、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鑒賞古詩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讓學生牢記詩歌發展的“一條線,兩個點”。其次,還應對詩歌的格律知識有比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偶、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歌的特點:高度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二、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掌握詩歌種類的特點,有助于整體上理解詩歌。
1.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圍,側重于歌詠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李白、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當然,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會。比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3.邊塞詩 唐代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鑒賞這類詩歌,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嘆,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而表現作者歷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感之情。
三、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語言大致有這些類型:
1.清新 其特點是選用語新穎,不在俗套。
2.平淡 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5.含蓄 其特點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6.簡潔 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還有鋪陳、激越高亢、清婉秀麗、平易雋永、質樸與靡麗、精約與繁瑣、典雅與平直、含蓄與直露、陽剛與陰柔、雄渾與清奇、自然與壯美、空靈與艱深、幽默與崇高,等等。
四、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我們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把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五、表現手法
建安詩歌山水題材的興起,標志著華夏山水詩的發軔,除曹操的山水詩作之外,建安詩人對山水景物的觀照,更多地表現在游宴題材、女性題材等其他題材之中,山水題材以及意象方式的開啟,一詩止干一時一事的寫作方法,標志著中國詩歌從原先的言志詩體制、賦比興的表達方法向著山水詩及意象方式的轉型。
【關鍵詞】 曹操建安 山水 五言詩
中國的山水詩從何時開始?傳統的解釋,是認為中國的山水詩開始于謝靈運,同時,也承認曹操的《觀滄?!肥堑谝皇淄暾饬x上的山水詩。這就出現了一個難以圓通的問題。
一、山水詩之取代言志詩的歷程
由于中國文化對于天地自然的重視,又由于比興手法在華夏詩歌藝術歷史中具有開山的地位,詩人在天地自然中得到使主觀情感客觀化的途徑,于是,《詩經》中多有“鳥獸草木之名”,然其中心,終在敘說詩歌的中心而非鳥獸草木;在屈原楚辭中,開始有具體的場景描寫,如《涉江》中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然而時代譬如文學生命的童年,雖然含納了詩體生命的全部基因,卻僅僅是作為社會人之人生歷史的一個預演,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作為獨立的“人”之本身。接下來,兩漢詩人之所以不寫山水,主要是由于:兩漢詩人囿于漢大儒詩歌教化的正統觀念,其詩歌寫作多是一種政治類型化的表現,重心在儒家“類”的普泛化表現,因此,而罕有具體場景、具體事件的描寫,也就罕有具體的情感。換言之,華夏詩歌在經歷了天真爛漫、童言無忌的比興時代之后,一時失去了前進的目標,也失去了前行的動力。所以曹操之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
從東漢后期趙壹的《刺世疾邪詩》其一,到建安初期的孔融《臨終詩》,甚至直到曹操的早期詩作《薤露行》,共同特點:1.都是言志詩,都是政治性的主題,仍然受著漢儒“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以及以詩歌作為政治教化載體的拘限;2.都將詩歌視為一種押韻記錄的工具,因此,都用空泛的議論和敘說的方式來寫詩,都還沒有尋求到以山水景物等物體形象來表達內心感受的藝術手法。也就是說,曹操寫作山水詩的詩史依據,僅僅有遠古時代的傳統,他所直接面對的漢魏詩壇,是沒有任何可資借鑒的荒漠,一切都需要曹操個人自身的探索,這也是曹操僅有的幾首五言詩移步換形,與時俱進,即以寫作時間為序,每首之間一首一個手法,首首之間的水準都極為不同的原因。
從建安三年《蒿里行》,出現“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樣的細節描寫,開始出現帶有情感色彩的外物刻畫,到建安十一年的第三首五言詩作《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這既是軍旅戰爭題材,同時也是真正的山水景物的描寫,《苦寒行》雖然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山水詩,但“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等,卻可以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山水詩句,這就為曹操《觀滄?!返恼Q生奠定了基礎——正由于曹操有一系列的詩作,才實現了由言志向抒情的轉型。一般認為《觀滄海》為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所作,正是由于有了前述的寫作經驗,曹操才體會到山水意象方式較之空洞言志的截然不同的審美效果,從而產生了這首以山水來言志抒情的名篇。
從《苦寒行》到《觀滄海》,曹操詩歌發生了某種飛躍,試比較兩詩之異同:
1.兩詩的起首,前者為“北上太行山”,后者為“東臨竭石”,都是起首就將詩人置身于一個具體的場景之中,為王夫之所說的“一詩而寫一時一事”奠定了基礎。兩詩隨后的文字,想不說具體場景都難,因為,詩人起首就將詩人與讀者的目光凝聚于某個特定的場景之中,這種寫法,已經類似后來詩歌美學所說的意境、意象。所以,曹操山水詩寫作的嘗試,其意義不唯在題材方面,而兼及意象的寫作方式。試比較趙壹《刺世疾邪詩》起首的“河清不可俟”,孔融的《臨終詩》的開頭“言多令事敗”,曹操本人早期《薤露行》開頭的言志議論“惟漢二十世”,都可以說是以四言詩的方式寫作五言詩;而曹操后期的詩作,不僅這首《觀滄?!返摹皷|臨碣石”,《短歌行》的起首“對酒當歌”,也是同樣將作者置身于一個具體的場景之中,以后即便是多有議論,也是這“對酒當歌”中具體的、鮮活的、生動的對酒中的曹操所發出的感慨,因此,也就擁有了具象感。
2.在具體寫作方式上,前者多有“艱哉何巍巍”“樹木何蕭瑟”之類主觀的描述性語句,而后者除了結尾處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卒章顯志之外,其余均為對“以觀滄?!钡目陀^性摹寫,在摹寫大海的同時,顯示曹操自我之胸襟懷抱。曹操開拓的建安風骨并非不言志,而是要將抽象之志,附麗在濃郁的情感上,而情感又附麗在具體的場景事件的形體之中。如明人鐘惺所評:“直寫其胸中眼中,一段籠蓋吞吐氣象?!币簿褪钦f,曹操通過“胸中眼中”的大海景物,完美地展示了他的“籠蓋吞吐”的政治胸懷。其中又包蘊著某種悲涼的人生體驗,如王夫之評《碣石篇》:“不言所悲,而充塞八極無非愁者?!币环蠛5漠媹D,竟然包蘊了如此之多的內涵,這正是后來意象、意境理論之濫觴。而其中的大海描寫,又通過山木草風的細節鋪墊,使之更為細膩,如張玉轂《古詩賞析》卷八所評:“鋪寫滄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風,便不枯寂?!瓕憸婧?,正自寫也?!辈懿俚挠^滄海詩句,并沒有直接的比興指向,而是具有某種朦朧的暗示,沒有明確的、清晰的、功利性的指向,反而擁有了多層次的暗喻色彩:巨大的海濤將一輪夕陽吞沒,又將一輪明月推向天空的舞臺;燦爛的銀河星漢,圍繞著夜空的新主人,在海波的起伏里時隱時沒。場面如此闊大恢弘,氣勢如此超卓不群,有并吞八荒之心,囊括四海之意。這里的“日月之行”和“籠蓋吞吐”氣象,讓人聯想漢魏之際的時代風云,曹操易代革命的雄心和開創建安曹魏一代新思想潮流的偉岸。
3.由兩漢言志詩到曹操《苦寒行》代表的山水詩句,再到《觀滄?!返莫毩⒁饬x的山水詩,是中國詩歌在漢魏之際山水題材方面的演進軌跡,但曹操寫在早些時候的《苦寒行》卻是五言詩,寫得晚些的反而為四言詩,這似乎是某種意義上的倒退,其實,漸進式的、交錯漸進式的嬗變,正是中國詩歌演進的最為正常的狀態,也是最為基本的規律。題材方面飛躍了(由言志而產生寫作山水景物題材的詩句),而在詩體形式方面則退回到四言詩的外形,使用曹操最為嫻熟的、得心應手的詩體形式,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進一步說,曹操是以五言詩的寫作方法,來寫作四言詩,是以五言詩的內形式來改造四言詩的外形式。
中國詩歌發展到曹操,實在是一大轉關,兩漢言志詩的空泛、無味、冗長、沉悶,被新興的五言抒情詩所取代,詩人開始用審美的眼光看待整個世界和宇宙,于是,一山一水,一場一景,一人一事,都有了新的審美意義。同時,四言、五言也被打并為一體,曹操開始時是以四言詩的方式來寫作五言詩,后來,到寫作《觀滄?!贰抖谈栊小返臅r候,則是以五言詩的體制寫作四言詩,于是,魏晉時代的四言詩,也有了新的面貌。
轉貼于 二、曹操之后建安五言詩中的山水
曹操的第一首山水詩,既不是偶然得之的特例,也不是隨后就消亡的現象,而是既有著漸次形成的歷程,又有著開一代詩風的詩史地位。換言之,中國山水詩始于建安曹操,經歷曹丕兄弟和建安七子的承傳,建安山水詩題材,成為中國山水詩演進史中的第一個環節,隨之相伴而行的意象表達方式,也成為我國詩歌山水意象的第一個階段。
曹操之后,首先是二曹六子繼承了曹操的山水詩精神,以外物之形體來寄托或者渲染詩人的悲喜之情。如王粲的“北臨清障水,西看柏楊山?;叵栌螐V囿,逍遙波水間”、“幽蘭吐芳烈,芙蓉發紅暉”、(《雜詩》四首)“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雜詩》)等,都體現了情景之間的交融;陳琳的《宴會詩》、《游覽詩》二首其一、劉楨《公宴詩》、曹植《公宴詩》、曹丕的《芙蓉池作詩》、徐干的《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曹丕《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閨情》等,則是將景物描寫附麗在女性題材之中。
不難看出,這些詩作雖然不是單純的山水詩,而附麗在游宴和女性題材之下,但當我們將這些山水詩句摘錄下來的時候,已經能清晰地看到山水景物在建安五言詩作中不容忽視的地位;同時,建安詩歌對于意象方式的開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標志了中國詩歌從原先的言志詩體制、賦比興的表達方法,向著具有古典意義的山水詩及意象方式的轉型,標志了由以儒家政治為人生價值中心向以山水自然的審美人生的轉型。
劉勰認為:“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睂Υ?,有學者提出異議,如新加坡學者王力堅先生認為:“劉勰的論斷顯然與事實不符。事實是:玄風熾烈之時,山水已滋;而山水大盛之際,玄風猶存?!睂ⅰ吧剿炎獭钡臅r間上提到“玄風熾烈之時”的東晉。而筆者認為,山水詩發軔于曹操的建安時代,從曹操首創山水詩的寫作之后,到謝靈運的山水詩出現之前,可以視為中國山水詩的發軔期,其中又包含不同的具體階段:曹操之后的建安時期,由于正在經歷由兩漢言志詩向建安五言抒情詩的變革運動,故抒發慷慨悲越的情感為此時期的主旋律,其總體特點是山水景物與情感結合,具有情景交融的審美趨向,而情感不是一個抽象物,需要寄托在具體的寫作題材上。曹操之后的山水觀照,主要附麗于游宴、女性、送別、游仙等題材;正始之后的山水,或附麗于哲思,或使山水成為綺靡流韻的載體,或使山水成為玄言的象征物,這一過程流變如同羅宗強先生所說:“建安以情,正始以哲思,西晉文學思想發展的走向則在結藻清英,流韻綺靡?!币簿褪钦f,從曹操的山水詩,到謝靈運的山水詩,經歷了建安的情景山水,正始的哲思山水,太康時代的華美山水,東晉時代的玄言山水,最后,才推出了謝靈運的山水詩。
三、五言詩山水題材的本體意義
山水詩以及詩中景物的描寫,對五言詩體制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影響,就是使詩歌寫作,限定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達到具體、生動、形象、精練的審美效果。
首先是具體和生動。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一詩止于一時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謝皆然?!?十九首實際上是建安之后的作品,故王夫之此論,應該是“自曹操至陶謝皆然”)這無疑是深刻而具有宏觀意義上的概括。兩漢詩歌,大體上沒有“一詩止于一時一事”之作,這是因為“詩言志”的觀念問題,既然當時對詩歌的本質認識是抒發或者記錄政治志向的,自然就多是議論的、敘說的、概括的,從曹操的詩作開始,才逐漸出現“一詩止于一時一事的作品”,到了建安十六年的游宴詩之后,才開始大量出現這種形式的五言詩作。曹操的樂府詩也好,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游宴詩也好,都與音樂和演唱有關,與娛樂有關,這就使詩歌的目的得以脫離開政治教化,開始與審美的愉悅發生關聯,而“一詩止于一時一事”寫作方式的興起,主題縮小,使詩歌得以走向更為細膩,更為生動的境界。譬如《今日良宴會》,就寫今日眼前的場景和歡樂。題材小了,反而騰出了抒情的空間,同時,也為精練的詩意表達奠定了基礎。除去十九首、蘇李詩這些不明時代的詩作之外,兩漢詩作可有“今日良宴會”“涉江采芙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這樣的詩句否?
其次,是促使五言詩日益走向精練。建安時期從七子、曹丕到曹植的詩歌,有一個日趨精美、日益凝練的過程??傮w來看,四言詩較五言詩為長:如以王粲為例:寫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詩和雜言詩:《贈蔡子篤》42句,《贈士孫文始》58句,《贈文書良》46句,《思親為潘文則作》56句。平均接近50句;而五言詩就相對短小,如《雜詩》16句,《雜詩四首》分別為8句、10句、8句、8句,《詠史詩》20句,《公宴詩》24句,《七哀詩三首》分別是20、18、16句?!稄能娫娢迨住份^長,分別是32、26、18、20、24句。平均不足20句,比之四言詩,精練了許多。四言詩之所以長,是由于其言志的性質和詩歌觀念尚未完全從散文中分離出來。建安元年(196)王粲20歲寫的《贈士孫文始》與散文的主要區別還主要是一押韻,二整齊而已,議論、敘說,無所忌諱,有多少思想表達,就寫出多少語句。
就五言詩內部而言,七子之詩,尚多有具體場景記錄的詩作,如應場的《侍五官中郎建章臺集詩》,全詩28句,140字,而十九首和曹植五言詩多為十幾句之作,如十九首前六首依次是:16句,10句,16句,14句,16句,8句,六首共計80句,平均每首13句強;曹植樂府詩較長,其余則與十九首相似,特別是其優秀的篇章,茲以余冠英先生編選的《漢魏六朝詩選》中的曹植五言詩前九首(因為有一題而多首)為例:《七哀》詩16句,《送應氏》其一16句,其二16句,《雜詩》其一12句,其二12句,其三14句,其四8句,其五12句,其六12句,九首詩共計118句,平均每首也是13句強,與十九首大體相似。十九首和曹植詩多為十幾句的詩作,篇幅的縮短,正是這種精練化的結果。
當然,上述的這種轉型歷程,只是一個大體的走勢,一個宏觀的鳥瞰,需要忽略其中的許多的反復和細節。譬如王粲的詩歌,由四言而五言,無疑是明顯的由長而短,但具體到他自己的五言詩寫作歷程,卻未必是一直這樣的走向,寫于建安十六年左右的《雜詩》等較短,而寫于數年后的《從軍行》反而長,還有譬如前文所舉的應場等也有短的五言詩,而曹植也有長些的五言詩作。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還要看具體題材的需要、表達內容的多少等等,但由兩漢到建安時代,由敘事而抒情,由言志而抒情,由議論敘說而走向寫景寫象,由受漢賦影響的鋪排而漸次走向抒情詩的精練,這一總體走向是大體不差的。篇幅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描寫方式,七子的詩句更為具體一些,更為個人化一些,譬如前文所引的“言我塞門來,將就衡陽棲。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就是個人化的語句,而“和顏既以暢,乃肯顧細微。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則是個人化的議論,這些,在十九首中都漸次得到淘汰。
這種敘說的繁簡之變化,源于對詩歌總體性質認識的深化,也和民間樂府詩的敘事詩體向文人詩的抒情詩體的轉型有關。民間樂府詩開始多有雜言體,如《上邪》和《有所思》,逐漸有五言體,尤其是漢魏樂府的五言體敘事詩。其中為眾人所熟悉者,譬如《上山采蘼蕪》《陌上?!贰妒鍙能娬鳌贰犊兹笘|南飛》等,皆為其中之翹楚。敘事詩中的情節、故事、人物形象、對話等,較之詩三百的敘事,更為成熟圓潤,五言詩的體制實際上是在這種敘事詩中得到反復的練習,從而走向成熟。到文人五言詩出現的時期,仍然具有某種記錄“言志”的成分,真正確立抒情五言詩體制的是曹氏兄弟和七子,特別是到了曹植的手中,才實現了完全的轉型。因此,王瑤先生也說:“曹子建的成就,在于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給五言詩奠定基礎的文人。五言本出于樂府,但經過了他的手,詩和樂府的界限幾乎沒有了。……中國詩底發展的主流,是由‘言志’到‘緣情’,而建安恰恰是從‘言志’到‘緣情’底歷史的轉變。樂府源出民間,其初當然以敘事為主,由敘事到抒情,是從內容方面說明了由樂府到詩的進展。建安文學的特點是在這里,曹子建的成就也在這里?!彼裕瑧撜f,五言詩發展到曹植的時代,才實現了在精練方面和表達方式方面的與十九首的接軌。
山水景物的描寫,使詩人發現,可以使用較少的外物,達到表達豐富的情感的審美效果,從而使詩歌日益走向了精練的路途,到唐代近體詩形成,更是將這種精練的審美要求的格律化、定型化、程式化的表現。
其三,建安山水詩的出現,顯示了詩人對于詩歌由記錄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轉型,建安時期五言詩體實現了由“言志”到“抒情”的轉換。
“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比f米高空,前往塔吉克斯坦的專機起飛后,面對記者提問很有感觸地說。
從的話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古詩的重要性,但古詩教學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水平,陶冶情操。而現在古詩詞教學只是單純為應付考試,這種功利性的目的使老師的教法單一,只注重學生的背誦和解題;學生也覺得學習古詩非??菰锿纯?,缺乏學習熱情。個人認為,教師應在古詩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增強古詩教學的有效性和文化味。
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才能引發其求知欲,營造興趣氛圍。想象力是人類所獨有的思維能力,它能夠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如對有些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文,就可讓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理解了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
例如,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找出這首詩都描寫了哪些景物,然后讓學生找出作者是怎么形容這些景物的,再讓同學們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仔細體會,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后 ,讓學生勾勒出一幅畫面(有繪畫能力的可以畫出來),老師展示學生理解古詩后表現出的畫面。
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課堂中引入一些有趣的環節,或出示生動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這要比讓學生單一地去背誦古詩的含義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應該是學生樂意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再比如,在教學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老師可以播放同一主題的歌曲,讓學生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表演。針對作者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最后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地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勾勒出詩中的情景。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會得到激發,必定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我們不強求學生勾勒的情景是否和詩中的完全相同,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恰恰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只要有這樣的土壤,孩子們想象之花必定燦爛綻放。
總之,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充縣紫巖小學
針對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強調記憶與默寫,忽視整體感知、情感體驗和人文內涵的挖掘的現狀,提出了注重挖掘古詩詞中的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愛國教育功能,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愛國教育
1審美教育
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自覺養成和鍛煉發現美的能力。關注并挖掘古典詩歌中的美學成分,使學生充分感知其中醇厚的美學氣息,使古詩教學成為審美教育的一塊芳草地。第一,自然美。古詩詞中具有大量自然景物的佳作,特別是山水詩是用詩的語言組建的自然風景畫,它是畫面斑斕的語言藝術,給人以美的感覺,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展開了一幅春天的畫卷,帶來了春光之美。第二,生活美。田園詩大多是描繪農家風光和田間生活的,它的情感基調一般是歡快的、溫馨的、樸實的。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過故人莊》)”在當今網絡化、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感悟古人和諧的生活畫面更具教育意義。第三,哲理美。這類詩重在明理,通過一件事、一處景觸發作者哲理的思索,從而道出一個千古不破的真理。如《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鼻擅畹氐莱隽水斁终呙?,旁觀者清及換位思考的道理。《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示著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往往會遇到撲朔迷離,出路何在的困惑之感。但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第四,文字美。語言的高度凝練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內涵特征,關鍵字的使用是不少古詩的點睛之筆。如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作者并沒有直接對花草山水描寫,而是通過“紅”和“綠”兩個字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絢麗多彩,生機勃勃、迷人醉人。
2情感教育
詩詞是古人抒感,表達理想的平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中的情感教育是學生去除浮躁、感受寧靜,認知生命價值、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第一,親情教育。感恩父母是人性的基本情感,在教授《游子吟》這首詩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配樂播放,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在感悟音樂的同時,也感悟了詩歌的內涵,領悟了詩人的情感。學生入詩境,動真情,想到母親的辛苦與操勞。第二,友情教育。孔子也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無論是送別還是相遇,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交情。李白的《贈汪倫》、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這些詩詞表現了詩人和友人之間深厚的感情、或是對遠行者的慰藉、或是對相隔萬里的朋友間真情問候、亦或是老友相遇時的人生感慨。現代社會獨生子女普遍情感缺失的情況下,友情的教育彌足珍貴。第三,鄉情教育。鄉情流淌在古詩中是一種對家鄉永恒的依戀,古人由于交通的不便、路途的遙遠,長期在外無法與親人相見,思鄉之情往往油然而生。如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憩F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
3愛國教育
拿破侖曾說過,愛國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僅是作者的情懷以及思想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第一,保家衛國教育。在學習《十月十四日風雨大作》、《示兒》時,引導學生感受詩人陸游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領的中原領土,熱切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的愛國情懷是何等執著、強烈、真摯。王昌齡《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展現出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豪邁氣概。第二,熱愛國家教育。古詩詞中有不少在描寫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熱愛。在學習這些古詩時應挖掘其中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充分領略古詩中表現的祖國山河的壯美,并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如李白《望天門山》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杜甫《望岳》中“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一方面描寫了自然風光的雄偉,另一方面葉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4小結
小學古詩詞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對自然的欣賞、人文情感的豐富和對家國情懷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4-9.
[2]施麗.古詩詞教學的審美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5,(8):81-83.
[3]張敏.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審美體驗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2,(3):76-77.
[4]李生明.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2014,(9):51.
[5]姚忠保.古典詩詞中愛國主義主題思想的教育研究[J].語文建設,2014,(8):10-11.
關鍵詞:整合文本;古詩詞教學;教學有效性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大都是根據主題進行編排的,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卻忽略了文本編排的特點,重獨立,輕對比。筆者認為,按照編者意圖對文本資源進行整合,可以打破各詩詞之間原有的封閉狀態,促進彼此間的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提高古詩詞教學實效。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23課《古詩詞三首》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生課前預習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提速器
古詩詞的整合教學,由單篇的學習走向多篇的學習,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其容量增大,對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所以課前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就至關重要了。在預習階段,學生對話文本,去咀嚼每一個字、每一個句,自己嘗試去讀懂課文。經過如此一番之后,對文本就有了幾分了解,帶著這幾分了解走進課堂,教學的起點就高了。如23課《古詩詞三首》的預習就可以這樣布置教學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查找資料,簡單了解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
3.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初步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以上的預習使學生對整組古詩詞有了一個整體的關照,無形中使古詩詞整合教學向高效邁出了第一步。
二、合理取舍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關鍵
一組古詩詞中,可講的東西很多,如詩詞的風格特征、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用字遣詞、拓展延伸等。教學內容想要面面俱到,必然會因教學時間的限制而演變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所以合理取舍才會使整合教學變得更加有的放矢,訓練到位。
例如,23課的《古詩詞三首》,它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學段目標和內容”中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由此可見,中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以誦讀為主,在讀中想象,在讀中體驗情感,大概了解古詩詞的意思。根據課標精神,結合編者意圖,本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就可以定位為:
1.朗讀指導,讀正確、讀出節奏、讀出古詩詞的韻味,并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積累。
2.品讀想象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的情感。至于《漁歌子》中作者“不須歸”的心聲,“不歸政治”寄情山水的人生選擇,就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去理解了。
三、提煉主問題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核心
什么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余映潮先生認為: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指在閱讀教學過程能起主導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評析、創造的重要問題,它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備課中,教師就要認真研讀教材,提煉主問題。主問題提煉的切入點可從詩詞創作的背景、內容描寫的情境、風格特征、表達方式、遣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對詩詞進行整體的對比關照,比較研讀。
例如,《鄉村四月》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描寫出勞動的緊張、繁忙。《四時田園雜興》全詩都是描寫農村男女日夜緊張的勞動生活。《漁歌子》前兩句描寫了生機勃勃的春景,后一句描寫了漁夫悠閑釣魚的情景。對三首詩詞進行對比研讀,會發現許多千絲萬縷的關系:那田園之景、那農耕之人、那鄉村之情等。在研讀教材后,就可提煉出三個主問題:
1.說說在這三首詩詞中,哪些詩句分別寫出了鄉村田園生活的忙碌和悠閑呢?
2.品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用“我仿佛看到________的美景”想象說話。
3.發現這三首詩詞在時間、地點、事情、風景四個方面的相同之處。
四、教師控制話語量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保證
縱觀現行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常常是看見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教師憑借其權威地位,占據了課堂對話的大多數,占用了課堂大量的時間,將自己解讀文本的觀點不容置疑地灌輸給學生,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思考的時間。有效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課堂中學生成為主體的基本條件,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壓縮講授時間而保持合理的“緘默”,減少話語量,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例如,《古詩詞三首》的教學活動:
1.讀一讀。一是讀生字詞、注釋;二是教師范讀;三是學生自由讀;四是學生展示讀。
2.說一說。說“忙”道“閑”:說說在這三首詩詞中,哪些詩句分別寫出了鄉村田園生活的忙碌和悠閑呢?
3.品一品。品讀《鄉村四月》和《漁歌子》詩詞中描寫景色的句子,用“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的美景”的句式想象說話。
4.背一背。自由背誦3首古詩詞。
5.談發現。這三首詩詞在時間、地點、事情、風景四個方面的相同之處。
一節課下來,教師問得少,講得少,學生活動就充分了,三首古詩詞就在有效的整合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
整合本文資源,只是提高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讓古詩詞教學更高效,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一、品味語言,逐詞解讀
古代詩詞的語言十分凝練,可以說,每一個字詞都是不可或缺。我們在解讀詩詞時,不能遺漏字詞,要逐字逐詞,準確地去品味、解讀詩句。
品味語言,首先要能翻譯詩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詩詞的表層意思,明確詩中所寫的時間、人物、事件等。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翻譯時就要注意詞語的倒裝,可譯為“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江邊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萋萋,碧綠而茂盛”。由于聲律的要求,押韻、平仄和對仗的工穩,此句中“歷歷”“鸚鵡洲”就運用了倒裝的方法,在翻譯時就要調整位置。要進行準確的翻譯,就要讓學生先知道古詩的語言特點,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尤其要注意詞語的倒裝與省略部分。
品味語言,其次要能進行充分聯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詩中,常講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就如音樂求弦外之音,又如繪畫求象外之趣。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時不能夠完全表達人們心中所想,所以古詩語言含蓄、豐富。聯想與想象的過程,其實就是豐富詩意,對詩意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單獨去看每一個詞,似乎沒什么特別的意味,而聯系起來看,其構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種十分濃重的凄涼悲苦的意味,表達出詩人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詞語本身與所在語境、相關鑒賞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其在描寫形象、運用技巧、表達情感等方面的表達效果。
品味語言,有時還要考慮其在詩歌結構、表達情感方面的意義。很多古詩,詩中都會有一個最能表現其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詞或句,即所謂的“詩眼”“詞眼”。如王安石《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在這首詩中,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圍繞“亂”字展開敘寫: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因此,“亂”可謂此詩之“詩眼”,是理解全詩情感的關鍵。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詩歌是文學的,它除了講究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情達意之外,還大量借助生動的形象來展示意境并傳達情感。因此,深入細致地辨明詩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讀古詩的重要步驟。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為意象,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詩中,一些意象由于被眾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來表現某種相似的情緒,從而有了特定的內涵,成為了具有相對固定意味的傳統意象。這里,一般分以下三類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兩類。辨析這類形象時,主要依據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及詩中的景物描寫來把握。如張口《竹軒詩興》:“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全詩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通過“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度;通過“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詩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處指“詠物詩”中用以表現詩人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這一類形象,要注意從物、人一體的角度思考,提煉事物特征,挖掘內在品質、精神。如楊萬里《三花斛三首?右蘭花》:“雪徑偷開淺碧花,冰根亂吐小紅芽。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干家。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痹娭械挠姨m花在冰天雪地里競相綻放,雖然鮮為人知,卻充滿了勃勃生機,表現出不畏嚴寒、高雅圣潔的品性。右蘭花因為江蘺、圃蕙任憑文人騷客評價定而不屑與之為伍,詩人以此含蓄地表達追求高潔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寫景抒情詩或雜詩中的一般景物?!耙磺芯罢Z皆情語”,景語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現,“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個一個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個形象組成的畫面、意境等。如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中“余既滋蘭九畹,以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句,蘭、蕙、菊引自屈原《離騷》,都是花草,在詞中都用來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操。當然,對于詩中出現的意象,我們必須認真辨析,因為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詩中傳達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柳”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別的深情,與送別有關,但有時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此詩表達的是對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沒的感慨,通過描寫春柳的風姿可愛和無人可屬,盡顯凄涼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此詩則表現詩人對歷史變遷、自然變化和人世滄桑的感慨,詩人以牽馬臨風立于老柳樹之旁的凄清圖景表達了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為了刻畫形象,表達情感,詩歌需要運用多種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說,為了達到詩人的寫作目的,詩人所運用的所有手段都可歸入表達技巧的范疇。一般而言,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章法結構等方面的技巧。能否準確辨析詩中運用的表達技巧,是評價考生能否深入解讀一首古詩的重要標準。
表現手法,古詩中常見的有襯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如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痹谶@首詠梅詩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來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具體而言,有描寫方法,如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如張炎《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痹~的上闋,作者借樓上笛蘆、迷蒙山水、千里燕子、兩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對偶的手法委婉地表達了愁苦的思鄉之情。從抒情方式說,是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通感)、擬人、夸張、借代等。如韋應物《秋齋獨宿》中的“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第一句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蠟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亮的皎潔。而招兵問《和韋蘇州(秋齋獨宿)》中的“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第一句寫冷冷的月光,侵入將要燃盡的蠟燭,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環境的凄冷。
章法結構,指詩歌的結構技巧,如曲筆人題、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等。如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痹娭械牡谝痪涫侨姷匿亯|,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讀古詩,辨析古詩的表達技巧,不僅要能夠準確地指出運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達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驟。
四、體悟情感,綜合揣摩
大多數古詩,其寫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謂“詩言志”,“不平則鳴”。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詩歌的終極目的。因為,情感是詩歌的生命,把握詩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探尋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思想內涵。把握情感內涵,是解讀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古代詩歌蘊含豐厚的情感內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類別而言,常見的大致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等。
高考語文《高考大綱》對本考點的考查要求是: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不同題材的詩歌所寫的內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現手法不甚相同,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答題。從宏觀層面來說,要求考生掌握詩歌的主旨、意象、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等。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
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思想感情。這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或借古諷今,或吊古傷今,表達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釋可知,作者周樸身處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遙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國之強盛,不禁悲從中來,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之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題技巧】
一、送別詩
內容:送別詩一般通過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或直接抒寫離情別緒,或借以一吐胸中積憤、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或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送別詩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見的意象:長亭、短亭、勞勞亭、謝亭、灞陵、南浦、楊柳、夕陽、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現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聯想,或通過場景、景物、神態、動作等的描寫來傳達離情別意,具體的如襯托、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雙關、用典等。
鑒賞方法:抓景物描寫、細節描寫、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語言特色。
二、山水田園詩
內容:1.表達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向往,抒發閑適自得的心情。2.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表現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3.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4.反映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及人民貧困的生活。5.表現自己遺世獨立、甘于淡泊、守拙歸真、遠離塵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尚情懷,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見意象:山水、草木、花鳥、蟲魚、林木、莊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現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擬人、夸張、白描、渲染、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結合、視聽結合等。
鑒賞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繪圖畫,品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領會景物傳達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詩歌語言表現技巧。
三、邊塞詩
內容:1.描摹邊塞奇麗壯闊的風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2.抒發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3.贊頌邊疆戰士不畏艱苦、保衛邊疆的戰斗奉獻精神。4.描寫將士的思鄉念親之情,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5.控訴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常見意象:烽火、狼煙、鼓角、征馬、孤城、羌笛、雁、鷹、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正側描寫、虛實描寫、動靜結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興、對比襯托、樂景哀情等。
鑒賞方法:1.知人論世,把握詩歌創作背景。2.分析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豪放曠達、雄壯悲慨、委婉清麗,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邊塞詩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羈旅詩
內容:這類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達思親懷鄉之情或抒發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或表現人生感嘆、漂泊愁苦。簡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傷,思念親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愛友誼。
常見意象:月亮、孤雁、寒蟬、猿猴、落花、沙鷗、黃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擬鋪墊、虛實相生、對比抑揚等。
鑒賞方法:1.鑒賞時要明確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2.鑒賞時要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展開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勾勒詩歌意境。3.掌握詩歌使用的表現手法。
五、詠史懷古詩
內容:此類詩作者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常見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名城、歷史遺跡等。
常用表現手法:運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對比、借古諷今、用典、襯托(正襯、反襯)、寓情于景、欲揚先抑等。
鑒賞方法:1.弄清觸感的媒體,包括古跡、典故、歷史人物等。2.弄清史實,對作品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體會寫作意圖,所寫古跡或人物的遭遇與作者的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4.體會感情,作者想借助這些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
六、詠物詩
內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萬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筆下,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草一木皆關情。
常見意象及表現的情感:月,思鄉;蓮,高潔;柳,送別;松,堅忍;梅,孤高;菊,堅強、清高;梧桐,凄涼悲傷;芳草,離恨;杜鵑,哀怨、思歸等。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全面地發展。
一、拓展、積累“同主題”作品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p>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此時再問“張志和為何不須歸”時,學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說“向往自由不須歸”,有的說“愛好垂釣不須歸”,還有的說“留戀自在不須歸”。這樣的讀寫結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