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課件配音

課件配音

時間:2023-05-29 18:0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件配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件配音

第1篇

關鍵詞:教學課件;PowerPoint;制作;技巧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模式變得日益多樣化。將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引入教學領域,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方式,使得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其中,將教案、講授材料制作成電腦課件,再利用電能及投影儀等設備播放出來進行教學,是當前教育行業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電腦課件的制作工具種類較多,flash、Authorware都是較為常見的課件制作工具。其中應用時間最長,應用最為普遍廣泛的是微軟公司出版的PowerPoint軟件。該軟件是office辦公軟件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國內的計算機普遍安裝有該軟件,無需另行安裝。同時,PowerPoint簡單易學,上手容易,非常便于一般的電腦使用者使用。基于上述原因,盡管PowerPoint和flash、Authorware等軟件相比,功能上略有不足,但依然是我國電腦課件制作的主流工具軟件。課件的制作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用專業的軟件工具,將各種文本、圖片、動畫、音頻等要素巧妙的組合到一起的過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技術性乃至藝術性要求。作者結合多年PPT制作經驗,試對使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教學課件有關內容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改進PPT課件制作技巧。

1 設置文字超級鏈接的技術要點

文字超鏈接是PPT文檔中常見的元素。通過點擊超鏈接,可以迅速轉移到文檔中需要的位置,是PPT的一個重要功能。其中最為常見的用途是建立文件目錄。在進行文字超鏈接時,應避免字體的設置動作,而是對文字所在邊框進行設置,從而防止文字下劃線的出現,并且使文字字色獨立于母版。設置時首先要選中文字框,然后點擊右鍵,在菜單中選擇“動作設置”,建立文本對應的頁面與文字間的超鏈接。

2 旁白文字的設置

如果要達到文字和旁白同步出現的目的,需要在自定義動作中選擇右方向擦除。這種方式通常用來進行少量文字的顯示,如果文字量很大,采用這種方式就顯得文字顯示速度過快,效果不理想。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用分行顯示的方法,將一大段文字分為若干個區域,逐行顯示。然后再按照少量文字顯示的方法將各個文字塊設置成向右擦除的顯示方式。之后還要進行間隔時間設置,每個動作間間隔1到3秒,就可使文字的出現速度和旁白一致了。

3 跳轉功能熱鍵的設置

跳轉功能是PPT中的一個重要功能,通過對應的熱鍵操作,PPT可以迅速跳轉到需要的部分。在PPT制作者剛開始學習制作PPT時,由于水平所限,往往都沒有進行跳轉熱鍵設置。這樣一來,PPT文檔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從前向后播放,形式僵化,和靈活機動的教學授課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大家在熟悉PPT一般制作方法后都應學習跳轉熱鍵的技術。熱鍵跳轉本質上是PPT實現人機交互的一個重要渠道。籍由操作人員點擊對應的熱鍵,PPT會中斷當前播放進程,跳轉到熱鍵對應的位置繼續播放。熱鍵功能作用巨大,實際上設置工作并不復雜。設置過程主要是以下六個步驟。

(1)熱鍵的概念。PPT中的熱鍵是進行跳轉操作的關鍵要素,其類型十分廣泛,既可以是PowerPoint軟件中規定的各類動作按鈕,也可以是制作者執行設計的某個形狀、圖案或字符等。如果是前者,需要在菜單欄上的“幻燈片放映”中“動作按鈕”里選擇。

(2)找到需要的熱鍵后,點擊選取進行編輯狀態。此時目標周圍應出現處理框圖案。然后依次點擊 “幻燈片放映”、“動作設置”,在調出的界面中選擇動作方式,比如 “單擊鼠標”或“鼠標移動”等。通常情況下熱鍵都選擇“單擊鼠標”作為動作方式。

(3)然后選取“超級鏈接到”,從調出的菜單中選擇一個對象作為跳轉的目標,目標通常是某張幻燈片、某個視頻或音頻。該對象既可以是所編輯的幻燈片里的內容,也可以是其他文件、位置的某個元素。

(4)點擊“播放聲音”欄目,在調出的菜單中選取跳轉動作的音效,如果覺得PowerPoint中提供的音效不理想,可以選取其他文件中的音效,也可以自行配制(詳見下文課件配音的設置要點)。

(5)如何想突出點擊熱鍵時的畫面效果,可以選取“單擊時突出顯示”項。

(6)全部設置完成后,點擊確定,關閉對話框,從而完成了一個交互式動作的熱鍵設置。

4 插入mp3音樂的設置要點

PPT中經常要插入一些音頻文件。但作為當前常見的音頻文件格式,mp3并不在PowerPoint軟件的插入音頻文件格式選項列表中。為了在PPT中插入mp3格式的音頻文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首先是點擊“插入/對象”,在調出的菜單中選擇“插入對象”,再選擇“由文件創建”項,然后點擊 “瀏覽”,選中插入的mp3,然后點擊 “動畫效果”中依次設置“時間”、“效果”以及“播放設置/對象動作/激活內容”等項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播放PPT的電能中必須安裝有mp3播放軟件,這樣插入的音頻文件才能正常使用。

5 課件配音的設置要點

有時老師需要就課件內容進行配音講解,這就涉及到PPT文檔配音的問題。如果配音次數不多,可以先單獨進行授課講話的配音錄制,然后在利用插入音頻文檔的方式插入到PPT中。但如果配音次數較多,每次都要錄音顯得繁瑣。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自帶的錄音工具進行直接配音。

第一步是進行硬件設備的設置準備。當前的計算機一般都有音頻導入插口,在電腦主機后面以“line in”字樣進行標識。配音前先將話筒輸出端子插入該插孔。

第二步是進行錄音操作。依次點擊PowerPoint菜單欄上的“插入”、“影片與聲音”、“錄制聲音”選項,待調出對話界面后點擊錄音鍵開始錄音,錄音完畢后點擊停止鍵。為保證錄音質量,錄音完畢后應播放一次,確認合乎要求后編輯文件名,最后保存確定。

第三步是將錄制好的配音引入到PPT文檔中。在PowerPoint中找到需要配音的幻燈片和具體的畫面動作,先點擊“幻燈片放映”,后選取“自定義動畫”,在調出的對話界面中點擊“效果”欄,先在第一個菜單中選擇需要的動畫方式,再在第二個菜單中前面選擇錄制好的配音文件,最后點擊確定。配音工作就此完成。以后每當PowerPoint播放到該動畫的時候,就會同時播放出配音了。

6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對于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影響日漸深入。作為應用最為普遍的office辦公軟件組件之一,PowerPoint軟件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僅僅是教學授課、科學討論、商務會議等都是PPT大顯身手的場所。熟練制作PPT課件,對于大家更好地開展工作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大家可以在工作之余,積極學習PowerPoint軟件知識,不斷探索使用技術,充分掌握PowerPoint軟件技巧。PowerPoint軟件的使用難度并不大,本身就是一項熟能生巧的工作,只要多加練習,大家的水平會提升的很快,從而滿足工作和生活上的PPT文檔制作需要。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小學語文;運用

語文課堂上必須充分借助多媒體課件,拓寬信息來源,抓住情感這根線,將情感真正地融入學習課文之中,輻射聽、說、讀、寫,語文課堂就會簡單、妙趣、靈動。教學中的情感交流、溝通恰到好處、水融、和諧統一,課堂才能真正達到情感的熏陶、語言的感悟、語言的實踐融為一體,讓語言與精神共生,才能豐盈學生的言語生命,回歸小學語文教學的本真。以下筆者對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進行具體分析。

一、多媒體課件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潛力,培養創新意識。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創設情境。比如教學《黃果樹瀑布》一課,由于我們這里的孩子沒有見過瀑布,不知道瀑布到底是怎樣的,簡單的說教作用不大。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黃果樹瀑布的視頻,學生從動態畫面中一下子感受到了黃果樹瀑布的恢宏氣勢和它的美,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隨著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聲音,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在進行重難點講解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可以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良好素材。把文本型的教材轉化為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進行展示,則學生看課件猶如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有利于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撈鐵牛》一課,撈的過程教材配有插圖,但是在撈的過程中到底怎么撈的從插圖中無從知曉。我用?flas形象逼真地展現了撈鐵牛的過程,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對撈鐵牛的過程有了形象的認識,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多媒體課件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一)問題導引――自悟探索模式。教師要鉆研挖掘文字教材中的教學因素,將這些因素用多媒體技術重新編制知識信息,設計成懸念問題,側重用問題引路,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學《鳥的天堂》(第二課時)可以這樣設計:1.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隨教學進度逐個展示以下問題(a、課題中的“天堂”指什么b、作者為什么要先寫榕樹后寫鳥?又是怎樣寫榕樹和鳥的?寫法一樣嗎?c、你從中學會了什么?請談一談。d、課題能否換成《天堂的鳥》?如果能,你將怎樣去寫?)2.學生隨教師展示的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討論、談看法逐一解決問題。3.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配有相關畫面和音樂的疑難句和重點句,以自己搞不清為由讓學生討論后幫助解決。4.播放由“榕樹和鳥群”組成的動畫課件,讓學生談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設計實踐活動,實現愛鳥、護鳥,珍愛環境的情感教育。

(二)變文為圖――理解想象模式。教師找出教材中能體現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的關鍵所在,以這一點為突破口,將課文內容和語句高度濃縮為一幅幅活生生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先讓學生對畫面進行觀察、理解和欣賞;然后畫面和文字相對照反復讀,對教材文字進行討論,推動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畫面、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學習語言文字,培養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如教學《觀潮》(第二課時)可以這樣設計:1.出示課件讓學生選擇“天下奇觀”中“奇”字的意思,教師提出問題:課文是怎樣體現“奇”字的。2.學生自由讀文后,讓學生觀看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課件配音畫面。3.學生交流觀后感。4.播放范讀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想象。5.分別展示配以相關語句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課件配音畫面,學生邊誦讀邊談體會。6.播放江潮的慢鏡頭課件配音畫面,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文本語言,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江潮的“奇”,教師予以總結。

(三)情境展現――模仿感悟模式。在情景教學法指導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動畫和游戲結合起來,或將優美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結合起來,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知識或難以查找的背景、資料,學生做出相關的模仿和感悟,教師配以適當講解,以揭開問題的實質。如在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動畫課件,把字形結構、筆畫、偏旁及書寫用不同的色彩直觀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和模寫,就是運用了這一模式。

(四)自學反饋――遷移運用模式。教師對內容比較淺顯易懂、中心比較明確的課文,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制信息傳遞程序,用視聽信息刺激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把握學習反饋信息并指導學習方法,實現能力的遷移。如學習《海濱小城》這一課描寫“海濱”的段落后,可以這樣設計:①相繼出示“庭院、公園、街道”課件配音畫面讓學生“看”。②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③學生根據課件配音畫面出現的先后順序,分別在課文中“畫”出相應景物特點的句子后進行誦“讀”。④學生對這些句子“談”體會。⑤出示一處景物,讓學生用本課某一段落的寫法進行描“寫”,并在全班交流。運用這一模式,可以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運用能力。

實踐表明,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給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調整學生學習情緒、端正學習態度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英語;應用原則;課堂教學

在當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它通過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系統,觸發學生多感官參與,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進行直觀化、形象化教學,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原則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應當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四個方面,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只是教學方式的一種。如果孤立其他教學要素來選擇和應用信息技術,就有可能造成使用不當,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甚至會干擾、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當結合其他教學要素,堅持以下三條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課件設計和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始終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放在首位。要注意小學生的英語知識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心理、學習策略的發展。同時樹立整體協調觀念,處理好四個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信息技術整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有效性原則教師在分析和選取信息技術資源時,應當充分考慮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保信息技術資源是有效實用的。具體說來,教師要認真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情設計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高質量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資源有效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富于變化。由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時間短,小學英語學習內容比較簡單枯燥,因此,信息技術內容的設計上要靈活多變,學生才能保持課堂注意力的集中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2.內容適應。小學英語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制作過程中,不應過度重視形式而忽略教學內容。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根植教材,適應小學生心理、生理發展水平,要利于學生思考、消化和吸收。

(三)針對性原則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每節英語課的側重點也不同。所以教師要考慮不同英語技能的特點和學生的現實水平,在信息技術內容的選擇設計上更有針對性。

二、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

目前,我縣小學階段使用的是人教版PEP教材,該教材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的語言任務。其在課型上大致分為詞匯、情境會話、語音、閱讀理解等基礎課型。下面就結合日常具體教學實例從詞匯和情境會話這兩個課型來探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第4篇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音頻 處理技術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多媒體課件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教師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與再加工的能力,從而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更好的服務于教學。但是在日常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對音頻文件的處理都表現的手足無措,筆者通過分析多媒體課件中音頻文件的類型及其作用,結合自己平時在制作多媒體課件過程中的經驗,簡要闡述獲取和處理音頻文件的一些關鍵技術,希望借以幫助教師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以及信息的處理與加工能力。

一、多媒體課件及課件中的音頻文件

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利用多種媒體(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與視頻等)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它可以存儲、傳遞、處理教學內容,通過將圖、文、聲、像等多媒體元素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加快學習進度和提高教學效果。[ 劉睿智,高炳巖 聲音在多媒體課件中的應用]音頻文件作為多媒體課件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評定多媒體優劣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實驗研究表明:在人類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多媒體課件中充分利用音頻文件的優勢,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速、輕松的掌握知識。

根據音頻文件的特點以及它在多媒體課件中用途的不同,可把其分為背景音樂、音效和配音。

(一)多媒體課件中的背景音樂。

多媒體課件中的背景音樂主要是用來突出主題、烘托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教學內容、信息傳播服務的,因此,多媒體課件中的背景音樂不僅要悅耳動聽,而且音樂的節奏以及它的出現、起伏、終止都要與課件呈現的教學內容、傳播的節奏相協調。運用得當的背景音樂,可以加強畫面的情景、節奏感,創造出一種真實的情景,讓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教學中,從而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所以在課件中運用背景音樂,需要注意兩方面的事項:一是課件中的背景音樂不能過多、過雜,應該恰到好處,能夠對課件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不是單純的為了音樂而音樂;二是在選擇背景音樂方面必須與課件的內容相符,不可喧賓奪主。選擇背景音樂前先要分析教學內容,掌握知識信息對聲音媒體呈現的要求,選擇適合表現教學內容的聲音媒體。

(二)多媒體課件中的音效。

多媒體課件中的音效是指除語言和音樂之外的,自然界發出的或物體運動摩擦等產生的聲音。通常包括自然天然音效、動作音效、背景音效和人工合成音效四類。天然音效主要指未經過加工處理的聲音,如動物的鳴叫聲、流水聲、雷聲等;動作音效主要是由人類或物體的運動而產生的聲音,如鼓掌聲、鼠標點擊聲、汽車聲等;背景音效主要是指嘈雜的環境聲,如人群的喧鬧聲等;人工合成音效主要指人工模擬制作出來的聲音,如重點強調音、門鈴聲、爆裂聲等。

多媒體課件中的音效主要是用于傳遞教學信息,或者給學習者一個反饋。如利用流水聲和動物的鳴叫聲配合著森林景物畫面,可以真實的再現森林深處的環境。此外,在多媒體課件中也經常使用反饋提示音,如在操作正確或成功時,給出熱烈的掌聲,在操作失敗或不正確時給出暗淡的聲音等。

(三)多媒體課件中的配音。

多媒體課件中的配音主要指朗誦和解說詞。朗誦主要用于文章或詩詞的范讀,如詩歌朗誦、散文朗誦、字詞發音、單詞音標發音,尤其是用于語言類多媒體課件中。例如,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每位教師都掌握所有單詞和音標的標準發音,而且當一次次的重復做示范或領讀后容易產生疲勞和厭煩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如果多媒體課件中配有發音標準時,就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這一缺陷;解說詞是多媒體課件中用聲音語言傳播教學信息的一種方式,主要用來對主題或畫面難以表達和說明的教學內容進行闡述、解釋、補充說明,與其他媒體相互配合,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現課件內容。而且聲音與圖片相結合,更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例如在多媒體課件中經常會運用到結構圖或原理圖,為了保證畫面的簡潔明了,一般很少再加入文字說明等信息,只在圖形的關鍵部位設置熱區,當鼠標移到(或點擊)該熱區時,界面上才有相應的文字說明,同時配以相應的解說詞,這樣不僅擺脫了枯燥和乏味的學習,而且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很輕松的掌握知識。

二、多媒體課件中音頻文件的獲取

音頻文件的獲取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包括:網上下載、從CD中獲取、從視頻中截取、直接錄音等。鑒于網上下載和從CD中獲取比較簡單,在這里就不再敘述,本節著重介紹從視頻中截取聲音和利用專門軟件直接錄取。

(一)從視頻中截取音頻。

從視頻中截取音頻文件首先要利用格式轉換工具(網上有很多這樣格式轉換工具)將視頻轉換成音頻文件,轉換后的音頻文件可以直接用于課件,如果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段,我們可以通過Cool Edit Pro軟件進行處理:將轉換后的音頻文件導入到Cool Edit Pro,雙擊進入單軌沒事,然后拖動鼠標左鍵選取我們需要的片段,點擊菜單“編輯―復制或剪切”將片段復制到剪切板上,然后新建文件粘貼,最后保存為相應的格式即可。

(二)直接錄取。

多媒體課件中的配音常常需要自己利用專門的軟件進行錄取。這里主要使用Cool Edit Pro軟件錄取聲音:首先將麥克風正確連接到計算機上,打開Cool Edit Pro軟件,選擇放置錄音的音軌,將該音軌前面的R按鈕按下,調節好音量,準備就緒后就可以按下左下角的“錄音”按鈕,然后對著話筒進行錄音,完成錄音后點擊左下角的“停止”按鈕即可。對于錄制好的聲音,可以通過左下角的“播放”按鈕進行試聽,不滿意可以重新錄制。

三、多媒體課件中音頻文件的處理技術

通過音頻文件的獲取方式發現,很多音頻都需要做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才能滿足課件的需要,有效發揮它們在多媒體課件中的作用。因此,本節主要論述使用Cool Edit Pro音頻處理軟件加工制作課件的聲音素材。

(一)降噪處理。

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專門的錄音室,所以在錄制音頻素材時,即使已經保持錄制環境的絕對安靜,但還是會有很多雜音的。因此,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如果需要自己錄制聲音文件,在錄制完聲音后還要進行降噪。首先需要對錄制環境進行噪音采樣:在Cool Edit Pro中一個空白的音軌處點亮R鍵,在點擊錄音鍵,不要出聲,先錄下一段空白的噪音文件,不需要很長,錄制完后雙擊進入單軌模式,在菜單欄選擇“效果-噪音消除-降噪器”打開降噪器窗口,在此窗口中選擇“噪音采樣”,系統會自動采集樣本如圖1所示,噪音樣本采集完后,點擊“保存采樣”可以將樣本保存下來,以備后面使用,再點擊“關閉”按鈕關閉降噪器窗口,回到多軌模式下刪除此軌中的音頻。這時我們可以將已經錄制好的音頻文件導入到一個空白的音軌上或者直接在一空白音軌上進行錄音,雙擊此軌進入單軌模式,同樣在菜單欄選擇“效果-噪音消除-降噪器”打開降噪器窗口,由于在上面已經進行過了環境的噪音采樣,此時只需點擊“確定”即可,如果降噪器窗口中沒有噪音樣本,我們可以通過選擇“加載采樣”將上面保存的噪音樣本加載進來,然后點擊“確定”按鈕,降噪器就會自動消除錄制聲音中的環境噪音,你也可以打開“預覽”自己拖動直線來進行調整直到滿意為止,但是過多的降噪會對聲音有一定的損失,因此,在進行降噪處理時,要掌握好分寸。

(二)聲道分離和合并。

在使用音頻文件時,尤其是用到包含多聲道、多語言的音頻文件時,有時可能希望只聽到多聲道中的某一個聲道的聲音或者只要選取某個聲道中的聲音,亦或者希望戴上耳機后左耳和右耳聽到的聲音或語言不同。這時就需要對聲道進行分離和合并:首先將需要合并的聲音導入到Cool Edit Pro,雙擊進入單軌模式,這時窗口中會出現兩個聲道波形圖,可以利用工具欄上的“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左聲道”、“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右聲道”和“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兩個聲道”來對聲音的兩個聲道進行編輯,假如需要將聲音的右聲道提取出來,則點擊“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右聲道”按鈕,或者按快捷鍵CTRL+R。這時窗口中將只有右聲道的波形圖可用,右擊該聲道,選擇“復制”或“剪切”命令將該聲道復制到“剪切板”上,新建一文件,點擊“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右聲道”按鈕,然后選擇“編輯”菜單中的“粘貼”命令即可將“剪切板”上的文件粘貼到新文件的右聲道上(當然也可以利用“編輯立體聲波形的左聲道”按鈕將聲音保存到新文件的左聲道上)。利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將另一個音頻文件的某個聲道粘貼到新文件的左聲道上。這樣就可以將兩個音頻文件合并成一個新的、左、右聲道不同的聲音文件,只需將其保存即可使用。聲道的分離與此類似,在此就不在贅述。

(三)混合聲音。

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有時會希望給自己錄制的聲音添加背景音樂,或者希望在聲音文件播放的同時插入自己的點評。在Cool Edit Pro里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效果:

方法一:雙擊需要處理的音頻文件進入單軌模式,點擊菜單“編輯―混合粘貼”(快捷鍵CTRL+SHIFT+V),彈出混合粘貼窗口如圖2所示,從中可以選擇自己所學的混合方式,其中“插入”方式是將另一個文件(B)從定位好的時間線位置插入到當前文件(A)中;“混合”方式是另一個文件(B)從定位好的時間線位置插入到當前文件(A)中,并與 A 進行重合疊加;“替換”方式是將另一個文件(B)插入到定位好的時間線位置插入到當前文件(A)中,并替換掉文件(A)后面的部分(注意:如果你的時間線在開始的 0 位置,則整個(文件A)都會被替換掉);“調制”方式它粘貼的文件會被調制成一種“電聲”效果(作用于人聲時,類似“聲碼器”),輕易不要用這個方式。例如,在上英語聽力課時,教師希望在播放聽力材料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點評,這時,就有兩種選擇:希望點評時聽力繼續播放,則可以選擇“混合”方式;如果希望點評時聽力暫停,則可以選擇“插入”方式。

方法二:可以在多音軌模式下,將不同的聲音放在不同的音軌上,例如,希望給錄音加上背景音樂,就可以將背景音樂放在音軌1上,然后將錄制的音頻放在音軌2上即可,如果希望在播放自己錄制的聲音時,背景音樂停止,等錄音播放完了再播放背景音樂,可以將背景音樂切割,然后右擊需要移動的音塊按住不動,將背景音樂的一部分移動到錄音文件的后面,然后選擇“文件―混縮另存為”即可。

參考文獻:

[1]劉睿智,高炳巖.聲音在多媒體課件中的應用[J].泰安師專學報,2002,06.

[2]劉軍.多媒體課件的聲音元素[J].高教科研(中冊:教學改革),2006.2006,12.

第5篇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微生物檢驗

作者單位:473000河南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微生物室

微生物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中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學習內容抽象,知識點多。本人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1 讓知識變得具體,提高教學效果

微生物檢驗這門課程內容比較抽象且實踐性很強,有大量形態觀察和實驗操作內容。傳統教學僅靠老師講解,很難說明白,有時在黑板上畫圖,既浪費時間,又難準確表達。多媒體教學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手段,讓知識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如細菌在血平板上的溶血現象,既有整體又有局部特寫的清晰圖片,使學生一目了然。分步展示的細菌的劃線分離法動畫,老師只需將重要步驟加以講解,學生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1.2 擴大學生知識面

傳統教學,信息量有限。運用多媒體,可以將一些新的、自動化的、本校教學條件不具備的微生物檢驗儀器展示給學生,開闊他們的視野。如紅外滅菌器、藥敏紙片分配器、全自動血液培養儀、厭氧手套箱等。我們還準備了大量微生物檢驗方面的錄像資料,如微生物標本的采集、培養基的制備、病原性球菌等,使學生對一些操作技術有全面的認識,對病原菌整個鑒定過程心中有數。

1.3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教學多采用灌輸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制作了兩套多媒體課件。一套適合老師上課用,制作時遵循簡明扼要的原則;另一套適合學生自學用,里面內容比較詳細,還有一些課外知識的鏈接,對于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制成表格,加以對比,每個章節后都有練習題。這樣學生上課前可進行有效的預習,帶著問題去聽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下課后還可及時復習、鞏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還要教會學生一些主動獲取知識的途徑,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如教會他們如何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這樣遇到問題,學生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同時告訴學生像微生物檢驗精品課程、微生物之家等與微生物檢驗有關的一些網址,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學習渠道,及時了解微生物檢驗領域最新的動態和進展,不斷更新知識。

1.4 多媒體課件容易修改補充

教材幾乎每年都要更新,教師書寫與之相符的紙質教案,要花費不少時間。多媒體課件易于保存修改,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課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對課件進行修改和補充,使之更符合教學需要。

2 進一步完善多媒體教學

2.1 多媒體課件制作要精美

多媒體教學以課件為基礎,課件的制作一定要精美。課件不能是簡單的文字堆積,文字要精練,要圖文并茂,制作生動、形象。內容不可一貫而出,要注意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有個接受、消化的過程。不能盲目追求試聽效果,讓過分的修飾掩蓋了教學內容本身。應避免分散學生注意力,上課主要還是教學內容的學習。對于重點、難點可用鮮艷的色彩、特殊的字體或適當的配些聲音,引起學生重視。課件修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授課的效果。好的課件不但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充實的內容。

2.2 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上課時,教師不能只注重課件,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要多跟學生互動交流,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才能提高。如對于培養基的制備過程,可以將順序打亂,讓學生來排序。答對了給個笑臉的畫面,配音“恭喜你答對了”;答錯了則給個哭臉的畫面,配音“你答錯了,繼續努力呦”。有時課件信息量過大,播放速度快,學生思維跟不上,更無法記筆記。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在黑板上有簡明扼要的板書,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整體把握,又便于記筆記,課后復習。微生物檢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課件中的動畫、錄像展示實驗操作過程,如細菌的革蘭染色、分離培養、藥敏試驗、生化鑒定等,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但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實驗教學,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他們實際操作的能力,并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新感覺、新體驗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想象的。多媒體教學要與傳統教學相互結合,各取所長,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標。

第6篇

關鍵詞:

隨著計算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CAI(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媒體,為當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其實現課堂教學到中學英語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優越性展現在教師面前。把CAI技術應用教學活動之中是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之一。筆者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當地學生的英語水平,融入自己的教學風格,分別利用電腦自制課件進行了詞匯、對話、閱讀教學。

一、CAI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課件設計的目的:SEFC新教材中單詞的容量增大。采用讓學生自己先看圖、識拼寫再根據拼讀規則來讀單詞的訓練方式,使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形象生動,令人頭痛的單詞記憶變行輕松自然,仿佛水到渠成。

2、課件的設計和應用:以JEFC 1A Lesson14中的新單詞的呈現與操作為例:利用視頻編輯依次在屏幕上出現該課的新單詞desk, bed及標示單詞意思的圖片。學生看到畫面之后,自然想知道這個單詞的發音,并將desk和bed 中相同的字母e變成紅色并且閃爍三次,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對比舊單詞pen啟發學生說出字母e 在這組單詞里的發音。這樣學生很快就說出了它們的發音/e/。這時教師點擊“小喇叭”鍵,學生立即可以聽到單詞完整的的拼讀和發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找出讀音規律,很容易學會生詞。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本課的另外幾個新單詞也可分為room, book和bag, map兩組來教授。

3、課件應用的效果:A.計算機能集圖像、動畫為一體,形象逼真,增強學生對單詞的直接理解。 B.計算機的某些特殊功能,如:閃爍、變色某個字母等,都能引起和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二、CAI在對話教學中的應用

1、課件設計的目的:JEFC教材中每一課都設置了對話練習。如果將其轉化為視聽說教學形式,就可以向學生真實而立體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充分調動腦、眼、耳、口對語言信息綜合反應的語言習得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課件的設計和應用:以JEFC 3A Lesson 29 第一部分對話的呈現和操作為例:利用視頻編輯得到西山農場的畫面,教師進行簡單的介紹并以圖中出現的馬、狗、豬等動物畫面來引出 “How many…have they got?” 這個新句型。之后再將畫面切換到農場的另一側面,兩個男孩在交談。教師對畫面中一男孩David 設置靜音,由學生為其配音。重復操練后,對另一男孩Yang Lan也設置靜音,以畫面人物的說話動作來促使學生開口;然后將學生分為兩組,分別為兩男孩配音并交換角色進行練習;接著進行小組練習,之后再由學生進行自由操練。最后由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表演。

3、課件應用的效果:A.音像結合具有直觀性,使語言與語境相結合,從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B.設置靜音,以畫面人物的說話動作來促使學生開口,并可增加課外訓練材料,使學生能利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最大量的練習。

三、CAI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課件設計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生詞創設情景,再結合情景來講故事。利用CAI活化情景,拉近情景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以期達到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單詞和理解詞義的目的。

2、課件設計和應用:以JEFC 1B Lesson100 為例,可將本文分解為六個畫面:(1) a picture of bedroom (2) a picture of living room (3) a picture of dining room (4) My mother cooks for us, but my father cannot cook well. (5) After dinner, I wash the dishes.

(1)——(3)均利用視頻編輯推出三張畫面:bedroom, living room, dining room. 采用課文的語言來描述這三類地點。然后將畫面定在dining room上,讓學生用There be 句形來描述客廳的情況。(4)將畫面切換成父母在煮飯。讓學生描述父母煮飯的熟練程度。(5)將畫面切換成我在洗盆子。出現并教授wash和dish兩個單詞。

讓學生按畫面出現順序一一描述課文,當點擊其中句子時,音頻編輯便用正確的讀音將這一句子讀給學生聽。

第7篇

繪本閱讀是低年級孩子閱讀經歷中不可缺少的,近兩年,國內有一些兒童文學作家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家認識到繪本閱讀對低年級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開始致力于繪本的推薦與繪本閱讀的推廣,也有少數學校與語文教師嘗試著對低年級孩子進行繪本的導讀。

我認為繪本并不只是專屬于語文教學活動。繪本在我們美術教育中,特別是小學美術教育中“繪”是站在首位的。曾幾何時,繪本在我們兒時被稱為“小畫書”、“小人書”。在那80年代,每個人都有幾本示若珍寶的“小畫書”,現在,“小畫書”已經變得更為美觀,知識性也更加濃厚。文與圖共同擔當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是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是圖、文之間取得一種平衡的關系,相互襯托,營造出整個繪本的內在感覺。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只限于繪本,已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我們也深深的發現,在繪本中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繪本”不僅僅是“繪”還可以是“演”。繪本不再是默默無聞的,它也可以變成實實在在的有聲的。“繪本”的形式不再單一化,它也可以是多元的。于是,我們把開展“有聲繪本”的研究作為小學生綜合性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

【解決策略】:

一、創辦有聲繪本工作室

我們成立了“有聲繪本工作室”,工作室下設五個部門,分別是:策劃、編劇、繪畫、表演、后期制作,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參加。

二、有聲繪本學習方式

一是對原有故事進行編排。參加工作室的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閱讀了好多故事,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雪孩子》、《三只小豬》、《龜兔賽跑》等,還有一些幽默小故事。這些故事在學生的精美繪制中形成繪本,在繪本的基礎上有配音,有表演,有課件制作,制作出完美的有聲繪本資料:繪本、課件、配音、視頻一應俱全。

二是創編故事。策劃、編劇、繪畫、表演、后期制作,學生們有的編劇、有的策劃、有的畫、有的寫、有的編排、有的表演、有的配音、有的后期制作。參加實驗的學生們不僅提高了繪畫的能力,而且都搶著當小導演、小監制、小場務、小演員、小布景師、小剪輯、小配曲,所有這些都是成長的歷練。

三、研究效果

通過研究,我們借助有聲繪本,在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對美的感受力的同時,又豐富了想象力,提高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能力,培養了學生樂于觀察、樂于動腦、樂于表達、樂于合作、樂于探究的習慣。學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在班級課程、六一、元旦節目的展演中都游刃有余。

我們還進行了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有聲繪本漂流活動,不同的繪本在班與班之間互換,使孩子對繪本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第8篇

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優化;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一直是以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錄音機為主要教學工具的英語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而且也違背了語言教學的實質。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為英語教學開辟了一片極為廣闊的新天地。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創新情境,誘發創新欲望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興趣易激發、易減退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內容,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相結合的多媒體方式,形象、生動、逼真地展示出來,創設出更具直觀性、感染力和挑戰性的情境。使整個過程圖文并茂、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使其主觀上產生對新知識追求的動力。

如教“Time”一課時,利用多媒體的演示,通過看琳瑯滿目的鐘表,圖文并茂、生動形象、豐富多彩,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里,領悟到學習和掌握時間的重要性。同時設計不同地區的同一時刻的時差顯示的課件,讓學生在鞏固時間表達法的同時,了解世界各地的時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樂學的狀態,達到誘發創新欲望的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最強有力的感覺是音響表象所引起的。多媒體形、聲、情并茂的特點在顏色詞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巧妙運用CAI創設了天空的一系列色彩變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對顏色形成感性認識。這種直觀教學手段能使學生易于理解外語材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多媒體以其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征優化了英語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容量相對增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如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情境往往給學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在這種非真實的情境中,教師無法讓學生進行大量自覺的操練。課件的制作使語言與語境相結合,學生不僅有身臨其

境之感,而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如在

Book4 Unit3的對話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課件。我設計了如下情境:水果店里進來一位顧客,營業員詢問:“Can I help you?”回答“Some strawberries,please.”接著按動鼠標,出示一個草莓的圖,配有單詞及音標。在學習完這個單詞之后,再以動畫百葉窗形式出示一堆草莓,教學其復數形式。

第一組對話教完之后,畫面切換成朋友到家里做客的場景:

用剛購買的水果招待客人,通過人物對話“Have some strawberries, please.”“No,thanks.I like grapes.”學習grapes。

接著,按動設置在畫面角上的喇叭反復播放對話,然后取消聲音,請學生配音。待學生學會后,畫面切換成購買西瓜,桃子等水果,以及招待來訪客人的情境。在學習了西瓜、桃子等新單詞之后,要求學生運用課文對話為他們配音。最后,我給學生提供幾組不同的場景,如購買蛋糕、糖果等,讓學生做配音練習。栩栩如生的畫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使他們身臨其境,積極思維,主動參與,促進學生在自然、真實和快捷的交際環境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第9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6426(2013)03-039-03

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創設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環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靜態知識形象化、動態化,全方位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學生者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形象化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溝通了語言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它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在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教學內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直接看到,或平時經常看到但觀察得不夠細致而沒引起注意,教師如能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事物發展變化過程,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空間”,就能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奠定基礎,起到激趣導學的作用。如第五冊第29課《Buying Train Tickets》,要求學生掌握動詞“jump”, “walk”, “run”、介詞詞組“from???to???”及動詞的否定形式―“Don’t_____.”并能熟練運用以上單詞及詞組、句式進行有關會話。雖然課文中提供了相應的圖片,但是靜態的圖片不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及他們的生活感知。為了彌補文本的不足,教師制作了關于火車站的課件,通過語言描述“Beiji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our country. Winter holiday is coming! Let’s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It’s far from Tangshan to Beijing. So let’s go there by train. First let’s go to the Train Station and buy train tickets. Let’s count, how many tickets do we need.(教師和學生一起數班里學生的人數) Oh, we need 36 tickets from Tangshan to Beijing. (播放購買火車票的對話課件)Look! Train is coming! Can we run to the train? No. Don’t run to the train.Can we jump on the train? No. Don’t jump on the train.” 通過播放教學課件,將學生帶入到火車站的真實情境中去,并在這樣的情境中呈現新語言――“Train Station”, “from???to???”“jump”, run”, “Don’t_____.”結合這樣的情境,教師又鼓勵學生模仿課件編對話,在情境中學習語言,練習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感知,充分激發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二、呈現圖片,形象直觀

冀教版小學《學英語》教材,每一單元的第七課都是故事閱讀教學課文,故事中出現了本單元前六篇課文中所學的重點單詞、句型,綜合性較強,且篇幅教長,教學容量較大。“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是《新課標》中“讀”的二級要求。結合小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更感興趣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將故事文本的內容以3-4幅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在圖下配以重點詞匯或句型,幫助學生了解、把握故事梗概。如教學第七冊第7課《Baby Becky Helps Her Mother》時,根據故事發生的不同地點,教師將故事分成了三部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將反映故事中不同情境的三幅圖片放在了一張幻燈片中呈現出來,通過設計問題: “The story happened in different rooms. What are they? They are kitchen, bathroom and living room. Look! What did Baby Becky do in different rooms?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問題,進而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發生、發展的脈絡,從整體上理解故事內容,進而為更好地把握故事中的細節做好了鋪墊。

三、配音練習,促進表達

冀教版教材的《教學用書》中提供了與之配套的教學光盤,這些光盤以flash的形式將“靜態”的課本知識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即利用信息技術把文本內容做成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的動畫片段,配上朗讀錄音,并在屏幕下方滾動播出文字。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難點單詞、句式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動態的flash畫面配音。因為課件和教材是配套的,通過配音練習學生可以復習所學單詞、句式,鞏固文本內容。這個練習,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身份直接進入到閱讀文本之中,使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學會了語言,在真實的任務中運用了語言,學會了表達。比起以往的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對這樣的活動更感興趣,因為動態的flash畫面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能出色的完成配音任務,學生往往在之前的跟讀課文錄音環節,更加注意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以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配音練習環節,有了flash課件中圖片和文字的提示,學生克服了緊張感,語言表達更加自然、流暢。

四、視頻錄像,提供范例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上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適時插入視頻錄像,可以對閱讀文本進行有效拓展,同時也可以給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很好的模仿范例。如在教學第五冊第18課May I Go to Beijing?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該祈使句型,教師安排了這樣一段視頻錄像:一位孩子正在和自己的母親談論周末游玩的事情。在這段錄像中,小主人公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了此句型,如他對媽媽的詢問:“May I go to Xinhua Movie Theatre? May I go to Tangshan Department Store? May I go to Fenghuang Park?”同時媽媽的回答:“Yes, you may.No, you may not.”也為學生對該祈使句型的肯定、否定回答有了很好的理解。在處理完閱讀文本后,安排一段這樣的視頻錄像,可以將抽象的文本知識擴展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同時也為學生靈活運用文本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模仿范例。

五、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使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信息量,從而實現課堂內外的溝通。它能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把閱讀課中的“讀”延伸到課外(課前預習、課后拓展閱讀)。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優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在預習中,疑難問題能促使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甚至相互間探討。這不僅使他們知疑解惑,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在課堂上針對自己的難點和薄弱環節用心聽課,積極操練。如教學第七冊第25課Christmas Is Coming!時,考慮到學生對這個傳統的西方節日較陌生,教師課前安排了這樣的預習作業:通過計算機網絡查找有關圣誕節的知識。這樣的預習作業,幫助學生了解了“圣誕”這樣一個傳統的西方節日,同時也為本課教學的展開做好了知識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鋪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外語的學習更離不開其特有的文化背景。

《新課標》中提出:“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滲透 “文化意識”的極好文化環境,這樣的預習作業有助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學習。

2.課后拓展

僅僅依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難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獲得較強的閱讀能力的,所以在完成了課內閱讀任務后,我們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所學知識水平相符的課外閱讀材料。利用網絡的優勢,我區建立了小學英語課外閱讀資源庫,在資源庫中根據教材知識水平及難度,每一課后都配有相關閱讀練習。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電子閱覽室,登陸小學英語課外閱讀資源庫,完成相關閱讀練習。選擇一些與課堂上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語篇,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教學第八冊第5課《A Basketball Game》時,資源庫中提供了這樣的短文:“It’s Sunday 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watch a football match. It’s between a Japanese team and a Chinese team. The football match is going to be at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Our teachers Mr Li and Mr Wang are going to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with us. We are going there by bike. We think we can come back at about six in the evening.”在這篇短文中拓展了表示國家的詞匯:“Japanese”,同時對于“足球”和“比賽”,短文中也出現了與我們所學教材不一樣的表達:“football”和“match”(課文中分別是“soccer”和“game”)。這樣的練習既增加和擴展了學生的詞匯量,同時,作為一種補充練習也很好地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知識,強化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的推廣與應用必將有效推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及小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Jim Parsons, Tara Fenwick, 田貴森.學英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趙義泉.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第10篇

“不要讓學生看所有的電影,讓所有的學生看最好的電影”“我們沒有辦法把學生帶到全世界,但是電影課可以把全世界帶給學生”,這是電影課創始人雷禎孝教授給我最有感觸的兩句話。英語電影課是把原版的英語電影片段作為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素材,運用“賞、析、模、演、配、編”六步教學步驟,促進學生語言、文化和藝術相結合的學習,形成以聽說能力為主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課程。我校在夏明校長的帶領下,采用了由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開發的《英語電影聽說分級教程》(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為全校英語教學的拓展課。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利用英語電影配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珍妮特?沃斯在《學習的革命》中說道:“選用電影作為教學內容,你使用了世界上最好的教學課件。”英語電影以其地道的語言表達,真實的語境成為我們英語聽說教學的寶貴素材。以《英語電影聽說分級教程》4~6級第7單元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的“Are you a dummy?”為例:課前先布置學生回家后的英語作業是看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看完電影后要選各自最喜歡的人物臺詞來配音,并在全班選出最佳小演員、優秀配音者、優秀表演者等進行獎勵。學生很喜歡這項作業,為了要配音,學生對影片中的臺詞訓練是最基本的。我班有的學生為了能當好這個小演員,努力把主要的臺詞的意思弄懂,搞明白,他們學會了主動上網或到字典里查生單詞的用法、意思,并能連詞成句,連句成篇。我班上還有一名學生為了能在課堂上把自己喜歡的話流利地說出來,他把這幾句臺詞手寫了好幾份:床上、口袋里、書包里、寫字臺上、課桌上都放有一份臺詞,隨時看,隨時背。曾有一個同學告訴我說,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的 “I bet someone else would pay more .We need the money than the chocolate.” 深深地吸引了他。為了能把這句話的語音、語調、語速等表演得生動逼真,他在家把這個句子足足練習了近五十遍。漸漸地,學生學到的英語經典句型越來越多。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看著孩子們通過練習英語電影配音而不斷對英語學習增加的興趣,我心里也非常感動。

二、利用英語電影配音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的認識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了“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英語電影的配音教學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完美結合。為什么說利用英語電影配音教學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達到高效學習呢?

首先,電影配音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及生生之間交流機會少的弊端,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直接運用,有利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真正熟練地掌握英語。我校平時一周只有一節英語電影課,上課所學的內容是某一部影片的片段對白。但學生很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回家都會看完影片的全部情節,并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說話。我讓學生把自己認為配得最好的話錄下來,然后抽時間每次選10名學生的配音在班上對著影片播放,讓全班同學猜猜看是哪個同學配的音,很多次學生們都猜錯了,因為有的學生配音配得太逼真了,難以分辨,這是學生們多次訓練的回報,他們從中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其次,英語電影配音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評價體系,能夠挖掘出學生的個性特點,方便老師因材施教。在英語電影配音課中,很多“后進生”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如在模仿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的“Only a dummy would give this up for something as common as money.”這個句子語音語調非常難模仿,在給學生講解完哪些是重讀,哪些是連讀后,學生先在小組內模仿這句話,然后選出模仿得最好的同學代表本組和其他組PK,最后評出最佳小演員獎,好幾個都是“后進生”代表。他們模仿得不但傳神,而且表情豐富,贏得了全班同學一陣陣熱烈的掌聲。這給了我鼓勵這部分“后進生”的機會,讓他們重拾了學習英語的信心。

最后,英語電影配音課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了主體意識,有利于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學是為了創造”的教育新理念。在英語電影配音課中,很多同學認為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不需要老師過多地教,他們有時上課前就會把一些自己喜歡的影片臺詞在課內、課外情不自禁地說出來,就像是唱流行歌曲一樣。這部分學生的創新意識往往也特別強,他們不但配音不錯,還會自編臺詞。這也正是英語電影教學六步教學法的綜合再現。“賞、析、模、演、配、編”中的“演”可以自由發揮,但“配”則要求一定要跟電影人物的口型對得天衣無縫。對學生來說“配”是最難的,也是最有挑戰和成就感的,所以學生都很喜歡這個環節(雖然不能和專業演員相比)。最后的“編”是語言的另一種升華,它是理解、認知、參與體驗后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們自己做導演,結合實際,編出屬于自己的電影片段。

三、利用英語電影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愛因斯坦夢想將電影引進教育,魯迅也曾預言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會變成這樣的。”到了今天,這個預言開始實現了。平時老師口頭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太抽象了。而英語電影從直觀上幫助學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熟悉西方人日常的語言以及思維方式等許多用語言不可言傳的生活點滴。如西方人的朋友或陌生人見面時常用天氣來問候對方;像舅舅、叔叔、阿姨、姑姑(當然他們不分那么多叫法,只有uncle和aunt),甚至教父、教母,還有哥哥、姐姐,他們都是直呼其名。如英語電影《哈利波特》里,哈利都是直呼小天狼星(哈利的教父)的名字。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英語電影中都有體現。學生通過英語電影也直觀地理解了西方文化,形象地感受其文化,了解、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并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提高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的指導下,在我校近幾年英語電影課的實踐中,我感受到英語電影配音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讓師生們感到學習電影配音無比興奮,雖然我們的英語電影配音課的教學工作還在不斷地摸索和改進中,但已為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找到了奮斗的方向。我相信英語電影配音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第11篇

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繞著我:現在的語文學習的時間在減少,卻沒改變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識更多了,也更難了。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為之去創造,去耕耘,使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于是,“有效教學”的理念破冰而出,成為大家共同的追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新觀點、新方法推陳出新的今日教壇,學生是否得到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已成為我們的普遍共識。因此我們要努力做到: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空間,讓學生做到“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1 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根據學生學習特點,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我在教《小露珠》這一課時,我以猜謎語的形式“閃亮透明小圓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樹葉做搖籃,搖來搖去真自在,太陽出來去無蹤。”這是什么?我話音剛落,學生就爭先恐后的搶答,看著學生積極的氣氛,我又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小露珠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又是什么時候消失的?經過幾分鐘的閱讀,他們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說:是在夜幕降臨時出現的,在太陽公公出來時消失。有的說:夜深人靜,萬物都入睡時小露珠出現,在早上七點半消失。此時我點撥到:小露珠的出現,為什么動物們和植物們都喜歡呢?小露珠要走時他們又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小露珠要做時又是怎樣和他們告別的呢?同學們都很積極的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搶著回答:就像萬物都喜歡小露珠一樣的心情。通過這樣問題情境的創設,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時,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2 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設計教學環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靈活處理教材,甚至對現在的教材內容加以適度的補充或重新組合,活化教學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首先是教材資源的利用。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設計教學環節,突出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或選用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小露珠》時,為了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設計了“動物們夸獎小露珠的動畫”課件,通過同學們對課文的了解,有感情為動畫配音,試著為自己喜愛的動物當一回配音員,結果大部分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

3 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勤思多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必須構建一種以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為特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為目標的師生和諧、積極探索、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與老師交流……如:我在教學《小露珠》這一課中,當同學們還在感受小露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了,美化了植物時。有一個同學就冒然提出問題:小露珠滋潤植物,美化植物,裝點著植物,可他自己呢?這時讓你的課堂掀起一個小小的,那是再自然不過了。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學生相互合作,交流欲望極高。因此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及靈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迸射出創造性的火花。

4 把時間留給學生。

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設身處地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熏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就如:《小露珠》我會為動物配音這一環節時,我先給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然后起來配音。我驚奇的發現,以前從沒舉過手的同學,也紛紛舉起他們的小手。這說明,把時間留給學生,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

第12篇

課件播放《音樂之聲》擂曲《00REMI))師:聽過嗎?會唱嗎?生:(七嘴八舌的)聽過聽過,小時候就會唱了……有學生舉手,請他站起來說:這是電形《音樂之聲》里的,那個女家庭教師瑪麗亞教7個小孩唱的歇曲,叫《00REMl))。師:好,現在讓我們伴隨電影片段,再次欣賞這首我們從小就喜歡的歌曲。課件播放((音樂之聲》中瑪麗亞彈著吉他帶著7個孩子學唱《00REM崢的片段,學生們都看著電影片段,情不自禁的跟著唱。師:大家能不能說一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怎樣的音樂感受?生:活潑、輕快的曲風,唱歌的人很快樂,把這種快樂也帶給聽歌和看電影的人。師:大家從歌曲中感受到了這份愉快。課件展示歌譜。引導學生從歌詞、旋律兩個方面來分析歌曲。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言。生:英語中和唱名有諧音的聯系在一起。生:一個唱名正好一句。生:劇情設計有7個孩子,正好是7個唱名,一人唱一句……師總結:從歌詞上看,這首歌將英語中與自然音階的七個唱名00日EMIFASOLLA引(Tl)發音相近的單詞巧妙的加以聯系,使得歌詞瑯瑯上口容易記住。從旋律上看,歌曲主體部分一共8個樂句,正好分別以七個唱名開頭,最后一句再回到00,層次分明,簡明易懂。那么,這首歌曲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呢?師:在影片之中,這是瑪麗亞教孩子們唱的第一首歌曲,這樣簡單富有趣味,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歌唱的樂趣。就像剛剛有同學說的,劇情設計有7個孩子,正好對應7個唱名,從小到大,一人演唱一句,十分有意思,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推動了情節的向前發展。師:下面,有沒有自告奮勇,愿意上來扮演那7個孩子,和老師共同完成這首《00REMI知呢?只是老師沒有吉他,老師用鋼琴來為大家伴奏。師生合作,共同表演這一電影片段,學生積極參與。師:劇中的女家庭教師瑪麗亞用自己的歌聲感染著每一個孩子,下面讓我們再來欣賞一段瑪麗亞帶著孩子們的精彩表演。課件播放視頗片段。師:了解了影視作品中的主題曲和插曲,下面我們再來聽一聽電影中的音樂,注意哦,老師這里說的音樂不是歌曲,指的是純音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影視音樂。

課件展示《辛德勒的名單》若千富有代表性的劇照。師:能看得出來這些劇照來自于哪部電影嗎?生:《辛德勒的名單乳師: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這部電影,用小提琴拉奏的那一段主題音樂更是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心中.下面就讓我們伴隨電影片段再一次聆聽。課件播放視頻,學生認真欣賞。師:電影畫面讓我們感覺到戰爭的殘酷,悠揚的小提琴聲讓我們感到無比悲傷。大家可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片段沒有了音樂,又會是怎樣的效果呢?課件演示:剛才那段視頻,但是無音樂學生很多一邊看一邊小聲議論:沒音樂感覺相差了很多、沒音樂太沒勁了、沒音樂都不想看了……師:大家都感覺到了吧,同樣的影片,有音樂和沒有音樂差別非常大,通過這樣的對比,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部影片為什么這樣配樂呢?這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又起著怎樣的作用呢?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師: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帶給整個猶太民族的是黑暗、暴行和災難。我們從影片中看到了太多的殘暴虐待、血腥屠殺。而此刻為電影表現畫面的音樂卻是如此的舒緩和悠揚。這給觀眾們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巨大的反差,而恰恰是這種強烈的、巨大的反差和對比,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在這樣動人的音樂聲中去為這世界性的災難痛心不已。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跟著鋼琴一起來哼唱這段著名的旋律,體驗這段旋律與影片上的畫面形成反差和對比的效果。課件展示峨誰,教師彈琴,學生跟.音樂哼唱。師:這種影片內容和音樂所表達情緒之間的對比關系,我們稱之為“音畫對位”。課件展示音畫對位的椒念。師:整個《辛德勒名單》里有著很多音畫對位的表現手法。既然影片的內容和音樂情緒之間可以是對比的關系,那么肯定也會有影片內容和音樂情緒同步的表現形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音畫同步”。課件播放《大宅門》中白景琦家的婚慶場面。師: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剛才這一段中音畫同步是如何體現的?生:電視里是結婚的喜慶場面,音樂吹吹打打也很喜慶。師:白景騎戴著大紅花,騎著大白馬,后面跟隨著一群吹鼓手吹奏著歡快的樂曲.畫面中的人們喜樂歡快,音樂也喜樂歡快.都在一種輕快的節奏中,這就是音畫同步。這種影視音樂在渲染、補充、深化、烘托畫面時,與影片內容的關系是統一的、一致的、吻合的。課件展示音畫同步的概念。師:我們今天了解了很多有關影視音樂的相關知識,最后.送給大家一段非常精彩的電影音樂—《海上鋼琴師》中那一段被譽為最浪漫、最高雅、最令人難忘的“琴聲與海浪共舞”。課件播放。播放完畢下課鈴聲響,學生仍然在《泰坦尼克號》主頤曲中離開音樂教室。

本課一開始就從學生熟悉并且喜愛的電影歌曲入手,通過聽、看、唱等活動創設影視音樂氛圍與視聽環境,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把影視片段和音樂結合起來給學生欣賞,引導學生思考,由故事情節到音樂情緒,引出歌曲出現的意義是對劇情的鋪墊,主題曲和插曲在影視片中的出現都是為劇情發展而服務的。通過對影片主題音樂、場景音樂的欣賞,說明“音畫對位”與“音畫同步”的區別。課堂中老師與學生共同表演,重現影片片段的環節,效果很好,學生們都躍躍欲試,下次可以把舞全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表演。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進度較快和接受能力好的班級,最后還可以加入一個環節—“我來為影視片段配音”,教師先找好幾個片段,去掉聲音,讓學生自己來配音,展示學生們的創造力。總之,本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認真欣賞影視音樂,獲得豐富的體驗與審美享受,在課堂中獲得音樂欣賞的樂趣。

作者:召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米易县| 曲阜市| 柳州市| 凤庆县| 剑阁县| 常德市| 茶陵县| 曲阳县| SHOW| 蓬溪县| 武胜县| 德令哈市| 晋中市| 张家港市| 阳泉市| 花莲市| 富源县| 古蔺县| 东至县| 曲沃县| 成安县| 开阳县| 新安县| 磴口县| 石楼县| 四会市| 民县| 吉林省| 延安市| 楚雄市| 无棣县| 双柏县| 盐山县| 佛山市| 辽宁省| 达州市| 平凉市| 柘荣县| 顺义区|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