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0: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想象力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們都具有在大腦里形成影像的能力 而兒童的這項能力更強 無論對顏色 形狀或物體他們都有優于成人的想像力。(Kosslyn)(1983)指出研究表明兒童強烈依賴想象 所以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當然要考慮想象所能發揮的作用(Whitmore)(1986:25)強調大部分學習行為是通過想象要學什么進行的 如果 個學習者在他的大腦中感知不到某種事物的話,那么這種事物就不可能被持久地記住。我們都知道心理學研究的想象是指人腦對已經儲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過程。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相應新形象的過程被稱之為再造想象。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一能力,可以讓他們再本來枯燥的詞匯學習中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筆者經過10年的教學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在仔細閱讀并研究相關專業書籍之后,研究出一種將絲毫不相干的若干動詞串聯起來并讓學習英語的兒童將它們講出來。筆者將比較權威的兒童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第一冊中前一百個動詞挑出來把它們每十個組放在十個不同的水果(蘋果,梨,香蕉,草莓,菠蘿,橘子,芒果,葡萄桃子和櫻桃)模板中,這些水果的表象早已儲存在兒童腦海中,讓他們閉眼想象自己吃這些水果的情景,此時教師可以在他們的耳邊告訴他們我們今天吃的是一個特殊的蘋果,然后讓他們睜開眼睛看水果模板,此時的模板上已經寫上十個動詞,老師用本族語重復這十個動詞,并讓他們用身體語言表達出來,然后老師從班級選中一個學生做主角,然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一個故事,可以重新調整十個詞的順序。這個活動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最重要,因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挖掘和展示,最終老師可以選定一個學生的故事或老師自己的故事公布給大家統――下最終的記憶格式。
英語單詞的拼寫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
孩子需要張揚,可在語言學習中他們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并不多,尤其是在單詞拼寫學習中更是如此。語言教師大多會強調死記硬背或自以為是地對學生說要按音節來背,這些教師并不十分清楚音節這個知識體系對于一個初學英語的兒童來說是多么抽象,而且音節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被孩子消化掉,單詞首先是作為一 種信息進入兒童的大腦那么它首先進入短時記憶區,而短時記憶只能持續30秒而且一次記憶單位是7±2個。語言學家(Nation)(1990)認為詞匯的復現率與記憶相關 學習者一般要經過5-16次甚至更多的重復學習才能記住一個單詞。為了轉變兒童對單詞拼寫的排斥,憂慮或緊張等情感,教師需用一定的方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的目的圈中。請看下面單詞
(1)together=to+get+her
Swedish=s+we+dish
American=a+me+ri+can
tourist=t+our+is+t
(2)telecision(先寫兩個eeii在它們前面分別添上剩余字母再寫on)
eleven(先寫三個eee再加人i和一個像對號的v 再加入一個你們樣的n)
twelve(先寫we再寫ve每個前面添個橫t)
favourite(把臉face中的c變成v得到fave在v后加Aour和it)
(3) million
cigarette
Canada
electric
第一類單詞學習中,我們讓學生利用搭積木的想像力,讓字母成為積木,怎樣分割怎樣拼湊才能組成目的單詞。
第二類單詞中,教師用適當的語言加以描述增強兒童對單詞的更高想像力。
第三類單詞主要突出數學平面之中對稱原則的作用讓學生有效地記住拼寫。使用這樣的方式,單詞拼寫可以像畫畫,可以像措積木,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表達自己的觀點,日積月累就會成為屬于他們自己的寶貴財富,并把這樣的方法用于各種學習和活動中,因為他們的想像能力被釋放了。只要語言教師用心鉆研,即使你的教法不來自于任何門派,可是你的教學會是成功的。而教學本身就主張研究型地教與學。筆者只希望自己這些并不成熟的想法能和愛好語言教學的人共享。在單詞拼寫教學中我們這樣做,可以激發無數學生的想像力,而上訴例詞的很多想法部來源于學生 他們用自己的童心去張揚自己的想法只要教師用心用耳去聆聽,相信我們讓孩子喜歡英語的同時也會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閃光之處
用想象來詮釋教法
想像力和創造力并不僅僅屬于學生,它們也屬于教師。美國心里學家阿歇爾(Asher)倡導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Response)。他認為,學外語要像幼兒學母語那樣,輕松愉快,無拘無束,在課堂上,教師先發口令,并用動作把口令的意思表現出來,在學生理解后也跟著做動作再學著把口令說出來。然后再由學生發口令教師做動作,學生發口令學生做動作。直到全部聽懂了 初步學會了才見文字進行書面練習。這方法很適合用在動詞及動詞句的課堂中 因為這種教學法主要通過祈使句來完成教學活動的。但教師可以打破這一束縛用它來講授兒童很茫然的介詞。例如
by(乘車):一手平伸當車,一手握拳當人,將握拳之手放在平伸之手上。
between(在什么和什么之間)將任何一個身邊物體放于兩手之間。
behind(在什么后面),將雙手立起并擺成一前一后。
on(在什么上面),將一只手平伸放在另一只手上。
in(在什么里面),將只手握拳放在另一只手里面。
under(在什么下面)將兩只手平伸擺成以上下姿勢。
along(沿著)將一只手平伸另一只手握拳當人沿著平伸的手邊行走幾步。
across(橫穿過)將一只手平伸另一只手握拳當人沿著平伸的手掌從左至右走幾步。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強大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造的基礎,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筆者根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幾點體會。
1 讀前預測法
課文的標題往往體現文章的主旨,課文中的插圖一般能對課文內容提供直觀的線索。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標題和插圖等,結合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地推斷或預測,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可用下列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預測課文中可能會談到的內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2 讀中巧問法
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眾說紛紜,異彩紛呈。如:
教高一 Unit 9 Computers 時,可問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 Unit 5 Charlie Chaplin (2) 時,可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 Why?
教高二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時,可問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3 課文復述法
在學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變換人稱、改變文體、或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還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9 Jobs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斷更換人稱讓學生復述: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其改為四個短劇,然后進行表演。
教高一 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Unit 1 Disneyland, Unit 7 Canada 等課文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導游,為游客作介紹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4 讀后續論法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的所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之后,引導學生預測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結局、續編劇本、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5 The Necklace 時,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would she do?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和以后會發生什么樣的結局。課后還要求學生續寫劇本的 結局篇。
教高一 Unit 19 Jobs The Secret is Out時,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 Why or why not? 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5 作業開放法
盡管目前在各類英語測試中大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出題,但在平時布置作業時,應當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開放型或半開放型題目,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想象穿越時空, 得出多個合理的推測,而不是單一的答案。如:
(1)每上一個課時,可要求學生用該課時新出現的詞匯和句型造盡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績較好的同學將這些詞匯和句型寫在自己編寫的故事或對話中。
(2)對于一些連詞和句型,也可設計半開放型的題。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一、讀前預測法
課文的標題往往體現文章的主旨,課文中的插圖能對課文內容提供直觀的線索。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標題和插圖等,結合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地推斷或預測,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用下列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預測課文中可能會談到的內容。
二、讀中巧問法
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眾說紛紜,異彩紛呈。
三、課文復述法
在學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變換人稱、改變文體、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還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想象力。
四、讀后續論法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所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之后,引導學生預測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結局、續編劇本、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五、作業開放法
盡管目前在各類英語測試中大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出題,但在平時布置作業時,應盡可能多地設置開放型或半開放型題目,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想象穿越時空,得出多個合理的推測,而不是單一的答案。
關鍵詞:拉夫卡迪奧?赫恩;教育家;想象力;感情中心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9-0144-02
拉夫卡迪奧?赫恩,生于1850年的希臘,1890年離開美國來到日本,開啟了人生的教師生涯?,F在,一提到拉夫卡迪奧?赫恩,人們馬上想到《無耳琴師芳一》、《雪女》等一系列怪談故事,或是《陌生日本的一瞥》、《心》等一系列日本印象記。故而歷來的研究重點都在他的文學創作以及文明批評上。然而,他在日本生活的十四年間,除了1893年在神戶短暫地當了《外僑報》的編輯外,一直是一名英語教師。從1891年在松江中學,接著在熊本高中,1896年起在東京大學,拉夫卡迪奧?赫恩的工作都是教授英語或是英美文學,直到1903年去世前夕離開東京大學。在此期間,他以獨特的教育理念,嘗試了特有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同時也奠定了日本英美文學研究的基礎。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明確拉夫卡迪奧?赫恩的教師身份:“重視想象力”這一教育理念的確立;“感情中心教學法”的嘗試;“英美文學講義”的實踐。
一、松江時代――教育理念的確立
與松江的相遇,對赫恩來說是人生一大轉折。在日本友人西田千太郎的引薦下,赫恩成為了松江尋常中學的英語教師。在這座依然保留著古風的東北小城,他受到了所在學校師生的歡迎,同時還收獲了友情以及愛情。赫恩在學校每周要上20節課,包括會話、英文寫作、聽力等。對于完全不會日語的赫恩來說,想出色的完成這項工作并非易事。于是,他會在黑板上以繪畫輔助的方式向學生們通俗易懂的進行解釋說明。此外,在自由英文寫作課程中,赫恩發現學生們的作文內容缺乏想象力,毫無個性及新意,甚至連文體都基本一樣。于是他選擇了一些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作文題目,希望學生們能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率真地思考日常生活。這些方法都是赫恩教育理念的體現――即重視教育中想象力的價值。赫恩在松江尋常中學就任2個月后的1890年10月,在島根縣教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教育中想象力的價值”的演講,明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指出:缺乏想象力,只是機械地訓練學生的記憶力,這是毫無價值的。依據斯賓塞的進化哲學,進化不僅僅是形態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而這種精神上的進化就是一種想象,是在頭腦中將思考進行再現、描繪。無疑各個學科都需要想象力,缺乏想象力,也就無法進行真正的研究。教師在培育和啟發學生想象力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他提出了兩種方法。其一,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重要性。教師要努力認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且要培養、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樣一來,就不會只停留在提高記憶力這一點上。此外,作為教師不能過分在意教材的進度,也不能厭煩或遷怒于提出偏執問題的學生。因為“問題”才是想象力的源泉。其二,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而這正決定了是否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說,構成教育的核心要素,不是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授課的教師。教師要將自己所學、所知簡潔、生動地傳遞給學生。
總之,在教育中想象力的存在至關重要。提問和回答是想象力的出發點。要提出問題,首先要有好奇心和興趣,而教師的職責就是讓學生們能夠感興趣。作為教師,應該做到不論任何知識,都能夠教授得趣味十足。這要遠勝于只依賴教科書的機械性教育模式。為了鼓勵學生們提出質疑和問題,教師應該接受一切問題,積極地和學生們進行交流。作為教師的赫恩,他非常積極、認真地對待學生們的提問,并且通俗易懂地進行講解。其中,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想象力,他非常重視英語作文教育。與那些完美無瑕的華麗語句相比,他更看重能夠表現獨立思考能力的美文。在松江,通過英語作文課、英語會話課等,赫恩觸及到了日本學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得到了一生的伴侶小泉節。但是,松江的寒冷氣候讓赫恩難以忍受,使得他最終忍痛離開了這個他最喜歡的日本城市。
二、熊本時代――“感情中心教學法”的嘗試
1891年11月到1894年的10月,赫恩在熊本第五高中擔任英語教師。熊本的教育不像松江那樣簡單,首先松江的尋常初中升格為熊本高中,他每周擔任的課時數由20節增加到27節,盡管如此,他依舊不拘泥于教科書,靈活授課。和松江一樣,熊本的學生依舊缺乏學習自主性和獨創性,這些問題仍然讓赫恩十分困擾。鑒于此,赫恩進一步貫徹“重視想象力的教育理念”,開創了“感情中心教學法”,并進行實踐。關于這種教學方法,赫恩如此描述:“我講述文學作品時,會將其作為作家情感的表達和對自我人生的描寫。講述一位詩人時,我想嘗試去解釋他所激發出的情感的力量和意義。換而言之,我將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感情作為我教學法的基礎。”①赫恩就是以這樣的教育熱情,贏得了日本學生的愛戴?!盁崆椤?,這是赫恩作為一名教師,最為靈魂性的特質。在熊本,赫恩同樣對學生們的英語作文進行了細致用心的修改。他會在班級里朗讀優秀的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見。他還會透過作文內容捕捉學生們的心理、思考和感情,從中試圖讀取日本人的內心世界和九州人的情懷。通過對學生們細致入微的觀察,他感受到九州人不同于性情溫和的松江人,他們更為崇尚勇猛剛健。原本還困惑于和熊本學生的相處,但通過英語作文,赫恩逐漸把握了學生們的內心思想和個性,并和學生們的交流逐漸加深。赫恩在繁忙的工作和著述之暇,還會充滿熱情地為曾經的愛徒進行英語語法指導。他曾經在1892年寫給大谷正信的信中認真詳細地講解了動詞、定冠詞、不定冠詞、時態等內容。即便已經辭掉了松江的工作,但依然十分關心曾經學生的英語作文能力,由此可見其作為教師的熱情和責任感??梢?,熊本時代的赫恩雖然面對諸多困難,但依然堅定地踐行著“重視想象力,以感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三、東京時代――東京大學的英美文學講義
1896年,赫恩在東京大學文學部開始了他的第三段教師生涯。在好友張伯倫的引薦下,當時的東京大學文科校長外山正一注意到赫恩,并高度評價赫恩的著作,于是聘請赫恩到東京大學文學部就任英美文學講師,月薪高達400日元,且每周授課時間僅為12小時,這對于沒有接受過正規高等學校教育,完全靠自學完成知識儲備的赫恩來說,是一次破格錄用。在東京大學,赫恩留下了一系列文學講義稿,較為著名的有《文學的解釋》、《詩歌的鑒賞》、《人生與文學》。在授課過程中,赫恩充分發揮自己專職作家的優勢和經驗,始終貫徹既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將文學闡釋為作家感情的抒發、情緒的表現和對人生的描寫,將詩歌表述為詩人抒發的情感、力量、熱情和思想,故而擁有無限的魅力。他積極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尋求與學生能夠產生共鳴的教學方法,并且以充滿熱情、想象力的教育風格備受學生們的好評。在英語作文課上,赫恩在進行作文修改后,往往會對優秀者以獎品和獎金的形式進行褒獎。這種褒獎制度從松江時代就開始了,他會贈與學生們獎金或他的藏書,有時還會應學生們的要求從美國訂購圖書。他所獎勵的學生并非只是英語語法完美、辭藻華麗,更重要的是不拘泥于形式,具有獨立創造性的思考。用赫恩自己的話說,他的判定標準不是“best English”,而是“best thinking”,要盡量避免對他人的模仿,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進行真正的藝術創作。在東京大學的英美文學課上,他依然不拘泥于教科書,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英文進行講授,所以學生們能夠將講義內容逐一記錄下來。他的講義非常生動、使用很多具體事例,并且從專業作家的視角進行講解。雖然他的講解隨處可見一些夸張的表現,但是卻懇切耐心地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充滿想象力的文學世界。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文學的趣味,他經常采用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并回答的方式授課。擁有磁性嗓音的赫恩,經常讓學生們陶醉其中,漸入佳境,并拼命地記著筆記。當課后重新閱讀筆記的時候,學生們驚訝地發現先生課上所用的語言都是美妙的名人名句。赫恩在東京大學的工作時間最長,有六年半之久,而且有眾多日本近代優秀的文學家皆出自赫恩的師門。其中英美文學家、詩人、俳句詩人較多,比如上田敏、土井晚翠、大谷正信、落合貞三郎、田部隆次等。著名文學評論家上田敏、戶川秋骨等。1904年,赫恩結束了和東京大學的合約,受邀到早稻田大學赴任,但卻在短短的半年后,由于心臟病突發去世。
在日本的赫恩,首先是一名教師,他以充滿想象力的教育理念,以感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了心與心、靈魂與靈魂的交流。通過教育和文學創作,他在展現自我;作為一名熱情懇切的教育家和文學家,他將充滿想象力的文學世界和現實世界傳達給學生和讀者,將自己的后半生獻給了英美文學教育和文學創作,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一位世界教育家、文學家。
注:
①《廚川白村文集》第3卷,改造社,昭和四年版,210頁。
參考文獻:
[1]E.史蒂文森.遠田勝,譯.評傳拉夫卡迪奧?赫恩[M].恒文社,1984.
[2]小泉八云.明治日本的面影[M].講談社學術文庫,1990.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教學氣氛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效。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使英語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棄舊吸新,要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索;課文讓學生閱讀;重點、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語法結構、句型、習慣用語讓學生歸納;規律讓學生尋找;課內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從而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的發展者。而教師則應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合作者,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解難者、鼓勵者。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結果要多做積極的評價,滿足他們的成功需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營造創新思維氛圍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啟發性的問題,一方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能有力地促使學生廣泛地、靈活地思考,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應變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精神。在教學中,發散思維、廣開思路,提出各種答案,促進學生好奇心、觀察力、想象力、直覺及自主性的發展。
如:初二(上)Lesson 39 John's Day一文中,讓學生細讀課文后,提出思考問題: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學生七嘴八舌,答案如下:
A:Because he wants to do sports.
B:Because he is too short to press the button of 15.
C:Because the lift is only to the twelfthfloor.
又如:初二(下)Lesson 91, The Queue Jumper一文中,提出Why did the old woman talk slowly?學生回答如下:A:Because she thought Indian didn't understand English.
B:Because she was very old.
C:Because her back was hurt.She was ill.
由此可見,英語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應該設計信息溝,層層遞進。教師應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而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背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設計此類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辯,既調動了學生積極運用語言材料,組織新的語言內容,又提升了學生們從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異思維能力。
三、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多運用模仿對話、改寫課文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筆者經常以討論、分組辯論賽、課本劇等形式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廣開思路,展示創意,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回顧和運用已掌握的知識。
例如,在講“Shopping”一課時,教師不必給學生太多束縛,他們可以想象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購物。由于多人討論更能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創設對話。學生聯系實際情況,想象可能會發生的場景,利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方法,進行積極的分析、綜合、推理、思考和想象活動,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表達思想。
四、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自由發揮發散性的特點是從某一點出發,既無一定方向,也無一定范圍。應盡量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問題,提高其想象能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采用“暴風雨式的聯想”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在英語教學中,筆者也嘗試著采用這種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 重視學生個性,讓創造思維自由飛揚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有主見,且樂于表現自己。此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活動,確立活動在學生能力與素質發展中應有的地位,就能達到既提高課堂效率,又能提高人的素質的效果。進行有利于學生展開想象,發揮其獨創性的活動,既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又促進教學,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
例如:對所學的課文進行補述是常用的一種擴展思維的方法。雖然這種活動較難,對學生是挑戰,不過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喜歡發散思維及求異思維,所以他們更喜歡補述課文這種方法。比如在講完SEFC Book 1 Unit 15 “ The Lost Necklace”之后,學生興猶未盡,議論紛紛,我靈機一動,何不順水推舟,滿足其急欲表達的愿望?于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專題:The necklace that Mathilde borrowed from Jeanne was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What would happen when Mathilde knew it? Can you guess?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表述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各種可能的結果,并在課下創作了Scene 4, 在第二天早讀時間進行了表演。其中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表述的:
Jeanne returned the real diamond necklace to Mathilde because she was a kind and honest lady. Mathilde sold the necklace and she was very pleased to get a great deal of money, unexpectedly. She was so glad that she stayed up all night. At first she thought she could buy a lot of new dresses and she could hold balls when she would like to. Suddenly the hard life came to her mind. She realized vanity was harmful to everyone. At last she decided to give most of the money to the people who needed indeed.
這也正是我想告訴學生的:虛榮心會害死人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面對浮華的世界。這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和展示自己的舞臺,既鍛煉了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2.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英語課堂變成展示口才的舞臺 教育是一種雙邊活動?,F代教育家一直在倡導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開發其創造力。這需要教師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及適當情境,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情趣氛圍。
如何創造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采用下面兩種方法:
第一,辯論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生樂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活動。在學習SERC Book 1 Unit 19 Modern agriculture 的speaking過程中,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政府給農民一塊土地,如何使用這塊土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你怎樣使用它? 通過調查,學生對如何使用這塊土地有了充分的理由,又經過適當準備,小小辯論會搞得非常成功,學生處于愉快、緊張、亢奮狀態,眼、耳、腦、手、口同時行動。說的人幽默動情,聽的人全神貫注,躍躍欲試,辯論雙方均有上乘表現。
在全體師生共創的這種良好情境中,學生擔任導演、演員,教師只是一個在用無批判的態度接納學生的言論、做學生忠誠的觀眾,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象、表現、發揮創造力的空間,使之在由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了語言的運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逐漸變得愿意、盼望、期待上英語課,敢于、樂于、善于開口講英語。這完全得益于適當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二,討論也是一種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在學完了 SEFC Book 1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 us 之后,我布置了下面的一個書面表達,學生看了這三幅簡筆畫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許多優美的句子,部分同學是這樣描述的:
1. Why was the earth happy in the past?
(1) 鳥語花香 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birds and plants.
(2) 綠樹成蔭 There were many trees here and there
一、 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教學、詞匯量的多少和學生記憶詞匯能力的高低都直接關系到外語教學的成敗。但是,英語學習中詞匯的多少并不能代表英語水平的高低,學生學習英語時只有將所學的詞匯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才能把英語這一學科學好。例如,新教材有幾個模塊,模塊中每單元又有: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等七個板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活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每個板塊中的詞匯。如Reading中的句子“My Chinese improved a lot as I used Chinese every day and spent an hour each day reading Chinese books in my classroom”, 及物動詞spend在句中與doing something搭配。學生在學習這個詞匯時可以聯想到同義詞cost和pay, 教師讓學生利用這幾個詞分別造句,教導學生根據語境靈活運用這三個詞,并且鼓勵學生課后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掌握詞匯的同時激發其強烈的閱讀愿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建一個詞匯網絡,使學生能夠對所學到的單詞通過相互聯系進行比較性地學習,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二、 引導性教學
1. 課前教師給學生導入一定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學生通過不斷深入背景知識,可以加深對語言文本的了解,有效運用語言知識。這樣,學生的知識視野得到開闊,語言文化知識得到豐富,從而增強他們的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能力。
2. 牛津版高中新教材的模塊版式設計合理,圖文并茂,課文中的插圖一般能對課文內容提供直觀的線索。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標題和插圖在閱讀前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推測,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在課前可利用下面引導性的問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預測課文中可能會談到的內容。 “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學生課前設想課文可能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主動提出并回答相關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3. 課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所講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續編故事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學習高一課本中“The Necklace”時,學生可提出問題: What would she do when Mathild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 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并預想結局。最后讓學生試著續寫劇本的結局篇。
三、 課堂提問式教學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合理捕捉教學中的矛盾點,給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大膽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融入到所學的情境當中,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品質,充分施展學生的語言學習才華。比如學習高中課文有關計算機的那一課時,可提問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在學習“人口和污染”有關的課文時可提問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師生與教材對話,對話過程中師生可以快速瀏覽課文,然后教師提問或者是學生質疑。教師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英語,從而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綜合技能。學生只有多用英語,敢于提問,不怕出錯,才能在英語世界里活動自如。
四、 教學作業開放化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興趣 情景教學
一、興趣
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傾向,這種傾向使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產生向往之情。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會表現出積極探索、深入學習的傾向。而興趣作為思維的催化劑能使學生思維活躍,靈活運用知識,迅速調動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各種問題。有興趣的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不易受外來刺激的干擾,不受課堂教學內容的限制,廣泛地利用各種渠道去獲取更廣泛的知識。但是,小學生因為受其年齡特征的制約,往往認為英語學習枯燥無味。教師應在情景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英語好學、樂學。本文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了一些探索。
二、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是指教師運用實物、圖片及形象化語言等各種直觀手段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只有在真實的言語環境或模擬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組織思維,理解具體情景中傳遞的信息和語言資料,觸景生情,激發表達思想的欲望,從而促進英語學習,培養運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應用英語組織教學,盡量少用漢語。把學生放在一個英語環境里,用英語的語音語調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創設英語情境,鼓勵學生根據老師的表情、音調、語速及動作的變化來推測揣摩老師的意思。這樣讓學生完全置身于一個英語語言環境中,不論從視覺上或是聽覺上接觸到的都是英語,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興趣。情境教學的優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趣。
激疑是進行教學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好奇心是指對新知識、新事物、新問題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這是創新精神的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是人們保持不斷進取探究的動力因素之一。如:新教材每單元B課句型訓練中,可以鞏固句型,在學習新詞如動物、水果、服裝等單詞時,教師可將所學的詞在電腦中設計出點―線―局部―全部的畫面,讓學生邊想邊看邊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創設情境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把教學以圖像、圖形、聲音、文字、動畫等多種形式生動、直觀地呈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在新教材每單元A課中,有許多關于日常生活的話題,教師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可利用傳統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語言情境中進行操練,避免學生單一讀或模仿。機械式地背誦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A課開始的兩句話:School is over.Let’s go home together.如果用漢語說明句意很容易,但學生記憶起來很困難。因為這是英語到漢語的翻譯式教學是生硬的灌輸。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可以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盡量用英語教學,減少母語的介入。在電腦上設計出一些房子(標出Peter的家和David的家),再加上Peter在David的回家時的動作,兩個場景合在一起,配有鈴聲和對話聲。內容簡捷明了,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加強課后實際運用。
(三)創設情景,培養想象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想象力決定了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新教材C課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留出了自主發展的空間,既表現了基礎性,又體現了層次性,打破了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重視語言知識的掌握,而忽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師應注意發現、發掘學生潛能,使學生積極地動腦,發揮想象力。在學生掌握A、B兩課的基礎上,教師創造性地設置情景,讓學生自編對話,這是培養學生個性和展示自我的絕好機會。如設置幾幅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小組準備,將幾幅畫面有機地結合起來。說的內容可多可少,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進行教學,使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每一節課都形象、生動,符合實際,使學生易于接受,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歡快的氛圍中鞏固舊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知識。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外語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1. 故事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天真,愛玩愛鬧的小孩子,他們的思維尚未發育成熟,他們無法理解深奧復雜的英語知識,只能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可他們又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于是學習就成了負擔。但是每個孩子都愛故事,如果讓他們整天看故事聽故事,我相信他們也相當樂意并且非常開心,而為了能聽懂故事,孩子會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學,讀懂了就有滿足感,并有興趣進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
2. 故事教學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想象力是相當豐富的,他們腦中經常會有許多大人無法理解的想法。而故事也是想象力的產物,尤其是孩子鐘愛的童話故事。讓孩子徜徉在故事中,更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在學習的同時,打開想象的翅膀,編織更多他們的故事。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圖片、簡單筆畫和教師的形體語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首先要養學生的想象力。
3. 故事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3.1 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英語教學不僅要教學生英文的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英語的言語技能。通過故事學英語,學生邊聽邊思考,期待著下一秒會發生什么,結局又會是怎樣,這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樂趣。學生在聽老師、磁帶或其他聲音媒體的范讀后,也會想要那樣流利的講故事,于是會更認真的聽,同時對比著聽同學、自己的讀音與范讀的異同。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聽課本上的單詞句型,其效果必然不會很明顯,還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比如,在教學3B Unit 10 《Do you play…》時,如果簡單地呈現單詞教授運動類單詞: football/baseball/vollyball/basketball等,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而且體會不到這些單詞的生動性,于是我自編了一個動畫故事,森林里要召開運動會了,小動物們紛紛積極參加各項比賽,讓學生結合圖來感受這些單詞意思,學生學起來非常有興致。
3.2 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聽了別人讀之后,學生經過自己理解,再模仿或者用自己組織的話說出來,這才是學習英語的一大目的。故事能有效地幫助兒童發展語言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應該讓他們自己來編故事,講故事了,也就是該孩子們輸出的時間了。如教學4A Unit 7 《Where》時,當我將本課的句子Where is/are …?教完以后,我利用電腦創設了有趣的情景。將經典的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進行了適當地改編:《Where are you, Mom?》
Baby Snake : Mom , mom . Where is my mom ? Oh , mom !
Elephant : Oh , baby snake , I'm not your mother . Your mother has a long body .Baby Snake : Mom , mom . Where is my mom ? Oh , mom !
Duck : Oh , baby snake , I'm not your mother . Your mother has four legs .
Baby Snake : Mom , mom . Where is my mom ? Oh , mom !
Mother Snake : Oh , my baby !
【關鍵詞】英語教學 創新能力 激活思維
創新,是人類最美好的行為,是推動人類文明歷史不斷向前的最重要、最高尚的行為。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睂嵺`證明民族發展的希望在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更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
而創造性的人才離不開創造性的勞動。因此,作為祖國花朵的澆灌者,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一、培養學生的多維空間,思維求異創新
宋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激疑是課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堂課的好壞,學生的思維火花是否能被點燃,和教師巧妙自然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如在教學6A《Holidays》這一課時,剛開始,我就利用節日中所產生的各種行為,或能看到的各種景象作為激發學生頭腦風暴的突破點。如通過moon cake引到中秋節。在問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時,多問一個Why?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甚至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問,有些提問的精彩是我們所不能預設的,這就讓每堂課都有精彩的創新瞬間。
二、激發學生的感知能力,敏銳發掘創新
心理學研究發現形象思維的發展不僅是進行智力早期開發的基礎,同時也是創造思維的一個決定因素。具有創造性的人對外界的感知比其他人敏感得多,具有創造性的人的顯著特點在于其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基數詞”到“序數詞”的轉變規律時。先讓學生復習1-21個基數詞,在出示序數詞時,先出示特別的序數first,second,third.其他的通過引出fourth,fifth,讓學生自己感知序數詞的變化規律。通過對比,學生悟出內在規律,得出“在基數詞后加上th,20以上的整數去掉y變ie再加上th”的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活躍創新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想象是創造力”;愛因斯坦也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迸囵B想象力不僅對發展創造力有價值,而且對想象力的發展也很有意義,我們應在英語課上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學1A unit10《What colour》時,色彩本身就能激起學生無限的想象。在色彩教學中,我采用了顏色發生變化的基本原理,讓孩子再動手和想象,獲得藍色,黃色,綠色,這不僅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也曾經使用過變魔術的方式,讓各種顏色在想象中噴發,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當學生興趣激活時,很多學生都想嘗試魔術,這時我要求表演的學生喊口號,colour,colour,What colour?臺下的學生猜顏色,這樣的互動,既鞏固了對話,又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四、激活學生的生活空間,多媒體豐富創新
高年級課堂,既有語法知識,又有大量的練習,特別是上到復習課,更是需要大量的課堂練習。平時,卡片用了一張又一張也來不及完成應有的教學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既能讓吃不飽的孩子吃飽,更能讓吃飽的孩子看到更多的需要學習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多媒體簡單易操作,很多圖片和字體相結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又能保證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既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張益平老師上的6B Unit4《review and check》,利用多媒體,采用花朵六個花瓣的漂亮形狀,逐個分析比較級的六個構成規律,有效復習并拓展相應的單詞。另外,采用夸張的圖片,形成鮮明的對比,吸引學生眼球,如:
瞧這兩張圖片,形成強烈的鮮明的對比,強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學生更愿意說,更愿意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了。另外,老師根據這兩張圖展開了比較級的充分利用和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之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采用互動的課堂模式,提倡開放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所以我們應力爭在授課過程中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創造能力培養的關系,做到知識傳授與智力培育高度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設計出一些創造性的任務,切實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定2011.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關鍵詞]英語教學;繪本教材;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45-01
隨著我國教學方式的改革,英語教學模式也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傳統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繪本教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融入真實的英語語境中。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習英語,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英語繪本及其特點
繪本的概念源于日本教學界,其借助于圖片的載體開展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文字和圖片結合在一起。英語繪本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繪本中配備的大量圖片和文字表述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素材,這種比較直觀、真實的內容展示,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降低學生閱讀學習的難度,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此外,繪本教材的內容融合了英語文化內涵,將獨特的英語文化展示出來,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性,從而擴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知。
二、英語繪本的有效教學策略
1.精選繪本,激發學習熱情
英語繪本教材的選擇應當秉承圖文并茂、引人入勝的原則,優先選擇圖片較多、文字言簡意賅、故事結構合理、英語語法和詞匯豐富的教材。對于低年級英語繪本教材的選擇更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將繪本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字表達結合在一起,用文字和圖畫來營造童話般的世界,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立體化的學習思維;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重繪本教材的輔教學功能,把繪本教材作為課外閱讀讀本。因此,教師要對繪本教材進行研讀和講解,把英語詞匯語法和英語場景的應用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克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抵觸心理,通過繪本教材來強化課本教材的學習內容。另外,教師在選擇英語繪本時可以選擇親情、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繪本,讓學生在繪本閱讀中感受到親情,同時發揮想象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繪本的教學意義。例如,教師可以選擇《My Dad》《Ten Fat Sausages》《The wheels on the bus 》《Little Bear Goes to the Moon》等經典的繪本教材,讓學生沉浸在色彩斑斕、無拘無束的繪本場景中。
2.把握內容,引導情感帶入
教師在英語繪本閱讀時要把握教材內容,對繪本故事的整體進行預見性引導。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繪本教材的封面內容,讓學生想象可能會發生的故事情節,并讓學生描述圖片所表達的情感。通過對封面內容的解讀,學生就會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并在下一步的學習中始終注重故事的真實情感。其次,教師要引入學生進入圖畫中的真實場景,不僅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圖片和文字中的英語詞匯、語法、時態表達等,還要讓學生在體會繪本故事的視覺和情感的同時,要求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最后,教師要圖文配合,以文字來解讀圖畫,以圖畫來展示文字內涵,這樣,簡單的繪本會被賦予更多豐富的內容和情感,繪本教材的藝術教學性就會展現,學生在學習時也能夠主動調動思維想象,在繪本的世界中感知世界,強化自身的藝術認知能力。例如,在《My face》的章節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英語繪本讓學生認知人的臉部和每一個五官的英語表述,并選擇關聯性較強的圖片讓學生來讀,如Small mouth、Blue eyes、The pig nose 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表述出來,還能在繪本的圖片故事中學更多的英語單詞。
3.情景設定,感悟學習真諦
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對英語文化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借助英語繪本來設定情景,并讓學生參與到情景人物扮演中,通過行為強化讓學生感悟英語學習的真諦。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繪本故事內容進行解析,并選擇一個典型的對話場景進行表演,讓學生參與人物展示,從而將英語學習直接滲透到生活化的練習中。這種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感悟學習真諦,培養自身的情感想象力。英語繪本教材的故事較為突出,教材內容以敘事為主,利用層層相連的圖片來展示一個完整故事的進展,在圖片的配合文字解讀,使整個故事環環相扣。
[關鍵詞]四位一體機 英語課堂 美妙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6-053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環境的迅猛發展,四位一體機走進了我們的英語課堂。如何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靈活地運用這門學科的語言呢?四位一體機的使用為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質的飛躍,可以奏響英語課堂的美妙樂章。
一、四位一體機,拉開英語課堂的美妙序曲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有了好的開頭,就如同一部好樂章有了好的序曲一樣,能先聲奪人。新課一開始,恰當地運用四位一體機營造一種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組織課堂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我教學《Unit6 What time is it?》時,通過歌曲《Ten little Indian》的動畫來導入教學。這首歌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復習了數字。接下來通過多媒體逐一呈現1-12的數字,讓學生說出來,逐一跳出的12個數字形成一個圓,此時讓學生猜:“It can tell us time.It has twelve numbers.What’s it?”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鐘。”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12個數字的圓慢慢變化成一個漂亮的鐘面,從而導入句型的學習:“What time is it?”這節課巧用了四位一體機中的電腦功能,形象生動的動畫,悅耳的歌曲,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把學生帶入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四位一體機,奏響英語課堂的激情樂章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用四位一體機中的各種功能,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寓教于樂
四位一體機把圖、文、聲、像融為一體,把學生帶入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如我在教授完數字單詞時,我用多媒體呈現出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數字配上對應的圖片,讓學生用英文讀出來。
2.培養想象力
巧用四位一體機輔助教學,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如在對數字1至10進行教學時,我先采用動畫方式逐一展示1至10的數字,讓學生用英語說出來,接著采用動畫的方式連接每個數字,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線的移動,看最終連成了什么圖形。每連一筆就可以讓學生大聲的用英語說出線的條數,同時發揮其想象力,猜一猜可能是什么,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隨著連線的增加,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教師始終鼓勵學生:“Maybe you are right. ”“ Perhaps.”連線數字最終連成學生都很喜歡的機器人,學生興奮極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字的基礎上,經過大膽的猜測和想象,在動畫的刺激下,學習的積極性一直很高,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養創新意識
巧用多四位一體機,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出現,使他們有展示才華的機會。如教學《Unit6 What time is it?》中的cartoon time部分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cartoon time部分的動畫,除去字幕和聲音,讓學生根據畫面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讓學生給動畫配音,學生的創造性充分地顯示出來,學生根據不同的畫面配上不同的語句。教師要及時表揚,及時鼓勵。最后通過一體機放原音和字幕,讓學生有所比較,看誰的和原文最接近。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了創新的潛能,英語課堂充滿著創新的火花。
三、四位一體機,拉開英語課堂的美妙尾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