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春雪的詩句

描寫春雪的詩句

時間:2023-05-29 18:00: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春雪的詩句,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春雪的詩句

第1篇

關(guān)鍵詞:顧城; 單純; 單薄; 童話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4-0251-01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美好、純凈的詩歌風格向來為世人稱贊和被后人模仿。本文試圖通過對顧城前期詩歌的分析,展示其詩歌純凈卻不失深度的特點。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概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階段是1968-1979年,然后是1979-1981年,第三個階段是1981-1987年,最后一段時期是1987到1993年,作者在這四個階段的詩歌風格大致相同但也有區(qū)別,相比之下,顧城第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詩歌最有童話意境,同時最能展示作者豐富而又細膩的內(nèi)心。

顧城前期詩歌的最大特點在于:作者從單純?nèi)胧郑?a href="http://www.fhxhlc.com/haowen/104052.html" target="_blank">描寫最平常的情感和意象,但是往往能引導讀者領(lǐng)悟到最深刻的人生。作者這個階段的詩歌,單純卻不膚淺。

之所以認為他的詩歌透著單純之美,首先是因為顧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選意象的自然化和詩歌風格的童話化,這在顧城早起的詩歌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顧城曾說:"最早使我感到詩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凈化一切。在雨滴中閃現(xiàn)的世界,比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更純、更美。"( 顧城《學詩筆記》) 顧城避開世俗化和物質(zhì)化的意象,專門選取純凈的自然進行描寫,包括可愛的小動物、被他賦予情感的植物和雨滴、云朵等意象。例如:

再遠處是一片綠光閃閃的樹林/錄下了風的一舉一動/在風中總有些可愛的小花/從沒有系緊紫色的頭巾/螞蟻們在搬運沙土/絕不會因為愛情而苦惱/自在的野蜂卻在唱歌/把一支歌獻給所有花朵……(《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

顧城詩歌的單純不僅體現(xiàn)在意象的純凈,也體現(xiàn)在其詩歌風格的童話化。顧城避開了直接去抒寫愛精、友誼、人生哲理等等這些詩歌中常見的主題,而是構(gòu)筑了一個處于"社會邊緣"的詩的世界。在顧城最初的詩中這是一個單純唯美的童話世界:

森林,森林/有一個夢/小松樹蜷縮在樹洞中/一串深腳產(chǎn)一串淺腳印/好象金花銀花藤/開小花的/是狐貍/開大花的/是黑熊/園果形的/是獵人……(《雪后》)

顧城的詩的主人公是思考的樹做夢的小松鼠,懷著信念的小花......在這些詩中,我們幾乎可以觸及到大自然的微妙的震顫和呼吸。在這樣的童話世界里,詩人是置身其中的,在冥冥中,在草、云、海,在綠色、白色、藍色的自然面前,他在與自然對話。當我們進入這個童話世界時,感到了一種靈魂透明的美,并在這單純透明的美感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可以說,顧城是通過對童話世界的描寫,表達著自己的渴望,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反抗著生活中的"不純凈"。顧城初期的大部分詩都具有這樣一種童話般輕柔的語調(diào),天真的情態(tài),明凈的色彩。

顧城是很善于思考的,雖然他寫的是童話世界,用的幾乎都是兒童的想象,兒童的語言,但我們不能說顧城寫的是兒童詩,因為他的詩里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詩句,"黑

色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證明了顧城的思想所達到的深度。而把這種思考化為純粹的詩情是很難的,因此,當顧城輕松地寫出一派"天真"的時候,我們說,正是這種思考使這"天真"不只屬于兒童,而屬于永恒。顧城是個內(nèi)傾式的詩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寧靜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憂傷的時候。因此,他的詩歌藏在單純背后的深刻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和琢磨才能體會得到。

"它掩蓋了骯臟的世界/也扼殺了春天的幼葉/我想從天上摘下一個太陽/來焚毀這虛偽的圣潔。"( 《春雪》 )

顧城的這類詩歌中,依然選用葉子、太陽等自然的意象,營造自然、童話的詩歌氛圍,但是單純后卻多了對人生的審視和反思。在《春雪》中,顧城用親切自然的意象,幾句話就勾勒出雪后的景象,同時表達了自己崇尚真實純凈的觀點,反對一切虛偽和不純粹。

再如顧城在《打火集》中的小短詩《打火機》:"遇見誰/都可以獻上/一顆發(fā)亮的心/火柴太傻了/只能燃燒一次。"顧城仍舊選取生活中單純而常見的意象打火機和火柴,并將它們擬人化,賦予其人的情感,使得小詩的整體風格仍然俏皮輕盈,富有童話之美。同時,作者也借打火機跟火柴的對比,表達了他對專一的贊美。

總得來說,顧城前期的詩歌令人覺得很舒服,輕盈的童話在他筆下自然展示出來,不著痕跡不顯做作。深刻的哲思在他筆下簡單勾勒,不訴諸說教也不刻意,但是卻深深打動人心。

當然顧城的主要創(chuàng)作集中在之后的三個時期,當紛繁復雜的時代變化改變了作者純凈樂觀的心境,當童年的回憶終于從詩歌中消失之后,那個純真、任性的孩子就被一個探索生命奧秘的靜思者的形象所代替了。我們知道,每個人走出童話都是必然的,因為生活總是漸漸地向所有的人展示黑暗和彷徨。

第2篇

下面分別談一談幾種比較典型的表現(xiàn)手法的特征和答題要點。

一、動與靜

動靜結(jié)合是高考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內(nèi)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以達到更好地為主題服務(wù)的效果。

1. 實例解析。

以靜寫動的情況相對少一些,如,謝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將流動的江水比作靜止的白練。

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個“掛”字將流動變成靜止,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整體感,給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間。

更多的詩詞中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方式。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雖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聲,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聽見這水聲,可見環(huán)境的清幽靜美;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等等都是以動襯靜的典范。

2. 解題示范。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

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

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9.“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精神內(nèi)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之中突現(xiàn),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tài)相結(jié)合的畫面。②“清瘦”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zhì)。

這首詩,“出”的主體是“山”,而它偏偏是個動詞,自然是以“出”的動來寫“山”的靜,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從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獨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斷以動襯靜,自然要找到詩中比較特別的“動”“靜”來,答題時也要抓住主題,注重“動”的“靜”的關(guān)系,最后補充說明表達效果和作用。

另外,這種類型的詩詞一般是以寫“靜”為目的,讀過一首詩整體感知之后,如果感到這首詩在營造一種寧靜清幽高遠的意境時,我們就必須考慮是否存在以動襯靜的手法。而一般營造這種意境的詩詞表現(xiàn)的主題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比較純粹的熱愛自然、醉心于田園生活,另一種一般是內(nèi)心孤寂境遇凄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覺得有一首詩或詞有這樣的主題,我們要研究一下其描寫的景物是否有“靜”的特點,如果有,就要判斷一下是否存在動靜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

二、虛實結(jié)合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這是古人對虛實的概括。說白了,虛就是無、假,實就是有、真。具體到是詩歌中,實即是真實的敘述、描寫和實在的景物,虛一般是聯(lián)想和想象的場景、事物。

1. 實例解析。

如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借夢境來寫對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鄉(xiāng)的妻兒,卻偏偏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想象遠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鄉(xiāng)的場景,表現(xiàn)了自己對她的思念。

2. 解題示范。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 ;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2)請從虛實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幾回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xiàn)實中的孤獨。

答案二: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尋得大雁傳信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xiàn)實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別是否使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詞語是我們的重要依據(jù),比如上文中的“夢”、“想”“思量”等等。這些詞語點出了其統(tǒng)攝的詩句是夢境是想象,自然與前文或后文的實寫形成對照,凸顯主題。

無論從上文一些實例還是從人之常情推斷。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規(guī)律,之所以要使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或者說在“實”的基礎(chǔ)上寫出“虛”來,是因為所寫之“實”不足以表達作者的情感。

從上文實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著比較強烈的情感需要表達,如思鄉(xiāng)之懷人之情,當這種情感十分強烈之時,自然就會產(chǎn)生幻想、夢境,想回家自然會想象或夢見回家,思念親人自然會想象或夢見相聚,與其說虛實結(jié)合是刻意而為之,還不如說是情感發(fā)展的一種自然狀態(tài)。所以,在遇到一些詩歌有較強烈的思鄉(xiāng)懷人(當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種比較急切的感情)情感時,我們要判別一下,是否有“虛實結(jié)合”手法的運用。

三、細描白描

細描也稱“工筆細描”,從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知道,其主要特點是細致、豐富,鑒于高考詩歌鑒賞所選詩詞篇幅一不會過長,所以,像孔雀東南飛中的“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用較長篇幅細致描寫人物特征的細描很少出現(xiàn)。

我們重點說說“白描”,所謂白描主要用簡單樸素的文字來刻畫人物形象或描寫環(huán)境、事物,不修飾不渲染,重視原貌,只通過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來表情達意。

1. 實例解析。

如我們熟悉的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畫面感非常強烈,在這樣的畫面中,并無濃艷的色彩,也無繁復的修辭,只是詩人眼中畫面的真實再現(xiàn),為詩人表達深刻的思鄉(xiāng)之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如白居易的“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數(shù)筆就躍然紙上,至于其賣炭的辛勞、生活的艱苦在“塵灰”“煙火色”“十指黑”等直觀的描寫中已經(jīng)被讀者用自己的聯(lián)想捕捉到了。

2. 解題示范。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征鐸(duò):裝在車馬上的鈴。(jiě),又讀(xiè),樹名。枳:樹名,又稱臭橘、枸橘,開白花。杜陵:古縣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回塘:回環(huán)曲折的池塘。

(1)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lián)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jié)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

答: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gòu)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xiàn)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現(xiàn)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別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現(xiàn)手法,關(guān)鍵要看形容詞和其他的修辭格。如果用了比較多的形容詞,或者已經(jīng)用了其他的修辭手法,這樣的描寫我們就不能稱之為白描了。相反,當我們讀到一首詩歌,發(fā)現(xiàn)它非常質(zhì)樸,但這些質(zhì)樸的東西帶給我們的感受卻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慮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的“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征夫歸家的見到的景象,卻寫出了家中的荒涼,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戰(zhàn)爭和兵役對百姓的傷害。

運用了白描手法的詩歌,通常是將能夠引起讀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觀的事物直接呈現(xiàn)出來,以達到“不修飾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畫法中的白描,畫家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畫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顏色香氣精神都在欣賞者的腦海中形成了。遇到這種題目,應(yīng)結(jié)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觀的人物、畫面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四、正側(cè)面描寫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這幾句詩是正側(cè)面描寫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語來寫天姥山的奇,“天姥連天向天橫”正面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和氣勢,“勢拔五岳掩赤城”則通過與五岳、赤城山的比較側(cè)面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峻無匹。

描寫按角度來分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在詩歌鑒賞中多見的是側(cè)面描寫或者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因為一般的正面描寫很少能夠引起注意,或者說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點多數(shù)在側(cè)面描寫上,所以,我們的分析以側(cè)面描寫為主。

1. 實例解析。

李商隱有這樣一首詩:“龍檻沉沉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詩要寫的是吳宮生活的奢靡。但沒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日暮水漂花出城”這樣的側(cè)面描寫來表現(xiàn):吳宮內(nèi)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過日暮隨水流出的殘花,可以看出去宮內(nèi)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有“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過魚龍聽音樂的反應(yīng)側(cè)面來寫音樂的美妙。

2. 解題示范。

山行雜詩四首(其一)

【清】趙執(zhí)信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凄凄。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

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絕天低。倦游莫訝驚心數(shù),歲暮空山鳥亂啼。

(1)詩人是怎樣描寫旅途中的行路難的?請簡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寫:通過寫嶺路盤旋曲折,使人幾乎迷失方向表現(xiàn)行路之難;通過寫霜霰凄凄、風卷林葉、道路泥濘來突出行路之難。②側(cè)面描寫:通過寫馬足怯步、空山悲鳥來從側(cè)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難。

3. 思路指津。

從對象上來說,描寫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現(xiàn)了描寫的句子,我們一定要分析描寫的內(nèi)容是不是對象本身的性質(zhì)特征,如果是即為正面描寫,如果不是,而這些描寫又起到了讀描寫對象的襯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斷定是側(cè)面描寫。答題時要注意,抓住側(cè)面“寫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寫對象的什么特點”兩個關(guān)鍵點。

五、抑揚法

抑揚分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多數(shù)的詩歌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揚的例子,比如王昌齡的“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寫意興盎然地畫好妝,登上翠樓看風景,“忽見陌頭楊柳色”筆峰一轉(zhuǎn),對當初支持夫婿出征頓生悔意。這樣的手法我們稱作欲抑先揚。但出現(xiàn)在古詩詞當中更多的還是欲揚先抑。

1. 實例解析。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先寫游園不得,敲了很長時間門沒有人應(yīng)答,心情不佳,而下來終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紅杏深處墻外,讓詩人得以釋懷。

2. 解題示范。

下面是韓愈的兩首詩,都寫到早春景色,構(gòu)思上有接近之處,但表現(xiàn)方法卻有不同,請你就表現(xiàn)方法不同之處作簡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做飛花。

答:前一首詩將遠、近的草色作了對比,將草與柳作了對比,以表現(xiàn)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詩先用欲揚先抑的筆法,寫得富有波瀾;后用擬人方法,一個“嫌”字,一個“穿”字,把春雪寫得有靈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別此類手法的關(guān)鍵點是抑揚之間一定會有鮮明的轉(zhuǎn)變。無論先抑后揚還是先揚后抑,前后的變化,無論是人物感情上還是景物描寫上的變化都會很大。所以大凡詩歌前后部分有強烈反差的就可以斷定其用了抑揚的手法。答題時也主要是把兩部分內(nèi)容分別敘述,再強調(diào)其反差,最后寫出這樣寫的效果和作用。

總之,表現(xiàn)手法的種類不止上述幾種,只是其它手法有些與修辭重合(如對比),有些可以歸入表達方式中的抒情方式(如樂景襯哀情等),有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和模擬題中并未出現(xiàn),因此本文只就以上五種手法進行了分析。詩歌鑒賞這一部分的關(guān)鍵還是讀懂詩,沒有大量的閱讀做基礎(chǔ),再多的技巧都無用武之地。

第3篇

[關(guān)鍵詞]教學技術(shù);課堂教學;教學媒體

近年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豐富了教育教學現(xiàn)狀,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

一、再現(xiàn)文章情境,點燃課堂靈性

好的課堂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能夠迅速的將學生帶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沖動,恰當?shù)亩嗝襟w課件的運用則讓導語充滿了活力。

如在教《沁源春雪》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設(shè)計課前導入。首先先投影幾幅多姿多彩的冬景圖,再讓學生描述冬天的畫面,隨后讓各組代表向全班口述其描寫冬天的佳句并背出幾首表現(xiàn)冬天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然后,在背景聲像下播放全文的范讀錄音。那種美不勝收的佳境和行云流水般的朗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就深入的感受到了“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像”的景色,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從而達到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的目的,以此為后面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美,不象藝術(shù)美那樣直白鮮明,需要語文老師善于從教學內(nèi)容中挖掘和捕捉,并努力把它升華為美的形態(tài),指點學生“體驗”、并引導“入境”,從中得到美的熏陶。而多媒體的情境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學生的情緒,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陶冶情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活閱讀課堂,開闊語文視野

多媒體的利用一改昔日僅靠口語、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模式,打破了封閉,死水一般的教學狀態(tài),它能夠?qū)⒐沤裰型猓炷虾1钡闹R聚到一起,它可以穿越時空,跨越歷史,以鋪天蓋地的容量,排山倒海的氣勢,使學生的思維飛躍,心靈震撼,從而使課堂成了學生接受與積累知識的高效平臺,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分析詞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山市》一文時,由于七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物理,對于這種自然現(xiàn)象難以理解,教師即使用再生動的解釋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教師可以利用CAI課件先演示山市的成因,然后再從網(wǎng)上收集海中、沙漠中和山中的海市蜃樓展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一邊聽老師的講演,一邊看多彩多姿的奇異圖片,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這種自然現(xiàn)象,同時深入的體會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科技的魅力。

三、拓展思維空間,優(yōu)化寫作教學

教學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形象,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從而優(yōu)化作文教學。

第4篇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1155—1221)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于翰墨,擅于詩文,有著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尤以詞著稱于世。其詞多寫個人身世之感和離別相思之情,也有一些紀游和詠懷之作。在部分作品中反映了一定的愛國思想。特別是到了晚年,他力主抗戰(zhàn),同情淪陷區(qū)人民,使他詞作的思想性有所加強。

在南宋詞壇上,他和辛棄疾、鼎足三分,成為“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詞風清空峭拔,格調(diào)甚高,但失于文字的雕琢,意境較淺。正如王國維所評:“古今詞人格調(diào)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⑧

揚州,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為她的英姿所傾倒,有多少詩家為她的繁華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對這座屢經(jīng)兵火之災(zāi)的“空城”,詞人姜夔卻是感慨萬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是寫詞人要在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東。宋朝設(shè)淮南路,后分為東西兩路。淮南東路治所在揚州。“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cè)有竹西亭,那一帶景色幽美。這里是用來代指揚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解鞍”,解開馬鞍,這里是指停下馬。“初程”,長途旅行的頭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幾句意謂,揚州是淮河東部的著名城市、風景美好的去處,我在長途旅行的開始,停下馬在這兒稍事休息。這里極言揚州是繁華的勝地,目的是為下面寫現(xiàn)實揚州的凄涼作反襯。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前一句語出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青青”,茂盛貌,《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這里不應(yīng)作“青色”講。以上二句用對比的手法寫出,當年風光綺麗的揚州路上,如今卻是遍地雜草,滿目荒涼。這種景況是怎樣造成的呢?下面接著寫道: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既是寫揚州蕭條的原因,又是進一步描繪這里遭受嚴重破壞的衰敗景象。“胡馬窺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窺(kuU虧)”,暗中偷看。“江”,指長江。這一句不僅描繪出敵人作賊心虛的丑態(tài),而且表達了詞人憎惡的感情。“廢池”,荒廢的池臺。“喬木”,指古老的大樹。以上二句是用擬人手法寫兵燹給人們造成的深重苦難和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是從視覺和聽覺上寫揚州城的冷落、空寂。“漸黃昏”,即近黃昏。“清角吹寒”,凄涼的號角聲送來了寒意。這暗淡的景色,這凄涼的聲音,這空蕩的城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不僅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而且在心理上給人一種壓抑之感。

詞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裊裊中結(jié)束了。接著,詞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轉(zhuǎn)寫下片: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郎”,即晚唐詩人杜牧。“俊賞”,高超的鑒賞能力。鐘嶸 《詩品》:“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疾其淆亂,欲為當世詩品。”這里引申為喜愛游賞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謂,像杜牧那樣喜歡游賞的詩人,如果今天重到揚州,看到當年的繁勝之地變成一片廢墟,也會大為吃驚的。一個“驚”字,不僅意在突出揚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現(xiàn)了詞人觸景傷懷的沉痛感情。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是詞人繼續(xù)展開想象的翅膀,作進一步的虛擬:即使有杜牧寫《贈別》《遣懷》詩那樣的才華,也難以表達出此刻憂傷的深情。“豆蔻詞”,指杜牧的《贈別》詩句:“娉娉裊裊三十余,豆蔻梅頭二月初。”“青樓夢”,指杜牧《遣懷》詩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名。”杜牧這兩首詩雖然都是描寫的,但詞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為了追求“過去的綺夢”,而是意在說明詞人感慨殊深,難以言表。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是實寫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氣氛。“二十四橋”,一說,泛指揚州的名橋。唐代揚州有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指出,唐時確有二十四座橋,但到北宋時已不全存。一說,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簫于此,故名。這里當從后說。“蕩”,搖蕩。以上幾句意謂,當年的二十四橋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搖蕩,毫無聲息。很顯然,這是詞人有意和杜牧當年描繪的“二十四橋明月夜”,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相對比,以抒發(fā)自己的不勝今昔之感。 也是詞人“難賦深情”的進一步注腳。

既然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無人欣賞了,所以不免引起詞人的浩嘆: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紅藥”,即紅芍藥花。王觀《揚州芍藥譜》:“揚之芍藥甲天下。”而二十四橋附近尤多植芍藥。故《揚州畫舫錄》謂二十四橋“一名芍藥橋”。這兩句似化用杜甫《哀江頭》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詩意。所不同的是這里是運用虛筆。詞人過揚州,時值春雪過后,本不會有芍藥花開,所以只不過是聯(lián)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現(xiàn)花雖好而人離散的遺恨。這不僅進一步照應(yīng)了“空城”的“空”字,而且點出了詞人的“黍離之悲”的主旨。

姜夔主張寫詩“貴含蓄”,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⑨。但他的有些詞卻寫得不夠蘊藉,往往“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⑩。而這首《揚州慢》則寫得很好,它不僅情景逼真,而且饒有韻味。本篇的寫景運用兩種手法,一為實寫,一為虛擬。如“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等,都是實寫景。但詞人并不是單純寫景,而是化實為虛,移情于景,所以不僅形象鮮明,而且耐人尋味,正如陳廷焯所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11。

處處對比,也是此詞的一個突出特點。由于詞人是通過撫今追昔來表現(xiàn)主題的,所以必然要運用今昔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在對比時,往往是兩句對舉,一虛一實,如“過春風十里”與“盡薺麥青青”,“橋邊紅藥”的樂景與“知為誰生”的哀情等,都屬這種情況。此外,還有總體對比,如上片以歷史上的“名都”與今日之“空城”對比;下片把杜牧的詩作為歷史背景以昔日之盛與今日之衰對比等,都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效果。

章法謹嚴,脈絡(luò)分明,是此詞的另一特點。這首詞上片紀游,側(cè)重寫實。首二句直破題面,“過春風”二句承上啟下,轉(zhuǎn)寫今日揚州之荒廢,以下幾句,層層深入,極寫“空城”之凄寂。下片志感,反實入虛。以聯(lián)想起筆,以對比生情,寫景物依舊,點人事已非,緊緊扣住了題旨。并且,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還將橫向排比與縱向交織結(jié)合起來,使邏輯思維十分嚴密。

注釋:

a淳熙丙申,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指冬至日。

b維揚,即揚州。

c霽(jK計),雨雪止后轉(zhuǎn)晴。

d薺(jK計)麥彌望,野草滿眼。這里的薺麥是指野生的麥子。一說是指薺菜和麥子。

e戍角,軍中號角。

f自度,自己創(chuàng)作。

g千巖老人,即蕭德藻,自號千巖老人。《黍離》之悲,懷念故國的悲哀。語出《詩經(jīng)·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hj《人間詞話》卷上。

第5篇

我國幅員遼闊,山河壯美,四季風光,各有特色。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描繪的山川畫卷展現(xiàn)出“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凜冽的景象中,還寄托有個人高潔的情懷。在中國繪畫豐厚深邃的美學背景下,陶瓷繪畫裝飾也出現(xiàn)了專門的彩繪種類――“雪景”。本文試從繪畫與瓷畫“雪景”的藝術(shù)特征和工藝技法作相關(guān)的解析。

二、中國繪畫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題內(nèi)容

自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畫《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起,到現(xiàn)代張大千、吳湖帆等,歷代都有許多畫家喜愛和擅長畫雪景,有無數(shù)描繪玉峰瓊枝的卷軸,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藝術(shù)長廊里。《宣和畫譜》記述的王維山水畫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湯《畫鑒》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劍閣、棧道、騾綱、曉行、捕魚、雪渡、村墟等圖。”后世畫家大多秉承“南宗之祖”的這些題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樹、溪澗凝凍、萬物蕭疏的背景下,描繪的內(nèi)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雪中運輸。宋無款《雪棧牛車圖》(圖1,博物院藏),畫中千峰素裹、萬樹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隊運糧牛車沖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車、村舍等刻劃細膩逼真,表現(xiàn)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勞動人民堅韌不拔、不畏艱苦的精神。另有一種所謂“村田樂”的畫面,如宋李東的《雪江賣魚圖》。《圖繪寶鑒》認為“(李東)所畫村田樂、常酣圖之類,僅可娛俗眼耳”。其實這是作者從親身的生活觀察體驗中得來,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嚴寒天氣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吳偉《雪中行旅圖》(圖2,同上)遠景幾座雪峰突兀聳立,近景巨巖,古木當空搖風,戴笠曳杖文人攜琴僮過小橋暮歸。筆墨粗獷、潑辣,人物形神躍然紙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艱辛。

3.雪中故事。明劉俊《雪夜訪普圖》(圖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宋太祖雪夜訪問宰相趙普的故事。畫中廳堂升起了熾熱爐火,紅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龍袍,趙普側(cè)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談。趙問太祖:“夜深極寒,主上為何出來?”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盤,睡不著,我想北征北漢(太原),如何?趙回答,還不如先平定南方諸國,那彈丸黑痣之地,不就無處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畫上君臣相得,十分親熱,趙妻和氏把盞行酒。同類的還有歷代流傳的雪中故事,如袁安臥雪、程門立雪、雪夜訪戴、灞橋風雪等,還有詩人吟詠的名篇詩意畫如踏雪尋梅、雪江獨釣等。

總之,雪景“人物寂寂,圍爐飲酒,慘冽游宦,雪笠寒人,騾綱運糧,雪江渡口,寒郊雪臘履冰之類也”(宋韓拙《山水純?nèi)罚家灰槐憩F(xiàn)出畫家的美學觀念。

(二)雪景的表現(xiàn)手法

1.白粉渲暈,再現(xiàn)積雪。早期中國山水畫受敦煌壁畫的影響,多以丹青設(shè)色。丹鉛、石青和石綠等色彩濃艷、厚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據(jù)記載“王維《輞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積雪”、“其雪用銀泥打底,上更用粉細細點雪”(《東圖元覽》)。王維繪畫真跡因年代久遠,時代嬗變,已不可見。但傳世宋畫巨跡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輕粉渲暈表現(xiàn)積雪的特征。如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圖4,北京故宮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陰森之氣凜然,樹頭、沙腳、峰頂、嵐尖,純用粉筆烘漬,自覺晃曜奪目”(清吳升《大觀錄》)。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平遠山峰以青墨烘暈天氣,襯出有群山凍合慘凜氣象……設(shè)赭色綴輕粉作雪”(同上)。宋畫《雪霽圖》(圖5,上海博物館藏)以圓弧形的線條作山峰,用鉛粉層層積染峰巒、村屋,在絹本底色的襯托下呈現(xiàn)銀裝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綠、朱丹點簇林木,與輕粉白雪相映,顯得鮮艷濃麗。此圖以白粉、紅、綠各色點染、渲暈,與世傳唐楊山水畫同一格制,世稱“沒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積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云:“落筆便見堅重之性,皴淡則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為雪。其破墨之功,尤為難也。”郭熙《林泉高致》云:“雪色用淡濃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天空、水面、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處,樹枝上側(cè)面著意留白來表現(xiàn)積雪。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圖6,北京故宮藏),畫中自題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為彥功(班惟志,詩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上蒼為大師留天然圖畫,而大師筆下層巒疊嶂、丘壑奇?zhèn)サ难┚埃]有采用自家《寫山水訣》“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的手法表現(xiàn),卻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吳升在《大觀錄》評述:“山峰純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襯起遠近諸峰,儼若寒崖凍壑。林樹用破筆作枯株,而坡石點苔,更不著一完筆,創(chuàng)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難摹。尤妙在生面獨開,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來氣來作也。”

晚明文人畫風占據(jù)畫壇主導地位,雪景也同樣成為畫家表現(xiàn)筆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畫自然寫真的再現(xiàn)式的雪景,甚至連淡墨染天襯托“借(質(zhì))地為雪”的手法也棄而不用了。如董其昌《關(guān)山雪霽圖》(圖7,同上),畫家自題云:“關(guān)仝《關(guān)山雪霽圖》在余家一紀余,未嘗展觀。今日案頭偶有此小側(cè)理,以圖中諸景改為小卷,永日無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圖中全無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暈水烘托積雪的筆法,而滿紙筆意生拙,墨色蒼潤,適意匠心,自脫凡格。

繪畫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暈染表現(xiàn)雪意,是從繪畫的制作性向?qū)懸庑缘淖兓菑拿枥L自然真實到表達藝術(shù)情趣的發(fā)展。

(三)雪景的藝術(shù)境界

在浩如煙海的雪景山水詩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煉的詩句,描寫了雪中環(huán)境的幽寂與詩人精神的孤獨。后來許多山水畫都取“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意。正因“古人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所以,雪景的藝術(shù)境界主要由空間境象和精神家園兩方面構(gòu)成。

1.空間境象――荒寒蕭瑟,清曠幽遠。明唐志契《繪事微言》云:“畫雪最要能發(fā)栗冽意象,此時雖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為主。一有喧囂之態(tài),便失之矣。”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云:“今人畫雪必以墨積其外,粉刷其內(nèi),惟見縑素間著粉墨耳,豈復有雪哉!”僅有白粉畫雪,不能觸發(fā)栗冽意象,這是俗筆,不入逸格。又云:“偶論畫雪,須得寒凝凌兢之意,長林深峭,澗道人煙,攝入渾茫,游于穆。其象凜冽,其光黯慘,披拂層曲,循境涉趣,巖氣浮于幾席,勁飚發(fā)于毫末,得其神跡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過營造特定的空間境象表現(xiàn)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氣”的雪景。

2.精神家園――胸次磊落,孤高絕俗。畫家通過描繪皓峰凍壑、荒漠寂寥的空間境象,表達個人淡泊純粹、超然物外的襟懷。正如文徵明自題《關(guān)山積雪圖》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的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世人無限風波苦,輸與江湖釣叟知”(吳偉業(yè)《鴛湖曲》)。貪戀富貴,疲于奔波的世人,見識不及江湖釣叟。讀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進了“寒江獨釣”之類的雪景圖畫――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園。

三、瓷繪雪景的興盛與發(fā)展

(一)早期的瓷畫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裝飾上,康熙青花與五彩出現(xiàn)了許多畫意生動的山水圖,亦偶見有雪景,品種為青花。如青花灞橋風雪圖筒式瓶(圖8,上海博物館藏),瓶上描繪了奇峰勁松,高士騎驢過橋。畫面用濃青料勾勒山石、樹木等景物輪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積雪”,在瓶體另一面,行書題云:“奇花六出亂忙忙,分付家童整錦囊。行到灞橋驢背穩(wěn),得意新詩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題。”在青花瓷畫中,此瓶為別開生面的創(chuàng)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結(jié)合了青花彩繪的工藝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澤勻凈不著筆痕。畫松針為小橢圓形,上露白,下針芒狀,有積雪意又具裝飾性。同時期的青花瀟湘八景圖瓶之“江天暮雪”圖,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參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畫涵清》)。

(二)瓷畫雪景的興盛――乾隆琺瑯彩和粉彩

1.乾隆琺瑯彩(墨彩)雪景圖的新意。康熙晚期,在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創(chuàng)造了在瓷胎上畫琺瑯的新工藝。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諭旨怡親王“試煉”琺瑯料,一個月后即試煉成功(朱家《清代畫琺瑯器制造考》)。以后琺瑯彩料多為清宮自制,而且新煉制出許多種進口料所沒有的彩料。據(jù)清宮檔案,新的色彩有軟白、醬色、香色、淡松黃色、淺綠色等。其中“軟白”為后來繪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藝術(shù)特征方面,雍正琺瑯彩在白瓷胎上彩繪,結(jié)合院體畫的技法形成精致秀麗的風格,并題詩句補畫意,融詩書畫于一體。此時還出現(xiàn)了單一的藍料、黑料彩繪的山水圖,與水墨畫風格相近。

乾隆琺瑯彩中出現(xiàn)了色彩豐富的山水圖,其中雪景寒江獨釣圖瓶(圖9,博物院藏)尤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蘆葦叢中一漁翁披蓑戴笠坐船頭獨釣寒江,遠山白雪皚皚。瓶另面隸書五律詩云:“吳天楓葉落,六出舞霏霏。獨有江湖客,飄然風雪磯。披蓑不知冷,把釣欲忘歸。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淡黑料渲染天空、水面,淡赭色略抹坡石凹處,又借鑒了繪畫中用薄粉表現(xiàn)積雪的手法,用“軟白”繪山石、船篷、樹枝上的積雪,特別是蘆葦葉縱橫交錯,施白料于葉上,再現(xiàn)了寒江無際、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看畫讀詩,又遙想起嚴子陵釣灘。此瓶是極稀罕的琺瑯彩雪景圖,瓶外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作為官窯表現(xiàn)的卻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詩意,在許多秀麗華艷的琺瑯彩瓷中更是獨標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藝。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乾隆粉彩雪景彩繪工藝的文字資料,從彩繪藝術(shù)效果分析,其法為:以黑料鉤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繪樹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蓋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圓點點在團狀松針的中間,以示其上積雪。用蕓香油調(diào)色,白色的筆觸細膩,白色料較薄,與其他色料相接較自然。同時,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樹石上的積雪采用平填、點繪的料色,又顯得較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琺瑯彩雪景的彩繪工藝。

3.乾隆粉彩雪景的藝術(shù)特征。目前所見雪景都是官窯粉彩瓷,裝飾在瓶、碗、盤等器物上,以錦地“開光”形式,襯托出四個矩形或圓形、橢圓形。四“開光”分別畫四季景色。因“開光”有邊框,各個畫面如同立軸或紈扇式。如粉彩錦紅地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四方瓶(局部)(圖10,博物院藏)、粉彩藍地串枝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轉(zhuǎn)心瓶(圖11,同上)。以上兩例都是色地上華麗工謹?shù)募y樣,襯托“開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繪畫。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構(gòu)圖講究虛實疏密,藏露隱顯。如圖11,右邊山峰高峻,樹叢中數(shù)間茅屋,帷幔掀開,一高士披巾擁爐,憑窗賞雪,屋外蒼松積玉,紅梅吐艷;左邊空靈,染淡赭黑,以反襯畫中積雪,又以篆體題句云:“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圖中左虛右實,高峰、松梅、一片雪霽風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潔、深隱。②畫面精致且豐富。如圖10,瓶高19.8厘米,畫面高約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筆頓挫轉(zhuǎn)折表現(xiàn)骨力。溪岸邊紅梅枝干橫斜穿插,勁健有力。③設(shè)色豐富,四季色彩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如圖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種色料,有長綠樹、未盡落的黃葉、盛開的紅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墻壁、籬笆等,又點綴人物的紅袍、藍褐等。與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豐富的青綠山水呼應(yīng)、協(xié)調(diào)。④詩書畫印融于一體。春夏秋冬四景分別以真隸篆行四體書五或七言詩句,寫“乾隆”、“宸翰”紅印。雪景題句云:“點空遠色迷前墅,積素遙岑對野扉。”以上幾例,詩配畫頗妥貼、雅致。

(三)瓷畫雪景的發(fā)展――民國粉彩雪景名家何處人

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瓷業(yè)興起一股仿古風氣,促進了粉彩、五彩彩繪技藝的發(fā)展。如粉彩寒江獨釣圖瓶(圖12,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以黑料為主,兼施淡赭,繪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葉蕭疏,樹古枝硬,皆因積雪覆蓋而寒氣逼人。此瓶的圖畫題材、畫風及隸書題詩均同于乾隆琺瑯彩寒江獨釣圖瓶(見圖9),雖然構(gòu)圖有所變化,還應(yīng)認作是仿乾隆琺瑯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紀20年代初,景德鎮(zhèn)陶瓷藝壇有一個八人組成的群體“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畫藝,后稱之為“珠山八友”。他們繼承中國畫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創(chuàng)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繪,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有專攻雪景的名家何處人。

何處人(1882―1942年),名如,號華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請赴北京畫仿古瓷,因得機會觀看古代繪畫和畫冊,后轉(zhuǎn)畫粉彩雪景,賣藝于景德鎮(zhèn)、九江兩地。其雪景藝術(shù)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用筆縝密精致又剛勁挺拔。粉彩梁園飛雪圖瓷板(圖13,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為臨摹清畫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樓臺亭閣、曲徑長廊、長松叢竹、湖石遠山全部描繪出來。特別是以界畫手法畫建筑物的鴟吻飛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欄,一絲不茍,人物如蟻而生動多姿。線條細勁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樹已落葉卻虬曲如蒼龍,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勻凈且生動。何氏的雪景以“艷黑”料為主要色料描繪景致(這種色料的性能與琺瑯彩的黑料相似,描繪的景物經(jīng)烘烤后發(fā)色光亮且不會退色),再用清水調(diào)“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繪景物上的積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蓋力強。何處人用“玻璃白”畫雪景堆料凝厚、勻整。用“玻璃白”畫的線條細膩又遒勁,填的塊面(積雪)平整又不見筆痕。如圖13,古樹枝上的白線條(積雪),叢竹上白色“個”字、“介”字(積雪),都因筆上含料飽滿,運筆生動流暢而能發(fā)色潔白、光亮,給人以“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一片瓊瑤之感。另一方面,還用“玻璃白”料畫山石的石罅皺摺,與黑料畫的山石皴染相表里,這樣,因“玻璃白”畫出大千世界各種景物的積雪而產(chǎn)生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3.風格冷艷明快。在何處人雪景中,用黑料為先,白料為后,先者為輔以托后者為主,有黑(景物)必蓋白(雪)。黑料繪出的連綿山巒,起伏丘壑、槎椏枯木都以白雪處理空間,黑白對比表現(xiàn)出遠近分明、層次清晰的效果。畫圖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樓閣飛檐、窗欞、欄桿,略施朱紅、黃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點綴冷艷。

4.白色純凈的“點、線、面”組成高潔的形式美。何處人繼承了傳統(tǒng)繪畫和瓷畫的審美特征,不畫“風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飄落時盤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點線面”交織在一起,表現(xiàn)“天巧能開頃刻花”的雪霽風光。如圖13,松針、石苔、樹葉、梅花等的積雪是“點”,樹枝、蘆葦、竹葉等的積雪是“線”,山峰、平坡、屋頂?shù)鹊姆e雪是“面”。“點線面”是音符,它們橫斜穿插、疏密虛實是旋律,和諧地譜寫出“白雪的贊歌”。贊美高潔,歌頌純凈。如粉彩雪霽訪友圖壺(圖14,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壺面右邊繪懸崖峭壁、梅樹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騎驢踏雪來訪的友人。橋畔孤松、崖邊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隱,遠離紅塵的沖淡。粉彩寒江獨釣圖印盒(圖15,香港藏家)直徑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點線面大開恢宏、曠野之境。

縱觀何處人的雪景藝術(shù),改良了粉彩工藝,以“玻璃白”為畫料,開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較少,不少贗品雜陳藏界,為之一憾。何氏雪景藝術(shù)薪傳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圖瓶(圖16),畫風清新且有新時代氣息。

瓷繪雪景從青花料水暈染表現(xiàn)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現(xiàn)雪色,是景德鎮(zhèn)彩繪工藝制作的發(fā)展和逐步完善,瓷繪藝術(shù)要求更多地以工藝性來展示其藝術(shù)本色。

優(yōu)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邯郸市| 盐亭县| 修水县| 浪卡子县| 奇台县| 北安市| 梁山县| 青神县| 庆阳市| 喀喇沁旗| 江西省| 日照市| 怀远县| 内乡县| 威远县| 巴中市| 揭西县| 安岳县| 砀山县| 安图县| 南和县| 镇宁| 葵青区| 安塞县| 横山县| 鄄城县| 南安市| 新河县| 新津县| 广元市| 奈曼旗| 永年县| 平塘县| 兴宁市| 钟祥市| 金华市| 乳源| 昭平县| 上高县|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