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0: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賈母的性格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性格特點是敏感、細心、絕頂聰明,悟性極強、多愁善感、思想開放。外表特點是優雅動人、容貌清麗。她在對待和寶玉的感情問題上常常表現過分自卑,猜疑和憂慮,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別人。
林黛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榮府幺女賈敏與揚州巡鹽御史林如海之獨生女,母親賈敏是賈代善和賈母四個女兒里最小的女兒。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
她生得容貌清麗,兼有詩才,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極富靈氣的經典女性形象。從小聰明清秀,父母對她愛如珍寶。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10歲師從賈雨村啟蒙。
外祖母賈史氏疼愛幺女賈敏,愛屋及烏疼愛黛玉,10歲接到身邊撫養教育,寢食起居,一如嫡孫賈寶玉。與11歲的賈寶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賈母打點,自視地位在三春之上,實則只是隔一代近親,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個送宮花而很不愉快。11歲時又死了父親,從此常住賈府,養成了孤標傲世的性格。12歲時,賈元春省親后,林黛玉入住瀟湘館,在大觀園詩社里別號瀟湘妃子,作詩直抒性靈。
(來源:文章屋網 )
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是中華人民的驕傲。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出永恒的光輝。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就刻畫了一群青春活潑的少男少女,他們的眉宇間都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透著一股子復雜的情感。但是,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個精明能干,善于見風使舵的漂亮女子——王熙鳳。
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許多《紅樓夢》偏愛者都會覺得鳳姐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所以,鳳姐是一個讓人們又恨又愛的丫頭,在許多評論中,有一條這樣的評語最受人好評:恨鳳姐,罵鳳姐,不見鳳姐想鳳姐。
是的,王熙鳳的形象在《紅樓夢》中具有豐富性和復雜性 。在賈母面前她是一個能干嘴甜的丫頭。在《黛玉初進榮國府》中就充分地體現出她的這一性格特點。話說黛玉到了榮國府,與眾人一一拜見后,經賈母介紹,認識了王熙鳳,知道她在賈府權勢很高。還不及多想,鳳姐就拉著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回說了一番贊美黛玉的話后,又哀怨姑媽的逝世,最后又拉著黛玉問長問短,把賈母哄得團團轉。
人無完人,鳳姐也有許多缺點,但他最致命的缺點還是她愛做缺德事兒。
在“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也被王熙鳳以最狡詐、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稱:“我從來不信什么陰司地獄報應的遲發公費月例放債,光這一項就翻出幾百甚至上千的銀子的體己利錢來。抄家時,從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萬金和一箱借券。
對于王熙鳳的做法,許多人都有強烈的反應,因此,無論是紅樓人物還是紅樓讀者都會在背后辱罵她,但是,我認為她的所作所為還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個很要強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殺害與自己作對的人。這一切都來源于什么?都源于她的自尊心!身為管家,又深受賈母的喜愛,這對于小小年紀的她來說,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所以,她十分鐘愛這個職位,為了這個職位,她能做任何瘋狂的事!
在《紅樓夢》中,鳳姐的結局非常悲慘,這是她一生所作的孽而導致的,但只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無法改變的。
鳳姐的一生充滿了血腥味兒,充滿了悲慘景象,但鳳姐的多面性格,悲慘人生吸引著我,呼喚著我再次更深層的去了解它,關注她。
四大名著是世世相傳的名篇佳作,我們值得一看。
關鍵詞:紅樓夢 ;風格;藝術手段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碼:1674-3520(2014)-02-00217-01
0.序言。
凡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會覺得,曹雪芹非常熟悉他周圍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又很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
李媽媽的可厭,趙姨娘的無識,夏金桂的兇潑,晴雯的尖刻,賈政的道學,賈環的下賤,賈赦的尷尬,薛蟠的任性,迎春的懦弱,妙玉的孤高,襲人佞巧----但是作者又并非讓讀者鄙視這些人,以這些人為戒。他寫湘云的天真,賈母的慈愛,寶釵的貞靜,黛玉的多情,熙鳳的才干,探春的敏慧,李紈的賢淑,賈蘭的好學,也并非讓讀者贊揚這些人,以這些人為模范 。他平心靜氣,以客觀的態度給了每個人物一種性格。因此讓我深深被她們吸引,為她們歡樂、為她們悲傷而不能自拔。
1.《紅樓夢》作品的整體風格。
紅學家俞平伯認為《紅樓夢》的風格是“怨而不怒”的風格。把《紅樓夢》和我國幾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加以比較,《水滸》是憤慨當時政治腐敗,憤激之情,溢于言表。《儒林外史》中“牢騷則或過之”。他認為:“含怒氣的文字容易一覽而盡,積哀思的可以漸漸引人入勝;所以風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點。”
紅學家李辰冬認為《紅樓夢》人物描寫的根本特點,是作家所持的無褒無貶的嚴格的客觀態度。關于《紅樓夢》的風格,李辰冬認為它是屬于“詩的金剛杵”而不是“美的風格”,而不是美的風格。“美的風格”,修辭學家有法分析,人們可以模擬;詩的風格,不但無法模擬,修辭學家也無用武之地。換言之,就是一種為技巧的,一種為天才的”。我認為《紅樓夢》的風格沒有一點潤飾,沒一點纖巧,并且也不用比擬,也不加辭藻,老老實實,樸樸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現事物最主要的性質。
2.《紅樓夢》的人物語言特點。
李辰冬對《紅樓夢》中人物語言的充分個性化和《紅樓夢》語言風格的特點作了高度評價:“將中國一切語體文的小說與《紅樓夢》比較之下,就知道他的文字更較成功,其成功之由,因作者確實地向自然語言下功夫,且因善于移情關系,能體會每個人物應有的言談與語調,所以賈母有賈母的話,熙鳳有熙鳳的話,黛玉有黛玉的話,寶釵有寶釵的話,劉姥姥有劉姥姥的話,總之,因性格與年歲的不同,言談的腔調也同時而異。”
第八回寶玉與寶釵互識鎖、玉之后,黛玉也來到梨香院。其中有兩個細節完全是由人物的對話組成的,曹雪芹既沒有寫人物的眼神表情,也沒有寫人物的心理感受,然而各個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躍然紙上了。而且隨著對話的進行,讀者的思想感情也和人物一樣在一張一弛地活動著。黛玉本來是去探望寶釵病情的,可是一見寶玉先她而來,就“半含酸”地來了那句頂門針:“我來的不巧了”。這就逼出了寶釵的發問:“這話怎么說?黛玉接著把弓拉得更緊了,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釵雖然只說了句“我更不解這意”,言下之意卻是“你必須把話說清楚”。黛玉“間錯開了來”的話顯然是在強詞奪理,但卻將拉滿的弓又松弛下來。至于對雪雁說的那一席話,顯然是在借槌敲鼓,當事者的寶玉、寶釵都聽懂了,但一個不敢反詰,一個無法反詰。讀者為她的“情”所動,因而也就原諒了她的“無理”。“有情”與“無理”都體現語言之中,然而形象的美卻突破語言的外殼,由流動著的畫面來顯示的。
“曹雪芹風格之所以偉大就在這里;僅僅幾句話,不但表現了他的人物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人物的“‘形’‘聲’‘色’”。他的文字從日常語言中來的;然而比日常語言還要流暢,還要自然。
3.《紅樓夢》人物性格塑造。
現代作家張天翼說過,小說的實際描寫表現出:“這一雙男女之所以特別相愛,仿佛有緣分似的,這緣分不在外物,而在他們自身。這是由他們各人的性格,興趣,見解,生活態度等決定的。”
寶釵:深通世故,“能夠博得上上下下各種種人的嘉獎和贊美”的人物。她是個“極實際的人”“能夠面面圓通,處處得利”。但是這個“最正派不過的小姐”的思想言行跟賈寶玉卻“有點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則從來不對賈寶玉講究那些“仕途紅濟”之類的話,也不懂行什么世故之類的東西,她看重的是真正的愛情,在觀園里只有她是唯一能夠了解、同情賈寶玉的人。寶哥哥認為紅塵生活是可愛的,不可愛的是那安排紅法塵生活的力量。四十四回鳳姐潑醋,先下手打了平兒,接著賈璉也上來踢罵,夫妻都拿平兒煞性子。對這一薄命女兒橫遭荼毒和蹂躪的命運,寶玉無比同情,親自為平兒熨了衣裳,洗了手絹。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引起寶玉深切的同情,“平兒理妝”這件事使寶玉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補充發展,寶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顯示著璀璨的光輝。
4.《紅樓夢》同樣以細節取勝。
杰出的作品,總是以細節描寫取勝的。《紅樓夢》在細節描寫上,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十分豐厚的藝術遺產,滋補著我國的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紅樓夢》的情節就裝在這些細節里,隨著細節的不斷流動而移步換形。它不僅體現出一種動態的美,而且在動中顯示著情節,和情節交融在一起。
比如第二十九回里寫賈母領著女眷們去清虛觀打醮,張道士作為賀禮送的一盤法器中有一只金麒麟。平庸的作家可能會在這只金麒麟本身大作文章,寫它的來歷,寫它如何金璧輝煌等等。曹雪芹卻避開了這種不足以表現人物典型性格的物的描寫,而去寫各個人物對這只金麒麟的反應:每個人物所說的話都富有個性特點,而且都是形神兼備的“這一個”。寶釵的話正如探春所說,表現了她“有心”;而探春看出寶釵“有心”,卻又表現了她的“敏銳”;寶玉的話說明他不拘細事;黛玉的話體現了她的“尖酸”;寶釵裝作沒聽見,又顯得她胸有城府;寶玉“揣著”又“掏了出來”,掏出之后又“揣了起來”,表現出他與黛玉、湘云之間那種微妙的感情和關系。一個細節寫出了四個人的性格特點。
《紅樓夢》細節描寫的藝術手段是豐富多彩的,但豐富多彩之中卻顯露出一個總的特色,這就是重視白描,不事夸飾,看似平淡無奇,想去卻是逼真的,令人感到意在言外,余味無窮。
參考文獻:
[1]李辰冬,紅樓夢研究,1942,正中書局。
[2]張天翼,賈寶玉出家,紅樓夢人物評論集,1945,東南出版社。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策略
梁啟超、王國維、等文學大家皆認為,文學藝術能給予國民以心靈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空間。語文教材選擇的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對社會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應發揮的作用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可見一斑。而小說教學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一、高中小說教學的現狀
學生拿到語文書時,往往最先翻閱的就是記敘文或小說單元,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本該預示著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鑒賞小說的能力。可是,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事與愿違,存在以下贅鑫侍猓
1.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讀小說的興趣一般只在故事情節上,喜歡閱讀武俠、探案等類型的小說。對于他們而言,好小說的標準只是故事情節是否驚險離奇,引人入勝。朱光潛先生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一文中指出:“愛好故事本來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賞文學,我們一定要超過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應去尋求“藝術家對于人生深刻的觀照以及他們傳達這種觀照的技巧。”而讀小說若只見到故事而沒有見到它的詩,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記架上的花,是舍本逐末。
2.學生自主感悟少,教師牽引分析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與理解,往往是通過自己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問題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鎖定學生的思考方向。學生習慣順著教師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久而久之就會缺乏自己的主動性、思考性,從而對教師形成一種依賴性,等到他們自己接觸閱讀材料的時候,往往就會束手無策。同時,教學中教師也經常把本應該是個性化、情感化的閱讀演繹成單純的內容分析,重理性輕感性,重認知輕情感,教師往往帶領著學生對小說指手畫腳,缺乏對小說中人物處境的體驗、理解。
二、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
閱讀應該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到有關小說閱讀的規律性知識,又要讓其能對文本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才是有效的教學。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小說的習慣和文本意識。那么,我們在小說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呢?
1.朗讀法
朗讀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同時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朗讀需要讀者對作品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聽覺方面賦予作品以新的藝術感染力。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容易深入人物,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充分感受到人物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深刻感知人物的內心世界,進一步體會小說文字的精妙,與作者產生共鳴,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得更加透徹。
言為心聲,語言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必然會認真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從而能領會不同人物的性格。如《情真意切釋冰嫌》頗有些顛覆學生印象中對于寶釵和黛玉這一對“情敵”關系的理解。黛玉在賈府雖受到賈母的疼愛,但她生性孤傲又敏感自尊,不會輕易向別人袒露心扉,素日里對寶釵有猜嫌,把寶釵平日待人的大度也視為“藏奸”,可是這樣的她居然向第二次前來探病的寶釵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都呈現了出來,顯然應是被寶釵所感動。寶釵對黛玉的病十分關心,提出食療,滋陰補氣,是希望從根本上改變黛玉身體虛弱的狀況,這是一種真正的關心,正是寶釵情真意切的關懷讓黛玉心中的猜嫌渙然冰釋。所以在《情真意切釋冰嫌》中,黛玉的語言沒有其他地方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坦誠、自責,一種溫情脈脈的傾訴;寶釵的語言是細心,真摯如姐姐般的關心話語。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朗讀品味,不難體會本文中黛玉體現出的性格特征是真誠坦率,寶釵體現出來的是善良體貼。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握時機,緊緊圍繞課文內容大力營造愿讀、樂讀的濃厚氛圍,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投入到角色朗讀中,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會隨之增強,也會重視借助人物語言探究人物形象的特點,而不是僅滿足于文本記敘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2.編排課本劇
與朗讀相似,學生可以根據課文的情節或一個片段編排課本劇,分不同角色進行表演,在語言之外,借助表情、肢體動作等來更好地實現角色的塑造。角色體驗能促使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及想象能力對小說中所表現的人物的種種言行舉止進行細致入微的品味、揣摩和猜想,從而讓表演更加形象逼真。以《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為例,“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角色體驗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自己第一次去親戚家做客時會有怎樣的心態,進而理解初入“與別家不同”的外祖母家的林黛玉的謙虛謹慎;賈府的幾位小姐明明才情學識都很高,而賈母卻偏偏說出這樣不屑一顧的話語,聯系封建社會中女子地位比較低下,素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背景進行思考,學生就不難理解作為封建大家庭的家長賈母不主張女子讀書的心態和說話時的表情了。
課本劇所營造出的輕松的學習氛圍既可以讓參與角色表演的學生通過揣摩,自己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領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也能讓觀看表演的學生通過演員的表演領會小說的內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編排劇情時,還要注意應該充分表現出故事情節中的劇情沖突,讓人物在矛盾沖突中更好地展現性格特點,達到讓學生深刻理解的目的。
3.影視欣賞法
影視劇作可以把小說中的聲、形、色展示得淋漓盡致,為學生創造出更逼真的體驗。合理地利用這些影像資料,使小說閱讀教學與電影、電視欣賞結合起來,充分展示語言藝術與視覺藝術的魅力,為學生創造更多信息交流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強烈興趣和熱情,對小說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如多數同學對明清時期富貴人家的生活場景并不了解,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安排學生欣賞電影《紅樓夢》中的相關片段,使學生對人物的居住環境、穿著打扮、生活禮儀等獲得直觀的認識,真切地體會到當時的環境背景,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畫做鋪墊,從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當然,小說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解讀文本,語言文字的表現空間是影視作品無法完全做到的,而且影視作品又帶有導演的意圖或演員的理解把握,所以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語言藝術的欣賞。但對于難以解讀的內容,則可以借助影視體驗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幫助解讀。
教師要調用各種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親歷體驗,才能讓學生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達到感同身受的最好閱讀境界,從而愛上小說閱讀,并掌握鑒賞小說的技巧,實現小說閱讀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飲茶;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社會關系;人物命運變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244-01
茶文化不僅是當代人的一種時尚追求,在中國古典小說里更是一種藝術,在閑茶中經常充滿著弦外之音,例如《紅樓夢》中就有不少人物飲茶的藝術細節描寫。
書中各類人物的所品的茶,名目繁多,有“普洱茶”、“六安茶”、“老君眉”等等,還有什么“蓋碗茶”、“斗碗茶”、“女兒茶”、“體己茶”……之分。盡管飲茶的人物不同,方式不一,所品的茶品種也各異,然而,由于作者精彩妙筆的點化升華,卻都達到了以茶見人、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
首先,《紅樓夢》中關于飲茶的這些藝術細節,作者通過它們生動地顯現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第四十一回中,賈母帶著一行人到了櫳翠庵。對于這一批“不速之客”的到來,女主人妙玉是頗費心機,區別對待的:應于賈母的要求,她忙去烹了茶來。除了親自捧了一個古董成窯茶杯與賈母外,招待眾人的“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接待“規格”顯然低了好些個等級。而對寶釵、黛玉二人,卻是拉到耳房另吃“體己茶”。她給寶釵、黛玉用的茶具都是奇珍古玩,沏的又是五年前收藏的梅花雪水。而對寶玉,卻獨加厚愛,特意拿出“前番自己常用吃茶的那只綠玉斗來斟與寶玉”。飲茶的質量與杯具的高下之別,透露了主客關系有親疏、貴賤之分。喝完茶后,妙玉就命將劉姥姥用過的成窯擱在外面。原來是她嫌臟不要了。以后的“寶玉會意”,便向她提出:干脆將杯子送給劉姥姥。她表示,“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她。”試想:她吃過的杯子尚且不能送人,自己平常用的綠玉斗卻偏偏拿給翩翩公子寶玉用。其中用意不是不言自明了嗎?
通過櫳翠庵妙玉請茶、眾人品茶這一藝術細節,不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妙玉這個托身空門、超塵脫俗妙齡少女“天性怪癖”、傲貴清高的個性;也泄露出她“六根未凈、人性未泯”、有著正常女性對人生的向往和眷戀,以及對異性青年難以抑制的愛慕之情。櫳翠庵品茶,活畫出一個“清潔高雅,然亦怪譎孤僻”的年輕尼姑形象,形象刻畫出了其獨有的思想性格特點。
第二,小說中,還往往通過人物的飲茶細節描寫,揭示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表明了其階級地位。第二十四回中,丫頭小紅為了“向上攀高”,就千方百計伺機接近寶玉。一次,寶玉要喝茶,偏偏身邊沒有丫頭在。“只得自己下來,拿了碗,向茶壺去倒茶”。小紅卻倏地出現在背后并獻殷勤道:“二爺,看燙了手,等我倒罷”,“一面說,一面走上來接了碗去”,遞茶給寶玉喝。當寶玉奇怪為什么不認得時,這個富有心計的丫頭,便冷笑一聲:“爺不認得的也多呢!豈是我一個!從來我又不遞茶水拿東西,眼前兒的一件也做不著,那里認得呢?”原來賈府里層層有節制,步步有等級,丫頭奴才數不勝數。因此,連給公子小姐遞茶水也要分等級,有的丫頭地位卑微,連遞茶水給主子的“資格”也挨不上。果然,當小紅這一“越軌”舉動被更高一等級的丫頭秋紋發現時,就“兜臉啐了一口”,責罵道:“沒臉面的下流東西!……你也鏡子照照,配遞茶遞水不配?”另一個丫頭碧痕,也挖苦諷刺說:“明兒我說給你們,凡要茶要水拿東西的事,咱們都別動,只聽他去就完了。”
在小紅“越軌”倒茶這一事件中,作者通過捕捉人物的對話、行動,生動地表現出了在這封建大家庭中,階級差別、階級觀念,處處可見,時時存在,等級名分觀念已滲透到丫頭們的靈魂深處。倒茶遞茶細節,其內涵量可謂深刻巨大!其實,在賈府中,不同身份的人喝的是不同的茶,就連喝茶的方式方法,也十分講究要合乎身份。正如妙玉所說的:“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第三,通過飲茶的描寫還折射出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并傳遞了人物的某種微妙微肖的感情。例如第二十六回,通過寶玉來到瀟湘館主動討茶,黛玉故意“刁難”,紫鵑從中斡旋調解,最后還是先給他倒茶這一系列對話、行動的描寫,充分表現出寶黛之間親昵逗鬧的情景,洋溢著愛情的暖流,從而折射出人物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和微妙微肖的感情,也表現了在這場感情糾葛中,黛玉的貼身丫環紫鵑扮演的是不卑不亢、懂情識禮的“紅娘”角色,起了促進寶黛感情深化的重要作用。像這些微妙情感都寄托在“茶”這一細節上了。
【關鍵詞】紅樓夢;名著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學名著閱讀在語文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加強學生對閱讀的重視,教育部頒布了相關文件,對高中名著閱讀作出的明確規定[1]。如何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名著閱讀成為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就以《導讀》為例,探討如何進行高中名著閱讀教學。
一、 積極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由于名著閱讀屬于課外活動,需要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閱讀,自能通過學生的自覺來完成閱讀任務,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使學生能夠自覺閱讀的最好辦法。此時,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積極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師向學生講述名著中的精彩內容,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故事的探索欲。
《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總計180多首,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揭示了小說中的人物命運,還揭示人物性格[2]。可將詩詞歌賦作為切入點,通過對小說中詩詞歌賦講解,讓學生對人物命運及人物性格的產生好奇,從而去書中探尋答案。書中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境是整部小說詩詞最多的章節,其中的十二釵判詞講述的是小說中十二位女子的命運。例如王熙鳳的判詞為: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這些判詞的寓意為何?為何作者會給這些女子下這樣的判詞?這些女子會有怎樣的結局?
再說到詩詞歌賦揭示人物性格,大觀園里住的女子有許多稱得上是才女,她們所作的詩詞可以說是妙語佳偏,同時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詩詞歌賦加以分析,讓學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誰之筆,是怎樣性格的人會寫出這樣的詩詞。事實證明,在閱讀之前,給學生講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設置懸念,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定期進行主題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名著閱讀的閱讀只是基礎,通過閱讀對名著進行分析鑒賞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點所在。但是名著作為文學作品的經典,不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寫作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一個人的分析鑒賞力畢竟有限,許多更深層次的東西一時難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進行主題討論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質的有效途徑,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紅樓夢》作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內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選取許多主題進行討論。例如關于王熙鳳的形象分析。王熙鳳是《紅樓夢》中塑造得最為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廣受評論。王熙鳳可謂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貪財弄權,狠辣無比。首先說精明能干,王熙鳳口齒伶俐,善于討王夫人與賈母的歡心,在處理賈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八面玲瓏,是賈府實際上的管理者,在協力寧國府中更是將其精明能干充分體現出來。貪財弄權也是王熙鳳的一個性格特點,她利用延遲發放府中月錢去放高利貸,在平日里收取各種賄賂,更是為了三千兩銀子生生將一對有情人逼死,在賈府被抄時,從她房間里邊搜出許多借條與銀兩。而其狠辣的在小說中更是隨處可見,在府中濫用私刑處罰下人,巧施相思毒計將垂涎她美色的賈瑞害死,通過借刀殺人之計將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兒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過故事情節體現出來的,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可以將王熙鳳的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來,通過對人物形象分析深入體會小說主題的深刻意義。
三、 開展多元化活動,讓學生體驗閱讀樂趣
單一的閱讀會使學生容易感到枯燥無味,為了達到名著閱讀教學的目的,可圍繞名著閱讀開展多元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例如開展名著知識競賽,名著人物評論交流,名著閱讀筆記展評,開展不同觀點的辯論塞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表現出眾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他們的讀書熱情。影視作品欣賞也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影視與文學密切相關,但從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范疇,表現手法、藝術特征、審美觀念均存在差異[5]。通過影視作品欣賞,將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作比較,能夠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所在。《紅樓夢》相關的影視作品較多,對原著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增刪與改編,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增刪與改編后的片段進行分析評價,同時,可分析比較不同影視對原著中經典場景的演繹。例如王熙鳳的出場是原著中非常經典的橋段,可通過觀看不同影視版本對這一橋段進行討論,從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賞完影視作品后,還可組織學生寫觀后感或者影評。
一部名著不能簡單的讀過就過,閱讀完畢后應對閱讀過程進行分析總結,通常是以寫閱讀心得體會與寫作筆記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此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名著內容的重新回憶,分析總結小說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思想主題等各個方面,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名著的領悟。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寫作指導,為學生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寫作方向。學生寫作完成后可以進行交流,相互展示閱讀成果,在交流中進一步學習。
【參考文獻】
[1]付艷青.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文學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J].文學教育(上),2010,07(08):103-104.
[3]趙慧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村普通高中課外閱讀教學的探索[J].語文學刊,2009,02(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