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0: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村晚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描寫的是農村晚上的景觀。
2、《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原文為: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3、譯文: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古詩教學;生命氣息
一、以詩解詩,善用對比勾連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解讀與評論的基本原則。南宋詩人翁卷的詩《鄉村四月》描繪了江南農村春夏之交的獨特風光。 前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表面上看,這兩句詩很樸素很平常,但是閉眼一想,就像一幅畫一樣:
江南四月,子規聲聲,煙雨蒙蒙。這是萬物生長的時節。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滿目蔥蘢,生機蓬勃。稻田、水塘、溝渠全都是滿滿的雨水。要是天氣晴朗,視線清晰,很多雜色的東西也會看到,諸如房屋村舍、小橋幽徑等等。現在雨霧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塊大塊的主體色調。色調是清新的,視野是開闊的,鄉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萬物生長的特點得到很好再現。
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詩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樣寫鄉村題材的雷震的《村晚》,進行對比學習。在對比中,領略詩歌的表達藝術、美感特點。《村晚》開頭兩句是:“水滿池塘草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雖然都是“水滿草滿”,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體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蕩。因此,池塘里的水沒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沒有山原上的草無邊無涯,也就是當然的了。還有,寫草說的是綠,寫水說的是白,更能夠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勢的浩渺。由此以鮮明的色調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很大的想象空間。“水滿池塘草滿陂”,完全是寫實,實寫,缺乏這樣的藝術張力,不能引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規聲里雨如煙”,是寫動態,有布谷啼叫,有細雨飄灑。布谷有催耕鳥之說。在煙雨蒙蒙中,它邊飛邊鳴,發出的音節有如在說“割麥插禾、割麥插禾”。《村晚》第二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靜態的景物,靜止的畫面。翁卷的詩上下句相連,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把鄉村景象寫得充滿生機活力,撲面而來的是濃厚的鄉村氣息。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詩不能比及的。在對比中,學生對詩歌的表達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進而就能走進詩歌,熱愛詩歌。
二、探討語詞,注重文化內涵
很多語詞被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如落葉、明月、長亭分別有傷時、思親、惜別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因此,落葉悲秋,望月懷遠,長亭送別,也就成了古代詩人們常常吟詠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就要從探討語詞的文化內涵入手,這是讀懂詩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詩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鐘,意在何處,從中還可獲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碼。
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寫的是詩人拜訪朋友,朋友不在家,沒有人給他開門這件事。那為什么要說“應憐屐齒印蒼苔”呢?這其中“蒼苔”一詞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
“應憐屐齒印蒼苔”,從字面上講是猜測主人不開門的原因,真正讓詩人屬意、上心的恐怕是園子里的自然景色――滿園青苔多綠,園子環境多靜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綠色苔蘚植物,遠離從騎雜沓和人世喧囂。李白有“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韓愈也有“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一句。在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長不起來的。愛清凈的文人雅士往往喜愛青苔。劉禹錫的《陋室銘》描繪陋室環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成了幽居環境的美好點綴。詩人此次訪問的園子,正是一個清凈的所在。“應憐屐齒印蒼苔”,隱含這樣的信息:朋友的小園,蒼苔青青一色,如同綠色的地毯,上面沒有木屐的齒痕。因為沒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跡。主人就居住在這樣一個人跡罕至、長滿青苔的園子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樂于生活在這樣一個清靜的園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從中不難想見一二。
進一步想,怕踩壞青苔,竟然成為主人不來迎客開門的一個理由。不論是真是假,有此一說,值得一說,足見蒼苔多美,多么招人愛憐。說的是主人愛惜青苔,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愛惜青苔。正是詩人自己喜愛了,由自己愛青苔,想到主人也愛蒼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種猜測:“小扣柴扉久不開”,不是別的原因,大概是愛惜蒼苔,害怕“屐齒印蒼苔”吧。不是自己心生愛慕,哪能產生這樣一種奇異的想法呢?
試著把原詩句變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達“應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開”。詩意和詩情不存在了,只有具體的“游園不值”的交代,沒有環境色彩和人文情調。兩相對比,可以體會出“蒼苔”帶來的濃郁的詩情。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氣息
張繼的《楓橋夜泊》,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體味詩人愁思難遣、徹夜無眠的心境很難。而不入境,難出味。教學時,可以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展開想象:
(播放鐘聲)聽……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夜深未眠,愁腸百結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響起,一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
千百年來,在夜半鐘聲的回響中,有多少繁華似落花流水,有多少榮辱得失隨風而逝。千百年來,夜半鐘聲應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無眠。蒼老緬邈的鐘聲,如老友的絮語,訴說歲月的滄桑。在茫茫宇宙中,在這靜靜的午夜,這是心靈的邀約,無言的對語。詩人在蕭瑟凄清的寒夜,在憂郁落寞的旅途,應該有許多心里話想傾訴,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靈叩問。在這靜謐的午夜,沒有人打擾他們的交流。同學們能設想詩人都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學生先動筆寫,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語出《菜根譚》)鐘聲那恒久的韻律,具有一種凈化心靈的力量。鐘聲一下一下響著,在天宇間回響,也在詩人心中回響。這是蒼天對人生煩憂的解答,對人世失意的問候,對人生落寞的撫慰……意念在鐘聲中消散、升騰,思慮在鐘聲中澄澈、通透。孤獨的旅人,和悠遠神秘的萬有世界有了心靈的應和。有人說,“張繼的楓橋一愁,愁出深深的情懷,愁出無窮的力量,愁出無限的人格”。其實,賜予楓橋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鐘聲啊。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1
《與小女》 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 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 為嫌衣少縷金華。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2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枝頭花落末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與小女》
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 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 為嫌衣少縷金華.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村晚》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牛圖》
午后順著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腳下流。
水中石頭大如斗,
石邊魚兒輕輕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邊和地頭。
口中喚著大花狗,
手里牽著老黃牛。
《牧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稚子弄冰》
【宋】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觀游魚》
【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花影》
【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桑茶坑道中》
【宋】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
【宋】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牧童》
【宋】黃庭堅
其實,背誦的評價要有效,必須要以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能力為核心,堅決摒棄那種一背到底、單一陳舊的評價方式。筆者在實踐中采用多種背誦評價的方式,頗受學生歡迎。
一、填空式評價
填空式評價就是將要背誦的語段省略一些重要內容,讓學生通過背誦,有意識地加強對所填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形成對文章具體語言特點的把握。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的背誦填空: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_______,碧綠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_______,幾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_______了進去,那里面橢圓形的花蕊約有一寸長。_______的玉蘭花,潔白柔嫩得像_______。
這一背誦式填空讓學生不僅了解了廣玉蘭花的四種形態,而且體會到了段落的寫作層次之美。學生對“鉆”“挺立”“綴滿”“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詞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廣玉蘭生命力的旺盛,更好地走進文本的內核中,這比純粹的直接檢查背誦效果要好。
二、判斷式評價
判斷式評價就是呈現給學生一些背誦的句子或段落,請學生判斷與原文是否一致,說出哪里不一致,往往以搶答的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背誦內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的背誦搶答題:下列句子是否與原文一致?請判斷正誤,并指出錯誤在哪里。
1.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迷離,花影參差,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
2.我想它是地圖,它果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海輪。( )
3.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游魚。( )
4.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
這樣的背誦檢查,學生很喜歡。學生通過回憶、發現、比較、分析等思維過程,對背誦的內容不再是記憶的再現,而是語言思維的訓練,從而發現句子的細微差別,品味詞語、句式等寫作之妙。如第2句中的“果然”與原文中的“居然”是不一樣的,“居然”寫出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反映出作者的驚喜與高興之情。這樣的判斷讓學生在背誦課文時更要關注文本的細節處,關注詞語甚至標點等內容。
三、組塊式評價
組塊式評價主要就是讓背誦的內容進行內在的組塊和歸類,這不僅有利于背誦,更提高了評價的效率。學生比較喜歡背誦古詩,特別是新課標推薦的75首古詩,筆者對這75首古詩進行了歸類、編碼,比如季節分類、寫景分類(花、風、雪、月等)、內容分類(送別、愛國、邊塞、思鄉、友誼等),這樣在學生腦海中將詩歌進行了組塊背誦,形成記憶的模塊,有助于記憶的長久保持。背誦的評價方式也根據組塊進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同類或相似內容的識記和理解。比如學習了袁枚的《所見》這首詩后,讓學生收集一些寫兒童的詩句,然后筆者這樣設計一道背誦綜合題:《村居》中那個放風箏的兒童“ 兒童放學歸來早,_______”;《村晚》中那個吹短笛的牧童“ 牧童歸去橫牛背,_______”;《回鄉偶書》中那個彬彬有禮的兒童“兒童相見不相識,_______”;《清平樂?村居》中那個剝蓮蓬的小兒“最喜小兒亡賴,_______”;《宿新市徐公店》中那個追黃蝶的兒童“兒童急走追黃蝶,_______”;《所見》中那個唱歌的兒童“牧童騎黃牛,_______”,童年真好呀!
四、運用式評價
運用式評價是背誦評價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用背誦的內容和語言形式去組織句子或段落,創造屬于自己的語言作品。背誦了古詩、名言、語段等內容或形式后,如果不運用,也就失去了背誦的教學價值,不僅因為背誦的東西是文質兼美的,更因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說,背誦的最終目的還是學會運用,把背誦的東西內化成為自己的語文能力。筆者設置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背誦的課文中的詞語、名句等內容。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學習了諺語、歇后語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背誦運用題:
1.媽媽常常囑咐小強,學校里雖然有老師的辛勤培養,但成才的關鍵還是要看自己。這就叫_______。
2.“我就不相信你能考一百分?”小明懷疑小軍在撒謊。小軍說:“你別_______,我這就拿試卷給你看。”
3.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真是_______啊!
這是對背誦的語言內容的理解和運用,我們更要關注背誦語段的語言形式運用,讓學生學會造句、構段、成文等。比如筆者讓學生背誦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然后合起課本,仿照某段詩歌形式(也可創造新的形式),寫一段獻給母校或家鄉鹽城的歌。學生積極背誦和嘗試詩歌寫作,出現了許多好詩,如“你從黃海走來,波濤訴說著鹽城的變遷;你向未來奔去,丹頂鶴翱翔于九天;你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你用神奇的畫筆,描繪美好藍圖”等,這是對詩歌語言形式的揣摩、理解和運用,是最有效的背誦評價。
杜甫的詩,對于古代眾多富有浪漫色彩的詩詞是截然不同的一種風格。他有“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的愁苦,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愿,更有對“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為已”的憤怒批判。他的詩沒有李白那樣的浪漫豪邁,卻有他獨特的平正篤實的觀點。他的愁緒、憂慮、憤怒、不滿都真實地體現在詩中,尤其是他的博襟令人敬仰,他不愧為我國古代詩壇的詩圣!
這是今天我對杜詩的粗略認識了,而在學習之余,品讀杜詩卻更有另一番情趣。
對仗工整,變化錯綜,在眾多古詩詞中,杜詩的確有獨特的魅力所在。尤其是他的《登高》一詩,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全詩是這樣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來。
粗讀不覺有何引人之處,細細揣摩一番,真可謂句句皆律,對仗工整啊!不僅兩句相對,在首聯中更是字字相對,如“風急”不僅與“渚清”相對,也與“天高”相對。“沙白”與“渚清”、“天高”一一相對。在詩人的描繪中,登高所見的景致由高到底,又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錯綜變化地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寥廓秋景。讀著讀著,我仿佛離開了現實,與詩人一起登上高山之顛,共同領略眼前廣闊的景致,體味猿鳥高鳴,秋葉蕭瑟的悲涼感傷,及江流滾滾,波濤萬里的高屋建瓴的磅礴氣勢。
在諸多杜甫詩句中,我頗愛他的對仗工整、嚴格。如“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霧昏”,“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高江急峽雷霆斗,翠木蒼藤日月昏”,“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等句都令我百讀不厭。
如果說《登高》氣勢磅礴,那么,在眾多杜詩中,也不乏有描繪田間怡人景色的小詩,著有是另一番趣味了。
平日閑暇之余,在靜謐的書房里,點一盞小燈,捧一卷杜詩,品讀其中愜意的詩篇,轉眼的工夫,你已經步入詩中,沉浸在恬靜悠閑的字句之間了。
讀描繪草堂景色的詩句,我便有這樣的體會。《田舍》一詩中的景致格外優美怡人,我最喜愛讀詩的最后一句:“鸕鶿西日照,曬翅滿漁梁”,多么寧靜而和諧的江村晚景啊!詩中沒有出現“漁人”,卻讓人由曬翅休憩的鸕鶿想到這里人跡罕至,環境幽僻,也同時聯想到此刻漁人已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在不遠處悠閑地休息。站滿漁梁的鸕鶿展開雙翅,悠然自得地享受陽光的沐浴,夕陽染紅了它們的絨毛,為它們鍍上一層金邊。我眼前漸漸勾勒出這樣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這時,無論是痛苦、憂慮,還是煩惱、悲傷,都在我腦中消逝了,留下的只是一個愜意的田園世界。
除了田園之景,杜甫更是將平凡的日常生活寫入了詩歌,甚至一些不經意的生活細節也成了杜甫筆下絕妙的題材。其中有春日漫步所見的“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有描繪荷葉之美的“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有透露詩人晚年惆悵之情的“漸老逢春能幾回?”
與“人生幾何春已夏”,有描繪鶯啼蝶舞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甚至有怨春風折斷花枝的“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點點滴滴細致的變化,都被詩人刻畫得淋漓盡致。讀了這樣的詩句,我才品味到原來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乏有如此樂趣,細細體會一番,不也能組成充滿情趣的佳作嗎?
杜甫令我仰慕的不僅是他的詩篇,更是他優秀的精神品格,如為人的謙虛,博大的胸襟,結友的義氣。
杜甫離開浪漫主義的詩壇,絕非由于其他因素,而是他個人對于艱辛生活的體驗及時代背景。當他逢秋雨連綿,生計窘迫,卻想到“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間無消息”,課本中《石壕吏》一詩也表現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正是他這種仁愛,才使他過早地步入了現實主義詩壇之中,才使他義憤填膺,寫出了驚心動魄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有非凡的才華,他一生中創作的詩篇成百上千,在他先天的稟賦與后天的努力下,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老成境界,因而名垂千古,并被后人尊為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