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0: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的由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清明的由來是什么?“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據《辭海》“清明”詞條解釋:清明乃“二十四節氣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黃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10℃以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農業忙春耕春種。江南農諺:“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在我國傳統的歷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農歷三月初,換算成新歷,約在4月4日或5日。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這時候萬物潔凈,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為清明節的來歷之一。
清明節氣物候
古人將清明分為三候,即初候,桐始華;二候麥花,田鼠化為駕,牡丹華;三候柳花,虹始見。清明節氣來臨之際,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景象已經逐漸消失,而代之的是駕飛草長、柳綠桃紅的畫面。這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
城鄉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農耕社會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個季節,一般是作為安排農事活動的重要時刻。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因此,清明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農諺“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說明了清明節氣對農業耕種的重要性。
總的說來,清明節氣一到,大地氣溫回升,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這說明清明節氣前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此時,廣東各地正是冬夏季風交替季節,氣溫回升。雖不是很穩定,但冷暖變幅不算很大。
清明時節養生注意事項清明養生重在養肝
傳統的清明節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所以,清明節的養生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清明節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清明養生少吃“發物”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這些發物應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養生忌久坐臥
清明節氣是“春瘟”流行時節,但人們不可閉門不出,更不能坐臥過久。中醫表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清時節氣應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應要常到外戶或河邊散步,以呼吸新鮮氣息,并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
清明養生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7時至9時是辰時,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清明養生“春捂”要適當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后,因為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過后,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一般來講,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體生發,抵御外邪侵襲,才有助于身體健康。
清明時節經典美食有哪些?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艾葉(也可以用其他綠色菜葉代替)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馓子方便易作,用面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條狀,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黃脆脆的馓子了。
清明果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做成碧綠色的面團,鮮嫩欲滴。清明果的餡也是很講究的,制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來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烏稔飯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南方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潤餅菜
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
春筍
春筍貴在鮮,貴在清新淋漓。南方最常見的做法是“腌篤鮮”,咸肉、火腿、春筍在一起煮,既是湯,又是一道菜。要是想吃得濃烈一些,則是油燜筍,重油重糖,燜得黃金透亮,不經意間,春筍成了葷菜,細品還有肉的質感。
子推饃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于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個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問:“這是哪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我日后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與重心長的說我不求報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于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于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絕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親躲到山里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么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去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后,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老柳樹的樹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并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后,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后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晉文公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的,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掃墓。
河南洛陽洛龍區洛陽市第一小學三年級:郭毅輝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和美酒;有的買紙錢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里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便于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六年級:1487337389
2、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活動以祭祖和掃墓為主,時間在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時間三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因為清明節在春分后15天,是踏青的好時節。
3、清明節的詩句
(1)《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節的對聯
(1)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2)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3)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4)春風已解千層雪;后輩難忘先烈恩。
(5)有胸中韜略無窮;流水夕陽千古恨。
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1、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2、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3、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活動目的 為深入推進我校節日文化特色建設的實施,利用我國人民緬懷先人、仁人志 士的重要傳統節日――清明節, 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日子,旨在讓同學們知道清 明節的來歷以及一些習俗等, 更加了解清明節的文化和特色活動,感受傳統節日 的魅力。及讓同學們更注意清明節放假期間的安全等問題。
二、具體活動安排
1、 活動時間:__年 4 月 11 日
2、 活動對象:我班全體同學
3、 活動形式:利用 PPT,口頭講述,全體互動等多種形式,組織全班同學 回憶以往過清明節的情形,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分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的由 來,習俗,體育活動,美味及各名族清明節特色等。
4、活動要求:在舉行班會活動之前要求學生上網查找關于清明節文化等情況。
5、活動程序: (1)學習委主持----由現實引入主題 (2)通過介子推的故事(配 PPT 視頻)介紹清明節的由來 (3)談論緬懷先人,觀看視頻,勾起同學們對以往清明節活動的回憶。 (4)講述清明節的活動,文化習俗,同學們積極發言,討論家鄉的特色等。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 育活動。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 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 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5)強調清明節放假安全
6 活動效果:在活動中, 同學們了解了清明節的來歷; 知曉清明節民間傳統習俗――禁火、 踏青、掃墓、蹴鞠、蕩秋千、插柳……; 使同學們更加懂得去珍惜傳統文化, 緬懷,感受現代生活。
7 活動建議: 通過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并結合往年的工作經驗, 我們對做好本項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1、精心策劃,細致到位。2、抓住共鳴,做好宣傳。 3、縱橫出擊,加強溝通。4、重視細節,力求全面。 總之,本次主題班會大家積極參與,氣氛較活躍,通過各方式讓同學們對清 明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促進了同學間的交流,收益頗多!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里愿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來源:文章屋網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這首詩。但起初清明只是一種節氣,它是怎么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呢?這還得從寒食節說起。
春秋戰國時,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介子推一直追隨左右。路途中為救饑餓的重耳,介子推曾割自己肉給重耳吃。重耳做了君主后,即晉文公,對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立馬差人去請介子推,但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讓御林軍上山搜索未果,有人建議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孰料他們母子卻被燒死在了柳樹旁,并留下一片衣襟,上面題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便掐下一枝,編一個圈兒戴在頭上。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而寒食則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在秦以后,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的習俗,但祭祖的方式卻各不相同。在清明這一天,有的不動灶火,忌食熱食;有的攜家帶口到墳塋給墳頭添土、壓紙錢;有的祭罷要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有的婦女和小孩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踏青
清明節是繼春節長假之后的第一個小長假,恰好又逢春暉耀地、春暖花開,這對于在家里憋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來說,可是個不可錯過的出游好機會。很多家庭都想借此機會到野外走一走,郊游一番。清明踏青,不僅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而且是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的最佳方式。
清明踏青 自古流行
清明節踏青的習俗始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絕句。清明前后,蕩秋千、放風箏、馳馬、踢球、踏青,凡此種種都是我國古代民間頗為盛行的體育活動,尤其是踏青,更是男女老幼最為喜愛而又易行的項目。
踏出健康 踏走疾病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踏青可謂好處多多:
一是改善血液循環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游,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鍵的活力,靈活百骸,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的最佳方法。
二是按摩人體臟器 清明時,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閑游,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三是調整人體代謝 此時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避開誤區 與健康同行
當心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通常會在春季初次受到較強日曬后發病。多數人表現為在面、頸、前臂、手背等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或水皰等皮疹。因此,戶外活動時要盡量穿長袖衣褲,還要攜帶防紫外線太陽傘,條件允許時,可走陰涼的地方。而那些有家族發病史的人需要特別小心,最好搽上防曬霜。還有,有些人喜歡躺在花叢中綠陰里,這也會引起皮膚過敏。
就餐防止胃病腹瀉 有些家庭出游,喜歡自帶熟食,或者在外野餐,但旅途中食物最易腐敗,因此,出外旅游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的食品應盡快吃完。在外野餐要盡量做好手的衛生,雙手要接觸許多東西,如用手扶車、點錢、撫摸動物、采花草等,所以就餐前最好用干凈的活水和肥皂清洗,如果沒有條件洗手,那么就不要直接用手抓食物。
登山要量力而行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登山旅游,如果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盆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結石活動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強登山。而且,登山也要根據個人的體力和身體素質而行,很多人平時很少鍛煉,不要逞強好勝地一鼓作氣爬上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此外,到野外踏青還應注意預防花粉過敏。有過敏體質的人到野外可戴口罩、墨鏡、手套等,穿上長袖衣褲,盡可能減少皮膚外露。行走時應選擇花草樹木上風口行走,必要時還應帶上防止過敏的藥物。
踏青祭掃須“三防”
雜草林地行走 不妨“打草驚蛇” 春季是蛇活動的頻繁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后初晴時。因此,在山間、雜草行走時,可先用棍棒敲擊草叢,“打草驚蛇”將蛇趕走;遇蛇襲擊,不要直線跑,可左右拐彎交替作“之”字形躲避;若被蛇咬,切忌驚慌奔跑,要緩慢行走或由他人運送。
山路濕滑難行 防滑鞋是首選 上山掃墓一般行程半天,若選擇不合腳的鞋子不僅會使足部受損,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因此,爬山應選擇軟皮面或布面等透氣性好的圓鞋頭、厚膠底鞋或尼龍搭扣的運動鞋,最好是防滑又耐磨的徒步鞋。
遇到雷雨天氣避免接打手機 清明節多雨水,驚蟄過后便有雷雨天,外出時一定要帶雨具,并注意防雷。在野外遇強雷雨,應盡快離開山頂、山坡,選擇最低處,雙腳并攏蹲下,除下身上金屬物品,不要靠近電桿、大樹。同時,應避免接打手機。
外出踏青 五種花草摸不得
仙人掌 有些仙人掌類植物的莖、葉、刺、花、果均含有對人體強烈刺激的毒汁,人體被刺后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過敏性癥狀。這種毒汁沾在皮膚上就會出現皮疹、紅斑,甚至會引起脫發。
夾竹桃 夾竹桃的花朵鮮艷,極易栽培,但其葉、皮、莖乃至花朵中均有毒。它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種夾竹桃甙,誤食會中毒。觀賞這種花卉,不要接觸花、莖、葉中分泌出的白色汁液。此外,如果接觸過多還會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癌癥。
一品紅 全株有毒,其白色乳汁能刺激皮膚,使皮膚紅腫,引起過敏性反應,誤食莖、葉有中毒死亡的危險。
虞美人 全株有毒,內含有毒生物堿,尤以果實毒性最大。誤食后會引起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含羞草 它一觸即“羞”,這是由于其中含有“含羞草堿”。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過多接觸后會使人頭發脫落或周身不適,千萬不能因為好奇而頻頻接觸。
低碳踏青 文明出行
改變出行方式 開著愛車回鄉祭祖如今成了清明時節的一大現象。這既給交通帶來了擁堵和不安全因素,也給山青水秀的農村生態家園增加了不必要的污染。故此,短途騎自行車,長途拼車、搭乘公共汽車應該成為出行的首選。
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我想你是知道的,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等等。那你知道它的由來嗎?《中國節》這本書給我們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傳說,習俗等 等。
你想知道春節的哪個習俗的傳說呢?就貼春聯吧!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定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這雖然是傳說,但我們仍不能忘記我國的傳統節日哦!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其它傳統節日的由來。《中國節》這本書真的不錯,你們也買一本吧!!!
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5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1)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并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2)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4.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5.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6.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7.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8.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制作興趣。
9.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涂色、剪紙粘貼、橡皮泥制作小動物等)。
10.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