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前白蛋白

前白蛋白

時間:2023-05-29 17:5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前白蛋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小兒肺炎;前白蛋白;c反應蛋白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prealbum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Methods Serum prealbum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of 88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healthy children. Results Serum prealbumi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hildren with pneumonia(P

Key words:Children with pneumonia; Prealbumin; C-reactive protein

小兒肺炎是春、秋季節常見的一種小兒呼吸道疾病,導致小兒肺炎的原因主要是細菌和病毒。小兒肺炎尤其在春夏交替的季節,由于空氣濕度大,病原菌傳播較為容易,小兒肺炎發病率較高[1]。我們對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小兒肺炎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c反應蛋白的變化情況做了研究,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88例小兒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兒50 例,女性患兒38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4.6±1.3)歲;所有患兒經X線證實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版)中肺炎的診斷標準。88例小兒肺炎中細菌感染者有41例,病毒感染有47例。對照組選取我院體檢的64例1~7歲的健康兒童,平均年齡(5.8±2.1)歲,其中男性34 例,女性30例,所有對照組兒童各個方面檢查結果均正常。

1.2檢測方法 清晨采集空腹患者靜脈血3ml,分離血清。免疫比濁法檢測PA、CRP,儀器使用東芝12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PA檢測試劑盒來自寧波美康公司提供,CRP檢測試劑盒來自杭州健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在室溫下2h 內檢測完畢[2,3]。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檢測指標用(x±s)表示,組間差異使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小兒肺炎組和健康對照組的血清PA、CRP(表1)。小兒肺炎組患者血清PA(195.24±15.38)mg/L,健康組血清PA為(280.57±81.24)mg/L,與對照組健康對照組的血清PA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不同感染組的血清、CRP檢測結果,見表2。

不同原因導致的肺炎中,血清PA在細菌感染組中下降明顯為(195.24±15.38)mg/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小兒肺炎是威脅兒童健康的常常見病和多發病,小兒肺炎的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嚴重威脅兒童身體。小兒肺炎癥狀初期如感冒有咳嗽、發熱等,重癥的肺炎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而缺氧,患兒會出現高熱、嘔吐褐色物,這些是非常嚴重可導致死亡的癥狀。尤其是新生兒,機體各個功能發育尚不完全,肺炎的癥狀不明顯、不典型,往往容易忽視,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新生兒如發現面色發灰、煩躁不安、鼻翼煽動、口唇青紫等癥狀要特別的注意[4]。本文選取了PA、SRP兩個指標對小兒肺炎進行了分析,以便對早期的診斷做初步的評估。

血清PA是由肝臟合成的富含色氨酸(Trp)的血清蛋白,有四個相同的亞基組成,分子量55*103。血清PA能夠顯示肝功能及蛋白質營養,可運輸甲狀腺素與維生素,可促進淋巴細胞的成熟而增強機體抵抗力。PA在血清含量較低,半衰期1.9d,可作為肝臟合成和分解代謝發生變化的指標,機體出現急性感染時候血清PA濃度會快速降低,可以作為檢測的敏感指標[5,6],本文中的結果也顯示血清PA在小兒肺炎中下降的非常快,尤其是在細胞感染導致的肺炎患者中。

血清CRP是一種肝臟合成的蛋白質,血清中CRP濃度是穩定的,平均值大約為3.5mg/L,含量極為微小,但在組織損傷或者急性炎癥時候,血清CRP的含量會突然升高。血清CRP促進免疫系統的補體作用,還能增強吞噬細胞的能力,從而發揮免疫保護作用。血清CRP收到外界條件影響較小,比較穩定,可以作為衡量疾病急性期的一個指標。本文結果也顯示在小兒肺炎患者CRP含量急劇升高,相對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但是不同原因導致的肺炎,細胞導致肺炎組的血清CRP升高較多[7,8],而病毒導致的肺炎血清CRP與對照組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 血清PA、CRP水平可以輔助小兒肺炎的診斷,并且血清PA、CRP檢驗方便、快捷,多數醫院都可以開展,可作為診斷早期小兒肺炎較為理想、可靠、靈敏的指標。

參考文獻:

[1]黎清交,曾素萍,等.白細胞、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檢測在小兒肺炎中的運用[J].山東醫藥,2010,50(9):65-66.

[2]李小紅.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白細胞的變化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9):194-195.

[3]馮淑梅.糖尿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檢測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4:104.

[4]劉靜.小兒肺炎的臨床診治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4):71-72.

[5]王能河,柯于強.血清前白蛋白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9(2):163-164.

[6]童桂蘭,楊沛華.血清前白蛋白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2,16(5):154-155.

第2篇

【關鍵詞】 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小兒;呼吸道感染;診斷

作者單位:717100 陜西省延長縣醫院檢驗科 小兒呼吸道感染為兒科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原體為細菌或病毒。如何準確、快速地鑒別兩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對于指導臨床治療意義重大[1]。前白蛋白及C反應蛋白為常見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臨床廣泛應用于細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2]。本研究對C反應蛋白及前白蛋白在兒童呼吸道感染鑒別診斷中的價值作一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呼吸道感染患兒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42±25)歲,發病時間:2~5 d,經實驗室檢測:白細胞(WBC)計數為(123~254)×10 9/L,中性粒細胞計數(739~228)×10 9/L,有60例,經抗生素治療后好轉。為細菌感染組。白細胞數量在120×10 9 /L以下,中性細胞為70×10 9/L以下的,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患兒有60例,為病毒感染組。取同期正常體檢的兒童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5±22)歲,設為對照組,對照組患兒無感染癥狀。

12 標本采集方法 所以患兒入院后取晨起空腹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C反應蛋白(CRP)與前白蛋白(PA)。

13 檢測方法 血常規使用SYSMEX XS800I五分類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檢測,試劑購自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正常范圍為(4~10)×109/L。CRP與PA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采用日立7080型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測定,試劑購自科華公司,CRP正常范圍為0~8 mg/L,PA正常范圍為30~800 mg/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治療前CRP、PA比較 細菌組60例,CRP(7312±1786)mg/L,PA(11052±4059)mg/L。對照組CRP(581±132)mg/L,PA(2529±6973)mg/L。病毒感染組60例,CRP(576±124)mg/L,PA(2465±702)mg/L。細菌感染組的CRP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細菌感染組治療前后CRP、PA比較 細菌感染組治療前CRP、PA分別為(7312±1786)mg/L,(11052±4059)mg/L。治療后分別為(592±131)mg/L,(2508±704)mg/L。治療后CRP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

3 討論

臨床要求準確快速地鑒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病原體類型,從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使患者獲得滿意預后。目前,臨床常用的快速鑒別病原體類型的方法為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法,但臨床觀察治療中,有部分細菌感染患兒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指標變化不明顯,無法給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C反應蛋白為急性時相蛋白的一種,于炎癥后6~8 h內,由白細胞吞噬細菌引起白介素釋放,導致肝臟不斷產生C反應蛋白,從而使血清或血漿中可見顯著上升。因此,C反應蛋白可作為早期診斷細菌感染的指標之一[3]。C反應蛋白半衰期為4~6 h,治療有效后,C反應蛋白即恢復正常水平。具有不受紅細胞、脂質、血紅蛋白。年齡等因素影響,反應靈敏度高,受干擾小等優點。本組研究中,細菌感染組患兒CRP顯著高于對照組,病毒感染組與對照組CR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給予治療后細菌感染組CRP即恢復至正常水平。提示CRP對于早期診斷及監測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前白蛋白為負急性時相蛋白,為非特異性宿主防御物質,可清除感染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自身逐漸消耗,在急性時相反應過程中,前白蛋白迅速降低[4]。本組研究中,細菌感染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顯著降低,病毒感染未見明顯降低。因此,血清前白蛋白可作為負急性時相蛋白鑒別診斷兒童細菌及病毒感染。

綜上所述,CRP、PA均可用于鑒別診斷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為細菌或病毒感染,操作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黃波,鮑依稀,鐘方才血清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檢測在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7,28(7):668669.

[2] 張迪,劉大問,吳彬彬,等C反應蛋白對小兒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價值東南國防醫藥,2011,13(4):361362.

第3篇

[關鍵詞]血漿前白蛋白;青年型腦梗死;預后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6)06(a)-006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gnosis influence of prealbumin level in plasma o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Methods From May 2011 to April 2015,120 young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t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Hui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observation group).The prealbumin level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tested by immunity transmission turbidity.The healthy people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blood indexes in both groups were collect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prealbumin level i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and healthy participants,and between good prognosis and poor prognosi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albumin level in plasma and patient′s prognosis.The prealbumin levels in plasm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albumin level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realbumin level from plasma was (243.5±23.6) mg/L,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alue was (281.6±26.3) mg/L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Prealbumin in plasma;Cerebral infarction inyoung adults;Prognosis

青年型腦梗死是指18~48周歲內首發腦梗死,隨著青年型腦梗死發病率的不斷提升,青年型腦梗死的預后質量影響因素逐漸成為臨床研究腦梗死的熱點[1]。由于青年型腦梗死發病年齡較低,因而青年型腦梗死與普通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存在較大差異,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等急性腦梗死常見危險因素難以解釋青年型腦梗死患者的腦血管病風險。有研究認為[2],營養不良是腦梗死患者預后質量不高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漿前白蛋白作為評價人體營養狀況指標之一,其對青年型腦梗死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青年型腦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血漿前白蛋白水平與青年型腦梗死患者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青年型腦梗死患者120例作為觀察組,患者經CT、MRI檢查,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標準。同時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患者50例。觀察組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齡25~48歲,平均(36.5±3.9)歲;Barthel指數為66.5±15.3。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2~48歲,平均(37.3±4.2)歲。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青年型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健康患者無既往腦血管病史。

排除標準:青年型腦梗死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外傷、靜脈竇血栓患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營養不良、腫瘤患者;伴有其他影響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的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檢測抗體、試劑和校準品均為芬蘭Orion Diagnostica公司提供。收集兩組人員血液樣本,離心處理后提取血漿,分別裝20份,每份1 ml,置于-20℃環境下保存。每天分析一個批次樣本,每批次樣本分為兩個濃度,每個濃度樣本重復檢測3次,連續測定5 d后計算空腹血漿前白蛋白水平。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1.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為(243.5±23.6)mg/L,對照組為(281.6±26.3)mg/L,兩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不同預后情況患者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的比較

預后良好103例,預后不良17例,預后良好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為(263.9±25.5)mg/L,預后不良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為(213.6±15.7)mg/L,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血漿前白蛋白與青年型腦梗死預后評價的分析

血漿前白蛋白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36[95%CI(0.752,0.935)],以204.3 mg/L為臨界值,血漿前白蛋白的靈敏度為85.83%,特異度為76.00%(表1)。

3討論

3.1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青年型腦梗死發病機制的分析

急性腦梗死多發于老年群體,也是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梗死發病群體年齡呈下降趨勢,青年發生腦梗死的概率顯著提高。有研究報道,青年型腦梗死患者占全部腦梗死患者的10%[3]。由于青年型腦梗死患者的年齡較低,青年型腦梗死危險因素與普通急性腦梗死存在顯著差異,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老年急性腦梗死常見危險因素與青年型腦梗死無明顯關系[4]。有研究報道,青年型腦梗死患者的血漿前白蛋白水平與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5]。孔令恩等[6]對107例急性青年型腦梗死患者的研究顯示,進展期青年型腦梗死和非進展期青年型腦梗死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異顯著,進展期腦梗死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顯著低于非進展期青年型腦梗死患者,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參與青年型急性腦梗的發病過程[7]。目前血清前白蛋白與青年型急性腦梗死的發病關系不明,部分研究人員推測血清前白蛋白主要通過以下3個作用參與青年型急性腦梗死[8]:①腦梗死加速能量消耗過程,使蛋白質類物質消耗加劇,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②腦梗死提升皮質激素以及各類炎性介質的釋放和表達水平,損害肝細胞,抑制PA mRNA表達水平,血清前白蛋白合成量減少[9];③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屬于非特異性防御物質,具有清除體內循環代謝毒性產物的作用,因而血清前白蛋白消耗量增加,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10]。因此,血清前白蛋白升高可能是青年型腦梗死的保護因素。

第4篇

關鍵詞:膽紅素;急性化膿性膽炎;C反應蛋白;出血量;生長抑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我院起于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老年急性化膿性膽炎[1]患者,共計86例。經診斷,86例患者均為老年急性化膿性膽炎患者,其主癥為:發病3d內,有較為明顯的上腹部疼痛癥狀;肌緊張;有壓痛感;體溫>38.5℃。借助隨機分表法,對86例患者進行分組,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組均43例。其中,研究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61~79歲,平均(69.93±7.25)歲。剖析患病類型,可知:本組腦梗死患者,共計3例;并發冠心病患者,共計9例;糖尿病患者,共計15例;高血壓患者,共計16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60~81歲,平均(70.02±7.11)歲。針對患病類型,本組腦梗死患者,共計4例;并發冠心病患者,共計8例;糖尿病患者,共計16例;高血壓患者,共計15例。兩組在性別、臨床表現以及入院時間等方面上,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均不具備任何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選取膽囊切除術[2],對86例患者實施急診治療,即:術前,給予患者相應的對癥治療,具體有:抗感染;禁食;補液;呼吸支持;胃腸減壓;循環支持;糾正酸堿平衡。此后,再對患者實施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與此同時,研究組輔以生長抑素治療,具體為:①術前3d,取生長抑素,3mg,對患者行24h的維持治療。②術后3d,另取同等劑量的生長抑素,對患者實施24h的維持治療。于住院第1d以及手術結束之后的第5d清晨,對患者實施空腹靜脈采血操作,采血量為3ml。取0.2ml枸緣酸鈉,將其置入已備好的抗凝管中,然后再將采集到的血液樣本置入該抗凝管中。1h后,以3千轉/min的速度,對樣本進行離心操作。對血清以及血漿進行規范化的提取,并將其分別置入EP管中。開始實施檢測。其中,膽紅素以及前白蛋白的檢測,我們所選取的儀器型號為:"BC-300"。而C反應蛋白的檢測,我們則選取的是免疫速率法,其所使用到的試劑盒由"Orion診斷公司"提供。

1.3臨床觀測指標 分別于實施治療的前/后兩個階段,對兩組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膽紅素的具體變化情況作出全面的觀測。統計并記錄兩組于術中的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例數。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

2結果

2.1分析兩組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膽紅素的變化情況 接受相應的治療后,兩組C反應蛋白以及總膽紅素這兩項指標的水平均有顯著降低的趨勢,但研究組的降低效果更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針對治療之后的前白蛋白水平,研究組為(209.92±23.88)mg/L,對照組為(276.33±27.26)mg/L。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分析兩組的治療效果 研究組術中的出血量為(241.85±30.64)m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9.33±36.48)ml。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針對住院時間,研究組為(8.65±1.77)d,對照組為(13.46±2.13)d。研究組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經統計,研究組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共計4例,所占百分比為9.3%;對照組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共計11例,所占百分比為25.58%。相比發生率,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急性化膿性膽炎病發危急,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來說,其往往在發病時還伴合有諸如冠心病以及高血壓之類的病癥,使得患者的病情愈加的嚴重。故,臨床上通常會擇手術療法[3],來對老年患者實施急救。現階段中,當我們在對老年患者實施急診手術治療之時,通常都會輔以生長抑素療法。其中,"生長抑素"藥物的作用原理為:通過阻滯膽汁、胃腸液亦或者是胰液的分泌,來達到保護患者胃腸粘膜功能的這一目的。此外,該藥物也同時具備提高人體胃腸血液循環功能的作用,可加快患者炎癥反應消失的速度。

當人體出現急性化膿性膽炎病癥之時,其體內的C反應蛋白在發病的初期,會表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其次,由于患者膽汁排泄功能的降低,能讓一部分膽汁通過反流的方式,直接進入到血液當中。所以,患者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也會呈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而前白蛋白,其合成器官為肝臟,半衰期較短(一般為1.9d)。由于人體突發應激反應時,肝臟對前白蛋白的合成會受到阻滯,所以,患者血液中的前白蛋白水平便會大幅度降低。

本次研究,說明:經生長抑素治療的研究組,其在治療之后的第5d,不論是C反應蛋白和總膽紅素這兩項指標的變化水平,還是前白蛋白這一指標的變化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生長抑素[4]在老年急性化膿性膽炎的臨床治療當中,有著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其不僅能夠縮短患者病情恢復以及住院的時間,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膽道功能,使其血液中的各項指標,都能夠快速的恢復到正常水平。

參考文獻:

[1]應偉青,盧慶華.生長抑素治療老年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對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和膽紅素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1):100-101,103.

[2]岳健偉,王健.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小切口膽囊切除手術效果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3,(27):169-170.

第5篇

【關鍵詞】 肝病;前白蛋白;白蛋白

人體的肝臟為重要的器官,其是人體蛋白合成處,雖然目前評價肝功能狀態的檢驗指標多以各種酶類的升降代表肝臟的損傷情況,但這些指標會受全身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客觀反映肝臟的儲備及功能[1]。本文通過動態檢測150例各種肝病患者血清PA水平,同時測定TP、ALB、ALT及GGT指標,并對其進行整理統計,以探討檢測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肝病的診斷、病情判斷、療效觀察及預后中的應用價值。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治療150例肝臟疾病患者。64例患者為女性,86例患者為男性,中位年齡為(40±15)歲。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均符合西安全國肝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2]。31例患者為原發性肝癌組,38例患者為肝硬化組,36例患者為慢性肝炎組,45例患者為急性肝炎組。并選擇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體檢的3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患者。14例患者為女性,16例患者為男性。中位年齡為(38±15)歲。對照組患者都沒有肝炎疾病的病史。所有患者都要求檢查前空腹8h以上,采取患者靜脈血2-3ml,使用離心機對其進行離心,再對其進行檢測。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治療2周、治療1月各采空腹靜脈血一次。使用速率法對GGT、ALT指標進行檢測,使用雙縮脲法對TP指標進行檢測,使用溴甲酚綠比色法對ALB指標進行檢測,使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對血清PA進行檢測。檢測試劑為標準配置試劑。以PA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并應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各疾病組血清PA水平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p

3 討 論

各種肝病均可影響蛋白質合成功能,引起多種血清蛋白濃度的變化。血清PA與ALB均有肝臟合成,代謝途徑相似,但ALB的半衰期較長(21天),即使肝臟停止合成,8天后外周血中濃度僅降低約20%,而PA的體內半衰期只有1.9天,在肝內合成降低后,可迅速在外周血中檢測出來,并且隨病情加重血清PA含量下降越明顯[3]。

本組資料表明,肝病時血清PA水平隨病情加重逐漸降低,肝硬化、肝癌時PA降低最為明顯;急性肝炎組79.5%的病例PA值下降,而僅9.7%的病例白蛋白下降,本組資料與文獻[4]報道結果相符。血清TP測定也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標,多種情況都引起TP改變,但由于肝臟有很強的代償能力,TP對肝病的鑒別診斷價值不大,只有當肝臟損傷達到一定程度或一定病程才會出現變化,本研究顯示,僅肝硬化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TP有明顯差異。

總之,檢測PA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重要依據,更能早期敏感而又特異地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及肝臟受損的情況,動態觀察其血清水平的變化又能了解肝臟功能的恢復情況,并有助于病情轉歸及預后的判斷。

參考文獻

[1] 張代民,許會彬,張瑩,等.血清前白蛋白測定判斷肝臟合成功能的價值[J].江西臨床檢驗雜志,2004,22(3):228.

[2] 中華傳染病雜志編委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第6篇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前白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

Changes of PA&hs-CRP of RA in Active Phas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KONG Mei,XING Chang-yong,WANG Yi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ing changes of RA patients’ PA & hs-CRP,as well a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We examined 40 patients with active RA and 30 patients were in remission of RA patients with PA,hs-CRP,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of 30 patients and detected the target.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RA activity group and the RA in re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A,ther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A;PA;hs-CRP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進行性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發病率在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中居首位,約侵害世界人口的1%~2%左右[1]。發病高峰在40~50歲,女性多發,男女之比約1:3。以慢性多關節滑膜炎,骨及軟骨破壞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不詳,致病機制不明確。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類風濕關節炎是遺傳與環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多種基因和蛋白質的復雜疾病[2]。RA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與多種炎癥因子密切相關[3],其中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和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已作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廣泛應用于臨床,早期提示體內炎癥的發展,今觀察40例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PA、hs-CRP的變化,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40例活動期RA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RA)修訂的診斷標準[4]:①晨僵至少1 h(≥6周);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6周);③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6周);⑤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稀疏和關節間隙的狹窄);⑦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以上7條中至少符合4條,才能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凡同時符合下列其中4項者即可診斷為活動性RA[5]:①休息時中等程度疼痛;②晨僵≥1 h;③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④關節壓痛數≥5個關節;⑤血沉(魏氏法)>28 mm/h。其中女30例,男10例,均為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患者。另設緩解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30例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RA)修訂的診斷標準,其中女25例,男5例,以及正常對照組30例,其中女22例,女8例(兩組均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和血液、內分泌系統疾病者),兩組年齡段均選擇在15~60歲之間。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均在日本HITACHI 7170全自動生化儀(日本HITACHI公司)上檢測。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透射比濁法檢測PA。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0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法進行顯著性檢驗。

2 結果

2.1 活動期RA患者與RA緩解組、正常對照組PA、hs-CRP的比較(見表1)。

表1顯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RA活動組與RA緩解組PA均明顯降低,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時相性蛋白是一組主要由肝臟合成的血清蛋白,白介素-6是促進其合成的主要細胞因子[6]。在急性時相性反應過程中,各種不同的時相性反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速度亦不同,有的表現為升高,稱正性時相性反應蛋白,如CRP、CER等,有的表現為降低,稱負性時相性反應蛋白,如TRF、PA等。各種時相性反應蛋白的生物學功能目前還研究得很不清楚,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與機體抗炎作用有關[7,8]。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炎癥疾病,主要是通過細胞和體液免疫產生大量的炎癥因子,比如白介素-1、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等等。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活動期和緩解期RA患者PA均顯著降低,而緩解期RA低于活動期RA。活動期RA產生大量的炎癥因子,損傷肝細胞,血清PA是反映肝功能和機體營養狀態的檢測指標之一,也是負急性時相蛋白之一,出現血清PA的下降,而hs-CRP作為全身炎癥的標志物,作為類風濕關節炎炎癥活動性的重要指標已不陌生,本研究我們從急性時相蛋白的角度發現,活動期與緩解期RAPA與hs-CRP的變化是一致的,而緩解期RA由于疾病的消耗、營養攝入不足、精神心理因素導致PA的下降,而疾病又處于非疾病活動期,hs-CRP也下降。

綜上所述,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慢性過程,發作與緩解交替,對人體損害大,致殘率高。而對于RA早期的診斷,目前應用的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診斷標準很難滿足早期或不典型RA的診斷,而PA作為一種負急性時相蛋白,結合hs-CRP對于RA早期的診斷和判斷病情輕重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明陽,周厚永,張明友.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進展.西南軍醫,2005,7(2):53-56.

[2] 楊波,梁清華.蛋白質組技術在類風濕關節炎實驗及臨床中的應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9):3846-3849.

[3] 王波,邵晴.RF、AKA抗體聯檢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價值.淮海醫藥,2009,27(1):36.

[4] 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1987 revised ARA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RA).Arthritis Rheum,1997,30(17):45.

[5] Mannel DN,Grau GE.Role of platelet adhesion in homeostasis and immunopathology.Mol Pathol,1997,50(4):175-185.

[6] EINRICH P C,CASTELL J V,ANDUS T.Interleukin-6 and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Bioehem J,1990,265:621-636.

第7篇

【關鍵詞】 結腸癌;脂肪乳;白蛋白;圍手術期

作者單位:510300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廣州新海醫院普通外科

結腸癌一方面腫瘤生長消耗體內營養,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常進食及術前禁食,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患者出現高分解代謝,機體處于負氮平衡,導致機體組織的大量分解和器官功能的受損[1]。節氮對維持肌肉組織和維護器官功能至關重要。圍手術期的腸外營養支持可以減少創傷患者蛋白質的丟失,改善臨床預后。然而,如何更好地減輕創傷患者的高分解代謝,降低負氮平衡,仍然是臨床醫師關注的問題。對圍手術期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時, 靜脈輸注脂肪乳或白蛋白是臨床常用的方法。為了比較圍手術期使用脂肪乳及白蛋白對結腸癌患者營養的療效,筆者前瞻性地對此作了研究, 對結腸癌圍手術期接受腸外營養支持的患者, 進行了應用脂肪乳及白蛋白的隨機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胃腸外科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手術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30~75歲。所有患者無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研究期間無其他干擾本研究的藥物治療。所有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隨機分成脂肪乳組和白蛋白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及輸血量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7 d至術后第7天禁食,行TPN支持治療,通過周圍或中心靜脈輸注全營養混合液,等氮等熱卡。氮(N)為0.15 g/( kg•d) ,總非蛋白質熱量(NPC)由葡萄糖提供為84.6 kJ/( kg•d) ,非蛋白質熱量與氮比值為134∶1。脂肪乳組術前7 d至術后第7天在供給TPN 的基礎上,每日輸入中鏈脂肪乳500 ml(華瑞制藥,20%力能250 ml,每日2瓶);白蛋白組在供給TPN 的基礎上, 同期每日輸注人血白蛋白20 g (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20%人血白蛋白50 ml, 每日2瓶) 。

1.3 檢測指標 ①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3 d、術后7 d 抽靜脈血5 ml, 檢測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②術后1~7 d 每天收集24 h 尿、糞和引流液。應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氮, 按氮平衡=入氮量-(尿氮量+糞氮量+引流液氮量) 公式進行計算。③記錄并統計兩組患者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按均數±標準差(x±s) 表示, 以P

2 結果

2.1 營養指標 脂肪乳組患者術后第3天血漿白蛋白水平與術前相近, 術后第7天 有所升高,均基本在正常范圍內。白蛋白組患者術后第3、 7天血漿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術前。術前、術后第3、第7天, 血漿白蛋白水平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 05) 術前、術后第3、7天, 兩組患者血漿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明顯降低, 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 0. 05) , 見表1。

2.2 氮平衡 兩組患者術后第5 d 同時恢復正氮平衡, 組間比較每日氮平衡及累積氮平衡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 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費用 兩組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方面, 無顯著性差異(P>0. 05) ,見表3; 比較兩組的住院費用, 脂肪乳組平均13521.34元, 白蛋白組平均19728. 46元。脂肪乳組明顯低于白蛋白組(P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變化(g/L,x±s)

檢測指標脂肪乳組白蛋白組

手術前術后第3 d 術后第7 d 手術前術后第3 d 術后第7 d

白蛋白40. 38±3.1239. 81±2. 7741. 15±3. 0240. 61±2. 88 40. 97±3. 25 41. 91±3. 07

前白蛋白0.22±0. 04 0. 15±0. 04 0. 19±0. 04 0. 21±0. 06 0. 15±0. 03 0. 20±0. 07

轉鐵蛋白2. 53±0. 37 1. 81±0. 40 2. 01±0. 362. 51±0. 391. 79±0. 32 2. 08±0. 41

注: 與對照組比較P> 0. 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氮平衡測定結果(g,x±s)

術后天數手術前術后第3天術后第7天

1-7.84±4.19-8.11±3.660.779

2-6.40±3.61-5.66±2.600.343

3-2.17±2.97-3.12±2.600.172

4-0.69±3.12-1.01±1.980.623

50.12±2.630.48±2.010.536

61.86±2.231.26±1.800.231

72.27±1.832.26±1.770.980

累積氮平衡-12.85±9.15-13.90±7.330.608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例,%)

組別例數 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肺部感染 導管感染腹水 總數(%)

脂肪乳組31 111 2 0 5 (15. 15)

白蛋白組31 12 021 6 (18. 18)

3 討論

結腸癌手術前后由于暫禁食及術后初期患者處于高代謝狀態, 表現為蛋白分解代謝加速, 合成代謝下降。體內氮平衡由蛋白質的合成率和分解率決定的, 手術創傷越大, 蛋白質合成率低于分解率的情況越嚴重, 所以負氮平衡越顯著[2]。圍手術期充分營養支持, 可使機體能盡快恢復到正氮平衡狀態。傳統觀點認為[3]: 在對圍手術期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時, 靜脈輸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 減少術后水腫的發生, 促進傷口愈合;其次白蛋白水解成氨基酸, 為機體所利用, 發揮營養作用。受上述觀點影響, 目前臨床上術后應用白蛋白制劑相當普遍。但由于白蛋白為生物制品,且價格昂貴。脂肪乳劑是腸外營養混合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機體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起到節氮的作用,價格相對白蛋白較為低廉。那么脂肪乳能否起到白蛋白治療所能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負氮平衡的作用值得我們探討。

目前對營養狀態的評估方法很多, 其主要有血漿蛋白測定, 氮平衡試驗等方法, 血漿蛋白最常用的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白蛋白的代謝周期較長, 半衰期約20~ 22 d, 而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半衰期較短, 分別為1.9 d、8.8 d, 所以術后短期內, 前白蛋白、轉鐵蛋白被認為是營養評價的敏感指標[4] , 氮平衡的測定更是衡量一個人體內代謝情況的重要指標, 是機體是否進入合成代謝階段的重要標志。如果機體處于正氮平衡的狀態, 此時合成代謝大于分解代謝, 那就能獲得體質量增加, 傷口愈合。本組試驗結果顯示:補充脂肪乳或外源性白蛋白均能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術前及術后第30天,第7天血漿白蛋白、血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每日氮平衡及累積氮平衡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 0.05)。說明輸注脂肪乳能達到與白蛋白相同的營養效果,可糾正負氮平衡及低蛋白血癥。本組結果還表明, 輸注脂肪乳或白蛋白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無相關性。此外,從臨床統計結果來看,脂肪乳組患者住院費用明顯低于白蛋白組(P< 0.01)。目前醫用白蛋白的來源為獻血者的血漿經血漿分離和滅菌處理后配置而成,當前我國血源緊張,所以白蛋白價格昂貴,術后輸注白蛋白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社會的負擔。所以筆者認為, 在結腸癌圍手術期腸外營養支持時, 采取脂肪乳治療可取到白蛋白治療所能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負氮平衡的作用,從而達到取得節省費用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鮑揚,李國立. 梗阻性結腸癌病人圍手術期的營養支持. 腸外與腸內營養,2006, 13(3) : 145-147.

[2] Brown RO, Bradley JE, Bekemeyer WB,et al. Effect of album in supp lementation dur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hospitalmorbidity. Crit Care Med,1988,16(12)∶1177.

第8篇

【關鍵詞】前白蛋白;腹部腫瘤;血清學診斷

血清前清蛋白(PA)由肝細胞合成,因在電泳分離(pH=8.6)中移動速度比清蛋白快而得名。其半壽期很短,僅約12h,測定其在血漿中的濃度對于了解蛋白質的營養不良和肝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敏感性[1]。有研究顯示,PA的檢測對于某些癌癥診斷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2]。為探討PA測定在腹部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59例腹部惡性腫瘤患者和30例腹部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PA測定,并與6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腹部惡性腫瘤患者59例為腹部惡性腫瘤組,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史、體征、CT、B超、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等綜合診斷確診,其中男31例,年齡41~69歲;女28例,年齡41~69歲;膽囊癌5例、直腸癌5例、結腸癌7例、胃癌21例、胰腺癌11例、肝癌10例。腹部良性腫瘤組(30例)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1~59歲,子宮肌瘤14例、結腸腺瘤7例、直腸腺瘤9例。健康對照組(60例)均為本院體檢中心提供的健康體檢結論正常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38~66歲。三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試劑與方法采集受試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mL,置于速凝真空管,3500r/min離心3min,分離血清,并且要確保所采集的標本無脂血和溶血現象。PA測定方法為免疫透射比濁法,測試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德賽公司提供。操作時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要求設定參數,隨機與質控血清同批檢測,并詳細記錄檢測結果。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受試者PA含量比較腹部惡性腫瘤組PA含量[(156.1±44.7)mg/L]與健康對照組[(320.4±52.6)mg/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部良性腫瘤組PA含量[(301.2±50.5)mg/L]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2腹部惡性腫瘤組不同病種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腹部惡性腫瘤各組的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肝癌組PA含量與其他腹部惡性腫瘤各組比較含量降低,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降低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PA是一種富含色氨酸、相對分子質量為55×103的蛋白質,由肝細胞合成,其血清濃度可反映肝臟合成和分解蛋白的功能,其除了作為組織修補的材料外,還可作為一種運載蛋白,可結合T3和T4,而對T3的親和力更大[3]。PA與維生素結合蛋白形成復合物,具有運載維生素A的作用,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過促進淋巴細胞的成熟來增加機體的免疫力。PA是一種負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也是非特異宿主防御物質,在惡性疾病和炎癥時水平下降[4]。有研究報道,PA可及時清除機體感染過程中釋放于血液循環中的有毒代謝產物,同時消耗自身[5],所以當營養嚴重不足、蛋白質消耗過多和丟失過多時,血清PA水平即迅速下降,而當蛋白質能量攝取增加時,3d可明顯回升[6]。本研究結果顯示,腹部惡性腫瘤組PA含量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健康對照組與良性腫瘤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腹部惡性腫瘤患者中,不同病種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肝癌患者血清中PA水平降低最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血清PA的測定對腹部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且由于肝癌患者PA水平下降明顯,所以可作為肝癌區別于其他腹部惡性腫瘤的血清學標志物[7-8]。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加之食品安全、空氣質量、生活習慣等問題的出現也導致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滋長[9]。這些患者的血清PA水平往往下降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由于腫瘤病變引起機體疼痛,影響患者營養攝入,因此,導致合成PA的物質嚴重匱乏,從而使肝細胞合成PA減少[10];(2)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細胞生長迅速,消耗了機體內大量的營養物質,最終導致PA含量下降;(3)癌癥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壞死后,會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從而引起機體代謝發生紊亂,影響血清PA的合成。因此,如果能早期給予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營養不良患者營養支持療法,可能會增加PA的合成量,增強機體的免疫力[11-12],從而延長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目前,隨著檢驗科技不斷發展與各類大型檢驗儀器的不斷推廣,血清PA檢測技術已在各級醫院檢驗科普及,并且能為臨床診斷工作提供便利、準確、快捷的檢驗數據。臨床醫生在腹部腫瘤臨床診斷中,可考慮將血清PA測定作為腹部惡性腫瘤的篩選指標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血清PA與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可以更及時、早期地篩查肝癌病例,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康格非,巫向前.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9.

[2]張玉,陳娟,錢小偉,等.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3):149.

[3]牛俊奇,王玉英,蔣立會,等.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檢測中臨床意義的再評價[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7,23(3):274-275.

[4]欒永明.血清降鈣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的檢測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4,8(1):63-65.

[5]黃波,鮑依稀,鐘方才.血清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檢測在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7,28(7):668.

[6]張敏,薛承巖,劉曉東,等.前白蛋白在急性肝炎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1995,10(2):85-86.

[7]孔梅,王鶯,林宇靜,等.PRL-3在癌癥淋巴結轉移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505-1506.

[8]范榮鋼,凌林,查明,等.EMMPRIN及MMP-9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0,8(8):977-979.

[9]田景碧.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1):1655-1656.

[10]李鶯,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臟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1):83-84.

[11]王海英,梁化岐,樊衛紅.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對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5):3480-3481.

第9篇

【關鍵詞】腸內營養; 胃腸外營養; 機械通氣;撤機時間;ICU住院天數

危重患者由于創傷或應激等因素使機體處于高代謝、高動力狀態,使機體的營養狀態和防御機制遭受損害,并進一步削弱免疫機能,若不及時進行營養治療,持續的高分解代謝將導致蛋白質的嚴重丟失和營養不良,最終發生嚴重并發癥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臨床營養支持就是通過消化道以內或以外的各種方式和途徑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以達到預防或糾正熱量―蛋白質缺乏所致的營養不良之目的,同時增強患者對各種應激的耐受力,促進康復。對于不能正常進食或不能足量進食的機械通氣患者,不同的營養支持方式對改善營養狀況及呼吸功能的改善有不同的結果。例患者應用腸內營養制劑與傳統的標準胃腸外營養(PN)在等熱卡、等氮條件下進行對比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綜合ICU收治的60例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需行機械通氣的患者。隨機分為腸內營養支持組30例(研究組)和腸外營養支持組30例(對照組)。研究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8~78歲,平均67.5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6歲,平均65.5歲。研究組中符合肺心病呼吸衰竭診斷的10例,顱腦外傷18例,腦梗死2例。對照組中,肺心病呼吸衰竭9例,腦卒中5例,顱腦外傷16例。

1.2方法2組均在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的基礎上,分別給予等氮、等熱量的營養液,能量為25 kcal/(kg•d)(±5%范圍),氮量為0.15 g/(kg•d)(±5%范圍),脂肪與糖的熱量比為1∶1.5~1∶1。研究組的營養液選取整蛋白腸內營養混懸液,溫度為38℃~40℃,經鼻胃管滴入,每次500 ml,每8 h 1次。對照組的營養液以3升袋配制,其中糖占50%~60%,20% 脂肪乳劑占40%~50%,氮量選擇7% 必需氨基酸和支鏈氨基酸,水電解質按出入平衡供給,同時供給必需微量元素,通過中心靜脈輸入。

1.3觀察指標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動脈血氣、脫機時間、脫機成功率、ICU住院天數、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前白蛋白的變化。

1.4統計學方法數據以 x±s表示,采用prism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間的比較用t檢驗及χ2檢驗,多個均數之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結果

2.1機械通氣天數研究組平均機械通氣天數(8.9±0.7)d少于對照組的平均機械通氣天數(12.8±0.9)d,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意義(P

2.2不同營養方法應用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動脈血氣的變化:研究組第8天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PaO2較治療前明顯升高;研究組第8天血紅蛋白水平較治療前有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第8天血清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水平、PaO2較治療前稍高,但均無統計學意義,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見表2。

3討論

供給細胞代謝所需要的能量與營養底物,維持組織器官結構與功能;通過營養素的藥理作用調理代謝紊亂,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影響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這是實現重癥病人營養支持的總目標[1]。自機械通氣應用于臨床后,如何早日脫機及提高脫機的成功率,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脫機的成功率固然與控制原發病和脫機策略有關,有研究表明一般機械通氣患者l周內脫機失敗,多為原發病惡化,而超過l周脫機失敗者,多為生理學指標的異常[2],其中,全身營養狀態在脫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應激反應劇烈,易出現負氮平衡,總體蛋白合成速度下降,呼吸肌因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肌萎縮,導致其張力、收縮力和耐受力大幅度下降,進而發生呼吸肌疲勞。因此,營養對肌肉生理、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都有直接影響,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及氮平衡是監測機體營養狀況和機體代謝狀況的常用指標,動脈血氣的改變及肺內分流的情況可反映呼吸功能的改善程度,同時營養方式與脫機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EN組患者動脈血氣的改善程度、白蛋白、血紅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增加程度較PN組明顯,EN組患者呈持續的正氮平衡,而PN組患者則為負氮平衡,與有關文獻報道相近[3],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與PN相比,EN具有更好的代謝效應,具有符合生理狀態、維護胃腸道功能、維持內臟血流的穩定及胃腸黏膜的完整等優點,能減輕機體的分解代謝,維持機體的正氮平衡,促進蛋白質合成,從而促進肺的修復過程,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實現早脫機和順利脫機。同時EN還具有維持腸黏膜屏障功能,有利于防止腸道菌群易位,且操作簡便,并發癥少,EN的費用約是PN的1/2~1/3[4]。

本研究結果表明,機械通氣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支持符合生理狀態,較腸外營養有更好的營養效果,能顯著改善呼吸功能,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增加撤機成功率。同時可縮短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的住院費用。另外在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時,應注意注入營養液的速度宜慢,溫度以38℃~40℃為宜,以避免產生腹脹、腹瀉等癥狀。

第10篇

【關鍵詞】CKD-3;糖尿病腎病;營養不良;護理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66-01

慢性腎臟病是各種原因導致腎臟慢性進行性損害,使其不能維持基本功能,隨著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腎病導致的慢性腎臟病也快速上升,據報道,1型和2型DM病人DN發病率分別為33%-40%和20%[1],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營養不良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2]。因此對比糖腎與非糖腎患者營養指標的異同點對于改善慢性腎臟病DN患者營養不良具有重要意義,現就此方面研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濮陽市中醫院腎內科住院慢性腎臟病3期患者(eGFR30-60ml/min)共63人,其中糖尿病腎病組31人,年齡27~82歲,非糖腎組32例,年齡30~86歲。納入標準:CKD診斷標準根據2006年慢性腎臟病及透析臨床指南中的定義。DN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

1.2觀察指標

1.2.1血液生化指標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生化指標于本院檢驗科完成,采用德國Colab試劑盒,使用Bayer ADVIA1650自動生化儀檢測。eGFR采用MDRD公式計算:eGFR[ml.min-1.(1.73m2)-1]=186x(Scr/88.4)-1.154x(年齡)-0.203x(0.742女性)。

1.2.2人體學指標 采用身高測量儀測量身高,空腹大小便后著單衣褲測量體重,計算出患者的標準體質量(Kg)=身高(cm)-105,體質量指數(BMI)=體質量/身高(m)2[4]。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所有各連續性數據表達為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均數P

2 結果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是引起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原因,由于DN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容易導致抵抗力降低、感染率增加,是糖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它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研究我們發現CKD-3期,DN與非DN患者相比,二者BMI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臨床中我們發現DN患者較之非DN患者,其水腫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較非DN患者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實際體重指數。

血漿蛋白是反映內臟蛋白狀況的指標,多在肝臟合成。白蛋白的半衰期較長,其濃度與內臟蛋白缺乏,生化合成減低等因素有關,前白蛋白半衰期僅2天,二者是反映患者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顯示,在年齡、性別、eGFR、肌酐、尿素氮水平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兩者前白蛋白無差異,而白蛋白差異明顯,這與國內研究觀點相一致。有研究指出,DN腎衰竭患者多表現以低蛋白血癥、肌肉萎縮和負氮平衡為主要特征的蛋白質性營養不良[5]。筆者認為DN與非DN患者食物攝入營養基本相當,肝臟合成蛋白能力相同故二者前白蛋白水平無差異。DN患者白蛋白的顯著降低主要與:1.長期大量蛋白尿引起血漿白蛋白丟失2. DN患者存在胰島素缺乏或抵抗,可導致肌肉蛋白合成障礙,加重營養不良有關。

針對DN患者營養不良主要為蛋白質缺乏性營養不良的特點,筆者認為從護理角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施護:1.加強宣教: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為終生性的,其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的主動配合。將科學的糖尿病知識、慢性腎臟病知識及糖尿病腎病的特點深入淺出的教會病人,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腎病的危害性以達到緩解癥狀,延緩腎功能惡化的目的。2.嚴格控制血糖: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發生及獨特的疾病特點與全身內分泌及代謝紊亂,密不可分,糖尿病患者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胰高糖素具有促進肝糖原分解、糖異生、脂肪分解和酮體生成作用,對蛋白質代謝紊亂起促進作用,因此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對于延緩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應常規監測患者餐前及餐后血糖,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腎病患者胰島素用量應根據個人體質調整,預防低血糖發生。3.制定食譜:糖尿病腎病患者早期應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DKD-5期蛋白攝入量應0.8g/Kg,以動物蛋白為主。限制食物中脂肪量,少食動物脂肪,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300umol/L時應慎用。5.針對糖尿病腎病患者低蛋白血癥,可配合中藥口服,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我們發現黃芪當歸湯(黃芪35g、當歸20g)加減可有效糾正低蛋白血癥,黃芪當歸湯出自李東垣方劑當歸補血湯加減而來,其中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研究認為黃芪具有促進蛋白合成,糾正低蛋白血癥之功效。當歸味甘而重,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為血中之要藥,既能補血又能活血,當歸黃芪合用可起益氣活血,利水消腫功效,對于糾正低蛋白血癥具有良好效果。6.臨床護理過程中可推薦患者使用現代中成藥制劑如黃芪注射液予以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各2ml,1次/日,2周為1療程)x2療程,對于低蛋白血癥也可起到一定的糾正作用。

總之,CKD-3期DN患者營養不良呈低蛋白血癥性為特點的蛋白質性營養不良。其發生與糖尿病內分泌代謝紊亂密不可分,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針對此特點采取綜合措施糾正低蛋白血癥,減少糖尿病腎病患者營養不良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路霞,王梅,王海燕.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5,21(7):425-427.

[2] 賈鳳玉,袁偉杰,錢家麒[1].低蛋白飲食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營養治療中的地位[J].上海醫學,2005,25(11):722-725.

[3] 顧勇.糖尿病腎病[M].陳灝珠.實用內科學.12版.上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95-2200.

第11篇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腸內營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311-02

良好的營養支持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恢復至關重要。對于無腸內營養禁忌的患者,盡早給予腸內營養,已得到越來越多醫務人員的認可。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對45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給予腸內營養,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NICU重型顱腦外傷住院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28-62歲。GCS評分6~11分,25例手術治療,20例保守治療,2例死于原發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無營養不良。入院后24-72h放置14-16號硅膠胃管,檢測血紅蛋白、淋巴細胞、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及測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營養治療1周后復測上述數據。

1.2 方法

1.2.1 營養制劑:選擇營養全面并含有膳食纖維的能全力,以滿足患者應急狀態下的能量需求。

1.2.2 鼻飼要點:喂養前搖高床頭25-30°,確認胃管在胃內并通暢,回吸胃液見胃殘余量小于100ml且顏色正常可予腸內營養。開始能全力以50~80 ml/h用輸液泵勻速輸入。6 h后檢查胃內殘留量,如正常可每小時增加10-20ml,最大速度為100~125 ml/h。

1.3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1.3.1 脫管及誤吸:妥善固定胃管,以防脫管。采用膠布與軟繩相結合的固定辦法:鼻腔外部鼻飼管1cm處用寬膠布環形粘裹,軟繩綁住膠布粘裹處,再用膠布粘牢,軟繩兩邊繞過頭頂枕交界部在側方打結。粘裹的寬膠布可起到防止軟繩滑動及標記胃管深度的作用。躁動嚴重者使用約束帶適當保護。經此處理本組患者無脫管發生。床頭備負壓吸引用具,鼻飼前先吸痰,防止咳嗽引起嘔吐誘發誤吸。鼻飼前后床頭搖高25-30°,鼻飼后30min內不能翻身、拍背及平臥,患者頭部盡量側向一邊。本組發生反流3例,予減慢及暫停鼻飼,加用胃腸動力藥物后癥狀消失,未影響繼續治療。

1.3.2 消化道出血及胃潴留: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應激狀態嚴重,胃粘膜低灌注明顯,應激性潰瘍發生率高,本組患者均預防使用抑酸藥物早期保護胃黏膜,無消化道出血發生。鼻飼前先檢查胃殘余量,觀察胃液的顏色,若有咖啡色胃內容物抽出或排黑便、潛血試驗陽性,或胃殘余量大于100 ml時暫停腸內營養,予腸外營養。本組發生胃潴留3例,加用胃腸動力藥后恢復治療。

1.3.3 腹瀉:腸內營養腹瀉原因主要有廣譜抗生素使用導致腸道菌群失調〖1〗;營養液滲透壓過高致滲透性腹瀉;營養液溫度較低;鼻飼管內細菌滋生等。針對的措施有:盡量避免使用廣譜抗生素;加溫營養液至30-40℃;稀釋營養液或減慢滴速;鼻飼結束后用溫開水沖洗鼻飼管。發生腹瀉后留取便培養+藥敏,以明確是否為腸道細菌感染,同時加用腸道益生菌,必要時加用腸道收斂劑。本組發生7例腹瀉,經處理未影響繼續治療。

1.4 檢測指標:檢測入院時及腸內營養1周后血紅蛋白、淋巴細胞、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及肱三頭肌皮褶厚度。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SPS 1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比較組內腸內營養前后的差異,P

2 結果

發生腹瀉7例,反流3例,胃潴留3例,2例因原發病過重死亡。由表1可見,腸內營養1周后,患者各項營養指標較前均有下降,但除血清前白蛋白外治療前后均無統計學差異,表明早期腸內營養是有效的。血清前蛋白作為營養指標同時又是組織損傷及急性炎癥的負反應蛋白,本組患者血清前蛋白的的降低必然與組織損傷及急性炎癥有關。

表1 腸內營養前及1周后患者營養狀況指標比較(均數±標準差)

3 討論

創傷性腦損傷后3h即可引起明顯的腸黏膜屏障功能損害,72h達高峰,可持續7d以上〖2〗。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在腦損傷后出現高分解代謝,呈負氮平衡。病情的恢復需要強有力的營養支持,本研究顯示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開始腸內營養可以盡快補充所需能量及蛋白質。有利于機體減輕并扭轉負氮平衡,可以保護胃腸道粘膜及促進腸道的吸收和排泄功能。而細致專業的護理是腸內營養達到治療目的的必要保證。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未進行全程隨訪,是為不足之處,應在之后的研究中改進。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 視黃醇結合蛋白;前白蛋白;肝損傷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286-02

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主要是在肝臟內合成,它在血液中作為維生素的轉運蛋白,能夠快速反映蛋白質代謝的改變,及時敏銳的反映肝臟的健康狀況[1],并可以作為肝病早期診斷以及后期病程觀察等的重要指標,對于不同類型肝損傷疾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探究不同類型肝損傷患者血清中RBP的水平及相互關系,以及RBP的測定對肝臟疾病臨床治療的重要意義[2],本文采用免疫比濁法對121例不同類型肝損傷患者以及75例對照正常體檢人群的血清中RB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水平進行測定,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121例不同類型肝損傷患者為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患者,其中男81例,女40例,平均年齡42.4±7.4歲。按照2000年西安會議標準進行診斷分型:慢性肝炎27例、急性肝炎35、肝炎后肝硬化23、重型肝炎29、肝癌7例,患者均排除肝腎原發性疾病以及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對照組:正常體檢健康人群75例,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齡為41±8.1歲,均排除各種肝腎疾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空腹靜脈血,及時的分離出血清,在Beckman UA5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應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中RBP及PA的含量。

1.3 試劑 RBP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盒及校準品為(上海北加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提供;PA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盒及校準品為(伊利康公司)提供。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檢測數據用均值χ〖TX-*3〗±s表示,兩樣本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分別測定對照組和觀察組人群血清中RBP、PA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與對照組健康人群對比,觀察組患者中RBP、PA值均有顯著下降(P

3 結 論

目前臨床上有多種實驗指標能夠反映肝功能的狀態,但是大多不能快速靈敏、針對性地進行反映,且對于病情預后的指示性指標并不多。本文通過對不同類型肝損傷患者血清中RBP以及PA的測定,探究RBP與肝損傷的關系及臨床意義,實驗結果表明RBP能夠靈敏、針對性的反映肝臟損傷程度,對于病情早期判斷及預后有重要作用。

血清中的RBP和PA是由肝臟分泌合成的低分子量蛋白,PA是相對分子量為61kD的白蛋白,半衰期為1.9d,RBP相對分子量更小僅21kD的球蛋白,半衰期為3-12h[3]。在血液中,RBP和PA有重要作用,其能夠形成視黃醇-視黃醇結合蛋白-前白蛋白(R-RBP-PA),完成機體內維生素A的轉運[4]。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肝損傷患者的血清中RBP和PA水平均呈現異常,較正常人群血清中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肝臟病情的嚴重,肝臟功能受損害程度的加重,RBP和PA下降的幅度更加明顯,遠遠低于正常值,表明血清中RBP的水平能夠對肝功能的狀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且RBP較PA有更短的半衰期,僅僅為3-12h,能夠更加快速靈敏的反映患者肝臟功能的變化,可以更早期的發現急性肝損傷的病情,如急性、重性肝炎等,盡早進行積極治療,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因此,綜上所述,血清中RBP和PA的水平能作為一種評價肝臟功能損害程度的標準,對不同類型肝損傷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病情預后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龔蘭,盧業成,陳偉輝,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6,22(2):103-104.

[2] 袁育林,農生洲.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對早期腎功能損傷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6):162-164.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安福县| 杨浦区| 宜宾市| 郎溪县| 永胜县| 苗栗市| 家居| 博客| 化州市| 文成县| 扶绥县| 吴旗县| 临安市| 钟山县| 湖北省| 南乐县| 银川市| 西吉县| 汨罗市| 莱芜市| 确山县| 永仁县| 屏东县| 孝感市| 永平县| 文山县| 青浦区| 田东县| 花莲县| 开封县| 铁力市| 桐城市| 清水河县| 平顺县| 陆良县| 永福县| 四子王旗| 清远市| 黎川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