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堅決守住社保基金安全“紅線”
會議決定,在依法審慎合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一是把社保基金債券投資范圍擴展到地方政府債券,并將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投資比例從10%提高到20%。二是將基金直接股權投資的范圍,從中央管理企業的改制或改革試點項目,擴大到中央企業及其子公司,以及地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包括優質民營企業。三是將基金的信托貸款投資比例上限由5%提高到10%,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參與力度。四是允許基金按規定在全國銀行間一級市場直接投資同業存單,并按照銀行存款管理。會議要求,在把社保基金資產更多配置到收益相對較高且比較穩定的領域時,要做好政策銜接,控制投資風險,堅決守住安全“紅線”,在促發展中壯大保民生的實力。
3月28日,國務院正式《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自5月1日起施行。這一消息在市場看來。意味著社保投資即將步入更高層次的“有規可依”。事實上,早在2001年財政部和原勞動保障部就曾頒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此次《條例》的頒布意味著升級到了國務院條例級別。
關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定義和定位,《條例》明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和以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國家根據人口老齡化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確定和調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在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投資上,《條例》表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應當堅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原則,在國務院批準的固定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種類及其比例幅度內合理配置資產。
關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作和監管,《條例》要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制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資產配置計劃、確定重大投資項目,應當進行風險評估,并集體討論決定;應當制定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辦法,在管理運營的各個環節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評估、監測和應對,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辦法應當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備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委托投資的,應當選擇符合法定條件的專業投資管理機構、專業托管機構分別擔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人一托管人;國家建立健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監督制度等。
因此,筆者認為,此次《條例》的意味著社保基金投資相關條例的立法層次和權威性得到提高,社會各界關注的社保基金資金來源、投資范圍、監督管理等問題將得到進一步落實,執行《條例》將真正實現“有規可依”。
投資股市基石作用會日益顯現
從《條例》的內容來看,并沒有特別超出此前暫行辦法的內容,只是進一步明確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運營,應當堅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原則,在國務院批準的固定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種類及其比例幅度內合理配置資產。這表明雖然升級為國務院條例級別,但社保基金在固定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各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上并沒有進一步放寬。
從定位來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管理運營,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和以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這一定位表明不論此前、當前還是未來,社保基金不僅在資金來源上是明晰的,投資的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原則也是不變的。比如對股市的投資。社保基金對股市的長期投資是有利于股市長遠健康發展的,絕不是快進快出的炒作資金,隨著社保基金規模的日益增大。其對股市的基石投資作用也會日益顯現。
從現實情況來看,社會保障基金運行至今,在保值增值等方面還是顯而易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已由設立時的200億元發展到15085.92億元,累計投資收益額為7133.34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為8.82%。其中,2015年,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總額2287.04億元,收益率達到15.14%。
與此同時,《條例》明確,經國務院批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可以接受省級人民政府的委托管理運營社會保險基金;受托管理運營社會保險基金,按照國務院有關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規定執行。這意味著只要省級人民政府愿意,都可以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來委托管理運營該省的社會保險基金。在此之前,只有少數省市在這樣做,比如廣東省和山東省委托資金1732.88億元。此外,無論從《條例》內容本身還是現實情況來看,國有資本劃轉仍然會是未來社保基金資金來源的重要方面,這也意味著,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這方面的資金來源也是可持續的。
可以預見,隨著《條例》的實施與不斷完善,隨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作用也會不斷增強,對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也會產生良好的支撐作用。
《條例》落地需加快配套制度設計
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前副理事長孫小系介紹,社會保障基金運行至今,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一方面實現了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適合養老金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的制度,培養了一支隊伍。“未來把基本養老保險金結余部分交給我們運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這部分資金跟目前我們管理的基金是有很多不同的。”孫小系表示,社會保障基金是儲備性基金,沒有支付要求,也沒有負債管理問題,但社會保險基金的結余是現收現付的,期限短,關注度高,需要相應的負債管理。為此,這部分資金的管理從風險的角度來說,要求會更加嚴格。
這次《條例》明確提出國資將劃轉社保基金,為進一步降低費率提供了法律依據,換句話說,有利于加快社保降費的效率。國資劃轉無疑能為社保基金提供充足“彈藥”,社保降費就能邁出更大的腳步,企業和個人負費就有望真正減輕,也能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大活力。另外,《條例》還將對社保基金投資運營起到規范作用,同時還能為養老金投資探路。雖然社保基金蛋糕越來越大,2015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收益率達15.14%,但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公告顯示社保基金自營指數化投資的標的范圍較窄,2010年到2013年相關投資組合虧損近70億元;再如社保資金曾被挪用等。
20xx年最新社會保險法實施細則全文第一章 關于基本養老保險
第一條 社會保險法第十五條規定的統籌養老金,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計發。
第二條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滿十五年。社會保險法實施前參保、延長繳費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繳費至滿十五年。
第三條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條規定延長繳費)的,可以申請轉入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條規定延長繳費),且未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可以書面申請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申請后,應當書面告知其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權利以及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后果,經本人書面確認后,終止其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第四條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跨省流動就業,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20xx〕66號)有關待遇領取地的規定確定繼續繳費地后,按照本規定第二條辦理。
第五條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跨省流動就業,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時,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20xx〕66號)執行。
第六條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個人在達到法定的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前離境定居的,其個人賬戶予以保留,達到法定領取條件時,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其中,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可以在其離境時或者離境后書面申請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申請后,應當書面告知其保留個人賬戶的權利以及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后果,經本人書面確認后,終止其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死亡后,其個人賬戶中的余額可以全部依法繼承。
第二章 關于基本醫療保險
第七條 社會保險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退休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繳費年限按照各地規定執行。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時,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年限累計計算。
第八條 參保人員在協議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費用,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標準的,按照國家規定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支付。
參保人員確需急診、搶救的,可以在非協議醫療機構就醫;因搶救必須使用的藥品可以適當放寬范圍。參保人員急診、搶救的醫療服務具體管理辦法由統籌地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
第三章 關于工傷保險
第九條 職工(包括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由職工受到傷害時工作的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第十條 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第二項中的醉酒標準,按照《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GB19522-20xx)執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醫療機構等有關單位依法出具的檢測結論、診斷證明等材料,可以作為認定醉酒的依據。
第十一條 社會保險法第三十八條第八項中的因工死亡補助金是指《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工傷發生時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準。
第十二條 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九條第一項治療工傷期間的工資福利,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有關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應當享受的工資福利和護理等待遇的規定執行。
第四章 關于失業保險
第十三條 失業人員符合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條件的,可以申請領取失業保險金并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包括下列情形:
(一)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二)由用人單位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或者被用人單位辭退、除名、開除的;
(五)勞動者本人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條 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后重新就業的,再次失業時,繳費時間重新計算。失業人員因當期不符合失業保險金領取條件的,原有繳費時間予以保留,重新就業并參保的,繳費時間累計計算。
第十五條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應當積極求職,接受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失業人員接受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的補貼由失業保險基金按照規定支付。
第五章 關于基金管理和經辦服務
第十六條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決算草案的編制、審核和批準,依照《國務院關于試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意見》(國發〔20xx〕2號)的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每年至少一次將參保人員個人權益記錄單通過郵寄方式寄送本人。同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或者電子郵件等方式向參保人員發送個人權益記錄。
第十八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為用人單位和個人的信息保密,不得違法向他人泄露下列信息:
(一)涉及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或者公開后可能損害用人單位合法利益的信息;
(二)涉及個人權益的信息。
第六章 關于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 用人單位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拒不向職工出具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導致職工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條 職工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用人單位未依法代扣代繳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用人單位限期代繳,并自欠繳之日起向用人單位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用人單位不得要求職工承擔滯納金。
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因不可抗力造成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的,經省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批準后,可以暫緩繳納一定期限的社會保險費,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暫緩繳費期間,免收滯納金。到期后,用人單位應當繳納相應的社會保險費。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按照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提供擔保并與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簽訂緩繳協議的,免收緩繳期間的滯納金。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按照本規定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緩繳社會保險費期間,不影響其職工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第二十四條 用人單位未按月將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明細情況告知職工本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的,按照《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三十條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五條 醫療機構、藥品經營單位等社會保險服務機構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對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藥品經營單位,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協議追究責任,情節嚴重的,可以解除與其簽訂的服務協議。對有執業資格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建議授予其執業資格的有關主管部門依法吊銷其執業資格。
第二十六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機構、開設社會保險基金專戶的機構和專戶管理銀行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法情形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社會保險法第九十一條的規定查處:
(一)將應征和已征的社會保險基金,采取隱藏、非法放置等手段,未按規定征繳、入賬的;
(二)違規將社會保險基金轉入社會保險基金專戶以外的賬戶的;
(三)侵吞社會保險基金的;
(四)將各項社會保險基金互相擠占或者其他社會保障基金擠占社會保險基金的;
(五)將社會保險基金用于平衡財政預算,興建、改建辦公場所和支付人員經費、運行費用、管理費用的;
(六)違反國家規定的投資運營政策的。
第七章 其他
第二十七條 職工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的規定,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
職工認為用人單位有未按時足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等侵害其社會保險權益行為的,也可以要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依法處理。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應當按照社會保險法和《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相關規定處理。在處理過程中,用人單位對雙方的勞動關系提出異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依法查明相關事實后繼續處理。
第二十八條 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收社會保險費的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三條所規定的有關行政部門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