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免疫組化技術

免疫組化技術

時間:2023-05-29 17:51: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組化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免疫組化技術

第1篇

【關鍵詞】 自制免疫組化筆;中性樹膠;免疫組化切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void organization overflow of antibody in immunohistochemical experiment, and get not incubation and reaction on antigen and antibody.Therefore, the experiment must use immunity group pen draws a circle periphery the slice organization avoids the immune body flowing out.Methods The old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liquid stone wax pencil, pour into the 2ml gum with the vial, joins the right amount xylene dilution gum, dips the dilution after this pen the gum draws a circle periphery the slide organization.Results The result reaches 90% again using the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pen's waterproofing rate, was the same with the American import immunity group pen and the domestically produced pen its waterproofing rate effect, strengthened the immunity group masculine cell's expression effect.Conclusion The spends the old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pen definitely to be possible to replace any domestically produced, the import immunity group pen, and low in price.

【Key words】 Simple PAP pen;Neutral balsma; Immunohistochemistry

作者單位:519000廣東省珠海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病理科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是利用免疫學抗體與抗原結合的原理以及細胞化學技術對組織、細胞特定抗原或抗體進行定位定量研究的技術。它廣泛應用于生物學、組織解剖學、病理學等[1]。做免疫組化不外乎兩種方法:漂片法或貼片法[2]。然而,前者容易爛片,不適合做腦片等大而易碎的組織;后者方法較好,但為了保持良好的染色效果和節省抗體,常常需要免疫組化筆。免疫組化筆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都有在使用過程中液體石蠟流出不暢或使用中用力過大導致液體石蠟流出過多污染片子,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使用到后期隔水性差,同時圈片數量有限,且價格昂貴。我們通過多次實驗,摸索出一種廢舊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的再利用技術,其防水性好、價格低廉、可保證免疫組化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用品和器械 樹膠2 ml(中國上海懿洋儀器有限公司)、廢舊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一支、30張貼有腦片的載玻片(每張載玻片2張腦片)、0.05 m的PBS、各種抗體、MaxVisionTM試劑盒、DAB顯色劑(AEC顯色劑)(購于邁新試劑)、濕盒、恒溫細胞培養箱、冰箱、普通顯微鏡等。

1.1.2 實驗分組 實驗分3組:甲組用美國進口免疫組化筆畫圈;乙組用國產一般免疫組化筆(福州邁新公司生產)畫圈;丙組用廢舊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畫圈。每組15張載玻片(30張腦片)。

1.2 方法

1.2.1 免疫組化筆的制作方法 將廢舊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放入二甲苯中,將筆芯中殘留的液體石蠟徹底溶解去除干凈之后取出,這樣就制成了一只再利用免疫組化筆。

1.2.2 免疫組化筆的使用方法 用小瓶倒入2 ml樹膠,加入適量二甲苯稀釋樹膠,將再利用免疫組化筆蘸少量稀釋后樹膠圍繞切片組織周圍0.2 cm處畫圈,樹膠不能覆蓋切片上的組織。

1.2.3 免疫組化MaxVisionTM法(試劑盒及抗體均購于福州邁新試劑公司)[3]。①石蠟切片脫蠟和水化后,用PBS(pH7.4)沖洗3次,3 min次。②根據每一種抗體的要求,對組織抗原進行相應的修復。③如果有必要(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含量過高的組織),每張切片加一滴或50 μl 3%過氧化氫,室溫下孵育10 min,以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PBS沖洗3次,3 min/次。④除去PBS液,每張切片加一滴或50 μl的第一抗體(用戶自選),室溫下孵育60 min或4℃過夜,建議參見每種抗體的說明書。PBS沖洗3次,3 min/次。⑤除去PBS液,每張切片加一滴或50 μl即用型MaxVisionTM試劑,室溫下孵育10~15 min。PBS沖洗3次,3 min/次。⑥除去PBS液,每張切片加2滴或100 μl新鮮配制的DAB或AEC溶液,顯微鏡下觀察3~5 min(DAB)或10 min(AEC)。⑦自來水沖洗,蘇木素復染,PBS或自來水沖洗返藍。如果用DAB顯色,則切片經過梯度酒精脫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固;如果用AEC顯色,則切片不能經酒精脫水,而直接用水性封片劑封片。

1.2.4 結果觀察及統計學處理 觀察整個實驗過程中再利用免疫組化筆的隔水性效果;鏡下觀察組織切片中抗原與抗體結合后抗原在免疫組化中陽性反應物的表達情況,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

2 結果

2.1 3種免疫組化筆隔水率的比較 美國產免疫組化筆的隔水率為90%;國產免疫組化筆的隔水率為80%;而再利用的免疫組化筆的隔水率可達90%。

2.2 3種免疫組化筆對免疫組化試驗陽性結果的影響 鏡下大體觀察發現:用再利用的免疫組化筆畫圈的切片陽性結果良好,而用美國產免疫組化筆畫圈的切片雖有陽性結果,但片子周圍有時有污染現象。

3 討論

我們在多次免疫組化實驗中發現:市售的各種免疫組化液體石蠟筆有時會出現使用不暢,甚至根本畫不出來,有時畫片時稍用力過大,液體石蠟就會從筆芯中溢出過多污染切片,是影響免疫組化結果的因素之一,而且此筆價格昂貴,一桿國產筆價格大約在400元左右,畫圈不超過200個筆芯中的液體石蠟即用完。為此,我們通過多方探索找到了理想的替代品:中性樹膠。樹膠是一種天然樹脂,廣泛應用于生物學、醫學,作為生物切片的封藏劑,它可溶于二甲苯、苯、甲苯、二氧氯環等,不溶于水[3]。中性樹膠中加入適量二甲苯稀釋,可使樹膠易浸入筆芯中,在切片上畫圈時使之順暢,同時二甲苯揮發后樹膠畫的圈淡且薄,但卻不影響隔水效果。免疫組化組織切片染色后需用中性樹膠封片,封片用的樹膠與畫圈用的樹膠相互溶合,不會形成污染。故此,我們應用其特性再利用了廢舊的免疫組化筆,在實驗中不但節約了大量的資金,而且使用方便耐用,3 ml 樹膠可畫300個圈左右,代價大約只有2元錢。最重要的是它不影響免疫組化結果,由于隔水性能好,保證了抗原抗體的充分結合,增強了免疫組化的效果,節約各種抗體及試劑盒各試劑,故可推薦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李成文.現代免疫化學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97100.

第2篇

【論文摘要】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其它高、新技術在病理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樣作為體育界的基礎研究學科運動人體科學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簡單的宏觀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醫學檢驗以及病理學實驗技術在運動人體科學廣泛應用,尤其是組織病理學技術中定位技術,例如免疫組化、原位雜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種病理學常用的定位技術的方法進行綜述。

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技術

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的廣泛應用,病理學研究產生了劃時代的飛躍。免疫組織化學是病理學實驗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質水平用各種特異性抗體檢測細胞內各種抗原物質。根據標記物的不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可分為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酶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鐵蛋白技術、免疫金-銀細胞化學技術、親和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電子顯微鏡技術等。

1.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步驟免疫組化技術是在組織化學的方法上結合免疫學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學的核心——抗原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用標記抗體追蹤抗原,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于結合后的特異性抗體上的顯示劑,如酶、金屬離子、同位素等顯示一定的顏色,并借助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電鏡對其顏色進行觀察,以達到檢測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①特異性強,免疫組化中抗體與組織細胞中的抗原的結合是特異的。如白細胞共同抗原(LCA)顯示淋巴細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鏈酶素—過氧化物酶連接(SP)法的出現,使抗體的稀釋度(代表敏感度)達到了上千、上萬,甚至上億倍,使免疫組化技術更加可靠。③定位準確,由于抗原抗體的結合是特異的,因而免疫組化技術可在組織和細胞內準確定位,對不同抗原在同一組織或細胞中進行定位觀察,將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對疾病進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雜交實驗技術

原位雜交是將組織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來檢測合定位核酸的技術。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斷來檢測細胞內是否存在欲檢測物質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組化更加靈敏而深入一個層次的檢驗方法。根據所選探針和待測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雜交有DNA-DNA雜交、DNA-RNA雜交、RNA-RNA雜交等。

2.1原位雜交技術的應用原位雜交由于不需要從待測組織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將形態學與基因功能活動的變化相結合進行多層面的研究。主要應用:①細胞特異性mRNA轉錄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圖譜、基因表達和基因組進化的研究;②感染組織病毒DNA/RNA的檢測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種功能基因在轉錄水平的表達及其變化的監測;④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⑤檢測染色體的變化;⑥間期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2.2原位雜交技術與免疫組化的比較

2.2.1兩者的區別原位雜交與免疫組化染色技術相比較,這兩種方法的共同之處均具有定位檢測的功能,且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體,其檢測對象是抗原,機制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是蛋白質表達水平的檢測;原位雜交使用的是探針,遵循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與待測靶序列結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檢測。從實驗方法來看,免疫組化染色操作相對簡單,成本相對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相對小;原位雜交技術無論從實驗設計上,還是從實際操作上均較免疫組化染色復雜,成本的高低與試劑的種類和來源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直接選用商品化的標記探測和檢測試劑盒的實驗成本較高;熒光標記探針較非熒光標記探針的成本高,對樣本及實驗條件的要求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2.2.2免疫組化與原位雜交雙標技術雙標技術是在同一張組織切片上標記兩種不同的抗體或同時應用兩種不同的檢測手段,如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技術,在不同層次來檢測同一細胞上某些物質的表達是否有相關性的一種實驗方法。與傳統的單項檢測相比,雙標記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間各種差異而引起的時間或空間的樣本誤差。實驗方法上先進行原位雜交會減少免疫組化過程中對待測DNA或RNA的破壞或影響,一般目前均推薦先進行原位雜交后進行免疫組化標記[2,3]。具體的操作跟單純的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①所用的實驗設備必須經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過夜,操作時須帶口罩及手套;②當雜交步驟完成后,切片必須認真浸泡及長時間洗滌至少超過30min。③作免疫組化的各步驟時間均須適當延長,以增加抗原抗體間的結合,楊青春等人研究發現每個步驟均延長2~3倍時間。④免疫組化顯色后不需要用蘇木精復染,以免遮蓋核信號。

參考文獻

[1]紀小龍,施作霖.診斷免疫組織化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7.5.

第3篇

免疫組化技術,在現代生物學領域中廣泛應用,在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疾病尤其是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為了使顆粒清楚、背景不加深,經實驗應用蠟塊切好片,用15%乙醇處理,做免疫組化染色,細胞核和細胞漿的背景著色明顯減輕,顆粒清晰,更易計數,取得較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取材 取乳腺標本,將組織切成1.5 cm×1.5 cm×0.2 cm大小,中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

1.2 切片 連續切片3 μm厚,并做常規免疫組化染色和切片后用15%乙醇處理后的免疫組化染色。

1.3 免疫組化染色 將切片放入有蓋的15%乙醇塑料容器內漂洗數分鐘后,迅速放入水浴缸內展平處理,結束后于60 ℃烤箱4 h。切片常規脫蠟至水,按免疫組化染色常規步驟進行DAB顯色,水洗,迅速常規脫水,透明、封片。

2 結果

2.1 圖1 常規免疫組化染色:背景呈棕色,顆粒呈棕褐色 ×40作者單位:430085 湖北武鋼二醫院病理室(張麗 徐毅 吳愛軍 劉樹剛 袁偉);湖北武鋼二醫院外科(陳首虹 羅力 紀光偉)

2.2 用15%乙醇處理切片后的免疫組化染色觀察 背景白色或淺黃色與棕褐色的顆粒形成鮮明對比,易于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如圖2)。

3 討論

3.1 用15%乙醇處理切片后的免疫組化染色,是因為醇分子中的氫氧鍵高度極化的緣故。羥基上帶有部分正電荷的氫可以和另一分子中帶部分負電荷的氧相互吸引而形成氫鍵,因此液體狀態的醇通過氫鍵發生締合[1]。從組織細胞水平進行抗原抗體反應[2]。結果,背景清晰,棕褐色顆粒與背景反差增大。

3.2 在染色過程中應注意:①DAB顯色時間要短,不超過3 min即可;②15%乙醇容器要加蓋,以免揮發;③對比染色應為清楚地顯示陽性成分與進行HE染色等。此種方法:重復性好,結果穩定,具有可行性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承德醫學專科學校.醫用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40.

第4篇

【關鍵詞】 胸腔積液;冰凍切片;免疫組化

胸腔積液是多種胸部疾病,特別是腫瘤性疾病的常見伴發體征,甚至為患者首發表現,明確胸腔積液的性質對于疾病的診斷、治療有重要意義。一般病理檢查通常離心、涂片、HE染色,但由于細胞分散、染色效果不好、重復性差等原因,診斷的陽性率低,易漏診。尤其是增生的間皮細胞和轉移性腺癌;未分化癌與小細胞癌和淋巴瘤之間不易區別,疑診病例較多,對臨床幫助不大。我們將胸腔積液離心后進行冰凍切片常規HE染色,同時進行相應的免疫組化標記,明顯提高了胸水細胞診斷的陽性率及準確性。該方法可重復性高,細胞清晰,能明確診斷,部分病例能明確腫瘤的類別和來源,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6年5月—2008年12月我們共收集胸水標本6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齡32~82歲,平均年齡51.6歲。經組織學或結合臨床資料證實腺癌12例,鱗癌8例,惡性上皮型間皮瘤4例,間皮增生40例。

1.2 方法 ①將送檢的胸水直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下面沉淀的部分30 ml于試管內,2 5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去掉,離心沉淀物涂片1張、HE染色。沉淀的部分放在冰凍切片機上冷凍頭上,然后加入OCT包埋劑進行切片。②胸水離心沉淀物少就直接倒去上清液,先在冰凍切片機的冷凍頭上加入OCT包埋劑,然后將胸水離心沉淀物放在上面進行切片。③胸水離心沉淀物常規切片6張:1張HE染色,5張免疫組化染色。④制作免疫組化染色的冷凍切片必須冷藏保存,然后根據需要進行免疫組化染色。⑤免疫組化染色標記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EMA)、肺癌相關抗原(LCA)、間皮細胞、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組化染色方法:采用即用型快捷免疫組化MaxvislonTM試劑盒,試劑及抗體和免疫組化陽性片均由福建邁新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陰性對照采用PBS作為一抗。

染色步驟:①切片室溫干燥后,入4℃丙酮固定10 min,用PBS(pH7.4)沖洗3次,每次3 min。②根據每一種抗體的要求,對組織抗原進行相應的修復,除細胞角蛋白用胰酶消化外,間皮細胞、vimentin、LCA、EMA都要檸檬酸高溫修復(按說明操作)。 ③每張切片加1滴3%過氧化氫,室溫下孵育10 min,PBS沖洗3次,每次3 min。 ④每張切片加1滴自選1抗體,室溫下孵育60 min。⑤PBS沖洗3次,每次3 min。⑥除去PBS液,每張切片加2滴新配制的DAB溶液10 min。⑦自來水洗,蘇木素復染直至中性樹膠封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1,P

2 結果

送檢的64例胸水直接離心涂片HE染色診斷陽性細胞7例,陰性39例,可疑18例。應用冰凍切片技術聯合免疫組化檢查結果陽性細胞24例,陰性38例,可疑陽性僅2例;χ2=22.13,P

3 討論

胸腔積液是多種胸部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的常見伴發體征,甚至為患者首發癥狀。通過胸腔積液對明確病變性質及類型有重要意義,對疾病的治療也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的胸水病理檢查僅僅行單純離心、涂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但由于細胞分散、染色效果不理想,又因細胞容易堆積成團,其診斷的陽性率較低,特別是小細胞腫瘤難以和間皮瘤、淋巴瘤、未分化腫瘤細胞區別。  冰凍切片技術是一種成熟的病理制片技術,已廣泛用于病理診斷。其與直接涂片法比較,可全面、簡單、快捷的收集積液內的腫瘤細胞;切片質量高,視野清晰,細胞分布均勻,可明顯提高腫瘤細胞的陽性檢出率和診斷準確性;而且細胞相對較集中,可明顯節約診斷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特別對于有較大組織塊殘存的樣本,可重復性切片。我們在胸水細胞病理診斷中采用冰凍切片技術聯合免疫組化,大大提高了胸水細胞診斷的準確性,免疫組化又能準確的定位腫瘤細胞的表達抗原,確定腫瘤細胞的屬性及來源,明顯提高了陽性細胞的檢出率。不僅有助于良、惡性的判斷,而且對常規涂片中難以鑒別的間皮細胞瘤和轉移性腺癌的識別以及對分化差的腫瘤的病理診斷或腫瘤類型的確定有重要作用。

細胞角蛋白(CK)廣泛存在于各種上皮細胞及上皮源性腫瘤細胞中,故某些低分化腺癌可呈強陽性表達,而間皮細胞則為弱陽性,在間皮瘤中也可為強陽性,所以CK可作為上皮源性腫瘤的重要標記物,但不能完全區分腺癌與間皮瘤。EMA是一種高分子質量跨膜糖蛋白,在正常腺細胞中表達率很低;但在癌組織由于存在畸形糖基化和糖基化不完全,使其核心蛋白暴露出新的蛋白表位或新的糖抗原,從而成為上皮組織來源腫瘤特異的抗原之一。LCA對肺癌診斷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可用于肺癌的輔助診斷。波形蛋白(vimentin)是間葉源性腫瘤細胞的標記物,絕大多數癌為陰性表達,而間皮瘤呈陽性表達,因此可用于區分腺癌與間皮瘤。我們應用一組抗體進行檢測比較,不僅提高了診斷的陽性率,而且對腺癌和惡性間皮瘤起到鑒別診斷作用。

在操作中應注意幾個問題:①冰凍切片不能太厚,一般4 μm連續切片,同時應使用粘膠片,切片后如果不染色,必須吹干,冷藏保存。②在胸水細胞離心沉淀較少的情況下,倒去上清液,先在冰凍切片機的冷凍頭上加入OCT包埋劑,然后將胸水離心沉淀物放在上面進行切片。 ③如果血性胸水,可加入0.5%氯化銨溶液離心去除紅細胞效果較好。 ④在采集胸水時最好使用一次性吸管吸取下面沉淀部分,胸水應新鮮。⑤免疫組化觀察時應注意,胞漿和細胞核陽性色差異,特別是惡性間皮瘤陽性部位在胞膜部分,免疫組化還可以根據病例不同選擇不同的抗體。

綜上所述,冰凍切片聯合免疫組化檢測可明顯提高胸積液細胞診斷的陽性率及準確性,且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對腫瘤細胞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可為臨床正確選擇治療方案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夢海,梁忠泉,袁昌隆,等.痰液和胸腹水沉淀物切片在腫瘤脫落細胞學中的應用[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3,19(4):409.

第5篇

關鍵詞 胃腸間質瘤 免疫組織化學 CD117 CD34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干細胞的腫瘤,臨床并非十分罕見。相關報道近年發病率為1~2/10萬,中國至少應超過此數目。收集57例GIST臨床病例并做免疫組化檢測,探討其臨床病理特點和免疫組化特征,為進一步規范病理診斷標準及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依據。

材料與方法

標本來源與檢測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10年12月明確診斷為胃腸道間質瘤的手術標本57例,經10%中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采用S-P法對所有病例進行CD117、CD34、SMA、Desmin等抗體的免疫組化檢測。

手術方式:57例均為手術完全切除,切除距腫瘤均2cm以上。其中,胃間質瘤行大部分切除或行楔形拒不切除,大、小腸間質瘤切除約10cm的腸管及相應的系膜或局部或姑息切除。

結 果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中男31例(54.39%),女26例(45.61%),男女比例1:0.839;年齡39~82歲,平均58.77歲;發生部位:胃20例(35.09%),小腸19例(33.33%),十二指腸10例(17.54%),結腸5例(8.78%),腹膜3例(5.26%),瘤體直徑≤5cm者30例,>5cm者27例;主要臨床癥狀:腹痛、腹脹,消化道出血,腹塊,腸梗阻等,全組均無惡病質表現。見表1。

病理學特征:大體標本上,病灶表現為黏膜下、壁內和漿膜下小結節,部分表現為潰瘍,稍大的腫瘤突出于腔內,20%~30%出現潰瘍,切面質地從稍硬至變軟,伴出血時中心呈褐色,其中5例腫塊伴有出血性壞死和囊性改變;組織學上,由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兩種腫瘤細胞主要形態,梭形瘤細胞呈交叉囊狀、柵欄狀、旋渦狀或假菊形團樣排列,上皮樣瘤細胞呈彌漫片狀、小巢狀排列。

免疫組織化學結果:本組57例中CD117陽性表達56例(98.25%),CD34陽性表達45例(78.95%),SMA陽性表達(35.09%),Desmin陽性表達(1.75%),見表2。

生物學分級標準:GIST的生物學行為分級按2008年改良的NIH危險度評估,見表3。

討 論

1983年Mazur和Clark受首先命名胃腸道間質瘤(GIST)并描述了這是一組位于胃腸道和腸系膜上具有明確病理和免疫組化特征的胃腸道肉瘤[1],當時認為此是一種少見腫瘤,但近年來由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及免疫組化、基因檢測等技術的應用,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據報道GIST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2.2%,根據目前已發現的GIST相關基因改變可將腫瘤分為3類:c-kit突變型(80%~85%),PDGFRA突變型(5%~10%),野生型GIST(10%)。目前公認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進展,對GIST的認識不斷更新,特別是在腫瘤的組織起源、分子遺傳學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等方面,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可以提高GIST的治愈率。但至今GIST的手術療效和術后易復發等仍是困床的難題[2,3]。

本組經免疫組化檢測顯示CD117和CD34陽性率較高,SMA、Desmin的陽性率均較低,因此,可將CD117和CD34陽性作為診斷GIST的標志。但是許多GIST有明顯的臨床特征,但不是所有的GIST均CD117(+),反之,也不是CD117(+)的腫瘤都是GIST。Miettine等[4]已建議,將GIST定義為胃腸道除外平滑肌腫瘤和神經鞘瘤以及神經纖維瘤的富于細胞且表達CD117的梭形、上皮樣或多形性的間葉源性腫瘤。所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鑒別胃腸道間質瘤中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認為,GIST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但現在人們認所有的GIST都是有一定的惡性潛能。這類腫瘤無絕對良性,目前比較公認的是:腫瘤大小、核分裂像計數及原發部位,是GIST最重要的預后參考指標。目前對GIST的治療以手術加靶向藥物治療為主,約83%的患者可以進行根治性切除,但術后易發生復發、轉移,5年生存率45%~70%[5]。伊馬替尼這種新型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模式,其不僅反應輕微,而且可以用于術后復發或轉移的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ESMO指南建議。在開始新輔助治療前,推薦做腫瘤活檢并行基因突變檢測。以早期篩選潛在甲磺酸伊馬替尼耐藥的人群[6]。伊馬替尼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模式。

參考文獻

1 Mza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Am J Surgpathol,1983,7(6):507-519.

2 Kitamura Y.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ast ,present,and future.J Gast Nonterol,2008,43:499-508.

3 Raee,ah E,Merimsky O,Kuten A,et al.Imatinib mesylate (glivec)a treatment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long term followup.Harefuah,2007,146:329-334.

4 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lolgical,immunohistl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J.Virchows Arch,2001,438(1):1.

5 Neuhaus SJ,Clark MA,Hayes AJ,et al.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in the post imatinib orb.ANZJ Surg.2005,75:165-172.

6 Casali PG,Jest L,Reichardt P,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uts:ESMO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follow-up.Ann Oncol。2009,19(suppl 2):ii35-ii38.

表1 腫瘤生物學行為與發生部位的關系

第6篇

【關鍵詞】抗原修復;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R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294-01

在病理診斷和科研中,免疫組織化學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和接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它能提供抗原特異性表達和準確定位,有助于一些疑難病理診斷問題的解決。但目前所進行的常規石蠟切片標本均用甲醛固定,使抗原性物質或由于形成醛、羧甲鍵等原因而被封閉了部分抗原決定簇,或由于蛋白之間發生交聯而使抗原決定簇隱蔽,從而影響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抗原修復[1]。目前,基層醫院病理科常用的抗原修復方法有兩種:高壓鍋修復和微波爐修復。我們選擇了15種常用抗體用高壓鍋、微波爐兩種修復方法進行免疫組化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設備

OLYMPUS CX―41顯微鏡、市售家用微波爐、高壓鍋、電磁爐。

1.2 試劑:15種抗體、即用型二步法(非生物素)檢測試劑盒、DAB顯色劑、PBS磷酸鹽緩沖液(0.01M PH7.2―7.4)、檸檬酸鹽緩沖液(0.01M PH6.0)均購自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組織材料:病理組織來自我院病理科,經10%中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厚約4μm 。

1.4 高壓鍋法:15張切片脫蠟、水洗后置于0.01mmol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中,加熱至噴汽,開始計時,2.5分鐘后,離開熱源,自然冷卻。PBS沖洗2次,每次約3分鐘。后按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

1.5 微波爐法:15張切片脫蠟、水洗后置于盛有0.01mmol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的耐熱容器中加熱至沸騰(98 -100℃),持續10分鐘。自然冷卻, PBS沖洗2次,每次約3分鐘。后按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

2 結果

光鏡下,細胞質(細胞核)內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陽性細胞數占1%-10%為(+),11%-50%為( ++),51% -80%為( +++) [2]。從表中可以看出:15種抗體中,有10種抗體顯色結果相同,2種微波修復比高壓修復染色效果提高了一個(+),3種高壓修復比微波修復染色效果提高了一個(+)。

3 討論

用微波進行抗原修復,時間短時染色較淺,時間長時背景深[2]。因此,抗原修復時間的掌握很重要。在本次試驗中,部分膜、漿標記的抗原,微波修復要比高壓修復顯色效果滿意;高壓處理檢測細胞核抗原,較為滿意。總之,在日常工作中,利用本科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條件,選擇合適的抗原修復技術能夠改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我們要根據抗原的不同表達部位,選擇合適的抗原修復方法,提高免疫組化染色的效果,使反應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喉癌;Lumican;組織芯片;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 R7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4(b)-134-01

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研究逐漸深入,組織芯片技術的發展,為喉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 PGs)作為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調節癌細胞的生長和侵襲,在原發灶的生長或轉移灶的形成期間,細胞外基質會通過生物合成和降解形成特征性的重塑。小的富含亮氨酸蛋白聚糖(small leucine rich proteoglycans, SLRP)不僅可以調節細胞外水平衡、影響組織生物力學,同時在細胞遷移、增殖、腫瘤生長、黏附和移行,以及調節生長因子的活性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應用組織芯片技術及免疫組化方法檢測分析,旨在探討Lumican在喉癌組織中的表達與組織學及臨床所見之間的關系,現將相關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集2007 年1 月~2009年10月我院喉癌手術切除標本,包括喉癌組織以及癌旁正常組織65對,將其按病理分型統計:低分化鱗癌29例,高分化鱗癌36例。淋巴結轉移陽性25例,陰性40例。男45例,女20例,年齡42~75歲,平均65歲。聲門型37例,聲門上型28例。因芯片脫落及殘缺無法分析的點共3對。

1.2 試劑

羊抗人Lumican多克隆抗體;SP-9003免疫組化試劑盒;黏片劑APES和DAB顯色試劑盒;0.01MPBS緩沖液(pH值為7.2~7.4),0.01 ml枸櫞酸鹽緩沖液(pH值為6.0)。

1.3 實驗方法

HE染色包括準備、脫蠟、染色、脫水透明、中性樹脂封片。

免疫組化的準備工作及脫蠟步驟同HE染色,然后加3% H2O2作用10 min,抗原恢復,正常山羊血清封閉室溫15 min,滴加一抗,PBS沖洗,滴加相應的二抗, PBS沖洗,滴加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再進行PBS沖洗,DAB顯色,蘇木素復染,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同HE染色。

1.4結果判定

免疫組化結果判定:在胞膜或細胞漿著色呈棕黃色顆粒大于30%為強陽性表達(++),5%~30%為陽性表達(+),

1.5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在62對組織芯片中,癌細胞組中有46例不同程度Lumican蛋白的表達(強陽性20例,陽性26例),占74.19%,而癌旁正常組織中僅有17例有陽性表達,占27.42%,其余45例無表達,在喉癌組織中Lumican的表達明顯高于Lumican在癌旁正常組織中的表達(P

3 討論

338個氨基酸組成了Lumican蛋白,12號染色體的12q21.3-q22區為其基因定位區[1]。其中亮氨酸高度重復的一個中央區構成了信號肽的核心蛋白,兩側二硫腱的分子中心區可進行N-糖基化鏈鎖[2]。

Seya等[3]對伴有早期淋巴結轉移的158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免疫組化方法的研究發現,高表達Lumican患者生存率顯著降低,并且高表達的Lumican與癌腫浸潤深度和淋巴結的轉移范圍相關,與性別、年齡、發病部位、是否侵及淋巴管及靜脈及組織分型無關。

本實驗對62對組織芯片研究顯示,癌細胞組中有46例不同程度Lumican蛋白的表達,在與癌細胞毗鄰的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較弱,而僅17例癌旁正常組織中有Lumican的弱表達。部分癌旁正常黏膜上皮組織中有Lumican的弱表達。研究結果與Lu等[5]的不完全一致,考慮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是否為大樣本研究。②在免疫組化過程中有無進行抗原修復。③實驗所用抗體具有不同的靈敏性[6]。

本研究發現在喉癌組織中Lumican的表達強度顯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組織(P

通過本次實驗,證實Lumican在喉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闡明Lumican與組織學及臨床所見的關聯,將有利于對疾病進展及愈后的評估與判斷。

[參考文獻]

[1]Dunlevy JR, Neame PJ, Vergnes JP. Identificationof the N-linked oligosaccharide sites in chick corneal lumicanand keratocan that receive keratan sulfate [J]. J Biol Chem,1998,273(16):9615-9621.

[2]Hardingham TE, Fosang AJ. Proteoglycans: many forms and many functions [J]. FASEB J,1992,6(3):861-870.

[3]Seya T, Tanaka N, Shinji S. Lumican expression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with nodal metastasis correlates with poor prognosis[J].Oncol Rep,2006,16(6):1225-1230.

[4]張映,張園.喉癌163例治療分析[J].交通醫學,2009,23(1):93-94.

[5]Lu YP, Ishiwata T, Kawahara K. Expression of lumican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J]. Pathology International,2002,52(8):519-526.

第8篇

【關鍵詞】 胃腸間質瘤;免疫組化;診斷

--------------------------------------------------------------------------------

作者單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病理科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可見于胃、小腸、結直腸、食管,其中以胃最為常見。此腫瘤好發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近年來隨著對胃腸間質瘤認識的加深,免疫組化的開展,現對此腫瘤的診斷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我院近幾年診斷的胃腸間質瘤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胃腸道間葉腫瘤32例。年齡31~76歲,中位年齡543歲,其中男19例(59%),女13例(41%)。

12 方法 所有標本經10%福爾馬林固定24 h,石蠟包埋切片,分別進行HE和免疫組化染色。

13 組織學良惡性判斷標準 目前胃腸間質瘤的良惡性可分為3類[1]。良性:腫瘤直徑5 cm,細胞排列密集,細胞無多形性或輕度呈多形性,無或者有少量壞死,核分裂像5 cm或彌漫多個,細胞排列密集并見細胞多形性,壞死多見,核分裂像>5//50 hPF。

2 結果

21 腫瘤大體形態特征 腫瘤大小不等,邊界清楚,無包膜,多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直徑30~100 cm,多為單發。腫瘤多位于胃腸肌壁間,漿膜下層或突入管腔,向腔內生長呈息肉樣腫塊常伴潰瘍形成,向漿膜下生長者形成漿膜下腫塊。腫瘤切面呈灰白色,編織狀,質地中等。

22 組織學特點 GIST的組織學呈多樣性,大部分病例腫瘤主要由長梭形細胞組成,呈編織狀排列,核略呈梭形,有時出現柵狀排列;還有一些病例由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按不同比例組成,上皮樣細胞體積較大,胞漿寬大,空泡狀,核圓形或卵圓形。

23 免疫組化表型特征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2],胃腸間質瘤可能來源于Cajal細胞,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表明CD117呈陽性,CD117是一種干細胞因子的跨膜受體,約90%以上的GIST表達此類抗體。CD34也有70%~80%的陽性率,SMA常常局灶表達,陽性率為20%~30%,S100和Desmin呈陰性。我院的此32例GIST病例中有30例(93%)CD117呈陽性,26例(81%)CD34呈陽性,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3 討論

GIST是一類成分復雜的間葉性腫瘤[3],具有不成熟的梭形和(或)上皮樣細胞增生。此類腫瘤曾被認為是不典型的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它是一類獨立起源于胃腸道原始間質干細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腫瘤。

GIST多見于成人,好發于40歲以上,年青人少見,男性稍多于女性。胃腸間質瘤發生于胃者最為多見,小腸次之,食管和大腸少見。臨床常見癥狀表現為隱約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梗阻,腹部包塊等。GIST由不同數量的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組成。梭形細胞胞質紅染,核呈梭形,染色質稀疏;上皮樣細胞體積較大,形態不一,胞漿豐富可呈空泡樣。

GIST組織細胞學形態方面變化比較大,尤其是在同一種腫瘤之內可見梭形細胞到上皮樣細胞等不同的細胞學形態,在光鏡下很難進行區分,所以免疫組化在GIST的診斷中作用很大。近年來的免疫組化結果表明[4],CD117和CD34陽性率較高,且兩者的共同陽性率也可達到65%,部分病例SMA和S100呈局灶陽性,Desmin多為陰性。目前的臨床病理工作中可以把CD117和CD34陽性作為GIST的診斷標志。

影響GIST預后的因素有腫瘤的部位、瘤體的浸潤程度、粘連程度、核分裂像及KIT基因突變等[5]。腫瘤直徑>5 cm或10 cm者、腫瘤破裂者、核分裂像>5/50 hP者顯示預后差。

參 考 文 獻

[1] 劉彤華主編診斷病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7.

[2] 劉彤華,劉復生主編疑難外科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41.

[3] 彭杰青.胃間葉組織腫瘤,外科病理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0.

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抗原修復法對DA.1U大鼠肝組織內核受體檢測結果的影響。方法 應用微波修復法、高壓修復法、酶修復法和高壓加酶修復法對DA.1U大鼠肝組織切片進行修復,然后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DA.1U大鼠肝組織內核受體LXRα、LXRβ、PPARγ和FXR經高壓抗原修復后,染色陽性強度較其他修復方法明顯增強,而且定位較佳。結論 在核受體免疫組化染色中高壓抗原修復法染色效果優于其他抗原修復法。

【關鍵詞】 核受體;免疫組織化學;抗原修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igen retrieval on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Methods Antigens were retrieved by using microwave oven, autoclave, enzyme and autoclave plus enzyme, respectively, in liver sections from DA.1U rats, follow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After antigen retrieval with autoclave, the positive staining intensity of nuclear receptors LXRα, LXRβ, PPARγ and FXR in the liver sections from DA.1U rats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nd the location of nuclear receptors was better by using this method than the others. Conclusion In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using autoclave to retrieve antigens is the best method.

KEY WORDS: nuclear recepto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tigen retrieval

核受體在生物體內廣泛分布,與配體結合后活化,調控基因的表達,在機體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核受體LXRα、LXRβ、PPARγ和FXR在糖、脂代謝調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參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是根據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用標記的特異抗體對組織細胞內抗原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甲醛溶液固定導致許多抗原決定簇被掩蓋,不能與抗體很好結合。核受于核內,鏡下觀察染色結果時,若隱若現,抗原表達不均勻。為了解決該問題,使抗原決定簇能很好的暴露出來,我們采取了微波修復法、高壓熱修復法和酶修復法等。抗原修復方法對DA.1U大鼠肝組織切片進行修復;比較分析不同抗原修復法對DA.1U大鼠肝組織內核受體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Olympus DP71圖像分析儀。LXRα、LXRβ、PPARγ和FXR抗體購自Abcam公司;免疫組化(SP法)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組織材料

病理切片來自DA.1U大鼠糖尿病模型肝組織,經40g/L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5μm厚,每個蠟塊各切5片。

1.3 抗原修復

組織切片常規脫蠟至水,3%(體積分數)H2O2滅活內源性過氧化物酶,0.02mol/L PBS沖洗后抗原修復。

1.3.1 微波修復法

將切片插入塑料切片架,放置于盛有150mL 0.01mol/L檸檬酸鹽緩沖液(pH 6.0)的容器中,置微波爐內加熱1min 40s,使緩沖液溫度保持于82℃以上。取出切片架,室溫放置3min,然后將切片架置于涼水中冷卻15min。

1.3.2 高壓修復法

將切片插入金屬架,放置于盛有400mL 0.01mol/L檸檬酸鹽緩沖液(pH 6.0)的燒杯中,將燒杯放入高壓鍋內,蓋鍋、壓閥。待煮沸噴氣后,計時2~3min,然后將壓力鍋端離電爐,自然冷卻20min后取出切片。

1.3.3 酶修復法

將復合消化液滴加于切片組織上并完全覆蓋,將切片放入濕盒內,37℃溫箱中消化10min。

1.3.4 高壓加酶修復法

按上述方法高壓修復后取出切片,蒸餾水沖洗,PBS洗2min×3次后,將復合消化酶滴加于切片組織上并完全覆蓋,將切片放入濕盒內,37℃溫箱中消化3min。

1.4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經上述步驟處理后的切片均用PBS沖洗3次,各5min;滴加正常動物血清封閉液,室溫放置20min,甩去多余液體;每張切片滴加Ⅰ抗30μL,4℃過夜,次日37℃復溫45min,PBS沖洗2min×3次;每張切片滴加生物素標記Ⅱ抗30μL,37℃ 20min,PBS沖洗5min×3次;滴加鏈酶親和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37℃ 20min,PBS沖洗5min×3次;DABH2O2顯色,在顯微鏡下控制染色程度,自來水沖洗10min;蘇木素復染。以PBS替代Ⅰ抗作為陰性對照。

2 結 果

核受體LXRα、LXRβ、PPARγ和FXR均表達于核內,以核內出現棕黃色或棕色顆粒為陽性。對4種核受體抗原采用4種抗原修復方法,以PPARγ為例說明(圖1):①陰性對照,未見特異性免疫染色,肝細胞核均被蘇木素染為藍色;②不修復,可見肝細胞核均為藍色,未見棕色顆粒;③微波修復,在少數肝細胞質中出現棕色顆粒,核仍為藍色,定位不準確;④酶修復,采用復合消化液修復肝組織后,細胞核未被染色;⑤高壓修復,該法修復肝組織切片后,染色強度明顯強于其他修復法,而且背景清晰;⑥高壓加酶修復,通過該法修復后,肝組織染色強度強,但是組織碎裂,且背景深。LXRβ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見圖2。

3 討 論

甲醛固定時,蛋白質的自由氨基與醛基形成羧甲基,或蛋白質氨基酸殘基在分子內或分子間形成醛鍵,使得蛋白質抗原決定簇部分被封閉,無法表達出來,影響免疫組化的結果[1]。抗原決定簇是否充分暴露,是決定免疫組化結果的關鍵因素。為了更好地暴露抗原,目前世界公認的方法就是進行抗原修復。抗原修復方法主要包括熱修復和酶修復。高溫抗原修復方法機理復雜,高壓可使交聯斷裂或折疊的肽鏈解開,從而暴露抗原決定簇[2];微波場內離子或極性分子直接碰撞,使扭曲、折疊的異常結構恢復正常[3]。熱修復法比較穩定,因高壓修復法避免了外界環境對溫度的影響,在染色強度和重復性方面優于微波修復法[4]。酶修復法則是通過溶解抗原表面的變性蛋白使之暴露,但是酶消化時間因組織不同而異,不易控制,結果不穩定。在抗原修復過程中仍需注意:①抗原修復液的選擇:在修復過程中應加入足夠的修復液防止干片,一般選用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它適用于大多數抗原,修復效果佳。②抗原修復溫度及時間的選擇:有研究表明,溫度達到92℃以上才能使甲醛固定的蛋白抗原修復,一般應保持在92℃~98℃。有效溫度持續時間長短應因抗原修復方法不同而不同,一般微波修復法溫度不好控制,抗原修復液易沸騰,容易脫片,應嚴密觀察;高壓修復時,盛有抗原修復液的燒杯隔水放在高壓鍋內,壓閥噴氣2~4min,溫度容易控制,效果佳。③抗原修復液應自然冷卻:抗原修復持續高溫過后應自然降溫,慢慢恢復蛋白原構型。抗原修復作用廣泛,不僅可以用于免疫組化,尚能用于末端脫氧核糖核酸轉移酶介導的dUTP缺口末端標記法(Tunel)、原位雜交(ISH)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的檢測,以及樹脂包埋的半薄和超薄切片的免疫組化檢測和非交聯劑固定的活細胞和細胞涂片中抗原的檢測等領域。

本試驗嘗試了4種抗原修復方法,結果表明在核受體免疫組化中,高壓抗原修復法結果穩定,優于酶修復法及微波修復法,染色較強,定位準確,背景清晰。所以,應當根據不同的抗原特征,合理選擇抗原修復方法。

參考文獻

[1]倪燦榮. 病理學技術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366368.

[2]NORTON A, JORDAN S, YEOMANS P. Brief, hightemperature heat denaturation (pressure cooking):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antigen retrieval for routinely processed tissues [J]. J Pathol, 1994,173(4):371379.

第10篇

1 集安市醫院放射科 吉林省集安市 134200 2 吉林省腫瘤醫院放射科 吉林省長春市 130021【摘 要】胃腸道外間質瘤(EGIST) 非常少見, 約占胃腸道間質瘤的5%-10%,而肝臟的原發性惡性間質瘤更是罕見報道。我們收治1 例肝左葉惡性間質瘤, 現結合文獻復習報道如下。

關鍵詞 肝臟巨大間質瘤;1 例;報道

1 臨床資料

女性患者,48 歲, 因上腹部脹痛1年, 加重1 周就診。查體上腹部可觸及明顯包塊,質硬、固定。CT 檢查肝左葉17.6×12.6×22.0cm 腫物,增強掃描腫物明顯強化,壞死區未見強化,腫物由肝動脈供血且血運豐富。(圖1-3)

手術及病理所見:術中診斷肝左葉巨大腫瘤,行肝左葉切除術。腫物質地較韌,活動度差,表面血管豐富,腫物剖開里面為液化壞死物。病理結果為梭形細胞伴出血、梗死。免疫組化結果:CD117(+)、CD34(+)、SMA(-)Ki-67(3%+)Dog-1(+)S-100(-)Desmin(-), 結合免疫組化結果支持間質瘤( 高度惡性潛能)。(圖4)。

2 討論

2.1 EGIST 的病理特點

EGIST 是指組織形態、免疫表型等與GIST 相似, 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軟組織, 且與腸壁或內臟漿膜面無關的一類腫瘤[1]。c-kit 基因突變和Kit 蛋白CD117 表達為其生物學特征,腫瘤免疫組化CD117和CD34 呈陽性表達, 是確診GIST 和EGIST 最可靠和最有診斷價值的依據。

2.2 EGIST 臨床常見癥狀

腹部不適和腹部疼痛、腫塊壓迫癥狀等,少有嘔血及便血等,臨床中本病并無特異性,本例發生于肝臟的間質瘤僅表現為上腹部脹痛,所以臨床初診發生誤診幾率較大。

2.3 影像診斷

當前影像檢查手段主要有CT 及MRI等, 根據Kim 及Lee2006 年的研究,EGIST表現為境界清楚的較大分葉狀腫塊,病灶中心含大范圍低密度區,但其內無氣體存在,增強后病灶中可見粗大血管影是其特征表現。近幾年MR 新技術的開展,對EGIST 的定性及定位診斷更加準確,對腫瘤內的成分及良惡程度判斷優于CT 及其他影像學檢查。

2.4 鑒別診斷

對于本例應與肝癌及肝血管平滑肌瘤鑒別,肝癌增強呈快進快出征象,而血管平滑肌瘤影像上與間質瘤很難鑒別,病理及免疫組化有助于鑒別。EGIST 術前盡可能與小腸間質瘤相區分,以便制定更為合理的手術方案。EGIST 很少出現GIST 伴發的消化道出血和梗阻的臨床癥狀,CT 更多表現為體積較大,邊緣多見分葉,內部更少見、甚至不見氣液面,鄰近腸管多受推擠移位而無侵犯。腹膜后間質瘤,有特征性的定位征象,較易與小腸間質瘤區別。EGIST 表現難以與發生于腹膜后間隙、腸系膜和網膜肉瘤相區分, 仍需依賴于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但在腹膜后、網膜或腸系膜出現類似于惡性GIST 表現腫塊時,應考慮到該病可能。

第11篇

【關鍵詞】乳腺;粗針穿刺活檢;病理診斷

隨著乳腺影像技術的發展和乳腺癌治療的革新,乳腺粗針穿刺活檢(needle core biopsy,NCB)在乳腺疾病診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4]。目前,病理科接受到的乳腺粗針穿刺標本逐漸增加,病理醫師需要擔負起在相對有限的材料基礎上給臨床提供全面而簡明的報告,同時,病理醫師如經驗不足易給臨床發出錯誤的病理信息[1,4]。本文總結了近2年我院乳腺NCB病例,對于診斷中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以便降低風險和避免錯誤。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1-2010-12間93例40-60歲乳腺NCB材料,包括原始取材記錄、HE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切片和原病理診斷。其中有后期腫塊切除手術病理資料27例。

1.2方法 取每例送檢組織2~6條、長度0.3~2.2cm,直徑均為0.1cm。常規中性甲醛固定,每條標本并列包埋,切片厚4?m。使用Qlgmpus BX51顯微鏡觀察(高倍視野面積為0.24mm2),按WHO(2003)乳腺腫瘤分類進行病變分類和分型。

1.3免疫組化 良、惡性病變鑒別一般選用SMA、p63、CD10和ER抗體;HE形態為浸潤性癌臨床需要進行新輔助化療治療方案者選用ER、PR、c-erbB-2、p53、EGFR和Ki-67。

1.4結果判定 陽性物質呈棕黃色。SMA、CD10、CK5/6和34?E12胞質陽性;p63、ER、PR、p53和Ki-67為胞核陽性;cerbB-2、EGFR和E-cadherin為胞膜陽性;p120導管癌為胞膜陽性,小葉癌為胞質陽性。

2結果

2.1乳腺疾病檢出率 93例中,良性61例,包括普通型導管增生9例,腺病23例,纖維瘤11例,狀瘤5例,非典型導管增生10例,炎癥2例,脂肪壞死1例。乳腺癌30例,其中非特殊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4例,浸潤性小葉癌3例,神經內分泌癌1例,導管原位癌2例。1例良、惡性未定;1例未見乳腺導管和小葉結構。

2.2需用免疫組化鑒別診斷比率 見表1。其中狀瘤、非典型增生、小管癌、神經內分泌癌和導管原位癌均需要結合HE和免疫表型診斷;只有黏液癌通過形態學即可診斷。

UDH,普通型導管增生;FAT,纖維腺瘤;IDC(NOS),浸潤導管癌(非特殊類型);ILC,浸潤性小葉癌;DIC,導管原位癌。

3討論

本組大部分乳腺病變通過超聲引導行NCB能夠明確診斷。尤其是浸潤性導管癌,臨床如果獲得準確的病變部位標本且病變組織足夠(一般3條),就能為臨床提供較為準確的病理信息(包括組織類型和分級,預示預后和治療方案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病變NCB病理觀察困難,存在一些診斷總是和陷阱[1]。

3.1良性硬化性病變與浸潤性癌 乳腺良性硬化性病變主要為硬化性腺病和放射性瘢痕,在切除標本中與浸潤性癌鑒別有難度,但通過低倍鏡觀察是否存在小葉基本結構,一般硬化性腺病還是能夠識別的;放射性瘢痕因低倍鏡下可見到腺管呈放射性排列及中央有纖維瘢區,也能夠首先考慮到。但在NCB中,常常見不到硬化性腺病所擴大的完整小葉和放射性瘢痕病變全貌,加之組織有擠壓,易造成過診斷。因此,對于疑為浸潤性癌,但細胞核分級低、呈腺泡和管狀的病變應該用肌上皮標記物進行免疫組化鑒別診斷,如腺管存在肌上皮層則為良性硬化性病變。

3.2浸潤性癌 乳腺癌在NCB時需要確定是否有浸潤和分型,本組標本大部分能確定,僅1例診斷導管內癌者手術切除后為浸潤性導管癌。因此,在NCB診斷導管內癌時應告知臨床取材標本局限,不能除外有浸潤的可能性。NCB組織易被擠壓,浸潤性癌的腺管常被擠壓呈條索狀,浸潤性導管癌和浸潤性小葉癌難以區分,此時需要做E-cadherin和p120進行鑒別,前者導管癌陽性而小葉癌陰性;后都導管癌和小葉癌都可陽性,但導管癌陽性位于胞膜而小葉癌位于胞質。建議診斷小葉癌時應經免疫組化證實。

3.3預示治療和預后的免疫標記物染色 隨著臨床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和保乳手術治療的廣泛開展,臨床要求病理對NCB乳腺癌組織行與治療和預后相關的免疫標記物檢測。通過本組觀察,我們認為如有足夠的乳腺癌組織(組織微陣列所獲得的面積)就可以提供較準確的免疫組化結果。

參考文獻

[1] Hoda SA,Harigopal M,Harris GC, et al.Expert opinion:reporting needle core biopsies of breast carcinomas[J].Histopathology,2003,43(1),84-90

[2]Renshaw AA.Adequate histologic sampling of breast cire needle biopsies[J].Arch Pathol Lab Med,2001,125(8):1055-1057

第12篇

[關鍵詞]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 診斷; 病理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1-178-01

下面本文通過對10例SFT進行組織學觀察并結合免疫組化檢測SFT的形態學及診斷進行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收集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外科手術切除的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病例10例標本,男性7例,女性3例。標本經10%中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4um),HE染色,光鏡觀察。免疫組化染色應用SP法,設陽性及陰性對照。抗體選用Vimentin,CD99,Bcl-2,CD34,S100,EMA,Ki67。所有抗體及試劑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

10例SFT的發病年齡為38-66歲,平均50.2歲。其中發生于體表及腹膜后的為無痛漸增包塊,發生于膀胱者有尿頻尿急癥狀,發生于胸腔及肺者有咳嗽、咳痰,發生于鼻腔者有鼻塞,流涕癥狀。10例SFT發生于9 個部位,分別為腹膜后2 例,胸腔,肺,大腿、髂窩、腋窩、肩背部、鼻腔、膀胱各1 例。良性6例,不典型2 例,惡性2例。

2.2 病理檢查

2.2.1 有9例均完整切除,只有1例巨檢除鼻腔例外。大部分腫瘤為境界清楚的腫物,其中腫瘤最大者為16.5X13X8cm,最小者為1.1X1X0.9cm,大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結節狀、實性,灰白色,質韌而富有彈性,3例有局灶出血及微囊性變,2例有粘液樣變。

2.2.2 鏡檢瘤組織共同的特征是組織結構復雜、細胞形態多樣。瘤細胞呈梭形、短梭形及圓形,胞漿紅染,核仁不明顯,良性SFT的瘤細胞無異型,核分裂象不多見,平均0-2/10HPF,不典型SFT的瘤細胞輕度異型,核分裂2-4/10HPF,惡性SFT的瘤細胞異型明顯,核分裂4-10/10HPF,并有出血壞死。細胞稀疏區和密集區交替分布,薄壁血管較多,細胞間富有粗細不等瘢痕樣玻璃樣變性的膠原纖維。少見的組織形態包括:2例有血管外皮瘤樣結構,2例富含血管,且血管壁增厚伴膠原纖維變性,1例瘤細胞呈較大的上皮樣細胞改變,伴有少數多核巨細胞,4例瘤細胞間有散在淋巴細胞浸潤。

2.2.3 免疫組化 Vimentin 陽性率100%,CD99 陽性率90%,Bcl-2 陽性率90%,CD34 陽性率70%,S100 0%(0/7),EMA 陽性率14.3%(1/7),Ki67陽性率2-40%。10例SFT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組化表達情況見表1.

3 討論

3.1 起源與命名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由(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由Klemperer和Rabin[1]于1931年首先在胸膜發現并命名,并認為是間皮源性腫瘤。而今,隨著免疫組化和電鏡技術的發展, SFT被認為起源于表達CD34抗原的樹突狀間質細胞而非間皮細胞。

3.2 臨床特點

文獻報道發病年齡為9-85 歲,以中老年為多,女性稍多,本組平均年齡50.1 歲,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為7:3。多數病例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包塊,部分病例偶然發現,高杰等報道[2]35例中12例無任何臨床癥狀,本組10例有6例無臨床癥狀,特殊部位者可有相應癥狀,如頭痛、眼球突出、尿潴留,膀胱刺激癥狀,鼻塞流涕等。

3.3 病理學特征

大體形態一般為單個卵圓形腫塊,界限清楚,部分病例有纖維性假包膜;也可多個腫瘤(20%),腫塊直徑1-39cm,平均8.0cm,切面灰白色,質韌而富有彈性,可伴有粘液樣變性、出血、壞死、囊性變。鏡下:組織結構復雜、細胞形態多樣,大部分瘤細胞為梭形,特征性改變為細胞稀疏區和密集區交替分布,薄壁血管較多,細胞間富有粗細不等的膠原纖維。少見的組織形態有瘤細胞呈雜亂無序、車輻狀、神經纖維瘤樣、血管外皮細胞瘤樣等各種排列,可見石棉樣膠原纖維、星狀膠原纖維、血管壁增厚膠原纖維變性。根據腫瘤的組織學形態可將SFT分為3 級:良性SFT;不典型SFT:瘤組織含有不典型區域,細胞密度增加,核有異型性,核分裂象增多,但不>4/10HPF,可見小壞死灶;惡性SFT,診斷指征:腫瘤直徑>10cm;瘤細胞高度密集,異型性顯著,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易>4/10HPF,大范圍的出血、壞死以及侵襲性生長至鄰近組織。大多數SFT都表達CD34、CD99、Bcl-2、Vimentin。Suster等認為,Bcl-2 在SFT診斷[3]中比CD34意義大,對CD34 陰性,而Bcl-2 高表達的可確定SFT的診斷,本組病例Bcl-2陽性率90%,CD34陽性率70%。本瘤應與惡性間皮瘤、滑膜肉瘤、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瘤、惡性纖維性腫瘤、粘液樣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鑒別,依靠特征性改變及免疫組化可加以區分。

3.4 治療與預后

根治性手術切除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如有局部復發,仍應考慮再次手術切除治療,本瘤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絕大多數SFT生物學行為在臨床上呈良性過程,有的可局部復發轉變為惡性,Sung[4]等認為,SFT的預后與腫瘤大小無關,而與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有關,單純根據組織學形態并不能完全精確的判斷其預后, 應注意長期隨訪。

參考文獻

[1]KlempererP,Rabin CB. Pulmonary neoplasms of the pleura:a report of five cases〔J〕.Arch Patho,l 1931, 11(4): 385.

[2]高杰,鐘梅,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35 例臨床病理研究[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8,15(1):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临朐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吴江市| 新化县| 门头沟区| 青阳县| 荣成市| 昭通市| 泸水县| 屏东县| 马公市| 剑川县| 丰顺县| 高州市| 桂平市| 永州市| 隆化县| 化隆| 治多县| 正宁县| 崇文区| 江华| 太白县| 三亚市| 郧西县| 乐安县| 响水县| 社会| 瓮安县| 福安市| 辽宁省| 博乐市| 淮阳县| 金坛市| 定兴县| 庆城县| 昆山市| 宁南县| 广州市|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