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1: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聲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每到入秋,鄱陽湖湖光瀲滟,萬鳥翻飛。白鶴、天鵝和鴻雁等幾十萬只候鳥從遙遠的北方飛行數千公里南下鄱陽湖越冬。翌年四月北歸,飛回西伯利亞。
候鳥千里迢迢,情何以歸?鄱陽縣副縣長胡凌鋒道出了其中原由,“鳥類只喜歡生態資源好的地方;有人打鳥,鳥就不會再來。”鄱陽湖薈萃了水、鳥、草、魚、島等自然與人文精華,堪稱世界頂級生態地,世界觀鳥天堂。
候鳥的遷徙運動是全球生態系統循環的重要部分,是途徑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的晴雨表,因而,保護候鳥棲息地越來越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成為人類自然保護的義務。
現在,全球候鳥遷徙一共有八條主要路線,有三條線穿越了我國境內。這些遷徒線或是飛過崇山峻嶺,或是貫穿浩瀚海洋,沿途落在五大洲所有魚水肥美、生態優良的濕地和沼澤上。
在尋找美味的同時,飽覽地球美景,大概也是鳥類的心聲。然而,在每一次尋覓食物的旅途中,那條靠近溫暖的生命通道卻有可能成為候鳥的不歸路,一回回飛翔,或許也是千百次的生死磨難,一路遭遇人類火槍、鐵籠、毒藥等不擇手段的殺戮。
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愛好打鳥吃鳥,有些地方講究幼兒喝鳥湯開;在除四害的那些歲月里,麻雀等鳥類更成了人人喊打的驚弓之鳥。雖然這些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候鳥遷徙線路上,捕鳥吃鳥已然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發展觀鳥旅游可以改變國人的陋習。由捕鳥、吃鳥到護鳥、觀鳥,體現的是人類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進步與升華。觀鳥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部分,發展觀鳥旅游,實質上,其核心就是保護。
如何由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生態資本?我認為,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旅游產業,讓生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鄱陽湖的做法就是通過建立鳥類觀測點、濕地科學館、珍禽保護站等等辦法開展濕地生態旅游,打造濕地科普、濕地體驗、濕地休閑為一體的湖泊型休閑度假地。用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手段,讓游客在放松心情中,自覺接受科普教育,提升意識,享受生活,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
對鄱陽湖的觀鳥旅游,我理解為一種負責任的限量旅游,他們把旅游真正做到了人性里,讓人們把愛鳥護鳥當成自覺的行動,這體現的是生命的智慧。
我很喜歡聽聲音,尤其喜歡聽大自然的聲音。
春風來了,沙、沙、沙、沙、莎、莎,像一首優美動聽的小樂曲,還像春蠶咀嚼桑葉,像少女撥動的琴弦。
寒風來了,呼、呼、呼、呼、呼、呼像千軍萬馬一樣奔騰而來,像風魔王生氣了,大聲的吼叫。
泉水從我身邊流過,,叮咚咚、叮咚咚,像敲響了響金鐘,像敲響了的小金鐘,還像小鬧鐘的聲音。
青蛙在田野里,呱、呱、呱、呱、呱、呱,像在演奏一首豐收的田園舞曲。
小鳥在枝頭上嘰嘰喳,嘰嘰喳,像在唱一首清脆的抒情曲。
我知道了,大自然有許多的歌聲。
黑龍江大慶林甸縣林甸縣實驗小學三年級:劉一霖
“哎喲!誰踩了我一腳?”;“哎喲,過去點兒,我喘不過氣兒來啦!”吵吵鬧鬧,磕磕碰碰,在這個小小的袋子里簡直擁擠不堪,四處都是和我一樣的小花種子,在擁擠中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嘩――”,刺眼的陽光擠了進來,一只肥嘟嘟的手把我們一把抓起,撒到一片土地上,澆了水便離開了。我感到一陣困倦,還沒來得及細想,便沉沉地睡去了……
土里沉悶極了,我憋得實在是受不了啦,“噗”地一聲終于鉆出地面。哇!我環顧四周,發現一切都是那么新鮮有趣。月季姐姐、小草哥哥、大樹伯伯都鼓勵我:“小花苗,你要加油哦!”太陽為我投下一束陽光,云朵為我灑下一陣甘霖。身為小輩的我,在大家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當初和我擠在一起的小花種子們也爭先恐后地探出腦袋。每天我們都一同被太陽叫醒:“再不醒,我就要打你們的屁股嘍!”于是我們一起和月季學跳舞,和山溪學唱歌。微風與我們嬉戲,山雨為我們解渴。這樣的好日子過了兩個月,我就覺得頭上長出了什么東西,一看,才發現每個同伴都這樣。又一個白天,我們正嬉戲時,我頭上“叭”一聲花蕾綻開了!要不是月季姐姐,我還不知道自己是株紫丁香呢!盡管花朵開放時很痛,但這花朵將是我的驕傲。
秋天來臨了,我也即將枯萎。但我不害怕,因為我知道,我明年將再綠起來,綠得更亮,更艷麗……
風之語
俏皮的雪與我共舞,易變的雨與我共怒,美麗的晚霞是我扯起的頭紗,暴躁的海浪因為我的存在而起起落落。
我是誰?風!是自由自在虛無縹緲的風。
每當看見花骨朵在枝條上聚精會神地聆聽春天,我甩甩水袖,送出溫馨的春風。每當我聽見蟬兒發出“熱啊,熱啊”的叫聲,我會將裙子轉呀轉,旋成一個圓,送出清涼的夏風;每當我聞到果實陣陣醉人的芬芳,我會輕輕呼吸,讓果實的幽香送到每一個人的身邊;每當一片片潔白無瑕的雪花靜靜飄落,我會不時掀動白色的長袍,催生呼嘯的寒風。
我是風,我當然是自由的。
我輕輕地刮動小孩子們手中的風車,“呼啦啦,呼啦啦”,我可以看見他們最純真快樂的小臉。我盡力刮動綠色山岡上一排排高大的發電“風車”,“唰唰,唰唰……”,我不知道為人們貢獻了什么,只是能從心底感受到人們對我感激的笑顏。
我不分晝夜地飄蕩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白天,我掀起人們晾曬的衣服,揪起柳樹的辮子,托起風箏放飛美好的夢想……我還常常在彩云間玩耍,將彩云吹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然后將其送向遠方。當然,我也有因為人類的貪婪本性而生發憤怒的時候――
龍卷風,那是我旋轉身體,將大地上的任何物體卷向天空;暴風雨,那是我和雨水盡情共舞的結果;沙塵暴,那是沙塵與我共謀警醒人類的杰作……
大自然的聲音
記得春天的第一場春雨,''轟隆隆.轟隆隆'',一陣悶雷把我從睡夢中驚醒.
雷公公正敲著他的大鼓.突然我聽見''沙沙沙''的聲音,啊!原來是春雨.我下床拼命的往樓下跑去,我走在白灰色的馬路上,手上的春雨綿綿的好像牛毛.我好像看見了春雨奶奶的頭發,她的頭發好像細雨.突然下起了狂風暴雨,我沖回了家,聽見''滴滴答答''的聲音,這聲音越來越響亮,啊!太吵了.我鉆進被窩,我一想這是大自然的聲音,這是春姐姐送我們的第一個禮物.過了一會兒,我出來看見這鳥語花香的景色,我呆住了.
大自然的聲音太美妙了,我喜歡大自然,我愛大自然的聲音.
聲音作文--------大自然的旋律 四川省 德陽外國語學校六年級一班 肖夢 從前,有個叫愛麗絲的女孩。她長得美麗動人,金色的長發隨風飄逸,還有一身好舞姿,可是她從來不說話,更不會唱歌,她的世界可真如死的一般寂靜。知道有一天,一種東西改變了她的生活,那就是聲音!
那是春分的早晨,她在樹林里迷了路,走著走著,河面的冰,開始破裂,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音。愛麗絲發覺自己的耳朵也隨之“破裂”。之后,河面的冰,全部融化了河水“叮叮咚咚”地流淌,歡快地向前方奔跑,開始了一年中第一段旅程。
鳥兒嘰嘰喳喳地歌唱,她好奇地看著鳥兒,覺得那聲音真好聽。大雁“撲哧撲哧”著翅膀飛過,就這樣,伴隨著她走過了春天。
這已是盛夏時節,愛麗絲坐在樹下的秋千上搖晃,“轟轟”劃過一道閃電。閃電打到樹枝上,樹干“吱吱”兩聲,樹枝斷了,愛麗絲連忙閃開。接著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打在大地上“嗒嗒嗒”地響,很快,就已能聽到秋天豐收的愉快歌聲。
樹葉一片片落下,打著旋兒。寒風“呼呼”地吹著,愛麗絲冷得直打顫。枯黃的葉子積厚了,踩上去發出“嚓嚓嚓”的聲音。秋天,好像一首悲慘的歌,凄涼,凄涼….
轉眼間,冬天來了,那是一個聲音最少的季節,只有鵝毛般的大雪,真是寂靜機了。終于,愛麗絲再也忍受不了沒有河水“叮咚”,樹葉“刷刷刷”的世界了。在冬天的最后一個傍晚,她優美的歌聲從她嘴里傳了出來,還跳著美麗的舞蹈。夕陽下的影子被拖得老長。頓時,齊花開放,河流提前解化。那聲音,仿佛奏的是大自然的歌聲。
就這樣,一首“獻給愛麗絲”創作出來了!
指導教師:舒小蓮
[推薦給朋友] [顯示打印]
朝陽升起了,湖泊為她梳妝;新月升起了,群星與她作伴;知了歌唱了,小鳥為她伴舞……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向往,勾起人無限的遐想。現在,讓我們閉起眼睛,豎起耳朵,用心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吧。
“沙沙沙”什么聲音?噢,原來是年輕的音樂老師——大自然正在給我們演奏春天的贊歌——春雨呢。這首歌引起了觀眾們的一陣好評。請看,韓愈寫下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杜甫也寫下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大自然物無疑用春雨給毫無生機的春天添上了綠色的一筆。
轉眼睛,夏天到了,這次大自然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哇哇哇”池塘里的青蛙告訴了我們答案。瞧,是一幅幅茂盛的景象,不是嘛?“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樹上的知了也紛紛賣弄自己清脆的歌喉,叫聲此起彼伏,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歡樂之情。大自然無疑的為原木枯燥的夏天填上了熱鬧的一筆。
很快,我們又迎來了金色的秋天。這次大自然,又為我們彈奏了一首歌。風吹過,一片片五彩的落葉紛紛回到了大地的懷抱。龔自珍寫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們要具有獻身的精神嗎?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唰唰唰”的收割聲傳入耳里,收獲的喜悅掛在了農民伯伯滄桑的臉上。大自然無疑的為秋天填上了豐收的一筆。
寒風呼嘯,我們迎來了一個白色的冬天。雪花在空中打著轉,慢慢飄落下來。孩子們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他們歡樂純真的笑聲便是大自然撲下的一首歡迎頌。大自然無疑的為冬天添上了歡樂的一筆。
大自然的聲音充實了世界,點綴了世界。讓世界充滿歡樂。
那是春分的早晨,她在樹林里迷了路,走著走著,河面的冰,開始破裂,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音。愛麗絲發覺自己的耳朵也隨之“破裂”。之后,河面的冰,全部融化了河水“叮叮咚咚”地流淌,歡快地向前方奔跑,開始了一年中第一段旅程。
鳥兒嘰嘰喳喳地歌唱,她好奇地看著鳥兒,覺得那聲音真好聽。大雁“撲哧撲哧”著翅膀飛過,就這樣,伴隨著她走過了春天。
這已是盛夏時節,愛麗絲坐在樹下的秋千上搖晃,“轟轟”劃過一道閃電。閃電打到樹枝上,樹干“吱吱”兩聲,樹枝斷了,愛麗絲連忙閃開。接著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打在大地上“嗒嗒嗒”地響,很快,就已能聽到秋天豐收的愉快歌聲。
樹葉一片片落下,打著旋兒。寒風“呼呼”地吹著,愛麗絲冷得直打顫。枯黃的葉子積厚了,踩上去發出“嚓嚓嚓”的聲音。秋天,好像一首悲慘的歌,凄涼,凄涼….
轉眼間,冬天來了,那是一個聲音最少的季節,只有鵝毛般的大雪,真是寂靜機了。終于,愛麗絲再也忍受不了沒有河水“叮咚”,樹葉“刷刷刷”的世界了。在冬天的最后一個傍晚,她優美的歌聲從她嘴里傳了出來,還跳著美麗的舞蹈。夕陽下的影子被拖得老長。頓時,齊花開放,河流提前解化。那聲音,仿佛奏的是大自然的歌聲。
就這樣,一首“獻給愛麗絲”創作出來了!
風恬靜的在我的耳邊叮嚀,似絲綢般飄渺,又似烈焰般狂躁;竹靜謐的在我手邊搖曳,似君子般柔韌,似明玉般靈動;自然似你也似我,它巋然不動,它清水樹榮,自然深邃而又細碎,見過海天一線更看過驕陽似火。便覺大自然千奇百怪,因而我們對大自然的情感變更沉重繼而深遠、望著天空那姣好的面容,觸著陽光灑下的麗影,只能嗤笑自己自己只是蕓蕓眾生之中的一個小小的點綴,不過爾爾
想著念著的在心中,而大自然雖是“身外之物”我們卻也融入其中。海子曾為它寫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卻也不得不向現實低下他高貴的頭顱甚至是被它壓下再也起不了身,世上沒有什么宿命也沒有輪回,但愿有來生,來生再相逢。無論如何大自然它作為一個旁觀者,更作為參與者都如初巋然不動。我們傷害它時,它會給人們以痛苦、迷途、失敗,但人們對于他們腐爛的皮肉那無數次的探索、救贖也必定會得到大自然的回報的
風帶走的聲音,吹亂了我的思緒,只管在狂風中面朝著大自然嘆息,哽咽的無言
我那天空啊,你何曾像如今披上了亂麻;我那曠野啊,你何曾似如此寸草不拔;我那雙靈動的眼啊,你和曾被此景蒙上昏花
再見,我的愛。再見,我曾觸手可及的畫。再見,我幽微馥郁的花。只盼著只是簡短的離別,而不是再也不見的一席夢話。
河南新鄉紅旗區新鄉市三十中初三:砸爛的柚子i
關鍵詞:技術訓練 教學雙方 聲音質量
前言:
在教學環節中,教學雙方常常會陷入各種識譜的誤區,人們在背譜、節奏、熟練和速度等問題中疲于應付,早已無暇對聲音的質量進行整理和提高。借用俄羅斯著名的鋼琴教育學家涅高茲曾說過的一段話,任何的鋼琴演奏均是以發出和制造聲音為目的,不論你彈奏的曲子是什么,練習曲或是藝術作品,而彈鋼琴就必須從聲音上入手,簡單來說,就是進行聲音的練習。本文結合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和體會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1.學會“聽”
新手學習鋼琴的方法較多,我國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鋼琴學習方法就是斷奏入門,以單音為元素,進行單音練習,雖然大家都是練習斷奏,但卻有很大的練法區別。我認為,判斷練習方法的對錯,應當通過聲音的檢驗,從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應學會“聽”,在手指接觸鋼琴的琴槌和觸鍵進行敲打時,分辨其聲音發出的程度、震動和共鳴,在手指立于琴鍵之上時要側耳傾聽聲音的延長與保持,辨別聲音的好壞,在此基礎上,首先要使其了解不好聽的聲音是錯誤的彈法造成的。比方說,由于用力過猛就會產生敲砸的聲音;而下鍵過慢又會產生悶暗的聲音。正確的鋼琴彈奏方法應自然放松手臂,不要離鍵過遠,使觸鍵的動作如自然落體一般自然,琴音一觸即發,無過多繁綴的動作,這樣才可以彈奏出寬厚、明亮、具有共鳴性的美妙音樂,我們應當從最初就將聲音和動作充分正確的結合起來,學會聽懂得聽,這會使我們在以后的鋼琴學習中受益無窮。
在我們學會單音之后呢,就應當聽一些短小的樂曲,從中發現音與音的傾向和聯系,傾聽各組聲音的平衡和均勻的與否;在小音的連線中,要聽其是否真正連接起來了,看看是否實現了語氣上對第一個小連線音的強調,是否將第二個尾音的重量結合,表達了委婉、柔和的聲音;再者,要學習樂句和幾個音的連線時,必須要注意對句首、句尾和句中的抑揚頓挫、語氣和強弱等相結合的演奏,聽取樂句的進行。因此,只有學會聽,才能判斷出聲音的好壞,奠定良好的鋼琴學習基礎。
2.有效運用并調節自然重量
良好的聲音必然是以自然重量的有效運用和調節為基礎。這里的自然重量就是手臂的重量以及身體各部分對重量的結合與補充。如不能掌握自然重量的使用,鋼琴聲音就會顯得浮淺、單薄并且缺乏一定的表現力。重要的訓練與運用時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應把力量過分的集中于某一部位或某一環節,應學會將手臂的重量全部放下,并彈出醇厚而豐滿的聲音,并建立收放自如的重量調節基礎,根據聲音的強弱對重量進行控制。上述提出的重量的調節和控制的靈活應用,會為我們的聲音帶來極大的變化。
3.指尖觸鍵應點到為止
“點”是觸鍵的關鍵,可以有效的保證音質,以鋼琴發音特點的角度出發,每個音在強弱和厚薄的最佳發音點。并就此發音點來決定觸鍵點的力量的深淺、強弱和下鍵速度的快慢。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的聲音均需琴弦的槌敲才能滿足聲音震動的需要,而這種振動壓不出來,而且發出后也再無更改的可能。無論是多么深厚持久的聲音均要在瞬間積蓄好力量,盡最大可能發出深沉有力的聲音,實現振動的最好的延續,并以穩定的動作保證聲音的延續,使自然重量在琴鍵持續保留。而有一點是如何也無法做到的,就是在發音后,企圖以后加力量來延續這個聲音,因為在力量加上的瞬間,這個聲音就已經發生了改變,因此,我們盡可以從擊鍵的那一瞬間來完成追求和期望的那個聲音,而后音質的好壞,就全由發音時來決定了。因此,無論聲音有多強、多弱,我們都必須在觸鍵前找到感覺。琴鍵彈得“深”發出的聲音必然渾厚,在需要彈奏渾厚的聲音時就必須直接了當“深”彈下去;而在歌唱時要保持琴弦的最佳共鳴與延長;只有觸鍵時才能找到輕巧的聲音,但切忌不可壓。總的來說,彈琴要掌握好“點”,充分發揮手指對琴鍵的控制能力,使手指觸鍵更為精確,使聲音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彈奏出標準的“鋼琴化”聲音。
4.揚“己”之長
鋼琴是利用琴槌擊弦來發出聲音的,它屬于鍵盤樂器,所以鋼琴聲音的特點是類似小槌子顆粒性的聲音,如同幾不可數的珍珠掉落在玉盤之上,清脆悅耳。因此,我們需要將鋼琴的這種特點充分展現出來。而這離不開彈奏著不懈的努力與訓練,尤其是要嚴格規范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的訓練。手指的靈活運用就要求進行掌關節的訓練,我個人認為應當在慢練時進行每個手指的的“快下放松”練習,以加強手指的靈活與敏捷,使聲音更加明亮,而這“放松”就是使手的力度在發音后自然的保持在琴鍵上,同時也是為了減輕不必要的緊張,越迅速的動作也就越容易放松,聲音的彈性也就更好,如果能夠達到每個音的“快下放松”,就可以實現手指的靈敏動作和快速彈奏的統一
5.協調身體部位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將手掌作為力量的關鍵支撐點,它可以有效的保證聲音的質量。強音的彈奏時,必須靠牢手掌,而輕音就更需要注意靠牢了,我們有必要加強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手掌架塌陷懈軟,就會模糊聲音的深淺,使聲音無法集中。若不加注意,就會造成聲音混亂掌架。這是聲音訓練中常見的問題。手掌是無法作為力量支點的,僅能用拱起手腕的方法代替掌部作為支撐點,但這就會引發手臂和肩部肌肉的緊張。因此應在入門訓練時就進行手掌架的訓練,強調慢練時的手型,但在正式彈奏時或是減快的彈奏時就無需對外形進行可以的強調,就應依靠力量和內在功夫了。
手腕是連接手臂和手掌的樞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有些左右動作是手腕能夠獨立完成的,但是也有些是必須與手臂協調完成的。在訓練中不可忽視腕臂的調節運用,充分發揮腕臂的后援作用。而身體各部位處于和諧的自然積極狀態時,所彈奏的聲音就會自然的寬厚,使人心情愉悅、舒展放松。
以上我們就對聲音技術進行了片面的闡述,將影響鋼琴彈奏聲音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簡單的解決方案和完善措施。在鋼琴藝術這門學問中,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以達到更完美的鋼琴聲音的彈奏。
結束語:
鋼琴的聲音是屬于較為廣泛的研究課題,聲音與音樂的表現和不同的表現風格、不同的演奏者,不同的作曲家和不同的演奏個性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鋼琴藝術這門學問是極為廣闊,因此,鋼琴的學習是永無止境,我們應當不斷的研究探索,創作出更加美妙的音樂以供人們欣賞。
1 喉音
喉音是一種常見的不良的聲音,對歌唱者的危害最大,也是不易改的毛病。因此,對初學者來說,了解喉音的產生原因、聲音效果,力求避免出現喉音;若在歌唱中已有喉音,也要盡早盡快予以糾正。
關于喉音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追求大音量,追求渾厚深沉的音色,追求強健結實的聲音,或是因高音上不去,就撐壓著嗓子做出一種很濃的聲音來充“中音”,或是將“喉音”當成了胸腔共鳴。歌唱發聲時有喉音的人舌根是鼓起來的,整個舌部后縮,舌頭變短變硬,咽部被僵緊的舌根嚴重堵塞,呼吸不通暢,聲音聽起來呆滯無泛音,悶而空,特別沉重,缺少聲音所應有的明亮度,聲音傳不遠,歌唱很容易疲勞,還會造成嚴重的喉部病變。
怎樣能避免出現喉音,首先要明確有喉音時的喉部狀態和正確發聲時喉部狀態的區別;喉音與胸腔共鳴的區別。正確發聲時喉部的狀態是:半打哈欠時喉頭位置――自然下放、保持穩定;舌面平坦;整個喉部要喉外肌舒展松開,喉內肌積極恰當用力,“外松內緊”,即喉嚨打開聲帶閉合的歌唱發聲狀態。
喉音與胸腔共鳴的區別是喉音聽起來是一種縮緊喉嚨、沉重、混亂不清的感覺;而有胸腔共鳴的聲音則是通暢、寬厚、不生硬、干凈的聲音,給人以舒服的優美的感覺,二者是不相同的。
如何糾正喉音,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1 用打哈欠嘆氣的動作使嘴和喉嚨一起張開,即:打開喉嚨,放松舌根,輕松歌唱,外松內緊。要內外都開,內指喉頭適度下降,呈半打哈欠狀,會厭打開軟腭略抬起,咽壁挺立;外指上下腭及唇部的張開。內開比外開更為重要,內是實質,外是內的舒展和發揮。若外開大了而內關住了,聲音就緊、淺、白、散;若外開的適度而喉嚨深處打開了,聲音就寬而且響亮位置高而集中。因此,要內外都開,注意在唱任何元音時,上下腭之間的距離都要大致相同。用閉口打哈欠狀態做哼鳴練習,也可以體會暢通的外松內緊的感覺。
1.2 用彈舌音法,此法對消除舌根緊張的狀態很有效。用意大利語輔音“R”發音,當發“R”時聲帶開始振動,這時舌部處于松弛狀態,舌根平坦不僵硬,不會去堵咽部的共鳴腔,聲音就解放出來了,喉音也就自然消失了。
1.3 用“iu”音做練習,“1”使舌部的活動主要在舌尖,可避免舌根用力緊張;“u”是最易打開喉嚨的元音,“u”喉位最低,做lu音練習,舌會帶領聲音進入鼻腔共鳴的高位置。還可保持用唱“u”的喉位來唱“i”元音,張口打哈欠,雙唇呈微笑狀,聲音從鼻腔送出時,舌尖輕抵下牙根謹防后縮,這樣也有利減少喉音。
在糾正喉音的階段,練唱要放松肌肉輕聲唱,不用最大音量,若想著唱響大聲,喉外肌肉等容易使勁;有時可以一邊唱一邊把頭做上下左右轉動,以輕松自如的動作和心態來歌唱,減少喉部不必要的緊張壓力,去掉喉音。
有喉音者除了做以上幾種練習外,還要檢查呼吸是否正確,調整對聲音的審美觀,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真正徹底去除喉音。
2 羊聲――小抖音
這是一種不自然不協調的聲音波動,它的音波頻率超常的快、非常細碎,顫抖猛烈,音色像羊的叫聲,因此,歌唱中稱之謂“羊聲”或“抖音”。這種快速抖動多數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主觀原因是由于過分追求聲音的結實有力或大音量,用氣量過大,造成胸部緊張,氣息僵緊,使喉部肌肉過分緊張,出現一種痙攣的狀態。呼吸支持不好,喉結穩不住,上下抖動,也會出現憋緊喉嚨的不正常的小抖音。
有些人出抖音是有意識做的。他將歌唱發聲中(特別是美聲唱法中)的自然諧調的聲音波動,錯誤地理解是人為的喉結做出來的波動,表面要模仿其音波效果,出現不自然的聲音音波,結果形成聲音的細碎抖音。
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碎抖的羊聲聽起來蒼白又單薄,當唱低音或唱輕聲時像是在害怕、發抖;唱高音時或唱大聲時像人在生氣,聽這樣的聲音使人感覺難受,而不是感覺輕松愉快舒服。歌唱者本人經常使發聲器官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中,超越了自己嗓音的能力限度,常感到喉部累、緊、甚至疼。這種蠻力發聲、濫用嗓音的后果,會使歌唱者喪失發聲器官的正常活動能力,甚至毀掉自己的嗓音。
要克服羊聲碎抖的毛病,首先要對所學的發聲方法(主要是美聲唱法)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不要盲目模仿哪種聲音。要從概念和聽覺效果上區別正常的音波和不自然的碎抖音;其次要調整不適合歌唱的淺胸呼吸,將氣息流暢自然地送出來,解脫喉部肌肉的過分緊張狀態,使發聲器官的運動適合歌唱發聲的需要;還要注意任何時候都不要過分追求高、大、強的聲音,特別在糾正羊聲的時候。要用輕松的,感覺有意識的做聲音沒有音波抖動的“直聲”練習,走過這個不好聽不習慣的過程,“羊聲”就會減輕或基本消失;適當做些跳音練習,由于跳音短促,還來不及波動聲就收住了。另外,唱跳音時呼吸動作交替迅速,容易擺脫舊的呼吸習慣。呼吸控制的彈性好,喉嚨的生理反應就會放松,聲音容易進入頭腔,而不是卡緊在喉嚨里,顫抖的聲音就會減少和完全消失。開始做練習時的“直”的聲音也就會自然消失,代之而來的是自然、諧調的豐滿圓潤的聲音。
3 大搖擺聲
大搖擺聲是發出的聲音音波過慢,喉部肌肉過分松弛,音波抖動的幅度過大,聲音就搖擺的厲害。由于歌唱者方法不當,過分追求放松,便身體松塌無力,橫膈膜腹肌無彈性,支持不住氣息使送氣不勻,咽壁無力站挺,控制不住喉嚨,就出現了大搖大擺的聲音。
大搖擺的聲音聽起來蒼老、不悅耳、像是在哀號,會加速聲音的老化。由于氣息失去控制,常常音調不準。有些原來耳朵聽覺好的,音準感好的,自己完全聽得出來,并試圖努力去改變現狀,但由于發音能力的減弱喪失,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得到糾正。
還有一種出現大搖擺聲的情況是人為造成的,像認識小碎抖音一樣,認為有大搖擺聲是美的聲音,是“有方法”的標志,使其陷入錯誤的聲音中而渾然不覺。
要克服歌唱中大搖擺的聲音,先要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將正常聲音波動的頻率和幅度與大搖擺音的波動頻率和幅度做比較,用心鑒定出正確與錯誤、自然與不自然、悅耳與不悅耳,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做相應的練習,如:因呼吸方面的問題而出現大
搖擺聲音,就要做呼吸控制練習,鍛煉提高橫膈膜腹肌肉的支持力和彈性。其次,要加強使咽壁挺立的訓練。
4 鼻音――軟腭下塌
歌唱發聲中有鼻音的人為數不少,是一種常見的聲音毛病。造成鼻音是因為整個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不積極造成的。口腔后部軟腭無力造成下垂、與舌面相觸,使氣流在沒有順利從口腔穿過之前就已鉆到了鼻子里,使聲音也夾在那里,發出的聲音很不悅耳,有些像患了感冒,鼻腔被堵塞住,聲音悶在鼻子里,由于各共鳴腔投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聲音的音色暗淡,音量也放不出來,給人以不舒服不痛快的感覺。
歌唱發聲中有鼻音的人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發聲器官的病癥所至,常見的急性或慢性鼻炎、咽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炎、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對發聲都會有影響,譬如患了鼻炎、鼻腔粘膜腫脹;患了副鼻竇炎則膿性分泌物很多,這都會占去鼻腔的空間而影響鼻腔的共鳴作用,即產生閉塞性鼻音。第二種多是初學者。由于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差,又懶得下功夫,擠著鼻子、捏著嗓子輕輕哼著唱,通過音響擴大音量也挺大,聲音也覺得甜甜的,自我感覺聽得過去了……這種做法對練好歌唱基本功、全面掌握歌唱發聲技巧都是不利的,對培養良好的歌唱氣質和培養積極踏實的學習態度都是不利的。還有一種人是聲音概念不清楚或理解概念有誤差,如:認為鼻音就是聲音共鳴的高位置,鼻音就是鼻腔共鳴,把兩個有質的不同的聲音混淆起來,認誤為正。所以為求得歌唱共鳴的高位置,而將聲音極力往鼻子里灌,忽視了其它共鳴器官,實際上是不惜失去自己原來較好的音質音色,而換得錯誤的聲音毛病――鼻音。有些女聲認為帶鼻音使聲音柔和甜美,唱著輕松省勁兒,致使在演唱時更嗲聲嗲氣。
要糾正去掉鼻音,先要搞清楚一些聲音概念及樹立正確的聲音和演唱審美觀,多聽多比較鑒別,才可能避免再入誤區,然后可采用一些辦法,具體練習為:
4.1 做使軟腭靈活抬起的練習:大牙處松弛自然打開,下頜松垂,舌面放松;舌尖輕放在前面下牙根處,保持此狀態用鼻子吸氣,再用口呼氣,悄聲用“哈”音將氣呼出去,像擦玻璃哈口氣再擦千凈的感覺。做這個練習,用鼻吸氣時軟腭會自然掉向舌面,舌根會與之接觸,但在向外呼氣做“哈”時,軟腭與舌會很快地相互分開。多次反復練習,會使軟腭上下抬放靈活。開始做此練習,可照著鏡子看軟腭與舌的動作,監督是否有習慣的錯誤動作再現。
4.2 發聲練習時,有意使口咽腔開的稍大些,要感覺聲音直接從口腔發出來,上下腭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因為喉嚨張大些,喉頭就要降低,軟腭自然也會抬起,杜絕聲音往鼻子里灌。同時要注意舌頭,若舌頭是收縮回去的,喉嚨張開的程度僅能達到軟腭充分抬起時的一半。
每當變得最安靜的時候,你會聽到一種特別的聲音。為什么要說特別呢?他自有特別之處。他不是那種熟悉的聲音,他不是某種機械或者是某種生物發出來的聲音。
很微弱,但是你能夠聽到。很有規律,卻是聽得有些混亂。是一種很奇怪的聲音。
像是藏在草叢中或者是某個角落的什么動物,又或者不是動物。
你仔細聽它并不是一種聲音,但是好幾種聲音聯系在一起導致一種混亂的聲音,你聽起來有些讓人煩躁,但是又能夠讓人平靜下來。
當然如果要聽到這種聲音的話,那是要絕對的安靜,就是針掉下來,都能夠聽到針落下的聲音。
可能是因為在夏季,很多的小蟲子都會出現在外面。一定是好幾種小蟲子在叫吧。但是我好像在混亂的聲音當中聽到了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
只是偶爾一兩聲,在混亂的聲音當別的突出,所以我記得比其他聲音更加清楚。那的確是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因為那聲音很獨特,一定是小鳥的聲音。
在大自然當中很多的聲音都是很有趣的,他們譜成一曲曲的調子,他們是大自然的歌手,是大自然的小精靈。
關鍵詞:擬聲詞;語音;語義
中圖分類號:H03;H109.2;H13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28
擬聲詞,又名象聲詞、摹聲詞,是指模擬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詞。早在詩經時代,擬聲詞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僅《詩經》一部書就有擬聲詞60多個[1],其開篇“關關雎鳩”中的“關關”就是對鳥的鳴叫聲的摹寫。在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許慎收錄了上古典籍中的擬聲詞249個,如“啾,小兒聲也”、“狠,吠斗聲”、“,石聲”、“玲,玉聲”等。許多擬聲詞至今從視覺上還可以給我們一種聽覺上的感受,如看到“呱”字,耳畔就自然會想起嬰兒啼哭的聲音;看到“牟”字,老牛哞哞的叫聲就回響在耳邊。擬聲詞,在其無聲的形態中,隱藏著流動的聲音。
這流動的聲音,不僅豐富而且還在緩緩的流淌著。因為擬聲詞不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還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這些擬聲詞,直到現在仍然能被我們所理解和使用就是一個有力的說明。為什么它們具有如此強的表現力和生命力,這的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因此對較全面收錄上古擬聲詞的《說文解字》中擬聲詞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有價值。
《說文解字》中擬聲詞所模擬的聲音,來源十分廣泛。既有對人的各種聲音的描摹,如“咳,小兒笑也”、“嗾,使犬聲”、“\,吹氣也”等;也有對各種動物聲音的描摹,如“祝鳥群鳴也”、“擼牛息聲”、“呦,鹿鳴聲也”等;還有山水金石的聲音,如“潺,水聲”、“錚,金聲也”、“C,石聲”等;風雨雷霆的聲音,如“颯,風聲也”、“霆,雷余聲也鈴鈴”等;屋舍器物等的聲音,如“f,屋響也”、“弘,弓聲也”、“,聲”等;共計249個。其中擬人聲的詞最多,共計158個;其次是模擬動物的聲音的,有38個。下面我們將對它們的音與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以蠡測其綿延千年而不絕的原因。
一、《說文解字》擬聲詞聲韻調的分布特點
《說文解字》的擬聲詞,幾乎涵蓋了上古音的各聲各韻各調。我們主要參照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2]和鄭張尚芳的《上古音系》[3],對《說文解字》中上古擬聲詞的聲韻調系統進行調查。
(一)聲紐
從聲紐的角度來看,喉、牙、舌、齒、唇五音之中,都有擬聲詞:喉音,如影紐的“喑、s、猥”等,匣紐的“渾、嗥、鉞”,曉紐的“吸、匈、”;牙音,如見紐的“叫、哥、呱”,群紐的“鼽、球、噱”,疑紐的“吟、ā恰鋇齲懷菀簦如莊紐的“b、錚”,心紐的“瑣、D”,清紐的“、j”等等;舌音,如端紐的“、玎”,透紐的“鏜、嘆”,定紐的“慟、殿”,來紐的“、唳”,昌紐的“c、摺鋇齲淮揭簦如滂紐的“彭、噴”,并紐的“咆、唪”,明紐的“鳴、牟”等。從五音來看,以喉音字最多,其次是牙音、舌音和齒音;從聲紐的角度來看,曉紐字最多,其次是匣紐和影紐。影紐是零聲母,由于發音時沒有發輔音而形成的阻礙,因此氣流經由喉部在口腔中不受阻礙,十分流暢;曉紐和匣紐發音時,從喉部發出的氣流直接沖破舌頭與上顎形成的阻礙,這些音都屬于喉音。“一切聲韻,都是由喉而發,也是由喉而收”[4]。喉音,是從嬰兒開始便自然能發出來的音,因此有人稱之為最原始的音、最簡單的音。在造字的時候選擇最簡單的音,用最方便的發音方法來模擬聲音,這無疑是一種擬聲的絕佳辦法。因此對于自然界(尤其是人類生活中)那些十分常見的聲音的描摹,曉紐、匣紐和影紐等喉音聲母最為多見。
不同聲紐的擬聲詞所擬的聲音也各有特點,如清紐的聲音多比較清脆,如“,鳥獸來食聲也”,“,玉聲也”等;曉紐的聲音多具有細微、平緩的特點,如“呷,吸呷也”,“鼾,臥息也”等;定紐所擬的聲音則比較洪亮,如“慟,大哭也”,“G,楚謂兒泣不止曰G”等。不過不同聲紐的擬聲詞在所擬聲音上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聲紐的清濁音上,即清音所擬的聲音比較清新流暢,而濁音所擬的聲音比較渾濁厚重。關于這一區別我們在后面將詳細探討。
(二)韻部
從韻部的角度來看,幾乎每韻都有擬聲詞。如之部的“咳、悝”,幽部的“怠⑧啤保宵部的“囂、號”,魚部的“呼、呱”,歌部的“瑣、吹”,脂部的“咦、喈”,微部的“唏、欷”,月部的“吠、歇”,質部的“濞、嚏”,物部的“、喟”,緝部的“、吸”,葉部的“嗑、磕”,東部的“唪、慟”,陽部的“響、鏜”,耕部的“玲、玎”,元部的“鼾、I”,真部的“轔、ā保文部的“渾、狠”,侵部的“、吟”等等。從三大韻部來看,陽聲韻擬聲詞數量最多,其次是陰聲韻,入聲韻略少一些。陽聲韻是以鼻音m、n、ng收尾的韻,如“蒸部、冬部、元部、真部、侵部、談部”等。鼻音是氣流沖破阻礙,在鼻腔內形成的,所以在聽覺上它給人一種厚重、濃郁的悶響感和包容感;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沖出來,所以在力度上也比較強大,因此陽聲韻所模擬的聲音大都具有較強的延長性。如“j,鐘聲也”、“霆,雷余聲”、“鼾,臥息也”、“宏,屋深響也”,都讓人產生余音不絕、厚重回想的聯想。陰聲韻是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為韻尾的韻,包括“之部、幽部、宵部、魚部、歌部”等。元音是氣流通過聲門振動聲帶后,在口腔里不受阻礙而發出的,陰聲韻發音時因為無特別緊張的器官,無需用力,呼出的氣流也比較弱,所以陰聲韻所模擬的聲音大都顯得比較弱小、平坦,并且由于聲音是在口腔內形成,因此聲音具有較強的擴散性。如“嘯,吹聲也”、“牟,牛鳴也”、“呼,外息也”等。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包括“藥部、鐸部、物部、覺部、月部”等。因為入聲韻韻尾收音快而急,所以用入聲韻模擬的擬聲詞大多是發音迅捷、短暫、響亮,或有頻率的聲音。如“,獲禾聲也”這是模擬割草的聲音,“吠,犬鳴也”這是模擬狗叫的聲音,“嗾,使犬聲”這是發出讓狗咬人的聲音,這些聲音都是無延伸性的聲音,基本以瞬息性、響亮、且重復性較強為主要特點。
(三)聲調①
從聲調的角度來看,平、上、去、入四調皆有擬聲詞分布,如平聲調的“匣、轟、訇”等,上聲調的“I、、羋”等,去聲調的“慟、殿、嘯”等,入聲調的“吠、唳、嘖”等。不過從四大聲調來看,分布也并不是均勻的,平聲調的詞所占數量最多,幾乎一半的擬聲詞都是平調詞,其次是入調的,去聲的最少。李世中認為,表示“飄、揚、漂、浮、升、翱、翔、翩”等義字詞用平聲,表示“降、墜、潰、讀、破、碎”等義字詞用去聲,表示“絕、裂、拆”等義字詞用入聲。[5]即在漢字中,聲調也與意義有一定的關系。這一點在《說文解字》擬聲詞中也得到了驗證。如模擬水聲,水勢平穩的流動發出的是“淙、潺、渾”都是平聲字,當水流突然而至,則為“濞”,這是一個入聲字;模擬動物氣息的聲音,平聲的有“呼、吸、歇、鼾、摺”等,這時所模擬的都是平靜的時候喘息的聲音,但是如果呼吸的速度發生了變化,不再平穩、起伏不定的時候,則用入聲或上聲來擬音,如“息、喟”都是入聲字,“c、喘、”都是上聲字。再如“唏,笑也”、“咳,小盒σ病倍際瞧繳字,而“嘖,大呼也”、“唪,大笑也”、“噱,大笑也”是入聲字。總之,當模擬的是平靜、平常、正常、順暢的聲音時,多用平聲調,因為平聲調音高較高而且聲勢平穩,如“喈,鳥鳴聲”、“轟,t車聲也”、“猩,犬吠聲”等;而入聲調發音呈降調流線,所以模擬需要用力、張大口發出的聲音的時候,多用入聲調,如“嗾,使犬聲”、“哭,哀聲也”、“,食氣鄄壞孟”等;上聲調的擬聲詞所模擬的則多是有起伏變化的聲音,如“所,伐木聲也”、“哽,語舌所介也”、“羋,羊鳴也”等其聲音聽起來與上聲調的發音十分相似,具有曲折的變化。
二、擬聲詞語音與語義之間的關系
索緒爾曾經指出,語言符號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不存在任何內在的聯系或者自然的紐帶,也就是說,音與義之間是一種任意性的存在,沒有必然性可言。比如“書”這一事物,在漢語中念做“shū”,在英語中是“book”,它們的所指都是“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等。擬聲詞是自然對人的一種啟發,人們只要覺得某個聲音相似,就沿用某個發音,因此會有一個聲音由多個詞來模擬,和一個詞模擬多個聲音的情況存在。如《說文解字》中“I、、G、喑”都是“兒泣不止”的聲音,“猩、猥”都是“犬吠聲”,“潺、淙”都是“水聲”,這是多個詞模擬一種聲音;也有多個聲音用一個詞模擬的,如“笑也”、“哀痛不泣”均為“唏”,“鳥鳴聲”、“鳳皇鳴聲”都叫“喈”。但是,從實踐中我們會看到,無論是模擬人類自身自然發出的聲音,還是動物本能發出的聲音,抑或是自然界其它事物所發出的聲音,這些擬聲詞有一個共性:即一個擬聲詞所表達的概念與它所模擬的聲音之間的關系是穩定、固定的,對于任何民族或地區、任何時代的人來說,對擬聲詞意義的理解幾乎都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礙或分歧。正如前面我們對《說文解字》中擬聲詞的聲韻調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聲紐、韻部、聲調與它們所組成的音節要表達的概念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某一聲音的擬聲詞要模擬哪種聲音,或者哪種聲音要用什么樣的聲韻調來模擬,這是有一種必然性、規約性在起作用的。因為擬聲詞的語音與語義之間并非是任意性的組合,而是具有一定的“約定”或“選擇”關系。
(一)擬聲詞對聲音模擬的主觀性
擬聲詞是模擬自然界各種聲響的詞,但是在模仿聲音的時候,有著很強的主觀性。自然界的聲音變化萬千,聲色龐雜,每一種聲音進入到人們的耳朵中,經過大腦的詮釋和解析,人們再從各自的語言系統中選擇相似的音對它進行模擬和再現。這個過程不是對自然聲音的錄音機式的物理模仿或實錄,而是依據本民族語言系統的特點、根據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習慣,對自然界已有聲音的一個再創造、再加工的過程和結果。
如《說文解字》中關于水的聲音,就區分出“活,水流聲”、“,水小聲”、“濞,水暴至聲”、“,水疾聲”、“酰激水聲也”、“渾,混流聲也”等。再如六朝《禽經》對各種鳥的叫聲的細致模擬,“烏鴉啞啞,鸞鳴,鳳鳴喈喈,凰鳴啾啾,雉鳴GG,雞鳴咿咿,K鳴嚶嚶,鵲鳴,鴨鳴呷呷,鵠鳴SS,V鳴嗅嗅”。不僅漢民族對聲音區分精細,在英語中,各種飛禽的叫聲也是各有千秋,“公雞 crow ,母雞cackle、cluck ,小雞cheep ,火雞gobble,鴨 quack ,鵝cackle、hiss、creak、gaggle,鴿子 coo、crood、croud、croodle, 喜鵲 chatter、clatter ,麻雀 chirp,鵪鶉curkle,斑鳩wail,烏鴉caw、croak 、夜鶯 warble、pip、jug、jug-jug ,布谷 cuckoo ,畫眉guaver”等。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事物聲音精細度的區分也不完全相同,如漢語中牛的叫聲為“牟mou”,而在英語中又區分出公牛bull的叫聲是“bellow、low”、母牛cow的叫聲是“low”、小牛calf的叫聲是“bleat”、水牛buffalo的叫聲是“boo”等。可見人們對聲音的記錄更多的是一種源于生活、生產實踐的模擬,而不是語音學或生物學上的純粹實錄,即這種模擬是因為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需要”就是人主觀選擇的結果。所以在模擬的過程中,受人的發音器官、語音系統、對自然聲音的感知和觀察情況、聲音的多變性及民族的風俗、文化習慣等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表現出擬聲詞鮮明的民族性、主觀性的特點。
這種主觀性不僅體現在不同民族語言的差異上,同時也體現在同一民族的語言之中。
在《說文解字》中的擬聲詞,有的只訓釋為一種聲音,但在與其同期或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發現其擬聲極具豐富性、變化性、多指性。這些聲音,有的彼此之間音色相近、所指事物種屬相近;有的則不僅音色相距甚遠,且種屬關系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如“G”,《說文解字》釋義為“G,小聲也。《詩》曰:‘G彼小星。’”,而同在《詩經》中“GG管聲”則是模擬吹奏管樂的樂管音,“菀彼柳斯,鳴蜩GG”是模擬蟬的叫聲,“其玟匿模鸞聲GG”則是模擬鸞鳥的叫聲,在六朝《禽經》“雉鳴GG”中又模擬的是雉雞的叫聲;“啞”,《說文解字》釋義為“笑也。《易》曰:‘笑言啞啞。’”它是模擬笑聲的,但在《楚辭》“烏鵲驚兮啞啞”中是模擬烏鴉的叫聲,在唐代白居易《念金鑾子》“況念夭化時,嘔啞初學語”中則是模擬小孩子學牙牙學語之聲,在唐代李賀《美人梳頭歌》“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中又模擬的是轆轤轉動時發出的聲響等;“呱”,《說文解字》釋義為”呱,小兒偕。《詩》曰:‘后稷呱矣。’”是模擬嬰兒啼哭的聲音,在六朝時期王僧孺《從子永寧令謙誄》的“寒不夜哭,惟獨呱呱”中是模擬烏鴉的叫聲,在明代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只見這些妖精咭咭呱呱”中則是模擬妖精們說話的聲音等。
可見,無論是用不同的詞模擬同一聲音,還是用同一個詞模擬不同的聲音,都是源于擬聲者對聲音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對聲音特質的不同認知和把握。因為“語言有一種傾向,它通過把某些區別看作具有決定意義而忽視其他區別,從而‘把結構強加于真實世界’。人們用語言來劃分事物類別的方式,有時顯然是以人為中心的……人們對事物的分類受文化規范,而不是受外界客觀事物支配”。[6]因此,人的主觀性,決定了擬聲詞音義之間并非是任意的組合,而是存在著一種約定機制,因而這種組合關系“選擇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二)擬聲詞對聲音模擬的相似性
擬聲詞是通過對自然界事物聲音的模仿來表現一個概念的,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有差異,而表現出音與意義關系上的主觀選擇性。不過,自然界的聲音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客觀現象。雖然對它的命名是人類大腦的一種主觀行為,但是不同民族在對同一種聲音的模擬中,也表現出尊重這一客觀存在的客觀性,在對聲音的模擬中,在不同民族或地區的擬聲詞中還表現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特點。
如羊的叫聲,《說文解字》擬為“羋mi”,現代漢語擬為“咩mie”,法語擬為“bêlement”,德語擬為“meckern”,都發出了“m”的聲音;牛的叫聲,《說文解字》擬為“牟mou”,現代漢語擬為“哞mou”,法語擬為“meuh”,英語擬為“moo”,德語擬為“muhen”,都模擬了“mu”的音;風聲,《說文解字》擬為“颯sa”,法語擬為“siffler”,英語擬為“rustle、sough”,德語擬為“stüren”,都抓住了風聲“s s”響的特點;人的聲音,《說文解字》擬為“呻shen”,法語擬為“sanglot”,德語擬為“secfzen”,抓住時細微的氣息從鼻腔發出的特點,所有都發“s n”音。類似的還有溪水流動的聲音,漢語為“淙cong、潺chan”,法語為“gazoullis”,德語為“rauschen”;崩聲,漢語為“bo”,法語為“boum”,德語為“klappern”,英語為“bang”等等。
這些擬聲詞的發音盡管有的差距較大,但是我們幾乎總能聽出來在某些字母的發音十分相似。這種相似性,在“爸爸”和“媽媽”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突出,“爸爸”漢語為“baba”,法語為“papa”,英語為“papa”,德語為“papa”;“媽媽”漢語為“mama”,法語為“maman”,英語為“mama”,德語為“mama”等。這說明,盡管人們對聲音的模擬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明顯的主觀性,但是由于擬聲是對自然界客觀事物――聲音的模擬,這種事物存在的客觀性,決定了模擬要尊重客觀事實。所以在對具有某一特質的聲音的模擬中,我們看到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在選擇哪種音色的輔音或元音進行模擬的時候,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