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

時間:2023-05-29 17:5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膀胱腫瘤,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膀胱腫瘤電切術;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是全身比較常見的腫瘤之一,是泌尿系最常見的腫瘤。隨著環(huán)境的污染和人類接觸的化工染料的增多,膀胱腫瘤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我院自2005年7月~2010年3月,采用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治療了198例膀胱腫瘤患者,現(xiàn)將診治體會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98例,男115例,女84例。年齡35~88歲,平均61.5歲。單發(fā)134例,多發(fā)64例,最多者達6處.腫瘤直徑0.5~3.5cm,大多為1.0~2.0cm.腫瘤多分布于膀胱側壁、三角區(qū)、膀胱頸部,少數(shù)位于膀胱前壁及頂?shù)撞俊Pg前經(jīng)膀胱鏡檢查及活檢證實為T2以下腫瘤156例,T2以上腫瘤42例。

1.2治療方法: 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 首先置入膀胱鏡觀察腫瘤大小、部位及擬切除范圍,然后用Storz電切鏡[1]行腫瘤電切。工作電切功率180W,電凝功率60W,灌洗液為5%葡萄糖液。依次施行瘤體及瘤蒂切除,切除范圍應包括腫瘤周圍0.5cm~1.0cm的正常粘膜,切除深度達肌層,徹底止血.靠近輸尿管口的腫瘤為防止電凝疤痕引起的輸尿管口狹窄,應盡量減少電凝的功率. 用沖洗器將組織碎塊及血塊沖出體外,術后常規(guī)留置雙腔導尿管并持續(xù)膀胱沖洗. 術后1周拔管并開始進行膀胱內(nèi)灌注化療藥絲裂霉素,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8次.

2 結果

本組198例膀胱腫瘤均一次切除,手術時間為5~100分鐘,其中單發(fā)在5~30min,多發(fā)腫瘤在25~100min,平均30min,術中出血少,均未輸血.無1例發(fā)生術中膀胱穿孔及電切綜合征.本組患者術后每3個月用超聲波及膀胱鏡復查1次,隨訪3個月~.2年.其中有48例復發(fā),時間在6~18月,有8例三次復發(fā),3例二次復發(fā),1例四次復發(fā). ,復發(fā)病例均再行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

3 討論

在我國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腫瘤以膀胱腫瘤的發(fā)病率最高, 其顯著特點是初次發(fā)病時多為淺表性膀胱腫瘤.既往多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但是,在接受保留膀胱的手術治療后,腫瘤很容易再發(fā),反復行開放性手術治療,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手術難度[2]. 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是表淺性膀胱腫瘤的治療方法[3],具有損傷小、恢復快、可以反復進行、幾乎無手術死亡率、并能保留膀胱排尿功能等優(yōu)點. 一般來講腫瘤直徑在3.5cm以下者均可行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如果腫瘤有蒂,且蒂的直徑在1cm以下時,即使腫瘤直徑超過3.5cm也可行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如果腫瘤已屬晚期,且患者一般情況較差,出血嚴重,已不能耐受開放手術時,也可行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 此術式雖不能達到根治目的,但可緩解病情,減少腫瘤出血或達到止血目的.

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膀胱腫瘤中常見的問題: ①出血: 可發(fā)生在術中、術后.一般如病變廣泛,手術時間長,出血可能較多,要堅持逐層切除的手術原則,必須在一處處理滿意后再切另一處,這樣能減少手術失血.本組中無一例術中或術后輸血. ②膀胱穿孔:膀胱穿孔是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的最重要并發(fā)癥. 穿孔原因主要是膀胱腫瘤切割過深或閉孔神經(jīng)支配的內(nèi)收肌強烈收縮所致.因而在切割時不宜切除過深,切除至淺肌層即可,并可適當降低電切功率并掌握好時機,點踏開關要迅速,防止切割電極帶有高頻電流穿入膀胱外組織,造成膀胱穿孔及膀胱外損傷等嚴重后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是一種安全、療效較好的治療膀胱腫瘤的方法。只要嚴格掌握好適應證,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療效明顯優(yōu)于開放性手術,它不但可以減少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也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質(zhì)量,為治療膀胱腫瘤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那彥群.泌尿外科內(nèi)腔鏡[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98.

第2篇

關鍵詞:膀胱腫瘤 血尿 回腸代膀胱 自控排尿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97-02

近年來膀胱腫瘤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膀胱腫瘤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于膀胱腫瘤侵犯淺肌層以上(T2B)、復發(fā)腫瘤、多發(fā)腫瘤以及位于膀胱三角區(qū)的腫瘤,多主張行膀胱全切除+回腸或結腸代膀胱術。該術式具有低壓保護腎功能、可控率高的優(yōu)點,并且可使病人從原尿道自行排尿,排尿方式與正常人相似,從而提高病人術后的生活質(zhì)量,易被病人接受。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例膀胱腫瘤病人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膀胱腫瘤病人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53歲~72歲,平均65歲;均確診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均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肉眼血尿為主;均未接受術前化療或放療。

1.2 手術方法。全身麻醉下常規(guī)行膀胱癌根治術,截取一段長約50cm~70cm回腸段。將截取腸子段排成M狀,先將漿肌層縫合,再將腸管沿系膜緣縱行切開,做全層連續(xù)鎖邊縫合相鄰腸片。在M形腸片兩頂角處做小切口,與輸尿管吻合。M形腸片左右對折縫合成1個球形膀胱,M形腸片下方正中切1cm小口,與尿道吻合,吻合尿道與新膀胱底部切口。經(jīng)尿道插入氣囊導尿管,常規(guī)縫合切口。

1.3 結果。本組病人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并發(fā)腸梗阻1例,切口感染2例,采用保守治療均痊愈;術后4d~6d拔除盆腔引流管,有排氣后拔除胃管,術后2周~3周拔除雙側輸尿管支架管,術后3周~4周拔除導尿管。住院20d~35d,平均27d,康復出院,術后隨訪5個月~30個月,平均18個月,出院時間超過1年者均能自控排尿。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準備。責任護士隨同醫(yī)生查房,參加病例討論,了解病情,參與手術方案的制定,明確觀察和護理要點,以便更好地進行術后護理。做好常規(guī)術前準備:抗生素過敏試驗,腹股溝及會皮膚準備,術前禁食及腸道準備,術前0.5h應用鎮(zhèn)定劑。

2.1.2 心理護理。由于病人血尿長期不愈或腫瘤多次復發(fā),普遍存在焦慮、煩躁或恐懼心理,加上對手術的擔憂,導致病人情緒不穩(wěn)定,休息、睡眠不佳。因此,護士應做好解釋、安慰工作,介紹手術的必要性、術前準備的措施、手術基本方法、術后的注意事項及手術的效果等,以取得病人的積極配合。

2.1.3 飲食護理。囑病人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以糾正貧血、改善一般狀態(tài),必要時給予輸血、補液;術前3d給予無渣飲食,術前1d禁食,靜脈補充營養(yǎng)。

2.1.4 遵醫(yī)囑行腸道準備術前3d應用腸道抗感染藥物,口服諾氟沙星0.2g,每日3次,甲硝唑0.4g,每日3次,每晚灌腸1次,手術當日早晨行清潔灌腸,留置胃管。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①觀察生命體征:患者術后回病房即測量生命體征(T,P,R,BP),1h/次至平穩(wěn)后改為1次/d,術后24h內(nèi)嚴密觀察病情,如患者主訴、面色、腹部傷口、腹部體征等,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征;②飲食護理:恢復腸功能排氣,可以拔除胃腸減壓管,先進流質(zhì)飲食,而后再進半流質(zhì)、普食,逐漸增加,少量多餐為宜;③切口護理:應注意觀察傷口有無出血、出血量多少、尿液的顏色、性質(zhì)有何變化。如出血量多時,應及時報告醫(yī)生,查找出血的原因。術后常規(guī)應用大劑量的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由于患者帶管較多,臥床時間較長,臥床期間應睡氣墊床,預防褥瘡。

2.2.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本組病人年齡較大。由于中老年人臟器的儲備功能低下、反應遲鈍,而手術創(chuàng)傷大,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同時,應經(jīng)常詢問病人,注意病人的意識狀況。準確記錄24h出入液量。

2.2.3 引流管的護理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涉及泌尿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引流管較多。通常放置的引流管有導尿管1根、左右輸尿管內(nèi)支架管各1根、傷口負壓引流管、胃腸減壓管1根。這些管道具有重要意義,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zhì)及量并準確記錄。不僅能夠通過引流液的情況有效地觀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能夠判斷病情變化,因此各引流管的護理對手術成敗起著重要作用。①尿管的護理:尿管主要是引流新膀胱內(nèi)少量的尿液及腸黏膜分泌的黏液。膀胱全切術后腸代膀胱的腸黏膜不斷分泌黏液,若不及時引流,可以堵塞導尿管甚至引起儲尿器漏尿,因而應密切觀察引流情況,如有堵塞及時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雙腔尿管,將黏液清理干凈,確保引流通暢。本組患者有6例因大量的黏液而致管腔堵塞,經(jīng)60ml注射器沖洗后黏液組織排出。②輸尿管支架管的護理:輸尿管支架管置于人造膀胱以上的輸尿管內(nèi),并且注明左右標記。目的是使輸尿管與新膀胱吻合,引流雙側腎盂尿夜,防止吻合口的狹窄及吻合口瘺等。護理的要點是嚴密觀察尿量,觀察雙側支架管引流出尿量的多少判斷左右側輸尿管是否存在梗阻情況,測定腎盂尿液的比重,防止支架管脫落、扭曲,避免牽拉,保持引流管通暢,以免造成梗阻。

2.2.4 膀胱排尿功能鍛煉。①有規(guī)律地鍛煉腹肌,每日練習5—8次,呼氣時收縮腹肌,保持3—5秒,吸氣時放松,照此類推,每次堅持收縮10次左右。②術后3周開始夾閉尿管,待患者下腹有憋尿脹感時,以建立患者有規(guī)律地排尿的能力。③患者排尿間隔2h以上即可拔除保留的尿管,拔管后囑咐患者多飲水,以增加尿量,有利于脫落的腸黏膜排出。④患者能完全自控后,即可以開始夜間鍛煉。

2.2.5 飲食護理。病人由于長時間的禁食、留置胃管、手術的創(chuàng)傷消耗使營養(yǎng)失調(diào),低于機體的需要量。術后應改善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使得足以支持全身的基礎代謝。禁食期間應給予胃腸外靜脈營養(yǎng)支持,注意補充機體所需能量,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排氣后拔除胃管,觀察3d-5d病人無不適后可由高熱量、高蛋白質(zhì)、高維生素的無渣流質(zhì)飲食過渡到半流質(zhì)再到普食。在此期間還應遵醫(yī)囑進行血常規(guī)及各項生化指標的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2.2.6 心理護理術后病人對病情的康復有較多的考慮,尤其是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心情更為焦慮。因此,除了加強監(jiān)護、引流管的護理外,更要重視心理護理,以高度的同情心給予病人熱情關懷和疏導,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利康復。

2.2.7 加強基礎護理。在進行專科護理的同時也要加強基礎護理。由于病人術后身體虛弱、引流管多,常處于被動,因此應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預防壓瘡的發(fā)生;術后臥床時間長,應預防肺部感染,鼓勵咳嗽、咳痰、叩背及霧化吸入治療,在禁食期做好口腔護理,每日2次,以預防口腔炎的發(fā)生。

2.2.8 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2.2.8.1 切口感染。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潮濕后及時更換,注意切有無紅、腫、熱、痛等癥狀及體溫變化,遵醫(yī)囑用藥。本組1例病人發(fā)生切口感染,經(jīng)處理后痊愈。

2.2.8.2 尿瘺原位回腸代膀胱術后近期并發(fā)癥有尿瘺,包括:新膀胱尿瘺、輸尿管與新膀胱吻合口處尿瘺、新膀胱與尿道吻合口尿瘺。術后嚴密觀察引流液顏色、量變化,如術后引流液突然增加,顏色為淡黃色病人腹脹明顯增加,伴高熱,常提示尿瘺,應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3 討論

浸潤性膀胱癌及多發(fā)性、復發(fā)和低分化淺表性膀胱癌常應用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該術式可使病人從原尿道自行排尿,排尿方式與正常人相似,從而提高病人術后的生活質(zhì)量,易被病人接受。但因原位回腸新膀胱術后,病人容易出現(xiàn)新膀胱尿瘺、輸尿管與新膀胱吻合口處尿瘺、新膀胱與尿道吻合口尿瘺、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因此護理人員應熟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相關知識及處理要點,以便及時觀察和處理,減輕病人的痛苦。通過對10例膀胱全切原位回腸代膀胱術的圍術期護理,體會到本手術護理的關鍵是應加強心理護理,術前準備應充分,術后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切實做好引流管的護理,積極預防并發(fā)癥,加強排尿功能及盆底肌訓練功能訓練,這也是提高手術成功率、促進病人痊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膀胱腫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 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 姑息療法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常見腫瘤之一,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根據(jù)腫瘤的分期和分級。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是治療膀胱腫瘤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適應表淺型膀胱癌。但有些年老體弱不適于做開放性手術者,也可施行TURBT,作為治愈疾病或減輕癥狀的姑息療法[1]。1996年3月~2006年12月,筆者采用TURBT治療膀胱癌115例,術后加行膀胱灌注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5例,男83例,女32例;年齡35~90歲,平均69.3歲。腫瘤單發(fā)76例,多發(fā)39例。其中移行上皮細胞癌114例,肉瘤1例。腫瘤分級0~1級58例,2級40例,3級17例;Tis 4例,T1 53例,T2 42例,T3~4 16例。T3-4 期患者均為高齡、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不宜行膀胱全切或拒絕行膀胱全切。

    1.2  治療方法  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用OLYMPUS前列腺電切鏡,在蒸餾水沖洗下進行手術。術中保持膀胱約充盈狀態(tài)100~200ml。腫瘤基底部切除深度達膀胱深肌層,腫瘤邊緣切除約1~2cm范圍黏膜 。術后留置F18 三腔氣囊尿管3~5天。其中有17例合并前列腺增生(BPH)同時行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             

    手術當日用羥基喜樹堿20mg加生理鹽水100ml緩慢沖洗膀胱。術后1周開始行膀胱灌注治療,卡介苗(BCG)120mg加生理鹽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共3次,間隔3個月,再每月1次共3次,以此類推,總灌注治療時間2年。第一年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第二年每半年復查膀胱鏡。或用羥基喜樹堿20mg加生理鹽水40ml膀胱灌注治療,灌注方案同前。

    2  結果

    115例患者均一次手術成功。術后隨訪0.5~10年。術后3年內(nèi)復發(fā)38例,總復發(fā)率33%。1例膀胱肉瘤術后3個月死亡;16例T3-4期膀胱癌全部復發(fā),多次行TURBT;其余21例患者有5例行膀胱全切術,其他再行TURBT。共計再次TURBT 32例,切除65次。

    3  討論

    在我國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腫瘤以膀胱癌的發(fā)病率最高。膀胱癌初診時70%~75%為表淺膀胱癌,而表淺膀胱癌首選為TURBT治療[2,3]。國外已有文獻報告,對TURBT與膀胱部分切除術作了對照,證明在5年生成率及復發(fā)率方面,TURBT均優(yōu)于膀胱部分切除術。TURBT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如腫瘤切除復發(fā),可行再次切除。避免了患者多次開刀的痛苦,并可保留膀胱功能。

    TURBT技術要求較高,手術中易出血、易膀胱穿孔的特點[4]。我院自開展TURBT以來,未曾發(fā)生過嚴重并發(fā)癥,治療效果良好。筆者的體會如下。

    3.1  出血的防治  (1)TURBT應適當放慢手術速度,邊切邊止血,保持視野清楚。較大的腫瘤表面松脆,在瘤面上難以止血,此時應盡快將腫瘤切至基底方能止血。(2)手術臨近結束時,低壓觀察膀胱,可以良好凝固小的血管出血。由于膀胱腫瘤不同于前列腺增生,術后無法用氣囊壓迫止血,在膀胱內(nèi)壓力過高,可致小出血點、靜脈出血不易發(fā)現(xiàn),故對小的出血點及靜脈出血也應認真凝固止血。(3)多發(fā)膀胱腫瘤時,先切除小的腫瘤再切除大的腫瘤,優(yōu)先處理困難部位的腫瘤再切除容易部位的腫瘤,每切一個部位即徹底止血,然后再切另一個部位腫瘤,可保持良好視野,也不易造成腫瘤遺漏。(4)鏟狀電極的出現(xiàn)可以在必要時改用汽化止血或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汽化術(TVBT),能減少出血和降低膀胱穿孔的發(fā)生率[5]。當然TVBT易致層次不清,創(chuàng)面愈合延遲脫痂后易繼發(fā)出血感染,且輸尿管口處應用受限等。

    3.2  膀胱穿孔的防治  (1)膀胱保持半充盈狀態(tài)(100~200ml)使膀胱壁保持一定的厚度。(2)膀胱視野不清時不要盲目止凝,以免造成膀胱穿孔。(3)膀胱側壁易于發(fā)生閉孔神經(jīng)反射,可先行閉孔神經(jīng)阻滯,阻滯3~5min后方始手術,大大減少了神經(jīng)反射及穿孔。(4)使用小功率多次電凝刺激法,可使神經(jīng)肌肉因多次放電而產(chǎn)生疲勞,而后才進行電切術,此時多已無強烈的易致穿孔的閉孔神經(jīng)反射。(5)在易發(fā)生閉孔神經(jīng)反射的膀胱側壁處的腫瘤,可利用快速點踏開關的辦法,達到快速短距離切割的目的,使每單次所切腫瘤基底組織及膀胱壁快而短,即使有閉孔神經(jīng)反射,也不易造成膀胱壁穿孔。

    3.3  TURBT術后行膀胱內(nèi)灌注能降低復發(fā)率  近年來表淺膀胱癌膀胱內(nèi)灌注療法最大的進展是化療藥物的術后單次灌注療法,而不必做長期灌注,目前認為TURBT術后立即行化療藥物單次灌注可防止TURBT過程中的癌細胞種植,使復發(fā)率減少50%[3]。

    3.4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對于必須行根治性膀胱全切術但不能耐受該手術或不愿而接受TURBT治療的患者(T3~4 期),TURBT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帶來的高風險性,使患者在生存期可保留膀胱功能,生活質(zhì)量獲得最大限度地提高。腫瘤復發(fā)后,可反復多次行TURBT。

    3.5  對于合并前列腺增生(BPH)同時行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7URP)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BPH致尿路梗阻是膀胱癌發(fā)生及惡性程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6]。老年前列腺患者因殘余尿增多合并膀胱炎,是膀胱癌變的誘因,在電切腫瘤時可同時電切良性增生前列腺,解除梗阻及殘余尿,降低復發(fā)風險因素,不增加種植轉移的風險[7]。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治療淺表膀胱腫瘤的首選,對于T3~4期不能耐受膀胱全切的患者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治愈疾病或減輕癥狀的姑息療法。對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可同時行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參考文獻】

    1 姚慶祥,馬騰驤,張祖詔,等.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附250例報告).中國內(nèi)鏡雜志,1996,2(4):23-24.

    2 陳梓甫.表淺膀胱癌的診斷與治療.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5):257-258.

    3 Metts MC,Metts JC,Milito SJ,et a1.Bladder cancer: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Natl Med Assoc,2000,92:285-294.

    4 Holzbeierlein JM,Smith JA.Surgical management of nortinvasive bladder cancer(stages TA/T1 /CIS).J Urol Clin North Am,2000,27:8.

    5 王偉明,葉敏,陳建華,等.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汽化術.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2,17(9):461-462.

第4篇

【關鍵詞】 膀胱腫瘤;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術;膀胱灌注

本院自2005年4月開始應用鏟狀電極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表淺型膀胱腫瘤,術后聯(lián)合應用無菌蒸餾水、絲裂霉素C(MCC)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5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齡28~86歲,平均62.5歲。病程3天~16個月。無痛性間歇性肉眼血尿36例,鏡下血尿12例,體檢發(fā)現(xiàn)5例,尿頻尿急4例,尿流中斷1例。單發(fā)腫瘤47例;多發(fā)腫瘤11例,腫瘤2~30個。瘤體直徑0.5~3.5cm。腫瘤位于三角區(qū)25例,側壁19例,后壁11例,頂部2例,頸部1例。術前均經(jīng)膀胱鏡檢及活檢組織學確診為移行細胞癌,其中G1 32例,G2 15例,G3 5例。并發(fā)前列腺增生6例。

1.2手術方法采用德國wolf型氣化電切鏡及氣化切割電極,氣化切割輸出功率180W,電凝輸出功率80W。用5%甘露醇溶液作為灌洗液低壓灌注。麻醉:采用腰麻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先進鏡觀察,了解腫瘤位置、大小、數(shù)目、形態(tài),并觀察腫瘤與輸尿管口的關系。對較小腫瘤可采用順行法或逆行法由腫瘤基底部周圍0.5~1.0cm的正常膀胱黏膜開始切割,深達淺肌層,連同腫瘤一并切除。對較大腫瘤,可先分層切割瘤體,使視野清晰,再按小腫瘤切割方法切割基底部及其周圍正常膀胱黏膜。對多發(fā)腫瘤,如較大腫瘤影響視野,應先將其切除,再切除較小腫瘤,如小腫瘤不受其影響,可先切除小腫瘤。對手術時間超過2h仍不能全部切除腫瘤的患者,2周后二次電切。對于輸尿管口腫瘤,切除輸尿管口時改用電切環(huán),功率150W,快速電切。對膀胱頂部腫瘤,減少膀胱灌注液量,易于切除。6例并發(fā)前列腺增生者均在膀胱腫瘤切除后,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再用無菌蒸餾水反復沖凈膀胱后行前列腺氣化電切術。

1.3灌注方法手術切割完畢,改用無菌蒸餾水多次灌注膀胱,用沖吸器低壓吸凈組織碎塊。術后第1~8周用MCC 20mg稀釋在40ml生理鹽水中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8次。接著每2周1次,共4次。然后每4周1次,共2次。再其后每3個月1次,共2次。間隔6個月最后1次。持續(xù)1年以上。

2結果

本組58例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0~110min,平均30min。術中無膀胱穿孔,出血量較少,均未輸血。術后留置F18雙腔氣囊導尿管1~3天,均不做持續(xù)膀胱沖洗。術后無尿路感染、繼發(fā)出血及膀胱破裂等并發(fā)癥。聯(lián)合灌注后均未出現(xiàn)明顯膀胱刺激癥狀。無血尿、發(fā)熱、全身不適及白細胞下降。所有患者隨訪5個月~6年,復發(fā)9例,復發(fā)率15.5%。復發(fā)患者均再次或多次做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術,最多1例行3次手術。6例并發(fā)前列腺增生者術后均未發(fā)現(xiàn)前列腺窩腫瘤種植性轉移。

3討論

表淺型膀胱腫瘤占膀胱腫瘤75%以上。盡管其生存率較高,預后較好,但復發(fā)率仍高達50%~70%。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有[1]:(1)腫瘤細胞脫落,于創(chuàng)面或膀胱黏膜種植生長;(2)腫瘤細胞沿膀胱壁肌肉內(nèi)淋巴管擴散。實際侵犯膀胱壁遠比臨床所見寬廣,腫瘤往往不能被充分切除;(3)肉眼難以發(fā)現(xiàn)的原位癌和癌前病變發(fā)展出現(xiàn);(4)膀胱免疫力低下,致癌物質(zhì)及致癌環(huán)境依舊存在,導致腫瘤復發(fā)。選用鏟狀氣化切割環(huán)行組織切除,具有切割速度快、氣化和凝固止血的作用,每切一刀所形成的1~3mm深組織脫水帶凝固層可減少出血,節(jié)省了術中止血時間,手術視野清晰,大大減少了沖洗液的吸收量,可迅速使小血管、淋巴管閉塞,減少腫瘤轉移。凝固層缺乏組織液及營養(yǎng),不利于腫瘤細胞生長種植。日后凝固層自行壞死脫落,如有腫瘤細胞附著,也會隨之脫落。同時,正常膀胱黏膜在手術過程中沒有受到創(chuàng)傷,不利于腫瘤細胞附著種植。相對于開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手術[2],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術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利于腫瘤細胞附著種植的環(huán)境,復發(fā)率明顯低于開放性手術。本組所有復發(fā)患者均再次或多次做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術,所有復發(fā)患者腫瘤直徑均未超過2cm,這與患者意識提高及定期隨診有關。復發(fā)患者手術更容易完成。開放性膀胱部分切除術的復發(fā)患者再次手術難度大,大部分需行全膀胱切除術。開展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術,將以往生長于膀胱頸、膀胱三角區(qū)以及多發(fā)性膀胱腫瘤需行全膀胱切除的患者改為有效簡單的術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術畢即用無菌蒸餾水反復低壓灌注沖洗,將切除組織及脫落細胞清除干凈,使脫落癌細胞及膀胱壁淋巴管內(nèi)殘存癌細胞水腫壞死,減少了復發(fā)機會。由于創(chuàng)面有凝固層保護且沖洗時間不長,不會導致水分過分吸收。術后第1周即開始用MCC做膀胱內(nèi)灌注,能更有效地殺滅脫落癌細胞及膀胱壁淋巴管內(nèi)殘存癌細胞,為了減少對創(chuàng)面刺激及過量吸收MCC,將MCC劑量減至20mg。經(jīng)尿道氣化切割膀胱腫瘤時應注意:(1)膀胱充盈太滿,膀胱壁變薄,易切穿膀胱;(2)膀胱頂部腫瘤距離遠,難以切除。減少膀胱容量后,距離縮短,易于切除;(3)對膀胱前壁腫瘤,應減少膀胱容量,用另一只手于恥骨上按壓。或由助手按壓,完成切除;(4)對輸尿管口腫瘤,切除輸尿管口時改用電切環(huán),功率150W,并快速電切;(5)膀胱腫瘤含水分少,組織較脆,電切電流不宜太大,以180W為宜,腫瘤組織易粘附于鏟狀氣化電極,應隨時予以清除,以免影響視野或燒壞鏡面。

參考文獻

1吳階平.泌尿外科.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44-465.

第5篇

【關鍵詞】 膀胱癌;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in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artial cystectomy for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instead.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urinary catheterization time, hospital stay time, complications condition, survival states and recurrence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obviously less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urinary catheteriz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for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can provide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with remarkably enhance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high safety in patients. This method is worth widely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Bladder canc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Clinical effect

膀胱癌是R床比較多見的一種腫瘤疾病類型, 男性較為多發(fā), 如果沒有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引發(fā)死亡, 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因此臨床必須加強對該疾病的重視[1]。現(xiàn)階段臨床主要是應用手術配合膀胱內(nèi)灌注療法來治療表淺膀胱, 手術療法較為多樣且利弊各異, 因此為膀胱癌患者選擇最適宜的手術方法是臨床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2, 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膀胱癌的臨床療效, 特選擇本院86例膀胱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給予分析, 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選患者均通過膀胱鏡、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予以確診。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 各43例。對照組中女11例, 男32例;年齡37~77歲, 平均年齡(58.9±7.3)歲;病程4個月~6年, 平均病程(3.2±1.0)年。

治療組中女12例, 男31例;年齡36~75歲, 平均年齡(57.8±7.3)歲;病程3個月~6年, 平均病程(3.1±1.0)年。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根據(jù)傳統(tǒng)膀胱切除術進行切除, 切除范圍是從膀胱腫瘤及其周邊1 cm部位, 在輸尿管口部位確定有效范圍, 采取輸尿管再植手術。

1. 2. 2 治療組 治療組患者實施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選擇患者膀胱截石位, 控制電凝功率為50 W左右, 控制電切功率為150 W左右, 以此減少周邊組織所受電流損傷, 采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作為沖洗液。灌注液是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 將其注入膀胱約100~150 ml后適度充盈膀胱;在尿道部位備好膀胱鏡和電切鏡, 有利于對膀胱腫瘤部位、大小、性質(zhì)以及性狀等基本情況予以全面觀察和準確記錄。如果腫瘤直徑>2 cm, 且屬于帶蒂腫瘤時, 應選擇在基底處予以切除, 可采取順行法進行切除;如果腫瘤直徑≤2 cm, 則只需將腫瘤一側位置切除, 直到腫瘤基底部位, 同時沿著腫瘤基底部進行切除處理, 切除腫瘤和其基底部附件2 cm以上的膀胱壁[4-6]。如果患者腫瘤位于深肌層, 則可能需要在腫瘤基底部進行二次電灼。結束切除后要采取沖洗液進行沖洗處理, 并且要取出切除部分, 采用蒸餾水進行灌注, 灌注時間大約為30 min。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存活情況以及復況等。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存活率以及復發(fā)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8%, 存活率為97.67%, 復發(fā)率為11.63%;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5%, 存活率為93.02%, 復發(fā)率為6.98%。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存活率以及復發(fā)率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膀胱癌是臨床較為多見的一種泌尿系統(tǒng)疾病, 現(xiàn)已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 其可反復發(fā)病, 具有多中心性特征, 其中最多見的膀胱癌類型是移行上皮細胞癌, 當前主要是應用手術治療[7, 8]。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膀胱癌公認的療效顯著的一種手術方法, 其治療機制主要是用高頻電流作為媒介, 快速加熱腫瘤組織, 讓腫瘤組織在短時間里升溫至100℃甚至更高, 從而形成凝固層, 以此把膀胱內(nèi)的腫瘤細胞一一殺滅, 實現(xiàn)滅活腫瘤細胞的目的[9-11]。程文等[12]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采用的是汽化電極, 具有較為銳利等特征, 能夠有效氣化處腫瘤組織, 還可以在短時間中明顯降低患者出血量, 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除了該特性。張鵬等[13]亦發(fā)現(xiàn), 用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膀胱癌患者, 不但可以滅活膀胱腫瘤細胞, 還可以把腫瘤周圍的淋巴管進行最大程度的封固, 從而能夠減少腫瘤發(fā)生轉移, 減少術后復發(fā)。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近幾年在臨床的應用已十分廣泛, 技術已基本成熟, 且手術療效也獲得了醫(yī)師與患者的一致認可[14-17]。但是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仍有一定復發(fā), 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此次研究所選患者大部分是移行細胞癌, 而此類膀胱癌復發(fā)率和其余類型相比要高;還可能是和該疾病的隱匿性、多病灶以及尿內(nèi)長期有致癌物質(zhì)等特性相關;還可能是因為膀胱深部肌層中有著豐富的淋巴管, 當其受到腫瘤侵襲后會出現(xiàn)局部轉移, 手術時可能腫瘤邊緣組織切除過少, 使得患者又出現(xiàn)復發(fā)[18-20]。

此次研究顯示,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膀胱癌患者采用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能夠明顯加快患者術后恢復,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學建, 夏振和, 陳茂章, 等. 四種化療藥物膀胱灌注預防淺表性膀胱癌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后復發(fā)的成本-效果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 15(19):2188-2190.

[2] 陳偉. 經(jīng)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與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表淺層膀胱癌的療效和安全性:對比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 17(2):223-225.

[3] 雷普, 卜小斌, 高飛, 等. 經(jīng)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和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表淺層膀胱癌的療效比較. 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4, 19(2):108-110.

[4] 胡洋洋, 牛曉振, 王光春, 等. 2 μm激光、鈥激光和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比較研究.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6, 36(4):444-449.

[5] 劉煥銀. 根治性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聯(lián)合化療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臨床療效觀察. 當代醫(yī)學, 2015, 21(14):50-51.

[6] 劉先東, 吳斌.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膀胱多發(fā)腫瘤的療效觀察. 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0, 27(4):596-597.

[7] 劉余慶, 盧劍, 肖春雷, 等. 2 μm連續(xù)波激光與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比較研究.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3, 13(1):23-28.

[8] 王勤, 姚俊, 王照凡, 等. HOLBT和TURBT治療表淺層膀胱癌的術后腫瘤惡性程度、機體創(chuàng)傷程度評估.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6, 22(13):1406-1409, 1413.

[9] 吳建華.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治療淺表性膀胱癌療效觀察.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1(18):3856-3858.

[10] 楊保申, 李中明.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60例膀胱癌的臨床療效觀察.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4(3):679-680.

[11] 劉明.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55例膀胱癌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15):2979.

[12] 程文, 徐鋒, 刑瀟瀟, 等. 310例膀胱癌綜合治療病例的臨床分析. 醫(yī)學研究生學報, 2013, 26(12):1282-1285.

[13] 張鵬, 楊小杰. 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不宜同期行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4, 19(8):549-551.

[14] 段俊鋒. 根治性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加化療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臨床療效觀察.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22):60-61.

[15] 曹成. 根治性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療效觀察.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6, 8(14):98-99.

[16] 李泳. 經(jīng)尿道電切術加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42例療效觀察.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6, 20(15):2055-2056.

[17] 石通, 梁蔚波.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聯(lián)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療效觀察. 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2, 29(4):638-640.

第6篇

關鍵詞:鈥激光;膀胱腫瘤

 

 

2009年2月~2008年8月,我科應用鈥激光經(jīng)尿道切除膀胱腫瘤40例,現(xiàn)將手術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34~80歲,。均經(jīng)膀胱鏡及病理檢查,B超、排泄性尿路造影(IVP)、部分病例盆腔CT檢查,確診為膀胱腫瘤。其中復發(fā)性腫瘤 10例,單發(fā)性腫瘤16例,多發(fā)性腫瘤24例,共87個腫瘤,左側壁38個,右側壁28個,后壁12個,三角區(qū)、前壁、底部各3個,頂部2個。腫瘤直徑0.5~4.0cm。 

1.2方法采用美國科醫(yī)人公司大功率100W鈥激光系統(tǒng)(Versa Pulse Powersuite Holm-ium Laser)。365μm或550μm直射式激光光纖,使用能量1.0~1.2J,頻率10Hz~15Hz,功率10~15W。操作鏡為美國ACMI Circon25.6F 帶有直的操作通道的前列腺切除設備。Panasonic監(jiān)視器,8.6F CirconACMI軟輸尿管腎鏡。37例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尿道黏膜表面麻醉。截石位,常規(guī)置入操作鏡,觀察腫瘤部位、大小。經(jīng)前列腺切除鏡的操作通道插入用4F輸尿管導管固定的光纖,在紅色光引導下進行深層切除,直達肌層。然后對腫瘤邊緣1~2cm以內(nèi)的膀胱黏膜進行切除。合并BPH者,先行腫瘤切除,切畢用100ml蒸餾水浸泡10分鐘,再行鈥激光前列腺剜除術。[3]腫瘤切除時用蒸餾水充盈膀胱,前列腺切除時用生理鹽水沖洗。1例G3 級的腫瘤,術前經(jīng)內(nèi)動脈化療,10天后行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 

 

2結果 

 

術后2~9個月隨訪,本組33例,32例腫瘤1次切除,5個月復發(fā)1例,行二次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術中無明顯出血,無膀胱穿孔,無閉孔神經(jīng)反射發(fā)生。術后留置尿管1~4d,平均2d。平均住院7天。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鈥激光治療膀胱腫瘤術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患者對手術缺乏了解,針對病人的心理,護理人員應與病人溝通,介紹鈥激光碎石術是目前治療膀胱腫瘤最新的治療技術,它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盡量安排病人接受該項治療技術,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同時尋求家人的情感支持及經(jīng)濟支持。

3.1.2術前準備完善各項相關的輔助檢查,有感染者前三天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對特別緊張的患者,建議醫(yī)生術前晚給患者服用鎮(zhèn)靜劑,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也可預防血壓偏高,影響手術順利進行。術晨給與清潔灌腸,送腹平片檢查。 

3.2術后護理 

3.2.1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血壓,脈搏,呼吸。每2小時測尿量一次,如有發(fā)熱者加強基礎護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3.2.2做好管道的護理防止扭曲,折迭,腹落,指導患者翻身前將各管道妥善放好。密切觀察各引流液的顏色及量,并做好記錄,術后2h指導病人及家屬定時擠捏管道,保持引流通暢,保持尿道口清潔,干燥,每日用碘伏棉球抹洗會兩次。 

3.2.3指導患者臥床休息一天,尿色逐漸轉清后可下床活動,若有出血可延長臥床時間,床上適當活動。 

 

4討論 

 

鈥激光是目前最新的外科手術激光[3]。1999年國內(nèi)報告其治療膀胱腫瘤的療效[4 ]我們體會Ho:YAG激光治療膀胱腫瘤有以下優(yōu)勢:①術前非接觸切割腫瘤,減少對腫瘤的擠壓,避免癌細胞擴散;同時阻斷腫瘤細胞所屬淋巴管的擴散。②由于Ho:YAG激光穿透深度僅為0.4mm,可以確保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術后隨訪無復發(fā),無輸尿管種植,無輸尿管狹窄及尿液返流并發(fā)癥,因此,Ho:YAG激光是治療輸尿管口旁淺表性腫瘤的理想方法。③由于激光能量可以控制,無電流產(chǎn)生,不會引起閉孔神經(jīng)反射;由于作用深度為5mm,Ho:YAG激光作用深度更容易掌握,有效避免了膀胱穿孔的發(fā)生。④由于激光的可彎曲性,配合軟鏡可治療常規(guī)硬質(zhì)膀胱鏡盲區(qū)的淺表性腫瘤。由于BPH者膀胱腫瘤發(fā)病率高于非BPH者,為避免手術時腫瘤細胞在前列腺表面種植,手術可以一次完成。先切除膀胱腫瘤,用蒸餾水浸泡防止癌細胞種植引起復發(fā)。后用Ho:YAG激光剜除前列腺(HoLRP)。剜除的人塊前列腺組織用組織粉碎器(Morcellator)粉碎。應用Ho:YAG激光治療膀胱腫瘤或合并BPH患者,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易賢林,王健.泌尿外科腔內(nèi)激光應用及進展.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08,8(1):76 

[2]顧方六.膀胱腫瘤的流行病學和病因?qū)W.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5. 

第7篇

【摘要】 目的 探討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治療淺表性膀胱癌的療效和體會。方法 回顧性分析收治的52例膀胱腫瘤的臨床資料。結果 52例患者均一次手術成功。無嚴重出血或膀胱穿孔等并發(fā)癥。隨訪6~36個月,復發(fā)13例。結論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治療淺表膀胱腫瘤的首選,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低等優(yōu)點。

【關鍵詞】膀胱腫瘤;經(jīng)尿道電切術;治療體會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常見腫瘤之一,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根據(jù)腫瘤的分期和分級。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是治療膀胱腫瘤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適應表淺型膀胱癌。我院自2006年7月~2009年3月應用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5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齡42~76歲,平均54歲;腫瘤單發(fā)32例,多發(fā)20例;,腫瘤直徑0.4~4.5cm,以1~3cm者為多。術前均行膀胱鏡檢查,病理檢驗證實為移行上皮細胞癌,病理分級Ⅰ期39例,Ⅱ期13例;腫瘤分布多位于膀胱兩側壁及輸尿管口附近,三角區(qū)及膀胱頸部次之。術前均行B超、IVU檢查,了解患者腎功能、上尿路有無積水及占位性病變。

1.2方法 在連續(xù)硬脊膜外麻醉下采用美國產(chǎn)Stryker電切鏡,電切功率110W、電凝功率60W,用5%葡萄糖作為灌洗液,術中保持膀胱約充盈狀態(tài)100~200ml。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經(jīng)尿道置入電切鏡,觀察膀胱內(nèi)腫瘤的部位、數(shù)目、大小、浸潤情況、是否有蒂及與輸尿管口的關系,。小而有蒂狀瘤,1cm直徑者,經(jīng)膀胱電灼和經(jīng)膀胱電切均易將其破壞。電切時,膀胱需以沖洗液充滿,將電切鏡的電切襻置于腫瘤之后,電切不僅切除基底部,還應包括基底部周圍的一圈正常組織,邊緣切至距瘤體1~2cm范圍粘膜,電切不必太深,電切襻應刮到下面肌層的表面,然后仔細觀察電切區(qū)的切緣,并進一步切除殘余腫瘤。對于3~4cm直徑中等大小的帶蒂腫瘤,可先切斷其蒂部。先找到腫瘤的一側,可見腫瘤絨毛懸垂于正常膀胱粘膜之上。將電切鏡的電切襻置于絨毛之后,然后朝術者方向電切腫瘤蒂部。檢查蒂的切緣,用反手的電切手法,即將電切襻向術者的相反方面推動,切除殘余腫瘤,并止血徹底,但切忌切得過深。同樣大小的寬基狀瘤可用長條塊的電切手法從腫瘤的一側切到另一側。應保持膀胱膨脹,使腫瘤之下的膀胱肌層伸長內(nèi)凹,不易被電切襻損傷。電凝由肌層而來的動脈出血。然后繼續(xù)電切,直到肌層顯露平坦基底為止。電切結束后,置F20三腔氣囊尿管,以羥喜樹堿20mg加生理鹽水20ml,行膀胱灌注化療,尿管2h后開放,行持續(xù)膀胱沖洗,術后5~7天拔除尿管。

2 結果

52例膀胱腫瘤均一次切除,手術時間20~80min,平均33min。術后常規(guī)膀胱沖洗1~2天,尿管保留5~7天。第七天行膀胱灌注后即拔除尿管,觀察1~2天出院。并發(fā)閉孔神經(jīng)反射11例,無膀胱穿孔及嚴重大出血、電切綜合征(TURS)發(fā)生。術后患者均獲隨訪,時間6~36個月。術后6個月復發(fā)3例,一年復發(fā)5例,2年復發(fā)10例,總復發(fā)率約35%。

3 討論

在我國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腫瘤以膀胱癌的發(fā)病率最高。膀胱癌初診時70%~75%為表淺膀胱癌,而表淺膀胱癌首選為TURBT治療[1,2]。國外已有文獻報告,對TURBT與膀胱部分切除術作了對照,證明在5年生成率及復發(fā)率方面,TURBT均優(yōu)于膀胱部分切除術。TURBT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如腫瘤切除復發(fā),可行再次切除。避免了患者多次開刀的痛苦,并可保留膀胱功能。

3.1膀胱內(nèi)出血的防治 資料顯示,TURBT術中、術后早期并發(fā)癥主要是出血,發(fā)生率2%~12%不等[3]。單個或有蒂的腫瘤出血少見。出血容易發(fā)生在那些病變較廣泛、切除面積較大及浸潤性腫瘤患者。我的體會是:(1)適度放慢手術速度,邊切邊止血,保持視野清楚。(2)多發(fā)腫瘤時應先切除小的腫瘤,優(yōu)先處理困難部位的腫瘤,先處理膀胱頸部腫瘤,每切一個部位即徹底止血,然后再切另一個部位腫瘤,可保持良好視野,也不易造成腫瘤遺漏。(3)手術臨近結束時降低膀胱灌注壓力,使小的出血點、靜脈出血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認真凝固止血。

3.2膀胱穿孔的預防 (1)術中保持膀胱低壓灌注(100~200ml),使膀胱保持一定厚度,否則很淺的切除也可能造成膀胱壁的穿孔。(2)視野不清時,可加快沖洗速度,待視野清晰后再準確止血,切忌盲目電凝止血,以免造成膀胱穿孔。(3)使用弧形切除法,以順應膀胱的弧度。(4)預防閉孔神經(jīng)反射,采用小功率,快速點式電切或由麻醉師靜脈給氯化琥珀酸膽堿完全消除,這種短暫作用的、去極的肌肉松弛劑能阻斷肌神經(jīng)交接處的神經(jīng)沖動傳導。再快速切除。

3.3復發(fā)的問題 膀胱癌多為移行細胞癌,而移行細胞癌具有易復發(fā)的特點,由于膀胱癌有多中心性及多發(fā)性的特點,TUR-BT術后有10%~67%的患者在12個月內(nèi)復發(fā),術后5年內(nèi)有24%~84%的患者復發(fā),且再次復發(fā)病灶可能不在原來位置,因此術后需要定期膀胱腔內(nèi)灌注化療。該治療操作簡單、療效好,是預防腫瘤復發(fā)的主要手段。TUR-BT術后1周左右拔除尿管,開始行膀胱灌注(先每周1次,連續(xù)8次;然后每月1次,維持2年)。

術后3月開始定期復查膀胱鏡或B超,前兩年中每3個月復查一次,第三年后每半年復查一次。

參考文獻

[1]陳梓甫.表淺膀胱癌的診斷與治療.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5):257.

[2 ]Metts MC,Metts JC,Milito SJ,et a1.Bladder cancer: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Natl Med Assoc,2000,92:285-294.

第8篇

【關鍵詞】 電子膀胱軟鏡;窄帶光成像;膀胱腫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32

膀胱移行細胞癌術后易復發(fā), 白光成像膀胱鏡檢查對于早期復發(fā)腫瘤的檢出有一定的困難, 電子膀胱軟鏡的窄帶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 NBI)功能通過將白光(white light , WL)過濾為窄帶的藍光、綠光和紅光, 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的對比度和清晰度, 對于早期腫瘤或小腫瘤有更精準的診斷。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膀胱腫瘤復查患者76例, 運用電子膀胱軟鏡進行膀胱鏡檢查, 探討是否窄帶光成像相比于白光成像能提高膀胱移行細胞癌的診出率。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4年8月門診膀胱腫瘤復查患者76例, 男49例, 女27例, 年齡36~73歲, 患者既往均有膀胱腫瘤電切手術病史, 患者膀胱鏡檢前進行血尿常規(guī)、傳染病檢查, 泌尿系彩超檢查。

1. 2 手術方法 器械:Olympus電子膀胱軟鏡。有55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鏡檢, 21例在尿道表面麻醉下行膀胱鏡檢。患者取截石位, 麻醉滿意后, 直視下將膀胱電子膀胱軟鏡置入膀胱, 首先用白光在膀胱腔內(nèi)仔細全面檢查, 發(fā)現(xiàn)病變部位或可疑病變部位轉換成窄帶光成像, 病變部位表現(xiàn)出特殊的圖像, 將該病變部位取活檢送病理。在白光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下轉換為窄帶光成像, 發(fā)現(xiàn)可疑病變部位取活檢送病理檢查。檢查結束后, 常規(guī)服用抗炎藥物3 d, 預防尿路感染。

2 結果

在所有病例中, 50例WL和NBI均未發(fā)現(xiàn)可疑病變部位, 未進行活檢, 剩余的26例患者中, 13例患者WL和NBI檢查同時發(fā)現(xiàn)了16處腫瘤(活檢16處), 在這13例中有1例患者病變僅通過NBI發(fā)現(xiàn)了1處腫瘤(活檢1處);5例患者僅通過NBI發(fā)現(xiàn)7處腫瘤(活檢7處);5例WL和NBI均認為可疑病變部位8處(活檢8處);3例僅NBI認為可疑病變部位4處(活檢4處), 病理均未發(fā)現(xiàn)腫瘤組織。活檢的36份標本中, 通過窄帶光成像多診斷出8處腫瘤病例, 腫瘤診出率提高22.2%。見表1。

表1 不同成像下活檢標本及病理結果

活檢標本(處) 白光成像 窄帶光成像 病理結果

16 可疑 可疑 腫瘤

8 正常 可疑 腫瘤

8 可疑 可疑 未發(fā)現(xiàn)腫瘤

4 正常 可疑 未發(fā)現(xiàn)腫瘤

3 討論

膀胱鏡檢查在膀胱腫瘤術后復查中占重要位置, 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所在的部位、數(shù)目、大小等, 并可直接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但對于早期的復發(fā)腫瘤, 表現(xiàn)并不典型, 與正常黏膜組織差別不大, 不易分辨。與膀胱硬鏡檢查比較, 電子膀胱軟鏡有很多優(yōu)點[1], 術中損傷小, 視野無盲區(qū), 可以同時觀察尿道和膀胱, 更適合在門診應用。而窄帶光成像技術為電子膀胱軟鏡在膀胱腫瘤診斷方面提供了新的前景。NBI模式使臨床醫(yī)師在細節(jié)方面識別腫瘤血管, 特別是數(shù)字成像技術增加了分辨率, 通過對比更清晰地顯示組織表面細微結構。血紅蛋白是人體黏膜組織的主要色素, 它對藍光吸收能力達到峰值, 對綠光吸收相對較弱。同常規(guī)內(nèi)鏡相比, NBI技術采用窄帶濾光器濾去了紅光, 留下中心波長分別為540 nm和415 nm的綠光和藍光, 由于窄波光沒有覆蓋所有可見光光譜, 到達黏膜的深度不同, 通過綠、藍順次成像可以得到黏膜不同層次的形態(tài)圖像, 提高了黏膜和黏膜下血管成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 突出強調(diào)黏膜構造的細微改變, 通過此方法正常黏膜與腫瘤表面形成對比[2, 3]。

NBI清晰地顯示腫瘤血管結構, 創(chuàng)建腫瘤的三維視覺結構而清晰地發(fā)現(xiàn)腫瘤的邊界。能立體的呈現(xiàn)腫瘤結構基于腫瘤的血管結構, 進而提高腫瘤的診斷準確性[4]。有學者報道了在診斷膀胱移行細胞癌中, 運用此方法提高診斷率。在未侵及肌層膀胱腫瘤復發(fā)病理中, 運用NBI膀胱鏡檢查提高發(fā)現(xiàn)率。本組患者中, 通過NBI技術多發(fā)現(xiàn)了8處腫瘤, 提高了腫瘤的發(fā)現(xiàn)率和診斷率。

綜上所述, NBI在膀胱移行細胞癌診斷技術方面表現(xiàn)是有價值的, 它可提高腫瘤視覺準確性和腫瘤的發(fā)現(xiàn)率和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張振聲, 許傳亮, 孫穎浩, 等. 電子膀胱軟鏡在男性患者門診手術中的應用.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 2008, 2(2): 114-117.

[2] Traxer O, Geavlete B, Medina SG, et al. Narrow-band imaging digital flexible ureteroscopy in detec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transitional-cell carcinoma: initial experience. J Endourol, 2011, 25(1):19-23.

[3] Shen YJ, Zhu YP, Ye DW, et al. Narrow-band imaging flexible cyst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primary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second look” matters? Int Urol Nephrol, 2012, 44(2): 451-457.

第9篇

關鍵詞:膀胱腫瘤 電切術 護理配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081

資料與方法

2008年至今應用電切鏡治療膀胱病變38例,年齡36~82歲。患者術中出血少,其中1例病變靠近輸尿管附近,腫瘤較大,經(jīng)檢查后轉開腹手術,一般術后6~7天出院。

術前訪視:由于患者不了解電切鏡的手術方式,顧慮較多,擔心其手術效果不理想。護士應針對患者介紹手術的優(yōu)點,講明手術的方式,消除患者的顧慮,更好地配合手術。

術前準備;詳細詢問病史,檢查心肺功能,了解全身情況,對手術的耐受程度做出評價,術前1天做好各種皮試,備皮(腹部及會陰皮膚)當晚給予適當鎮(zhèn)靜劑。

器械的準備及消毒:我科電切鏡器械由專職護士管理,用全自動內(nèi)鏡滅菌機消毒腔鏡,器械準備消毒前護士檢查電切鏡全套器械及功能情況。連接電切鏡附件、冷光源、顯示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好高頻電刀的功率,準備充足的膨化液及備用藥品,確保整套器械及儀器在手術中使用安全。

膀胱腫瘤電切的手術方式及術中護理配合:本組患者均采用椎管內(nèi)麻醉。首先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碘伏消毒外陰,鋪無菌巾,將纖維導光束與冷光源及電視攝像顯示器系統(tǒng)連接固定,安裝全套器械及其功能正常,在用甘露醇溶液作為膨化介質(zhì)連續(xù)灌注下,觀察膀胱病變部位、大小、位置,然后進行手術。手術過程中護士應保證膨化液流量連續(xù)不斷,及時補充膨化液。膨化液以100~120cm壓力流入膀胱。有利于手術切割及減少遺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尤其是呼吸、血壓的變化。

討 論

隨著泌尿外科腔鏡術的不斷發(fā)展,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廣泛應用于治療膀胱腫瘤,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其術后疼痛時間、進食時間、離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明顯縮短。

膀胱病變在泌尿科是常見病。由于腫瘤術后復發(fā)率高、病程長,使患者感到痛苦,體質(zhì)急劇下降。過去確診后大部分需開腹手術切除病灶,使患者承受了手術的痛苦。而且住院時間長,術后恢復慢。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電切鏡為膀胱內(nèi)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先進手段,它的優(yōu)點是創(chuàng)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本組患者38例,手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和開腹術相比明顯縮短,使患者身體恢復快,因此也提高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減少患者手術后的疼痛。

第10篇

[關鍵詞] 經(jīng)尿道;手術;膀胱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7.1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153-02

Combination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and Transurethral Vaporiza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VBT)in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Tumor

WANG WenjunGAO Guangxia

Division of Urology in Department of Surgery,Dong Fang Hospital,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mbin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 and transurethral vaporiza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VBT)in bladder cancer treatment.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 were treated by TURBT combined with TVBT. After the surgery,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hemotherapy using mitomycin(MMC) filled into the bladder. Results 96 bladder tumors were all excised at one time with no bladder perforation and no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follow-up visits during 1-5 years after the surgery,16 recurrences were found(16.7%). Conclusion Conbination of TURBT and TVBT in bladder cancer treatment has the advantage of less bleeding,simplicity in operation,clear field of view,and complete excision of the tumor.

[Key words] Transurethral;Operation;Bladder tumor

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我們采用經(jīng)尿道電切(TURBt)加汽化電切術(TVBt)聯(lián)合治療膀胱腫瘤96例,術后采用絲裂霉素或順鉑或阿霉素進行膀胱灌注化療,隨訪0.5~5年,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96例,其中男74例,女22例,年齡44~78歲,平均67歲,有無痛性肉眼血尿91例,排尿困難到尿潴留1例,無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4例;腫瘤單發(fā)62例,多發(fā)34例;腫瘤直徑0.5~5cm;96例均經(jīng)過B超、膀胱鏡檢查及活檢和病理檢查證實為膀胱移行細胞癌。病理分級Ⅰ級56例,Ⅱ級40例。

1.2手術方法

73例患者合并心肺疾病,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均經(jīng)治療病情穩(wěn)定。84例患者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12例患者采用氯胺酮或異丙酚靜脈復合麻醉,均為截石位,使用美國產(chǎn)“順康牌”汽化電切鏡,以5%甘露醇作沖洗液,首先檢查腫瘤的數(shù)目、大小、位置和輸尿管開口的關系,然后在電切功率180W、汽化功率180W、電凝功率60W下逐步切除腫瘤。對于多發(fā)腫瘤,先處理體積較小的,以防止遺漏。體積較大的腫瘤先用電切襻將腫瘤切至根部,換用汽化電極汽化至肌纖維,連同腫瘤周圍2cm范圍一同汽化至肌纖維。對于體積較小的腫瘤,可以直接用汽化電極從根部汽化切除,再汽化根部至肌纖維以及汽化腫瘤周圍2cm范圍至肌纖維。臨近尿道內(nèi)口及頂部的腫瘤可以汽化電切一部分前列腺,便于暴露腫瘤根部,利于切除;臨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盡可能只用電切,減少術后輸尿管開口狹窄的發(fā)生。術后留置F20或F22三腔氣囊導尿管。

2結果

本組96例均順利一次性完成手術操作,手術時間15~100min,平均40min,術中無輸血,無膀胱穿孔,術后膀胱沖洗,沖洗液色淡黃至淡紅色,留置尿管24h~5d。術后1周內(nèi)開始應用絲裂霉素C 40mg或順鉑60mg行膀胱灌注化療。

隨訪0.5~5年,復發(fā)16例,其中3例在術后3~6個月復發(fā),13例在術后1年以上復發(fā)。腫瘤復發(fā)部位均不是原位,均再次行TURBt+TVBt。

3討論

膀胱腫瘤的治療應當結合腫瘤的分級、分期,合理制定治療方案。淺表性膀胱移行腫瘤細胞癌的治療主要是TURBt[1],隨著腔內(nèi)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浸潤性膀胱腫瘤也可以應用TURBt[1]。該手術具有簡單、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可重復的特點,但同時存在技術要求高、出血多、容易并發(fā)膀胱穿孔等缺點[2]。

借鑒經(jīng)尿道前列腺汽化電切除術(TUVP)術中出血少、視野清晰的特點,我們采用TURBt與TVBt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膀胱腫瘤,汽化電切的鏟狀電極與膀胱接觸面積大,又有汽化凝固作用,可以使小血管、淋巴管閉塞,汽化深度較易掌握,不容易出現(xiàn)膀胱穿孔。

我們在術中對于較大的腫瘤采用從頂部開始逐步向根部切除,若單純應用汽化電切除電極易被腫瘤組織粘附影響操作,因此我們先用電切襻切割瘤體,直至充分暴露腫瘤的基底部然后使用汽化電切。因汽化電切汽化層下有1~3的凝固層日后可以自行脫落,因此汽化電切深度一般達到淺肌層,避免了膀胱穿孔的發(fā)生。膀胱腫瘤術后有50%~70%的復發(fā)率[3],本組患者的復發(fā)率較低(16.7%),可能與應用了汽化電切層下的凝固層有關。

對于體積較小的腫瘤我們采用直接汽化電切的方法,即將汽化電級直接放置于腫瘤的根部,連同少部淺肌層直接切除,再擴大汽化范圍。這樣既得到了腫瘤標本,也節(jié)約了時間。

對于多發(fā)性膀胱腫瘤,我們采用直接汽化電切的方法先處理體積較小的腫瘤,再應用TURBt+TVPt,這樣可以防止手術視野不清晰時遺漏小腫瘤。

對于位于輸尿管口附近的腫瘤,我們采用直接電切,盡可能不采用汽化電切,必要時可將輸尿管開口切除,使腫瘤切除干凈,但切除不能過深,以保留部分輸尿管壁段,以免輸尿管開口狹窄或輸尿管返流。

對位于膀胱前壁及膀胱頸側后壁的腫瘤,操作較困難,須助手在恥骨上持續(xù)加壓以及(或)汽化電切除部分前列腺的前聯(lián)合或側壁,使腫瘤部位得到良好的暴露利于術者行TURBt+TVBt。

經(jīng)過我們臨床應用發(fā)現(xiàn)經(jīng)尿道電切加汽化電切術治療膀胱腫瘤具有出血少、操作簡便、視野清晰、瘤體組織清除徹底、術后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騰驤. 現(xiàn)代泌尿外科學[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55 -461.

[2] 孔良,葉敏,陳建華. 經(jīng)尿道電汽化術治療淺表性膀胱癌[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1,22:671.

第11篇

【關鍵詞】 膀胱腫瘤;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002-01 膀胱腫瘤在泌尿科中屬于比較多見的惡性腫瘤類型,該疾病在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排在首位[1]。現(xiàn)在的醫(yī)療技術開始使用微創(chuàng)治療,而尿道膀胱電切除術以及尿道膀胱等離子切除術都是該類手術,至于孰優(yōu)孰劣,本文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我院的患者來作為研究對象,先對研究過程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患者均是2010年至2011年期間來我院接受檢查后診斷為膀胱腫瘤的患者,一共有126例。經(jīng)過診斷后表明為表淺性腫瘤。根據(jù)使用的治療方法不同將其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一共4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28歲,年齡最大78歲,患者的腫瘤大小為10至26mm不等;對照組男性患者44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81歲,腫瘤大小11至25mm不等,兩組患者的各項疾病資料均不具備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行常規(guī)消毒和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對照組:采用TURBT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選用26F式電切鏡(電切功率120 W,電凝功率80 W),帶蒂腫瘤先切除腫瘤至肌層,電灼其基底部,然后電切周圍2.0 cm正常黏膜及淺肌層。觀察組:采用PKRBT治療[2],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英國"Gyrus"等離子電切系統(tǒng)(電切功率100~140 W,電凝功率60~80 W),0.9%生理鹽水為沖洗液,手術操作均在電視影像系統(tǒng)下進行,先觀察膀胱內(nèi)腫瘤生長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是否有蒂及與輸尿管口的關系等情況,然后采用電切環(huán)雙極電刀由遠到近依次將瘤體及瘤蒂切除,切割溫度低于90 ℃。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肉眼血尿時間、膀胱沖洗時間、尿管留置時間和并發(fā)癥(膀胱穿孔、大出血等)發(fā)生率、2年內(nèi)復發(fā)率、閉孔神經(jīng)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肉眼血尿時間、膀胱沖洗時間、尿管留置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年內(nèi)復發(fā)率、閉孔神經(jīng)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年內(nèi)復發(fā)率、閉孔神經(jīng)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膀胱腫瘤患者通常都是表淺性腫瘤,幾乎70%的患者都是該類型腫瘤,而目前的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在膀胱腫瘤治療中電切除術和等離子切除術都是使用較多的治療方法。 電切除術在膀胱腫瘤的治療中,效果已經(jīng)獲得了肯定,在臨床中對于淺表性膀胱腫瘤的治療已經(jīng)是一種主要的方法,而且其在G1、G2以及Ta非浸潤性乳狀瘤等等的病理中效果不錯,T1、T2淺表性膀胱瘤也是如此[3]。Sclunidt報道,電切除術在T1淺表性膀胱瘤治療中,有效率能夠達到80%。此治療方法快速、術后恢復時間短,這些都是其優(yōu)點,可是也有著一些不足之處,像是對技術要求過高、出血多,容易出現(xiàn)穿孔,復發(fā)率高等[4]。

等離子切除術則完全彌補了電切除術的那些弊端,因為進行治療的時候,表面溫度低,因此不會產(chǎn)生熱穿透,對周邊的組織起到了保護作用,術后不容易有瘢痕,輸尿管也不容易狹窄。離子束比較集中,所以不會有粘刀的情況,切割后,小血管和淋巴管會快速的閉合,因此出血量比較少,這些優(yōu)點都是電切除術沒有的,因此該手術治療效果更好,不容易產(chǎn)生膀胱穿孔以及其他的嚴重并發(fā)癥 [5-6]。

總體來說,等離子切除術比電切除術要優(yōu)秀,在臨床治療中的效果更好,患者安全性更好,治愈率更高,因此比較推介使用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切除術治療。

參考文獻

[1]劉峰.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38例體會[J].中外醫(yī)療,2010,4(26):82.

[2]王行環(huán),王懷鵬,陳浩陽,等.經(jīng)尿道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腫瘤[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24(5):318-320.

[3]朱曉峰,李向利,關海英.等.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切除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J].江蘇醫(yī)藥,2010,18(3):87-88.

[4]王亮,李黎明,崔,等.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與普通電切術中失血量比較[J/CD].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3(1):11-14.

第12篇

【關鍵詞】 尿道氣化術;淺表性膀胱腫瘤;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18-02

到目前為止,淺表性膀胱腫瘤復發(fā)的原因存在一定的爭議性,當前只有選擇較好的手術方式,才能降低術后淺表性膀胱腫瘤的復發(fā)率。本文為了了解尿道氣化術對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將選取本院在2011年7月――2012年7月間收治的100例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1年7月――2012年7月間收治的100例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2-75歲,平均年齡在41.3±3.6歲。其中單發(fā)腫瘤患者76例,多發(fā)腫瘤患者24例,腫瘤數(shù)目有182個。直徑在1cm以下的個數(shù)有65個,直徑在1-2cm的個數(shù)有47個,直徑在2-3cm的個數(shù)有30個,直徑在3-4cm的個數(shù)有40個。所有患者在術前均接受了B超、CT及膀胱鏡的檢查,經(jīng)過確診均為淺表性膀胱腫瘤,經(jīng)過數(shù)千的病理活檢標本證實均為移行細胞癌,其分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T1期、T2期及T3期。T1期有55例,T2期有30例,T3期有15例。

1.2 方法

1.2.1 器材選擇 美國ACMI公司生產(chǎn)的氣化電切鏡、滾軸狀與鏟狀氣化電極、甘露醇溶液、心電監(jiān)視器,電視監(jiān)視器。

1.2.2 治療方法 對100例患者均采用尿道氣化術進行治療,其手術治療方法如下: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需要在心電圖的監(jiān)護下,對患者采用硬脊膜外腔麻醉的方式進行麻醉[1]。在手術前需要將氣化電切的功率設定在200-300W,電凝的功率控制在60-80W[2]。針對較大的腫瘤可采用鏟狀電極進行分層氣化切除,之后對其基底部及其周圍1cm的膀胱粘膜進行氣化切除。

在治療結束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如患者的膀胱腫瘤在1cm以下,就不需要留置導尿管,如患者的腫瘤在1cm以上就需要留置導尿管,導尿管留置的時間控制在3-7d[3]。在術后連續(xù)對患者隨訪3個月,關注患者復況,治療后的效果。

2 結 果

100例患者經(jīng)過尿道氣化術進行治療,均全部成功完成手術治療,有2例在術后3個月內(nèi)復發(fā),并再次采用了尿道氣化術進行治療。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控制在20-50min,且在術后只出現(xiàn)了3例并發(fā)癥,見表1。

3 結 論

3.1 淺表性膀胱腫瘤復發(fā)原因 淺表性膀胱腫瘤主要是指從TaG1-T1G3中所有腫瘤在內(nèi)的一種原位癌,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所有膀胱腫瘤中,有75-85%是屬于淺表性膀胱腫瘤。但是該種腫瘤在經(jīng)過治療后,有70%的患者有復發(fā)的可能性。淺表性膀胱腫瘤雖然在當前術后復發(fā)的原因機制還不是非常清楚,但根據(jù)專家表示,可靠性比較有保證的原因三種:①膀胱癌移行上皮存在著不穩(wěn)定性;②膀胱的特殊環(huán)境;③免疫缺損。

3.2 尿道氣化術的特點 其主要的特點如下:①其比較適用于腫瘤在4cm以下、T2以前的患者;②其治療手段是先切除小腫瘤,再將大腫瘤切除;③在進行電切前,會對患者的閉孔神經(jīng)進行麻醉,防止膀胱穿孔的情況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時,采用尿道氣化術,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復發(fā)率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卓文利,譚建明,陸曉哲.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聯(lián)合術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8,07(10):44-45.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山| 五指山市| 九龙城区| 铜鼓县| 大埔区| 文成县| 广安市| 嵊州市| 集贤县| 屏东市| 林州市| 炉霍县| 静宁县| 科技| 安溪县| 炎陵县| 云阳县| 贵德县| 秀山| SHOW| 出国| 广宗县| 左云县| 运城市| 喀喇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 饶阳县| 迁西县| 瑞昌市| 文成县| 祁门县| 延吉市| 大宁县| 大埔县| 安达市| 离岛区| 凤山县| 萍乡市| 彰化县| 兰州市|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