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浪淘沙古詩

浪淘沙古詩

時間:2023-05-29 17:51: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浪淘沙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浪淘沙古詩

第1篇

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語文古詩三首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出示課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出示課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 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卷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說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余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 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村風光。

3. 繼續用學習上節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 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出示課件7】《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 解釋題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注釋理解。

5.說一說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

(板書: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 【出示課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統稱,均設故都于江南,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于佛教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方便他們統治人心,鞏固江山。于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治已經滅亡,那些荒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后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嘆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 《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 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并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墻壁上。“書……壁”,即題寫在墻壁上的詩。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采用擬人手法,說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3. 說說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干凈,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二)質疑探究

1. 【出示課件9】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 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學反思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后,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了解作者,熟讀古詩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后的環節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么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

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節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第2篇

關鍵詞:婉約詞;整體論;個體意象;整體意象

1.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 ( 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做完形主義 ( Gestaltism) , 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創立者提出完形心理學派 ( Gestalt school) , 觀察心理現象的整體 ( whole) , 形式 ( form) , 即德文 Gestalt 一詞, 音譯為 “格式塔” , 意譯為 “完形”[1]格式塔理論的核心是整體論 ,即:整體由部分構成,不能通過各部分的分析來認識整體, 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要認識一個事物, 首先應該從整體著眼 ,然后再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而考慮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2.格式塔意象與古詩詞英譯

格式塔的整體性原則對古詩詞的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針對古詩詞本身來說,中國的古詩詞善于使用意象,喜歡寓情于象,以象傳境。[2]象即為“意象”,“境”即為意境。古詩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兩個基本概念。意象包括個體意象和整體意象。個體意象體現為詞句或短語,整體意象體現為篇章。[3]整體意象類似于意境。因此古詩詞著重傳達“整體意象”。而整體意象作為個體意象的綜合,源于個體意象又高于個體意象,而整體意象和個體意象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其次,古詩詞作為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勢必包含語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不管是譯者在閱讀和理解原文本的過程,還是讀者在閱讀和理解譯文本的過程中,語言認知和美感體驗是同時發生的,在理解譯文語言所傳遞的各種意義的同時,對譯文本所蘊含的情景因素如背景、語氣等的情感體驗也會伴隨而來。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而一般情況下人們的審美體驗往往都遵循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建構,即從整體到部分,這表現在閱讀詩詞譯作的過程中,會對其中的一個詞語,一句話,甚至一節內容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意象,立體的視覺圖像作為完整意象將會在腦海中形成,然后再根據這一完整意象進一步認識個各個局部成分的意義。[4]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整體美感沒有把握好, 就不可能實現用文字傳達美,如果部分沒有翻譯好 ,就影響到整體的美感再現。而這種整體美感體驗就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任何一個語言個體成份或個體的相加所產生的, 而是藝術形象整個畫面所呈現的。婉約詞意象豐富,作者多以物傳情,每一首詞都是一副美麗的畫卷。本文試圖以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為例,從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分析三個譯本在傳達“整體意象”,在還原整體美感上的得與失。

3.《浪淘沙 ? 簾外雨潺潺》的意象再造

在英譯婉約詞的過程中,格式塔意象對詞義選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譯文的整體意象的實現過程, 或者說藝術意象的語言再造,是每個局部成分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結果。然而每個局部個體美感色彩的選擇均依附于它所存在的整體 ,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可以有很多種意義 ,也可以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只有當它與特定的語境,意象格式塔組合搭配,才能實現最和諧最恰當的美感。由此個體意象既附屬于所從屬的整體意象,同時又結合為完整的格式塔意象。所以,本文試圖從個體意象的再造得失的角度對三個不同的譯本的整體意象進行比較與分析。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作。這首詞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后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整首詩的大意是: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獨自一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潺潺不斷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殘春”,“薄薄的羅衾”,“不再的江山”,“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這些個體意象,它們互相交融滲透,在作品中“完形”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的格式塔意象,把清冷孤寂的意境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字里行間流露出詞作者對往昔不再的感慨。原詩如下: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

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以下分別是許淵沖、楊憲益、戴乃迭和Burton Watson 的英文譯本:

譯文一(許淵沖譯)

Tune: “Ripple Sifting Sand”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In the deep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proof.

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l roof,

In dream I seek awhile for pleasure vain.

Don't lean alone on balustrades

And yearn for boundless land which fades!

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譯文二(楊憲益、戴乃迭譯)

To the Tune of Lang Tao Sha

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

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

These gauzy coverlets too little warmth at midnight bring

To one who in his dreams fancied he was his own once more,

Once fed and avid for the thing.

I'd lean upon the rail, but what's the worth?

Of hills to cross there is not dearth.

Visions of what I left so lightly bring me no more mirth

That fallen flowers faring home upon a running stream.

Heaven is high, and man is on earth.

譯文三(Burton Watson 譯)

Tune:“Ripples Sifting Sand: A Song”

Beyond the blind, the rain rattles down,

spring moods fading away,

yet the gauze coverlet can't keep off the fifth watch cold.

In dream I forget I'm a stranger here,

clutching at happiness for a moment.

Don't lean on the railing all alone,

before these endless rivers and mountains.

Times of parting are easy to come by, times of meeting hard.

Flowing water, fallen blossoms― spring has gone away now,

as far as heaven from the land of man.

全詩第一節展現了四個意象:“潺潺不斷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殘春”,“薄薄的羅衾”和羈留他鄉的“客”。

譯文一和譯文二在表現“潺潺的雨聲”這一意象時,都用了“patter”,而譯文三則使用了“rattle”,相比之下,“rattle”破壞了全文的意象,用在此處不合適。原因在于,“潺潺”有幽靜的意思,綿綿不斷的春雨輕輕的拍打在窗戶上,更能襯托出一種孤寂的景象,代表著作者綿綿不斷的哀思,“patter”形容的雨聲是相對安靜的,但“rattle”形容的一般是猛烈的,大聲的雨點敲打窗戶的聲音,所以“patter”更符合全文的基調。此外,譯文一將“潺潺的雨聲”譯作名詞短語,而譯文二采用了正在進行時,此處譯文二更好。原因在于在此句中,“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譯者很好的將靜止的窗簾和“雨正在下”這兩個一靜一動的動作很傳神的結合起來,很好的表達了原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情景。所以綜合比較,譯文二在 “雨潺潺”的翻譯中很好傳達了原文的意境。

譯文一和譯文三在表現“闌珊的春意”這一意象時,都將其譯為過程性的意象,譯文一“on the wane”,譯文三“fading away”似乎更忠實“闌珊”的本意,即“將盡,將殘”的意思。但本文認為譯文二更好,因為從全詩的感情看,作者想表達的是對寂寞凋零的殘春的哀嘆,“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中“last”更能反映殘春的落敗之象,似乎就剩下這綿綿的春雨還暗示作者處在春天,更能反映作者悲苦的心境。所以以此看來,譯文二更佳。

譯文二和譯文三在表現“羅衾”這一意象時,都將其譯為“紗狀的床罩”,而譯文一將其譯為“被子,被褥”。“羅衾”指的是“稠被子”,似乎翻譯成“被子”更佳忠實原文,但結合全文的背景看,作者作為被囚禁的亡國之君,必然不會受到優待,“被子”使人會聯想到“溫暖”,顯然與作者凄苦的心境不符。這一譯法也可以從下文的“不耐五更寒”得到驗證,所以譯成“紗網的床罩”更能使讀者感同身受作者身體和心里的寒冷,有利于傳達原文的整體意象。

在對待“客”的意象時,譯文三的“stranger”似乎與原文中的“客”更為對應,對這里的客并不是普通的外地人的意思,結合全文感情,作者是被囚禁在此處,被迫呆在遠離故土的地方,是大宋的階下囚,所以“stranger”與全文的感情基調不符。譯文一和譯文二中,譯文一通過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有一種“想走又不能走”的無奈之情,而譯文三通過“his own once more”又表達了對之前的自己的追憶,夢里的美好追憶與現實的冷酷景象作對比,更家突顯了作者內心的失落與無奈,從而更佳符合全文的意境傳達。此外,譯文一和譯文三都使用了第一人稱,譯文二使用了第三人稱,古詩詞英譯中人稱代詞的增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作為語言差異的關鍵因素,敘事主體是否用代詞符碼呈現于譯文必然關系到詩歌美學價值的損益問題”,[5]考慮原詩孤寂、凄冷的整體意境,用第一人稱 “I”敘述自己在夢中的幻想似乎能更直接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孤苦與無奈。

全文第二節展現了四個意象,“欄桿”,“無限江山”,“流水”,“落花”。

對于“欄”,這一意象的翻譯,三個譯本都譯出了“欄桿”的意思,但相較之下,譯文三更佳,原因在于“railing”多形容金屬制成的欄桿,詞作者當時出于被囚禁的狀態,金屬制成的欄桿不由讓讀者聯想到關押囚犯的監牢,所以此處譯為“railing”更符合原詞凄苦的的格式塔意象。

譯文三的翻譯從表面上看,更能與原詩中的 “無限江山”形成對應,但是考慮原詩孤寂、凄冷的整體意境,作者似乎并不是冷眼旁觀這無限的江山,而是充滿了感情。譯文一和譯文二從感彩上來看,譯文一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江山的無限渴望,而譯文二更能表現作者的想看而不能看的悲苦,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數(not dearth of)山脈的阻隔,所以只是欲見不得,徒增奈何而已。由此譯文二更符合原詞的整體意象。

譯文一和譯文二把“流水”“落花”整合為一個意象“花落在流水中”,譯文三將其分譯為兩個意象。相比之下,譯文一和譯文二的譯法將兩者很傳神的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像,而譯文三割裂了畫面的整體感。而譯文一和譯文二相比,譯文二的“faring home”是點睛之筆,作者深陷牢籠無法回家,只能寄托落花帶著自己的哀思,隨著江水代自己流到故鄉,更充分表達了作者悲涼的心境,很好的傳達了全文的格式塔意象。

4.總結

格式塔意象的再造成功意味著審美體驗得到有效的傳達。譯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每建立一個格式塔意象就意味著獲得對原文某一相對獨立的整體的審美體驗 , 進而得到相對完整的情景氛圍、人物情感、或語氣色調。在翻譯的過程中移植這一審美體驗 ,進而使譯文以一幅完整的藝術畫面的形式出現在譯文讀者面前,使譯文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審美體驗。[6]對于文學翻譯來說 ,這種整體美感體驗出自于譯者對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一個語言個體成份或個體的相加所產生的 , 而是藝術形象的整個畫面所呈現的。

通過對比原詩與譯文,本文發現譯文三更多與原詩在在字、詞以及個體意象上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卻沒能很好地傳遞出全詩的整個意象。譯文一對原文中一些意象進行了適當的轉換和整合,也將全文的感情基調考慮在內,但與譯文二相比還有所欠缺。只有譯文三在比較完整的復原了原文的格式塔意象的同時,充分表達出了原詩中悲涼孤獨的意境以及詞人濃濃的思國之情,所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以譯文二最佳。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通過個體意象的成功再造進而有機結合,才能在語言轉換的同時,塑造一個完整、和諧的情景畫面,使譯文讀者獲取語言意義與情景因素雙重體驗,這無疑為古詩詞翻譯的實踐與評價提供了有益的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莉瓊. 從格式塔意象看古詩 《江雪》 的翻譯[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5(1).

[2]夏洋洋,顏靜蘭. 格式塔視角下漢詩英譯的象、境整合[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 2013(1).

[3]孟瑾,馮斗. 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4).

[4]姜秋霞,權曉輝. 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2000(1).

[5]龐秀成. 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敘事 “主體”符碼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J].外國語,2009 (3).

[6]姜秋霞. 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 : 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2).

[7]邵惟,邵志洪. 格式塔意象在類比語篇翻譯中的再造[J].上海翻譯,2013(4).

[8]潘衛民,李巍. 格式塔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

[9]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10]夏之放.文學意象論[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第3篇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第4篇

首先是畫。我沒日沒夜地翻網站,轉論壇,下載收藏了不少好畫,有古代仕女百圖,黃均、彭連熙工筆畫,華三三川唐人詩意圖,王叔暉的工筆人物,戴敦邦的水滸圖,吳昌碩的花卉圖,梁啟德神話人物白描圖,花鳥、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清新自然。閑時打開欣賞,清心悅目。

其次是曲。在古曲網和一些古典論壇,那些古曲被我搜了個遍,望江南,春江花月夜。出水蓮,高山流水,還有口哨,葫蘆絲,琵琶曲。有天無意中闖進一家語文網站,竟尋到一些古典詩詞的吟唱和改編的瞎子。真是意外驚喜!有幾首是陳小奇作的詞,《大浪淘沙》,《白云深處》,《夢江南》,《灞橋柳》等等,曲調婉約深情,又有鄧麗君演唱的宋詞卡二首,溫柔典雅,別具幽幽情懷。琴簫合奏的締《雨霖鈴》《如夢令》更是令人如癡如醉。夜深人靜,捧一杯茶,閉目,聽上二十多分鐘的古琴曲《廣陵散》,身心疲憊頓消。

再次是古詩詞曲的吟誦。在網主下載一些陳少松先生的古詩吟唱,雖不甚解,但和著音樂聽來,只覺聲音流轉圓美,鏗鏘悅耳。戲曲朗誦則另有味道: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必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伴著泠泠古箏,那穿越時空的聲音充滿滄桑,深沉渾厚,聽這套《桃花扇》中的[北新水令],仿佛置身百余年前的金陵,掩淚撫古傷今。

還有一種是詩畫結合的。有次我尋到一曲周邦彥的《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斜陽紅欲暮,人如風后人江云,情似雨馀沾地絮。首頁一冊書卷,幾瓣桃花,其后每句詞皆有一圖為襯,意境清美,被一種濃密深摯的情致包圍,數遍后不能移目,遂壓入箱底收藏。 一有次乘車出去辦事,車載廣播里一檔音樂節目,說到一位作曲者王健將二胡曲《二泉映月》填上詞,一聽之下,清妙不可方物,匆匆辦完事趕回上網,幾番尋訪,得到這首讓人九曲回腸的《憔悴琴魂》:

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

陣陣欲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搖搖出巷口彎轉又上小橋頭

四野寂靜,燈火微茫隱畫樓。

操琴的人,似問知音何處有……

第5篇

關鍵詞:中職語文 詩詞教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6C-0037-01

隨著普通高中一年年擴招,供中職院校選擇的生源愈來愈差,以性格調皮搗蛋、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為主。如何引導他們在古詩詞的涓涓溪流中汲取知識營養、成長的力量,是每位中職語文教師所必須面對的課題。教學中,筆者巧妙地把信息技術和古詩詞教學結合了起來,出了一條信息化古詩詞教學的新路子。下面就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為例,闡述一下自己于信息化古詩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創設情境,鋪就一幅古色古香的畫卷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的詩詞精品在教師嘴里晶瑩閃爍,于他們卻充耳不聞,這有學生知識底蘊的問題,更有教師教法不當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置身其中、恣意徜徉,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也鋪就了一幅古色古香的詩詞畫卷。

記得給高一機電專業的學生上課,內容是蘇軾先生的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班里90%都是男生,他們思維活躍,主動學習的意愿很淡薄;動手能力較強,在知人論世、鑒賞詩歌方面卻嚴重欠缺。課堂伊始,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經典場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思維視角引向了赤壁之戰當中的指揮官――周瑜。當然,也有學生會說到諸葛亮,這時筆者早有準備,從資料庫中調出了與小說不同的歷史資料,引發了學生們對周瑜的贊嘆與欽佩。話鋒一轉,我告訴同學們,英姿颯爽、年少有成的周瑜不僅是我們當代中職生傾慕的偶像,也是謫居黃州時四十七歲蘇軾的偶像,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蘇軾緬懷周瑜時會發出怎樣的慨嘆,是不是也與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段短短的視頻,一些看似極不起眼的史實資料,這些信息化的產物卻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生發了積極的化學反應,將學生們帶進了那個風起云涌的歷史年代,帶進了一個高效、快樂的學習課堂中來。

二、拓展視野,挖掘一條幽深神秘的隧道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材無疑只是一個“例子”,其更廣闊的天地應該在教材之外。如何以課堂為基點,引導學生積極地拓展視野,這是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重點研究的課題。畢竟,三年過后,學生們就會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從課堂拓展出去的是終生學習的學習態度,是語文的學習理念,是一條幽深神秘的隧道。這方面,信息技術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誠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句話,運用網絡,學生們可以從中搜索更豐富、詳實、精彩的關于“赤壁”的美景,什么懸崖峭壁、奇峰屹立,什么大江東去、滾滾滔滔,一切都盡收眼底;除了周瑜、諸葛亮,更有龐統、魏延、曹植等“豪杰”人物。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組學習活動,他們對蘇軾的生平,當時的寫作背景會了解得更多,對這首詞作的主題也就了解得更深刻。

三、讀寫結合,打開一扇擁抱陽光的門窗

閱讀現代作家的作品,他們時不時地會引用一兩句經典的古詩詞,讓文章散發出濃郁的文學色彩,顯得深邃、厚重。受此影響,筆者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常組織學生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活動,并積極地應用信息化設備輔助評價,打開了一扇中職生擁抱陽光的門窗。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為例,課堂上,筆者曾組織學生針對以下三個問題開展了讀寫結合教學活動:

1.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展開豐富的想象,上網查詢資料,用筆寫下自己對赤壁景色的憧憬。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將蘇軾復雜的情感世界流露得淋漓盡致,根據你的了解與想象,寫下蘇軾精神世界的豐富內涵。

3.結合余秋雨的《坡突圍》,林語堂的《坡傳》,根據你對蘇軾的了解,為其寫傳,要寫出自己獨有的內容特色。

經過整理,筆者將學生們極具代表性的作業上傳到了相關論壇、微博群、QQ群當中,供廣大網民品鑒、評論。別說,無論是學生的作業,還是網民的留言不少都有著獨到的地方,為今后中職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積極的參考,為引導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注入一支強心劑。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它給我們語文課堂帶來了極大的改變,給古詩詞教學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選擇。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引導中職學生沉浸在古色古香、詩情畫意的語文學習當中,給課程改革做出積極、時尚的注解。

參考文獻:

第6篇

天是你的生日,無論征程多么艱難遙遠;偉大的祖國,我們相信未來不是夢;

我親愛的母親,中華大地將開遍勝利的花朵;黃河長江為您歌唱,當十月的陽光照亮神州;用奔騰的旋律ppt,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在演奏慶典的樂章;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東方紅歌聲響徹萬里長空;五岳昆侖為您歡呼,高舉巨人的臂膀;揮起巨臂宣布,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長城內外為您梳妝,莊嚴的宣告傳遍四海五洲;用金色的稻麥,編織您富麗的霓裳;

啊,xx年崢嶸歲月,您帶領我們一路風雨跋涉;陽光為您深情的含笑,您激勵我們一路挺進高歌;用宇宙的熱能光亮,展示你無比強大的力量;看大江東去浪淘沙,冰雪消融春潮激涌;歌聲伴著鴿哨飛揚,春天的故事把新時代記錄;沸騰了兒女的心房,展示明天的希望理想;看戈壁沙漠井架林立,火箭衛星擁抱宇宙天空;打開記憶的長春,西部開發正如火如荼;走進歲月的遠方,您踏著國歌激越的旋律;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從悲壯的傳說中走來,您意氣風發昂首闊步;思源思進三個代表,在歷史深沉的畫面上,我們描繪新世紀的宏圖;有過民族的驕傲和榮光,有過強盛與輝煌;聽您鏗鏘的步伐,也有過恥辱與衰敗;那是力和美的旋律;是鋼鐵交織的信念;沉重的苦難與憂患,留下累累傷痕在心中;看您崛起的雄姿,孕育出東方黎明的血紅;那是中華振興的圖騰,您的兒女不愧為龍的子孫;為了您的自由,多少人在刑場上戴鐐高呼!前進吧騰飛吧!多少人在炮火中陷陣沖鋒;我的祖國我的母親,我們為您壯行編歌祝福;為了您的誕生,井岡毛朱點燃燎原烈火,輝映二萬五千里鐵流。

中國,我的祖國,世界東方的巨人,您擁有――雄偉壯觀的長城故宮,洶涌澎湃的長江黃河,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景物秀麗的桂林山水范文大全 。您擁有――飲譽四海的中華文化,聲振寰宇的四大發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標新立異的中醫瑰寶。

您擁有――東海之濱的波浪滔滔,南疆、島嶼的郁林層層,北國冰封的白雪茫茫,西域草原的牧歌聲聲。祖國,祖國,我愛您,我愿把美好贊歌唱給您古詩詞 ,我愿把我的一切獻給您,愿您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

第7篇

吳東平

江西省貴溪市冷水中心學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領悟能力,體會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傳承中華優秀古詩詞文化,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引言

古詩教學的意義體現于讓學生在朗誦古詩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詩時領悟中國文化,在情感體驗處了解先人情懷,在學習古詩后熱愛古典文學。同其他文學教育一樣,古詩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勿拔苗助長

一、注重對古詩詞的情感體驗

在我國一個優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個人學識的高低,還包括一個人的情懷,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國現在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就是包括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和情懷等在內的多種條件,來培養優秀的學生。在任何一首古詩詞的教學當中,不僅要注重單個字詞的意思,還需要感受詩人在寫詩時的心境、情懷以及情感。進而培養學生對于各種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將小學課堂與社會相互聯系起來,將古詩詞的教學內容偏向生活化,引導學生從過去走向未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收集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古詩詞以及不同詩人對于同一意象的古詩詞進行對比賞析。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的心境。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師要進行創新,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天性,主動學習更有利于加強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贈劉景文》這首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這首詩詞中的意象,結合作者的寫作手法來體會作者此時的心境和情感。因為詩人在寫詩詞時,通常將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對于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分析意向及寫作方式,表達技巧都十分重要。經過多次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學習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學會足夠的意象特點含義,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其他的古詩詞。在詩人的眼里,任何一種花草樹木,大海河流都能夠用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從《游子吟》這首詩詞的意象中體會到作為母親的不舍和無限的關心。每一首詩詞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達,有喜悅,有不舍,有憂愁,有想念。每個字詞中都流露著詩人想要表達的內容。只有通過學生和教師的相互配合才能夠逐漸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詩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盡管多次被貶,卻一直不畏權貴,而詩句“如今直上銀河去…”表達了詩人依舊向往田園生活,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點出劉禹錫對于田園生活的渴望還要點出對于權貴的厭惡。適當的講解后,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講老師聽的模式,用來檢驗教師的授課是否有效,學生是否聽懂。給予學生一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可以加強學生聽課的專注度以及對于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

二、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為提高古詩詞的教學質量,需要教師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門山》這一首古詩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方法進行授課。首先這是一首對于大自然風景描寫的古詩,學生對于李白這位詩人并不陌生,那對于這首詩的講解就一定要有激發學生興趣的地方。在新課開始前,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詩中天門山和楚江美景的視頻或者請學生欣賞天門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學生提問“這些視頻和圖片看了感覺怎么樣?”學生對于實際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體的,學生肯定會說“壯闊”“雄偉”“漂亮”等這些簡單的詞,且能直觀表達看法的詞語回答教師的問題,古詩詞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而此時,學生借助另外一種方式已經在無形中認識到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教師在授課前已經給了學生一個關于詩中美景的具象表達。這首詩的教學此時就已經完成了一半,接下來可以讓學生借助各種自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天門山和楚江美景的認識,可以讓學生畫畫、寫作等,再收集學生的作品來綜合評價,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之后就可以進入正題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千年前的李白對于天門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學們一樣的贊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怎么表達的嗎?”這時肯定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此時也能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也就實現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教師根據古詩詞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方法,包括文本的類型、篇章結構、情感表達的方式和體裁等進入深層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維方法,并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這些思維習慣,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讓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組合作式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也能給學生帶來競爭、接受、體驗等不同的學習體驗。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會使課堂氛圍更濃厚,學生的學習體驗更豐富,其語言思維也會快速增強。

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課堂中,這首詩主要傳遞的是詩人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異鄉”二字就能讓學生直接看到這是一首關于思鄉的詩句。但是,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這首詩的表現風格、思鄉情感,就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從多角度來剖析這首詩詞。其一,教師運用對比法,與《泊船瓜洲》《靜夜思》等進行對比,讓學生自主分析,看這三首詩詞在表現方法、語言風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異同點,學生積極地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其語言思維被完全激活。

結束語

古詩文教學的方式并非一成不變,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將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變得活靈活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并自愿投入古詩文學習的行列,此時教學目標已經在無形之中得到了實現。

參考文獻

[1]魏智強.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教學探討[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第8篇

但是,在詩歌鑒賞的實際活動中,有時并不能完全依賴和相信千百年來因襲下來的傳統意象的固定含義。因為,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詩人,對于這些意象的運用和理解也不盡相同,導致意象的象征意義、比喻意義發生了變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義性。我們以中國古典詩詞中極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簡單加以闡釋。

一、月的意象

月給了詩人美妙的靈感,詩人和月之間便有了不解之緣。在古典詩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以月暗示空間距離以及由此產生的思鄉懷遠。在古典詩歌中,月往往和距離的阻隔產生聯系,因此,詩人往往用月來寄托思鄉懷遠的情感。例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即為思鄉懷遠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昌齡《從軍行》“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居易《自河南經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等,都表達了這種情感。

2 以月暗示時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圓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傷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問月》在短短的詩行中,卻發出了一連串長長的疑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這首詩一共七次出現“月”字,突出地表達了詩人時光不再、歲月流逝的生命感慨。這樣的例子還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貫穿古今,抒發了千古以來人類對時間的感嘆;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地追憶。

3 以月暗示悲歡離合的情感。詩人筆下的月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的“愁”可謂到了極點。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惻孤寂,令人怦然心動。錢起《歸雁》“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真是郁懷難耐,怨聲不斷啊。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殘月”象征離別的傷感。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用“秦樓月”暗示離別的傷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涼的情懷,當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悅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水的意象主要有這些象征意義:

1 以水暗示時間流逝。這種象征意義,或暗示時代變遷,或暗示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暫、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興亡的變化。例如: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都以自然的流水來暗示時代的變遷;辛棄疾《鷓鴣天》“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南鄉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都以流水象征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不可阻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杜牧《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變化。

2 以水暗示送別、思鄉和愁緒滿懷。古人送別,往往發生在水邊。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詩人用來暗示送別。例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帶走,因為朋友的離開,倍感惆悵,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用天邊滾滾長江之水的流淌,表達了友情的綿遠。

由于很多詩人有漂泊在外的經歷,往往見水而生思鄉盼歸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來暗示思鄉。例如,韋莊《江外思》“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一絲絲”,江水直接引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柳永《八聲甘州》“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旅客思歸的凄苦心情,但是,故鄉渺遠,歸心難寄,他只能注視東流的長江水,將一腔思鄉之情傾注在無語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愛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邊向女性求愛,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為了愛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詩歌中,橫在男女之間的往往是一條不可逾越的水:《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詩詞中經常被歌詠的對象。花的意象主要有這樣一些象征意義:

1 以花暗示傷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傷春、惜春的情感,這種象征意義,在古典詩詞中是最為常見、最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歸人寂寞,厭風風不定,風起花蕭索”,這些都表現了傷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個人身世命運。落花的命運往往讓詩人想到自身的命運,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個人身世命運的作用。例如,《紅樓夢》中《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香斷有誰憐?”花與黛玉,難道不是同病相憐的嗎?

第9篇

中國古典詩歌中水的形象無處不在,水在詩歌中形態萬千,水在詩人心目中引起的聯想也復雜多樣。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心境下,水各不相同。

現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詩詞,對其意象的豐富意蘊解析如下:

水,象征了別離的情感。水的纖柔,象征著離情的纏綿;水的悠長,象征著離思的綿邈。因此,古代作家常用水來寫照離情離思。宋代歐陽修《踏莎行》有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所望之人在暖風中搖著馬鞭遠行,行人越行越遠,女子心中的離愁越積越深,如絲如縷,綿綿不絕,恰如迢迢春水。最善于將水作為別離主題的作家無疑是李白。其中,最為傳誦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贈汪倫》。前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目送帆影遠去,將無限惆悵之情傾注在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難及的水天交接之處。后詩云:“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桃花潭水”進行烘染,景色麗如畫。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觸動作者的離懷,使他將水深與情深聯系起來,從而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水深已達千尺,猶不及汪倫的送別之情,則其情該是何等之深?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顯情的佳句還有許多,如“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東流若未盡,應見別離情”,“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西行有東音,寄與長河流”等。

水象征著某種障礙,用以表達主人公面對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時的惆悵、痛苦心理。中國古代許多愛情詩以水象征障礙,難以跨越。宋代詞人晏殊“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就是對這種阻隔的感嘆。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有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不寫河漢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輕盈閃爍的水光含情相視。這才是讓人心摧骨毀的傷痛,地老天荒的遺憾。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雨霖鈴》),茫茫煙波,隔斷望眼,隔斷離情,卻讓離情更加深沉。

“流水”常象征流逝的時光。“水”強烈地觸發著人們產生感嘆光陰流逝的時間意識,如李煜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喻帝王生活如花落去、春已逝、流水盡一樣一去不復返。《三國演義》卷首的《臨江仙》開篇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借滾滾東流的長江,感嘆歷史風云人物的浮生短暫,面對一去不復返流水,在懷古自傷中發出永久的長嘆。類似的還有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漢樂府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長歌行》)等著名的詩句。

詩人尤其喜歡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如愁情揮之不去,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獨特體驗,這其中必然會有對家國興衰、人生悲歡的抒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演奏的是時代的怨曲與悲歌,水聲嗚咽盈耳令人不忍卒聽,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懷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更是以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寫出了詩人的悲愁似水難以斬斷。因此成為描寫愁情的千古佳句。

水也是詩中人物傳達情感的媒介。水可以流動,因而水又具有溝通之意。“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一對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飲一江不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們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詩人以這種既是阻隔又是溝通的矛盾統一,將愛情寫得纏綿悱惻。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無情之水,溝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這種把水作為溝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詩歌中亦是多見,如我們熟悉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友人所乘之舟已從視線中消失,眼前的長江卻流向天際,那正是孤帆遠去的方向,茫茫的江水,不正像詩人牽連不斷的離別之情嗎?

詩人還常用水營造的氛圍來襯托特定的心境或用來寄托自己的心志。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繪了清泉在石上奔流,月下浪花晶瑩清澈見底的優美意境,襯托了詩人回歸自然的喜悅心情。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借極具動態的畫面,體現了詩人悲秋的情懷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世飄零之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則體現了茫茫夜色中江水奔流的氣勢,更加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處境。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以水的清冷借以表達了和友人離別時慘淡的心境。曹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用大海的容納萬有的氣度來寄托作者渴望招納天下賢才的愿望。

哲人眼中水是表達哲理的極好象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在臨流感嘆,慨嘆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則整篇都在借月和水闡發哲理的深思,可以說將水的動人、水的深刻、水的意蘊寫到了極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借花草凋零、溪水自流的景象象征了夫妻分離后兩人都無可奈何的空自思念。

第10篇

關鍵詞: 傳統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 小學詩詞教學

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古詩詞教學的需要,尤其與情景教學的要求大相徑庭,利用信息計算機手段強化視聽效果,改善純語言教學環境,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性,以音像的生動性、可感性強化教學內容勢在必行。下面我就談談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利用電子計算機手段創設情境的方法和效果。

1.和諧的韻律營造氛圍,體驗豐富的情感。古詩詞的抒情性極強,例如:在欣賞杜甫的《春望》之前,我精心挑選,采用二胡協奏曲《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此曲描繪了月映清泉的優美景色,以感嘆詩詞作者一生坎坷的命運為主題。音樂的曲調低沉抑郁,哀婉凄苦,如泣如訴,學生閉上眼睛,靜靜感受,樂曲入場句先聲奪人,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揪住了每一個小朋友的心。定下了這樣的感情基調,小朋友自然隨樂曲進入特定的情感氛圍,為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悲苦命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范讀結束時,小朋友都能用苦字理解詩作內容,賞析將至結束,再次用背景音樂為學生配樂朗誦,樂曲之音韻、情感與詩作之韻律情感完全妙合于一,彼此不分,課堂氣氛推向了,學生對詩中情感的體驗借助音樂營造的氛圍達到了飽和點[1]。利用計算機錄音設備進行教學是可使用的簡單易行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它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為有聲的口頭語言,同時借助音樂的生動性、可感性,給小朋友一種更直接的感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營造出強烈的情感氛圍,促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作所要表現的強烈情感。當然,配合范讀的背景音樂須精心挑選,其基調須與詩作感彩保持一致,節奏、韻律與詩作不相吻合的背景音樂,非但不能配合情境的設置,反而會破壞小朋友對其總體情感的把握,效果適得其反,這是情境創設所必須堅決放棄的。

2.逼真畫面增強直觀,感悟鮮明的詩詞主題。詩詞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不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一般來講,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后,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通過描寫這典型事物的特征,表現社會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義。以詩詞《春望》為例,此詩內容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許能了解個大概,但教學效果不佳,印象也不深。如果能借助計算機畫面提供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真實可感的實物圖像,就能再現詩人作詩場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準確表達的機會,也能有效地把人腦第一信號系統所反映的實物和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直接聯系起來,將煩鎖的精細分析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形象,通過畫面豐富的內容表達,使學生借助畫面馳騁于作品之中,從而準確理解作品思想。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課前我準備好幾幅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此詩主題的水粉畫,幾幅畫構圖簡單明了,主體卻鮮明突出,陪襯背影若隱若現,意蘊深遠,令人思索玩味,色調明暗適度,調配適當。在設置了強烈的情感氛圍后,用視頻轉換臺依次展示幾幅畫面,畫面形象逼真,清晰可感,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有機統一,詩詞的內容盡在其中,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話”,而且畫面形象將在小朋友的記憶中打上清晰的烙印,經久難忘,歷久不衰[2]。

3.視聽效果開啟學生的想象,領略詩詞中的和諧意境。優秀的古詩詞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感情,深廣的社會內容,更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就是詩詞的意境,是古詩詞創作中通過想象和聯想,突破時空界限,能最大限度地將詩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令學生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為言傳的藝術境界。對于這樣一種深邃高妙的藝術境界,面對還不能獨自進行藝術感受、評判、鑒賞的小朋友,如果靠單一的語言上的刺激,或是純粹的畫面效應,那么遠不能理解詩詞教學的最佳效果,運用計算機教學手段,音畫同步進行,更益于小朋友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吸引,對和諧意境的感悟,有時甚至會達到“1+1>2”的效果。以理解李白的《望天門山》為例,李白詩多浪漫激情,自然奔放,想象離奇,情真意濃,《望天門山》這首寫景詩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天門山夾江對峙,佳木蔥蘢,峰巒青翠,長江水青綠澄澈,波瀾壯闊。詩詞中描繪了雄偉、秀麗的景色,充滿了無限美感,充分表達了李白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借助計算機,以昂揚激越的《大浪淘沙》為背景樂調,畫面則展示滾滾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浩蕩氣勢及其所表現的巨大力量,展示碧水青山、紅日白帆互相映襯之絢麗畫面,展示天水相接處,一片“孤帆”迎面撲來烘托出的廣闊的江面,長遠的江流,置身于如此極具感染力的情境之中,由視聽效果觸發而產生的想象和再創造,將使小朋友恍若身臨其境,反復朗誦,細細品味,用心揣摩,我只需在必要時略作解說、點撥,就能使小朋友茅塞頓開,領悟李白傾瀉于其中的情感和充滿哲理意蘊的藝術境界,達到一種充分領略意境美的境界[3]。

隨著現代社會對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現代化計算機教學手段較之傳統教學手段的優越性日益明顯,作為中小學教學的一個新課題,電子信息手段運用及作用還有待在實踐中細心研究、不斷探索,為語言詩詞教學改革發揮真正的作用,在語言詩詞教學這塊陣地上顯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4]。

參考文獻:

[1]代利偉.小學語文素質教育點滴[J].新課程(小學版),2009(04).

[2]邢建立.小學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幾點意見[J].青年文學家,2011(10).

第11篇

古詩詞中詞語鑒賞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詩句中的某一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變體:(1)簡析詩中某字用法的妙處。(2)詩中某字你認為用得好不好,為什么?(3)某字在詩中有什么作用?(4)評析某字的藝術效果。(5)詩歌的“詩眼”是什么?(6)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某字的作用。(7)請從詩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簡要分析。(8)某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為什么?(9)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字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例1 (2007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道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簡析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郯郯,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例2 (2006年上海卷)閱讀下面的小令,完成問題。

[黃鐘]人月圓 山中書事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哥乙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詞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簡析“倦”字體現了作者看透世情后的疲倦心理,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世態炎涼之苦,又為后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打下了伏筆。

例3 (2004年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 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豫。

簡析“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2、某個詞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變體:詩人的心情集中體現在某字上,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例4 (2007年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 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教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趨年華。

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簡析表現的是無奈、苦澀的心情。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鄉思,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澀地“咨嗟”不已,無奈地說:“‘休對’老朋友說什么鄉思之愁,‘且將’新火煮新茶聊以吧。”

3、詩句中的某字能否換成另外一個字,請簡述理由

變體:詩中的某字,有的版本寫作另一字,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

例5 (2006年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簡析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二、考查內容

古詩鑒賞題中的詞語鑒賞,主要是指動詞和形容詞的鑒賞,數詞、副詞、疊音詞、象聲詞、語氣詞等也不可忽視。

1、動詞或形容詞

清朝人沈德潛《說詩啐語》中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如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滿”字,最后選定“綠”字。再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被認為“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也是經過多次改動。不管是“綠”還是“鬧”,都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春天的蓬勃生機,這就是煉字的效果。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選擇最準確的一個動詞或形容詞來體現豐富的內涵,這個詞往往就是整首詩的“詩眼”。如林景熙的《溪亭》(2007年廣東卷):“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更表現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王安石的《葛溪驛》(2007年四川卷):“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園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古詩詞的“詩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現在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中,以處于中間位置為多,如王維的《新晴野望》(2007年全國卷Ⅱ)的頸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詩的詩眼。詩眼有時也出現在律詩的首聯或尾聯,如“鳴蟬更亂行人耳”(2007年四川卷)中的“亂”是在尾聯。詩眼有時也出現在絕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獨上高樓望帝京”(2005年湖南卷)中的“望”在首句,“帶得鐘聲到海幢”(2006年廣東卷)中的“帶”在尾句。詩眼也會出現在詞的押韻字上,如“紅杏枝頭春意鬧”(2004年全國卷Ⅱ)中的“鬧”,“綠水人家繞”(2004年遼寧卷)中的“繞”。

2、數詞

在古詩詞中,數詞除了指數目之外,大都具有“夸張”色彩。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數字“萬”寫出了學識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寫出了價值之低,作用之小。詩人向往著以自己的學識兼濟天下,潛心苦讀,滿腹經綸卻無人欣賞,不能為世所用,從而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3、副詞

對副詞的鑒賞,是新出現的考查內容,一般注重表示動作行為的程度、范圍、頻率、方式等副詞。如元代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江蘇卷):“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4、疊音詞

疊音詞的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如高啟《黃氏延綠軒》(2007年天津卷):“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濕。”“蔥蔥”“靡靡”寫出了春雨后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了表達效果。王安石《示長安君》(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盤供笑雨,昏昏燈火話平生。”“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歡聚中有些許不足;“昏昏”則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將別的傷痛。

5、象聲詞

象聲詞是摹擬事物聲音的詞語,大部分都是重疊的詞語,如“關關雎鳩”“呦呦鹿鳴”“唧唧復唧唧”“嘈嘈切切錯雜彈”等,也有一些不重疊的詞語,如“嘔啞嘲哳難為聽”“船尾跳魚撥剌鳴”等。如蘇軾的《東坡》(2006年遼寧卷):“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聯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

第12篇

1詩與樂──誦得其韻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對每個學段的小學生古詩詞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新課標在“讀”和“背”中均強調了一個“誦”字,這既符合傳統詩詞的文體特征,也符合詩詞的審美及教學特征。因此,如何在“誦”字上下功夫是小學古詩詞教學的不可或缺的環節。何為誦?對其一直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同“吟”、同“詠”,“就是拉長了聲音像唱歌似的讀”;一種認為同“吟”、同“詠”有區別,“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側重強調語言本身的節奏,而非音樂的節奏。其實,“吟”、“詠”、“誦”的內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間難以區分明確的界限,當前,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這里用“吟誦”一詞代替“誦”的稱名。用吟誦的方式學習詩歌是先秦以來就建立起來的最基本的方式,其優越性、實效性早被證明,現在強調這種方式不過是對傳統的回歸。

其實,很多作品可以配樂吟唱,可以拉長聲調吟誦,這些不僅僅本身是切入詩詞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潑更能激發兒童的興趣。

2詩與畫──悟得其境

宋張舜民有詩云:“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自古至今,便有詩畫同源之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詩者多識畫,能畫者多知詩,二者同體也。人們也常說“如詩如畫”,由此可見,詩與畫這兩種藝術形式經常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歌里的畫,即詩中的景物及其所誘發的想象空間、場景;詩歌里的詩,即詩中的景物及其所誘發的想象空間、場景里蘊含的情思韻致。詩畫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謂的意境。中國的優秀詩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閱讀、欣賞詩歌一個必要的也是一個很難的環節就是入畫入境。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學階段學生所接觸的詩詞多屬于不必解作品,教師除了幫助學生作必要的字詞疏通外,不必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入畫入境。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就是一首將多幅富有動感的畫面高度濃縮于46字之中的傳世佳作。但它又只不過是等待讀者激活的一串符號,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從文字進入畫境,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氣韻生動的畫面,顯得尤為重要。竇桂梅老師執教該課時,她先引導學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單獨的畫面,然后又通過小溪這條線將“甕媼”、“大兒”、“中兒”、“小兒”等多幅畫組合成一幕有立體感的生活場景圖,然后,她又引導學生想象畫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腦海中的畫面被激活了,變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這就是詩中的畫,它的意蘊無限,內涵無窮,它能將人帶回到古代詩人的生活中,讓讀詩的人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中抓住詩激活畫,讓孩子們腦海中的意象立起來的過程,不就是學生讀懂詩詞的過程嗎?

3詩與情──品得其意

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詩歌的目的即表情達意,情意統稱為意蘊。意蘊中情是根本。因此讀詩的最終旨歸是入得其情、會得其意。

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老師可謂引導學生在詩畫中品情會意的高手。例如:

師:讓我們好好看看這個“臥”。看圖,小兒的“臥”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師:把“趴”“躺”送進詩句中,說說感受。

……

師:小兒的兩個腳丫翹起來,想分開就分開,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擺就前后擺……總之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送他一個詞!

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天真無邪。悠閑自得……

師:這是“臥”動態的時候,可“臥”還指“睡覺”或休息的時的安靜,例如“臥佛”,多么安詳寧靜。那你再看小兒“臥”剝蓮蓬的表情,再送小兒一個詞!

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旁若無人……

……

老師從詩中的一個“臥”字入手,讓學生反復咀嚼想象,不僅激活了孩子們腦海中關于小兒的那副畫面,而且又透過畫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這幅畫面有靈性的小兒身上流溢出來的那份悠閑自得,若無旁人之情。

同時,“醉”字也是竇老師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的一個詩眼。當學生明白了甕媼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樣的時候,我們也醉了。詩人心中那豐富的生活情趣,極富人情味的內心世界不就躍然紙上了嗎?詩中有畫,詩中有樂,畫樂中滲融情意。從教學步驟看,似乎是誦韻在先、悟境其次、品意為終,實則不分先后,尤其入情品意貫串始終。

4詩與詩──聯得其類

當我們立足教材和孩子們一起誦詩賞畫品意之后,我們還得豐富拓展詩詞的學習空間,以一詩為端緒,聯類引帶,詩外覓詩,以詩帶詩,用詩比詩。使孩子們在老師的比較教學中學會舉一反三,自讀自悟。如:

同一詞牌不同作者的對比,納蘭性德有《長相思》、白居易不是也有《長相思》嗎?

同一題材不同詩人作品的對比,劉禹錫的《浪淘沙》、王之渙的《涼州詞》、杜甫的《黃河二首》、還有李白的《將進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阳| 永川市| 鲜城| 邛崃市| 白玉县| 防城港市| 金川县| 新竹市| 泗洪县| 新营市| 措勤县| 云阳县| 湖口县| 徐汇区| 满城县| 松桃| 贡觉县| 菏泽市| 长兴县| 林西县| 大名县| 临沧市| 信宜市| 勃利县| 合作市| 祁阳县| 木兰县| 庆阳市| 新密市| 望都县| 渝北区| 松阳县| 稻城县| 墨江| 汉川市| 固阳县| 汝州市| 云林县| 五大连池市| 池州市|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