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1: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陳情表原文及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歷年高考的作答情況看,為數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現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錯誤主要有三種:一是脫離語境,誤譯詞語;二是以今測古,替代不當;三是粗釋大意,遺漏要點。為此,考生必須將上述內容列為復習重點,注意字詞和句子的關系,并加以重點強化和靈活把握。不擅翻譯的學生更應該把“取法于課內,鞏固積累于課外”作為備考的基本原則,因為這是考生準確翻譯句子的必備條件。
翻譯句子題要堅持“三步走”:讀―譯―驗。
一、讀――聯想所學,通讀全文
首先,要讀懂讀通,能概括其主要內容或含義;其次,要正確理解句子之間、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要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閱讀時要注意句子的停斷。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不能讀作“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要留意句中的專用名詞,細心體會。
如稱謂、地名、國名、典章制度等,不要錯讀導致誤解。
(三)要注意古今異義現象,勿將兩個單音詞誤作一雙音節詞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實漢賊也”等。
(四)要體會古今語言的語法差別。
特別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如倒裝句、被動句及使動、意動用法等。
平時復習,遇到不懂的字詞,要養成查工具書的習慣。查閱工具書時,要注意詞的義項選擇。
二、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要考慮采分點的問題,就必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原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樣,原文字字有落實,譯文字字有根據,得分必高。
(一)直譯。
1.直譯的原則:嚴格按照原文字句進行,盡量保持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譯的方法:“對、留、換、刪、補、調”。
(1)“對”,字字落實。嚴格按照原文的詞義、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把文言句翻譯成現代白話句,盡量把原文的單音詞對應譯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2013年高考全國卷新課標卷Ⅰ《馬文升傳》),可譯為“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對譯時多選用與文言實詞相對應的、有共同語素的雙音節詞。
(2)“補”,補足成分。我們要翻譯的句子會有此處省略N字的情況,必須增補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應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可譯為“(第)一(次)擊鼓,(士兵們)鼓足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減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竭盡了”。
(3)“換”,以白換文。用現代漢語相應的詞句替換原文詞句。主要是替換那些不宜用對譯法翻譯的文言詞語。例如:“(盧)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全國大綱卷《杜慧度傳》)中的“造、乃、食”就不便對譯,就用替換法譯為“盧循清晨到達南津,命令三軍攻入城中才能吃飯”。
(4)“留”,保留名號。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譯的詞。某些專用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國號、年號等,可以保留不譯。
(5)“刪”,省去不譯。對于在句子中只起協調音節作用的詞語(如發語詞、音節助詞、語氣詞等),和只有語法功能而無實際含義的詞語(如結構助詞、某些連詞等),在翻譯時就應刪去。另外,偏義復詞在翻譯時也應把不表意的一個詞刪掉,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出”應在翻譯時刪掉。
(6)“調”,調順語序。文言倒裝句的語序務必調整,如“會元遺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2010年全國卷一)中,“脅王以危言”是倒裝句中的介詞結構后置句,這句應譯為“拿嚇人的話威脅梁王”。再有,古人一句兩斷的句子需要調整語序。如“館陶眾庶,合境悲泣”(2009年全國卷一),應翻譯為“館陶縣整個境內的百姓都悲哭”。
(二)意譯。
如果語句難以直譯,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譯。但仍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需要意譯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處理某些詞語的詞典意義或典故意義,要意譯。當詞語的詞典意義和這個詞的語境意義有相當距離時,就不能用詞典意義簡單替換,而應該意譯。例如“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就需要意譯為“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
2.處理一些修辭格,一般要意譯。例如:“汝爝火余燼,敢與日月爭明邪!”(2010年全國卷一)中的“爝火余燼”、“與日月爭明”是比喻,翻譯時就要意譯為“你們(元朝)就像火把將要燒完,怎么敢和太陽月亮(一樣的明朝)爭奪光明”。
3.處理一些特殊句子,要用意譯。例如:“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論積貯疏》)把“漢之為漢”譯為“漢朝成為漢朝”或“漢朝建立漢朝”都講不通,如果意譯為“漢朝建立政權以來”就通順了。
三、驗――“信”與“達”
譯文要準確、通順,就要講究規范,符合“信、達、雅”的前兩個標準。所謂“信”,就是忠實于原文,不誤譯,不漏譯,不增譯;“達”就是無語病,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
2014年寧夏高考語文試卷是在依據新課標謀求學生能力發展,穩定之中謀求變化穩中求創新的總體思路上設計的。所出記憶理解的題目都可以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題考查古文實詞的積累,所考查的幾個詞都在課本之中。“振”:“振長策以御宇內”(《過秦論》)“當”:“以當南日”(《項脊軒志》),“當侍東宮”(《陳情表》)“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師表》)“籍”:“云有蘭家女,承籍在宦官”(《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在記憶、積累、理解、閱讀、表達上考察學生的能力。整個試卷在題目的數量、形式、結構、知識的考查上基本保持穩定。而在局部發生了變化,如古文的第5小題,由原來的分析理解文章大意到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斷句。名句默寫由原來的死記硬背變化為理解性的情景句。語言運用的第13小題,成語考查由原來的單個成語的記憶、理解和使用到現在的對同義成語的辨析。第16、17題由仿寫到現在的準確的連綴表達和考查邏輯思辨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的圖形變形題,這是穩中求變。“變”體現在試卷的題型、分值、要求等方面的一些探索改革。命題遵循《考試說明》,考查內容具備合理的覆蓋面和比較適當的比例,題型新且簡單、明了,比例配置恰當,結構合理,方向明確。試卷難易適度,有區分度。重點突出,難點也相對集中。把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融合到閱讀和作文中去,保證試卷結構的簡約。
從全卷看,命題在“強化思維,注重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特點。試卷既有助于對語文學科教與學的進一步感悟與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發揮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測查功能。試卷在具體的設題上,注重回歸課本,不少題目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二、出題意圖探究
1.社會科學類文章選的是引用、引證較多的食品安全性的議論文,體現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對學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的作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就有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正確的引用、錄用他人的著述,進而拓寬知識面和理解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是對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及文化功底的檢驗。
2.古文考查的是明史。我們在學習和訓練中,明史接觸得比較少,對明史的寫作和體例不是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理解判斷造成了阻礙。
3.古代詩歌閱讀題,出的是兩首詩歌的比較閱讀,兩首詩互為注解。從辯證的角度看,試卷上的文字越多,就越容易顯露信息,所以我們認為詩歌是降低了難度,求得了一定的變化。
4.名句默寫是理解性的情景句,其實考綱中就有表述,只是這幾年沒有重點考察,所以這是對考綱的理性歸位。以前是學生可能會背但不一定理解,現在要求學生不但會背,還要能理解,這是加大了考察的力度。同時也有加強漢字書寫的意圖。
5.選考題文學類文本中國小說,親切自然也貼近生活,語言樸素易于理解,實用類文本中國當代科學家,從人品、事業、追求上對學生是一個引領。實用類的第4小題和第3小題,表面有交叉現象,但實際考的是分辨力,要學生能分辨兩個題的問法區別。小說考查了文學作品的后記,是一個開放式的題目,也是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6.語言文字運用題的求變很是突出,也結合現實,馬年解馬(15題),尤其是14題成語的變化,由過去的分辨錯誤的考法到現在的正確應用的考法,顯示了良好的方向性。過去只分辨錯誤,學生不一定會應用,到頭來也不知所措,現在的直接考應用,就讓學生和老師有了抓手。說明成語重點不在分辨而在應用。16和17題一直是出題者別具匠心的試驗田,這次也充分的展示了變化、求新、使用。思辨性很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所設的陷阱。
綜上,我們認為高考試卷呈現這樣的特點:穩定中謀求變化,知識能力并重。知識面涵蓋更加廣泛,輻射面寬,選材視野擴大,(社科類的選文)概念術語更少考查,側重理解應用,能力和實際,注重基礎,提升語文素養,題型靈活多樣,開放度高,相對簡單,把握時代的脈搏,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際操作能力,考查學生的語言、文化、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素養。為我們以后的進一步復習指明了方向。
三、答題情況
1-6題,現代文閱讀得分率不及文言文得分率,且差距較大,其中現代文第1題得分最低,原因是選文的例證、引證是古文且語言專業,造成閱讀的障礙。有些地方學生并沒有讀懂,因此有了難度。學生對題意中的“注重”、“更加”也重視不夠。第2小題主要是對原文“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一句中的“科索”理解不好,也就導致答案不中。而第4小題古文的詞義理解最好,說明平時注重積累,且這幾個詞都在課本之中。第6小題是對第5小題的注解,只要能注意,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可很多學生沒有關注。第7題翻譯考查的是“賜”的被動性和“疏入”一句的主謂關系。存在問題是實詞的活用和多義理解錯誤,如“賜”、“業”和“偕”。“疏入”一句中的“疏”往往理解錯誤。文言文實詞和虛詞及句式等積累問題突出,翻譯的“信、達、雅”有待提高。第8題的詩歌閱讀學生對“用什么方法表達感情”一句理解不好,有的只寫了“方法”沒有寫“感情”,有的只寫了“感情”沒有寫“方法”,其實這是一句兩問題,不可缺少其中一項。然而就是“方法”一項也答得五花八門,只要知道的都寫上,反映了對詩歌術語理解不準。很多學生沒有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或關鍵詞和關鍵句不突出,淹沒在表述之中。也有學生分析不到位,只繞圈子不進門。第9題不會利用有效信息,常識性的東西不知道,如注釋中顯示韋莊是長安人,而許多學生認為作者是江南人,思念對象弄錯。考查的是絕句,但學生寫的是首聯、頷聯、頸聯等。同時品味語言,組織語言的能力較差,缺乏條理性。第10題名句默寫,主要是不會背,不理解,錯字多,每個錯字都有不同的版本。
選考題共有考卷61152份,選考文學類3276份,占5.3%。選擇實用類文本的56463份,占92.3%。還有1413份要么都涂,要么都不涂的試卷,其中也是實用類占多數。而均分文學類15.12分也不及實用類的16.18分。這些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和學生及命題者注意。也要命題者認真思考,文學類文本才是語文的基礎,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思想、文化修養。如果像現在這樣的話,中學語文的路就窄了。實用類的第4小題和第3小題,考查分辨力,要學生能分辨兩個題的問法區別。很多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而就失了分。關于選考題的答題與其他題目一樣,答題不審題,不分點,沒條理,沒規矩,不再贅述。13題成語題是變化了,對成語的辨析由個體理解到集體分辨,考的細致了,但也簡捷了些,告訴我們當理解一個成語時,還要理解它的同義和反義詞。由辨析到了應用。14題病句一直都很難拿到分,練習的越多好像就越不好拿分,需要老師們想出好的方法。16、17題出現的是審題不清,原題不是傳統的“機構分支”、“框架示意”,考試時機械的理解造成錯誤。沒有識破所設的陷阱,按常規理解了。
答題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我們平時考試出現的問題一樣,不過就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如審題不清,表達不明,理解不到位,邏輯思維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低,沒有條理,書寫潦草混亂,不規范,字跡不清楚、錯別字多。張冠李戴、胡亂謅等現象也很普遍,甚至出現常識性、低級的錯誤。諸多問題需要今后認真特別的對待,爭取在容易得分,也容易丟分這一板塊有所突破。不出現常識性的錯誤,答題抓住關鍵句和關鍵詞,不要讓關鍵詞和關鍵句淹沒在繁多的表述之中,避免閱卷者看不到關鍵詞的現象發生。
四、改進措施
1.在教學中應始終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感培養,重視教材的使用,回歸文本,夯實基礎。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不放過不遺漏每個知識點。研究高考的動向,如這次試卷的四點變化和凸顯的方向性特點。不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記憶背誦。語文學習是長期的人文素質的養成,我們應引導學生養成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語文源于生活,要讓學生走向大的空間,廣袤的世界,這才是語文的實質。教師除了重視書本知識傳授以外,還必須放膽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習,閱讀名著,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注重發展學生把握語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篩選語言信息的能力和捕捉相關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古文翻譯和古詩文閱讀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去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答題規范,將課內外相關的或有聯系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識記。古文和古詩文復習要回歸課本,加強誦記,強化積累,要抓落實長期抓,抓長期。要準確、到位。
4.對于高三的學生,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力圖教會學生考試的技巧,教會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去答主觀題,如何用排除法選擇客觀題,如何分辨答案難以確定的題目。訓練學生的答題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效,簡潔,條理地答題。仔細審題,準確把握命題者的意圖,運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做到前有序號,后有句號,分點分條清晰明了。做到“三懂”:懂文、懂題、懂答。讓學生在會的基礎上做到不丟分。
5.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網絡,將知識點和各個專題整合,歸納知識點和解題思路,做到自糾自查自我反思,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率;教會學生自我總結知識點,自己歸納知識和答題技巧,變他人的知識方法為自己的知識方法,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加強訓練,強化知識記憶,減少常識性的錯誤。加強漢字的書寫,要求規范、正確、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