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兒童康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特殊教育事業愈加受到重視,殘疾兒童的缺陷補償康復工作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聽力殘疾兒童的缺陷補償康復工作更是熱點問題。多年的康復訓練,該類殘疾兒童聽覺言語康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看,目前聽力殘疾兒童的補償康復工作從理念到方法還不太成熟,雖不斷有康復成功的個例出現,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處于相對落后階段。據調查,存在以下問題。
一、家庭康復的渠道有待大面積開通
聽力殘疾兒童的家庭康復是實施早期康復的最佳途徑,是大面積挽救聽力殘疾兒童的主體工程。在我國雖有了一些關于聽力殘疾家庭康復的指導著作,許多地方開辦了家長培訓班。然而,真正在家庭康復方面經過實踐,取得發言權的指導者卻寥寥無幾。聽力殘疾兒童家庭康復雖然有幾個典型,然而大面積家庭康復的渠道尚未開通。導致有的學校、康復訓練機構,康復訓練搞得非常好,但是沒有采取得力措施把家長、社會力量引入到康復訓練中來,缺少有利環境,學生在訓練機構中學的內容缺少應用、驗證、強化的機會,結果是“學得慢,忘得快”,事倍功半。
二、聽力殘疾兒童社區康復工作有待深化
社區康復是指以社區為基地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它是一種康復方式和制度,與過去一向實行的“醫院康復”完全不同。其內涵為“社區康復是屬于社區發展范疇內的一項戰略性計劃,它的目的是促進所有殘疾人得到康復,享受均等的機會,成為社會的平等一員。目前不少地、市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還是空白。
《中國殘聯康復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2009年度實施方案》“社區康復協調員師資培訓實施辦法”中,提出“在三年時間內通過中央、省、市、縣分級師資培訓,使每一個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中都有一名可以向殘疾人提供康復咨詢服務的康復協調員?!备鞯貧埣踩松鐓^康復工作應依據《中國殘聯康復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2009年度實施方案》“社區康復協調員師資培訓實施辦法”的精神,培養出一批批合格的社區康復協調員,從而促進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的發展,不斷深化聽力殘疾兒童社區康復工作。
三、對助聽器的功能未引起足夠重視
在聽力殘疾兒童康復過程中,給其佩戴助聽器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佩戴助聽器可以提高康復效率。但一部分聽力殘疾兒童家長對助聽器認識不夠全面,未能意識到它在康復中的重要性;還有一部分家庭對于助聽器沒有支付能力。由此看出,家長的觀念、經濟情況是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建議對于低收入、困難家庭,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應該開發研制價格相對低廉、聲學特性良好的助聽器,提高聽力康復輔助器具的普及性和利用率,促進聽力殘疾兒童康復事業發展。
四、聽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體系欠完善
目前,不少地市聽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體系欠完善,應在聽力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上下功夫。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綜合醫療機構、特殊教育機構等在聽力殘疾兒童康復領域的作用,力求為我所用。認真做好各地殘疾人輔助器具供應站的審批和掛牌工作,建立健全殘疾人康復機構網絡建設,各區、縣(市)康復機構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增強自身能力,發揮為基層服務的作用,有條件的區、縣(市)要探索引導、扶植、規范民間康復機構的政策和方法,充分發揮他們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的作用。
為提升聽力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服務能力,促進聽力殘疾兒童康復事業健康發展。殘疾人康復協會應在以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1)康復機構的性質與功能;(2)機構設置與規模;(3)專業人員配備;(4)服務場所;(5)設備與器材;(6)服務質量;(7)檢查評估;(8)機構監管。
五、各級分管部門還未足夠重視聽力殘疾兒童的早期康復工作
我國特殊兒童的早期補償康復工作起步晚,還處于探索階段,各種觀點、各種方法尚未成熟,還沒有針對各類特殊兒童系統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訓練體系。聽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也如此,某些特殊學校,工作重心放在了所謂的新課改、素質教育這些上級安排的任務上,學前教育階段聽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被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0~6歲,這一殘疾兒童康復發展的關鍵期、最佳期被白白浪費。0~6歲兒童如果能實現早期干預,就可能完全康復,生活自立、回歸社會。如果錯失了康復時機,就會喪失獲得滿意康復效果的機會。
六、忽視全面康復訓練
有些康復學校和機構,重視進行單一的缺陷補償訓練,忽視了聽力殘疾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教育,使得兒童某種感官的缺陷補償成效明顯,而其它方面的心理、人格與行為問題不斷,同樣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如聽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中只重視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忽視了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方面的訓練。
七、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專業隊伍建設存在問題
康復訓練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大大小小的康復機構,普遍反映缺乏專業訓練人員。加之對聽力殘疾兒童實施康復工作的全民意識不強,認識不高,個性化服務尚不到位,影響了康復工作的深入開展。各地在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專業隊伍建設中,應依據《中國殘聯康復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2009年度實施方案》,建立起一支掌握殘疾人康復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師資隊伍,不斷推動和促進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工作規范化建設。
八、康復訓練資金投入不足,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宣傳工作不夠重視
政府開辦的康復機構,由于各級組織對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工作科學、長期、規范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不完善,致使康復人員及康復工作經費明顯不足;私立的康復機構往往以營利為目的,對兒童的訓練資金投入不足。經費投入較少,嚴重制約著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工作的發展。
加強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宣傳工作,是康復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大力宣傳康復工作;匯集社會各界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發動各相關單位做好職責范圍內的殘疾人康復工作,不斷完善社會化的康復工作體系。同時,要把殘疾人康復宣傳工作滲透到開展加強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交通安全、醫療衛生等活動中去,普及康復知識,增強聽力殘疾預防意識,減少事故致殘。還要通過宣傳倡導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訓練理念,避免殘疾程度加重。聽力殘疾兒童康復工作,應緊緊圍繞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六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主線,努力提升康復服務水平,使殘疾人康復事業全面、協調發展;使殘疾人能夠平等參與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
參考文獻:
我為醫療衛生職業添光彩
尊敬的院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感謝醫院舉辦此次演講比賽,給我這次表達心聲的機會。我叫__,是兒童康復科的一名醫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為醫療衛生職業添光彩》。
我院是一家具有近40年歷史的婦幼保健醫院,“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信譽第一”一直都是我們的醫院宗旨,“團結、務實、敬業、節約”更是一代又一代堅強不息的婦幼人積淀下來的醫院精神??鬃佑眠@句話來告誡弟子:“一個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須愛人重人,不愛人者不成其為人,更不能成為仁人”。這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仁者愛人”。作為白衣天使,我們應該具備“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時時處處為患者的處境著想,這才是一名合格的醫護人員。
兒童康復工作需要愛心、耐心、信心和恒心,孩子的康復需要醫患共同努力合作來完成,“崇德”是進行醫療工作的前提;“精誠”是為病人服務的關鍵;“奉獻”是必須具有的工作態度;“創新”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手段。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激勵我們誠于品德、精于專業、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為婦幼衛生事業不斷奮斗!
孩子是黎明的朝陽,是未來的希望,可當你們看到一群殘疾的孩子時,心中是否也略過一絲的哀傷!兒童康復科的孩子們就是一群折翼的天使,她們也想同正常孩子一樣嬉戲、歌唱!“也許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孩子們在這里得到了更多的幫助與關愛!我們每位工作人員時刻在用認真、盡責來鞭策自己,因為這是一份愛的工作,愛的事業!我們科的工作人員與患兒長年累月的相處,時間久了便都把他們當成了自家的孩子,哪個孩子進步了,大家都會來夸一夸,那個孩子長胖了,大家都會來抱一抱。每年的“六一”、“元旦”,醫院、科里都會安排慶祝活動,讓我們的孩子們登上屬于自己的小舞臺,雖然舞姿不那么完美,歌聲不那么動聽,但我們都認為他們的表現是最棒的!院領導、志愿者和社會愛心人士也會送來關愛與問候,這些點滴也溫暖了他們幼小的心靈。今年的助殘日,市領導們也來看望了這群孩子們,還為他們帶來了許多的好消息,全科上下真的是為這些孩子們高興呀!
我們沒有豪言壯語,我們在“團結、務實、敬業、節約”的精神引領下用心做著每一件事,“為什么我們的眼里常含熱淚,因為我們對婦幼家園愛得深沉”。在保健院的土地上,我們耕耘著、播灑著汗水,收獲著快樂??祻褪聵I是我們喜歡的工作,我們愛自己的崗位,愛康復事業!“讓青春在奉獻中燃燒,點燃生命的激情。”這就是我們擲地有聲的承諾,無怨無悔的選擇!
我們努力做到嚴以律己,以院為家,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為更多的殘疾兒童帶來福音,為醫療衛生職業增光添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鍵詞:腦癱兒童 康復訓練 效果研究
作為一名康復訓練教師,要學習善于觀察。通過對學生的觀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訓練對象。教師的觀察對象不僅是已經確診的腦癱患兒而且還要觀察其他兒童,因為有些腦癱患兒肢體障礙的程度很輕,在測試中很難觀察到,但在平時的學習、生活、活動中較易觀察到。所以康復老師必須要全面的觀察。觀察還需更仔細、更細致、更入微。有時學生的一個細小的動作障礙確是腦癱的診斷重點。除了細致入微的觀察外還需多比較。要邊比較邊觀察。要與個體的健側比,要與個體的患側比。要多種途徑進行比較,邊比較邊思考邊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社區我們籌劃了近2年時間,開展了大規模的社區學齡前腦癱兒童篩查與社區康復工作,包括了腦癱兒童康復培訓的各個方面任務。
一、腦癱兒童的社區康復訓練基本情況
本文所列舉的開展腦癱兒童社區康復訓練大致有4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層工作點,對社區中學齡前兒童進行腦癱篩查,將確診的腦癱患兒作為社區康復對象。
以康復教育中技術資源中心,城區婦幼保健院(所)為網絡依托,社區訓練衛生服務中心為網絡支撐點,家庭為網絡終端,建立省、市、區、社區、家庭腦癱兒童康復網絡。信息反饋通過工作聯系單及走訪社區和家庭兩條途徑。分期分批舉辦培訓班,培訓各級兒童保健醫師,培訓內容為學齡前腦癱兒童篩查方法、腦癱診斷、功能評估、康復措施、社區和家庭康復要點等。
二、腦癱兒童社區康復培訓體系的職能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醫師利用兒童保健系統營養體系,3歲以內在社區健康體檢中進行篩查3-6歲在幼兒園和社區中進行篩查,發現疑似腦癱病例,以聯系單的形式轉入兒童康復教育中進一步檢查和診斷。病例確診以后根據自愿原則設立社區康復指導組和對照組。
對社區康復指導組和對照組患兒進行兒童發育表測試和統計后對照的粗大運動功能進行系統有效評估。其社區兒童保健醫師每月1次對康復指導組患兒上門進行康復指導,為期6個月。資源中心人員對康復組每位腦癱患兒行1次隨訪指導。
三、腦癱兒童社區康復培訓結果對比分析
城區篩查結果,疑似腦癱152例,確定為腦癱患兒的119例。根據自愿原則參加本次社區康復指導組32例,對照組22例。54例中接受過??瓶祻徒逃谢蚩祻蜋C構3個療程(30次)以上康復治療的患兒42例,其中康復指導組32例中25例、對照組22例中17例,分別占到比例為78.13%和77.28%。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我也有點滴的體會與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康復訓練的進程比較長,由于有些學生錯過最佳訓練期,年齡較大了,訓練效果不一定很明顯。這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千萬不要灰心,哪怕有點滴的進步是成功的,哪怕沒有惡化,沒有進步同樣也是成功的。不要輕易放棄。其次,積極提高訓練效率?;純耗挲g越小,訓練效果越好。如訓練時間有限,就應多投入時間在年幼的孩子上訓練。最后,加強家校的聯系。為了能更好的提高訓練效果,應多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與支持理解。鼓勵家長與教師共同訓練,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各種培訓康復訓練后具體數據如表所示:
四、腦癱兒童社區康復培訓效果
社區康復是一種有效的、經濟的康復培訓途徑,迄今為止國外已有很多成功經驗和案例值得我們去參考,我國社區康復起步于較晚,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但是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科學、系統、可推進的模式。學齡前腦癱兒童的社區康復可以說還是一個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討建立學齡前腦癱兒童社區康復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復性。
社區康復依托婦幼保健網絡開展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認為專科康復教育中與社區婦幼保健聯手、兒童保健醫師上門指導與家庭訓練相結合的模式應該是學齡前腦癱兒童社區康復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
五、結束語
康復專業人員應經常性的主動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提供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服務,與社區兒童保健醫師和患兒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不斷維護和完善轉介、咨詢、指導、服務網絡。使這項工作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從曉峰.李沂靖.腦癱兒童社區康復的現狀及啟小[[J].理論學 F11.2002, 112: 51-52
[2]李曉捷,智障腦癱兒童康復服務的機構特點及現狀,臨床康復.2004. 24: 5096-5097
[3]葉倉甫、乃炯.知覺動作發展訓練
一、形成隔代養育的原因
(1)父母外出打工。
(2)父母均為上班族。
(3)父母離異。
(4)父母均為殘疾人(聾啞人)。
二、隔代養育存在的弊端
1. 知識欠缺,訓練方法不當――嚴重阻礙聽障兒童的語言認知發展,影響康復成效
首先,在聽覺口語法課堂中,照顧者要將課堂中老師運用模擬玩具做模擬情境練習的目標、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于日常生活情境。其次,照顧者還要和老師共同制定符合兒童發展水平的康復計劃和目標,并對兒童實施有效的持續評估。再次,照顧者每天要對兒童進行大量的、較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才能刺激聽障兒童“聽”和“說”,從而促進其語言發展。而祖輩人大多不識字,悟性較差,即使老師在課堂上手把手教,到了生活中也很難奏效。祖輩人受教育水平低,缺乏情趣,不會閱讀或沒有閱讀的意識和習慣,很少會和幼兒一起游戲和閱讀;且由于組織語言的能力差,語言輸入的質量不夠,即便和幼兒一起閱讀或平日里的一些語言刺激,也只是一些淺顯的詞句,并不利于關鍵期的聽障兒童的語言發展。而且,多數祖輩人生活在邊遠農村,方言濃重,這樣的語言輸入對聽障兒童極為不利。
2. 兒童的正常依戀難以形成――不利于兒童個性及社會性發展
依戀是兒童與撫養者之間的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結。母愛又是兒童依戀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形成兒童最初的人格特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英國兒童心理精神學家保爾曾指出:過早離開父母,未建立正常依戀的兒童,不能主動與其他兒童一起游戲。祖輩人缺乏母愛特質,因此,由祖輩人撫養的兒童,孤僻、膽小、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從而影響其今后的個性及社會性的發展。
3. 溺愛、嬌慣和放縱――影響聽障兒童良好習慣的形成
良好習慣的建立,必須有良好行為作支撐。兒童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建立在父母榜樣示范的作用之上。祖輩人在兒童出現不合理要求時,較多采取順從和滿足的方式和態度。
4. 觀念守舊,缺乏責任――對聽障兒童獨立性及創造力的培養不利
首先,祖輩人包辦、替代,使孩子形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沒有嘗試學習生活經驗和主動嘗試新鮮事物的意圖,導致兒童獨立能力弱。其次,祖輩人教養觀念滯后,對于幼兒因好奇心而出現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加以阻止。為了不讓幼兒“出事”,兩三歲的孩子還經常抱在懷中,不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探索機會,極不利于兒童創造力的培養。最后,多數祖輩人精力、體力不支,往往不夠堅持。在他們意識里,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就已經不錯了,談何康復教育?
還有些祖輩人,依仗其年齡大,在康復教育過程中,對老師,尤其是對年輕老師總是不能積極主動配合,過分依賴老師,一旦幼兒離開康復機構、便不知所措。另外,祖輩人對高科技聽輔具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聽能管理方面,對聽輔具,尤其是電子耳蝸,不會正確地保養和維護,致使電子耳蝸出現故障的頻率較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
關鍵詞:崗位;兒童;康復治療;高校;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0-0158-02
近年,國內兒童康復研究呈現出新的特點:研究機構相對增多,但又顯得單一,研究隊伍相對壯大,但教育者和康復治療師缺乏合作,研究對象年齡偏低,主要集中于學前特殊兒童,醫教多脫節,康復療效評估方法眾多,但沒有統一模式等。這些特點集中反映出兒童康復研究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所以就社會需求而言,醫教結合模式的兒童康復人才稀缺,而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一種與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能力,師范類學生比較欠缺的恰恰是其他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及其與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也就意味著職業能力在進入崗位后不能較好滿足崗位要求。就兒童康復而言,通過教育康復與醫學康復結合,可以制訂甚至創新兒童康復的方案,提高療效,達到我們實踐與理論的高度結合;對特殊兒童家庭而言,可減輕兒童家長的生活、精神壓力,使家庭更和諧幸福;就社會而言,兒童康復行業具有市場前景,而醫教結合模式的人才培養恰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本項目可以更好地培養醫教結合的兒童康復專業特色人才,同時通過本項目可以拓展康復技能,能為肌筋膜疼痛患者進行治療,就業的選擇范圍因此增大。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第七條指出“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此背景下我們成立團隊,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帶動學生啟動校內實踐平臺新模式,以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使校內崗位與社會崗位相銜接,開拓實踐創新的新形勢。
一、準備與條件
1.軟件方面。(1)學生專業知識基礎。參與本項目的團隊成員都是康復科學學院兒童康復專業和社區康復專業的學生,在過去的課程學習中,已學習了多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且參與過校內外康復實踐,初步具備了實施該項目所需的醫教結合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豆δ芙馄蕦W》、《生理學》、《人體運動學》《發展心理學》、《人體發育學》等課程為康復治療實踐提供了必需的專業基本知識,了解人的結構、功能及身心發展規律;《康復評定》、《作業治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等課程使學生初步掌握康復評定方法和作業治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三大方面的康復技能;《基礎教育學》、《特殊教育概論》、《特殊學校課程與教學》、《行為改變技術》等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教育學相關知識。(2)學生的實操技能。團隊成員大都學習認真、組織活動能力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接受過醫教結合專業技能訓練,經常去相關康復機構進行志愿活動,如江蘇省民政康復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南京兒童醫院等,有一定的實操經驗,但操作機會還是比較少。(3)指導教師。團隊有專業方面的指導教師,有豐富的團隊管理經驗和精湛的業務能力,從事教科研工作和康復工作十余年,擅長兒童運動障礙的康復和肌筋膜疼痛康復。為動作障礙兒童(主要是腦癱兒童、發展遲緩兒童及自閉癥兒童等)開展康復服務及指導學生實踐操作。
2.硬件方面。學院有充足的實驗實訓室,如動作教室、運動治療室、手法治療室、作業治療室、感覺統合訓練室、語言治療室、傳統康復治療室、多功能觀摩室等,配有豐富的康復器材,為進行兒童康復實踐和肌筋膜疼痛康復服務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地和條件;學院有充裕的圖書館資源,可提供相關的圖書資料。
3.其他方面。實驗實訓中心有配套經費用于實驗實訓室的建設;學院領導和專業教師、輔導員教師均大力支持此模式的探索,為順利進行提供各種必要的支持。
二、建立與運行
為了突出能力培養,采用按能力層次劃分的“分層一體化”構建崗位教學與實踐模式,具體說,就是通過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1]
采用課堂講授、多媒體、示范教學、針對患者的操作等教學方法,注重聯系實際,以培養實用型人才。使課程更加直觀明了,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真實情景教學、頂崗實習。學生通過該實訓,對兒童康復有初步了解,而且基本樹立了康復理念,初步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并能將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臨床,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基本達到此次實訓目標。
具體的模式運行情況如下:
1.招募學生,組建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乃至不同院系,高年級學生可起到帶領作用給低年級學生提供經驗技巧,交流專業方面的知識,形成專業知識的流動與互換。
2.對本團隊成員進行康復訓練培訓,了解康復職業的現狀、未來發展,強化康復的技巧。形成嚴格有序的排班制度,設置校內崗位,提高實訓效率。
3.進行成員間相互的模擬與操作,互相監督指導,及時查找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如傳統康復中拔罐及推拿等操作性強,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不斷反復訓練的。實訓是學生之間相互推拿按摩、拔罐,這種感性認識來自于自己的親身體驗,讓他們體會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改正,真正使他們了解到實踐技能的重要,知道手法不熟練、拔罐手法不當不但沒有療效,反而會給患者帶來直接的傷害與痛苦,這也有利于形成為良好的職業道德。
4.針對特定的項目,比如特殊兒童感覺動作、語言言語、認知、社交等方面的康復實踐以及肌筋膜疼痛等的康復還要進行專項的培訓,并邀請專業方面的老師進行專門個別指導。
5.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己嗽u價必須緊緊扣住培養目標,重點放在對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和崗位職業技能考核評價。[2]建立崗位實踐項目的考核標準,并加強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3]
6.對于特殊兒童的評估與訓練方面,一開始選擇癥狀較輕的特殊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康復訓練,增強學生的實戰經驗,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滿足特殊兒童的需要。
三、反思與發展
該模式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將所需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與康復臨床相結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反復強化,在教中學,在學中做,實現教學與崗位零距離的目標,達到突出教學目標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教學環境的真實性、教學對象的主體性等特點。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多地利用現有資源,采用多種方式方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程度,在校園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主動實踐的氛圍,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通過嚴謹有序的排班制度幫助學生養成較為良好的職業素質,也對將來的就業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該模式正式運行兩個月獲得了師生的諸多好評。
但同時我們發現了一些該模式的不足,包括學校資源的利用率不高,服務對象范圍狹窄,社會知曉度和宣傳力度欠缺等。針對這些狀況做出以下的未來發展計劃:
1.增強學校資源的開放性程度,讓學生有地點實踐,有條件實踐,有機會實踐,充分利用起課后、周末的時間,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實訓操作。安排專門的人員對校內各種資源設施進行維護檢查,讓舊的設施發揮新的作用??祻椭委煂W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重視實驗室建設、加強先進設備購置、完善實驗條件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基礎。要充分利用功能教室和訓練室的條件,確保全部對學生開放,滿足學生進行實驗訓練的要求。同時,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儀器和設備,尤其是先進的康復治療實驗設備和器材。[4]
2.擴大服務對象人群,不僅僅是學生相互之間的操作,可以邀請老師或者有需要的服務對象來體驗按摩、拔罐等傳統康復手法,給個別兒童進行評估訓練,還可以與志愿活動相互合作,形成一種崗位形式的服務機制。
3.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該模式的品牌效應,加強校外合作,校外實踐崗位的多元化,也是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的需要,教師在此時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根據不同職業能力的需要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有側重的培養康復、醫療、保健等不同能力,使之更好地與社會崗位接軌。[5-7]
4.提升管理與評價的效度,建立與之配套的、更為完善的管理與評價機制,使實踐教學活動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周立峰,傅青蘭,李海舟.構建基于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
[2]周利玲,舒向俊.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中國醫療前沿,2008,3(2):61-62.
[3]胡洪雁.康復治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與研究[J].管理觀察,2010,(12):170-171.
[4]周鈺,潘翠環.基于就業為導向的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醫療與保健,2014,22(10).
[5]周立峰,傅青蘭,李海舟.構建基于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
關鍵詞:人工耳蝸;兒童;語言能力;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G420
很大一部分重度或極重度聽障兒童可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重建聽力,實現了通過聽覺路徑學習語言的愿望。大量的人工耳蝸植入兒童進入各級康復機構進行術后康復,然而,有的康復機構缺乏相應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康復效果參差不齊。特別是在語言能力康復訓練上。筆者認為,在兒童語言能力康復訓練上,必須在語言習得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因此,康復教師應對語言習得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行為主義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這種行為與人類其他行為一樣,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映,是可以通過習慣的養成而學會的。兒童通過模仿和選擇性強化而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由此可作出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兒童學習語言就是對環境或成人的話語作出反應,如果反應是正確的,成人會給予物質或口頭上的鼓勵,這樣兒童的語言得以強化,并進行重復,由此形成語言習慣。這表明,聾兒的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在不斷受環境和成人話語影響下養成語言習慣而學會語言的過程。
第二,在認識到周圍語言環境對聾兒語言學習影響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聾兒周圍的行為環境(非語言環境)對聾兒語言學習的影響。由于聽覺障礙,聾兒對成人的表情、眼神是特別敏感的。對于聽力障礙的孩子,父母的言行、教養方式、是非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這些影響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語言學習過程。在人工耳蝸術后康復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在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的同時,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聾兒的影響,一個不恰當的舉止或眼神,都會打擊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不利于孩子的語言能力康復。
第三,在康復實踐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語言示范、語言練習、語言評價等方法,強化聾兒通過模仿而獲得聽覺言語行為,促進孩子的聽覺言語康復。
由于語言行為的這種特點和語言習得的這種規律,針對聾兒手術后的康復訓練應當著力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把握語言能力康復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語言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7歲以前是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康復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時期。在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中,兒童的語言習得能力最強,這時候,如果給予聾兒良好的語言環境,進行大量的語言刺激,聾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把握語言康復的階段性和順序性
人工耳蝸術后康復是有階段性和順序性的。兒童的語言發展分為理解性語言的發展和表達性語言的發展兩個階段,理解先于表達,兒童對語言理解得越多,就越能建立表達性語言,只有在積累大量理解性語言的基礎上,才會產生表達性語言,從而用語言與人正常交往。實踐研究證明,聾兒語言發展的規律同樣經歷了與健聽兒童相同的過程,也要遵循階段性和順序性的規律,一切沒有階段性、順序性的術后康復都是盲目的、不科學的,不利于孩子聽覺言語的有效康復。
人工耳蝸術后康復的階段性和順序性要求康復教師必須時刻關注每一個聾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對孩子語言發展所處的階段有詳細的了解,按照兒童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發展順序,依據聾兒的語言發展情況,不斷地制訂或修改相應的聽覺言語康復計劃,促進孩子的聽覺言語水平有序地提高。
三、尊重康復的認知規律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人類有一種先天的認知機制,既適用于語言活動也適用于人類其他的認知活動。兒童的語言能力只是認知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知發展先于語言的發展,認知發展的順序性和普遍性決定了語言發展的順序性和普遍性。兒童的語言發展能力是兒童認知主體當前的認知技能與現實的語言環境和非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在人工耳蝸術后康復中要強調聾兒語言學習與其他方面經驗的積累相結合,不能單獨強調語言發展的重要性。兒童的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關,而認知發展又與兒童直接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連。兒童各方面直接的、具體的經驗積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四、注重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植入人工耳蝸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不斷強調環境因素,它包括語言環境和非語言環境,在為孩子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時,教師和家長不能自認為聾兒在聽覺方面有缺陷就在與孩子交往時采取特殊的語言交往方式,這違反了兒童語言習得的基本規律,不利于聾兒的康復,更不利于聾兒與他人的正常交往。我們強調教師和家長在康復實踐過程中,應當多與孩子進行自然的、正常的語言溝通,培養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
五、語言能力康復訓練同時注意兒童情感
人工耳蝸術后康復是在發展孩子認知的同
時,對孩子進行聽覺言語訓練的全面康復,讓孩子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學習語言。根據兒童語言習得理論,不僅要考慮語言學習目標,還應顧及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培養目標。同時力圖使完整的目標在不同領域的活動中得以實現。充分意識到兒童,特別是聾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智商、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是有機整體,加強語言康復與其他方面教育之間的聯系。堅持全面康復的思想,應當表現在語言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整合上,強調兒童語言發展依賴的社會知識、認知知識和語言知識三者的整合。
六、注意培養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聽覺言語康復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聽說語言的能力,并引導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充分發揮語言的交往功能。因此,人工耳蝸術后康復應強調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同時,在交往中應重視成人的語言示范對提高孩子語言運用能力的作用。在康復教師和家長創設的交際環境(如角色游戲等)或公共場合中,家長和康復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基本的交往技能,如目光交流、輪換、傾聽、共同關注等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低視力;兒童;ETDRS視力表;殘余視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5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245-02
視力檢查一直以來都是診斷和治療低視力患者非常重要的環節,而國內用來檢查視力的標準對數視力表與國際上公認視力檢查“金標準”ETDRS視力表常常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也影響了很多低視力患兒未能得到及時的診療和教育,影響低視力兒童的成長,同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低視力兒童,本文對普通門診驗光較好眼BCVA≤0.5[1]的兒童通過ETDRS視力表散瞳驗光、眼底等檢查,對確診的低視力兒童運用ETDRS視力表來評估不同殘余視力對低視力兒童使用遠用光學助視器后康復效果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為今后開展低視力康復工作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1年1月――2013年1月兩年間經過ETDRS視力表確診的79位6-14歲低視力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名,女:36名,年齡6-14歲,平均11歲,低視力兒童的病因有屈光不正與弱視24例,先天性眼球震顫13例,先天性青光眼9例,先天性白內障術后8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7例,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6例,視神經萎縮5例,白化病5例,腦癱2例,患兒主要來源于南充及周邊縣市。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對來自普通門診驗光的兒童都通過標準對數視力表(GB 11533-1989)行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檢影驗光并插片檢查后,記錄較好眼BCVA≤0.5的所有兒童168名,進入低視力門診進行ETDRS視力表檢影驗光檢查,并且第二天進行復光;有必要者進行1.0%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每天三次,連續滴三天)檢影驗光檢查,三周后復光,屈光矯正有效者佩戴最佳矯正眼鏡,診斷出低視力兒童79名,低視力門診所有患者的驗光檢查均由同一個資深驗光師完成。
檢查前確保每個兒童認識英文字母,用ETDRS驗光視力表檢查,在4m遠處由最大視標(20/200所在行)開始,如果兒童能在該行5個視標中正確辨認最少4個,則向下繼續測量,直到某行能正確辨認小于4個字母為止,記錄每一行中準確識別的字母數并加上30作為視力分數N;如果最大視標(20/200)所在行正確辨認小于4個,則在1m處測量,測量時加上+0.75或+0.50球鏡以滿足距離變化或調節需求,并且1m檢查時只檢查前6行的30個字母,記錄視力分數N;檢查結果的視力評分與logMAR視力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關系為:logMAR視力=0.3+(100-N)×(-0.02)[2]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眼前段和直接檢眼鏡檢查眼底以明確病因,若不能明確病因則相應的進行視野檢查、A/B超檢查、VEP視覺電生理檢查等。
79名低視力兒童矯正視力較好眼均使用單筒或雙筒遠用助視器,即Keplerian望遠鏡或Galilean望遠鏡,使用時屈光矯正有效的患兒必須佩帶最佳矯正眼鏡,用ETDRS視力表測量,記錄每個患兒戴上助視器后的最佳視力。
1.2.2 低視力診斷與分級標準 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分級標準[3],一級盲:無光感至BCVA
1.2.3 脫殘標準 在精確的屈光矯正基礎上,用ETDRS視力表測量戴上遠用光學助視器后視力≥0.3為脫殘。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全部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一級低視力、二級低視力與二級盲全部進行多個樣本率比較的X2檢驗,為保證檢驗時犯I型錯誤的總概率不變,重新規定的檢驗水準為a,=0.017,P
2 結 果
2.1 各級低視力人數與比例 79名低視力兒童中,一級低視力兒童27名,占34.2%;二級低視力31名,占39.2%;二級盲21名,占26.6%。
2.2 佩戴助視器后脫殘情況 79名低視力兒童經過單筒或雙筒望遠鏡助視器后,有47名低視力兒童康復視力≥0.3,有41名患兒康復視力≥0.5。其中,一級低視力脫殘14名,脫殘率為51.9%;二級低視力脫殘29名,脫殘率為93.5%;二級盲脫殘4名,脫殘率為19.0%
2.3 不同殘余視力對助視器佩戴后效果的影響 在單筒或雙筒助視器的幫助下,脫殘率:二級低視力>一級低視力>二級盲,見下表(P
3 討 論
在眼科臨床當中,國內大多運用國產的標準對數視力表(GB 11533-1989)進行視力檢查,而標準對數視力表上排的視標個數較少,行間增率不恒定;同時E視標只有4個方向,患者檢查容易猜測,從而影響視力檢測結果;以往對成人使用對數視力表檢測視力可信度的研究發現,力檢查的可重復性在0.1(相當于一行視力)上下波動[4],而Reeves[5]等的研究發現視力有0.2(相當于兩行視力)的上下波動,可重復性相對較低。近年來國外很多眼科研究檢查視力運用ETDRS標準對數視力表,該視力表每行均為5個英文字母,各行間比例恒定,字母間距與行間距同字母大小成正比,各行視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可辨性,視力低下時可以變距使用,由于增率不變故視力表可以遠近移動而不影響測值,因而受到很多國外學者的青睞。ETDRS標準對數視力表最初主要是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而研究設計的,一直以來是力檢查的金標準,在兒童當中運用較少;但是國內外相關研究證明,ETDRS視力表在兒童視力檢測當中,可重復性較好,可信度高[5-6];因此,本文把ETDRS視力表運用在低視力兒童的視覺康復中。
在本研究中,為了提高低視力兒童的檢出率,我們選擇最佳矯正視力≤0.5的患兒168名,結果我們檢出79名低視力患兒;檢查當中我們發現,很多較好眼最佳矯正視力在0.4左右的患兒用ETDRS視力表檢查也是低視力患兒,重復檢查時結果亦相同,應該是視力表的不同造成的這種差異;同時對視力遭受不同損害的低視力兒童按照低視力標準分組,在佩戴光學助視器的情況下,進行了相應的統計分析,結果我們發現:最佳矯正視力越好的低視力兒童康復效果明顯好于相對較差的低視力兒童,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ETDRS視力表篩查低視力患者檢出率高且有效,應該普及與推廣;低視力兒童殘余視力越好,康復效果也會更好,同時也不能放棄視力相對更低下的患兒。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會進行更多的低視力兒童方面的研究,以便為更多的低視力兒童服務。
參考文獻
[1] Reeves B C.Reliability of high-and low-contrast letter charts[J].Ophthalmic & physiological optics,1993,13(1):17-26.
[2]譚琦,劉隴黔.ETDRS表原理和使用方法及其與Snellen視力表的比較[J].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3,15(10):633-636.
[3] 趙家良.關注低視力的預防和康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J].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0,12(3):161-163.
[4] Arditi A.On the statistical reliability of letter-chart visual acuity measurements[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1993,34(1):120-129.
[5] 林智,吳昌凡,陳翔,等.ETDRS對數視力表在兒童視力檢查中的可重復性分析[J].眼科學報,2008,(01):48-52.
關鍵詞: 藝術教育 聽障兒童康復教育 應用
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包括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啟蒙教育,完成藝術教育中藝術審美、創造美的任務。具體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美術教育、音樂教育和文學藝術教育。通過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來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通過以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藝術活動的價值與兒童的心理發展相結合,我認為對聽障兒童進行藝術教育具有以下意義:
1.為聽障兒童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礎。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在教育中應堅持藝術教育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為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塑造完滿人格打下基礎。
2.有助于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教育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要堅持直覺與抽象、情感與理智、非理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育,這有助于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開發。
3.有助于聽障兒童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藝術活動中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
4.有助于發展聽障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由于聽力的缺失,聽障兒童有時會以其他的感官來代替,這使得他們在觀察力及審美力方面表現出特別的能力,如果老師能及時地給予正確的指導,將極大地喚起幼兒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
那么,怎樣把藝術教育結合到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中呢?怎樣將藝術教育與聽覺訓練、語言訓練相結合?下面筆者將從美術教育、音樂教育和文學藝術教育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聽障兒童美術教育
(一)聽障兒童美術教育的內容
幼兒的美術教育是指兒童從事的造型藝術活動,它反映了兒童對周圍環境世界的認識及兒童的情感和思想。聽障兒童美術教育內容包括繪畫、手工和欣賞三大部分。
(二)美術教育在康復教育中的應用
我們以繪畫活動為例介紹美術教育與聽覺訓練的結合。
教師或家長坐在幼兒的同側,給幼兒一張白紙,讓幼兒根據成人的描述來進行繪畫。如:請你在紙的中間畫房子,幼兒聽懂中間和房子兩個關鍵詞后,可以在紙上畫出圖畫。教師或家長可以繼續發出指令:請你在房子旁邊畫一棵樹\請你在樹下畫2朵紅色的花……游戲結束后,幼兒的畫也完成了,幼兒沉浸在畫好圖畫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中,不會覺得枯燥和無聊。教師和家長也利用游戲的方法對幼兒進行了聽覺訓練,對幼兒的方位詞、數量詞、顏色等都進行了辨聽。對年紀較小或認知能力達不到的幼兒,可以減少指令中關鍵詞的數量。
當然,繪畫是為了表現幼兒內心的想法,我們也可以不對圖畫的畫面作過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樹,都可以讓幼兒自己來設計。比如在進行春天的主題教學時,老師告訴幼兒:春天到了,小草發芽了,桃花開了……幼兒便可以通過老師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來畫出美麗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在圖畫上畫出燕子、小河等。
美術活動中到處滲透有語言教育,手工活動折紙活動中幼兒可以認識許多形狀,在繪畫中可以認識各種顏色。在美工活動中可以了解到各種物品和工具的名稱,在展示圖畫時更鍛煉了表達能力。家長和老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幼兒表達:你的畫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動物啊?××小動物怎么叫啊?對于程度較好的幼兒更可以讓他自己來描述圖畫,老師只要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和欣賞者。
二、聽障兒童音樂教育
(一)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內容
對聽障兒童進行音樂教育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事實上,雖然他們不能完整地獲取音樂,但是對他們進行適當的音樂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內容包括唱歌活動、韻律活動、傾聽聲音和音樂欣賞活動。但對聽障兒童來說.要讓他們音調準確的唱歌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適當,韻律活動、傾聽聲音和音樂欣賞活動都是可以應用到他們的康復教育中的。
(二)音樂教育在康復教育中的應用
1.韻律活動
在聽障兒童的音樂教育中,韻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節奏感。在對聽障兒童進行聽覺訓練時常常要練習辨聽音節數量,良好的節奏感有助于幼兒對音節數量的辨聽。
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可以通過感知動物的叫聲這個方法。有一首歌曲是這樣的:
我愛我的小雞,小雞怎么叫?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我愛我的小鴨,小鴨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愛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愛我的……
這首歌曲中的內容都是幼兒最熟悉的小動物和它們的叫聲。小班的幼兒也已經有這樣的基礎能聽辨這幾個小動物的名稱及它們的叫聲,所以聽到這首歌曲時他們都很感興趣。
在剛給幼兒播放這段音樂的時候,幼兒聽到前奏時就表現得很興奮,說明幼兒都是喜歡音樂的,不僅是聽力健全的幼兒,聽力殘缺的幼兒也同樣樂于感受音樂、欣賞音樂。
后來的一段時間里,他們會跟著音樂做動作了,聽到“嘎嘎嘎”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學小鴨子,這說明幼兒已經把聽到的聲音和以往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了。
隨著對音樂的熟悉,有的幼兒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雖然他們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動物的叫聲時,他們都會一邊做動作模仿小動物一邊跟著“唱”起來。剛開始時他們跟不上音樂的節奏,只顧自己:“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沒有節奏感可言,但是到后來,幼兒已經開始逐漸有節奏感了,他們會唱:“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雖然還是不能和音樂完全一樣,但是我們能明顯看到幼兒的進步,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對音樂的逐漸熟悉,幼兒會在節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生活中會聽到很多有節奏的聲響,可是有時候幼兒不一定能注意到它們,也因此浪費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學習的機會。作為聽障兒童的老師和家長,我們應當留心周圍的一切事物,發現能運用到幼兒康復教學中的東西。汽車的喇叭聲“笛笛笛”、火車的汽笛聲“嗚……”、鐘表的響聲“滴答、滴答”都可以作為幼兒教學的內容。通過聽這些聲音,幼兒不但能明白聲音的長短、高低、強弱各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養節奏感。
聽障兒童通過聽力補償和聽力重建,已經可以很好地感知到聲音的節奏了,只要方法得當,就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的節奏感。
2.傾聽聲音
傾聽聲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在進行傾聽聲音的活動時,老師可以找來各種各樣的聲音片段,和幼兒做一個猜聲音的游戲,老師放一段音樂,讓幼兒仔細去聆聽,然后告訴老師聽到的是什么。音樂可以是動物叫聲,也可以是各種自然環境聲響。通過游戲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發聽聲音的興趣和培養專心聽的習慣。
通過傾聽聲音,幼兒還了解到聲音是有區別的,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有的聲音長,有的聲音短……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練習辨聽聲音的有無、大小、快慢、長短。經典游戲《搶椅子》就是聽辨聲音有無的一個很好的游戲。
3.音樂欣賞活動
音樂欣賞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聆聽不同節奏、不同情緒的曲子來感受音樂的內涵。要選擇一些內容簡單、節奏鮮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樂曲。還可以帶幼兒去欣賞音樂劇,或者是老師給孩子排一個簡單的音樂劇,讓他們通過直觀的感受和體驗來理解樂曲,建立起對音樂的興趣和欣賞能力。
三、聽障兒童文學藝術教育
(一)聽障兒童文學藝術教育的內容
文學教育的總目標是以“美”引“真”,儲善壯體,寓教于樂,實現文學的多元價值,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體驗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領域目標。
在提到幼兒園藝術教育時,教師想到的往往是音樂、美術和舞蹈,常常把幼兒文學教育忽略在外。其實文學活動和美術、音樂等藝術活動一樣,能夠提高幼兒審美的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及創造力。對于聽障幼兒來說,文學教育不僅僅只是教單詞、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學作品,把自己的情感經驗融入其中。
兒童常接觸的文學作品有兒歌、兒童劇、故事等,在為幼兒選擇作品時,要考慮到幼兒的語言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
(二)文學藝術教育在康復教育中的應用
如同文學作家魯兵所說:“對尚未識字的幼兒,文學作品不是他們自己讀的,而是父母教師念給他們聽的……兒歌、故事、童話,都是只能通過大人的朗讀,尚未識字的幼兒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賞,不只是了解其內容,而且欣賞語言藝術。”根據幼兒這一特點,我們要多給幼兒組織一些文學欣賞活動,如講故事,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有感情地朗讀都有利于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加深對故事的印象。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兒童文學名著,如《丑小鴨》、《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觀看表演的形式來進行文學欣賞教育,比如帶幼兒去看一些童話劇或者木偶劇。
讓幼兒學習語言也可以用多樣的形式,比如讓幼兒把語言從模仿、復述變成表演。如故事《是誰幫小桃樹松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樹、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桃樹說:“大象,是你幫我松了土嗎?”“小白兔,是你幫我松了土嗎?”在復述故事時有一個小朋友總是不會說:“是你幫我松了土嗎?”幾遍下來他已經不耐煩了,于是老師改用表演的方式來進行,讓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樹,小朋友很興奮,也很認真,雖然一開始說得還是不好,但是小朋友剛才不耐煩的情緒已經沒有了,玩得很開心。一個故事表演下來,“是你幫我松了土嗎?”這句話他說了好幾遍,一遍比一遍說得好。通過在表演時的反復表達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聽障兒童的藝術教育是康復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進行藝術教育,幼兒能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的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中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
參考文獻:
[1]刀維潔.聽障兒童康復教學教法.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1.
[2]盧曉月.聽障兒童康復言語康復技能.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1.
[3]周兢.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4]魏霜,黃昭鳴,陳茜.前語言期聽覺言語康復在聽障兒童語言發展中的重要性.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6.4:27.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5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 是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引發的綜合征, 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 部分合并癲癇、認知障礙, 不僅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 也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1]。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很多, 過程復雜而漫長, 目的在于緩解臨床癥狀、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其生存能力與生命質量。康復護理可以鞏固治療效果, 提高患兒生命質量。作者對近年來本院收治的76例腦癱兒童的康復護理資料進行分析?,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腦癱兒童, 男43例, 女33例, 年齡11個月~7歲, 平均年齡(4.31±0.89)歲;其中蛛網膜下腔異常32例, 基底節信號異常12例, 腦室旁白質軟化21例, 腦積水7例, 其他4例。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心理護理 腦癱患兒病情復雜, 患兒及家屬多有緊張、焦慮等情緒, 精神壓力大,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 了解患兒及家屬的需求, 為家屬講解腦癱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康復護理的意義、注意事項、安全性, 減少家屬對治療及護士專業性的顧慮, 護理人員要耐心地為其解答各種問題, 服務態度要好, 切勿有厭煩情緒。對患兒病情進行正確的評價, 為家屬講解成功案例, 增強患兒家屬治療信心?;純嚎祻陀柧毤疤幵谀吧h境中往往帶有抵觸情緒, 護理人員要耐心并多對其進行鼓勵、引導, 使其盡快適應早期訓練。
1. 2. 2 制定護理計劃 由專業康復醫師根據患者情況制定治療、康復計劃。治療方法包括中醫針灸、中藥熏蒸、按摩等, 康復治療包括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等, 護理人員在充分評估患兒基本情況、病情的基礎上, 結合治療、康復計劃制定護理計劃。
1. 2. 3 飲食護理 患兒口腔器官存在協調運動功能性障礙[2], 在咀嚼、吞咽食物時出現一定的阻礙。護理人員應根據患兒攝食功能障礙的程度選擇食物, 從糊狀飲食過渡到軟食, 然后是固體食物, 最后轉為正常飲食。喂食時注意保持患兒正確的姿勢, 身體要雙側對稱, 喂食應少量多次, 使其充分咀嚼。
1. 2. 4 姿勢護理 在進行護理時, 應幫助患兒保持正確的坐姿、抱姿。坐位時, 要將患兒雙腿分開伸直, 軀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對痙攣性髖關節外展不良者可盤腿坐。正確的抱姿有利于糾正患兒的異常, 刺激患兒對大腦的自控力。
1. 2. 5 肢體關節被動訓練 護理人員與家長合理配合對患兒進行肢體關節被動訓練。訓練時根據患兒的情況控制力度、速度, 避免用力過度使患兒產生疼痛, 訓練要循序漸進, 避免突然加大訓練力度, 若訓練過程中患兒情緒變化較大, 應暫停訓練, 避免拉傷肌肉。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GMFM-88、FMFM-45評價患者運動功能, 以Gesell評價患者發育情況, 包括DQ及DA各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 1 治療前后GMFM、FMFM評分比較 76例患兒GMFM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53.21±11.46)、(60.41±12.58)分, FMFM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42.36±15.34)、(50.61±16.52)分, GMFM、FMFM評分治療后明顯高于治療前(P
2. 2 治療前后Gesell中DQ、DA能區各維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DQ能區粗大運動、精細運動、應物能、言語能、應人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A能區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
3 討論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9)-02-0010-02
【摘 要】目的 評價康復干預措施對地震后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取地震后來安縣人民醫院就診的有心理行為異常的38例患兒,其中年齡≤2歲的14例,年齡≤7歲的15例,≤14歲的9例,采用心理行為干預和藥物治療。結果 治療2~10周后,38例患兒中心理行為恢復正常的有35例,3例傷殘患兒未完全恢復。結論 心理行為康復干預是治療震后患兒的必要措施,通過心理干預能改善患兒的心理異常癥狀,促進心理康復??祻透深A有助于完成災后患兒的心理重建。
【關鍵詞】兒童 心理行為異常 康復干預
38 Cases of Child Psycholog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in Earthquake Zone
LI Ming-cheng,YANG Yun-fang
Anxian People's Hospital, Anxian 6226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on post-seismic behavior of child psychology. Methods Select 8 cases of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ge ≤2 year old had 14 cases, age≤7 year old had 15 cases, ≤14 year old had 9 cases,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drug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of 2~10 weeks later, during 3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ormal mental acts had 35 cases, 3 cases of disabled children were not fully restored.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the necessary treatment to children after earthquake,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hildren's mental abnormal symptoms, and promot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安縣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之一,地震對災區人民的經濟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對日常生活規律造成嚴重紊亂,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對于一名親歷了大地震慘狀又參與醫療救治的兒科醫生,特別關注兒童在這場災難后的心理癥狀和心理康復。
對震后來我院就診兒童中,凡家長描述患兒“與以前不一樣”醫生又確認存在心理行為異常的38例兒童進行了心理行為干預康復治療。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月12日~8月12日來我院就診的兒童中均系家長描述醫生認可有心理行為異常的38例患兒,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齡≤2歲14例,≤7歲15例,≤14歲9例。3例傷殘,6例輕傷,其余29例在震中受到嚴重驚嚇。
1.2 心理行為改變 年齡≤2歲的14例中主要表現為:煩燥、尖叫、啼哭、不玩耍,整天依賴父母、保姆。食欲下降,睡眠質量降低。≤7歲15例主要表現為:驚恐、依賴家人、不活潑、注意力不集中,看見類似最初受驚嚇場景極度緊張、愿住帳蓬,不愿住樓房,食欲下降,學習能力下降;≤14歲9例主要表現為:無助感、注意力不集中,悲觀、焦慮、學習和社交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質量差;3例傷殘者中主要表現為:悲觀、無助感、憤怒、失望和思念及身體不適等。
2 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
2.1 心理咨詢 首先要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從父母那獲得患兒的生活習慣,性格,愛好,心理應激反應,與父母共商,獲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才能更好的提高心理干預的效果。
醫護人員首要的問題是要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要零距離接觸患兒,與患兒交流、玩耍、溝通交朋友,只有與患兒相互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的反應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的將這些問題與患兒家長溝通,同家長共同治療。
對家離醫院較遠的患兒,采用電話與家長、年長兒溝通隨訪,隨時掌握家長的心理動態和患兒治療的反應,指導心理行為干預。
2.2 認知行為的干預治療 認知治療的目的就在于矯正不正確的認知,使患兒情緒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這正是患兒及家屬需要幫助的問題,心理行為的治療,是指用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去改變癥狀和行為的治療方法。行為干預的原則是降低患兒對心理傷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以便余震再來時能適應這些突如其來的危險信號。
2.3 運動和心理行為的改變 多數學者認為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對患兒的約束是有害的,應鼓勵患兒多參加群體活動,盡可能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2.4 社會支持[1] 特別是對地震傷殘患兒的社會支持非常重要,因此全社會都應給予關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去引導公眾關心,愛護他們的同時,也要避免他們受到不必要的打擾和再次心理傷害,通常需要借助行政干預的方式給予保證,對必要的探訪,要給予相關人士、醫生、護士、家屬、采訪的媒體和領導等提供相關的心理常識,比如在此時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怎么說,避免激惹,傷殘的年長兒,心理壓力大,對往后的人生有很多顧慮、悲觀、失望,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社會應多關心關懷,幫助和鼓勵他們,不能歧視他們。
3 結果
通過藥物治療,心理行為干預等,38例患兒中2~10周心理行為恢復正常的,≤2歲14例,≤7歲的12例,≤14的9例。部分輕傷及3例傷殘患兒12周以后心理行為仍未完全恢復正常,有待進一步給予藥物和心理行為繼續治療。
4 討論
親歷“5.12”大地震的慘狀,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如何消除心理陰影,重樹信心平衡心態,避讓強制性的重復記憶解決莫名的身體不適癥狀是擺在醫護人員面前的一個艱巨的任務。兒科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兒童臨床心理學的治療和護理的基本知識。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因素在兒科疾病的治療康復中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兒童是一個正處于不斷發育成長中的人群,從生命的開始,就是社會的一份子,兒科醫生不但要有防治體軀疾病的專業,更應該有熟練解決他們心理行為方面的專業知識,二者互為制約。不少軀體疾病往往伴有心理改變,心理的問題也常常引發某些器官的癥狀。本文38例兒童中有些是因其他病癥來就診的,經追問病史,家長回顧,發病時間可能與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有關,結合病史體征臨床表現,符合自然災害性受到創傷的可能性大,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治療,患兒的病情好轉。
38例患兒中,采用揚氏常用的心理治療[2]??紤]到兒童有自我改善的潛在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誘,幫助兒童疏泄內心郁積的心理壓抑,激緒釋放,減輕心理壓力和精神障礙的程度。突如其來的災害,使患兒產生驚恐、焦慮、緊張、悲觀和失望,再加上住入陌生的帳蓬,這種環境改變,更使患兒的心情不好,孤獨、甚至恐懼、哭鬧、尖叫或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有些患兒拒食、拒治、拒睡、拒學習、拒
與人交往等。通過醫護人員的心理行為干預耐心、關心、關懷和心理溝通,家長的配合,社會的支持,來完成患兒的災后心理重建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 兒童; 肱骨髁上骨折; 難復性; 肘內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肘部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不能通過非手術方法來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和維持復位的骨折類型,其手術方式的選擇,不僅關系到骨折的正常愈合,也關系到肘關節的功能恢復,其中降低肘內翻的發生率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1]。我們對1998年至2009年本院收治的有隨訪資料的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采用雙縱行切開肱三頭肌肌腱加肱骨內髁處骨膜橫斷、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式和肱三頭肌肌腱舌形切開顯露骨折端加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式兩種方法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 例
本組選自1998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本院治療的有移位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共225例,男119例,女106例,年齡2.5~12歲。左側146例,右側79例;伸直型214例,其中尺偏型173例,橈偏型152例。傷后就診時間1小時~20天。按McIntyre分類標準:Ⅱb型52例,Ⅲa型116例,Ⅲb型57例。合并橈神經損傷3例,正中神經損傷12例,尺神經損傷7例,正中神經、尺神經損傷4例。就診時血循環障礙8例。開放性骨折17例。按手術方法分成A、B兩組,A組116例采用雙縱行切開肱三頭肌肌腱加肱骨內髁處骨膜橫斷、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式。B組109例采用肱三頭肌肌腱舌形切開顯露骨折端加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式。
1.2 手術方法
A組患兒仰臥,在臂叢或靜脈麻醉下,常規消毒、鋪無菌巾,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經加以保護。沿肱三頭肌腱性部分兩側縱行切開肱三頭肌及骨膜、關節囊,可以見到移位的骨折端以及肱骨內髁處的骨膜較厚,大多比較完整。將肱骨內髁處的骨膜及部分軟組織作橫行切開,稍作松解,然后將肱骨髁上骨折端解剖復位,對斷端尺側骨皮質有壓縮、塌陷的,以恢復骨骼正常軸線為準。用2根1.5~2 mm的克氏針從肱骨遠折端內外髁皮質進針交叉打入貫穿骨折線達骨折近折端皮質出針,針尖出近折端皮質約0.5 cm,固定骨折端,針尾留0.5~1.0 cm,彎曲留于皮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逐層縫合肱三頭肌、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后不需要外固定。B組患兒仰臥,取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經加以保護,舌形切開肱三頭肌,顯露骨折端,將骨折端解剖復位,用2根1.5~2 mm的克氏針從肱骨遠折端內外髁皮質進針交叉打入貫穿固定骨折端,“Y”形縫合肱三頭肌肌腱。術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6周后去石膏托開始康復鍛煉。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Flynm臨床功能評定標準[2],對肘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優:丟失攜帶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丟失攜帶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6°~10°;可:丟失攜帶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11°~15°;差:丟失攜帶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大于15°以上。
2 結 果
所有病例均隨訪,時間6~36月,平均18個月。肘關節屈伸功能比較:A組優87例,良19例,可10例,優良率91.38%。B組優53例,良26例,可20例,差10例,優良率72.48%。兩組間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經χ2檢驗,P
兩組攜帶角的變化比較:A組優92例,良18例,可6例,優良率94.83%。B組優50例,良20例,可26例,差13例,優良率64.22%。兩組間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3.1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類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較常見,發病率約占兒童全身骨折的26.7%,肘部骨折的60%~70%[3]。1931年Felsenerch提出的分類標準至今仍被臨床應用,Ⅰ型:無移位或幾乎無移位;Ⅱ型:有移位,但骨折面間有接觸;Ⅲ型:骨折面間無接觸。1994年,McIntyre對傳統的分類再做補充,改進了肱骨髁上骨折的分類標準,對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較突出[1]:Ⅰa無移位,后傾1 mm;Ⅱb移位2~15 mm,斷端有接觸、有不同水平歪斜;Ⅲa斷端無接觸,重疊≤20 mm或旋轉移位>15 mm,斷端尚有接觸,有不同水平歪斜;Ⅲb斷端間隔很大或重疊>20 mm,或旋轉移位>15 mm,斷端無接觸,不同水平歪斜。國內尚無統一分類標準。
3.2 治療方法的選擇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的目的是及時準確復位,恢復肘關節的屈伸功能,防治肘關節畸形[4]。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治療不當可帶來嚴重并發癥,故骨科臨床醫師要高度重視。對于新鮮肱骨髁上骨折應首選閉合復位或牽引治療。手術指征僅適用于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即閉合復位或牽引治療失敗者,或陳舊性骨折。對于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手術治療是積極有效的方法。而對肱骨髁上骨折并發癥的防治則貫穿于整個手術治療過程的每個環節。近期常并發血管、神經的損傷,遠期發生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肘關節活動障礙和肘內翻畸形,其中肘關節活動障礙和肘內翻的發生率較高,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除與骨折的類型有關外,還和治療的方法及局部解剖、手術入路的選擇有很大關系。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有多種入路選擇,力求切口易于顯露,便于操作,組織牽拉少,盡可能減輕手術引起的軟組織反應,減輕并發癥的發生[5]。肘后側入路及肱三頭肌的舌狀瓣切開顯露骨折端,在王桂生的骨科手術學中被列為標準的規范手術入路[6]。該入路能充分顯露骨折端,有利于骨折斷端的復位和固定,但由于肱三頭肌肌腱的完全切斷,破壞了肱三頭肌的完整性,術后需石膏托固定6周,肱三頭肌的粘連、萎縮,使伸肘功能受到影響。我們對肘后切口做了如下改良:① 沿肱三頭肌肌腱兩側作縱行切開,當中保留約1.5 cm寬的腱性部分,手術野顯露清楚,有利于復位固定。由于保留了肱三頭肌的腱性部分,術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有利于術后肘關節早期進行康復鍛煉,并且在肘關節康復鍛煉時增加了肘外翻活動訓練,就是為了糾正骨折端尺側邊緣的壓力比橈側高出很多的影響,降低肱三頭肌、關節內的粘連發生,對降低肘關節活動障礙和肘外翻的發生率有一定意義。② 為預防肘內翻的發生,我們復位前將肱骨內髁處的骨膜及部分軟組織作橫行切開,稍作松解。馬松立等[6]在肱骨髁上骨折后期手術時發現,幾乎所有肘內翻的患者都有外側松弛,內側緊張。王建偉等[7]發現無移位但有內側骨質壓縮或嵌插的骨折,因其承受不住肌肉及周圍軟組織壓縮力的作用,促使內側傾斜加重而發生肘內翻。曹清峰等[8]認為橈側骨膜破裂,尺側相對完整,導致兩側愈合速度不同,也是促使肘內翻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在肱骨髁上骨折手術當中發現骨折端尺側的骨膜較厚、較緊張,特別是尺偏型的尤為明顯,我們推測在骨折斷端復位良好的情況下,由于尺橈側骨膜的完整性不同,致使尺側骨折端的壓應力加大,骨折遠端有向尺側滑移的傾向。同時由于髁上區處于肱骨干由圓柱形向干骺端的扁平形的過渡區,該部位的骨皮質薄?;谶@樣的解剖特點再結合髁上區內側應力集中、易被壓縮的生物力學特性[9],致使骨折端兩側愈合速度和愈合時骨折端所產生的應力不均,導致骨折遠端在愈合過程中產生向應力大一側,即尺側緩慢滑動,形成不同程度的肘內翻畸形。所以我們在復位前將肱骨內髁處的骨膜及部分軟組織作橫行切開,稍作松解,矯正了因肱骨內髁處的骨膜牽拉引起的遠折端向內側傾斜、骨折端呈內側緊張外側松弛的狀態,能緩解骨折端內側的應力,預防肘內翻的發生。
3.3 肢體功能的康復
隨著骨科學及手術技術的發展,對各種損傷的治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搶救生命、治愈損傷,而且要求機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使患者能重返社會健康地生活。骨折的治療從一開始就應考慮患者肢體的良好康復,從整復固定后開始,肢體功能的康復就貫穿于全部治療過程中,要求循序漸進,由簡到繁,逐步發展,順勢增強,直至功能恢復正常。功能鍛煉可分為自主活動和被動活動,以自主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我們的經驗是每天定時完成運動訓練2~3次,每次重復20~30遍。鼓勵患兒多進行主動鍛煉,過多或強力的被動訓練會使患兒產生恐懼心理,影響康復效果。術后1~7天,以握拳運動為主,輔以輕微的肘關節伸屈活動(5°~10°)。術后2~6周逐漸增加肘關節伸屈活動范圍以及肘關節的外翻活動,輔以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以及小范圍的旋轉運動并逐漸進行腕關節的掌屈和背伸活動訓練。6周后開始逐漸進行抗阻訓練及循序漸進的投擲訓練。被動活動僅作為患兒不能自動活動或不合作時的輔助訓練(如按摩),同時結合持續被動運動等,以輔助肘關節功能的恢復,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世雋,陳莊洪,韓芳,等.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中預防肘內翻的探討[J].中國骨傷,2006,19(1):6-8.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Management of displas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Am,1988,70(5):641-650.
[3] Cheng JC,Ng BK,Ying SY,et al.A 10year study of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and treatment of 6,493 fractures[J].J Pediatr Orthop,1999,19(3):344-350.
[4] 曾文輝,王偉林. 改良肱三頭肌兩側入路手術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 基層醫學論壇,2010,14(3月上旬刊):219-220.
[5] 王桂生.骨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20-223.
[6] 馬松立,趙曉山,閻連久,等. 小兒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治療的再報告[J]. 中華骨科雜志,1995,15(2):90-92.
[7] 王建偉,馬勇. 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的生物力學機制研究概況[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4):58-60.
智障兒童就是智力落后的兒童,他們說話不連貫,語言極度匱乏,更不喜歡與人交流。對他們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不僅是教會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是通過語言這個載體教會他們認識生存的環境。作為語言訓練教師的責任重大,那就是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使他們適應學習與生活,從而適應社會。幾年來,我一直努力地嘗試著,探求適合智障兒童的語言訓練方法,具體談以下幾點:
1. 音準矯正。開始,教師可讓學生模仿口型,模仿聲音。當他們發出聲音時,讓他們體會聲音的變化,這些學生常常掌握不了發音的要領,教師對他們的口型、舌頭動作要注意觀察,并進行矯正,讓他們學會張口、閉口,學會口型變化,學會轉動舌頭,使他們從不會發音到會發音,再到較準的發音。
2. 說做結合。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邊做邊說,把語言和實際聯系起來。如,掃地時就教“掃地”,開門時就教“開門”,關窗時就教“關窗戶”,天天堅持這樣做,漸漸地就學會說了,并牢牢地記住了這些詞。
3. 圖意相融。稱呼在生活中是經常會用到的,我就出示一些照片,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同時教稱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阿姨”、“叔叔”等,先讓他們發準這些音,然后再向他們說明這些詞的意義,逐漸豐富他們的詞匯。
4. 詞性活用。教會學生正確理解與使用動詞。如,教舉、挑、扛、端、摔、摘、提、踢、吹、拍、打等詞時,我先自己邊做動作邊說這些詞,然后教給學生做這些動作和說這些詞,訓練后,再讓個別學生模仿動作大家來猜,這樣既理解了動詞的含義又學會了說這些詞。
正確使用數量詞啟發學生聯想,說出物品名稱。如教他們《量詞歌》:一頭牛,兩匹馬,三杯牛奶四碗茶;五雙鞋,六頂帽,七條金魚八只鴨;九棵樹,十朵花,量詞用對頂呱呱,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和說的能力。
5. 圖物強化。結合實物或圖片進行強化,建立圖片、實物與語言之間的聯系。名、物、圖對應,聽名字對應實物,也是訓練語言的一種辦法。如,讓兒童聽“香蕉”一詞,拿香蕉給他們看,再將“香蕉”圖片和實物對應起來。經過多次練習后,當他聽到“香蕉”的發音時,就能指出圖片和實物中的香蕉,再叫他看香蕉的實物或圖片說出“香蕉”的音,能看圖、實物說出名稱,這樣語言就上升了一個水平。
6. 詞句搭配。開始教漢字時,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反復教,要說得慢,次數多,一個字念會了,讓他連著讀兩個常見的字,尤其是生活中常見的字。有的智力落后學生漢字組詞困難,往往只能說一個字。如,“蘋”、“蘋”、“果”、“果”。然后教師突然將“蘋果”連在一起,他也往往會跟著連說“蘋果”了。這時教師要大大表揚。當學生能說一些字詞后,就要學組句,但智力落后學生往往在短時間內無法記住一句話,要結合實物、圖片,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并可將一句話分解成幾部分說,再連起來說。也可在教詞后,設計一些生活中問題,引導他們把句子擴展開來,說自己熟悉的事情。
7. 說講并用。說兒歌、講故事,說歌詞也是訓練兒童語言的好辦法啊。因為這些都是兒童愿意做的。但開始選擇的兒歌、故事、歌詞都必須非常簡單,而且要結合圖片事物或結合做游戲進行訓練,才能更有效。如,帶他們觀看視頻南湖公園,邊欣賞景色邊談大自然中的植物、鳥、獸、魚、蟲、四季變化、彩云、夜晚星空等。然后,讓他用自己的話講述去新地方的經歷,以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8. 詩謎妙用。學生在擁有大量詞匯的同時,我更深層次地訓練他們選用一些朗朗上口、經典的古詩詞。如,《靜夜思》、《詠鵝》、《小池》、《春曉》等,先一句一句的領讀,再訓練他們背誦?,F在我的學生,最少的能背誦兩三首古詩了,多的可以背誦五六首古詩。猜謎語也是語言訓練極好的辦法,學生對猜謎游戲非常感興趣,教學中我便根據物品的特征編排一些謎語,先讓學生熟悉物品及特征,然后再叫他們猜。如,教《羊》、《太陽》、《月亮》、《桔子》時,學生在猜謎時興致都很高,這是語言訓練的升華。如今,每每聽到我的學生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安慰與快樂。
當然,培養中、重度智障兒童的語言能力,還有其它一些效果不錯的方法。我認為,只要針對弱智兒童的特點和實際能力采用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就會取得良好的成效。實踐證明,通過正確的教育和訓練,他們語言上的障礙或缺陷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或補償的,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可以逐漸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