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牛奶蛋白過敏

牛奶蛋白過敏

時間:2023-05-29 17:50: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牛奶蛋白過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牛奶蛋白過敏

第1篇

【關鍵詞】食物過敏,牛奶蛋白過敏,濕疹

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的食物過敏原主要來自食物中含有的致敏蛋白質,食物加工儲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和含有過敏原的轉基因食品。0-6月齡嬰兒的食物過敏患病率最高,這一時期最常見的是牛奶蛋白過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1]。CMPA的產生是因為機體對一種或多種牛奶蛋白產生的不良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學機制區別了CMPA和牛奶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

1CMPA的臨床表現

CMPA在臨床上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主要有腸絞痛、嘔吐、腹瀉和便血,嚴重者出現腸道蛋白丟失。這些癥狀可突然發生,可能很輕微也可能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嬰兒濕疹(eczema)是CMPA的常見皮膚病之一,濕疹初起時,其皮疹多呈對稱性、彌漫性和多行性,表現為面部皮膚的紅斑、米粒樣丘疹、皰疹、糜爛、滲液和結痂等,其邊界不清,癥狀反應明顯。可遍及整個顏面部和頸部,嚴重的可波及手、足和胸部,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和瘙癢感。因而患者往往顯得煩躁不安、頭頸在衣領處摩擦或是用手搔抓,有的則由此而引起細菌的繼發感染。有的患兒因皮疹的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病程遷延,其皮疹主要表現為皮膚的侵潤、增厚而致皮紋粗糙,但周圍邊界清楚。

2CMPA的飲食指導

引起嬰兒過敏的食物為生長發育所必需,如果不能準確的診斷CMPA,為患兒選擇適當的喂養方式替代食品并提供營養指導,可引起繼發性營養不良,使嬰兒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嚴重后果。降低食物過敏患病率及其對健康危害的關鍵是早期明確診斷和及時給予喂養指導。

母乳喂養嬰兒和配方奶粉喂養嬰兒診療規范均以全面的病史(包括過敏的家族史)及仔細的體檢為基礎。如果父母一方或某個兄弟姐妹有過敏性疾病,則患兒發生過敏的風險升高,分別為20%―40%和25%―35%,如果父母雙方都過敏,則風險進一步升高至40%―60%。與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相比,生后最初4―6個月內的純母乳喂養嬰兒在嬰兒早期發生CMPA及發生嚴重過敏表現的風險很低。這種母乳喂養兒和配方奶粉喂養兒的差別反映了確保母乳喂養維持足夠長時間的重要性。兩種嬰兒的CMPA處理原則也不同。

2.1母乳喂養兒的飲食指導母乳喂養是嬰兒營養中乳類喂養的金標準,嬰兒出生后至少4個月內采用純母乳喂養。母乳喂養對嬰兒及母親本身都有諸多益處。因此,臨床醫生建議母親繼續母乳喂養,但母親自己的飲食中應避免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發生過敏性皮炎、濕疹的嬰兒對牛奶過敏的風險高4倍,對雞蛋過敏的風險高8倍。專家建議疑似CMPA嬰兒的母親,避免含CMP和雞蛋的食物。對于嚴重濕疹及過敏性皮炎患兒的母親,飲食中還應回避花生,因為過敏性皮炎患兒花生過敏的可能性較大。應注意的是,實施廣泛的飲食建議是有難度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檢驗實施此類計劃的可能性,以放大規模實施是否有效。而且,如果飲食中還需排除魚類、小麥和其他含麩質的谷物制品對于母親來說非常苛刻,因此,額外排除小麥和魚類需獲得經驗豐富的營養師的建議,以確保母親能夠保持足夠的營養攝入量。如果母親被懷疑是另一種食物引起了孩子的癥狀,應相應調整回避飲食。

2.2配方奶粉喂養兒的飲食指導對于輕―中度CMPA的疑似病例,一開始就以CMPA的治療性配方奶粉進行CMP回避。對治療性配方奶粉的定義是至少90%(95%可信度)CMPA嬰兒能夠耐受的配方奶粉。一些以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其他蛋白為主的eHFs及氨基酸配方奶粉(Amino AcidFormula, AAF)滿足這些標準。診斷性回避飲食期間最好停用所有輔食。如果6個月以上的嬰兒無法做到這一點,應在飲食咨詢后只允許食用少數幾種輔食,但不能含CMP、雞蛋、大豆蛋白或花生。如果癥狀未能改善,則可能需要轉診到兒科專科醫生處并進行營養咨詢,這種病例尚需要進一步排除其他蛋白過敏原,如魚和小麥。治療性飲食大多應至少持續2周,對有胃腸道表現和過敏性皮炎的病例,則需要延長到4周,才能確定干預是否失敗。

3嬰兒濕疹的護理

3.1細心護理皮膚[2]a.每日用清水或中性浴液洗澡2次以上,水溫適宜,一般在38℃―40℃,不使用肥皂或堿性浴液。b.應將患兒雙手稍加固定,并經常幫助患兒修剪指甲,睡覺時可以帶上連指手套。c.所有內衣、褲子及床上用品等均應選用純棉制品,因為纖織品可刺激患兒皮膚過敏及引起蕁麻疹。d.及時給患兒洗手、洗臉、更衣、更鞋、更襪等。

3.2滿足感情需要多與患兒交流,多帶患兒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做一些患兒感興趣的事,分散注意力,滿足其感情需要。

4謹慎用藥

皮炎平積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對濕疹的紅腫、滲出、糜爛、皮膚粗糙等癥狀有明顯的抗感染、抗滲出的作用,但患兒不宜大量使用,使用時可用少量的霜劑厚薄均勻涂于皮膚,并反復揉搓,使之充分吸收,療效較好。

5討論

嬰兒CMPA常被作為人體整個過敏進程的起始階段,預防和治療嬰兒CMPA不僅對嬰兒生長發育,同時對人體長期的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只證實了母乳喂養、eHFs、AAF有確切的預防嬰兒期的濕疹和皮膚過敏作用;但這些措施是否有長期的預防過敏作用尚不確定。eHFs雖可作為過敏高風險嬰兒的預防性措施,但更適用于嬰兒CMPA的治療。

參考文獻

第2篇

這些癥狀是食物過敏的表現——雖然母乳是母親為嬰兒“定制”的食品,但是它也可能帶來過敏。有一項小規模的實驗,15個嚴重colic的嬰兒,通過改喂水解蛋白奶粉來避免過敏原之后,白天啼哭時間減少了60%-70%。這個實驗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不過也可以說明,很多嬰兒的“不乖”癥狀,可能是食物過敏所致。

對媽媽們來說,母乳過敏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母乳過敏的寶寶,真就不能吃母乳了么?按照美國兒童醫院中的翹楚費城兒童醫院的建議:在多數情況下,可以繼續母乳,但需要母親調整飲食。

過敏是由特定的過敏原所引起。如果母親的飲食中含有過敏原,那么就可能進入母乳中。而如果正好嬰兒對這種過敏原敏感,就可能產生過敏。只要母親避免了含有該過敏飲食,母乳中的過敏原也會逐漸消失,嬰兒就不會過敏了。

牛奶蛋白是最常見的過敏食物,其過敏原是當中的一些蛋白,尤其是乳清蛋白中的 -乳球蛋白,是引發牛奶過敏的中堅力量。

這種蛋白很頑強,對蛋白酶的攻擊具有相當的抵抗力,所以經過消化之后還有相當一部分保留著過敏能力。199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有8位志愿者按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量喝下全脂牛奶,檢測喝之前和喝之后不同時間血漿中的 -乳球蛋白抗原含量,結果多數志愿者血液中檢測到了它的存在,其中一位志愿者血漿中的 -乳球蛋白含量達到了正常含量的8倍多。

199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直接檢測了喝牛奶后母乳中的 -乳球蛋白含量變化。研究者在醫院招募了50多位孩子有牛奶過敏癥狀的母親。這些母親在24小時“無奶制品飲食”之后,喝下400毫升脫脂牛奶,然后對她們喝牛奶前后的一小時和兩小時的母乳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有一半志愿者母乳中的 -乳球蛋白含量明顯增加。但也有一部分母親,其喝奶之前和之后的母乳中,均未檢測到 -乳球蛋白的存在。

這個實驗說明:母親喝牛奶之后,牛奶蛋白有可能進入母乳中,從而引發嬰兒過敏。但是不同的人代謝情況相差巨大,有的人可以把過敏原完全消化掉,有的人卻會留下許多。實驗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無奶制品飲食”24小時之后,母乳中的 -乳球蛋白仍很高,而喝奶之后的母乳中,其含量進一步降低。作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部分人處理 -乳球蛋白的速度很慢,喝奶之后的兩個小時內,新攝入的 -乳球蛋還沒來得及進入母乳,而之前存在的則在不斷降低。

這可解釋為什么母乳喂養的孩子會出現牛奶過敏。

不過,母親飲食中的牛奶不是唯一原因,因為那些母乳中檢測不到 -乳球蛋白抗原的孩子,有的也出現過敏癥狀。

過敏是個很復雜的現象,很多人可能有各種過敏原。除了牛奶,雞蛋和堅果是另外兩類常見的過敏原。如果母親吃了這些蛋白,過敏原也有可能進入母乳,從而引發嬰兒的過敏。

2001年發表過一項研究,23位健康哺乳母親吃下50克花生之后,有8位在一小時之后的母乳中檢測到了花生蛋白過敏原的存在,還有2位和1位分別在2小時和6小時之后也檢測到了。這跟牛奶蛋白和雞蛋蛋白的情況類似:有大約一半的母親在吃下蛋白之后,有過敏原會進入到母乳中。

確認了過敏原,那么母親不吃含有該過敏原的食物之后,大約一到兩周,母乳中的過敏原就會消失,嬰兒的過敏狀況應該會好轉,但完全消失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費城兒童醫院并不推薦通過“忌口”來避免母乳過敏,只是建議當過敏癥狀出現時,通過“限制飲食”來嘗試解決問題。

但如果寶寶持續出現過敏癥狀,不妨去醫院做一些過敏測試。

第3篇

牛奶被稱為營養佳品,它包含有幾十種成分。牛奶經不同加工程序,制成不同奶制品。人們應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奶制品。

全脂鮮奶約含3%的動物脂肪,低脂牛奶也有1~2%的動物脂肪。只要不是一天喝上很多杯,攝入的動物脂肪量不會相差很大。但每天喝5杯以上牛奶時,就應計算其動物脂肪的含量了。每杯牛奶約有250毫升,約等于250克,1%的動物脂肪含量即是2.5克,每天5杯牛奶的動物脂肪含量約有13克。按此計算,每天喝低脂牛奶要比喝全脂牛奶少吃13~26克動物脂肪。

牛奶的動物脂肪含五成飽和脂肪酸。中老年人較多攝入這類脂肪酸,易引起動脈硬化,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液容易凝結成血栓,引起中風。動物脂肪又會增加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喝多了全脂牛奶,勢必大量增加膽酸的分泌,增加了患腸癌的危險。

學者認為,小孩發育需要脂肪酸和膽固醇,孩子的代謝率快,細胞活力大,修補受損細胞的能力強,喝全脂牛奶利大于弊。中老年人代謝率轉緩,細胞活力減弱,喝全脂牛奶弊大于利,故以喝低脂牛奶為宜。

奶粉和牛奶有很大的差異。用奶粉代替牛奶喝的人應特別留意。奶粉是干貨,全脂即溶奶粉的脂肪含量特別高,有28%是動物脂肪,數量相當驚人;低脂即溶奶粉的脂肪含量也高達11%,脫脂奶粉的脂肪含量還不到1%,是目前乳制品中脂肪含量最低的。可見,脫脂奶粉是中老年人的較佳選擇。

牛奶和奶粉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有些人喝奶后會出現乳糖不耐癥。牛奶和奶粉里的糖分稱為乳糖。乳糖不耐癥就是小腸黏膜細胞不能產生足量的酶來分解乳糖,結果大量乳糖把腸壁血管里的水分吸到腸道里,同時乳糖又促使腸道蠕動加快,結果水樣的腸道內容物直奔,出現腹瀉癥狀;腸道蠕動得厲害時,還可出現腹痛癥狀。脫脂奶粉的動物脂肪大部分已被除去,乳糖含量相對增加,若把脫脂牛奶沖得濃些,喝后腹瀉的機會更大。喝牛奶最重要的目的是攝取鈣、蛋白質和水分,脫脂牛奶早晚各一杯足矣。若一天喝二杯會引起腹瀉,可改成每天喝一杯,過些日子再加量,就不會腹瀉了。

有些人喝牛奶過敏,也有腹瀉和腹痛癥狀,不屬于乳糖不耐癥。這樣的人不能喝牛奶。對牛奶過敏的人以嬰兒為多,有些幼童也對牛奶過敏。

通常過敏反應只在少數人身上發生,成年人對牛奶過敏的不多。會不會對牛奶過敏?喝了才知道。牛奶和乳制品里的蛋白質是過敏原,可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出現過敏癥狀。通常蛋白質會被胃腸里的酶消化成氨基酸后再吸收,但仍有一些蛋白質未經分解即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成為過敏原。乳制品的過敏反應還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哮喘的復發。顯然,這樣的病人應忌食乳制品。

乳酪是牛奶發酸后集結在一起的蛋白質。在其制作過程中,乳糖已自動分離,故不會引起腹瀉。用全脂牛奶制成的乳酪是全脂乳酪;用低脂牛奶制成的乳酪是低脂乳酪,小孩可吃全脂乳酪,成人宜吃低脂乳酪。

各種乳制品雖然都是用奶制成,但不同種類的制品又各有特點。消費者了解了它們,便能根據需要科學選購了。

第4篇

問題1:為何寶寶1歲以后才能喝牛奶

答: 專家之所以建議父母在寶寶滿1歲以后,再給其喝牛奶,原因主要在于牛奶會阻礙寶寶對鐵的吸收。而且,相比母乳和配方奶,寶寶消化牛奶要困難得多。牛奶中的營養也不如母乳和配方奶豐富,因此,在寶寶1歲以前絕對不可以用牛奶取代母乳或配方奶。

問題2:何時可以讓寶寶喝酸奶

答:寶寶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喝酸奶了。當然,寶寶間有個體差異,具體的時間可以咨詢醫生,并且還要考慮寶寶是否屬于容易出現食物過敏的體質。

之所以給寶寶添加酸奶的時間可以這么早,原因在于,在把牛奶加工為酸奶的過程中,乳糖已經被分解,酸奶變得容易被寶寶消化和吸收。即使那些對乳糖不耐受的人,也能夠毫無問題地消化和吸收酸奶。那些對牛奶蛋白過敏(如對酪蛋白或乳清蛋白過敏)的人往往也能夠接受酸奶。酸奶可以讓寶寶獲得鈣,酸奶中的一些菌類對人體消化系統很有益處。酸奶還可以讓寶寶獲得足夠的脂肪,這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是十分必要的。父母給寶寶選擇酸奶的時候,注意要選全脂的。

問題3:何時可以讓寶寶吃奶酪

答:奶酪的制作過程一般包括兩個主要步驟,牛奶的凝固和瀝干。還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奶油,制成鮮奶酪,或者加入其他成分,如糖、水果等。奶酪的制作過程使其成為一種營養成分和礦物質都很集中的食物。因此,奶酪的蛋白質、脂肪、鈣和磷的含量都比牛奶高。

奶酪對寶寶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如果寶寶沒有奶制品過敏史,一般可以在8個月左右大時開始為他添加適合食用的奶酪。

如果寶寶不能很好地用手拿著食物咀嚼,可以將奶酪溶解在蔬菜里,或者添加到菜湯或肉湯里。如果寶寶已經會用手拿食物,并且能較好地咀嚼食物,就可以將奶酪切成細條,然后讓寶寶用手拿著吃。

當然,也可以把奶酪按照傳統方式,夾在三明治里面或抹在餅干上吃,這要取決于寶寶的咀嚼進食能力了。

問題4: 有奶制品過敏史的寶寶以后還能吃奶制品嗎

答:如果家庭成員或寶寶有對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受的歷史,最好不要在寶寶1歲以前給他吃奶制品。

絕大多數寶寶隨著生理的成熟,過敏反應都會逐漸消退,1歲以后,這類過敏的情況就大大減少。

此外,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對其他食物也可能過敏,比如對大豆制品。因此,家長要多加小心。

問題5: 給寶寶制作輔食時,可以使用少量牛奶嗎

答: 一般來說,給寶寶制作蛋糕或烹飪食物時,添加少量的牛奶,對于月齡在8個月以上大、對奶制品沒有過敏史的寶寶來說是安全的。

問題6: 為什么寶寶應該吃全脂奶制品

答: 寶寶需要脂肪。母乳和配方奶之所以富有營養就在于高脂肪的成分。脂肪和脂肪酸對于寶寶的大腦發育十分重要,因此,在寶寶2歲前,都不宜給寶寶吃低脂奶制品,除非是醫生特別建議。

媽媽

私房菜

香蕉蛋奶餅

(適合1歲左右的寶寶)

第5篇

15.吃牛奶會引起過敏嗎?

小兒對牛奶過要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發生率約1%。因為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它們對嬰兒來說是一種異性蛋白質,易引起過敏,其中有一種叫β-乳球蛋白,會損害小腸黏膜,是主要的過敏原。小嬰兒腸道通透性較高,如果對致敏的牛奶蛋白處理和清除功能紊亂,會使小腸黏膜致敏,發生一系列的過敏表現。

牛奶過敏有3種表現:

⑴即刻反應,多發生在6個月以內的嬰兒,在喂牛奶后幾分鐘到幾小時內發生過敏,表現為蕁麻疹、癢疹、面色蒼白,重的發生喉及支氣管痙攣、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可在24~48小時內消退。

⑵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較為多見。表現為口唇或口腔黏膜水腫、嘔吐、腹瀉和腹痛。嘔吐可為噴射樣,常含有胃內容物,腹瀉多為水樣,可帶有黏液和血絲,嚴重的還可以發生脫水。若不停用牛奶,可發展成慢性頑固性腹瀉。

⑶小兒缺少乳糖酶,不能水解牛奶中的乳糖,使小腸內滲透壓增加,產生腹瀉、腹痛和腹脹。少數患兒對脂肪吸收不良,還會發生脂肪瀉。

小嬰兒腹瀉伴有過敏表現要引起警惕,最簡便的檢查方法是:停用牛奶后癥狀在幾天內會明顯好轉,若再攝入牛奶,在48小時內會出現癥狀。

16.怎樣防治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是可以預防的,小兒出生后奶癬很重,或者在家庭中有其他小兒對牛奶過敏,那么最好是用人奶喂養或用豆奶代替。

如果小兒對牛奶過敏,應該從其食物中去除牛奶。由于羊奶、馬奶也有交叉過敏反應,所以不能應用。如無人奶,可用豆汁、肉湯和酪蛋白水解產物代替牛奶。病程長,伴有明顯營養不良的小兒,需從靜脈內輸入營養。小嬰兒因食物簡單,排除牛奶過敏容易,改用代乳喂養的同時可加輔食品,如蛋黃泥、菜泥、胡蘿卜汁等,以后逐漸增加固體食品即可。

牛奶過敏的小兒隨著年齡增長,過敏程度會逐漸降低乃至消失,所以在6個月后可給少許牛奶以了解是否過敏,若無癥狀可逐漸增加牛奶量,一般到了2歲以后牛奶過敏已很少見,僅有個例過敏可延續到5歲。

對于喝牛奶后立即過敏的小兒,需肌肉注射1∶1 000的腎上腺素,并吸氧,靜脈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有蕁麻疹的小兒可用抗過敏藥,腹瀉嚴重者還需補液,以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17.菌群失調性腹瀉是怎么引起的?

小兒正常的糞便中大約含有107~1012個微生物,90%屬于大腸的正常合法“居民”,如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產莢膜桿菌、白色念珠菌等按一定比例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一種生態平衡。若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敏感的細菌就會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細菌或真菌大量繁殖,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就會引起菌群失調性腹瀉。

菌群失調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是小兒患了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手術后抵抗力明顯低下,若此時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或皮質激素治療,則使小兒免疫力更加低下,對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會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病原菌就會大量繁殖,引起腹瀉。

腹瀉多呈黃綠色水樣便,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中毒癥狀較重,大便水分多,呈暗綠色,帶黏液,并有大片假膜排出。霉菌性腸炎常伴有鵝口瘡,大便呈豆腐渣樣,帶有泡沫。大便每日多在10次左右,腹痛較輕。由于患兒常有營養障礙,免疫功能低下,腹瀉多較頑固。

菌群失調性腹瀉的治療首先應立即停用廣譜抗生素及皮質激素。由于患兒營養狀況及抵抗力差,需酌情補充丙種球蛋白或免疫調節劑,同時給予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活菌制劑等,以輔助腸道正常“居民”繁殖,使腸道菌種達到平衡。許多中藥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可考慮應用。如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可以選用萬古霉素等,若為霉菌性腸炎可選用抗真菌藥。

18.嬰幼兒生理性腹瀉會影響健康嗎?

嬰幼兒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此類嬰兒外觀虛胖,常有奶癬。醫學上稱為“滲出性體質”。嬰兒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數就很多,排出黃綠色的稀便。一般無嘔吐,食欲好,體重增加也不受影響。待添加輔食后,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所以不需要任何治療。

嬰兒非感染性腹瀉還包括吸收不良綜合征、喂養不當、天氣驟變或濫用抗生素等原因引起的腹瀉。

喂養不當是非感染性腹瀉的一種常見原因。如喂養時蛋白質少,碳水化合物多,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在腸內發酵引起腹瀉。喂養不定時、過多、過少以及突然改變食物的品種都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致使腹瀉。

長期應用抗生素,尤其是抗菌譜很廣的藥,會使正常腸道菌死亡,而那些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腹瀉。抗生素還會刺激腸道引起腸蠕動加快,并使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力減低,產生腹瀉。

外界的氣候突然改變也是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天氣突然變涼,腹部受冷會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加之口渴飲水多,使胃液稀釋,消化道負擔增加,都會誘發腹瀉。

患兒腸道缺乏雙糖酶、腸道畸形、腸寄生蟲、腸道過敏等都是引起非感染性腹瀉的原因。

非感染性腹瀉除生理性腹瀉外,都應到醫院仔細檢查及時治療,決不能擅自亂用抗生素,以免引起嚴重的后果。

19.對腹瀉小兒如何正確調理及安排飲食?

在嬰幼兒時期,由于消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胃腸黏膜嬌嫩,胃腸壁的肌肉發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較少,胃液的酸度弱,而且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飲食需要量相對較成人大,消化器官處于緊張狀態,一旦喂養不當,就會引起腹瀉。

對腹瀉次數較多或有嘔吐的小兒需禁食6~8小時,使消化道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復。在禁食期間應少量多次喂糖鹽水,每1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葡萄糖20克,小蘇打0.3克,喂水量每公斤體重50~60毫升。如嘔吐較頻繁,可在小兒舌面上滴姜汁,有止吐作用。禁食后最好給予母乳,如果是人工喂養,用牛奶加1倍水及5%的糖。用10%的米湯代替糖水更佳。牛奶每3~4小時喂1次,每公斤體重50~60毫升。以后逐漸增加,每公斤體重120~150毫升后,再逐漸減少牛奶中的水分,到3~4天后,可恢復到全奶。

中藥對嬰幼兒腹瀉的調理有很好的效果,應根據小兒腹瀉的類型給予。

⑴積滯型腹瀉,多因飲食過量或多食油膩生冷的食物引起,大便酸臭,舌苔厚膩,常有口臭。可用炒山楂、炒麥芽、炒谷芽、雞內金、六曲、陳皮共研細末,放入米湯內調成稀糊狀,早晚各1次。

⑵濕熱型腹瀉,多因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常伴有發熱、大便呈腐臭味,舌質紅,舌苔黃。可用新鮮葛根切片磨碎沉淀后取粉,用葛粉與糯米共煮稀粥服用。

第6篇

巴士滅菌牛奶

乳制品有史以來是美國歷史上最常見的食物。19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在乳制品生產過程中采用巴士滅菌技術,這主要是因為牛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會通過人們飲用生奶進行傳播。1924年,經過14年的完善,由聯邦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案以及美國公共衛生服務聯合出臺了一項規定,稱為牛奶標準法案。后來它成為A類巴士滅菌牛奶條例,并且近期進行了第25次修訂。這項條例是對牛奶生產、運輸、殺菌以及食品安全、設備衛生以及標簽等的一系列完整的規定。根據美國公共衛生服務的規定,由牛奶和奶制品導致的食源性疾病近年來已經大幅下降。在1938年,因牛奶源所爆發的疾病占食品和水源所爆發疾病的25%,而今天,這項數字已經不到1%。

為什么巴士殺菌如此有效?這是因為生牛乳中包含數量龐大的危險病原體,包括蠟狀芽孢桿菌、空腸彎曲桿菌、大腸桿菌O157∶H7、李斯特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巴士殺菌法結合全面的食品安全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甚至消除因奶制品而發生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性。

盡管事實上,許多國家對生牛乳的出售有嚴格的規定甚至出臺相應的法律,而且大多數的消費者也在維護其購買和消費的權利。在美國,其中22個州禁止銷售生牛乳。然而,生牛乳的支持者找到避開這些禁令方法,那就是通過偽合作避開這些禁令,被稱為“奶牛共享”。奶牛共享主要是指一群人共同擁有奶牛牛群,奶牛可以產奶,同時產的生牛乳可以被擁有者消費。通過這樣的方式,沒有生牛乳被消費,也沒有法律被侵犯。許多國家正在制定奶牛共享禁令,但是關于此項目的辯論正在進行。

2002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報告指出,每年通過飲用生牛乳和部分加熱的生牛乳以及生牛乳制品造成200多人生病。盡管如此,支持者仍然認為,巴氏殺菌雖然有消滅疾病的潛力,但同時破壞了牛奶中許多有價值的營養,其中包括被認為是保健品的好細菌。

病原體的控制

據估計,美國每年有超過757億升的牛奶被消費。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病原體的控制顯得十分重要。巴士殺菌的目的是消滅存在于原料奶中的病原體,但是巴士殺菌后的污染同樣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美國,許多落后的奶制品工廠由于結構的缺陷,使其很難保持超干凈的生產環境。同時,由于奶制品行業的利潤較低,所以對于環境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因此,在建立食品安全計劃的同時需要強有力地控制和監督力量共同配合。

在這項計劃中主要對優先區的設備進行消毒來消滅環境中的病原體。這項計劃主要分為4個區域,劃分依據是以他們接近暴露食品和與食品接觸的表面為基礎進行劃分,如表1。

工廠可以對病原體進行測試,并根據產品類型以及不同的環境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病原體的位置和頻率取決于優先區域以及隨之的結果。例如,一個完整的環境評估結果需要包括原因分析、整改方法以及重新測試結果的證明。如果推測結果出現在A區,那么A區的所有設備以及區域都會被單獨消毒。單獨消毒會在接下來的5天內一直持續,B到D區則會受到類似的對待,對待不同區域的消毒天數也會不同。

根據對環境、產品和縫隙的病原體分析,需要補充對成品的監視監測方法。而這項檢測應該在公司對產品的物理控制檢測中實行。

過敏原控制

在奶制品行業,食品安全已經超過了對病原體的控制以及原料奶和巴氏殺菌奶的爭議。牛奶過敏是嬰幼兒早期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同時在發達國家中,牛奶過敏人群中嬰兒占2%~3%。

牛奶制品是含有過敏原物質的重要食品,牛奶過敏可能會引起蕁麻疹、嘔吐、呼吸困難等癥狀。通常蛋白質會被腸道的酶消化成氨基酸后再吸收,但仍有一些微量蛋白質不經消化即被腸道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這樣的蛋白質即被視為人體過敏原。牛奶中含有多種牛奶蛋白,引起過敏的閾值在30mg以下,甚至不足1mg。

過敏原控制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工作。以一個典型的冰淇淋店為例,除了奶成分外,其它原料在運輸、存儲、加工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會接觸到過敏原材料,比如花生、堅果、大豆、小麥以及雞蛋等。像冰塊以及果汁等食品中雖不含乳制品成分,但仍然可能會在奶制品生產設備中生產。那么,如何在生產的同時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就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風險評估

在配料區,要標示出過敏原輔料的名稱、批次、專區存放;其配料用容器和工具要專用,并與非過敏原配料用器具區別開來,可采用不同的顏色;生產中先生產不含過敏原的產品,再生產含過敏原的產品,當出現過敏原產品生產切換時,要認真清洗設備,避免上一次生產過敏原遺留,經檢驗清洗合格后,方可進行生產。所有產品要明確成分和產品配方,對標簽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審查,來保證其一致性和持久性。

返工控制

許多食品工廠中,返工工作十分常見,但是這樣做需要有嚴格的程序來防止摻加有害成分。返工清單是過敏原風險評估重要的一部分,返工中需要清楚的顯示原料來源和制成的產品,例如,一個簡單的白色冰淇淋可能混合含有牛奶、奶油、液態糖以及卡拉膠,這樣的成分組合可以被返工成為其它混合形式的產品。

生產調度以及生產線的變化

同返工一樣,生產線變化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步驟來適應生產調度,并且采取相應的步驟來協調生產線。在生產線中不含過敏原的要先生產,過敏原的應該在最后生產。在生產日結束后,或者在過敏原產品生產完成后,必須要對整個生產線進行全面的清洗。

食品衛生有效的驗證

如果通過采取沖洗或者其它措施被認為可以從生產線中去除過敏蛋白質,那么這項技術的有效性還須獲得認證。實現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按照規定執行正常的衛生步驟,然后就是對清洗水進行取樣,并對現存的過敏原實行檢測和對存在問題的殘留物進行檢測,如果對殘留物進行檢測,衛生檢測步驟就需要延長,或者進行重新修改。當一項新產品或過敏原出現時,衛生檢測過程也要進行修改,檢測也要隨時進行。

員工培訓

對于在工廠工作并且接觸過敏原產品的員工,每年都需要進行培訓。這些培訓主要是針對過敏原應如何進行處理。它包括對過敏原管理過程中不正確的配方、不正確的返工、交叉感染、貼錯標簽的產品、產品衛生控制管理不足等5個方面進行分析。

乳糖不耐癥

除了過敏原,被稱為乳糖的碳水化合物是另外一項備受關注的問題。乳糖不耐癥主要是因為個體無法代謝乳糖,這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腸道內所需要的乳糖酶不存在或者嚴重不足。

估算表明,全世界75%的成年人自身乳糖酶活性在成年期會有所下降。其癥狀主要包括腹痛、腹瀉、脹氣、腹脹以及惡心等癥狀。這些癥狀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乳糖在結腸處被分解為單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會有大量的氫氣釋放到結腸內,從而引起疼痛和脹氣。一些殘留的乳糖就會吸收水分滲透到結腸中,造成腹瀉。

供應商控制

做好乳制品企業供應商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源頭把好關。第一,要選擇素質能力強的奶農和誠實守信、認真履行合同義務的奶站。第二,根據采購原奶的質量特性、采購數量和質量保證去選擇供應商,減少采購風險。第三,供應商應當在經營方向和技術能力等方面符合要求,雙方在日后的配合中能優勢互補。

檢驗檢測是乳制品企業對供應商進行控制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原料奶進入生產流程前最重要的一道關口。首先,在訂立收購合同時,應明確對原料奶的技術要求和質量要求,同時加強對合同、技術、質量協議的履行監控。其次,實施過程監控和檢驗,加強日常抽檢的實施和收購環節的嚴格把關。在標準要求明確的基礎上,依據規范要求進行監督。不僅要做到一次檢查,而且還要進行規范意義上的復檢。第三,重視先進檢測手段和方法的推廣應用,加大資源配備,在有明確的相應標準保證的前提下,通過快速檢測數據反映乳品的真實質量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和完善。第四,重視檢驗人員的培養與引進,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長與發揮作用的激勵機制和人才使用機制,促進科技人才的優化配置。

牛奶中的抗生素殘留

乳腺疾病是奶牛常見的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由于很多人對某些特定的抗生素過敏,因此奶制品中必須保證其不含超標限制的抗生素殘留。

當奶牛接受抗生素治療時,他們所產的奶需要被棄掉直至奶牛被治愈,以保證抗生素已經從它們體內清除。但是有時含有抗生素的奶會被引入市場,許多時候,這樣的牛奶會和來自其它農場的牛奶混合,從而導致需要棄掉所有的牛奶。出于這個原因,所有的牛奶在使用前需要對殘留的抗生素進行測試。

牛奶中的三聚氰胺

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三聚氰胺是一種在商業和工業上使用的塑料碳化合物,加入到奶制品中可以增加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有資料顯示,三聚氰胺事件造成54000個嬰兒患病,其中4例死亡。當時該事件造成全世界對中國的奶制品和乳蛋白實行全面禁止,許多公司也拒絕購買中國的產品。

供應商的審批和監督

奶制品生產商采用和大多數食品公司相同的標準來選擇原材料的供應商。有關食品安全保障、生產規范以及HACCP等的審核是必須的。此外,準供應商需要第三方審核機構進行審核并提出整改建議。

奶制品企業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在對所有的供應商進行審計中,怎樣才能降低風險呢?一種選擇是在風險評定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考察核實。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供應商的供應原料成分清單以及食品所接觸的包裝清單。對于每一項產品,都需要確定微生物、化學成分以及物理參數等的風險水平。

對風險因素采用評分制,存在一種風險就會獲得一分。使用0~3分的比例標準,“花費風險”是建立在每年或者成本費用數量最多的產品的基礎之上。如果產品風險較小就會獲得0分,而如果產品風險較大就會得到3分。完成評定后會獲得一個風險評定分數。如果分數介于0~2分之間,則不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如果是3分,就要進行兩年一次的實地考察,如果分數是4分或者更高的分數就需要每年都進行實地考察。

舉個例子,假如向一個冰淇淋生產商購買果泥,并且需要將它加入到巴士殺菌的產品中。果泥是一種季節性的食品,只有少數可以被用于全年的生產中。這項風險的評估分數會在表2中體現。對于這部分組成要素的最終的風險評分為3,這也需要每兩年進行一次實地考察。

第7篇

熱量:羊奶干物質含量與牛奶基本相近或稍高一些。每千克羊奶的熱量比牛奶高210千焦。

脂肪:羊奶脂肪含量為3.6%~4.5%,脂肪球直徑2微米左右,牛奶脂肪球直徑為3~4微米。羊奶富含短鏈脂肪酸,低級揮發性脂肪酸占所有脂肪酸含量的25%左右,而牛奶中則不到10%。羊奶脂肪球直徑小,其更容易消化吸收。

蛋白質:羊奶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羊奶、牛奶、人乳三者中的酪蛋白與乳清蛋白之比大致分別為75:25、85:15、60:40。可見羊奶比牛奶酪蛋白含量比例低,乳清蛋白含量比例高,與人奶較接近。酪蛋白在胃酸的作用下可形成較大凝固物,其含量越高蛋白質越不容易消化,所以羊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比牛

奶高。

礦物質:羊奶礦物質含量為0.86%,比牛奶高0.14%。羊奶比牛奶含量高的元素主要是鈣、磷、鉀、鎂、氯和錳等。

維生素:經研究證明,每100克羊奶所含的10種主要的維生素的總量為780微克。羊奶中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泛酸和尼克酸的含量均可滿足嬰兒的需要。

酸度、緩沖性:羊奶的自然酸度低于牛奶的自然酸度,氫離子濃度分別為190.5納摩/升和239.9納摩/升(pH6.72和6.62)。羊奶的主要緩沖成分是蛋白質類和磷酸鹽類。羊奶的優越緩沖性能使之成為治療胃潰瘍的理想食品。

膽固醇:每100克羊奶膽固醇含量為10~13毫克,每100克人乳中可達20毫克。羊奶低含量膽固醇對降低人的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病率有一定的意義。

核酸:羊奶中的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含量比牛奶和人乳中的含量都高。構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在羊奶的核苷酸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相當多。核酸是細胞的基本組成物質,它在生物的生命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綜上所述,羊奶中的蛋白質、礦物質,尤其是鈣、磷的含量都比牛奶略高;維生素A、B含量也高于牛奶,對保護視力、恢復體能有好處。和牛奶相比,羊奶更容易消化,嬰兒對羊奶的消化吸收率可達94%以上。

羊奶和牛奶比較,究竟有何優點,有何缺點?

優點一:羊奶更易消化吸收。羊奶較牛奶含有更多的α-乳清蛋白,較少的酪蛋白,其蛋白質在胃中形成的凝塊細,更易消化吸收。羊奶的脂肪球只有牛奶的1/3,又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容易為小腸中的乳糜吸收。

優點二:羊奶可解除大部分牛奶蛋白引起的過敏癥。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質如α-S1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是目前公認的過敏源。

優點三:羊奶可增加人體的抗病能力。羊奶中含有和人乳一樣的活性因子——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GF),有益上皮細胞的生長,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缺點:羊奶中缺乏葉酸,維生素C,含鐵質亦低,因此用鮮羊奶比用鮮牛奶喂養的嬰兒更易發生營養性

第8篇

預防皸裂的幾點建議:

用溫熱水浸泡手足,洗后及時擦干。

使用兒童專用香皂、中性皂或洗手液洗手,因為其中含有滋潤皮膚的成分。

外涂油脂類護膚品。

外出時注意保暖。

及時將寶寶流出的口水蘸干。

久咳不愈,考慮過敏性咳嗽

當寶寶經過正規治療仍反復出現咳嗽,遷延不愈時需要考慮有沒有過敏性因素存在。尤其是既往有過反復濕疹或曾患喘息性支氣管炎、哮喘的孩子。

在冬春季節較容易發生過敏性咳嗽。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剛出屋時冷空氣刺激呼吸道常易誘發,春季對柳絮、花粉等過敏,以及劇烈運動后都易誘發咳嗽。

過敏性咳嗽應該加用抗過敏藥治療。除非合并炎癥,否則用抗生素效果并不好,而止咳藥只是對癥治療。

果蔬不宜在水中長時間浸泡

蔬菜中的農藥殘留是食品安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主婦都認為只有長時間的浸泡才可以將農藥去除,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農藥在噴施過程中,主要是附著在果蔬的表面,所以最適合的清洗方法是使用專用果蔬清洗劑清洗后,用急水快速沖洗干凈。

而果蔬被長時間浸泡后,外界大量水分滲入到果蔬之中,造成各種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損失大量營養。所以,長時間浸泡果蔬以去除殘留農藥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

感冒時一定要加抗生素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為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上感絕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見病毒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細菌感染多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

目前治療上感時抗生素濫用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有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可起到殺菌或抑菌作用,抗生素并沒有抗病毒的作用。濫用抗生素反而會造成一些危害:①使耐藥菌株增加產生二重感染,并使今后對于細菌感染的治療更加困難。②將機體內正常菌群殺死造成菌群失調,如腸道內正常菌群被殺死,B族維生素、K族維生素缺乏、導致腸道內微生態紊亂、腹瀉。③增加過敏反應及毒副作用。因此,寶寶感冒時不要輕易就加用抗生素,當有醫學指征提示存在細菌感染時再考慮加用抗生素,比如化驗血常規白細胞增高或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

豆奶可以代替牛奶嗎?牛奶和豆漿的營養價值差別究竟在哪里?

孩子對牛奶過敏時,可選一種用人豆蛋白替代牛乳蛋白的抗過敏奶粉,俗稱豆奶粉。它和市面上賣的豆奶不同,其營養成分更接近于配方奶。

而豆漿是大豆經浸泡、碾壓、研磨形成的汁液兌水后制成的食品。其中雖然含有蛋白質和鈣,但其含量遠遠不如牛奶,豆漿的鈣含量甚至不到牛奶的1/10。因此,喂養小嬰兒時,不能用豆漿替代牛奶。

選擇童鞋5要點

從寶寶會站立并開始學習走路時,媽媽就要注意給寶寶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如果鞋子不合適,會影響寶寶足部肌肉和骨骼的發育、站立行走的姿勢以及人肢體運動的發育。那么,給寶寶選擇鞋子要注意什么呢?

即使帶著寶寶一起去買鞋,也要事先量好寶寶的腳長和腳寬,避免不必要的頻繁試鞋。

鞋的大小要合適。寶寶穿上鞋后,鞋內要有一定的空間讓寶寶的腳趾自由活動,不能頂腳,腳尖距鞋尖約一指的距離。可以讓寶寶穿鞋站好,腳使勁向前頂,看后面的縫隙是否能容下一指。

要選軟底鞋,以鞋底可以彎動為宜。

嬰幼兒要選擇粘襻的鞋或松緊口的鞋,不宜用系帶的鞋。

盡量不要穿帶響的鞋,這種鞋發出的聲音會造成寶寶聽覺疲勞,甚至損傷聽力。

衛生紙不宜用來抹口鼻

放置在衛生間中的衛生紙不宜用來給寶寶抹嘴或擦鼻涕。雖然正規廠家的衛生紙都經過了微生物的檢測,但由于較長時間放置在衛生間中,每次便后的反復取用,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衛生間中潮濕、陰暗的環境也有利于病菌的大量繁殖,因此用衛生紙抹嘴或擦鼻涕有可能會將病菌吸入寶寶口鼻中,造成感染。給寶寶抹嘴或擦鼻涕時,最好選用獨立包裝的紙巾,或者用手絹,但手絹要及時清洗干凈并晾曬。

牛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

有些媽媽認為牛奶中富含蛋白質和鈣質,所以喝得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樣做是錯誤的。

第9篇

劉女士的寶寶出生兩周了,由于母乳不足,寶寶還要補充配方奶粉喂養。但是,劉女士發現,寶寶吃了洋奶粉后一直腹瀉不止,到醫院檢查發現,本來出生時就有3千克的寶寶,現在只有2.9千克,醫生診斷為“重度營養不良”。經過幾天的全面檢查,醫生發現寶寶是由于長期腹瀉導致的營養不良,而引起腹瀉的元兇竟然是牛奶――寶寶對牛奶高度過敏。

嬰兒食物過敏,牛奶排行第二

其實,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并不少見,有的寶寶表現為長期腹瀉,有的寶寶表現為便秘、陣發性哭吵,還有的寶寶會出現濕疹、哮喘。2012年我國進行了一項針對2歲以下嬰幼兒食物過敏的調查發現,高達6.2%的嬰兒有食物過敏現象,其中最容易過敏的食物是雞蛋,其次就是牛奶。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有慢性腹瀉、便秘、濕疹、喘息等癥狀,在醫院檢查排除了感染因素,而過敏原篩查發現體內有針對牛奶的抗體就可以考慮是牛奶過敏了。

牛奶過敏的寶寶怎么吃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不僅不會過敏,還會幫助寶寶降低在日后患過敏性疾病的概率,所以寶寶最好堅持純母乳喂養。如果確診寶寶對牛奶過敏,母乳喂養的媽媽應該避免給寶寶攝入含牛奶的食品。對于沒有母乳或者媽媽乳汁不夠的寶寶怎么辦呢?家長們也不要過分擔心,目前有可以替代普通配方奶的低敏奶粉,它們是深度水解配方奶、部分水解配方奶和純氨基酸奶。深度水解配方奶、部分水解配方奶都是普通奶粉經過特殊加工后降低了過敏性,相比而言,深度水解配方奶的過敏性更低,而純氨基酸奶完全是單個氨基酸組成的,不含過敏原,是三種低敏奶中最安全的,但是價格較高。

是不是所有牛奶過敏的寶寶都要換成低敏奶粉呢?這幾種低敏奶粉又怎么選擇呢?這要看寶寶對牛奶過敏的嚴重程度。輕中度過敏的寶寶可先試用部分水解配方奶替代,如果仍有過敏癥狀,可更換為深度水解的配方奶。據統計,90%左右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更換為水解蛋白奶后過敏癥狀都可以緩解。一般用水解奶替代普通配方奶4周,如果寶寶的過敏癥狀緩解了還是可以試吃普通配方奶,如果過敏癥狀又出現了,寶寶就需要持續水解配方奶喂養了,并且要避免含奶制品的食物。像劉女士的寶寶慢性腹瀉影響了生長發育的屬于重度過敏,只能選擇純氨基酸奶。有的家長會問可不可以用羊奶代替?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羊奶也存在和牛奶相似的導致寶寶過敏的成分。

第10篇

你會不會覺得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是最健康的生活?因為這樣可以補充每天所必需的蛋白質,而且富含鈣質的牛奶還會促進骨骼生長,對小孩子尤其有好處。哈哈!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現在的研究發現,喝牛奶已經成為一種壞習慣。它不利于長壽,會造成血管阻塞,會誘發糜爛性潰瘍、淋巴腫大、慢性鼻竇炎、慢性中耳炎……并且令人沮喪的是,牛奶對預防骨質疏松癥毫無益處。

關于牛奶是怎樣走下健康食品的神壇,請看以下幾大論斷。

論斷一:牛奶是牛喝的,而不是人喝的

初看小標題,一定會有人認為筆者是在搞“動物歧視”,牛奶就是牛喝的,那雞蛋你不是也吃了?其實不然。

首先,牛奶中富含蛋白質不假,而且,其含量是人奶的3倍。但是其蛋白質是以酪蛋白為主,這是一種極其堅硬、粗糙且顆粒大的蛋白,類似于粘合家具的膠水。它需要特定的酶分解,才能消化,這種酶叫凝乳酶,大量存在于牛的胃里。而且為了消化這種“膠水”和今后吃草的需要,牛需要功能強大的消化器官,這就是為什么牛有四個胃的原因了。其實,人類的胃在脫齒期結束以后,這種本就少得可憐的凝乳酶就會慢慢從胃中消失殆盡,于是人們在3歲以后喝牛奶并不能真正地消化牛奶中的蛋白質,如果勉強消化,則會慢慢破壞消化器官,從而引起不良病變。相比較其他攝取蛋白質的方法,真是得不償失。

其次,牛奶是牛媽媽專門給小牛食用的奶水,很久以前,自然界生存競爭殘酷,小牛為了生存必須在出生以后的1~2個小時內就會奔跑,以逃避兇猛的食肉動物的追捕;盡快長大,以抵御天敵。所以,牛奶中大量含有促進骨骼生長的蛋白質,加劇骨骼快速發育。但遺憾的是,與人奶相比,牛奶中缺乏卵磷脂、牛黃酸以及碘、鐵、磷、鎂等礦物質,這些是腦部發育所必需的營養。這就是為什么牛跑得那么快、長得那么壯,卻受人驅使的原因。于是,我們也就找到了現在小孩,為什么發育過快、早熟,卻在28歲外表下擁有8歲智力的秘密了。

論斷二:喝牛奶的后果很嚴重

牛奶及乳制品中的蛋白質種類豐富,如今已成為導致過敏或潰瘍反應的“罪魁禍首”,并且也成為糜爛性大腸炎、急性扁桃腺炎、慢性中耳炎以及鼻竇炎的重大元兇。

通常的理論認為,消化性潰瘍者若喝牛奶,就會產生一層膜保護胃部,有利于痊愈。其實,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高濃度的蛋白質,所以反而會促使胃中分泌更多的胃酸及消化酶來消化,反而刺激患處,不利恢復。

其實,由于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太過巨大,所以人體經常會無法利用,而任由其堵塞“交通”、腐化系統。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比較脆弱的兩處免疫系統,便首當其沖,造成過敏、消化不良、腹瀉、便秘、氣管炎以及糜爛性大腸炎等疾病。

另外,目前奶牛缺乏運動,因此牛奶中沉淀大量激素以及毒素;加之牛奶流行的巴斯德消毒法,會大量殺死牛奶中的活性酶,及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促使牛奶中其他易消化的蛋白質轉化成酪蛋白,就連有益的乳酸菌也會遭到破壞,導致過敏或者消化不良。就連添加維生素D,也因為其并非來自天然,所以并不能達到真正補充維生素的作用,至于有無副作用還未可知。

論斷三:喝牛奶有益補鈣,謬傳千古

持“喝牛奶補鈣”論者,蓋天下之慈母也。殷殷慈母心,只盼孩子健康成長。每當清晨,都會置牛奶一杯于餐桌之上,或利誘、或威逼并監督孩子將250ml~300ml不等的牛奶一口氣灌完,并懷著無限期望看著孩子上學的身影漸漸遠去。而世界上許多“牛奶至上主義”者們也把牛奶補鈣論演繹得登峰造極,無以復加。

不幸的是,據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取量越多,就會導致骨骼中鈣質流失越多。

僅以非洲班圖婦女與愛斯基摩人為例比照就可以說明。由于受地理、環境的限制,非洲班圖婦女不曾喝過牛奶,蛋白質攝取量僅為每天47mg。其鈣質攝取均來自蔬菜,大概每天250~400mg,而且其一生之中,平均生育10個子女,并每個都哺乳10個月。這樣大量的鈣質流失,卻很少出現骨質疏松癥,而且身體硬朗,熱愛勞動。相比較而言,由于身處高緯度寒冷的北極圈,加上蔬菜匱乏,愛斯基摩人的飲食結構大都以魚類或肉為主,其中蛋白質、鈣質含量極高。所以愛斯基摩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居世界之最,達到每天250~400mg,而且他們攝取鈣質的含量也是別的民族無法企及的,平均每天超過2000mg。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愛斯基摩人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也是世界第一,平均20歲左右就彎腰駝背的屢見不鮮。而世界上骨質疏松癥的高發地區,包括美國、英國、瑞典和芬蘭等,他們也正是乳制品消費最多的國家,相反,乳制品消費較低的亞非一些國家,卻很少見到骨質疏松的患者。

第11篇

一看到這條消息,我第一反應也是驚訝不已。趕忙從CER Research的網站上找來了報道的全文看了一下,發現這份研究報告涉及的問題還真不少。具體都有哪些問題呢?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報道中提到雅培Similac Advance(香港譯名為皇牌心美力,大陸譯為喜康寶)一段嬰兒奶粉有以下幾個問題:①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低于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60:40。②奶粉經歷了高強度的熱處理。

酪蛋白比例:

國標有規定,國際無要求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這個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的問題。報告中提到雅培這一款奶粉經過檢測,其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只有41:59,“低于國際標準,甚至都不符合中國國標要求”。言外之意,就是中國的國家標準比國際標準要低。

實際上,2010年的嬰兒配方食品國家標準(GB10765-2010)中明確規定對于以牛奶(或者羊奶等)為基礎的嬰兒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的比例應該大于等于60%,恰恰相反的是,不管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Codex Stan 72-1981標準還是歐盟的Directive 2006/141/CE標準,都沒有對嬰兒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進行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國標反而更嚴格一些。

雅培的這一款奶粉的確不符合中國的國家標準,如果在中國大陸出售的同一款奶粉也存在這個問題,那就是違反了國家規定的。不過報道中提到的這一款奶粉是從香港購買的,而香港采取的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Codex標準,因此該奶粉在香港出售是符合當地規定的。

其實,早在1961年的時候,人們就認識到了牛奶和人奶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差異。在牛奶中,這一比例為20:80,而在人奶中卻是60:40。隨后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相對于乳清蛋白,酪蛋白在嬰兒的消化道內容易形成比較結實的凝乳塊,從而使得消化吸收速度變慢。為了更好地模擬母乳,便逐漸有一些嬰兒配方奶粉開始通過添加乳清蛋白來調整二者的比例了。但是,截至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嬰兒配方奶都把乳清蛋白提高到了60%,也有不少奶粉只是把二者的比例調整到了1:1左右。而且,由于酪蛋白消化比較慢,部分針對容易餓的嬰兒的特殊配方奶粉還故意保留了較高的酪蛋白比例。對于嬰兒配方奶粉,最關鍵的是調整其中的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使之可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所需。

那么,酪蛋白比例過高是否會導致腸道出血等癥狀呢?在一定情況下,酪蛋白的確會導致腸道出血。這種情況就是當嬰兒因對牛奶中的酪蛋白過敏而引發過敏性結腸炎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任何含有牛奶酪蛋白的配方奶粉都不能給嬰兒喝,需要換用深度水解配方的奶粉。

β-乳球蛋白變性:

可判斷牛奶熱處理,難反映奶粉質量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關于奶粉經歷了高強度熱處理的問題。據報告所述,通過檢測奶粉中β-乳球蛋白的變性程度來判斷奶粉經歷的熱處理強度,發現雅培該奶粉中93%的β-乳球蛋白都變性了。

β-乳球蛋白由于對熱十分敏感,的確可以用來作為判定牛奶熱處理強度的指示物。然而配方奶粉和普通牛奶的判斷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通常的配方奶粉都是額外添加乳清粉。乳清粉則主要來源于奶酪工業的副產物。在從牛奶到乳清粉的生產過程中,必然經歷了多次熱處理,該變性也早就都變性了,因而檢測嬰兒配方奶粉中的β-乳球蛋白的變性程度,對奶粉質量的衡量其實并無意義。

合格的嬰兒配方奶粉在最后都會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營養物質進行檢測,比如維生素等,從而確保其含量符合標準。另外,母乳中并不存在β-乳球蛋白,這種蛋白本身也是一種過敏原,容易引起嬰兒過敏。盡管熱變性之后并不能完全去除它的致敏性,但多少會降低一點。

第12篇

嬰兒濕疹俗稱奶癬,是常見的、多發的、反復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炎癥。濕疹雖然較為常見,但不是說所有的小嬰兒都會有濕疹。

濕疹容易反復發作是最讓媽媽擔憂的,其實反復發作就是這種疾病的特點,隨著月齡的增加,只要護理得當,大部分寶寶的濕疹都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只有少數會遺留長期的濕疹。

過敏體質導致濕疹,而不是濕疹導致過敏

濕疹與體質有關,過敏性體質的寶寶,常常多發。濕疹往往還和喂養有關,常見的是,喂牛奶的寶寶濕疹較多,這主要是由于牛奶相對于人類是一種異體蛋白,而大分子的異體蛋白是導致過敏的主要因素之_。最新觀點認為,皮膚屏障障礙是導致濕疹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因素也是濕疹的誘因,比如:化纖的衣物、洗滌劑選擇不當、環境因素如濕度、日光等。

有的父母擔心濕疹處理不好會造成以后過敏。其實,這是搞錯了因果關系,是過敏體質導致濕疹,而不是濕疹導致過敏。

濕疹較重的寶寶,往往意味著過敏體質明顯,以后可能容易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

皮膚的過敏癥狀,也可能是食物過敏引發的

除了濕疹,小寶寶也比較容易發生食物過敏。食物過敏所產生的癥狀,有消化道癥狀如腹瀉、嘔吐等;皮膚癥狀如發疹、紅斑、搔癢等;呼吸道癥狀如氣喘、胸痛、鼻炎等。其中皮膚癥狀和消化道癥狀比較常見,而嚴重的會出現休克,危及生命。

食物過敏的機制非常復雜,與其相關的因素非常多,并不是只有遺傳因素與其相關。有的寶寶開始添加某種輔食時,就會出現過敏癥狀,有些長到4~5歲才發生食物過敏。食物過敏還與身體的免疫狀態、目前的健康狀況有關系。

如發現寶寶進食某種食物后出現蕁麻診、皮膚癢發紅,或出現嘔吐、腹瀉,可能他是對這種食物過敏。如需要確切了解是否有食物過敏,可到醫院進行抽血化驗檢查。檢查一般包括牛肉、雞肉、鰻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牛奶、小麥、堅果、大豆、貝類等食物。某項結果如是陽性,會有相關數值顯示,即說明寶寶對該種食物過敏,以及對此種食物的過敏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宁县| 广丰县| 庄河市| 香港| 内黄县| 扎兰屯市| 山西省| 胶州市| 垫江县| 东丰县| 弋阳县| 即墨市| 闽清县| 临邑县| 五指山市| 墨竹工卡县| 射阳县| 瑞昌市| 南澳县| 凌云县| 靖西县| 偃师市| 栾川县| 东兰县| 北川| 深泽县| 巴彦淖尔市| 宣城市| 梨树县| 商洛市| 谢通门县| 荆州市| 鹤壁市| 黄骅市| 敦煌市| 那曲县| 疏勒县| 蓬安县| 德化县| 宁晋县|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