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俗習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禮儀:苗族十分注重禮儀。
2、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
3、服飾: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
(來源:文章屋網 )
講起過年的風俗習慣,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現今仍沿襲著,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給扔掉了。
對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中國人來說,不同地方的規矩恐怕不完全一樣。我所要講的只是早先我們阜陽以北與太和這一片地方的風俗習慣。
俗話說: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毫無疑問,這臘月初八歷來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況還有:臘八臘米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呢。(在那物資相當匱乏的年代,人們要吃上一頓象樣的飯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臘八晌午的那頓咸米飯是那么的香甜。(通常這頓做米飯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糧票開后門從糧站提前買好的。娘總是將米鍋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細粉加上蔥姜佐料,飯沒做好,老遠的便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這時饑腸轆轆的我便圍著廚房轉圈子,專等著娘說一聲:吃飯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盛上滿滿的一腕,美美的吃將起來。)百年不遇的吃上這么一頓難得的美餐,不用說,能撐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還覺不過癮的。
臘八過后,接下來便是祭灶。祭過灶,年也就跟著很快來到了。講起這祭灶,還挺有講究。記得有一句順口溜是這么說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賊祭六,老和尚祭到廟后頭。至于這順口溜的來歷,曾聽老人大致的講過,因為聽時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們張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記得,好象聽老人講,說是俺們張姓人家占著老天爺、閻王爺、龍王爺的光,因為他們都姓張。所以歷朝歷代張姓的人家沒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連皇帝再做了,那天下豈不是沒有別姓人家混的了嗎?)祭灶那天,也是廚房大掃除的一天,平常煙灰滿布的屋子,通通用掃帚徹底清掃一遍。然后將提前請來的老灶爺與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貼到鍋臺一側的墻上。到了晚上,臨近送他們上天的時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給他們抹抹嘴,意思是先給他們甜甜嘴,請他們在老天爺跟前多替老百姓說些好話。(有道是:老灶爺上天——有啥說啥。至于這樣做的結果,是不是能讓老灶爺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爺跟前說些對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話,那就誰也不知道了。)隨后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過灶,家家便忙著準備過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開了。
在蒸炸的過程中,倒還有著不少的講就。其中大人們最忌諱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來扭去。一是嫌他們礙事絆腳,二便是唯恐他們說出什么不吉利的話來。后邊這一條是最主要的。例如:炸東西時,最忌諱人說別炸熰了、小心油別起火、或者說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馓子時,盆的面不多了,便隨口說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厲聲地吵:去!別在這胡說八道的!我當時還有點不服氣,頂了一句:這明明是實話,說說又有啥呢?娘卻說道:你說說說有啥?炸東西時,不興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辯駁一句:多少東西只是多少東西,總不能說說就說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說起來你屁都不懂。你沒聽說過“船倉垛底墻旮旯”嗎?因為這些誰都估不透。別看是盆底了,說不定從今個管炸到明個也炸不完呢。這句話說得娘笑了。但從此我遇見此事時絕沒再多言多語過。
蒸饃的時候更有一種神圣的味道,更忌諱人在旁邊扭來扭去的。好象這樣會帶來大不幸似的。蒸饃時還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個饃里放上個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說是到時誰吃到了,誰就會發財。另外,蒸饃必須蒸得雪白的宣騰的方為最理想。饃若蒸裂了倒也說得過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縮成個蛋蛋的,那是最讓人感到氣惱的。人們往往會以為有邪講,是邪魔在作怪,于是便將饃蛋蛋扔進鍋底下燒。說是這樣便可燒去穢氣。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門對子(既春聯。)。有喪事的人家是不準帖紅對子的。人死后的第一年,帖火紙,第二年帖藍對子,第三年帖綠對子。過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紅對子。有那欠賬的人家老早地就將門對子貼上了,這樣,要賬的人便不好意思再來上門要賬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會在門檻外邊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攔門棍。意思是擋著防止一些不干凈的東西進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會放一掛比接年小一點的鞭炮,然后才開始吃辭歲飯。(辭歲飯不外乎餾蒸饃,吃餃子。這餃餡子大都是素餡,有用細粉、馓子、豆腐摻在一齊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干菜、細粉、馓子加上蔥姜摻在一齊剁碎的。能吃上肉餡的人家不多。)之后,小的便要給宗家門里的長輩家挨門挨戶的去辭歲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給供奉的祖上牌位磕頭。)還有,這辭歲之夜吃什么東西都是隨便任著你吃的,這叫填倉,盡著你撐炸肚子也沒人說你。還有一條是小孩子最為喜歡的:老的要給小的發壓歲錢。接著是熬歲,不讓睡覺,比著看誰最能熬。說這叫作熬財神,誰能熬,誰以后就有福。這其間你打牌也好,聽收音機也行,講故事也罷,不管干什么,只有長著精神不睡覺就好。特別是大年初一,看誰家接年早。仿佛接晚了,年被誰接完了似的。所以從十二點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便接連不斷地震響云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來點鐘才算結束。(到這時才接年的不是懶得出名、便是家庭境況不怎么樣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臉,而且洗過不能豁(潑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掃,連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里不往外拎。得等過了年初一才掃,才拎出去倒掉。并且吃過早飯、午飯,鍋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擺在那,到晌午各人繼續用各人的。這些規矩真正讓人莫名其妙,問爹娘,他們也說不上道道來。只說這都是上輩人傳下來的規矩。老規矩只有照著做,不能隨便亂改。我在心里暗想:不知老祖宗們是怎么想的,定下這規矩。這分明是有意讓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這些規矩,現今大都沒人再照著做了。
樂都以田園景色而久已著名。清代文人寫下了大量描寫郊野風景的佳作。所謂“東溪春色”是碾伯鎮八景之一,府志稱“春時小橋流水,花發鳥鳴,亦可游賞。”由于樂都比西寧海拔低,溫度高,山鄉風光幽美。大概正因為山鄉氣候好風景秀,所以《穆天子傳》上叫做“溫谷樂都”的吧。
樂都溫潤的氣候也適宜于水果生長。每當秋季,碾伯鎮上水果豐富,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其中“樂都的沙果子”是早已遠近聞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樂都人。樂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種,色艷,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產之一。還有一種“軟兒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別。一般是放置到嚴冬,待凍成冰梨,吃時放在涼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凍,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盡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樂都柳灣出土的彩陶數量居多。
柳灣在樂都縣東高廟鎮。鎮東兩公里處有一個村莊,就是柳灣村。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子,村北那東西走向的旱臺,也從來沒有外地人光顧過。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一個埋藏在地下幾千年前的世界。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隊的工作者,在這里扎下根來發掘。他們勤奮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發掘結束。他們在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達15000件。一個彩陶世界清理出來了,考古工作者將它命名為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后來又創辦了柳灣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兩大本《青海柳灣》在全國發行。“柳灣”從此出名,為國內外文化、學術界所關注,游人也從此摩肩接踵,前來觀賞。
柳灣墓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從考古文化分期講,出土的文物有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也有齊家文化的類型,其中以馬廠類型的數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們的生活用具。先民們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講究美觀。在陶器上繪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紋圖案,底色與花紋顏色搭配得當,相得益彰。彩陶上還有大量類似
十、、、工、×之類的符號,有人認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認為是數學代碼,還有人說是氏族的徽號。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件“陰陽合體壺”。陶壺頸腹部塑有一個的人像,下邊又以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兩性的,既有男陽又有女陰,很難說人像是男還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學者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其實,這件彩陶的價值恐怕在于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環節,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過渡階段——男女性同時崇拜。
在柳灣墓地附近還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質地為夾砂紅陶,表面為紫紅色,并繪有條紋、回紋、三角紋等黑彩,線條流暢,紋路清晰,造型與現代長統靴相似。這種陶靴在中國還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說明了早在青銅器時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們已經會制作和穿用長統靴子了。
柳灣彩陶中精品眾多,每一件都會使人發現一個新的問題,讓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個方面。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過于親自到柳灣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諺語:“去了瞿曇寺,北京再別去。”意思是看一看瞿曇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樣式。這自然有些夸張,但瞿曇寺的殿堂建筑的確有點像故宮,據說當初就是仿照故宮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宮”之稱。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歷代劫火中屢遭焚毀,能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極少,而瞿曇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曇寺在樂都縣城南17公里的瞿曇鄉。鄉以寺名,足見寺院之影響。
寺的周圍群山圍繞,近處林木蔥蘢,郁郁蒼蒼,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遠處樂都南山終年積雪,寒光逼日,“皎潔凌空似玉山”,“影射長天迷素鶴,光浮淺水失群鷴”便是真實的寫照。在雪嶺翠山的映照下,瞿曇寺更加幽靜壯麗,古香古色。從山門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剛殿,穿過金剛殿,即是瞿曇寺殿和寶光殿;左右兩邊殿堂眾多。依次而進,后邊是最宏偉的隆國殿。從高處看,主要的大殿與山門對齊,建在一條線上。
隆國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筑之一,建于1427年(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積為912平方米,高筑坡臺之上,飛檐翹角,畫粱雕棟,高大雄偉,富麗堂皇。殿內還有一座高達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稱瞿曇池,據說是神泉,飲之聰明倍加。大殿兩邊廊房相連,渾然一體,人們稱之為“七十二間走水廳”。在兩廊墻壁上佛畫如長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個小時。
樂都縣春節風俗介紹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涼都(樂都縣在十六國時為南涼國都城),富饒的物產蘊育了發達的鄉土文化。同時,來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區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漢族群眾并吸收了甘肅、陜西風格的青海東部文化及祖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兒,共同蘊育出了樂都縣獨具特色的春節風俗。
進入臘月,各家各戶便開始忙于為過年做準備,到處都彌漫著節日將至的喜慶氣氛。
在縣城地區,人們早早便忙著大掃除,采辦年貨,準備過節食品了。年貨主要是各類食品、煙酒、蔬菜和肉類及走親戚時的禮品。過去的禮品主要為茯茶、酒等,農家則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餅,或帶點自家田地里產的東西。現在市面上各種禮盒為拜年禮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過節食品主要是炸油餅、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鹵肉等肉類。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種油炸面食,形如一盤線,粗細如同筷子。鹵肉種類很多,豬肉、豬蹄、牛肉、雞等均可鹵制作為過年食品。
而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著一頭“年豬”,用一年的時間精心飼養,為過春節做準備。進入臘月,家里的男人們便會選定一個好日子,起柴架鍋殺豬,程序極為干凈利落;而主婦們則將豬肉仔細清洗,然后將一部分肉以鹵、炒等方式制成各種美味,邀請左鄰右舍來自家做客。這也同時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成為一個固定的習俗。
品嘗著鮮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朋酒思鄉,曰殺牛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一早便忙碌起來,貼對聯,進行年前最后一次清掃,到了下午,便開始準備年夜飯,餃子是永遠的經典。和面,剁陷,包餃子,油潑辣子,熗蒜泥,一切都準備停當。而在年夜飯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祭祀祖先。
傳統信仰相信,人死了仍會在“陰間”“活著”,因此,這里的祭祀活動便帶上了一層濃濃的迷信色彩,祭祀時,攜帶各類食品、“紙錢”等物品到祖先墳前焚燒,俗稱“燒紙”,人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孫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陰間”通用的“紙錢”。最后再澆上“奠茶”和酒。在縣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較遠而選擇到路邊或郊外的田地進行祭祀。樂都縣屬城鄉結合地區,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喪葬祭祀方式。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路邊被焚燒過后留下的痕跡破壞了環境青海,同時,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定隱患。然而幾百年傳下來的風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筆者希望這種傳統的祭祀方式能漸漸朝著文明、環抱的方向發展,同時呼吁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引導和對火災隱患的防預。
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齊聚桌前,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來,還有鹵肉、排骨、豬蹄、肘子等佳肴,電視里的“春節聯歡晚會”正在精彩上演,團圓飯便開始了!真是一派和樂融融的盛世圖景!
窗外的鞭炮聲已是此起彼伏,因為是小城便沒有了“禁放”、“限放”等約束,孩子們提著燈籠,在大人的看護下盡情燃放煙花。整個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個煙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還有守歲的習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等待著新年的鐘聲敲響。老人們說除夕晚上守歲到天亮可以更長壽。初一早晨,晚輩們要給長輩們拜年,樂都的禮節,拜年要“磕頭”,如果頭“磕”得響則叫“響頭”,是禮儀中最重的一種,孩子們還可得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一般說來,大年初一人們是不會去走親訪友的,因為了除夕夜守歲徹夜未眠后,人們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漸漸地這也成為了一種習俗,現在不管是守歲還是不守歲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會去親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訪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間你來我往,是增進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大年初三則是出嫁女兒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初四起人們便開始到一家家親戚家去拜年。
到了親戚家,若家中有長輩,則以“磕頭”禮儀拜年問候。主人會邀請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煙酒等,然后將精心準備的一盤盤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這里還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青海酒類以青稞酒著稱于世。豪爽的青海人也將青稞酒文化發揚得內蘊豐富,情感質樸。一瓶酒,一個酒碟,兩個或四個酒盅,猜拳喝令,推杯換盞之間,青海人的豪情立現。然而酒桌禮節的真正體現還是在敬酒上,一般來說都是晚輩向長輩、年齡小的向年齡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齡最高者為八盅,意在“八福長壽”,小輩敬叔伯輩則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順”或“四季發財”,同輩間兄長為四盅,敬酒時要相應地送上自己對長者的祝愿。而被敬者有時也會禮節性地推娩,這時就需要敬酒者充分運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說服他將酒喝下去,吉祥話、祝福、善意的恭維,最后被敬者不得不順從地將酒喝下,并且心悅誠服,滿心歡喜。而主人給客人敬酒時,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興,如果客人堅決不喝的話,主人會認為是自己招待不周,當然客人身體原因等則另當別論。敬完酒,主客之間便開始“劃拳”,贏者興高采烈,輸者也心悅誠服,杯酒下肚,心里頓時暖和起來。正是“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從正月初七開始,社火就鬧開了。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龍、獅子、花鼓、太平鼓、光棍、拉花姐、高蹺、羅漢、秧歌、高臺。打外場的還報兒、官老爺、大啞巴、賣膏藥、胖婆、傻公子等。每一位身子都盡情表演,城鄉籠罩在歡樂之中。
據文字記載,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為傳說中之火神。火,是人們煮食和取暖之源。遠古人類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如今,隨著娛樂成分的增加,社火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青海漢族大都是歷代從內地遷徙而來的,也把內地傳統的社火帶到了青海,同時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舞劇的傳統,于是出現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節目。春天,是中國人的狂歡節,而正月社火,則把每年的迎春活動推向。
至于社火來歷,還有一種說話。據說明代洪武年間,諸氏巷人耍社火,一個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腳。有人向馬娘娘進饞言,說露出大腳是污辱馬娘娘,困為馬娘娘是有名的大腳,最忌諱別人挖苦她是大腳女人。朱元璋發怒,下令將諸氏人發配到青海,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青海。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強制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伴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犯罪對象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所謂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指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在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禮儀等方面的習慣做法。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則侵犯了少數民族公民所享有的上述權利,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與民族自尊心,破壞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原則,理當予以禁止。
2、客觀要件
本罪客觀上表現為以強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干涉、破壞的形式表現為使用暴力、脅迫、利用權勢、運用行政措施等。從內容上看,主要表現為強迫少數民族公民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干涉或破壞少數民族根據自己的風俗習慣所進行的正當行動。例如,強制回族群眾食用豬肉,禁止少數民族過自己的節日等等。這里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客觀行為,必須具有強制性。如果以宣傳的方法,促使少數民族自愿放棄、改革自己的落后風俗習慣,則不構成本罪。第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必須具有非法性,即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的干涉是沒有合法根據的。第三,所侵犯的必須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即漢族以外的民族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習慣必須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群眾基礎的風俗習慣,因此,侵犯漢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以及干涉少數民族的個別人并非基于風俗習慣所進行的活動,就不構成本罪。
根據本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才構成本罪。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手段惡劣、后果嚴重、政治影響壞等等。如因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引起了民族糾紛、發生械斗的,應視為情節嚴重,以犯罪論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由于水平不高、或者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缺乏了解,導致對具體問題處理失當,引起少數民族地區的公民不滿的,一般不能以本罪論處,可以酌情給予行政處分或者進行批評。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只有作為國家方針政策執行者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上述行為,才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觸犯刑法的,應根據行為的性質、情節與危害程度,以其他犯罪論處。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犯少數民族保持與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危害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犯罪的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二、認定
區分本罪與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界限
1、犯罪客體的不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侵犯客體是少數民族的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權。
2、侵犯的對象不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侵犯的對象只限于少數民族公民的風俗習慣不包括漢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犯罪對象則既可能是少數民族的公民也可能是漢族公民。
3、犯罪的客觀方面不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行為的客觀表現為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進行非法剝奪,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在客觀上主要表現為以強制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另外,一般說來,兩罪的犯罪行為發生的地點也常常不同。其中,非法剝奪宗教信仰自由罪多發生在教堂、寺廟,或其他有關宗教活動場所,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則較少發生在這些場所。
4、兩罪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二者雖然都是故意犯罪,但故意的內容是不同的,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行為人系明知少數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但仍故意加以侵犯;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之行為人則是明知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而故意予以非法剝奪。
美國感恩節風俗習慣在風俗習慣上,美國和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雞、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活動有:玩蔓越桔競賽、玉米游戲、南瓜賽跑;舉行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集體活動,并有相應的假期2天,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家與親人團聚。現在還形成了豁免火雞、黑色星期五購物等習慣。
美國和加拿大的感恩節之間有許多相似性,譬如裝滿花果谷物象征豐饒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餅(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與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鳥,有些是野鴨野鵝,但目前主要是火雞和火腿。
晚宴
感恩節的晚宴是美國人一年中很重視的一餐。這一餐的食物非常之豐富。在餐桌上,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
美國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澆上鹵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游戲
飯后,經常還做些傳統游戲。比如:跳舞、各種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有種游戲叫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比賽一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后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還有一種玉米游戲也很古老。先把五個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頭去找,找到玉米的五個人參加比賽,其他人在一旁觀看。比賽開始,五個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剝在一個碗里,誰先剝完誰得獎,然后由沒有參加比賽的人圍在碗旁邊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數量最接近的獎給一大包玉米花。
人們最喜愛的游戲要算南瓜賽跑了。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著南瓜跑,規則是絕對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獎。比賽用的勺子越小,游戲就越有意思。
購物
20xx年11月28日,感恩節當天,美國紐約民眾紛紛涌入各大商場和超市購物,提前開始血拼“黑色星期五”。
游行
始于1920xx年梅西感恩節大游行是全美感恩節最大規模的慶祝活動,該活動于每年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當天舉行。
感恩節美食沒有火雞的感恩節是不完整的。火雞的做法很講究:需要整只烤出,腹內要塞進很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待表皮成深棕色、外焦里嫩的時候就可以上桌了。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男主人將其切成薄片然后分給大家,可以將肉片配上鹵汁、椒鹽或者蘸醬佐食,味道非常的鮮美。
Cranberry 小紅莓是感恩節的一個象征性的食品,小小的紅色果實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醬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節前后,家家戶戶都熱衷于做口味各異的紅莓苔子果醬,那酸甜的味道最適合出現在一家團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用黃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餡餅口味酥脆,香味濃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根據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堅果、奶酪等。
美國感恩節購物好去處拉斯維加斯西澤宮古羅馬城鎮廣場購物中心
說到拉斯維加斯我們馬上想到的可能是賭場,你到拉斯維加斯旅游不可能天天耗在賭場里面。外出欣賞當地風景的時候,你看到最具特色應該就是當地的建筑,拉斯維加斯的建筑是一種夢幻的組合,而西澤宮正是運用了此種概念,在此購物比任何別的地方都要悠閑舒適。
1、回族歷史人物:古代 蒲壽庚、賽典赤·贍思丁、阿合馬、扎馬魯丁、常遇春、鐵鉉、鄭和、李贄、海瑞、丁國棟、哈元生、杜文秀、馬如龍、馬新貽、左寶貴等
2、文化瑰寶:文化、科學技術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族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筑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3、風俗習慣: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維吾爾風俗;漢族風俗;新疆;相互影響
前言
新疆歷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之地,因各民族分布地域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對新疆居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特別是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已深入新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新疆居民行為的基本準則。而陸續從內地遷居而來的漢族人口對新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較強的影響。這樣各民族風俗習慣的相互接觸,相互融合就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各民族風俗習慣在飲食上的相互影響
新疆飲食一般被分為“清真”和“非清真”兩類,餐館則分為“清真餐館”和“漢餐”兩類。吃漢餐的人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絕不吃漢餐。清真餐已成為一種大眾性飲食,在一些不具備民、漢分餐條件的單位,往往只設清真餐。飲食習慣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新疆氣候干燥,多戈壁和沙漠,因此水稻種植有限,居民以小麥、玉米為主食,日常飲食品種有馕、餅子、饃饃、拌面、炒面、燴面、湯面、涼面等面食,抓飯、米飯、粘飯等米食;炒肉、烤肉、燉肉等純肉食;沒有吃素食的習慣,而是以瓜果代替蔬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在飲食上有了一些變化,蔬菜的品種和烹調方法有了明顯的增加。在維吾爾人的宴席上,已不僅僅是以其特有的抓飯和手抓肉待客,而多數都備有若干小菜,其中不乏在漢族餐桌上常見的雞、魚、青菜等。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人喜歡漢族傳統食品如水餃、糕點等。
維吾爾人一般情況下早餐、午餐吃馕,喝茶。晚餐是各種主食和炒菜。一般一日三餐,城鎮居民受職業影響很大,從事不受工作時間限制的職業的吃兩餐的較多。農村居民在農閑時多吃兩餐,農忙季節吃三餐。穆斯林在封齋時白天不吃飯,天亮前和天黑后各吃一餐。多重視晚餐的質量。而漢族的午餐食品種類多,質量好。晚餐相對早餐來說吃的較少。即所謂的“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
近些年來,來自四川、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的漢族人口大量涌入新疆,主要居住在北疆和東疆,他們帶來了本民族的飲食習慣,食物品種與制作方式,影響了當地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長期生活在新疆的漢族人口許多人實際上早已偏離了傳統的生活習俗,基本或完全適應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很少食用或不食豬肉,以牛羊肉,奶制品為主。喜歡吃馕,能喝酒,性格也變得粗獷,豪放。
在新疆各族群眾的飲食中茶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雖然茶只居于漢族“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末位,但茶對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影響卻極其深刻,新疆人飲食中多牛、羊肉、奶等燥熱、油膩、不易消化之物。而茶中有大量芳香油,不僅可溶解脂肪,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加強血管壁韌性的作用,恰好能彌補飲食結構中的不足,補充人體所需的某種維生素。作為游牧民族主要飲品的奶茶雖然和原有的飲茶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卻被新疆各民族廣為接受。
新疆飲食偏重于酸、辣、咸、口味相對較重。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氣候的影響。新疆冬季漫長寒冷,溫低,飯菜較辣可驅寒增熱。二是調味的需要。新疆飲食中蔬菜較少,牛羊肉比重大,酸、辣、咸等口味的食品易于調劑飯菜味道,增加食欲,酸味也能幫助消化。人口遷移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新疆的漢族人口大多從中國北方地區遷來,口味較重,尤其陜西、甘肅漢族喜歡酸食,對本地口味影響較大。至今喜食酸、咸、辣食物的以居住在新疆幾代人以上的漢族最有代表性。隨著大批四川人入疆,川味之辣也頗得新疆人欣賞,借鑒。
二、家庭布置和擺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在居住方面,傳統的維吾爾族房屋樣式是平房粉墻,門向北開,忌朝西開,四壁有壁畫。家中一般有庭院,院字頂部有很多支起來的架子,院里的葡萄藤沿著架子生長,這樣葡萄藤可以直接從陽光中吸取養分,同時又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帳篷。在炎熱的新疆地區,這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還給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場所。維吾爾族還喜好在院字里種花,最常見的是刺玫和夜來香。玫瑰和夜來香在早晚交替開放,又給維吾爾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維吾爾人還常在居所的前后大門兩側都有許多樹木,如白楊樹、桑樹、沙棗樹、杏子樹等。不管在院內還是院外處處都可以看到綠色的景象。維吾爾族家庭室內有實心土炕,還有火爐。南疆建筑一般用木材,北疆建筑則多用磚和石頭。但隨著人們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生活在城鎮的維吾爾族居民多數已經住上了樓房,其房屋的結構和框架已無法隨意更改,而體現其民族特色的則是家中的裝飾和擺設,如掛毯,地毯。帶有民族特色花邊的桌布,窗簾等。掛毯是維吾爾族最喜歡最普遍使用的室內裝飾用品,通常都掛在墻上。如果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在炕上也鋪上,家境不太好的就鋪一般的氈子。不管是掛毯還是毛氈子,都以其花色鮮艷而顯得特別。上面印有大塊的菱形圖案,這種圖案由花和葉子構成,而非同一般。在農村,雖然在房屋的外形設計上還保留著原有的民族特征。但是在房間的裝修和布置上也逐漸體現出一些現代的時尚來,如采用一些現代的建筑材料,瓷磚鋪地,用漂亮的吊燈裝飾房間等。當然,經濟地位的不同決定著其現代化程度的高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家庭擁有家用電器和家具的檔次上。
三、傳統服飾中的現代色彩增加
根據《三州輯要》、《西域聞風錄》、《西域圖志》等記載:傳統的維吾爾族常用白布蒙頭,男子不蓄發辮,只留胡須。維吾爾族女子都垂發辮,耳指裝飾富麗。維吾爾人非常喜歡花,除了種花養花外,還把各種花卉繪成圖案,繡在服飾上。婦女們穿的外衣,襯裙等服飾都繡有花。如果選現成的布料做裙子,一般以顏色鮮艷,花色多樣的布料作為首選。就連男子襯衣的領子和袖口上都繡有花的彩色圖案。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城鎮化范圍的不斷擴大,漢族的服飾以及越來越多的外來服飾進入維吾爾族居民生活當中。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相當數量的維吾爾族青年男女,特別是生活在城鎮的青年男女,身著西裝、牛仔褲、T恤、休閑裝,腳穿高跟鞋、旅游鞋,甚至戴墨鏡、染頭發,其現代程度甚至比漢族青年男女還“時尚”三分,即使在節日聚會期間所穿著的民族服飾,也有一些可以看出有現代服裝裁剪的痕跡。只有在較偏遠的農村,才可見到古書所記載的純民族服飾。
四、風俗習慣相互接觸后的相互碰撞
多民族地區,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例如,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有將掃帚平放在地上的習慣,認為這樣不會樹立敵人。而漢族則多豎放,認為不容易滋生細菌。漢族逢年過節時有燒黃紙祭祀祖先的習俗,這讓許多少數民族不理解。而少數民族每天做“乃瑪子”也讓許多漢族同胞覺得不可思議。
總結
綜上所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與生活緊密相聯,在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些風俗相互糅合在各民族中,但糅合的只是表面的細小的方面,最核心的部分短時期內不會變。因此在多民族地區,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各民族彼此尊重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宋蜀華、陳克進.《中國民族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年5月.
[4]曹紅.《維吾爾族社會方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5]張公謹.《語言與非物質文化》【J】民族文化遺產,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輯.
[6]張洋.《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積淀>[J]新疆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掃塵,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2、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著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3、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說是為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來源:文章屋網 )
1、貼春聯。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據說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2、掛年畫是中國春節特有的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新年里,將年畫掛在門上或掛在壁上。由古代貼門神演變面來,原為驅邪,后變成烘托新年熱鬧氣氛和表達人們歡樂的情緒。
3、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賞月。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
5、插茱萸是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來源:文章屋網 )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每每該節日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慶祝,像吃粽子,劃龍舟便是大家最常見的,由于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會提前包好,所以2022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成了大家愛最為好奇的。一起看看吧。
2022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2年端午節是6月3日星期五。
今年的6月3號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國不同的地區,叫法有而不同,比較常見的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地臘節、菖蒲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還有一些地方則叫女兒節,浴蘭節、五蛋節的,等等。在日本,端午節還被稱為男兒節。相傳,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2022年端午節是哪一天
2022年端午節是6月3日。
端午節是哪一天試試下很多人閑聊的時候都有經歷的,不過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區又將五月十五稱為端午節。為了區分,便將初五定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為大端午。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午節,端陽節,天長節,解粽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女媧節。古人于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時,曾被稱為詩人節。在古代,又是特龍圖騰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動日。吃粽子便是端午節的習俗。
2022年端午節有啥風俗習慣
我們地區,端午節稱端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在農歷五月五日端陽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要包棕子,去采菖卜、艾草葉,前傳后教說可以避疫防滅,或用雄黃酒撒屋周圍可避蛇入宅的習俗。去江邊看劃龍舟,紀念屈原、五子胥,再早劃龍船還要撒包子饅頭入江,叫魚不要吃屈原。現在劃龍舟,在江里去捉鴨子等節目。
(來源:文章屋網 )
1、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認真學習貫徹《包頭市清真食品管理條例》。
3、守望相助適應新常態,團結奮斗謀求新發展。
4、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
5、民族團結手牽手,和諧發展心連心。
6、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
7、認真開展我市第八個民族政策宣傳月活動。
8、中華同源,你我同心。
9、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10、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
11、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發展。
12、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共同邁向小康社會。
13、認真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4、民族團結始于心,和諧包頭踐于行。
15、保障各民族的平等,維護少數民族公民的合法權益。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17、認真推進民族法治建設,共建民族和諧包頭。
18、群策群力宣傳民族政策,同心同德維護民族團結。
19、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20、努力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1、中華民族是一家,民族團結靠大家。
22、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民族大團結,促進全市大發展。
23、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24、團結凝聚力量,奮斗成就夢想。
25、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戰略,維護民族團結、
26、維護民族團結人人有責,共享繁榮穩定人人受益。
27、和諧家園源于一點一滴,民族團結始于一言一行。
28、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
29、深刻領會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八個堅持"的科學內涵。
30、草原百草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
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
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
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
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最高興的莫過于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了。每逢過節,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喜氣洋洋,在節日當中也會有許多有趣、難忘、熱鬧的事情發生,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隨之而來,例如: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是怎樣形成的?……針對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案抓住這一時機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圍繞“獨具匠心的端午節”為主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書店、走進計算機室、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走進社區……廣泛地開展閱讀交流、調查分析、實踐體驗等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維引向深處,從而進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圍繞“獨具匠心的端午節”這個主題,從“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你想怎樣過端午節?”這三個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人人動手,個個參與,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研究目標可歸納為: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如:了解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人們為什么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鏈和五彩線等有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節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再暢想一下“我想怎樣過端午節?”
2、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3、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怎樣過一個獨具匠心的端午節”?
四、課題實施的步驟
1、提出問題
(1)你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關于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2)在我們這兒過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呢?你知道哪些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呢?
(3)你打算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呢?
這些問題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教師只是為他們創設了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與展開
(1)組織調查
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個小組長,由組長組織調查了解有關部門端午節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整理成文,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在調查過程中是通過什么渠道調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2)網上閱讀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網瀏覽,查閱一些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并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
(3)協作交流
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提議學生相互協作,學會自己想學會的一些風俗習慣的做法。例如:編手鏈、包粽子、折葫蘆等。
3、應用與深化
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讓學生設計自己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并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有關端午節詩歌的搜集,鼓勵學生培養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