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論語全文翻譯

論語全文翻譯

時間:2023-05-29 17:49: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論語全文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語全文翻譯

第1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四、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第2篇

關鍵詞:語用充實 交際語境 語言語境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合作項目(L15EYY005)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認知語用翻譯研究

一、引言

語用充實興起于20世紀末,是詞匯語用學的一個分支,是關于語言交際的認知研究,因此對于認知語用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語用充實存在于人類的言語交際中,是一個語用過程,“一種詞匯語用現象,指言語交際者充分調用語境將語言使用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詞義加以確定化的語用認知過程”。語用充實也大量存在于翻譯這類特殊的跨文化語際交際中,西方學者Sequeiros最早將語用充實應用于翻譯實踐中,他認為翻譯中的語用充實應叫語際語用充實,因為翻譯是語際之間的,語用充實也應該是語際間的。翻譯中的語用充實區別于日常的言語交際,譯者要對原語的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加以充實,同時評估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順英譯文讀者的語言邏輯,使譯文讀者以較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好的語境效果。

“中國典籍英譯對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典籍英譯也存在著一定的翻譯難度,這是因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價值取向的不同,語言和文化習慣的不同導致了表現方式和風格在認知上的偏差。作為儒學典籍,《論語》英譯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關注。目前從語用充實視角研究《論語》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關聯順應理論,以《論語》為分析文本,展開對典籍翻譯這類特定跨文化語際交際的研究,例證語用充實在典籍翻譯中的重要性。

二、語用充實與典籍英譯

根據語碼論,人類的語言交際是對信息進行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即對交際信息的傳遞與理解的過程。但是由于說話者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詞匯信息或表達式等局部信息的不確定性以及模糊性,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語義信息與語用意義之間的松散性,也正是這種語言使用的松散性造成了聽話者對于交際信息的解讀障礙,導致交際失敗。成功的交際是交際者根據其所處語境,對交際中的松散信息進行語用充實,以實現對交際信息的精確解讀。因此,語用充實在言語交際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對松散信息的語用加工,以彌合語言編碼信息和交際信息之間的空缺。

文化和語言的差異造成了語用意義和語義意義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語用意義和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這種松散關系造成了翻譯轉換過程中一定程度以及形式上的損失,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來補償。“語用充實可以調整語用意義和語言符號之間的松散關系,所以它在言語加工領域的研究尤為突顯,并對翻譯過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陳吉榮認為語用充實具有代償性、認知性、關聯性、動態性、推理性特點,其中代償性是基于語用等值的角度,主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通過等效、替代等手段對言語行為中的交際性損失進行補償;認知性指的是“言語交際者充分調用語境將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詞義加以確定化的語用認知過程”。關聯性指代話語和語境的關系,通過顯性內容、語境假設和認知效果之間的相互調整得以進行,從而使指稱不明的因素加以具體化和明示化;語用充實的過程涉及語用擴充或語用收縮,這兩個語用加工的環節具有動態性;語用充實又指的是對語境進行推理或者對缺省的內容進行闡釋,因而具有推理性。

翻譯本身也具有上述特點。翻譯首先是“對原語的信息理解,然后才是通過另一種語碼對該信息的恰當再現,語碼轉換的重點在于意義或信息的表達”。語用充實不僅是一種語用認知過程,也是一種翻譯重構策略。典籍翻譯也是一種文化信息在語言形式上的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形式如社會、宗教、習俗等文化信息的損失,或者文本在銜接以及連貫上的虧損,這是由于典籍翻譯時間跨度大,是一個雙重的由古漢語轉換成現代漢語再譯為英語的過程,并且中西思維、語言以及文化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西方哲學認為語言的不可通約性造成了語言在表層結構上的差異性,體現在文化上就是文化概念的空缺,即所指意義與聯想意義不同步。“由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存在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任何翻譯從整體而論都難免發生損失,尤其以典籍翻譯為甚”。

語用充實作為一種語用補償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典籍翻譯過程中的損失問題,即意義和符號之間的松散關系。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總是需要依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或者語用收縮。其中,語用擴充是一種文化手段,可以使原文中的社會、宗教、習俗等信息實現等值翻譯;語用收縮是一種語言手段,對譯文中的時間指示或者文本銜接等信息進行調整,使得上下文聯系更加緊密,行文更加連貫。語用充實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譯者對原語信息進行語境化理解,在譯語表達中進行語用充實,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語用等值和交際意義的恰當再現。

三、《論語》英譯中的語用充實

《論語》是先秦哲學典籍,以語錄的形式出現,行文簡潔,語言風格簡約明快,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因此它的外譯對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著積極意義。作為一部文言散文集,《論語》所含語境信息極少,文化信息極多,翻譯時難免出現一定形式的信息損失,因此需要對缺少的信息進行充實。Verschu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將語境具體劃分為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譯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對原文的松散信息進行補缺,對譯語進行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的順應和信息充實,實現原文和譯文的最佳關聯和語用等值。

(一)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

語言語境主要是指語言使用中所涉及到的詞匯、句子、段落以及文章上下文、語言風格等相P語境,譯者要準確把握原文的隱含信息和語言風格,同時注意語篇中上下文的邏輯語義關系,以譯文讀者的動態認知語境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信息充實,使譯文銜接連貫自然的同時再現原文的語言風格。

例1: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譯文1:Confucius said, “If a person learns without thinking, he will get deceived. If a person thinks without learning, he will get confused.”譯文2:The Master said,‘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分析:例句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格,論述了學習過程中“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孔子主張學思并重。譯文1順應了西方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由“兩個if ”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來引領全文,在主句中添加了原文所隱含的主語 “a person”,充實了上下文的語境信息,對“學”和“思”的翻譯都是遵循先動詞后動名詞的規律,與原文的句式結構保持一致,體現了原文的語言風格。譯文2則是和原文無主語的句式結構保持了一致,對“學”和“思”的翻譯都采用了名詞形式,基本傳達了原文在句式結構上的對稱,但在對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上沒有譯文1效果好。

(二)交際語境的信息充實

交際語境是一種非語言因素,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語境成分。譯者在交際語境中處于主體地位,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因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語境因素在言語交際中刺激并激活譯者的認知機制,從而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其中,物理世界是指時間與空間在概念意義上的特殊指稱關系;社交世界指代社會環境和社交場合,在語言形式上則體現出一定的社交文化語用差異,受認知、社會以及文化等因素制約;心理世界是針對交際主體的,指影響語言選擇的關于交際雙方的信念系統、情緒、愿望和意圖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三個世界的特殊因素,在保證正確傳遞原語信息的基礎上,以合適的語言形式對這三個世界的信息空點進行充實,從而明確交際信息,使得交際的語用效果得以再現。

例2: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2.1)

譯文1:The Master said,“He who rules by moral force (de) is like the polar star, which remains in its place while all the lesser stars do homage to it.”(Waley 2013)

譯文2:Confucius said “He who governs a state by means of virtues may be compared to the Dipper, which stays at its place and many other stars turn around it.”(王福林,2011)

分析:例句論述了“德”在治理國家發揮的積極作用,以“譬如北辰”強調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北辰”被眾多天體環繞,占據著核心位置,有著分辨方向和指引道路的作用,暗示著施政者要想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需要以德治國,施行仁政。在對“北辰”的翻譯中,譯文1和譯文2采取了直譯的翻譯策略,分別譯為 “the polar star” 、“the Dipper”,直接表達表層意義,但是“北辰”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并沒有體現出來,出現了社交世界的信息空缺。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典籍翻譯中的語用充實,結合具體例證,從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和社交語境的信息充實兩個方面來論述,指出語用充實在典籍翻譯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用充實針對翻譯中的文化、社會、認知等信息空點進行語用策略上的信息加工,強調認知語境等因素的制約作用,使得譯文讀者通過語用充實實現和原文的最佳關聯。

參考文獻

[1] Sequeiros,R.Interlingual pragmatic enrichment in translation.[J].ournal o f Pragmatics,2002,3(4):1069-1089.

第3篇

關鍵字:文學翻譯 語境 維度

茅盾認為:“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像在閱讀原作時一們愛到啟發,感動與美的感受。”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映像,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反映了其民族的心理特點、思維模式、意識形態、審美情趣、等,語言的交際功能只有在合適的語境中才能圓滿地完成。文學翻譯作為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必然是與語境息息相關的。語境本來就是語言的客觀屬性,而翻譯包括文本的轉化與生成過程,所以,語境也屬于翻譯的客觀屬性,必須在翻譯過程中得到重視。

一、 語境的概念

語境即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從宏觀來說,語境指的是語言的使用環境,指影響語言交際者交際的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語境對語言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對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語境因素對于語言形式及其所要表達的意義起著制約和解釋作用,同時也制約著翻譯過程中對該語言形式的理解和表達。

二 、語境的功能

(一)制約功能

語境的制約功能指語境對語言生成和理解所起的限制作用,是對說寫者使用語言的制約語境的制約不僅表現在語用方面,同時也表現在語義方面,詞語的語義也常常也受到語境來制約。

(二)解釋功能

語境的解釋功能是指語境對于言語活動中的某些語言現象的理解和說明。一定的言語單位,只有依靠相應的語境才能得到解釋。

(三)生成功能

生成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指語境可以生成會話含義。句子一旦進入了語境,語句的規約意義就表現出了它的豐富的話語意義,它一般表現為言在此而意在彼,我們稱之為會話含義,它是表述語用主體真正的意旨所在。

(四)填補功能

交際中利用上下文發生的合理的省略是常見的語言現象,而且并不影響表達,反而使表達言簡意賅。這種現象主要是語境對這樣的缺省的填補功能所致。

(五)預測功能

語境的預測功能可以從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兩方面來考察。就表達主體而言,要根據語境預測來決定言語表達形式和方法。

三 、翻譯語境的維度

(一)語言語境(1inguistic context)

語言語境,也被稱為上下文語境。這里指的是語篇自身結構有序的銜接以及連貫的邏輯。在翻譯時,譯者有必要多讀幾遍原文,把原文各句段熟識并融會貫通后,在腦海中形成對語篇的一個清晰的脈絡。翻譯過程中要首先保證詞語翻譯正確,段與段之間句子安排得當,文氣貫通,邏輯明晰,再注重段與段之間的連接及全文的流暢。

(二)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

情景語境是指文學作品產生時的環境,其構成的要素包括有語場,語篇基調和語篇方式。語場指實際發生的事情,包括語篇發生的環境、談話話題、說話人及其他參與者所參加的整個活動;語篇基調指參與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包括參與者的社會地位以及說話者的態度和想要實施的意圖;語篇方式指語言交際的媒介或渠道。情景語境指語篇涉及到的具體場景、事件、時間、地點、參與者等。一個詞的詞義和話語意義常常不僅僅是由其語言因素來確定,而是由詞匯和話語所出現的情景來確定,也就是說要確定詞義和句義需要依賴情景和語境。

(三)文化語境(culturalcontext)

文化語境指的是整個語言系統的外部環境,包括其所受的政治、經濟、宗教、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它不只為語言提供了環境,同時也為另一種情境語境提供了背景。原語篇是在原社會、文化的背景下產生并傳播的,它有其自己的歷史、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而譯文則是在譯語社會、文化背景下傳播的。這就需要譯者起到跨越兩種文化的橋梁作用,在充分理解原語篇文化語境的基礎上,從譯語的文化語境著眼,將原語篇信息重新表述為譯文讀者所能接受和可以理解的連貫語篇。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文化語境的概念,功能以及從其維度出發分析在翻譯中不同語境區分, 但是研究并不深入。翻譯是一項多樣復雜的工作,文學翻譯更為艱難,譯者不僅要能夠熟練運用源語和目的語, 還必須掌握兩種語言背景知識,在翻譯的過程中結合語境的知識為讀者帶來更為準確并帶有情感的作品。

參考文獻:

[1]N ida, Eugene A. L ang uag e Cu l tu re and T ranslating [M]Shanghai : Shanghai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 i on P ress, 1988

[2]陳治安, 文旭. 試論語境的特征與功能[J] . 外國語, 1997

第4篇

拉格拉爾?鮑德松先生早在30多年前就已與中國結緣,而這條紐帶的開端,正是北京大學。

少年時期的鮑德松便對“神秘”的東方懷有極大的熱情。當他還在冰島讀高中的時候,便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產生了好奇,他天天坐在課桌前,遐想著8000公里外中國的圖景。這種求知的期待越來越濃烈,鮑德松決定親身前往中國。很快,成績優秀、能力突出的他申請到了冰島國家獎學金,開始了在遙遠國度的全新旅程。他與北大的不解情緣也就此展開。

一開始,鮑德松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思想。在當時,這些是哲學系的主修課程,于是他選擇了相對深奧難懂的哲學系。“我認為現在的系主任王博教授說得很對:‘哲學也許不會讓人一見鐘情,卻可以使人受用終生’。”至今,鮑德松仍然為自己當時做出的正確選擇而自豪。“推開北大的這扇哲學門,便展開了一個更深遠、更廣闊的新世界。”那時正值“”后期,北大生活條件很艱苦,想洗個澡都不容易。鮑德松作為一個來自“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學生,對用“搓衣板”洗衣服這樣的經歷都感到十分驚奇,以至于現在仍把它作為當時生活中的一大“趣事”。他也是一個“文藝青年”,常常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內游玩,領略古都風貌。海淀在他的記憶里是塊大荒地,“以前的北大周圍都是農村,我騎自行車到天安門,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農田。”

湖光塔影里4年的學習與生活,使鮑德松對北大產生了極其深厚的感情。“在我的心目中,北大很美,很自由,是一個創造思想、讓學生塑造理想的大學,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雖然當時普遍來說中國思想比較保守,我來的時候又是‘’后期,但是北京大學卻一直保持比較自由的校風,這讓我很敬佩。現在我回到北京大學,看到學校仍舊秉持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偉大精神,我感到非常高興。”

鮑德松參加了北大哲學系的一百周年慶祝活動,他對朱善璐書記的講話非常認同:“近幾年的金融危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危機,更是思想上的危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大學更應成為一個提高我們思想認識、幫助我們堅定理想的圣地。”

中國文學:終身的摯愛

在對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系統性地學習中,鮑德松漸漸發現他并不真正了解中國社會。中國人對馬列主義的理解和西方不太一樣,他認為“中國式闡釋”的馬列主義離不開中國傳統,理想才是中國革命的情感維系。

于是,這位“文藝青年”不再滿足于枯燥的理論學習,他漸漸對中國的傳統思想產生了興趣,并在其中發現了真正的快樂。鮑德松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國傳統經典《論語》《道德經》,那時這些書籍還屬于敏感的內部藏書,不準學生隨意借閱,直到1977年“”結束后才被正式允許借閱。“他徹夜讀這些古書的熱情,堪比當年別的男生讀武俠小說的那股勁兒。”鮑德松的好友、北大中文系77級校友黃怒波回憶道。《論語》《道德經》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尚難以讀懂,但是這位充滿激情和好奇心的冰島人卻充滿了信心,他不斷地查字典、詢問同學和老師,終于逐字逐句地讀懂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在他看來,這些傳統哲學,正是理解中國社會的一把鑰匙,人們復雜的行為都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尋源頭。于是,鮑德松開始把《論語》翻譯成冰島文,先介紹基本概念,然后翻譯全文,把古老中國的文明傳向了遙遠的冰火之島。“我翻譯《論語》《道德經》,不僅是為了向冰島人民介紹中國的傳統思想,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增強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翻譯著這些古老而睿智的文字,鮑德松覺得,中國古代先人的智慧滋潤著自己的心靈,增強了自己內心的力量。“不過在《論語》方面,我還是個學生。”他孩子氣地笑了笑,謙虛地說。

鮑德松也對當代中國文學充滿熱情。他熱愛詩歌,并一直在創作詩歌。他也為莫言獲諾貝爾獎而掀起的“中國文學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隨著社會的變化,文化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中國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加國際化了。但是,它仍然脫離不了濃重的中國色彩。我想,日后中國文學決不會完全西化,作家們會更加重視、傳承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雖然文學會不斷地變化,但其核心的中國特色是不會丟失的。”

管鮑之交

在北大簡單快樂的日子里,好學且熱情的鮑德松結交了許多朋友,更與當時正在北大中文系就讀的學生、現在的著名詩人、企業家黃怒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時留學生數量很少,他們也和中國同學住在一起。鮑德松沒有和黃怒波住在一個寢室,但同住一個宿舍樓,彼此又都愛好文學,一來二去漸漸熟識了。1977年,中國剛剛恢復高考,大學新生多數沒有上過高中,很多都是知青和“工農兵”學員,曾經下過鄉做過一線勞動,也當過教師、干部、生產隊長,雖然閱歷豐富,但是基礎知識水平并不高。而在鮑德松看來,黃怒波卻是一個例外。“他那個時候是一個很突出、很優秀的學生,不僅個子很高,而且學問也很高。他入學時就已經在文學上有了很高的造詣。”黃怒波在談到兩人的友誼時,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冰島盛產羊毛,每次鮑德松的媽媽給他織毛衣的時候,也會給我織一件,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兩個人的友誼就在這樣的惺惺相惜和“有福同享”中不斷加深。

30年后,一個是冰島駐華公使,一個是著名詩人、企業家、慈善家,舊時延續至今的情誼又有了很多新的內涵――黃怒波曾投資百萬美元建立中冰文化基金,從事中國和冰島的文學譯介,鮑德松在籌建準備中幫了很大的忙。前幾年黃怒波還籌劃在冰島租賃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綠色生態旅游,鮑德松也幫他前后奔波。為了分享他倆共同的愛好,鮑德松也常常出席黃怒波的探險專題展覽、新書研討會。冰雪覆蓋的童話王國和黃土覆蓋的文明古國,似乎又因兩個北大人的友誼而增添了更深的牽絆。

公益:一個“富有理想的概念”

鮑德松本人十分熱衷于公益事業。2010年,在鮑德松及其夫人的倡議下,冰島駐華使館在四川涼山援建了“冰華希望小學”,鮑德松也時常去涼山看望小學里可愛的孩子們,希望他們“長大后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機會來冰島看看。”

北京大學第九屆國際文化節以“公益前行――世界夢想傳遞”為主題,讓鮑德松先生大為贊賞。“公益,它與北京大學所秉承的‘理想’傳統相吻合。我非常欣賞北大人為追求理想而生活,他們的奮斗以自己的理想為準則。這樣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生做北京大學校長的年代,先生本人不僅以教育作為理想,而且他也會說世界語,以國際和平友好作為終身的奮斗目標。假使先生能夠活到今天,看到現在的北大有著每年一度的國際文化節,又以‘公益’這樣富有理想的概念為主題,他一定會十分高興和欣慰的。”

鮑德松用儒家學說做了進一步闡釋:“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在《論語?里仁》篇中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做公益事業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更多的君子,讓更多的人以道德為其價值判斷的準則。”他還介紹了冰島公益的發展狀況。冰島作為一個只有30多萬人的小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親密,所以他們對公益事業比較敏感和熱情。而且冰島位于板塊交界處,時常有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人們對自然災害有種“與生俱來”的真切感受。“冰島的老百姓會為受災地區的人民迅速提供經濟援助。即使是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國外發生了自然災害,例如汶川地震,雖然和冰島人沒有什么關系,但他們還是會籌款幫助那些在災害中蒙受苦難的人們。”

第5篇

關鍵詞:翻譯標準;信;基礎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66(2008)10-0122-01

翻譯即不同語言之間或同種語言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之間在使用實踐過程中的意義的相互轉換。人類社會各個語言系統的相繼形成,不同語言系統開始彼此交流,翻譯活動也隨之產生。翻譯活動的終極產品是譯文,而翻譯標準是翻譯活動必須遵循的準繩,是衡量譯文質量的尺度,也是翻譯工作者應該努力達到的目標。

在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翻譯標準當數1898年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信、達、雅”標準:“信”是指“意義不倍本文”,“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于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于共喻,則當前后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嚴復,1984:1)這在明確了“達”的含義的同時,厘定了“信”與“達”的關系問題。“達”并不啻指通順,而且要“以顯其意”,把原文的內容,精神,風格等在譯文中很好地表達出來,使譯文的讀者能夠充分理解原意。做到了這樣的“達”,才能做到“信”。“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可見“達”為“信”服務,這就是兩者之間的關系。頗遭后人非議的“雅”,其實質是雅正,即用純正而標準的漢語,而不是像有些論者所謂的古雅或俗雅。“荀子曰:‘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又有《釋名》對于‘爾雅’的解釋:‘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王宏印:2003,101)。

由此可見,在進行翻譯實踐時,應嚴格遵循翻譯標準,尤其是“信”的標準。

一、翻譯過程要以“信”為主

如引論所述,所謂“信”,就是譯文忠實于原文。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忠實于原文的意義、忠實于原文的風格和忠實于原文的形式。

首先,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意義。翻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原語的信息內容傳達給目的語讀者,因此譯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原作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再現出來。譯者不可隨意增減、篡改和歪曲原作想要傳達的內容。把“Talk/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譯作“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很明顯沒有忠實原文的內容,而是把它中國典故化了。而對于不了解中國典故的人來說,對這種翻譯就會覺得不知所云。這樣的譯文只會誤導讀者。另外,“He is 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有人把它譯成“他就像泥菩薩過河”。這句譯文就很好地再現了原文的思想內容,既保留了原文形式,又再現了原文意義和說話人的輕視語氣,可以說譯到了忠實。好的譯作既不會誤導讀者,也不會歪曲、篡改原文思想內容。翻譯就是要,因此譯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原作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再現出來。譯者不可隨意增減、篡改和歪曲原作想要傳達的內容。

其次,譯文要忠實于原作的語言風格。文學上常說的“莊文恣肆,墨文謹嚴,孟文犀利,韓文峻峭,荀文淳厚”(轉引自王耀輝《論語言風格及其類別》第一頁)即是對他們各自的語言風格的概括。正所謂“文如其人”,由于個人的文學、藝術修養等的差異,其作品也就展現出不同的格調。翻譯不同人的作品應做到盡量保持原作的風格。另外,不同體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以詩歌的翻譯為例。詩歌翻譯可謂是文學翻譯中最難把握的部分。譯作要在準確再現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展現出詩的意境和韻味。

第三,譯文應盡可能忠實于原作的某些形式。好的譯文應該在不歪曲原文意義和風格的情況下,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形式。由于各種語言的形式和對同一意義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很難把原文形式完全再現出來。如詩體中的音韻、格律等音系特征,與音、形有關的文字游戲,在譯文中幾乎難以再現。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比喻、諺語、成語、俗語也經常難以做到形式上的對等。至于各種語言特有的詞類、句法結構以及語序,句子長短等更不可能與原文保持一致。所以,對原語形式的忠實只能是部分忠實。然而,語言間畢竟還存在許多共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對等是可能的,而且有時是必要的。另外,譯文還要忠實于原文的語言環境和文化因素。語言是人們交際活動的產物,語言的使用離不開交際,而語言交際必須切合語言環境。因而,在翻譯中要把握原文賴以產生的語境,仔細考察詞或句子在某個特定場合或者特定時代的特殊意義,才能領會到原文的意義和功能,選擇恰當得體的表達方式,忠實譯出原文。

二、“信”是其它翻譯標準的基礎

受西方新批評理論和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的影響,一些國內的研究者得出了以下大膽的結論:沒有必要在“忠”與“不忠”這一點上爭論不休,翻譯已經文化轉向,不再受文本的約束,譯者已經解放。這種由來已久的“忠實綜合癥”,或者說“忠實幻想癥”――只不過是一個烏托邦的想像,一個理論神話(黃漢平,2003)。作為傳統翻譯標準的“信”(忠實)的“神話”正在走向“終結”(譚小蘭,2002)。但筆者認為,翻譯實踐必須以“信”為主。

首先,翻譯應以“信”為主是經長期實踐證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準繩,有其豐富的理論依據。支謙所謂“因循本質,不加文飾”,說的就是“信”的方法,玄奘的所謂“五不翻”,則更是談論忠實于原文的問題。魯迅也認為,在供給知識分子看的譯著中,應主張“寧信而不順”的譯法。談的又是“信”的問題。錢鐘書則提出了“化境說”,即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其次,就翻譯的目的而言,進行翻譯活動就是要把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風俗等引入本族文化,或為不同語言條件的國家、地區提供交流平臺。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加強各文化圈之間的聯系,促進跨文化交流,并保證該交流的實際應用價值。所以,譯作應符合原文的文化內涵,遵循原文的措辭特征,保持原文的語體語氣,在嚴格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做到“通順”、“雅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文化交流服務,使不同文化得到真正的互補發展,實現不同語言使用集團的精確的意義互換,最終保證翻譯目的的順利實現。

三、以“信”為首要標準有重要意義

首先,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在眾多譯者的努力下,大量外國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作品和著作譯介進來,讀者對西方文化和西方語言的了解和了解的水平也大大提高,這就要求譯文更接近原文特點,更具有原文文法與句法結構特點,哪怕行文看來不流暢、不優美、不讓人一下子習慣,因為“當來源語言和接受語言代表十分不同的文化時,在翻譯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基本的主題和情節無法‘歸化’”(Nida,1964:168),但是它卻可以把一個更大的思考空間提供給讀者,使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主觀上更好的融入作品。另外,在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來看,譯者只有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語言和各方面修養,最大限度理解原文,最大限度地保持對譯文的“信”,對讀者的“信”,才能使讀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各國真實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化、科技文化、意識形態(政治的、哲學的、價值觀的等)文化、民俗文化等。這樣,翻譯的真正意義才會得到體現,翻譯理論的研究才會進一步深入。否則,故意脫離原作,誤讀、誤譯,只會使翻譯實踐遭到貽誤,對中國翻譯理論的發展形成障礙。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王宏印.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黃漢平.文學翻譯”刪節”和”增補”原作現象的文化透視[J].中國翻譯.2003.4

[4]譚小蘭.翻譯標準的解構分析[J].福建外語,2002,(1)

[5]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M].Leiden:E.J,Brill.1964

[6]鄧志輝.跨學科語境中的翻譯研究[Z].中國翻譯.2006.1:36

第6篇

學生到高中階段應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何總不見效果,學到選修教材了學生又應怎樣學習歷代文化經典呢?本文欲以《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為例淺談其教學的有效方式。

一、教學目標甄選問題

評價教學有效性即看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要求,那么選修教材的文化經典教學目標與必修課有無關聯又是何關系?選修教材之“致同學們”有這樣一段話:“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既包括讀寫聽說能力的養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完善與人格的提升。選修課程同樣指向這一目標,和必修課程比起來,選修課的學習應當更要求打開思路,發展個性,更加需要主動地學習”。這顯然是針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設定的教學要求,但選修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可與必修課程重復,更應側重文化解讀和人格培養,體現選修課注重個性發展的特點。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即學生學習古文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困局,有人提出 “教學中要緊扣教材進行視頻觀看、課堂討論、精彩辯論、文章寫作等方式去實現有效研讀”,也有老師索性只求翻譯串講理解大意作罷,這雖有行事的道理,但我總以為此皆舍本求末不得學習要領。

學習是什么?在泰勒看來,“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取決于學習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提上日程,“在組織學習經驗時,要達到‘邏輯組織’與‘心理組織’的有機統一,絕非易事” ,但忽視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的成熟性,于是任意削減學科內容的深度、廣度,降低教學難度,于學生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升無益。毋庸辯解學情如此,只須自問在實現教學目標的跋涉路上是否盡心盡力,而非退而求其次。沒有學生在學習上的螺旋式上升,何來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對步入高二下學期的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略加了解,即可知曉他們更偏向沉默,更偏向于安靜地沉思,在這時若仍側重聽說讀寫的語文教學,只會讓語文課堂缺乏應有的智慧和深沉。高二學生進入選修文化經典研讀時就應側重“自主地文化研讀”。

如何做到“研”,首先就體現在“自主”上。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就是不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是由學習者通過一系列發現行為發現并獲得學習內容的過程。這一階段的高中生面對選修教材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積累,教師可將較難詞句串講翻譯后,讓學生自主翻譯全文并歸納大意;接下來“研”什么?顯然應側重研究文化。“這也足以證明,語言本身就是思想,語言是創造,語言是文化,語言不只是外殼”,“學生在學習語言時,似乎是在學習掌握一種工具,可意義遠非如此;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使自己成為人的過程,是確立自己的真實存在的過程,是讓世界呈現在自己面前并讓自己進入這個世界的過程”。

“選修制度是個性化教育、個性化課程的有機構成,是支撐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選修教材的學習一方面發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主體發展可能性,另一方面承擔起塑造學生成為社會出色成員的課題。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研讀》從歷代文化經典論著中編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章節,內容涉及儒、釋、道三教的經典以及歷史、倫理、科技、文學等各個方面,綿延先秦至近代幾千年的文化發展脈絡,這就需要學生掌握閱讀文化論著的知識和方法,養成獨立探究、主動獲取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真實地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跳動的脈搏,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探討思索經典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作用,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簡單點說,其實就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返回自身找尋文化基因、重塑文化人格。

二、有效教學方式的甄選問題

以《儒道互補》單元教學為例,筆者認為學習本單元的課堂,學生始終閃現著思考的智慧火花。

儒道兩家互為兩極相得益彰,若總以學者成果示人或簡而化之,難免有束之高閣、不食煙火之嫌,不利于學生親近它們,更何談學懂,唯有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其思想精髓。

(一)《論語》十則教學方式

第7篇

    一、運用緣由

    1.貫徹課程目標、轉化教學方式的需要

    課程目標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歷史原始文獻,能使學生體驗“真實”歷史,自己探索研究歷史的方法,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結論,真正提高學習技能。

    2.適應高考試題特點、應對高考命題方向的需要

    近年來高考命題呈現如下兩大特點:一是選擇題普遍使用材料創設情景, 08年全國卷Ⅰ除第23題是直接設問外基本都是用材料創設出情境后再讓學生去分析。二是主觀題材料文字大幅度增多,閱讀量和相應難度增大:07年全國卷Ⅰ第38題材料文字達1033個,40題材料有308字,合計1341字;08年全國卷Ⅰ37題雖然下降至575字,但39題上升至799字,合計1374字。這些發展完美貫徹了高考大綱規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等項能力考核目標。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就應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歷史材料、汲取有效信息、聯系所學知識、依據材料提出問題和探索解決問題。

    二、文獻的收集辦法

    1.教學平時多留心

    以人民版必修一為例,當我們準備“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可以想到查找《》、《》、《》等重要文獻;準備“偉大的”一課時,查找《自衛抗戰聲明書》、《國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等文獻;準備《》一課時,查找《》等文獻;準備“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一課時,查找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等文獻。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要把收集的這些文獻資料的電子版按時間、專題或國別排序成冊,便于以后教學隨時使用。

    2.網絡搜索是妙招

    我們也可以買一些《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甚至《論語》、《拿破侖法典》等歷史資料書籍,不過需要大量時間跑書店和比較昂貴的金錢付出,而且不易直接在電化教學中使用。網絡搜索這些文獻資料就便捷多了。首先,這些文獻資料的電子版在網上一般是免費的,省卻購買的不便;其次這些文獻一般存在網點很多,搜索容易,我的經驗是直接在“百度”(或Google)上輸入“**原文”(例如《》原文)、“**電子版下載”(例如《周禮》電子版下載),回車即可。好多文章、文獻如《》、《宅地法》在“百度百科”中就有完整系統的內容;再次,我們獲得的電子版文獻極方便我們文字處理、加工打印、制作文本和課件,最是方便。

    3.朋友共享囤積快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和交流”,對教師也同樣重要。如果在一個學校內教學組長或備課組長領導組內教師按教學內容或教師專長分工收集文獻資料,包括整理文獻在教學中的使用資料,然后匯總共享,則更能節省時間、拓展視野、共同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結組共享資源。

    4.學生查找有好處

    山東省實驗中學的鐘老師介紹過自己的教學經驗:給學生一個收集題目或范圍,比如“”、然后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到老師郵箱里匯總,課上由學生發表閱讀和提交這則資料的緣由或感想。因此教師布置任務由學生征集文獻資料有如下好處:減少教師繁瑣的機械勞動時間,余出時間對教學進行更深入地探究思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在實踐中掌握收集史料等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等。

    三、文獻的使用辦法

    1.全文和節選

    第一:在教學時使用文獻的全文,一般有如下條件和益處:

    其一文獻本身比較短小,作為文檔或課件呈現給學生閱讀,能使學生了解全貌,形成完整正確的認識,不至于斷章取義。如我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引用了《權利法案》全文:

    閱讀《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原文:

    1.凡未經國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愿,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愿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國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依據材料回答,該法案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王權,保護國民個人的正當權利,規定議會、議員的權力。

    閱讀完全文我們發現,與舊版教科書論述不同的是,《權利法案》不僅只限制王權,還保護國民個人的權利。

    第二:課時充足或學生有充足的課外時間進行探究,教師布置課外活動探究作業(尤其利用節假日)。

    其次:節選使用文獻。其一由于文獻篇幅比較長,并對當前歷史教學而言不全是有效信息;其二、課堂教學或習題設置時,時間或篇幅有限,截取其精華能夠緊扣教學主題,提高學習效率。當然節選一定得是精華,要求教師有“慧眼”。

    例如講解韓非的主張時,只從《韓非子》中節選下面幾段材料:

    閱讀下面材料,概括韓非子的主要政治主張:

    材料一: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事之事,因為之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材料二: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可以禁暴,而厚德不足以止亂也。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注:事:辦事,執行事務;要:決策;效:遵從)

    參考答案:分別反映其“改革、集權、法治”的觀念。

    2.原文和翻譯

    對古代文言文寫成的文獻,如果閱讀沒有太大困難這呈現給學生原文、各別詞句稍有難度的可附加注釋、如果特別難也可翻譯成白話文。

    典型的英文文獻資料也可截取英文原文供學生探究,體驗歷史的真實感。當然如果太難就采用譯文。例如講美國《獨立宣言》時我就采用了一段英文原稿:

第8篇

一、諺語類

A.單項選擇

(2009年湖北黃岡)61. Who said “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 in ancient China?

A. Lao ZiB. MenciusC. Sun Zi D. Confucius

[解析]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溫故而知新”,它出自于孔子的《論語》,故選D。

B.閱讀理解

(A)(2009年阜康任務型閱讀)請分別為下面四則諺語及圖片找到相應的寓意,并把序號A、B、C、D填在答題卷相應的位置。

A. This proverb means that you do something useless.

B. This proverb means that someone is the best of all.

C. This proverb means that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succeed.

D. This proverb means that there’re many things to learn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E. This proverb means that ifyou do something early or before others, you will have more chances and be successful.

71. __________72. __________73. __________74. __________75. __________

[解析]71.由圖片中一位老人讀書可以得知該諺語的意思為“活到老,學到老”,故選D。72.由圖片中一只鶴站立于一群雞中可知該諺語的意思為“鶴立雞群”,故選B。73. 由圖片中的初升的太陽和飛行的小鳥可知該諺語的意思為“笨鳥先飛”,故選E。74.由圖片中一個人對著牛彈琴可知該諺語的意思是“對牛彈琴”,故選A。75.由圖片中一本書和發光的小屋可知該諺語的意思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故選C。

(B)(2009年河南省)

If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you have to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Use these sentences to help you start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s in English.

61. We should try to do things independently(獨立地), rather than wait for help. Do you think our school stops us from thinking independently? How can we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Can we help our classmates to be more independent? How?

62. I find this to be true with my students. If they only recite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y cannot use English well. Have you ever tried to recite many English words? What is the result? Do you know some people that only follow but never think? What is that person like? 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a clever thinker? What is that person like?

63. How can laughter help us in our daily life? Do you think humor is helpful, if we are really sick? Do you know anyone who laughs all the time? What is that person like? Do you know someone who never laughs? Do you enjoy being around that person?

64. Do you have many friends or just a few very close friends? How did you meet your best friend?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a newcomer to your school to help him or her meet new friends? What would you do to help your best friend?

65. How should we eat to stay healthy?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healthy food we can eat every day? Do you eat very healthy food? Or do you prefer delicious but not so healthy food? What food should we avoid eating? Besides eating well, what should we do for our health?

閱讀上面5段語言材料,從A―G中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標題。其中有兩項選項是多余的。

A.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B.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C.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D.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E.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

F.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G.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解析]本文介紹了一些有用的英文諺語,用這些諺語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用英語進行有趣的對話。61. 本段主要說獨立做事情而不是等待別人幫助,與選項D“自助者天助”意思相符,故選D。62. 本段主要說不理解,不思考而僅僅學習是不好的,與選項B意思相符,故選B。63.本段主要說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與選項E“笑是最好的良藥”意思相符,故選E。64.本段主要說朋友的幫助,與選項A“患難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意思相符,故選A。65.本段主要說怎樣健康飲食,怎樣保持健康,與選項G意思相符,故選G。

(C) 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2009年安徽蕪湖市)

Six years ago, Ann graduated(畢業) from college with a degree in Art. Now she is twenty-nine and works for a large computer company. She takes classes twice a week after work. She is learning to use the computer program PowerPoint. “I enjoy the college, but my job doesn’t use the information I learned at college.“ Ann says. ”The course is helping me to do my job better.”

In the past, when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got a job, they usually stopped studying. Today, lifelong learning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In many countries, some people return to school in their late twenties, thirties, or even older to get a higher degree. More people are taking training courses to improve their working skills after work. People can also get degrees or train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Ann’s sixty-year-old mother and father are taking courses in Art and Music. “We love these two subjects. Learning is so much fun.”They say happily,“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81. Ann graduated from college when she was _______.

A. twenty-nineB. twenty-sixC. twenty-threeD. twenty

82. The word“degree” in the passage means _______.

A.溫度 B. 程度 C. 學位 D. 位置

83. More people are taking training courses after work in order to _______.

A. improve their working skillsB. enjoy Art and Music

C. study computer programsD. make more money

8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Ann doesn’t want to use the information she learned at college.

B. People in the past usually stopped studying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C. People can only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ir teachers.

D. Ann’s parents are too old to learn Art and Music.

85.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

A. Internet StudyingB. College Education

C. Art Learning D. Lifelong Learning

[解析]本文通過講述了Ann在工作后繼續學習及她的六十歲的父母因喜歡藝術和音樂而繼續學習的故事,讓人們明白一個道理:終身學習。81. 由句子“Six years ago,…Now she is twenty-nine”可知Ann大學畢業時應該是23歲,故選C。82. 由句子“Ann graduated from college with a degree in Art.”可知Ann大學畢業應該獲得學士學位,故選C。83. 由句子“More people are taking training courses to improve their working skills after work.”可知答案,故選A。84. 由句子“In the past, when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got a job, they usually stopped studying.”可知B句是正確的,故選B。85. 通讀全文,由句子“Today, lifelong learning is becoming more common.”可知本文的最佳標題是終身學習,故選D。

C.完形填空

proverbs(諺語) about friends

(2009年江西省)請先閱讀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從方框所給的詞中選出最恰當的10個,用其適當形式填空。每個詞限用一次。

need remember never like water do another mistake

often friend good rich

Graduation is coming! Many students are leaving school. What are they taking with them? A lot of things for sur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___56___.

We asked some teachers to give us the last lesson.The lesson is proverbs(諺語) about friends. Older people___ 57___ teach proverbs to younger people. Every culture has proverbs. They are short and easy to___ 58___.

There is a German proverb which says, “Friendship is a plant we must ___59___.”It means that we need to take care of friends ___60 ___taking care of a garden. “Only your real friends will tell you when your face is dirty.” is ___ 61___ proverb from Japan. It means that only___62___ friends tell you when you are making a___ 63___ .

My grandfather told me, “Nobody is so___64___that he can throw away a friend.” Everyone___65___friends. Be good to them.

Goodbye, friends! Don’t forget us!

[Keys]56. friends/friendship57. often58. remember59. water 60. like 61. another 62. good 63. mistake64. rich 65. needs

[解析]本文主要通過一些諺語來說明交朋友的重要性。56. friends/friendship 由題意“我們即將畢業……最重要的東西是友誼”,知此處填friends/friendship。57. often 題意“年長的人們經常給年輕人講一些諺語”,故填often。58. remember 題意“一些諺語短而易記”,故填remember。59. water 題意“友誼就像我們必須澆水的植物”,故填water。60. like 題意“它是指我們需要關心朋友就像關心照顧花園一樣”,故填like。61. another題意“來自日本的另一個諺語是:當你犯錯誤時,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會告訴你”,故填another。62. good題意“它是指……時,僅有好朋友才告訴你”,故填good。63. mistake 此處考查的是短語make a mistake“犯錯誤”的用法,故填mistake。64. rich此處指“失去朋友就不會富有”,故填rich。65. needs題意“人人需要朋友”,故填needs。

二、童話、寓言故事

A(2009年湖北省荊門市)

閱讀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短文后的各項任務。

Once the colors of the world argued. All thought that they were the best and most important.

Green said : “Clearly I am the most important.I am the sign of ___(86)___and hope. I’m the color of grass ,trees and leaves. Without me,all animals would die.”

Yellow laughed: “You are all so serious. I bring ___(87)___and warmth into the world. Every time people look at a yellow sunflower ,they start to smile (微笑).Without me there would be no fun.”

Orange shouted: “I am the color of ___88___ and strengh. I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vitamins (維生素).Think of carrots, vegetables and oranges. When I appear in the sky,(89)everyone is shocked at my beauty and nobody gives another thought to any of you .”

(90) Red couldn’t stand it any longer, “I am the color of___ (91) ___and bravery. I am willing to fight for a cause.I bring fire (火) into the blood.”

Their voices became louder and louder.The thunder got angry and the rain started to pour. When they became calm, rain said , “(92) You foolish colors.Don’t youknow that each of you is unique (獨一無二) ? If you don’t agree,just follow me.”They did as the rain told them and together made the most beautiful rainbow(彩虹).

任務一:用下列方框中所給詞 的適當形式完成文中(86)(87)(88)(91)四空,使其語意正確,邏輯合理。(每詞限用一次,每空限填一詞)

dangerous,healthy, happy, life

任務二:將(89)處畫線句子翻譯成漢語。

任務三:將(90)處畫線句子進行同義句轉化。

90.Red could______ ______stand it .

任務四:將(92)處劃線句子變成感嘆句。

92. ______ ______ you colors are !

任務五:

9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

A. All the colors are foolish

B. Getting united (團結) is important

C. Every color is unique

D. All the colors are excellent

[解析]86.life87.happiness88.health89.每個人都震驚我的美,沒有人會再想到你們當中的任何一個。90.no,longer91.danger 92.How,foolish 93.C

B(2009年黔東南州)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Roy, and this is my show. This is a television show for all families, and I know you’ll enjoy it.

Let’s start with a story. Once there was a proud pig on a farm. He thought h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animals on the farm. But it was not enough that he himself thought this: he had to be sure that other animals thought it, too. So he went up to a chicken and asked, “Who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on the farm?”The chicken answered, “You are, Mr. Pig.” Then he asked a dog, and he got the same reply.

Next, he asked a cow. When the cow seemed uncertained of the right answer, the pig looked angry, and showed his teeth, “Oh, you are, of course, Mr. Pig.”said the cow. “Of course,” the pig said,“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At last the pig asked a big horse the same question. The horse lifted one foot, rolled the pig over and placed his foot on the pig’s head.“I think you know the answer now.” said the horse.

61. The Roy show is _________ .

A. a family show on TV

B. for kids only C. a sports show

62. When the pig asked a dog, the dog ________ .

A. said nothing B. said the pig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 said the pig was as important as the horse

63. The horse thought ________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n the farm.

A. he himself B. the pigC. the cow

64. The word “uncertained” means _________ .

A. 相同的 B. 猶豫的C. 令人滿意的

65.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__________ .

A. A pig and a cowB. A farmC.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解析]本文講述了一頭驕傲的豬自以為他是農場里所有動物中最重要的動物的故事,它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是,目中無人。61. 由句子“This is a television show for all families”可知答案,故選A。62.由句子“Then he asked a dog, and he got the same reply.”可知狗的答案與雞的相同,雞的答案是,故選B。63. 由文章的最后一段可推斷出馬的答案,故選A。64. 由句子“the pig looked angry, and showed his teeth”可以推斷出牛猶豫了一下,故選B。65.由全文可以推斷出本文的最佳標題是最重要的動物,故選C。

三、民謠

(2009年遼寧省錦州市閱讀理解)The winter solstice(冬至)has just passed on December 21th. ①It was the shortest day and the longest night of the year. After the solstice, the daytime hours slowly increase. It will be the coldest time of the year. We call this time Shujiu(數九). Every nine days is a jiu. It’s said that the third jiu is the coldest time of the year. ②If the first few days of Shujiu aren’t very cold, we can expect a warm winter. There are many folk rhymes(民謠) about Shujiu. They③描述the cold winter weather. One of them goes like this: “The first and second jiu, you can not hold out your hands. The third and fourth jiu, dogs and cats are freezing to death. The fifth and sixth jiu, you can see willows sprout(柳枝發芽)on the river band. The seventh jiu, the ice on the river melts(融化). The eighth jiu, swallows(燕子) fly north from the south. ④The ninth jiu ends the cold days and after that spring comes.”

We don’t know when the tradition of Shujiu started in ancient China. But it was already very popular during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times. Then poor people didn’t have warm clothes and enough food to eat in winter. So they⑤(害怕) the days. Now, people don’t have so much to worry about.

91.請把①處的英語翻譯成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請把②處的英語翻譯成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請把③處的漢語翻譯成英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請把④處的英語翻譯成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請把⑤處的漢語翻譯成英語。

第9篇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課堂 教學優化 教學策略

以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例,高中文言文選編皆為文學經典之作,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完全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適合學生閱讀。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活動中,沒有掌握文言基礎,不能遷移文言知識卻成為學生學習文言的通病。

一、課程標準掃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文言文教學描述:“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二、高中文言課堂的現狀

1.狀態低迷,學習漸行漸遠。

文言作品歷史久遠,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言表達習慣,現代學生不甚了解,閱讀起來難度大。究其原因,學生學習現代文居多,現代文的表達方式和思想表現形式在學生思想形態中已根深蒂固,更有甚者沒有語言功底,沒有豐富的閱讀經歷。因此,文言閱讀對學生來說,堪比“蜀道之難”。

2.教法老套,高投入低回報。

有些學生讀不懂課文,翻譯不了練習題,教師只能逐字逐句翻譯、全文講解。教師越俎代庖,“大包干”,滿堂灌、填鴨式的文言課堂依然盛行。長此以往,學生依賴、不動手,成為課堂附屬;教師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結果“兩敗俱傷”。

三、文言課堂優化策略

1.文言銜接,文言學習“不脫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初中文言文只要求學生能通讀大意即可,而并不注重實虛詞、句式梳理與積累。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知識,并學會遷移運用。顯然,高中文言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這恰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軟肋。因此,在學習高中文言之前,教師要花一定的課時對初中文言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加固學生文言基礎。在高中文言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與初中文言的關聯性,時常提起初中文言知識,在反復的學習中,促使學生儲備更多的文言知識。

2.重視文言誦讀,培養學生語感。在高中文言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比較功利,重點在傳授文言知識,而輕視文言誦讀。“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誦讀的重要性。可見,誦讀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重要方法。反復誦讀會讓學生感受文言之聲律,熟知文言之字詞,把握文章之脈絡,感悟作者之情感,領略作品之意境。學生在誦讀中獲得了感性與理性的認知,形成了較強的文言語感。教語文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而這種敏感是通過語音形象,通過誦讀真正實現的[1]。

3.回歸語法教學,探尋文言規律。語法是語言結構的規律。它的規則是從無數具體的語句中抽象出來的。它使語義的表達和理解有章可循[2]。分析不了句子成分,看不懂詞性,這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很犯難。課程標準沒有明確規定語法要進行系統、集中的學習,考試大綱也不列入考試范圍。因此,老師就弱化語法,甚至不教。淡化語法教學已是高中教學面對的實情。然而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知識點要講到語法,古文翻譯要用到語法。如:夫晉,何厭之有。這是一個典型的賓語前置句。不論教師如何講解,學生就不理解“之”字為何為賓語。究其根本學生沒有語法基礎,不知道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因此,高中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語法教學。語文知識的學習,既是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是對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把握和運用[3]。語法作為一種程序性知識,教師把程序說清楚了、講透徹了,學生把握了語言規律,文言學習的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4.激發學生興趣,自主探究文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現行人教版文言課程,課文難解字詞都有注釋,學生可以借助注釋閱讀文本。教師只需點撥文本的疑難,教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借助文言工具書,參閱課外資料,學習、總結、歸納文言知識。因此,教師以教材為例,創設情境,運用小組合作、卡片制作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習文言熱情,參與課堂文言學習,課外自主探究文言。興趣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推動力。良好而有益的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它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力,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興趣讓學生由過去被動地、任務式地對待學習轉化為積極、主動、樂意地參加學習[4]。

5.系統歸納積累,知識靈活遷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培養文言人文精神,首先要積累一定的詞匯(實詞和虛詞),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等),掌握一些活用的詞類。然而,這些文言知識都分散在多篇課文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只有把它們集中起來,理解、識記、掌握語法現象規律,學生在自主閱讀才可能“舉一反三”,進行有效閱讀,在閱讀中自覺體味、感悟,內化文言知識。

四、結語

學生難學,教師難教,這是高中文言文普遍的共識。因此,教師熟知課程標準,抓住“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結合學情,立足教材,靈活處理教材,授之以漁,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

參考文獻:

[1]林飛.中學語文誦讀教學淺論[J].麗水學院學報,2013,35(6):97-100.

[2]陳君積.“三個平面”理論與中學語法教學[J].韓山師學報,1995(6):65-66.

第10篇

在談初中文言文信息性閱讀的訓練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初中文言文的特點。從文章的角度來說,初中教材文言文課文(不含詩詞)主要有三大類:1.寫景狀物類(大致是15-20篇,主要是游記,不同版本的教材選得比較集中的是:《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陋室銘》《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2.史傳類(《曹劌論戰》《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等)3.諸子散文類(主要選自論語、孟子、墨子、韓非子、列子等,文體有語錄體、故事、議論文等)。我們把這三類選文按表達方式劃分,可以看出大多數文章是側重記敘描寫的,這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他們的認知水平。為了便于論述,我再把它們大致分為寫景抒情類和敘事類(議論類只有2-3篇,本文暫不涉及)來討論。

顯然從閱讀理解、積累的角度及教學策略看,寫景抒情類和敘事類文章是有較明顯區別的。寫景抒情類散文著重指導學生誦讀體情,如《醉翁亭記》,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并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嘆句調,來抒發太守樂而忘返的復雜心緒。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三個虛詞“而”,有的句子中運用了狀語和謂語,以便于更好地描述動作狀態使動作更加直觀、形象。例如,文中有這樣的句子:“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句子是利用的主謂結構,把兩個因果關系的詞聯系起來。例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還有的句子直接用一個謂語把因果關系的兩個詞聯系起來。例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給人描繪出了漫山野花香的場景,讓人浮想聯翩。后半句就仿佛是在烈日的樹蔭下,給人營造了一個乘涼賞花的美妙場景。這些美妙的景色描寫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范文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身邊的景色,然后用這些在文中學到的種種句式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想,用自己的方式把看到的景色描繪出來。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對這些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后續的文言文學習中能夠信手拈來,更容易地理解類似的句式。另外,在教學寫景抒情類散文時,要讓學生明確寫的是什么景,特點是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抓住了景物描寫,才能緣景悟情。

敘事類的文章中,重點是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思想觀點,有的則要明了歷史背景,知人論事。這種深入理解和知識的積累對學生終身發展是有作用的。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有一定的閱讀障礙。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訓練學生閱讀理解的好材料。從文言文閱讀能力測試的角度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上邊提到的兩類文章中的信息性閱讀的訓練。閱讀測試理論把閱讀能力分解為:理解、欣賞、評價三個層面。理解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體現在信息的確認、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釋、信息的整合幾個方面。下邊我就結合文言文閱讀測試談談什么是信息的確認、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釋、信息的推斷、信息的分析及整合。

1.信息的確認。把比較難的句子翻譯成白話,讓學生辨認對錯,就是信息的確認。

例:找出下列句子不符合《孟子二章》原文意思的是一項。

A.若要征服天下,首先就要征服人民的心,而不是用武力去踐踏他們。B.一個國家只有有了憂患意識才能不斷發展,如果總是沉浸在一片安逸享樂的氛圍中那么早晚會被滅完的。C.在這種情況下,是地利不如人和啊。D.人們總會犯錯,但是他們犯錯是為了改正錯誤。

2.信息的提取。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知道文章的關鍵點,一邊閱讀一邊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在掌握這些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理解全文。這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技能。例如,在《核舟記》一文中,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掌握核桃上一共刻了幾個人,他們都分別在做什么?這些基本信息的掌握是理解、掌握文章的前提。

3.信息的補充。在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與重要信息相關的內容以對重要內容作相應的補充說明,使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全文。《岳陽樓記》中登樓者面對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極而悲”,或“其喜洋洋”,這樣的情懷分別源自他們怎樣的人生經歷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4.信息的推斷。在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后,我們就要對文章中一些不理解或存在疑惑的內容進行大膽的推斷。先猜測其大概意思然后再通過閱讀來驗證自己推測的是否正確。這是全面理解文章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最重要的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推斷能力就會逐漸得到增強,我們的閱讀能力也會得到增強,文章中需要推斷的內容就會越來越少。

5.信息的分析、整合:根據要求從原文中找到相關內容做分析后概括回答,就是信息的分析、整合。請看下邊的一道中考題。

唐太宗論弓矢

上謂太子少師蕭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問題:從這個語段中,你認為唐太宗作為一位君主他表現出了怎樣的君主態度?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唐太宗是一個十分關心百姓的皇帝。原文中“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正體現了這一點。在理解到這一點的同時我們還要理解“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這句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唐太宗做出更加全面的評價。

第11篇

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初中 吳云

語文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文教學包括日常情景下的語文教學與教學情景下的語文教學兩大類,而狹義的語文教學僅僅指教學情景下的語文教學。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文本為載體的閱讀教學是教學情景下的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還是對學生人格的建構、人性的發展,都具有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學生是閱讀教學中人的資源,文本是閱讀教學中物的資源。做為物的資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所以,它是學生學習語文、形成并發展自身的語文素養的重要介質。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文本,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聚會因話題中心的不同分為以文本為話題的聚會和以項目為話題的聚會兩類,閱讀教學是以既成性文本(課文)為話題的聚會,聚會之策略為個性解讀、對話生成。

那如何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這種聚會如何體現對話生成呢?要解釋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本。文本是以話語為表征的語義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質形態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識形態方面的特征。文本所具有的形態特征,筆者把它稱之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質形態方面的特征即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方面的特征即為文本之內在意象。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內容(文)與形式(道)兩個方面的要素,文本的內容即為文本所表現或反映的客觀事物,文本的形式即為文本在布局謀篇、語法修辭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規范、法則。內在意象即為隱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內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兩個方面的內容,是文本之質。所以,文本是外在物象與內在意象的統一體,是文道質和諧的統一體。

文本是文道質的和諧統一體,如何理解?具體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之文,即為它是為重修岳陽樓所作的記,其內容是告訴做記之緣由、寫岳陽樓之景,抒見景之情。道為此文為記之體裁,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上有著與記相匹配的規律。質即為文章所反映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可知,如果要教學《岳陽樓記》,我們就應“因文釋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質”。那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做到八個字,即“個性解讀”、“對話生成”。

什么是個性解讀?從事語文新課程教學研究的人有這么一句口頭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這句話可以很好地為個性解讀做個定性。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教學以文本為載體,不同的人,可以對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讀,這種解讀體現了文本解讀的個性化特征;但無論你如何解讀,你不能脫離文本,因為“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做到個性化解讀?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真正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重要任務是學會如何多角度地解讀文本,以及如何辨別這些文本中的意義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具體而言,閱讀就是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置于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中對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現出來的意義進行關照和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解讀不需要教師做定性說明而表現為一種直覺,對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終結宣判式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只有當學生意識到對社會生活能夠進行主動的解釋和認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時,他們才能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各種各樣的解釋,從而避免形成單一的、刻板的認識。只有按照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所認識的事物和真實感受時,才會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識到自身處境與自我感受正是一個人獨立存在的重要標志,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對文本的個性解讀還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教學,讓學生帶著語文教學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閱讀教學同樣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本身、已取得的語用經驗和已擁有的語文知識。這種解讀通過師生共同的讀寫聽說實踐,實現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文本作者在文本中所顯現出來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和領悟能力。另外,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化作用。呂叔湘先生常說:“語文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科學,有它的客觀規律;藝術,指它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科學,是對事物客觀規律的掌握,就一個好的教師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的核心不同于一個文學評論家對作品的評析或者一個語言學者對各種語言現象的闡述,而是在這個基礎上,找到文本與學生的結合點,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達到教學目的。藝術,意味著不同的教師處理相同的教材時都可有自己獨特的途徑,千人千面,各不相同,都可顯示自己的個性。每一位教師都可以走自己的道路。我們知道,教師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樣。當我們的語文教師,不論在怎樣做人方面,而且在怎樣學語文、用語文方面,都成為學生的個性化榜樣時,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愁不能進入理想的境界?

什么是對話生成?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以上可以看出,教學是一種對話,是師生基于文本而展開的平等對話,教學過程中在對話中生成,教學目標在對話中實現,教學效益在對話中顯現。這種對話,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同為語文交際者,互為資源。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處于語文交際場里的教師與學生以語文交際者的身份存在,語文交際者借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完成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交往的過程中進行。教師以個體而存在,學生也以個體參與到教學中去,同為個體的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應是平等的,他們都以語言文字為交際介質,所以,均為語言活動中心。他們自己決定選擇什么人做為自己的交際對象,自己決定運用那些字詞組成句,完成交際,所以,他們又是交際主體。做為語文交際者的教師與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借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交際的開始直至結束便是整個教學過程。所以,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重要交際工具、多個語文交際者共同參與的交往。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學會生存》一文中說“每個學習者的確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是不能和任何別人的歷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被一個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復合體所決定。”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個性,教師也是一個有著自己個性的主體,每個學生、教師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到語文交際場里進行交往。這種交往,如同圍繞某一個話題而展開的聚會。加拿大學者史密斯說“教學乃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個聚會里,教師與學生都是各自的主體,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學生自己有權決定與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對這一話題感興趣,是否接納別人的加入,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際行為。在這個聚會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可自行支配的,他們的生活本身、已獲得的語文知識和已取得的經驗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的關系。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交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以互動性和互惠性為基本特征的語文聚會中,教師與學生同文本之間,真正實現了平等地、坦誠地對話:第一,所有的文本內容不是必須遵從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當作需要修改或創造的東西來對待。教學努力將文本“還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讓學生置身于語用狀態中,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走進教材,探究作者的語用經驗,然后,讓學生帶著作者的語用經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運用,把作者的語用經驗轉化成自己的經驗,實現對課文內容的修改或創造。第二,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一個語文交際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同多個語文交際者就某一話題(多數表現為圍繞課文文本的話題)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與語文資源、多個語文交際者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實現語用體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這種關系,摒棄了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師道權威、居高臨下,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使教師與學生成為“學習共同體”,在平等的教學式對話中,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作用。

閱讀教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個性解讀、對話生成,這里提供《<論語>十則》的課堂教學片段實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的著作,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體,一般應有問有答,然而,《論語》多有答語少有問語,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更是少之有少。這位教師抓住《論語》的語錄體特征,在教學中以此為契入點,與學生做了極有創造意義的對話交流。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么方面的問題?他怎么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能達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論語>十則》中的其余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后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匯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系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采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

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論語>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古文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從這則課例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教學式的對話,其基本語用行為仍然是聽說讀寫。語文教學最直接的能力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用能力。在這個課例中,師生間讀寫聽說的語用行為運用與轉換是多么和諧呀!劉國正先生曾說:“在一定意義上說,語文課是能力課。提高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即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在寫作中學習寫作,在聽說中學習聽說。”無論如何組織教學,我們不能丟開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語用行為,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切切實實地在訓練中學會操作和使用語文工具,也就是著眼于借助字、詞、句和篇章實施聽說讀寫的語用能力,不允許離開這種訓練去空講大道理、空講理論知識,具體地講,就是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動口,就是進行各種形式的口頭表達的訓練;動手,就是進行各種形式的筆頭表達的訓練。”通過訓練,使學生達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達辭,提筆能成文”的水平,從而獲得聽說讀寫的語用能力,并在語用行為的整合,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中獲得參與生活的其他基本能力,具有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的生存本領。我們要十分清醒地看到:語文教學既是訓練學生語用的能力的過程,也是傳遞文化、陶冶人性、建構人格、喚醒靈魂、促進生命個體總體生成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正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文本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多元的對話,培養學生在一定語境中,根據交際的需要,在該讀時則讀、該寫時則寫、該聽時則聽、該說時則說,通過讀寫聽說的靈活運用實現語文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實現培養自然人成為一個語文人的語文學科教學目標。

第12篇

一、關于《左傳》介紹的教學設計

進行《段于鄢》教學,必不可少地要給學生介紹一下歷史散文著作《左傳》,傳統教學模式一般就是直接給學生介紹它的體例、內容、文學價值等等,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感到一種模式化、程式化,好像古代作品的教學就是要先講出處,比如講《蒹葭》,就要先介紹《詩經》,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就要先介紹《論語》等等。為了打破這種模式,筆者在介紹《左傳》時,采用與《春秋》對比的方式:同學們,在先秦時期有兩部非常有名的史書,一部是《春秋》,一部是《左傳》,實際上這兩部史書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你們知道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嗎?(先請學生回答,老師再講解。)

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來,在他們想知道卻說不出來的情況下,老師再講解,學生興趣就會高漲。講解可以抓住以下幾點:

聯系:都記述了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爭。所謂“傳”,就是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左傳》據說就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春秋》這部史書做的傳。《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另外兩部注釋《春秋》的書《谷梁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

區別:①《左傳》比《春秋》記載的歷史多13年,《左傳》記敘的是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共254年間的歷史,而《春秋》起止時間是從魯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722-481);②《左傳》比《春秋》記載的歷史更為詳細,《春秋》記事很簡單,類似現在的新聞標題。③《左傳》文學性更強。表現在第一是它善于對紛繁的材料進行剪裁,繁簡得當,章法有條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筆表達外柔內剛的外交辭令;第二是善于用簡練的語言描寫頭緒紛繁、波瀾壯闊的戰爭,揭示敵對雙方力量的消長和戰爭勝負的原因;第三是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行動、內心活動和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我們說它是文學價值很高的散文名著。

介紹完以上的內容后,可以以這樣一句導語“為了體驗《左傳》的魅力,我們來學習它的首篇《段于鄢》”自然過渡到該篇文章的教學。

二、關于《左傳》文言基礎知識掌握和文意理解的教學設計

1.教師首先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意,然后探討一個問題,即:“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一場家庭糾紛。因為這場家庭糾紛發生在特殊的國君家庭,所以是一場爭奪權位的斗爭。記敘了鄭莊公同其親兄弟共叔段為了奪國君的位置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

2.在此基礎上,布置閱讀預習

①參照注釋和工具書,弄懂全文的意思。

②朗讀課文不少于5遍。(第一課時結束)

3.第二課時開始時,老師可以這樣一句導語導入新課:

學習古典文學作品(文言文),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文句理解關,這是學習這類文章的基礎,過好了這一關,一切學習、欣賞、探析都能展開,否則如同隔靴搔癢,蜻蜓點水,學不到深處。上節課,同學們已經自己對文章進行了學習,今天大家與我過兩招,如果接得住我這兩招,就說明你已過了這一關了。

第一招,提出本文中的重要詞句,找同學解釋,然后老師加以強調補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

第二招,用原文中的語句或段落回答幾個問題:

(1)母子不和、兄弟相殘的禍根是什么?

(2)共叔段被封于京之后,如何在母親姜氏的支持下,一步步得寸進尺,擴大勢力,企圖篡奪王位?

(3)鄭莊公的大臣和他自己對于共叔段的囂張有何反應?

(4)解決了弟弟之后,又如何處置他的母親,母子之間的關系怎樣得以和解?

過招測試后,老師再簡單歸結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學生齊讀體悟,結束這一環節的教學。

該環節教學設計的特點就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掌握文言知識和理解文意,特別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以過招測試的方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性,又避免了逐句逐詞講授的枯燥乏味,使學生的大腦一直處在一種緊張學習的狀態。因為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所以課堂效果比較明顯。

三、關于《左傳》人物和寫作特色教學設計

在徹底搞懂文章內容之后,再來評價其中的人物。可以一連問五個問題,和學生探討。

1、@個故事中的家庭你喜歡嗎?

2、母親姜氏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哥哥鄭莊公給你的印象是什么?

4、共叔段這個人又如何呢?

5、在鄭莊公處置了弟弟共叔段后,鄭莊公和母親搞得非常僵,這個僵局由誰來打破的,為什么他能成功?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和學生一起欣賞故事中的人物,感受文章寫人的藝術和古人進諫藝術,從而回歸到剛上課時《左傳》的文學藝術上,讓學生對《左傳》的文學藝術有個具體感受。

四、關于“春秋筆法”的教學設計

教學的落腳點最后還是要落在《春秋》與《左傳》寫法對比上,從孔子對這種道德淪喪深惡痛絕的態度入手,引入《春秋》對該事件的寫法,從而體驗“春秋筆法”的妙處。具體過程如下: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并的戰爭,各國內部統治者之間爭奪權勢的斗爭也加劇起來。為了爭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孔子對當時道德淪喪的現實深惡痛絕。因為他講究“禮”。具體表述就是六個字:義、行、慈、孝、愛、敬,即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認為按照這個要求去做,就能處理好君臣、母子、兄弟之間的關系。孔子一生都主張克已復禮,要恢復以前的“禮”,因此,孔子對鄭國國君家庭內部爭權奪利不顧倫理道德的情形也是十分不滿,表現在哪里,表現在他在《春秋》里對這件事的寫法。

“段于鄢(yān)”,六個字中有豐富的含意:“書(指《春秋》)曰:‘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兩個國君相戰),故曰:‘克’;稱‘鄭伯’(稱爵不稱兄),譏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責,但莊公不教弟,反而養成其惡),謂之鄭志(說這是鄭莊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難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詞。如果說“段出奔共”,不說“段于鄢”,就說明整件事情都要歸罪叔段了;其實莊公也有罪,難于下筆,所以“不言出奔”。)

這種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的寫法就叫“春秋筆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利川市| 江源县| 阳城县| 锡林浩特市| 巴南区| 呼玛县| 永嘉县| 焦作市| 高州市| 开平市| 都昌县| 全椒县| 鲁山县| 宝丰县| 商河县| 泰和县| 富阳市| 牙克石市| 通化市| 三河市| 亚东县| 忻城县| 林州市| 景东| 平安县| 南川市| 葫芦岛市| 承德市| 甘孜县| 鄂州市| 万载县| 玛曲县| 宜昌市| 芷江| 庆城县| 罗江县| 江永县| 七台河市| 南溪县|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