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熱化學方程式

熱化學方程式

時間:2023-05-29 17:4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熱化學方程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文章探討化學教材中引入H (反應熱)的必要性和依據(jù),引入H后,熱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的變化,詳細介紹了“反應進度”的含義。

關鍵詞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反應進度

一、教材引入H (反應熱)的必要性和依據(jù)

化學反應總伴隨著能量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熱量的變化。人們用熱化學方程式來表示化學反應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在原教材中熱化學方程式這樣表示:

C(固) + O2(氣) = CO2(氣) + 393.5 kJ

上式表示在101 kPa和25 ℃的條件下,1 mol 固態(tài)碳和1 mol 氧氣反應生成1 mol CO2氣體時放出393.5 kJ的熱量。這種表示方法寫法直觀,容易為學生理解。但是因為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必須遵守質量守恒定律,這種表示方法把反應中原子結合的變化和熱量的變化用加號連在一起是欠妥的。因此,在GB 3102.4~93中規(guī)定,熱量(Q)“應當用適當?shù)臒崃W函數(shù)的變化來表示,例如T·S,S是熵的變化,或H,焓的變化”。

在中等化學中,一般研究在一定壓強下,在敞開容器中發(fā)生的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因此,根據(jù)熱力學第一定律U=Q+WQP=U-W=(U2-U1)+(p2V2-p1V1)=(U2+p2V2)-(U1+p1V1)=H2-H1=H 即QP=H式中QP叫恒壓熱,是指封閉系統(tǒng)不做除體積功以外的其他功時,在恒壓過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上式表明,恒壓熱等于系統(tǒng)焓的變化。所以,在中等化學所研究的反應范圍之內,Q=QP=H,這是教材中引入H的依據(jù)。

二、引入H以后,熱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發(fā)生的變化

引入H這個物理量以后,使得熱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發(fā)生了變化。

1.根據(jù)國標,在熱力學中將內能U改稱為熱力學能。其定義為:對于熱力學封閉系統(tǒng),U=Q+W,(式中Q是傳給系統(tǒng)的能量,W是對系統(tǒng)所作的功。)Q、W都是以“系統(tǒng)”的能量增加為“+”來定義的。而舊教材中,Q是以“環(huán)境”的能量增加(或以“系統(tǒng)”的能量減少)為“+”來定義的,這樣,原來的熱化學方程式中的“+”“-”所表示的意義正好與國標的規(guī)定相反。因此,引入H以后,當反應為放熱反應時,H為“-”或H0。

2.在原教材中,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用中文表示,如固、液、氣等,根據(jù)國標,應當用英文字母表示。如s代表固體、l代表液體、g代表氣體或蒸氣、aq表示水溶液等。

3.熱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熱的單位不同。原教材中反應熱的單位是J或kJ,而H的單位為J/mol或kJ/mol。根據(jù)引入H以后的變化,類似以下熱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法就廢除:

C(固) + O2(氣) = CO2(氣) + 393.5 kJ

C(固) + H2O(氣) = CO(氣) + H2(氣) -131.5 kJ

正確表示法為:先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注明各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然后寫出該反應的摩爾焓[變] rHm(下標“r”表示反應,“m”表示摩爾)。實際上,一般給出的都是反應物和產物均處于標準狀態(tài)(指溫度為298.15 K,壓強為101 kPa時的狀態(tài))時的摩爾焓[變],即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rHm(上標“”表示標準),兩者之間用逗號或分號隔開。

三、有關反應進度

考慮到中等化學的實際情況,教材沒有引入“反應進度(符號為ξ)”這個物理量。但是應該明確,rHm的單位“kJ/mol”中的“mol”是指定反應的反應進度的國際單位制(簡稱SI)單位,而不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國標中,反應進度的定義為:

對于化學反應 0=ΣBνBB nB(ξ) = nB(0) +νBξ式中nB(0)和nB(ξ)分別代表反應進度ξ=0(反應未開始)和ξ=ξ時B的物質的量。由于nB(0) 為常數(shù),因此有dξ=νB-1dnB,對于有限的變化ξ=νB-1nB所定義的反應進度,只與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寫法有關,而與選擇反應系統(tǒng)中何種物質B無關。反應進度與物質的量具有相同的量綱,SI單位為mol。由于ξ的定義與νB(化學計量數(shù),對于反應物其為負,對于產物其為正)有關,因此在使用ξ時必須指明化學反應方程式。

反應進度自1982年進入國家標準,ISO國際標準從1992年引入了反應進度。反應進度是化學反應的最基礎的量。由于化學中引入了此量,使涉及化學反應的量綱和單位的標準化大大前進了一步,也很好地解決了一系列量在量綱上出現(xiàn)的困難和矛盾。對于化學反應0=ΣBνBB,反應的摩爾焓[變]rH>m,可由測量反應進度ξ1ξ2時的焓變H,除以反應進度變ξ而得,即rHm=H/ξ。由于反應進度ξ的定義與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寫法有關,因此rHm也與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寫法有關,即對同一實驗數(shù)據(jù),由于計算ξ所依據(jù)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同,使得rHm也不同。所以在使用rHm時,必須指明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例如:

2H2(g) + O2(g) = 2H2O(g);rHm =-483.6 kJ/mol ①

H2(g) + 1/2 O2(g) = H2O(g);rHm=-241.8 kJ/mol ②

對于反應①,2mol H2(g)和1 molO2(g)完全反應生成2 mol H2O(g)表示1反應進度的反應,而對于反應②,1mol H2(g)和0.5 mol O2(g)完全反應生成1mol H2O(g)也表示1反應進度的反應,前者放熱483.6 kJ,后者放熱241.8 kJ。因此,兩個反應的rHm不同,反應① 的rHm是反應②的兩倍。由此可以看出:

第2篇

一、根據(jù)熱化學方程式的加減乘除計算反應熱

例1 已知:①

(l)反應①屬于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2)反應①消耗8gCH4(g)時,

(3)反應②生成2 mol H2(g)時,

(4)反應③的

解析:(I),說明反應①屬于吸熱反應。

(2)由可知,;由可知,

(3)由可知

(4)觀察可知,反應①+②=③,則反應③的H3=反應①的H1+②的 H2=

答案:(l)吸熱 (2)+103.2 (3) -82.0(4)+165.4

技巧點撥:(1)反應熱與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成正比,各物質的系數(shù)減半,則焓變隨之減半,系數(shù)加倍時,焓變隨之加倍。

(2)兩個熱化學方程式相加減時,焓變也隨之相加減。

二、根據(jù)蓋斯定律推斷反應熱的計算表達式

例2 在298K、lOlkPa時,已知:

則H3與H1和H2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解析:為了約去2H2(g),觀察可知,反應①;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①的故選A。

答案:A

技巧點撥:2~4個熱化學方程式之間加減乘除時,可以約去某些反應物或產物,得到指定反應物和產物的熱化學方程式,它們的焓變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加減乘除,這樣就可以推斷焓變的計算表達式。

三、根據(jù)已知焓變的熱化學方程式計算反應熱的結果

例3 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電路板金屬粉末中的銅。已知:

在H2SO4溶液中,Cu與H2O2反應生成和的反應熱H等于()。

解析:為了約去,觀察可知,由熱化學方程式①+1/2×②+③可知,的故選A。

答案:A

技巧點撥:利用蓋斯定律計算反應熱或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思路如下:

四、根據(jù)共價鍵的斷裂與形成計算反應熱

例4 根據(jù)下圖所示的N2(g)和O2(g)反應生成NO(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情況,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2(g)和O2(g)反應生成NO(g)是放熱反應

B.2 molO原子結合生成02(g)時需要吸收498kJ能量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學鍵斷裂時需要吸收632kJ能量

D.N2(g)+02(g)――2NO(g)的反應熱

解析:946+498=1444>632×2=1264,即斷鍵吸收的總能量大于成鍵放出的總能量,因此N2(g)和O2(g)化合生成NO(g)的反應是吸熱反應,故/\錯。形成化學鍵時放出能量,斷開化學鍵時吸收能量,同種化學鍵形成時所放出的能量與斷開時所吸收的能量相等,故B錯,C正確。1444-1264=180,則N2(g)+02(g)=2NO(g)的反應熱H=,故D錯。

第3篇

第一節(jié)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課時

化學能與熱能

1、化學反應過程中不僅有

的變化,還有

變化,這種能量變化常以

等形式變現(xiàn)出來。(選修四1頁)

2、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兩條基本的自然定律:

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

。因此,化學反應中存在著能量變化,通常主要表現(xiàn)為

的變化,當能量變化以熱的形式表現(xiàn)時,我們把反應分為

3、決定化學反應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因素(宏觀解釋)

(1)

各種物質都儲存有化學能,不同物質所包含的化學能也不同。

①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號______________

③常用單位______________

(2)

一個確定化學反應完成后的結果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

的相對大小。

反應熱、焓變(ΔH)①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符號______________③常用單位______________

④H的正負與吸、放熱反應的關系

當H為“一”或H<0時為

H為“+”或H>0時為

⑤H計算的三種表達式H=

-

4、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微觀解釋)

(1)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原子

,即反應物中的舊化學鍵的

和生成物中新化學鍵的

(2)

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3)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

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

能量

常溫常壓(25℃,101KPa)下,斷開1mol化學鍵吸收的能量與生成1mol化學鍵放出的能量相等。---------(

(4)H計算的三種表達式H=

-

5、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

概念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決定

因素

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

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

產生

原因

生成物分子成鍵時

的總能量

反應物斷鍵時

的總能量

生成物分子成鍵時

的總能量

反應物斷鍵時

的總能量

表示

方法

H<0

H>0

圖示

常見反應類型

大多數(shù)化合反應

所有燃燒反應

酸堿中和反應

金屬與酸(或水)反應

大多數(shù)分解反應

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

C+H2O(g)CO+H2

制水煤氣

C+CO2(g)2CO

第二課時

熱化學方程式

1、概念:表示

的關系的化學方程式,叫做熱化學方程式。

2、表示的意義:熱化學方程式不僅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的

變化,也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的

變化。

如:H2(g)+

1/2O2(g)===H2O(l)

ΔH=

-285

.

8

kJ·mol-1,

表示在

℃,

Pa,

mol

H2與

mol

O2完全反應生成

態(tài)水時

的熱量是285.8

kJ。(表示完全反應時的能量變化)

H2

(g)

+

O2

(g)

=

H2O(g)

H=

--241.8

kJ/mol

2

H2(g)+O2(g)=2H2

O(l)

H=

-571.6

KJ·mol-1

3、熱化學方程式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只表示

,不表示

因此,它可以是

數(shù)。對于相同物質的反應,化學計量數(shù)和ΔH可以同時擴大或

縮小

的倍數(shù)

。即使化學計量數(shù)相同,當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tài)不同時,ΔH值______。ΔH單位中的“每摩爾”是指______________

4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第三課時

中和熱的測定

一、中和熱

1、概念:稀溶液中酸跟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

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注:①中和反應都放出熱量;

②定義中的“稀溶液”一般指

,因為溶液混合時會產生溶解熱效應而影響中和熱的測定

③中和反應的實質是

,若反應過程中有其他物質生成,這部分反應熱也不在中和熱內

二、中和熱的測定:

【思考交流1】

1.大、小燒杯放置時,為何要使兩杯口相平?填碎紙條的作用是什么?

2.溫度計上的酸為何要用水沖洗干凈?沖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燒杯?為什么?

3.酸、堿混合時,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燒杯而不能緩緩倒入?

4.實驗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質的量比為何不是1∶1而是NaOH過量?若用HCl過量行嗎?

四、誤差分析:請同學們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各自所測得的中和反應反應熱,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實驗結果。你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是否為57.3

kJ·mol-1,若不是,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思考交流2】

1.本實驗中若把50

mL

0.50

mol·L-1的鹽酸改為50

mL

0.50

mol·L-1醋酸(弱酸)溶液,所測反應熱的結果是否會有所變化?為什么?

2.若改用100

mL

0.50

mol·L-1的鹽酸和10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所測的中和熱的結果是是否約為本實驗結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沒有失誤)?為什么?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燃燒熱

能源

一、燃燒熱

1、反應熱的分類

根據(jù)反應的情況不同,反應熱可分多種,例如

等,

其中以跟燃料品質相關的

實際應用較廣。

2、燃燒熱

(1)定義:

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

(2)要點:

①條件:

②量:

③對象:

④反應程度:

⑤產物穩(wěn)定性:

(不可再燃且狀態(tài)穩(wěn)定)

⑥燃燒熱是反應熱的一種,H為“___”或H

3.燃燒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方法:以燃燒1mol可燃燒物質為標準來配平其余物質的化學計量數(shù)。

練習:①

H2

(g)

+

O2

(g)

=

H2O(g);H=

-241.8

kJ/mol

②H2(g)

+

O2

(g)

=

H2O(l);H=

-285.8

kJ/mol

③2H2(g)

+

O2

(g)

=

2H2O(l);H=

-571.6

kJ/mol

氫氣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氫氣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燃燒反應中熱量的計算:

關系式:熱量=可燃物物質的量ⅹ燃燒熱

【練習】

1、寫出下列可燃性物質燃燒的穩(wěn)定產物

C:______

H2:______

CH4:_____

金剛石:_____

乙醇:______

2、依據(jù)表(教材p7)1-1,寫出下列物質的燃燒熱的化學方程式:

(1)CO(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2H6(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源

1、能源

(1)能源就是能提供

,它包括

等。

(2)能源是

的重要物質基礎,它的開發(fā)和利用情況,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

2、人類利用能源的三個階段

(1)

柴草時期:以樹枝雜草為主要能源

(2)

化石能源時期: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要能源

(3)

多能源結構時期: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將成為新能源的

主力軍。太陽能、氫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

3.能源有不同的分類,具體如下:

分類依據(jù)

種類

舉例

轉換過程

太陽能、風能、化石燃料、地熱能、潮汐能等

電能、氫能、石油加工產品、煤的加工產品等

使用歷史

化石燃料

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生物質能等

性質

太陽能、風能、氫能、生物質能等

化石燃料、核能

4、我國目前的能源利用狀況

我國目前使用最多的能源是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屬________再生能源,并且能源利用率極低,能源危機趨于嚴重。

5.能源危機的解決方法

開發(fā)________,節(jié)約__________,提高能源的________。

6.化石燃料和新能源

(1)化石燃料的利弊:蘊藏量有限、不能再生;利用率低;污染環(huán)境,特別是造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太陽能是能量巨大的清潔能源,缺點是能量密度小,受地域和季節(jié)的影響大。

(3)氫能有三大優(yōu)點:一是燃燒熱值高,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缺點是儲存、運輸困難。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反應熱的計算)

一、蓋斯定律:

1、內容:不管化學反應是

完成或

完成,其反應熱是

的。也就是說,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體系的_

和__

_有關而與反應的途徑無關。

2

對蓋斯定律的圖示理解

一個化學反應由始態(tài)轉化為終態(tài)可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在圖示中各ΔH之間應該具有怎樣的關系?

提示:ΔH=ΔH1+ΔH2=ΔH3+ΔH4+ΔH5

二、計算的步驟:找出能量守恒的等量的關系

例題1.已知C(s)+O2(g)===CO(g)的反應熱無法直接測得。但是下述兩個反應的反應熱卻可以直接測得:

C(s)+O2(g)===CO2(g) ΔH1=-393.5

kJ·mol-1

CO(g)+O2(g)===CO2(g) ΔH2=-283.0

第4篇

一、基本概念的考查

例1(2015?重慶改編)研究發(fā)現(xiàn),腐蝕嚴重的青銅器表面大都存在CuCI。關于CuCI在青銅器腐蝕過程中的催化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

B.增大了反應的速率

C.降低了反應的焓變

D.增大了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分析:催化劑能加快反應速率,是因為它能改變反應的路徑,使發(fā)生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降低(如圖所示)。催化劑不會影響焓變,也不影響化學平衡狀態(tài),只是縮短了到達平衡所用的時間,所以不影響化學平衡常數(shù)。

答案:AB

核心提示:催化劑的使用會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應速率,但不影響化學平衡狀態(tài),也不會影響反應的焓變。

二、蓋斯定律的考查

例2(2015?新課標Ⅱ改編)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為燃料。利用合成氣(主要成分為CO、CO2和H2)在催化劑作用下合成甲醇,發(fā)生的主要反應如下:

則H3=_________kJ?mol-1

分析:通過分析這三個熱化學方程式,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②一①即可得到③,所以

答案:41

核心提示:蓋斯定律指的是不管化學反應是一步完成或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熱是相同的,換而言之,可以通過幾個熱化學方程式的相加減來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熱化學方程式。

三、中和熱的測定

例3 某實驗小組用0.50 mol?L-1NaOH溶液和0.50 mol?L-1硫酸進行中和熱的測定。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進行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l)上表中的溫度差平均值為_______℃。

(2)近似認為0.50 mol?L-1NaOH溶液和0.50 mol?L-1硫酸的密度都是l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J?(g?℃)-1。則中和熱H=_______(取小數(shù)點后一位)。

(3)上述實驗數(shù)值結果與57.3 kJ.mol-1有偏差,產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___。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體積時仰視讀數(shù)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人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

d.用溫度計測定NaOH溶液起始溫度后直接測定H2S04溶液的溫度

分析:(I)四次實驗溫度差分別為3.5℃、4.0℃、3.9℃、4.1℃,由于第一次所測溫度差明顯低于后三次,誤差較大,應舍去。取后三次實驗溫度差的平均值為4.0℃。

(2)由比熱容的單位和H的單位得出H的計算公式:

(3)a、c、d會導致溫度差偏小,使測得中和熱的數(shù)值偏小,b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的體積時仰視讀數(shù),會使量取的NaOH溶液的體積偏大,導致其和硫酸中和時放出的能量更多,溫度差偏大,使測得中和熱的數(shù)值偏大。

第5篇

一注重夯實“雙基”

高三復習的目的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復習都有所長進。特別是在新課學習中,由于某種原因成績中等的學生,能夠提供補償學習的機會、增加迎頭趕上的動力。重視基礎,就是要讓學生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規(guī)律弄通,把基本方法練熟,這在高三復習的起始階段尤為必要。因此在例題的選編時不能貪大求全,一味求難(即偏愛大型的綜合性的難題)。而應是反映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體系中的基礎知識,反映基本問題的基本解答方法。當然,重視基礎,并不是對先前學習人為簡單的重復,而應當讓舊知識以新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此,應善于對知識進行重新的組織,使之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例如:在復習“阿伏伽德羅定律”這一重要概念時,不但要講清概念含義,而且還要講清“阿伏伽德羅定律”引入的過程、推論以及這一定律、推論的運用。

例1.某溫度時,一定量的A的氫化物AH3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兩種氣體單質。此時該容器的壓強增加了75%,則A單質的一個分子中含有――――個A原子,AH3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

解析:本題涉及阿伏伽德羅定律及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根據(jù)題目中給定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如下推斷及解答。

(1)先寫出一個不完整的化學方程式:AH3H2+Am

(2)根據(jù)阿伏伽德羅定律,氣體的壓強比等于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75,即為4∶7。

(3)將系數(shù)代入方程式:4AH3H2 + Am

(4)根據(jù)H守恒可確定H2系數(shù)為6,所以推出Am的系數(shù)為4,則m = 1。其化學方程式為:4AH3 ? 6H2+4Am

在習題的選擇上按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編排,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使學生熟練掌握求解各種問題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勢,即定向、定序、定法。

二、注重習題精選

在習題選擇中,切忌胡亂用各種各樣的練習資料作為習題課的內容,學生在各式各樣的題海中無針對性、無代表作,既浪費了時間,又收效甚微,學生的學習盲目而無方向。如果教師精選典型解法,這樣可以增強學生解題的發(fā)散思維及歸納總結能力。讓學生充分理解,就可解決這一類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2005年北京理綜卷29)CO、CH4均為常見的可燃性氣體。

(1)等體積的CO和CH4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完全燃燒,轉移的電子數(shù)之比是―――― 。

(2)已知在101kPa時,CO的燃燒熱為283kJ/mol。相同條件下,若2molCH4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所放出的熱量為1molCO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6.30倍,則CH4完全燃燒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解析:本題是一道以“物質的量”為核心,涉及多種相關量的計算,針對性較強,難度不大。因此,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要熟悉氧化還原、熱化學方程式、阿伏伽德羅定律等相關知識,并以“物質的量”為核心進行計算。

(1)在相同條件下,依據(jù)COCO2、CH4CO2,則等物質的量的CO和CH4轉移的電子數(shù)之比為:e-(CO)∶e-(CH4)=1∶4

(3)根據(jù)題意知,2molCH4完全燃燒所放出的熱量為:283kJ×6.30=1782.9kJ,則1molCH4完全燃燒所放出的熱量為:1782.9kJ,所以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CH4(g) +2O2(g) ? CO2(g) + 2H2O(g)ΔH=-891.45kJ/mol

這樣的習題,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深度,且針對性強,學生覺得頗有興趣,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三總復習中,習題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怎樣使學生綜合水平得到提高,優(yōu)化習題課是關鍵。作為高三化學教師,要在這一重要部分下足工夫,做到“學生出題海,教師入題海”。讓學生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學得輕松自如,把概念、基礎知識用活,強化學生素質,擺脫題海束縛,向課堂要質量。

第6篇

關鍵詞:習題精做;五步反思;訓練效果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8–0057–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習題在課堂上進行講、練、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鞏固基本概念,加深對原理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1]。大量的習題訓練,無疑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肯定是不可取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做到精選習題,精講精練;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要想從題海中解脫出來,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還需要提倡習題精做。

1 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

習題精做就是每天選擇一道習題,按照五步走的策略,進行充分地反思,進行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總結方法和規(guī)律,形成解題思想,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具體習題為例,談一談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

例題:根據(jù)以下3個熱化學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 Δ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 ΔH=-Q3 kJ/mol

判斷Q1、Q2、Q3三者關系正確的是( )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1)第一步,審清題意,正確作答。此題的思路是:Q1是2 mol H2S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的熱量值,Q2是2 mol H2S不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的熱量值,Q3是2 mol H2S不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汽放出的熱量值。顯然完全燃燒時的Q1最大,由于水蒸汽液化會放出熱量,所以Q2>Q3 ,結果選A。

(2)第二步,弄清該題用到了哪些知識,對這些知識是否理解。比如解決上述例題要用到以下知識:①熱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的意義:只表示物質的量;②化學計量數(shù)與焓變成正比例的對應關系;③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狀態(tài)不同,焓變也不同;④相同物質完全燃燒比不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更多;⑤比較的Q大小只是放出熱量數(shù)值,不包含負號。

(3)第三步,明確思維的切入點,也就是經(jīng)常說的題眼,然后理清解題的思維過程。此題比較的是Q的大小,由于Q前面有負號,所以純粹比較放出熱量數(shù)值的大小。首先應該看生成物是否相同,也就是燃燒是否充分;其次看一看反應物的計量數(shù),反應放熱是與化學計量數(shù)成正比的;在反應物、生成物、化學計量數(shù)相同的情況下,再要看物質狀態(tài),生成物狀態(tài)不同,放出的熱量也會不同。

(4)第四步,提煉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想一想: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題目?這些題目考查的角度有什么區(qū)別?在解題思路上有沒有共性?解題的共同規(guī)律是怎樣的?把所做過的考查這個知識點的題目找出來,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解題的方法規(guī)律。比較熱化學方程式焓變的試題很多,不管怎樣,應該首先弄清要比較的項目的正負,然后通過比較燃燒程度、化學計量數(shù)大小、生成物狀態(tài)確定數(shù)字大小,然后再確定答案。

(5)第五步,考慮題目的變化。想一想這個題目會有什么變化,如果變化了,應該怎么做。從命題者的角度思考知識的考查和運用,是習題訓練的最高境界,命題必須基于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命題比做題難度要大得多。讓學生嘗試命題或改編試題,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上述例題可以進行以下改變:

變形一:根據(jù)以下3個熱化學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 Δ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 ΔH=Q3 kJ/mol

判斷Q1、Q2、Q3三者關系正確的是( )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這樣變形之后,Q1、Q2、Q3是負值,與原題相比,大小關系完全相反,答案為C。

變形二:根據(jù)以下3個熱化學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ΔH1=-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 ΔH2=-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 ΔH3=-Q3 kJ/mol

判斷ΔH1、ΔH2、ΔH3三者關系正確的是

A.ΔH1>ΔH2>ΔH3 B.ΔH1>ΔH3>ΔH2

C.ΔH3>ΔH2>ΔH1 D.ΔH2>ΔH1>ΔH3

這樣變形之后,比較的是焓變大小,由于燃燒為放熱反應,ΔH為負值,答案為C。

變形三:已知

2H2S(g)+O2(g)=2S(s)+2H2O(l) ΔH1=-Q1kJ/mol

S(s)+O2(g)=SO2(g) ΔH2=-Q2 kJ/mol

(1)寫出H2S完全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

(1)H2S的燃燒熱

這樣變形之后,要運用蓋斯定律得出H2S完全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ΔH1=(-Q1-2Q2)kJ/mol,再根據(jù)燃燒熱的定義,得出燃燒熱為(Q1+2Q2)kJ/mol。

2 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的實施

培養(yǎng)學生使用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運用課上課后多種途徑逐步進行訓練。

2.1 利用習題教學來訓練學生的思維習慣

化學習題教學,主要指化學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例題講解、習題處理和作業(yè)題、試題講評等教學活動,它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三基”,培養(yǎng)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化學習題類型繁多,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典型題目,按照五步反思的策略,引導學生體驗思維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2.2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五步反思的思維訓練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求學習小組選擇典型的錯題,按照五步反思策略展開討論,這樣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更容易接受。改錯題不再是簡單的就題論題,對于一個習題的充分研究,舉一反三,總結出一類習題的解題規(guī)律和方法。

3 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的優(yōu)勢和效果

化學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3]。在化學解題中,如果能巧妙地改變學生的思維走勢,根據(jù)題給的信息,科學合理地轉換思維,就能使解題過程簡潔明了,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巧解速解的目的,就能變片面思維為發(fā)散思維、變機械被動的學習為靈活主動的學習[4]。習題精做五步反思策略就是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思維訓練,改變學生過于單一單向的思維習慣,提升解題思維能力的策略。

經(jīng)過五步的反思,實現(xiàn)了對習題的精做,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可能會有人說,這樣的反思過程耗時耗力,會不會增大學生的負擔。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我們不需要對每道題都這樣進行反思,只需要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從中嘗到甜頭,養(yǎng)成五步反思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習慣,反思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在做題后會自覺地進行這個思維過程,精做一題能頂多題,學生的解題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泓.高三化學習題的選題原則[J].化學教學,2012,(6):57~60.

第7篇

2010-2012三年化學反應原理綜合類題目分析(見表1):

表12010-2012三年化學反應原理綜合類題目

時間201020112012

題序172020

素材燃煤煙氣脫硫清潔能源氫氣鋁的綜合應用

分值81414

小題

考查

(1)脫硫工藝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熱化學方程式

(2)書寫熱化學方程式H2S分解制氫工藝識圖分析貯氫材料(Mg17Al12)(共3小問)

(3)陽極電極產物化學式識圖分析H2O熱分解產物新型Al-AgO電池電池反應式的書寫

(4)書寫陽極電極反應式

(5)新情境下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從表1可以看出,江蘇高考化學試題近三年的化學反應原理綜合類題目相對穩(wěn)定,題目中涉及的元素都是學生熟知的元素,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在學生使用的教材上都有完整的呈現(xiàn).而且,這類題目的題序、題量和考查的角度大致相同,其中,對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要求較高.

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第20題題干的(題目見文后)解讀:

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試卷的第20題圍繞磷及其化合物展開,筆者所在的蘇州地區(qū)使用的化學教材中沒有系統(tǒng)講解磷的知識,學生對此是完全陌生的.就筆者本人的教學經(jīng)歷看,2007年之前,由于課本上有磷的知識介紹,教師在課堂上對磷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學生對磷的認識比較充分.那幾年,高考中涉及磷的信息雖然多是取材于高校教材,但學生心里有底,學生基本上能夠從容應對.而2007年以來,整整有6年的時間沒有在課堂上專門介紹磷,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試題上突然“冒出”以磷為素材的大題,大大出乎中學化學教師的意料,有人說這是回歸,也有人戲稱之為“復古”,頗讓人玩味.

該題以“磷”為主線將四類問題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各小題之間呈并列的關系,4個小問題既有關聯(lián)性,又有獨立性,相互之間沒有干擾,甚至讓人有種“拼盤”式的印象,第(4)問是有機化學的知識,替換了往年的新情境下電極反應式的書寫,給人的感覺是題目有點變了味.題目的引言部分較短,屬于常識性的介紹,提供的信息對以下問題的解決沒有太大的價值.經(jīng)過查閱資料,引言的內容可解讀如下:磷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9%.磷不以單質存在,通常在磷酸鹽中天然存在,尤其是磷灰石.磷也存在于生物體當中,是原生質的基本成分.學生盡管知道磷元素,但是,學生對磷單質及其化合物缺少整體認識,少數(shù)化學功底薄弱的學生,連磷酸的化學式也會寫錯,所以,學生在讀題時并不順暢,容易被題目的情境唬住.再從20題的題序看,這道題目稱得上是壓軸題,學生心理上無形之中有畏懼感,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審題的難度.

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第20題題目的解析

問題(1)根據(jù)蓋斯定律對提供的兩個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四則混合”運算,學生需看清目標方程式,再將已知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成倍數(shù)的進行乘除,需要注意的是各反應的焓變要相應作出調整.這一提問無論是小題的題序還是提問的形式都與前2年試卷完全一致,學生做起來得心應手.筆者個人認為該小題是送分題,起到穩(wěn)定學生入題心態(tài)的功效.

問題(2)是一道“陳題”,在新課改之前的高考中稱得上是“常客”.題目的背景是“以毒攻毒”的一則例子,白磷有劇毒,易溶于二硫化碳,在老教材的教學中,我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曾借用唐代詩人“白(白磷)居(有劇毒)易(易溶于二硫化碳)”進行諧音記憶,CuSO4是重金屬鹽,生活中可用于游泳池水的消毒,二者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無毒物質,故CuSO4可用于白磷解毒.本題的考查點是氧化還原中電子守恒的應用,解題的出發(fā)點是化合價的變化,CuSO4中的Cu化合價從+2降為+1,得到電子,表現(xiàn)氧化性,+2價Cu得到的電子是誰給的呢?是白磷!P4的中P化合價一部分從0價升到+5,一部分從0價降到-3,也就是白磷失去的電子沒有全部給銅.此處,我們只要關注60 mol CuSO4得到60 mol電子需要幾mol P4來失去這么多電子,從上面的分析可知,1 mol P4失去20 mol電子,所以60/20=3,即需要3mol P4,也就是60 mol CuSO4能氧化3 mol白磷.學生只要搞清楚變化中電子轉移的情況,以及電子的得失和氧化、還原等概念之間的關系,解決起來應該比較輕松.學生可能試圖用“雙線橋”法進行分析,容易被其中的“錯亂”關系搞混,從而造成錯解.

問題(3)是磷酸及其鹽的性質有關考查.經(jīng)過查找,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磷酸在蘇教版的教材上有2處出現(xiàn)(見表2).

表2磷酸在蘇教版化學教材上的2個出處

出處1出處2

教材化學(必修)2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

第8篇

一、多步連貫反應的方程式的合并

一個化學反應的產物參與下一個反應,并連貫下去。我們可以通過消掉中間物合并方程式,簡化過程,確定反應物的比例。在化學計算和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都很管用。

例如:寫出在AlCl3溶液中加過量的NaOH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析:先AlCl3與NaOH反應生成Al(OH)3,再Al(OH)3與過量的NaOH反應生成NaAlO2,屬于兩步的連貫反應:

(1)AlCl3+3NaOH==Al(OH)3+AlCl3

(2)Al(OH)3+NaOH==NaAlO2+2H2O

我們可以消掉中間產物Al(OH)3,將這兩步反應的方程式合并AlCl3+4NaOH==NaAlO3+2H3O,再改寫相應的離子方程式:Al3+4OH-==AlO2-+2H3O。

又例:在一定條件下,使H2和O2混合氣體26g充分反應。所得產物在適當溫度下跟足量的Na2O2固體反應,使固體增重2g。求原混合氣體中H2和O2的質量。

析:H2和O2先反應生成H2O:2H2+O2==2H2O 然后,H2O再與Na2O2反應生成NaOH和O2: 2H2O+2Na2O2==4NaOH+O2 。合并為: H2+Na2O2==2NaOH。固體增加的質量實際就是H2的質量,故:H2的質量為2g,O2的質量為24g。

二、多個反應交替循環(huán)時的方程式的合并

對于多個反應交替循環(huán)進行時,要根據(jù)反應一步一步地運算是行不通的。這時,我們也可以合并方程式來簡化過程,從而達到行得通。

例:將24mlNO、NO2的混合氣體通入倒立于水槽中盛滿水的量筒內,然后再向其中通入12mlO2,充分反應后,量筒內剩余氣體3ml,求在相同狀況下,原混合氣體中NO和NO2的體積各是多少毫升?

析:混合氣體中NO2與H2O反應生成HNO3和NO:3NO2+H2O==2HNO3+NO,NO再與通入的O2反應生成NO2:2NO+O2==2NO2,就出現(xiàn)兩個反應交替循環(huán)的發(fā)生。把NO看成中間產物,然后合并為4NO2+O2+2H2O==4HNO3;把NO2看成中間產物,然后合并為4NO+3O2+H2O==4HNO3。這樣,可以確定NO2和O2反應的比例為4∶1或NO和O2反應的比例為4∶3。然后進行后面的計算(計算過程省略)。

三、應用于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反應熱的計算

在“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中,有一條定律——蓋斯定律。蓋斯定律的應用可以通過熱化學方程式的合并運算來實現(xiàn),而且更簡單。

例:已知:C(s)+12O2(g)==CO(g) H=-110.5KJ/mol ①

C(s)+O2==CO2 H=-393.5KJ/mol ②

計算反應:C(s)+O2(g)==2CO(g) 反應熱H的值為( )

A.-283.01KJ/mol B.+172.51KJ/mol

C.+283.01KJ/mol D.+504.00 KJ/mol

析:只要將①×2- ②,即可求算出C(s)+O2(g)==2CO(g) 反應熱H的值。

四、應用于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不管是原電池還是電解池,都是在兩極上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遵循電子守恒將兩者合并后就是總的反應式。當然,也可由總的反應式減去某一電極反應式求算出另一電極反應式。

例如:一種燃料電池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與氧氣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該電池負極發(fā)生的反應是( )

A.CH3OH(g)+O2(g)==H2O(l)+CO2(g)+2H+(aq)+2e-

B.O2(g)+4H+(aq)+4e-==2H2O(l)

C.CH3OH(g)+H2O(l)==CO2(g)+6H+(aq)+6e-

D.O2(g)+2H2O(l)+4e-==4OH-(aq)

析:總反應式:2CH3OH(g)+3O2(g)==2CO2(g)+4H2O(l)。

第9篇

本節(jié)內容選自高中化學選修4第一章第三節(jié)。新課標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是:“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建議課時:1課時。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是必修2和選修4前兩節(jié)知識的延續(xù)與提升,該部分的重點是蓋斯定律的相關知識。前面已經(jīng)介紹了熱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也引導學生定性地感受了反應熱。在此基礎上,介紹蓋斯定律,把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定性分析變成了定量分析。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伴隨的熱效應。

該部分知識是課改新增的一個知識,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熱點,近年各地高考題均會出現(xiàn)相關題目。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II第13題,北京卷第26題,海南卷13題江蘇卷第10題等。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前期的學習中,學生對鍵能與反應熱、化學能與反應熱,以及反應熱與物質的量的關系,燃燒熱、中和熱等知識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這些知識的掌握,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對于用計算的方式間接地獲得某些反應的反應熱還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蓋斯定律的涵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能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蓋斯定律的涵義的分析和論證,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蓋斯定律的有關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蓋斯定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及其應用的學習,感受化學科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激發(fā)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務實、求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蓋斯定律的涵義和根據(jù)蓋斯定律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2、根據(jù)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四、教法分析

該節(jié)內容屬于化學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難懂。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堂,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學案導學法――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幫助學生確定本節(jié)課學習重點,以達到上課預期的目的

2、類比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學生從操場到教室,可選擇多種路線為例,從途徑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3、推理法――從能量守恒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4、實踐訓練法――例題分析、當堂訓練

5、小組合作探究法――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生參與到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學法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采用教與學互動,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思考,通過分析――對比――討論――總結――實踐的方式,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加工知識,并掌握應用知識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1、利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前給學生準備學案,讓學生根據(jù)學案進行預習。學案上列舉多種計算反應熱的習題,讓學生課后小組探究,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就將習題分為幾大類:利用反應物和生成物鍵能進行計算的;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由多個反應計算。前兩類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都能計算出來,只有最后一類,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最后一類就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的重點,學生也會將注意力放在重點內容的學習上。

2、知識鋪墊:

與舊知識“燃燒熱”相銜接,減少學生的陌生感,提出問題

下列數(shù)據(jù)H1表示燃燒熱嗎?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燒熱H究竟是多少?如何計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學生很容易就會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這樣做既復習了燃燒熱的概念及其計算,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情緒,還為新知的掌握做鋪墊。

3、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講解蓋斯定律

在學習蓋斯定律的時候,采用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應熱如何獲得呢?”引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要求學生掌握蓋斯定律的涵義,以及蓋斯定律的應用(反應熱的計算方法)。了解若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可由另外幾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相加減而得到,則該反應的焓變亦可以由這幾個反應的焓變相加減而得到。

另外,還可以通過反應進程中能量變化的圖像來幫助學生理解蓋斯定律。

在蓋斯定律的理解上,從途徑的角度幫助理解,來加深對蓋斯定律的理解

4、例題的講解。注意計算教學過程中的規(guī)范化。

在學生理解蓋斯定律的基礎上,通過例題講解有關蓋斯定律的計算。該部分內容綜合性較強,一定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規(guī)范化,盡量引導學生明確解題模式:審題分析求解。

5、歸納總結

如對于蓋斯定律這一概念教學當中,到最后需要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如下結論,反應物A變?yōu)樯晌顳,可以有兩個途徑:①由A直接變成D,反應熱為ΔH;②由A經(jīng)過B變成C,再由C變成D,每步的反應熱分別是ΔH1、ΔH2、ΔH3。如下圖所示:

6、加強練習,及時鞏固,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將學案中的習題作為課堂練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鞏固、落實了知識、鍛煉了計算技能。還可以補充煤、石油、天然氣燃燒的反應,這些物質燃燒時,其ΔH的數(shù)值都很大,進一步認識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喚起學生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七、教學資源建議

(一)使用學案,補充適當練習,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這也是計算性課型的一個基本特點。通過練習,加深對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強概念的應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圖示,也可以采用電教化手段,利用多媒體軟件進行形象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以下難于理解的抽象知識,比如對蓋斯定律進行形象化的說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理解蓋斯定律時,可用爬山或者是學生從家到學校可選用多種途徑為例。

第10篇

一、研究“綱”“題”,把準

方向

“綱”是理綜高考化學《考試大綱》,“題”是理綜高考化學試題,要加強新課程理科綜合《考試大綱》和理綜高考化學試題的學習、研究,用《考試大綱》和高考化學試題指導復習,把準方向,增強復習的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

要明確新課程理科綜合考試化學科的特點、內容和要求,對新課程不作要求的內容,復習不要涉及;對新課程增加的內容,要特別關注。

要明確理綜高考化學科四種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具體要求,研究理綜高考化學試題如何通過化學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達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養(yǎng)心中有數(shù),學習有方。

要充分考慮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難度和容量。練習要以中擋題為主,要緊扣基礎,不回避常見題。對一些資料上超綱超要求的偏題、怪題,要大膽放棄。要注重題上“開花”,以一當十。

二、注重基礎,落實細節(jié)

第一輪復習注重基礎要突出教材。認真閱讀、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實驗和習題的可變因素,進行深入地理解、應用,夯實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題型。注重教材章、節(jié)之間知識內在聯(lián)系、規(guī)律的揭示,形成知識結構和網(wǎng)絡。如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復習時應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質遞變規(guī)律作為知識主線,以化學基本理論作為知識網(wǎng)絡,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內容,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和網(wǎng)絡。即根據(jù)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斷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根據(jù)強弱電解質理論推知一種鹽的水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根據(jù)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金屬活動性順序或非金屬活潑性順序,推測某一反應是否發(fā)生;根據(jù)化學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進或抑制某一反應的進行等。重視高中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常識介紹,它們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點。

要注重化學主干知識,突出復習重點。高考要求的化學主干知識為(25條):(1)原子結構;(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結構、晶體類型;(4)化學反應與能量(熱化學方程式);(5)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6)電解質溶液(pH、離子方程式、水解、電解等);(7)氧化還原原理的應用;(8)典型的非金屬鹵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堿金屬;(13)鎂鋁鐵(14)同分異構;(15)烴及其衍生物;(16)糖類、蛋白質、油脂;(17)有機合成材料;(18)物質的量及計算;(19)化學式和結構式計算;(20)方程式計算;(22)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及操作;(23)實驗室制法;(24)物質的檢驗、分離、推斷;(25)化學實驗設計。

要注重規(guī)范、落實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書寫和表達的正確、規(guī)范,決定高考的成敗。要加強化學用語的落實訓練,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作業(yè)練習,強化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書寫的配平;強化有機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小分子不掉;強化有機結構式、結構簡式書寫中C-C鍵、C-H鍵、C=O鍵、苯環(huán)的到位;強化官能團位于左邊的正確書寫。要訓練培養(yǎng)盡量用化學語言(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進行準確、完整、簡潔地表述。要嚴格化學計算的步驟,要求運算準確,有效數(shù)表示規(guī)范。

三、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

思維能力是化學學科能力的核心,復習教學要注重發(fā)展思維。精心設計化學實驗、化學問題,創(chuàng)設復習教學的情境,積極思維,對知識的梳理、歸納、總結要按知識結構的框架自己完成;對例題的分析、講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分析思路,尋找解題的突破口;要精心選擇記憶模仿、遷移應用、推理創(chuàng)新、空間想象、評價最優(yōu)、快準計算的練習題,訓練和發(fā)展思維,提高思維能力層次。

要突出化學復習方法的指導。第一輪復習應在通讀、精讀教材的基礎上梳理、歸納知識,按教材中每章小結的知識網(wǎng)絡圖形成本章的知識結構;將教材章與章之間的知識網(wǎng)絡按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形成中學化學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網(wǎng)絡,以便應用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相關知識,解決化學問題。要用“結構――位置――性質”“原理――裝置――操作――現(xiàn)象――結論――分析――評價”“類比、邏輯推理”“實驗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學學習方法,復習掌握化學知識,提升學科四大能力。

要強化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精心選擇近幾年的高考理綜化學試題作為典型題進行分析、訓練,加強審題方法、解題思路、解題技巧的指導和總結,加大練習力度,嚴格答題要求,及時反饋、矯正,使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落實到位。

能力培養(yǎng)要循序漸進,逐步到位。第一輪復習應根據(jù)掌握知識的情況,多穿插一些小專題,側重訓練、提高某種單項能力,如離子方程式書寫、離子共存、離子濃度大小判斷、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無機元素化合物性質推導、化學計算基本方法、化學實驗中的實驗原理設計、儀器設計、操作方法設計、有機同分異構體推導、有機分子式確定、有機官能團推導等。對于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第一輪復習不可涉及過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時達不到,挫傷學習積極性。

四、整合教材,科學安排

第11篇

關鍵詞: 2012年安徽高考 化學試題 特色分析 啟示

今年高考是安徽省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自主命題的第四屆新高考,也是新高考“三年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屆高考。2012年安徽高考理綜化學試題從試題呈現(xiàn)方式、價值功能、命題立意上都體現(xiàn)了新高考命題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踐行了“立足基礎,體現(xiàn)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彰顯了學科新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以現(xiàn)實問題為立意”的命題設計思路。試題以綱扣本,于平穩(wěn)中呈現(xiàn)新課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學科能力考查,所有內容和范圍基本符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與2011年相比,今年的化學試題結構穩(wěn)中求變,試題難度總體下降,對穩(wěn)定考生情緒和深入推進新課程實施和安徽高考新方案的實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特色分析

1.1關注新課程改革,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

2012年安徽高考理綜化學試題體現(xiàn)了新課改精神,突出了基礎性、科學性、時代性、靈活性、探究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例如第7題儲氫新方法,第9題燃煤煙氣中硫的回收,第27題食品中的常見添加劑亞硫酸鹽含量的測定,第28題廢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等。這些試題情境真實、新穎,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賦予試題以積極的人文特色和教育意義,對考生接受、處理新信息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同時注重科學方法的考查,體現(xiàn)了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改革的理念。

1.2堅守區(qū)域性特色,體現(xiàn)模塊設置功能。

2012年安徽高考理綜化學試題對新課程化學學科5個學習模塊的主要內容均有涉及,且比例適當,體現(xiàn)了符合安徽這一區(qū)域的特殊的新課程設置模式,維護了《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同時,試題還注重了各模塊知識之間的有機融合[1],如第25題原子結構與元素推斷題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同時滲透了元素周期表結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第一電離能、蓋斯定律及其應用、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等內容;第7題以儲氫新方法為情境,考查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鍵、氧化還原反應、氣體摩爾體積……凸顯了學科知識學以致用的價值功能。

1.3尊重受試者,明示人文性關懷。

由于考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因此考試不可能像測試機器那樣簡單,這就要求考試的內容與范圍要經(jīng)過人文性的調整與控制。要使考試的內容與范圍不強加于人,必須尊重受試者,并被受試者的心理環(huán)境所接受。[2]人文性在2012年安徽高考理綜化學試題中得到了高度體現(xiàn)。例如第13題考慮到省內不同區(qū)域化學教材版本不同,以圖像形式進行鋁元素化合物知識考查,巧妙回避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問題帶來的麻煩。再如第25題X、Y、Z、W四種元素的推斷“門檻”低:“白色氫氧化物在空氣中會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和“寫出Na2O2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直接源自教材,體現(xiàn)了試題在設問時已在默默地關心考生,同時降低了試題的難度。高超純熟的命題藝術使試題的人文性和公平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很好地維護了《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2012年安徽高考理綜化學大部分試題的難度分布,從題型設置上看,做到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非選擇題中則安排了有梯度的小題,試題開始設問大都簡單、基礎,多數(shù)考生能夠順利完成,明示了學科的人文性關懷。但要完成整個試題的解答,卻有一定能力要求。如第28題將化學平衡、沉淀轉化、實驗探究設計和實驗結果分析等內容綜合在一起,對考生進行探究性考查,前三小題設問都較容易,第四小題難度較大,開放性強。此題具有一定區(qū)分度,具有很好的選拔性。設問巧妙也是今年試題的一大亮點。

1.4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

近四年來,安徽省高考理綜化學試題結構及呈現(xiàn)方式基本不變,7道選擇題、4道非選擇題,試卷長度及Ⅰ卷、Ⅱ卷賦分保持穩(wěn)定,尤其是Ⅱ卷還是按照元素化合物及物質結構、有機化學、無機工藝流程、綜合實驗與探究的程序安排。而整套試題的信息量不斷加大、更新,《考試說明》新增考點(如電負性等)年年考,逐年增加的考點為當年必考亮點(如核磁共振氫譜等)。

試題充分體現(xiàn)了《考試大綱》中對考生各種能力的考查要求,注重化學元素觀、粒子觀、分類觀、變化觀、能量觀、守恒觀等化學基本觀念在試題中的再現(xiàn)。整套試題加大了對考生整合、優(yōu)化利用實驗現(xiàn)象、圖形、模型、圖表等不同類型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力度,情景不斷翻新,試題創(chuàng)新性、探究性凸顯。如第13題的難溶物的質量分析,第28題的熱重分析都要根據(jù)圖像進行分析,有效考查了考生對非連續(xù)文本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和遷移能力。還有第25題設問(4)及第28題設問(4)具有良好開放性,給考生個性化解答試題留有足夠空間。為整套試卷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新增考點核磁共振氫譜出現(xiàn)在第25題設問(4)中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些無疑是化學命題變化中的大膽引入與創(chuàng)新。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已成為整套試題并駕齊驅的兩條生命線。

第12篇

一、備考復習課教法、理念及教學過程析解

筆者設計“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一課的理論依據(jù)是“原型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理論”也就是家族相似性理論,其中的“原型”,指的是一個理論或事物中最具代表性和特征性的實例。該理論認為,人們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過程是由原型開始的,之后再由原型的特征和表現(xiàn)對其他事物進行分類,將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分歸一組。

原型范疇理論與高中化學教學在結構層面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高中化學教學幾乎可以與原型范疇理論完美匹配。因此,將該理論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其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人們也時常會用到原型思維,通過對原型某方面特征的合理轉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同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一個典型“原型”,讓學生借助“原型”分析類似問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與思維拓展能力,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生學習上的心理負擔。

基于這樣的思考,在設計“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一課時,筆者選擇了學生所熟知的下面兩道題作為“原型”。

第一題是必修1第17頁習題2: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數(shù)目是( )個。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第二題是必修1第20頁復習題6: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你說出原因。

(1)22.4 L O2中一定含有6.02×1023個氧分子。

(2)將80 g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2 mol/L。

(3)18 g H2O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是22.4 L。

(4)在標準狀況時,20mL NH3與60 mL O2所含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1∶3。

這兩道來自課本中的習題“原型”學生是很容易解答的。筆者借這兩道題引導學生建構解答此類問題的如下知識網(wǎng)絡:

接下來,筆者呈現(xiàn)了高考中出現(xiàn)的5組關于“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常考題型。這是筆者在課前將近三年課標版全國卷及各省市考卷中關于“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考題進行了分類整理,分類的標準是“不同條件下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敘述”,5組題目關注的考點分別如下:(1)關于一定質量物質中粒子數(shù)的敘述;(2)關于一定體積物質中粒子數(shù)的敘述;(3)關于化學反應中生成物分子數(shù)的敘述;(4)關于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shù)的敘述;(5)關于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粒子數(shù)的敘述。其中每組題目中又包含了6道關于“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敘述題。

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分小組練習這5組題目,每個小組完成一組題目,解答完成后各自說說解答這組題目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形成解答這類題目的解題模式。學生積極性很高,各組代表踴躍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然后組內、組間相互補充,歸納解題注意事項,最終形成了解答這5組題的解題模式。以下是學生匯報第一組題目的課堂片段實錄。

[原題呈現(xiàn)]

以下是近年全國高考試題中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敘述的考題,請判斷是否正確。和小組同學一起選擇一組試題作答,并討論解答該組問題應注意什么。

第一組題目:

(1)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氣體中的氫原子數(shù)為2 NA【2016年課標版全國Ⅰ卷理綜化學】

(2)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質子數(shù)均為10 NA【2015年課標版全國Ⅰ卷理綜化學】

(3)2.0 g H[182]O與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數(shù)為NA【2015年四川卷理綜化學】

(4)1.6 g由氧氣和臭氧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數(shù)目為0.1 NA【2014年江蘇卷理綜化學第6題】

(5)1 mol Na2O2固體中含離子總數(shù)為4 NA【2014年大綱版全國卷理綜化學第7題】

(6)常溫常壓下,14 g 由N2與CO組成的混合氣體含有的原子數(shù)目為NA【2013年江蘇卷理綜化學第7題】

解答問題應注意: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

師:第一組哪位同學來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生1:(上講臺)老師,我是這樣做第(1)題的(邊講邊板書)。設全部是乙烯,那么14 g乙烯中含氫原子數(shù)是[1428]×4=2 mol,所以氫原子數(shù)為2 NA;設全部是丙烯,那么14 g丙烯中含氫原子數(shù)為[1442]×6=2 mol,所以氫原子數(shù)為2 NA。如果兩者混合在一起,氫原子數(shù)也應該是2 NA。所以第(1)題正確。第(2)(3)題我不會做。第(4)題和第(1)題的解法相同,也就是,如果1.6 g全部是氧氣,則氧原子數(shù)是[1.632]×2=0.1 mol,即0.1 NA;若全部是臭氧,則所含氧原子數(shù)就是[1.648]×3=0.1 mol,即0.1 NA;所以它們的混合物中的氧原子數(shù)就是0.1 NA,故第(4)題正確。第(5)題中,1個Na2O2中有3個離子,所以離子總數(shù)應該是3 NA,所以第(5)題錯。我講完了。

師:同學們,他講得怎樣?

生:好。(全班學生自發(fā)鼓掌)

師:好!但是老師認為,第一題我們還可以這樣做。因為乙烯分子式為C2H4,丙烯分子式為C3H6,二者的最簡式都是CH2,因此二者混合后氣體平均組成是(CH2)x,那么氫原子數(shù)為[1414x]×2x=2 mol,即氫原子數(shù)為2 NA。同學們理解這樣的做法嗎?

生:(齊答)理解。

師:還有幾道題哪位同學來講?(全班學生沉默)第(2)題我們要注意什么呢?雖然D2O和H2O的質量都是18 g,D2O和H2O的質子數(shù)相同,但是由于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同,故兩者的物質的量相同嗎?(生答:不同)所以它們質子的物質的量也不相同,故第(2)題正確嗎?(生答:不正確)那么第(3)題怎么做呢?大家從第(2)題得到啟發(fā)了嗎?哪個同學能回答?

生2:第(3)題H[182]O與D2O相對分子質量都是20,質量相同,所以它們中子的物質的量相同,1個分子中所含的中子數(shù)也相同,所以它們的中子數(shù)都是……就是NA個,所以第(3)題正確。

師:第(6)題誰來回答?

生3:因為N2、CO相對分子質量相等,都是28,且1個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都是2個,所以14 g的兩種物質混合物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都是[1428]×2=1 mol,即NA個。(全班學生自發(fā)鼓掌)

最后,師生討論,歸納出這組題目的類型是:求一定質量物質中某種粒子的粒子數(shù)。解答時首先應求出該種粒子的物質的量,再確定其數(shù)目是多少NA。同時注意含同位素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1個分子中含該種粒子的的渴嵌嗌佟;掛根據(jù)其化學式特點運用解題技巧進行解答。

從第一組題目匯報交流的實況可以看出,課堂上的氣氛很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無論尖子生還是潛力生都很自信,講到精彩處全班學生還會自發(fā)地給予熱烈掌聲。第一名學生能發(fā)現(xiàn)第(1)題和第(4)題的類型相同,說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舉一反三,能夠對題目進行歸類,這是建構解題模型的前提,是可喜的現(xiàn)象,說明學生是有潛質的。筆者對同一問題說出另一種解答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一題多解,學會選用高效率的解題方法。第(2)(3)題都是關于同位素的題目,筆者講解第(2)題,第(3)題留給學生通過觀察、類比來給出答案,引導學生學會模仿、創(chuàng)新。第(5)題學生知道1個Na2O2中有3個離子,也說明學生是有一定基礎的。

這節(jié)課與南寧二中的課堂沒有任何差別,學生解題能力得到了提高,筆者被學生的熱情感動,幾乎忘記了這是在田高上課。雖然時間所限,一些問題我們還沒來得及在課堂上很好地解決,但筆者相信,只要老師引導得法,學生的能力提升是可以期待的。需要提醒老師們注意的是:一節(jié)高三好課的重要標志,只能是“學生當堂學會了多少”,而不是“老師講了多少”“講完了沒有”。

記得筆者在課堂上曾經(jīng)問學生:課本練習如此容易,那么高考題難嗎?學生一致回答說“難”;問為什么難,他們說“因為是高考題”。這說明高考題在學生心目中是如此地“高”,以致成為“難題”的代稱。在這節(jié)課的復習中,筆者將課本“原型”題與高考真題直接對接,目的就是將學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高考題拉下“神壇”,讓它樸素自然地“走到學生當中”,與學生平時的練習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以此消除學生對高考題的恐懼和畏難心理,提高他們的解題信心。對高考真題進行分類訓練,引導學生對試題進行分類整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程標準下的備考復習課,我們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師羅列知識學生記憶知識學生練習鞏固教師講解點撥”的教學模式,倡導“例題學生演練點評互動帶出知識歸納策略方法鞏固訓練達標”的教學模式。新考綱指出:化學科考試,為了有利于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將在測試考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顯然,只注重知識復習的課堂已經(jīng)無法順應課程標準下的高考模式,教師只有把原有的復習觀念同化于新高考理念,才能感悟到大綱版高考和課標版高考的差別,才能摸索出更為有效的備考復習教學模式。

二、課程標準下高考化學學科備考啟示

作為南寧二中化學教研組組長,筆者曾親身參與了2015屆、2016屆的高考備考,感受到課標版考綱與大綱版考綱的不同,體驗了新課程理念下高考備考的過程,從中總結出下面一些備考經(jīng)驗,供同行參考。

首先,要正確認識課程標準下的高考,用心研究各考點的設問方式及解題模式,以能力立意為導向,科學組織專題復習,有效避免課本知識的全覆蓋。課程標準下的高考,其命題思想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的以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以知識立意命題,主要是考查考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多少,而對考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不足;以能力立意命題,考題源于教材卻不拘泥于教材,源于大綱卻不拘泥于大綱,凡所學知識都有可能被考查,即便是沒有學過的知識,在給出一定信息后也有可能被考查,其考查方式是給出某一具體的實際問題,然后要求考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多科知識進行解答,重點是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探索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一些薄弱學校教師因為對新高考的理解不夠透徹,思路還停留在知識立意命題上,所以總認為學生只要知識掌握得多、掌握得牢、掌握得熟就一定能考好,反映到備考復習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復習傾向:凡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知識都會被認為是高考必考的“基本知識”,務必面面俱到地復習,生怕漏掉其中的某方面知識,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復習,有些老師會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結構、化學式電子式、物性化性、存在制備用途等羅列齊全,物理性質還要講溶解度、密度、熔點、沸點、毒性、氣味等。其實,教材中出現(xiàn)的高考中從來沒有考過的知識點多的是,原因就在于這些知識點不在“核心主干”知識的范疇。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簡化課程內容,不再注重學科知識的全面性,而更多地關注知識的應用性和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如果我們還用那種全面性復習知識的做法去備考,這其實就是教師的一種逃避,一種懶惰。那么,如何確定復習課的教學內容呢?以“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復習為例,筆者以近三年課標版全國卷和全國各省(區(qū)、市)考卷為依據(jù),分析高考熱點,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考點:①電解質強弱的判斷;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及影響因素;③電離方程式的書寫;④溶液的導電性;⑤離子濃度關系及大小比較、比值的變化;⑥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Ksp的相關計算;⑦酸性強弱比較;⑧酸堿混合溶液的pH判斷;⑨水的離子積的影響因素和離子積的計算;⑩有關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圖像。于是,針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這個內容,筆者確定的復習專題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乙酸為例”,以具體的弱電解質乙酸為代表抓住核心主干知識進行復習,以此有效地避免了知識的簡單重復。

其次,變革傳統(tǒng)的備考思維,把教學過程做得更扎實、有效。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一輪、二輪甚至三輪復習的方法。長期以來,我們的備考思維就是“車輪戰(zhàn)”:第一輪復習知識,以梳理和建構大量書本知識為目標,確保知識復習的全面性;第二輪專題復習,主要意圖是提升方法和技能,通過刷題鞏固所復習的知識,其實質就是“題海戰(zhàn)”。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人為地將知識與能力分開。第一輪系統(tǒng)復習知識,到第二輪專題復習提升方法和技能需要以知識為基礎時學生又幾乎忘記了本該記牢的基礎知識,結果第二輪復習時不得不把第一輪復習過的相關知識點再復習一遍,這就造成了教學的重復和浪費。鑒于此,筆者主張采取知識與能力同步進行的方法展開復習,以此實現(xiàn)“知能同步”,一步到位。“知能同步”的教學思想就是放棄對付密集知識型考試的“一輪二輪”做法,“在知識掌握中形成能力,在能力培養(yǎng)中掌握知識”,這才是課程標準下高考中比較準確的教學思路。這個教學思路,同時適用于新授課和復習課。

第三,微專題復習提高復習效率。所謂微專題,就是把教學內容通過“考點化”分析,如上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分析,之后整合聚焦確立上課的微專題。微專題復習需要精選內容,確保核心主干知識不遺漏,進而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精準,避免面面俱到地復習過后又快速遺忘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確定微專題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考試大綱和高考真題,將二者結合起來思考高考“常考什么,不考什么,趨勢如何”,以此確定微專題的復習內容;此外,微專題的命名也應帶有明確的方法性和目標性,不要過于寬泛、模糊,例如“陌生方程式的書寫”等。有什么樣的標題老師就會按照什么標題來備課上課;有什么樣的標題學生就會知道自己將要學什么、應該學會什么,這樣的課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方法性,針對性指的是知識方面,方法性指的是能力方面。例如,“熱化學方程式”這一內容,考試大綱的要求是“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筆者通過對近五年高考關于熱化學方程式考查內容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考考查的全是已知熱化學方程式、求寫新的熱化學方程式,且一般是在大題里給出信息方程式、再求寫一個新的未知熱化學方程式,至今沒有大題專門來考查熱化學方程式及其計算。據(jù)此,針對這個考點的微專題復習,筆者設計的微專題名稱是“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已知式求寫目標式的方法”,前面部分是內容指向,后面部分是能力要求。除了精選教學內容實現(xiàn)“內容考點化”,在進行微專題復習時還要注意聚焦內容,實現(xiàn)“考點問題化”,用問題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知能同步的復習。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东海县| 商城县| 铜鼓县| 平塘县| 霍山县| 万载县| 灌南县| 恭城| 呼图壁县| 雷波县| 交城县| 吴桥县| 二手房| 平安县| 三明市| 穆棱市| 河西区| 陵水| 东方市| 泌阳县| 莱芜市| 永康市| 阿拉善左旗| 启东市| 介休市| 辽阳县| 金阳县| 福安市| 新乐市| 雅江县| 淮安市| 铜梁县| 青浦区| 靖远县| 田东县| 岱山县| 巴南区| 台东县| 重庆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