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9: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reach法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長期以來,化學工業是歐盟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位居全球第一位,其產值約占世界的1/3,而且多屬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產品。為此,歐盟及歐盟一些成員國制定眾多不同的化學品管理法規,對歐盟內部貿易及化學品管理形成了障礙,阻礙了歐盟統一市場的建設。
為統一協調歐盟對化學品管理的各項法規、政策及措施,維持歐盟化學品工業的競爭性和創造性,減少化學品對環境的污染和人類健康的損害,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2003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項新的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政策建議, 經歐盟理事會和議會批準,該建議已經成為一項技術法規(英文REGULATION ON 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S OFCHEMICALS, 簡稱歐盟REACH法規),并于2007年6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該法規是歐盟建立的一個統一的化學品監控管理體系,它將取代歐盟現有的40多項有關化學品的指令和法規,涉及面相當廣。
歐盟REACH法規對我國貿易及企業造成的影響
我國對歐盟進出口的總體情況是:出口產品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型產品,附加值較低;且出口的產品中具有風險性的化學品量大、面廣、種類繁多;出口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進口則以高檔為主;出口企業對國內外標準、法規等規則重視不夠、研究不足,應對技術性措施的手段落后,貿易容易受到影響。另外,國家級檢測檢驗機構的檢測檢驗結果,絕大多數得不到發達國家的認可,使得出口企業在面對技術性措施時更加被動。
增加企業成本,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歐盟市場競爭力
REACH法規實際涉及的產品范圍很廣,它的實施不僅會對石油和化工行業產生影響,而且對下游相關產業如紡織、輕工、電子、汽車等行業的影響可能會更大。預計該法規實施后,不僅會使對歐盟出口產品的成本提高5%以上,還會使從歐盟進口產品的成本增加6%以上。
據估算,每個注冊方的每種分階段性化學物質的登記注冊、試驗費用大概需要8.5萬歐元(不含長期的評估費用);每個注冊方的每種非分階段性化學物質的登記注冊、試驗費用大概需要25.5萬歐元(不含長期的評估費用)。這部分費用必然導致中國境內產品出口的貿易成本增加,使其產品在歐盟市場喪失競爭力,尤其是國內生產的化學物質供應鏈的國內下游用戶所生產的制品或物品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大大下降。同時,歐盟還對某些高關注物質采取目錄式的授權管理,人為地制造壟斷競爭性市場。
除了增加企業的注冊、實驗成本,該法規的實施將大幅度增加企業新產品開發的成本,嚴重制約發展中國家相關企業,特別是中小化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鴻溝日益擴大,歐盟的技術壟斷能力增強。
導致發達國家競相效仿出臺各自的化學品管理法規
歐盟在綜合了40多部化學品管理法規后形成了REACH這一全面的、貫穿化學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化學品監管法規及其相關的檢測、分析、評估方法,其先進的、超前的健康、安全、環境保護理念得到發達國家的認同和贊許。其他發達國家,由于國內經濟已經發展到信息化、科技化時代,污染重、能耗高、勞動密集、過程危險的工業項目和產品已經面臨著淘汰或轉移,在研究完歐盟的REACH后,它們必然出于保護本國民眾健康、化學品使用的安全、維護和改善國內的環境系統平衡而制定相應的、統一的、全面的化學品管理法規,甚至可能會比REACH法規的要求更加嚴格,對境外企業產品的入境條件更加苛刻。這將使化學品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并最終對整個國際貿易及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國內產品出口企業面臨緊張而繁雜的登記注冊工作
歐盟的REACH法規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法規體系。它監控著化學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廢棄),涵蓋了數萬種化學品的生產、使用、銷售。其正式法規的法規文件達850頁,相應的配套技術指導文件近萬頁。這是任何一個企業都無力單獨應對和執行該法規的。而且,該法規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登記截止日期:
對于已列入《歐洲現有商業化學品目錄》(EINECS)的化學物質(分階段性物質),要求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預注冊,否則不得在歐盟境內生產或進口到歐盟境內;對于在歐盟境內年產、年進口量超過1000噸的化學物質或年產、年進口超過1噸的致癌、致畸、和生殖毒性物質及年產、年進口量超過10噸的水生毒性物質應在2010年11月30日前完成注冊;對于年產、年進口量超過100噸物質或水生毒性物質應在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注冊;對于年產、年進口量超過1噸物質應在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注冊。
對于未列入《歐洲現有商業化學品目錄》(EINECS)的化學物質(非分階段性物質),無預注冊權利,無法享受過渡期繼續在歐盟境內生產或進口到歐盟境內的優惠待遇,應于2008年6月1日起開始注冊。
由此可見,國內企業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艱巨困難,如不采取可行的應對措施,將面臨貿易中斷等威脅。
積極應對REACH法規
根據海關統計,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2173.1億美元,其中化工品貿易額167.58億美元,涉及到32453家企業。其中出口79.76億美元,進口87.82億美元。2006年,中歐化工品貿易額達到198.71億美元,其中出口97.53億美元,進口101.18億美元。所以,我國能夠順利應對歐盟的REACH法規對于保證中歐化學品貿易不受阻礙非常重要。
政府的指導性應對
面對化學行業關注健康,注重環境保護,控制化學品風險的大趨勢,國家化學品管理政策也需要一定的調整,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多溝通,多協調,政策也需要協調統一。
根據了解,目前一些企業對REACH法規認知程度仍然低,我國企業要滿足REACH法規的要求差距還很大,尤其是中小企業沒有實力和精力單獨應對REACH法規和辦理注冊手續,它們希望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高度關注REACH法規的實施,幫助和指導行業協會以及企業制定應對策略。
商務部從2003年以來,一直從多方面積極組織對歐盟REACH法規的應對工作,2007年已經連續組織了6期培訓,今后還將采取以下的應對措施:
跟蹤REACH法規的實施細則,以便全面評估REACH法規對中歐貿易和中國企業的實質性影響;爭取歐盟的技術援助,辦好中國的REACH法規咨詢臺;進行有針對性、分層次的培訓工作,提高各相關方對REACH法規的認知程度;幫助企業作好注冊準備方案,如哪些物質需要注冊,哪些使用化學物質的產品需要注冊,注冊需要的數據和數據的獲取方法,注冊費用,注冊的具體操作流程等等;與歐盟合作,召開REACH法規研討會,幫助行業更全面掌握和理解REACH法規的各項要求,以便于我國企業應對;組織編寫《企業如何應對REACH指導手冊》,發給各相關行業和企業,使它們在準備數據,準備技術卷宗、化學品安全報告、安全數據表和編制暴露場景描述等方面得到技術指導;盡快研究注冊問題,研究行業中介組織企業在歐盟注冊的可能性,其權力和義務都有哪些,目前正在向歐盟咨詢階段;本次REACH法規實施后針對的重點是危險品和有毒有害物質,目前所知大約有150種,需要密切跟蹤歐盟的動向,搞清這些產品的名稱和范圍以及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以便有重點地開展工作;由于REACH法規比較復雜,各項內容中理解也不一致,需要與歐盟REACH制定的主管機構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以獲得權威的注解。
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
行業協會在應對過程中可以發揮很重要的橋梁作用,例如不斷完善預警系統,規范貿易行為,創造健康協調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建立行業協調機制,加強國內市場監測分析和信息引導,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組織同行交流相同物質的數據,研究如何開展風險評價等。另外,多數企業還希望行業協會盡快在歐盟設立注冊機構,為企業代辦相關注冊手續和為企業注冊提供各類服務。
企業是應對主體
無論政府和行業協會提供何種服務,企業仍然是應對的主體,因為REACH法規要求每個單個企業都要注冊,都要了解自己生產的化學品的安全特性。另外,歐盟新化學品法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更多的控制化學品風險的責任從管理部門轉到了企業。如前所述,生產、經營、使用化學品的企業需要了解化學物質的安全特性,了解是否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危害。而要了解化學物質的安全特性要有實驗數據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要進入歐盟市場,沒有數據就沒有市場準入。數據的獲得、按REACH法規相應地完成注冊、評估和授權程序意味著生產和出口成本提高,會對企業的經營帶來相應的挑戰。
此外,在了解生產經營使用的化學品安全特性的基礎上,企業還應制定控制風險的有效措施,這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戰,沒有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同樣沒有市場準入。
對于下游用戶來說,需要配合上游企業提供化學品用途的信息、暴露場景的信息,保證化學品的安全信息在上下游鏈條上的流動傳播,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所以,中國應對REACH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必須成為應對REACH法規的主體。企業除了重視了解化學品的內在特性,以及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加強技術能力建設和改造,加大環保綠色產品研發力度,盡快開發綠色、安全的替代化學品等措施外,注冊作為進入門檻的第一個環節最為關鍵。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年出口量大于1000噸的化工產品的出口金額占化工產品總出口額的60%。由此可見,雖然REACH法規規定在歐盟境內生產或進口量每年小于1噸的化學物質免于登記,但考慮到國內出口大宗化學品的制造商較為集中,一般無法分散為1000多個制造商分別出口給歐盟境內1000多個不同的進口商,難以享受豁免權。
如企業所登記的產品產量很大,期望排斥國內別的化學品制造商的同一產品出口到歐洲市場,或具有享受自己所登記產品數據獲利的愿望,可單獨承擔登記費用、單獨進行登記;如企業產量和出口量均不太大,而又不忍放棄歐洲市場,可考慮聯合該化學品的多個制造商或出口商聯合登記,共同分攤登記費用,降低貿易成本,維持該產品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按照REACH的規定,只有以下3類主體才具有登記資格:歐盟境內的制造商、歐盟境內的進口商、非歐盟制造商或出口商指定的歐盟境內的登記。由于國內企業無登記權利,國內企業可考慮采取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應對:
1、在歐盟境內設置具有法人資格的辦事機構或子公司
對于大型化工集團或大型化工出口貿易商可考慮在歐盟境內設置具有法人資格的辦事機構或子公司,以“人”的身份在歐盟從事母公司出口到歐盟化學品的登記。該機構或子公司在注冊過程中,將歐盟境內所有與母公司從事化學品貿易的公司作為其下游用戶,并在歐盟境內長期接受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監管,配合長期的評估及可能的質量審查。
該應對措施有利于產品保密信息的控制,同時可以自我控制或運作測試數據,可獲取13-16年的數據共享費;其在歐盟境內設置的機構或子公司可代表母公司控制其出口到歐盟的產品的整條供應鏈,具有一定的貿易優勢;以其在歐盟境內設置的機構或子公司的名義返銷給國內下游用戶,該下游用戶出口到歐盟的含有本品的制品或物品可免于登記。
但是,該應對措施會產生長周期的、高昂的專業人員培養成本。由于REACH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沒有3-5年的學習無法熟練地進行注冊登記,而登記所需要的《技術檔案》、《化學品安全評估報告》、SDS等資料的編制也需要一個非常龐大的專業隊伍;高額的辦事機構運行費用;出于技術和數據的保密,其他國內企業一般難以放心地讓該機構其產品在歐盟的登記。
2、創造免除申報的條件
對于一些間斷性或非長期性向歐盟出口產品,而且年出口量在10噸以下的,可設法與歐盟境內多家進口公司進行貿易,以確保每一歐盟境內進口公司進口該產品的量在一年內不超過1噸,使之滿足豁免條件。
該應對措施是應對REACH的最簡便的積極措施(消極措施應為放棄歐盟市場),既可嚴格執行REACH法規的要求,又不會增加太高的貿易成本,可最大限度的維持自我產品的歐盟市場競爭力。但是,該應對措施只適用于間斷性或非長期性向歐盟出口產品的國內企業,而且其年出口量不大;而且牽涉到多方的貿易談判,可能會增加物流成本。
3、由貿易對方(歐盟境內的進口方)負責注冊
對于某些常年向歐盟境內的固定客戶出口大宗產品的國內企業可考慮由對方負責注冊。
該應對措施的優點是:國內企業無需研究繁雜的REACH法規及其RIP文件。
該應對措施的缺點是:貿易談判中可能面臨多項附加條件,在談判中處于劣勢;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產品的所有信息向貿易對方公開,導致核心技術、文件資料的泄密;對方貿易商相對固定,選擇新的貿易商的難度較大,在隨后的長期貿易過程中受對方牽制。
4、委托第三方注冊
REACH規定,該委托方必須為歐盟境內法人。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建議選擇在中國境內具有辦事機構的歐盟方或在歐盟具有辦事機構的境內方。
該應對措施的優點是:機構均為第三方機構,具有嚴格的保密制度,而且與委托方無任何的同業競爭,可嚴守企業的一切機密;企業可及時、快速、準確、專業地對REACH做出響應,避免生產、貿易受到影響;專業地注冊服務可避免不必要的注冊反復,更容易獲得ECHA的許可或授權,減少潛在的限制措施。
關鍵詞:REACH法規;ECHA(歐盟化學品管理局);預注冊
中圖分類號: F125.3文獻標識碼:A
A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European Union’s REACH Regulations
Wang Chao Xu Jingzhen
(1.Beiji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2.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uropean Union chemicals regulatory system " Registration,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 (REACH regulations) has come into effect in June 1, 2007. It will bring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related products exports.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earnestly study and overall underst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REACH regulations, and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products belong to the scope of REACH regulations management.
Key Words: REACH regulations; ECHA; Pre-registration
歐盟化學品監管體系《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簡稱REACH法規)已于2006年12月18日通過了歐盟理事會的最終投票表決,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REACH法規取代了歐盟現行的40項法規,成為一套統一的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管理法規。它擁有一套完善的注冊及評估體系,涉及約3萬種化學物質,管轄的下游產品更是可能高達500-800萬種。REACH被認為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最大的貿易壁壘,對化學品進入歐盟市場設立了更高的綠色環保標準。因為REACH法規的生效,不只是化工品,還有其下游的紡織、輕工、電子、汽車、玩具出口歐盟,都將遭到該法案的攔截,甚至被迫退出歐盟市場。中國企業可能將因為該法案每年增加5億美元到10億美元的出口成本。因此必須正視該法規的實施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按照REACH的要求進行注冊,無疑要求中國企業投入額外的人力和財力,加大了競爭的成本壓力。
REACH法規程序復雜,涉及面廣,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面對REACH法規,我國企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應對的步驟與對策:
一、豁免物質的確定
REACH法規中規定了部分化學物質能豁免或免除注冊義務,所謂豁免就是指某些物質進入歐盟可以不受REACH法規的限制。首先,不受管轄的物質。相關出口企業應該明確自己產品的化學物質是否是豁免物質。具體豁免內容有EC標題II、V、VI、VII的物質:醫藥產品(726/2004/EC,2001/82/EC,2001/83/EC)、食品或飼料(178/2002/EC)等。REACH法規規定,以上產品不在管轄范圍。其次,特殊豁免。部分在REACH中被免除注冊義務的物質將不需進行注冊:包括放射性物質,非可分離的中間體,廢氣,海關監管的物質,如果成員國政府選擇的話,國防需要的物質等。歐盟在REACH中還有許多具體條款規定部分物質按以某種方式免除注冊義務,例如根據67/548/EEC指令已經進行公示的物質可當作已經注冊。
二、全面權衡搭“順風車”的可行性
理論上講有條件的下游企業可以盡量使用準備在歐盟注冊或許可申請企業的產品作為原料,免去本企業的申
辦程序。REACH規定,有些符合條件的化學物質的注冊信息有些可以共享,但要向先注冊的企業繳納知識產權費用。而不能共享注冊信息或新物質注冊,一旦錯過預注冊期限,就會無法出口歐盟市場了。搭乘“順風車”不見得便宜,也不一定可行,還要冒失去歐盟市場的風險。
三、分階段物質的認定與預注冊
REACH法規規定,2008年6月1日-2008年12月1日,分階段物質預注冊;新物質上市前必須注冊,新物質的注冊從2008年6月1日開始。
我國相關出口企業應該對自己產品進行化學分析,對照EC名錄查核,判斷是分階段物質和還是非分階段物質。歐盟現有上市化學物質名錄(EINECS)、歐洲新化學物質名錄(ELINCS)和不被認為聚合物的名錄(NLP)等三個名錄,統稱EC名錄。凡被EC名錄和NLP名錄收錄的產品都需要注冊。其中符合以下條件的為分階段物質:第一, 凡是列入EINECS和NLP名錄的物質均是分階段物質;第二,凡符合NLP名錄規則,但未被列入該名錄的物質;第三,在REACH法規生效前15年內,在歐共體國家或在2004年5月1日及在1995年1月1日之后進入歐盟的國家內,已經制造但仍未被投入市場的物質。
四、適當考慮“聯合注冊”以降低注冊成本
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調研員趙艷霞曾指出, REACH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和其下游的紡織、機電、玩具、家具等幾百萬種制成品全部納入注冊、評估、許可3個管理監控系統。據估計在REACH法規的第一個11年里會收到80000份申請檔案。據歐盟估算,每一種化學物質的基本檢測費用約需8.5萬歐元。2005年中歐化學品貿易額為167億美元,涉及國內公司32453家,2006年貿易額已高達190多億美元,涉及公司也更多。我國公司眾多,如果每個企業就其化學品獨自向ECHA注冊,那么企業將面臨巨額的檢測費用。歐盟不可能提供所有必須注冊的化學品目錄,而是由企業決定是否需要生產某種化學品和生產數量,因此注冊同一化學品的企業在正式注冊前可以通過預注冊來實現資料和數據共享,并商討獲取缺失信息的實驗方案和支出分攤方案,有效降低成本。REACH法規規定,注冊企業要“聲明是否同意將其信息的摘要和主要研究摘要讓后續注冊人免費共享,這些信息指應用附件V到附件VIII中有關不涉及脊椎動物試驗的內容而得到的信息”,這為知識產權保護費和拒絕順風車現象打下伏筆。
國際貿易間摩擦一刻也沒有停止過,REACH法規也僅僅是全球貿易爭端的一個縮影。面對新的貿易壁壘,我國企業必須積極應對,通過制定和采取有效的對策與措施,從微觀層面上有效地逾越相關的貿易壁壘。同時應加強多雙邊或多邊的政府、行業組織之間的對話,加強溝通和理解,開展合作和交流,在維護我企業正當權益同時,實現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王超北京財貿職業學院
徐靜珍河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均華.REACH法規實施浙江出口歐盟遭遇“綠考”[J].浙江化工,2007,6:67-68.
這場“戰爭”來勢洶洶,史無前例地對中歐貿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2004年開始,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化學品及其相關產品是主要的貿易商品之一。根據海關統計,2006年中歐的化學品貿易已經達到198.71億美元。而按照近幾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輸歐化學品及其相關產品如果不能滿足REACH法規的要求,我國每年對歐盟出口可能減少37億歐元,中歐化工品進出口總額將下降10%,中國化工的總產值將下降0.4‰可能導致20萬化工及相關從業人員失業。
中國的數萬家企業將在這一場REACH“戰爭”中風雨飄搖。海關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2173.1億美元,其中化學品貿易167.58億美元,涉及到中國的32453家企業,這就意味著,一旦REAcH“戰火”點燃,有可能引發中國企業大范圍的“傷亡”,一些化工企業因為成本上升將可能轉產或者破產。
同時,REACH法規是建立在歐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信息技術基礎之上,它的實施將增加我國企業對歐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化學品的出口成本,影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據專家估算,該法規的實施使對歐出口產品的成本提高5%以上,還會使歐盟進口產品的成本增加6%以上。
REACH體系將對歐盟市場的化工廠品和其下游紡織、輕工、機電等廠品種的化學品實施統一管理,將其分別納入注冊、評估、許可三個管理監控系統,因此拉開的“戰線”之長、“陣地”之廣十分驚人,所有帶有化學品的商品都涵蓋其中。預計將會涉及到三萬多種化學品,以及300至500萬種含有化學物質的商品,包括汽車、手機、玩具、機電產品、家具、建材、包裝物、紡織品等,進而對我國化工及下游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廣東企業和商品在這場“戰爭”中首當其沖。廣東是我國對歐盟出口的主要省份,2006年,廣東對歐盟出口總額達420億元,占全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的25%。廣東主要產品,如機電、紡織服裝、塑料化纖等產品都含有化學成分,必須接受REACH法規的統一管理,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產品將極可能喪失進入歐盟市場的機會。據初步估計,廣東至少有上萬種優勢產品將受到波及。
一場消耗時間,精力和金錢的“對決”
REAcH法規的實施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可以說,這是一場時間的爭奪戰,這是一場讓人疲于應付的消耗戰,這同時也是一場需要金錢支撐的持久戰。
按照歐盟的時間表,產量在1000噸以上的化學物質,必須在3年內完成注冊;產量在100至1000噸的化學物質,必須在6年內完成注冊;產量在1至100噸的必須在11年內完成注冊,分階段(1981年9月之前上市的物質)必須于2008年6月開始實行預注冊,否則不能享受應有的過渡期,未能按期納入REACH管理系統的產品不能在歐盟市場銷售。企業在2008年6月1日之前必須準備好預注冊所需要的一切數據和資料,還需要在2012年來臨之際,完成所有相關化學產品的注冊、登記和許可,時間十分緊迫。
而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企業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和煩瑣的操作程序。
企業不僅需要獲得現有或者生成化學物質的理化、毒理學數據,知道如何共享數據,了解數據的知識產權問題,了解法規對于脊椎動物試驗的規定,還要掌握如何準備技術卷宗、準備化學安全報告,準備提供給下游用戶的化學安全數據單、暴露場景描述等文件。
對于生產出口高度關注化學品的企業,不僅數據信息要求高,還要了解如何準備替代方案,如何進行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等等。
此外,REACH法規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企業需要專人跟蹤了解實施細則的頒布,由此評估REAcH法規帶來的實際影響。這些都對企業的精力、人才的配置、時間的延長提出更高的要求。
REACH法規遵循“沒有數據、沒有市場”的原則。化學物質的安全特性必須有實驗數據的支持,企業必須通過數據來獲得歐盟市場的準入。然而,目前我國并沒有歐盟REACH法規認可的國家級實驗室,這就意味著出口企業必須在歐盟認可的國外監測檢驗機構進行化學物質的監測,數據才被認可。據歐盟方面估算,每一種現有物質的基本檢測費用約為8.5萬歐元,每一種新物質的基本檢測費用約為57萬歐元。
對于占中國企業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而言,有多少能輕松自如地負擔起檢測的成本,一位專門負責出口商品成分檢測的佛山某部門人員告訴記者,佛山企業普遍對高昂的檢測費用感到很大的壓力,大多數企業已經開始考慮聯合起來檢測,共同分攤檢測的成本。
一場以企業為主的聯合“應戰”
在2004年1月歐盟向世貿組織作REACH法規提案通報的那一刻,中國政府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一場“戰爭”即將上演。
坐以待斃不如全力迎戰。隨后,商務部牽頭組織多部門成立應對歐盟REACH法規的工作小組,開展課題調研、企業問卷和實地調查、法規立法信息收集、商討對策等工作,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組織應對。
目前,商務部在組織編寫《企業如何應對REACH指導手冊》,不久的將來會發放給行業和企業,使他們在準備數據、技術卷宗、化學品安全報告等方面得到技術指導。
另外,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已經初步建立了中國的REACH法規咨詢平臺(HELPDESK),網址為:http://省略,企業可以從上面了解許多REACH法規的信息。
今年6月8日,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還前往歐盟化學品管理局(ECHA)所在地赫爾辛基,準備在當地設立注冊機構,以幫助中國企業在歐盟注冊化學品。
無論政府和行業協會提供何種服務,企業才是“應戰”的主體,因為REACH法規要求每個企業都要注冊,都要了解自己生產的化學品的安全特性。
生產企業除了需要獲得數據,還需要在了解生產經營使用的化學品安全特性的基礎上-制定控制風險的有效措施。對于下游用戶來說,需要配合上游企業提供化學品用途的信息、暴露場景的信息,保證化學品的安全信息在上下游鏈條上的流動傳播。以上的要求必然會帶來化學行業以及上下游行業多方面的變化,包括產業的升級換代、生產研發、經營理念的改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一場需要企業步步為營的“備戰”
第一,企業按照REACH法規和歐盟相關規定,確定生產或者進口的物質類別。首先可以從httD://ecb.jre.it/esis/index查詢歐盟化學品分類和目錄代碼,然后了解化學品物質的標簽分類,還要對REACH法規中對不同物質的定義有所了解。其中要注意的是與中國生產商密切相關的幾種物質:分階段
物質和通報的物質。
大部分分階段物質需要預注冊。預注冊關系到數據注冊權的歸屬,非常重要。企業首先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申請注冊;然后到歐盟REACH法規指定的交換論壇交換數據,因為注冊的費用高昂,企業之間共享數據可以分攤費用。
而通報的物質普遍存在于中國出口歐盟的商品中,例如出口的家具或者玩具釋放出表面涂料等物質,這些釋放的物質就必須通報。
第二,對于那些REACH法規中定義為分階段注冊物質的化學品生產企業:必須于2008年6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期間積極與歐盟進口商一起參與分階段物質的預注冊以及物質交換論壇;對于那些REACH法規中定義為非分階段物質的化學品生產或出口企業:直接按照程序參加注冊。
第三,積極與歐盟進口商聯系,確認REACH法規規定的自己在整個供應鏈中的角色和相對應所需提交的有關化學品各項具體數據信息、實驗報告等,便于化學品的順利注冊。
第四,確認哪些是豁免注冊物質。例如企業一年生產或者進口的化學物質在一噸以下,或者配制品和物品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在一噸以下,均可豁免注冊。
第五,需要確認生產的化學物品是否需要評估、是否被授權、是否被限制,確認之后企業需相應地準備接受評估、授權和限制的過程。
第六,如果企業對評估的結果有異議,可以向歐盟化學品管理局下屬具體的委員會提請申訴,申訴無果可以向歐盟法院申請最后的仲裁。
一場需要權衡考量的“博弈”
戰爭就是一場博弈,企業進行化學品注冊也是戰爭中的一場重要的戰役,也需要有博奔的思維。
REACH法規規定,只有三類主體才有注冊的資格,首先是歐盟生產商、歐盟進口商、非歐盟生產商和進口商指定的歐盟境內惟一人。中國企業沒有注冊權,只能通過以上三種主體進行注冊,需要從各方面進行考量才能做出最佳的選擇。
選擇一:人為地創造免除注冊的條件
如果企業針對一些相對數量較小,非長期向歐盟出口,化學品年出口量在十噸以下,與歐盟多家進口商進行貿易,每家歐盟進口商每年進口不滿一噸,就可以滿足豁免注冊。對企業而言,這種選擇積極簡便,即可嚴格執行法規,又不會增加太高的貿易成本。
然而,中國企業必須確保每一家合作的歐盟進口商全年進口化學品總和不超過一噸(包括從其他生產商渠道進口量),因此過程比較復雜和煩瑣。除此以外,這種豁免注冊的選擇只適用于小量向歐盟出口的企業,而且牽扯到對多方的貿易談判,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
選擇二:在歐盟境內設置分支機構
大型的企業或者出口貿易商可以考慮在歐盟境內設置具有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讓其在歐盟從事母公司的化學品注冊登記。
這種做法有利于企業對商業秘密進行控制,分支機構可以代表母公司控制其出口到歐盟產品的整個供應鏈條,具有一定的貿易優勢,可以控制多達幾十家的經銷商。另外,企業如果將商品返銷給國內的下游用戶,該下游用戶出口到歐盟的產品可以免于注冊登記。
這種做法運作起來周期較長,同時需要企業承擔高昂的各方面專業人員培養成本。此外,因為歐洲的物價因素,分支機構的運行費用相對比較高。而且,出于競爭和數據保密的原因,其他國內的同行企業難以放心地委托該機構在歐盟境內的注冊登記,分支機構以收取費來降低機構運行成本不太現實。
選擇三:由歐盟進口商進行注冊登記
常年向歐盟境內的固定客戶大量出口產品,可考慮由歐盟進口商來進行注冊登記,這樣可以免除國內企業研讀繁雜的法規和文件。
然而,企業在與歐盟進口商的談判中可能面臨較多的附加條件,在談判中處于劣勢。另外,企業將自己的產品信息全部向歐盟進口商公開,可導致商業秘密的泄漏。今后隨著貿易的開展,可能會長期受制于對方。
選擇四:委托獨立第三方機構作為惟一的人在歐盟注冊登記
REACH法規規定,該惟一的人必須是歐盟境內的法人、自然人或是歐盟境內的設有法人機構的第三國注冊方。
方均為第三方機構,可以與企業簽訂商業機密保密協議,并提供專業人士為企業遇到的各種情況做出方案和解決問題,讓企業避免受到貿易中的不良影響,維持原來的貿易渠道不變。
此外,企業可以從第三方機構中得到更多共享數據的機會,降低數據注冊的成本。第三方機構同時多個企業的同類產品,信息量會大,數據量會很大,多家企業共享成本會降低。
選擇五:經第三國轉口豁免注冊
當前,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只是產品和市場結構單一的問題。在金融海嘯的)中擊下,企業正在挖空心思尋求突圍的新路徑,這時偏偏又迎來了歐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密集期。根據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簡稱REACH法規)的規定,擬出口到歐盟境內的企業,必須于2008年6月1日起至12月1日期間進行REACH預注冊,并規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未注冊或預注冊的產品將分階段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
按照REACH法規的規定,到2010年12月,對歐盟年出口量超過1000萬噸以上的化學物質必須完成正式注冊,否則就將被剝奪出口資格。但巨額的注冊成本成了“攔路虎”。廣州市攀達國際集團的張經理告訴記者,正式注冊REACH法規僅行政費用一項就需要2至3萬歐元,而安全數據檢測的相關費用則無法估計。“為了遵守REACH法規,我們的產品成本將上升5%左右。”記者在第105屆廣交會現場采訪發現,各企業互相觀望的現象比較普遍,都在期待歐盟法律有回旋余地。
這項旨在維護歐盟境內居民健康安全的法規,是迄今為止讓中國企業受損最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因為其覆蓋面極廣,涉及化學原料及制品、紡織、玩具、鞋類等10多個行業的數百萬種產品。要將危機轉化為商機,需要企業家們審時度勢,想辦法、巧應對。專家認為,目前“抱團應對REACH法規”是良策,可以分攤注冊成本。比如出口涉及同樣一個化學品的10個企業聯合注冊,單家企業費用就會少九成,參與的企業越多,成本就越低。
根據國際先進國家的操作經驗,應對此類技術壁壘通常都由政府扶持一些民間的公司負責具體業務操作。目前,中國檢驗檢疫局REAcH解決中心已經依托杭州瑞旭產品技術有限公司(國內第一家取得REACH法規注冊號的企業),在愛爾蘭建立了具有獨立法人機構的化學檢查與規范服務有限公司,為國內企業提供REACH的相關服務。
EUP指令:以環保生產的理由設限
繼正在實施的REAcH法規,歐盟的EUP指令也將于2010年1月推出多達五項的具體實施措施。
EUP指令覆蓋的產品范圍非常廣泛,任何在設計和制造后投放到市場的耗能產品,包括所有依靠能源(電能、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運作的產品,生成、轉換及計量這些能源的產品(不包括運輸工具),以及用于裝入耗能產品中并在市場上作為獨立部件直接銷售給最終用戶的部件,都可列入EUP指令影響的范疇,比如電子產品、熱水器、電力發動機系統、住宅及第三產業的照明設備以及供熱、通風和空調系統等產品。
除覆蓋范圍廣泛以外,EUP指令還著眼于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產品從設計、生產、維護以及最終淘汰、回收和處理的所有階段都要考慮環境因素,做到生態化設計。但是,現在國內企業在設計新產品時,僅考慮到外觀、性能、包裝、材料等常規因素,卻很少考慮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對外界能源、環境、自然資源的影響程度。
過去EUP指令還只是一個框架性指令,但是第一批細則已于前不久出臺,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影響馬上就會開始顯現。按照歐盟新出臺EUP指令細則,節能燈等產品在2010年之前不能達到歐盟能耗標準,將會全部被歐盟市場拒之門外。
國內企業應盡早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提高產品環保設計能力,改進相應的生產工藝,完善綠色供應鏈的管理,降低環保改造的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
專家指出,對出口企業而言,如欲突破歐盟技術壁壘,必須要從認識上重視,行動上積極應對,積極調整策略,積極開展ISO9001質量體系、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確保產品在符合兩個體系的環境下生產制造并取得CE認證。
歐美即將實行玩具認證新規
自2007年8月美泰玩具召回事件發生以來,歐美市場頻頻設限,先后出臺嚴格甚至苛刻的檢測法規。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 REACH法規 策略
基于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長遠考慮,同時也為提高歐盟化學工業競爭力,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個統一的化學品監控管理體系,歐盟經過長達6年的討論,REACH法規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規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和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等500多萬種制成品全部納入注冊、評估、許可3個管理監控系統。歐盟自己生產的、用于出口的和從國外進口的所有化工及其下游制品都必須進行注冊并被許可后,才能在歐盟市場流通。根據專家預測,REACH法規的全面實施將使中國向歐盟出口產品的總成本上升5%,從歐盟進口的成本上升6%,中歐化工品進出口總額將下降10%,中國化工生產總值將下降0.4%,可能導致20萬化工及相關從業人員失業。這是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出口。2007年9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了《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7)》。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全年出口貿易因技術性壁壘造成直接損失359.20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71%。
一、我國屢遭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1.我國貿易的迅猛發展。國家統計局日前的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排名不斷提升,已經穩居第三位。2003年~2006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連續四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29.8%,其中出口增長31.3%,進口增長28%,是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貨物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由2002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7.2%。我國貿易的迅速發展必然導致其他國家的不滿和抵制。發達國家不斷加大對我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力度和密度,以達到限制我國出口,保護國內市場的目的。
2.技術性貿易壁壘是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近幾年,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主要發達經濟增長乏力,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蔓延。經過GATT/WTO的多輪貿易談判,各國關稅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非關稅措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而WTO 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也稱《TBT協議》)承認各成員以保護動植物和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的目的,可以采用自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以及采用必要措施實現其各自認為合適的保護水平等方面的權利。由于各成員對WTO協定理解的差異及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各國限制貿易的主要手段。
3.我國貿易方向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歐盟、美國、日本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截止到2007年8月商務部統計的數字,我國同三大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分別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6.3%、14.2%,11%,其中出口貿易額比重分別為20%,19.4%,8.5%。而這三大貿易伙伴又是技術貿易壁壘的發源地。因為這些經濟體比較發達。往往制定的標準也比較高,而這些標準通常又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而被WTO所接受。根據《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7)》,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排在前三位的是歐盟、美國、日本,分別占直接損失總額的43.59%、23.67%、19.07%。
4.認識不足。雖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貿易產生的影響日益擴大,但是對決策者和廣大企業家來說,似乎還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沒有多少人去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我國農產品因有害物質超標、商品包裝用木材因含有害病蟲卵、產品沒有經過指定機構認證等原因而被貿易對象國拒絕入境之類的事件,不能認為是對方故意設置技術壁壘。相反,應當看到并利用此類壓力對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積極意義,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加速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5.管理體制不順。目前的管理體制不適應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表現在政府部門仍習慣于傳統體制下的管理模式,政府和市場、企業的關系沒有真正理順。相關的政府部門對出口企業都管,又都不全管,沒有一個綜合性的專職管理部門對企業的問題進行統籌解決。當出口產品出現問題時,常常是各個部門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延誤有關問題的解決。
6.標準化建設水平較低。目前,我國的標準化工作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標準總體水平低,企業標準普遍低于國家、行業推薦性標準;在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低;標準化管理層次繁多,有些標準相互交叉、矛盾,給企業應用標準帶來困難;標準的實施狀況差。由于我國標準水平低,普遍低于國外先進標準,在出口時容易遭遇各種技術壁壘。 二、我國的應對策略
1.出口企業應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的出口產品在質量、規格、包裝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缺陷,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綜合競爭力,許多出口產品還是靠價格優勢來占領市場。企業如果僅僅考慮經濟效益而破壞了環境和社會效益,不僅會遭遇到更多的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國內市場上也不能夠長期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企業跨越技術貿易壁壘的有力武器。當然,這需要政府的引導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規約束。
2.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擁有眾多的企業會員,熟悉行業特點,同時又與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系,可以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過程中承擔許多必需但難以由政府和企業直接承擔的事務,很好地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美國的行業協會在對外事務中就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值得我們借鑒。例如2001年,作為歐盟改革藍圖的《歐盟未來化學品政策戰略白皮書》公布后,美國商會以其歐盟分部為依托,借助其全球的分支機構在歐盟內外舉辦了十幾場關于REACH草案的評論會和對話會,邀請各國代表及歐委會官員參會。該商會負責人稱,從會議籌備到起草,美方官員發言稿都由商會負責,美政府派員赴各國主持會議,支持行業的游說工作。盡管未能阻止REACH法規出臺,但在干預其制定過程、影響法規內容上取得突出成效,有效延緩了新法實施時間。
3.政府加大談判力度。一方面要利用現有WTO機制,如果一些國家制定的技術標準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政府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組織,要求這些國家取消這些不合理的標準或者修訂不合理的技術性限制措施;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WTO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建立嚴格、公平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約束發達國家越來越泛濫的技術性限制措施。
日前,福省纖檢局制定的《針刺非織造纖維浸漬片材》、《針刺壓縮彈性非織造布》、《纖網-紗線型縫編非織造布》3項非織造布的行業標準,已通過專家審定并獲得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
非織造布,又稱無紡布或不織布,主要作為產業用紡織品,廣泛用于醫療衛生、建筑交通、節能環保、安全防護、新能源等領域,已成為現代紡織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歐盟纖維名稱指令升級為新法規5月生效
日前,從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歐盟委員會在其近日的官方公報中頒布了新的纖維名稱法規1007/2011/EU,宣布從今年5月起新的法規將取代纖維名稱以及纖維成分的有關指令(2008/121/EC、96/73/EC以及73/44/EEC)。纖維名稱規定的法律地位由指令升級為法規,按照歐盟的規定,各成員國不再需要將其轉換成國內法規,而是直接采用實施。
新法規中規定,對于來源于動物的任何非紡織材料,標簽必須添加輔助說明。這一新要求無需分別鑒定產品材料或特定的物種來源等,而只需在標簽上注明“含動物來源的非紡織材料”;“其他纖維”被限定為單組分含量不超過5%,各組分之和不超過15%。另外,未經允許使用的纖維名稱,符合“其他纖維”規定要求的應歸為其他纖維;標注語言必須為出售地區官方語言;產品標簽必須安全牢固地附著在產品上(此前指令對于標簽粘附方式沒有明確要求);若制造商產地在歐盟地區或者進口商/經銷商地點在歐盟地區,則他們有責任確保標簽信息的準確性。新的纖維名稱法規將于5月8日起正式生效。
新版生態紡織品標準增加兩個檢測新項目
2012版生態紡織品認證標準(Oeko-Tex standard 100)已于1月3日出臺,與2011版相比,新版標準新增了有機溶劑殘留量和表面活性劑殘留兩個檢測項目,并提出了限量要求,證書持有人須在2013年4月1日前開始執行新標準。
檢驗檢疫部門提醒相關出口企業,由于Oeko-Tex standard 100標準覆蓋了歐洲、美國對紡織品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是世界上應用最廣、影響力很大的紡織品檢測標準。Oeko-Tex standard 100每年更新一次,廣大出口企業應密切關注,充分解讀標準,及早適應新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環保紡織協會百種紡織品有害物質檢驗標準
Oeko-Tex®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如往年一樣,在例行年會上了最新的Oeko-Tex®Standard 100種紡織品有害物質檢驗的測試標準和限量值要求,2012年1月1日開始生效。據了解,為了給企業充足的時間調整規范生產,允許生產企業有一段過渡調整期,確切的生效日期為2013年4月1日。
據介紹,測試參數的重新評估是基于目前市場和產品的發展,新發現的有毒物質和新法規的要求,同時也考慮了REACH法規的要求,包括在2011年已加入REACH高度關注物質列表的與紡織生產相關的有害物質。Oeko-Tex®測試項目具體更新為:根據現行版本的REACH候選物質清單和目前達成的共識,濕法紡絲纖維和涂層將檢測N-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基乙酰胺項目兩種化學物質被列入“溶劑殘留物”的新項目下,限量值要求不超過總重量的0.1%。另外,相關樣品需檢測4種新納入的增塑劑:鄰苯二甲酸二C6-8支鏈烷基酯、鄰苯二甲酸二C7-11支鏈烷基酯、鄰苯二甲酸二己酯、鄰苯二甲酸二甲氧乙酯。這些將并入已有的鄰苯二甲酸鹽項目下。總的限量值要求將維持不變,為總重量的0.1%。
墨西哥修改紡織品和服裝標簽標準
墨西哥經濟部于2011年12月23日一項決議,修改墨西哥2006年紡織品和服裝官方標簽要求標準NOM-004-SCFI,這個標準確定紡織產品、服裝、配件和家庭用品標簽標準,2006年標準最初發表于2006年6月21日墨西哥聯邦官方公報。新要求于2012年2月23日生效。
4月16日的外電報道,盡管沒有歐洲廠商投訴華為和中興,但歐盟貿易專員仍將支持歐盟各國調查這兩家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
作為歐盟的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一直在搜集證據,準備對華為和中興發訟,理由則是這兩家公司通過政府補貼打壓歐洲競爭對手。歐盟的貿易調查通常需要首先收到企業的投訴,但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擔心失去中國的龐大市場,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等歐洲廠商都拒絕與歐盟委員會合作。這也導致歐盟貿易專員德古赫特面臨兩種選擇:要么不采取任何行動,要么主動發起調查。2012年的一份歐盟內部報告建議歐盟對中國電信運營商采取行動,原因是他們在移動網絡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斷加強,將會威脅到歐盟的安全,而且有損歐洲企業的利益。
歐盟大幅提高對華手動叉車及其主要配件的反傾銷稅
4月24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手動叉車及其主要配件作出反傾銷期中復審終裁。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76.8%。
涉案產品在歐盟合并關稅編碼ex84279000、ex84312000下。在本案中,浙江諾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應訴。
2004年4月,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手動叉車及其主要配件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05年7月,歐盟對此案作出肯定性終裁。2010年7月,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手動叉車及其主要配件進行反傾銷日落復審立案調查;2011年10月,歐盟作出終裁:繼續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7.6%~46.7%。
印度延期對華木質纖維板反傾銷調查
4月10日,印度商工部公告稱,將對原產于中國、印尼、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的厚度6毫米以下樹脂或其他有機物質粘合的木材或木質纖維板(除絕緣板、層壓纖維板和由樹脂或其他有機物質粘合的板)反傾銷調查的最后期限延至2013年5月10日。
2011年11月,印度對原產于中國、印尼、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的厚度6毫米以下樹脂或其他有機物質粘合的木材或木質纖維板(除絕緣板、層壓纖維板和由樹脂或其他有機物質粘合的板)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12年7月,印度對此案作出肯定性初裁。
美國cPSC對中國產低音擴音器實施召回
近日,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與DefinitiveTechnology公司聯合宣布對中國產SuperCube2000 Powered低音擴音器實施自愿性召回。
此次被召回的商品數量約為900臺。召回原因為,該擴音器內部的電瓶輸入信號塞孔有問題,有致使用者觸電的危險。截至目前,Definitive Technology公司已收到兩起消費者觸電事故報告。
芬蘭啟動進口商REACH合規審查
4月5日,芬蘭針對第三次REACH和CLP聯合執法行動(REF3),監管計劃,其目的是確保2012年向歐洲出口超過1000噸化學品的進口商已履行REACH法規下注冊的義務。
此次監管行動,將由芬蘭化學品安全管理局與海關當局聯合展開,根據歐洲化學品法規的要求,對市場進行更緊密、更高效監測。
第三次聯合執法重點圍繞注冊常規義務,OR合規性審查,海關聯合執法,相較于第一、二次聯合執法內容,除繼續對REACH注冊義務的相關審查外,突出了對OR合規性的審查和海關聯合執法這兩點。
企業在輸歐貿易中,除做好REACH注冊工作外,應在輸送產品的同時準備好REACH注冊噸位涵蓋證明,以供海關審查。
韓國修訂玩具安全標準
近日,韓國向WTO秘書處通報了修訂屬于自我監管安全確認的玩具安全標準(6/TBT/N/KOR/419)。
修訂玩具中的細繩和彈性繩(第2項no.4.11),更改了對細繩長度的要求,以確保兒童安全;對于除實驗套件以外的化學玩具套件(第7項),修改為切換到制造商建議準則中,并更改其他的打印錯誤和按次序的序列號;對于指畫顏料(第8項)中的防腐劑,則規定了在生產產品時管理可用物質的混合限量。
該通報法規的擬批準日期為2013年3月或稍后,擬生效日期為2013年7月1日或稍后。
美國各州積極消除或減少消費品所含有毒化學物
Safer States是一個由多個關注環境及衛生問題的消費者團體組成的組織,最近發出新聞稿,特別闡述美國各州就禁止或更嚴格規管含有害化學物產品的立法工作。該組織稱,美國至少有26個州計劃今年推出法案,保護民眾安全。今年以來,加州、康涅狄格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密蘇里州、新澤西州、紐約州、佛蒙特州以及華盛頓州已就有毒阻燃劑訂立法例。組織預期,將會有更多州份于今年內進行類似立法工作。
比如:馬里蘭州將訂立法案,禁止適用于三歲以下兒童的護理產品(包括嬰兒用品、玩具、汽車座椅、育嬰枕頭、嬰兒床床墊及嬰兒手推車)使用TCEP。
瑞典擬限制消費品中的鉛含量
近日,來自瑞典化學品管理局(Kemi)消息,瑞典提議限制消費品中的鉛及其化合物。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邀請利益相關方就提案發表評議意見。
據悉,瑞典于2013年1月向ECHA提交了該提案。瑞典在提案中擬限制可被年幼兒童放入口中的物品中的鉛含量,如服飾、鞋類、配件、家具、裝飾品、運動及休閑用品等。
鉛通常存在于合金、染料中,偶爾還在塑料中被用作穩定劑。鉛暴露會損害神經系統,影響智力和行為發育。胎兒和年幼兒童特別容易受到鉛的影響。其他的影響還包括高血壓以及增加成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美國CPSC對中國產電動車實施召回
4月4日,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與Dynacraft BSC Inc.聯合宣布對中國鶴山市創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HeshanCongt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Co.Ltd.)產Urban Shredder RideOn電動車實施自愿性召回。
此次被召回的商品數量約為8900個。召回原因為,該電動車會意外加速,有致使用者失去控制而跌傷的危險。截至目前,Dynacraft BSC Inc.已收到7起該滑板車意外加速的報告,尚無人身傷害事故。
為此,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建議消費者立即停止使用被召回的電動車,并與零售店聯系退貨及全額退款或獲取等額購物券。中國基層法院可經授權對專利案件進行一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決定》近日公布。這個司法解釋自2013年4月15日起施行。
關鍵詞:REACH法規;稠環芳烴;毒性學;生態學
0 前言
環烷基原油是世界各類原油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儲量占原油總儲量很小。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委內瑞拉和中國擁有環烷基原油。環烷基油獨特優勢在于低傾點、低殘碳、溶解性優異、熱穩定性好、析氣性好,其特定的應用領域是變壓器油、冷凍機油、工藝油、油墨、白油、光亮油,國外對于環烷基油的安全與健康問題研究較早并取得了一定進展,目前國內對環烷基油的安全與健康問題也日益管制并開展了一些相應工作。
1 國外油品公司對環烷基油生態學研究
評價環烷基油對環境的影響要進行環烷基油壽命周期分析。壽命周期分析主要是評價環烷基油從加工、運輸、使用直至最終分解所有環節對環境的總影響。目前國內還沒有對環烷基油進行壽命周期分析,尼納斯公司[1]按照瑞典的EPS(產品設計中環境優先戰略)系統進行過分析和評價,環境影響按ELU(環境負荷單位)計算。尼納斯公司的環烷基油都經過加氫處理,考慮到生產排放以及生物降解等因素,最終計算得到的環境影響是0.0660ELU/kg。評價環烷基油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是對環烷基油的生物降解和生物聚集能力進行評估。
環烷基油從分子結構上來說,主要包括鏈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等。
不是所有的有機物質可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通常來說,分子越簡單,生物降解的越快。帶雙鍵的分子,芳環和雜原子降解的要慢得多。越復雜的分子越難分解。鏈烷烴和環烷烴,是最容易由細菌生物降解的烴類。鏈烷烴比環烷烴降解要容易,直鏈烷烴比帶支鏈的要容易,只有幾個環的環烷基比帶很多環的要容易。細菌分解芳烴更為困難,芳環數越少,生物降解越快。苯是芳烴類中最易降解的,而稠環芳烴(PCA)很難降解。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使用石蠟基和環烷基油品沒有什么區別,應為它們都容易降解,而稠環芳烴對環境的影響最大,這些物質最穩定,很難降解。
某種物質在生物體內聚集的原因是其在生物脂肪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大得多,造成其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隨時間的遷移而增大,逐漸在脂肪組織中聚集,而不是被血液吸收,并由肝臟和腎排出。我們熟悉的例子就是DDT和PCB。環烷基油生物聚集能力由環烷基油在辛醇和水的分配系數的對數來表示[2],該值若大于3說明油品可能在生物體內集聚。一般來說,油品烴類分子的大小決定了在生物體內集聚的情況,分子越小就越容易在人體內集聚。
2國外油品公司對環烷基油毒性學研究
環烷基油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程度可以從高到完全無危險,這完全取決于所選的環烷基油的結構組成和應用過程。簡而言之,環烷基油的精制程度決定是否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環烷基油毒性學研究主要包括環烷基油的短期作用和長期作用。
2.1環烷基油的短期作用
1984年尼納斯公司委托英國的Hazleton試驗室[2],針對不同類型的基礎油在兔子身上進行了動物實驗,考察環烷基油、石蠟基油以及不同油品黏度對皮膚試驗的影響。試驗符合OECD指南404,油品涂抹在兔子背上刮過的區域。當油品清洗后,經過1、24、48和72h后對皮膚進行研究,記錄發炎和腫大現象。算出12只動物在24和72h后總的分數,除以6得出從0~16的刺激指數,根據刺激指數的大小劃分為4檔。刺激指數和分類見表1,測試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石蠟基和環烷基油對皮膚的刺激效果基本相同,輕質油品也未表現出比重質油品有更大的刺激作用,40℃黏度為20mm2/s左右的油品刺激性偏大。
2.2環烷基油的長期作用
環烷基油對人引起的長期作用主要是進行環烷基油誘變和致癌能力評估,誘變和致癌都與損害人類基因有關。由于環烷基油包含多種化學物質,對誘變和致癌能力評估只能基于整個油品的試驗,而不是對所包含的單個化學物質進行試驗。
2.2. 1 環烷基油誘變能力評估
誘變能力是物質危害性的一個標準,它驗證的是影響DNA分子的能力。誘變會導致基因代碼的改變,并不是生物器官會發生突變。誘變能力測試明顯的缺點是誘變性和致癌性等特性沒有絕對聯系。若環烷基油是誘變性的,并不意味著誘變會導致癌癥,損害生殖能力或其他風險。優點是誘變能力測試只需要細菌,而不需試驗動物,既快速又相對便宜。
誘變能力測試常用的方法是艾姆斯試驗[2]。艾姆斯試驗方法是當細菌接觸誘變物質時,氨基酸依賴型的沙門氏菌變異回氨基酸非依賴型,并且菌群開始生長。將艾姆斯試驗用于石油產品的是美孚公司,該公司發現艾姆斯試驗與老鼠皮膚涂抹試驗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環烷基油樣品用環己烷稀釋并用DMSO抽提,得到油品的芳烴組分,將其與倉鼠的肝臟勻漿、沙門氏菌(通常是T98菌株)加入到瓊脂板中,48h后進行菌落計數,菌群數目與誘變性成正比,艾姆斯試驗的示意圖。
艾姆斯試驗測試結果最簡單的是使用劑量響應曲線的標準線性回歸分析,斜率表示誘變指數(MI),也可以使用非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以及計算誘變潛力指數(MPI)方法。誘變指數大于1可認為發生誘變,誘變潛力指數大于3同樣也可認為發生誘變。下圖展示了兩條測定曲線結果,一條是未發生誘變,另一條是發生誘變。
尼納斯公司進行了不同餾份油誘變指數與蒸餾點50%流出溫度關聯性研究,測定結果。
除了艾姆斯試驗,另一個誘變性測試方法就是DNA加合物測試。DNA加合物是由稠環芳烴物質激發,在腫瘤起源的初始階段有著重要作用。這個方法測試環烷基油中的哪些物質依附在DNA上,然后將依附在DNA上有誘變性的物質分離出來并進行測定。將來自于小牛皮上的DNA和DMSO抽提物以及肝勻漿互相接觸,經過DNA萃取后,酶的水解作用開始,加合物形成并以32P的同位素作為標記,帶有32P同位素標記的加合物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定量計算。這個方法存在的問題是DNA加合物測試與動物的皮膚涂抹實驗沒有發現相關性。
2.2.2 環烷基油致癌性能力評估
化學物質引發癌癥的一般方式是使人類基因物質的特定部位產生突變,即所謂的致癌基因。在確環烷基油是否具有致癌性時,通常采用流行病學研究或動物試驗。流行病學研究很昂貴且耗時,因為人們通常接觸過致癌物質數十年之后才發展成癌癥。但為了考查某種物質是否具有致癌性,最終的評價手段是進行動物試驗。基于倫理角度考慮,應盡量減少動物試驗,采用替代方法進行評估。目前的實驗已經證實環烷基油中的稠環芳烴物質是致癌的主要因素。歐盟采用IP346[2]的方法進行油中稠環芳烴(PCA)含量測試,并對IP346方法與老鼠涂抹實驗的結果進行關聯性研究。
上圖顯示了不同PCA含量的油品與老鼠涂抹實驗的關聯性,圖表由CONCAWE數據庫提供,橫坐標是環烷基和石蠟基油的稠環芳烴含量,縱坐標是基于老鼠皮膚涂抹試驗結果。曲線清楚地表明無論是石蠟基還是環烷基油在稠環芳烴含量低于3%的情況下沒有致癌性。皮膚腫瘤的百分比與通過IP346方法測得的稠環芳烴含量相關聯,因此歐盟決定采用IP346作為標記方法。必須指出的是IP346方法是針對未使用過的油基礎油以及不含瀝青質的油,如再生油不適合此方法。中國石油油公司的環烷基高壓加氫油的IP346值低于3%,符合環保要求。上圖還表明,低精制程度的油品,如餾分油和芳烴抽出油,根據IP346具有高PAC含量,對老鼠有致癌性,必須用骷髏和交叉的骨頭標記。
3 國外油品公司對環烷基油誘變性和致癌性評估方法之間的關聯性
3.1不同稠環芳烴測試方法與誘變性和致癌性關聯性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環烷基油中的稠環芳烴物質是誘變性和致癌性的主要因素。稠環芳烴屬芳香烴類以及相關的硫、氮化合物,含有三個或更多的閉合芳環,這些芳環上可帶有短烷基或環烷基取代基。分析油品中稠環芳烴含量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IP346方法、HPLC法以及GC-MS法等。目前IP346是被國際上認可的確定油品是否需要標記的方法。因為按IP346測定的PCA含量與致癌性有良好的關聯性。然而另一方面IP346沒有對PCA較好地定量表征,原因在于IP346并非直接測定PCA含量,而是測定DMSO抽出相中的物質含量。分析DMSO相就可發現除了稠環芳烴外,還包括了單環芳烴以及環烷基。也就是說,IP346方法測定的PCA含量要大于實際油品中的稠環芳烴含量。HPLC法測定的稠環芳烴基本符合環烷基油中的實際含量,然而通過HPLC法測定的PCA含量與老鼠皮膚涂抹實驗并無關聯性,也就不被國際上所認同做為標記方法。
對于稠環芳烴的定義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PAH,它的范圍要小于PCA,因為PAH只是含有碳氫而沒有雜原子的稠環芳烴物質。PAH的測定通常是實驗室內部方法,通過使用GC-MS來測定。尼納斯公司檢測了兩個不同餾程范圍的減壓餾份油,測試結果。
3.2艾姆斯試驗與IP346方法關聯性
艾姆斯試驗的方法建立較早,由于存在一定爭議,一直沒能成為官方標準。下圖是美國的Covance實驗室做的誘變指數和油品IP346測試結果的關聯性研究結果。
Covance實驗室對8個不同類型的油樣品(PCA含量從0到15)進行艾姆斯試驗,試驗結果以誘變指數和誘變潛力指數表示。從上圖可以看出艾姆斯試驗結果和通過IP346方法測定的PCA含量有很好的相關性。
3.3 DNA加合物測試和艾姆斯試驗以及IP346方法相關性
從上圖可以看出DNA加合物測試與艾姆斯試驗和IP346測試結果有較低的相關性。對一種類型油品來說,我們知道艾姆斯試驗和IP346兩種方法與皮膚試驗有相對好的相關性,因此DNA加合物測試與皮膚試驗有較差的相關性。
4 中國石油油公司對環烷基油安全與健康問題研究
歐洲新化學指令《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制度》既REACH法規[3]的實施促使國內油生產制造商日益關注環烷基油安全與健康問題。注冊是REACH法規的主要要素,未經注冊的化學物質將不能在歐盟市場上生產或進口。注冊要提供的主要信息包括每種物質的固有特性(如物理化學特性、毒性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以及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風險的評估。尤其是高度關注物質必須先獲得歐盟化學品管理局的生產或進口許可。申請者要證明所使用的化學物質的危險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并證明該化學物質的社會經濟效益超過其危險性, 且沒有適宜的可替代品。需要經過許可的物質[1]是CMRs、PBTs(持久的、生物累積的和有毒的物質)和vPvBs(非常持久、高生物累積性的物質)。
4.1 REACH法規預注冊工作及可能含有的高關注度物質
預注冊是REACH法規對分階段物質提出的注冊前的簡單登記要求,包括英文名稱、CAS號或者EC號等信息,REACH法規下物質的定義超出了可以用單一分子式表達的純粹的化學物質的概念。由于油的組成非常復雜且加工工藝有所不同,因此不可能列出所有已知物質的CAS編號。而是根據不同的加工工藝對工藝流程進行編號,并且將其當作化學物質處理。每個工藝流程由一個CAS編號和一個EINECS編號確定。所有的環烷基油都可通過這兩種產品目錄之一查閱到。目前中國石油油公司已經完成了環烷基油注冊工作。
4.2 環烷基油SGS檢測
SGS通標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方檢驗公司的成員,是世界上最大的從事檢驗、實驗和認證的公司。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檢測中心符合CNAL/AC01:2003《檢測和校準試驗室認可準則》(等同于ISO/IEC:17025:1999《檢測和校準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并獲中國實驗室國家標準認可委員會認可證書。根據使用環烷基油行業要求同時基于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需要,特別是出口到歐盟國家,必須提供權威檢測機構出具的多種分析檢測報告,否則相關產品將會受到限制。中國石油油公司對其生產的環烷基油產品進行SGS檢測,檢測結果。
歐盟ROHS六項測試是基于2002/95/EC指令既電子電器設備限用特定有害物質指令,該指令要求均勻材質所含的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最高濃度不得超過重量的0.1 % ; 均勻材質物料所含的鎘,最高濃度不得超過重量的0.01 %。中石油油公司的7個典型產品沒有檢測到上述各種有害物質。
PAHs(多環芳烴化合物)是由二個或多個苯環互相鍵結形成各類型的碳氫化合物,它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2007年11月20日,依據德國設備安全法所制定的自愿性安全測試認證,AtAV委員會通過決議強制要求測試PAHs(16項)項目,測定方法ZEK01.1-08,于2008年4月1日起實施。產品中PAHS的最大濃度限值見表10,中石油油公司的7個典型產品都符合最大濃度限值。
(2)若可能放入口中的材料的測試結果大于1類限值但不超過2類限值,需在依據DIN EN1186ff及§64LFGB80.30-1進行PAH的遷移性測試并根據相關食品法規進行判定。
鄰苯二甲酸酯是增塑劑的一種,廣泛用于高分子橡塑產品中,在橡塑原料加工時,添加可塑劑可以改變塑膠成形時的物理性質,使其物理性質變為較為柔軟,易于加工。PVC材料中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加熱后會釋放有毒致癌物質、傷害生殖系統并降低智商。
下表是各國和地區執行的關于鄰苯二甲酸酯的相關指令,由于橡膠填充油也屬于增塑劑的一種必須進行檢測,中國石油油公司的五種橡膠填充油產品沒有檢測到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符合下表相關指令。
PAHS(8項)測試基于2005/69/EC《關于限制稠環芳烴(PAHs)的指令》,該指令規定:直接投入市場的添加油或用于制造輪胎(客車輪胎、輕型和重型卡車輪胎、衣用車輪胎及摩托車胎)的添加油中8種PAHs的限量為:苯并(a)芘(BaP)低于1mg/kg,或8種PAHs總含量低于10mg/kg。中石油油公司的五種橡膠填充油產品符合2005/69/EC《關于限制稠環芳烴(PAHs)的指令》。
壬基苯酚是一種環境激素,它會打亂生物的內分泌功能,進而導致生物的生殖器官出現異常現象,它主要應用在油添加劑、樹脂改性劑、樹脂及橡膠穩定劑等領域。2003年,歐盟指令2003/53/EC正式頒布并要求所有成員國強制執行指令要求壬基苯酚作為成品或原料,其濃度等于或大于0.1%時,不得在市場上銷售或使用。中石油油公司的五種橡膠填充油產品沒有檢測到壬基苯酚,符合上述指令。
REACH法規包括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等核心過程, 期間涉及很多化學物質性能的詳實信息, 且需要由歐盟認可的實驗室出具檢測報告。中石油油公司對其所屬環烷基油產品的進行SGS檢測項目還未能提供環烷基油生態學和毒性學資料的詳實信息以及高關注度物質含量檢測,還需進一步完善分析。
5結論
REACH法規需要涉及環烷基油生態學和毒性學資料的詳實信息,且需要由歐盟認可的實驗室出具檢測報告[4]。歐盟國家認可通過GLP(實驗室良好行為規范原則)認證的實驗室出具的測試報告,由于我國的實驗室未達到GLP標準而導致所出具的試驗結果在歐盟不予認可,被要求重新提供通過GLP認證的實驗室報告, 這將會大大增加環烷基油在歐盟登記的負擔。因此, 我國應盡快組建符合GLP 標準的實驗室, 開展GLP實驗室認證工作, 并建立油毒性學和生態學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1] Nynas Naphthenics AB. Health and Safety Aspects of Naphthenic Oil. NYNAS NAPHTHENICS,2005
[2]BS 2000: Part 346: 1996, Determi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s in Unused Lubricating Base Oils and Asphaltum Free Petroleum Fractions-Dimethyl Sulphoixide Extraction Refractive Index Method[S] .
乙方:
鑒于:乙方是甲方的供應商,為確保甲方生產的產品符合環保法律法規要求,經雙方友好協商,達成以下一致意見:
1. 乙方承諾符合以下環保要求:
1.1 乙方供應到甲方的所有產品均達到歐盟xxxx指令和《xxxxxx》中“環境管理物質目錄(a 版)”規定的標準要求;
1.2 當雙方約定的產品需達到甲方的無鹵或gp要求時,將提供《無鹵/gp 產品清單》并確保與之對應的產品符合無鹵或gp 要求;
1.3 乙方知曉《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簡稱 reach 法規),保證供應到甲方的所有產品符合xxx法規要求并且xxx物質含量不超過0.1%。
1.4 乙方按期向甲方提供環保測試報告、數據分析表等見證資料,并保證其內容真實有效;
2. 如因乙方不遵守第1項的承諾而造成甲方損失的,乙方除承擔由此給甲方造成的一切損失外(包括直接損失和可預期利益的損失),并接受下列對應條款的處罰:
2.1 提供的環保測試報告和數據分析表格等資料內容錯誤或虛假,扣罰壹仟元/份.次;環保測試報告過期扣罰壹佰元/份.天。
2.2 甲方內部監督抽查發現乙方物料不符合第1項之承諾,扣罰壹萬元/次;
2.3 甲方市場上抽查發現乙方物料不符合第1項之承諾,扣罰十萬元/次;
3. 本保證書具備法律效力,自乙方簽字蓋章日期后生效。本保證書內容若與前期已簽訂保證書內容有不一致的,以本保證書為準。
4.甲乙雙方因本保證書內容發生紛爭時,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以xxxx所在地人民法院為管轄法院解決紛爭。
簽名:
[關鍵詞] 機電產品 技術性貿易壁壘 形勢 對策
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帶來嚴峻的、破壞性強的影響,為此各國政府采取了不同尋常的應對措施,在各國的應對政策中,采取貿易限制措施呈現增多之勢。2009年上半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斷增加,而以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為依據對我出口產品提出不合格通報的情況也有增無減。出口企業應密切關注國外有關技術措施的發展動態,加強應對,在避免損失的同時,還要利用好技術壁壘,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一、當前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通報涉及各行業,重點集中于機電產品、農產品及食品、化工產品等領域。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沖擊已遠遠超出“反傾銷”與“反補貼”案件訴訟的影響。歐盟打火機“CR”標準、歐盟電子電氣設備相關指令(《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簡稱WEEE指令;以及《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簡稱ROHS指令)、美國對進口電子產品進口設置的《控制放射性的健康與安全法》和對汽車制定《空氣凈化法》和《防污染法》,以及日本制定的名目繁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都是與機電產品相關的限制。近日,歐盟更是通過效能法規,要求燈具制造過程中應融入生態化設計理念;日本也規定從2009年4月1日起,對向其出口的熱水器、風扇等十五種產品執行新的安全檢修和標示制度。這些技術性能標準和品質標準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第一大貿易壁壘。
具體來說,機電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不斷增加
目前,雖然全球經濟開始復蘇,但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的世界各國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和市場,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強度明顯加大。尤其是美歐等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明顯,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加。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上半年共有9個國家或地區了669個中國食品不合格通報,其中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量的94%。而在非食品消費品方面,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了109個涉及中國產品的召回通報,歐盟RAPEX系統了518個不合格中國產品通報,分別占到其各自通報總量的58.0%和60.9%。涉及機電產品14個,主要存在設計制造缺陷導致的觸電、火災等風險;其它8個涉及打火機、文具等輕工產品,問題同樣也集中在化學物質超標、與安全標準不符等方面。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難度加大
當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共同特點是:具有合法的外衣,內容更加廣泛,結構更加系統性,方式更加隱蔽和靈活,實施更具不公平性。雖然國際上反對貿易保護的聲音很高漲,但更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卻不斷增多,自2009年1月份起,阿根廷、美國、俄羅斯先后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發動機與差速器及輪胎之間的動力傳輸裝置、非封閉內置彈簧部件、不銹鋼焊接壓力管等產品做出反傾銷或者反補貼裁定;同時,俄羅斯也通過增加進口汽車的檢測項目以及提高進口關稅等手段,阻礙國外汽車的進口。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進一步加大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難度。
3.法規標準不斷推新
當前法規標準不斷出新,例如針對兒童用品的美國《2008年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逐步實施,歐盟新玩具指令也正式公布,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新制定或修訂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標準。另外,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逐步也是不斷加強。歐盟的RoHS指令修正案、REACH法規首批需授權物質清單、以及有機錫化合物、富馬酸二甲酯等的新限制法規紛紛出臺或更新。同時,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對電子產品有害物質的控制也不斷擴大。這些層出不窮的措施嚴重影響到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的發展以及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良好態勢。
4.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產業傷害加大
歐盟REACH法規的實施,既影響化工產品的進出口,也波及到家電、紡織、服裝、鞋業、玩具、輕工、電子、汽車、制藥等眾多行業的產品出口。歐盟2005年7月頒布《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簡稱EuP指令),隨后出臺的6項相關實施措施將于2010年1月起陸續實施,這將導致我省企業制造產品的檢測、評估和認證費用大量增加。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將受到沉重打擊。
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
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對外貿易收縮的大環境下,各類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企業出口的影響更為嚴峻,作為出口企業和政府部門要積極采取措施,有力應對。
1.企業提升競爭力,增強應對能力
(1)要積極追蹤國外動態信息
企業應積極與檢驗檢疫部門、行業協會、國外客戶等開展信息互通,確保及時得到有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動態,為調整自身產品和生產爭取更多的空間。
(2)加快技術進步
要明確自身生產技術水平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及時采取改進措施。主動采用國際標準或世界著名企業的實物標準組織生產,適應技術標準的發展潮流,努力實現出口產品符合較高的技術和質量要求。
(3)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
善于捕捉各種商機,不斷開拓市場。著力發展名牌產品和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
(4)要積極參與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的評議
參與評議不僅能及時深入地了解國外有關措施的制修訂和實施情況,同時對企業來說,它更是一次對國外新法規或標準中的不合理成分提出異議,并結合自身情況,給予合理的、盡可能對自身有利的修改意見的機會。
2.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強產業引導
(1)引導企業積極應對
要及時、全面掌握金融危機對各類機電產品和不同國際市場出口的影響和變化,認真做好進出口監測預警跟蹤,輔助企業搜集、研究各國技術限制法規和技術標準,了解最新貿易政策、技術壁壘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預警機制,完善信息平臺,以便及時應對。
(2)積極扶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把“綠色產品”作為消費者的終極需求,把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作為調整優化我省出口產業結構的重點。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研發生產被禁止使用有害物質的替代產品,引導企業建立綠色產業鏈條和綠色生產體系,全面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管理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
(3)進一步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加強對重點產業和企業的服務與扶持,分行業組織重點企業赴重點國別開展市場推介活動。支持企業發展境外營銷網絡,開辦售后服務網點。進一步完善支持大型成套項目的信貸、保險及結匯等鼓勵政策和措施,支持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大型成套設備、高附加值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參考文獻:
[1]肖寒霜: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與對策.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第03期
關鍵詞:環保法規;有害物質;物質管控;環保信息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工業迅速崛起,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有害化學物質也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與生活。產品中有害物質被媒體頻頻曝光,極大地損害了企業和國家的聲譽,比如蘇丹紅事件、塑化劑事件、毒跑道事件、重金屬污染等。如今,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除了關注產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環保安全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舍近求遠,放棄國內廉價的消費品,轉投國外消費品的懷抱,火熱的代購、海淘以及日本馬桶蓋等國人買遍全球的現象,都與國人對中國制造產品的安全、健康等品質的質疑有關。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打消人們的疑慮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環保信息化理念的引導下,建立符合企業現狀和可預見未來發展需要的信息化系統至關重要。
1環保法規下企業的應對乏力
歐美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面對嚴峻的環保問題,由此制定了系統的保護環境和有害物質管控的環保法規。比如美國的《消費品安全改進法》,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限量、召回、強制性追溯標簽等作了要求;歐盟的《廢舊電氣電子電器指令》和《電氣電子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以及《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條例》(REACH),規定了生產者責任,要求在電子電器產品中標注含有10種有害物質,即鉛、鎘、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聯苯醚,以及4種鄰苯二甲酸鹽,并規定了這些物質含量的最高限值。為了促進國人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滿足人們對于環保、健康、安全等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中國工信部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環保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它規定了鉛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鎘及其化合物、六價鉻化合物、多溴聯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及國家規定的其他有害物質的限制使用的措施。
2環保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企業產品環保管理主要有以下3個階段:①通過傳統檢測進行報告管理的初級階段;②依據經驗和數據庫進行產品風險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風險后,通過針對性檢測和信息收集進行管理的中級階段;③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原材料化學物質信息收集、核驗和全面分析,判定產品是否滿足合規性要求的高級階段。企業進行環保信息化建設時,要制訂適用于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整體解決方案。環保信息化必須建立在準確的信息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有效的分析管理,虛假信息將給分析管理帶來災難。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必須開發出信息準確性的核驗方法,在該通道上科學、合理地設置關卡,防范虛假、錯誤和不合格信息的影響,修復信息不全可能帶來的風險是環保信息化建設的保障。信息安全是企業的關注重點,特別是以研發為主的企業,信息安全是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進行產品環保信息化建設關乎企業產品信息的安全,關乎供應商信息的安全。當不能合理地處理信息安全和信息適度公開的矛盾時,信息化建設只能是空中樓閣。依照歐美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法規要求,供應鏈要進行信息傳遞,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將整個供應鏈的信息都放在同一個平臺上。
3產品環保信息化建設之路
3.1降低風險
環保信息化系統收集、整理現有物質、用途、特性和材料風險等相關信息,并建立法規數據庫。在生產之前進行產品合規管理和風險預測等,幫助企業改進工藝,降低產品中存在的風險,使系統擁有完備的追溯體系。
3.2有效降低成本
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可以進行產品合規分析,有針對性地出具產品物質分析報告,替代傳統的產品檢測報告,大大節省檢測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3.3提高效率應用環保信息化系統后,有專業環保法規服務商為法規數據庫更新,REACH約每半年會公布一批SVHC高度關注物質,目前已有168種,2020年將達到500種。通過系統管理,可規避不合格料的使用。WEEE、ErP,水足跡,碳足跡,塑料足跡等要求也將通過系統得到滿足。
4展望
2004年提交TBT通報的WTO成員共有53個,僅占全部WTO成員的36%。通報數量居前10位成員的通報占全部通報的49%(見下表),說明TBT協定透明度的執行情況在WTO各成員中有一定差異,但這種差異并非體現在發達程度上。在53個成員中,贊比亞、肯尼亞、中非共和國、德國、和牙買加都是在今年第一次提交TBT通報,一些發展中國家成員正在積極在開始履行成員的義務。
通報中居前三位的產品類別與我國產品出口受阻程度最嚴重的產品類別基本吻合
由于TBT協定所涵蓋的產品范圍包括所有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所以TBT通報所涉及的產品范圍也極其廣泛。對一年來的TBT通報進行初步歸類,主要類別的產品通報數量如下表:
食品是WTO各成員嚴格管理的產品,涉及食品的技術法規的制修訂也是各WTO成員的重點工作。歷年來食品類產品的通報的數量一直居于各類產品通報之首,2004年食品類通報共94項,補遺等13項,共計107項。這一類通報多為對具體產品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要求,如酒精飲料、咖啡牛奶、發酵牛奶、草藥茶、蜂蜜、植物油、瓶裝飲用水等。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食品標簽和包裝的要求在這類通報中占有一定比例,雖然不是直接規定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但如果不符合包裝或標簽的要求,一樣被認為是不合格產品,不能進入其市場。近年來,食品標簽已越來越成為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一種常用手段,相關企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輕工產品的通報中包含的產品種類非常多,但通報中涉及到的比較集中的產品有紡織服裝、汽車輪胎、玩具和嬰兒用品、打火機等。例如就玩具和嬰兒用品而言,加拿大修訂了關于嬰兒床和搖籃的法規,以色列修訂了兒童車安全要求和測試方法的標準,智利規定了在玩具和兒童用品中禁止使用的化學物質等。輕工產品大多數技術含量并不很高,但往往會由于在設計上考慮不夠周全,或在制造階段使用了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或不恰當的材料,使得產品在使用中存在潛在的危險。在發達國家成員中,這類技術法規已比較完善,近年來的通報多為修訂已有的法規,補充新的內容,而發展中國家的成員近年正加緊制定針對特定產品的具體要求,以達到保護人類健康安全的要求。
在機電產品的通報中,涉及的電氣產品多于機械產品,在電氣產品中以無線電通訊產品、家用電器產品和電工器件的為主。
據統計,在我國出口產品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受到的損失中,食品土畜產品損失最為嚴重,其次是輕工產品,機電類產品的損失列第三位。通報中居前三位的產品類別與我國產品出口受阻程度最嚴重的產品類別基本吻合,這說明WTO各成員目前管理嚴格的產品仍然是制修訂技術法規的熱點問題。對出口企業而言,不但應了解出口目的國現行的產品要求,仍需密切關注法規的制修訂的動向。
綜合性法規出臺:涉及多個行業和產品,影響深遠
2004年1月21日歐盟發出的第52號通報,內容是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REACH)的法規議案。這一文件的是一部典型的綜合性法規,它的出臺將取代現行的40余部歐盟法規和指令,是歐盟對化學品管理的全新制度。實施這一制度后,估計約有3 萬種化學物質需注冊,約5000種化學物質需要進行評估,約1400種化學物質需要進入許可程序。這一制度不僅針對每一種化學物質,而是針對每種化學物質的生產商和進口商,以及每一種物質的每一種用途,且涉及到的不僅只是化學物質的生產商和進口商,而且包括這些化學物質的下游用戶。
雖然這部法規只是一部規范歐盟內部各成員國化學品管理的法規,但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這部法規的出臺,將直接影響世界各國對歐盟的經濟貿易和投資,一旦實施,將目前打破國際化學品貿易相對穩定的局面,引發化學品貿易市場的大轉移。按照通報中所述,這一制度的批準時間不早于2005年底,并將于2006年生效。
我國在6月21日向歐盟正式提交了對REACH的評議意見,歐盟于10月28日正式回復了包括我國在內的11個WTO成員的評議意見的綜合答復。
多國出臺針對同一產品相關問題的法規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機出口國,出口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歐盟的打火機CR法規在我國曾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在我國政府和業界的努力下,通過與歐盟交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2004年來看,打火機行業前景并不樂觀,一年中6個WTO成員專門就打火機制定了新的技術法規或對原有的法規進行了修訂。
打火機作為日用品它所具有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各成員政府出于對安全的考慮制定關設計、生產、運輸和銷售方面的規定也是符合TBT協定原則的。1993年美國開始出臺CR法規,隨后兩年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相繼參照制定了自己的相關規定,在2004年的打火機通報中只有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和哥倫比亞擬出臺的法規中有CR的內容。在上述通報的法規中更多的是對打火機引入了檢測和認證要求。這一動向值得引起打火機生產廠家的注意。
能效問題也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來自國際能源機構的資料表明,截至2000年,世界上已有37個國家實施了能效標識制度。通過認真、有效地執行能效標識方案,各國政府已經成功地減緩了家用電器、辦公設備在消耗電能和天然氣方面的增長勢頭,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而且能效標識在鼓勵技術開發、市場競爭、高效產品的銷售以及市場轉換等方面也非常有效。據統計,世界各國因實施能效標識計劃每年帶來的節能價值達8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大多數的能源效率標識制度是由政府節直接組織并且強制實施的。從下表的通報中也可以看出,7個WTO成員在2004年了有關能效的管理性法規或具體產品的能效分級的規定。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上一年在能效管理上邁了一大步,了能效標識管理辦法,并相繼制定了6種產品的能效限定值和分級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其他成員也在不斷在擴充進行能效管理的產品范圍。
區域性技術法規的出臺使各國的政策趨于一致
歐盟作為一個區域組織,在立法上有其完整的體系,歐盟各成員各自的立法必須與歐盟的法律高度一致。歐盟的法規各成員必須執行,指令則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轉化為成員國的法律。歐盟作為WTO的一個成員其TBT的通報量在2004年位居第6,但歐盟成員,特別是歐盟的老成員通報量都不多。一些歐盟的新成員,如捷克等,從前兩年的TBT通報中可以看出,他們早已開始為加入歐盟做準備,將歐盟法律轉化為本國法規。此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立法上也有一致性。
多年來拉美地區開展了多種以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活動,而制定統一的中美洲技術法規,將有助于這一進程的發展。在上一年最后一個月,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分別通報了他們將中美洲技術法規轉化為本國法律的TBT通報,內容包括人用藥品標簽、人用藥品的穩定劑、瀝青規范、便攜式液化石油氣罐運載工具安全要求、優質汽油規范、汽油或柴油發動機油規范等。
這種趨勢與TBT協定的原則是相吻合的。TBT協定鼓勵各成員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并積極考慮將其他成員的技術法規作為等效法規加以接受,即使這些法規不同于自己的法規,只要它們確信這些法規足以實現與自己的法規相同的目標。出口企業應積極了解這樣的區域性技術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