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雎原文及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譯釋論 能指 所指 《關雎》
一、引言
譯釋論是韋努蒂為經典翻譯提出的專門理論,該理論運用普通語言學的“能指”與“所指”、語義學的“元語言”及語文學的“訓釋語”構成完整的理論框架,并闡述經典翻譯中外語文本、譯文本、價值論、讀者、譯者的關系。
表1:韋努蒂譯釋論框架圖
譯釋論是語言學性質的翻譯理論,該理論將“能指”與“所指”的概念范圍由單詞層面擴大為語篇層面,第一層面的能指與所指合并為一個整體并構成第二層面的所指,其能指轉變為譯入語,第三層面的能指為第二層面合并的能指與所指,此時所指為外語文本與譯本所有的價值論,譯釋論通過價值論廓清了一般翻譯與經典翻譯間的界限。《關雎》為“風之始”“四始之首”“詩三百之首”,歌頌了“后妃之德”,傳達了“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關雎》英譯本眾多,研究角度各不同,以不同經典翻譯理論為標準評價,結論也不同。本文選取《關雎》許淵沖和汪榕培的譯本、理雅各1871年和韋利1996年譯本,并從譯釋論三個翻譯層面的能指與所指對其進行評價。
二、外語文本中的能指與所指
(一)從歷代注解看《關雎》
《關雎》承載了孔子“后妃之德”及“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而非單一愛情詩,其外語文本能指的所指難以確定,各譯注本的注解成為研究其所指的主要參照。字詞為外語文本的能指,各注解為各能指的所指。關關,《毛傳》:“關關,和聲也”,《魯詩》:“關關,音聲和也”,《玉篇》:“和鳴也”,《詩集傳》:“雌雄相應之和聲也”,“關關”所指為“雎鳩關關和聲”。雎鳩,《毛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集疏》引《禽經》:“雎,雎鳩,魚鷹”,《朱子語類》:“王雎,……差小而長,常是雌雄二不相失。……所謂摯而有別也”,《薛君韓詩章句》:“雎鳩貞潔慎匹”,雎鳩雖為猛禽魚鷹,但因鳥摯而象征貞潔。窈窕,《毛傳》“窈窕,幽閑也”,《鄭箋》《集傳》從《毛傳》作“幽閑”解,《正義》:“窈窕,幽深閑靜”,《說文解字》:“窈,深遠也”“窕,深肆極也”。淑,《毛傳》:“淑,善”;《說文解字》:“淑,清湛也”;《集傳》:“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窈窕”與“淑女”并用表“幽閑貞專之善女”之義。“君子”為貴族,商代稱王室貴族‘子’或‘君’,“到了西周,……合稱為‘君子’”,“‘君’是下屬對長上通用的尊稱,‘子’則是君主對王族的稱謂’,……君子如為天子,其妻淑女,應稱為后;如為諸侯,其妻淑女,應稱為妃,《詩序》統稱為后妃”。(劉操南,1995)
荇菜,《集傳》:“荇菜,接余也,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上青下白,葉紫赤,圓徑寸余,浮在水面”,《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荇,一名接余,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招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青下白”,可明荇菜之性狀。流,《毛詩正義》:“流,求也”;《鄭箋》:“左右助之”;《詩集傳》:“流,順水之流而取也”;《毛詩傳箋通釋》:“流,求一聲相轉……求義同取……四章‘采之’五章‘芼之’義與‘流’同”;《爾雅》:“流,擇也”;《釋言》:“流,求也”,可見“流”同“采”。
“寤寐思服”表君子思淑女,《毛詩故訓傳》:“寤,覺。寐,寢。服,思之也”;《詩集傳》:“或寤或寐,言無時也。服,猶懷也”;《毛詩傳箋通釋》:“寤寐,猶夢寐也。思,乃句中語助。服,有思義,亦訓憂”;《詩經注》:“服(古讀如‘愎’),思念”。“悠哉”表思緒悠長,《毛詩故訓傳》:“悠,思也。”;《詩集傳》:“悠,長也”;《集疏》:“優哉游哉,猶悠悠也”。明確外語文本能指的所指是進行經典翻譯活動的首要步驟,元語言與價值論的翻譯應建立在此基礎上。
(二)從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看《關雎》
《毛詩》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指明《關雎》“后妃之德”的主題,旨在正夫婦、邦國。《文淵閣四庫全書》:“武王周公為子,……太姒為妃,……一家之德,……此《關雎》之教化起于閨門”,指明了其與“一家之德”的聯系。
《關雎》為《詩經》首篇,其主旨的代表性觀點除“后妃之德”外主要有:愛情詩,后的學者居多,《毛詩稽古編》《詩經選》《詩經譯注》都認為《關雎》描寫男女戀愛之情,李小剛、況曉慢(2007)和陳飛(2008)也持此觀點;“婚歌”,《詩經通論》認為“此詩只是詩人美世子娶妻的新婚之作”,《詩經原始》視《關雎》為周邑民間夫婦新婚之歌;而《詩經直解》視其為“才子佳人風懷作品之全輿”。《關雎》深刻的儒家思想及文化意蘊決定了其重要地位,有的學者從政治、禮樂、儒家思想等方面考據《關雎》主旨義:劉操南(1995)認為《關雎》歌詠“統治者婚姻之道”;王暉(2005)提出《關雎》主旨在于“改”,反映孔子希望“正夫婦”之禮,國民“克己復禮”;于淑華(2006)重點考察《關雎》之改,認為《關雎》傳達婚姻之禮,具有移風易俗、以禮節情的豐富內涵;唐旭東(2008)指出《關雎》表現了室家之道,是儒家大學之道“修齊治平”的流觴。
對于經典翻譯,陳建中(1999)指出“解釋者必須越過時間距離所造成的偏見或誤解,還作品的文本以歷史的真實”。《關雎》翻譯最初應明確外語文本的能指與所指,如“君子”“淑女”“鐘鼓”“琴瑟”等,并拋棄時間距離探究其由古至今所持的經典價值,翻譯時盡量保持外語文本價值并轉換文字符號。因而,《關雎》以“后妃之德”為主題,提倡禮樂制度下的愛情與婚姻,并以君子與淑女為愛情典范,旨在“修齊治平”,是視《詩經》為儒家經典英譯時應持的基本觀點。
三、作為元語言翻譯的能指與所指
譯文本的能指為外語文本的能指與所指,譯文本的英語語言符號為能指。譯者應在深入研究第一層面的能指所指的基礎上盡可能將第一層面的能指與所指融于第二層面的能指——英語語言符號。本文從字詞、語句、語篇評價《關雎》四譯本能指的選用。
“關關”為雎鳩和鳴,許淵沖和汪榕培以咕咕叫聲“coo”表雎鳩鳴聲,以暗指戀人雙方輕柔低語;理雅各以“Guan-guan”音譯“關關”以傳達雎鳩和聲,但較難表達“和聲”;韋利則選用“Fair,fair”,“fair”可表“attractive feminine”,體現了淑女的內外品質。“雎鳩”的所指魚鷹,是古時愛情的象征,許譯為“a pair of turtledoves”,譯文本所指“斑鳩”改變了外語文本的所指;汪譯“waterfowl”將所指范圍擴大為水鳥,且外語文本中的雎鳩應為雙數;理譯和韋譯分別使用“fish-hawks”和“ospreys”表魚鷹,與外語文本所指較貼切。“河”指“黃河”,許譯和汪譯的“by riverside”和“brook”與外語文本所指不符;理譯和韋譯“river”的所指與外語文本相符。
“窈窕淑女”,“淑女”為貴族女子,以配君子,如果僅譯為“fair”或“lass”較欠妥,與“窈窕”搭配更能表現出女子內外兼修,很好地詮釋了“后妃”品質,故《毛詩》直指太姒;理譯“modest,retiring,virtuous”,表淑女“端莊、靦腆、貞潔”,體現了“幽閑貞專之善女”;韋譯“lovely”和“noble lady”詮釋了“淑女”的身份與品行。“君子”所指為貴族男子,《毛詩》以周文王為“君子”,許譯和汪譯“a young man”和“a lad”不含身份地位象征,理譯和韋譯的“our prince”和“our lord”不失為佳選。
“左右流之”,汪譯未譯“左右”,“流之”所指分歧在是否順水,許譯“water flows”視“流之”為水流,更改所指;汪譯與韋譯以“pick”和“seek”表“采摘”,較為可取;理譯“borne about by the current”強調順水。“寤寐求之”,汪譯未譯“寤寐”,許譯和汪譯以“yearn for”和“be sick”表君子思淑女,而“yearn”和“sick”傾向思念,淡化了“求”,韋譯和理譯用“sought”,較為妥帖。“求之不得”是君子求而不得、日思夜想的鋪墊,許譯和汪譯都未體現。許譯和汪譯將“寤寐思服”譯為“he cannot fall asleep”和“would truly yearn”,簡化或忽視了“寤寐”,而理譯和韋譯在表達“寤寐”基礎上以“thought about”及“grieve”傳“思服”之情,但“grieve”有“悲傷”義,滲入了譯者主觀成分。“悠哉悠哉”表君子感覺時間漫長,理譯和韋譯用“long long”體現“悠哉”,汪譯“hard to pass”簡化了君子思服狀態,許譯為“so deep in love,so deep”,雖體現了君子心態,與外語文本所指不符,韋譯的“unhappy”也有待商榷。
“左右采之”中的“采”,汪譯“choose”側重“挑選”,其它譯本的“gather”更為貼切。“琴瑟”古時常象征夫妻,汪譯省譯,許譯為“lute”,理譯和韋譯詳盡描述了“琴瑟”;《集傳》:“友,親愛之意”,為動詞,許譯省略不譯“友之”,汪譯“pursue”不含“親愛之意”,理譯和韋譯“give her friendly welcome”和“hearten”較為準確。芼,《詩義解結》:“古文作芼……今作摸”,文中與“流”“采”并列,故作“摸”解更合理。許譯和理譯“cooked”和“cooked and presented”表“烹調”,與“摸”的所指相悖;汪譯“gain”表“獲得”,不及韋譯“choose”。“鐘鼓樂之”,汪譯未提及“鐘鼓”,且以“entertain”表“樂之”,君子以禮樂文化愉悅淑女未體現。
句式上,《關雎》共五章二十句,二、四、五章為疊句,四譯本處理疊句方式不同。許淵沖譯本十四句為倒置翻譯,“窈窕淑女”被譯為“a/the good maiden fair”“the financé so slender”“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外語文本一致則元語言層面能指也應一致,而許譯所指隨能指而變,且“financée”“bride”轉換了“淑女”身份。汪譯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倒置翻譯,而理譯和韋譯均按外語文本語句順序,未在第二層面上用倒置句式。
篇章上,《關雎》每句四字,采用尾韻。《關雎》四譯本的句子音節數及韻尾各不同,汪譯和許譯為詩歌文體,每句大約6個音節,韋譯音節數整齊度其次,理譯為散文體,音節數最不一致。汪譯、許譯及韋譯比理譯更符合《關雎》的詩歌文體,韻律上,汪譯、許譯采用尾韻,未使用疊句翻譯,許譯韻尾更規則,理譯和韋譯未使用尾韻,而疊句翻譯可補充韻律的缺失。因此,從音節韻律上看,許譯和韋譯元語言的能指更好地合并了外語文本的能指與所指。
四、價值論翻譯的能指與所指
西漢時,《詩歌》被尊為儒家經典,此后被稱為《詩經》。對于《關雎》,《毛詩序》已明確其主旨“后妃之德”及“用之邦國”。《韓詩外傳》卷五載:“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大哉《關雎》之道也,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不由《關雎》之道,則《關雎》之事奚由至矣哉?……《關雎》之事大矣哉!”,可見,《關雎》中“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
《關雎》全詩偶句入韻,虛字腳“之”不入韻,虛字前一字入韻,全篇詩歌三次換韻。詩歌還采用雙聲疊韻的連綿字,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此外,《關雎》中合樂而成的重章疊句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感。表現手法上,《關雎》采用賦描寫君子思念淑女、求之不得而想象求而得之的過程,采用興從景物為依托歌詠所托之物,以“雎鳩”興“淑女”“君子”,以“荇菜”難采摘興“淑女”之難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等。《關雎》融合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經典韻律及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是古代情愛觀及文化風俗的真實寫照,是一極具文學價值的詩篇。
《關雎》具有雙重價值——經典價值與文學價值,第三層面價值論是《關雎》翻譯的重要成分。經典翻譯中,譯者使用負載譯入語文化的訓釋語因讀者的重新解讀而增值。同時,更逼近外語文本語言形式的訓釋語則可傳達原文中更多的思想和文化價值,兩種訓釋語在技術操作上增加了經典翻譯的價值。因此譯者不同,訓釋語不同,譯文本所含價值也相異,而任何譯文本都是外語文本價值的體現形式,當譯文本的能指所指合并為價值論能指時,其所指則為譯文本在譯入語環境中的價值。
四譯本都是《關雎》經典價值的體現形式,當譯文本的能指較好地合并及闡釋外語文本的能指所指及其儒家經典價值時,該譯本不失為好譯本。汪譯本持有《關雎》外語文本的詩歌文體,且使用了尾韻,同時省去了外語文本的關鍵能指,未能較完整地傳達出外語文本價值;許譯本保持了詩歌文體并增添了戀愛意境,但對“淑女”與“君子”的闡釋有待商榷。語篇上,汪譯和許譯都未注解《關雎》的字詞及其所指儒家思想,更貼近《關雎》的文學特征。理譯本遵循外語文本的能指、所指與內在價值,較完整地闡釋其價值,增加了注解,以《毛詩序》為其全譯本的序,但轉換了外語文本文體;韋譯本使用了注解,其前言明確了《詩經》的經典價值,全譯本分《毛詩序》為二十句進行詳解,韋譯價值論層面的能指、所指較完善地合并了外語文本與元語言的能指、所指,兼顧了外語文本的文學性,做到了“文以載道”,使譯文本在讀者不斷解讀的過程中獲得增值,從而維持了外語文本的經典地位。
五、結語
本文以譯釋論為評價理論,運用能指、所指這對普通語言學概念,對比了《關雎》四譯本對經典翻譯的三個層面——外語文本、作為元語言的翻譯和作為價值論的闡釋,認為汪譯和許譯較為重視《關雎》的文學特質,這也體現了兩位譯者“傳神達意”和“三美”的翻譯思想;理譯較忠實地體現了《關雎》的儒家思想,但藝術性較弱;而韋譯在這四種譯本中更好地實現了《關雎》經典翻譯與詩歌翻譯的統一,兼顧了經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特質。
本文初稿于2011年10月27~30日長沙第七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論壇上宣讀,衷心感謝汪榕培教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Venuti,L.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Canon Formation[A].
In Lianeri,A.and V.Zajko(eds.) Translation and the Classic:Identity as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27~51.
[2]陳建中.在闡釋和模仿之間——兼評汪榕培教授的英譯《詩經·
關雎》[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6).
[3]李小剛,況曉慢.《詩經·關雎》主旨纂解[J].現代語文(上旬
刊),1999,(6).
[4]唐旭東.室家之道與天下之理——《關雎》的文化闡釋[J].佳木
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王暉.從《孫子詩論》所言《關雎》主旨看儒家的禮教思想[J].
中國哲學史,2005,(4).
[6]于淑華.“《關雎》之改”義蘊考釋——以《關雎》乃《詩三百》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翻譯觀 導游詞漢英翻譯 翻譯補償
一、引言
國際旅游是各國人民進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徑。中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美不勝收。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擴大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資料和導游詞需要被譯成英文,如何向外國游客宣傳我國的旅游資源也就成為我國旅游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中國與外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旅游資源所涉及的文化內涵、背景知識等大都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很難在外國語言和文化中找到對應概念,同時中西方在思維上也存在諸多差異,造成外語導游在撰寫英文導游詞或作導游詞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意義走失和文化缺失的現象。與此同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認知語言學給翻譯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王寅在《認知語言學》中將翻譯的主要模式總結為翻譯的體驗性、互動性、創造性、語篇性、和諧性并涉及“兩個世界”,對現實世界、源語言、目標語和認知主體(作者、讀者、譯者)之間的關系作出了合理的解釋。筆者認為這種新的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是系統的辯證的翻譯觀。有基于此,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的體驗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的三個主要觀點出發,來探討如何有效地對導游詞漢英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缺失進行補償。
二、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與導游詞漢英翻譯補償
(一)認知語言學翻譯觀
認知語言學認為“現實―認知―語言”存在一個依次決定的序列關系,翻譯是作者、譯者、讀者等認知主體參與的多重互動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過程。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的,讀者兼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語篇所表達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王寅,2007:583)。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強調對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過程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剖析,對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系統的說明和描述,這有別于傳統翻譯理論將注意力僅僅放在“結果”上,主要通過源語和目的語來比較原文和譯文,最后總結出翻譯技巧。
認知語言學翻譯觀建立在體驗哲學的基礎上,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去審視翻譯,認為認知和體驗對翻譯起決定作用,即譯文是譯者體驗和認知的結果。譯者作為認知主體之一應受到其他參與翻譯活動的認知主體間互動的制約,翻譯時應“創而有度”,而不是“任意發揮”(王寅,2007:581)。換言之,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肯定并描述了認知活動在翻譯行為中的客觀存在,同時又提出譯者必須盡量重現原文所表達的客觀世界和認知世界。因而它是一種重視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追求實現合理性解釋與和諧性翻譯。
(二)從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看導游詞漢英翻譯補償
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會存在不同的認知方式,充分表現在人類語言表達和思維各個方面,這就導致了各種語言之間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性,也就出現了翻譯文本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思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由此就產生兩種語言之間的可譯性,但雙方分屬不同的語言社團,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生活環境,彼此之間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不同的兩個語言社團面對各自的現實世界,通過對事物的感知和認知,形成了各自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反映了各自相異的現實世界與認知方式,因此雙方社團成員的認知模型和背景知識有所差異,由此產生了導游詞的可譯性限度和目標游客的認知盲點。對于目標讀者,中國導游詞呈現著一個不同的認知世界和大量缺省信息,而這些缺省信息并非是全部能通過運用外國游客自身的認知模型和背景知識來補充的。倘若導游詞譯文信息交待不清,就有可能無法實現導游詞翻譯所預期的交際和宣傳功能,甚至出現誤會。因此在導游詞漢英翻譯中就存在補償的客觀必要性。
同樣,在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看來,導游詞譯者具有雙重身份,他首先是讀者,但和一般讀者不同,他對翻譯涉及的兩種語言和文化有恰當的把握。在翻譯中,導游詞譯者用目的語表達自己對原文的認知理解時,表達方式受到他預測的目標文化中目標讀者的認知模型和背景知識的制約,因而必須發揮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譯者的這種主體意識又受“忠實”原則,也就是原作者和原文意圖的約束,譯者應考慮通過譯文和目標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補償外國游客在其認知模型和背景知識上的不足,從而使外國游客在閱讀譯本時建構自己的認知世界,由此理解譯文導游詞。由此可以看出,認知語言學翻譯觀中翻譯的體驗性、互動性和創造性可以用來指導導游詞漢英翻譯實踐,下面我們來談談具體的翻譯補償策略。
三、認知語言學翻譯觀指導下導游詞漢英翻譯補償策略
(一)從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看翻譯補償策略
依據認知語言學翻譯觀,導游詞的譯者對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譯離不開客觀文本基礎,對其理解也不可能無限超越。譯者在文化缺省的補償過程中應盡力使外國游客欣賞到原文所特有的異國風情和原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帶領外國游客體驗和欣賞原文風采。常用的翻譯補償方法如下:
1.加注補義法
加注補義法是指在導游介紹人名、地名、年代名、佛名或一些地方特色時添加適當的附注、腳注、尾注等,把有關語境信息或文化缺省的說明放在注釋之中以便外國游客理解。
如:紹興是越瓷的產地。
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Yue is the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這句話的翻譯考慮到外國讀者的需要,對“越”作了必要的說明,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文化背景知識,國外游客通過注釋填補了文化上的空白。
再如:玉皇頂位于泰安市北面,海拔1545米。
North of the city of Tai’an is Mount Tai’s highest peak,Yuhuangding,which literally means “the Peak of Jade Emperor”,rising to 1,545 meters above sea level.(張寧,2000)
譯者對“玉皇頂”作了解釋,為外國旅游者提供他們所熟悉的信息并激起讀者游覽或閱讀的興趣。可以說,加注補義法是導游翻譯移植中國文化、帶外國游客體驗中國文化的有效手段。
2.增譯通順法
增譯,也叫增益,增詞,或加譯,增譯通順法是指譯者要譯出原作者感到理所當然而譯文讀者卻不知所云的意義,因此,也是彌補文化缺失,讓外國游客體驗我國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例如:面積達兩萬五千平方米的人造石林,精心選擇了云南石林的“梁祝相會”、“龍騰虎躍”、“阿詩瑪”等著名景觀,……
The stone forest covers 25,000 square meters.In it are recreated some best-known formations at the stone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One is called Liang Shanbo Meets Zhu Yingtai (after the “butterfly loves” in a famous old Chinese story).Another is Soaring Dragon and Leaping Tiger.Still another is A Shima(after the heroine in another ancient love story who was said to have been turned into stone in the stone forest)...(欒曉虹,2001)
譯者增加了原文對“梁祝”和“阿詩瑪”說明的內容,如果沒有這些增譯,外國游客可能會因為不清楚這些名字的含義而感到困惑,加譯后能幫助外國游客更進一步理解該景點的文化內涵。
3.刪節明了法
中文導游詞在描述一個景點時,喜歡旁征博引,對所涉及的背景知識需要作細致的描述,使用溢美詞語,以增加文采。如“金雞(猴/龍)”、“玉兔”、“祥龍”、“芳容”、“寒舍”等。一般說來,英語行文講究簡潔明了、文風質樸。在翻譯這類導游詞時,譯者可根據外國游客的認知習慣,對“美文”進行加工,刪節“溢美之言”,使譯文簡潔明了,有助于外國旅游者理解。
例如:這兒的峽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積水奔流,穿峽而過,兩岸樹木蔥蘢鮮花繁盛,碧草萋萋,活脫脫一幅生機盎然的天然風景畫。各種奇峰異嶺,令人感受各異,遐想萬千。
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flowers and grass,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賈文波,2000)
原文中“蔥蘢”、“繁盛”和“萋萋”屬同義詞,意思是繁榮,因此翻譯為“thrive”來避免重復表達。“奇峰”和“異嶺”事實上也指同一個事物,可以用“weird peaks”概括。“感受各異”和“遐想萬千”共同有著“disparate thoughts”的含義。通過刪除多余的單詞,該譯文簡潔而樸實,再現原文美麗的景象。
(二)從認知語言學的互動性看翻譯補償策略
認知語言學家王寅曾說過,“翻譯是建立在多重互動的基礎上的一種認知活動包括:現實與主體、主體與源語言、主體與目標語,以及讀者與作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同時兼顧幾種互動關系:通過對這幾種互動關系的把握,有效建立原文作者與譯文作者之間的溝通,語言間的差異通過互動便能得到較好的調解,以達到‘和諧翻譯’的目的,不至于譯文與原文齟齬、背離或矛盾”(王寅,2007:585)。由此看來,導游詞翻譯過程的互動主體不同,所經過的互動過程不同,互動效果會大不相同,因此導游詞意義也就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只有譯文從總體上達到了兼顧作者、文本和讀者的和諧性,即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的“和諧翻譯”原則,才能有效避免導游詞文本意義走失。如何才能兼顧作者、文本和讀者的互動呢?筆者認為應該在忠于原導游詞意義基礎上盡量讓譯文更符合外國游客的思維、語言、文化和審美習慣,筆者認為有如下翻譯補償策略。
1.語法補償法
英語是綜合型語言,有豐富的曲折變化,重形合,語法具有外顯性,即借助語言形式(主要是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連接;而漢語是分析型語言,重意合,其語法具有隱含性,即不借助于語言形式,而借助于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文本的連接。導游詞的漢英翻譯補償應該注意把中文導游詞中某些隱含的語法和邏輯關系,按需要轉換成英語中具有相同的時、體、式、數和格等功能的語法范疇。
2.虛實轉化法
在英漢雙語中,某些詞語、句子或篇章的表層含義相當具體或抽象,實則它們具有濃重的文化內涵,反映各自民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內容,譯者需要尋求跨文化的“對等”詞語,既要盡量再現源語的文化信息,又要保證譯文的可讀性,使具體的抽象化、抽象的具體化,即虛實轉化法。
(1)實述虛化
從語義角度出發,漢語中有許多表示具體概念的詞語往往有泛指意義或引申意義。翻譯時用表示泛指意義的概括詞語或表示引申意義的詞語表達。
例如,介紹中國特色的“綾羅綢緞”,是指一切高級絲織品,因此可用實述虛化翻譯為“fine clothes”,成語“杞人憂天”可以譯為“unnecessary anxiety”,“南柯一夢”可以譯為“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2)虛述實化
導游詞介紹中的普通詞語,如果在英語中可以找到具有喻義的形象詞語表達,則會使譯文更加生動。例如“愉快”可譯為“bed of roses(flowers)”,“大人物”可譯為“a big fish”(曾劍平,2006)。
3.相似比擬法
相似比擬指將中國旅游資源或翻譯的內容與目標語讀者所熟悉的該國旅游資源或相似的事物進行形象比喻,以求得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認知。例如,總理曾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比作“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將“蘇州”比作“Venice in China”,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如:
故宮耗時14年,整個工程于1420年結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fourteen years,and was finished in 1420,seventy-two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朱益平,2005)
對于美國人來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一件重大的事情。通過相似比擬法,譯者將原文抽象的歷史年代與目標讀者所熟悉的該國重大事件發生的歷史年代聯系起來,讓外國旅游者能清楚了解中國故宮建立的時間,同時也讓外國游客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歷史文化。
(三)從認知語言學的創造性看翻譯補償策略
上文所提到的由于人類認知具有不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也就決定了有些語言形式和意義會具有不可譯性的一面。祝韓偉曾說過,“在西方幾千年理性主義的美學傳統中,美是可以用語言清楚地表達的,因為西方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最高層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語言符號定義,他們重視對萬事萬物在語言、公理、定義的把握和表達。與西方的美學傳統不同的是,我國的哲學家們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無法用語言明晰地表達的。在語言與外物的關系上,是‘言不盡物’,在語言與內心的關系上,是‘言不盡意’,在語言與事物和思想的關系上,事物和思想要比語言豐富得多,事物和思想是根本的、第一位的,語言只是一種媒介,是第二位的,……因此中國人提倡神會講究心領”(祝韓偉,2004)。因此在一些導游詞翻譯過程中,難以保證意義、形式和風格同時對等,卻往往造成形似而意損或達意而失韻的結果。為規避此種情況的發生,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來對導游詞進行修辭補償或審美補償翻譯。
1.詞匯層面的翻譯補償
詞匯是語言學層面一個比較基礎的單位,在導游詞翻譯時受到影響的程度最明顯。對詞匯進行適當處理,在表意達情上有很好的作用。詞匯層面的翻譯補償法補足了用直譯、轉移法等翻譯過程中所缺失的信息部分。James曾這樣翻譯《詩經》的第一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James Legge(1814―1897)譯:
Kwan 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mate she.
許淵沖譯: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對比兩種翻譯,我們從“雎鳩”、“窈窕”、“君子”中來進行對比分析信息缺失問題。
首先,英文單詞“osprey”是一種吃魚的水鳥,turtledoves是斑鳩,后者其異性間溫情相偎、互唱互和的特點更適于表達原詩“雎鳩”的意境。其次,“窈窕”的翻譯,Legge用了3個形容詞,認為這三個詞恰好表現了“淑女”的心靈美(modest)、品質美(virtuous)及體態美(retiring)。但漢語“窈窕”卻很模糊,而許淵沖使用的wooing無論從意義還是語法對稱上都更方便外國游客的理解。再次,原文“君子”是指的普通百姓,而不是“王子”(Prince)。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雎鳩”、“窈窕”、“君子”的信息的失落在許淵沖的翻譯中就得到了文化深層次上的補充,而且更忠實于原文。
2.形式上的翻譯補償
有些旅游景點的介紹,其本意不能完全通過遣詞造句來表現,這時可以借助于形式,對意思的體現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
眼前呈現出一片阡陌縱橫,雞犬相聞,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新天地。
Ahead appears a new land with crisscrossed fields,bright sunshine,gentle breeze,flowers blooming,roosters crowing,dogs barking,and birds singing.
譯者并沒有按照原文語序進行翻譯,匠心之獨具,依據事物有生命還是無生命來進行具有邏輯性的組織,很好地激起讀者發揮想象來欣賞一幅美麗而生動的畫面。
再如:當你步入九寨溝中,便可見林中碧海潺蕩生輝,瀑布舒灑碧玉。一到金秋,滿山楓葉絳紅。盛夏,湖山蒼翠。仲春,樹綠花艷……四時都呈現它的天然原始,寧靜幽深。
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Jiuzhaigou.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In summer,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賈文波,2000)
同樣,該譯者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相反地,譯文按照時間順序:春夏秋冬四季,向目標讀者展現一幅形象而生動的畫面,不但形式鮮明,重點突出,而且將原意表達的清楚而意義深遠,使人深思;和原詩意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強調體驗和認知的制約作用,突出了主體認知活動在翻譯中的表現,要求譯者在忠實于原文導游詞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把握原導游詞的文化內涵,盡力使國外旅游者欣賞到原導游詞所特有的異國情調和原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使譯者真正成為宣傳我國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橋梁。
參考文獻:
[1]高麗.英漢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及補償技巧[J].科技文匯,2007,(5):169.
[2]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欒曉虹.文化差異和語言翻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8-12.
[4]滕雄.英漢翻譯中的補償手段及其應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王曉農,常波.從認知語言學語篇觀看漢英翻譯補償[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05-108.
[6]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83.
[7]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2000,(5):54-56.
關鍵詞: 貴州省銅仁地區2011年中考語文試題 考點設置 減提質
貴州省銅仁地區2011年中考語文試題不僅彰顯了試題制卷的科學性和人文性,而且在試題考點設置上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減提質宗旨。
一、考點全面,難易適當,減提質
2011年我區中考語文試題分為積累與運用、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綜合性學習、寫作五大模塊23題,分為Ⅰ、Ⅱ兩卷。
Ⅰ卷共10題,其中“基礎知識積累?運用”共有7題,考查內容包括字音、漢字書寫、成語運用、病句辨析、句子信息提取、語序排列和文學常識,分值均為3分。該部分中還含有文言文閱讀,選自課內《出師表》,共3個題,考查內容包括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值仍然是每題3分。
Ⅱ卷共13題,涉及文言語句翻譯、名篇名句填空、古詩詞閱讀與鑒賞、材料題(綜合性學習)、現代文閱讀及寫作,共六部分,其中文言文翻譯有兩個句子6分,共用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名篇名句填空有4題5空5分,分別出自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劉禹錫的《陋室銘》和《詩經》中的《關雎》四首詩歌中的名句;詩詞鑒賞2題6分,所用材料是杜牧的《赤壁》;材料題(綜合性學習)有3則材料,分別是學生體質狀況調查表、新生軍訓和“陽光體育運動”,3題共6分;現代文閱讀材料2篇,分別選自課內和課外,其文體是說明文、記敘文,8題23分;說明文閱讀材料為課內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中的選段,考查知識點為說明文文學常識、語言品味、文章脈絡結構、修辭方法及作用;記敘文閱讀材料為課外內容《別踩疼了雪》,其考點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賞析句子、對關鍵詞語理解和分析、聯系生活體驗談感受等;寫作部分是材料加命題作文,除詩歌、戲劇外文體自選,不少于600字,題目是“一朵美麗的浪花”。
本套試題從考點上看,全面;從試題布局上看,合理;從題量上看,適度(只有23道題);試題難度上,能夠讓大部分考生考出自己應有的水平,同時又保證讓每個考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語文優勢,展示出自己的語文特長,選拔出語文的優秀人才,而且體現出明確的“減”信號。和往年相比,試題難度有所下降,這樣便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讓教師感受了更多成功的喜悅。多數考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緊張氛圍中,輕松愉快地答完考題。
同時,這套題也力求吹響“提質”的號角。“減”的目的是提高質量,初中語文教育的質量應該從語言運用能力上去提高。這套試卷85%以上的題目都是檢測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試題材料清新,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發揮自己應有的語文水平,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
二、正確導向,強化價值,關注成長
整套試題所選材料兼具時代性、生活性、言語性和人文性,精心設置情境,盡最大努力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水平。試題著力于學生本體,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凸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試題關注現實生活,比如汶川地震、青少年體質健康、新生軍訓和“陽光體育運動”等材料都充滿了時代氣息,特別是“陽光體育運動”材料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親給孩子留下了短信。這位母親雙膝跪地、雙手撐地,用脊梁為她三四個月的孩子擋住了垮塌的房屋。在離世前她用手機給孩子留下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等,這些題目,提醒學生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關注生活,呼喚親情。讓學生不僅要健康成長,而且要關心親人,關注重大時事。
多元思維,正確引領,崇尚親情。《別踩疼了雪》向讀者展現了人性的善良。盡管媽媽已去,“雪”卻是媽媽的化身,似乎媽媽的生命還存在,“別踩疼了雪”體現了女兒對母親的愛;“雪”也可以認為是父親對女兒的期望,希望女兒心靈像雪一樣純潔,還可以認為是父親對女兒的保護……不同的學生理解各不相同,但材料和考題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價值的引領,尊老愛幼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引導是相同的。
總而言之,閱讀選文,在考查閱讀能力的同時,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在考試過程中,不僅使學生讀了好文章,而且讓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禮,這樣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修養的提高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三、重視個體,展現差異,開放靈活
考試不僅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而且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還是命題的一種展示。銅仁地區2011年中考語文試題從命題題材上看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體驗,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收集問題和處理信息,并根據材料和經驗形成自己的觀點。例如試卷中的第14題第1小題:“從材料一、二,你發現我區青少年體質狀況有什么特點”;第3小題:“請為‘陽光體育運動’擬一條宣傳標語”;第22題:“請聯系自己生活體驗回答”等問題的設計著重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答題空間,鼓勵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這為學生有創意地表達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