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鹽堿地治理

鹽堿地治理

時間:2023-05-29 17:48: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鹽堿地治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鹽堿地治理

第1篇

關鍵詞:鹽堿地;綜合治理

玉米豐產方;建設技術

為了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土、肥、水利用率,創建安全、肥沃、協調的土壤環境,使耕地質量穩中有升,糧食穩產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2010年,山西省懷仁縣對600.00hm2鹽堿地實施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建成玉米豐產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項目區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狀況

項目區涉及懷仁縣馬辛莊鄉的魯溝、小鹽坊、小村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325.27hm2,其中鹽堿地2067.13hm2(其中重度鹽堿地636.67hm2,中度鹽堿地872.67hm2,輕度鹽堿地534.00hm2,鹽堿荒灘涂23.80hm2),水澆地面積166.67hm2,現有機井5眼,農機230臺輛,功率6100馬力,種植業年總純收入800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3400元;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西甜瓜等。2007-2009年,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0.21萬hm2,平均產量約300kg/667m2;西甜瓜266.67hm2,平均產量約1200kg/667m2,農業年總產值8000萬-9000萬元/667m2。

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位淺,地下水礦化度高;排灌設施年久失修,排灌不暢,耕層可溶性鹽分含量或堿化度超過限量,土壤理化性狀差,板結嚴重,透水通氣性能差,淋溶作用弱,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綜合生產能力差。

2.主要技術規程

2.1工程措施

2.1.1水源工程 1)機井。項目區地勢北高南低,工程計劃新打15眼水井,利用舊井5眼,作為灌溉水源,發展管灌266.67hm2。井深85-125m,井孔直徑500mm,井管采用大絲扣砼管,直徑為300mm,實管長66m,花管長34m,沉淀管長5m,采用纏絲過濾器,開孔率為15%,井孔垂直度小于2°,機井出水量為35-50t/h。2)井房。新建井房15座,磚混結構,開間3m,深3m,單間建筑面積9.0m2,動土方12m3,M5混合砂漿砌磚墻9m3,屋頂采用鐵皮角鋼三角架,白灰砂漿抹內墻,頂18.0m2,角鋼鐵皮門1扇(面積1.6m2)。項目區新打井15眼,原有機井5眼,以單井單日出水量600m3計算,20眼井日可供水量12000m3,需水量按毛灌水量50m3/667m2,灌水允許延續時間12.5d(以玉米為例),可控制純井灌溉面積266.67hm2。

2.1.2田間道路 建設生產路9000m,采用河卵石路面,路厚20cm,路寬4m。

2.1.3田間防護林網 沿生產路兩邊栽植5cm松樹、楊樹、柳樹,株距2m,共9000株。

2.2農藝措施

采取農藝、耕作、化學等綜合配套措施,主要通過配套農機具來實現。

2.2.1秸稈還田 項目區雖有較豐富的光、熱、水及秸稈資源,但近年來農民施用化肥多,而農家肥少,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減少,嚴重影響土壤理化性狀,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為此通過配套秸稈還田機對項目區600.00hm2鹽堿地實施秸稈直接還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0-20個百分點。

2.2.2加厚耕作層 由于多年未進行深耕深松,使項目區耕作層逐年變薄,一般為15cm,土壤保蓄水能力降低,供肥能力下降,直接影響了綜合生產能力。為此,通過配套深耕犁對項目區鹽堿地實施加厚耕作層作業,使耕層厚度達到25cm。項目區配套深耕犁9臺。

2.2.3溝壟覆膜種植 購置開溝覆膜播種機9臺,每臺控制面積66.67hm2,利用鹽分上行規律,溝底種植玉米,減輕鹽堿危害。

2.2.4測土配方施肥 為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收益,項目實施當年春季每66.67hm2取13個土樣,共取117個土樣進行有機質、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化驗,并根據測土數據,進行施肥和化肥深施。

為減少水肥流失,需進行化肥深施。化肥深施一般在播種前12-15.0d完成,項目需配備化肥深施10臺。

2.2.5化學改良措施 因項目區鹽分主要是硫酸鹽一氯化物型鹽堿地,施用硫酸亞鐵效果較好,可明顯減輕鹽堿危害,50cm/667m2,春季撒施均勻和農家肥一起耕翻入土。

3.主要技術示范面積及其效果

3.1懷仁縣鹽堿地綜合治理玉米豐產方項目 主要技術示范面積600.00hm2,其中發展灌溉面積266.67hm2(魯溝村);項目區600.00hm2鹽堿地全部實施秸稈直接還田、機深耕、溝壟覆膜種植、測土配方施肥。其中魯溝村333.33hm2、小鹽坊村200.00hm2和小村66.67hm2。施用硫酸亞鐵400.00hm2,其中魯溝村266.67hm2、小鹽坊村133.33hm2。

3.2主要技術效果 1)通過采用工程、農藝等綜合治理措施,0.06萬hm2鹽堿地綜合治理玉米豐產示范田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工程田增產糧食60kg/667m2,糧食作物節本增效120元/667m2,項目區總增產糧食可過54萬kg,增收節支140萬元。2)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了12%,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0%,降水利用率提高10%,使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耕地基礎地力提高了一個等級,為項目區今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項目的實施進一步緩解了懷仁縣農業發展和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滿足區域生態建設的需要。有效控制了土壤次生鹽漬化,促進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使土壤自凈能力和作物抗逆能力顯著增強。

4.主要技術效果計算方法

667m2增產量=示范區667m2產量-對照667m2產量,增產幅度=667m2產量/對照667m2產量×100%,667m2增產值=糧食單價×667m2增產量。

5.主要問題

由于農民對鹽堿地傳統的粗放經營和肥源不足,使綜合配套技術不能完全按照規定技術方案實施,農家肥施用量少,由于肥料漲價,磷肥施用量不足,大多數農民忽略鉀肥的施用,各種肥料配合不夠合理,不能夠很好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發揮綜合肥效,使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效果受到一定制約。

第2篇

小編發現很多作者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都不是很重視,都認為只要把論文的內容寫好就可以了,參考文獻就隨便寫幾個,這樣寫出來參考文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本篇主要介紹了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鹽堿地論文寫作時提供方向。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林巖。鹽堿地發展能源作物蓖麻產業的可行性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2.

[2]徐慧。鹽堿地產權安排的農戶行為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2.

[3]鄭永宏。滄州濱海區鹽堿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

[4]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王志春,宋長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01:15-20.

[5]徐慧,黃賢金。土地利用政策與鹽堿地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3:154-160.

[6]楊福,梁正偉。關于吉林省西部鹽堿地水稻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張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張恒友。江蘇省構建沿海灘涂鹽堿地甜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的設想[J].江西農業學報,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陳詩琪,劉美麟,彭夢楠。吉林省鹽堿地作物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6:150.

[9]楊富億,李秀軍,王志春,趙春生。東北蘇打鹽堿地生態漁業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04:183-186.

[10]姜麗芳。鹽堿地改造項目績效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22:17-18.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趙國臣,郭唏明。吉林省重鹽堿地生態農業及人才培養事業科技與示范[J].農村天地,2000,06:32.

[2]秦韌,王學鋒,劉樹堂。鹽堿地改良研究進展-東營市河口區“上農下漁”改良模式[J].當代生態農業,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孫志高,陳淵,楊福。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張峰,張國明,張化,徐品泓,王靜愛。濱海鹽堿地利用變化與優化研究--以黃驊市“臺田-淺池”模式為例[J].資源科學,2010,03:423-430.

[5]徐仁海。內蒙地區次生鹽堿地防治措施的探討[J].中國水利,1962,09:22-28.

[6]吳寶新。鹽堿地水果生產的經濟效果[J].新農業,1980,15:26-27.

[7]薛鳳霄,閻贊堯。應縣鹽堿地的綜合治理[J].山西農業科學,1983,08:5-6.

[8]付興國。從土地規劃角度談黃淮海平原鹽堿地資源的開發治理問題[J].河南科技,1983,06:8-11.

[9].東北及內蒙四省區水利科協作鹽堿地改良技術討論會會議紀要[J].內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陳秀玲,方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J].中國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艷。干旱區鹽堿化土地整理工程實證研究--以陜西省蒲城縣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農業工程學報,2005,S1:179-182.

[12]金連勝。吳橋縣在鹽堿地上創出噸糧田[J].河北農業科技,1990,04:5-6.

[13]楊力。遼寧省紫豐葡萄第二次協作網會在省鹽堿地所召開[J].鹽堿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開發利用沿海鹽堿地擴大棉花種植面積[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2,01:10-12.

[15]王文杰,賀海升,祖元剛,趙修華,楊磊,關宇,許慧男,于興洋。施加改良劑對重度鹽堿地鹽堿動態及楊樹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05:2272-2278.

[16]關元秀,劉高煥,王勁峰。基于GIS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分區[J].地理學報,2001,02:198-205.

[17]羅廷彬,任崴,謝春虹。新疆鹽堿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干旱區研究,2001,01:46-48.

[18]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劉國華,李冬雪。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劉陽春,何文壽,何進智,沈振榮。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農業科學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孫兆軍,秦萍。寧夏鹽堿地現狀及改良措施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808-10810+10813.

[3]賀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剛,張衷華,關宇,許慧男,于興洋。鹽堿地土壤改良劑施用對種子萌發和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11:5338-5346.

[4]劉建紅。鹽堿地開發治理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8,12:51-53.

[5]吳立全。鹽堿地改良模式現狀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2:51-52.

[6]賈廣和。鹽堿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04:112-114.

[7]馬奔,黃賢金,陳志剛,呂曉,王佳麗,徐慧,張墨逸。區域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農戶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濱海鹽堿區133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團,傅親民。甘肅省鹽堿地現狀及治理思路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04:75-79.

[9]牛東玲,王啟基。鹽堿地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2,06:449-455.

第3篇

平臺建設內容簡況(限1000字以內)

項目針對甘肅省河西地區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資源耗費嚴重,且現有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機制不成熟和運行效率低下等因素,通過整合甘肅亞盛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相關資源,旨在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提高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創新能力,改善西北地區脆弱的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目的是服務于甘肅省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功能是研究并推廣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共享服務。針對以上內容,項目組開展六個方面建設內容。

1.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創新能力提升。重點包括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收集與分析、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應用所需儀器設備和軟件等購置,目的是建設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研究與創新實驗室,功能是為不同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高效運行機制研究及鹽堿地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條件保障與基礎支撐。

2.鹽堿地治理技術體系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推廣。重點圍繞河西地區鹽堿地治理及生態修復,以吸鹽及抗鹽作物培育、抗鹽堿土壤活性菌篩選,鹽堿地改良有機肥研發為目標,建立鹽堿地治理技術及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及鹽堿地監控系統,實現社會共享。目的是建成.鹽堿地治理技術體系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團隊,功能是為甘肅省鹽堿地治理及生態修復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3.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技術創新及推廣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建設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管理系統、信息共享平臺、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創新服務系統、推廣服務團隊。目的是建成生態產業鏈要素及體系共享服務平臺及技術推廣服務團隊,功能是通過信息平臺共享及技術推廣等方式,為甘肅省現代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共享平臺。

4.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研究。研發不同要素結合的高效率、低成本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目的是建設成熟且不同要素結合的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功能是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5、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示范區建設。根據不同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特征,在敦煌、玉門、景泰建立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示范區,目的是建立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推廣學習基地,功能是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樣板。

6、以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為基礎的生態修復及鹽堿地治理示范區建設。

在玉門、酒泉、臨澤建立生態修復及鹽堿地治理示范區,目的是建立生態修復及鹽堿地治理推廣學習基地,功能是為甘肅省鹽堿地治理及生態修復提供參考依據。

7、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根據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效益分析,建立可靠的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效益評價指標。

第4篇

關鍵詞:鹽堿地;成因;改良措施

中圖分類號:S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089-2

1 鹽堿地的概述

所謂鹽堿地是指土壤中含有可溶性鹽分,并且鹽分的可溶度較高、濃度較大,對植物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而且破壞土壤中原有養分。廣義的鹽堿土主要包括:鹽土、鹽化土和堿土、堿化土。其中鹽化土和堿化土只是鹽堿化的初級階段,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鹽堿化土地,屬于相應的亞類。鹽堿土被分為鹽土和堿土。其中鹽土分為,鹽土、漠境鹽土、酸性硫酸鹽土、寒原鹽土和濱海鹽土等等。鹽土是由于土壤中含有較多的交換性鈉離子使土壤呈堿性反應的鹽漬土。鹽堿土又稱鹽漬土是鹽土和堿土的總稱。鹽堿地根據鹽堿的含量可分為輕鹽堿地、中度鹽堿地和重度鹽堿地。輕鹽堿地的鹽堿含量在3‰以下,PH值在7.1-8.5之間;中度鹽堿地的PH值在8.5-9.5之間;重度鹽堿地的鹽堿含量超過6‰,PH值在9.5以上。

2 鹽堿地的形成原因

各種鹽堿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人工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影響鹽堿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2.1 地理條件

地形對鹽堿地的形成影響很大,因為地形直接左右地表水和地下水運動,這就會影響鹽分的移動和積累。從地形上看,水溶性鹽隨著水從高向低處移動,在低洼地帶產生淤積。鹽堿主要分布在排水不暢的平原地帶,內陸盆地,山間洼地。從局部地形來看,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所積鹽的部位是局部的小凸處。

2.2 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土壤質地的粗細也會影響鹽堿的淤積。土壤質地的粗細會影響土壤毛管水的運動的速度和高度。一般來說,當土壤毛管水上升速度快,高度高,那么鹽堿的淤積就會慢些,比如沙土地和粘土。地下水對鹽堿地的影響主要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如果地下水位高,并且礦化度大,那么鹽堿就容易淤積,也就容易形成鹽堿地。

2.3 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或渠道在水流動的過程中會發生側滲,促使河流或渠道兩旁土地的地下水平升高,進而產生鹽堿化。我省沿海地區由于海水長期浸漬,脫鹽、返鹽形象非常頻繁,因此鹽堿化程度較高。

2.4 人為因素

隨著科技的進步,栽培技術不斷提高,設施農業在我省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及應用,但是不合理的灌溉、施肥現象依舊存在。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過量施肥普遍存在,這樣會產生或加快土地鹽堿化速度。

3 鹽堿地的改良措施

鹽堿地的改良是一項比較艱巨的工程,與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多年來,國內外諸多科學家對鹽堿地的改良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討。進入20世紀,科學家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鹽堿地的分布情況、形成因素以及鹽堿地的特質等;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開始進行理論性的研究并付諸實際,開始建立水利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等;20世紀50、60年代,我省開始試點進行鹽堿地的改良,但沒有大面積實行,只是針對農業土壤的改良。主要措施包括:蓄雨淋鹽、種稻降鹽、增加有機肥的施入等。到70年代,對鹽堿地的改造開始以工程措施為主,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挖溝排水、鞏堤種植、淡水沖鹽等。

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我省農業科研者對農業土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沿海地區、設施栽培鹽堿地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下面是有關治理鹽堿地的一些措施:

3.1 生物措施治理

生物措施有利于改變土壤機制,增加土壤養分,有效改良土壤結構。生物措施的方法有:一是種植一些耐鹽蔬菜,如蘿卜、甘藍、棉花等;鹽堿地在植物的覆蓋下增強了植被蒸騰作用,從而降低了地下水水位,加速了可溶性鹽堿的淋洗,有效的防止或延緩返鹽現象;二是種植抗鹽性較強的牧草,鹽堿地種植牧草,對土壤可以起到疏松作用,鹽堿不易在土壤表層沉淀、淤積,當牧草枯萎之后對鹽堿地的改良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牧草枯萎腐爛之后會進行分解,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中和鹽,改變土壤成分,促進成土母質石灰質的溶解,牧草種植密度很大,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因此土壤表層的水分蒸發量小,表層積鹽率降低,同時也改變了土壤的物理屬性,土壤的總孔隙和毛孔隙增加,透水性能得到改變,此外,如果選擇在輕度鹽堿地種植豆科類牧草,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進而增加土壤的肥力;三是種植高度抗鹽堿植被,如鹽地堿蓬和鹽角草等。這幾類植物能夠很好的退化土壤中的鹽堿成分,是鹽堿地的代表植物之一。這與它們本身的物質含量有直接的關系,它們本身的灰分含量相對較高,但是這類植物有天然的弱點,當其枯萎后所含有的鹽分將停留于土壤表面,而且這種植物不能用做其他方面比如用于飼料等;四是使用微生物菌劑。微生物菌劑能夠改善土壤養分和土壤環境機制,有利于土壤中的鉀細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的繁殖生長,從而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增加速效鉀和速效磷以及氮的含量,氮的增加很好的抑制堿的含量,減小土壤的PH值,降低了土壤的鹽分含量。

3.2 工程措施

3.2.1 灌溉工程 (1)渠道防滲問題。對于灌溉地區來說,它們的雨量較少,因此地下潛水位較低,灌溉過程中滲漏的水是潛水位的主要來源,所有要制定相應的措施,減少渠道水的外滲,不讓潛水位水位升高。(2)正確灌溉方法。循環灌溉:在灌溉前期應該在土壤表層撒上石膏,之后再種植園林植物,在植物幼苗時期,用淡水進行澆灌。在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采取鹽堿水灌溉方式。混合灌溉:這種方法就是把淡水和海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灌溉。這種灌溉方法在淡水缺乏區得到了普遍應用。在印度、美國等國家的一些地區,這種灌溉方法已經普遍實施,并且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負面影響,據研究表明,鹽堿度高和鹽堿度低的水進行混合灌溉,能導致土壤表層的鹽堿度升高,作物的產量將隨之下降。所以在選擇混合灌溉的時候,要了解作物的抗鹽堿能力,混合水的配比也要達到最佳比例。

3.2.2 土壤移植法 這種方法也叫客土法,就是把原有的鹽堿土壤挖走,之后回填上含堿量低的綠化土,改變土壤質地和植物的生長環境。為了防止客土下面土壤鹽分再次入侵,需要設置隔離帶,在客土與本土之間放上顆粒較大的物質,如爐渣、石屑等。在客土上面也要覆蓋東西,以防止客土水分大量蒸發。這種方法造價相對較高,不適合大面積執行。

參考文獻

[1] 閻秀峰,孫國榮,李景信.我國耐鹽牧草的研究現狀[J].中國草地,1994(3):68-72.

[2] 董寶娣,劉小京,董文崎,等.近濱海區魯梅克斯K-1雜交酸模的引種及耐鹽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0,18(4):120-126.

[3] 秦嘉海,呂彪,趙蕓晨.河西走廊鹽土資源及耐鹽牧草改土培肥效應的研究[J].土壤,2004,36(1):71-75.

[4] 呂彪,趙蕓晨,陳葉,等.河西走廊鹽土資源及生物改土效果[J].土壤通報,2001,32(4):149-150.

[5] 張永宏.鹽堿地種植耐鹽植物的脫鹽效果[J].甘肅農業科技,2005(3):48-49.

[6] 閻順國,朱興運.堿茅草地土壤鹽分動態及鹽量平衡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1990,4(1):44-48.

[7] 朱興運,沈禹穎,王鎖民,等.鹽漬化草地培育的理論基礎[J].草業科學,1997,14(5):20-22.

[8] 魏忠平,邢兆凱,于雷,等.北方泥質海岸鹽堿地種植牧草肥土效果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9(2):8-10.

第5篇

關鍵詞 鹽堿地;成因;改良利用;對策;新疆沙雅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1-0277-03

1 土壤鹽堿化現狀及其危害

由圖1可知,渭干河灌區中度以上鹽堿化面積占到灌區面積的50.91%;塔河灌區中度以上鹽堿化面積占到灌區面積的60.21%。灌區土壤的鹽堿化不僅危害作物賴以生存的土壤條件、禍及作物的生長、造成作物缺苗減產或死亡,降低了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對該地區的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改良鹽堿地和防治土壤次生鹽堿化,成為沙雅縣農業生產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2 灌區土壤鹽堿化成因分析

沙雅縣的鹽堿土屬于內陸鹽堿土,分原生鹽堿土和次生鹽堿土2類。前者伴隨土壤長期自然演化過程而形成,后者則因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造成積鹽,由非鹽化土逐步演化為鹽化土和鹽土。目前,沙雅縣灌區土壤原生鹽堿土和次生鹽堿土并存,以次生鹽堿土為主。原生鹽堿土與次生鹽堿土的形成條件不同,但積鹽過程和機理是一致的。灌區土壤鹽堿化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與土壤條件、灌溉水水質、氣候、地下水水位、地形條件等自然因素和渠系、水庫滲漏、灌排設計與管理以及農田林網化程度等人為因素有關。其中,土壤條件和灌溉水水質是鹽堿土形成的基礎,干旱的氣候條件是灌區積鹽的動力,地下水水位及地形條件是土壤鹽堿化的發展因子,人為因素則是灌區鹽堿化的催化劑。

2.1 土壤條件和灌溉水水質影響

沙雅縣前山丘陵分布有第三紀雜色含鹽泥巖和砂巖,這些母巖風化物和其析出的鹽分隨徑流和地下水搬運至山前傾斜平原,成為平原土壤母質鹽分的主要來源。蒸發強烈的干熱氣候條件下伴隨著土壤形成過程使得土壤中殘存有相當數量的無機鹽類。高山冰川及積雪融化的河水在匯集的過程中溶解并攜帶了山區及沿程土壤中的可溶鹽,通過滲流進入當地的地下水而帶入灌區。此外,還有風、降水等天氣情況帶入的少量鹽分。沙雅縣的土壤條件和多途徑的鹽分來源使得灌溉水水質較差、礦化度較高,水中所攜帶的易溶鹽類就會隨之進入灌區,這是沙雅縣灌區土壤鹽堿化的物質基礎。

2.2 氣候條件影響

沙雅縣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年降雨量平均僅86.8 mm,而蒸發量達到2 001.3 mm,為年均降雨量的23倍。強烈的蒸發使土壤及地下水中的鹽分向土壤表層積聚,特別是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大時,毛細水將地下水源源不斷地推向地表,為灌區鹽堿土的形成提供不竭的動力。

2.3 地下水水位以及地形條件的影響

渭干河流域平原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渭干河地表水大量滲漏及干渠、支斗渠、農渠等渠道的沿途滲漏補給,其次是有田間入滲補給,少量的降水入滲補給。地形因素影響著地下水動態與土壤母質分布,直接決定鹽分的再分配,受灌區地形因素影響,土壤鹽分在低洼處易聚與易排,造成土壤含鹽量不斷增加,形成地表水體沼澤地及鹽堿地。

2.4 人為因素的影響

人為因素所產生的不良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灌區土壤鹽堿化。主要有以下方面:渠系、水庫老化,滲漏嚴重,導致地下水上升,引起次生鹽堿化;因量水設施不配套,灌溉管理落后,常采取大水漫灌、串灌、上排下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過量灌溉,使田間滲漏嚴重,抬高了地下水位,造成土壤鹽堿化;重灌輕排,使得現有排水設施缺乏管理維護,存在淤積嚴重、深度不夠、排水溝塌陷,排水不暢等問題,未能起到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治鹽作用;農田規劃不完善,許多耕地沒有排水設施,排水不通暢,造成返鹽;下游沿河平原區農田林網化程度不高,許多地區有林無網,達不到生物排水治鹽效果。

3 灌區土壤鹽堿地改良利用對策

盡管沙雅縣在長期生產和鹽堿地改良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因缺乏統籌安排和科學管理,使得各種措施落實并未完全到位,改良效果不佳,目前灌區土壤鹽堿化僅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多數仍處于高水位狀態,對鹽堿地利用改良存在較大威脅。因此,需在對全縣鹽堿地分布現狀、成因、中低產田面積及現狀以及全面總結以往鹽堿地改良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做好鹽堿地利用改良規劃,制定出符合各區域的社會經濟條件、農牧業發展水平以及鹽堿地危害程度的利用改良措施,形成鹽堿地治理改造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

3.1 總體布局

為實現鹽堿地治理改造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必須首先做好總體布局規劃。依據“以防為主,防治并重;水利先行、綜合治理;統一規劃、因地制宜;改良與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合理開發地下水”的規劃原則,經充分論證,提出的工程總體布局為:通過明渠等排水措施,把地下水位降至臨界深度以下,以有效排除鹽堿、減小潛水蒸發,防止表土再度積鹽;通過完善配套排水系統及全面實施節水灌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完善灌區防護林體系,防風固沙、生物排水,改善農田小氣候,減少地面蒸發,抑制土壤返鹽;采用農業防治措施,在農區內部合理耕作、科學培肥,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學等性質,不斷提高土壤肥力,建成穩產、高產田。

3.2 水利改良措施

不合理的排水與灌溉是土壤次鹽堿化最主要誘因。水既可以促進鹽分積累,也可變成土壤脫鹽的媒介,關鍵在于能否合理控制土壤中的水鹽運動。因此,預防及治理土壤鹽堿化需水利先行,即通過對地表、地下水的有效控制,來促進土壤的脫鹽,并將鹽分最終排到灌區之外,為其他措施的實行以及效果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排水規劃、灌溉規劃,使之滿足水土平衡及水鹽平衡要求。

3.2.1 排水規劃。排水規劃包括排水方案選擇、排水工程模數確定以及骨干排水網規劃等。降低地下水位通常采用明溝、暗管、豎井等方式,3種方案比選見表1。由表1可知,明溝排水造價最低,施工技術最簡單,容易清淤。雖然降深不如豎井、暗排大,效果不如豎井、暗排好,但效果可靠,能滿足基本要求。沙雅縣排水明溝已初具規模,采用明溝排水與原灌區規劃實施情況比較一致,易于與灌區現狀結合,可加速灌區治理速度,減少工程投資,故推薦采用明溝排水結合豎井排灌方案。工程排水模數是排水工程規模的重要指標,直接關系到排水治堿的整體效果。包括地下水臨界水深、防治鹽堿化的排水模數、沖洗改良時的排水模數、設計排水模數、骨干排水溝設計排水流量等參數的選擇。其中,設計排水模數在斗排、農排時取和大者;支排取和的加權值;干排采用;總干排水模數采用乘0.5的系數。

骨干排水網規劃:渭干河灌區支排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網絡,但缺少統一的布置和規劃而顯得較為零亂,為減少工程量,同時考慮現有排水系統、灌溉系統及條田布局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只能是在盡量利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做部分調整和新建。塔河灌區支排布設不夠完整系統,支排以下排水渠未建成,因此需在原干排系統的框架基礎上,重點對支排進行補充完善。

3.2.2 灌溉規劃。沙雅縣灌溉渠系主要分干、支、斗、農四級,從渠系的布局來看,比較合理,不需要重新規劃,但沙雅縣渠系水利用系數為0.462,渠道防滲率為14.3%,且現有灌溉渠系網比較混亂,許多斗渠直接輸水進入農田,形成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溉。因此,灌溉規劃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渠系灌溉水的利用率,其主要措施時加強渠道防滲。

干支渠防滲渠道主要采用“塑膜+砼板”雙防結構,斗渠可采用砼板襯砌防滲,斷面采用梯形和“U”形。分近期(2015年)和遠期(2020年),對輸水渠系進行續建配套、防滲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節水灌溉技術及更新配套機井等進行規劃。

3.3 鹽堿地的生物改良措施

鹽堿地的生物改良措施包括林業生物改良措施和農業生物改良措施2個方面。

3.3.1 林業生物改良措施。林帶樹冠高大,枝葉繁茂,不僅能擋風蔽蔭,改變小區氣候,而且可降低地下水位,改變了毛細管上升作用,減弱地面和蒸發強度,有效防止返鹽。樹木強大的根系,因蒸發量大可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因穿透作用,可使土壤變得疏松,容重變小,孔隙率增大,提高了土壤通透性,改善了鹽堿地物理性狀。因此,植樹造林,營造縱橫成網的防護林帶,是鹽堿地改良利用的一項重大措施。

造林規劃布局應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分片實施;應把植樹造林納入灌區規劃和灌區農田基本建設計劃,使農、林、牧在整體上做到有機結合,統籌安排;應以排灌渠系和道路為基礎,實行渠、溝、路、田統一安排;應把不同林種如農田防護林、護岸林、護渠林、護路林、用材林、經濟林等要有機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互相補充,形成鹽堿地上完整的防護林體系。農田防護林的林帶布局需從林帶方向、林帶結構、林帶寬度、林帶距離、林帶配置、樹種選擇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此外,還要利用好荒地、棄耕地及零星小片耕地,營造用材片林;利用河灘地、低洼的鹽堿地以及含鹽較重的棄耕地發展好薪炭林。

3.3.2 農業生物改良措施。農業生物措施包括抗鹽育種、牧草輪作,農牧結合等。一是抗鹽育種。耐鹽作物的培育和合理選擇是改良利用鹽堿土的有效措施。利用作物具有適應環境的本能,經人為地創造條件,充分發揮這個特性是提高作物耐鹽能力,培育抗鹽品的基本方法。耐鹽作物的選擇需做好初期先鋒作物選擇、因土種植、輪作配置、沖洗排鹽以及田間耕作管理等工作。二是輪作倒茬。是用地養地結合、加速鹽堿地改良、提高作物產量及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作物輪作,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滲水和保水能力;可減少地面蒸發,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鹽;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可提高土壤含氮量;可促進農牧結合。不同作物倒茬,可減少單一作物對土壤養分的片面消耗,可通過各種作物的特性和耕作栽培措施對土壤的影響,提高改土效果,有利于消滅雜草和防治病蟲害。三是農牧結合。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方法,也是鹽堿地鞏固脫鹽、抑制返鹽的重要途徑。廣種苜蓿,逐步實現草田輪作,是改良鹽堿土、建立飼料基地、鞏固和提高土壤力、增加農作物產量、發展多種經營的重要措施。

3.4 鹽堿地的農業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可有效排鹽,但同時也會產生土壤養分大量流失問題,因此必須通過配合農業措施加以解決。脫鹽和培肥是鹽堿地改良利用的2個重要環節。農業措施除上述的抗鹽育種、牧草輪作、農牧結合外,還包括土壤培肥、平整土地、精耕細作等。

3.4.1 土壤培肥。土壤肥力的障礙因素主要有養分貧瘠、鹽堿、沙化、干旱、漏沙層、礫石層、侵蝕地、板結層、薄土層等,而沙雅縣灌區的主要障礙因素為鹽堿、風沙和干旱。因此,在治理灌區土壤鹽堿化過程中,不僅要脫鹽去堿,而且要改善風沙和干旱狀況,從而消除或改善這些主要障礙因素,為培肥土壤提供基礎。鹽堿地培肥需因土培肥。棕漠土的培肥措施應重點放在改善生態環境,合理灌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養分貧瘠狀況,促進耕層熟化;潮土和灌淤土應重點抓排水除鹽,耕作熟化,改善地面生態環境,改善氣、熱,提高氧化過程;風砂土應通過栽種草,防風固沙護土,保持地面覆蓋,從而提高土壤黏粒和有機質含量,增加保肥和供肥能力。鹽堿地培肥必須采用綜合措施,堅持苜蓿、綠肥、農肥、化肥、豆類作物等“五肥”并舉的原則,才能收到穩定的培肥增產效果。

3.4.2 平整土地。是改善土地宜植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作物產量、保證精量灌溉的有效措施。鹽堿地的土地平整度,直接影響到土壤水分和鹽分的重新分配;土壤含鹽不均勻,關系到農作物的保苗;灌水以后,土地干濕不均勻,影響到機耕和播種質量。一般要求經過平整的土地應達到適合于機械耕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的效能,提高機耕質量;灌水均勻,利于壓堿洗鹽;節約用水,減少滲漏。

3.4.3 精耕細作。包括合理土壤耕作和合理栽培技術2個方面。通過耕翻、耕地、鎮壓、中耕等合理土壤耕作,創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狀態和耕層構造,達到改善土壤滲水性、通氣性和溫度,促進土壤脫鹽,抑制土壤返鹽,消滅田間雜草,減少土壤蒸發,調節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為作物生育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通過諸如選用耐鹽作物和耐鹽品種、種子處理、適時播種、避鹽栽培及田間管理等合理栽培技術措施,調節土壤中的水鹽狀況、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和改變其生理代謝類型,達到提高耐鹽能力,促進保苗和豐產。

3.5 其他改良措施

鹽堿地洗鹽,是通過灌水的方法,把土壤中過量的可溶性鹽分淋洗出去,通過排水系統輸送至灌區以外,或者把鹽分壓至底層,以降低耕層土壤含鹽量,達到作物正常生長的要求。采用洗鹽的方法,是直接降低土壤含鹽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洗鹽一般包括4種形式:一是洗鹽,即在有排水設施條件下進行的土壤沖洗,脫鹽效果最好;二是壓鹽,也叫無排水壓鹽,只適于地下水埋深大于5 m、地下徑流條件好的地區采用;三是管理性洗鹽,也叫復洗鹽,在排水條件下,為消除耕地土壤年度或季節性積鹽進行的沖洗;四是加大灌水定額壓鹽,鹽堿化程度較輕的耕地,無需專門沖洗,只需結合灌溉加大灌水定額壓鹽,調節耕層鹽分。

4 結語

沙雅縣灌區中度以上鹽堿化面積占到灌區面積的50.91%~60.21%,不僅危害作物賴以生存的土壤條件、禍及作物的生長、造成作物缺苗減產或死亡,降低了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對該地區的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灌區土壤鹽堿化誘導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條件和灌溉水水質是鹽堿土形成的基礎,干旱的氣候條件是灌區積鹽的動力,地下水水位及地形條件是土壤鹽堿化的發展因子,人為因素則是灌區鹽堿化的催化劑。因此,只有統籌安排,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做好鹽堿地利用改良規劃[1-5],并通過科學管理落實好水利、生物、農業、化學等鹽堿地利用改良措施,才能確保沙雅縣灌區鹽堿地的利用改良效果,以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5 參考文獻

[1] 馮廣志.灌區節水改造規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2] 郭元裕.農田水利學[M].3版.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

[3] 張龍德.新疆地區鹽堿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 (4):193-194.

第6篇

關鍵詞:鹽堿地綠化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工程概況

目前,全世界鹽漬化土壤面積約10億公頃;我國鹽堿土分布比較廣,鹽漬土面積約3600多萬公頃,耕地鹽堿化760萬公頃[1]。而濱海鹽堿地區因土壤積鹽過多,鹽堿土的物理化學性質導致所栽植的綠化苗木呈現萎蔫現象或生長停止,甚至死亡,給園林綠化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如果有效治理鹽堿地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施工種植植物,則能大大提高綠化苗木的成活率,擴大綠化苗木覆蓋率,改善區域性生態環境改善綠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適地適樹

樹種的選擇是綠化工程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綠化的成敗,綠化質量的高低,綠化效應的發揮等問題,因此必須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正確合理選擇對鹽堿抗性強的樹種。所選喬木、灌木、地被、草坪應為耐鹽堿土園林植物或其它本地馴化成功的園林植物,應優先采用當地抗鹽堿植物資源,適宜鹽堿地區種植的樹木有[2]:

2.1落葉喬木

白蠟、國槐、垂柳、法桐、欒樹、毛白楊、泡桐、復葉槭、李、棗樹、杜梨、桃、黑棗等果木類。

2.2常綠、半常綠喬木

檜柏、側柏、龍柏、雪松、大葉女貞等。

2.3落葉灌木

紫葉李、碧桃、貼梗海棠、紫薇、沙棗、檉柳、金葉女貞、小葉女貞等。

2.4常綠灌木

大葉黃楊、龍柏球、小葉黃楊等。

2.5藤本類

紫藤、地錦、葡萄、金銀花、凌霄等。

3進行科學規劃和施工

綠地規劃施工必須采取“科學規劃,科學種植,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綠化,先改良,后種植”的方法,才能保證各種植物成活率,達到預期的綠化效果。綠化種植前的土方、給排水、土建等基礎工作必須做好,不可在不具備種植條件時急于求成。特殊情況確需綠化、土建等同期施工時必須做好各施工項目間的協調工作。

4選購優質苗木

園林植物規格應按照設計要求考察選購,同時無缺損樹枝、擦破樹皮、無風害、凍害、病蟲害和其它損傷。優選本地苗木,慎選外地苗木,采購在本地種植成活率高的苗木。

5選擇適宜的種植季節

種植時間不可強求一律,一般來講春季是植樹的大好時節,尤其是濱海地區東營市。春季栽植應在3月上旬~4月下旬土壤解凍后、樹木發芽前進行栽植。實踐證明,在鹽堿地區,對于抗鹽堿能力稍差的樹種,在春季種植的成活率明顯高于其它季節。相同的栽植季節最佳栽樹時間還要因樹種而異。

6嚴格按照綠化施工及驗收規范進行栽植施工

6.1樹穴的準備

挖種植穴槽的大小應根據苗木根系土球直徑和土壤情況而定,鹽堿地上挖掘栽植穴(槽)前應了解地下灌排設施方位、深度和走向,避免損壞。栽植穴(槽)底應高于最高地下水位且不應有不透水層。樹穴的尺寸要根據樹種的大小要求而定,穴槽必須垂直下挖,上口下底相等,在土層干燥地區應于種植前浸穴。挖穴槽后應施入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

6.2苗木的修剪

苗木栽植前要爭取帶大土球移植是非常必要的,栽植前剪掉苗木的斷根、爛根,修剪干枯枝、葉、折枝、病枝,反季節施工時要對苗木樹冠進行重度修剪,減少對水分的蒸發量,緩解移植斷根吸水供應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植株的成活。

6.3 鹽堿地苗木修剪原則[3]

當年栽植的苗木,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為目的進行修剪。栽植成活后的樹木,應以觀賞效果為目的進行修剪。剪口≥2cm的截口必須削平并涂防腐劑。

6.4 鹽堿地栽植苗木養護期修剪應符合以下規定:

落葉喬木在栽植的第一年應在保持自然樹形的基礎上進行疏枝、強短截,主側枝應分布均勻。樹木成活后每年應根據生長狀況、生態習性進行常規修剪。常綠樹不應強修剪,只剪除病蟲枝、枯死枝、生長衰弱枝、過密的輪生枝和下垂枝。有主干花灌木第一年進行強短截,無主干的花灌木第一年進行1/3~1/2疏枝并中短截,成活后進行常規修剪。綠籬應根據生長狀況和設計要求進行整形修剪。藤木類第一年進行1/3~1/2疏枝并中短截,成活后進行常規修剪。

6.5 生根粉與抗蒸騰劑的使用

生根粉含有多種生根劑和營養物質,可促進植物生根,這對于鹽堿土栽植的園林植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根粉可以沾根,也可以隨水澆灌,氣溫高時進行栽植,配合遮陽網施用抗可蒸騰劑,提高植樹成活率。可在栽植前后使用,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6.6 苗木栽植及栽后管理

栽植時,在原來挖好的樹坑內先根據實際情況先回填一層種植土,最好同時放入些有機肥料,如廄肥、綠肥或枯草落葉等,它對改良鹽堿質土壤有很大作用,可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增加其肥力,使其保持疏松,增加氧氣的蓄積,減少水分的蒸發,促使幼樹的快速生長。再回填一層種植土,然后垂直放入樹苗,一邊回填土,一邊踩實扶正,至少要踩二遍,圍好水堰。大一些常綠樹及大喬木栽植時要用木棍搗實。苗木種植深度最好與原深度保持一致,最深不能超過原有深度5cm,然后要由專業人員進行修剪,剪口大于3cm,要涂漆。盡量縮短從起苗到栽植的時間,栽后及時抓好各個時期的管理工作,特別在澆水方面要注意進行大水壓堿,澆水必須澆足,不可澆半截水,小水勤灌,一般在第一次澆透水后,第二天再澆一遍水,3~5天澆第三遍水后封坑。在5~6月的高溫干燥季節更要特別注意澆大水,把鹽堿壓下去,澆水后及時松土或封坑。同時也要切忌澆水過多,鹽堿土本來就容易板結,通氣性能較差,如果澆水過多,使土壤水分長時間處于飽和甚至過飽和狀態,則易造成爛根而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6.7 病蟲害防治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檢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則,根據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危害程度及時做好消殺、除治工作,確保園林植物正常生長。

7特殊撫育管理措施

鹽堿地區新植幼樹除應進行一般的撫育工作外,由于土壤中含鹽堿質,容易形成反鹽,表面板結或雨季積水而阻礙透氣,因此須及時松土,尤其雨后待表面稍干即應進行,松土深度應較一般土壤稍深10~l5cm,以不損傷根部為宜。小雨后應立即澆水一次(重鹽堿地區),將表土中溶解的鹽堿沖去,待干后再行松土,這對減少樹木死亡和促進幼樹生長有顯著的功效。

8鹽堿地綠化種植成活率標準

8.1 鹽堿地上綠化種植成活率要依據如下標準規定進行驗證[4]:

喬、灌木的成活率應達到95%以上,珍貴樹種和孤植樹應保證成活。 強酸性土、強堿性土及干旱地區,各類樹木成活率不應低于85%。花卉種植地應無雜草、無枯黃,各種花卉生長茂盛,種植成活率應達到95%。 草坪無雜草、無枯黃,種植覆蓋率應達到95%。

8.2 實際效果

在經過實用治理后的鹽堿地上進行綠化苗木栽植后,喬木、灌木及地被的成活率分別達到了96.3%、96.9%和97.2%,均達到了規范要求的指標。

9結語

結合東營市奧體公園景觀工程施工經驗,總結出了可采取土壤改良治理、適地種植、科學規劃施工、選購優質苗木及選擇適宜種植季節、嚴格按照綠化施工及驗收規范進行栽植施工和特殊撫育管理等措施進行綠化施工,采取科學地綠化方法進行綠化苗木栽植,可以大大提高各類植物的成活率,為綠化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俞仁培,陳德明.我國鹽漬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J],土壤通報,1999.30(4):158-159.

[2]徐恒剛,中國鹽生植被及鹽漬化生態治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6):109.

第7篇

關鍵詞:鹽堿土;防治;改良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0.028

吉林西部是世界第三大蘇打鹽堿化地區,在吉林西部進行鹽堿化土壤改良研究對于吉林農業生產有著重大意義。進行鹽堿化土壤改良對未來白城地區耕地的儲備和生態發展更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土壤鹽堿化直接促成了土壤的荒漠化,國際社會比較重視,并把每年6月16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化日”。

據1982年土壤普查白城鹽土和堿土類土壤分布狀況數據顯示,鹽土總面積23萬畝、堿土面積363萬畝、鹽堿化黑鈣土25萬畝、鹽堿化淡黑鈣土162萬畝、鹽堿化草甸土330萬畝,總計約903萬畝。白城市實有耕地面積是1198萬畝,鹽堿土和鹽堿化土面積占土地面積很大比例,制約白城農業的發展。但是同時可以看到,如果部分鹽堿土通過土壤改良,達到耕種的基本條件,或者提高現有可耕種的鹽堿土的耕地質量等級,白城的耕地資源方面還是具有很大潛力可以發揮。

目前白城正在實施一些土壤改良項目,在鎮賚和大安等地實施的項目,如白城師院鹽堿地治理工程技術中心和清華大學合作在白城市德順鄉英格爾屯建有120畝鹽堿地改良水稻種植試驗基地,在洮北區高平村建有1000畝鹽堿地改良旱田作物種植試驗基地。相應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改良,取得一定效果。

鹽堿土的改良措施有很多種,現在主要采用的技術措施是:

1農業改良技術措施

1.1 種植水稻

在良好水源保障和良好排水的條件下,種植改堿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是極為成功的,在水稻整個生長期,田內經常保持水層,以水壓堿,將土壤中可溶性鹽分洗出,排出土體,使土壤脫鹽,但千萬注意不要抬高鄰地的潛水位,這樣會產生更大面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在白城大安進行15年的古河道萬畝鹽堿良試驗。進行種稻改堿試驗,取得了成功,得出的結論是對于中輕度鹽堿土進行過有效的土壤改良可以種植多種作物,能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生態農業等效益。

1.2 耕作措施改良

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鞏固土壤改良效果,耕作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平整土地,深耕深翻,適時耕耙等成功經驗。

1.2.1 平整土地 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治土壤斑狀鹽漬化。

1.2.2 深耕深翻 可以疏松土層,加速洗鹽,防治返鹽。

1.2.3 實施輪作、休作等合理耕耙制度 可以使耕作層疏松,減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發,防止底層鹽分積累,此外,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合理輪作套種、起堿壓沙、客土等措施,均可以收到明顯的防鹽改堿的效果。

1.3 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

測土施肥和增加有機質,是改良和培肥鹽堿類耕地的重要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地溫,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通透性,加強淋鹽作用。同時可以減少蒸發,防止返鹽。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使土壤的鈣活化,減輕消除堿害。秸稈還田也是很好的改良鹽堿地的措施,通過秸稈覆蓋,可以抑制地面蒸發,控制返鹽,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2 生物措施

植樹造林和種植牧草,植樹造林可以改變小氣候,減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減少田面蒸發,又能以強大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3 水利措施

3.1排水

將土壤中過多的鹽分隨水排走,同時降低地下水位,使含鹽的地下水不返至地表,杜絕鹽堿物質的來源,是改良鹽堿地和防止次生鹽漬化的一項根本性措施。排水方法有明暗溝、暗管排水、井灌、井排。豎立井排水適合有豐富低礦化度地下水源地區,既灌溉洗鹽,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使機井起到灌溉排水的雙重作用。

3.2 洗鹽

洗鹽是用灌溉水把鹽分淋洗到底土層,用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洗鹽應在良好的排水條件下進行,并合理掌握沖洗時間和定額,加強洗后的土壤管理。

3.3 防淤壓鹽

把含有泥沙的洪水引入田地,事先筑好田梗和進退水口,淤地造田,可以連年淤土,增加新土層,抬高地面,抑制返鹽。

4 化學改良措施

對于重度鹽堿地,由于pH值太高,一般的水利工程與生物措施難以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在改良中要配施一些化學物質,一是改變土壤膠體吸附陽離子的組成,減輕ESP改良土壤性狀(ESP土壤表面封閉土壤交換性鈉百分率),二是要形成酸性物質中和土壤堿性。改良劑有石膏、磷石膏等。

白城師范學院鹽堿地治理工程中心主要是采用的是鹽堿化學工程技術。應用鹽堿土壤化學元素遷移規律,注重鹽堿土壤理化性狀分析、化學毒理性監測及化學元素對土壤結構改良研究, 從環境化學角度研究脫硫廢渣改良鹽堿地的Ca-Na置換機理,解決化學改良鹽堿地技術難題,以達到土壤改良的效果。

第8篇

重鹽堿地造林的初步成效

面對中心城市發展大提升、城鄉大統籌、環境大提升的新形勢、新要求,運城市委、市政府把鹽湖周邊綠化列入園林式中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全面啟動環鹽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修建環湖公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突破重鹽堿地造林技術難關為課題,組織綠化單位探索研究,開展技術攻關。2011年在靠近湖邊重鹽堿地帶規劃兩片實驗地,科學設計造林樹種和綠化模式,選擇耐鹽堿的鄉土樹種,引進耐鹽堿的新品種植物,采取超常規技術手段,栽植臭椿、榆樹、刺槐、苦楝、檉柳、紫穗槐、白蠟、中天玫瑰、扶芳滕、紅葉柳等樹木20余種,總植樹5萬株。試驗地造林,堅持綠美結合,喬、灌、草、藤本搭配,精細整地,精心栽植,精心養護,經過一個生長季節,樹木成活率達到99%,景觀效果凸顯,為重鹽堿地一次造林成功積累了經驗,提供了一個范例。

重鹽堿地造林關鍵技術

1)地形處理與排堿改土

處理地形可以使地形起伏,有利于污水排放和鹽堿的沉降。方法是將原有的鹽堿土挖走,在最下層墊鋪50cm高防鹽堿上泛的狗頭石,中間填沙石料,在最上層鋪1.0m厚的種植土。土壤改良措施是在種植土層施入鹽堿地專用有機肥,肥料均勻撒施在種植土表面,并與50cm厚表層種植土摻拌均勻,同時整平地面。樹穴回填土必須增施腐熟牛糞及植物營養肥,栽植前2.0d~3.0d施用,每棵喬木樹穴回填2.0kg植物營養肥,每棵灌木樹穴回填1.0kg植物營養肥,每平方米綠籬施2.0kg植物營養肥。

2)樹種選擇

鹽湖周邊是重鹽堿地,由于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加之強烈蒸發,鹽分不斷積累于地表,水文地質條件惡劣,所以在鹽堿地植樹造林,必須選擇耐鹽堿樹種,要首選適合本地栽植的鄉土樹種。實驗地選擇的喬木樹種為檉柳、刺槐、臭椿、苦楝、榆、合歡、白蠟等;花卉、灌木選擇的樹種為石榴、木槿、紫葉李、劍麻、冬青、紅葉碧桃、龍柏等;還有從北京引進的轉抗鹽基因中天玫瑰,該品種在含鹽量10%~12‰、PH值9.5左右的鹽堿地上生長良好。引進樹種還有轉抗鹽基因的香花槐、沙棗、剛毛檉柳、扶芳滕球、紅葉椿、紅葉榆、紅葉柳、堿蓬、耐鹽羊草等抗鹽堿新品種。

3)栽植施工

一是苗木選擇。在鹽堿圃地選擇一二年移栽苗對鹽堿地的栽植來說尤為重要,這種苗木根幅比較豐滿,移植后生根快,適應性強。二是帶土移植。必須帶大土球移植,即使是早春栽植,帶大土球并保持土球完整也是相當重要的。三是苗木修剪。施工挖苗前的7d~15d,在圃地按施工要求重度修剪,當苗木入工地時傷口已恢復好,枝葉與根系達到了水分平衡,這項措施特別有利于植株成活。對樹冠進行適度修剪可以減少蒸騰量,緩解移植斷根后導致的吸水不足的矛盾,有助于提高苗木移植的成活率。

第9篇

關鍵詞:輕度鹽堿地;生態改良技術;苜蓿;生態治理;生態工程

無棣縣土壤貧瘠并且淡水資源匱乏,鹽堿地問題一直是困擾當地農業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頑固。以黃河島“無棣苜蓿”改良項目為示范區,通過種植苜蓿使得輕度鹽堿地得到改良。輕度鹽堿地改良將擁有更廣闊的前景。

1研究背景

鹽堿化是嚴重威脅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土地問題之一。過高的含鹽量將對土壤化學性質、物理結構、作物生長以及生物過程等方面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土壤鹽堿化可嚴重破壞土壤的結構穩定性、土粒密度以及滲透能力,又將抑制堿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等水解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Tejadaetal.,2006)。國外對鹽堿地整治工程研究認為,土壤排水條件的改善、土地平整及降低地下水位屬于基礎工程措施(Qadiretal.,2000)。根據這三點衍生出更為具象的措施,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六點:

1.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功能可分為兩部分:一方面,可均勻土地表層,促進水分下滲,提高鹽分淋洗效率,防止土地斑塊狀鹽堿化的出現;另一方面,土地平整工程可塑造地表形態進行積水,持續或間歇式蓄水可有效緩解因降雨量減少造成的鹽分升高問題,促進可溶性鹽分的淋洗。

1.2灌水洗鹽工程

鹽堿地假如因鹽分過高形成鹽蓋,土壤滲透性較好,可采取漫灌洗鹽的方式。土壤滲透性不好可以采取多次漫灌淋洗的方式,每次間隔12小時左右,可在間隔期間向土壤中加入石膏緩解土壤鹽分狀況。在缺水條件下,噴灌技術也可以通過控制土壤溶質的對流與擴散去除鹽堿土的鹽分,緩解土壤鹽堿化,效果與間歇積水相似。

1.3改良劑措施

該措施常與灌溉措施配合進行,石膏是較為常見的無機改良劑,綠肥和腐殖酸則常作為有機改良劑應用。研究顯示,有機改良劑與無機改良劑混合更有利于改良鹽堿土,增加作物產量(Shaabanetal.,2013),但需注意的是該措施使鹽分多聚集于下層土壤中。

1.4植物覆被措施

耐鹽植物根系分泌物可緩解土壤鹽堿化狀況,根系的延展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豆科作物根瘤菌的作用也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總量(Qadiretal.,2006)。除了耐鹽植物,還可種植高積累鹽生植物,在少量水分灌溉條件下可有效降低土壤鹽分。引入外來植物,需考慮可能對本土植被產生的生態影響。

1.5人工阻斷措施

該措施主要是為了阻斷土壤毛細管因蒸發造成的地下水水位上升,阻止鹽分在表土層匯聚,防控土壤因氣溫和地下水位變化出現的反復鹽堿化現象。主要的阻斷材料有聚乙烯塑料、砂石、膨潤土等(Khireetal.,2000)。

1.6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工程措施之外,接種微生物菌劑改良植被生長同樣屬于當前較為先進的整治措施,如玉米接種固氮菌株(Azotobacter)可通過多種機制整合作用,降低植物葉片脯氨酸濃度(Rojas-Tapiasetal.,2012),從而有效提高其抗鹽堿能力;我國江蘇沿海地區的鹽堿地研究(Zhangetal.,2014),對蓖麻子(RicinuscommunisL.)幼苗接種叢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菌(Glomusmosseae)與溶磷真菌的被孢霉菌(Mortierellasp.),發現接種后土壤電導率和鈉離子濃度都出現降低的趨勢,而土壤的磷和有機質含量則有所提升。鹽堿地整治工程需要綜合性的技術措施,單一的技術模式不能滿足當前的整治需求。然而研究者多是小規模地將植被措施與菌劑接種、灌排工程相結合或者直接采用有機或無機改良劑,整治過程較為理想化,可實踐性不強。對于本項目區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的研究,相較于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土壤質地粘重板結,土壤結構差,有機質含量低。地下水位為1.0~1.5m,礦化度5~10g/L,高的可達15~30g/L。目前,耕作土壤的含鹽量,輕的2‰~3‰;重的6‰~10‰,有的甚至高于12‰,而且土壤含鹽量上下比較接近。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隨著鹽分含量增高,氯化物比重越高,土壤多呈微堿性反應,pH值8左右,如對其進行治理難度較大。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整治的主要措施有水利工程、石膏改良劑、綠肥及其他肥料、農耕及樹木種植等。當前整治措施仍未跳出原有的模式。

2苜蓿品種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種植繁育的品種為“無棣苜蓿”,該品種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無棣縣畜牧局聯合培育的耐鹽堿高產品種,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品種審定登記號為:124)。經研究測定,無棣苜蓿的粗脂肪為11%,氨基酸含量為6%,粗蛋白含量是玉米的2~4倍,每千克鮮無棣苜蓿含胡蘿卜素6.25g,是一種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營養的牧草飼料作物,它根系發達,耐嚴寒、耐瘠薄、耐干旱,適宜鹽堿地種植,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明顯效果,適宜在濱海輕度鹽堿地改良中推廣種植。

2.1品種特征特性

無棣苜蓿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型直立,較散開,株高1m,花淺紫色,種子千粒重1.67~1.81g。主根深,側根大,抗旱性好,生長季節連續70天干旱無死亡現象。25℃左右是其生長最適溫度。其耐寒性較強,長成的植株可耐-30℃~-20℃;其不耐酸,土壤pH值保持在6.8~8.1之間為宜;耐鹽量0.2%~0.3%;生長期需較多的水分但不能連續24小時積水。

2.2無棣苜蓿的種植與管理

需精細整地,無大土塊,盡可能耕得深些。華北適宜3至9月播種,為防控雜草,以秋播為好。播種量:純凈苜蓿種子每畝需0.8~1.2kg。收草田條播行距為24~31cm,播深2~3cm;與其他作物間作時,行距可以增加到40cm;繁種田行距應增至60~90cm。早春返青和每次收割之后,應中耕松土、除草。每次刈割之后,及時澆水并追施速效肥。在干旱時期或炎熱夏季,灌溉可以顯著增加刈割次數;在干旱及寒冷地區,冬灌可提高地溫,使苜蓿安全越冬。若遇到長期連續下雨,應及時排除積水。秋播的苜蓿至次年五月下旬開始刈割,大約一個月可以進行一次。在無棣可以年刈割3~4茬。收種田則一般在6月底~7月初收割,其后再生草在越冬前還可以至少刈割1茬。草產量和種子產量一般在種植后的第三年達到高產年。

3苜蓿生態種植技術

3.1整地

播種前需對鹽堿地進行整平,清除殘茬、雜草、雜物,耕耙整平,進行多次鎮壓,達到土細無坷垃、土層堅實墑情好,最佳適耕期一般為,粉砂壤土含水量為20%~30%,黏壤土含水量為18%~20%時。可以用手把10~20cm土層的土捏成團,如果落地立即散碎,便可作為合適的整地時刻。

3.2確定播種要素

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無棣苜蓿的播種期很難一致。種冬小麥的地區,苜蓿與冬小麥可同時播種。秋天播種苜蓿受雜草的危害小,但當年不能受益。在無霜期短、降雨少、土層薄的干旱地區應在凍土融化以前播種,就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佳,最遲也不要超過9月上旬,否則就不能安全越冬。有灌溉條件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較好。播種方式主要分為條播、撒播、穴播3種。條播又分為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根據栽培目的、播種農具與地形條件等不同,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其中種子田以穴播或條播為好,行距60cm以上,高水肥地上60~90cm,切忌過密。播種量一般每畝需0.75~1kg,收草者宜高,收種者宜低。種子的純凈度和發芽率要求在80%以上。播種深度在2~3cm之間的,在干旱條件下,則應深開溝,淺覆土,在水分不足的土壤中以覆土0.5~1cm為宜,在水分適宜時,以0.3~0.5cm為宜。注意保持水分不蒸發、不滲漏,力求一次播種保全苗。本研究中,苜蓿的播種方式為撒播,播種量為1kg/畝,播種深度為2cm,播種時間為秋季。

3.3根瘤菌接種

據調查,接種根瘤菌后產草量比對照平均增產37.8%。常見的接種根瘤菌的方法有粉施法、干粉拌種法、菌漿拌種法、種子丸衣化接種法等。本研究在苜蓿種植前,使用菌漿拌種法來接種根瘤菌。

3.4施肥

磷肥可以促進苜蓿根系的發育和生長;鉀肥可以促進植株健康和活力,增強植株抗性。因此,苜蓿栽植完成后應及時使用廄肥和磷肥,以促進苜蓿生長。廄肥和磷肥結合整地分期施入,在每次割草后施入。由于苜蓿可以固氮,故對氮要求不高,本研究中不施氮肥。

3.5田間管理

無棣苜蓿苗期主要工作為田間除草,具體辦法是春鏟、夏耥、秋末培土和越冬前培土保墑。早春土壤解凍后,把剛耕過的地里的大土塊打碎、弄平,促進返青,消滅早期萌芽的雜草。為防止土壤水分大量蒸發,每次收割之后,都應該進行耙地,并同時進行追肥。兩年以后,在早春萌芽以前除去地上枯枝落葉成為苜蓿田間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這樣可以提高地表溫度,加快返青,促進成長。每次收割后要進行一次鋤草和松土。

4輕度鹽堿地整治前后土壤指標變化情況

第10篇

關鍵詞 鹽堿地;土壤現狀;種植利用;改良措施;山東博興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217-01

1 博興縣鹽堿地土壤類型及分布

博興縣鹽堿地土壤主要涉及2個土類,即潮土和鹽土,3個土屬分別為鹽化潮土、濱海鹽化潮土和濱海潮鹽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喬莊鎮、純化鎮、陳戶鎮、龐家鎮、呂藝鎮和湖濱鎮寨卞村,面積為10 255.2 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2.93%。鹽堿地土壤分布區是博興縣農業生產的主要低產區,產量低而不穩,農田基礎設施較薄弱。土壤的鹽漬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對這部分土地的綜合治理和開發成為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2 鹽堿地土壤變化情況

2.1 生產能力

與1982年相比,當前博興縣鹽堿地減少12 268.4 hm2,減幅54.47%,鹽化程度由重轉輕。平均土壤含鹽量降低了0.71%,土壤肥力得到較大提升,其中有機質提高1.83 g/kg,全氮提高0.27 g/kg,水解氮提高40.13 mg/kg,速效磷提高16.93 mg/kg,速效鉀提高72.91 mg/kg。伴隨鹽堿地鹽化程度降低、潛水下降、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業投入加大、農作物品種更新,農作物產量有了較大提高,喬莊、純化、陳戶、龐家、呂藝5個鎮小麥、玉米、棉花產量分別由1983年的3 397.5、3 786.6、886.2 kg/hm2提高到2012年的6 927、8 070、1 077 kg/hm2。鹽堿地的改良也拉動了全縣農業生產的發展。1982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2.57萬hm2,平均產量2 340 kg/hm2,2012年全縣3.11萬hm2小麥平均產量提高到6 720 kg/hm2;1982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1.93萬hm2,平均產量3 510 kg/hm2,2012年全縣3.06萬hm2玉米平均產量提高到7 545 kg/hm2;1982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1.71萬hm2,平均產量630 kg/hm2,2012年全縣0.92萬hm2棉花平均產量提高到1 080 kg/hm2。

2.2 土壤質地

全縣鹽堿地表層土壤質地主要有砂壤、輕壤、中壤、重壤4種表層質地,其中以輕壤、重壤為主,砂壤、重壤分布較小。鹽堿地表層土壤全鹽含量以砂壤、輕壤含鹽量最高,分別為0.85、0.87 g/kg;中壤和重壤的含量較低,分別為0.49、0.28 g/kg,重壤最低。土壤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是重壤最高,其次為中壤,最低為砂壤。土壤有效銅和有效錳含量規律與大量元素基本相同,重壤最高,其次為中壤,最低為砂壤。土壤有效鋅和有效鐵以砂壤含量最高,重壤含量最低。

2.3 含鹽量

通過與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縣鹽堿地土壤全鹽含量對比分析,博興縣鹽堿地土壤全鹽含量表現下降趨勢。通過對全縣第二次土壤普查時輕鹽化土壤的全鹽含量對比分析可知,土壤全鹽含量由1.0 g/kg下降至0.78 g/kg,平均下降了0.22 g/kg;中鹽化土壤全鹽含量由1.17 g/kg下降至0.83 g/kg,平均下降0.34 g/kg;重鹽化土壤全鹽含量由1.09 g/kg下降至0.80 g/kg,平均下降0.29 g/kg。下降幅度最大的為中鹽化土壤,與該類土壤分布相對集中,土壤質地多為輕壤或中壤,生產潛力大,改良利用最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有關。經農戶調查,現此類土壤種植作物已由以前的棉花為主逐步過渡為棉糧混作。

3 當前鹽堿地主要種植利用模式

當前博興縣鹽堿地主要的種植利用模式有3種:第1種是棉花―棉花。利用面積7 794 hm2,占鹽堿地土壤總面積的76%,平均皮棉產量1 125~1 200 kg/hm2。第2種主要的種植利用模式是冬小麥+夏玉米。利用面積1 897 hm2,占鹽堿地土壤總面積的18.5%,平均產量(小麥+玉米)12.0~13.5 t/hm2。主要分布在鹽漬化程度相對較輕,且土壤有機質、氮、磷、鉀養分含量相對較高的地塊。第3種主要的種植利用模式是上糧下魚,種養結合。利用面積564.2 hm2,占鹽堿地土壤總面積的5.5%。

4 鹽堿地土壤質量提升及綜合改良技術措施

根據制約土壤肥力提高的矛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治水改土的技術措施,培肥土壤,使土壤質量不斷提升。

4.1 完善以排為主、排灌結合的水利技術

一是采取排水措施,降低潛水埋深;二是引黃灌溉,以水洗鹽、脫鹽;三是放於改鹽,改良地貌;四是土地平整消除鹽斑形成。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區域脫鹽和土體脫鹽。通過工程措施,有效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從而抑制土壤返鹽,提高自然降水和人工灌溉的脫鹽效果,增強土地抗澇性能[1-2]。

4.2 采用合理的耕作技術

通過采用正確的耕作技術,達到局部改良鹽堿地的目的[3]。一是平地挖溝壓鹽堿。適于地下水位高、面積大的輕、中度鹽堿地。一般在條田內挖溝2.5~3.0 m,與主引、排水溝渠相通,做到排、灌結合,條田長度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根據多年的試驗觀測,在不施用黃河水灌溉的基礎上,經過2~3年的雨水淋洗,大部分地塊可脫鹽變為輕、中度鹽堿地塊,100 cm深土層可下降至0.3%左右。二是高筑臺田。一般(下轉第219頁)

(上接第217頁)

高出原地面1.8~2.0 m,寬度30 m左右,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臺田兩側要有比較大的引、排水溝,并與主引、排水溝渠相通,做到旱能引、澇能排、堿能改。采用此模式,第3年100 cm內的含鹽量可下降至0.3%左右,用于種植棉花、大豆等耐鹽堿作物;第4年繼續脫鹽,100 cm內土層含鹽量可下降至0.2%左右,可種植花生、西瓜、玉米等作物。三是溝種躲鹽。根據“鹽往高處爬”的特點,采取溝種躲鹽,即開溝起壟,在強烈返鹽的季節壟背蒸發強烈、返鹽多,溝內返鹽少,溝種作物比較安全。

4.3 選擇種植耐鹽作物

在有足夠水源的鹽堿地,可通過改種水稻時泡田放水和長期淹灌,減少土體鹽分并抑制鹽分上升,使土壤得到改良,獲得較好的收益。還可以選擇其他耐鹽作物,也是增加鹽堿地收益的有效方式,可選生物耐鹽力大于0.3%的植物種植[4]。甜菜、向日葵、蓖麻是強耐鹽作物,可耐0.4%~0.5%以上的耕作層土壤鹽分。高粱、棉花、苜蓿為較強耐鹽作物,可耐0.3%~0.4%的耕作層土壤鹽分。

4.4 增施有機肥

在實行水利改良的同時,必須增加有機肥和養分投入,增施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抑制返鹽,利于淋鹽[5]。據試驗,在缺乏灌溉條件的重鹽堿地上,連續2~3年施土雜肥37.5、75.0 t/hm2,較未施肥前耕層含鹽量分別降低14.2%和51.4%,而不施土雜肥的對照地塊的耕層含鹽量增加9%。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對改良鹽堿地有重要作用。在施用大量有機肥的基礎上,還可以增施化學酸性廢料過磷酸鈣,可使鹽堿土pH值降低,同時磷素能提高植物的抗性。施入適當的礦物性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鐵等元素的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

4.5 實行以漁改堿

在地勢低洼、鹽堿較重、耕層淺薄、土壤肥力較差的地區,可發展淡水養殖,實行以漁改堿。以漁改堿技術模式是在低洼鹽堿地上通過挖塘抬田的方式改良鹽堿地,形成人工淡水魚蝦養殖基地,使耕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土地利用潛力最大化。

4.6 優化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根據不同類型的土壤肥力狀況、土壤供肥特點、作物需肥規律和肥效試驗結果,提出合理的施肥配方,按照合理的原料配比和采用相關工藝生產養分齊全的配方肥料。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地確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營養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化肥投入量及各種肥料的比例,減輕環境與資源的負擔,達到降低成本、增產增收的目的,另外測土配方施肥還可以培肥地力、保護生態、協調養分、防治病害、合理分配肥源等。

4.7 重視微量元素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的利用

微量元素肥料能平衡作物所需養分,而微生物肥料又能通過自身所含有的微生物產生的生理活性物質,起到固氮、解磷、解鉀、分解土壤中其他微量養分的作用,從而提高化肥和有機肥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使土壤能供給作物各種養分,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同時還能分解土壤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和殺死有害菌群,減少化肥、農藥的殘留量及有害病菌,在農業生產中必須高度重視,加大投入。

5 參考文獻

[1] 周和平,張立新,禹鋒,等.我國鹽堿地改良技術綜述及展望[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159-161.

[2] 楊小康,王雪.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綜述[J].江西農業學報,2012(3):114-116.

[3] 郭永忠,李鳳霞,王學琴,等.不同改良措施對銀川平原鹽堿地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2(11):58-63.

第11篇

近年來,前郭縣針對不同類型的中低產田,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培肥地力,取得了很大成就,加速了農民增收致富。

1. 前郭縣中低產田分布狀況

前郭縣的中低產田在全縣22個鄉(鎮)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平衡。從土壤組成情況看,前郭縣中產田包括6個土種。厚層淡黑鈣土面積最大,為188.45萬畝,其中耕地91.72萬畝,占全縣中低產田總面積的20%。低產田也包括6個土種,其中白蓋土面積最大,為166.34萬畝,其中耕地27.96萬畝,占全縣中低產田總面積的10.20%。

2.改造中低產田的具體措施

改造中低產田,要摸清低產原因,分析障礙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低產田:作物產量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土壤理化狀況差,肥力水平低。特別是存在限制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某些障礙性因素,如沙、冷、堿、薄、瘠、旱、澇等不良狀況。治理的基本對策是改土,消除土壤障礙因素。中產田:作物產量與土壤肥力處于相對中等水平,土壤無明顯障礙因素或障礙程度輕,影響高產的主要障礙是肥力不足,治理的基本對策是培肥地力。具體改造措施如下:

2.1瘠薄地 主要土壤種類是破皮黃黑土、破皮黃黑鈣土、薄層黑鈣土。土壤的主要障礙特征是瘠薄,改良的對策主要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及養分含量,多施農家肥,實行秸稈還田,做到配方施化肥。

2.2澇洼地 主要土壤類型是草甸土、草甸黑土、草甸黑鈣土等,這些地塊的共同特點是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土質黏重,通氣透水性差,地溫低、冷漿,易澇。改良措施一要治澇,二要改土,三要采用抗澇耕作栽培技術。治澇: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外洪和內澇,對于崗坡間平洼澇區的治理應采取挖溝排水,包括修建臺條田,或在澇區周圍崗坡、荒地、溝坡、地頭、路邊等大量植樹造林,滯水保土、降低地下水位。在農田興建農田保護林網,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對于沿江河的澇洼地除應采取上述措施外,還要修筑防洪堤,高水高排,建站強排等措施加以治理。改土:主要是改造澇洼地的黏重特性,調節土壤質地,疏松土壤,提高地溫,可采取壓沙,施爐灰渣,施用熱性有機肥料,如馬糞、炕洞土,草木灰等,對土壤有增肥、增溫、暖地、“把干”等良好作用。抗澇耕作栽培措施:主要可采取頂漿打壟,開溝曬田,大壟高作秋翻細耙等措施以利于疏松土壤,提高地溫改善通氣透水條件,加速土壤水分散失,促進養分轉化。有水源條件的地方可開發水田以稻治澇,這是合理利用洼地資源,加速農民致富的一項成功經驗。

2.3鹽堿地 主要土壤類型除鹽土和堿土外,還有地形低洼的鹽化草甸土、鹽化黑鈣土等。這些土壤主要障礙形狀是土壤中含有抑制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鹽分或堿性,一般都低洼易澇。因此治理澇洼地的短期措施都適用于治理鹽堿地。對于輕度鹽堿化土壤,由于土壤養分含量較豐實,肥力條件較好,只要有了較好的治澇措施做基礎,并且在耕種管理上注意采用抗鹽堿的作物種類和品種,化肥施用上盡量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銨、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等,鹽堿危害就會得到控制并逐步得到改良。對于中度鹽堿地,特別是重堿地,改良難度大。有水源條件可開發種稻,只要有了通暢的灌排水設施,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平整土地、單排單灌、泡田洗鹽、增肥壓沙、抗堿播種、保苗灌溉等綜合措施進行治理改造,鹽堿地可成為穩產高產農田。

2.沙土 風沙土包括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和固定風沙土,成土過程短,土體發育微弱。主要障礙性狀是質地粗,沙性大,結構性差,通氣透水性過強,保水保肥能力差,漏肥漏水,有機質及養分含量低,肥勁短,肥力低,易干旱與風蝕。改良對策是固沙、改土與培肥。主要措施是營造農田防護林等,黑土壓沙,施用草炭及重施有機肥料。有條件的地方可打井進行灌溉或種植綠肥,這對防旱和培肥地力均有明顯效果。

第12篇

關鍵詞:鹽堿地;水稻;高產;穩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7-0122-1

鹽堿地由于土壤中鹽分含量高、pH高,土壤低溫冷涼,有機質含量非常低,給水稻正常生長帶來困難,雖然近年來科研部門成功地研究出“以水洗鹽、以水壓堿、以稻制澇”的鹽堿地水稻開發種植技術,從而使鹽堿地得到有效開發利用。但是由于鹽堿地特殊的土壤條件和環境條件,在水稻早育苗過程中,由于土壤返鹽,秧苗易發生立枯病,造成弱苗死亡,化肥產生負面效應,化肥利用率低;注水方法上不能經常換水洗鹽,稻田鹽分增加危害水稻生長。這些管理方法不能適應特殊的鹽堿地條件,水稻產量低而不穩;在育苗方面,地棚、小棚育出秧苗素質差,插后不適應惡劣條件,秧苗返青慢,極易發生“赤枯病”,嚴重的造成死苗。從而縮短了水稻分蘗時間,致使水稻有效分蘗少,有效穗數少,產量降低。針對這些情況,要想使鹽堿地水稻高產穩產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稻田工程質量;改良鹽堿地;改地棚、小棚育苗為大棚旱育苗技術;科學施肥、科學管水;選擇耐鹽堿水稻品種;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

1 修好水田工程

(1)鹽堿地稻田要單排單注,切忌竄灌。

(2)田面要平整,做到地平如鏡,寸水不漏泥。

(3)進水渠渠底要略高于田石,排水渠要深,達到1.2-1.5米。

(4)稻要建小方,寬20-25m,長40-50m,使土壤中鹽分剛返到根層就被水壓到兩側的排水溝里,增強了以水洗鹽,以水壓堿的效果,為秧苗健壯生長創造條件。

2 提高大棚盤育苗技術

2.1 缽盤育苗

配制營養土要用鹽分含量低的河淤土、江套土或田園土,土內摻進腐熟的馬糞或草磺。有機質含量占0.1,過5mm孔徑的篩,放入化肥其比例為N:P2O5:K2O=3:1:1,用硫酸對營養土調酸,使其pH值為4.5-5.5,并用敵克松消毒。

2.2 做床

做床要做在土壤疏松、地勢高燥平坦、灌排暢通、背風向陽的地方。床土要把細整平,施入優質農家肥、硫胺、二胺和硫酸鉀。床面用1000倍的稀硫酸噴施,使其pH值在4.5-5.5之間,并用敵克松消毒。

2.3 播種

盤內裝2/3配制好的營養土,每平方米播芽種0.8-1斤,手插公頃育苗600-650盤,機插育苗450-500盤。播后用營養土復土刮平。播種期在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3℃,播完種澆透水,覆地膜,蓋膜封嚴。

2.4 苗期管理

出苗后嚴格控制棚內溫度和水分,25℃氣溫1-2天澆一次水,秧苗1.5葉期和插前各追一次氮素化肥,1.5葉期噴一次“枯必清”預防立枯病,提早通風煉苗,立針期溫度在28-30℃,1.5時期25℃-28℃,2葉一心至3葉溫度控制在25℃左右。秧齡35-40天即可,苗高13-18cm。

3 本田治理技術

3.1 整地

稻田要秋翻,鹽堿較重的地塊要以沙壓堿,厚度為5-10cm,春季頂漿耙地,耙細耙平。

3.2 泡田洗鹽

插秧前進行2次,其中水耙地后洗鹽一次。

3.3 插秧

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5℃時插秧。插秧密度30×14-16.5cm,每穴4-6株,深2-3cm。

3.4 施肥

多施農家肥翻地前施入,化肥要本著底肥少施和追肥少施多餐的原則施入。第一次為底肥水耙地前施入,第二次追肥6月5日前施入,第三次追肥6月15日施入,第四次在6月下旬-7月初,第五次在7月中旬施用。

3.5 水分管理

稻田10-15天換一次水,以減輕稻田鹽分,稻田不能曬田,整個生育期采用淺一深一淺的管水方法。即插秧——分蘗期保持水層3cm左右,穗分化——抽穗開花保持水層6-8cm,灌漿——成熟保持水層2-3cm。以上技術在鹽堿稻區應用后,水稻秧苗素質明顯提高,表現為株高增加,根量增加,莖粗增加,根長增加,葉數增加,百株干物重增加等。從而增強了秧苗的抗連性。如立枯病、赤枯病、大大減輕或不發生。秧苗返青快,分蘗提前有效分蘗增多,每穴可增加了3-5個分蘗。

4 加強病蟲害防治

(1)水稻蟲害防治,分蘗期做好水稻潛葉蠅、負泥蟲、稻蠳蚊,水蚯蚓等害蟲防治,提高水溫,保護功能葉片,提高水稻分蘗率。

(2)6月下旬防治水稻二化螟以減少白穗提高產量。

(3)水稻稻瘟病防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產的重要病害,輕則減產,重則絕收。在6-7月份雨水多或時晴時雨,這時要預防稻瘟病的發生與流行。防治方法是用三環唑,稻瘟靈、多菌靈加咪酰胺進行噴霧預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穆棱市| 抚远县| 房产| 永胜县| 石家庄市| 安宁市| 绥芬河市| 中西区| 长顺县| 古蔺县| 珠海市| 巴彦县| 柳江县| 和政县| 威信县| 依安县| 名山县| 扬中市| 循化| 邹平县| 墨竹工卡县| 高台县| 龙州县| 萍乡市| 文水县| 鄂伦春自治旗| 梨树县| 彭阳县| 平原县| 广宗县| 庆城县| 兰州市| 临桂县| 自治县| 昔阳县| 上林县| 连山| 丰顺县| 葵青区|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