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家教的高級高程

家教的高級高程

時間:2023-05-29 17:48: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家教的高級高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家教的高級高程

第1篇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社會分層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面臨招生難題

中等職業教育是指在高中階段進行的職業技術教育。當前在我國實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綜合高中等。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中等職業教育大發展時期。1985年中職在校生為415.6萬人,1998年增長到1146.1萬人;占中等教育在校生的比重由35.9%增加到55.0%。1999年起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開始擴大,帶動了“普高熱”,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步入了日益維艱的境地。表現在招生數量、在校生數的不斷下降。2002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為1037.47萬人,占中等教育在校生的比重減至38.3%。而導致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2005年中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調查”顯示,52.3%的中學生認為“自己適合職業學校也不會選擇它”,49.8%的中學生認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會同意”。關于原因,29.9%的中學生認為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收入比較低,25.3%的學生認為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進不了政府機關,11.5%的學生認為學職業技術只能當工人,社會地位低。從中可看出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從事職業的經濟收入、享有的政治權力、獲得的社會地位是影響學生及家長是否選擇職業教育的主要因素。而這三點也是M·韋伯社會分層理論所論及的社會分層最主要的標準。教育作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其發展也必然受社會分層的影響。

社會分層理論及其與教育的關系

(一)社會分層理論內涵解析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其內涵是根據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聲望、財富和權力劃分等級的社會現象。社會分層蘊含著社會流動的動態平衡。社會流動是個人或群體在社會階層中地位的升遷或降落,按流動方向可分為垂直層面流動與水平層面的流動。前者指社會成員由較高(較低)的社會階層流向較低(較高)的社會階層;后者指社會成員在同一社會階層內部的流動。

社會分層存在于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由于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何種社會資源影響階層地位的認識不同,所以社會分層的標準也不同。社會分層經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K·馬克思與M·韋伯。在馬克思理論里,社會分層的形態為階級,他把生產資料和勞動的占有關系作為階級劃分的標準,把階層與所有制聯系起來,從生產過程而不是收入與分配領域尋找階級劃分的根源。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他提出了“三位一體”綜合分層標準。韋伯認為一個社會具有經濟、政治、社會三種基本秩序,所以就產生了相應的三種基本分層標準。他強調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聲望地位三個標準衡量人們的社會地位。隨著對社會分層的不斷研究,研究者又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分層標準,包括受教育程度、消費偏好、家庭背景、職業等。當代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等傾向把職業作為社會分層的標準。因為現代社會的人的財富、權力及聲望大多來自其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的職業聯系著不同的報酬、福利、特權和聲望,所以職業能從整體上折射出個人的社會地位狀況。由此,職業在當前社會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階層劃分比較好操作的單獨指標,表現為個體的職業與所屬的社會階層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同時社會階層也具有流動性,表現為個體的經濟地位、政治權利、社會聲望、職業等社會分層標準的可變性。促進社會流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獲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先賦性因素與后致性因素(1967,布勞和鄧肯)。先天的因素主要有性別、家庭出身、長相、年齡以及父母的職業與社會地位等。后天因素主要是一個人通過努力獲得的影響其社會階層流動的條件。在當前高度開放化的社會里,決定其社會地位和實現其社會流動的主要是個人后天努力獲得的條件,而在后天所獲得條件里,個人的受教育類型和受教育程度是最為重要的。教育作為促進社會分層與流動的重要因素,與社會分層、社會流動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

(二)社會分層與教育的關系及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影響

社會分層與教育之間相互影響教育具有促進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功能表現為通過教育分流,使不同的學生接受不同程度與類型的教育,由于教育與職業選擇的相關性,選擇了何種程度與類型的教育就預示著選擇了在未來社會中處于何種社會階層的職業,進而就預示了學生成長為社會哪個階層的人。在我國中等教育階段的分流主要是依據學生成績,使個人進入不同的中等學校教育系統,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職業教育。導致個體接受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教育,從而與不同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聯系在一起。

教育不僅促進社會分層,還具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在當前表現為個體通過接受一定程度與類型的教育,進入更高層的社會階層,提高其社會地位。在這里教育成了人們進入某種職業與行業的必備條件,而職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聲望,由此也決定個體所屬的社會階層。

社會分層與流動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以教育促進社會分層和流動的功能為前提的表現為社會分層與流動影響人們對受教育類型與程度的選擇。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可以激勵個體接受教育的熱情,人們渴望通過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改變職業以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階層。同時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強,也給人們向社會更高階層流動提供了機會。然而人們進入何種行業與從事何種職業并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人們選擇職業的同時職業也在選擇人。人們選擇職業的標準主要是經濟收入、社會聲望、政治地位等等;而職業選擇人的最主要的標準是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與類型。在我國,各類職業實際上是運用教育程度和教育類型擔當分類和選拔手段,接受一定程度與類型的教育成為獲得某種職業位置的重要準入條件。

社會分層對各類教育的影響與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有關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直接從事第一線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的初、中級的技術工人。培養后的個體主要是面向生產第一線。與中等職業學校相對比的是普通高中,其培養的學生主要走向是升學。普通高中的學生的升學走向主要是普通高等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從事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等研究和開發的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則培養在生產與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高級技術人才。可以看出,中等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與層次教育的培養對象面向的職業群是不同的,同時不同的職業群所處的社會階層也是不同的。從下表中可看不同職業的整體地位。

上表是按職業整體地位劃分的職業等級順序,綜合考慮了不同職業的經濟收入、所享有的政治權力以及擁有的職業聲望這三種與社會分層相關的主要標準。位置較前者代表著該職業在經濟收入、享有政治權利以及社會聲望等方面總體上高于后者。同時整體地位較高的職業也需要從業者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擁有較為復雜的職業技能。而職業聲望較低的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也較低。而知識、技能主要是通過受教育獲得的。所以說,要從事整體地位較高的職業就必須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而這種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所不能提供的。這會促使人們傾向于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不是中等職業教育,進而也就影響著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中等職業教育受其培養目標的限制不能滿足人們從事整體地位(包括經濟收入、所享有的政治權力以及擁有的職業聲望等)較高的職業的需求,這是造成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難的內部原因。普通高校、普通高中的大幅度擴招,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人們不選擇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外部環境。因此在當前人們注重教育社會流動功能的背景下,越來越少的人選擇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關于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對策與建議

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我國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中指出預計到2010年,使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當前職業學校招生難的情況下,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減少社會分層對中等職校招生的負面影響,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構建職業教育內部與外部的立交橋,改變職業教育“終結性教育”的形象在終身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加強職業教育內部各階段、職業教育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銜接與溝通,使職業教育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方面適應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對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改變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終結教育的形象。通過不斷拓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升學的渠道,使職業教育重心逐步上移,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社會聲望,以鼓勵更多的人報考職業學校。

國家制定并要求企業嚴格遵守各種職業的最低工資標準在一定范圍內,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對于急需并缺乏的高技能人才的工資用市場手段來調節;深化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專利,并對優秀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從經濟待遇上提高技術人才的地位,激勵技術人員不斷地自我發展與創新。

進一步落實完善職業資格與就業準入制度為保護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個體的權益,需要改變我國當前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不高,就業準入制度控制不嚴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對口率。職業資格與就業準入制度為各行業提供更多對口的專業人才,一方面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促使人們轉變固守傳統的學歷教育思想。

加強社會宣傳力度,倡導重視技術、尊重技術人才,營造一種尊重勞動、尊重技術的社會氛圍改變傳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所產生的輕視技術的觀念,提高職業技術工人的職業聲望。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引起的技術人才缺乏的情況以及就業難、失業率不斷提高的社會現狀,將使人們對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的功能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也有利于形成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李培林,等.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3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4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第2篇

下面就編者對新大綱的理解談談教材編寫中的一些考慮和做法。

一、教材的彈性和因材施教新大綱根據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情況,考慮到高中物理課程設置的經驗教訓,將高中物理分為兩類課程,并提供了兩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為了便于實施,在高中一年級,兩類物理課的內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學生進入高中二年級后,分別學習上述兩類物理課。我國幅員廣大,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內,客觀上也存在差異很大的幾類學校。高中一年級兩類物理課的內容和要求都一致,雖然便于實施,但仍不能完全適應不同類型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對差異很大的各類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必須具有彈性,以便于教學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綱的規定,我們在教材編寫中將教學內容分為必學和選學兩部分。必學內容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體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要求,應引導學生首先扎扎實實將它們學好。選學內容不作考查,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為了保證選修內容的落實,按照新大綱的要求,必須選講一定課時的選學內容。選修內容可以擴展知識面,補充知識面偏窄的不足,同時給程度較好的學生留有進一步鉆研的余地,又不會給大多數學生增加負擔,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綱中規定的選學的知識點,教材中還補充了少量的選學內容。教材中的選學內容用*號標出。在課文、習題、學生實驗中都編有選學內容。教材中設有“專題”,對某些問題作比較深入一些的探討,留給程度較好的學生進一步鉆研。“專題”全部都是選學。“閱讀材料”多是擴展知識面的內容,也具有選學的性質。

新大綱對知識點劃分為A、B兩個層次。這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學習結束時應達到的要求。教學要求分層次,有利于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學上的過高要求和學生學習的難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雖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綱的層次要求編寫的,但是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上不封頂”,應該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課外自己鉆研。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同樣要注意循序漸進。教學中“上不封頂”,主要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課外主動地鉆研,而不應一味地追求“講深講透”,任意提高程度。

與現行大綱相比,新大綱中“劃線”較少,這是一個進步。所謂“劃線”,是指對教學中一些問題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現行大綱中作這些限制,有當時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過多過細,會對教學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新大綱減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勵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該加以引導,而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按照新大綱的精神,教材編寫中已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如現行大綱中關于圖線的要求限制過死,新大綱不加限制。教材編寫中適當地加強了圖線,而又不作過高要求,以求學生能夠逐步熟悉和運用圖線。

總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學要求和程度,增加彈性。建議在試教中能夠因材施教,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循序漸進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領會方法、提高能力的過程。無論是掌握知識,還是領會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個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逐步積累的過程。“拔苗助長”,不但長不起來,還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欲速則不達。新大綱明確指出:“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編寫中,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講述方式的選擇,都充分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

力和對物體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學中重要的、基本的內容,在教材的編排上,我們特別注意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物體的受力分析沒有單獨列節,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內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簡單的受力問題,主要結合力的性質來分析。第三章則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分析物體的受力問題。第四章教師指導學生自己總結物體的受力問題。

對彈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繩的彈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對摩擦力特別是靜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學的難點。講述摩擦力時,對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一開始只限于物體相對于靜止物體(相對地面)的情形,而對比較復雜的情況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為動力的問題,則準備放在高中三年級的專題中逐步解決。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計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來解靜力學的問題。靜力學的問題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條件解決。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滲透的辦法學習。大力和小力的問題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設有“大力和小力”專題,供程度較好的學生鉆研。

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課本在開始講述瞬時速度時,只給出最淺顯的說法,即瞬時速度是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繼而以小字(選學)用極限的思想說明了怎樣理解瞬時速度,供學習較好的學生課外鉆研。對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學生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為了澄清概念,在節后用花邊框的形式將加速度與速度加以對比,以求學生確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冊講到曲線運動和向心加速度時,對加速度的認識還要加以擴展。

第三章講牛頓運動定律,只限于它的簡單的應用。例如,關于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對全體學生來說不應作為重點,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多講一些。有關連接體的問題,在高中一年級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級在專題中講述。對全體學生來說,應當強調在高中一年級要著重打好基礎,而不應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實際上做不到,因為它違反了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對程度較好或較差的學生都是必要的。

三、講清思路,滲透方法教材的敘述對于學生確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很大影響,不僅如此,它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物理教學中強調能力的培養,要求教材的敘述和對知識的講法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材的敘述注意講清思路,力求簡潔、順暢。新大綱指出:“要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要重在理解。”切實提高理解能力是培養思維能力中基礎的一環。教材的敘述,特別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規律、分析例題等方面,注意講清思路,理清來龍去脈,力求思路簡潔、順暢,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引入一個新概念,怎樣在分析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概括;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建立某種物理模型;使學生知道解決物理問題,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學會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使學生知道推理的過程;等等。培養思維能力,關鍵在于思路清晰,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敘述能夠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教材注意滲透分析問題的方法。物理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方法,不僅對物理學的研究,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甚至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有較大影響。能力的高低,一定意義上表現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運用方法的靈活、熟練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初步領會和掌握一些科學方法。領會方法重在“潛移默化”和“滲透”,而不可把方法“當作知識向學生灌輸”。在教材編寫中,我們注意了逐步“滲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極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變量的方法等,都在書中適當位置如“正文敘述”、“旁批”、“思考與討論”、“小結”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滲透或指點,建議教學中對此給予注意。

四、鼓勵獨立思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從大處說,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談不到創造。就學習過程而言,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維能力。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在教材中應該有所體現,同時,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對知識既要講清,又不能什么都講清,要給學生留有獨立鉆研、獨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識要講好,派生性的知識不一定全由教師講述。不分巨細,都“嚼碎”了“喂”給學生,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對學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寬思路的問題,簡單地以“不考”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傷學生獨立思考和鉆研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應該注意避免。這次新編教材,我們初步地探討了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課本中設有“思考與討論”欄目,其中提出的問題多是基本的問題,供學生鉆研或討論。弄清這些基本問題,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明確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我們希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對他們提出恰當要求,鼓勵學生自己獨立鉆研,并給以指導。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

能讓學生自己概括、推理、證明的,應該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如關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沒有列出,要求學生自己推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經常要求學生這樣做,預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識,可以放在習題中解決,這樣,不面面俱到,可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又有利于學生獨立鉆研。如新大綱中沒有列入“豎直上拋運動”這一知識點。但這一知識可以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獨立習得。課本在“直線運動”一章的B類習題中安排一個有關的習題,可以讓有余力的學生獨立解決。

適時總結,可以使學過的知識和方法系統化,而且總結本身也是一種方法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處,如物體受力分析、動力學問題的解法、靜力學問題的解法等,都要求適時地進行總結。課本中有提示,鼓勵學生自己總結。章后設有“本章小結”,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歸納、總結,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加以條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靈活滲透,擴展知識面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多次對中美學生的學習特點加以比較,指出中國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多,靈活滲透地學習少,應注意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在這次課本編寫中,我們注意到這一點,試著采取靈活滲透的方式擴展知識面,引導學生逐步習慣于靈活滲透地學習。

有些內容適合用滲透的方式學習,一開始不一定要求學生有深入的理解,經過一段熟悉、積累之后,逐步有所體會,再加以總結提高。對知識要么不講,要么就講深講透,這是不符合認識規律的。其實對問題的理解、認識和運用都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本書對某些知識的講法就采用了靈活滲透的講法,對這些知識不專門設題,逐步滲透,逐步提高,逐步積累,適時總結,系統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決力學問題時應用很廣泛,用起來也很方便,但課本不單獨設節講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時采取滲透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應用中逐步習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對處理矢量的運算很重要。本書也沒有單獨設節,而是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告訴學生需要先取一個正方向,以確定矢量的正負,然后進行運算。經過幾次熟悉之后,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再加以提高。為此,書中設有一個專題,講述“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講述,或者讓程度較好的學生自己鉆研。

對有些在高中階段無法講清或不能證明,但實際中又需要明確的問題,如動量定理、動能定理不但適用于恒力,而且適用于變力,以及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等,則直接告訴學生,并說明它可以證明,但在高中階段無法證明。學生知道這一點和不知道這一點是不同的。知道這一點,一方面,學生運用這些規律時心中有數,另一方面,也給他們留下進一步鉆研的念頭。

采取靈活滲透的方式學習,可以有效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知識面越寬,越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相互借鑒地學習。與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教學內容相比,我國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知識面是比較窄的。在不增加課時、不造成過重負擔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以彌補學生知識面過窄的不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上林县| 尼木县| 武鸣县| 于田县| 福州市| 昭平县| 稻城县| 诸城市| 茌平县| 大化| 万山特区| 胶州市| 商南县| 阿克苏市| 银川市| 雅安市| 来宾市| 睢宁县| 河间市| 灵台县| 泸定县| 绥滨县| 行唐县| 禄丰县| 竹溪县| 连云港市| 泽州县| 双桥区| 台州市| 赤城县| 荥经县| 清徐县| 册亨县| 泸水县| 中宁县| 筠连县| 富顺县| 溆浦县| 景谷|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