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無線互聯網

無線互聯網

時間:2023-05-29 17:48: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線互聯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無線互聯網

第1篇

摘要:如同互聯網的普及應用給傳統旅游業形成了巨大的顛覆一樣,現今以終端、平臺和內容為主要構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其獨特的便捷性、個性化、3G時代無線速率的大幅提高和智能手機大范圍的普及等特性,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者與旅游企業的青睞。本文通過研究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商業價值、應用發展現狀等幾個方面,總結出了移動互聯網對無線旅游業的推動作用,并詳細分析了移動互聯網如何促進無線旅游業快速拓展轉型,以及無線旅游時代新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旅游業;無線旅游;產業融合

引言

信息技術是影響旅游業發展重要因素之一,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則推動了旅游業的持續演變,從而促使市場結構和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轉變。當前,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從2014年開始,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45.8%,網民規模達超過六億。此外,我國手機網民人數已達到5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到80.1%,在中國智能手機價格不斷降低,4G移動電話的普及,移動互聯網將成為市場的主流。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創造出更加適應市場的產品新形態和消費模式,如Wi-Fi技術、移動查詢搜索、二維碼掃描、移動支付等。旅游資源與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相結合,加速了產業融合的進程,使得旅游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

近年來,信息時代孕育出了新的旅游預訂形式,已經從傳統的網絡在線預訂逐步向無線預訂過渡。據統計,我國旅行預訂用戶達到4千多萬人,并且用戶增長率在逐年上升。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價格大幅降低,逐漸普及的移動設備使得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劇增并處于高位;其次,網絡資費降低,無線網絡升級4G手機的更新換代增加了手機網民的人數,采用智能手機的無線互聯網預訂成為未來的重要預訂方式之一。同時,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通過使用智能手機等設備通過手機微博、微信獲取各種相關旅游信息,在旅游過程中隨心地享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當前,“虛擬旅游”、“電子旅游”、“數字旅游”、“智慧旅游”等是旅游業和互聯網的互動所產生的新的旅游方式。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以旅游資源分銷為主向旅游資源直銷過渡的新格局,為旅游企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為旅游產業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間。不難想象,伴隨著互聯網4G的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旅游必將成為企業重點關注項目。

1、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

國外關于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間,以報紙、會議及網絡評論為主,重點僅在技術層面和定量層面上的研究,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較少。相比較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研究僅剛剛起步,高質量的學術研究相對較少。總體上國內外關于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應用的研究角度有如下三種:

第一從技術角度上進行的研究,主要包括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和其目的地的應用。其中,Stefan Poslad等人在第二屆3G移動交流技術國際會議上撰文闡述CRUMPET系統是一種用戶友好型的個性化移動服務系統。在2005年的第十二屆ENTER會議上,不少學者從旅游者交流技術框架、3D信息技術應用、多語言數字內容服務等方面提出了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國內一些學者從技術角度分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移動增值業務、移動信息平臺軟件、旅游信息系統等方面在旅行社等行業中的應用。

第二從旅游者角度來分析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應用的研究。一些學者通過對旅游者的觀察等來研究旅游者旅游實踐活動,提出旅游者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設計旅游路線,查找電子導游或地鐵并分享旅游過程。Shintaro Okazaki等人[1]從旅游者性別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性別的人在互聯網時代旅游信息搜尋中的不同,研究表明,女性對移動互聯網代替桌面互聯網的傾向比男性更強。還有學者從價值感知角度對移動票務中移動預訂業務進行了研究。著重分析了航空業對于移動通訊技術和移動電子商務的價值認知程度以及用戶對于通過移動設備來進行機票預訂的認可程度。

第三是從旅游業的應用類型和前景方面進行研究。

Dimitrios Buhalisa等[2]在研究旅游管理信息技術中對移動和無線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未來應用前景做了研究和展望。EstherMeng-YokeTan等[3]提出了TILES模型來,對旅游環境類型和特征進行了定義和歸類。有學者從移動互聯網對旅游業各分支領域進行了研究,把旅游學,電子商務,等相關理論與方法進行結合,重新界定了自助游和移動電子商務的概念,并描述了我國旅游信息手機上網查詢服務的現狀。

2、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的商業價值潛力巨大

旅游業預訂傳統方式是電話預訂(Call Center)和網絡預訂,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手機無線預訂業務成為了各大在線旅游商(如攜程、藝龍和同程網等企業)、在線旅游產品直銷商(如國航、如家等)等成為擴展業務的另一個總要的途徑。

2.1 用戶規模大,發展基礎優良

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占有規模為1059.8億元,增長率為81.2%,同時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保有量達到5.8億,增速為60.3%。隨著智能手機價格大幅降低,使用者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智能手機保有量在2016年將超過7億,并進一步取代功能手機能為主流,根據預計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主要載體。

2.2 用戶需求高,發展前景優越

手機或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必不可少攜帶的移動設備之一。無線預訂使得旅行者在出行狀態下預訂旅游產品或者無線支付、無線旅游信息搜索、分享旅游體驗等。手機無線預訂業務剛剛起步,手機預訂度假產品的用戶比例還相對較少,在用戶需求持續提升、消費習慣日趨改變、無線技術不斷革新的基礎上,發展前景優越。

2.3 多渠道融合,無線預訂具優勢

開始的電話預定方式已經被主流的有線網絡方式所替代,但是傳統的有線網絡預訂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用戶不能隨時隨地的查詢旅游信息,查看預訂結果,甚至在旅游景點不能通過查詢確定自己的位置。相比較這兩種方式,無線預訂異軍突起,憑借其具有移動性、靈活性等優勢迅速占領了預訂市場。在消費觀念的轉變,互聯網用戶的影響下,傳統旅游企業意識到這一點并打破單一經營模式,加速傳統預訂模式和移動網絡模式的整合。

3、移動互聯網在旅游業中的應用發展現狀

3.1 移動互聯網時代旅游企業分類

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旅游企業類型進行分類,按照照產業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兩類:旅游供應商和旅游中間商。具體分類可參見表1。

3.2 移動互聯網推動無線旅游產業快速拓展轉型

移動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旅游產業快速拓展轉型,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支持下,旅游企業通過開發客戶端,使得客戶對旅游信息進行瀏覽、查詢、預訂等,因此開發適應各種應用平臺的客戶端十分的重要。因此整個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旅游互聯網企業向移動互聯網旅游業延伸,另一類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向旅游業延伸。目前這是旅游產業中最廣泛采用的一種,目前,在線旅游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的業務拓展最為普遍。目前,還有一部分移動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旅游業,無疑給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相關技術支持。移動互聯網企業在旅游業中的業務拓展見表2所示。

3.3 移動互聯網促進無線旅游產業高速發展

3.3.1 移動應用商店刺激無線旅游應用產品的增產

從3G網絡開始,我國真正迎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加快了移動互聯網的騰飛。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公司,紛紛開始加入到移動互聯網的開發和設計。蘋果公司的成功給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國內手機應用軟件市場如安智等相繼問世,引發了移動應用軟件開發的熱潮。移動應用軟件類型從影視、游戲、音樂、教育等迅速擴展到旅游行業。各種無線旅游應用產品應運而生,這些應用涉及人們旅游出行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旅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一切為我們新旅游發展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3.3.2 移動互聯網加速了傳統旅游產業的轉型和產業間跨界融合

近年來,傳統旅游企業紛紛加快建設數字旅游、電子旅游、智慧旅游,開始了向無線旅游的轉型。以目前較為流行的智慧旅游為例,它采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通過智能手機等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主動了解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過程等相關方面的信息,引導旅游企業開發對應的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產業的轉型與跨界融合。

3.4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旅游發展異軍突起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了“新旅游時代”的開始,“新旅游時代”是指我國旅游發展的新階段,即以休閑體驗旅游為主體的旅游時代,旅游服務更網絡化無線化,旅游者的消費習慣逐步轉換成通過手機進行信息的預訂和支付。

3.4.1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服務無線化,為旅游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實現網絡服務無線化的核心技術是OTA(Over-the-AirTechnology)空中下載技術。目前的3G和4G技術均實現了網絡服務的無線化,不僅提供上網所需的瀏覽、查詢、語音和數據服務,而且還提供業務下載功能。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能夠提供全方位、標準化、一站式的服務。

3.4.2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旅游消費習慣,擴大了旅游消費市場

移動互聯網主要是采用智能手機,具有價格低廉,易攜帶,隨身性通用性強等優點,逐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網購習慣從傳統的在線互聯網轉換到方便靈巧的手機支付。消費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進行信息的瀏覽、查詢、預訂與交易的支付。同時旅游者能夠在旅途中使用手機搜索當地的餐廳、酒店,景點、交通,以及使用微博、社區等推薦與點評,從而為自己成功旅行保駕護航。旅游者對手機使用的熱情及高漲的消費習慣為整個旅游業提供了更大的無限市場空間。

4、結語

總之,無線旅游的發展為旅游業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天地,既為旅游消費者提供無限便利,又為旅游企業的經營提供了新的商機。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使用智能手機,促使移動互聯網技術更加成熟,酒店、旅游度假等各家企業必將角逐無線預訂業務,搶占無線旅游的制高點促進旅游業的無限發展。

參考文獻

[1] Shintaro Okazaki,Morikazu Hirose.Does gender affect mediachoice in travel information seareh? On the use of mobileInternet[J].Tourism Management,30(2009):794-804.

[2] Dimitrios Buhalisa,Rob Lawb.Progress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9(2008):609-623.

[3] Esther Meng-Yoke Tan,Schubert Foo,Dion Hoe-LianGoh,Yin-Leng Theng.TILES: classify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for mobile tourism applications[J].Aslib Proeeedings: NewInformation Perspectives,6,61(2009):565-586.

作者簡介:

馬衛,講師,博士研究生,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電子商務、智能優化與人工智能;

周輝,講師,碩士,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教育;

第2篇

一、準備無線接收盒

我要把電腦上的內容擴展到電視機上,需要在電視上接一個支持無線顯示的接收器。如圖1所示,這是我用的無線顯示接收器,其支持最新的無線顯示WiDi(Wireless Display)協議。通過它,我就可以將支持WiDi的電腦、上網本、筆記本或平板設備上的內容傳輸到大屏幕電視機上。

二、設備安裝與設置

1. 連接HDMI線纜

將HDMI線纜(如圖2)的一端與無線顯示接收器連接,另一端與電視機的HDMI接口連接(如圖3)。要注意的是,不要帶電插拔,因為HDMI接口設備需要在冷啟動下才能檢測到。

2. 切換電視模式

打開電視機,用遙控器來選擇信號源輸入類型,如圖4,必須選擇HDMI模式,如果有必要,可以查看電視機說明書。

三、收看互聯網節目

最后,在采用支持無線顯示的電腦上(目前Lenovo、Sony、HP、Samsung、ASUS、Dell、Toshiba等筆記本很多型號都可以支持),根據說明稍作設置,打開視頻網站播放電影或電視劇,就可以將其上的內容傳輸到大屏電視機上了。

如此一來,即使是電腦在臥室里,關上門播放,大家也能在客廳的大電視上共享網絡節目了。當然了,如果電腦中播放的是真正的高清大片,而非網絡上的那些所謂的在線“高清”大片,效果將更加震撼。

小提示

第3篇

“頻譜危機”進一步加劇

移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所帶來的海量數據傳輸,以及萬物互聯帶來的無線感知設備的爆炸性增長,將使得頻譜需求大幅增加,“頻譜危機”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復雜電磁環境挑戰無線電監管能力。隨著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的不斷深入,各種新興無線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物聯網、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智能家居等領域和智能生產的各個環節,這將對更廣領域的無線電監測能力及無線電設備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海量無線傳輸終端的出現,以及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傳輸量,將極大增加無線電臺站設備的數量及密度,使得大量臺站設備在同一時間、地域內使用成為可能。

大量頻段資源的集中占用,將使電磁環境變得異常復雜,各種新的干擾問題大量涌現,無線電監管、協調難度不斷增加,常規的監測技術已不足以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的無線電監管。

海量移動設備的接入,使網絡環境變得異常復雜,各級用戶面臨非法接入、無線網絡干擾、遠程控制等嚴重的安全威脅。

創新管理方式和手段

根據“互聯網+”時代無線電技術的應用特點和趨勢,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研究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頻率臺站管理方式。在管理手段上,要整合多方資源,充分依托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改造現有無線電管理系統,增強對海量臺站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提升無線電管理的精細化、主動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管理方式上,要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改變單一行政指配的頻率分配模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多重頻譜分配模式, 滿足“互聯網+”時代海量用頻需求,應對日益激化的頻譜供需矛盾。具體來說,應在依托行政管理的基礎上, 積極探索通過拍賣、交易等多種手段配置頻譜資源; 采用先試點再推廣的方式, 逐步引入頻譜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機制,推動我國無線電頻譜資源合理規劃和利用。

同時,還要將頻譜資源管理由靜態轉向動態,而完善頻譜資源的動態管理機制也是提高頻譜利用效率,滿足“互聯網+”環境下各領域對頻譜資源靈活、實時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可能的頻譜共享方案,制定動態頻譜共享方法的長期研發計劃,調動各方積極性,協同推進我國頻譜共享計劃的出臺及實施,優化頻譜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互聯網+”時代的頻譜短缺問題。

統籌做好頻譜規劃

隨著移動互聯網在各領域應用的逐步深入,已有的無線電頻譜資源規劃難以適應“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無線寬帶頻譜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成為保證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說,無線電管理部門應做好幾項工作:

首先,應盡快對各領域無線網絡用頻需求進行預測,加強對現有頻率的梳理和調整,為做好重點領域的頻率規劃和配置奠定基礎。其次,必須加快研究科學的頻譜規劃方案,合理規劃相關頻段,提前做好“互聯網+”時代各領域用頻規劃和調整工作,制定前瞻性的頻譜中、長期規劃,加強對無線寬帶技術應用的政策管理和引導,促進頻率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保障“互聯網+”時代工業、農業、金融、物流等各領域無線網絡的用頻需求。最后,對于覆蓋更大、功耗較低、可支持更多用戶的免許可低頻段用于“互聯網+”各領域的預先研究和規劃, 無線電管理部門還應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加強對電磁環境的智能化監測

為了應對各種短距離微功率設備增加帶來的電波干擾,無線電監管部門應密切關注移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度融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無線電干擾新形式、新類型,認真研究各種新應用、新設備的無線傳輸特性,熟練掌握各頻段頻譜占用和業務工作狀況。同時,還應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的無線電監測手段,提升無線電監測技術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強新型無線電干擾的智能化監測及干擾查處技術研究,綜合運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以及智能傳感網絡等技術,豐富監測手段,增強對新型干擾的監測查找能力。

第4篇

關鍵詞:

    隨著第三代通信技術(3G)的應用,無所不在的無線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便捷的應用,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了3G的許多不足,比如信號不穩定,下載速度慢,網絡帶寬窄等等。如何更好的解決3G存在的問題,打造高速移動互聯網,滿足人們實際使用的需要成為當今網絡技術熱點。本文就如何使用WLAN的優勢對3G進行補充,以3G+WLAN混合組網構建無縫互聯網作了一些討論。

1、目前3G存在的問題

09年1月7日,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 時代,也宣告寬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人們充滿對3G生活的憧憬中,一年多來的實際使用中,3G在帶給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卻略顯尷尬,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從理論上來說,3G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特征是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移動多媒體業務,其傳輸速率在靜止狀態下支持2MB/S,高速移動環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動環境中支持384kb/s。仔細分析,就會發現,3G承載移動多媒體業務壓力比較大:首先以上傳輸速率數據只是理論數據,實際真實的速率要低很多,往往要下降40%左右。第二,這些數據指的是總的傳輸速率,分攤到每個使用者就可能只有上百K了。第三,支持的數據用戶數太少。3G每載頻能支持上百語音用戶,但卻只能支持7個384K的數據用戶,而且數據用戶與語音用戶共享空口帶寬,數據用戶的過多增加,就會影響語音用戶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說,當大量的3G數據用戶發展起來,就會出現路窄車多的擁者情況,連傳統的語音業務都將受到牽連,更不用提看視頻、玩網游之類耗資源的娛樂業務。

2、無線局域網(WLAN)的優勢

(1) WLAN技術有比較高的帶寬,而且成本低廉

WLAN具有成本低廉等優勢,應用最為廣泛的IEEE802.11g標準的覆蓋半徑達到100米左右,最高帶寬為54Mbps。除了802.11g外,IEEE又先后推出了802.11n等標準,將覆蓋半徑和帶寬進一步提高。

2009年2月,無線寬帶數據業務咨詢機構Novarum為市政無線網建設進行的關于WIFI、蜂窩網性能測試顯示,WIFI網絡的性能相當于蜂窩網絡的3倍。同時,在相同覆蓋范圍下,部署WIFI網絡的成本要低于蜂窩網。

WLAN具有較強的帶寬優勢,能夠滿足高帶寬的多媒體和視頻業務需求,相對而言,WLAN更加適合于無線熱點、熱區高速移動互聯網業務需求。

(2)WLAN相對能夠支持比較多的數據用戶,彌補3G用戶容量的不足

WLAN是基于IP的技術,天然是為數據用戶設計的,每個單射頻AP可支持幾十個用戶同時在線,每個用戶實際可獲得的速率最高可在1M。

(3)具有WLAN功能的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用戶可以很容易地擁有3G與WLAN雙模終端,為3G卸載空口壓力到WLAN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009年,具備WLAN功能的手機、PDA、照相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量將達到3.5億個單位。全球范圍內雙模無線終端的出貨量預計到2011年將超過30億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中國開始允許支持WAPI功能的WLAN手機進入通訊市場。這一解禁消息意味著WLAN技術將在更廣的范圍內獲得應用。

3、3G與WLAN的互補性

   從3G與WLAN不同的技術特性和支持的不同功能來看,3G與WLAN本質上可以說是互補的,協調好兩者間的關系將促進彼此的發展。3G與WLAN在技術特性上存在明顯的差異。3G與WLAN各有優勢與局限性,支持不同的需要,因此兩種技術間存在互補的基礎。

  3G植根于傳統的電信領域,其目標、理念為直接面向公眾提供電信級的業務。從3G概念一提出,就確立了高帶寬、提供多媒體業務(包括語音和數據)、全球漫游等目標,其用戶可享受良好的安全性和不同QoS。

WLAN受到傳統的數據通信力量(如企業網絡公司)的推動,可以說WLAN是有線局域網向無線世界的一種拓展,其目標主要是在無線環境下提供數據通信(而非語音)能力。

3G可提供廣域的覆蓋,但帶寬遠低于WLAN;WLAN適用于短距離覆蓋,但帶寬高。因此3G的運營商完全可以采用WLAN來進行大樓內的覆蓋,提供更高的帶寬。

WLAN目前主要用于寫字樓、賓館、機場等所謂的“熱點”地區,由諸如數據通信公司建設,向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WLAN的覆蓋范圍比較有限,在移動性、安全性,以及對業務的控制能力方面均弱于蜂窩系統。要建設可運營、可漫游的電信級WLAN網絡,WLAN的可靠性、穩定性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

3G適合于數據流量較小的業務,比如手機、部分智能終端等。但是3G的覆蓋范圍非常廣,更多地適合于做無線廣域網,覆蓋人員稀疏的地方。

3G作為一種移動通信技術,具有覆蓋范圍廣、支持高速移動性的優點,但速率相對較低。而WLAN相對速率高,但覆蓋范圍窄、支持有限的移動性。因此,3G與WLAN是互補性很強的兩種技術。

3G適合部署在需要覆蓋范圍廣,但數據用戶分布稀疏的場合,這樣既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接入的訴求,又不至于給3G系統帶來太大壓力。對于室內熱點,因在這種場所,用戶有條件坐下來,導致逗留時間加長,用戶數量及數據應用種類容易多起來,對速率要求高,但對高速移動性要求低,因此更適合部署WLAN技術。運營商應鼓勵具有3G+WLAN雙模終端的用戶在部署WLAN的場所,優先使用WLAN接入網絡。

4、目前我國3G+WLAN混合組網的情況

WLAN與3G的融合,在國際上已經有成功的案例:2007年10月,香港電訊盈科推出“網上行Everywhere”上網服務,筆記本可在wifi、HSDPA及WCDMA網絡自動切換,為用戶挑選接通最佳的傳輸信號。

我國早在08年就已經明確了十大城市建設無線城市的計劃,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島、武漢、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揚州。實際我國還有更多城市如南京及香港、臺北都在實現無線覆蓋,而無線城市采用的方案就是3G+WLAN混合組網。

在無線城市建設中,我國的各大運營商正引入WLAN技術以3G+WLAN混合組網的方式解決熱點3G網絡容量不足和高速數據業務體驗的問題,從而提升網絡質量,改善用戶體驗。比如中國電信將以分層結構進行3G+WLAN的混合組網,在此方案中,3G網絡提供中高速數據業務,WLAN在局部范圍內提供高速數據接入,以疏導熱點的數據流量,提升網絡質量,改善用戶體驗。室外主要以3G網絡覆蓋為主,局部熱點區域輔以WLAN網絡覆蓋,室內則3G和WLAN覆蓋并重,兩者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對于 公共場所的室內覆蓋,3G網絡覆蓋范圍應不小于熱點內的WLAN覆蓋范圍,WLAN則根據熱點的業務需求確定目標覆蓋范圍,其覆蓋范圍與3G覆蓋范圍無需一致;對于住宅樓宇、高檔小區等生活區,重點做好3G網絡覆蓋,WLAN覆蓋應與家庭解決方案統籌考慮。

中國移動也早已啟動了“TD+WLAN”戰略,09年預計在全國建設11萬個WLAN熱點。在全國各大機場、酒店場地啟用WLAN服務;而中國信也啟動了“C+W”戰略。中國信去年7月份已經開始WLAN項目招標,建設規模將遠遠超過中國移動。

隨著3G+WLAN的廣泛應用,無線醫療、無線定位、無線監控、無線視頻、無線辦公、無線城管……,無線將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數字化生活方式。

第5篇

無線互聯網正悄然改變生活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高速增長,智能終端的快速遞增,以及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繁榮豐富,都促使手機上的應用更為豐富和多元化。以往只能在計算機上實現的應用,目前在手機上也都可以實現:以前人們用電腦看新聞,現在人們用手機看新聞;以前人們用電腦寫博客,現在人們用手機上微博……手機已經開始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也讓用戶的無線生活越來越精彩和快意。

手機病毒襲來危害甚于PC病毒,大眾認知不足

我們在享受日趨精彩的無線生活時,也不能忽視繁榮背后的潛伏危機。9月初爆發的手機“僵尸”病毒在短短一周內感染了全國近一百萬部手機,每天損失話費約200萬元;而且手機病毒及惡意軟件也進入蓬勃發展期,現在國內被截獲的手機病毒及惡意軟件總數超過1600個,每天新增2-4種惡意軟件,且呈加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10年底手機病毒及惡意軟件數將到達2200個左右。

與目前用戶對計算機安全認知程度非常高的情況不同的是,目前用戶對手機安全的認知還很“初級”,很多用戶并沒有意識到手機也會存在安全問題,而主動給自己的手機裝殺毒軟件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其實手機安全的隱患遠遠大于計算機安全。手機與電腦不同,手機上儲存著更多的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而手機病毒可以直接盜取通訊錄和通話記錄甚至短信彩信,對個人隱藏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而且手機病毒的擴散路徑是沿著用戶手機通訊錄內的記錄進行傳播,某些病毒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向通訊錄內的聯系人自動發送短信、彩信發送病毒;最后某些病毒通過一些方法直接盜取用戶的通信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現在的病毒偽裝很高明,他們并不像最初級的病毒一樣,會導致手機死機,而是在不影響用戶使用的前提下,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外發送短信或者彩信,有些會盜取用戶的通信錄。這些病毒用戶很難發現,但造成的影響卻比普通的病毒更大。最可怕的是目前很多病毒軟件都是被預裝在手機內的,特別是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山寨機,有些甚至無法刪除。

手機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不論是運營商、手機生產廠商、銷售商、安全軟件供應商,都應共同加強手機安全宣傳,提升大眾對手機安全的重視。其次,應該加大安全軟件的預裝量,防范于未然。第三,應該選擇更加專業的安全軟件,手機病毒與PC病毒具有較大區別,需要長期的病毒庫積累,且由于不同操作系統的終端其病毒特點也有所區別因此需要針對不同操作系統開發不同的安全軟件以及針對性的病毒庫。傳統權威的PC安全軟件并不一定是最專業的手機安全軟件。最后,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應該加強手機安全意識,在購買手機時盡量選擇更加安全的手機;在遇到手機安全問題時,及時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手機安全亟待立法

目前國內仍沒有明確的關于手機安全的法律法規,對制造和傳播手機病毒的單位、個人沒有明確的懲罰規定。需要國家盡快立法,保護公眾手機通訊安全。(章勇 編輯)

第6篇

(訊)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逐漸深入,原有單純基于溝通娛樂的應用體系會逐漸發生變化,將來移動互聯網的價值將會體現在更為多元化的方面,包括在溝通、娛樂、社交、商務等諸多方面。而對于在互聯網端具有成熟商業模式的無線搜索來說,在移動互聯網端也擁有相當明顯的贏利預期。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體系將產生快速的變化,原來依賴于娛樂的應用體系將逐漸多元化,加入越來越多的其他應用內容,而在這些應用之中,最具商業潛力的莫過于電子商務業務,可以說,未來能夠在移動互聯網端把握電子商務業務的應用廠商,將會成為移動互聯網市場的大贏家。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結合未來移動互聯網市場發展趨勢以及長期對于無線搜索應用的研究分析認為:無線搜索將在移動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市場具有較明顯的先發優勢,主要的原因基于以下三點:

1.無線搜索本質也解決的是移動互聯網信息不對稱問題,和電子商務應用機理相同,有平滑轉移的優勢。無線搜索應用作為用戶獲取信息內容的主要渠道之一,通過用戶的需求,向用戶傳遞信息內容,這種根據用戶需求滿足用戶的模式和電子商務的運作機理是一樣的。無線搜素可以通過產品化的運用,打通和電子商務之間的隔閡。

2.移動互聯網用戶有一站式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潛在需求,無線搜索作為重要入口,有向后端整合電子商務應用的先發優勢。由于網絡條件及終端便利性等因素,移動互聯網用戶有一站式使用網絡的潛在需求,這就給各類平臺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前提,也使得無線搜索有向后端整合電子商務應用及內容的前提條件。

3.無線搜索現在的細分應用的格局,也給未來整合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客觀條件。無線搜索區別于互聯網搜索,用戶對于小說、MP3、圖片等細分性搜索的需求也很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近年基于本地及生活的搜索請求也出現了明顯的上升。未來基于各類生活以及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搜索,也將給無線搜索應用廠商擴展電子商務業務提供較好的契機。

基于以上原因,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認為無線搜索應用將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端具有先發優勢。但是在日后的產品運營中,無線搜索企業仍需在各類垂直細分領域上投入較大資源進行開發,并逐漸積累其自身的數據庫,進而通過強勢用戶界面借由產業鏈合作模式或者獨立運營模式,從移動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業務中獲取豐厚的商業回報。

欲了解移動互聯網及無線搜索的更多內容,請參閱Enfodesk易觀智庫產業數據或聯系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客戶服務部。 (編選:)

第7篇

1引言

近年來,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爆發期。隨著網速越來越快和手機終端越來越強大,一些新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應運而生。這給與移動、無線有著天然聯系的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11年國慶旅游旺季中,旅游消費市場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于在旅行中使用智能手機這一方便便攜的移動終端設備來搜索當地的景點、餐廳、酒店、交通等旅游信息,甚至通過手機支付完成各種旅游產品的預定或購買。無線旅游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日漸普及下應運而生。

無線旅游可以說是繼在線旅游之后出現的旅游業的第二次變革。上個世紀末開始的傳統旅游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實現了旅游服務與交易的在線化,實現了旅游業的第一次變革。當前由移動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網絡服務的無線化,將帶來旅游業發展的第二次變革。在在線旅游中,旅游者可通過網絡的方式查閱和預訂旅游產品,并可以通過網絡分享旅游或旅行經驗。而在無線旅游中,旅游者則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使用隨身攜帶的移動終端設備(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智能手機)中所裝載的與旅游業務相關的應用程序來查詢旅游信息,甚至完成支付交易,同樣也可以分享旅游或旅行經驗。這一變革進一步突破了旅游服務與交易業務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旅游產業的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空間,為旅游企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

2無線旅游發展背景分析

(1)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服務無線化,為旅游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移動互聯網采用國際先進移動信息技術,整合了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將各類網站及企業的大量信息及各種各樣的業務引入到移動互聯網之中,為企業搭建了一個適合業務和管理需要的移動信息化應用平臺,提供全方位、標準化、一站式的企業移動商務服務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實現了移動信息化和網絡服務的無線化。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建設自己的移動互聯網,其網絡覆蓋面大大增加。此外,其業務及應用也在大大拓展。對于先天就和移動有著緊密結合的旅游業而言,移動互聯網的價值就在于“實現了兩個終端,全線覆蓋”。兩個終端是指PC和手機。在PC領域,在線互聯網可以提供旅行前的搜索、比價、預訂服務;而在旅途中,用戶處于PC的“離線狀態”,這時候手機端將發揮作用,可以處理臨時機票、酒店查詢預訂支付,可以在旅程中分享照片和心得,可以查詢附近的景點、交通、餐飲。如此以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旅游服務完整地“占領”用戶的全部旅行過程而極大的擴充了旅游業務的發展空間。

(2)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既往的旅游消費習慣,擴大了旅游消費市場。

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雖不比傳統在線互聯網應用豐富,但其以獨特的移動性、隨身性優勢日漸改變著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使得很多消費者的網購行為逐步轉變為通過手機來進行,包括信息的查詢與交易的支付。同樣,很多的旅游消費者也逐漸接受并喜愛用手機、掌上電腦等手持無線終端設備來為自己的整個旅行出謀劃策。Google旅游經理TomMuld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消費者在旅途中使用移動設備搜索當地的餐廳、酒店,搜索要做的事、要看的東西,以及了解朋友的推薦等。”旅游垂直搜索網站去哪兒網在2011年手機用戶調研中亦得出了相近的結論。比如,48%的用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為2~3小時,不包括電話、短信、游戲;52%的用戶會用手機購物;超過80%的用戶每年有2次以上的差旅需求。手機用戶的飛速增長、頻繁的出行需求、逐漸高漲的手機消費習慣為整個旅游業提供了更大的無線市場。

(3)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與手機網民規模不斷擴大,無線旅游發展無限。

近幾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與旅游產品經銷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在線旅游市場仍不斷地侵蝕著傳統銷售方式的占比份額。艾瑞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58.0%,呈高速增長的態勢。從長期趨勢來看,艾瑞預測,未來四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仍將保持高增長,增速維持在45%左右。預計到2014年,按照正常預估,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4516.3億元。又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統計,截止2010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03億,占網民總數的66.2%。此外,艾瑞研究表明,2012年國內手機支付交易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國外研究數據稱全球移動支付市場將從2011年的2400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6700億美元。移動支付成為全球趨勢,在線旅游行業也逐漸進入無線支付時代。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與驚人的增長速度,使得無線旅游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3無線旅游發展優勢分析

旅游和無線、移動是天然結合的。移動互聯網與已經普及十多年的互聯網相比,除了具有互聯網的特征之外,還擁有其獨特的四大特性:隨身性、個人性、位置性和終端性。這使得無線旅游較傳統旅游和在線旅游具有旅游信息的溝通無限和旅游交易的時空無限兩大優勢。此外,移動互聯網還使得旅行服務變得更具可預見性和主動性。

(1)無線旅游使得旅游信息溝通無限。

無線旅游通過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設備達到了旅游者與旅游信息的無限溝通。具體主要體現在溝通時間無限、溝通地點無限、溝通方式無限三個方面。在傳統旅游與在線旅游時代,旅游者關于旅游目的地、酒店、交通等信息的搜集基本都需在出行之前完成,對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各項旅游活動的感知與體驗也大多是在回到常居地才可通過電腦等方式與人溝通交流。而在無線旅游中,旅游者可在出行前、旅途中、歸來后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運用隨身攜帶的智能移動終端設備來獲取各種旅游信息;此外,在旅行中和旅行后,各位游客還可利用移動設備通過電話、短信、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媒體、點評網站,實時分享拍攝的照片、旅游經歷、用戶體驗,并將目的地景點乃至整個行程的圖文信息。所以在旅游者的整個旅游活動過程中,尤其是在“旅行中”這個階段,無線旅游的溝通無限優勢顯露無遺。

(2)無線旅游使得旅游交易時空無限。

傳統旅游業務在支付方面有著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旅游消費者需在工作時間內,甚至親自到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去購買所需產品。后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線旅游的出使得消費者可在網上查詢和購買旅游產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旅游交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問題。但是,此時的旅游消費者依然需要在方便上網的地方才可以。而旅游產品具有移動性,通常旅游者在旅行中與互聯網基本處于“絕緣”狀態,而旅游無線互聯網業務所實現的移動支付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據悉,淘寶旅行的Android版客戶端用戶在手機中下載安裝支付寶“安全支付”之后,每次支付時通過手機與支付寶服務器之間建立加密的安全通道,并且由此可以使用支付寶余額、快捷支付,支持多達十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借記卡、手機網銀等。而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線旅游網站去哪兒網(Qunar.com),在主流手機系統iPhone和Android全面實現移動支付后,又推出手機內嵌支付,支持十家銀行支付功能,實現了從查詢、預定、購買到出票的客戶端內一站式旅行購票服務。此外,移動互聯網的個人性使得支付更方便。因為移動互聯網終端一般都是某一個人擁有的,用手機進行支付時,經營者就已經知道你是誰,直接付錢即可。

(3)無線旅游使得旅游服務更具主動性。

移動互聯網的隨身性、個人性、位置性不僅為旅游消費者提供了信息查詢、訂購、支付的便利,同時也為開展旅游無線互聯網業務的商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旅游者在整個旅游活動是移動的,所以其位置由原來“互聯網”的準固定變量變成了實時變動的變量。而且,固定互聯網無法根據現有的技術方便地識別出位置,原來的位置的精度只有到城市,最多到居民小區,無法做到10米,100米的精確范圍。現在技術上可以實現高精度的定位,GPS可以達到10米以下,移動運營商的MPS可以達到100米的精度,Google等終端軟件公司可以通過GPS校準的云計算模式計算出30米左右的精度。由此通過移動互聯網,商家可以掌握消費者的很多信息,如他是否在旅途中、他是誰、以及他的地理位置等。商家可利用得到的消費者的時間、地點和意圖主動為其提供服務。因此,移動聯網讓旅行服務變得更具可預見性和主動性。

4無線旅游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從當前移動互聯網和無線旅游的發展現狀來看,無線旅游的發展主要受到移動終端和網絡的局限性及“支付瓶頸”兩方面的制約。

(1)無線旅游發展的終端和網絡制約。

無線旅游的發展依賴于移動網絡的申通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及其業務處理能力等。目前,移動互聯網業務在便攜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網絡能力和終端能力的限制。在網絡能力方面,受到無線網絡傳輸環境、技術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終端能力方面,受到終端大小、處理能力、電池容量等的限制。此外,據艾瑞咨詢統計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僅有20%,遠低于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高于50%的歐美國家。這些來自終端和網絡的限制在制約當前無線旅游發展的同時,也表明無線旅游的巨大發展潛力。

(2)無線旅游發展的“支付瓶頸”。

在已有的旅游無線互聯網業務手機實施過程中發現,旅游消費者在旅行途中的關于餐館、交通、景區的各種地理搜索、查詢、分享較多,而真正通過手機完成支付購買的頻率卻很低。這反映出無線旅游發展所遭遇的“支付瓶頸”。造成這一瓶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移動運營系統與銀行系統的協調工作不夠、中國信用制度的落后、安全問題、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法律保障的缺位以及消費者對手機支付的使用習慣尚未形成等。然而只有突破了支付這個瓶頸問題,手機才將不再是個簡單的查詢工具,真正的無線旅游市場才真正稱得上開啟。

第8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信息安全

前言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有線網絡在支持網絡連接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實際的需求。物聯網要求萬物互聯,移動的設備與網絡連接的最好方式就是無線網絡。近年來,人民銀行積極推動移動金融的發展,移動金融首先必須有移動網絡的支持。但由于移動網絡出現較晚,在技術上沒有完整完善的信息安全規劃,各單位在無線網絡的使用方面面一直持謹慎態度,部分機構內部禁止私自使用無線網絡。為了明確移動互聯網存在的安全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案,本文通過調研、座談、測試等多種方式,探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力求為安全使用移動網絡探索一條有效途徑。

1基本概念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而生,其主要特征是用戶在移動的過程中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訪問互聯網。以移動通信作為接入網絡是狹義的移動互聯網,以各種無線網絡作為接入網是廣義的移動互聯網。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在2011年的《移動互聯網白皮書》中給出:“移動互聯網是以移動網絡作為接入網絡的互聯網及服務,包括3個要素:移動終端、移動網絡和應用服務。

2主要問題

與固定互聯網相比,移動互聯網的特征可以總結為3個方面,即移動性、私密性和融合性。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的不同給信息安全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如何對接入網絡的地點、設備、人員進行認證;二是如何保證網絡數據不被竊聽;三是如何保證發生信息安全問題后的追查;四是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的防范。

2.1認證問題

一是身份認證方式簡單,普遍使用靜態口令,安全性不夠。二是數字證書的形式不夠靈活,復雜的操作、較高的計算負荷不能滿足移動終端快速響應的要求。三是跨域信任的問題,身份認證中廣泛應用的PKI體系在移動終端應用時會產生跨域信任的問題。四是客戶端應用實現存在安全風險,部分手機SIM卡采用的加密技術存在安全漏洞,網絡犯罪分子可以利用這一漏洞,控制人們的手機。

2.2數據通信問題

無線電波傳輸的開放性和無線信號獲取的便利性,使得不法分子對移動網絡中的信息竊取是比較容易的。服務提供商提供了發送與接收雙向服務,為合法的用戶發送需求的數據,接收合法的用戶的訪問請求及數據提交。若缺乏相應的保密機制與技術措施,非法用戶通過竊聽等手段能夠輕易的得到合法用戶的訪問權限,獲取用戶與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交互信息,可利用這些信息偽裝成合法用戶獲取資源,或偽裝成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惡意信息。

2.3審計問題

傳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措施有防火墻、入侵檢測、防DDOS攻擊設備等,但這些監管技術手段難以在移動互聯網上應用,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監控和保護措施非常缺乏。移動互聯網具有跨地區、跨網段、跨平臺的特點,在為人們隨時隨地提供便捷上網服務的同時,也存在著眾多的安全弊端以及審計漏洞。

2.4病毒防范

病毒軟件是危害移動互聯網安全的首要問題,雖然相關機構早已開始對病毒軟件開展整治工作,但病毒軟件在我國依舊十分猖獗。在現階段相關部門的調查中,我國現階段移動互聯網上大約活動著超過600種,并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明顯。當前,手機病毒已經泛濫成災,維護移動互聯網安全,任重而道遠。

3主要措施

移動互聯網主要有兩種接入方式:移動通信方式接入和企業級WLAN接入。移動通信方式主要是通過手機卡、無線上網卡等終端接入移動通信網絡,如3G、4G網絡,實現與互聯網的連接,對信息安全的管理主要有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實現,普通用戶從技術上無法干預。企業級WLAN由企業自行構建,安全體系可自行控制。因此,我們討論移動互聯網信息安全的措施與手段,主要從企業級WLAN構建的角度出發。

3.1技術架構

企業級WLAN構建方案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無線的接入與無線的管控兩方面。3.1.1無線的接入無線接入AP分為兩種,在樓層的公共區域(如走廊過道頂部)安裝放裝型AP,均勻分布,保證信號覆蓋。個別信號覆蓋不到的地方,補充安裝面板型AP,實現無線信號的全覆蓋。3.1.2無線的管控無線的管控主要由無線接入控制交換機完成,在該設備上,通過配置接入終端的MAC地址,實現設備的準入,為配置物理信息的設備無法訪問無線網絡。上網管理行為系統能夠將無線接入與有線接入一樣,對用戶的上網進行監測,對網絡的流量進行控制。防火墻、防DDOS攻擊設備都是通用的安全設備,當無線接入匯入有線設備后,其攻擊行為能夠受到安全設備的有效防范。

3.2注意事項

安全風險管理重在超前防范,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時,提前學習相關風險防范措施,緊繃信息安全這根弦,是防止信息安全事件發生,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不受侵犯的有效手段。一是安全使用WiFi。(1)不要隨意使用來源不明的無線網絡,免費又不需密碼的公共WiFi,安全風險最大;(2)在使用手機支付或者轉賬時,盡量使用移動網絡,因為手機移動4G網絡比無線WiFi安全系數高。二是注重終端安全防范。手機作為移動終端,應關閉移動共享,防止文件泄露;應安裝防病毒軟件,防范病毒入侵;應關閉WiFi自動連接功能,防止誤入釣魚網站,導致賬戶信息泄密與資金風險。三是安全使用瀏覽器。瀏覽器是互聯網的入口,是用戶最常使用的軟件,漏洞的存在使其成為很多攻擊者追尋的目標,導致一系列的安全問題。因此,在筆記本電腦或智能手機使用無線網絡,應經常對瀏覽器進行升級,并安裝一些安全控件進行加固。四是安全設置路由器。家里使用的路由器管理后臺的用戶名、密碼,不要使用默認的用戶名密碼,密碼最好更改為數字+字母+字符的高強度密碼,同時設置的WiFi密碼選擇WPA2加密認證方式,防止非法用戶篡改設備配置。五是防止非法外聯。在辦公區域使用移動互聯網,應高度謹慎,防止非法外聯。當移動設備接入內部網絡前,可通過關閉或者禁用無線網卡來杜絕非法外聯事件發生。

3.3管理措施

3.3.1建立接入審批制度建立移動互聯網申請審批流程,由申請人提交申請書,由本部門負責人、保密部門負責人和科技部門負責人審批后,登記移動終端設備MAC地址,并簽署保密協議,方可接入移動互聯網。用戶手機終端設備的變更,同樣需要報備審批,便于所有上網用戶的信息及時更新。3.3.2加強日常行為監測通過部署上網行為管理系統,對用戶日常上網行為,設定相關策略,阻止非法操作,防止信息安全事件發生。上網行為管理具備專業的行為管理、應用控制、流量管控、信息管控、非法熱點管控、行為分析、無線網絡管理等功能,能夠做到全網全終端統一上網行為管理,有效防止員工進行與工作無關的網絡行為。提高帶寬資源利用率,規避泄密和法規風險、保障內網數據安全,實現可視化管理以及全面管控無線AP。3.3.3強化操作日志審計用戶訪問日志的保存是相當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規定通常要求日志保存在三個月以上。無線管控需要部署日志服務器,增加日志審計功能模塊,包含Web訪問審計、文件傳輸審計、郵件審計、用戶行為審計等內容。一方面,網絡管理員可以通過查詢系統日志記錄,隨時了解本單位網絡系統的運行情況,及時發現系統異常事件;另一方面,通過事后分析和豐富的報表系統,管理員可以高效地對用戶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審計。遇到特殊安全事件和系統故障,日志審計系統可以幫助網管人員對故障進行快速定位,并為責任追查和數據恢復提供客觀依據。3.3.4加大安全宣傳力度人是決定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的關鍵性因素,只有擁有遵守法律法規和操作規范的使用人群,才能保證移動互聯網不再出現安全問題。因此,應加大信息安全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板、公示欄、單位廣播等方式向人們宣傳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在講述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對人們的危害時,也要講明相關安全問題在人們生活中的體現,提高人們對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的認識,降低相關安全問題對人們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玉雪.移動互聯網中的認證機制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1.

[2]李佳.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安全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3]羅軍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網絡與服務[J].計算機學報,2011.

[4]李志永.移動互聯網數據傳輸安全機制研究與審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5]杜元勝.移動互聯網安全問題與應對策略探討[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

第9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端到端;QoS

1 移動互聯網中存在的QoS協議

為在互聯網中支持QoS,提出了IntServ及Diffserv兩種 QoS體系構造,但由于IntServ及Diffserv體系的設計對象屬于有線網絡,為實現無線網絡中支持QoS,就需要將兩種QoS體系構造進行擴展,以實現QoS協議在移動或無線場景下的應用。移動互聯網中IntServ/RSVP的QoS協議擴展:

1.1 MRSVP協議

MRSVP協議保證了MH(移動主機)的QoS.MRSVP中資源主動預留與被動預留的兩種資源預留的類型。在當前,MH在子網中資源預留的方式為主動預留,在未來,MH在子網中的資源預留方式將會發展為被動預留。采用被動預留的方式,為增強資源利用率,被動預留資源允許其他應用使用。

但MRSVP協議的信令額外開銷較大,加上MRSVP協議地實現需要具備MH移動模型,并在MH可能訪問的子網中提前預留資源,導致網絡資源利用率降低。

1.2 隧道中IntServ/RSVP協議

實現Mobile IP與RSVP相互操作的關鍵在于隧道中路由器能否識別RSVP報文,能否為數據流做出預留資源。為此提出RSVP報文穿越隧道方案,當端到端RSVP會話在隧道中經過時,將RSVP會話映射為RSVP隧道會話,然后由RSVP隧道會話從隧道出口往隧道入口方向根據通過隧道總流量,進行資源預留。

這種方法不能徹底的保證MH的QoS,需要經過三角路由器,分組延遲大;優點在于不需要將現存RSVP協議做較大變更。除此之外,還有DRSVP協議及多播的RSVP協議,尤其是DRSVP協議,可以根據網絡帶寬變化調整QoS應用,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

2 實現移動互聯網端到端的QoS關鍵技術

為實現在移動互聯網中提供QoS應用,保證網絡服務質量,就需要在進行移動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研究,并解決移動管理、移動QoS協議、無線資源管理、分組調度(可借用有線網絡研究結果)等關鍵技術。

2.1 移動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研究

移動互聯網屬于移動通信網絡及Internet技術的融合、發展的產物,根據研究,獲得Internet層次結構與移動互聯網層次結構如下:

在移動互聯網體系機構中,傳輸服務層包括有線傳輸及無線傳輸,負責提供物理媒體的數據傳輸服務;網絡層屏蔽了底層不同的運輸形式,使用異構網絡互聯,提供端到端多媒體服務、移動支持及QoS服務、開放應用接口的服務;運輸層開放應用接口、對QoS服務提供支持,保障端到端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應用服務層是針對客戶,提供可制定的服務。

2.2 端到端QoS協議機制

根據下圖,可以看出IETF QoS體系結構在Internet層次結構中所對應的位置:

可以說,移動互聯網端到端QoS協議機制是在整體層次結構中的運輸層與網絡層中進行研究的,針對邊緣為移動設備、主干為固定高速網絡的網絡場景,分析協議擴展性及兼容性特征,一般選擇加固網絡協議,做適應性擴展為主。如對傳統數據預留做擴展,讓其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作出移動信令反應,并與固定網絡透明交互。

移動互聯網在運輸層中端到端QoS協議機制的總體趨勢如下:骨干網采用Diffserv體系,無線接入網采用的是IntServ體系或Diffserv體系。Diffserv體系不需要信令協議,但Diffserv一般要求寬帶過度預留,不適合QoS的精確控制;IntServ體系則可以針對每個流進行資源預留,從而確保服務質量,但其擴展性較差。

綜合分析后,本文決定于骨干網中采用Diffserv QoS模型,無線訪問網絡之中采用IntServ QoS模型,綜合處理,獲得良好效果。

2.3 無線資源管理

在提供移動互聯網端到端QoS時,要做好無線資源管理研究,本文認為,無線資源管理首先需使用隨機模型對資源進行提前預留,并根據切換連接丟棄率預留部分資源,然后將預留資源數量R(t)模型轉化為時間t的隨機過程,并通經過Markov模型計算,得出預料資源的數量。在系統運行中,分析預留資源的數量,并做動態調整,根據切換連接丟失率確定預留資源的減少或增多。

[參考文獻]

第10篇

移動互聯網;網絡優化;能耗優化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in terms of technologies,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ght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mobile Internet, IPv6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ppear to b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Internet; networking design; energy optimization

互聯網的出現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影響。然而傳統互聯網難以滿足人們移動、實時接入網絡的需求。移動互聯網的誕生實現了人們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的夢想。

在起步的最初5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長速度是傳統互聯網相同發展階段的2倍,目前已經超過了傳統互聯網,達到了15億之巨。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是創造了產業迭代周期由PC時代的18個月(摩爾定律)縮減至互聯網的6個月的奇跡[1]。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的每個角落,但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卻始終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

廣義上來說,移動互聯網是以無線方式接入互聯網并提供移動網絡訪問服務的各種網絡的總稱。移動互聯網繼承了互聯網的網絡體系架構,具有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等清晰的網絡層次結構。但由于移動互聯網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又強調移動實時接入,傳統互聯網的組網方式以及終端接入技術已經無法完全適用于移動互聯網。此外,互聯網網絡節點有持續電量供應,而移動互聯網的網絡終端多采用電池供電,有限的電量直接影響到用戶的網絡體驗。以上這些差異導致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在網絡技術、能耗技術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

1 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技術

為滿足網絡節點移動實時接入網絡的需求,移動互聯網在終端接入、組網技術等方面都與互聯網有著巨大差別。為適應新的網絡環境,網絡終端更注重多接口多連接管理與移動性管理。

1.1 網絡接入技術

互聯網的接入方式主要為有線接入,而為實現各應用場景的移動性支持,移動互聯網則主要為無線接入,并有多種網絡接入方式。

(1)移動通信網

移動通信網絡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集中控制、層次化路由的體系架構,通過核心網分組域的GPRS業務支持節點(SGSN)和GPRS網關支持節點(GGSN)為接入端提供分組數據服務。

移動通信網絡具有很強的移動性支持,使終端可以在很大地域范圍內,在高速移動的同時保持移動通信網絡的連接。為適應移動互聯網用戶高速傳輸的需求,移動通信網又推出了LTE技術,在無線接入時采用正交頻分復用多址編碼技術來達到高速傳輸,通過有空間復用特性的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使得無線傳輸時數據可以在多重天線之間并行收發,同時取消無線控制器(RNC),簡化網絡設計,實現全IP路由,朝著扁平化全IP網絡結構演進。高速數據服務的支持使得移動通信網寬帶化,必將為移動互聯網提供更強有力的網絡支持。

(2)無線局域網

無線局域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其網絡速度幾乎與以太網相當,并允許終端在一定范圍內移動接入。同以太網不同的是,以IEEE 802.11系列標準為基礎的無線局域網在媒體訪問控制子層中采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CSMA/CA)控制傳輸媒介,在數據傳輸前必須檢測媒介空閑狀態,避免沖突,而不是同時進行傳輸和沖突監聽,并采用兩次握手模式的確認機制來確保數據傳輸[2]。最新的802.11ad利用開放的60 GHz頻段,大幅度提升了碼元傳輸速率。60 GHz頻段的短波長使天線尺寸更小,易實現智能天線陣列,高增益接收信號。該頻段的優良定向性使傳輸波束更窄,有利于減少接入點(AP)間干擾,實現波束空間復用,使得最大傳輸速率可達到6.76 Gb/s[3]。

高速發展的無線局域網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相互交叉的網絡形式,為寬帶業務移動化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

(3)其他接入網絡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的接入技術外,移動互聯網還具有多種網絡接入方式,以滿足不同場景移動用戶的無線接入需求。

針對小范圍無線傳輸的無線個域網(WPAN)包括Bluetooth、Zigbee、NFC、UWB、IrDA、6LoWPAN等技術,實現了短距離、低功耗、低成本的無線通信。

針對室外大范圍寬帶無線接入的無線城域網(WMAN)以IEEE 802.16標準為基礎,其中基于802.16e 的WiMax是國際電信聯盟批準的全球3G標準之一。

針對邊遠地區的無線區域網(WRAN)由IEEE 802.22推動,利用認知無線電技術自動檢測空閑的電視頻段并加以利用,對低人口密度區域提供無線寬帶服務。WMAN和WRAN的出現極大推動了寬帶業務移動化,使得更多區域能夠高速接入移動互聯網。

1.2 組網技術

互聯網的組網思想主張分布式和無層次的組網結構,局部則采用以太網網絡的星形拓撲結構。移動互聯網組網技術源于互聯網,但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組網方式,以滿足節點的移動需求,適應網絡拓撲動態變化,使得移動互聯網能夠適應各類特殊應用場景。

無線局域網延續了以太網的星形結構,移動通信網絡則采用集中式控制、嚴格的層次結構[4],這兩種網絡為集中式無線網絡,均有中心節點,而移動自組織網絡則是無中心節點的分布式無線網絡,無線Mesh網絡則是多中心的自組織網絡。

移動自組織網絡是無需基礎設施支持、自組織、無線多跳連接、高度動態、對等式、支持移動通信的網絡。該網絡是由一組處于移動狀態的節點組成,無需基站等基礎設施集中控制,其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移動自組織網絡的各個節點具有對等性,均充當主機和路由器角色,不需要管理控制中心。

移動自組織網絡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網絡拓撲結構變化太快、網絡節點資源嚴重受限,而無線Mesh網絡則是由固定且有電源供應的Mesh路由器采用點到多點無線互聯組成,由路由器負責組織維護Mesh連接,具有相對穩定的拓撲結構,可提供高帶寬傳輸服務。

1.3 網絡終端管理技術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終端往往需要同時管理多個網絡接口以對應不同的接入網絡,有多接口多連接的特性。當多接口(MIF)終端接入網絡時,各接口均能獲取域名服務器(DNS)、默認路由等網絡參數。如果DNS解析(如私有DNS請求)沒有選擇相應接口的DNS服務器,這將會導致DNS解析失敗。由于各種接入網絡性能差異大,分組數據傳輸時默認接口默認路由的選取將直接影響網絡性能。終端移動時,不同接入網之間的切換將會導致終端已連接至網絡的會話中斷,嚴重影響用戶網絡體驗。RFC6418[5]和RFC6419[6]中采用集中式管理多接口,單應用設置網絡連接參數,并在協議棧處理DNS解析、路由、地址選擇等特殊問題。

具有多接口的設備往往具有多連接特性,可在源節點與目的節點間建立多條路徑。多徑傳輸控制協議(TCP)即為利用該網絡特性來提高網絡吞吐量發展而來的新技術。多徑TCP需處理傳輸時流內干擾、流間并行干擾、流間交匯干擾等問題。基于噴泉碼的FMTCP[7]通過對數據進行碼率無關的隨機編碼,令傳輸可忽略數據包的丟包、抖動、到達順序,只須有足夠冗余度就可將數據還原,有效地提高多徑TCP性能。

當終端節點在不同網絡間漫游,節點移動性管理應當允許節點保持IP地址不變,保證節點在漫游過程中與網絡的連通性。移動IP(MIP)協議中,在外地網絡的移動節點(MN)進行發現獲取轉交地址后,向家鄉進行注冊,建立數據轉發服務。家鄉完成MN注冊,使用IP隧道技術將原數據包封裝后發往MN的轉交地址。MN卻可以向遠端響應節點(CN)直接發送數據,導致MIP路由不是最優路徑,也不對稱,產生了“三角路由問題”。移動IPv6同MIP相似,需發現、節點注冊、數據傳輸等流程。但家鄉在轉發數據包時,采用綁定更新(BU),向CN通告移動節點當前的轉交地址,后續傳輸中CN可向MN直接傳輸數據,避免了“三角路由”。移動IP三角路由優化示意圖如圖2所示。移動IP和移動IPv6是在網絡側實現MIP和MIPv6中移動節點需要處理的移動性管理工作,使得節點對移動完全無感知。

同互聯網相比,移動互聯網網絡環境復雜多變,網絡終端管理注重終端多接口多連接的特性,加強對終端節點移動性的管理,提升網絡性能。

2 移動互聯網的能耗優化

技術

移動終端的計算、存儲、電量等資源嚴重受限,移動云計算的興起使得終端可便捷地使用移動云強大的計算、存儲能力,但同時也提高了移動節點對傳輸質量和能耗的要求。移動云的定位、傳輸、計算等任務占用終端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相對于互聯網來說,移動互聯網能耗優化更側重于終端能耗優化。

2.1 終端定位能耗優化

基于位置服務(LBS)是移動互聯網最典型服務之一。在定位中,移動節點需要獲取當前精確時間T,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可見衛星星歷表,并通過多普勒頻率和碼相位(CP)計算T時刻節點到各衛星的距離(偽距)。獲取星歷表及其解碼、偽距計算等過程電能消耗巨大,在長時間持續更新位置信息時,能耗問題尤為嚴重。

終端定位能耗優化基本策略是通過增大位置信息更新時間間隔來降低能耗。利用節點本地資源的動態跟蹤策略分為動態預測和動態選擇。在一次精確定位后,動態預測利用陀螺儀、加速度計等能耗較低傳感器進行軌跡預測,當預測漂移超過閾值精度時,重新開啟GPS進行精確定位。動態選擇根據定位需求精度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定位方式進行輔助定位,如基站定位、Wi-Fi定位、GPS定位。

隨著移動云發展,定位能耗也不局限于本地優化,還可利用云端豐富的存儲和計算資源。基于歷史地圖的方法是通過存儲大量與精確的GPS方位、其他標記關聯的歷史位置和軌跡信息,終端提交其移動時切換的基站序列號、無線網絡信號強度等標記,實現查詢定位,降低定位能耗。

2.2 網絡傳輸能耗優化

無線網絡節能主要是針對蜂窩數據傳輸節能和Wi-Fi傳輸節能。無線資源控制(RRC)機制是在蜂窩系統中所使用的傳輸功率管理機制。圖3為兩種常見RRC狀態轉移方式。蜂窩網絡接口分為高性能高功耗狀態DCH、低功耗低速率狀態FACH、空閑狀態IDLE。高功耗狀態向低功耗狀態轉移存在空閑等待浪費能量,即圖4所示的尾能耗[8]。而在一次網絡傳輸中,幾乎60%的能耗為尾能耗[9]。縮短DCH和FACH狀態的尾部空閑門限時間,或進行集中調度傳輸、流量整形,預測傳輸結束時間,直接跳轉到空閑狀態,可顯著降低尾能耗。

蜂窩數據傳輸和信號強弱也有很大關系,Bartendr[10]指出信號弱時,每比特消耗能量是信號強時的6倍。基于信號的優化策略在信號弱時,延遲同步通信。信號強時,預讀取網絡數據,利用信號跟蹤來預測信號強度。

Wi-Fi占用移動節點大部分能量消耗,其固有CSMA機制導致能量效率低下。而消耗能量主要是空閑監聽機制[11-12]。Wi-Fi的功耗控制機制為節能模式(PSM)。PSM通過周期性空閑監聽(IL)實現提高能量效率。Xinyu等人研究表明即使PSM啟動,網絡繁忙時IL消耗約占總消耗60%,網絡空閑時IL消耗約80%[13]。因此在PSM基礎上進行優化時,可以通過減少花費在IL上的等待時間來提高能量效率。

2.3 基于移動云計算的能耗優化

移動云計算的強勁計算能力以及低延時網絡使得利用計算卸載來降低終端能耗成為可能。計算卸載是將原本在資源受限的移動節點上執行的計算任務遷移到遠程服務器上執行,降低終端CPU和內存的能量消耗,以此提高能量效率和應用性能。計算卸載原理如圖5。

計算卸載技術可分為細粒度和粗粒度兩大類。細粒度計算卸載是對應用程序進行詳細分解,分離出網絡傳輸數據少而計算量繁重的CPU密集型任務,將其遷移至遠端服務器。在任務遷移前,計算卸載需要細致得檢查運行環境,衡量終端當前網絡狀況,再將其遷移。細粒度卸載的任務分離算法加大應用開發復雜度,其好壞也直接影響了卸載效率。而粗粒度任務卸載不需要程序員預先對應用任務進行劃分,只需要將所有進程或整個虛擬機遷移到遠程服務器上運行,利用移動云統計應用執行時間去尋找統計學上的最佳時間限制,當應用在本地運行時間超過了該限制后就被整體遷移到云端。粗粒度卸載的最大弊端是部分任務(如用戶交互部分)可能無法從云端遷移中獲益。另外,整個程序遷移可能會導致額外傳輸消耗。

3 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

3.1 移動互聯網向IPv6過渡

目前由于IPv4地址短缺,移動節點一般只能獲取私有地址。移動互聯網網絡服務提升之后,將有大量高速網絡訪問需求,從而會面臨很多問題。運營商為爆炸式增長的移動設備提供網絡服務時,需要對有限公網IP地址進行多級網絡地址轉換(NAT),為CGN服務器帶來繁重負載。私有地址破壞了移動互聯網的端到端特性,直接影響網絡服務質量。而IPv6巨大的地址空間為移動終端成為互聯網上的獨立節點提供了支撐,在減輕網絡負載的同時又可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

3.2 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

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發展,具有智能感知、便捷傳輸、高效計算、綠色節能等特性的移動互聯網將會是物聯網的基礎。在感知方面,擁有眾多傳感器以及最新傳感技術的移動互聯網終端將成為物聯網的重要節點,成為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源節點。在網絡傳輸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接入方式、組網方式是物聯網所需的重要網絡技術,移動高速實時連接的網絡使得物聯網節點更好地進行數據傳輸,具有自組織、自管理特性的網絡令物聯網有更強魯棒性、穩定性。在信息處理方面,移動云計算令物聯網擁有更高效的處理能力,擺脫節點電量受限、計算能力受限等局面。在能耗方面,移動互聯網的定位、傳輸、能耗優化等技術均適用于物聯網,可降低物聯網網絡與節點能耗。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融合勢在必行。

4 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基于互聯網技術但更注重移動特性與節點能耗,新的網絡技術、能耗優化技術使其終端移動性支持更加完善。在后續發展中,IPv6過渡、與物聯網的融合將會令移動互聯網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產生更大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許志遠, 李婷, 王躍. 移動互聯網白皮書 [R]. 北京: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2013.

[2] 崔勇, 張鵬. 無線移動互聯網:原理、技術、應用 [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

[3] PERAHIA E, GONG M X. Gigabit wireless LANs: an overview of IEEE 802.11 ac and 802.11 ad [J]. 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11,15(3), 23-33.

[4] 何寶宏. 移動互聯網是第三代互聯網 [J]. 中興通訊技術, 2009,15(4):35-38.

[5] BLANCHET M, PIERRICK S.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visioning Domains Problem Statement [S]. RFC 6418. 2011.

[6] WASSERMAN M, PIERRICK S. Current practices for multiple-interface hosts [S]. RFC 6419. 2011.

[7] CUI Yong, WANG Xin, WANG Hongyi, et al. FMTCP: A fountain code-based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C]//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cau. IEEE, 2012:366-375. DOI: 10.1109/ICDCS.2012.23.

[8] QIAN F, WANG Z., GERBER A, MAO Z, et al. Profiling resource usage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a cross-layer approach [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CM, 2011: 321-334.

[9] BALASUBRAMANIAN N, BALASUBRAMANIAN A, VENKATARAMANI A. Energy consumption in mobile phones: a measurement study and implications for network applications [C]//Proceedings of the 9th ACM SIGCOMM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New York, NY, USA. ACM, 2009:280-293. DOI: 10.1145/1644893.1644927.

[10] SCHULMAN A, NAVDA V, RAMJEE R, et al. Bartend: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nergy-aware cellular data scheduling [C]//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w York, NY, USA. ACM, 2010:85-96. DOI: 10.1145/1859995.1860006.

[11] AGARWAL Y, CHANDRA R, WOLMAN A, et al. Wireless wakeups revisited: energy management for voip over Wi-Fi smartphones [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New York, NY, USA. ACM, 2007:179-191. DOI: 10.1145/1247660.1247682.

第11篇

[關鍵詞]無線移動通信 物聯網 應用 無線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2-0378-01

以4G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的無線移動通信,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除了在滿足用戶基本的語音需求以及多媒體服務需求之外,還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高效的科技服務。將無線移動通信技術與物聯網應用融合,更是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更好的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一、無線移動通信網絡主體結構的相關內涵

以4G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的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其主框架結構有無線終端、接入網以及核心網。計算機以及手機是現階段無線移動通信網絡主要的無線終端,更多的嵌入智能化芯片設備,是今后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在無線終端方面的發展趨勢。

接入網大部分功能的實現,基本是利用RNC設備來進行的。RNC設備會調度控制接入無線網的無線終端,例如手機,其調控作用通常利用管理無線鏈路、切換機制的實現以及處理無線終端的呼叫性等內容,得到充分體現。RNC設備在提供語音服務的基礎上,實現了數據傳輸的功能。

核心網主要由分組域、電路域、寄存器等組成。基于支持網關以及節點等設備構成的分組域,是使得構建無線系統網絡得到實現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實現管理其移動性,管理分組業務的會話以及計費接口等方面,分組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電路域在處理信令、接收消息、控制語音呼叫、計費語音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作用。在本地位置中,寄存器實質上是一種數據庫,其對象為本地用戶。寄存器的主要內容包括終端識別號、關于終端注冊的具體資料以及用戶信息資料等。

從層面上分析,移動網絡可以分為多層平面結構,主要有三部分:用戶平面,控制平面以及傳輸平面。傳輸平面對鏈路層數據開展差錯控制,承載應用層的多種協議,以及負責協議傳輸的信令等。用戶平面對用戶的多種信息需求起到承載、交互作用,包括對視頻、語音、分組等開展的相關業務。

二、物聯網主體結構的相關內涵

對物聯網的簡單理解可以為,通過互聯網,使物體與網絡有機聯接,形成可以產生信息交互以及通信效果的網絡。在射頻識別系統、紅外感應裝置、GPS等的作用下,對互聯網進行延伸和拓展,融合互聯網促成巨大的智能網絡。

物聯網需要對物體進行感知、識別、控制操作,這一目標要求物聯網需要具備多種特征:首先需要全面感知物體,可通過RFID或者二維碼技術等對物體信息進行隨時隨地的獲取。其次,利用可靠的傳輸技術,實現遠端識別。利用多種網絡模式與互聯網的融合作用,準確傳輸物體信息。第三,可控性。具體表現為對物體能開展分析和處理等操作,實現途徑主要為利用智能識別,通過計算機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等。這三種特征促成了物聯網的層次:利用傳感器開展操作的感知層;精準傳輸信號的網絡層;便于用戶操作的應用層。

物聯網的基礎是感應層。利用傳感器以及射頻識別技術,完成對物體的信息采集和發射識別,這也決定了感應層需要有感應節點以及接入網關。通過在感應節點設置識別器進行檢索識別操作。接入網關通過后臺處理經過傳輸層傳輸的基本信息,滿足用戶使用需求。

網絡層在準確傳輸傳感器所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處理操作,再將最終結果傳輸給應用層。網絡層一般需要數據庫的存儲功能,便于進行數據信息的傳輸,其次還需要具有網絡管理的功用。物聯網中進行物與物相連的重要部分就是網絡層,一方面需要進行對數據信息的識別,同時還要具備分析處理的多功能智能化平臺。

物聯網為用戶開展豐富服務功能,主要是通過應用層開展的。應用層為用戶提供了查詢信息、監控信息、控制信息等多種服務信息的訂制功能。應用層在物聯網逐漸發展的基礎上,應用領域也將更為廣闊。

三、無線移動通信與物聯網的應用融合方式

(一)無線物聯網的基本表現

通過移動方式,人們連接網j會更加方便。人們利用無線終端,借助無線移動網絡,進入物聯網,開展對物體的識別、監控以及管理,這是無線物聯網的基本表現。無線物聯網的主要應用領域主要為:通過手機等無線終端,進行物聯網數據庫的查詢。例如通過手機進入特定網址,查詢商品信息。利用無線終端,在網絡信息傳輸的基礎上,對部分地區的交通情況、醫院以及倉庫物流等區域,進行智能監控。除此以外,無線物聯網也可以應用于家電等領域,通過終端對具備相應功能的家電進行控制,設置其使用時間等。

(二)無線物聯網的實施模型探討

根據模型圖可以發現,無線物聯網基于互聯網開展活動,手機等移動終端,利用核心網,接入互聯網;物聯網有諸如智能監控、信息查詢等功能的網絡節點,在智能傳感器的基礎上,實現對于物體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在網絡層的傳輸作用下,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保證移動終端接入高速寬帶方式的方便和快捷,是構建暢通無線物聯網的基礎,同時,這也是無線通信技術在移動網絡方面未來的發展重點;利用密集的網絡節點,展示超市、醫院、倉庫等區域,通過對節點的設置,達到對目標進行監控處理的目的。最后,互聯網的存在形式以及應用深度,是無線物聯網得以形成的主要核心,實物在互聯網的聯接下,達到監控和處理的效果,使物體更加智能化。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在無線移動通信系統自身的特點下,預測其未來發展方向,更深層次的了解物聯網的基本主體結構,更好的實現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和物聯網的應用融合,更好的實現物聯網智能化,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參考文獻

[1] 鞠睿,朱玉華.無線移動通信以及物聯網應用淺析[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08:54.

[2] 吳浩.無線移動通信與物聯網應用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19:5205-5206.

[3] 陳雷.無線移動通信與物聯網應用探索[J].無線互聯科技,2015,20:7-8.

第12篇

摘要:隨著我國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用戶、高寬帶需求業務增加。在此背景下,產生巨大的互聯網數據,能源消耗嚴重,對互聯網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因此,提高網絡能源利用率,優化網絡能耗是發展無線通信的必然趨勢,需要采用合理技術,減少數據重復傳輸,提高網絡傳輸速度,降低傳輸能效。本文主要對概述目前互聯網能耗問題,介紹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并探究該技術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互聯網;高效能;傳輸技術;應用

隨著無線移動通信系統迅速發展,人們可利用無線通信下系統進行移動多媒體業務,為移動用戶提供高速寬帶無線傳輸、無線接入可能,為用戶生活、工作提供方便。但是,在網絡規模不斷擴大、用戶數量陡增情況下,無線通信網絡能耗劇增,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能耗排放,污染環境。目前,運營商、全社會高度關注網絡能耗污染問題,對綠色互聯網提出需求,明確能耗組成,優化互聯網傳輸,全面應用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實現互聯網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1、目前我國互聯網傳輸能耗問題

1.1 網絡能耗大

在全球能源消耗中,通信、信息產業每天產生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的CO2等溫室氣體,對環境、氣候造成嚴重影響。在電能消耗方面,每年全球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消耗約600億度電,且每年我國移動運營商消耗約200億度電,無線通信能源消耗嚴重[1]。同時,以太網接入點劇增,并有大量與之相連的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整個信息系統耗能量大。隨著能耗的持續增長,全球碳排放隨之增加,節能減排成為關注的重點。各國積極開展有關環境、氣候保護會議,共同商討如何節能減排,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我國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納入節能減排內容,并承諾與2005年相比,2020年CO2排放量降低4%。

1.2 系統設計不足

在我國創建節能型社會背景下,降低計算機設備、網絡設備能源消耗成為社會建設重點,需要運行商加強網絡系統設計,提高通信傳輸能力。然而在目前網絡系統設計中,存在冗余設計、超額資源供給問題,設計目標為保障通信暢通,忽視能耗問題,能源效率低。例如,在網絡空閑情況下,系統鏈路利用率低于5%,而在繁忙時間,利用率不足30%[2]。但峰值帶寬是決定網絡設備能耗的核心因素,在設備全天全速工作狀態中,用戶真正需要最高寬帶的時間較少,但設備能量消耗仍以峰值寬帶進行,造成大量能源浪費。因此,在網絡運行中,提出綠色無線通信概念,提高蜂窩移動通信網絡能量效率,注重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網路運營成本,降低寬帶通信系統能耗。

2、高效能互聯傳輸技術

2.1 邊緣網絡節能技術

邊緣網絡節能技術主要包括以太網節能技術和網絡存在性兩方面。其中,以太網是局域網組網的核心技術,傳統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為了實現高能效互聯網,以以太網休眠技術、變頻技術實現網絡節能。例如,在2010年9月,IEEE802.3az EEE相關標準被制定,在無數據傳輸時,休眠模式開啟,鏈路進入低能耗狀態,而當數據傳輸時,鏈路開啟,迅速傳輸新數據,工作示意圖如圖1。其中,在圖1中,Ts表示進入休眠所需時間,Tq為低能耗模式時間,Tr為刷新時間,而換新醒鏈路時間為Tw。在具體工作中,空閑時,以太網處于低能耗模式,能源消耗僅為正常模式的10%。在物理成的IPI協議下,EEE得以實現,且鏈路兩端設備在IPI模式下利用率低,低能耗模式切換靈活,保持鏈路狀態不變。

在網絡存在性方面,網絡邊緣節點禁用電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網絡的的時刻存在性,共享應用遠程管理、遠程登錄、P2P等資源。在具體工作中,網絡開始工作時,節點處活躍狀態,傳輸數據,而當節點空閑時,節點、之間進行狀態傳輸,之后節點進入休眠狀態,且在休眠期間,發往被節點的網絡報文被網絡存在截獲處理,清理被節點狀態,實現直接通信[3]。同時,在不同網絡層,網絡存在性處理路基不同。例如,在網絡層,支持IPv6、IPv4、ARP協議,并在一定情況下支持DHCP、IGMP。

2.2 核心網節能路由技術

對于鏈路及節點而言,其在核心網中利用頻率并不高,且在傳統網絡設計中,對峰值時間段出現的負載具有較多考慮,將網絡設備位置在峰值狀態。而由于網絡流量具有自身周期性,以天數自身表現計算,這樣,在低負載情況下,可讓一些不重要鏈路、節點處于低能耗模式,節約能耗,實現網絡的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核心網節能路由技術設計、應用中,節能路由器需要滿足電源模式、鏈路利用率、能源優化器等問題。例如,需要鏈路、路由器逐漸形成低能耗電源模式,合理處理不同電源的能耗開銷及轉換問題,降低電源使用率、浪費率。同時,全面結合網絡吞吐能力、鏈路利用率、組丟失率等建設評價模型、約束模型[4]。此外,建模能源優化器,確定鏈路頻率,關閉節點。如改變互聯網的拓撲結構,依據網絡負載、變化狀態,選擇具有能源面感性效果的網絡拓撲,確保網絡設備活躍數量聯系網絡負載,從而在負載下降時,使網絡設備處于休眠狀態,而負載提升使,加速設備工作運行。

3、高效能互聯傳輸技術的具體應用

3.1 依據能效比例計算理念,優化網絡能耗組成

實現綠色無線通信互聯網的核心理念是能效比例計算。該理念為互聯網設計提供新的方向,指的是系統能耗正比于工作負載,即在理想狀態下,網絡工作無負載時,能耗也幾乎不存在。在實際工作中,將整個網絡看做一個系統,網絡能耗相比于網絡負載,以整個系統為基礎進行能耗計算。同時,電源模型、能源優化器為實現高效計算的必要條件,以此為基礎組成、優化網絡能耗。例如,首先,利于變頻支持,優化設備、硬件層面,并自動實現鏈路變頻、流量聚合,感知流感,優化傳輸協議層面。其次,利用重尾分布規律,結合人們顯式、隱式訪問現象,將數據重復傳輸降低,節約流量,或用用廣播代替單播,進而將流量降低,降低能耗。最后,利用控制流量、數據通訊量特點,提高應用位置的感知能力,將網絡存在發放應用在網絡系統中,實現網絡優化[5]。此外,對無線通信天線、功放等耗能器件效率進行優化,優化基站偏置功率。

3.2 優化鏈路級能量

各類無線接入節點組成無線接入網,無線接入網的能耗幾乎均來自于基站系統功耗,因此在高能效互聯網設計中,應準確分析基站功耗結構、網絡能量效率、建模基站功率,確定傳輸相關功率。在此基礎上,優化鏈路級能量,由于天線效率、功放效率、饋線損耗等因素影響,基站射頻部分消耗較大功率,且其功率配置影響無線通信系統能力。因此,需要利用高能效傳輸技術,優化鏈路,優化整個無線通信系統,其具體應用依賴業務傳輸性能與功耗折中、無線資源與傳輸功耗折中。例如,為滿足用戶業務需求,提高無線通信系統服務能力,需要對系統中各指標進行優化。在傳統蜂窩網絡中,功率分配根據設備處理能力、網絡最大負載量所達到的最大傳輸速度確定,以此確保業務傳輸暢通,但是,低負載階段仍消耗大量功率,資源浪費。這樣,利用最小功耗代價、放松各性能苛刻要求,折中功率、業務,可有效提高傳輸能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運營商全面了解業務特性,分析無線資源功率分配情況,進而對各傳輸參數進行準確設置,實現網絡能量效率最大化[6]。

3.3 分配無線資源,融合多媒體廣播

對用戶無線接入競爭進行協同是分配無線資源的核心,根據用戶CSI對傳輸功能功率、無線信道進行合理分配,進而自適應無線鏈路,提高網絡傳輸容量。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提升、業務的豐富,網絡資源分配也需全面考慮用戶接入公平性、業務需求等因素。例如,OFDMA網絡利用用戶分集分配資源。而LTE系統充分考慮信道業務需求、“雙選”特性,利用資源調度方法優化無線資源。此外,移動多媒體業務被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支持,且多媒體業務請求的規律性明顯,因此,可基于用戶請求業務內容,廣播熱點業務,避免單播造成的重復傳輸[7]。融合廣播網、通信網,利用廣播網數據擁塞低、容量高、寬帶傳輸等特點,將熱點業務移交給廣播網絡傳輸,節省單播功率消耗。在此基礎上,還可融合WLAN、蜂窩網絡、終端短距離通信等網絡,集中、分布調度數據,基于業務特性、用戶分布對接入點進行合適選擇,減少傳輸距離。

4、結束語

隨著全球對網絡高能耗的關注,綠色節能網絡成為網絡系統研發、發展的主要方向。利用邊緣網絡節能技術、核心網節能路由技術,優化鏈路級能量、網絡能耗組成,進而合理分配資源,實現網絡資源的準確傳輸,降低資源浪費,實現能源消耗最小化,確保互聯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國強,林森,劉真等.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研究[J].通信學報,2012,33(5):158-168.

[2] 劉暉.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研究[J].硅谷,2013,(9):55,25.

[3] 陳軍.以太網節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科技信息,2013,(12):267.

[4] 肖瀟,陶曉明,陸建華等.基于高能效無線接入網的綠色無線通信關鍵技術研究[J].電信科學,2011,27(11):75-83.

[5] 王國璽.綠色無線通信的基站體系[C].//北京通信學會2012信息通信網技術業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12:187-194.

[6] 唐奕軍.上海貝爾倡導的高效能接入網絡[J].郵電設計技術,2010,(5):30-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竹山县| 周至县| 伊宁县| 盘山县| 龙海市| 深圳市| 祁东县| 酒泉市| 皋兰县| 托克逊县| 房产| 商城县| 鹤壁市| 滨海县| 灵石县| 城固县| 麻江县| 保康县| 界首市| 乌海市| 安西县| 菏泽市| 叶城县| 永靖县| 娄底市| 海安县| 宝清县| 新晃| 广宁县| 凤台县| 彩票| 临沭县| 阳原县| 灌阳县| 虹口区| 当雄县| 庐江县| 青阳县| 吉木萨尔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