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韓愈進學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韓愈;教育思想;成因;啟示
1 韓愈教育思想的社會成因
韓愈生活在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力由盛轉衰的時代。儒學正值日衰,佛道勢力則持續增長,以“仁義”為主要內容的儒家之“道”,遭到“絕仁與義,民復孝慈”的老子之“道”和“棄君臣,去父子,禁生養”的佛家之“道”的致命沖擊。唐朝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用來為鞏固其政治與經濟制度服務的。再加上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直到唐中葉以后,教育目的趨向功名利祿,而學校淪為“養士”的功能。
韓愈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為唐代統治者培植大批能自覺地繼承正統的封建倫理、道德及文化觀念,并為恢復和發展封建等級制度,建設統一、安定、繁榮的國家,“雖死滅萬萬無恨”的“俊良英才”。這種教育思想是中唐統治者力圖振興已呈衰微的封建統治的產物,它是在唐貞元至元和年間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表面卻呈現虛假太平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 韓愈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2.1 “仁智契合”的教學目的觀
從繼承先王之道出發,韓愈重視德行結合教育,強調志行合一,優于德行,將其與博學能文之文學才能、賢能安民之政治才能的培養結合起來,期望所育之才達到知行合體、美善相樂、仁智契合的和諧發展境界。
他將德育置于教育目標的主位,將儒家道統之仁、義、禮、智、信五德結合起來,以明先王之教為德育的主要內容,又以仁、義為其主導。韓愈重視德育,但并不忽視智育。他強調學的作用,他認定學習才能增進智慧,從而成為有用之才。他自身就一直致力于此:“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保ā洞鹄铖磿罚╋@然,在韓愈看來,刻苦讀書,遨游于詩書之中,是修養身心之良方。
2.2 “志乎古道”的教學內容觀
韓愈認為教育的內容,除了學習儒家所要求掌握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外,當然也包括經典要籍。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其所讀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與“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己矣?!?/p>
2.3 “勤學求精”的學習觀
1、學業的精進在于勤勉
關于學生如何“進學”的問題,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边@是他治學多年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先人治學經驗的總結。同時他還敘述了他自己為學之勤已達到“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地步。
2、在博的基礎上求精
韓愈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博與精的辨證關系。博與精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博,也就沒有精;沒有精,博就是一種大雜燴。韓愈一方面強調“貪多務得,細大不涓”。另一方面又要求講究精約,提出“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
3、把學習和獨創結合起來
韓愈認為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他贊成吸取前人的優秀成果,但反對沿襲剽竊。他主張萬事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能“抒言立意,自成一家心語”,從而達到“閎其中而肆其外”的境界。韓愈的文章能造語生新,風格獨具,自成一家,就得益于其能很好地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2.4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教師觀
韓愈認為無論地位高低、年齡長幼,誰掌握了道,誰就是教師。這和孔子“就有道而正焉”的思想一脈相承。學生“從師”,即“從師道”,是向老師學習其道。為人師,必須忠于道,必須傳道衛道;而傳道又是通過授業來實現的。所以衡量教師的標準:首先是“道”,其次是“業”。凡是具備了“道”與“業”的,就可為師。
2.5 “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師生觀
基于圣人無常師的思想,韓愈認為師生之間,教師并非時時、事事、處處都要賢于弟子,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者,即可為師?!暗茏硬槐夭蝗鐜煛保瞥龑處煹拿つ棵孕?,學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老師。而“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之為師標準,則要求做教師的要尊重學生,向學生學習,在某些不如學生的地方亦可以學生為師。
3 韓愈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韓愈是中國教育史上少有的既有豐富教育管理經驗,又有獨創性教育理論的教育大家。雖然他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往往被其文學的光芒所掩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教育思想將更加凸顯生機和活力。
3.1 “業精于勤”:對學生的啟示
大學是汲取知識的樂園,在這一方樂土上本該有一批寓教于樂的教師和一群求知若渴的學生。然而,現實卻讓我們很無奈,“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現象比比皆是。韓愈在《進學解》中指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边@句經典名言道出了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時至今日,仍有著很大的價值。
3.2 “精于傳道”:對教師的啟示
教師的基本任務,“傳道”、“授業”、“解惑”。在今天,教師首先要教授學生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的過程中所提到的疑難問題。其次,還要教授學生動手能力,勞動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在教師的標準方面,在提倡“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教師本身的素養要求更是嚴格了,尤其是師德建設。
3.3 “師弟子平等”:對師生關系的啟示
對于大學師生關系的建設,梅貽琦曾說過:“從師受業,謂之從游?!奔唇⒁环N“游于圣人之門”式的師生關系。他的這種“從游”的師生關系正是來源于韓愈通過通信、交游、個別輔導等形式指導后學。當下,我國要培養優秀人才必然離不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1、為人師表?!暗赂邽閹煟碚秊榉丁保處煹慕虒W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道德都是學生模仿的榜樣,它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道德品質和審美修養的培養。
2、加強溝通與交流。一個溫馨的電話、一段傾心的交談,都有助于師生情的建立。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科研學術,還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動態。
3、教師要完善自我。教師只有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補充新鮮血液,才能正確地給學生以指點,學生才會因教師無形的人格魅力、淵博的知識而樂于與教師交往,并在教師的身教影響下樂于求知,積極探索。
4、積極關注、賞識和贊美學生。學生的進步要得到教師及時的鼓勵和贊揚,教師可以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施“情感管理”。
學史以鑒今。在教育事業大力改革和發展的今天,我們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為了“溫故而知新”,在繼承中發展。韓愈的積極教育思想,特別是通識教育觀、平等師生觀、創新學習觀及終身教育觀等無不對現代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守仁.韓愈敘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劉d.舊唐書?韓愈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韓愈.韓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邱華荃.韓愈“師說”探析[J].育達學院學報,2004,(8).
2015年是科舉制度廢除110年的日子,一般人對科舉制度的認識是,古代一種選取官員的制度,誰寫文章寫得好,誰就能夠一路高升。但其實它是一種特別精巧、復雜的綜合智力測驗,不像表面看得那么簡單。比如八股文,其實很復雜,很難寫好的。
在今天我們看古文幾乎等于看外文一樣,文言文跟白話文的區分,是現代中國跟古代中國一個標志性的分水嶺。要讀懂文言文,對于今天的人來講有點難度。很多觀眾抱怨,為什么我不多講講中國的古代經典?
今天我們來認識古文,給大家推薦一部書,是兩三百年來無數讀書人拿來當古典文章入門的書:《古文觀止》不同于我們今天以為的“古文”是指古代用文言文寫的文章,《古文觀止》的編者吳楚材、吳調侯兩叔侄所講的“古文”,它最核心的是指唐宋家所帶領的古文運動,它所建立的“古文”意義。
韓愈跟柳宗元,他們提倡古文,不只是文章文學要寫得好,要恢復到以前那種比較樸質、比較簡潔、比較優雅的古文,而且還應該要振興“文”后面蘊藏的一種中國古典的、原始的、剛健的儒家精神。
韓愈生活的年代是中唐,“安史之亂”過后,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他看到天下禮崩樂壞,重建這一切要從“文”開始。他們真正想復活的是古典里面,那種儒家為主的中華文明骨干精神。
浩然正氣,盈塞于天地之間
你看韓愈寫柳宗元那篇墓志銘,柳宗元自己官途已經很糟糕,但為了好友劉禹錫,他跟皇上提出:我替他去那個地方。他不怕得罪皇上,韓愈夸他“士窮節乃見”。
韓愈在《進學解》用問答體的方法,假裝有一個弟子嘲笑他:老師,你看你的文章寫得好,學問做得大,做人品德又好,樣樣事兒都做得好,但做官不會做,做人不會做,搞得你現在仕途這么糟糕,你還跟我們講什么“業精于勤而荒于嬉”,你算了吧,哈哈哈!
韓愈說:當年孔子講一句話就是圣賢的話,做一件事兒就是圣賢的典范,但是你看他的遭遇:老死在路上。古來圣賢里面,真正在人生事業上做到成功的沒有幾個,但為什么他們仍然值得學習?
我們不應該理會仕途遭遇的命運如何,要始終有個真精神把握住,就像韓愈,他不怕得罪皇上,該說的話直接對他講,蘇軾說他是“勇奪三軍之帥”,這叫骨氣,這叫中國士大夫、傳統讀書人的節義。
這個才是儒家的真精神,是國學的真精神。今天大家講國學熱,常教大家背《弟子規》?!兜茏右帯繁砻嫔辖檀蠹业氖且惶状蚬怨耘频牡览恚覀兲菀装阉兂神Z化老百姓的工具,但不要忘了支撐這套東西的是剛才我講的這股氣。
關鍵詞:漢;唐;荀子;荀學;禮論;人性論
中圖分類號:B2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118-04 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后一位儒學大師,他在世時曾三為祭酒,并周游多國,在學術上、政治上有著很高的地位。根據《荀子?堯問》篇中記載,時人或以為荀子不若孔子,其弟子申之,以為荀子與孔子齊賢??梢?,荀子生前或逝世不久,就發生了一場關于荀子地位的爭辯,只是這一爭辯是將荀子與孔子比較而已。秦漢以降,學者則多將荀子與孟子比較,或兩者同尊,或尊此貶彼,又或兩者皆貶,概言之,都站在各自的學術立場乃至政治立場上對其品評。本文擬對兩漢至唐代的荀學發展作一概括,以揭明漢唐時期荀學的嬗變結構及其發展特點。
一、兩漢荀學的嬗變與特點
秦漢肇興,孔孟荀之學俱得以傳。西漢司馬遷作《孟子荀卿列傳》,表彰孟荀之功,后世稱之為“孟荀齊號”,以說明司馬遷、孟、荀同尊之意。雖然司馬遷在《孟子荀卿列傳》中“太史公曰”部分只提及孟子絕惠王言利之端,于荀子則無所言辭,這似乎說明司馬遷在孟荀之間更鐘情于孟子之學,此傳似乎亦以孟子一人為核心;然而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概括其作是傳之緣由云:“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1],“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兩句指稱孟子,“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則指稱荀子,且這里司馬遷將荀子之功列于孟子之前,這亦可見出其對荀子之學更為關注。因此,司馬遷作是傳,并不能說明其更鐘情于孟子,綜合來看,乃是荀孟并重。除太史公外,劉向《孫卿書錄》稱董仲舒“作書美孫卿”,可知董仲舒亦尊荀。劉向本人也贊揚荀子:“惟孟軻、孫卿為能尊仲尼”,“孟子、孫卿、董先生皆小五伯”,“如人君能用孫卿,庶幾于王”,可見董仲舒、劉向皆荀孟同尊。除此之外,陸賈、賈誼、班固、王充、徐等人亦重荀子,其學亦與荀子甚有關聯。此點學界多有論述,不贅。
漢儒除有孟荀齊號、荀孟并重的代表人物,還有尊孟貶荀的儒者,其以揚雄為代表。揚雄將孟子從“諸子”之范疇中超,認為孟子的地位在包括荀子在內的諸子之上;后來的韓愈和部分宋儒獨許孟子以道統地位,似乎與此有著某種思想關聯。并且揚雄認為荀子與思孟是“同門而異戶”,[2]雖然還是認可荀子在儒門之中,但已與孟子這一正宗的儒學主流相異而處了。
雖然有揚雄之尊孟貶荀,但在漢儒的思想世界中,荀孟同尊無疑被更多儒者所接受,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荀子的影響比孟子要更大。漢代荀學的特點,集中而言有兩點:其一,重視荀子禮論等外王學;其二,對荀子人性論多采取包容態度。關于前一點,司馬遷作《禮書》、《樂書》,皆有采于《荀子》之《禮論》、《樂論》,[3]上引司馬遷贊揚荀子之語也有“明禮義之統紀”的說法;賈誼亦主要繼承并發展了荀子之禮學;徐《中論》在《法象》、《貴言》、《審大臣》、《亡國》等篇中引述的荀子之言,亦多集中于其禮論與君臣論等外王學方面;這些都可以看出,漢儒多是從禮論等外王學的角度推尊荀子的。關于人性論,漢儒有著諸多分歧,單以王充在《論衡?本性篇》中所述及的就有陸賈、董仲舒、劉向等幾種人性學說,再加上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可謂各有說辭、莫衷一是。雖然王充評價荀子人性論是“未為得實”,并記載了劉向對荀子人性論的非議,但王充本人也直言“性惡之言,有緣也”,認為荀子人性論中亦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其他漢儒諸如董仲舒、劉向、揚雄等,雖論性各執一詞,但有個明顯的特征,即他們都不是完全的性善論者,而這,恰恰為他們對荀子人性論的包容提供了依據。綜合這兩方面,漢儒在外王學上推尊荀子,且在人性論上兼采孟荀,這些都使得荀子在漢代之地位得以與孟子齊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有高于孟子的傾向。
二、魏晉至隋荀學的嬗變與特點
魏晉時期,荀學仍然沿著內外兩個向度發展。內在人性論方面,仲長敖作《性賦》,此處之“”乃查對、審查之意,見題知義,仲長敖此賦意在審查、檢視人性。就人性而發議論,先秦漢魏皆有其說,并不算新鮮,但仲長敖這篇賦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專門挑出荀子人性論作為檢視對象。在《性賦》中,仲長敖對荀子人性論做了許多歪曲,這主要表現在:其一,他將《荀子?王制》提倡的“人最為天下貴”的人貴論歪曲為“裸蟲三百,人最為劣”的人劣論[4];其二,他將荀子性惡禮偽相互配合的完整理論系統割裂為只有性惡而無禮偽的片面理論,這樣,荀子的人性就變成了一個無禮義助其提升的光禿禿的惡,這顯然不是荀子的本意;其三,他將荀子的性惡論與李斯、韓非相聯系,認為李斯、韓非皆因受到荀子性惡論的影響而走向法家,這為后來的一些宋儒將弟子之過歸罪于荀子性惡論提供了理論源頭。賦中李斯、韓非對荀子言:“夫子之言性惡當矣”[5],其實,這亦說明仲長敖并未深及法家人性論之精髓,法家并非視人性為惡,至于韓非對荀子人性論的評價,單從相關文本中亦未見其有任何褒貶態度,因此,仲長敖在此賦中虛構的對話故事,無論從歷史事實上還是從思想脈絡的關聯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魏晉時期荀學的另一個向度是有關外王學方面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荀子提出的肉刑論的討論。漢文帝時期廢除肉刑,后班固著書認為應當恢復。至曹操時亦欲恢復,孔融作《肉刑議》,以為不可。傅干亦作《肉刑議》,提出“肉刑之法,不當除也”,“荀卿論之備矣”,主張重置肉刑。[6]曹羲則作《肉刑論》反對恢復,其言:“夫言肉刑之濟治者,荀卿所唱,班固所述”,“固未達夫用刑之本矣!在上者洗濯其心,靜而民足。”[7]曹羲不同意荀子提倡的治世刑重、不該以象刑代替肉刑的觀點,他認為只要統治者保持心靈清凈,根本就用不著肉刑。東晉張華作《博物志》,申述荀子之志云:“肉刑,明王之制,荀卿每論之”[8],無疑肯定了荀子的用刑論。
南北朝時期的梁孝元帝蕭繹云:“楚人畏荀卿之出境,漢氏追匡衡之入界,是知儒道實有可尊!”[9]( 《金樓子》卷四)梁孝元帝由荀子而思及儒道之尊貴,由此可見其對荀子亦甚為尊敬與推崇。北齊思想家劉晝也尊崇荀子,其云:“儒者,晏嬰、子思、孟軻、荀卿之類也”,將荀子與思孟并列為大儒。劉晝之尊荀的原因,在于其提倡儒家之禮教:“今治世之賢,宜以禮教為先”[10];其尊禮教這一點正好與荀子之重禮思想相合。
隋朝大儒王通對《荀子?修身》所言的“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頗為稱許,認為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有以自守”了。[11]除了稱許荀子此語,《中說》與荀子思想有契合之處亦甚多,諸如:“居近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12]此與荀子之重學思想相合。再如:“禮,其皇極之門乎!其得中道乎!”[13]此與荀子之重禮思想相合,且王通將禮與中道聯系起來,這與《荀子?儒效》所說的“曷謂中?曰:禮義是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荀子與王通二者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實際上,王通心目中有的仍是“周孔之道”而非“孔孟之道”,其云:“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兇”[14],揚孟抑荀的做法在王通那里并不存在。若說王通與荀子有不合之處,則主要體現在人性論上。王通云:“以性制情者鮮矣,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者”[15],王通雖未明確表示性之善惡的立場,但從此處的性情二分、以性制情思想來看,其與荀子以情論性之理路相異。綜合而言,王通思想與荀子有同有異,但總體上王通還是對荀子有所尊崇的,至少未發生揚孟抑荀的情況。
魏晉至隋朝這一階段的荀學的特點是:其一,荀子地位總體上仍受重視與肯定;其二,在外王學方面,不斷繼承荀子的重禮思想,但對荀子的用刑論有所爭議;其三,在人性論方面,對荀子有所貶損,無論是仲長敖對荀子人性論有意無意的曲解,還是王通與荀子人性論的不合,都大大削弱了荀子人性論的正面影響,甚至將其導向了負面,這為后來宋儒借人性論貶荀開了端倪。
三、唐代荀學的嬗變與特點
隋末戰亂頻仍,李氏父子定鼎中原,唐朝乃立。唐初,荀子之言廣為君臣引用,以作為實踐治道之借鑒。唐代中后期,柳宗元、劉禹錫等繼承并闡揚了荀子的天人之分說,從天人觀上發展了荀學。除此之外,唐代荀學中值得注意的尚有以下幾點:
其一,由韓愈肇端的對孟荀地位的爭議。一般認為韓愈尊孟而抑荀,這其實只是大略之說,其間仍有曲折須待辨明。貞元十四年(798)韓愈作《讀荀》,該文指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16],將孟子與荀子、揚雄分為兩個等級,但仍對荀子甚為稱許。貞元十七年(801)韓愈作《送孟東野序》,文章云:“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17],則將孟荀并稱,并認為孟荀皆體現“道”。作于貞元十九年(803)至貞元二十一年(805)之間的《原道》,首次提出了嚴格的道統論,認為儒家道統自孟子死后便“不得其傳焉”,又言:“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18]。這就明確地將荀子從儒家道統中清除,標志著孟子與荀子的地位拉開了實質性的距離。但細察此后的韓愈作品,并沒有一直貫徹這種貶低荀子的做法,這一點可在韓愈作于元和七年(812)的《進學解》中得到很好的說明,是文云:“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19]在這里,韓愈又稱孟荀皆臻圣人之境,與《原道》中表現出的那種荀子不入道統的嚴苛有著極大的殊異。至韓愈晚年于元和十五年(820)作《與孟尚書書》,又直言孟子之后無人接續其事業,這就又重申了《原道》中的道統思想。由上分析可見,韓愈對荀子的評價,有著荀不及孟與荀孟同尊這兩種態度,且兩種態度交織在一起,此消彼長,糾結纏繞。通常,韓愈在論及自身與時人的現實境遇時,往往采取荀孟同尊的態度,這體現在其《送孟東野序》及《進學解》中;而在論及儒家應對佛老的挑戰時,往往采取荀不及孟的態度,這體現在《原道》及《與孟尚書書》等文中。因而我們可以認為,韓愈在爭取儒家文化正統的意義上更加推崇孟子,但在肯定其立身行事作為后世表率的意義上卻荀孟同尊。后儒往往只看到韓愈對荀子的前一種態度,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其后一種態度,這至少是不全面的。
在韓愈作《原道》以表荀不及孟之意的同時,時人楊在荀學史上第一個為《荀子》作注。他將孟荀并稱,皆許以“名世之士”、“王者之師”,且先荀后孟而言“荀、孟贊成之”[20],這甚至有將荀子超拔于孟子之上的意圖。依周熾成先生的高見,楊在寫此序時“很可能看過韓愈的《原道》”,其文亦“很可能是針對韓愈的”[21]。若此說為真,那么楊分明是論證荀子與孟子一樣地傳續儒家之道,也分明是對韓愈在《原道》中將荀子清除于儒家道統之外的行為給予回應。
其二,對荀子人性論的評介,及對荀子與李斯、韓非之間關系的看法。唐代集中對孟子、荀子及揚雄之人性論進行比較評介的代表人物有韓愈和其弟子皇甫,以及杜牧。韓愈作《原性》,提出性三品說,認為孟、荀、揚三子言性都是不全面之論。其弟子皇甫作《孟荀言性論》,先以其師韓愈的性三品說評價孟荀之人性論皆為“一偏之說”,但最終又認為“軻之言,合經為多,益故為尤乎!”[22](《皇甫持正集》卷二)最終判定孟子言性優于荀子。杜牧作《三子言性辨》,在經過一番論述比較之后,他的結論是:“荀言人之性惡,比于二子,荀得多矣”[23],則是判定荀子言性優于孟、揚。
自從晉代仲長敖將李斯、韓非與荀子人性學說串聯起來論述之后,唐代有了將李斯所犯焚書坑儒等過錯歸罪于荀子的說法。陸龜蒙即云:“不知不仁,孰謂況賢?知而傳之以道,是昧觀聽也。雖斯具五刑,而荀卿得稱大儒乎?吾以為不如孟軻。”[24](《甫里集》卷十八)陸龜蒙認為如果荀子看不出李斯是不仁之人,還把儒道傳給他,最終反而戕害儒道,這說明荀子并非賢人;如果荀子知道李斯是不仁之人而傳之以道,這就更證明了荀子的過錯。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都可以斷定荀子不是什么大儒,無法與孟子比肩。不過也有試圖為荀子雪冤的,與陸龜蒙同時的林慎思即云:“韓非、李斯,昔師于荀卿也,后行其道則反于荀卿焉,是師其運動也,清濁豈由于荀卿乎?”[25](《伸蒙子》卷下)林慎思否定弟子之得失與其師有必然聯系,他以孔子學于老子而后又超越老子為例來說明弟子之得與其師無必然關聯,又以韓非、李斯學于荀子而后卻悖于荀子為例來說明弟子之失亦與其師沒有關涉。
其三,對荀子兵論、非相論的褒揚與繼承。道教思想家李筌對荀子兵論甚為欣賞,他贊揚《荀子?議兵》中提倡的“仁人之兵”思想,指出:“兵非道德仁義者,雖伯有天下,君子不取”,“唯荀卿明于王道而非之” [26],(《太白陰經》卷二)認為用兵應以仁義道德為其依歸,在用兵論上繼承了荀子。此外,杜牧則接受了荀子對相術的批評,他專作《論相》一文,論證相術之虛妄,其云:“余讀荀卿《非相》”,“知卿為大儒矣”[27],這在非相論方面繼承了荀子。
由上可見,唐代荀學中仍然存在著尊荀與貶荀兩種路向,尊荀派對荀子推崇,貶荀派則更尊奉孟子。唐初君臣與柳宗元、劉禹錫、李筌、杜牧、林慎思等人是尊荀一派的代表人物;韓愈則尊荀與貶荀交織并進,最終傾向于貶荀,其貶荀態度影響到皇甫、陸龜蒙等人。從這些可以知曉,尊荀派勢力在唐代仍然十分巨大,他們在荀學的一些重要領域都與貶荀派有著交鋒,雙方各執其說,很難說有絕對優劣之分。但唐代卻是荀學的重要轉型期,因為在這一階段中,韓愈建立的道統論將荀子清除于其外,這就將孟子與荀子之間的地位拉開了實質的距離,韓愈此舉也成為了隨后而起的宋學家們以道統為依據而掀起猛烈貶荀浪潮的濫觴。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314頁。
[2]李守奎:《揚子法言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頁。
[3]陳桐生:《〈史記〉與〈荀子〉》,《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5][6][7]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5、972、981頁。
[8]范寧:《博物志校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頁。
[9]孝元皇帝:《金樓子》,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10]傅亞庶:《劉子校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20、522頁。
[11][12][13][14][15]鄭春穎:《文中子中說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10、116、8、171頁。
[16][17][18][19]韓愈:《韓昌黎全集》,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183、277、174、188頁。
[20]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51頁。
[21]周熾成:《漢唐孟荀影響之比較新論》,《中山大學“漢唐盛世與漢唐哲學精神”會議論文集》2008年版,第180頁。
[22]皇甫:《皇甫持正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23][27]何錫光:《樊川文集校注》,巴蜀書社2007年版,第573、541頁。
[24]陸龜蒙:《甫里集》,四部叢刊景黃丕烈校明鈔本。
1、力挽狂瀾,漢語成語,拼音是lìwǎnkuánglán,比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并且扭轉乾坤、反敗為勝。出自唐·韓愈《進學解》。
2、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3、示例
乾坤蒼莽正風塵,~仗要人。清·丘逢甲《嶺云每日樓詩鈔·村居書感次崧甫韻二首》
(來源:文章屋網 )
區曲和工可以組成的成語只有異曲同工。
釋義:異,不同的;工,細致、巧妙。意為曲調不同,卻同樣美妙。借以比喻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論一樣精彩或不同的事情產生同樣的效果。泛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樣好。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指一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近義詞:不約而同、殊途同歸、不謀而合。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語文教學;貫穿故事;故事效應
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故事,勢必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講究教學策略,設計內容豐富的小故事,牽引學生自由地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該如何上成為教育界探討的焦點問題。那么,語文課該如何上?如何呈現自己“別樣”的精彩呢?教學中我不斷研究、反思,摸索出了一些適合常態課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勉。
一、借故事,引導感悟
故事,永遠是孩子們聽不厭的。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課堂便會呈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講述《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時,文中有一段:“媽,我在這兒呢?瞧――”,我引導學生讀句子說感受。有的學生讀出了法布爾的高興,有的學生說:“法布爾找了好幾天找到了很興奮。”我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想象一種動物棲息的不固定性。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又問學生:“同學們,從這里你認為法布爾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的說:“我認為法布爾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庇械恼f:“我認識了一個持之以恒的法布爾?!睂W生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并借題發揮:“是啊,法布爾有一種不舍棄、不放棄的精神,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鍥而不舍”。此時,我靈感一發,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從內心深處理解這個道理――講故事,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于是我接著說:“在湖南一個偏遠的山村,有一位農民,為了尋找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靈蛙后裔,堅持搜尋三十多年。每天他都會提著一個水桶上山……”從學生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除了對故事感興趣,還喜歡上了這樣的語文課。
二、借故事,深入主題
讓故事在課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應講究“心術”策略。故事要在適當的地方講,恰當的時候收。有時我還會用故事吊學生的胃口,讓課堂之間像說評書一樣環環相扣。在學習《推敲》一文時,講到“賈島遇到韓愈儀仗隊,韓愈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與他一同推敲”,下課鈴響了,于是,我說:“同學們,今天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賈島遇到韓愈,賈島沒有受到韓愈的責罰,還幫他推敲,可是,由于賈島太執著于字句的斟酌,他又一次闖入了儀仗隊,這次就沒有這么幸運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學生眼巴巴地望著我說:“想!”“想知道后事如何,下節課再講?!?/p>
可想而知,學生在故事的驅使下對下節課充滿著期待。而補充的故事會讓學生對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深化了主題。
三、借故事,拓展延伸
新課標理念下,語文課堂要求做到課內外知識鏈接。那么,如何更好地達到課內外知識貫通,提高學生的素養呢?我認為還可以適當地講述一些生動、鮮活的小故事,加深學生的理解感悟。如,《金蟬脫殼》一文中,作者對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如此細膩,文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鉆、仰、撲、抓住、抽……”我說:“文中作者是偷偷觀察不想被蟬發現,所以無法觸摸金蟬,如果作者能描寫出觸摸金蟬的感覺會更妙。同學們想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感覺嗎?”學生聲音特別洪亮地說:“想!”“老師小時候捉蟬時,每每看到剛脫殼的蟬,我都會小心翼翼地把蟬放在手心里,摸一摸,涼涼的、滑滑的、嫩嫩的,比剛剛出生的嬰兒的皮膚還嫩”,我邊說邊在手心里做撫摸的動作。我撩起眼簾,發現學生正雙目圓睜,張著嘴巴,不時發出“哇”的驚嘆聲。我知道學生心中有驚訝,有羨慕,更多的是期待。課堂結束時,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捉蟬的經歷,由于學生多數生活在城里,這種體驗很少,即使有幾個舉手發言的,也不能說出體驗中的趣事來,于是,我故意賣關子,說:“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小時候捉蟬的趣事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聽好了,老師小時候可調皮了。蟬臨出洞前,總要用前爪輕輕劃開一個小洞,與螞蟻窩的大小相等,但又不同,螞蟻窩是圓的,而蟬是不規則的,由于我經常捉蟬,一眼就能認出哪是蟻穴,哪是蟬洞”(此時,學生臉上,個個流露出佩服極詫異的表情)“有時候我會把沒有蟬的洞再做一遍,先蓋一層硬土,再撒一層軟土,用手來回掃一掃表面,然后用一根細小的木棍捅一個小眼,最后悄悄地躲在一旁看誰會上當。當有人喊出‘這一個’再興致勃勃地挖開洞時才知道上了當,便失望地走了?!睂W生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就這樣,一堂生動的課在學生的笑聲中結束了
可想而知,當學生回家捉蟬時,會把我的這種經歷作為借鑒,也一定會寫出不一樣的體驗來。
尊重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精選篇】
1.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2. 學至乎沒而后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3.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4.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茍子》。
5.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6. 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7. 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圣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8. 無論哪里,原則的基礎就是傳統。——美國
9.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 ——(清)王卓《今世說》
10. 若要好,問三老。 ——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11. 古老的種子,沱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泰戈爾
12.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3. 貧而無謅,富而無驕。——子貢
14. 這種落于俗套的高貴和風雅是再平庸低劣不過的。——雨果
1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6. 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茍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么傳統就一無可取。——艾略特
17.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楊雄《法言·學行》。
18. 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宋)劉過《湖學別蘇召叟》。
19. 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學。 ——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尊重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熱門篇】
1. 君子隆師而親友。 ——《荀子·修身篇》。
2.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3. 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佚名
4.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5.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6. 不師者,廢學之漸也。 ——《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
7. 傳統是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極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毀。——恩格斯
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9. 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10. 疾學在于尊師。 ——《各氏春秋·勸學》。
11.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12.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孟子
13. 謙遜是美德的色彩。——提奧格尼斯
14. 師道立則善人多。——《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
15. 讓一得百,爭十失九。——馬克
16. 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王符《潛夫論·贊學》
17.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唐〕韓愈《師說》。
18.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天子章》
19.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20.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尊重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經典篇】
1.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2.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4.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6.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7.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記·學記》
8.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9. 最革命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最古老的傳統的人。——羅曼·羅蘭
10.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11. 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12. 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1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14.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5.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16.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17.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8.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19.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20.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看了“尊重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的人還看了:
1.尊重傳統文化的名言
2.關于尊重的名人名言
3.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言警句
4.傳統文化名人名言
1、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T葛亮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では蟆?/p>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
4、有志者,事竟成?!逗鬂h書·耿m傳》
5、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苤病顿洶遵R王彪》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
8、有志者事竟成?!逗鬂h書·耿列傳》
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盾髯印駥W》
1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長歌行》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缎挛宕贰ち婀賯餍颉?/p>
12、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陡裱月撹怠ぬ幨隆?/p>
13、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14、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矶耸?/p>
1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櫻孜?/p>
1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魏徵
17、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18、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峨x騷》
19、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肚f子·漁夫》
20、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墩撜Z》
2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逗鬂h書》
22、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髯?/p>
2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
24、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2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娊洝ば⊙拧?/p>
26、天才不會毀于他人,只會毀于自己。——博斯威爾
27、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睹献印じ孀酉隆?/p>
2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鬃?/p>
29、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懹?/p>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鸥Α锻馈?/p>
31、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3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3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謩t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病栋遵R篇》
3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秴问洗呵铩ふ\廉》
36、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7、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队査走z規》
38、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恫肪印?/p>
40、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U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41、沒有受過教育的天才就好比埋在礦石中的銀子。——富蘭克林
4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峨x騷》
4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墩撜Z》
44、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4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4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
47、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列別捷夫
4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諟Y明
49、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蛾套哟呵铩?/p>
5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睹献印?/p>
51、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U照
52、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端疂G傳》
53、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斞?/p>
54、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妒酚洝せ袀鳌?/p>
55、丈夫不報國,終為貧賤人?!惞б渡浠⑸涫^》
56、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軐W《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5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盾髯印駥W》
58、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疬t
5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6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懹巍恫∑稹?/p>
6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6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6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兑捉洝?/p>
一、優化小組,在合作中發展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的理念之一。語文復習內容多、跨度大,教師沒有時間帶領學生逐一復習。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要求,我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自主選擇復習內容,并找出合適的學習方法,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可以彌補教師分身乏術、不能面對各個學生的差異與不足,盡可能實現大多數學生的發展目標。比如復習文言文時,不能簡單依靠死記硬背,而是把整個班級劃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擔一課,由小組成員負責課文的分析、整理、命題、解疑答難等,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
有一次,某討論小組提出疑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韓愈最后叫董邵南去吊望諸君之墓,用意何在?我于是帶領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得知“望諸君”指樂毅,趙國人,因為不被趙國重用,后來投靠燕國。此后,趙王轉而開始重用他。因此,韓愈的用意是以此安慰董邵南,勸他不必太過在意,說不定也會像樂毅那樣,最終被朝廷重用。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課堂上,學生們或在黑板上出題,或直接提問,都可以夯實文言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語文試題趨于多元化,彈性較大,致使很多答案不能做到絕對和統一。通常,我會讓各小組說出不同的答案,再討論所有答案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比較、融合、修正,制定統一答案,最后對照教材中的正確答案。有時,學生們也會改動教師提供的答案,這樣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在這種多向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受益者。
二、注重積累,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其形成過程就是習慣養成,以及強調語言和文化不斷積累的過程。朱熹曾說:“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注釋,成誦精讀?!敝袊鴤鹘y的語文教學尤為注重積累,現代語文教學也不能例外。正是平時缺少必要的積累,致使語文成績不易提高。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習慣。
在每堂課最初的三分鐘,語文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積累活動,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可以實施一分鐘演講比賽,一個循環完畢,評出“最佳演講家”。此外,還可以倡導學生每天收集一條名言佳句,利用這三分鐘集體背誦,或讓學生獨立創作。要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使其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學生可以在課前大聲朗讀作品,培養文字的語感和語境,提升領悟文字魅力與內涵的能力。
三、發展個性,建立師生民主的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要致力于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鍛煉、提高、創新的有效平臺?!?/p>
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勤奮好學,他的藝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著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所有的舊書攤也未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18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10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侯寶林正是憑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毅力,才成為一代相聲藝術宗師的。
分析:語言人師侯寶林以他的行動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要勤奮好學,二要持之以恒。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晉 陳壽 《三國志.魏書》)
業精與勤,荒于嬉。(唐 韓愈 《進學解》)
讀書勤乃有,不勤腹中虛。(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戰國 荀況 《荀子.勸學》)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南北朝 顏之推 《顏氏家訓》)
話題:“成功來自勤奮”“學習成就天才”
2、無腿飛行將軍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阿列克謝?梅列西耶大的飛機被擊落,他在雙腿受傷、凍壞的情況下爬行了18個晝夜,最后同到自己的陣地。雙腿截肢后,他經過鍛煉,重又駕駛殲擊機作戰。他很重視人的體育積極性,這種積極性對健康和精神狀態都是不可缺少的。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喜歡運動,喜歡劃船,踢過足球,當過守門員。他停飛后每天早晨拼命鍛煉。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預防感冒。
分析:對于一個雙腿截肢后又重回駕駛室的人來說,那絕對是一個奇跡。奇跡的發生需要一個支撐點,那就是毅力。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梁啟超
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巴爾扎克
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貝多芬
很清楚,前途并不屬于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于那些一旦決定之后,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羅曼 羅蘭
話題:“真正的殘廢”“毅力”
3、一次成功就夠了
以下是一個人一生的簡歷:5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14歲時,他從學校輟學,開始了流浪生活: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了軍,而軍旅生活也是處處不順心; 18歲時,他娶了個媳婦,可只過了幾個月,媳婦就變賣了他所有的財產逃回了娘家;他曾通過函授學習法律,可不久又放棄;后來,他賣過保險,賣過輪胎,還經營過一條渡船,開過一家加油站,但都失敗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館的主廚和洗瓶師,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館,他又失業了;時光飛逝,眼看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而他仍一無所有。65歲那年,郵遞員給他送來了他的第一份社會保險支票,他用這105美元保險金創辦了自己的一份嶄新的事業。 88歲高齡時,他的事業終于大獲成功。他,就是肯德基創始人——哈倫德?山德士!
分析:一輩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機會,你就會成功;如果你放棄追求,再多的機會,你都不會成功。
話題:“挫折是一筆財富”“困境與成功”
4、海爾的啟發
在許多國人眼里,海爾這個成功企業已經很強大、很了不起了。然而,一位跟蹤報道海爾多年的記者卻說,在他接觸到的諸多企業中,海爾的“憂患意識”是最強的。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個16年平均年增長速度達81.6%、年銷售收入已突破400億元、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都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能有這樣的意識,很值得我們深思。按照張瑞敏的說法,他們進軍中國的戰略非常簡單?:贏家通吃。他們的目標就是不給你留任何一點市場和地盤。毋庸諱言,我們的許多企業,不要說弱勢企業,就是像海爾這樣的佼佼者,與世界500強相比也還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絲毫放松和懈怠。實事求是地正視挑戰的嚴峻性,充分估計到競爭對手的力量和困難的一面,向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這樣才較為有益,而較少有害。
分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海爾的成功告訴我們,沒有憂患意識,不努力進取,就等于自取滅亡。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話題:“憂患意識”“知己知彼”
5、為失敗做準備
在美伊戰爭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揚言,他已擺好城市游擊巷戰的陣勢恭迎美國大兵。在摩加迪吃過巷戰苦頭的美軍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在苦練怎么打勝仗的同時,也在苦練打敗仗后如何當俘虜。戰俘訓練課程的名稱是“超壓力灌輸”,包含四大科目——野外生存、躲藏逃脫、積極抵抗、保命要緊。訓練以近乎殘酷的方式進行,但卻是必要的。它可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身臨絕境,就可以從容應付。
本文作者:戴金城工作單位:吉林省長春市西新區第四中學
教師應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新形勢對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作為擔負新的使命的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掌握當代新的教育觀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群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的學生,往往新的教育觀和新的教育理念將促進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形成向上的學習動力,并迸發出強烈的學習激情,這極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充分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能,一方面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生的互動,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好教師的特征是,首先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其次,要有一顆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全心投入之心,肯為學生傳授科學規范的知識,讓學生終生受益。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學生的個性差異造就了教育的特色化。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揮其在學習中主導作用,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認真研究與探索的。教學特色的產生是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學生則可取長補短,完善自我,這樣學生的個性能得到良性的持續發展。
教師應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學魅力源于對教育教學思想的認知與理解。教師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來實施自己的教學工作,如:潛心研究,深刻理解教育教學的內涵;同時掌握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唯有教師的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視野才會不斷闊大;把握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你的教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滿足學生自尊、自立、自決、自我實現等需求;學會把握教育的真諦,因為教師所營造出的一種富有前瞻性思維方式,一種創新精神,一種價值觀,都會給學生以人生的啟迪作用。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獨特性在于能否把學生的學習激情與熱情調動起來,讓學生的潛在細胞運動起來,我希望自己不僅要成為一名知識型的教書匠,而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名創造型、開拓型、發展型和藝術型的教書匠。
“天道酬勤”取典于《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尚書》“天道酬勤”,昭示勤奮逆轉人生的真諦。
是清朝中興名臣,其思想、修為也砥礪后世,可他天賦并不高。年少時在家讀書,有位梁上君子潛伏他家中,希望等睡覺后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曾還是翻來覆去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立即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并沒有玻璃心,仍然勤奮好學,終成一時之圣。而那位聰明的梁上君子,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兇化吉。
春秋時,趙盾在翳??匆娨蝗藢⒁I死,趕緊給他食物。那餓漢卻只吃一半,趙盾問他原由,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趙盾憐其孝心,讓他盡情吃,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后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斗中有一名晉靈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趙盾納悶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道“我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壁w盾再問他的姓名時,武士不告而退。原來那名餓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
“商道酬信”出自《論語》“民無信不立”,反映誠信經商,無往不利。
紅頂商人胡雪巖因官而商,因官而盛,也因官而敗。即使他的商業帝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后,他的藥鋪卻屹立不倒直至今日。
究其原因,歸功于他在創店之初,就立下“誠信”之本,賣藥貨真價實。比如有一種藥叫“金鹿丸”,制造這味藥需取鹿的30多種東西。為了保證原料質量,胡不惜血本開辟了一個養鹿場,以保證原料品質。
“業道酬精”典出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揭示勤學苦練、術業精進。
王獻之七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有一次向父親討教書法的竅門,王羲之指著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鄭重地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些水缸里面,你把這18缸水寫完就知道了?!?/p>
王獻之就這樣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終于寫干了18缸水,書法造詣不僅繼承其父的修為,也開創了一代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