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楊氏之子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教師在關注學習主體接受知識本身的同時,還應關注他們是否體驗了獲得知識的樂趣和學會了獲得知識的方法。有效預習關乎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成敗,預習的內容可分為八項,任務各有側重,但又相互依存,統一于有效預習這個目標,并共同服務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以學定教的目的;對預習的結果要認真檢查,重匯報與交流,重激勵與肯定。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有效預習;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5-0066-01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效的課前預習,既可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還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事半而功倍。也就是說,有效預習關乎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成敗,從預習中,教師可以了解學情:即了解學生怎樣閱讀、怎樣思考、掌握了哪些知識。以此定教,調整教學策略,把握教學起點,確定教學重點,設計新的方案,因勢利導,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自學能力。有效預習,無疑是自主學習的重頭戲,排除教師備課意義上的“預”,下面筆者單就學生有效預習能力的培養談談體會:
一、預習要完成八項任務,重方法與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教師給了他們一把解鎖的“鑰匙”,提供一個合適的“開鎖”機會,他們完全可以獨立完成預習任務。這把“鑰匙”就是預習的要求,而且不能一味籠統地要求“預習課文”而缺乏細致的指導,筆者的做法是將預習內容分為八項:
(1)標序號。即給各自然段標注序號,以利于瀏覽后對文章形成初步的印象。
(2)識生字。是讓學生在課前以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讀準字音,留意難點。
(3)組詞語。是為積累拓展詞匯量設計的,常要求將課后生字各組兩個二字詞語或四字詞語(含成語);并劃出文中新詞、好詞。
(4)能正確、較通順地朗讀課文。張田若先生曾講,“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預習中的讀,對課堂上讀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及好詞、佳句、美段的初步甄別也是有所收效的。
(5)思文意。即考慮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也涉及對自然段大意的把握和主題的揣度。
(6)解習題。利用課文后面的思考題,讓學生參照學文,嘗試解答,培養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7)提問題。對閱讀過程中遇到的較為困惑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捕捉記錄,留待課上解決,“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當然,還應鼓勵學生自己解決難度不大的問題。
(8)查資料。即鼓勵學生盡量利用現有學習條件和已掌握的學習手段,如學習工具書、參考書和其他圖書資料,并盡可能地利用網絡資源。同時,還應適度擴大查找范圍,只要是與題目、作者、背景、注釋、主題、語詞、知識鏈接等因文而生的內容均可。這項任務著眼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是對這種學習方式的體悟。
以上任務各有側重,但又相互依存,統一于有效預習這個目標,共同服務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以學定教的目的。
課前預習題的導言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預習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看書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設計預習導言及習題時,應力求新穎、靈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楊氏之子》一文時,筆者考慮到學生普遍怕學文言文的情況,就琢磨如何通過預習來消除學生懼怕學文言文的心理,讓他們愉快地走進課文。因此,筆者就從學生愛讀故事為切入口,迎合學生心理,設計了這樣的課前預習要求:我國古代有一位九歲的孩子,回答成人的話語言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他的故事被記錄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里,大家想認識這個聰慧的孩子嗎?相信通過預習課文《楊氏之子》你們就能認識他了。這樣的預習要求,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點燃了學生的熱情,自然而然地讓他們產生了走進文本的動機,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文言文學習的畏難情緒也迎刃而解。
二、預習結果要認真檢查,重匯報與交流
再好的預習題,如果沒有有效的督促和檢查,久而久之,學生也難免會敷衍應付。葉圣陶先生說過,“頇習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眾所周知,如果沒有必要而有效的方法指導、認真地考查、積極中肯的評價,學生的預習熱情就無法持續,質量也缺乏保障,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把一定的時間留在對學生預習的檢查上,讓學生在匯報交流、展示、評價中借鑒學習、對比反思,使預習收到實效。
當然,這一階段是耗時而辛苦的,卻也是有效指導的關鍵期,最是考驗教師們的耐心與立場。個體差異等因素會影響預習效果,如檢查朗讀時,字音、停頓、語速、技巧甚至個性特點等諸多存在的問題會因為學生的熱情、積極性而一股腦全浮上來,如果教師逐個檢查,就只能解決做了與否的問題,而與了解學生預習目標的達成與否還有一定的距離。為此,筆者安排學生進行同位互查,并將同位的預習答案與自己的作比較,再用一至兩句話寫出自己給同位的評價。這一兩句話,要寫出同位預習答案的優點,對于同位的不足則要給予激勵性地評價。此外,教師每周對每個學生的預習情況應做一個總的評價,并給予鼓勵和指導。這樣的預習檢查,既讓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又能讓他們從中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師生的評語還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積極地投入到下次預習中。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都會有質的變化,學習能力也自然會得到提高。
例如,面對學生們收集的五花八門的資料,讓他們一一展示顯然不現實。因此,筆者要求學生交流自認為最有價值的內容;匯報時注意不重復、不交叉,并采用小組交流后推薦組內最佳資料在全班交流的方式。對內容過長的,如故事、作者生平等,建議概括敘述;而一些資料還可以在學課文的過程中適時匯報。總之,筆者根據題材、課型、學生知識盲區和個體差異等因素,有意識地采取集中與分散、課內與課外結合、自查與互查的策略,解決了一些問題。再如,對學生要求更高的是提出見解,解決課后思考題。這就要求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主題的把握、句子的理解、寫法的感悟等有一定程度的學習,因此,這部分內容交流往往讓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帶動交流。
三、預習的星級評價,重激勵與肯定
對上述預習八項任務的評價,筆者采用操作簡易的星級來自評與他評,評價情況還記錄在個人作業登記本和組長作業檢查本里,每單元匯總一次,并評選十名“預習之星”。 剛開始,學生會因有趣而充滿熱情,隨著新鮮感的日漸減退,則會出現一個預習低谷,如果教師這時不能及時調整、鼓勵,那預習就很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師應通過預習內容的落實,使學生形成自覺意識直至內化為自學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悉心督查、反饋評價、調整改進,不以學生預習結果為評價點,而是重視他們預習過程中掌握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知識的品質、自學的態度與能力的提高。“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不僅如此,還要肯花時間指導與鞏固,善于激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