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7: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經濟地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了增進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解和研究,近年來,楊開忠教授連續幾年邀請作為新經濟地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藤田(fujita)教授在北京大學面向全國舉辦新經濟地理學研討講座,北京大學及其他高校的許多青年教師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積極參加,密切跟蹤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前沿。本文擬對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進行比較,對一些重大理論假設、研究方法與特點進行簡要分析,力求通過討論廓清對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之異同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闡述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期推動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應用以及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學術交流。
1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淵源
要理解新經濟地理學,首先必須弄清楚它的理論淵源。新經濟地理學革命其實是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最新發展及其在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傳播和擴散。將新經濟地理學置于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大背景之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它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聯系與區別。
早在1776年,斯密[25] 在其經典的《國富論》中曾經論證,以分工方式從事的生產明顯地表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20世紀20年代,揚格[26] 通過對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進行天才性的闡發,提出“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即后人所稱的揚格定理),揚格的這句話成為揭示報酬遞增內在根本機制的點睛之筆。然而,長期以來,建立在報酬不變技術假定之上的傳統新古典經濟理論一直處于統治地位,斯密和揚格基于勞動分工的報酬遞增思想卻幾乎被人遺忘。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以嚴密的數學邏輯將張伯侖壟斷競爭模型形式化,在壟斷競爭的框架下研究報酬遞增,激發了經濟學界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一波,其后又引發了貿易和增長理論研究領域的革命,導致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的迅速成長。d-s模型以嚴格的數學邏輯演繹了斯密—揚格定理:導致經濟進步的報酬遞增源于分工和交換的演進所產生的動態正反饋機制,分工導致效率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和市場規模的擴大,而市場規模的擴大又為進一步分工開辟了空間,分工既是經濟進步的原因又是其結果。如果說新貿易理論研究的是揚格定理中所隱含的市場結構與規模的演變,新增長理論揭示的是揚格定理中所闡發的增長邏輯,則新經濟地理學是溝通揚格定理中的市場演變與增長邏輯的橋梁。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可以被視為d-s模型的空間版本[15]。“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貢獻在于它將傳統的貿易理論所強調的趨同力量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經濟學家所描述的趨異力量融入到一個共同的分析框架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它使得我們可以將趨同力量與趨異力量與微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與經濟一體化過程相關的基本傾向,以及區域政策可以怎樣地影響這些傾向”[27]。
2 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不同理論假設及其后果
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一個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前者采用不完全競爭、報酬遞增和多樣化需求假設,而后者采用完全競爭、報酬不變(或報酬遞減)和同質需求的新古典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認為,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運輸成本的存在將導致經濟活動沿空間均勻散布,運輸成本的變化對廠商區位抉擇的影響是線性單調的,這從古典的杜能模型及后來的阿朗索模型可見一斑。然而,傳統經濟地理學無法清楚地解釋現實世界的經濟活動集聚現象。20世紀初馬歇爾(marshall)[28] 用“外部經濟”這一說法籠統地解釋經濟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廠商層次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廠商和產業之間存在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與市場規模之間形成“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式的互動,從而導致經濟活動的積聚。
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和產業聯系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源于何方。新經濟地理學的長處恰恰在于它能夠解釋傳統經濟地理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采用d-s壟斷競爭框架的新經濟地理學講述的是一個包含2個部門(農業部門和制造業部門)的具有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經濟的故事。這里,農業部門的特點是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或報酬遞減),生產單一、同質的產品;制造業部門的特點為壟斷競爭和報酬遞增,生產大量的細分產品。作為經濟中的需求方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而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遞增報酬或規模經濟。資源的有限性導致多樣化消費與專業化生產的報酬遞增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經濟規模(人口)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專業化生產的報酬遞增和多樣化消費可以同時兼得。壟斷競爭的性質決定了在一個市場中每一品種只由一個廠商專業化生產[29]。
在新經濟地理學中,宏觀層次的外部經濟有其確定的來源或微觀基礎: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通過產業聯系轉化為市場范圍的外部經濟[30,31]。
前面說到,在報酬不變的條件下,運輸成本的存在將導致經濟活動沿空間均勻散布,經濟體將被分割為分立的市場。而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運輸成本對市場產生的分割效應卻是非線性的,運輸成本的變化通過影響產業聯系所產生的向心力與運輸成本或土地租金成本所導致的離心力之間的微妙平衡,導致多樣化消費與報酬遞增的兩難沖突的微妙變化。在運輸成本的高端,廠商享有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將隨產品或投入品運輸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廠商集聚在狹小的地理空間雖可以享受相當強的后向聯系,卻很難取得遠方市場的前向聯系,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加在一起形成的向心力(或正反饋效應)難以壓倒源于空間距離的運輸成本所形成的離心力(或負反饋效應)。就地供應市場的需要促使廠商將生產活動分布在不同的市場區域,每個區域只有有限的廠商以報酬遞增的方式生產有限的品種,區域專業化和產業積聚無從發生,市場空間格局表現為高度分隔。
隨著運輸成本下降到中間段,運輸成本對市場可達性構成的制約大大減弱。一方面,廠商集聚在狹小的地理空間仍然可以享有相當強的后向聯系;另一方面,集聚的廠商享有的前向聯系水平顯著上升。在運輸成本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加在一起形成的向心力(或正反饋效應)足以壓倒源于空間距離的運輸成本所形成的離心力(或負反饋效應)。每一家廠商在權衡了集聚和非集聚生產情形下的總的經營成本之后,會發現集聚生產情形下的總成本節約高于分散經營情形下的總成本節約,專業化生產和集聚因此發生,高度分隔的市場趨向于一體化。
當運輸成本極低時,運輸成本對市場可達性的影響極弱,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不再顯著。遠離積聚地可以使廠商避過對不可流動的要素(如土地)的競爭,由此而產生的成本節約甚至可以超額補償因遠離積聚地而導致的采購成本的窄幅上升。因此,在運輸成本極低的情況下,產業集聚又再次變得不可持續,經濟活動再次趨向于沿地理空間擴散。
3 內生與外生之分
傳統經濟地理學模型大多是外生性的模型,無論是杜能(von thunen)[32]、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33] 和廖什(losch)[34],還是柏克曼(beckmann)[35] 和阿朗索(alonso)[36],他們在研究城市和經濟集聚時都將其視為事先給定;齊夫(zipf)[37] 在研究城市等級體系時同樣假定城市及其等級是外生給定的。米爾斯(mills)[38] 和亨德遜(henderson)[39] 的城市經濟模型亦事先假定外部經濟的存在,哈里斯(harris)[40] 的市場潛能模型和普萊德(pred)[41] 動態化的經濟基礎系數模型同樣如此。總之,傳統經濟地理學無法解釋城市和集聚,也無法說明外部經濟由何而來,它只能通過外部基本特征方面的差異來說明城市和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城市或區域的存在,但并沒有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地區或城市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并沒有說明為什么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于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42]。
相反,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是內生性的,它們不需要通過外生差異(如山脈、河流、海港等自然條件的利弊)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通過報酬遞增、運輸成本、產業聯系及市場外部性之間動態、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可以內生出經濟活動沿地理空間依倒u形軌跡演化的規律,即使是從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內生出這樣的規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還可以通過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和區域之間內生的工資差異來解釋產業向不同地區或國家的漸次擴散[9]。
4 外部性、技術外部性與市場外部性 傳統經濟地理學所使用的馬歇爾“外部經濟”包括西托夫斯基(scitovsky)所稱的“技術外部經濟”與“市場外部經濟(亦稱金錢外部經濟)”[43]。馬歇爾對外部經濟和集聚之間的聯系分3種情形做過解釋:①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可以支持更多的當地廠商以更低的成本專門化地生產更多種類的面向特定產業的非貿易投入品;②通過將相同產業的廠商集聚在同一個地方,一個產業中心可以實現對面向有專門技能的產業工人的勞動市場的匯聚(pooling),而勞動市場的匯聚對廠商和工人都有益處;③產業的集聚便于信息的傳播,產生技術溢出(technological spillovers)效果[44]。顯然,馬歇爾論及的情形①和情形②可以歸于西托夫斯基所稱的“市場外部經濟”,情形③即為“技術外部經濟”。
新經濟地理學特別強調和關心“市場外部經濟”,大多數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都是建立在“市場外部經濟”基礎上的。作為新經濟地理學代表人之一的克魯格曼[44] 認為,技術創新并非是驅動產業集聚的唯一因素,而受“市場外部經濟”推進的產業集聚卻相當普遍;此外,技術和知識溢出是無形的,難以量化,任何人都可以就技術狀況做出任何外生性的假設。因此,新經濟地理學將建模的重點放在“市場外部經濟”之上。但并不能據此得出新經濟地理學否定技術外部性存在,只將外部經濟局限于市場外部經濟的狹窄范圍的結論。
5 對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不同程度的解釋力
盡管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都試圖用循環累積因果關系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城市的產生,但二者對循環累積因果關系背后的驅動因素的解釋是不同的。在傳統經濟地理學那里,驅動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是所謂的“外部經濟”,但產生“外部經濟”的“黑箱”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東西,人們卻不得而知。不過,有了容納“外部經濟”的“黑箱”,至少可以將由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產生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形式化[6]。
新經濟地理學則認為,一個下游產業要對上游產業產生后向聯系,在它們之間光有買方—賣方關系是不夠的,還必須存在這樣的情形:即下游產業產出的增加,通過擴大它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市場,將導致上游產業以更為有效的規模從事生產。類似地,只有在上游生產部門產出的增加允許下游產業更為有效地生產的情況下,下游產業才會享有前向聯系[31]。因此,新經濟地理學假定外部性是有單個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參與的市場交互作用的結果,新經濟地理學所關注的外部經濟主要是在微觀層次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市場外部性,單個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通過市場外部性與產業間聯系觸發循環累積因果關系[30]:市場規模的擴大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擴大的市場支持更多新的廠商以更低的成本規模專業化生產細分產品,增加的市場外部性對更多的廠商形成吸引,從而激活“市場擴張—生產專業化/產品細分—外部經濟加強—分工深化/廠商集聚—市場擴張”的累積循環過程[9]。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內生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強度與運輸成本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系:在中等大小的運輸成本下,會產生較強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在較高與較低的運輸成本下,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卻都表現得比較弱。
6 內生不對稱性
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存在決定了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的內生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于運輸成本表現出同樣的敏感性。以兩區域模型為例[6]:假定存在2個外界條件(人口規模、技術、自然環境等)完全相同的區域。在較高的運輸成本下,后向聯系強但前向聯系弱,總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弱,區域專業化無從發生,產業將在兩區域內平均分布;在運輸成本的中間段,后向聯系并不明顯減弱,而前向聯系顯著增強,總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強,區域專業化和積聚由此發生;當運輸成本進一步下降之后,任何區位的后向聯系與前向聯系都不再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反倒變弱,積聚變得不可維持,廠商重新選擇分散化的區位決策。
在其他以“技術外部性”為基礎而建立的模型中,也會出現內生不對稱性。但是,由此類模型生出的不對稱性并不像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的那樣表現出對運輸成本的敏感性。
7 歷史、預期、路徑依賴和鎖定
采用報酬不變假設的傳統經濟地理學預測經濟空間是一個線性、和諧、穩定和均衡的系統。但是,現實中的經濟卻遠非如此。新經濟地理學向經濟系統中加入報酬遞增律,可以更好地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積聚和擴散機理。但是,報酬遞增律的引入導致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出現多種均衡狀態。如在兩區域模型中,我們知道,當運輸成本降到足夠低時,制造業將在2個完全相同的區域中的某個區域形成集聚。由于所討論的2個區域的一切外部條件都完全相同,因此,集聚具體在哪個區域發生,卻不是事先能夠確定的。這時候,歷史偶然因素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亞瑟(arthur)在討論廠商的區位決策時注意到的,在存在報酬遞增和外部經濟的情況下,如果第一家廠商純粹出于地理偏好來選擇生產區位,則第二家廠商的區位決策不僅僅是出于同樣的考慮,與第一家廠商為鄰而獲得的益處亦不能從后者的考慮之中排除。以后的廠商關于生產的區位決策過程亦大抵如此。因此,某個區位碰巧在早期比其它區位吸引了更多的廠商,它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廠商。亞瑟的研究表明,產業活動的空間集聚亦遵循路徑依賴原理: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一旦經濟活動隨機選擇一個特定的路徑,除非發生大的反方向擾動,這一選擇可能將被鎖定,經濟將繼續保持在先前的路徑上運行[45]。換言之,一旦有外部沖擊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區域之間造成任何微小差異,這種差異都將因循環累積的正反饋機制而放大。
既然歷史偶然因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經濟活動在2個事先完全相同的區域中的分布,因此,即使并不發生實際的外部沖擊,單是經濟成分的個人預期也足以構成影響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第一驅動力”。換言之,給定累積循環因果效應的存在,眾多微觀經濟分子的共同預期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短期沖擊或預期變化都會有其長期后果。但是,克魯格曼指出,相對而言,歷史事件和預期變化對于大尺度的“核心—周邊”演進問題(如美國“陽光帶”的演化)至多有一些助長作用,因為資本和勞動在大尺度的空間范圍的流動實在比較緩慢;對于較小尺度的空間經濟演化(如單個城市或大一點的區域的興衰)、歷史事件和預期變化的確可以對其產生重要影響[44]。
8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缺陷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和擴散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理論、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術與新知識的發展一樣,新經濟地理學在理論及其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關的評論文章對新經濟地理學本身的缺陷從多種視角展開了批判,地理學界對它的抨擊則尤為激烈。有些觀點表現出獨立的學術研判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些觀點或流于人云亦云,或表達的主觀判斷多于客觀論證。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2002年4月,顧朝林等[23] 在《地理科學》上曾撰寫《“新經濟地理學”與“地理經濟學”》一文,展望“西方經濟學與地理學融合的新趨向”;可是,到了2002年8月(僅僅過了4個月),同樣的作者又在《地理學報》上縱論“新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的分異與對立”[24]。流行的對新經濟地理學缺陷的批判概括起來主要有:
新經濟地理學用高深數學所建立的模型,不過是地理學家多年前就已有意識地拋棄了的分析方法,它所得出的結論并無特別的新意,經驗應用更是奇缺[22]。
“新經濟地理學”在經驗上的洞察力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做出比十幾年前就出現的經濟地理學更詳細和全面的工作;同時,支撐“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及認識論基礎不足。這表現在:①就區域集聚而言,經濟學家很難做出超過地理學家的研究成就;②就報酬遞增與空間集聚而言,“新經濟地理學”沒有意識到技術對經濟過程的重要性;③就“新經濟地理學”空間集聚的方法而言,也存在認識論上的局限性;④從主流經濟學的角度看,“新經濟地理學”模糊了許多經濟學、地理學概念;⑤就“新經濟地理學”本身而言,區域的概念也存在著問題[23]。
上述批判是否全都切中了新經濟地理學的“要脈”,尚有待實踐檢驗。不過,在未見石祖葆[22] 和顧朝林等[24] 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淵源、根本假設及其方法論做深入解剖的情況下,聽到“新經濟地理學結論并無特別的新意”和“就區域集聚而言,經濟學家很難做出超過地理學家的研究成就”的斷言,不免讓人感到有失嚴肅和嚴謹。新經濟地理學的新意并不在于它對集聚現象的描述,而在于它在新的假設下對現象背后的內在機理的深度揭示。揭示集聚經濟源于報酬遞增以及產業集聚隨運輸成本非線性變化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根本創新之所在,它突破了以往的“集聚經濟導致集聚”的循環論證。此外,對經濟地理問題的科學探索并不非得要求在經濟學家與地理學家之間分一個上下高低;而說“新經濟地理學家的視野狹窄,與傳統經濟地理學家之間缺乏交流”[22] 就更是脫不去主觀偏頗之嫌了。至于新經濟地理學為何不將技術創新和擴散因素納入研究范圍,克魯格曼其實早有解釋。“新經濟地理學”在成型之初,已經預見到需要就實證檢驗做大量的研究。一些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如蒲格(puga)[46]、戴維斯(davis)、魏恩斯坦(weinstein)[47]、亨德森(henderson)[48]、漢森(hanson)[49~51] 等其實早就進行過大量的實證,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對實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關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被聯合國、世界銀行、wto以及各國政府廣泛用于指導貿易和發展政策與實踐。因此,說新經濟地理學“過于偏重數學模型”、“缺乏經驗研究的證實”以及“理論與政策實踐相關性弱”[22],無異于對新經濟地理學領域的研究現狀視而不見。
不過,我們注意到,經濟活動在空間的集聚和擴散是一個時斷時續、時快時慢且時間跨度相當長的過程。對新經濟地理學的動態數學模型本身的嚴密邏輯自然毋庸置疑,其中的每一個參數都可以設置得恰到好處,演算和模擬結果在理論上也許無懈可擊。但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模型中的不變參數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可變的,如果研究的時間跨度有10年、20年、50年乃至1個世紀的話,有關參數的變化可能會相當大。比方說,“核心—周邊”模型中的制造業工人的份額,國際專業化模型中的制成品在消費中所占的份額和中間投入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中所占的份額,區域專業化模型涉及的投入產出矩陣中的相關參數以及消費者對制成品的偏好強度(或制成品之間的替代彈性)等,在長期之內并非固定不變,而由模型計算出的對稱結構的破壞點和集聚狀態的支持點的臨界值對這些參數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如何實現數學模型的嚴密邏輯與現實世界的演變路徑之間的和諧,的確是新經濟地理學必須正視的一項挑戰。
[關鍵詞]產業轉移;NEG;解釋
產業轉移作為發達地區實現產業升級,欠發達地區追趕發達地區、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途徑 ,一直以來備受學界和政府的關注。經典的產業轉移理論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劉 易斯,1978)、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小島清,1987)、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弗農,1966)、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1977)和“雁行模式”理論(赤松,1932)等分別從產品、企 業、產業的角度考察了產業轉移的原因。不過,上述理論仍然沒有擺脫“比較優勢”理論及 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束縛,它們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假設條件下,把產業轉 移的根本動因歸結為不同區域比較優勢的差異性,或者不同產業在特定發展階段對所在地區 要素條件的不同要求。事實上,產業轉移的基礎不必然是“第一自然”(the first nature )的差異,在完全相同的均質空間下,運輸成本的下降也能促進產業的集聚、擴散和轉移。 以Krugman(1991)經典文獻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地理學(NEG),基于集聚力和擴散 力的相互作用更為深入地探討了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的微觀機制,為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 并存的現實世界中產業轉移現象提供了另一種發人深省的解釋。[1]遺憾的是,盡 管現有綜述性文獻均將NEG作為解釋產業轉移的一種理論,[2][3]但并沒有一 篇文獻全面總結NEG對產業轉移現象的解釋。基于此,本文嘗試從產業轉移機制、產業轉移的特征及影響因素、產業轉移的 經濟福利效應以及促進產業轉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評價四個方面梳理NEG文獻對產業轉移的 解釋,并希望通過這一總結對我國產業轉移實踐提供參考。
一、產業轉移機制
在NEG文獻中,與產業轉移對應的概念是產業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①產業 擴 散(industry dispersion)、產業區位再置(industry relocation)和產業變遷(indust ry churning)。與傳統的產業轉移理論不同,NEG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D-S框架(或O TT框架)下實現了立足于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和企業區位選擇的一般均衡分析,奠定 了對經濟活動進行區位或空間分析的微觀基礎。特別地,它強調區域之間的運輸成本是決定 區域產業轉移的關鍵變量。②也就是說,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運輸成本的變化,企業的 利 潤結構以及個體的福利結構也隨之改變,企業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個人依據福利最大化原 則進行區位選擇,最終導致新的區位均衡形成,這一過程往往也是產業空間布局的變化過程 ,即產業轉移。本質上,這種產業的集聚和擴散過程是經濟活動前后向聯系的循環累積結果 ,具體表現為以市場接近效應、生活成本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所構成的集聚力和擴散力的相 互作用過程。
根據產業集聚和擴散具體過程的差異,現有NEG文獻關于產業轉移機制的解釋大體可以分為 三類:區域要素遷移模型(CP、FC、FE、LFC、LFE)、產業垂直關聯模型(CPVL、FCVL、FE VL)和要素累積驅動模型(CC、GS、LS)。其中,區域要素遷移模型將產業轉移歸結為要素 (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的大規模遷移所導致產業空間布局變 化。產業垂直關聯模型則認為產業轉移的原因在于前、后向聯系,在運輸成本不斷下降和工 業品需求長期增長的情形下,核心和地區的工資差距持續擴大,最終導致核心――邊緣 結構不能維持,進而發生產業擴散。要素累積驅動模型則通過引入資本形成、資本折舊以及 知識資本溢出強度等概念,認為產業轉移只不過是不同地區產業份額此消彼長的過程,其中 ,資本收益率高的區域、知識資本溢出強度大的區域可以通過更多的資本形成而占有更大的 生產份額。
以產業垂直關聯模型[4]為例,我們簡單闡釋NEG對 產業轉移機制的解釋。在一個兩地區(區域1、2)兩部門(農業A和工業M)兩要素(勞動L 和中間產品I)的模型中,工業部門為壟斷競爭部門,區域內部無運輸成本,區域間存在運 輸成本T,農業部門收益遞減,生產函數為A(1-)=[SX(]K[SX)]([SX(]1-隨著L的上升,產業集聚在某一地區(地區1)的核心――邊緣結構不能維持,原因是收入 增長使得工業品需求增長更快,而工業品生產集中在地區1,從而w1和 1都增加。一方 面,w1表明地區1生產成本上升,成為促使產業擴散的因素;另一方面, 1和w1都上 升表明地區1有更多的產 業集中并支付更高的工資,因而地區1的支出份額相對上升,加強了后向聯系,是一種集聚 力。最終,L上升所導致的凈效應取決于相對工資變化和后向聯系強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也 就是說,在相對工資變化效應大于后向聯系強化效應的情形下,產業將由地區1向地區2轉移 。
二、 產業轉移的特征與規律
與傳統的產業轉移理論不同,NEG把經濟空間高度抽象為同質平面,從沒有任何外生差異的 前提條件出發討論產業空間布局的內生演化。因而,一方面,產業轉移的NEG解釋與以“外 生比較優勢”為基石的傳統產業轉移理論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另一方面,撇去表面和外生 因素的影響,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產業轉移的特征、規律及深層次影響因素。
(一)產業轉移的特征
由于NEG模型大都為非線性模型,而非線性過程與新古典的平滑連續過程完全不同,因而, 在NEG文獻看來,產業轉移具有與傳統產業轉移理論下完全不同但更接近現實的特征。
1產業轉移的突發性與區位粘性。突發性集聚與區位粘性是NEG的兩個突出特性。其中,突 發性是指“當處于對稱均衡且貿易自由度很小時,貿易自由度的提高不會影響產業區位,當 貿易自由度達到某一臨界值后,自由度稍微增加,就發生突發性集聚”;區位粘性則被稱之 為“路徑依賴”,即不論何種原因,歷史上選擇了某種產業分布模式或發展路徑,那么在較 長的歷史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會被鎖定在這種模式或路徑上,要改變這種模式或路徑需支 付很大的成本或較強的外生沖擊。[1]這兩種特性在產業轉移上的表現是,當影響 產業轉移的因 素出現時,并不立即導致產業轉移,只有當這類因素不斷積累,達到某一臨界值后,這類因 素的輕微變動則會導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也正因為某地區的產業具有區位粘性,這種引起 產業轉移的因素必須大于原有產業布局的內生約束力,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改變原 產業區位。
2產業轉移的循環累積與自我強化效應。循環累積因果關系是NEG的核心內容,也是產業轉 移機制的持續動力。產業轉移是集聚力和擴散力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論是包含市場接近效 應和生活成本效應的集聚力還是專指市場擁擠效應的擴散力都有一個正反饋的過程,當地區 1的擴散力大于集聚力時,產業向地區2轉移,而隨著產業流入,地區2的市場規模增大、生 活成本指數下降,從而企業的利潤和個體的福利都會提高,這將進一步吸引產業流入。顯然 ,這一產業轉移的加速過程就是產業轉移的循環累積和自我強化效應的具體表現。
3產業轉移的預期自我實現效應。存在不同結構疊加區是核心――邊緣模型的重要特性之 一 ,它表明當人們的預期發生變化時,人們將根據變化后的預期,任意選擇對稱結構或核心― ―邊緣結構作為其工作和居住的區位。同樣,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也受人們預期的影響,這 種預期起作用的依據是有效性原則,即每個個體都認為大多數人選擇的區位是有效的,否則 大多數人不會選擇該區位,因此每個個體都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區位,這樣,人們的預期就 導致了產業向特定區位的轉移。
4產業轉移的價值鏈環節分離特性。Duranton 和Puga(2002)研究了城市結構從部門分工 到功能專業化分工的轉變,發現這種轉變與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5] 研究表明, 遠程管理成本下降導致城市和產業結構均衡的變化,城市從部門專業化(總部和工廠在一起 )到功能專業化(總部和相關的商業服務在大城市集聚,而工廠則在小城市集聚)轉型。即 產業轉移呈現出總部和生產環節背向轉移的新特征,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向信息發達、對外聯 系和交往密切、政府效率高、人才充裕、專業化高效服務密集的發達地區(大城市)轉移, 而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向工資、地價、租金相對便宜的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轉移。
(二)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NEG文獻不僅考慮了兩地區兩部門的產業轉移過程,并探討了多地區多產業的產業轉移規律 。結合KFV框架③對5國7產業模型模擬分析的結論,我們將NEG關于產業轉移一般規律概 括為以下方面。
1產業由一個核心地區向多個地區轉移時,一般是依次轉移的,也就是說,產業會優 先 向具備初始優勢的地區轉移,只有當先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喪失優勢后,產業才會向下一個 具備初始優勢的地區轉移。
2勞動密集型產業首先轉移,因為密集使用勞動,所以此類產業對工資差距較為敏感,因 而 最先從核心地區轉移出去。而且,后轉移產業的轉移速度比先轉移的產業快,并且轉移可能 存在不連續性,原因在于首批轉移的產業的前向和后向聯系有助于其他產業的進入。
3消費指向的產業首先從集聚體轉移。由于消費指向產業絕大部分需求來自于最終需求, 而 非廠商的中間需求,因而這類產業與最終需求市場,即人口相關,而與產業集聚地的關系不 大。
4中間品投入少的產業首先轉移。中間品投入少的產業很少依賴其它廠商的供給,這些產 業 的區位選擇對工資差距更敏感,沒有太大必要選址于產業集聚區,因而,它能較早地轉移。
總之,NEG文獻認為,關聯度最弱的產業最先發生轉移,但轉移的速度較慢,轉移過程中甚 至出現交叉反復現象;關聯度最強的產業雖然轉移時間較晚,但由于很強的前后向聯系,其 轉移的速度也最快。
三、 產業轉移的福利效應
NEG文獻關于產業轉移的福利效應分析是建立在NEG模型基礎上的,不同的模型類型其對 應的福利效應稍有差異,但大都為基準模型福利效應的拓展。從一般性偏好和功利主義的社 會福利函數出發,通過對求解所考察區域在均衡點附近產業分布的微小變動對該區域居民效 用的影響,可以推導出如下的福利分析一般框架:④
[SX(]dV[]VE[SX)]=(p-p)dm-mdp+(p-a)dQ+Q(-ax)dx+([SX(]Vn[]VE[SX)]) dn+rdK-ds
其中,(p-p)dm-mdp部分為瓦爾拉斯效應,即忽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時的效應 。它來自于產業沒有發 生區位變動時,區域間貿易數量變動和初始價格差的乘積(p-p)dm與邊界價格變化和凈 貿易量的乘積-mdp之和,也就是說,瓦爾拉斯效應可以分解為貿易數量效應和貿易價格 效應。
(p-a)dQ+Q(-ax)dx+([SX(]Vn[]VE[SX)])dn為生產租金、規模和區位效應,它表示的 是經濟系統具有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時的效應(簡稱ICIR效應)。其中(p-a)dQ為生產 租金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部門中存在純利潤,(p-a)>0,那么該部門產出的增加會提高該 區域的福利水平;Q(-ax)dx是規模效應,因為在規模經濟條件下,平均成本隨 著產出的增加而下降,即-ax為正值,故生產規模的擴大能夠提高該地區的福利;第三項 ([SX(]Vn[]VE[SX)])dn則包含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效應,即多樣化效應([SX(]Vn[]V E[SX)])和區位效應(dn),多樣化效應是指生產種類的增加會提高國內福利,而區位效應 體現了產品生產區位變化所帶來的福利水平的變化。
rdK-dS表示累積效應和轉移效應。在NEG的CP、FE、FC等模型中,世界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 本存量是固定的,故不存在儲蓄,在這種情況下,rdK是生產要素轉移對該地區消費支出的 影響。而在CC、LS和GS模型中,所考察區域的資本存量取決于儲蓄,這種情況下,資本形成 有兩個相反的福利效應,其中,rdK反映的是資本存量擴大,提高收入水平從而提高支出水 平。取值為正,說明資本形成的福利效應為正向效應。但-dS表示的是,要形成資本必須降 低消費。因而,它對 目前的效用具有負效應。由于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積累和知識的增長是人均產出增長的源 泉,故累積效應又被稱為增長效應,或者動態效應。
顯然,NEG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關于產業轉移的福利效應考察不僅全面(遠遠超出了 單純的產品生產區位變動帶來的直接效應),而且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當然,上述基準福 利分析框架并非完美,但其可拓展性為未來進一步考察產業轉移的產業升級效應、就業效應 和城市化效應等提供了平臺。
四、促進產業轉移的政策效應
早期的NEG文獻重在解釋完全市場條件下的產業轉移(集聚和擴散)機制,很少涉及政府的 干預措施以及相應的福利變化。但“”地區和即將淪為“”的地區并不甘心接受“ 中心――”的空間秩序,它們采取各種措施與“中心”地區競爭產業區位,同時,國家 當局為了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采取了補貼、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進行產 業和空間規劃等政策措施促進區域間產業轉移。因而,近年來NEG文獻也對影響產業轉移的 政策措施及其效應進行了剖析。[6][7]
(一)稅收優惠競爭
稅收優惠競爭是區域間進行產業區位爭奪的古老而又盛行的手段,目前仍 廣泛存在于我國各區域的競爭中。與新古典經濟學所闡述的稅收優惠與產業轉移的線性對 應關系不同,NEG認為,由于集聚租金的存在,低于某一門檻值的稅收優惠并不能吸引產業 轉移,但一旦超過門檻值,微小的稅收優惠能使產業區位發生突發性轉移。[6][7 ][8]而且,稅收優惠競爭的效果還受區域間運輸成本的影響。此外,也有 少數學者進一步論述了稅收優惠競爭與地區公共產品供給、政治競爭之間的關系,結論表明 在特定的方式下,區域間稅收競爭與地區內政治競爭的互動能夠產生最優的公共品供給,進 而影響產業的區位分布。[9]
(二)公共基礎設施改善
公共基礎設施是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區域間的差距通常表 現為基礎設施的差距,而且基礎設施的差異通過影響企業區位分布進一步影響區域差距。因 而,為了爭奪產業區位,各區域進行基礎設施公共投入競爭以及區域間基礎設施改善也是常 見的措施。NEG文獻分別從理論和經驗[10][11][12]兩個層面分析了公 共基 礎設施改善對產業轉移的影響。理論分析的結論認為區域間基礎設施公共投入競爭存在負的 外部性,基礎設施質量差異則有可能吸引產業,促進本區域發展,此外,投資者需求信息是 否完全對區域公共投入競爭的效應有完全不同的影響。而歐盟結構基金(the Structural F unds)和凝聚力基金(The Cohesion Fund)的經驗研究表明,跨邊界基礎設施改善更傾向 于增加而不是降低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產業分布不均衡,不能促進歐洲的區域收斂。日本 東部地區的經驗則表明,欠發達地區要能承接產業轉移則需要與重要城市、或者區域內更高 層級的城市建立良好的交通網絡。
(三)區域補貼
與稅收優惠競爭的分析一樣,NEG認為區域補貼也存在門檻效應、非連續效應 和粘性特征。Dupont and Martin(2003)更是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詳細地探討了不同地區補 貼政策對落后地區產業區位、就業、收入不平等(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以及福利水平的影 響。通過比較分析不同資金來源(國家和地區層面征稅)、不同的補貼方式(稅收減免、利 潤補貼、一次性補貼、固定成本補貼、生產和就業補貼)對產業區位、收入不平等程度(區 域間和區域內)的影響,他們發現當貿易成本較低時,上述所有補貼方式對產業區位的影響 較強;當從地方層面融資時,補貼能夠成功吸引產業;對貧困地區制造業的補貼改變了地 區競爭和企業規模,這可能導致貧困地區該產業就業和生產的下降;如果存在產業區位調整 成本,地區補貼則可能損害貧困地區。不過,對工人技術投資給予補貼則可以增強該地區的 集聚力,吸引產業集聚。[13]
五、結 語
雖然只有極少數NEG文獻明確探討產業擴散(轉移)的機制及其相關效應,但從更廣義的 角度來看,產業集聚本身也是產業轉移的一種形式,因而,從這種意義上說,NEG文獻的大 多數研究都與產業轉移有關。針對目前國內產業轉移研究仍以傳統產業轉移理論為基石,對 NEG采取“提而不用”的現實,我們發現相對于傳統產業轉移理論而言,NEG關于產業轉移的 解釋至少具有微 觀基礎更堅實(從生產者和消費者最優出發)、分析更全面(一般均衡分析)和深入(不局 限于外生比較優勢)、與現實更貼近(規模報酬與不完全競爭)、解釋力更強(政策效應的 非線性特征)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以NEG的相關解釋作為產業轉移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 對深入理解我國產業轉移現象,制定切實可行的推動產業轉移政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 釋:
①產業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也是產業轉移的一種形式,只不過它與通常所指的 由中心地區(發達地區)向邊緣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的方向不同而已。
② NEG中的運輸成本是廣義的,包括狹義的運輸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等決定產業轉移 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成本的總和,即“冰山成本”。
③KFV框架指克魯格曼、藤田昌久和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一書的理論框架。
④詳細的推導參見:安虎森等編著,《新經濟地理學原理(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 出版社,2009年,P377-379。
主要參考文獻:
[1]安虎森.新經濟地理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ZK(]葉振宇,葉素云.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研究評述[C].中國社會科學院 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論文,2010.[ZK)]
[3]王 瑩.區域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及研究綜述[J].特區經濟,2008(2).
[4][ZK(]藤田昌久,克魯格曼,維納布爾斯著,梁琦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 與國際貿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ZK)]
[5][ZK(]Gilles Duranton,Diego Puga,2002,“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Specialization”,NEBR working paper #9112.[ZK)]
[6][ZK(]Gianmarco Ottaviano, 2003,“Regional Policy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s ights fro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tudies,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s, 37(6-7).[ZK)]
[7][ZK(]Baldwin, Richard E. and Krugman, Paul, 2004.“Agglomeration, Integrati on and Tax Harmoniz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Elsevier, vol. 48(1).[ZK)]
[8][ZK(]Devereux, Griffith and Simpson, 2007,“Firm Location Decisions, Region al Grants and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1.[ZK)]
[9][ZK(]Toshihiro Ihori, C.C.Yang,2009,“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 and Int rare gional Political Competition: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under Repres entative Democrac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66(3).[ZK)]
[10][ZK(]Diego Puga, 2002,“European Regional Policies in Light of Recent Loca tion Theo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4).[ZK)]
[11][ZK(]Johannes Becker and Clemens Fuest, 2009,“EU Regional Policy and TaxCompe tition", Ox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Business Taxation, Working paper no.02.[ZK )]
[12][ZK(]Xiao-Ping Zheng,2007,“Economies of Network, Urban Agglomeration, andRegi onal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egional Studies, 41(5).[ZK)]
[13][ZK(]Eric Toulemonde,2006,“ Acquisition of Skills, Labor Subsidies, and A gglomeration of Firm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9(3).[ZK)]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xplanations on IndustrialTransfer
Ding Jianjun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 eories, NEG expla in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henomen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returnof scales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considers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difference in First Nature, when the space is even and identical, industrial re location also will occur, then, it gives some special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princip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s on the current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 ums up the NEG explanation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 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mechanism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charact ers, laws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economy and welfare influences of industria l transfer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romotion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s.
克魯格曼曾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成功預言隨后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而名噪一時。值此全球性金融動蕩不安之際,克魯格曼的獲獎容易使人聯想到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客觀地說,兩者之間并無直接聯系。克魯格曼確實在國際金融領域做出了一定貢獻,尤其是提出了著名的匯率目標區理論,但他獲獎的直接原因是其在20世紀中后期興起的“新經濟學”研究浪潮中所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所創建的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為基礎,出現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理論貢獻的新經濟學研究浪潮。在克魯格曼看來,這一系列新經濟學研究浪潮可分為四大階段:第一次浪潮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所出現的新產業組織理論,構建了分析產業組織與結構的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第二次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所出現的新貿易理論,構建了收益遞增情形下的國際貿易理論模型。第三次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新增長理論,構建了收益遞增情形下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第四次浪潮則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所出現的新經濟地理學,試圖根據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對經濟的空間結構做出新的解釋。克魯格曼本人既是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締造者,又是新經濟地理學的重要領軍人物。
克魯格曼對經濟學的突破性理論貢獻之一是創建了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有別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之處,在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建立在李嘉圖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之上,新貿易理論則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之上。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因此,貿易應在資源稟賦差異最大的國家間發生,例如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品而欠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然而自二戰以來,貿易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卻并不是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而是在要素稟賦極為相似的先進工業化國家之間。同時,大量的貿易不是在不同行業之間發生,而是發生在同類產品內部,導致一個國家可能既出口汽車也進口汽車。這些事實對傳統貿易理論構成了嚴峻挑戰。
克魯格曼在《收益遞增、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1979)、《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格局(1980年)等論文中所提出的規模經濟理論是對李嘉圖傳統的背離。該理論認為,即使在不存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規模經濟本身也可以是產生貿易的原因。尤其是產業內貿易使得專業化與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并進而導致更低的價格和更大程度的商品多樣化。雖然歷史上也曾有經濟學家認識到規模經濟是導致貿易發生的原因之一,但他們沒有將這種思想模型化并做出合乎邏輯的推論。克魯格曼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把迪克西特—斯蒂恪利茨所構建的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拓展應用于具有可分性產品的國際貿易領域,從而構建了一個不僅是全新的,而且是綜合了傳統觀點的新貿易理論模型。
克魯格曼認為,新貿易理論模型為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因為,當交換基礎是各種要素的稟賦差異時,開放貿易會有損于雙方中某一方的利益;但如果交換是以規模收入遞增為基礎,貿易開放就會對雙方均有利。
克魯格曼的另一突破性理論貢獻是多年來致力于經濟地理學的復興研究,創建了新經濟地理學這一新興學科。他最早對新經濟地理學思想進行的系統闡述見于1991年發表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這一論文中,并在隨后發表的一系列相關論著中進行了深入探討。克魯格曼認為,以前主流經濟學由于缺乏分析“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工具,導致空間問題長期被排斥在外,現在,由于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等分析工具的發展,可望將空間問題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范疇。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報酬遞增規律如何影響產業的空間集聚,即市場和地理之間的相互聯系上。他的基本觀點是,規模經濟與下降的運輸成本相結合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為什么相似的經濟活動集聚在相同區位。克魯格曼曾運用“中心—”模型分析一國內部產業集聚的形成原因。在該模型中,處于中心的是制造業地區,是農業地區,區位因素取決于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相互影響。假設工業生產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而農業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生產活動將趨向于空間集聚。
克魯格曼還通過重新詮釋馬歇爾關于外部經濟性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產業集聚的形成過程。在他看來,產業地方化現象產生于基本要素、中間投入品和技術的使用等供應方面的外部經濟性,具體而言分別是:1、勞動力市場的“蓄水池”效應。即來自同一地方、同一行業的許多企業的聚集能集中越來越多的技術工人,幫助企業克服種種不確定性。2、中間投入品效應。一種產業長期集聚于一地可以吸引許多提供特定投入和專業化服務的供應商,使之逐漸成為地區的生產中心。3、技術“外溢”效應。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信息在地區內部更易流動和獲得,因而聚集在一個地區內的企業更易獲得正的外部性效應。
克魯格曼認為,報酬遞增同時以規模經濟和正的外部性方式出現,在產業集聚的形成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前者使產業在特定區域集中,后者使不同企業和相關產業集中,造成地區專業化,這樣,產業的空間集聚和區域專業化就成為克魯格曼運用報酬遞增原理來分析產業集聚現象的兩大依據。
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有別于傳統經濟地理學之處在于,它采用了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的建模技巧對空間經濟結構與變化過程進行了重新考察,對傳統經濟地理學家提出的某些問題的直觀表述進行了較嚴格的論證和說明,從而試圖將經濟地理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范疇之中。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多重均衡、歷史、預期、突變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空間經濟活動的基本視角,它們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內涵。同時,由于新經濟地理學將空間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因而也豐富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在克魯格曼看來,新經濟地理學應看作是對新貿易理論研究的深化,甚至可以認為,新貿易理論將在某種程度上包容于新經濟地理學之中。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推進,經濟的競爭主體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國家之間而是區域之間的競爭。
關鍵詞:空間經濟學;新經濟地理;空中樓閣
2008年,新經濟地理學的代表人物克魯格曼獲得了諾貝爾獎,以表彰其在分析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的地域等方面所做的貢獻。而新經濟地理因為研究空間經濟活動的獨特創新性又被稱作“空間經濟學(The Spatial Economy)”。
藤田(Fujita)、克魯格曼(Krugman)、維納布斯(Venables)和蒲格(Puga)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為基礎,構建新的經濟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場空間經濟學革命。空間經濟學模型假設世界是均質的,它不需要通過山脈、河流、港口等自然條件的外生差異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而是通過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向心力和運輸成本、不可流動的生產要素等產生的離心力相互作用,內生出空間經濟活動的分散或集聚等狀態。
空間經濟學理論研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和擴散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術與新知識的發展一樣,空間經濟學在其理論和應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外界的批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過分抽象化。空間經濟學家所指的區域或區位常常代表經濟空間中抽象的點或其他形狀,但因為數學建模的局限性,現實中的制度、文化、社會、歷史等重要因素卻較難融入空間經濟模型。正如空間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克魯格曼(Krugman,1998)所言:“空間經濟學只是為經濟學向空間進軍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個工具”。
二是過分依賴數學模型。克魯格曼認為缺失數學模型是空間經濟學的前身――經濟地理學在時代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沒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們一直都在借助簡化的模型思考問題”,“最終,我們會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間問題納入到經濟學中來”。他認為復興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重建數學模型的權威,因此在把經濟地理學納入主流經濟學的過程中,空間經濟學家普遍采用了主流經濟學家最認同的工具――數學模型。
三是缺乏經驗研究。空間經濟學注重的往往是抽象、簡化的數學建模,這些建模和復雜的現實相去甚遠。雖然空間經濟學家在他們的模型中也使用了一些經驗檢驗,但這些案例典型性較差,因此說服力不強。霍爾(Hoare,1992)在批評克魯格曼所標榜的空間經濟學時就指出,他們的分析建立在“最薄弱的經驗支持”基礎之上。
四是缺乏系統性。空間經濟學雖然在模型化、動態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就整個理論體系而言,還顯得比較零散,需要進一步加強其系統性。正是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空間經濟學的質疑者認為其只是一座“空中樓閣”。
正如其批判者所說的一樣,空間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了現期空間經濟學面臨的局限,因此藤田、克魯格曼、維納布爾斯(1999)建議未來在空間經濟領域應關注以下工作:
一是擴展理論菜單。空間經濟學家認為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合力決定了經濟體的分散或積聚,他們眼中的向心力包括關聯市場、厚市場、知識外溢和其他外部經濟,離心力包括不可流動的生產要素、土地租金、運輸成本、擁塞和其他外部不經濟。但在建模時為了簡化問題,代表性的做法是只把關聯效應作為向心力,把要素的不可流動性作為離心力。擴展理論菜單的提議不僅包含了對可能理論菜單更加系統化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在建模時還應該考察在多種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發生作用時模型表現出的變化。
二是經驗研究的支撐。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空間經濟模型特有的強烈非線性對計量經濟學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戰,因此關于空間經濟模型的經驗研究相對缺乏。但作為一種方法,經驗研究可以用來判斷究竟哪些因素之間存在真正的相關,同時也可以用來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擴展。
三是量化。這里所指的量化不僅僅指適合實際數據的模型,更重要的是指那種理論一致的模型,模型的參數建立在數據和假設融合的基礎之上,因此可以對這類模型進行模擬分析。這將使空間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可以應用的學科,能夠衡量假設條件的沖擊對經濟的空間結構產生的影響。
四是福利。雖然空間經濟學家首先關注的是實證研究而非規范研究,所以在研究經濟地理問題的早期更加關注模型解釋現實而不是指導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空間經濟模型的空間結構是外部經濟所代表的向心力和外部不經濟所代表的離心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外部(不)經濟促使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而政府干預的基礎――正是那些還需要大量的經驗研究支撐的外部(不)經濟所代表的福利。
可見,空間經濟學家在認可空間經濟模型建模方式的基礎上,認為其還不夠完善,應該在其不足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擴展。而空間經濟學的外部批評者則把矛頭主要指向用過分抽象、簡化、假定嚴格的空間數學模型描述現實經濟方面,就像區域科學的先驅艾薩德將主流經濟學對空間的忽略稱為“沒有空間維度的仙境(Alsard,1956)”一樣,空間經濟學的批判者認為考慮空間因素的空間經濟學也只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因此空間經濟學模型是不是過于抽象、簡練以至于脫離現實就成了空間經濟學家說服批判者,并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發展其學說的大前提。空間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克魯格曼(Krugman,2003)就坦言:“空間經濟學從創立到現在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在它提出的頭幾年,經濟學家為重新開啟從前未涉足過的領域而興奮。但是,當他們認識到空間經濟學的模型太簡單、程式化,而與現實的經濟地理相去甚遠的時候,相應的懷疑和批評就接踵而至。”
誠然,空間經濟學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但它獨特的視角卻足以顛覆以往的經濟學研究。
一是它采用了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的建模技巧對空間經濟結構與變化過程進行了重新考察,對傳統經濟地理學家提出的某些問題的直觀表述進行了較嚴格的論證和說明,從而將經濟地理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范疇之中,豐富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二是它不僅建立了貿易和增長理論的直接聯系,而且將貿易和增長相輔相生的機制以及貿易成本的變化對貿易、增長、專業化和分工的非線性影響都完全動態化,是對傳統經濟地理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完善。
三是空間經濟學研究空間經濟活動的基本視角是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多重均衡、歷史、預期、突變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內涵。
四是它的基本觀點是規模經濟與下降的運輸成本相結合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為什么相似的經濟活動集聚在相同區位。
五是它的主要貢獻在于將傳統的貿易理論所強調的趨同力量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經濟學家所描述的趨異力量融入到一個共同的分析框架內,使得我們可以將趨同力量與趨異力量與微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研究問題。從這些方面而言,空間經濟學獲獎無愧。
綜上可知,空間經濟學革命將空間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疇,是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延續及其在經濟地理學領域的最新發展。這種將以往經濟學家難以駕馭的壟斷競爭、規模經濟、要素流動和運輸成本融入到統一框架之中的空間經濟模型豐富了經濟地理學的方法和內涵,擴展了經濟學的理論菜單,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關注。在當前動蕩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經濟競爭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從國家之間轉到了區域之間,空間經濟學為研究這種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空間經濟學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視角既擴展了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框架,又為現實的經濟發展提供前瞻性指導,必將在后繼的經濟學研究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FUJITA M,PAUL KRUGMAN 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1999.
2、Dixit A and Stiglitz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
3、KRUGMAN,PAUL.Space:The final fronti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2).
4、保羅?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HOARE A.Review of Krugman’s ‘Geography and trade’[J].Regional Studies,1992(26).
6、藤田昌久,克魯格曼,維納布爾斯著;梁琦主譯.空間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KRUGMAN,PAUL.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A].in Gordon L.Clack,Maryann P.Feldman and Meric S.Gertl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
9、David,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2).
10、Fujita M.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67).
11、Fujita M.and Mori T.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3),
12、劉安國,楊開忠,謝燮.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之比較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5(10).
13、李仁貴.克魯格曼與“新經濟學”研究浪潮――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解讀[N].光明日報,2008-11-03.
關鍵詞:農業院校 經濟地理學 教學思路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資源管理、測繪工程、經濟學、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必(選)修課。經濟地理學的原理在經濟活動和區域、資源、環境、地理空間的發展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了《經濟地理學》課程,但如何體現課程特色并且與專業特征相結合,符合專業需要,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課程特色
1.1研究內容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系統中重要的一門分支科學。它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即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特征,探討地域經濟發展規律,其研究內容主要包含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體區域的生產布局和組合規律、生產和經濟部門的布局規律三方面。
1.2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地域性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樣所研究的內容才有針對性和實踐意義,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論在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地域分異規律也是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二是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三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1.3基本理念
作為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同樣遵循地理類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地理學思維模式;培養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實用人才。
2、《經濟地理學》課程體系與教學概況
經濟地理學通常是高校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相關課程體系較完善,如經濟地理學導論、自然地理學等,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較系統的學習和掌握;相比之下,農業院校土地管理專業開設經濟地理課,不能照搬地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目標也有所差別,因此在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上都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現代學科體系中,《經濟地理學》課程被劃歸為理科,但實際上,由于其內容體系涵蓋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因此基于不同的學科體系,對學生教學內容的偏重點也應有所側重。但從一些研究資料來看,目前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知識結構欠合理,大多數教學組織限于課時以及其他教學條件的影響,偏重于理論,缺乏實踐,與專業的結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另外,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涵蓋眾多學科內容的交叉科學,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全面考慮其他課程的先修或者同時進行,如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概論等課程。
另外,對農業類大學土管專業的本科學生而言,目前適合專業實際需求的經濟地理學教材不多,輔助教材更少,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輔助教材幾乎空白。各門課程(包括實踐課程、野外實習)的教學大綱既不健全也不規范,沒有標準體系。而目前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建設重點仍放在“自然地理”和“技術地理”(如地理信息系統、地圖測繪等)方面,適合土地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仍明顯滯后。
目前高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材主要有李小建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經濟地理學(第二版)》;耿莉萍編寫的高等財經院校21世紀教材《經濟地理學》;劉艷芳教授等編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等。我校土地管理專業選用后者,該教材系統的探討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突出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原理和方法在區域發展決策中的應用,即區域農業布局、區域工業布局、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體系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對土地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更貼近一些[1]。
3、教學思路
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應著眼于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第二,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基本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第三,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專業知識基礎,使之成為復合型人才[2]。
3.1結合專業特點,樹立地理觀念
所謂地理觀念就是地球表層的整體觀念、區域觀念、環境觀念。學習各類基礎知識和分支學科的目的集中于一點就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和建設地理環境,能夠用正確的地理觀念去思考和分析問題。
地理學的知識領域很寬,任一專業學科和地理學都會有聯系。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已成為一種趨勢,單一的不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的學科越來越不多見。地理學與自然、社會、經濟、人的行動與心理等各個方面發生密切的聯系,對與地理科學和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要熟悉、了解,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某個方面要專深、精通,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有所作為[3]。
土地管理專業要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和科學的職業崗位分析,界定專業的培養目標、業務范圍、知識與能力結構,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構建適合專業特點的實用型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在經濟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科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內容結構。結合土地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突出重點原理的講授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經濟地理學教材中一些較為復雜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省略,只要交代清楚確定的原則、所用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技巧,直接給出結論,進行應用方法的講授即可,對簡單的內容、易于自學的知識進行簡化講授,使學生接受的是如何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和解決經濟地理學以及其它問題的方法的教育,而不是數學知識的運用,這對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有利。
3.2反映學科進展,創新思維模式
傳統的地理思維主要是剖析不同區域的內部結構,揭示不同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而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特點,從總體特性上進行研究,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要運用和吸取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生態學、行為學和政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中學科發展較快的學科,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學科研究,從開始主要集中于產業發展與布局研究,到經濟活動全球化、新經濟地理學、可持續發展、區域創新網絡、以及其他解釋經濟活動空間形象的非經濟因子作用的各種理論如“嵌入理論”以及“網絡聯系理論”等的研究,均取得較大進展。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4]。
地理善于區域研究、綜合和宏觀論證,地理學具有極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知識經濟及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等;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空間數據的結合和一系列空間操作與分析,為區域規劃、管理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強化了地理的決策思維,也促進了學科的決策化。客觀上為其走向高層次決策領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地理思維特性這一切入點,強調培養學生運用創新地理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把握住了這種思維的特征,才可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問題,增強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才能使分析問題的過程更好地體現出地理性,也才能更為全面、徹底地貫徹素質教育。
3.3加強實踐教學,提高綜合能力
學習經濟地理學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目前廣泛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各種鄉村規劃(如集鎮規劃、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和土地評估、地籍管理等,無不表明地理實踐思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貢獻,新時期這一思維特性還將進一步發揮。
實踐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可以按照就近原則,建立以學校所在城市作為課程實踐的主要基地,根據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區域發展戰略、房地產評估、地籍調查、土地資源管理等實踐內容開展系列講座,參觀相關機構、部門、科研院所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環節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來彌補校內教學資源的不足,增強學生參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樹立能力本位理念,在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上下功夫,提出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能力的訓練項目,如計算機輔助制圖能力訓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能力訓練、城鎮體系規劃設計能力訓練、房地產估價能力訓練等等,學生在畢業時要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或資格證書,為將來從事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相關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艷芳.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
[2] 李國平.關于經濟地理學教學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討[J].經濟地理,2002,22(1)
[3] 白光潤.地理學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關鍵詞: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產業內貿易;戰略性貿易政策;新經濟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7-0019-02
1 引言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以表彰其在“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的區位方面的分析”取得的突出成就。克魯格曼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引入國際貿易,分析了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提出了國際貿易新理論。以此為基礎,克魯格曼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同時將國際貿易新理論的思路運用到分析國家或地區的生產活動的集中與聚集,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
2 產業內貿易
古典經濟學時期,斯密認為兩個國家生產相同產品時的生產成本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而李嘉圖則進一步認為,只要兩個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不一樣,則這兩個國家之間就有理由發生貿易。不過,李嘉圖的理論并沒有解釋不同的國家之間為何會有機會成本的差別,也沒有預測國際貿易的格局。
1933年俄林吸收了他的老師赫克歇爾(E.F.Hecksher)的觀點,建立了要素稟賦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各國機會成本差異或比較優勢差別的原因是它們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因此,赫俄理論對國際貿易格局的預測是:各國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們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那些密集使用它們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據此,貿易應該在資源稟賦差異最大的那些國家之間發生,如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生。
然而二戰后,貿易中增長最快的部分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先進工業化國家之間,同時大量的貿易發生在同類產品內部;而不是傳統人們熟悉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及不同行業間的貿易。此時,克魯格曼成功的引入規模經濟、產品差別化和不完全競爭對之進行了解釋。
克魯格曼對一個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做了兩點假設:一是產品的差異性;二是每個企業在制定自己的價格政策時不考慮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產品價格。同時假定平均成本曲線隨產量增加而下降,代表了壟斷競爭企業具有規模遞增的生產能力。壟斷競爭的行業并不限制企業的自由進入和退出,因此長期的壟斷利潤等于零。以行業總的市場規模為既定約束,克魯格曼分析了導致壟斷競爭行業長期均衡狀態實現的兩種關系:一是該行業的企業數目同該行業產品的平均價格之間的關系;另一是該行業的企業數目同企業的平均成本之間的關系。圖1中的PP曲線表示,行業中企業越多,競爭就越激烈,該行業產品的平均價格就越低,每家企業的平均定價就越低。CC曲線表示,行業中企業越多,每家企業的平均成本就越高。兩條曲線相交的E點是行業的長期均衡點,此時行業中各企業平均價格等于平均成本,壟斷利潤為零,對應的企業數目是n。在E點左邊,P>C,壟斷利潤存在,有企業進入行業;在E點右邊,P
圖1
在壟斷競爭行業中,產品的種類是由廠商數目決定的,而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則是由其市場份額的規模決定的。圖1中CC曲線右移到C′C′位置顯示了市場規模擴大的效果,行業內的企業數目增加,各企業的市場份額從而生產規模也就擴大了,從而可以以更低的平均成本(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比起沒有貿易的情況,每個國家都能專業化生產更小范圍的差異產品,并從別國進口本國不生產的產品,每個國家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兩個國家同時進口和出口同一行業的產品,就構成了所謂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若兩國要素稟賦非常相似,那么產業間貿易會很少,而基于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則會占據統治地位。廠商生產有差異的產品,同時,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需求會繼續促使兩國進行產業內貿易。在一個規模經濟起重要作用的世界里,其貿易模式是不可預測的,由于歷史因素或偶然事件決定了貿易模式的細節。
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存在時,貿易是有益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報酬遞增帶來的生產規模擴大效應;(2)產業集中帶來的規模經濟收益;(3)不完全競爭加劇企業競爭而減少公司數目,使貿易得益增加;(4)產品多樣性。
3 戰略性貿易政策
克魯格曼在運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分析國際貿易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分析了在寡頭行業中,本國政府采取保護措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方式)的重要性。假定:(1)市場由兩國兩個寡頭壟斷廠商分割,兩者能夠在不同市場上索要不同價格,并在第三國市場上展開競爭;(2)存在規模經濟效應,即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隨產出的增加而下降,邊際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在這兩個假定下,一國受到保護企業的銷售額會增加,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擴大而遞減,而外國企業的銷售會減少,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縮小而遞增。結果是貿易保護增強了本國廠商在對方國家及第三方市場上的競爭力。
對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克魯格曼運用了空中客車和波音公司的例子進行說明。歐洲國家對空中客車支付了少量補貼,但卻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波音公司卻失去了整個市場份額。假定空中客車和波音公司都能夠生產某種有150個座位的飛機,產品銷往第三個國家。如果兩個公司都生產,則每個公司將虧損5億美元;如果只有一個公司生產,另一個公司退出,則生產者將獲利100億美元,而退出的公司既沒有收益,也沒有虧損。此時,兩個公司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波音和空中客車的支付矩陣
波音生產退出
空中客車
生產(-5,-5)(100,0)
退出(0,100)(0,0)
在這種情況下,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博弈的均衡結果并不唯一,如果波音生產,則空客會退出;如果空客開始生產,則波音會退出。因為空中客車進入將導致兩個公司都虧損。假定歐洲國家意識到占領該型號飛機的巨大市場利潤,對其補貼10億美元,那么兩個公司的支付矩陣將變為表2所示;
表2 歐洲補貼時波音和空中客車的支付矩陣
波音生產退出
空中客車
生產(5,-5)(110,0)
退出(0,100)(0,0)
在歐洲國家對空中客車補貼時,無論波音公司是否生產,空中客車只要生產就能夠獲得正利潤,其最優策略必然是生產。如果美國不對波音公司進行補貼,那么它必然退出該市場。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歐洲國家只付出了很少的補貼(10億美元),就為空中客車帶來了100億美元的利潤。
克魯格曼把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工具區分為三類:一是通過稅收減讓、補貼貸款或者出口信貸等方式給目標產業或企業以金融支持;二是管理部門設置的市場準入限制;三是幫助國內企業進行合作研究和開發或者進行企業兼并。經過實際考察,發現金融支持對于歐洲的空中巴士集團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對市場準入的限制、政府支持半導體及機械制造工業中的企業合作研究,這兩項政策可能幫助日本工業提升了同美國競爭的能力。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對本國經濟采行了戰略性保護政策,這種政策迅速提升了日本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其結果是使得原先美國在貿易中領先的產業,如鋼鐵、汽車、電子等產業的貿易優勢逐漸被日本所取代。
4 新經濟地理學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產品流動可以代替要素流動,要素流動也可以代替產品流動,無論是產品還是要素,只要有一個能夠充分的自由流動,就可以得到要素價格均等化。如果兩者中只有一個可以自由流動,那么,它們的流動方向是相同的,而且都能使要素價格和消費趨向均等化。但是對于上述論點的后一部分,克魯格曼持不同觀點。他表明:如果產品不可貿易,而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則要素將流向錯誤的方向(指與傳統貿易理論在這樣的假設背景下會得出的要素流動相悖的方向)。該段論述的背景假設為:多地區、多產品、單要素(勞動)、規模遞增及運輸成本較大(幾乎能使區間貿易消失),而要素可以流動。
兩地區自由貿易模型
地區A的人口稟賦高于地區B(即地區A人口相對多)。兩個地區有相似的經濟結構――兩個產業:一個是存在不可流動的要素投入的農業,另一個是所有投入要素都可以流動的制造業。農業規模報酬不變,而制造業有遞增的規模經濟。兩地區的制造業技術水平相同,即生產函數相同,但生產差異產品。假設兩地區的需求偏好是相似的,廠商與工人對于收入都是風險厭惡型的。假設廠商的產品定價策略是根據邊際成本和需求彈性來決定的。
三種均衡分析的結論如下:一是,一般靜態均衡:B區人口稟賦小,購買力相對弱,面對相對較小的需求,限于規模經濟,生產量較小,產品價格相對高。從而生活、工作在B區的人口福利小于A區。二是,兩地區不存在貿易和要素流動障礙時的經濟均衡:要素稟賦較小的地區B可流動產業(制造業)和產業工人將移居稟賦較大的地區,形成產業群。A地區形成為一個工業帶或是城市,該地區居民享受較多且平穩的就業及規模經濟帶來的低價格(無運輸成本),實際工資率上升。B地區的農業人口接受較高的產品價格(有運輸成本)。三是,補充說明廠商的生產區位選擇:在規模經濟效應不變時,當運輸成本大于某個臨界值,要素的流動就不會集聚于原本就比較豐裕的地方;當運輸成本小于某個臨界值,要素的流動就會向原本就比較豐裕的地方集聚。
新經濟地理學主要關注空間成本中的產品運輸成本,而對要素流動成本重視不夠,該理論認為當運輸成本較低時,區域產業活動趨于集聚。在發達地區之間,將形成專業化分工現象,相對落后地區而言最終形成中心―結構。因此,降低貿易成本有利于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而該進程意味著落后地區被鎖定于傳統產業,有淪為地區的危險,于是這種做法常常受到落后地區政府的反對。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歷程,也就是表現為破除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反對地方保護主義,促進統一市場形成的過程。促進落后地區的工業化不僅僅是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勞動分工不斷深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只有落后地區順利地實現了工業化,區域間的技術水平差距得到降低,才能更有利于區域一體化進程,也有利于發達地區的產業順利轉移與升級。
參考文獻
[1][美]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許統生,涂遠芬.保羅•克魯格曼及其主要學術思想[J].國際視野,2009,(1).
[3]Paul R Krugman ,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vol1891
[4]Krugman(1980),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950
[5]李增剛.國際貿易新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主要理論述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2).
[關鍵詞]產業集群;新經濟地理學;新產業區;區域創新環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的產業集聚原理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伴隨著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產業集群的實踐,得到了理論界與實踐界的充分認可。然而,理論界對于產業集群的認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從最初對產業地理集聚現象的觀察,到描述、分析、比較這一現象,再到導人集群的概念,然后以此為基礎,探討集群競爭優勢及成因、分析集群的演變與形成機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產業集群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大大地豐富了產業集群理論的內涵。本文將在對現有產業集群理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以期能夠對產業集群理論的進一步深化有所助益。
一、產業集群的內涵
產業集群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Porter(1990)的經典論著《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但在該論述中,Por-ter只是將這個概念作為研究中的一個分析要素,并沒有給出精確的產業集群定義。在此之后,有很多學者從各自領域與行業出發給出了很多關于產業集群的定義。
雖然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形成權威的精確的定義,但從產業集群內涵的相關文獻梳理可以看出,產業集群應該涵蓋這樣的一些內容:首先,產業集群是對應于一定的區域而言的,是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基礎之上的經濟活動的一種空間集聚現象;其次,產業集群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是一個包含了某一產業從投入到產出以致流通的各種相關行為主體的完備的價值增值網絡;最后,產業集群是一個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新型的、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在其內部能夠實現知識和技術等現代資源的充分流動。
二、產業集群理論演化的若干脈絡
對于產業集群理論這種懵懂的認知,在理論界持續了近70年之久,直到Porter和Krugman關于產業集群經典論述的出現,方才將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引發了新的產業集群的研究熱潮,并最終形成了以目前這種橫跨經濟學、管理學、經濟地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共同研究的局面。本部分將圍繞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集群理論的不同研究領域,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以揭示產業集群理論發展的內在規律。
(一)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主流經濟學家Krugman、Fujta等運用主流經濟學建模手段來解釋經濟的區位問題,該經濟學分支被Krugman稱作“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吸收了城市經濟學、區域科學和經濟區位論等有關空間經濟的傳統思想,結合產業組織理論中有關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模型的最新進展,試圖構建“空間經濟”的理論體系。它比較注重國際經濟學與地理區位及運輸費用(貿易壁壘)的關聯,通過規范的模型分析方法,基于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提出了一系列復雜的空間經濟模型,來模擬產業集聚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并據此來考察產業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國際貿易的形成機理,尋求產業集聚持續發展和多重均衡實現及被打破的條件,強調區位和外部經濟的作用等在產業集聚和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模型從理論上證明了制造業(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闡明由于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割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于自我延續下去。
可以說,新經濟地理學試圖通過主流經濟學理論搭起經濟學與地理學之間的橋梁。它通過理性決策和間接的一般理論來模型化離心、向心之間的均衡問題,大大地激發了產業集群研究的活力,促進了產業集群理論的發展。然而,新經濟地理學由于將研究的焦點置于模型的建設與完善上,難免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軟的要素(如文化、制度)忽略掉,使得該理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經驗洞察力不足和對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以及相關政策出臺對區域經濟所造成的沖擊力預測不足的困境。
(二)產業集群的新產業區理論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面對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發達國家的絕大部分地區呈現了經濟衰退景象。但是,在諸如美國的硅谷、意大利的東北部(如艾米利亞一羅馬捏區)和中部等地區,卻與大經濟環境相背,出現了經濟增長穩中有升的現象,成為抵擋和戰勝經濟衰退的“領頭軍”。這一情景,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極大興趣。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在這些區域和歷史上馬歇爾所描述過的產業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學者們將它們歸為一類,稱之為新產業區。新產業區這一概念提出來之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諸多學者,根據本國的實踐,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特征予以了高度的概括,并就新產業區的標志、新產業區形成機制等發明展開了充分的研究。歸納現有研究,新產業區是由服務于全國或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組成的,是既競爭又合作的中小企業的綜合體,它為競爭優勢產業提供了區域創新環境。區內獨立企業之間通過中介機構結成穩定的合作網絡,從而促進技術創新和區域發展。新產業區成功的法寶是促使企業不斷創新,以及技術、經濟、社會三者協調并持續發展,新產業區的研究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可以概括出新產業區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構建中小企業集群網絡,依靠內源力量來發展區域經濟。在豐富的文化底蘊下,區域內各行為主體通過中介機構建立長期的穩定的關系,結成一種合作網絡,共同打造成一種獨特的區域經濟環境。這種環境不但促使企業不斷創新,而且使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技術得到協調的發展。新產業區,不能單純依靠外力(主要指外來資本和本地的自然資源稟賦等)來得到發展,也不能通過凱恩斯式的政府干預來發展,它強調的是自立型發展而不是依附型發展。
新產業區理論的提出,為人們構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找到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國際化的今天,該理論直接面臨著企業、市場與社會條件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沖擊。如何在動態的環境中實現理論的創新成為新產業區理論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三)戰略管理的產業集群理論
戰略管理學派對于產業集群理論的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1986年起,Porter教授率領由30多位研究者組成的調查組,歷時四年時間對丹麥、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等十個重要貿易國進行了調查研究和經驗總結。研究中發現,很多國家都能在一個或多個產業中培育許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根據10個國家中10個例子的分析,Porter將這些不斷創新企業的競爭優勢歸結為企業在國家結構中兩個變數和四個因素的狀況,即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和要素條件、相關及支撐產業、需求條件、機遇以及政府,他將這些因素稱為“鉆石”系統(如圖1)。
透過“鉆石模型”,Porter解釋了一個國家的企業(或行業)如何取得持久的國際競爭能力。按波特的觀點,國家在某個特定的產業取得成功,是因為產業內部環境是動態的、充滿競爭的,能夠刺激企業不斷進步和擴大優勢。最為重要的是,“鉆石”系統的各個因素組成一個相互增強的體系,其中一個決定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狀態。當某產業各個“鉆石”因素都匹配得很好時,那么該產業中或產業間將有一“簇”而不是一個成功企業,這些企業相互支持,競爭壓力和連續的創新是前進的動力,而公司間的競爭與合作不僅是龍頭企業而且也是該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公司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只有在每一個要素都積極參與的條件下,才能創造出企業發展的環境,進而促進企業投資和創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條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競爭壓力可以提高國內其他競爭者的創新能力,但更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將使六個基本要素整合成一個整體,從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協調提高,形成產業國家競爭優勢。Por—ter在其競爭優勢理論中指出,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產業的競爭,而產業的發展往往是在國內幾個區域內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Porter進一步對產業集群的形成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最終形成了以“組織變革”、“價值鏈”和“柔性”等為核心概念的產業集群研究的框架體系。
以Porter為首的戰略管理學派,從“是什么影響了國家競爭優勢”這一問題意識出發,通過經驗總結,發現了產業集群在競爭優勢獲得中的關鍵作用,并據此開創了產業集群理論的一個新的流派,對產業集群理論的生成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在整個模型體系當中過分強調國家和區域政府在產業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并把復雜的經濟活動因素簡單地構造成幾個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視了跨國貿易活動的影響,使得它只解釋了已有的集群是如何誕生和成長的,但不預測它們將如何發展以及什么是還未誕生的“成功中心”等問題。
(四)區域創新環境與產業集群理論
對區域創新環境問題的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創新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該問題最先是由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的學者們在研究歐洲高新產業區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該小組最初以社會文化環境這一概念為依托,把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與創新活動聯系在一起,關注二者的互動關系,并在之后的諸多學者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環境”、“創新網絡”以及“集群學習”為核心概念,以“創新相互依賴”為假設前提的產業集群理論框架體系。
區域創新環境理論的核心是了解什么外部條件有利于新企業的成長和現有企業的創新。該理論認為產業的本地化既包括提升整個社區的技術和專業化水平,也包括提供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增加輔助的貿易的專業化服務,滿足眾多公司的需求,為采用更加專業化的機構創造條件。企業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以及組織創新的好處。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其他行為主體之間在發展中相互作用而結合成合作的網絡,使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以及新知識、技術和有價值的思想、信息在網絡中順暢地流動、擴散、創新與增值,最終不僅帶來了單個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會帶來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水平的提升。
總的看來,區域創新環境學派對于產業集群的關注,更加強調產業集群在“創新”環境形成的關鍵作用。該學派把產業集群視為培育創新和創新性企業的場所,同時也關注創新在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一理念為理解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與作用機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但是,該理論過于強調環境的性質,不但沒能很好地說明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互動的過程,也沒有說清為什么本土化可以使技術和組織更富有活力,使得理論上稍顯不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恰恰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關鍵維度。
三、現有產業集群理論研究的結論與啟示
從上述對產業集群理論演化的若干脈絡的歸納與梳理不難發現,無論是關注于制造業集群的新經濟地理學,還是關注于中小企業集群的新產業區理論,亦或是著眼于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環境理論,還是著眼于全球領先產業的競爭戰略理論,這些不同的理論學派雖然關注的產業集群的類別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上也各具差異,但是每個理論學派對于產業集群相關問題的研究大都是以“產業集群的內涵與外延”、“集群的特征和決定性因素”、“集群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以及“產業集群的政策體系”等為主題的。透過這些不同的研究主題可以發現,產業集群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產業集群的生成與演進”,然而,綜觀各個理論學派對于產業集群的生成與演進的研究,無論是馬歇爾的“知識的外溢”,還是Kmgrman的“歷史事件”,對于產業集群形成的研究往往著眼于問題的某一點,缺乏系統性和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任何一個產業集群,都是在一定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條件下,不斷地通過適應甚至是改造環境,縮減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自組織化的產物。由于不同社會經濟體系中的環境特征不同,所以必然導致每一個產業集群均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對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機制研究,應該基于系統的觀念,在對其形成和演化影響因子的構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作用關系,進而透過對多個個案的規律性總結,來揭示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對此需要解決的關鍵理論問題是:
1重新審視企業的本質。毋庸置疑,產業集群的構成主體就是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為此,探討產業集群的相關問題就無法在回避“企業的本質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情況下來進行。然而,對于企業的本質問題,當前理論界仍然存在著“契約說”和“生產說”的爭論,這直接引致對產業集群形成機理上的認知差異,并不利于對產業集群的制度創新。
關鍵詞:物流地理學 研究 內容 展望
引言
物流地理學是以交通地理學與物流管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以物流活動的空間發展、變化以及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地理分支學科。
1、物流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物流地理主要研究內容為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和物流布局基本原則,是物流學和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學科,通過理解和掌握我國資源分布的格局及規律、資源的需求和市場,來科學地確定合理的物流要素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體、載體、流速,依據物流布局和運行的基本原則,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降低整個社會的物流總成本。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傳統物流帶來新的革命,而作為網上商務活動基礎的物流,利用GIS、GPS、FRID、條形碼等技術可加強對物流過程的全面管理,幫助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
2、物流地理學中的理論支撐
2.1、地域分工論。地域分工使得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從而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物流網絡是由點和線構成的有機體,點與點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實行合適的分工,充分、有效利用資源,然后通過合理組織,依托物流線路使得貨物在各點間順利流動。尤其是中國的物流業正不斷升溫,各省市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越建越多,難免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的局面。因此,地域分工理論可以作為物流系統規劃的指導理論之一,對內發揮自身優勢,對外尋求合作伙伴,從而聯手打造和諧、高效的物流圈。
2.2、區位論。區位論是研究經濟行為的空間選擇及空間內經濟活動的組合理論。區位論既可以解決微觀層面的問題(如城市物流節點的選址),也可應用于宏觀領域,如全球區位論已成為區位論研究的新趨勢之一,對于世界上大型的跨國物流企業的區位選擇有著理論指導意義。區位論研究的另一趨勢是對空間的高效精細利用,即在有限的空間內經濟活動如何實現最佳組合、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問題。
2.3、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認為,若兩個區域之間的互補性強,可達性好,且沒有干擾機會或干擾機會影響較小,則這兩個區域之間就會發生空間相互作用,貨物、人員、資金、技術以及信息等要素就會通過各自的渠道在區域間不斷流動。
2.4GIS和GPS。在物流服務中,GPS技術主要用于運輸環節,可對運輸車輛進行導航、定位、跟蹤以及相關信息的反饋等,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便于管理者對運輸過程的監控。GIS是一種采集、處理、傳輸、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表達和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處理和挖掘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用戶可以借助其獨有的空間分析功能進行各種輔助決策,如物流相關信息的查詢、物流中心的選址、最佳運輸線路的選擇、配送區域的劃分等。總而言之,GIS、GPS等技術手段為物流地理學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它們與其他技術相結合,如EDI(電子數據交換)、RFID(無線射頻識別)、互聯網信息平臺等,使得物流地理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具備了較高的起點。
3、物流地理的新研究方向
3.1、物流產業地理集中研究
產業集群的研究在國際新經濟地理學領域屬于比較成熟的研究主題之一,盡管國內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產業集群進行跟蹤研究,但是涉及到物流產業集群的研究較少。伴隨經濟地理學學科背景的強化和理論方向的引導,學術界需加強物流產業地理集中的形成機制、物流產業集群的作用、城市物流集群等方面的研究。此外,物流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一種硬件載體,需深化其地理學視角研究,以進一步理清物流集群組織與園區形成關系。
3.2、外向型物流地理研究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全球經濟運行當中成為重要的影響力量。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依存度、原材料依存度和貿易依存度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中國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背景下,工業制成品產銷效率的提高將更多地依賴于原料和制成品外向流通環節的效率。因而加強基于物流視角的貿易地理研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尤其要在各種層次上著重研究基于沿海出口導向產業所產生的國際貿易物流,如國際航運、集裝箱、原油、國際配送、國際中轉和國際采購基地等。
3.3、物流制度空間效應研究
伴隨國內區域發展和市場效率問題,近年來物流體制的改進和市場體系的一體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雖國內初步出現了一批研究區域一體化背景下物流空間效應的研究,但是物流制度(包括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外貿政策等)如何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空間布局的應用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國際上對于國家邊界和貿易地理一體化的重大研究,都涉及到了物流制度的安排及其空間效應的變化,而發達國家的運輸管制政策和協議等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重大調整。
3.4、供應鏈網絡地理研究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動脈產業,物流業具有明顯的動態產業特征,是一種動態配置生產要素的產業部門,其在一定地域空間中的區位(節點、網絡)及空間組織活動(產業互動體系)能夠促使經濟地理學研究由“靜態”的空間向“動態”的空間轉變。在動態生產布局條件下,物流業形成適應性網狀布局或供應鏈配置系統,而從微觀的企業行為到物流產業的宏觀區域布局,其網絡化狀態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理學意義。
4、結語
物流地理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交叉學科,其發展與交通地理學、物流管理學密不可分。物流管理學為地理學科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為學者研究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邵瑞慶.關于物流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
關鍵詞:集聚經濟;外商投資;區位選擇;經濟影響
一、前言
自1978年來,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的騰飛,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發展的三大推力:第一,制度改革紅利推動力;第二,勞動人口紅利推動力;第三,對外開放紅利推動力。特別是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不僅獲得了更寬、更廣、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且還有利的借用了國外的資源來促使自身經濟的崛起,吸引外商投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外資引進過,自2000年以來,累計引進了1.11萬億美元外資,這對資本要素嚴重缺乏的我國經濟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但是,目前我國對外資的引進格局為:東部開放早、位置好、政策優引入量最多;中部資源多、發展快、范圍廣引入量次之,西部開發晚、位置偏、基礎差引入量最低,究竟是何種要素影響了外商投資的區位分布呢,在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學界都在探討的一個難題,本文試圖運用集聚經濟效應理論來解釋外商來華投資分布極度不均衡現象,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經濟集聚效應對外商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
通常來說,經濟集聚之所以能吸引外商投資的原因在于,經濟集聚對經濟要素產生的一種規模吸引力,具體來說可以主要提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量經濟主體的匯聚,人口會高度集中,區域消費需求潛力增大,市場規模驟增,因此會吸引勞動者、國內企業、外資的進入;其次,由于大量經濟主體的匯入,一些相關行業或處于同一條產業鏈上的市場主體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新技術,并且會有知識外溢效應產生,從而實現外部經濟性;再者,大量企業的匯聚必然產生對勞動的需求,因此這會對勞動者產生吸引,從而有利于高文化、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和利用。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區域經濟集聚一旦形成就會不斷有經濟要素的加入,外商也會加大對該地區的投資,區域經濟迅速增長,而區域外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流失,經濟發展愈加艱難,外資也就不會流向除集聚區域以外的地方,這就形成了集聚經濟下的馬太效應,即“富得更富,窮的更窮”(如圖1所示)。
三、經濟集聚效應的形成因素分析
既然集聚經濟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如何形成經濟集聚便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區域集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注定某區域就必然能形成,經濟集聚的形成有其歷史偶然性,新經濟地理學家們認為任何區域都有一個集聚力和擴散力,兩者的相交點就形成均衡,也就是經濟運行的穩態水平,決定這兩種力的大小的是貿易自由化程度(如圖2所示)。
誠然,該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是國際經濟中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從而有其適用范圍限制,但我們也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創新和深化,其實對于區域經濟集聚力的形成因素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解答:第一,地區的市場規模大小,市場大則需求大、從而企業的發展空間也大,容易吸引大量企業的集聚;第二,地區地理位置好壞,不可否認運輸成本總在企業的總成本中占有不小的份額,因此地理位置越好,交通越便利,企業和外資越容易集聚;第三,政策環境,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外資的進駐也離不開政府的首肯,所以政策的優惠度在很多時候甚至決定了企業和外資是否進駐;第四,區域的基礎配套設施優劣,基礎設施決定了企業開始階段的固定成本和生產階段的運營成本,因此企業和外資會更加青睞基礎設施好的地區去投資生產。
以上分析的四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集聚力的大小,從而影響地區經濟集聚的形成,這對我國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差,市場規模小,那就要發揮地理位置和政策傾向的優勢,發展西部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吸引外資來進駐;中部各要素都較為均衡,就要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的獨特優勢以吸引外資;東部地區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自身市場規模、地理位置、政策有待、基礎設施的各種優勢,而且還要進一步科學規劃和改革創新,維護區域經濟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虹.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2]汪秋明.我國東、西部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比較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7.
無
(1)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勞動力轉移機制及其實證分析 唐頌 黃亮雄
(10)基于部門異質性的產業擴散模式研究——以廣東省內產業轉移為例 趙祥
(21)集聚空間外部性、城鄉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 蔡武 吳國兵 朱荃
(31)行業壟斷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因素分析 于良春 菅敏杰
(40)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業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省域數據的空間面板模型研究 葉昌友 王遐見
(48)生產業的質與量對制造業的溢出效應研究——來自oecd國家的隨機前沿方法的分析 李文 李云鶴
(56)本土技術體制與產業效率實證分析 李曉梅
(65)垂直專業化、人力資本與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基于工業行業動態面板的實證研究 粱超
(74)集團化、多元化對金融服務產業組織的影響——以保險產業為例 崔惠賢
(85)雙邊市場中交易配比的機制與效率——基于全球最大專業市場的研究 陸立軍 俞航東 陸瑤 杜芳莉
(96)基于rjvs模式的區域創新主體整合研究 陳穎 王怡 武博
關鍵詞:市場獲得 工資差異 長三角
引言
地區工資差異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同時工資作為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在勞動力可自由流動時,地區工資差異起著對勞動力進行空間配置的重要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區域發展的不同態勢(范劍勇,2009)。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的蘇浙滬兩省一市因其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中西部勞動力,勞動力、企業的大量集聚使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中心區域。那么,為什么長三角地區有著較高的工資水平?地區工資差異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什么?這些問題構成了本文研究的出發點。
一些學者主要基于新古典經濟理論對地區工資差異問題進行研究,主要有以下決定因素: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劉海洋等,2012)、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開放(陳利敏、謝懷筑,2004)、市場機制與制度變遷(張建紅,2006)、勞動力流動(鐘笑寒,2006)。然而,新古典經濟學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完全競爭并且忽略空間維度,依據這些均衡化的條件會得出不同地區的勞動力價格最終會均等化的結論,即地區工資差異將趨于收斂,這顯然與現實情況不符。
而由Kurgans、Fujita、Venables等學者開創的新經濟地理學,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存在運輸成本等假設的中心-模型(Center-periphery Model),為解釋區域發展差異與工資差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劉修巖等,2007)。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主要是由經濟要素的集聚與擴散的不同態勢決定的(安虎森,2009)。勞動力、企業由于一些區域所具有的初始優勢或偶然的隨機因素,都有向該區域不斷集聚的傾向。由集聚帶來的市場規模的擴大會降低運輸成本、提高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消費者的市場關聯程度(許德友,2012),而企業數量的增多意味著專業化分工能帶來規模經濟與技術外部性、多樣化生產又可以滿足企業對于中間產品的多樣性需求(潘輝,2012),這些因素都能促進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即企業可以提供更高的工資水平。較高的福利水平、多樣化的產品供給又推動周邊企業與勞動力的進一步集聚,從而累積循環因果機制使該地區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區域,即中心-結構的形成。針對如何對空間集聚程度進行量化的問題,新經濟地理學者借用Harris(1954)的市場潛力(market potential)概念,從產品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市場獲得(market access)概念:一區域的市場獲得是自身和外部其他區域對該區域產品的市場需求的規模加總,并以空間距離為權重,用來考量運輸成本的影響(Redding and Venables,2004)。Fujta等(1999)構造出以市場獲得為核心解釋變量的工資方程,為新經濟地理學解釋地區工資差異奠定了微觀基礎。
而本文以長三角蘇浙滬25個城市為研究對象,考察市場獲得與其他相關因素對于工資水平的影響程度大小,并比較分析16個核心長三角城市和9個邊緣長三角城市的實證結果,進而得出關于地區工資差異問題的結論。
理論模型
模型的主要假設有:第一,一個經濟體由N個區域組成,由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進行經濟活動。工業部門的市場結構為壟斷競爭,在規模報酬遞增、存在運輸成本的條件下生產差異化產品,由于產品的異質性很強和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規模經濟,企業可能都會選擇一種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每種工業品由一個區域的一家企業專業化生產并通過區際貿易實現產品銷售,即一個極端的中心-模型;農業部門的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在規模報酬不變、零運輸成本的條件下生產無差異農產品。第二,工業部門假設只使用勞動力一種生產要素,區域i代表性企業的成本為:Ci=miqi+F(mi、qi分別為企業的邊際勞動投入和產量,F為固定勞動投入)。同時為了顯示不同地區的生產技術差異,設邊際勞動投入mi=(zi)-θ(θ>0),zi表示不同的生產技術。第三,所有的消費者偏好一致,對兩種產品的效用采用Cobb-Douglas函數表示:
(1)
其中,A表示農業產品的數量,I為工業產品的消費量指數,1-α、α為兩種產品的支出比例。且I可用不變替代系數效用函數表示:
(2)
其中,xr為工業品r的消費量,σ是工業品間的不變替代彈性,該值越小,則這種產品的替代性越弱,也就是同其他產品的異質性越強。第四,存在冰山運輸成本,即從區域j運輸到區域i,一單位的工業品只剩余1/vij,而,其中,τ是單位里程的運輸成本,dij為i與j之間的距離。
對代表性消費者的最優消費數量進行計算,得到區域j的消費者對于i區域各種工業品的效應最大化數量是:
(3)
其中,Pij是區域j最終支付的對區域i生產的各種工業品的價格,而Pi為出廠價格,則Pij=vij Pi。 區域j的價格指數,gi是區域i的工業品種數。Yj是區域j所有消費品的總支出。
區域i代表性企業生產利潤最大化的最優生產安排為:
(4)
其中,wi是區域i工業部門的名義工資,由(4)可以計算出企業利潤最大化時,pi=[σ/(σ-1)]mi qi,而利潤最大值為i=wi[qi mi /(σ-1)-F ]。當市場可以自由進出時,均衡利潤為0,那么企業的均衡產量為q*i=F(σ-1)/mi ,然后加總所有區域對區域i工業品的需求量,即:
(5)
那么區域i的工資方程為:
(6)
將定義為市場獲得MA,即可轉化為:
(7)
很明顯,一個地區的市場獲得越大,就會擁有更高的工資水平;同時,一個地區的技術水平也與工資水平是同向變動的。
計量模型與變量解釋
依據公式(7),同時加入了其他一些影響工資水平的控制變量,構建了如下回歸方程:
ln wit=α1+α2 lnMAit+α3 lnIit+α4 lnFit+α5 lnHit+α6 lnsit+α7 lnpit+εit (8)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蘇浙滬的25個城市市轄區。各變量數據皆取自2001-2011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城市間的距離則通過百度地圖信息系統獲得。市場獲得的計算采用公式,該式的Yi是城市i的GDP,dim為兩城市間的距離,城市內部距離dii則用計算(Ai為市轄區面積)。市場獲得的計算只限于長三角內部的25個城市,可理解為長三角內部市場獲得,但長三角都市圈作為我國三大都市圈之一,經濟規模大、內部分工協作程度高、經濟體系較為完善,因此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整體進行研究。該公式主要有兩個含義:一個城市的市場獲得由市轄區本身的市場需求和周邊其他城市的市場需求提供;市場獲得的大小亦與貿易成本相關,貿易成本越小(即交通距離越短),市場的潛在需求就越可能轉變為現實的市場獲得。
相關的控制變量有:第一,固定資產投資變量(I)。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個城市的人均資本存量,同時可以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節約市場活動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獲得公共產品的共享外部性,這些因素都可以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勞動工資率的增加;第二,外國直接投資變量(F)。FDI是一地區獲得生產資本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開放時間早、投資環境優越、沿海沿江的長三角地區來說,吸收大量的FDI不僅可以得到知識技術溢出效應,通過產品的出口也能獲取來自于國外的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獲得能力。F變量用一城市的實際使用外資額表示;第三,人力資本變量(H)。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不僅只包括勞動力的絕對數量,還應考慮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水平、生產協作能力等,通過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可以使人均邊際生產率得到提高。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用高等教育院校的在校大學生數量來H變量;第四,第三產業比率變量(S)。伴隨著經濟現代化的深入,一地區的第三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率一般會得到提高,因為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以堅實的工農業基礎為前提的。因此,在一定區間內第三產業比率和工資水平是同向變化的;第五,非公經濟比率變量(P)。通過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可以發現,一個地區的非公經濟越發達,該地區的經濟規則越規范、市場競爭越激烈、市場化進程越快,那么工資率也相對較高。由于無法獲得市轄區層面的非公經濟總量數據,因此P變量用個體、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來衡量。
統計與實證結果
為了初步了解市場獲得與工資水平的大致關系,通過軟件畫出了2001-2011年長三角25個城市工資與市場獲得值間的散點圖(圖1)。為了縮小兩個變量的數量差距與初略反映兩者變動的彈性系數大小,我們取的是市場獲得與工資值的對數。從圖1可以看出,工資水平與市場獲得間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且擬合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大致為30,即彈性系數在0.6左右。為了驗證以上初步判斷,有必要運用E-view6.0軟件對相關變量進行計量回歸。
首先,在不考慮其他相關控制變量的情況下,直接以工資水平為被解釋變量、市場獲得為解釋變量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發現運用固定影響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將優于隨機影響模型,因此,該回歸分析運用的是基于個體固定影響模型的計量方法,同時為了反映出不同年份變量系數的可能變化,將市場獲得的系數設為Period specific coefficients(時期特定系數),即不同年份的變量系數將不同,計量結果見表1。從表中的結果能得出以下結論:市場獲得與工資水平呈現出高度顯著的正向的相關關系,且工資變動關于市場獲得變動的彈性系數為0.6左右,驗證了上面的初步推斷;2001-2010年,彈性系數一直是在上升的,但2009-2011年,該系數也保持相對穩定。這說明在市場獲得在積累到一定的量之前,市場獲得的增加對工資水平的提高的推動作用是不斷增強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場獲得增加所釋放出的對邊際生產率的提高作用將趨于穩定。
然后,在計量方程中加入其他控制變量,進一步準確地考察市場獲得與工資水平的關系和全面分析影響工資水平的各種因素的作用大小。狹義上的長三角指的是上海、南京、鎮江、常州、揚州、無錫、蘇州、南通、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寧波、舟山、臺州這16個城市,本文將這些城市稱為核心長三角城市,而剩余9個城市為邊緣長三角城市,對應新經濟地理學中的核心-邊緣結構。核心長三角城市在地理上抱團發展,內部經濟聯系密切、發展差距小,能相互提供較多的市場獲得,擁有較高的工資水平。而邊緣長三角城市位于蘇北、浙南和浙西南,相對遠離區域中心城市上海,工資水平也較低。同樣地,在回歸中運用的是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計量結果見表2。
首先分析包含25個城市的總體模型回歸結果。隨著控制變量的加入,模型的擬合優度有所提高,然而市場獲得的系數并沒有因為解釋變量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1%顯著性水平上達到0.599,這與劉修巖(2007)得到工資的彈性系數為0.61的結果相接近。第三產業比率變量、非公經濟比率變量、外國直接投資變量、固定資產投資變量等也如預期一樣,與工資水平的變動是正向關系的,系數分別為0.186、0.089、0.042、0.034,且都在1%水平上顯著。出乎意外的是,人力資本變量系數為負數但不顯著,一個可能原因是:觀察數據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江蘇的在校大學生數量是浙江的將近2倍,兩省的工資水平卻大體相當。但是人才是可流動的,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并不意味著人力資源的不均衡。所以本文由于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用在校大學生數量作為人力資源的變量略為粗糙,但這并不能否認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可以提高一個地區的工資率的判斷。
觀察核心長三角城市和邊緣長三角城市的計量結果,發現與總體回歸模型的結果相類似,但是可以從三者的差異中做出一些推斷。邊緣長三角城市的MA系數比核心長三角城市大0.104,為兩組城市變量系數值的最大差異,說明相比較核心長三角城市而言,邊緣長三角城市市場獲得能力的增強對于工資水平的提高更為重要,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獲得的相對缺乏是邊緣長三角城市工資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原因是邊緣長三角城市的企業與居民收入相對較低,擁有很高的消費-收入彈性,因此企業利潤、工資收入的增加可以能多地轉化為市場需求,同時又正處于城市集聚經濟發育的初始階段,市場前后向關聯的開始建立、生產技術學習的后發優勢再加上市場需求的快速積累,可以使這些城市更快地釋放出集聚經濟性,從而導致更高的勞動邊際生產率。而核心長三角城市由于潛在的市場需求相對穩定增長,市場前后向關聯的構建已相對成熟,集聚經濟已經開始較為平穩地釋放,市場生產與交易的擴張已經收到一定的限制,個別生產領域甚至會由于過度集聚產生擁擠成本,所以市場獲得的系數有所下降。在固定資產投資變量、第三產業比率變量方面,邊緣長三角城市的系數也相對較大,前者是因為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遞減,生產力相對落后的邊緣長三角城市單位資本投入會帶來的更高的邊際生產率,推動工資上漲;而后者是由于核心長三角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相對較高,在推進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因素,第三產業比率的快速提升較為困難。而在外國直接投資變量方面,邊緣長三角地區呈現出不顯著的軸線作用,且系數很小,而核心長三角城市顯著高達0.051,說明獲取國外市場需求的能力的不同是兩個地區工資呈現差異的重要原因。核心長三角城市的非公經濟比率變量系數比邊緣長三角城市高,原因在于邊緣長三角城市的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人力與經濟資源流向核心長三角城市,影響市場獲得的增加和集聚經濟的發展,且民營經濟可以廣泛地吸納就業、提高居民工資水平。非公經濟的發展程度的不同也是兩個地區城市工資差異的關鍵原因。
結論與建議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市場獲得與工資水平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且彈性系數在0.6左右。以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來看,市場獲得數值是對一地區本身市場規模、周邊地區市場規模、交通成本、市場一體化程度等的綜合考量,是對本地市場效應的量化。市場獲得數值越大,就說明該區域的經濟集聚程度高,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因專業化而獲取的規模經濟、運輸成本的下降、與上下游企業的接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獲得技術外溢效應、與消費者的市場關聯的提高等都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和生產率,從而給工資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市場獲得的差異是不同地區間存在工資差距的主要原因。蘇浙滬兩省一市具有地勢平坦、沿湖沿江的自然地理優勢,人口密集、市場規模大,自古以來商業和手工業發展就領先于全國,這是長三角地區市場獲得能力發展的初始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的政策優勢、率先改革開放的制度優勢再加上初始優勢,使勞動力、產業大量在長三角地區集聚,進一步擴大了長三角的市場規模優勢,并形成了累積循環因果機制,使長三角的工資水平總是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市場獲得能力的不同也解釋了核心長三角城市與邊緣長三角城市的工資差異:前者抱團發展,市場一體化程度高,能相互提供較大的市場獲得;后者相對遠離中心城市,處于城市集聚經濟的初始階段,市場獲得的相對缺失使這些城市擁有更高的工資-市場獲得彈性。
基于以上結論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議:促進區域間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交通成本和縮小區域間心理距離;加強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消費者的市場關聯度,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對于經濟落后地區來說,培育該區域的中心城市,促進該中心城市的城市集聚水平和市場獲得能力的提高,避免該區域經濟資源的過度外流,形成規模等級合理的核心-邊緣結構,就可以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從而提高工資水平。
參考文獻:
1.Harris C.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1954,44(4)
關鍵詞:選擇效應;競爭效應;區位決策;企業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F272.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3)04-0044-007
一、引 言
企業區位決策不僅直接影響微觀層面的企業利潤和組織效率,更決定宏觀層面的產業空間分布和資源整體配置效率。[1]65企業是產業的微觀載體和組織單元,只有深入洞察影響其區位決策的根本因素和動力機制,才能科學合理地制定區域和產業政策,按照市場規律推動企業成長、資源配置優化及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區位決策研究主要從兩條線索展開:一是企業同質性視角,強調比較優勢、自然稟賦、外部性等因素的外生作用,但忽視了企業異質性及其導致的相互間策略行為的現實性與內生性;二是企業異質性視角,洞察了企業生產效率差異、需求爭奪、價值創造與流動等因素引致企業差異化行為的可能影響,但未能有效解釋基于競爭的企業行為模式和過程。
一定意義上,新經濟地理學(NEG)隱含了產品異質性假設[2],但產品間有限替代彈性作為通用假設,難以洞見企業行為演化;“新”新經濟地理學(NNEG)以企業異質性為基本理論前提,發現生產效率或技術水平差異會導致企業的空間“選擇”和“分類”行為。[3]345企業空間行為的本質過程是對不同市場差別化競爭程度的異質性反應,但這些文獻并未分析企業行為是如何發生的,有必要從這一視角對上述文獻進行理論補充和修正。對基于需求爭奪的企業間策略和博弈過程的研究最早源于Hotelling模型[4],后續文獻圍繞是否存在企業空間競爭導致的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等展開了有價值的拓展[5][6][7];全球價值鏈(GVC)理論也認識到基于需求和價值創造與流動的企業間競爭將導致產業在全球范圍呈現“大區域分散、小區域集聚”空間演繹特征。[8]43進一步地,最近也有研究在線性城市模型中,分析了企業生產兩種產品時的區位選擇。[9]這啟發我們思考:是否能在Hotelling框架下,考察連續性空間中異質性企業的區位決策模式?這一過程是否存在基于競爭的選擇行為或者逃離競爭效應?本文從企業異質性角度構建一個簡單的線性空間模型,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二、企業性質與行為:基于文獻的討論
1.企業性質與區位決策
既有討論企業區位決策的文獻主要從企業同質性和異質性兩條線索展開。
基于企業同質性假定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理論學派:一是早期區位論研究,包括農業區位、工業區位、中心地學說、市場網絡理論、區域與城市科學等,強調基于生產和運輸成本等內部因素為導向的區位企業決策與行為,其中導致空間成本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稟賦差異和比較優勢;[10]165二是轉向后的經濟地理學,強調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創新價值為核心的企業行為和產業動態,其動力來源于地理嵌入的非經濟關聯外部性優勢,包括社會網絡和關系資本[11]368、正式與非正式制度[12]166、文化特征[13]139-146等;三是新經濟地理學(NEG),強調以規模經濟和生產外部性為核心的個體區位變動和產業空間演化,其動力來源于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引致的集聚力(本地市場效應和價格指數效應)和分散力(擁擠效應)權衡。[2]同質意味著企業間無差異,此時區位決策差異只能從外部尋找答案,如自然稟賦差異、外部性等,但是企業異質性的現實存在及基于此的相互間策略行為意味著同質性假設無法洞察產業空間分布的根本動力。必須指出,盡管NEG假定了企業同質性,但為了實現報酬遞增和反應消費者差異化偏好,仍然假設了差異化產品間的有限替代彈性,即產品間的非完全替代性(替代彈性大于1)。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規模生產和差異化需求之間存在消長關系,導致了均衡的存在。
基于企業異質性假定的研究也可分為兩個視角:一是需求視角,全球價值鏈理論探討跨國企業主導下的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分布與資源整合,企業以附加值最大化為導向,追求最有利的區位分布[14];Hotelling區位選擇理論探討線性空間(需求平均分布)中企業如何通過需求競爭實現空間均衡。[4]二是生產視角,“新”新經濟地理學以存在區域間空間差異為前提,探討異質性企業如何通過空間和區位調整實現資源配置優化和利潤提升。后者洞察了企業生產效率差異、需求爭奪、價值創造與流動等因素引致的企業差異化行為,但并不能從微觀上解釋基于競爭的企業行為模式和過程。
2.企業行為與區位決策
如企業是同質的,則其行為也是一致的,即只考慮生產和利潤函數,而不需考慮互動行為策略;但若是異質的,則必然存在自身特征決定的行為差異。不管是經濟學范式,還是其他范式,異質性企業都會面臨異質性程度和規模經濟之間的決策。[15]938-951[16]465
企業以最大利潤為目標,即π=(p-c)q,則區位選擇必須考慮產品價格、邊際成本和生產規模三個因素。其中,企業成本具有相對可控性,經濟地理和新經濟地理因素從稟賦優勢和外部性視角已經分析了這一點,但企業市場定價和生產規模卻有賴于市場整體需求和其他企業定價策略。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主導企業(以跨國企業為主)在實現分工深入過程中[17]191,既要追求成本優勢,又要追求最優定價,更要獲取消費市場(規模經濟),企業空間行為必然是異質性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具有成本優勢區域、通過創新和品牌策略獲取最大定價、盡量實現消費市場毗鄰。[11][18][19]55在不考慮消費分布且總量既定條件下,圍繞相同產品競爭的企業數量越多,則其越傾向于選擇差異化市場和空間競爭策略[20]464[21]951,因而企業異質性引致了企業基于自身特征和競爭的選擇行為[3] 。而且市場行為和空間行為是耦合的,市場競爭可能導致產業的空間集聚或分散[22]1148;市場競爭空間上表現對需求分布和價值創造的追逐[23],消費者異質性偏好或需求差異化分布對企業區位選擇行為的影響可能是模糊的[24]961-974,依賴于市場勢力、信息密度等因素[25],可能是促進其走向集聚[5]1150[26]325[27]324,也可能走向分散[28]177。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者對產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認知和接受完全是差異化的[8],進而促進消費者(或市場)分類。即使對同一個產品,不同消費者的不同效用評價可能使得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必須對面不同的市場結構。
綜合以上討論,異質性對解釋和認識企業區位選擇行為至關重要,而既有從企業選擇行為的研究固然對選擇效應進行了解析,但卻不能分析行為過程,而只是描述了結果。那么,當企業產品面臨差異化市場需求,或者更本質地理解為企業產品結構包含不同程度的異質性的時候,企業如何選擇區位進而影響產業空間布局?本文通過在線性空間中引入企業異性拓展Hotelling模型,分析發現了企業的競爭和選擇效應、差異化策略效應,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企業空間和市場行為。
三、模型建立
1.基本假定
假定在一個長度為1的連續線性空間上,存在兩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異質性企業:1和2,各生產1種產品。企業i的位置為yi∈[0,1],其中(i=1,2),不失一般性,可假設y1y2,反之亦然。
企業異質性:假定企業具有不同的技術水平,企業技術(T0+Ti)由兩部分組成,其中T0表示技術水平相同的部分,Ti表示技術水平差異化部分。這種假定的合理性在于,如果考慮技術水平為一個連續分布區間[0,T],技術異質性表現為T的數值大小。如圖1,企業1和企業2的技術水平分別為T1、T2。為了將企業行為與消費行為相聯系,假設企業技術異質性映射在所生產的產品結構差異上,可表現為企業(fi)的產品(pi)由同質性(C)和異質性(A和B)兩部分構成(如圖1):p1=p(A+C)和p2=p(B+C)。
同質性可進一步劃分為產業內和產品間兩類:前者表現在品名、功能、形象等多方面,比如汽車品類,具有運輸工具、都使用某種燃料驅動、都是制造品等諸多同質特征;后者則表現在廣義上,比如衣服和飛機,盡管屬于不同品類,但作為消費品,都具有滿足人類日常用度的功能。異質性則更為普遍,既可以是產品本身的,例如運動鞋和皮鞋是不用場合鞋品;也可以是產品附加內容的,比如同樣是運動鞋,NIKE和ANTA在產地、品牌、質量等方面都不同。這一對應性假設的合理性在于,不同技術含量產品包含信息的差異,如價格信息(生產技術、效率等)、品牌創新(戰略行為)、空間地理(運輸成本、產地等),從而使消費需求差異性偏好可與企業生產技術異質性相對應。
消費者均勻分布于城市空間,且每個消費都買且只購買一種商品,并且從中獲得的總效用為S。對于一個位于x∈[0,1]的消費者,其從企業i購買商品時的交通成本為t(x-yi)2。二次函數形式既保證均衡的存在性,也可以理解為產品差異性帶來的消費效用合意性對交通成本的補償。[26]基于產品效用或價值,對于線性城市上的任何一點x∈[0,1]的消費者分為三類(如表1):無偏好消費者——注重產品中同質性部分,而不考慮產品(企業)差異,比例為b?叟0;產品1偏好者——注重產品中異質性部分,而只購買產品1(企業生產),比例為c?叟0;產品2偏好者——注重產品中異質性部分,而只購買產品2(企業生產),比例為c?叟0;b+2c=1。
這一假設也可以理解為:在消費者中,兩企業產品中無差異部分在滿足消費者效用時完全同質或無差異,則b部分消費者選擇時,二選一即可;而各有c部分消費者只對一個企業的產品中差異化部分感興趣。這種假設類似于C-P模型[2]關于農業和工業品部門的設定。因此,同一種產品是競爭的也是競爭的。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兩個企業生產每種產品的邊際成本均為常數且都被假定為零。
2.博弈時序如下:第一階段,企業首先選擇區位;第二階段,企業產品進行價格競爭。
3.產品市場定價
當企業i={1,2}選址yi時,考慮產品異質性引致的壟斷性,不難得到定價為:
pi=S-t·max{(1-yi)2,y2i}——(1)
如果產品價格高則只有周圍較近區域消費者購買,而當價格等于距離最遠消費者保留價格時,可能覆蓋整個市場。由于市場價格和需求共同影響利潤,因此,企業理則需綜合考慮市場價格和市場總體需求規模之間尋求合理組合,以最大化其利潤。考慮到前面每種產品都具有一定壟斷性,意味著只要消費者效用足夠大,則最遠距離消費者保留價格也較高,因而市場定價不是完全競爭時市場定價,而應該是距離企業最遠的消費的保留價格(當然,這里不考慮價格歧視情況)。
四、市場均衡與效應分析
采用倒推法求解模型的均衡。
1.市場競爭
首先考慮,在第二階段,給定企業的區位,企業的產品進行價格競爭。前文把市場分成三部分,則每個企業利潤來源于兩部分:一是完全偏好本企業產品的消費者購買(壟斷利潤);二是偏好消費者的購買(競爭利潤)。則兩企業壟斷利潤為:
π11=c[S-t·max{(1-y1)2,y21}],
π21=c[S-t·max{(1-y2)2,y22}]——(2)
競爭利潤為:
π12=b,
π22=b——(3)
結合(2)、(3),得到給定區位下企業總利潤:
π1=π11+π12=c[S-t·max{(1-y1)2,y21}]+
b,
π2=π21+π22=c[S-t·max{(1-y2)2,y22}]+
b——(4)
2.區位選擇
在這一階段,企業在充分考慮選址對于隨后價格競爭影響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的最優位置yi(i=1,2)。顯然,均衡時,存在兩種對稱選址行為(y1y2或y2y1)。進而,區位選擇存在三種可能情況:分居城市兩端(y1=0,y2=0)、集聚在城市中心(y1=和y2=)、分散分布于中心兩側區間內(y1∈[0,]和y2∈[,1])。
經過計算:
——12cb1時,企業分居城市兩端(y1=0,y2=1)。此時,偏好于產品異質性的消費者份額遠遠小于無偏好消費者份額,企業利潤主要來源于同質性產品市場份額爭奪,價格競爭策略驅動企業通過降低價格獲取更大需求和利潤。則可得到:
結論1:當消費者差異化偏好弱于同質性偏好時,競爭效應或分離效應主導空間區位選擇模式,因而企業選擇遠離競爭對手,通過空間距離(運輸成本)緩解競爭(選擇效應),即:競爭效應是空間離散力。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向中心靠近或集中可以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市場規模效應也可能主導企業空間區位選擇模式,但因對運輸成本函數給予二次型設定使得競爭效應強于市場規模效應,因此,本文中均衡結果仍是分布在城市或市場的兩端。
——0b2c時,企業集聚在城市中心(y1=和y2=)。此時,偏好于產品異質性部分的消費者規模大于無差異消費者份額,企業利潤主要來源于差異化消費者的購買。此時企業采取最遠距離消費者保留價格定價策略,獲取最大利潤,通過不斷向最遠距離消費者靠近方式選擇區位,并最終在中點處取得均衡。
結論2:當消費者差異化偏好強于同質性偏好時,壟斷效應(差異化策略)主導企業區位決策模式。
這一結論同時得到NNEG模型結論支持。差異化產品生產時,若初始狀態較為均衡,則異質性的邊際變化對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具有較大的彈性,因而企業傾向于通過品牌和管理優化等策略走差異化發展道路[16][18]。
——2c
結論3:當消費者偏好不明確或不穩定時,企業區位選擇不是某均衡點,而是存在一個在兩點之間的連續選擇空間。
五、進一步討論
1.生產效率、競爭與產業技術鏈
上文遵循“企業技術異質性-產品異質性-消費者決策差異—企業區位決策”的邏輯路徑分析了企業基于消費競爭的空間行為模式,其中,對企業異質性源于技術連續區間上水平值差異。生產效率是產品的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表征,企業是產品生產活動的組織載體,則可將技術水平理解為企業生產效率,因而這個連續區間就是產業鏈。新經濟地理學分析了基于技術關聯的產業分布模式,認識到了中間投入,也即產業內企業上下游技術間關系的重要性。所以,要理解生產技術或效率異質性與競爭之間關系,有必要認識“產業鏈-企業-生產效率”間的關系。
從圖2左可見,在一個包含了若干環節的產業鏈上([0,M]),企業數量分布可能是非均衡的,某些產業環節上可能分布著大量企業(A點),而某些產業環節上可能只有極少數幾個企業甚至1個企業(B點)。在消費需求總量既定條件下,企業數量越多,則市場競爭越激烈,這與既有研究結論是一致的。[29]84-89同時,企業異質性可進一步具體到產業(品)內和產業(品)間兩個層面(圖2右)。如果以核心產品作為定義尺度,以汽車產業為例,上海汽車、一汽大眾等發動機制造、整車裝配的核心企業可視為“汽車”產業的“產業內關聯企業”,中航電子等汽車電子、汽車輪胎等配套企業則可視為“產業間關聯企業”。從產業技術鏈角度,企業是產業鏈環節的微觀“物質流”載體,產業鏈不同環節的技術效率異質性最終以企業形式表現出來;由于產業間企業互補(合作)性大于競爭性,產業內企業競爭性大于互補(合作)性,則說明技術聯系強弱和競爭程度對生產效率的彈性差異也必將因為不同外部環境而引致企業區位決策差異。
2.選擇、競爭與區位決策:生產效率分布的進一步分解
企業效率異質性本質上是企業技術水平的多樣化、差異化特征[30],可進一步從多樣性(richness)和均等性(evenness)兩個維度理解[31]991。考慮每個企業對應的生產效率水平在[0,M]區間分布:如果M值越大,則說明多樣性越大,則企業所在市場上可容納最低生產成本企業越多,則企業進入概率越大而競爭程度相對越小;如果企業效率水平越接近(均等),則給定某一時期企業數量條件下,每個效率水平上企業數量越多。如圖2左中,A點均等性較大,企業數量分布集中某個較小區域,而B點均等性較小,企業分布在多個效率層次。如果同一效率水平企業數量較多,則競爭較為激烈。區別兩個維度效率異質性的意義在于,現實市場競爭中,既有相同產品的競爭,也有替代性產品的競爭;既有高技術產品競爭,也有低技術產品競爭。
六、總結與結論
本文在需求均勻連續分布的同質性空間下構建了一個企業區位決策模型,分析了企業異質性(產品異質性)如何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發現不同消費偏好會導致存在競爭(分離)效應和選擇(逃離競爭)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及差異化策略效應,并決定企業不同空間行為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當壟斷(異質性或差異化)類市場需求(消費者)比例很高時,企業會選擇集聚策略;當競爭(同質性)類消費比例很高時,企業會選擇盡量遠離對方的策略;當二者數量相差不是很大時,企業會選擇中間狀態。
本文假定產品有可分離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兩部分組成,這決定了市場中產品之間的有限替代性,這也符合一般NEG模型的基本假設。由于產品的完全異質性或同質性情況極少,則市場競爭可能是壟斷和競爭并存的,這與NEG的壟斷競爭假設是內在一致的,也進一步證明了基于D-S的本地市場效應(規模經濟)的合理性。企業基于競爭進行自我的空間行為選擇并產生空間分離或分異具有內在驅動力,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選擇效應的合理性。
這一結論的實踐價值在于,與企業在區位選擇時,不僅要考慮傳統區位研究強調的比較優勢、經濟地理學強調的地理嵌入外部性、新經濟地理學強調的中間投入外部性等因素外,更必須考慮基于企業異質性的選擇行為和競爭策略。進一步地,從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角度,傳統產業轉移理論忽視企業異質性可能導致區域資源配置失當,從企業微觀異質性層面可以更好地優化生產組織效率,為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范劍勇,李方文.中國制造業空間集聚的影響:一個綜述[J]. 南方經濟,2011,(6):53-65.
[2]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3):483-499.
[3]Baldwin,R.,E.,Okubo,T.Heterogeneous firms,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6):23-346.
[4]Hotelling,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 . Economic Journal,1929,39(153):41-57.
[5]D’Aspremont,C.,Gabszewicz,Thisse,J-F.On the Hotelling’s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 Econometrica, 1979,47(5):1145-1150.
[6]Economides,N.Minimal and Maxim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Hotelling’s Duopoly[J]. Economcs Letters,1986,21(1):67-71.
[7]Mai,C., Peng, S.Cooperation vs Competition in a Spatial Model[J] .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1999, 29(4):463-472
[8]張輝.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我國產業發展研究[J] . 中國工業經濟,2004,(5):38-46.
[9]張劍虎,李長英.產品多樣性與企業區位選擇[J] . 經濟學(季刊),2010,(9):1505-1518.
[10]陳建軍,袁凱.基于產業鏈空間分布離散化的集群升級研究——對浙江經驗的考察[C]. 中韓日國際地域經濟研討會,2012:161-180.
[11]Storper.M.,Venables,A.J.Buzz: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351-370.
[12]Storper,M.,Scott,A.J.Rethinking human capital, creativity and urba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9 ,9 :147-167.
[13]Thrift,N.Theory, Culture & Society[M].London:SAGE,2006:139-146.
[14]Gereffi,G.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8):37-70.
[15]Ottaviano,GIP.,Thisse,J-F.Monopolistic Competition,Multiproduct Firms and Productivity Diversity[J]. The Manchester School,2011,79( 5):938-951.
[16]Tabuchi T.Multiproduct Firms in Hotelling’s Spatial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gement Strategy,2012,21( 2):445-467.
[17]Arndt,S., K.Kierzowski. 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83-191.
[18]Behrens,K.,Murata,Y.Trade,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1-17.
[19]巫強,劉志彪.本土裝備制造業市場空間障礙分析——基于下游行業全球價值鏈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2,(3),:43-55.
[20]Vogel,J. Spatial Competi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116(3):423-465.
[21]Ottaviano,GIP.,Thisse,J-F.Monopolistic Competition,Multiproduct Firms and Productivity Diversity[J].The Manchester School,2011,79(.5):938-951.
[22]Behrens,K., Picard,P. M.Welfare, Home Market Effects, and Horizont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 40(41):1118-1148.
[23]Syverson,C.Market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a concrete example[R].NBER working paper,2004.
[24]Picard,P. M.,Okubo,T.Firms’ locations under demand heterogeneit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2,42:961–974.
[25]Brekke,K.,Straume,O.Bilateral Monopolies and Location Choice[J].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2004, 34(3):275-288.
[26]Neven,D.TwoStage(Perfect) Equilibrium in Hotelling’s Model[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5,33(3):317-325.
[27]Zeng,DZ.New economic geography with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 explanation of segreg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63 :306-324.
[28]Tabuchi,T. , Thisse,J-F.Taste Heterogeneity,Labor Mobility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9:155-177.
[29]陸毅,李冬婭,方琦璐,陳熹.產業集聚與企業規模——來自中國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0,(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