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7: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巴黎凡爾賽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是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單體建筑是法國的凡爾賽宮。
2、故宮簡介: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3、凡爾賽宮簡介:凡爾賽宮位于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文章屋網 )
媾和會議是巴黎和會,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后協約會議。會議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會議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十巨頭”會議)控制。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
(來源:文章屋網 )
“大運河”位于凡爾賽宮花園的中軸線上,大概是1650米長、62米寬的十字形水渠。它的盡頭就是皇家林蔭道兩側的蔥綠小林園,方格形道路把它們分成大小相等的12塊,南北兩側各有6塊。
據說當年路易十四的景觀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Andre Le Notre)未曾實現的設想之一,就是沿大運河的中軸線設置噴泉。如今,這道從天而降的瀑布由黃色的格子狀鋼塔支撐,黑色管道的水泵汲取河水,一直送上塔頂的平臺,從背后可以清楚看到暴露在外的結構。
2008年以來,凡爾賽宮每年為一位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組織一次展覽,引發歷史悠久的環境與他或她的藝術視野之間的碰撞。繼杰夫?昆斯、村上隆、阿尼施?卡普爾等之后,今年被邀請的是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他可以自由地使用裝飾華麗的展室和秩序嚴謹的園林。
埃利亞松以體驗場所的角度接近城堡和花園,使用水、霧、鏡子、燈光等介質,作品通過一系列微妙的空間干預來完成。借助水的隱喻、光的衍射、鏡子的重疊、移動的陰影以及加劇的情感,埃利亞松希望觀眾和他一起重新擁有凡爾賽宮,與其說那是幾件藝術裝置,不如說是一些幫的設備,幫助進入他所期望的自主關系。
他的作品都是為特定的空間所構思,三個室外裝置除了大運河里的“瀑布”,還用到了星狀林園和柱廊林園兩處場地。星狀林園中的作品“霧集”是五角形草坪上方圓環發出的水蒸氣云霧,隨著陽光及風的變化改變著外觀。柱廊林園里安置了“冰巖粉末花園”,一層厚厚的格陵蘭冰磧鋪在橢圓形的地面上,喚起焦渴土地和破碎冰川的感覺,這三件作品共享“水”的主題。水景向來是巴洛克式古典園林中的重要構成因素,又呼應了當代全球氣候變化的主題。
在宮殿里面,埃利亞松用鏡子和燈光替換了水和霧,一系列連續的鏡子和鏡像凝視成為關注的焦點。比如“太陽能壓縮”,一組內含隱藏光源的圓形凸面鏡掛在展室中央,形成懸浮的日食光環。房g里的陳設沒有任何改變,但通過多重反射鏡被放大,游客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自己的鏡子映像,在華麗的古典宮殿中建立起另一種現實。
這些裝置的關鍵詞是“凝視”,作品“凡爾賽宮的凝視”用兩個眼睛大小的金色銅球,在人眼的高度從墻上凸出,球體前面還有瞳孔般的小孔,引誘觀眾湊近去向內窺視。銅球看似俯瞰著外面的花園,從球中看到的卻是縮小的、反轉的室內場景。由于里面裝有微型反射鏡,如果再湊近看,反射被放大到只剩下觀看者眼睛的模糊圖像了。
水在“瀑布”中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力量,到“霧集”只是模糊的線條和輪廓。從鏡子固有的透明影像到水的流動性,一切都處于短暫的、不穩定的狀態,既有難以捉摸的美感,又有如埃利亞松所說的“放大了無常和改變的感覺”。
凡爾賽宮里的瀑布很容易令人聯想到2008年的“紐約瀑布”,埃利亞松讓四個人工瀑布出現在布魯克林大橋和靠近曼哈頓橋的35號碼頭,每一個的結構尺度與周圍建筑完好融合,實現了短暫的超現實城市公共景觀。水壓工程師為此設計了運輸系統,直徑45厘米的水泵汲取東河的河水,運送到30多米高的空中,然后再以每分鐘7000加侖的容量傾瀉下來。
1、巴黎埃菲爾鐵塔;
2、巴黎盧浮宮;
3、巴黎圣母院;
4、凡爾賽宮;
5、塞納河;
6、凱旋門;
7、香榭麗舍大街;
8、楓丹白露宮;
9、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為博物館熱愛者,一直對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館充滿著向往。這個浪漫迷幻的藝術之城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末,當一個凱爾特人的部落沿著塞納河來到西堤島定居,巴黎的歷史緩緩拉開序幕……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再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后,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后,巴黎又歷經了英法百年戰爭、文藝復興、路易王朝、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爭后的建設發展,或許正是這厚重卻激蕩的歷史和在這歷史進程中穿插不息的歷史面貌更迭與創造性城市建設,造就了巴黎自由學術思想與藝術生活方式的交織交融,也形成了巴黎的美麗與神奇。在關于巴黎城市贊譽之中,其隨處可見的博物館、影劇院、花園、噴泉和雕塑,始終被世人所稱道,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歐游雜記》中所說:“從前人說‘六朝’賣菜傭都有煙水氣,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為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對我而言,那些在有關世界著名博物館的書籍中反復出現的名字:盧浮宮、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以及榮軍院、大皇宮、小皇宮、橘園美術館等等等等,都讓我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2011年的7月下旬,在考察歐洲文化遺產保護期間,終于與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館短暫邂逅,緊張行程中匆匆游覽了盧浮宮、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專題參觀了小皇宮博物館,也與更多的博物館或遙遙一望或擦肩而過。雖然難以全面而深入地解讀巴黎的博物館,但終究得到了領會它們風貌與氣質的機會,駐足回望時,它們讓我反復思考:博物館的本質是什么?博物館的價值在于哪里?博物館承擔怎樣的社會職責?
盧浮宮的冥思
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盧浮宮的建造發展與法國歷史交織在一起。從菲利浦?奧古斯都二世到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再到拿破侖一世,其作為多位皇帝的寢宮,記錄了法國的重要歷史。作為最初的法國王室城堡,其經過幾個世紀不斷的修葺而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暴風驟雨又賦予了它全新的意義。1973年,法國國民議會宣布將盧浮宮改建成公共博物館。如今的盧浮宮,不僅以其雄偉恢弘的建筑聞名于世,而且以擁有眾多藝術瑰寶而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
在相對漫長的排隊等候入場之后,進入了迷宮般的參觀區域,一時間被眾多的藝術作品和擁擠的人群所湮沒。即便大致明白它的陳列包括了古代埃及藝術、古希臘和羅馬藝術、古代東方藝術、中世紀文藝復興和現代雕塑藝術、工藝美術及繪畫藝術六個部分,也無法逐一瀏覽,只能尋找最經典展品的指示標識,獵犬般追蹤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蒙娜麗莎玄妙的微笑被層層的人群包裹,我似乎看到了她嘴角隱約的嘲諷與不屑;勝利女神瞬間迸發的振翅欲飛亦凝固成永恒;而維納斯,維納斯之美更在于被世世代代驚艷著,她卻始終榮辱不驚。或許,這其中就蘊藏著博物館的本質:尋找、收集、保存、展示龐雜人類歷史中彌足珍貴的見證物。
恍惚中走出盧浮宮,等候的人群依舊蜿蜒,忽然看到有孤獨者靜坐冥思。我愿意相信,他是在追溯曾經的歲月、反思身處的時代、遐想遙遠的未來,我也憧憬,當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藝術品的熱炒對博物館趨之若騖的時候,也有更多的人在經歷博物館的洗禮之后,會對自然、歷史、科學、人文、藝術生出質樸而由衷的尊崇之心。
奧賽博物館的感悟
奧賽博物館又名奧賽美術館,位于塞納河左岸,和盧浮宮斜對。其原址是為了迎接1900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而修建的通往法國西南郊區的火車站。大約在1940年前后,其實際使用功能萎縮,漸漸被擱置。1972年有人建議把火車站改造成為博物館,在政府的支持下,改造工程逐步付諸實施,又經過了近8年的建設,1986年12月,煥然一新的建筑打開大門,以博物館的身份迎接各方的來訪者。
在意大利女設計師奧朗蒂的精心設計下,奧賽博物館的大門位于建筑西側,從西到東是一個長100米、高32米的大廳,大廳兩側是一間間獨立展室,兩側展室各有三層,主要陳列繪畫作品。陳列按藝術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設在大廳的底層、中層和頂層。底層展出1850年至1870年的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品,中層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頂層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作品。
相對于在盧浮宮的奔走,在奧賽博物館是安靜的徜徉,徜徉在塞尚的質感靜物、高更的濃烈色彩、凡高燃燒的向日葵、莫奈幽秘的睡蓮,雷諾阿豐盈的……藝術作品的人性化與博物館功能布局的人性化,讓我這樣對西方藝術一知半解的人不覺隔膜,渾然沉醉。不能攝影,在保護繪畫作品之外,也減少了對欣賞的無謂干擾,除了眼睛,對藝術更能純粹感受的是我們的心。
走出奧賽博物館,在不舍中轉身,拍下了它門前的景象。我明白這是一個追求視覺的時代,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但反觀博物館哲學,我也堅信,在適應社會環境深刻變化的同時,博物館所承擔的文化信仰不可變更,也因為這種根本宗旨的不可變更,博物館給予人類的最大智慧在于――摒棄盲從,堅信時間的洗煉。
小皇宮博物館的啟發
小皇宮博物館位于溫斯頓-邱吉爾大道和香榭麗舍大道交叉處,與大皇宮博物館隔街相望。小皇宮是由建筑師查理?吉羅所建,原為1900年萬國博覽會的展覽場,1901年,法國政府把這棟建筑物贈送給巴黎市政府,從此小皇宮就成為巴黎市政府的美術宮殿。小皇宮的藏品多半來自收藏家的捐贈,館內藏品繁多,有埃及、希臘、羅馬古物和荷蘭畫派之繪畫、素描、版畫、裝飾藝術品,此外也有中國的陶器,法國18、19世紀的家具、裝飾雕塑等。
會議的籌備
為確立美國在戰后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戰后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后,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后和會問題進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國舉行巴黎和會準備會議,背著多數國家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規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國為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可參加和會的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的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玻利維亞等與德國斷交的國家,只在五大國認為有必要時,才得以用口頭或書面陳述意見。議事規則還限定各國出席會議的全權代表的名額,五大國各5名,比利時、 塞爾維亞、巴西各3名,中國、波蘭等國各2名,共計70名。
會議的機構
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
①大國會議,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五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里孟梭和畢盛、意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日本西園寺公望和牧野伸顯組成。“十人會議”為五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會議”縮減為“四人會議”,即英、法、美、意四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4月23日意首相奧蘭多一時離會,由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預備會議,即27國全體會議,和會期間僅開過6次,止于形式。
③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后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
④委員會,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
會議的經過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4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際聯盟盟約》。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對德和約問題進行討論,大國間勾心斗角,爭論激烈。戰后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后經妥協,于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后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 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后另行簽署。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曖昧態度,后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美國轉向支持日本。在浪潮沖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劃。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條:
1.廢除勢力范圍
2.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3.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4.撤消領事蠶裁判權
5.歸還租借地
6.歸還租界
Mr. Alan Liu, Comite colbert honorary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explained to U-Jet the role French culture and history have been playing in solidifying the country leadership in luxurious brands globally. Personally he thinks luxury is more a way of life than materialistic indulgence.
在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建凡爾賽宮之前,法國本土的手工藝水平并不高,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科爾貝為協助君主建凡爾賽宮,派很多學生到各地去學習當地先進的工藝,如北歐的瓷器,意大利的玻璃烘烤,德國的布料等。學生們學成歸國后,加之從國外引進的專業人員,共同打造了這座歷史上極富盛名的建筑。通過凡爾賽宮的建設,法國各方面的手工業水平突飛猛進。幾個王朝過去,法國大革命爆發,新的資產階級將君主制,但保留并延續了皇室貴族的生活習慣,從前專為皇室工作的人員繼續為這些新貴服務,于是奢侈品和貴族的生活方式逐漸轉往大眾化。工業革命后,機械生產和傳統手工藝的結合進一步將傳統的奢華推向大眾。
也許是天生愛好自由的個性,年輕的劉釗不甘于從事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機關工作,在那個“下海”頗為流行的年代,也搭了趟順風車。劉釗與生俱來優雅的氣質使他被國際知名時尚奢侈品品牌相中,使其愿意將對奢侈品行業一無所知的劉釗從一張白紙培養到現在的繪聲繪色。
劉釗和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結緣于2004年上海的(中法國文化年活動)―激情創意法國精品展,雙方的愉快合作促成了長久關系的持續。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現擁有來自法國奢侈品商業和創新商品業的約70多家成員企業,涵蓋了從時尚、紅酒到美食、酒店等各個行業領域。它們當中有的是國際知名的大品牌,有的是只被區域性熟知的家族生意,無論規模多大,這些品牌共同的特點就是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嚴謹的工作態度加上文化歷史因素都形成了法國奢侈品在全球的領頭羊地位。而奢侈品在普通民眾的眼中早已不再陌生,現今的很多年輕人愿意省吃儉用幾個月買一個時尚奢侈品品牌產品,以彰顯自己的時尚潮流向大勢所趨。奢侈品的大眾化,這也是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成立的初旨和目的―縮短法國奢侈商品與大眾的距離。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奢侈品市場增長的需求有目共睹,奢侈品進駐中國的同時,也是將本國的文化予以推廣和傳播。劉釗表示,外國奢侈品品牌之所以成功進駐中國并得以良好發展,是因為他們將品牌作為一種文化來推廣。法國文化中飲酒像是前菜或甜點,在正餐以外的時間細細品嘗,而在其過程中與友人閑談同樣不枉為享受的一種方式。反之,若將中國的白酒以相同的細節來品味,少去了那些餐桌上交際應酬的必備品,單純在飯前或飯后少量輕酌,亦可以輕易被外國友人所接受。
和大多數消費者所表現的那樣,劉釗認為中國的消費者在認識奢侈品和品牌方面尚處初級階段,更注重物品方面的購買,而非服務。奢侈品的種類很廣泛,除卻時尚服飾,手提包等,諸如酒店美食,甚至到巴黎歌劇院歌劇、游覽凡爾賽宮或藝術出版品等都可以稱之為奢侈品。
奢侈品不是購買來給別人看,帶給我們的應更多是精神層次的享受,或者說,是一種懂得如何享受的生活方式。
劉釗說他很喜歡巴黎或羅馬街頭民眾坐在露天咖啡廳喝咖啡的景象,仿佛人們品味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人生。對于終日奔波于城市間,忙碌于工作中的大部分人群來說,悠閑的坐在街邊咖啡廳的露天座位喝一杯味道純正幽香的咖啡,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生活方式確實也是一種奢侈品。
France was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craftsmanship before Louis XIV built the Versailles. The treasurer Courbet had dispatched apprentices to all of Europe to learn the most refined craftsmanship ceramics in the Nordics, glazing in Italy and fabrics in Germany. They came back France, along with many specialists to build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rchitecture in the history. France was able to make large strides in craftsmanship in the process. A few dynasties later, the monarchy was overthrown by the emerging bourgeoi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but the ways of the court proved too alluring to vanish. Those used to serve the royals stayed on to pamper the new aristocrats, who helped to spread the tastes of the noble to the mas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urthered democratized luxury by combining painstakingly the ingenuity of craftsmen with the versatility of the machines.
Born with a passion for freedom, the young Alan Liu grew restless in his boring government work years back. He was eager to be in business, just when it became hot to do so. The young Alan Liu was graceful and polished, a trait much appreciated by a famous international luxury house. The company was willing to take on someone who knew nothing about their trade, and the results of many years’ grooming have been spectacular.
In 2004, at the one of the China-France Culture Year events held in Shanghai The Best of Creative France Exhibition, Alan Liu met up with Comite colbert and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started to be fostered. The association Comite colbert has more than 70 members from the luxury and creative sectors, spanning from fashion, wine, to food and hotels. Some of them are international giants, others are regional family businesses. But they all share an ardent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French leadership in luxury comes from a rigorous work ethics, as well as culture and history. Today, luxurious goods are far from unfamiliar to ordinary people. Many young people are willing to save for a few months just to get their hands on a dream piece of product and be more like their peers. The mass adoption of luxury is much welcomed and promoted by Comite colbert, which has a mission to bring French luxury closers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raging ahead and the desire for luxury seems to be insatiable. When luxurious brands come to China, they bring with them the culture of their motherlands. Alan Liu believes that the success of many overseas luxury brand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skills in promoting their brands as cultural symbols. In the past, we Chinese didn’t take up wines and whiskey. Drinkers had lots of Chinese hard liquor instead. But in France culture, drinking is more like appetizer or dissert, to be savored outside your main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if Chinese hard liquor can be tasted with the same leisure, moderately before and after meals, rather than being treated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etworking on the table, it might be better received by foreign friends.
Alan Liu recognizes that Chinese consumers are still very new to the world of luxury and brands. They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products and don’t appreciate services enough. Actually apart from fashion and accessories, there are many other types of indulgencies in the world, fine food, nice hotels, an opera at the Paris Opera House, a visit to the Versailles, and a quiet reading of publications of arts, to name just a few. Luxury is not for showing off; it is more about enjoying life and spiritual uplifting. Alan Liu for one loves watching people having coffee in an outdoor café on the streets of Paris and Rome. They are not just savoring coffee, but life. For people stressed out in cities, taking the time to have a cup of authentic and aromatic coffee in an outdoor café is indeed a luxury.
工匠:活著的珍寶
3月30日,法國文化通訊部長Frédéric Mitterrand(弗雷德里克?密特朗)向為法國精品業聯合會成員單位工作的六位工匠頒發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此殊榮是為了表示對這些工匠輝煌職業生涯的高度認可,他們的職業充滿著激情和奢侈品行業的核心價值觀:高標準、優良品質和創新;此外,他們還不遺余力地傳播著他們的知識。此份榮耀也屬于法國奢侈品行業,以表彰其在弘揚法國文化遺產、營造世界影響力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六位工匠是其品牌和法國真正的‘活著的珍寶’。他們是年輕人無與倫比的榜樣,”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彭怡莉Elisabeth Ponsolle des Portes評論道。
目前中國游客赴西歐國家旅游增勢迅猛,歐盟各國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接受中國游客,從而使旅游景區地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當地的華人導游這一職業前景非常看好。現在華人在國外就業面早就不是單一的開餐館了,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干哪行的都有。西歐是旅游客源最多的地方,也是華人去的最多的地方,所以西歐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職業――華人導游。
華人在西歐國家就業本來競爭力就與日俱增,更不用說導游這個“肥缺”了。西歐人為什么用華人當導游?回答很簡單,就是他們看準了中國游客出境游的旅游市場。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隨著國門的打開,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出境旅游的人數在逐年增加,西歐各國就像統一口徑似的,有些景點堂館一定要用當地導游,這樣就給當地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
一個就業的機會:當導游。
本來,有經驗的國內帶團出國的導游完全有能力當全程導游,但老外用當地導游,也算是一種慣例,非用不可。如我們到法國的盧浮宮、凡爾賽宮,帶團出境的國內導游就事先電話聯絡當地的導游,其實當地這個導游就是華人,一個三十出頭的王先生,我們都叫他王導。國內導游兼領隊將全團三十幾號人交給他,他就得為這些人服務。特別是進入迷宮般的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王導事先發給我們每人一個助聽器,在這個人海般的宮殿中,沒有助聽器,他講什么我們都聽不清。還發給我們每人一張導游圖,盡管有圖在手,他還是再三強調不能與他分開,因為一旦走失,怕是半天也轉不出來。王導是留法學生,畢業后留在當地就業,他除了會流利的英語外,還會流利的法文,從他身上,我們知道,要想踏遍歐洲,必須得具備英、法兩種語言。
通過與王導的交談得知,在法國乃至在他所熟悉的西歐國家,導游也不是隨便就能當上的,你得考導游證,沒有導游證就是非法的,而在整個西歐國家,王導說非法的事你千萬別干,一旦查出就會記錄在案,將影響到你的一生,以后你的就業、購房、買車、養老保險等都會受到影響。如果你是在校留學生,有些學校就有這門課程,你可以專門選修。如果你是居住在當地的華人,得有長住居留證或當地的居民身份證,考導游證得經過正規學校培訓,考試合格才能上崗。為了打擊無證導游,當地有關部門經常抽查、驗證導游證是否合法或過期。我們從巴黎凡爾賽宮出來,正在廣場集合,兩名稽查人員突然來到導游跟前,要檢查導游證。如果這時你要只是掛著導游的胸牌,而無證件,人家就要查你的檔案了,真要是無證導游,等待你的就是高額罰款,并在檔案上注明“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沒有長住居留證,那就是偷渡客,等待你的就是外交的處理辦法了。如果你是國內來的領隊兼導游在宮庭殿館等不允許講解的地方講解,一旦查實,肯定也要被罰款。
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當地華人導游是一位中年華人婦女,她來威尼斯定居已經二十多年了。其實像威尼斯這樣的旅游城市,除了水、橋、船、教堂、廣場外也沒有什么可講解之處,完全沒有必要用當地導游,但是這就是行規,凡是進入威尼斯的旅游團隊就得有持證的當地導游帶領才算合法。“導游作為一種職業,經濟收入一般是與業績掛鉤的,基礎工資加上導游提成,肯定要高于一般的工薪族,你付出的越多,收入也就越高,因為你每天接待團隊數量不一樣,如果是旅游旺季,來團一個接一個,整天連著轉,連家都顧不了。”這位女導游如是說,但究竟收入多少,因為國外最忌諱有人問掙多少錢,入鄉隨俗,筆者實在不敢犯諱。
相比之下,華人為華人服務,比西洋人為華人服務要方便得多,周到得多,容易溝通得多。而且,西歐的旅游公司可以支付相對較少的工資而吸引相對較多的華人旅客,何樂而不為呢?而中國的留學生,靠自己的本領爭得了西歐人視為命根子的就業機會,并以此保障自己完成學業,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中國留學生能在當地當導游,的確需要很廣的知識面和社交能力,從中也看出國外素質教育
的成功之處。
目前中國游客赴西歐國家旅游增勢迅猛,歐盟各國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接待中國游客,從而使旅游景區地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說當地的華人導游這一職業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不論出境游的層次如何,也不管游客受過高等教育與否、會不會當地語言,有些國外的景點有團必配一名當地導游,為當地的華人提供這樣的就業機會,是受到華人華僑和留學生歡迎的。
01 戒備最森嚴的婚禮
新娘是擁有至少超過5億英鎊資產、大名鼎鼎的希臘船王外孫女,20歲的雅典娜·魯塞爾·奧納西斯;新郎是32歲的巴西馬術師阿豐索·米蘭達。
婚禮地點:巴西圣保羅
婚禮貴賓:共有750名受邀嘉賓參加婚禮。
婚禮排場:518名保安全程保護;雅典娜總計動用了25輛“頂級”防彈車接送來賓;嘉賓“重重闖關”,通過兩次金屬探測,而且必須把照相機和手機等物品留下后,才獲準前往某秘密地點集合。
02 吃得最奢華的法國皇室婚禮
新郎是法國皇室后裔、波旁家族的路易,新娘是委內瑞拉的瑪利亞·瓦爾卡絲。
婚禮地點:多米尼加
婚禮嘉賓:1500名賓客前往慶賀,僅保鏢就有300人。
婚禮排場:單單從吃的就可以看出,僅卡維亞魚子醬就用掉了60公斤,價值10.8萬歐元。還有美食珍品——白松露,這種3500歐元一公斤的超高價美味,竟然是用貨運飛機成箱成箱地運到婚宴地點的。
03 最昂貴的婚禮
新娘的父親是印度鋼鐵大亨米塔爾,擁有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世界排名第三的巨富。
婚禮嘉賓:邀請1000名賓客
婚禮排場:花費5500萬歐元(近6億人民幣),邀請1000名賓客住進巴黎五星級旅館參加5天盛大的慶祝活動;花了9.6萬歐元租下了凡爾賽宮,又用5萬歐元租下維孔宮和杜伊勒里花園;整個宴會共喝掉5000多瓶每瓶450歐元的法國名酒——“木桐-羅吉德堡”葡萄酒,僅此一項就花掉150萬美元。
04 歌手陣容最豪華的婚禮
新郎是擁有16億美元身家的33歲俄羅斯銀行總裁安德雷·梅利尼琴科,而新娘是前南斯拉夫小姐、塞爾維亞超級模特亞歷山大·科科托維奇。
婚禮地點:法國旅游勝地藍色海岸
婚禮貴賓:共邀請250人,參加婚禮的客人中以俄羅斯官員和商人居多,當然也不乏超級娛樂明星。
婚禮排場:婚禮共花費了3500萬美元;舉辦婚禮的小東正教堂來自莫斯科郊外,主要是因為新娘在游覽俄羅斯期間特別喜歡這座教堂,為討女友歡心,新郎便一聲令下,將這座教堂一點一點地搬到了法國;請世界級歌星到婚禮現場嘉賓演唱。小天后克里斯蒂娜·阿吉列拉出場費用500萬美元,超級巨星惠特尼·休斯頓出場費用360萬美元;還有200名雜技演員的精彩表演。
05 用奢侈品堆造的婚禮
新娘是著名的奢侈品集團LVMH集團總裁貝爾納·阿爾諾的女兒,31歲的黛樂菲妮·阿爾諾;新郎是意大利工業家族之子,39歲的瓦拉里諾·岡西亞。看著對男女主角的身份就奠定了婚禮的排場級數了。
婚禮地點:巴扎斯(吉倫特省)的圣·讓·巴蒂斯特教堂
主要嘉賓:法國商界、政界名流們都紛紛前往祝賀。賓客的名單中還有希拉克夫人、薩科奇,以及各國王室成員。
婚禮排場:新娘的婚紗由迪奧的能工巧匠們歷時1300小時而特別定制,價值幾乎無法估算,保守估計相當于人民幣價值600萬左右;在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圣·讓·巴蒂斯特教堂舉行婚禮。
25輛“頂級”防彈車接送來賓。
昔日路易十四大排筵宴的王宮——凡爾賽宮。
>>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與她的蠟像館 走進杜莎夫人蠟像館 有趣的杜莎夫人蠟像館 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秘密 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在京亮相 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盛大開業 杜莎夫人蠟像館:體驗經濟的完美詮釋 楊冪蠟像揭幕 成首位入駐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小花旦” 重慶名人蠟像館 赴一場世界名流的Party 田亮首尊蠟像入駐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 廣州名人蠟像館:締造文化殿堂 傳播名人正能量 武漢女神落戶漢街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東京即將開業 各位“大咖”悉數亮相 “金剛狼”入駐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 上海之行?杜莎夫人蠟像館真牛! 足壇巨星C羅“空降”山城杜莎夫人蠟像館 名人以及睡在名人上鋪的名人 草間彌生中國唯一授權藝術空間 落戶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達芬:“保護世界名人”的蠟像 可樂的名人和名人的可樂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歷史 >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與她的蠟像館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與她的蠟像館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亞平寧")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2014 年10 月,美國紐約,英國皇室成員的蠟像在紐約杜莎夫人蠟像館揭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威廉王子、凱特王妃、哈里王子的蠟像栩栩如生,形神逼真。圖/ 東方IC
在1842年的倫敦的一份指南里,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創始人瑪麗?杜莎(Marie Tussaud)被描述為“一位帶有高盧(凱爾特語族的一個分支)口音的、上了年紀的女士”。這一年,杜莎夫人已經81歲,她為自己制作了一尊蠟像。因此,在指南手冊上還可以讀到這樣的話:“如果你遇到了一動不動的杜莎夫人,可以把她當成一件蠟像作品。這就是杜莎夫人蠟像在倫敦的展覽。”
杜莎夫人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她在法國大革命中幸存下來,帶著她的蠟像作品來到英國。1835年,杜莎夫人在倫敦貝克街開設的蠟像館成為這個城市最吸引人的觀光景點。當然,杜莎夫人并不是蠟像或者蠟像展覽的創始人。在古羅馬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蠟制的頭顱和模型。在醫學上,蠟像也被用于解剖教學。杜莎夫人初到英國時,這個國家也有很多類似的蠟像展覽,在各個城市間巡回展出,就像杜莎夫人做的蠟像一樣。然而,并非所有的蠟像館都能像杜莎夫人蠟像館存在得那么長久。今天,人們不僅可以在倫敦參觀杜莎夫人蠟像館,它的分館也開設在其他國家的城市中,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經成為全世界蠟像館中最響亮的名字。
移居巴黎
杜莎夫人(1761年-1850年)出生時的名字叫做瑪麗?格勞舒茲,今天人們熟知的杜莎夫人是她結婚之后隨夫姓而更改的名字。瑪麗?格勞舒茲的父親是一名士兵。由于他在“七年戰爭”中受到的槍傷未能治愈,一直患有傷病,最終在女兒出生之前便去世了。瑪麗的母親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的一位名叫菲利普?柯提斯(Philippe Curtius)的醫生家里做管家。這份工作不僅為母女二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也成為瑪麗學習蠟像的機緣。
菲利普?柯提斯在進行醫學解剖實驗時,曾經制作蠟塑模型來代替尸體。法國貴族孔蒂親王(即路易?弗朗索瓦?德?波旁,1717年-1716年)在旅居伯爾尼的時候,偶然看到了柯提斯的一些畫作和蠟像。在那時的法國,蠟像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時尚的、上流社會的才藝。孔蒂親王認為柯提斯制作的蠟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還表示,如果柯提斯愿意遷居去巴黎制作蠟像,自己不僅會為其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幫助,而且可以讓柯提斯獲得更多法國皇室成員與貴族的支持。
就這樣,柯提斯放棄了自己在伯爾尼的醫療事業,搬到巴黎,住進了孔蒂親王提供的公寓。柯提斯通過不斷地練習與努力,成為當時皇家和貴族認可的藝術家。瑪麗?格勞舒茲與母親也一起跟隨柯提斯搬到了巴黎。瑪麗與柯提斯的關系很好,她親切地稱柯提斯為叔叔,并且在他的指導下學習制作蠟像。
對于瑪麗來說,來到巴黎是她人生中一個奇妙的轉變。柯提斯的住處成為當時法國名流云集的場所,這里經常能看到文人與藝術家的身影。在這些名流之中,令瑪麗印象深刻的人有伏爾泰、盧梭、本杰明?富蘭克林、米拉波、拉斐特等,雖然在前兩位去世時她還很年輕,但每件與他們有關的事情都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瑪麗回憶起在她八九歲時,伏爾泰曾經輕拍她的臉頰,然后稱贊她“是一個漂亮的黑眼睛的女孩。”早期的回憶往往是最永久的,特別是一個人對你的稱贊讓你受寵若驚,它會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瑪麗有著遠遠超出了她的年齡的觀察力。她經常會坐在柯提斯叔叔的桌邊,聽那些擁有卓越才能的成年人交談。她永遠不能忘記伏爾泰與盧梭爭論時,雙方所表現出的辛辣尖刻,或許那些關于形而上學的理論本身就很有趣。富蘭克林則表現得十分冷靜,有時他只是淡淡一笑,在那些激烈辯論的人群中顯得格外安靜。年輕的拉斐特卻帶著滿腔熱情,傾聽著大家的談話。
瑪麗并沒有用她全部的時間來忙于招待客人或思考禮儀。她不僅早就潛移默化般地形成對藝術的審美與品位,而且對柯提斯從事的蠟塑藝術的喜愛程度超越了一般的興趣愛好。她通過不斷地模仿與練習,讓自己的蠟像作品十分接近柯提斯的技術水平。幾年后,瑪麗的技術便已經十分嫻熟,與柯提斯不分伯仲。
17歲時,瑪麗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完整的蠟像雕刻,當時坐在她面前擔任模特正是伏爾泰。擔任瑪麗的首位蠟像模特后,伏爾泰開玩笑地和她說,在他的時代,每個面具都可能是死亡面具。有關這句話的含義,瑪麗要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進入王室
在路易十六統治期間,蠟塑肖像作品非常受歡迎。法國國王、王后、皇室成員以及那時最有名的人物都向柯提斯與瑪麗提出,以他們為模型來制作蠟像。路易十六的妹妹伊麗莎白是柯提斯工作室的常客,她十分欣賞柯提斯的作品。渴望學習蠟塑藝術的伊麗莎白向瑪麗尋求幫助,兩人逐漸成為朋友。
伊麗莎白邀請瑪麗進入凡爾賽宮,擔任自己的藝術教師。瑪麗就住在伊麗莎白隔壁房間里,她這樣描述關于伊麗莎白的一些習慣:“她經常六點鐘起床,騎一兩個小時馬。吃過早餐后,她專心于閱讀、寫作,有時也彈奏大鍵琴(古鋼琴)。她非常喜歡蠟塑基督里的人物。當時有一種帶有迷信的習俗,如果任何人受到手臂殘疾或腿部殘廢的折磨,可將一些肢體模型送到教堂,祈禱能夠治愈。因此,伊麗莎白以其虔誠的熱情,常常為一些衰老的、有殘疾的、渴望康復的人做一些腿和手臂的蠟塑,并將這些蠟塑懸掛在教堂里。”
瑪麗為路易十六、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以及他們的孩子們都制作了蠟像。因為皇室成員無法堅持久坐不動,瑪麗不得不做得快一些。為了更好地觀察人物表情,她必須在平時注意觀察皇室成員生活中的樣子。同時也使用了一些特別的蠟像材料,比如在制作蠟像的頭發時,選取的就是皇家馬廄里純種良馬的鬃毛。
雖然在宮廷里一切都是快樂的,一切都放佛處于光彩之中,但宮廷之外仍有一些抱怨的聲音,只是這些聲音似乎從未傳到皇家耳朵里。伊麗莎白與其它皇室居住的凡爾賽宮陶醉于極致的歡樂之中。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宮廷內的尋歡作樂、奢華、狂歡就已經到達了。盡管路易十六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前任統治時期宮廷內幾乎失控的惡習和,但是財富的炫耀與節日慶典中隆重的儀式、鋪張的排場仍是少不了的。杜莎夫人在許多年后承認,自己當時已經為法國宮廷這種過度的奢侈與浪費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做好了準備。
“死亡面具”蠟像的制作者
1789年,柯提斯希望將瑪麗留在自己的屋檐下,因此,他走進了凡爾賽宮,為安排她離開做著準備。雖然有許多不舍與不情愿,瑪麗最終還是告別了凡爾賽宮,回到了柯提斯的工作室。同樣是在這一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與法國皇室關系密切的柯提斯與瑪麗之所以逃過一劫,憑借的也是制作蠟像的技術。
大革命發生后,許多法國貴族被推上了斷頭臺。革命者把砍下來的人頭送到柯提斯這里,讓柯提斯和瑪麗為他們制作“死亡面具”蠟像,他們再拿著這些“死亡面具”蠟像去展覽和宣傳大革命。當時被砍頭的貴族很多,柯提斯和瑪麗甚至不得不與劊子手達成協議,只要有需要制作“死亡面具”蠟像的重要人物被砍頭,就通知他們,以便人頭在被埋葬前作為制作蠟像的模子。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處決后,瑪麗曾經拿著他滴血的人頭制作蠟像模子。路易十六的人頭蠟像后來在英國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恐怖屋”中被展了出來。
柯提斯去世后,瑪麗繼承了他的財產、債務與蠟像生意。她在1795年嫁給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杜莎的工程師,從此她便成為了今天人們熟知的杜莎夫人。杜莎夫人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遺憾的是她的女兒不幸夭折了。
1800年,約瑟芬?博阿爾內勸說自己的丈夫拿破侖坐在杜莎夫人前面,并讓杜莎夫人為拿破侖制作蠟像。拿破侖對這次會面的結果很滿意,當被問道杜莎夫人放在其臉上的模具是否會讓他驚慌時,拿破侖回答說:“我從不驚慌,除非有一把上了膛的槍頂在我的腦袋上。”
遠走英國
1802年,杜莎夫人帶著她的蠟像從法國來到英國,她重獲自由時的快樂難以言表。在此后的30多年里,杜莎夫人在大不列顛島上的各個城市之間進行著蠟像巡展,并最終在1835年定居倫敦,開了一家自己的蠟像館。在倫敦,杜莎夫人很快就被人所知且受到贊賞,她的天賦也被英國民眾普遍認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小說《老古玩店》里描述了一位從事蠟像巡回展的乍萊夫人,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當時居住在倫敦的杜莎夫人。狄更斯這樣稱贊蠟像藝術:“如果蠟人也能說話或走動,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區別來。”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里的張國榮蠟像。
1850年,90歲的杜莎夫人離開人世,結束了她漫長而不平凡的一生。在她去世后,人們傳言她戴著價值5萬英鎊的珠寶下葬。有兩名匪徒試圖盜取這些珠寶,但是他們笨拙地拉響了鐘繩,導致盜墓行動以失敗告終。1851年,倫敦舉行了首次世界博覽會,近一百萬人涌入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成為最吸引游客的景點。蠟像館在1884年搬到了馬里波恩路(Marylebone Road)。1925年,一次火災燒毀了蠟像館的很多蠟像,但由于模具都得到保存,使得很多較舊的蠟制品得以重制。
老任?巴黎印記
巴黎是歐洲歷史名城,世界最繁華都市之一。城市中分布著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圣母院、盧浮宮、凡爾賽宮、愛麗舍宮等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傲世建筑,多姿多彩、美輪美奐,這一座座“時代的紀釜碑”,深刻記載著巴黎乃至法國的歷史印記,并以法式特有的方式將古老的文明與現代的時尚詮釋得淋漓盡致,歷史形態和藝術氣息悄無聲息地轉化成一種天生可以感知享受的美妙體驗,融入人們的生活。
巴黎一直都走在時尚與設計的前沿,時尚潮流趨勢,預測未來時尚潮流的方向。巴黎的設計包羅萬象,時裝、家具、建筑、化妝品、首飾等,創意設計展時刻都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被人們稱之為“創意之都”。
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
MAISON&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是法國乃至全球影響最大的展會之一,巴黎國際家居用品展一年兩屆,每年的一月和九月在巴黎北郊維勒蓬特展覽中心舉行。一月展出春夏流行趨勢,九月展示秋冬流行趨勢,會展為期五天,展示最新的家居設計趨勢,主要針對專業人士開放。作為歐洲三大著名博覽會之一的巴黎家居裝飾展,展現國際裝飾最新動態,預測未來流行趨勢是其最大魅力。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不僅是―個高品質的商業博覽,更是一個家居世界的魅力極致。
博覽會利用技術呈現的藝術效果,顛覆了觀展人的感官體驗。展會上技術的視覺效果,為人們帶來強烈感官享受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光影和3-D效果彌漫在展示空間,光學、聲學和家具的完美結合,呈現給觀展者一場視覺、觸覺、聽覺的饕餮盛宴。
不失手藝做家具不丟文化做家具
博覽會連續多年展示手工藝制品,并設有專門的展館展示手工藝作品,延續手工藝脈絡,順應時勢發展,越是現代化,越要強調多元化。展會現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親手制作的原創藝術品,將功能品藝術化,藝術品功能化,是藝術更是生活。現代或傳統,帶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邂逅,擁有傳統技藝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帶來的獨家及限量作品將手工智慧詮釋得淋漓盡致。
重創意揚綠色
博覽會在經過前些年的奢華風之后,逐漸回歸天然和質樸,刻意做舊的工藝和露天獲取的材質,讓人使用起來沒有任何壓力。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也讓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成為了當代創作的重要先決條件。同時,模式的轉變在人類和環境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為產品和收藏品帶來了附加值。MAIsoN&oBlET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讓參觀者從中搜尋著無數的新奇和靈感,紡織布藝、飾品擺件、設計感十足的家具……博覽會為觀展者提供了關于生活藝術的一切高附加值的訊息與體驗,在各種不同的地域文化中,通過各種時尚語言來表達生活的設計精神與感官體驗。
說到葡萄酒就不能不說法國的葡萄酒,提到法國的葡萄酒就不能不提巴黎莊園的葡萄酒。說到法國巴黎莊園葡萄酒,就一定要知道這個人――杜蘭德,杜蘭德是巴黎莊園的創始者。
在法國卡佩王朝中期(1270年)杜蘭德家族是當時聲名顯赫的家族,他是十字軍團的一位將軍在第八次東征結束后,到波爾多梅多克地區的一個葡萄酒莊園里修養,在一次品嘗了莊園的葡萄酒后,他瘋狂的迷戀上了這個莊園的葡萄酒,像著了魔一樣研究葡萄酒的種植與釀制,從此他厭惡了世間的名利爭奪,買下了這個莊園,立志釀制出法國最高品質的葡萄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杜蘭德家族釀出的葡萄酒聲名遠播。
路易十四是位極其追求奢華的國王,1660年路易十四與西班牙公主瑪麗結婚,他下令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并下令杜蘭德多爾為他度身定做一瓶世界頂極葡萄酒。這是一個極為苛刻的任務,幾乎無法完成。也許是上帝的恩賜,在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后,杜蘭德多爾終于找到了結滿了碩果的葡萄老樹。并成功釀制了一瓶王級葡萄酒。路易十四大悅,稱贊到:“NATURAL WINE ABSOLUTE QUALITY”(天生好酒,絕對品質),此事震驚了釀酒行業,各國釀酒大師紛紛前往觀摩,但無論如何釀出的酒也無法與之比肩。為紀念在法國巴黎這來之不易的皇家榮譽,杜蘭德多爾將這塊土地釀出的酒命名為“巴黎莊園”。杜蘭德多爾深諳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遂將這棵老樹作為巴黎莊園葡萄酒的標志。告誡后人“天生好酒,絕對品質”的真實含義。
到19世紀巴黎莊園葡萄酒已經成為法國貴族階層生活必需品,產品供不應求。為了適應發展,法國巴黎莊園葡萄釀酒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由顯赫一時的杜蘭德家族直系繼承人注冊成立。公司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在世紀之交隨著業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發展,到2006年公司旗下酒莊已達500多個,全球分支機構45家。從而由葡萄的種植、生產、釀造到市場經營形成了完善的現代集團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跨國集團之一,2006年更是實現銷售額50多億歐元,巴黎莊園葡萄酒也因此暢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