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6: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懷念母親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秋天的懷念》用樸實的文字,真摯的感情表現了史鐵生對已逝母親的回憶,表達了他對母親深深地懷念之情及對生命真諦的感悟。這篇文章主要內容是圍繞在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上,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文章中得到很多領悟:
一悟是無限的悲傷。用史鐵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母親心里太苦了,上帝怕她受不住,就召她去了。對于死亡,人類都是悲傷的,更何況是深愛著自己的母親離世呢?秋天一樣是收獲的季節,卻也是一個失去的季節,母親就如窗外那樹葉,“唰唰啦啦”地離開了。“樹欲靜而風不止”恐怕是個遺憾的贊歌吧!文中的母親如天下所有苦心的父母一樣,在她兒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的時候她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用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來關心他,雖然熬不住的時候會偷偷地躲起來抹眼淚。在《二十一歲那年》中,史鐵生說“這是在醫院,不是家里,這兒沒人會容忍我發脾氣”可就是這個人,這個會容忍他發脾氣的人,已經離開了他,甚至在她離去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還是兩個孩子。
二悟是深深的感動。我們會為母親無私的愛而感動,我們也會為作者心態的改變而感動。母親生前一直想要和“我”去北海看花,可最終無果,可就在這個秋天“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花,也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領悟了生命的真諦。對于作者而言,他已經可以欣賞那些色彩鮮艷的、在秋風中開的爛漫的花朵了,他也不再暴怒無常了,他已經開始正常好好生活了,開始欣賞美麗的生命了。時間帶走了他母親,卻也漸漸治愈了身體帶給他的精神傷害,可相反,時間愈長,對母親的懷念便愈加深沉。
三悟是滿滿的能量。《秋天的懷念》雖然描寫了作者一些煩躁、消極的情緒,但多讀幾次就會感悟到它所要傳達的一種正能量。文章不僅表現了母愛這一永久的主題,也表現了作者在面對疾病時的一種堅強、堅韌的頑強品質。作者用一種過來人的語氣婉婉向我們述說:我們的不幸也是親人的不幸,關心我們的人比我們更難過。教導我們不要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要正視生命的挫折,打開封閉的心去接納這個花兒般的世界,“好好兒活……”
《秋天的懷念》用字數不多的篇幅教會了我們大愛,教會了我們堅強,它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著生命所需。
一、教材閱讀: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后,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后,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么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學寫“真摯、避免、朦朧、凄涼、引用、強烈、思潮起伏、可見一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教學重點:
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過程:
1.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懷念母親》讀后感
讀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后,我的內心有了無限的感慨……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季羨林爺爺6歲離開生母,在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在這期間季羨林爺爺只回過兩次故鄉,都是奔喪,只待了幾天。因此,季羨林爺爺抱終天之恨,悔恨自己沒能盡孝。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即使滿嘴都是“孝、孝、孝”字,卻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做到孝其實并不難,哪怕只是在母親感冒時為她送上一杯糖漿水,在她下班時為她送上一杯濃濃的熱茶,在她憂慮時去安慰安慰她……這些都是孝順的表現。可是,即使只是這些,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季羨林爺爺還在文章中提到過,他在離開自己的故鄉——中國,留學在哥廷根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就不斷地涌上心頭。有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強烈起來后,留在國外的念頭竟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有的人就跟季羨林爺爺恰恰相反:他出國旅游時,在國外吃好喝好,竟把祖國忘得一干二凈。當他回國時,還是戀戀不舍;還有甚者(即有條件的人),還在國外定居了!這時,我真想問他們一句話:“你們平時滿口的愛國都哪兒去了?”
我想,生活中的“孝”、“愛國”不是只喊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實際行動或許比口號更有意義。
文 章來源 作文庫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學貫中西、享譽中外的學術巨擘,被人尊稱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他一生對自己的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之情。
《懷念母親》一文就充分顯示了季老對兩位母親的想念與眷戀,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為了證明自己的這種情感,季老用摘錄自己在哥廷根時記下的日記的方式,將自己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濃烈的懷念母親和祖國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季老在異國他鄉留學期間,每天對母親的想念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日記不僅記錄了季老“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的魂牽夢繞之情,也成為他傾訴感情的載體。通過幾則短短的日記摘錄,我們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季老誠摯的懷念母親、熱愛祖國的情懷,給讀者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
從文中我們不僅能夠讀出季老對母親熾熱的情感,還能夠感受到他良好的記日記的習慣。從學生時代開始,季老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他的經歷和情感在日記中得到了永恒。他這樣表述日記的價值:“日記是最具體的生命的痕跡的記錄。以后看起來,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發現我之所以成了現在的我的原因。”
其實,不僅季老有良好的記日記的習慣,很多名人大家都有記日記的習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生前每天堅持寫日記,不管工作和寫作有多忙,二十余年的日記寫作從未間斷過。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堅持寫了五十一年的日記,直至逝世前四天。他曾對來訪者說:“這些作品的寫作,全得益于平日的日記資料,否則,我不知道材料在哪里,要多費時費力才能寫出作品啊!”他也曾告誡后生晚輩:“要多讀多寫多觀察,特別要多寫觀察日記,這是寫作的基本功。”
通過這些名人的事例,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感受到寫日記的諸多益處,寫日記不僅可以將自己生活中很多值得記錄的東西記下來,為寫好作文積累素材;還能提高人的觀察、寫作能力,讓你不再為寫作文感到困難;寫日記還能幫你養成思考分析的習慣,使人明辨是非,提高修養。當然,通過寫日記還可以把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永久地保存下來,讓美好的記憶得到珍藏。
同學們,讓我們也像季羨林先生一樣拿起筆來,將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或者親身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吧!只要你用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用敏感的心靈去感受,生活處處皆文章;只要你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恒心,長期堅持下去,你的情感和人生也會在日記中定格。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況下,標題是文章內容、作品風格、寫作意圖的直接或間接表現,不少文章的題目與文章中心意思、作者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聯系。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一把鑰匙。綜觀近幾年的中高考閱讀試題,關于文題的考題出現的頻率較高,故此,很有必要來探究此類題目的設題類型和答題技巧。
一、明確文章標題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況下,文章標題的作用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交代文章主要內容,揭示文章主旨。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個標題交代了聞一多先生品質的兩個方面:一是說,二是做。別人是說了再做,而聞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說。《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中的“花兒落了”暗示“爸爸”病逝了。
2.點明行文線索。線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時間、事件、地點的轉換、人物的感情變化等等。如《背影》這個標題點明行文的線索是父親的“背影”。《我的老師》的線索是 人物魏巍的老師蔡蕓芝先生。《最后一課》是以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的。
3.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交代了作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中”的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
4.確定文章描寫的對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如寫的《回憶我的母親》,標題確定了文章的描寫對象“母親”,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對母親的懷念和深愛。又如《丑小鴨》一文的線索是丑小鴨的經歷和心理歷程。
5.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喂――出來》這篇文章的中心是:以環境污染為題材,記敘了被扔進洞的東西又飛出來的經過,警醒世人:不去積極治理環境污染,人類終將遭到滅頂之災。 以“洞”為線索梳理情節:洞現議洞填洞 洞滿 。
6.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楊振寧寫的人物傳紀《鄧稼先》一文,作者以人物鄧稼先為中心,把鄧稼先這一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實,誠真坦白的性格特點,回憶了他為中國的“兩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贊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并挖掘出這種性格和精神產生的根源: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
二、分析標題含義的方法
1.字詞分析法
字詞分析法,就是從理解文章標題的關鍵詞的本義、字面義入手,聯系文章內容,得出標題的深層含義或作用的一種方法。如《傷仲永》這一標題,運用析詞法分析,標題中只有兩個詞,“仲永”是本文的描寫對象,而重點要分析“傷”,標題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但由于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太可惜了!如果現在的學生是神童,他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后,他們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2.修辭分析法
修辭分析法,就是從理解標題的修辭入手,來理解標題含義的一種方法。如《白楊禮贊》這個標題,運用比喻、象征手法,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的正直無私、堅強不屈的品格。再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一方面是指現實中爸爸養的花凋謝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的生命像他養的花一樣結束了,包含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無奈的心情,同時也引起讀者深深的同情, “花”在文中起著貫穿全文的線索。還有像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擬題,把兒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了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象征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是新奇而美妙!他的這個標題又是多么的深刻而醒目!
3.主旨分析法
主旨分析法,就是從文章的寫作內容、作者情感、主題思想入手,分析標題所揭示的思想內容的一種方法。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標題中的“秋天”點明了時間,“懷念”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秋天引起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再如,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標題采用了反復的手法。“走一步”是起點,“再走一步”是發展和深入,揭示了“只要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最后的大問題也迎刃而解了”這個主題,標題富有意蘊,引人入勝,引發思考。
4.背景分析法
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寫了一個重病纏身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堅強地生活下去,隱瞞了自己“到了那種田地”的肝癌,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最后母親猝然去世,連最后一面“我”也沒有見到,只能給“我”留下了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愛是包容的。“我”因為難以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腿,脾氣變得異常暴躁,“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但是“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看到這,使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一位同樣有著海量的包容的母親。
那時我只有八歲,讀一年級,中午放學回家,媽媽正在喂豬,見了我回來,笑瞇瞇地對我說:“耀仔,粥在鍋里,自己盛來吃吧,我待會才吃。”我以往一直很乖,那天不知那冒出的怪念頭:“ 媽媽,我想吃飯,吃菜椒。”我知道母親種了菜椒,前天炒了給我吃,很可口。母親遲疑了一下,說:“現在我還沒有空,明天再做給你吃,好嗎?”我就是不依,母親沒有法子,只好將豬潲放下,向菜地走去……當我吃著可口的菜椒的時候,卻沒有發現母親走路一顛一顛的……
后來我才知道,母親去摘菜的時候,因走得急,不小心讓一塊石頭絆倒了,膝蓋給劃開了一道口子,但她卻不告訴兒子。她對姐姐說:“我沒能買肉給耀吃,他想吃菜椒,我不想讓他失望。”啊,母親,可愛的母親,如果我知道你為了我而受傷,我寧愿不吃菜椒!不再淘氣!
母愛又是無私的。作者的母親無私到自己“到了那步田地”的肝病也不告訴兒子,為的就是不想給兒子增添痛苦。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
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媽媽將只有五歲的我安置在田邊林子里,然后去插秧了。淘氣的我在林子里亂走亂竄,將那些小樹搖得東蕩西晃。突然,“嗡”的一聲,一群狀似蜜蜂的東西向我襲過來,我只覺得手臂上像被針狠力地刺了一下、兩下……我“哇”的大聲哭了出來,向母親的方向跑去,那群東西跟在我身后亂竄。母親正彎著腰在插秧,一見這情形,臉色大變,對著我大聲喊:“趴低!別動!”我痛得要命,還以為母親不管我了呢,跑得更加快了……母親見我這樣,瘋了一般向我沖過來,用帽子將周圍的黃蜂(后來才知道是黃蜂)拍開,用身體把我罩在懷里,嘴里說:“耀,別怕,別怕……”
那次,母親被黃蜂蜇得滿身紅腫,神智不清,發冷發熱,但她的嘴里還在迷迷糊糊地喊著:“耀,別怕,別怕……”啊,母親,可愛的母親,為了兒子而不惜用自己的身軀去驅趕黃蜂!
啊,包容的母親,無私的母親!
史鐵生的母親猝然地去世了,我的母親還健在,我知道我自己以后該怎樣去報答母親……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份歡樂一旦離去時,便會撕扯了孤獨的心靈,淚劃過了雙眼,心在滴血……回憶往事,如在昨日。世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就把這些家庭瑣事引進了文章——《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著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
每當我讀到“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J,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人鳥相親相和,富有詩情,增添生活之樂。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與天地自然相往來。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當我讀到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至極,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卻是那么親切、那么溫暖、讓人懷念。再如對祖母的描寫,一見面:“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語氣親切而又詼諧,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子的親切、疼愛之情。
每當我讀到“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讀至此,心生羨慕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讀至此,替作者“淚飛頓作傾盆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看似尋常的感慨,卻包含了歲月的變遷,人之悲歡,造化之弄人,最終,淡定了,卻也不能忘卻的思念。
讀了《項脊軒志》以后,我感受到作者歷久不忘,親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是人生植樹上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讓我們細細品味,至真至誠之親情貫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溫醇,恒久。
高二:伍東瑩
一、平中見奇,形散神聚
善于用線索串連生活瑣事,平中見奇,形散神聚。
項脊軒是作者僅“可容一人居”的書齋,破舊、狹小而陰暗,可它是作者長期生活的地方。在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時刻,唯有項脊軒才能喚起主人對過去經歷的深長久遠的回憶,因而作者自然對項脊軒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這種感情,正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作者沿著這條線索,或敘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敘寫親人的軼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將“喜”“悲”感情交織在一起,使記物敘事抒情熔為一爐,在平平淡淡之中,浸潤綿綿密密之情。正如錢基博所說:“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筆人人所無,而所以成其為震川之文,開韓、柳、歐、蘇未辟之境。”而王世貞在《歸太仆贊》中稱道歸有光的文章“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這種評論是十分中肯的。
二、寥寥數筆,在無意間感人
善于捕捉富有個性的人物言行和生活中的典型細節,寥寥數筆,在無意間感人。
如寫對母親的懷念,老乳母引述母親當年的話“兒寒乎?欲食乎?”話雖平淡,但慈愛殷切的口吻和神情,躍然紙上。這正如清代林紓評論的那樣:“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再如,作者抓住祖母看望和勉勵孫兒的一個感人細節。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詼諧,生動貼切地表現了祖母對孫兒的疼愛與關懷。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喃喃自語,更細致入微地表現了祖母的激動喜悅和對孫兒的殷切期盼。隨后拿出先祖上朝用的象笏勉勵孫兒。這些言行非常切合封建社會中那些具有傳統意識的老人的身份和口吻,且具有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增添令人回腸蕩氣的力量
善于即景抒情,即事抒情,使那些家庭瑣事的敘寫和個人哀樂的抒發更增添了令人回腸蕩氣的力量。
文章前半部分重在寫景抒情。“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白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小鳥時來庭階啄食,人至不去,項脊軒的寧靜是那樣富有神韻,逗人遐思無盡,而那幅月夜桂影圖更把人引進了月白風清、花香襲人的美妙境界。這些無一不是對項脊軒景物的生動描寫,又無一不是作者內心得意喜悅之情的抒發。
1.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培養需要:學生學會文藝鑒賞尤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是最易引發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手段。
教學目標:
1.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從文學作品中體會其蘊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葉圣陶先生說:“文藝鑒賞,不是一樁特別了不起的事,不只屬于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事……是誰都有份的。”文學評論屬于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但由于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
二、診斷病文,對癥下藥
1.明確概念和寫作要求:
一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
二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
2.診斷病文:結合《相識數十載傷別離》這篇文章來為這篇病文診斷:問題在哪里?應該如何修改?
問題:(1)賞析角度(觀點)不明確;(2)觀點和具體賞析內容不相符;
(3)賞析評論過程過于籠統,沒有深入文本;(4)語言不充實、不完整,表述過于簡單。
3.策略總述:觀點和鑒賞角度要明確清晰;(審清題意)細節賞析要充實:
三、教授技巧,經典引路
技法一:簡潔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飾人物的形容詞
ü 抓人物描寫進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進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評價(側面)
【小試牛刀】
課文《秋天的懷念》中母親形象鮮明,請你通過文中有關人物的事件和細節描寫(包括人物描寫),賞析總結出人物形象特點,填寫表格。
技法二:結合文本分析
......細節體現了........
......語言(神態、心理)傳達了......
......事件表明了......
兩點法:在具體賞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詞句細節或是文章事件來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細節抓兩點。可選擇:字詞+字詞、字詞+事件、事件+事件。
(這個技巧主要針對寫作無法、不會下筆的學生,是一個技巧參考,具體賞析過程時細節把握也可選1點、3點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小試牛刀】
根據表格內容將《秋天的懷念》人物描寫細節總結成一段賞析性文字。注意語言表述的流暢和完整性。
經典引路:
在“我”發脾氣時,母親“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兒子痛苦,能夠包容兒子暴怒,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母親并沒有讓“我”看到淚水,她要給我信心,使我堅強;“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是動作描寫,表明了了母親為兒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無措,傳達了了母親對“我”的愛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陰影,勇敢面對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總結人物形象
精煉點出人物給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簡單總結,也可以是對人物的評價)
例:這樣一位雖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母親,讓人為之動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親啟發,考上大學的感恩與對父親的敬愛,也字里里行間盡顯了。
【文不厭改】
對比之前對《相識數十載傷別離》文章的賞析,結合我們課上的寫作技法,對之前的病文進行修改。組內交流展示,選出優秀篇作,班級展示。(教師總結示范)
四、作業:鑒賞經典
《今生今世》講述一個母親為了承諾而堅守一輩子的情感故事。
《今生今世》賞析:文筆輕靈圓潤,用字遣詞別具韻味,形容詞下得尤為脫俗。句法開闔吞吐,轉折回旋,輕松自如游刃有余,清嘉而又婉媚,表達了余光中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作者: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并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朗讀;問題;探究;訓練
【教學目標】
1.深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細節和關鍵詞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重點】
品味細節和關鍵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給大家出一個謎語看誰能猜出來:(出示幻燈片)
你們過年的時候令你難忘的、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出示)(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過年的情景、體會)(出示過年的幻燈片)
我們過年的時候很多的風俗習慣。但每個地方過年的風俗又不盡相同。有一位身居異國的作家,最難忘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最難忘母親親手釀制的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憶,讓我們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一起來看第十九課《春酒》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出示幻燈片)
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學生齊讀)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她是一位堪稱寫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稱,她的作品被從十七歲到七十歲的讀者同樣喜愛著。她以散文創作飲譽文壇,榮獲文協散文獎、中山文藝獎等。著有散文、小說和兒童文學等三十余種,被譯為英、韓、日文出版。其書多次再版,創造臺灣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記錄。
她的作品還有《桔子紅了》、《七月的哀傷》、《長溝流月去無聲》等
(過渡)琦君用一種洗凈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說著半個多世紀來她魂牽夢繞的那些記憶的片斷。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掌握如下字詞(出示的生字詞):
氣氛(fēn)兩頰(jiá)煨燉(wēidùn)枸杞子(qǐ)薏草(yì) 斟酒(zhēn)家醅(pēi)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巴結: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藥劑。后比喻照樣處理。
四、配樂深情朗讀課文
老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時注意屏幕上出示的生字詞在文中的位置,并聯系上下文揣摩它們的含義。
五、復述課文內容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大聲朗讀出來。
(就可以將過新年、喝春酒、喝酒會等風俗、人情深入其中,邊分析邊板書)(我們找一位同學來讀一讀他喜歡的句子)
六、問題探究:(出示問題組)
(過渡)正是這語語動人,字字珠璣細節描寫,使這春酒,永遠如母親的八寶酒,誘人心懷。因為這里面加進了慈愛、熱情、溫馨。
1.作者在文章中記敘了在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等事情,作者在文章中僅僅是懷念了家鄉的"春酒"嗎?
明確:作者通過春酒,寫了家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思念,在這些內容中流淌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也是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2.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風俗之美、人情之美,找出關鍵詞
明確:人情之美:家家戶戶輪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歸”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錢急用,大家起會捐助;正月里會首置酒表示酬謝,母親讓出花廳供人請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為人助興;此時燈火通明,人人興高采烈。寥寥幾筆,淳樸的民情便流淌開來。童年(過年是熱鬧、成年時:家鄉味、家醅)
3.本文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明確:作者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是她儉樸勤勞,有靈性,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她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都說明了作者的母親是一位賢妻良母。
4.文中作者通過對家鄉春酒的回憶表達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過對家鄉春酒的回憶,寫了母親的善良,鄉人的淳樸,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思鄉情愁。
七、小結:板書
過新年 風俗美《春酒》喝春酒 民風美、風土人情(家鄉味) 思鄉酒、思念故鄉 喝會酒 人情美
八、拓展訓練(出示)
故鄉情結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淀下來的中國人最深厚的情感,同學們還記不記得你們學過哪些有關“思鄉”念友的古詩名句?
參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李白)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九、課堂小結:
琦君1917年生于溫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遷至臺灣,后定居美國。自去臺灣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吶。對故土的眷戀,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舍的故鄉情結。在琦君筆下,鄉情是那一壺春酒,思鄉之情,懷母之情,童年之味融入這壺春酒,它道盡作者詩意的心情。
最后一首小詩《春酒》送給大家:
小時候
過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潤著我的幸福與嬌羞。
長大后
回憶是一杯苦澀的春酒,
酒杯載著我滿滿的情與愁。
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鄉的春酒
清清的,香香的,沾著母親的味。
哪怕是一指甲縫的春酒。
故鄉的酒,過年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喲!
朋友,別忘了!
出門在外,
也給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十、作業:
炊煙的味道余繼聰
“很喜歡炊煙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說。她說出了我心底的話。炊煙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我愛曲曲彎彎從村落農家升起的炊煙,更愛炊煙的味道。
每次乘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總是會經過很多村莊。我總是會睜大眼睛,很愜意地欣賞村莊。
我羨慕這些莊戶人,一家人守著一縷香噴噴的炊煙,就是守著幸福。離開一座城市,我總是很激動,因為我又可以靠近一縷縷溫暖的、香噴噴的炊煙。每當接近一座城市時,我總是會不斷地回頭,目光總是不愿離開那遠去的炊煙,就好像每次離家時,總不愿放開母親溫暖的手。
十三歲以前,我曾擁有過一縷炊煙。那是從滇中的一個小村莊里升起的炊煙。守住一縷香噴噴溫暖暖的炊煙,當然也就守住了一個溫暖幸福的家。
青澀的少年時代,貧窮與歡樂共存。每到農忙,學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學作業也寥寥無幾,沒有任何負擔,給了我們這些“半截缸”瘋跑玩耍的機會。記得最清的是,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酷夏,一連幾天的雨下個不停,我們幾個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戲玩膩了,不知誰出了個主意,何不趁著下雨去偷黃瓜吃,于是一呼百應。看菜園的于老頭因為雨天也沒有出來望,坐在屋里發呆,我們幾個毛孩子趁機下手,黃瓜架不高,盡管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但不知誰不小心“撲騰”一聲把黃瓜掉在地上,驚動了于老頭,他瘋一樣從屋里出來,邊罵邊追,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獵物撒腿就跑。慌不擇路,從小河里竄過去,身上、臉上布滿了泥水。他畢竟是上了歲數的人了,哪是我們的對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來。于是我們帶著勝利的果實回到了家。
從十六歲開始,我離家到更遠的城里讀書,就離我所熟悉的炊煙越來越遠了。上大學的時候,盡管龐大的食堂里有幾十種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媽常擺的一小盆臘肉最受我的青睞,它久經炊煙熏炙,自然有了炊煙的味道。吃著臘肉,我可以暫時忘記孤獨,會想到炊煙,想到家鄉的村莊和親人。
工作后,一個人孤零零生活在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會懷念小時候扶著灶頭,一邊添柴,一邊煮臘肉的日子。臘肉香,炊煙也香,我知道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覺。那時家里有時燒辣椒稈、烤煙稈,煙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漣漣。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則我就會無心做事。那是因為我離炊煙、離村莊、離家、離母親太久了。我急切地趕回村莊,隨著村莊和一縷縷炊煙越來越近,渾身就有一種溫暖踏實的味道。我一踏進家門,母親就會急急地去拾柴,生火,為我做飯,盡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開水泡飯就行了,但她仍舊會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為她知道我愛吃臘肉炒蒜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故園炊煙夢里縈,心鄉有此影!也許,在各種清潔、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萬戶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對炊煙有什么感情,但我對炊煙的情感依然如故,萬分牽掛。炊煙是鄉村的絲巾,炊煙是母親佇立街頭呼喚兒女的回音,炊煙是古典田園詩的韻腳,炊煙是流傳在土地深處的民間搖籃曲的一部分。
如今我的筆下,炊煙依然是天下蒼生的一根命脈,血液一樣寫在土地上。行書叫溫暖、楷書則叫骨架一樣凝重的古訓,明明暗暗,昭示千秋萬代。沒有炊煙,我魂魄里總有種漂泊無依的感覺。在故鄉的裊裊炊煙里,做個黃粱夢,也美在心頭!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國卷)》中國三峽出版社,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