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6: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加拿大氣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加拿大科學家在1月9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文章稱,氣候變化至少將會持續到公元3000年。文章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將對氣候產生無法阻止的影響,且至少在以后一千年中都會持續。研究人員估計,南極西部冰蓋將在公元3000年完全崩塌,最終導致全球海平面升高至少4米。
該項研究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全氣候模型來模擬預測一千年后地球的氣候狀況。該氣候模型是由加拿大環境部氣候建模和分析中心與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基于最佳假定條件和“零排放”場景建立的。
卡爾加里大學地理學教授、加拿大氣候變化首席研究員肖恩?馬歇爾介紹說,他們設立了一種場景,假定人類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再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來分析在此前提下需要多久才能夠逆轉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研究小組對始于2010年和2100年的“零排放”場景進行了分析研究。
計算機模擬分析結果顯示,北半球的情況要好于南半球,像加拿大這樣的地區,在未來一千年氣候變化的趨勢將得到逆轉。但同時,北非地區將因干燥而有30%的土地沙漠化,南極附近海洋溫度將上升5攝氏度,這可能會誘發南極西部冰蓋大面積崩塌。
研究人員在模型中假定,南北之間存在差別是海水從北大西洋向南大西洋的緩慢運動造成的。據馬歇爾教授介紹,全球海洋和南半球的部分區域洋流擁有更多的慣性,因此變化發生得會更加緩慢一些,進入南大西洋中深部和深部洋流的慣性,意味著這些海洋區域目前開始變暖是上世紀二氧化碳排放引發的結果。模擬結果顯示,海洋變暖的趨勢在未來一千年內將會持續,而不會停止或逆轉。
科學家認為南半球的氣流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馬歇爾表示,南半球的風勢在未來將會加強并保持強勢,不會發生逆轉,這將使更多的熱量從大氣中傳入海洋,促使海洋進一步變暖。
點評:在馬爾代夫如夢如幻的沙灘上,如果你被告知該島國50年后將被海洋徹底吞噬,沒有什么比這更直觀地讓人理解“氣候變化”的確切含義。事實上,仿佛在一夜之間,這個詞匯突然從科學家的實驗室逃逸出來,和社會,經濟、政治、外交等捆綁在一起,成了街頭巷尾的談資,更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加拿大科學家這項預測的邊際條件有待商榷,因而從科學的角度講,尚不能作為人類未來行動的指南,但卻足以給我們危機中的家園再次敲響警鐘。
[關鍵詞] 氣候變暖 旅游客流 影響機制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充分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嚴重依賴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旅游業,必將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這一重要課題已經引起國內外政府及部分學者的高度關注。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題便是“旅游: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要做到科學應對氣候變暖的挑戰需要對氣候變暖之于旅游業各個領域的具體影響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本文嘗試性地從旅游氣候舒適地區的轉移為切入點,對于氣候變暖對旅游客流的影響機制進行了定性分析。
一、氣候變暖使旅游氣候舒適地區發生轉移
全球變暖將影響各地的旅游氣候舒適指數(從旅游活動的角度出發來對氣候條件進行定量評價的描述性指標),使得旅游氣候舒適地區發生轉移。
氣候變暖對旅游目的地主要有兩方面影響,首先,嚴寒地區由于變得氣候溫和而更具旅游吸引力,而溫暖地區由于溫度升高使得自身吸引力減弱。其次,氣候嚴寒的國家由于氣候變得宜人使國內游增加,而出境游漸少,而氣候溫暖的國家則國內游減少,出境游增加。綜合兩方面影響可得出:氣候變暖推動游客趨向于高海拔和高緯度等涼爽地區的旅游目的地(Hamilton et al,2003)。
氣候變暖對各旅游區域的影響因其所處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主要旅游地區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氣溫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和極端異常氣候等幾方面,根據國際氣候研究協會的統計數據可知:北歐和東北亞地區旅游氣候將變得更為舒適,因為氣候變暖使其霜凍期縮短,夏季氣候變得更宜人;而南歐(地中海)、東南亞、北美、加勒比海等地區則面臨著海平面升高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威脅,其旅游氣候舒適指數將有所降低。
二、氣候變暖對旅游客流的影響路徑分析
氣候變暖使得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氣候舒適度發生變化,也對各旅游地的旅游資源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從而使得各地旅游資源的相對吸引力發生變化,這將影響游客的出游動機及目的地選擇,最終引起客流的變化。
1.氣候變暖對旅游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氣候本身即是一種旅游資源,它在旅游需求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拉作用。游客對區域氣候及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將影響到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并對其旅游動機產生影響。氣候變暖對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自然性因素影響,氣候變暖使得旅游目的地形成不同程度升溫現象,從而降低或提高目的地的舒適度,游客將趨向于尋求較高緯度和較高海拔、氣候涼爽的目的地;另外由氣候變暖引起的自然旅游資源的損害也會降低游客的體驗質量;
二是物質性因素影響,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氣候事件會對旅游資源和旅游交通設施造成極大破壞,降低旅游資源質量和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進而影響旅游需求;
三是心理及安全因素的影響,主要指極端氣候事件引起的旅游災害中不確定因素對旅游安全及旅游預期心理的威脅。
2.氣候變暖對旅游客流的影響傳導路徑
旅游需求將直接影響到旅游客流的流量、流向與時間分布規律。雖然氣候變暖及極端氣候事件會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但其是通過改變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形象,從而改變游客心理預期和行為模式,進而直接導致旅游需求的波動,最后形成客流的相應變化,此影響傳導路徑如下圖所示。
圖1 氣候變暖對旅游客流的影響路徑解析
三、氣候變暖對國際主要旅游市場客流的影響
1.國際主要客流分布
世界上的旅游客流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個目的地,其中歐洲、東北亞和東南亞、北美這三個地區占據了旅游市場的絕大比例。大約58%的游客去往歐洲,16%在東北亞和東南亞,12%在北美,到訪這三個地區的游客數幾乎達到國際游客的90%。大多數的國際旅游客流在地區內部消化,前往歐洲的大約87%的游客都來自歐洲;除了地區內部客流之外,主要有六支客流支配著國際旅游市場的走向,如下圖所示。
在上述主要客流走向中,氣候是其主要影響因素,例如北歐地中海和北美加勒比海地區這兩支客流,人們出游動機不僅僅在于休閑度假的需要,更在于其對陽光沙灘型旅游目的地的向往;東北亞東南亞市場很大程度是受“3S”(sun,sand,sea)吸引。而北美與歐洲之間出于商務目的的比例更高。
2.氣候變暖對六大國際旅游客流的典型影響
國際主要客流走向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由氣候變暖帶來的氣溫升高、降水變化及極端事件都將影響到游客行為,進而作用于旅游市場。氣候變暖對幾大國際旅游市場的影響預測如下:
北歐地中海:客流減少,北歐國內客流增加
此市場出游動機單一,主要是為了尋找溫暖的陽光,氣候的變化使得北歐這一客源輸出國夏季的氣候舒適指數增高,而地中海則因氣溫太高降低了對度假游客的吸引力;另外,地中海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導致這一客流大量減少,且北歐游客更傾向于選擇在國內或北歐其他國家旅游。地中海等南歐游客也可能為了躲避炎熱的夏季來北歐旅游。
北美歐洲:部分地區旅游旺季發生轉移,客流增加
這一市場是由70%的休閑游客和30%的商務游客組成,商務游客受氣候影響程度很小,休閑游客由于主要出于文化和觀光旅游的動機,受氣候影響也不明顯;但是羅馬、佛羅倫薩等城市在夏季變得太熱而使得南歐旅游旺季進行轉移。北歐夏季更宜人的氣候吸引更多的北美游客前往,使得倫敦、巴黎等城市在夏季的高峰期變得更為擁擠。
歐洲北美:旅游旺季發生轉移,局部客流減少
這一市場主要為商務游客,受氣候影響不是很明顯,游客主要集中在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紐約以及加拿大西海岸。隨著氣候變暖,歐洲到佛羅里達的客流在季節性和目的地地理位置上將發生轉移,因此地面臨的海岸線退化、熱帶疾病盛行以及夏季高溫將對游客產生很大負面影響。同時由于對不確定性氣候事件缺乏信心,去往西海岸的游客也將減少;由于氣溫升高,紐約、洛杉磯等地旅游旺季會由夏季轉為春秋兩季。更為溫暖的冬季和夏季將縮短科洛磯山的滑雪季節,增加雪崩危險且減少較低海拔的滑雪資源,好處在于夏季旅游項目旺季延長。
東北亞東南亞:近期客流沒有顯著變化
這一市場無論客源地還是目的地,其氣候變化程度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都較小,因此近期內其客流基本不受氣候變暖影響。但是,海平面上升和海水溫度升高將破壞此目的地的島嶼海岸旅游資源,增加不安全因素,從而減小對日本和臺灣市場的吸引力。
東北亞北美:極端氣候事件對客流產生輕微影響
去往北美的游客以日本、南朝鮮和臺灣為主,且多為商務旅游;休閑游客大多是去往加拿大和美國的觀光旅游,所以這一市場在客流量上基本不受影響。但是太平洋海岸暴雨的頻繁發生和紐約、洛杉磯等地的高溫天氣將改變游客的出游時間和次數。
北美加勒比海地區:遠期客流量將明顯減少
作為世界主要的3S旅游目的地,加勒比海地區旅游業主要依賴于氣候和沙灘產品,這使得其客流對氣候變暖的敏感性很強。加勒比海地區的主要客源地為北美,但由于氣候變暖的威脅,一方面海平面上升,海岸帶被侵蝕,沿岸基礎設施遭受毀壞;另一方面降水量減少,使本來已緊缺的淡水資源更缺乏,結果將使加勒比海吸引力降低,接待能力下降,從而游客量大大減少。
四、氣候變暖對旅游客流的主要影響分析
1.客流的運動方向發生轉移,客流分布重新布局
旅游客流的形成是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旅游目的地是因獲得客源地所不具備的體驗而產生的,而氣候變暖對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旅游自然環境都會產生影響,從而降低游客的體驗質量并波及到旅游市場的反應,從而影響到客流的運動方向??土鞯倪\動方向如何變化取決于客源地和目的地旅游氣候指數的相對變化幅度,如果隨著氣候變暖,目的地的氣候舒適指數仍然高于客源地,那么客流運動方向不會改變,否則,將導致客源地和目的地角色的轉變。即氣候變暖可能使旅游目的地互相遷移??傮w而言,旅游目的地將向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逐漸遷移。
北歐到地中海旅游客流的變化趨勢便是典型的例證。氣候變暖使得北歐去往地中海休閑度假的游客銳減或只在北歐地區進行區內游,導致占國際旅游1/ 6的游客大量減少,甚至夏季的北歐成為地中海的旅游目的地。
氣候變暖使得對氣候依賴程度很高的旅游目的地遭受嚴重損失,如加勒比海地區,氣候變暖使其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受到巨大威脅,這將使得北美游客轉移到其他替代型旅游目的地,從而引起此地區客流的重新布局。
2.旅游目的地的季節性發生變化
(1)旅游旺季在時間上發生轉移
氣候變暖使得旅游目的地各個月份的旅游氣候指數發生變化,適合出游的時間發生變化,這使得目的地的旅游旺季發生轉移。如紐約、落杉磯、舊金山等地由于盛夏高溫,可能使當地的春秋兩季成為旅游旺季。
(2)旅游旺季有所延長或縮短
氣候變化有可能改變戶外休閑活動營業季節的長短,從而使得目的地的旅游旺季有所縮短或延長。如加拿大43%的國內旅游支出和62%的國際旅游支出都發生在7-9月,溫暖氣候的增加將使得高爾夫球運動、野營和劃船等項目的營業時間增加。同時,氣候變暖將直接影響那些以冬季旅游項目為主的國家,縮短其旅游旺季,減少其客流量。氣候變暖將導致降雪減少和冰川減少,這對主要經營冰雪項目的冬季休閑度假地的游客量已造成了損失(如北美和阿爾卑斯山地區)。
3.將增加或緩解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環境容量方面的壓力
(1)旅游旺季客流陡增使部分旅游目的地面臨嚴重環境容量壓力
游客流以流量、流向、中轉地等因素反映出旅游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的相互關系,它的強度、運動方向及季節性變化均會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的設施應用、經濟效應以及環境容量。例如溫暖氣候的增加使得加拿大在旅游旺季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訪,但如果考慮到旅游流量增加導致的環境破壞可能會得不償失。因此,對于在氣候變暖中旅游氣候變得更為舒適的旅游目的地來說,其環境容量將面臨巨大壓力。
(2)“絕景游”和極地旅游導致的環境容量壓力
氣候變暖催生了“絕景游”旅游產品,氣候變暖激發了極地旅游的熱潮。由于氣候變暖導致冰川、冰原融化,從而使極地地區呈現出一些新的旅游景觀,這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來,例如,地處北極地區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便是因大冰原融化而浮出海面的新島嶼而招致眾多觀光游客的涌入。過去五年中,到斯瓦爾巴觀光的游客人數已激增了33%,由于上岸觀光的游客大量增加,以至于某些島上原本就已脆弱不堪的植被破壞殆盡,當地野生動物也受到了威脅。因此因氣候變暖而新興的旅游景點或面臨絕跡的旅游景點在短期內也存在較為嚴重的環境容量問題。
(3)因氣候變暖而衰落的旅游目的地環境容量壓力得以緩解
長期來看,氣候變暖使得某些原來的旅游熱點地區和城市變得不再舒適,從而客流量逐漸減少,其旅游環境容量方面的壓力也會隨之減輕。尤其是對于地中海這種休閑度假型目的地來說更為明顯,環境容量壓力的緩解有利于在氣候變暖中走向衰落的旅游目的地重新調整旅游發展戰略,尋求新的發展定位,盡快實現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David Vine. Editorial: Tourism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Vol.14, No. 4
[2] Amelung Bas, Nicholls Sarah & Viner David.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Flows and Seasonal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7(2), Vol.45 Issue3, p285-296
[3] Trista Patterson, Simone Bastianoni & Murray Simpso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Two-Way Street, or Vicious/Virtuous Circl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Vol. 14
[4] Allen Perry. Will Predicted Climate Change Compromise the Sustainability of Mediterranean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Vol.14, No.4
[5] Ghislain Dubois & Jean-Paul Cero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Proposals for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Vol. 14, No. 4
[6] Wietze Lise & Richard S.J.Tol. Impact of Climate on Tourist Demand. Climatic Change, 2002(55), P: 429449
關鍵詞:公路建設 公路綠化 環境保護 環境影響評價 措施
中圖分類號:S7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保障,環境保護一直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公路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建設對環境的破壞、公路運輸對環境的污染及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
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 公路建設
公路是建筑在地殼表面、供車輛行駛的線形建筑物,它于自然,供各種車輛或行人通行。因公路是一種線形建筑物,它必將對其周邊環境造成影響,破壞原有的地質、水文、植被等原有平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沿線的氣候及生態環境。
1.1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1工程毀林占地對植被的破壞
毀林占地是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我國公路建設多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東、中部地區,地貌類型一般屬于低山丘陵和平原,沿線多以農田為主,少數路段穿越山林及村莊。路面所征用的土地將永久性地改變土地使用功能,地表覆蓋性質發生變化,原有的植被被永久清除。穿越村莊所占用的居民住宅與企業,重新安置需占用新的土地,使中國長期存在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同時也破壞了新土地上的生態平衡。此外,還有施工場地、臨時道路、材料堆場、臨時取土等臨時占地,將破壞原有土壤和植被,使區域內地表增加,對環境的穩定性下降,對風力、水力作用的敏感性增強,容易發生生態惡化。公路建設造成了嚴重的植被破壞,而植被的減少將影響區域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
1.1.2工程施工對植被的破壞
各種施工活動包括土石方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平整、施工機械活動、材料堆放、臨時營地都會破壞地表植被。其中,土石方的開挖由于破壞了地表土層,只留下堅硬的巖石,植被難以恢復。其他地表活動造成的植被臨時破壞會引起水土流失,如果水土流失嚴重也將影響植被的恢復。施工中的棄渣會影響路邊植被生長和農田生產。
施工產生的揚塵和其他有害氣體對路邊植物的影響不可忽視,尤其是瀝青的熬煉對附近的植被可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同時施工人員的活動包括施工活動和生活活動亦會對植被產生嚴重的破壞。
1.1.3施工期對自然景觀的影響
土石方工程是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施工活動。為了保證公路的平直,經常需要開山平路,挖方段土石可用于鋪墊附近路基,但當挖、填方不平衡時,需開鑿大量山體,開山取石破壞了山體的表層,毀壞植被造成巖石,使植被難以恢復,從而破壞自然景觀。
根據現有的公路建設經驗,在有些已建成的公路兩旁,這種現象比較常見。一座座青山被挖去一塊一塊,給人一種很不協調的感覺,對自然景觀的損害很大。由于挖去了地表土層,只剩下堅硬的巖石,植被再生非常困難,而且需較長時間才能重新生長。此外由于山坡失去了植被保護,易受雨水沖刷,導致山體滑坡,從而對景觀環境產生更大的破壞。
1.1.4施工期對土壤的影響
土壤是許多生態活動和人類活動的基礎,它支持者農業生產和人類其他活動。在公路本身以及取土場地或河流周圍,人們可以看到許多土壤侵蝕的例子。它起源于同受公路工程干擾的水流和土壤之間的相互作用。公路施工時坡地土壤的不穩定性是一個重要因素。公路建設在導致植被消失和破壞的同時,又加速了光禿坡地的土壤侵蝕。在某些場合,侵蝕可能會在一些遠離公路本身的區域造成損害,如滑坡、河流淤積、堤壩損壞等。土壤侵蝕使人們遭受相當大的損失,包括喪失田地和作物、因河流湖泊淤塞而減少漁業收入等。
施工期路肩及邊坡的雨水沖刷,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使附近河流中的懸浮物濃度升高;揚塵及沖刷物質進入農田,影響土壤機械組成和結構,而且這些泥土多為生土,有機物含量低,過多進入土壤,將使土壤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產量。
1.1.5施工期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公路修建過程中,處置不當常常會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公路施工中高挖低填處的取土場或棄土場地,山體會因擾動后引起塌方、滑坡等破壞。經專家統計,在平原地區,覆蓋較差時,為輕度侵蝕,覆蓋較好時為微度侵蝕;在20度緩坡時,在較好植被覆蓋下,為微輕度侵蝕;而在地表無覆蓋即覆蓋率1%時,20度緩坡為強度侵蝕,40度陡坡為劇烈侵蝕;在60度陡坡下,80%覆蓋率為強度侵蝕、無覆蓋為劇烈侵蝕。
由此可見,施工過程中,在植被破壞后的路基、施工場地、材料堆場、采石場等地都會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如果公路沿線進過較陡坡度的山區,且植被破壞嚴重,側加劇水土流失的產生,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在清理后的區域和坡地,盡快恢復植被是減少水土流失的重要的措施。
1.2營運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公路對原生態區域的分割阻斷、人類活動的延伸、交通事故、沿線服務設施排放的污水和垃圾、筑路改變地表徑流流向、車輛排氣中鉛化物降落到農田等造成的生態影響。
生態區域的分割是公路對野生動物的主要影響。隨著森林的減少以及居民和交通網對森林的分割,使得動物活動范圍日益減少,而這種日益減少的活動區域正威脅著越來越多的野生珍稀動物,最終會導致這些動物的滅絕。從歷史的發展以及其他地區的經驗證明,公路網的建設對野生動物影響很大,公路網將野生動物活動所需的大面積森林分割成小區域,這種小的區域無法滿足其生存需要,野生動物的領地逐漸縮小,使其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車流量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延伸、活動范圍的縮小無法使野生動物有機會繁育后代,從而加重了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人們占用大量土地開發沿線的工業、農業、旅游等,根本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由自然環境變為人造環境,并產生大量污染物,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潛在威脅。在公路營運過程還可能發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受交通事故威脅最大的是沿線山林植被和水系,從而影響人類生活、生產甚至生命安全。
同時,修建的公路形成一條穿越沿線地區的長壩,使原來的地表徑流流向發生改變,必要的涵洞盡管對這種影響有所緩和,但個別地段仍會排水不暢,易積水成澇,改變土壤成分和通氣狀況,影響作物生長,嚴重時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次鹽漬化的潛在威脅。
以前,我國普遍使用含鉛汽油,汽車尾氣排放的鉛通過降雨沉降進入土壤,鉛的長期積累使生物地球化學平衡遭到破壞。最終超過土壤忍耐極限,造成對作物的危害,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鑒于鉛的毒理作用,現在正在使用的無鉛汽油,將是消除鉛影響的有效途徑。
2 公路綠化
2.1公路綠化的概念
公路綠化是指在公路兩側邊坡、分隔帶及沿線空地等一切可綠化的公路用地,利用綠色植物合理覆蓋的工程。包括公路邊坡(高填土邊坡和挖方邊坡)、綠化帶、土路肩、中央分隔帶和機非隔離帶、環島、跨線橋、高架橋和立交區等。公路綠化主要是發揮景觀效益。從工作內容上看包括公路綠化的規劃、設計和植物的栽培、養護等方面。
2.2我國公路綠化發展的幾個階段
我國的公路綠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以栽種行道樹為標志,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美化路容和改善行路條件,如:在炎熱的夏季,可為行人提供遮蔭等。
第二階段為發展階段,以景觀規模的迅速擴張為標志,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產物。汽車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設,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人類嶄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類社會對環境美學的認識。公路環境作為人們最為熟知的生活環境之一,其美學和生態價值得到了迅速提升。綠化對美化環境和改善生態的作用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含義,其表現形式層出不窮。如20世紀初美國設計師提出的公園式道路(Parkway)的設計理念(Simomson,2003),主要強調汽車以及道路兩旁的景觀所帶來的行車愉悅感,是道路成為與綠色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景觀設計師則倡導把道路融入景觀和體現道路特色、文化特色結合起來,使得日本的道路景觀極具個性特點。
我國高速公路景觀發展的歷史不長,人們對高速公路景觀的認識尚比較膚淺,大都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內涵,因而以單純的草坪或單純的灌木來創造所謂“大片綠地”的案例比比皆是。
公路綠化的第三個階段是成熟階段即生態階段。生態化最早體現在歐、美學者對綠色通道(Greenway)的設計理念中,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即景觀生態學中廊道(Corridor)或綠籬(Hedgegrow)效應運用于綠色通道的設計,則是生態化理念的最早體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生態學的發展日益普及和自然環境資源的日益減少,生態學的觀點廣泛運用于景觀規劃設計,如我國學者提出的生態園林(王浙浦,1999)和城市森林等理念。國外學者也根據森林植物在城市環境和城市居民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提出了對城市樹木的生態功能、文化價值進行重新評價。其中的生態功能就包含吸收CO2和釋放O2的功能,樹木對污染氣體Nox、CO、SO2等的吸收作用,樹木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
生態化階段是景觀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們對美的認識由人文趨向自然,由感性趨向理性的必然結果。生態化的綠化是自然美學形式與生態科學內涵的有機結合。當前是我國公路綠化由景觀化階段即將進入生態化階段的重要轉型時期,迫切需要應用多科學的知識,對綠化的結構與功能,效益與管理,進行全新的評價和認識,以便為生態化公路綠化體系的構建提供科學依據。
盡管如此,人們對生態化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的。誠然,簡單的自然生態形式是生態的反映,但并不等同于生態化。作者認為:生態的核心是生態效益和健康。就公路綠化而言,其核心是植被系統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和環境質量的改進,因而需要從公路環境自身的特點和植物的環境功能去進行理解公路綠化的深刻內涵。這正是過去在公路綠化的研究中所欠缺的。
2.3公路綠化的內容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公路綠化的多功能性日益體現,公路綠化學科愈來愈交雜了多學科的概念和方法,主要有①道路工程學:道路的形狀和構造是綠化種植的基礎,綠化種植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構成一幅完美的景觀;②景觀園林學是公路景觀美學的基礎和設計手段,景觀園林學的視覺、時間、空間等美學概念在高速公路時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③生態學:生態學是公路綠化的基礎學科,是公路綠化科學持續發展的保證;④造林學:是公路綠化實施的技術基礎,也是公路綠化的主要技術內容;⑤植物保護學等是公路綠化管理的主要技術內容之一。公路綠化的外在效益是景觀效益,內在效益是生態效益,因此,公路綠化建設思想是工程學、景觀園林學和生態學思想;公路綠化的組成材料是各色多樣的植物;公路綠化植物的組織手段是園林工程設計;公路綠化植物的實施手段是種植技術和養護技術;對植物材料特性的認識和運用是公路綠化技術的核心。
2.4公路綠化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
1)通過植被恢復和生態修復,補償公路建設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破壞,降低工程建設的環境風險;2)吸收和固定CO2,平衡汽車運行所產生的大量CO2;釋放氧氣、補充汽車運行對大氣中氧氣的消耗;3)調節氣候,公路綠色通道與農田林網、城鄉綠化形成防護林體系,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研究表明:由高大林木組成的農田防護林帶能有效阻止臺風所造成的自然災害,減少農作物倒伏和減產;4)減少水土流失;5)保護生物的多樣性;6)提高森林覆蓋率;7)培育森林資源。
2.5公路綠化與環境污染防治的關系
1)滯塵作用;2)吸收二氧化硫;3) 消耗二氧化碳;4)消減噪音;5)降低氮氧化物
3 公路環境保護
3.1環境與環境保護定義
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生存的空間?!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
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第15屆理事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明確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3.2公路環境保護內容對照上述定義,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3.3公路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
公路建設必然影響環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其施工、營運期造成的環境問題會更嚴重。公路建設將造成如下環境問題:
1)選線不當會破壞沿線生態環境;2)防護不當會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蝕與泥沙沉淀等;3)公路帶狀延伸會破壞路域自然風貌,造成環境損失;4)公路施工造成環境污染;5)公路通車營運期間,車輛對沿線造成污染。3.4提高公路環保功能
一般情況下,一條公路如果嚴格按照現行公路工程設計標準及《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進行設計,按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規范進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對路域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并能夠對社會環境進行調整和完善。 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歸納如下: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結合造地還田與疏導排水,各部分相互協調配套,可使工程穩定堅固,外觀順適優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2)路面工程對路基起保護作用,同時也起著防塵、防水,保護公路沿線環境不被污染的作用;3)橋梁涵洞工程設計與施工中重視對公路路域景觀環境的影響,可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4)排水工程對公路工程的整體性和穩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進入農田,避免耕地淹沒、土壤污染;5)防護工程確保了路基穩定,減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環境保護作用。該工程與環保的關系最為密切;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與公路、公路與鐵路的平面交叉和立體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線設施、公路養護管理用房屋及場、廠建筑物以及公路綠化等),特別是公路綠化,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車環境,還可以起到美化路容,優化環境的作用。
3.5公路環保措施
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環保工作的重點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2)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3)招投標階段:在合同書中納入環境保護條款;4)施工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及監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環境后評價;6)營運期:進行環保設施維護及處理環境問題投訴。
針對實際工作需要,現結合國家目前的環保法規對公路施工階段、營運期采取的環保措施分述如下:
3.5.1公路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A 生態環保
1)在土方開挖回填時避開雨季,雨季來臨前將開挖回填、棄方的邊坡處理完畢;2)施工取土時采取平行作業,邊開挖、邊平整、邊綠化,計劃取土,及時還耕,及時進行景觀再造;3)在雨水充沛地區,及時設置排水溝及截水溝,避免邊坡崩塌、滑坡產生;4)在雨水地面徑流處開挖路基時,及時設置臨時土沉淀池攔截泥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時將土沉淀池推平,進行綠化或還耕;5)對路堤邊坡及時進行植草綠化;6)對施工臨時用地,先將原表層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畢后,再將這些熟土推平,恢復原地表層。
B 噪聲防治
1)當施工路段距住宅區距離小于150m時,為保證居民夜間休息,在規定時間內禁止施工;2)主動與施工路段附近的學校和單位協商,對施工時間進行調整或采取其他措施,盡量減小施工噪聲對教學和工作的干擾;3)注意機械保養,使機械保持最低聲級水平;安排工人輪流進行機械操作,減少接觸高噪聲的時間;對在聲源附近工作時間較長的工人,發放防聲耳塞、頭盔等,對工人進行自身保護。
C 大氣污染防護
1)公路施工堆料場、拌和站設在空曠地區,相距200m范圍內,不應有集中的居民區、學校等;2)瀝青路面施工,瀝青混凝土拌和廠設在居民區、學校等環境敏感點以外的下風向處,既方便生產,又須符合衛生要求(衛生防護距離分級中,規定的防護距離為300m),不采用開敞式、半封閉式瀝青加熱工藝;3)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降塵,運輸粉狀材料要加以遮蓋。
D 水污染防治
1)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2)施工駐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糞便等集中處理,不直接排入水體;3)對橋梁施工機械、船只嚴格進行檢查,防止油料泄漏。嚴禁將廢油、施工垃圾等隨意拋入水體。
3.5.2公路營運期環保措施
A 交通噪聲防治
1)對公路附近的學校、工廠和其他單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噪聲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圍墻、設置聲屏障、臨路兩側密集植樹綠化、建筑物設置雙層窗或封閉外走廊等;2)附近有學校的路段兩端設置禁止鳴笛標志;3)加強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設置噪聲監控站,禁止噪聲過大的車輛上路。
B 大氣污染防治
1)路邊植樹綠化。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在靠近公路兩側,特別是環境敏感區附近密植喬木、灌木,這樣既可凈化吸收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衰減大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環境、降低噪聲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觀的作用;2)嚴格執行車輛排放檢驗制度,利用收費站對汽車排放狀況進行抽查,限制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的車輛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體污染;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門的生活區設置污水處理站,各種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D 潛在風險及農作物污染防治
1)對運載危險品的車輛嚴格進行檢查、嚴格監控,防止事故發生;2)在洪澇季節,要加強與氣象水利部門聯系,確保洪水期行車安全;3)在公路兩側30m范圍內嚴禁種植蔬菜、馬鈴薯等根莖入口農作物。
4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美國是第一個把環境影響評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并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我國對公路建設環境影響的研究起步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學編寫的《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為標志,之后,這一技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日臻完善。
4.1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及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我國目前只做前兩項工作。通過對公路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預測和評價,以提出合適的清除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和對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4.2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目的
1)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預測并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2)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并反饋于設計,以減輕和補償公路建設項目活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3)為公路建設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路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為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
4.3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國際通行的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交通環境影響評價;文物和珍稀動植物保護及公眾參與等。
目前,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主要為上述前四項。
4.4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和期限
我國公路環境影響評價一般以“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確定的擬建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米為范圍,特殊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
我國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分施工期和營運期兩個階段,預測評價以項目竣工投入營運后第7年和第15年為特征年。
4.5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
4.6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與環保效果界定
一個有效的運輸系統應當是其所產生的社會凈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資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效果,同時減少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科學。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可以為公路環保設計、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而且還為采取適合的環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環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綜合兩方面因素考慮:一是處理環境污染的多少及保護環境空間的大??;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滿足國家規定標準的程度有多大。
5 加拿大公路環保與我國的比較
二次大戰后,為適應經濟的高速增長,加拿大現代道路運輸進入發展高峰期。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開始關心重視公路環境問題,對在建公路項目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80年代后,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已比較完善,國家和各省均頒布實施了多項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公路建設和營運期的環境保護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實執行和貫徹,公路環境保護技術也得到了飛速進步,全民環保意識非常強,對大中型公路建設項目參與感也很強,他們的意見往往決定了一個建設項目的取舍。
5.1聲環境保護
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拿大采取多種技術,在噪聲控制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首先,合理規劃選線,避開居民區、療養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從根本上減少噪聲污染的受體,被迫采取聲屏障等有礙景觀的環保措施路段在總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盡量自然而不漏痕跡的隔聲設計,使環境敏感目標處于噪聲影響區之外。
對我國而言,公路噪聲控制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的設計體系,聲屏障研究還不夠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區試用,而有意識地結合地形的自然式減噪設計尚未在工程設計中得到充分重視,應用也少。
5.2生態環境保護
為保護河流自然生態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門在公路建設中采取了很多簡單但高成本的環保措施。比如當公路跨越河流時,他們盡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狀態,如果在彎曲的河流兩岸架橋,這必然會加大橋梁的跨徑。我國一般是將河流裁彎取直,然后根據洪水頻率等技術指標,計算出橋梁的經濟跨徑,這樣做雖然節約了工程造價,但往往改變了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造成了不利的環境影響。
對于森林、濕地、湖泊環境的保護,加拿大公路部門同樣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這些措施在我國現階段真難以想象。
5.3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兩部分:坡面侵蝕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的坡面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氣候較好,雨水充沛均勻,施工中他們及時采取以綠化為主的防護措施,以控制面蝕和溝蝕的形成。對于公路路面徑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匯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設置土工布過濾簾,經充分過濾后再排入水體。
我國公路施工中已逐漸重視了侵蝕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體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環境劣化。
5.4公路生態管理
在公路的營運期,環保工作除了維護聲屏障等各種環境工程設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線的自然風貌,爭取改善沿線的生態環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養護是最持久、最昂貴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設計,圍繞著大地景觀思想,多設置了開闊的中央分隔帶,許多區段50―60米,全部植草,兩側植被管護范圍約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護面積達到6―7萬平方米,采用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環境之中。路域范圍內,始終樹木草地不斷。
我國高等級公路綠化已受到普遍重視。設計時采用的技術步驟與加拿大幾乎一樣,但由于各種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原表土棄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時無營養土可用,養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輕養,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費。
5.5環境補償
公路工程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環境資源損失。加拿大對此采取了有效地補償措施,如在公路建設中碰到生態環境中的濕地問題,采取占用多少濕地,就在附近補償同樣面積或更大面積的濕地,使濕地的生態功能少受或不受影響,以恢復往日原有的優美質樸的自然風貌。在這方面,我國缺少嚴格的法規約束。
5.6空氣環境保護
加拿大側重污染源控制,汽車全部采用無鉛汽油,并對車輛排放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我國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大進步,但尚有較大差距。通過對比,我們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環境保護有完善的組織、可靠的法規,還有十分敬業的環保工作者,其環保行為貫徹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期、施工期及營運期,內容遍及自然生態和物理環境的各個方面,其思路是保護一切自然狀態、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國目前的公路環保則多側重于聲屏障等摸得著見得到的環境保護工程,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只能盡力以保護區和珍稀動植物品種為主,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公路環保水平,不僅需要有充足的經費,更需要領導者、決策者、建設者有先進的環保思想、環保行為。
6 結語
按照交通部“十一五”交通環境保護發展要求,為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設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要由現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業基本實現國家規定的環境治理標準,油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率、油污水處理達標率均達到50%以上。
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早日與發達國家看齊。
希望拙文在此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12
[2]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JTJ/T 006-98]
[3]劉書套.高速公路環境保護與綠化.高速公路叢書編委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一、 景觀環保改環境,精打細算很重要
【背景材料】 在剛剛結束的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成為首個在簽署該協議后退出的國家。環保組織紛紛譴責肯特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決定。加拿大氣候行動網絡的索爾說:“這是國家的羞恥。在氣候變化課題正日益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時,總理哈珀卻摑了全世界一巴掌?!?中國和日本對此表示遺憾。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不會犯發達國家過去無節制排放的錯誤。將采取節能、提高能效、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措施,在實現經濟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并保護環境。其中太陽能的使用既節省了能源,也節省了老百姓的開支。這項工程不僅在新的小區建設中使用,而且也會在舊小區的改造中加以推廣。
為了節約開支,有必要對舊小區的改造進行設計。
【命題分析】 立體幾何中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實際問題中不同位置下有關元素的計算需要同學們對空間概念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試題設計】 從2009年開始,上海市政府實施“景觀環保工程”,對現有平頂的民用多層住宅進行“平改坡”計劃:將平頂房屋改為尖頂,并鋪上平板式太陽能片.現對某幢房屋有如下兩種改造方案:
方案1 坡頂如圖1所示為頂面是等腰三角形的直三棱柱,尖頂屋脊AA1與房屋長度BB1等長,有兩個坡面需鋪上太陽能片.
方案2 坡頂如圖2所示,為由圖1消去兩端相同的兩個三棱錐而得,尖頂屋脊DD1比房屋長度BB1短,有四個坡面需鋪上太陽能片.
若房屋長度BB1=2a,寬BC=2b,屋脊高為h,試問哪種尖頂鋪設的太陽能片比較節???說明理由.
解析 設AD=x,0
SBCD=12BC•DE
DE=x2+h2SBCD=b•x2+h2,
2SADB=AD•AB
AB=h2+b22SADB=x•h2+b2,
令b•x2+h2>x•h2+b20<x<b,
當0
當x=b時,2SADB=SBCD,兩種方案一樣;
當b
二、 創新能力要考查,操作水平分高下
【背景材料】 根據新課程目標,高考命題的原則之一就是能力立意,即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從問題入手,把握學科的整體意義,用統一的數學觀點組織材料,對知識的考查側重于理解和應用,尤其是綜合和靈活的應用,以此來檢測考生將知識遷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從而檢測出考生個體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命題分析】 通過空間想象,直觀猜想,歸納抽象,符號表達,運算推理,演繹推理和模式構建等方面,對客觀事物中的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形成和發展理性思維,構成數學能力的主體。
【試題設計】 (1) 給出兩塊面積相同的正三角形紙片(如圖3,圖4),要求用其中一塊剪拼成一個正三棱錐模型,另一塊剪拼成一個正三棱柱模型,使它們的全面積都與原三角形的面積相等,請設計一種剪拼方法,分別用虛線標示在圖3、圖4中,并作簡要說明。
(2) 試比較你剪拼的正三棱錐與正三棱柱的體積的大小。
(3) 如果給出的是一塊任意三角形的紙片(如圖5),要求剪拼成一個直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積與給出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請設計一種剪拼方法,用虛線標示在圖5中,并作簡要說明。
解析 (1) 如圖6,沿正三角形三邊中點連線折起,可拼得一個正三棱錐.
如圖7,正三角形三個角上剪出三個相同的四邊形,其較長的一組鄰邊邊長為三角形邊長的14,有一組對角為直角,余下部分按虛線折起,可成為一個缺上底的正三棱柱,而剪出的三個相同的四邊形恰好拼成這個正三棱柱的上底.
(2) 依上面剪拼的方法,有V柱>V錐.
推理如下:
設所給出正三角形紙片的邊長為2,那么,正三棱錐與正三棱柱的底面都是邊長為1的正三角形,其面積為34,現在計算它們的高:
h錐=1-23×322=63,
h柱=12tg30°=36.
V錐-V柱=13h錐-h柱×34
=69-36×34=22-324
V柱>V錐.
(3) 如圖8,分別連接三角形的內心與各頂點,得到三條線段,再以這三條線段的中點為頂點作三角形,以新作的三角形為直三棱柱的底面,過新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向原三角形三邊作垂線,沿六條垂線剪下三個四邊形,可以拼接成直三棱柱的上底,余下部分按虛線折起,成為一個缺上底的直三棱柱,即可得到直三棱柱模型.
三、 交通安全系人命,標識器材不能少
【背景材料】 我國汽車工業正在不斷發展,不少新手上路或其他原因導致近幾年交通安全事故逐漸增加。為了減少交通事故,一方面要加強安全執法,另一方面要增加必要的安全器材。
【命題分析】 一般來說安全器材是一個組合體,它的設計涉及到幾何體的三視圖、面積體積的計算、位置關系的確定等知識。
【試題設計】 某高速公路收費站入口處的安全標識墩如圖9所示,墩的上半部分是正四棱錐PEFGH,下半部分是長方體ABCDEFGH.圖10、圖11分別是該標識墩的正(主)視圖和俯視圖.
(1) 請畫出該安全標識墩的側(左)視圖;
(2) 求該安全標識墩的體積;
(3) 證明:直線BD平面PEG.
解析 (1) 側視圖同正視圖,如圖12所示.
(2) 該安全標識墩的體積為:
V=VPEFGH+VABCDEFGH=13×402×60+402×20=32 000+32 000=64 000(cm3).
(3) 如圖13,連接EG,HF及 BD,EG與HF相交于O,連接PO.
由正四棱錐的性質可知,PO平面EFGH,POHF.
又EGHF,HF平面PEG.
又BD∥HF,BD平面PEG.
牛刀小試
1. 一間民房的屋頂有如圖三種不同的蓋法:①單向傾斜;②雙向傾斜;③四向傾斜.記三種蓋法屋頂面積分別為P1、P2、P3.
若屋頂斜面與水平面所成的角都是θ,則p1,p2,p3的大小關系是 。
1. 用一塊鋼錠澆鑄一個厚度均勻,且全面積為2平方米的正四棱錐形有蓋容器(如圖14),設容器的高為h米,蓋子邊長為a米.
(1) 求a關于h的函數解析式;
(2) 設容器的容積為V立方米,則當h為何值時,V最大?求出V的最大值.(求解本題時,不計容器的厚度)
2. 在抗洪搶險的大堤上,有一個三角形的遮陽棚ABC(如圖15所示)其中A,B是地面上南北方向的兩個定點,正西方向射出的太陽(用點O表示)光線與地面成銳角θ,ABD為光照遮陽棚產生的陰影。
(1) 遮陽棚與地面成多大的角度時,才能使陰影ABD的面積最大?
(2) 當AC=3,BC=4,AB=5,θ=30°時,求出陰影ABD的最大面積.
【參考答案】
1. 由射影面積公式S射影=S原cosθ可得p1=p2=p3.
1. (1) 設h′為正四棱錐的斜高,
由已知a2+4•12h′a=2,h2+14a2=h′2,解得a=1h2+1(h>0).
(2) V=13ha2=h3(h2+1)(h>0),
易得V=13h+1h.
h+1h≥2h•1h=2,V≤16,
等式當且僅當h=1h,即h=1時取得最大值,
故當h=1米時,V有最大值,V的最大值為16立方米.
圖16
2. 過C作AB的垂線,垂足為E,則DE為CE在地面上的射影,且AB平面CED.
ABED,∠CED是平面ABC與平面ABD所成的角.
又AB平面ABD,AB平面CED,平面CED平面ABD.
CD在平面ABD內的射影落在DE上.∠CDE=θ.
設∠CED=α,在CED中,
DEsin(θ+α)=CEsinθ,DE=sin(θ+α)sinθ•CE,
SABD=12•AB•DE=12•AB•CE•sin(θ+α)sinθ.
當θ+α=π2時,即α=π2-θ時,陰影ABD的面積最大.
(2) 由(1)知AB=5,CE=125,α=60°,
關鍵詞:碳稅碳交易環境規制
一、碳稅與碳交易的涵義區別
(一)碳稅的涵義及分類
碳稅以環境保護為目的,以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為征稅對象,通過消減二氧化碳排放為手段來實現環境規制,具體可分為:
1.按照實施范圍不同,可分為國內稅、國際稅和協調的國家稅。前兩者的劃分標準是不同的國家體系,后者是指在一個寬松的國際框架下由各國自主決定的稅收體系。
2.按照征稅依據不同,分為實際排放量碳稅和估算排放量碳稅。兩者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監測為依據,前者技術上不易操作,征稅成本也較高,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是后者。
3.按照稅率水平不同,可分為差別碳稅和統一碳稅。前者是指在不同行業或地區實施不同的碳稅稅率,后者則指實施統一、特定的稅率。目前理論界普遍認同差別碳稅。
4.按照實施目標不同,分為激勵目的碳稅和財政目的碳稅。前者是以提高燃料或排放的價格為目的來消減能源及其他來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后者以籌集財政資金為目的,政策要點在于形成穩定的稅收來源。
(二)碳交易的涵義及其分類
碳交易是一種以碳資產為交易對象的金融活動,把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以市場機制解決低碳發展模式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問題。它一方面將金融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資于創造碳資產的項目和企業,另一方面來自不同項目和企業產生的減排量進入碳金融市場進行交易,被開發成標準的金融工具。具體分為:
1.基于配額的碳交易。指在特定區域或特定時期,基于節能減排目標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既定的,不同配額所有者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自行購買或出售所需配額。配額具有可分割性、可傳承性和累積性等特點。
2.基于項目的碳交易。與配額交易不同,基于項目的交易主要是針對具備節能減排效果的實施項目,由買主向該項目購買減排額度。在項目購買條件下,交易標的具備可轉讓性和可分割性,但不具備傳承性,因而其使用范圍受到限制。目前國際市場中基于配額的碳交易主要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基于項目的碳交易主要是《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CERS)和減排單位(ERUS)。
二、碳稅與碳交易利弊比較的經濟學分析
(一)碳稅與碳交易的經濟基礎
1.碳稅——以價格為基礎的環境規制手段。環境稅作為碳稅的理論基礎最早由庇古提出,也稱“庇古稅”。1920年,庇古設計了福利經濟學中的環境稅概念,提出對污染者征稅,以糾正市場活動中的負外部性影響。此后,政府將這一理念加以運用,對具有負外部性的污染企業進行征稅,并將稅收所得作為抵消污染效應的經濟補償。在低碳發展模式下,碳稅側重對污染排放企業排污成本的監督。通過對排污企業進行征稅,污染企業的排污成本得以增大,出于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考慮,企業必然自行控制污染排放量,從而達到環境規制的目的。
2.碳交易——以數量為基礎的環境規制手段。碳交易側重既定排污權利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以增加污染的社會成本的考慮。羅納德·科斯最早提出社會成本概念,他認為要實現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一個有效手段是在污染者和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排污權分配。此后,多倫多大學的約翰遜·戴爾斯在其《污染、財產與價格》一文中提出數量為基礎的交易機制。這一理念隨后被美國環保署加以引用,并于1977年在《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中得以法律確認。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碳交易相對于碳稅而言更具有政策吸引力。
(二)碳稅與碳交易的優劣分析
1.碳稅效果評估。碳稅是一種最為直接有效的經濟手段,其優點包括:(1)能夠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據估算,在五檔碳稅稅率(10元/噸、20元/噸、30元/噸、40元/噸、70元/噸)下,分別計算碳稅的稅收影響,可以得出10年動態累計碳稅稅額(10年動態累計碳稅稅額為企業碳稅稅額與居民碳稅稅額的加總,即累計碳稅稅額=企業碳稅額+居民碳稅額)分別為1238.03億元、2433.48億元、3589.26億元、4707.98億元、7864.71億元。(2)可操作性強、實施成本低。碳稅通常在化石燃料進入經濟循環的開始環節進行征收,因而只需要對很少的一些經濟體征收碳稅即可覆蓋所有的化石燃料消費。
但是,碳稅的剛性特征對能源密集型部門產生的影響非常顯著。例如,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1993年的水平,日本必須從1993年起征收4000日元/噸的二氧化碳碳稅,并以后逐年增加1000日元/噸碳稅。如果把減排的社會效應用每噸二氧化碳減少的GDP值來衡量,將達到45-50萬日元/噸二氧化碳的高昂成本。此外,開征碳稅的影響將隨著時間流逝對經濟的影響不斷增大,碳稅稅率越高,增強的幅度越大,對GDP的負面影響也將越大。
2.碳交易效果評估。在環境容量和減排總量既定的情況下,碳交易的優勢有:(1)能夠加強初始排放權分配的有效性,維持既定排放總量。與碳稅相比,碳交易更關注既定排放總量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理分配,通過交易權的分割與轉讓,實現污染排放邊際成本的增加,以起到約束經濟體排放行為的目的。(2)規則簡便,成本低廉,發展迅速。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碳交易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目前國際碳交易發展格局中,強制市場為主、自愿市場為輔;配額市場為主、項目交易為輔。據統計,2008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總成交量已經達到48億噸二氧化碳量,交易金額超過1260億美元,發展速度超過碳稅。
但是,碳交易對本土市場的發展影響較為顯著,例如存在價格波動的風險、交易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交易無法迅速完成等等。此外,目前碳交易市場建設滯后,世界碳交易目前主要通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加拿大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澳大利亞三大氣候交易所和印度氣候兩大交易所等進行交易,發展中國家的碳交易市場仍處于籌備階段。
三、中國實施環境規制的策略選擇
(一)碳稅征收應循序漸進,同時酌情減免企業的其他稅負
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對傳統黑色能源的依賴度較高,因此在碳稅的征收上應當細致考慮,既要根據能源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碳稅征收機制,又要避免歐洲發達國家高額碳稅的激進征收方法,以將社會的運行成本降至最低。此外,為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征收碳稅需要高度關注企業的稅負問題,適當減免企業其他稅負,以實現企業稅負比率零增長,避免打擊企業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①。
(二)加快碳交易市場建設,構建碳交易市場的技術路線
我國目前的碳交易市場仍處于建設階段,應合理借鑒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經驗,推動國內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形成,以市場化手段加快推進環境和能源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與發展全國統一碳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改變目前政策規劃不明、法律缺失的狀態;其次,要發揮現有排放權交易所、CDM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在構建區域性的信息平臺和交易平臺的作用,鼓勵全國各個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積極構建碳交易區域市場,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提供平臺支持②。在此過程中,我國要特別注意妥善解決碳交易市場在全球碳定價權中的敏感性問題。
關鍵詞:生物技術;藥物;開發
生物制藥是利用生物活體來生產藥物的方法,生物藥物是指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藥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類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的藥品。
1.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歷史
生物生物制藥產業自1953年發現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開始,歷經29的研發,于1982年成功在美國上市了第一個重組胰島素,從此拉開了生物制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序幕。陸續在1986年上市了第一個單抗OKT3、第一個重組疫苗、第一個抗腫瘤生物藥物a-干擾素,1987年第一個動物細胞基因工程產品I-PA上市,1989年EPO上市,1994年第一個基因重組嵌合抗體ReoPro上市,1997年第一個組織工程產品Carcitel及第一個治療性抗體Rituxan上市,1998年第一個反義寡核苷酸藥物Vitravene、Neupogen上市,2002年第一個治療性人源性抗體阿達木單抗注射液上市。2004年我國批準了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上市,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自此開啟了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大門[1-3]。
2.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行業現狀
目前單抗藥物是世界生物制藥發展的主流藥物,筆者以單抗藥物為例,闡述一下單抗的發展現狀。
現狀分析:1、朝陽行業、增長迅速、利潤率高、成長性好;2、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技術壁壘高、審批難度大;3、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資本市場青睞、估值高;4、我國尚處于初級階段,產品重復開發,質量不均。
趨勢分析:1、以仿制為主,逐步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加速進口藥品的替代;2、隨著進入企業的增加,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并購重組行業整合將成為趨勢;3、企業發展短期看資本和技術承接能力,長期看技術研發和專利保護能力。4、2010年開 始大量抗體研發企 業誕生,技術逐漸成熟,2013開始申報迅猛增長。目前,共有近60家企業申報,獲得批件不到10家,從企業背景來看,人才,技術和資金是抗體研發企業的必備條件 。
3.發展前景
醫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我國醫藥產業一直處于落后于美國、歐盟,目前國家大力支持發展醫藥產業,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出臺促進醫藥健康發展的政策[4]。
200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重點發展預防和診斷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積極研發對治療常見病和重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的生物技術藥物、小分子藥物和現代中藥。加快發展生物醫學材料、組織工程和人工器官、臨床診斷治療康復設備,推進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國家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國生物制藥行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5,6]。數據顯示,2003-2010年中國生物制藥行業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21.52%,2010年行業產銷規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
未來我國生物藥研發與產業化能力也將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學藥、中藥、生物藥三足鼎立的藥物新格局。
在生物技術和產業呈現快速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對發展生物產業做出部署,作為獲取未來科技經濟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領域的全球大氣候下, 我國政府也將生物產業定義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隨著我國《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的,標識了業界期盼多時的生物類似藥政策大門即將開啟[7]。中國生物制藥行業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生物制劑已逐漸成為全球制藥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業內專家預測,未來幾年里,生物仿制藥將進入快速發展期,隨著眾多生物藥專利到期浪潮襲來,原研藥企正在想方設法延長專利保護期,加固"專利堡壘",生物仿制藥企業則在積極地從各方面增強競爭力以進入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隨著生物制劑的不斷發展,包裝材料和給藥系統作為生物制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確保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提升藥品附加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也越來越受到生物制藥企業的關注和重視。
生物技術的應用創立了有160年歷史的醫藥工業,目前正迅速向農業和工業領域滲透和發展,并將對化學工業及其他工業制造部門產生巨大的影響,即改造傳統產業,重塑產業結構。日前公布的安永報告顯示,去年全球生物技術領域收入增長了17%,達到了546億美元。其中,美國在此領域的成就遙遙領先,其收入為427億美元,約占全球的80%。此次研究調查了641家公共生物技術公司和3775家私營生物技術公司。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生物技術公司從2003年底起又開始了上市活動。去年全球生物技術工業共從資本市場募集了212億美元,較2003年增長了15%。根據安永公司的調查結果,去年美國生物技術產業通過風險投資渠道獲得的支持創歷史新水平,超過所有風險投資總額的21%。生物技術產業也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其中美國為36億美元、加拿大2.71億美元、歐洲14億美元。
自1992年生物技術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以來,僅美國保健生物技術工業收入,就從1992年的80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0億美元。截止到2005年4月初為止,美國公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市值已達3110億美元。其中2004年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盈利7.85億美元,安進公司(Amgen)盈利24億美元。2004年生物技術工業的投資達170億美元,這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風險投資達36億美元。
與此同時,治療性克隆研究為那些支持它的國家,如英國、瑞典、中國等,提供了戰略機遇。英國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受益于生物技術的部門雇傭的工人超過175萬,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英國政府一直對生物技術采取積極扶持的態度,認為它是典型的知識經濟,是英國的優勢所在,是英國產業的未來。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大發展的戰略機遇面前,是積極轉變觀點、調整政策、抓住機遇、促進科技發展,還是出于保守觀念或者政治利益的考慮遏制科技發展而喪失機遇,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蓬勃發展的關鍵。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對待治療性克隆研究的截然不同態度,很可能預示著未來幾十年世界格局將出現新的變革[8]。
4.意義
近年來,人類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生物治療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其在治療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生物技術藥物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國生物技術藥物的市場總額為180億元人民幣,僅占全球市場總額的2%。但是中國擁有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又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希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產業。
參考文獻
[1] 高志鵬. 生物制藥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分析[J]. 中國科技博覽, 2015(40):190-190.
[2] 呂強. 淺析生物技術藥物發展現狀以及應對策略[J]. 生物技術世界, 2016(4).
[3] 王旭, 崔韶暉. 生物技術藥物發展現狀及我國的對策分析[J]. 科技視界, 2015(19):115-115.
[4] 毛開云, 楊露, 王恒哲,等. 生物技術藥物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15, 35(1):111-119.
[5] 尹再強. 生物技術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J]. 農業與技術, 2014(11):33-33.
[6] 周帆. 生物技術藥物市場分析及前景展望[J]. 自然科學(全文版), 2016(1).
當你睜開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世界,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們渴望看到更加清晰的畫面,了解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視野。由黑白到彩色,由254×250到1024×1024,再到“24億色的視界”,更清晰的視界是人類的追求,我們由此走進了高清視界!
2007年,我國數字電視產業高速發展;2008年,它正全力朝著更高清的方向前進。標清開始逐漸讓位,高清成為熱點,全高清也逐步進入我們的視野。然而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什么樣的標準才更適合我們?
標清(SDTV)
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種視頻格式。720p是指視頻的垂直分辨率為720線逐行掃描。具體的說,是指分辨率在400線左右的VCD、DVD、電視節目等“標清”視頻格式,即標準清晰度。
標準清晰度,它的圖像效果與目前DVD相同,采用720x576i的圖像格式,電視屏幕的寬度與高度之比為4:3,其圖像水平清晰度為400線,主要是對應現有DVD的分辨率量級。
高清(HDTV)
高清晰度電視是一種新的電視業務,國際電聯作的定義:“高清晰度電視應是一個透明系統,一個正常視力的觀眾在距該系統顯示屏高度的三倍距離上所看到的圖像質量應具有觀看原始景物或表演時所得到的印象”。目前水平和垂直清晰度是常規電視的兩倍左右,配有多路環繞立體聲。
物理分辨率達到720p以上則稱作為高清,(英文表述High Definition)簡稱HD。關于高清的標準,國際上公認的有兩條:視頻垂直分辨率超過720p或1080i;視頻寬縱比為16:9。
對于“高清”和“標清”的劃分首先來自于所能看到的視頻效果。由于圖像質量和信道傳輸所占的帶寬不同,使得數字電視信號分為HDTV(高清晰度電視)、SDTV(標準清晰度電視)和LDTV(普通清晰度電視)。從視覺效果來看HDTV的規格最高,其圖像質量可達到或接近35mm寬銀幕電影的水平,它要求視頻內容和顯示接收設備水平分辨率達到1000線以上,分辨率最高可達1920×1080。從畫質來看,由于高清的分辨率基本上相當于傳統模擬電視的4倍,畫面清晰度、色彩還原度都要遠勝過傳統電視。而16:9的寬屏顯示也帶來更寬廣的視覺享受。從音頻效果看,高清電視節目將支持杜比5.1聲道環繞聲,而高清影片節目將支持杜比5.1 True HD規格,音頻流傳送,配合DAV-DZ770W的5.1聲道的光纖輸出,這將給我們帶來超震撼的聽覺享受。
全高清(FULL HD)
伴隨用戶對高清晰影像的需求,全高清也逐步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所謂全高清(FULL HD),是指物理分辨率高達1920×1080逐行掃描,即1080i和1080p,是高清的頂級規格,因此被稱作“全高清”,而對應地把720p和1080i稱為標準高清。很顯然,由于在傳輸的過程中數據信息更加豐富,所以1080p在分辨率上更有優勢,尤其在大屏幕電視方面,1080p能確保更清晰的畫質。據了解,我國已經確定將1080p作為在廣播電視演播室的拍攝標準。而作為高清行業的引領者,索尼一直將FULL HD作為領先優勢的重點及制高點,并將“Full HD 1080”定為自身標準。目前,索尼已經將這種頂級高清規格廣泛地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BRAVIA X系列液晶電視、HDV攝像機和首款采用AVCHD的高清數碼攝像機UX1E和SR1E、AR18CP藍光筆記本、藍光播放器以及PS3游戲機都符合FULL HD標準,在本來完整的產品線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雖然目前全高清電視還未能成大氣候,在國內短時期內還不能統領平板電視市場,人們對全高清電視“欲買還休”。不過,至少這背后反映了整個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和數字音像產業的進步??梢哉f,是人們對于電視畫面的更高要求和數字電視技術進步催生的全高清規格電視的產生,同時全高清規格電視的產生又進一步推動了連帶這的廣播電視產業和數字音像產業的向前發展,他們之間的關系可謂密不可分。
高清是一個世界,一個系統,經過以索尼為代表的眾多廠商的不懈努力,“高清世界”已經全面來臨。我們不難預見,高清取代標清是必然的趨勢,而“全高清”必然將成為“高清世界”的全新境界。標清與高清的較量,高清與全高清的較量,日漸顯現。
中國高清的“視覺革命” 產業之間的較量
1993年,國家科委就組織了“HDTV 發展戰略專家組”;
1994年,國務院成立了“HDTV協調小組”,任命“HDTV專家組”和“HDTV總體組”;
1998年10月,國務院總理根據“HDTV協調小組”的最終報告,提議由國家計委牽頭,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科技部、國家質檢局、信息產業部、國家廣電總局等來自國務院的6個部委成立了“國家數字電視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領導小組”,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任組長;
1999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成功進行了國慶50周年活動的HDTV地面廣播實況轉播試驗;
2001年1月1日,上海試播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節目;
2003年10月8日,深圳電視臺高清頻道開播,日播2小時,但至今尚未正式商業運營;
2005年9月1日,央視高清試播;
2006年1月1日,上海文廣“新視覺”(日播15小時)與央視高清影視”同時正式播出(日播19小時);
2006年5-6月,中影集團的CHC高清影院開播;
2008年,我國開播地面高清電視;
2010年,根據廣播影視科技“十一五”規劃,我國要達到10套以上高清頻道節目制作能力。
央視高清頻道落地北京
2008年1月1日上午9時整,中央電視臺免費地面數字高清電視在北京開播,標志著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國標實質性啟動,據悉,今年上海、天津、深圳、青島、沈陽、秦皇島等地也將陸續開通奧運高清地面電視。中央電視臺開辦的這套全新高清綜合頻道,通過無線發射方式進行傳送。在北京地區用33頻道,采用單載波調制方式播出。
此次高清頻道播出采用了我國自主制定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核心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成為我國廣播電視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歷史事件。
國家廣電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開播的這套高清節目首先在北京地區播出,之后爭取用幾年時間盡快在全國推開,屆時全國90%以上的人都能通過無線數字電視的方式收看到高清晰度電視節目。
針對廣大電視觀眾關心的收視問題,國家廣電總局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只有符合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的電視機才能收看高清晰度電視節目。 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曾慶軍表示:“如果已經購買了高清晰度電視機,觀眾還需要買一個相應的符合國家數字電視標準的高清機頂盒。”
高清發力北京奧運
2007年7月11日,北京奧運會全部采用松下P2HD高清轉播設備新聞會召開,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對外宣布,2008年8月8日到2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電視轉播服務將全面采用Panasonic P2 HD高清半導體存儲卡系列廣播電視轉播設備(以下簡稱P2 HD),作為現代奧運史上第一次全部選用高清設備進行電視轉播的北京奧運會目前已進入整體高清轉播系統的最后運行調試階段。松下電器公司將為奧運場館以及奧運相關設施提供約2000臺高清數字電視機頂盒。
1月15日,北京電視臺為奧運節目轉播而定制的高清電視轉播車正式交付使用。據北京電視臺介紹,該車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新的高清轉播車之一,價格超過一千萬元。據北京電視臺介紹,該轉播車將全面用于奧運足球預賽和決賽的國際信號制作。該車主要由索尼公司負責方案設計、產品提供和系統集成等工作。整車內設18套攝像機,包括2套高清高速攝像機,由車體、視頻系統、音頻系統、圖文系統、輔助車等組成。車廂內分為導演區、技術區和音響區3部分,它還將與今后即將在北京新電視中心投入使用的數字播控系統、制播網絡系統、高清大型演播室等技術設施一起,搭建起一個數字化、網絡化的電視技術平臺。
關于奧運高清的疑惑
北京2008年奧運會日益臨近,高清轉播是數字奧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目前進展來看,提供高清轉播的信號是沒有問題的,但究竟會有多少人能夠看到高清轉播的奧運尚存疑慮。
1、要想看到地面高清,得有高清電視機+高清地面機頂盒,或者高清地面數字電視一體機。
2、目前已有部分電視機廠商研發了同時支持單載波、多載波的地面一體機,但要批量上市還要稍待時日。
3、新購電視機的用戶畢竟還是少數,這樣,能夠看到高清轉播的就限定在已有高清顯示功能電視機的家庭中,而且還得購買高清機頂盒。
4、要兼容單載波、多載波,目前凌訊和上海高清的單芯片方案都沒有完全成熟,業界仍以雙芯片方案為主,增加了至少幾十元的成本,這對于一體機尚可接受,對于機頂盒則是一塊不小的成本。當然,最終埋單的是用戶。
5、單、多載波并用的“雙模式”目前僅為北京地區的方案,其他城市明年是否采用此方案尚未完全確定。這對于相關廠商而言是又一個頭疼的事情。繼北京之后,上海、天津、深圳、青島、沈陽、秦皇島等奧運城市應該會在08年陸續開播地面數字電視,其他城市的觀眾屆時能否享受到地面高清也是一個問題。
6、這套高清節目應該也會在一些地區的有線網絡轉播向有線電視用戶免費提供。這樣,購買了高清有線機頂盒的用戶應可以享受到高清奧運。當然,這要看你所在城市的有線網絡屆時是否會轉播。
地面數字電視也好,高清也好,并不會因為一個奧運會而迅速普及,2006年德國世界杯對歐洲手機電視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但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啟動點,而且,央視的地面免費高清開播,無疑會大大拉動高清市場的啟動。
鏈接:北京收看高清 三條路兩條不通
1月1日起,央視高清頻道落地北京,但是,北京市民想看高清還很難。
第一條路:有線+高清電視機 :目前,市民只要每月交納服務費,就能通過家里墻上的一個插孔,接收到歌華公司通過有線方式傳送的電視節目信號。但是,歌華公司接線員明確稱,目前通過歌華公司有線方式無法看到央視高清。北京目前正在進行有線數字電視試點小區轉換。在歌華有線公司提供給市民的節目列表上發現,實現“模轉數”后,市民能夠收看130多套電視節目,配置了高清電視機和高清機頂盒后,還可以再收看到兩套高清頻道:CHC高清電影和新視覺,表格上沒有央視高清頻道的影子。
第二條路:無線+高清電視機:在央視高清頻道的開播現場,國家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央視高清電視信號已經覆蓋到北京市六環內的各區縣,居民只要購買到高清電視一體機或者裝有機頂盒后,就可以收看到央視高清節目。上述收看方式在北京仍然無法實現。央視高清頻道節目市場銷售的中數傳媒公司稱,“我們從來沒有開展該業務。至于無線高清機頂盒,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即使居民自己買到了無線高清機頂盒或高清電視一體機,沒有解密卡,同樣無法看到央視高清頻道節目。
第三條路:衛星+高清電視機:中數傳媒公司稱,通過衛星機頂盒的方式,北京居民目前可以收看央視高清頻道。此前,國內生產高清機頂盒的同洲公司聯合中數傳媒公司做活動,北京市民只要繳納4880元,就能得到一部衛星高清機頂盒,同時獲得一年的央視高清頻道節目收看權。不過目前,這個活動已經結束。中數傳媒公司介紹說:“今后同洲公司還將提供衛星高清機頂盒,居民可以在一個月后再來詢問。至于收費情況,現在還不清楚?!?/p>
廣電的數字化進程遭遇了種種非議,從設備制造商到廣電運營商,無不在摩拳擦掌,以做好充分的準備,打贏這場翻身仗。高清的視覺享受必然會為中國廣電事業數字化發展平息怨氣。而廣電事業數字化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資訊信息新需求。
高清世界 世界高清 發展之間的較量
高清電視處于快速發展前夕。目前全球高清頻道約50套, 每周播出高清節目約1000小時; 全球高清電視機約2860萬, 訂購高清電視服務的用戶約1500萬。美國75%以上的家庭通過有線電視收看高清頻道, 90%的電視臺開始制作高清節目, 播出節目中的55%是高清節目, 其中黃金時段高清節目的播出占到85%; 歐洲2004年元旦開播首個高清頻道Euro1080,并在2005年增加了HD2、HD5 兩個頻道;德國2005年開播了高清頻道;BshyB、BBC和法國將在2006年開展高清衛星服務, BBC計劃在2010年全部進行高清節目制作; 日本和韓國在高清電視方面啟動較早, 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美國:混亂與困惑下的高清
2007年,美國直播衛星電視業的龍頭老大DirecTV發射兩顆Ka波段電視直播衛星DirecTV10和DirecTV11,從而使它的高清電視承載能力達到150個頻道。而據研究機構的預測,明年夏季DirecTV將會在美國提供超過40個高清頻道。
根據媒體與市場調查公司Screen Digest的報告,到2010年,美國使用高清電視機的家庭將達到擁有電視機家庭總數的59%,計8000萬臺;而據摩根斯坦利的預計,201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67.6%。在2006年,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高清電視機首次超越了模擬電視機,達到 1590萬臺,從而使得高清電視機的使用率達到了26%。
然而,在這些對高清電視業務發展的大好前景背后,仍然存在著諸多消極因素。美國電視咨詢公司Frank N Magid Associates在2006年11月22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05年購買高清電視機的人們中,只有47%的人認為他們特別期望觀看高清電視節目,使得這一比例從兩年前的63%大幅下滑。
美國人對高清電視熱情減退的原因,首先可以歸結到高清電視機的硬件設備上;其次是缺乏足夠的高清頻道;最后還有一個原因是,許多美國人因為要支付額外的費用而不愿接受高清服務。
日本:高清電視用戶居全球首位
美國市場調研機構SNL Kagan最新的一份報告稱,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高清電視(HDTV)用戶市場,而美國的追趕速度最為迅猛。
預計到2007年年底,日本的高清電視用戶數量將超過920萬。日本國內高清電視服務由其國內領先的電視廣播公司NHK提供。
在全球其他地區,高清電視目前多處于發展試驗階段。日本在上世紀80-90年代就推出了早期的模擬高清電視系統,這使得日本國內的高清電視節目制作單位以及觀眾在短短的幾年內,實現了以低廉的價格體驗到數字高清電視系統。
SNL Kagan稱,經過短暫啟動階段,美國高清電視發展速度驚人,目前美國高清電視用戶已達到600萬。據SNL Kagan預測,到2008年年底,美國高清電視用戶將達到1200萬,并超出日本用戶數量。在日本,NHK已經開始考慮將其高清電視項目免費開放,而在美國、加拿大和法國,運營商都還在考慮如何把高清電視的付費模式設定的更為合理,以吸引到更多客戶。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全球高清的發展日益迅猛,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籌建或實施高清項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國外高清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無疑將對國內高清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全球的眼光來看,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為“高清時代”的來臨鋪平了道路,隨著各大著名廠家對高清產品的全面打造和高清內容的應運而生。整個“高清世界”模型已經構建完成,以“高度清晰”為主要特征的“新視覺革命”已勢不可擋。
高清陣地吹響集結號 商家之間的較量
在今年元旦正式實施以來,雖然業界普遍認為有助于中國彩電行業未來良性發展,但卻給消費者出了個難題,面對眾多彩電廠商自我標榜式的推銷,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
百余高清電視獲信產部認證
自從今年元旦信產部高清電視標準實施以來,究竟有多少電視達到這一標準,除了廠商之間王婆賣瓜式的推薦之外,官方始終未予正面回應。據信產部方面消息:截至07年12月初,獲得信息產業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所檢測認證的“高清”顯示器已達100多個型號。
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稱,根據信息產業部出臺的行業標準,“高清晰度”(高清)和“標準清晰度”(標清)有嚴格的區分,只有圖像格式、視頻接口、清晰度、重顯率、平均亮度、對比度、聲音等12個關鍵項目達標,才能被稱為“高清電視”。此次參加測試認證的彩電廠商共有23個,包括長虹、夏新、海爾、索尼、松下等20個品牌的140多個型號,其中獲得高清檢測的顯示器共有100多個,占全部檢測樣品的70%左右。參加檢測認證的產品中,液晶顯示器占了68%,傳統顯像管顯示器占了18%,等離子顯示器占了14%。
信產部去年3月31日公布的囊括了液晶、等離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陰極射線管、陰極射線管六種數字電視顯示器的高清標準,在今年元旦正式實施以來,雖然業界普遍認為有助于中國彩電行業未來良性發展,但卻給消費者出了個難題,面對眾多彩電廠商自我標榜式的推銷,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而相對了解彩電性能的家電賣場促銷員為了提升業績,經常會將分辨率作為衡量清晰度的重要標準向消費者進行推薦。進而導致不少消費者在選購平板電視時對清晰度概念還存在誤解。其實根據高清標準規定,平板電視的靜態清晰度達到720線以上才稱為高清電視,分辨率高不一定就是高清電視。
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此時公布達到高清電視標準的電視型號,對于消費者的意義不言而喻。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向消費者建議,購買“高清電視”,應該選擇帶有認證標志的產品。凡是帶有“CESI”(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認證標志的產品,表明已經經過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的測試。
奧運高清轉播和央視高清頻道的開播,無疑給各彩電巨頭帶來巨大的商機。各大品牌都推出了高清數字電視,以下調價格、完美畫質來吸引消費者。
我走訪了北京幾家電器城,諸如國美、蘇寧、大中,商家都在使出渾身抖數推出自家品牌的高清電視。不容置疑的是,高清電視的確讓人心曠神怡,畫質完美,清晰的視覺體驗不禁讓我置身于流光溢彩的高清世界之中。
以下介紹幾種新款高清數字電視,僅供大家欣賞與參考。
TCL:推出高清旗艦產品
TCL研發出全高清旗艦產品―――――薄絕H78,它是全球最薄、技術最領先的全高清液晶產品,機身厚度僅為72毫米,同時集合了業界最頂尖的FULLHD和全高清MEMC技術,徹底根除運動拖尾、畫面抖動等液晶行業的難題,即使是觀看網球比賽等運動感極強的節目,也如親臨現場一般。而M71F系列則以其全高清功能和可旋轉底座設計吸引顧客。同時,TCL還推出具備全能錄功能的M61R系列以及120HZ倍頻技術的M71D系列液晶電視,滿足顧客全方位的需求。 業內人士評價說,雙節期間TCL強勢主推全高清產品,證明了TCL在全高清領域的雄厚實力,作為民族品牌的代表,TCL必將與中國健兒一起摘金奪銀,共“贏”2008。
飛利浦:流光溢彩的享受
目前,頗受消費者關注和業界認可的飛利浦全高清液晶電視及其畫質處理技術,就為全高清液晶電視樹立了良好的典范。飛利浦逐點高清不僅提升普通電視畫面,更可處理和優化全高清1080P信號,使畫面纖毫必現,人物的皮膚、動物的毛發、樹葉的葉脈等細節清晰細膩、色彩自然、層次豐富;飛利浦銳騰核芯則有效地解決了高清運動圖像的拖尾和DVD畫面的振顫現象,無論是動作大片還是激烈比賽,畫面順滑流暢,觀賞起來酣暢淋漓,尤其對于明年即將舉行的奧運會,能夠增添更多觀賞樂趣。
正因為如此,采用了飛利浦先進畫質處理技術的42PFL9532近日還獲得了業內權威雜志《家庭影院技術》的液晶電視年度大獎,專家評論說:“全面升級的處理優化技術支持全高清信號品質,可生成色彩艷麗、層次豐富的高清晰圖像和流暢順滑的運動畫面,加上流光溢彩功能所帶來的獨特觀賞體驗,飛利浦42PFL9532獲獎可謂實至名歸?!?/p>
索尼:創造最佳畫質
“創造最佳畫質”是索尼一貫堅持的產品研發目標,索尼BRAVIA液晶電視自誕生以來,就以其卓越的色彩表現能力便受到消費者的一致推崇。此次新發售的V380A系列新品對畫面色彩的要求同樣苛刻,它延用了索尼獨有的WCG-CCFL亮艷色彩背光源技術,有效提升產品的色彩還原能力,該技術曾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CESI)液晶電視產品類評測中以高達38%的色域覆蓋范圍獲得權威部門首肯。此外BRAVIA ENGINE圖像處理引擎技術的應用有效增強圖像對比度,讓色彩過渡更加平滑細膩,使圖像得以更清晰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