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臘月二十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23年除夕是臘月三十嗎是大家經常討論的,除夕夜作為新年的開始,他在人們心中的意義不用小編說想必大家也很清楚,但由于除夕的時間并不是一致的,所以這個話題便成了大家最為關注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2023年除夕是臘月三十嗎
除夕是臘月三十。
由于2022年的除夕是在臘月二十九號,所以大家對于2023年的除夕也很是好奇。據悉2023年除夕是臘月三十。之所以除夕有時候是29有時候是30主要是由農歷臘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所決定的。農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的,當太陽、月球、地球連成一線,且月球處于中間時,就是農歷的每個月的初一,也稱“朔”。兩個朔之間的天數就是農歷一個月的長度,稱一個“朔望月”。因為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當月球離地球較遠時,運行速度較慢,離得近時速度較快。月球的運動忽快忽慢,因此,日月運行重合的時間就不固定,兩個朔之間就沒有一個固定周期,時長時短。
為什么有些除夕是農歷二十九
造成這種原因主要還是跟農歷的歷法有關。
之所以有的年份沒有年三十,所以因為閏月及節氣的因素,造成了有的農歷年份十二月為大月30天,有的年份十二月為小月為29天了。而農歷又把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叫做除夕,所以當有些除夕碰到臘月是小月時,就只能以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了,而當碰到大月時,就以年三十為除夕了。
除夕是不是法定節假日
除夕不是法定節假日。
除夕是不是法定節假日是大家經常討論的,畢竟法定節假日是國家規定的假日,是為民居提供出行和購物以及休閑的時間。一年當中,國家規定的節假日標準為11天。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是元旦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清明節放假1天;勞動節放假1天;端午節放假1天;中秋節放假1天;國慶節放假3天。
(來源:文章屋網 )
按照老輩人的說法,立春之日的前一天是“絕日”,也就是說立春前一天是冬季的最后一天,這一天也叫做“冬絕”。從農歷24節氣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流傳在民間的有“四絕”之說,立春的前一天謂之“冬絕”,夏至的前一天謂之“春絕”,立秋的前一天謂之“夏絕”,冬至的前一天謂之“秋絕”。
古人認為四絕之日不吉利,不適合出征出行等,但絕日并沒有不讓貼春聯的習俗,也就是說絕日不讓貼春聯大抵是人們流傳出來的,認為絕日有一“絕”字,不吉利,貼春聯又是非常喜慶的日子,所以在村里一些老人也認為絕日這一天不應該貼對聯。
2019豬年的立春在臘月三十日,也就是說絕日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按照老輩人的習俗,今年臘月二十九和臘月三十都不適合貼春聯,也就只剩下臘月二十八貼春聯最合適不過了。
(來源:文章屋網 )
臘月除了叫蠟月,還有涂月、季冬、末冬、殘冬、暮冬、嘉平月等稱呼。在我國,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動,那么你知道臘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嗎?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一、臘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稱小歲、小年夜,是相對大年(春節)而言的。因地域的差異,各地過小年的日期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四日過節。北京、河南等地區臘月二十三日過節。東漢崔富(同“實”)《四民月令》記載:“臘月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清代姚興泉《龍眠雜憶》記安慶桐城縣(今屬安徽)臘月過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設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達門面,內外洞澈,燈燭輝煌,而花炮之聲達于四巷,幾與除夜無異,士人謂之小年。”民間對小年相當重視,因而形成很多習俗。
二、臘月二十三習俗有哪些習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說“接神”,臘月二十三那天,相傳是灶王爺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夠誠心誠意,準備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會高高興興的回到天上,然后稟告給玉帝你的優良事跡,還會多幫你美言幾句,賜予你好的生活。
習俗二:掃塵
祭灶神之后,就是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日子,過年前要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掃一遍,所以臘月二十三這天是掃塵的頭一天,臘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掃塵日子都是“掃塵日”,也叫做迎春日。掃塵就是把家里弄的亮亮堂堂,然后才好迎接新年的到來。
習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爺的祭品,相傳灶糖能夠讓灶王爺嘗到甜甜的味道,這樣才好在玉帝面前說好話,而且人們吃過灶糖之后也能祈求來年的生活能夠甜甜蜜蜜。
習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為了過年而做準備,窗花明艷美麗,能夠為家里增添喜氣,而且窗花圖案多種多樣,張貼起來好不漂亮。
習俗五: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臘月二十三的習俗之一,春聯是春節必貼的東西之一,多為福祿吉祥等寓意,張貼春聯是表達對新的一年能夠財源廣進,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臘月有哪些習俗臘月初八
這一天被稱作“臘八”,即臘八節,最有名的就是“喝臘八粥”。關于臘八節的由來有非常多的傳說,其中之一是,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后化為惡鬼來專門嚇小孩子,偏偏這些惡鬼就怕被紅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來臘八這天人們就用紅豆煮粥。
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這一年來家庭情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傳說古人們為了不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亂說話,就準備很多灶糖給灶王爺,用糖黏住他的嘴,希望他在匯報時為自家多美言。
臘月二十四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家里的灰塵,有“撣塵掃房子”的習俗,因“塵”和“陳”諧音,所以有“辭舊迎新”的寓意。當然古代家具造型復雜,還都用柴火燒水煮飯,所以家中灰塵還是比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戶戶都賣力打掃屋子時的場景有多熱鬧。
臘月二十五
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當然這個習俗現在比較少人知道,取而代之的是在門、窗戶上貼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臘月二十六
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日子,在古代過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窮的人家都要做一點兒紅燒肉來吃,因為“肉”寓意“富裕”,表達了認為對來年紅紅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臘月二十七
這一天是專門用來上街置辦年貨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臘月二十六沒來得及殺豬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買到過年時要用到的肉類、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這一天的集市會非常熱鬧。
臘月二十八
這一天古代人就要開始做各種花色樣式的糕點、饃餅了,不同于現代人有發酵粉這種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實實的等著面粉自己發酵,所以得等上好幾天時間,這天開始制作的發面會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場。
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這一天除了要確定過年時需要準備的各種衣事祭品外,還需要上墳祭拜祖先。當祭拜完祖先過后,緊張而豐富的除夕節前準備活動就暫時圓滿落下帷幕了。
大年三十
春節俗稱"新年"、"陰歷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殷商時,每年農歷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歷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歷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歷",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爾后農歷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后,采用陽歷紀年,以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一、過年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后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里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后,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壯族}
壯族人年三十晚上沒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是吃粽粑。一個粽粑有兩三斤重,小一點的也有一斤,人稱“枕頭粽”、“駝背粽”。壯家姑娘在臘月二十九晚上就把粽粑包好。粽粑被墨綠的粽葉包裹得嚴嚴實實,再用金黃的稻稈一圈圈緊緊地捆扎起來,煮上整整一天,到三十晚上就可以開鍋了。
{蒙古族}
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做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后,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大年三十要支起大鍋,煮好一整只羊。在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時,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十”字后,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晚餐。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休,直到天明。
{土家族}
過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節日,從內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節日都要隆重,持續時間也最長。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即月大過臘月二十九,月小過臘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將這種比漢族提前一天的過年方式叫做過趕年。
土家族人過年,要殺年豬、打糍粑、做點心。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雖然家家都要打糍粑,但是新年拜年時,粑粑仍是最重要的禮品。有童諺曰:“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年飯之前,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然后是敬祖祭先,然后全家才開始慢慢吃年夜飯。
{回族}
回族過節不過年。回族人民習慣于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歷年,也不過陰歷年――春節。
2008年農歷臘月二十九,河南省盧氏縣瓦窯溝鄉代柏村衛生室鄉村醫生萬尚義,正準備去接從城里趕回家過春節的女兒,傳來了同村的孩子楊勇騎摩托車摔傷的消息。聽到消息,萬尚義立刻從摩托車上翻身下來,一頭扎進藥房,準備紗布、鉗子、酒精、縫合工具,止血藥。準備完畢,他背上藥箱,趕往事故現場。
摔傷的是2個13歲的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在代柏村到瓦窯溝街的公路上摔傷。瓦窯溝街,距離代柏村十幾里地,是代柏村人首選的年貨購買地。購買完年貨的楊勇,回家途中為了抓住系在摩托車把上要脫落的春聯,松開了左手車把,導致事故。慶幸的是,2個孩子受的都是皮外傷,敷點藥,休息幾天就無大礙。
盡管這樣,春節在即,2個孩子的狀況,還是令兩家大人憂心。尤其是楊勇臉部本有血管瘸,摔傷后,臉部迅速紅腫,半個臉都腫成歪的。腿也摔得一瘸一拐的。家里人過春節的心情被帶走了一大半。
給2個孩子包扎完傷口后,萬尚義又準備了滿滿一藥箱消炎藥,來到2個孩子的家,給他們掛上吊瓶,輸上消炎藥,叮囑孩子父母及時讓孩子喝藥。
回到衛生室,門口早已有一輛小面包車在等待著,車上一位父親,抱著6個月大的女兒。
送走“小面包”,已是下午,按照萬氏祖上習俗,臘月二十九要祭祀老人、祖先,貼春聯。于是,萬尚義準備了祭祀物品,和孩子們一起回到2里地以外的老宅子貼春聯,祭祀老人。薄暮時分,忙碌了一天的萬尚義,回到了家。晚上8點鐘,當衛生室門前掛的4盞大紅燈籠影影綽綽地映入幾百米外行人眼中的時候,萬尚義終于可以安靜地坐下來休息了。
大年三十的小病號
2009年1月25日即大年三十,萬尚義早早地準備了藥品,去給昨天受傷的2個孩子換藥、輸液。回家,同村的婦女杜隨霞抱著孩子已等候多時:“孩子,晚上吵得厲害,從天黑哭到天亮,不睡覺。你看看她吧!”
“37℃,有點發燒。”這是一個8個月的嬰兒,萬尚義仔細地看了嬰兒的手、舌苔后,給孩子測了體溫。隨后,他開始準備推拿用的蔥汁、姜汁等。
“這一帶,包括附近三四十里地的村莊,小孩有病,很多都是在這里看的。不能說全部都能好,至少95%會好轉。最重要,打針,孩子受罪;喝藥,小孩子喂不進去。這里給小孩子看病,主要是推拿,只配很少量的藥,孩子、大人都不受罪。”萬尚義給孩子推拿時,杜隨霞說起了來這里給孩子看病的原因。
“有一年,我們鄰居家4歲的小孩東旭,臘月二十九下午突然發燒,很嚴重,40℃高燒。萬醫生剛好回老宅子去了,不在家。孩子就搖著他爸爸手說:‘我難受成這樣,你們也不管我。你們把萬尚義叫來,讓他給我看看。’……”聽到孩子稚氣的話,衛生室里另外一位病號笑了起來。
“新規矩”
在過去,代柏村的村民看病,講究時間。大年初一,人們是不會來看病的,有病也熬著,熬到初二。據說,這樣比較吉利。所以,往年大年初一,是萬尚義一年中最清閑的日子。不過,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今年情況有了轉變。
慶祝活動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3、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4、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夕的別稱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和春節的區別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與北方不一樣的是家鄉的春節來得要晚一些,一般都是從臘月二十幾才開始的。這時,大家都忙著在大掃除,用撣子掃去灰塵,將窗簾。床單等都刷洗干凈,家里一定要顯得干凈整潔才行,好迎接小年的到來。
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天一黑,鞭炮聲就響了起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灶前點幾支蠟燭,求灶王爺保佑希望一年平安。
臘月二十九之臘月二十七,是大家最忙碌的幾天了。因為這幾天就要把年或準備好,家里要準備一些水果。瓜子和糖,用來招待客人。除了要準備這些東西之外,還要將過年時用的。穿的等預備齊全,已在過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到了臘月二十七。八和除夕這三天,家家就都開始團年了,外地打工的人,都要趕回家,吃這頓團年飯。街上到處都飄著酒肉的香味,家家都殺雞宰羊,趕做年菜。然后,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初幾里,大家就開始拜年了。拜年,就是給自己尊敬的人家里去拜年,送上一份份精美的禮品,說上一句句溫馨的祝福。然后主人家就會拿出一個大大的紅包,表示自己的心意。
元宵節到來了,這一天我們是要吃湯圓的,吃湯圓就是為了讓一年能像湯圓一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有時,還要在其中一個湯圓里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了有硬幣的這個湯圓,就意味著你的這一年能有好的運氣,真是太有趣了!
元宵過去了,年也就完了,我們也又要去上學了,大人們也都忙別的去了,春節就這樣結束了。
【范例2】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歷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可是,就在我七歲那年,爸爸和媽媽不知為何大吵大鬧。媽媽氣得要離家,我生怕媽媽走,長夜不眠,說是以淚洗臉,其實是以淚洗澡。幼小的我,猶如心頭重重地劃了一刀,這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愈合了。
哪知,如今舊戲重演,而且愈演愈烈.
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但是,我相信老師,所以,我要對老師說說我的心理話。
這一兩年來,爸爸和媽媽的關系越來越不好,為一點小事就會吵起來,甚至,他們為別人的事,也會吵起來,尤其是這個寒假,今天才初十,他們就吵了三架,第一次是在臘月二十六,第二次是在臘月二十九,第三次是在正月初九。
初九那天,我和爸爸剛從大姨家回來,還有我三姨家的兩個孩子——我的大姐和妹妹——都來了。一到家,看見媽媽沒在家,爸爸就叫我去喊,他說:“你媽肯定在張家打牌。”的確,她在張家打牌,我去喊她回來,她不但不回來,還罵了我一頓。老師,我去喊她回來,我有錯嗎?據說我媽打牌輸了,有氣。難道她的氣就可以隨便發泄到我身上嗎?回到家,爸爸問我是不是挨罵了,我急忙說:“沒有,一會兒就回來。”爸爸很生氣,但是沒有出聲。我和爸爸煮了飯,大家吃后,他就去買肥料。
姐姐和妹妹要走,我怎么也留不住。我問她們是怎么回事?為什么這么急著要回去?我有點生氣了。但是她們沒有絲毫留下來的意思,只是說了聲:“對不起,我實在不愿意看到姨爹、姨娘吵架。”頓時,我鼻子一酸,連一句話都沒有說出來,我轉了身,跑進屋,躺在床上,大哭了一場。老師,就因為爸爸和媽媽喜歡吵架,連姐姐和妹妹都不愿意在我家,我生在這個家,我感到自卑。
到了傍晚,媽媽回來了,她還做了許多事情,爸爸一回來,就開始吵,媽媽開始沒有答應他,但是爸爸繼續吵,于是唇槍舌戰又打響了。后來,他們要離婚,爸爸去寫離婚協議。當爸爸剛好把“離婚協議”這四個字寫起時,鄰居來了,鄰居不許爸爸寫了,兩邊都有人勸說,這樣,這場大戰才慢慢偃旗息鼓。
他倆吵架時,我一句話都不敢說,我生怕說話倒使他們倆吵得更兇。我一直坐在一個小凳子上,雖然沒有說話,但是誰也不明白我有多難受。我坐在那兒,我不停地對自己說,“不要哭,不要哭。”但是,我的淚水失去了控制,好不聽話,不停地往外涌。
也許,我寫這篇作文,根本就是錯的。這篇作文貶低了母親,但是爸爸一開口如雷貫耳。爸爸以前也喜歡打牌,只是為了家,為了我,他天天干活,沒有時間打牌。而媽媽不同,把家里的活一干完,就往牌桌上坐,我沒有哪一周回家,不是到茶館去拿鑰匙的。
臘月二十九的下午,我和爸爸去祭奠祖輩,飄墳掛紙,掛完紙后,爸爸叫我許個愿,祈盼祖父、祖母陰間顯靈,保我許愿成真。爸爸叫我許個“考上重點高中”的愿望。然而,我沒有許這個,而是許的:“希望他們保佑我們一家和睦,團圓。”
現在,爸爸和媽媽就是說話聲音大一點,我就害怕,害怕他倆又吵架。以前,我以生在這個家而自豪,現在,我因生活在這個家而自卑。為什么命運如此捉弄人,讓我幼小的心靈承受這巨大的痛苦。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是在我以前愈合的傷口上再補上一刀,撒上一把鹽。
我希望有一個美滿的家,不愿再看到父母吵架的情景。老師,您說,我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能夠好好學習嗎?
進入農歷的臘月,歡度春節的氣氛就越來越濃厚了,我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了。考完試,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計劃,完成了部分作業,我也融入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
臘月的節點太多了。首先是臘七臘八凍壞腳丫、泡臘八蒜、喝臘八粥等等,老人說這就是過年的開始。
很快到了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人稱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種乳白色、味很甜、還粘(zhan)牙的東西,叫“糖瓜兒”。大人問我“粘不粘(nian)?”我說“粘(年)!”這是提醒大家要過年了!長輩要講許多過年的趣事和囑咐許多過年的忌諱。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總是好奇的聽不夠,問不夠。
接著臘月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很多說法,我可長見識了。現在急著過年,今天賣個關子,以后我可以仔細說說。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辭舊迎新、繼往開來的吉祥時刻,此時進入春節的,也是我最期盼、最快樂的時候。
白天大人們都忙著過年的各種事情,放松了對我的管束,我就徹底自由了,吃我愛吃的食品,喝我愛喝的飲料,玩我愛玩的游戲……開心極了!
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大家從廚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雞鴨魚肉、特色食品、各種飲料……媽媽端來燉魚,說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來餃子,說這是“交子元寶”;姑姑端來拼盤,說這是“全家福”;姑夫端來米飯,說這是“團圓飯”;奶奶端來一盤水果,有柿子、蘋果、桔子、香梨,說取它們的諧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爺爺端來一盤年糕,有白米、黃面、雙喜、八寶,說借它們的字音“添歲增福、年年提高”,人的歲數和身體要長高、知識也要提高。哈哈!我靈機一動,端來一摞獎狀說這叫:“辛兔祥瑞、龍騰虎躍”(我屬虎)……全家人說這是一道最豐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說說笑笑,盡享天倫之樂,盡嘗美味佳肴。我不斷舉杯,給各位長輩敬酒并針對每人說上幾句不同的祝福話,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給我加菜,有時還給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個興奮勁兒就別提了!
酒足飯飽,全家人看春晚、包餃子、侃大山……零點整,電視里的新春鐘聲敲響了,房間外的迎春鞭炮響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著家人下樓放炮。姑姑和媽媽提著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著一大捆煙花一起下樓了。樓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聾、煙云翻滾。開始我有點害怕,爸爸拿著鞭炮,爺爺領著我去點,鄰居說:“這叫雙保險”。我們幾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響”、“坐地炮”、“竄天猴”、“夜明珠”。后來我膽子大了,也想過把真癮,讓爸爸放好花炮,爺爺護著我去點,點著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竄上了夜空,隨著一聲聲巨響,綻放出五光十色的禮花,有“百鳥爭鳴”、“吉祥如意”、“火樹銀花”、“萬紫千紅”,我高興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聲中一歲除”,我又長大了一歲。回到樓上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我給長輩一一磕頭拜年,他們給了我很多壓歲錢。我在興奮中一點睡意都沒有了。!
春節,是人們日夜盼望能夠快點到來的節日。而對于“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大到每個國家,小到每個鄉鎮。今天,我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漢族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
在臘月初七、初八的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要熬臘八粥。因為那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有著“臘七臘八,凍死寒鴉”的說法,聽說吃臘八粥既可以暖身也可以暖胃。除此之外,那一天還要泡臘八蒜。其實就是把蒜瓣泡到醋里,封起來儲存。等到過年時再打開,那時臘八蒜被泡得翠綠翠綠的,宛如一塊塊無瑕的翡翠。吃餃子時,將餃子和臘八蒜一起吃,那真是人間極品!
臘月二十四~大年三十,在這七天里面,每天都有活兒干,為此我們還編了一段順口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年集(就是買過年時需要的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漢族過年時干的活在這段順口溜中也可見一斑了吧!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圍爐守歲,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到了凌晨3點左右,人們便趕著做餃子,到處都是雞鴨魚肉的香味。孩子們穿上新衣,給親朋好友拜年,當然,這年也不是白拜的,要給點壓歲錢。當拿到錢的時候,孩子們就像一群快樂的小袋鼠,蹦蹦跳跳的。可是,既是這么美好的春節也是有諸多“禁地”的。如:正月不讓剪頭發、不許翻箱倒柜……但不管怎么說,除夕對我們孩子來說總是快樂的。
當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到,春節的又一個便來了。正月十五晚,我們一起去看花燈。他們各種各樣,有的外部繡著一朵朵鮮紅的大花,那種燈叫花燈;有的是宮燈;有的是走馬燈;還有的是孔明燈。元宵節還有一個風俗習慣——串黃河。所謂串黃河,就是在地上擺幾十根柱子,柱子上面點著一根蠟燭,再用粗繩子將它們連起來,組成一條“繩路”,人們把它當作黃河,而人們呢?他們就在這條“路”中間串來串去。笑聲連綿不斷,熱鬧非凡。
元宵過去后,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大人們又陷入了忙碌,學生們又陷入了學習,春節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們漢族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你喜歡嗎?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里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