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球蛋白e,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鼻息肉 免疫球蛋白E 白細胞介素5 嗜酸粒細胞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患病率約占成年人的1%~2%,術后復發率約為10%~20%[1],是一種由多種因素所致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病變,發生機制尚未十分清楚。其最常見的組織學特點是以嗜酸粒細胞(EOS)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和組織水腫。本研究通過檢測鼻息肉組織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白細胞介素5(IL-5)水平,同時觀察EOS浸潤的程度,探討IgE和IL-5在鼻息肉中EOS浸潤聚集機制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及制備 31例鼻息肉標本來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鼻息肉手術的患者(鼻息肉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2.9~66.2歲,平均43.6歲。所有患者均無變應性疾病史及近期內未服用類固醇激素、抗組胺藥及抗生素藥物,無阿司匹林耐受不良。25例對照組標本來自因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而行部分下鼻甲切除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無全身疾病史,無變態反應史,無慢性鼻竇炎病史),年齡18.2~65.9歲,平均39.4歲。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標本分為兩份,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蠟包埋,行常規病理檢查;另一份用生理鹽水洗凈血跡,置-20 ℃低溫保存。
1.2 檢測方法 將標本室溫融化,稱重后剪碎,每100 mg組織加生理鹽水1 ml,在冰浴中用BY89-1電動玻璃勻漿器(寧波新芝科技器材研究所)將組織細胞碾碎,用低溫離心機(德國)于4 ℃、以5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備用。
1.2.1 IgE測定 使用美國Beckman公司Accessimmoassay system,應用連續兩步免疫酶法(Sandwich法)檢測標本組織中IgE水平。
1.2.2 IL-5測定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法)。試劑盒購自美國TPI Inc公司,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設零孔及陰性對照孔。用法國Pasteur LP400酶標儀測各孔450 nm吸光度(A)值。酶標儀根據標準品濃度及A值,自動得出標準曲線,由標本的A值分別在相應的標準曲線上推算出各個組織標本中IL-5水平(ng/L)。
1.2.3 組織學觀察 鼻息肉及下鼻甲黏膜的石蠟包埋標本,切片,蘇木精-伊紅常規染色。使用NIKONE600型顯微鏡(日本)行雙盲法檢測,每個標本隨機選取2張切片,從中隨機觀察10個高倍視野(×400),手工計數鼻息肉組織和下鼻甲黏膜下、血管周圍的EOS數,其平均值為該標本EOS浸潤數。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0.0 for Window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用t檢驗分析比較兩組組織中IgE、IL-5水平和的EOS浸潤程度;用相關分析比較IgE、IL-5水平與EOS浸潤程度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鼻息肉組黏膜下可見不同程度的EOS浸潤,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下或小血管周圍,該細胞胞質豐富,色澤鮮艷,顆粒飽滿,具有2~3個分葉核,水腫型息肉中EOS浸潤較多;對照組黏膜下EOS浸潤明顯少于鼻息肉組。兩組IgE、IL-5與EOS檢測結果見表1。鼻息肉組IgE、IL-5水平分別與EOS浸潤數呈正相關(P<0.01)。表1 鼻息肉組和對照組IgE、IL-5及EOS水平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 討論
鼻息肉是一種常見病,既往多認為鼻息肉的發生與慢性炎癥和變態反應有關。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國內外學者認為鼻息肉的發病機制是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并發現多種細胞因子在鼻息肉中存在并影響其發生及病理變化[2]。
大多數鼻息肉中存在著明顯的EOS浸潤。這些浸潤的EOS胞質顆粒中含有血管活性物質(vasoactive sutstances)、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OS inophilcationic protein,ECP)、主要堿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趨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s)和嗜酸粒細胞過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等,它們的釋放對鼻黏膜上皮損傷和鼻息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排除了變應性鼻炎和全身變應性疾病的條件下,發現鼻息肉組織中EOS浸潤數明顯高于對照組下鼻甲黏膜,鼻息肉組織中的IgE較對照組明顯增加,且IgE水平與鼻息肉組織中EOS浸潤數呈正相關,說明鼻息肉中存在局部變態反應,它對EOS的浸潤聚集具有重要作用。EOS浸潤聚集的機制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變態反應的作用:以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學說來解釋鼻息肉中EOS的浸潤聚集,但目前仍存在爭議。Kramer等[3]發現變應性鼻炎和非變應性鼻息肉患者鼻分泌物中IgE水平上調,從而認為兩種病有類似的病理過程。一方面,IgE與肥大細胞上的高親和受體FcεRI結合,除引起效應細胞脫顆粒外,還激活肥大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共同引起EOS在組織的聚集;另一方面,當EOS接觸IgE或抗原后,出現脫顆粒、釋放化學遞質并可傳遞抗原,也可引起EOS的趨化聚集等多種生物學效應。(2)細胞因子IL-5的作用:IL-5是近年來研究比較多的細胞因子之一,它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輔助細胞產生,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它對鼻息肉組織中嗜酸粒細胞浸潤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鼻息肉中的多種細胞因子與EOS的浸潤具有密切的關系。Hirschberg等[4]通過免疫組化方法研究IL-5在鼻息肉中表達狀況及其與Eos浸潤的關系,結果發現鼻息肉中IL-5的表達明顯上升,IL-5的表達程度與鼻息肉組織中Eos的浸潤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鼻息肉中IL-5表達水平明顯高于下鼻甲組織,且與浸潤的EOS數呈正相關,說明IL-5對鼻息肉中EOS的趨化浸潤聚集也具有重要影響。IL-5通過細胞膜相關受體而實現其作用,而人類白細胞中EOS是唯一特異性表達IL-5受體者,因此,IL-5對鼻息肉組織中EOS的浸潤發揮關鍵作用。IL-5可上調內皮細胞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和EOS表面整合素(very late activation antigen 4,VLA4)的表達,而VLA4是VCAM1的配體,EOS通過VLA4與VCAM1結合,黏附于血管內皮進而向炎癥部位移行和聚集。(3)IgE對IL-5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鼻息肉中IgE與IL-5表達水平呈正相關,說明IgE對IL-5表達水平上調具有重要作用,這可通過上述依賴IgE的肥大細胞和EOS激活、脫顆粒和傳遞抗原等效應,促進IL-5的合成和釋放,或者說IgE的高表達對EOS自分泌IL-5有促進作用,從而使鼻息肉中EOS浸潤聚集增加。在鼻息肉形成的初始階段,T細胞是IL-5的主要來源,隨著鼻息肉的生長、發展,EOS替代T細胞而成為IL-5的主要來源。
綜上所述,IgE在鼻息肉中高表達,表明局部變態反應存在于鼻息肉中,它對鼻息肉中IL-5的表達上調具有重要作用;IgE與鼻息肉中高表達的IL-5通過不同的方式對鼻息肉中EOS的浸潤聚集具有重要作用。使EOS進一步增加聚集,以致損傷上皮細胞黏膜固有層,黏膜固有層疝出導致息肉再次形成。
參考文獻
1 Bachert C,Gevaert P,Holtappels G,et al.Nasal polyps:from cytokines growth.Am J Rhinol,2000,14:279-290.
2 向東,郭劍峰,張呼和,等.CD43、20及總IgE在鼻息肉組織中表達的研究.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15(11):486-488.
[關鍵詞] 多發性骨髓瘤;免疫固定電泳;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電泳
[中圖分類號] R446.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064-02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78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
HUANG Cuibo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National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umous Region,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FE),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globulin assay in the mutiple myeloma (MM). Methods: Serum sample from 78 patients with MM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y IFE,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globulin assay. Results: 78 patients with MM of IFE were positive. M belt appeared in 72 serum samples, in which IgG, IgA, IgM, free light chain and double chain type were 52.6%,29.5%,1.3%,15.1% and 2.5%. The major M protein of IgG and IgA was κ type and 12 patient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 were subject to λ type. Content of immunoglobulin and light chain type increased obviously, accompanying with else abnormal component. Conclusion: Serum protein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can be valuable to the diagnosis of MM with accurate type for M protein, good specificity, high se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decreas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Multiple myeloma;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mmunoglobulin;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M蛋白是多發性骨髓瘤(MM)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單細胞系漿細胞株所合成的單一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電泳(IFE)是免疫球蛋白增殖病鑒定的一項新技術,它包括瓊脂凝膠電泳和免疫沉淀兩個過程的操作,它能對M蛋白進行準確分型和鑒定。筆者將78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進行血清蛋白電泳、免疫固定電泳、免疫球蛋白測定,現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78例,按WHO制訂的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54例,女24例;男女比例為2.25∶1;最小年齡33歲,最大年齡83歲,中位年齡57歲。其中12例以腎功能不全入院,后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1.2 方法
①血清蛋白電泳:采用法國Sebia Hydrasys全自動電泳分析系統進行電泳和掃描。②免疫固定電泳:采用法國Sebia Hydrasys全自動電泳分析系統及原裝配套試劑盒,取按操作規程稀釋的患者血清10 μl加入點樣梳內,經瓊脂糖凝膠板電泳后,在每份樣本的6個泳道上分別加入抗IgG,抗IgA,抗IgM,抗KAP,抗LAM血清10.5 μl。孵育,固定,沉淀蛋白,吸去多余的血清,干燥,酸紫染色,脫色,烘干,觀察結果。③免疫球蛋白含量測定:采用美國德靈公司生產的BN2特種蛋白分析儀及原裝配套試劑盒,利用免疫散射比濁法進行測定。
2 結果
78例多發性骨髓瘤分型結果:IgG占52.6%,IgA占29.5%,IgM占1.3%,游離輕鏈型占15.1%,其中IgG,IgA型以κ型為主。首診以腎功能不全入院的12例患者中,IgG λ型6例,IgA λ型3例,IgG κ型2例,LAM型1例,λ型占了75%。
78例多發性骨髓瘤血清免疫固定電泳檢出率均為100.0%,血清蛋白電泳的檢出率為92.3%,其中IgA 和輕鏈型血清蛋白檢出率分別為82.0%和63.0%。因此免疫固定電泳的檢出率明顯高于血清蛋白電泳。
各型多發性骨髓瘤的免疫球蛋白定量結果見表1。表1顯示同型的免疫球蛋白顯著升高。
表1 各型多發性骨髓瘤的免疫球蛋白定量結果(mg/dl)
Tab.1Quantitative results of various types of multiple myeloma immunoglobulin (mg/dl)
3 討論
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近年有逐漸上升趨勢,其免疫學特征表現為血清及尿中出現M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明顯降低。增生的漿細胞浸潤及其所生成的產物可引起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礙,臨床多有骨痛、溶骨損害、貧血、腎功能不全、高鈣血癥等表現[1]。患者多以骨痛、腎病等繼發病就診,常被誤診為骨折、腎小球腎炎等疾病。據不同醫院統計資料分析,誤診率可達54.00%~69.11%[2]。在我院確認的78例多發性骨髓瘤中,其中12例是以腎功能不全入院,3例是以骨折入院后經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血清蛋白電泳、免疫球蛋白測定及骨髓細胞學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在這12例以腎功能不全入院的患者中,9例是λ型占75%。多發性骨髓瘤中,λ鏈腎損害發生率高于κ鏈,所有尿中排泌本-周蛋白的患者均發展至腎損害[3],本組實驗與文獻報道一致。因此對腎功能不全者應做免疫固定電泳檢測以避免誤診或漏診,同時對免疫固定電泳為λ型的患者應密切關注其腎臟功能的損傷。
血清蛋白電泳雖然具有簡單、快速、經濟的優點,但在多發性骨髓瘤出現M蛋白早期或非惡性單克隆γ球蛋白增多時,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常不減低,單克隆性蛋白因含量低,在血清蛋白電泳中M蛋白峰弱或隱含于正常β或γ區帶而被忽略。另外輕鏈病和重鏈病的M成分在蛋白電泳圖上通常不明顯,在血清蛋白電泳中不一定出現M帶,易造成漏診,此時應進行免疫固定電泳,因免疫固定電泳靈敏度為0.5~1.5 g/L,其靈敏度高于血清蛋白電泳。在本組實驗中,血清蛋白電泳檢出率為92.3%,其中輕鏈型檢出率僅占63.0%,IgA型檢出率為82.0%,免疫固定電泳檢出率均為100.0%,檢出率明顯高于血清蛋白電泳,而且免疫固定電泳能對M蛋白進行準確分型。M蛋白的分型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預后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不同的免疫球蛋白類型會出現不相同的臨床結果[4]。免疫固定電泳能有效地減少漏診,同時能快速地為臨床提供確診依據。
多發性骨髓瘤是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產生的免疫球蛋白是均一的單克隆性,呈同一型、同一亞型、同一基因型。惡性漿細胞的增生,抑制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因此M蛋白所屬免疫球蛋白顯著增高(大多在30 g/L以上)[5]。由表1可知,不同類型的多發性骨髓瘤中,同型的免疫球蛋白明顯升高,其他各種免疫球蛋白正常或相對降低。M蛋白的數量反映腫瘤容量的大小和單克隆增生的程度,而免疫球蛋白定量測定有助于確定M蛋白的類別及數量。因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應進行免疫固定電泳對M帶準確分型后,測定免疫球蛋白含量有助于臨床觀察療效。
免疫固定電泳技術是一種特異、靈敏及分辨率高的快速分離及鑒別單克隆蛋白的方法,它具有比骨髓細胞學檢查更簡單、快速的優勢。因此免疫固定電泳是快速鑒別與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最理想的方法,同時免疫球蛋白的測定能進一步印證分型結果,并能給臨床觀察療效提供有利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楊志才,高玉杰,張春明,等.多發性骨髓瘤血清蛋白電泳與免疫分型[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5,26(1):34-35,38.
[2]Kyle RA, child JA, Anderson K.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multiple myeloma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Mycloma Working Group [J]. Br J Haematol,2003,121(5):749-757.
[3]Knudsen LM, Hippe E, Hjorth M, et al. Real function in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a demographic study of 1353 patients, The Norclic Myeloman study Group [J]. Eur J Hoematol,1994,53(4):207-212.
[4]Klouche M, Bradwell AR, Wilhelm D, et al. Subclass typing of IgG paraproteins by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J]. Clin Chem,1995,41(10):1475-1479.
近日筆者遇上這么一個病人:她因為在產前檢查中發現患有乙肝,其丈夫堅持一定要其引產,理由是乙肝會傳染給腹中胎兒。那么問題有沒有如此嚴重呢?
患了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媽媽,她們所生的嬰兒有40%以上可因垂直傳播而染上乙肝病毒。若媽媽的e抗原陽性或是其他復制指標陽性,則嬰兒染上乙肝病毒的機會更大,可達90%以上。那么,是不是這樣的媽媽就沒有辦法保護她們的孩子呢?當然不是。
目前,臨床上已采取這樣的方法乙肝媽媽在懷孕的最后3個月里,每月分別注射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200國際單位,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倘若條件允許,則最好在6小時內注射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200國際單位,15天后再注射200國際單位的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然后分別于出生后1個月、2個月和7個月注射基因乙肝疫苗10微克。倘若是e抗原陽性的母親,則基因乙肝疫苗的注射劑量為20微克。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皮下或肌肉。據統計,使用這種接種方法,乙肝或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保護率可達95%。
但是,我們仍遺憾地看到,仍有5%左右的乙肝和乙肝病毒攜帶者媽媽所生的嬰兒,在進行免疫接種后半年以上仍不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抗HBs),或僅產生低滴度的乙肝表面抗體(小于10國際單位/升)。這種情況即屬于免疫失敗,這部分嬰兒仍可感染乙肝病毒。這種免疫失敗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宮內感染:胎盤受到某些病理和生理影響,通透性發生改變,乙肝病毒可通過胎盤而侵入胎兒體內。由于胎兒尚未發育完全,很容易產生免疫耐受,或乙肝病毒基因與胎兒肝細胞基因發生整合,這種胎兒分娩后雖經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仍不能使已有的感染消除。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乙肝表面抗體產生比正常人低。如果乙肝病毒潛入白細胞、肝臟或其他組織中,則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它,當乙肝表面抗體滴度降低后,乙肝病毒會再次出現于血中。
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也可以造成免疫失敗。
基因變異:乙肝病毒基因變異也可以造成免疫失敗。疫苗注射后雖可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抗HBs)。但同時乙肝表面抗原也出現陽性。
人體遺傳差異:有研究發現,白細胞抗原(HLA)免疫反應相關區(DR區)參與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抗體反應。如果某些人受遺傳因素影響,該基因區變異或缺損,就可對乙肝疫苗呈無反應狀態,以后仍可遭到乙肝病毒水平傳播。
其他因素:如被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對乙肝疫苗反應一般很差。另外由于乙肝疫苗免疫原性不足、劑量不足等原因也可造成免疫失敗。
對于以上種種情況所致的免疫失敗者,宜進行重復接種,再補種一次基因乙肝疫苗,最終約有半數可出現有效免疫。
【關鍵詞】 六味地黃丸; 胃潰瘍; 免疫球蛋白; 白細胞介素-2; 中西醫結合療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Liuweidihuang pills.MethodsThe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5 groups:A(normal control group), B(gastric ulcer group induced by acetic acid), C(ranitidine group), D(Liuweidihuang pills group)and E(ranitidine cooperating with Liuweidihuang pills group).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by SDS-PAGE technique, change of IL-2 by ELISA, and examine the index of ulcer. ResultsIn cellular immunity aspect:the level of IL-2 in serum of B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A group, IL-2 was increased by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group E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C and D groups. In human immunity aspect:compared with A group, groups B and C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IgA,IgG,IgM).By treatment of Liuweidihuang pills, IgA and Ig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bove three groups, and IgG elevated more remarkably. In therapeutic result aspect: index of ulcer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groups (C,D,E ),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E group was superior to C and D groups, and C group was superior to D group. ConclusionRanitidine is superior to Liuweidihuang pills in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stric ulcer, but Liuweidihuang pills can cure gastric ulcer in rats by increased immunologic function, by cooperating with ranitidine, Liuweidihuang pills has certain auxiliary function to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stric ulcer.
Key words:Liuweidihuang pills; Gastric ulcer; Immunoglobulin; IL-2;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抑制胃酸分泌是最常用的促進潰瘍愈合手段,盡管H2 受體拮抗劑及質子泵抑制劑使治愈率明顯提高,但病情容易反復,難以痊愈。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多有不同程度的脾氣虧損,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發生障礙,處于相對抑制狀態[1]。大量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具有補益脾胃的功效,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2]。因此,本實驗據此采用在西藥抗酸藥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辨證加服中藥六味地黃丸,觀察六味地黃丸對大鼠乙酸胃潰瘍模型的治療作用,探索其輔助抗酸藥物治療胃潰瘍的機理。
1 材料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體重(180±20)g,由浙江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六味地黃,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雷尼替丁膠囊,杭州民生制藥有限公司產品;免疫球蛋白試劑盒,四川邁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產品;IL-2 ELISA試劑盒為RD公司產品。
2 方法
2.1 動物模型建立及分組取大鼠24只,參照Okabe乙酸誘導法[3],大鼠禁食16 h,3%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后,劍突下作腹正中切口,分離出胃,以內徑4 mm的玻璃管按在胃前壁胃小彎角切跡下方約5 mm處的漿膜面上,向玻璃管內注入100%乙酸0.1 ml,持續1 min,用生理鹽水棉簽擦拭2次,輕拉大網膜覆蓋在乙酸涂抹面,將胃還納入腹腔,縫合腹壁。造模3d后,隨機分為4組,每組6只:模型對照組(以生理鹽水等量灌服)、六味地黃丸組(20g·kg-1灌服)、雷尼替丁組(30 mg·kg-1灌服)和六味地黃丸加雷尼替丁組(六味地黃丸20 g·kg-1加雷尼替丁30 mg·kg-1灌服)。另取6只未造模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予等量生理鹽水,各組動物均每d給藥,7 d后提取標本。
2.2 觀察指標
2.2.1 潰瘍指數和抑制率分別結扎賁門、幽門端后取胃,向胃內注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胃壁15 min,然后沿胃大彎剪開,測定潰瘍指數和抑制率。以潰瘍面積作為潰瘍指數,潰瘍面積(S)=1/4×潰瘍長徑(DL)×短徑(DS)×π;抑制率(%)=(對照組損傷指數-給藥組損傷指數)/對照組損傷指數×100%。
2.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L-2含量的檢測大鼠眼眶采血2 ml,靜置30 min,3 000 r/min離心30 min,取血清放入20℃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單向免疫擴散法檢測血清IgA,IgG,IgM含量,ELISA法檢測血清IL-2的變化。
2.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均以±s表示,做差異的顯著性分析,P
3 結果
3.1 六味地黃丸對各組大鼠潰瘍指數及潰瘍抑制率的影響 肉眼觀察,正常對照組大鼠胃粘膜光滑,未見充血、水腫及潰瘍灶;模型對照組,潰瘍灶與潰瘍邊緣有明顯分界,侵犯粘膜并穿越粘膜下層或深達肌層,潰瘍灶表面覆蓋白苔,邊緣充血水腫,呈典型的胃潰瘍病理改變(圖1a)。六味地黃丸組(圖1b)、雷尼替丁組(圖1c)和六味地黃丸加雷尼替丁組(圖1d)比模型對照組潰瘍指數均明顯降低(P
3.2 六味地黃丸對各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L-2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和雷尼替丁組間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六味地黃丸組、六味地黃丸加雷尼替丁組與上述3組相比較,IgA、IgM含量明顯升高(P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aP
4 討論
制酸劑在臨床上是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物,但是在潰瘍病的發生過程中,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發生障礙,表現為免疫功能抑制、局部防御功能減弱,易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門螺旋桿菌等的侵襲,發生潰瘍[1]。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多屬脾虛肝郁、氣滯血瘀,潰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氣虧損,機體免疫功能紊亂,脾虛胃潰瘍的大鼠動物模型發現胃粘膜局部免疫反應功能低下[2]。六味地黃丸具有“補腎為主,兼補肝脾,三補三泄,補泄結合”的功效,中醫的“腎”功能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密切相關,與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理論極其相似[4]。同時大量的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具有促進和調節作用[5,6]。因此以六味地黃丸輔助治療胃潰瘍符合中醫辨證用藥的思路。
人體的免疫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是以T細胞為介導的免疫反應,IL-2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最主要的細胞因子之一,IL-2參與調節T細胞的兩個不同亞群TH1/TH2細胞間的平衡[7],促進T細胞的活化和增殖,從而增強免疫功能。臨床研究表明胃潰瘍患者血清IL-2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提示患者T細胞增殖分化受到抑制,細胞免疫功能低下[8]。本研究結果顯示,大鼠模型對照組IL-2含量顯著低于正常,與以上研究結果相一致。六味地黃丸及六味地黃丸輔助抗酸藥藥物治療后,IL-2含量明顯升高,雖其數值未能回復至正常水平,但仍然可以表明六味地黃丸具有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體液免疫抗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的丙種球蛋白,包括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與免疫復合物或感染抗原作用形成不溶物質,引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消除作用;充當活化補體成分的受體,防止補體介導性免疫損傷;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耐藥菌的殺菌比例[9]。臨床研究表明,胃潰瘍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與正常人相比無明顯變化[10],但是應用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對胃炎及胃十二指腸炎潰瘍患者具有療效[9]。在本實驗中,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和雷尼替丁組間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無顯著差異,六味地黃丸能夠明顯升高IgA,IgG,IgM含量,其中IgG的升高最為顯著,而雷尼替丁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無明顯影響。因此,六味地黃丸通過提高IL-2、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水平、調節機體免疫平衡,這可能是其治療胃潰瘍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綜上所述,制酸劑在大鼠乙酸胃潰瘍的治療中仍占主導地位,六味地黃丸通過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水平,對大鼠乙酸胃潰瘍具有治療作用,在聯合抗酸藥藥物治療胃潰瘍中,對于提高療效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本研究應用中醫辨證施治傳統理論,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探明六味地黃丸輔助抗酸藥藥物治療胃潰瘍的作用和機理,在促進潰瘍愈合的治療中彌補了西藥的不足。但是六味地黃丸通過何種途徑提高血清中IL-2、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其在劑量、療程、優化完善方劑及治療方案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瑞炎. 胃癌患者T細胞亞群的檢測及臨床價值[J]. 數理醫學雜志,2003,16(2):171.
[2] 趙素賢,王秀琴,李寶紅. 大鼠實驗性脾虛胃潰瘍證病結合模型回腸5-HT及其受體和IL-2、IL-6變化的研究[J]. 解剖學報,2007,38(2):226.
[3] Pai R, Ohta M, Itani RM, et al. Induc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during gastric ulcer healing in rats[J]. Gastroenterology, 1998, 114:706.
[4] 沈自尹. 腎的研究進展與總結[A]. 沈自尹·祖國醫學腎的研究續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331.
[5] 勞獻寧,方 瓊,馮蝶儀. 六味地黃丸類方輔助治療對結核菌陽者免疫影響的研究[J]. 新中醫,2007,39(6):31.
[6] 王高升. 六味地黃方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 醫藥導報,2003,22(8):561.
[7] Sellner J, Greeve I, Findling O, et al. Effect of interferon-beta and atorvastatin on Th1/Th2 cytokines in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chem Int. 2008 Jul;53(1-2):17.
[8] 姬 艷,王 虹. 胃潰瘍患者血清IL-2、IL-6水平[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01,14(6):367.
【關鍵詞】POEMS綜合征;心臟病變
POEMS綜合征是一組病因不明,以多系統器官受損為表現的漿細胞病或漿細胞異常增生綜合征,臨床比較少見,并以神經系統病變為突出表現[1-3]。我院在2010年4月收治1例以心臟病變為首發癥狀的POEMS綜合征患者,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歷摘要
患者,男性, 63歲。入院前8月無明顯誘因,出現活動后胸悶,胸骨后氣堵干,自行休息3~5min左右緩解,暈厥,黑朦摔倒在地,約2min后自行清醒,未予重視。之后癥狀進行性加重,于3個月前就診我院心內科,診為“亞急性心肌梗死”經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達肝素鈉,單硝酸異山梨酯擴冠,阿托伐他汀鈣"等治療,癥狀好轉出院。14天前出現胸骨中下段悶痛,胸骨后氣堵感加重,靜息狀態仍感氣促。稍活動氣促明顯,夜間喜高枕臥位(大約2~3枕),偶有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查體:T 36.0℃ 、 P 50次/min、R 12次/min、BP 110/70mmHg 。神清,全身皮膚及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口唇無紫紺,伸舌居中,頸軟,頸靜脈稍充盈無怒張,雙中下肺可聞及濕性音,心界稍向左下擴大,心率50次/min,律齊,S1低鈍,S2中強,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肝腎區無扣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輕度浮腫,雙側腱反射減弱,雙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陰性。
1.2實驗室輔助檢查
血常規:正常;生化:尿酸576μmol/L,空腹血糖7.2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58%,總蛋白75.1g/L,球蛋白39.2g/L,血沉44mm/h,超敏C反應蛋白3.94mg/dl;血清蛋白電泳:γ球蛋白25.8g/L,β球蛋白6.20g/L。免疫球蛋白:IgG26.70g/L,免疫球蛋白輕鏈K5.14g/L,免疫球蛋白輕鏈λ31.50g/L;內分泌檢查:促甲狀腺激素(TSH)4.91uIu/ml,性激素水平正常,免疫全套正常,肌鈣蛋白(TNT)0.14ng/mL,腦利鈉肽(BNP)7290.00p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乙肝病毒e抗體陽性,乙肝病毒中心抗體陽性。骨髓細胞學檢查:漿細胞占9.0%;骨髓病理提示:骨髓造血組織增生活躍,部分脂肪組織液性壞死,纖維組織局灶性增生;腹部B超示:肝脾腫大,腹腔少量積液,頭顱平片+骨盆正位片示未見明顯病變;胸部X線片示: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為主,主動脈粥樣硬化;心臟彩超示:室間隔及左室后壁均增厚,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2+,三尖瓣關閉不全3+,肺動脈壓力增高。左室舒張功能減退,心包少-中量積液;頸動脈彩超示: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心電圖示:竇性心律,1度房室傳導阻滯,Ⅰ、avL、V4~V6的T波低平,U波高大;冠脈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可見冠脈肌橋,收縮期管腔狹窄達50%,右冠狀動脈近段狹窄約40%。根據Nakanishi 1984年提出POEMS綜合征診斷標準,本例患者最后診斷為POEMS綜合征,行VAD方案化療。出院4個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討論
POEMS綜合征是以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為主要表現的多系統受損的征侯群[3-5]。臨床常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病(Polyneuropathy,P)、臟器腫大(Organomegaly,O)、內分泌病變(Endocrinopathy,E)、血清中出現M蛋白(M protein,M)以及皮膚病變(Skin changes,S)。本病例在入院前8個月曾因表現為心臟病變而被誤診為“亞急性心機梗死”。最后根據其雙側腱反射減弱,雙下肢浮腫,肝脾腫大,心包、腹腔積液,內分泌指標改變,免疫球蛋白及輕鏈異常以及骨髓細胞學檢查,才確診為POEMS綜合征。由于該綜合征臨床上少見,癥狀多樣化且復雜,尤以心臟病變為首發表現者更為罕見。因此,臨床醫師在詢問病史和查體時應盡可能詳盡,當有疑及POEMS綜合征時,應盡快做相關的生化指標和骨髓細胞學檢查,以避免誤診和延遲治療。
參考文獻
[1]韋中玲,汪興洪.POEMS綜合征一例[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2):127.
[2]陳興泳,孟祥武,唐榮華,等.POEMS綜合征18例臨床分析及文獻復習[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3):257.
[3]張勇,陳文明. POEMS綜合征研究與治療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12-13.
HBV基因組(HBV-DNA)由雙鏈不完全環形結構的DNA組成,含3200個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圍較小,體外細胞培養分離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隨著分子克隆技術的應用及體外培養細胞系轉染的成功,對HBV復制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HBV-DNA分為負鏈(長鏈)及正鏈(短鏈)所組成。其負鏈有4個開放讀碼框架(ORF):①S基因區,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組成。②C基因區,由前C基因和C基因組成。③P基因區,編碼HBV-DNAp,并具有逆轉錄酶活性;④X基因區,編碼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復制過程:HBV基因組雖為雙鏈環形DNA,但其復制過程有RNA逆轉錄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轉錄酶活性產生RNA/DNA中間體,再繼續進行復制。其過程為:①在由病毒和(或)細胞來源的DNA-p作用下,正鏈首先延伸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DNA)。②以此為模板,通過宿主肝細胞酶的作用轉錄成復制中間體。③再以此為模板,通過逆轉錄酶的作用,形成第1代和第2代DNA。此雙鏈DNA部分環化,即完成HBV-DNA的復制。
HBV突變株研究:由于HBV復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間體進行逆轉錄過程中,由于缺乏校對酶易發生HBV-DNA序列內變異。①S區基因突變導致HBsAg亞型改變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陽性乙型肝炎,使臨床診斷困難。一些人接種乙肝疫苗后產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區基因突變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②前C基因區突變與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發病有關。③P區基因突變可致HBV復制減弱或停止。④X區基因突變可使HBxAg合成障礙。
乙型肝炎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肝細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并不直接引發肝細胞病變,乙肝病毒復制的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都釋放在肝細胞膜上,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辨認,并發生反應,這種在細胞膜上發生的抗原、抗體反應可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和破壞,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
乙肝病毒的抗原與肝細胞膜結合要產生新的抗原,叫肝細胞特異性抗原(LSP)。人體免疫系統在產生肝細胞膜特異性抗體的同時會刺激K細胞(殺傷細胞)K細胞通過肝細胞膜上的Fe受體與肝細胞膜的特異性抗體復合物結合,對肝細胞起殺傷作用,同時消滅部分病毒,(稱為ADCC)。當人體免疫反應不足時,抵抗力降低,這種引起消滅部分病毒的作用時強時弱,以致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造成慢性肝細胞病變就周而復始的持續存在,導致疾病遷延不愈。由于乙型肝炎的特殊發病機制使其不容易治療,所以搞好乙型肝炎的預防特別重要。
特異性免疫預防
及時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是由含抗-HBS(表面抗體)的人血清濃縮純化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一般蛋白不同,完全是專門針對乙肝的表面抗體。它可以在血液中或細胞液中、或在黏膜表面與侵入體內的乙肝病毒起中和作用,并逐步清除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入侵人體后,在肝細胞內繁殖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只能在液體中而不能進入肝細胞,所以它只能在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之前與病毒中和發揮作用。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的注射時間非常重要,雙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6小時以內注射,注射的越早效果越好,出生48小時注射時效果明顯降低,如果乙肝病毒宿主肝細胞內,即使加大劑量注射液是無效的。發生在醫療損傷的醫務人員,應在暴露與傳染性血液后24小時內,和1個月后各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
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疫苗預防是根本途徑。自1986年起我國已經大批量生產血液性乙肝疫苗,經上億次接種證明了該疫苗的免疫原性且安全。
(1)接種對象:所有新生兒、學齡前兒童為主要對象,其次為乙肝患者和表面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和密切接觸血液的人員,如醫務人員、血液透析者與意外受乙肝病毒感染者。
(2)免疫途徑:乙肝疫苗的免疫途徑有肌肉和皮下注射可分為臂三角肌和臀部兩種,一般不主張臀部注射,因為臀部脂肪豐富妨礙乙肝疫苗的吸收,不能誘導產生足夠的表面抗體,故以臂三角肌為宜。對嬰兒可接種大腿前外側肌肉,皮下接種乙肝疫苗適宜血友病患者,可防止肌肉注射引起的血腫。
(3)免疫程序劑量:①對表面抗原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采取0、1、6月齡程序,每次10μg。②表面抗原和e抗原(HBsAg)和(HBeAg)雙陽性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應予生后6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1支,生后1個月再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2、3、6月齡時各注射1支20μg的乙肝疫苗。③對單純表面抗原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0、1、6月齡接種20μg的乙肝疫苗。④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應檢查表面抗原、表面抗體和核心抗體(HBsAg)、抗-HBS和抗-HBC三項均為陰性者,為易感者,按0、1、6個月程序接種30、10、10μg乙肝疫苗。
非特異性預防
主題詞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透天涼 帶病原狀態/針灸療法 肝炎,乙型/針灸療法T
多年來,治療由于母嬰垂直傳播而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欲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陰轉,較因為其它傳染途徑所致之HBsAg陽性者,著實難矣。筆者1996年1~8月應用"透天涼"針刺法聯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抗HBViRNA)專項治療因垂直感染的慢性HBV攜帶者(ASC)64例,并與單用抗HBViRNA進行對照,其結果差異有明顯意義(P
1 臨床資料
共觀察128例,男86例,女42例;年齡14~27歲;病程最短13.5年,最長26年,平均為18.5年。所選病例之母或患有多年慢性乙型肝炎(CPHB),或為ASC,而且血清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為雙陽性。其中以母親為主體的家庭HBsAg聚集現象的84例,另有27例患者之父HBsAg及HBeAg亦為雙陽性。本組病例大多無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就診前查肝功能均正常。其乙肝病毒標志物(HBVM)檢測結果:應用聚合酶鏈氏反應(PCR)法測得全部病例血清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均為陽性。其中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陽性者56例;HBsAg、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及抗HBc陽性者72例。按就診日期先后隨機分為治療及對照兩組,每組64例。兩組于治療前均分別檢測了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淋巴細胞轉化試驗(LTT),其中治療組免疫球蛋白有36例低于正常值,15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3例正常。LTT有41例低于正常值,23例正常。對照組免疫球蛋白有32例低于正常值,14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8例正常。LTT有39例低于正常值,余25例正常。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治療組肌肉注射抗HBViRNA(北方制藥廠生產)3 mg/次,每周2次;另采用"透天涼"手法針刺足三里、內關、合谷穴,得氣后須"動留針"(即每隔5分鐘使用透天涼手法行針1次),30分鐘后起針,每日1次。對照組肌肉注射抗HBViRNA3 mg/次,每周2次。兩組均3個月為一療程,兩個療程后即停止治療。每個病例均于停止治療后隨訪1年,在觀察期間兩組均停止使用任何抗病毒、護肝及免疫調節劑等藥物。
3 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1療程后血清HBVM各項陰轉率為14%~26%,且兩組間差異無明顯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及停止治療1年后隨訪情況見表1、表2。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2個療程后,血清HBVM陰轉率治療組已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
治療2個療程以后,兩組均復檢了免疫指標。治療組中免疫球蛋白原低于及略高于正常值者均恢復至正常,原正常者無變化;LTT原低于正常值者亦皆恢復至正常,原正常者亦無變化。對照組免疫球蛋白及LTT原低于正常值者部分病例恢復至正常,原正常及高于正常值者無明顯變化。
4 體會大多學者認為,ASC之所以持續HBsAg陽性,主要是宿主產生免疫耐受現象。因此,如何促使機體產生正常的免疫應答,是清除HBV的重要手段。有文獻報道,應用"透天涼"法針刺足三里、內關、合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亦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狀態[1]。
本文治療組經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對照組用藥后血清免疫指標原增高者則未能得到改善。足三里是強壯穴,與內關、合谷相配,確能補虛扶正,激發人體正氣,進而祛除病邪。本文治療組其HBVM陰轉率無論近期或遠期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
抗HBViRNA用于治療乙型肝炎曾一度被臨床醫生所認可,由于其療效遜于干擾素等藥物,故近期有被冷落之勢。但該藥或改變給藥途徑[2],或與它法(如本文"透天涼"針刺法)聯合應用,其效果仍不亞于其它抗病毒或免疫調節劑。"透天涼"針刺法是一種復式補瀉手法,是從《內經》針下寒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操作比較復雜,只有熟練掌握其基本要領,方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5 參考文獻
1 沈陽市中醫研究所針灸經絡研究室.燒山火、透天涼對人體反應的觀察.針灸雜志,1965;(1):41
2 蔡聰麟,等.大劑量抗乙肝免疫RNA腹腔注射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觀察.臨床肝膽病雜志,1998;(1):63
1 產前護理
1.1 加強圍生期保健
孕婦在妊娠20周左右需做乙肝六項化驗。凡孕婦血清試驗HbsAg(+)者應在傳染科和產科醫生共同監護下,平安度過孕期。做好產前檢查。如果HbsAg(+)者,需要進一步檢查e抗原,核心抗體為新生兒接種疫苗做好準備。同時定期復查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及肝功,密切觀察有無肝炎癥狀如乏力、惡心、厭油肝區痛等癥狀,如有以上癥狀隨時看醫生。
1.2 飲食護理
孕期加強營養滿足胎兒營養需要,孕婦應多攝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維生素食物。
1.3 HbsAg(+)母親在懷孕第7、8、9月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HBIG能起到宮內阻斷作用,降低胎兒在官內感染率。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母嬰傳播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約占嬰兒感染1/3。而官內傳播是母嬰傳播的一種。乙肝免疫球蛋白直接中和母親血中游離病毒顆粒,降低母體外周血中HBV濃度,減少HBV胎盤傳播。孕期多次注射HBIG,抗-HBs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使期在宮內獲得被動免疫,減少HBV宮內感染。由于嬰兒T細胞功能尚未完全發育,對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為慢性攜帶狀態。以后發展為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因此HbsAg(+)孕婦在孕7、8、9月份注射HBIG尤為重要。
1.4 HbsAg(+)孕婦有肝功變化,有肝炎臨床癥狀者,產前護理如下。
1.4.1隔離
按乙型肝炎隔離。消化道隔離。孕婦用品、餐具應專用。用品應嚴格消毒處理。產科門診設有專用診查室,室內物品按傳染科常規消毒處理。
1.4.2健康教育
對孕婦做好衛生知識宣傳rqg。傳授衛生防疫知識,向孕婦及家屬講解肝炎與母嬰的相互影響和利害關系。隔離可以避免傳染家人重要意義。
1.4.3妊娠早期妊娠早期患有急性肝炎。為癥狀輕者應積極治療,可繼續妊娠。慢性活動性肝炎妊娠后對母嬰威脅較大,故適當治療后終止妊娠。
1.4.4妊娠中晚期盡量避免終止妊娠、避免手術、藥物對肝臟的影響,加強胎兒監護,防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避免妊娠延期或過期。
1.4.5患有急性肝炎孕婦,至少應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兩年后懷孕。
1.5 加強心理護理
HbsAg(+)孕婦心理壓力大,擔心嬰兒健康,孕期是否平安度過,恐懼分娩過程。因患傳染疾病產生顧慮,精神緊張、焦慮,產生自卑心理。我們加強對孕婦心理護理,給其講解乙肝一些知識,胎兒知識,了解孕期保健、衛生知識,了解分娩過程。
給孕婦以精神上安慰、支持、理解。疏導孕婦緊張情緒,消除思想顧慮,保持孕婦好心態,對當母親充滿信心。
2 產后護理
2.1 隔離
孕婦住院應住在隔離病房,以免交叉感染。餐具應專用并進行嚴格的終末消毒,應有專用廁所。臨產及分娩應有隔離待產室、產床。產后母嬰應嚴格隔離,母親不要咀嚼食物給孩子吃防止因口腔粘膜破損而造成傳播。 轉貼于
2.2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產婦,盡量排除因宮縮引起緊張、恐懼及不適感,消除孕婦因隔離而引起孤獨和自卑的心理負擔,以促產程順利進行。
2.3 密切觀察出血傾向
產時、產后密切觀察出血情況。產后注意陰道流血情況。由于乙肝產婦凝血機制功能欠佳,所以在分娩過程中,產時和產后易大出血所以可查出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K制劑。有促使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等合成作用。備好新鮮血備用。
2.4 盡量縮短第二產程,減少孕婦體力消耗。分娩后及時給宮縮劑,以促進宮收縮,減少出血。
2.5 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HbsAg(+)產婦在分娩時易將HBV傳播給嬰兒。在分娩時胎兒接觸陰道內血液、分泌物或吸人、吞咽血液和羊水而受感染。分娩時盡量保持新生兒少受損傷,少受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污染。
2.6 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注意血壓、尿量變化。
2.7 對重癥患者,密切注意凝血機制障礙或DIC跡象,嚴密觀察神志情況,以防止肝、腎功能衰竭。
2.8 產后應用對肝臟損傷小的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防止肝炎病情惡化的關鍵。給予頭孢菌素類或氨芐西林等。如果不易哺乳者及時回奶,不能用對肝臟有損害藥物如雌激素、可口服生麥芽或乳房外敷芒硝。
2.9 HbaAg(+)產婦哺乳一般認為肝炎產婦不宜喂奶。因哺乳及營養需要量增加都給肝臟加重負擔。、由于HbsAg(+)攜帶者的乳汁有較高滴度,極易傳染嬰兒,故不應哺乳。但近年來又有新觀點。如果母親血HbsAg、HbeAg、抗-HBc三項陽性或后二項陽性產婦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陽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張只要新生兒接受免疫,僅HbsAg陽性母親可以為嬰兒哺乳。但為了新生兒安全,最好不哺乳。
2.10 新生兒聯合免疫新生兒聯合免疫包括乙肝疫苗的主動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凡 HbsAg(+)產婦所分娩新生兒都需要進行新生兒聯合免疫。HBIG聯合乙肝疫苗不僅不影響主動免疫的建立,且其保護性抗體持續時間更長,聯合免疫有效保護率更高。
乙肝疫苗:主動免疫,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5ug,生后1、6個月再分別注射乙肝疫苗5ug。新生兒對疫苗的免疫應答良好,體內產生抗-HBs,可有效地保護新生兒肝臟不受HBV的感染。
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被動免疫。母親HbsAg(+)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二周后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可減少或阻止乙肝病毒進入肝臟。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嬰雙重免疫,大大提高阻斷效果,降低乙肝病毒在宮內感染。
抗核抗體(ANA)譜
ANA是以細胞核成分(核酸、白)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的總稱,包括抗雙鏈DNA抗體、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體等。ANA的檢測通常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報告中給出陽性滴度以及核型,不同核型通常可以提示ANA中的主要成分,而高滴度ANA陽性對于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抗雙鏈DNA(dsDNA)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標記抗體。敏感性70%,與SLE的疾病活動性相關,抗dsDNA陽性的患者易出現狼瘡腎損害。
可提取的核抗原抗體(抗ENA) 以小分子核糖白(鹽水可提取的非組蛋白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的總稱。以下是最常見的抗ENA抗體。
抗核糖白抗體(抗nRNP) 可以見于多種結締組織病中,臨床上常與雷諾現象相關;高滴度抗nRNP抗體陽性提示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
抗Sm抗體(抗Srmith) 常與抗nRNP同時存在,對SLE的敏感性約30%,特異性達99%,因此是SLE的標記性抗體,但是與SLE的疾病活動性無關。
抗SSA抗體 主要見于SLE和SS患者中。臨床上與皮疹、光過敏現象相關。由于抗SSA抗體可通過胎盤,因此可能導致新生兒出現狼瘡表現。
抗SSB抗體 抗SSB抗體陽性總是伴有抗SSA抗體陽性,抗SSB抗體較抗SSA抗體對干燥綜合征的診斷更具特異性。
抗Scl-70抗體 為系統性硬化癥的標記性抗體,陽性率低,約為20%。一些研究顯示抗Scl-70抗體陽性患者預后不良,易早期出現嚴重的器官損害。
抗Jo-1抗體 是炎癥性肌肉病(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的標記抗體。但陽性率
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抗rRNP) 是診斷SLE的特異性抗體,常在SLE活動期存在,陽性率20%左右。抗rRNP抗體陽性患者精神神經狼瘡的發生率高。隨患者病情穩定,抗rRNP抗體可能消失,但通常需要1-2年后方可能轉陰。
抗著絲點抗體(AcA) 主要見于硬皮病中。尤其是CREST綜合征(即鈣化癥、雷諾現象、食管運動障礙、硬指及毛細血管擴張)中的陽性率可以高達80%。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抗線粒體抗體陽性的同時常伴ACA陽性。
抗核小體抗體(AnuA) 是SLE的早期標記性抗體。陽性率約50%,特異性>95%。
類風濕關節炎抗體譜
類風濕因子(RF) 最多見于RA患者中,對其診斷有重要意義,同時RF滴度與RA的疾病活動度也有一定相關性,RF陽性患者容易出現關節外表現、骨侵蝕進展快,也是提示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
需要指出的是,RF在RA中的陽性率僅約70%。因此不能根據RF陰性就排除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RF還可見于多種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等),在干燥綜合征患者中RF陽性率達60%。此外,在肝病、慢性感染、腫瘤患者中也可以出現RF陽性,甚至在正常老年人也可以檢測到低滴度RF陽性。因此,不能看到RF陽性就診斷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并結合臨床情況。
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抗CCP) 在HA患者中的陽性率約50%,但是特異性>95%。研究顯示,早在RA患者m現關節腫痛癥狀前14年已經可以在血中查到抗CCP抗體,因此抗CCP抗體對于RA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抗CCP抗體與RA的活動性不相關,然而是提示HA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是針對中性粒細胞胞漿中抗原成分所產生的自身抗體,通常采用間接免疫熒光的方法檢測,分為胞漿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cANCA的抗原成分為胞漿中的絲氨酸蛋白酶-3,主要見于肉芽腫性多血管炎,陽性率>70%,尤其在全身型肉芽腫性多血管炎患者中,其滴度與疾病活動性相關。pANCA的抗原為髓過氧化物酶,mNCA陽性對于診斷的特異性相對差,除多見于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外,還可以見于其他多種疾病中,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抗磷脂抗體抗磷脂抗體是針對細胞膜上帶負電荷的磷脂為抗原而產生的一系列自身抗體。目前在臨床上可以檢測的抗磷脂抗體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物和抗B2-糖蛋白I。抗磷脂抗體可以導致AFFr延長、梅毒試驗出現假陽性反應。臨床上最相關的表現是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表現為動靜脈血栓/栓塞和病態妊娠(如反復自然流產、胎死宮內等),還町以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心臟瓣膜病變、神經系統受累、皮膚網狀青斑等。這些抗磷脂抗體的持續陽性對于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的診斷非常重要。通常需要間隔12周反復檢測2次,持續性抗體陽性對于診斷的幫助很大。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可以在沒有任何其他疾病的情況下出現,稱為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綜合征;也常常在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等患者中出現,這種情況稱為繼發性抗磷脂抗體綜合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亂所介導的慢性肝臟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硬化性膽管炎,臨床表現為小同程度的肝酶升高、高v-球蛋白血癥和自身抗體陽性,嚴重者可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中以下幾種抗體臨床非常重要,需要了解。
抗平滑肌抗體(SMA) 主要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SMA陽性對其診斷的敏感性>90%。需要注意的是,低滴度SMA還可見于干燥綜合征、酒精性肝硬化、炎癥性腸病、白塞病、心肌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腫瘤等。
抗線粒體抗體(AMA) 靶抗原是線粒體膜上的多種蛋白,成分復雜。分為MI-M9等多種亞型,AMA-M2型抗體是PBC的特異性抗體,>1:80陽性對PBC診斷的特異性達97%。
抗SP100 在PBC患者中抗SP100的陽性率為10%-30%。可以出現在臨床肝損傷表現之前,對于PBC診斷。尤其是AMA陰性PBC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抗gp210 對PBC高度特異(99%),診斷PBC的敏感性為10%~41%,對于臨床、生化和組織學表現疑診PBC而AMA陰性的患者,或AMA陽性而臨床癥狀不典型、存在重疊綜合征(如與干燥綜合征重疊)的患者。抗gp210抗體檢測有重要價值。抗gp210的滴度一般不隨病程和肝功能狀態的變化而變化,但與PBC患者的預后不良相關。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體結構。但不具有抗體活性那些的球蛋白。可以分為5類,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9)和免疫球蛋白E(IgE)。其中,IgE主要與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相關。在風濕免疫病中應用最多的是IgG、IgM和IgA。在結締組織病的急性期,3種Ig都可能會反應性增高。尤其在干燥綜合征患者中高球蛋白血癥可以非常突出,是干燥綜合征疾病活動的重要血清學指標。
免疫球蛋白也是人體抵御感染的重要機制,低免疫球蛋白血癥者易發生各種感染,分泌型IgA可以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是機體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人類,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Ig類型,母體的IgG通過胎盤轉移給胎兒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被動免疫,對于新生兒抗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補體
補體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經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可輔助特異性抗體,介導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稱為補體補體系統包括30余種蛋白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上最常檢測的補體成分是c3和c4。
補體增高常見于各種感染性疾病和部分腫瘤性疾病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補體多正常或略有升高,而補體降低往往臨床意義更大,常見于SLE活動期、免疫復合物介導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等,除對疾病診斷有幫助外,也是判定疾病活動性的重要指標:
人白細胞抗原B27(HLA-B27)
屬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基因,在有腰背痛的患者中常常進行相關檢測,因為HLA-27與強直性脊柱炎等脊柱關節炎高度相關。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HLA-B27只是個與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相關的基因,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90%HLA-B27陽性,但絕對不是HLA-B27陽性就意味著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因為正常人群中有10%的HLA-B27陽性,要作出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還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
小結
目的 制備人原發性膽囊癌單克隆抗體,對其特異性進行研究。方法 以膽囊癌細胞系SGC-996免疫Balb/c小鼠,應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獲得穩定分泌抗SGC-996單克隆抗體的陽性雜交瘤細胞。結果 雜交瘤細胞符合融合細胞核型特點,有較強的成瘤性。抗體亞類為IgG1。相對應的抗原主要表達在胞質和胞核中,分子量約為67kD。抗體對膽囊癌有較強的免疫反應,其他癌組織、癌旁組織及間質、正常膽囊上皮和成纖維細胞均呈陰性。結論 建立一株雜交瘤細胞系,能穩定分泌單克隆抗體,該抗體具有較高特異性。
【關鍵詞】 膽囊癌;雜交瘤;單克隆抗體;免疫組織化學/免疫細胞化學
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monoclonal antibody(McAb)against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tigen an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tumour,clinical diagnosis and drug-guided treatment.Methods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SGC-996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 cells.The lymphocytes hybridoma technique was used for McAb preparation.The character of McAb associated antigen was tested through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IHC),immunocytochemistry(ICC)and Western blott.Results The analysis of chromosome showed that the hybridoma cells ha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oth SP2/0 and mice spleen cell.The cell line inoculated in abdominal cavities of Balb/c could develop to tumour on mesentery.The McAb was found to be the IgG1 isotype.The antigen recognized by McAb was a protei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67kD and located in cytoplasm and karyon of SGC-996.The IC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cAb 4E6 reacted strongly to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d negative to gastric carcinoma,colorectal carcin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non-digestive tract tumor.Conclusion The hybridoma cell line can be prepared to secrete stably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It could react specificially with gallladder carcinoma.
Key words: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Hybridoma;Monoclonal Antibody;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cytochemistry
原發性膽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是膽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無特殊癥狀,給膽囊癌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帶來很大困難。尋找原發性膽囊癌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為膽囊癌的早期診斷及預后提供可靠、準確的判斷指標,已成為研究原發性膽囊癌生物學行為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以人原發性膽囊腺癌細胞株為免疫原,制備該細胞株單克隆抗體,并對其特異性進行了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Balb/c小鼠,雌性,9~12周齡,購自第二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2 組織與細胞株
膽囊癌、胃癌、乳腺癌、膀胱癌、肺成纖維細胞,由同濟大學腫瘤研究中心提供;SP2/0骨髓瘤細胞,購自中科院上海細胞所。病理組織切片取自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1.3 主要試劑
PEG1500、HAT、HT購自SIGMA公司;SABC免疫組化試劑盒購自華美公司;小鼠單抗免疫球蛋白亞型鑒定試劑盒購自晶美公司。
1.4 方法成
1.4.1 單克隆抗體制備
采用9~12周齡雌性Balb/c小鼠,以5×105 SGC-996膽囊癌細胞免疫3次,每次間隔2周,前兩次為腹腔注射,末次為尾靜脈注射[1]。末次免疫后3天取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SP2/0以5∶1比例在50%PEG1500作用下進行融合。用含HAT的DMEM培養液在96孔板中選擇培養,當雜交瘤細胞長滿孔底2/3,取上清液用ABS-ELISA法進行克隆篩選,選擇對SGC-996細胞呈強陽性反應的克隆,擴大培養于含20%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和5%CO2的孵箱中,部分凍存[2]。1×105雜交瘤細胞接種于注射過石蠟的Balb/c小鼠腹腔中,7天后獲得富含單抗的腹水。
1.4.2 單克隆抗體鑒定
雜交瘤細胞核型分析、腹水型McAb效價測定按文獻報道[3,4]的方法進行。McAb免疫球蛋白類型及亞類鑒定參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4.3 免疫細胞化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參照常規SABC法進行。切片抗原修復,放于0.01M枸櫞酸鈉緩沖液中,煮沸10min。本實驗共檢測細胞株7種,腫瘤組織切片47例。
1.4.4 單抗識別抗原的提取和分析
以膀胱癌細胞為對照,取對數生長期SGC-996細胞及EJ膀胱癌細胞,用PBS沖洗細胞后,加入細胞裂解液,置冰上放置20min后,用刮匙將細胞從瓶壁上刮下;在4℃條件下,10 000r離心20min;取含蛋白質的上清液,常規方法行SDS-PAGE和Westem-blot,二抗為堿性磷酸酶標記的羊抗鼠IgG(1∶500),BCIP/NBT顯色。
轉貼于
2 結果
2.1 雜交瘤細胞株建立
融合細胞生長情況良好(圖1),采用ABS-ELISA法篩選,選取OD值較高而細胞數量較少的孔進行亞克隆,經4次亞克隆篩選抗體陽性率逐次圖1 融合后7天雜交瘤細胞 ×400
Fig.1 hybridoma cells ×400(seven days after combination)提高,達100%。選一株持續分泌單抗并且滴度最高的雜交瘤,命名為4E6。核型分析顯示(圖2),
圖2 雜交瘤細胞染色體 ×400
Fig.2 The Chromosomal morphology of hybridoma cell ×400雜交瘤細胞核內既有中間著絲、亞中部著絲點等骨髓瘤細胞染色體標記,又有小鼠脾細胞頂端著絲點染色體標記,染色體數目達100條以上,符合小鼠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的核型特點。雜交瘤細胞接種小鼠腹腔一周后,腸系膜上密布粟粒大小的腫瘤,有較強的成瘤性,(圖3)。凍
圖3 雜交瘤細胞成瘤性
Fig.3 tumorigenicity of hybridoma cell line存半年后復蘇的雜交瘤細胞,仍能分泌抗體,具有較高的活性。
2.2 單克隆抗體的生物學特性
小鼠單抗免疫球蛋白亞型鑒定試劑盒鑒定單克隆抗體亞型為IgG1,輕鏈類型為κ鏈(圖4)。ABS
圖4 抗體免疫球蛋白亞型
Fig.4 Isotype of the McAb 4E6
-ELISA法測定培養上清液及腹水的效價均大于1∶128 000,效價較高。免疫組織化學、免疫細胞化學及Westem-blotting發現(圖7)該抗體對應抗原蛋白在胞質和胞核中均有表達,分子量約為67kD。
2.3 單克隆抗體與腫瘤組織的反應性
細胞系免疫細胞化學的半定量測定(圖5A,B),結果見表1。膽囊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圖6)及各類癌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半定量檢測見表2。表1 免疫細胞化學的半定量結果表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3 討論
本研究以人膽囊癌細胞為免疫原,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獲得了一株能持續穩定分泌抗人膽囊癌單抗的雜交瘤細胞,命名為4E6。陽性克隆篩選中,普通ELISA檢測的靈敏度多數報道為20ng/ml~100ng/ml,且間接法ELISA抗原包被濃度需達到1μg/ml~10μg/ml[5]。我們用膽囊癌細胞SGC-996包被96孔板作為抗原對抗體進行檢測,并依據文獻[6]進行實驗方法改進,采用ABS-ELISA法,取得了較好結果。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結果顯示,SGC-996、GBC-SD膽囊癌細胞均呈強陽性反應,而胃癌細胞BGC-803、BGC-823,MCF-7乳腺癌細胞、EJ膀胱癌細胞和WI38人肺成纖維細胞則均為陰性反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膽囊癌均呈強陽性反應;食管癌、胃癌、結腸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癌組織和正常膽囊上皮,癌旁組織及間質均為陰性。這些結果說明,該單克隆抗體對膽囊癌有高度特異性,而正常組織則陰性反應,提示其識別的抗原極有可能是一種腫瘤標志物。另外,Western-blot實驗中,將膀胱癌作為對照,抽提了膽囊癌和膀胱癌細胞總蛋白,雜交的結果顯示,4E6單抗所針對的抗原在膽囊癌中有較高的表達,而在膀胱癌中無表達。進一步驗證了免疫細胞化學的結果。
4E6單抗顯示出了較高的膽囊癌特異性,有望用于膽囊癌及消化道腫瘤的免疫診斷及相關研究。然而,由于目前檢測的病例數尚有限,腫瘤類型也不夠齊全,該單抗的組織特異性還需要通過積累更多的病理材料才能作出更全面、準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施新猷.現代醫學實驗動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250-254.
[2]Nelson PN,Reynolds GM,et al.Monoclonal Mntibodies[J].Mol Pathol,2000,53(3):111-117.
[3]Burns R.Making Hybridomas[J].Methods Mol Biol,2005,295:41-54.
[4]Basalp A,Yucel F.Development of Mouse Hybridomas by Fusion of Myeloma Cells with Lymphocytes Derived from Spleen,Lymph Node, and Bone Marrow[J].Hybrid Hybridomics,2003,22(5):329-3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strogen, progesterone and the function of immune system o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Methods Fifty women with ICP and fifty normal pregnant wome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levels of their serum estradiol (E2) and progesterone (P) were measured and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 were determined. Radio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E2 and P, and APAAP was used to detect cellular immunity.Results (1)The level of estrodio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ICP group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25.89±6.85 μg/L, 16.92±4.98 μg/L, P<0.01). (2)The level of CD8+ was decreased (19.06±1.93%, 26.43±2.89%)and the ratio of CD4+/ CD8+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CP group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2.23 ±0.38, 1.73 ±0.23, P<0.05). (3)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2 and CD8+,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2 and the ratio of CD4+/ CD8+.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igh level of E2 of ICP patients may result in functional disorder of immune system by the means of estrogen receptor on CD8+. This may be a factor of ICP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olestasis,intrahepatic
Pregnancy
Estrogens
Progesterone
Immunity, cellular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種妊娠后期以皮膚瘙癢、膽汁淤積和黃疸為特征的疾病。ICP患者預后良好,但胎兒可發生早產、宮內窘迫、胎死宮內等。關于ICP發病原因,存在許多學說:如雌激素誘導的ICP學說、家族遺傳學說、外源性因素學說等。隨著神經內分泌免疫學的發展,國外一些學者對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在ICP發生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視。我們對雌、孕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改變與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1996年6月~1997年1月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門診及住院者中,ICP患者50例(ICP組)及正常妊娠婦女50例(對照組),兩組產婦年齡分別為27.3±2.4歲,27.03±2.9歲,孕周分別為36.9±1.6周,36.50±2.5周,均為單胎初產婦。ICP組納入標準:(1)妊娠前無肝臟、膽道等急慢性疾病史;(2)妊娠期出現軀干及四肢皮膚瘙癢;(3)實驗室檢查,血清總膽酸升高,轉氨酶有輕度或中度升高;總膽紅素及直接膽紅素正常或升高;(4)無皮膚病者;(5)分娩后上述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均逐漸恢復正常。
二、方法
1. 雌、孕激素水平的檢測:采用放射免疫法,藥盒購自衛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2.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采用堿性磷酸酶及抗堿性磷酸酶法(APAAP)法,藥盒購自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制劑發展中心。
3. 免疫球蛋白的檢測:采用單向免疫擴散法,藥盒購自衛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三、統計學處理
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兩變量間的相關關系用直線相關分析法。
結果
一、激素水平的變化
雌、孕激素水平均隨孕周增加而升高。兩組結果均顯示,ICP組雌激素水平高于對照組(P<0.01),而孕激素水平在兩組間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雌、孕激素測定結果(μg/L,)
組別 例數 雌激素 孕激素
對照組 50 16.92±4.98 225.71±84.51
ICP組 50 25.89±6.85 253.77±67.50
二、體液免疫的變化
ICP組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而免疫球蛋白IgM、IgA及補體C3、C4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三、細胞免疫指標的變化
ICP組輔-誘導性T細胞(CD4+)、成熟T細胞(CD3+)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P>0.2)。細胞毒性-抑制性T細胞(CD8+)水平則較對照組低(P<0.05),CD4+/ CD8+比值增高(P<0.05),見表3。
四、雌激素水平與免疫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雌激素水平與CD8+呈負相關(r=-0.581,P<0.05)與CD4+/CD8+呈正相關(r=0.623,P<0.05),而與其余指標未見有相關性。
討論
一、免疫功能的改變與ICP發病的關系
1.體液免疫的變化:妊娠期隨著胚胎的生長發育,胎兒的免疫系統相應建立。20周的胚胎即可合成免疫球蛋白。所以,胎兒對通過胎盤透入的母體抗原能夠產生免疫反應。然而,正常妊娠時并沒有排斥反應發生。究其原因,除免疫耐受外,還存在著其它免疫調節作用,其中之一即為封閉抗體。大量的研究證實,封閉抗體為IgG及其亞類抗體,這種抗體具有保護作用,能與滋養層細胞的表面抗原結合,封閉其抗原決定簇使其不能與母體細胞毒性T細胞結合,并免受母體致敏淋巴細胞的攻擊。在臨床上已證實,反復自然流產與封閉抗體缺乏有關[1,2]。本研究顯示,ICP患者的IgG 水平較正常妊娠明顯減少,這種封閉抗體的減少導致保護作用減弱,而發生免疫反應。
2.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CD4+的主要作用是促進B細胞、T細胞和其它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協調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CD8+中的抑制性T細胞(Ts)的主要作用是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免疫應
表2 兩組體液免疫指標測定結果(g/L,)
組別 例數 IgG IgM IgA C3 C4
ICP組 50 5.89±0.74 1.02±0.42 1.04±0.57 1.09±0.27 0.56±0.16
對照組 50 7.89±1.85 1.15±0.42 1.017±0.57 1.02±0.29 0.62±0.19
P值 <0.01 >0.05 >0.2 >0.5 >0.1
表3 兩組細胞免疫指標測定結果(%,)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
ICP組 50 69.9±7.24 43.37±4.38 19.06±1.93 2.23±0.38
對照組 50 73.67±6.81 45.4±4.83 26.43±2.89 1.73±0.23
P值 >0.05 >0.2 <0.05 <0.05
答,在機體的免疫調節中,起主要作用。CD4+與CD8+細胞間通過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從而調控著機體的免疫狀態。因此,CD4+/ CD8+比值的變化在免疫調控中發揮著更加主要的作用。本實驗發現ICP患者CD8+水平明顯下降,CD4+/ CD8+比值增高,這可能與患者母-胎免疫平衡失調,保護反應減弱,排斥反應增強有關。
二、雌激素-免疫調節與ICP發病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了ICP患者的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出現分離的狀態,即ICP患者CD8+數目明顯下降,抑制抗體生成的作用減弱,抗體分泌應增加,但ICP患者IgG水平不但沒有升高反而明顯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存在著雌激素的影響。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雌激素對B淋巴細胞進行負調節[3,4]。本組實驗結果顯示:ICP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結果與近年來的多數報道一致[5,6],雌激素與CD8+呈負相關,與CD4+/CD8+呈正相關,這也與近年來觀察雌二醇(E2)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中的結果相吻合[7,8]。實驗研究已證實在CD8+細胞上存在著雌激素受體[9,10],從而推測雌激素可能通過與CD8+細胞上的受體結合,而減弱Ts細胞的抑制活性,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這種發現已經被臨床上很多與女性激素有關的免疫性疾病所證實。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抑制了B細胞分泌抗體,導致IgG水平下降,封閉抗體減少。這一系列因素的改變,可能導致ICP的發生,但E2增高的原因,免疫功能的改變與ICP發病的因果關系尚待進一步進行前瞻性研究證實。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王夢玖主編.產科免疫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61-81.
2 趙武述主編. 現代臨床免疫學.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4. 396-399.
3 Masuzawa T, Miyaura C, Kusano K, et al. Estrogen-deficiency stimulates B lymphopoiesis in mouse bone marrow. J Clin Invest 1994, 94:1090-1097.
4 Smithson G, Beamer WG, Shultz Kl, et al. Increased B lymphopoiesis in genetically sex steroid deficient hypogonadal mice. J Exp Med, 1994, 180:717-720.
5 Reyes H, Simon FR.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an estrogen-related disease. Seminars Liver Disease,1993,13:289-301.
6 Schreiber AJ, Simon ;FR. Estrogen-induced cholestasis: clues to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Hepatology, 1983,3:607-613.
7 Paavonen T, Leif C. Sex hormone regulation of in vitro immune response. J Exp Med, 1981,154:1935-1945.
8 劉村蘭,匡彥德,何球藻. 雌二醇對大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中國免疫學雜志. 1992, 8:95-99.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分急性和慢性兩種。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據世界性衛生組織報道,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過HBV,其中3.5億人為慢性感染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在我國,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乙型肝炎傳播已成為影響人口素質的重要問題。根據調查我國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過乙肝病毒,10%的人為HBV表面抗原攜帶者,每年新發現乙肝病人數為50萬,約占全國傳染病發病總數的1/4,其中有癥狀需要治療的活動性乙肝患者約為2000多萬例,部分乙肝病毒攜帶者還將發展為肝病、肝硬化,少部分患者還會轉變為肝癌。乙肝不僅嚴重的影響人體健康,而且會給家庭、社會造成經濟負擔。我國政府從2002年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為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將乙肝疫苗免疫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程序,這將大大降低乙肝的發病率,阻斷乙肝病毒的傳播,乙肝疫苗的發展與應用,對乙型肝炎的預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各地從城鎮向農村逐漸鋪開對新生兒的普種工作,已經能在一代人的時間里使HBsAg攜帶率大幅度下降。0~9歲兒童HBsAg攜帶率在我國一些地區已從10%以上下降到1%~2%。加強乙肝防治工作,宣傳安全預防接種措施,是我國政府和衛生部門以及我們基層工作人員不可推卸的任務和責任。
1.乙型肝炎免疫預防措施:最有效的預防乙型肝炎措施就是及時有效地進行免疫接種
1.1.主動免疫: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疫苗能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免疫作用持久,適用于所有的易感人群。
1.2.被動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觸后的緊急和暫時性預防。
2.乙肝病毒血清標志物的臨床意義
在免疫接種前需要做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檢查,一般檢查乙肝的檢驗項目,有5項,也稱乙型肝炎五項指標(HBV-M),或說“兩對半”。“兩對半”的檢查結果,用加減號(即+、-)表示。(+),表示陽性;(-),表示陰性。這5項檢查,分別是:表面抗原(簡稱:HBsAg)、表面抗體(簡稱:抗HBs)、e抗原(簡稱:HBeAg)、e抗體(簡稱:抗Be)、核心抗體(簡稱:抗HBc)。九種常見模式
2.1.五項陰性,過去和現在未感染過HBV.
2.2.核心抗體(抗HBc)陽a.既往感染未能測出抗-HBs;b.恢復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現;c.無癥狀HBsAg攜帶著.
2.3e抗體(抗Be)、核心抗體(:抗HBc)陽性a.既往感染過HBVb.急性HBV感染恢復期;c.少數標本仍有傳染性.c.1.HBV感染已過;c.2抗HBs出現前的窗口期.
2.4表面抗體(抗HBs)陽性a.注射過乙肝苗有免疫;b.既往感染;c.假陽性.
2.5表面抗體(抗HBs)、e抗體(抗Be)、核心抗體(抗HBc)陽性急性HBV感后康復.
2.6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體(抗HBc)陽性a.急性HBV感染;b..慢性HBsAg攜帶者;(c.傳染性弱.
2.7表面抗體(抗HBs)、核心抗體(抗HBc)。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復期.
2.8表面抗原(HBsAg)、e抗體(抗Be)、核心抗體(抗HBc)。a.急性HBV感染趨向恢復;b.慢性HBsAg攜帶者;c.傳染性弱.即俗稱的“小三陽”.
2.9表面抗原(HBsAg)、e抗原(簡稱:HBeAg)、核心抗體(簡稱:抗HBc)?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復制,傳染強.即俗稱的“大三陽”.
2.哪些人需要免疫接種乙肝疫苗:接種乙肝疫苗的重點群體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兒,一部分是成年人
2.1現在新生兒都實行免疫規劃,一出生就接種乙肝疫苗;
2.2成人打疫苗前需先進行化驗,化驗結果顯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體和核心抗體均陰性,轉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種乙肝疫苗。但一般來說為保險起見,凡沒有感染過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體不足者都應該注射乙肝疫苗。處于HBV感染高度危險狀態的易感者(未感染過HBV的人)應接種乙肝疫苗。主要包括:
①全部新生兒及幼兒園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孩子;
②傳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經常接觸血液的工作人員;
③新加入某一群體的人員,如新入伍的戰士、新入學的大學生;
④從事食品服務行業者及保育工作人員;
⑤發育障礙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員;
⑥血液透析患者;
⑦使用血液制品者;
⑧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⑨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接觸者;
⑩注射成癮者;長期教養機構中的犯人。
3乙肝疫苗預防接種的具體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共3針
3.1一般新生兒、兒童、成年人接種乙肝疫苗10vg/支,按0、1、6月免疫,三角肌內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