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化思想論文

文化思想論文

時間:2022-11-13 08:03: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思想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化思想論文

第1篇

1教育與音樂教育“復雜性思維”的轉向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兩個巨大的挑戰分別是全球化的挑戰與知識相互割裂的不斷加劇趨勢的挑戰,所以決定了教育改革必須以思想改革為主導。莫蘭有說過,復雜性思維方法的訓練是人類為了應付星球時代的各種可能風險同時保障自身的主動創造精神的思想基礎。所以通過連接各種知識的目的是鼓勵與促進被教育者訓練自己的復雜性思維方式,使人類善于整體地解決與思索其面對的基本問題。所以,在教育中給予學生的復雜性思維方式是訓練他們學會“理解他人”,包括個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種族之間的理解他人的情感、行為與思想。

2以“人”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轉向

我們熟悉的當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就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思維”、注重人文學科的音樂實踐者,當地起與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同步的音樂家的稱號,是莫蘭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典型的文化個案。2007年,在中國教育部召開的新課程出臺六年后修改課標的全體會議上,有教授發言說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人與培養什么樣的人。所以培養人的首要問題是屏定“人”,這應該是音樂教育需要思考的一個巨大的問題[1]。

3音樂教育轉型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的轉型需要眾多學科的參與,包括人文社科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與音樂教育自身的知識相結合,最終形成新的音樂教育理論。許多資料都顯示,上個世紀的音樂教育課程在傳統教學上一直影響著音樂的發展方向,可是當代社會文化思想的轉變,提出了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對于傳統音樂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當代社會自己的音樂教育新教學方式,為培養全素質多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貢獻[2]。

4結語

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的特征有哲學、教育與人的培養,這些思想一起匯聚了我們當代音樂教育思想理論建構的重要思想源泉,成為我們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本文探討的宗旨,社會文化思想的轉型對音樂教育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刻認識、探究與分析,在不斷的文化思想變化的時代中,音樂教育逐漸落后的傳統方式應該逐漸被替代與更新。同時,音樂教育也應該借鑒其他學科轉型的經驗,不斷將自身的改造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一起同步,文章通過對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與音樂教育的現狀與音樂教育轉型研究方法的淺析,在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也為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做努力。

作者:張志強 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中學

第2篇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強調人和人性的教育,要求人們善待自己和別人,善待社會和自然,并且學會把人生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要達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文化,更需要優秀的文化傳統熏陶。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優秀的思想教育資源。在“95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課堂教學、學生思想、業余生活等各方面開展工作,在現實生活中把思想政治和傳統道德思想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1.有利于促使大學生明確精神信仰,樹立道德標準,提高思想境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中國傳統文化把人生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看得比物質生活更重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同樣,這對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完善,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2.有利于激發“95后”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

祖國是家庭和個人的寄托,是我們物質利益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國歷來有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今天的愛國主義體現在:熱愛祖國,矢志不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抵抗外辱等等各方面。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與眼界,積極而理性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中去。處理好愛祖國和愛世界,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關系。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具備民族自尊心和進取心,既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機會發展自己,又堅定地維護國家的和尊嚴。

3.有利于培養“95后”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在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舉政之本”和“進德修業之本”,當今社會上由于各種原因,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面臨相當大的危機,在象牙塔中的學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存在各種誠信缺失的現象,如:考試作弊;惡意拖欠貸助學貸款和學費;求職過程中偽造簡歷;同時與幾家單位簽約,從中“擇優錄取”,單方面毀約等等。若這些情況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習以為常,踏入社會后隨波逐流,喪失誠信的概念。誠信是中國的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要求人人具有契約精神,誠信守法,結合今天的社會情況,對“95后”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更加顯得緊迫和重要。

4.有利于促使“95后”大學生學會自省和換位思考。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們都非常重視內省對人的道德形成的意義。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錯誤的地方,學習正確的道理,并這樣長期鞭策自己,才能不斷得到提高,達到一個良好品德水平。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交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要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一名思想上的成年人。心理學在自省上的定義,是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自我教育。但是,目前的“95后”大學生大部分比較缺乏“自省”的意識,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肯定與自我批評,在自省中,總結過去,并對未來做出規劃;往好的方向,引導自身的思維和言行,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儒家提出的“挈矩之道”,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自己,自己就要怎么去對待別人,這就是換位思考的方法。它是正確認識人際關系,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思路。“95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唯我獨尊,來到學校,怎么和同學相處,踏上社會,怎么和同事相處,如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學會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是重要的一課。在對待他人時,要以自己的切身體驗與感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體驗。它可以看作是古老的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頭版本。如果大家都能夠換位思考,以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相處,何來“清華朱令案”和“同濟投毒案”呢?!

三、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1.課堂教學為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內容。

每一個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甚至是在生活的細節中都有體現,如誠實、善良、孝順、忠誠、敬業、腳踏實地等等,至于愛國、中華民族氣節等內容更是耳濡目染。很多思想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在二者結合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選取和教學的方式方法相結合,不僅要表現出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且要概括,提高,體現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溝通感情,引起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效果。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根據書本內容,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一些專題:理想信念和大學生成長成才--古代儒家理想、做忠誠的愛國者--古代愛國情感和行為、現代法律思想一與古代法家思想等等。通過視頻、學生演講、辯論等多種方式,結合圖畫、音樂、表演等手段,將優秀文化直接訴諸學生的感覺,讓學生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提升。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也有很多教學要點可以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相融合。如以來的各次帝國主義前因后果的分析,等多次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的總結,中軍民一心抗擊日寇的視頻再現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引導,都能夠大大激發了學生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少年強則中國強”。

2.實踐活動為輔,擴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廣泛性

實踐活動直觀生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思考和感受,會有和課堂不一樣的收獲。比如鼓勵學生讀經典書,看經典電影。書寫讀書筆記,開展導讀、書評、影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2014年9月—12月,我工作的學校思政部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征文比賽》,全校學生結合校園生活,寫出很多有理論深度,同時具有實用價值的文章。主題從傳統的道德思想文化當中摘取,多位思政教師挑選出班級比較出色的文章,結合書本的內容,開展專題授課,引用學生文章中的語言和事例來講解知識要點,頗受學生好評。征文還經過評選頒獎,這又是一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和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和老師,在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認識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他方式還包括:開展演講、書法、繪畫比賽,小組課題討論等等各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舉辦的校園活動。

3.社會輔導,增加傳統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舉辦一些和學生生活、前途、就業等密切相關的系列報告,邀請專家學者,名師,校友等來校做講座,演講,其中貫穿傳統文化的理念,通過演講者與廣大學生的交流,讓廣大學生近距離感受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讓學生走出校門,對社會各層次的傳統文化廣泛接觸,比如到博物館參觀,到愛國基地考察,讓學生認識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學生學會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哪些內容和我們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是不同的,應該從什么角度認識和看待。

4.學校和家庭互相學習和配合

父母是學生的啟蒙和終身的老師,家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學校經常性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寫信、邀請家長擔任外聘輔導員、學校開放日價值參觀提建議等方式,傾聽來自家長的聲音,了解家長對學生從小是如何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方面來教育孩子,汲取家長中的先進經驗,注入學校的管理教育方法中。同時及時向讓家長傳遞學校的的教育理念,使家庭理解、接受和配合學校做好工作,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及時性和全面性。

四、結語

第3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魅力型語文教師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這種知識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2.掌握思想動態。語言的教學必定和思想的傳播密切相關。語文教師的思想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展。

【關鍵詞】魅力型語文教師、人性的洞悉者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職稱論文投稿、職稱

【正文】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設想這樣一種教學活動: 學生上課既有知識上的收獲又感覺非常快樂; 教師上課既講解有方又揮灑自如。這上課的老師真令人敬慕, 他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別人學習。如果是語文課, 可以稱之為魅力型語文課, 而能上出魅力語文課的教師當然可以稱之為魅力型語文教師。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個語文老師都能成為魅力型教師。也許有些語文老師可以成為學識型教師, 他知識淵博, 上課能旁征博引, 準備啟迪學生去思考, 去探索。然而這老師普通話不太標準, 致使一些學生聽他講話感覺很難受, 因為經常要在心里訂正老師讀音的錯誤, 這對這些學生來說, 簡直就是精神上的折磨。也許還有些老師可以成為幽默型老師, 他的語文課充滿歡笑, 學生感覺上課非常輕松愉快, 因為老師言行很詼諧,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 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 就這老師的教學效果來說, 不算理想。所以真正有魅力的語文課應該是思想與思想的交鋒, 是人體各種功能的綜合開發,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演奏的抒情詩, 既有科學知識收獲, 又有美好情感養成。這樣看來要成為魅力型的語文老師, 要有較高的素養, 要付出很多努力, 要經過“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探究。一個具有了較高素養的語文教師既然準備好了攀登, 就要去尋找和準備那些至關重要的工具, 從而最終能登上魅力型語文教師這個巔峰。

二、眾里尋他千百度1.理解個性特征。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的個性特點作全面的分析, 這項工作的展開不妨借助一些個性心理測試資料進行自我測試, 以能夠比較公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然后就測試結果作詳細的解讀。主要內容應該包括: 哪些個性特點有利于與學生進行教學交流; 哪些個性特點有利于融洽課堂氣氛; 哪些個性特點有利于學識的養成; 哪些個性特點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當然要找出自己個性特點中存在的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會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 不要把這些因素擴展到課堂上, 以致于影響教學工作。同時, 教師對所教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這種了解是有現實材料作為依據的, 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例如, 對某一個學生, 魅力型語文教師能準確說出這個學生一二個事例來表明這個學生的某個性格特征, 并作出簡要的分析。可以這樣說, 魅力型語文教師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這種知識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2.掌握思想動態。語言的教學必定和思想的傳播密切相關。語文教師的思想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展。我們可以把語文老師的思想可以放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例如, 在法國, 一個老師年齡大了, 還沒結婚, 法國學生可能不會很驚訝; 而在中國, 由于深受傳統思想中婚姻家庭觀念的影響, 如果一個教師年齡很大了, 還沒有結婚, 中國學生必定會有許多猜疑, 有時這種狀態可能會對這個教師的教學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表面看起來是生活習俗不同, 但究其深層原因則是思想觀念不同造成的。許多語文老師的思想其實就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一個標本, 老師在考察自我思想時, 也可以放大自己觀察目光的倍數和范圍, 吮吸人類美好的思想精華, 經常追問自己身上存在的思想狀態,“吾日三省吾身”, 最終養成寧靜平和的心靈。

【文章來源】/article/65/320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4篇

論文摘要:當前新聞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化的時代,作為廣播主持人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提高自己的傳播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作為主持人而言是傳播中重要的一環,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通過科技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所以科技持化的應用非常重要。本文從廣播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新聞傳播的科技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論述科技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科技應用于廣播新聞傳播,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作為主持人而言也要適應這樣的過程,同時通過科技化的手段把受眾和廣播有要的結合起來,但是廣播科技化必盡還有一些問題,影響科技應用于新聞傳播的因素有很多,傳播過程中也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科技對新聞傳播的作用逐漸在增大,推動著新聞文化的有效傳播,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從而改變生活。然后科技在新聞傳播應用過程中,會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科技應用效率,加快新聞傳播力度,是我們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話題。 

1主持廣播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的重要性 

主持廣播新聞傳播,要通過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來實現新聞傳播的科技化,而這包括了對設備的引進,以及好的主持人培養,如果科學化僅僅停留于表面,不能達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那是很難能保證新聞媒體領域內所報道的事實的真實性,通過廣播新聞傳播科技化的深入,必將影響和帶動新技術以及新知識,為新聞媒體面對新形勢下激烈的新聞競爭,克服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做強新聞媒體,讓更多公眾積極地參與進來。科技應用于新聞傳播,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連接著科技與社會的媒介,通過新聞傳播的科技化,可以提供新聞傳播效率,正確影響人們的文化思想,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發展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目地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新聞媒體責任重大。新聞傳播時,不注重走科技化發展路線,那么就會忽視新聞傳播科技化的重要性,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當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盲目更風,大力炒作熱點,對一些缺乏道德的事件大肆報道,就會存在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理論,直接影響到公眾的文化思想,對科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旦廣播媒體忽視新聞傳播科技化的重要性,新聞傳播就無法滿足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會成為新聞傳播中的痼疾。如何加強科技在新聞傳播的應用,改變報道形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正確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文化。 

2 廣播新聞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全球科技化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不斷突破,對各國的政治以及經濟文化都帶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新聞傳播中科技化發展程度不高,新聞傳播中科技使用過少,從事科技新聞傳播的記者編輯屈指可數,并且逐漸在減少,這就使得新聞傳播的科技隊伍力量在逐漸縮小。 

新聞傳播中部分新聞缺乏真實性,根本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盲目編造,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公眾眼球以及注意力,虛假報道太多,為了炒作一些低俗的題材,搞娛樂化,盲目炒作,沒有從事件的真實面考慮,不健康的文化思想就這樣產生了,影響著大眾的正常生活。 

在新聞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聞語言類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些節目創新程度不夠,內容呆滯,思想停滯不前,不思進取,而且方式老套,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一些原則,盲目性很大。新聞傳播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有以下幾點因素:首先是我國的經濟因素,我國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是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樣就造成新聞傳播的兩極化也比較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媒體都需要盈利,要吸引公眾的注意力,這樣廣告收入才能源源不斷,因此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炒作賺錢,以此得到廣告商的青睞。其實就是文化因素,我國的社會科普水平不是很高,也存在著很多,新聞傳播時難免會造成一些問題。最后是業務水平原因,我國新聞媒體水平跟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有點差距。 

3 如何加強科技在廣播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新時期新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化,給科技傳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機遇和挑戰是一把雙刃劍,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應不斷解決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加強科技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提高新聞傳播效率,用正確的思想文化來指導人們,實現新聞傳播的科技化。 

新聞媒介應轉變落后的傳播工具,要引用科技化水平高的傳播工具,加強新聞傳播的科技化意識,組建一支科技水平較高的媒體隊伍,新聞媒介應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迫在眉睫地從附屬的傳播方式轉向為帶有全局意義的傳播方式上來,也就是改進傳播方式,使之形成人人關心和重視科技的輿論氛圍。 

要打造新聞媒體的科技化品牌,不斷激發潛力,增大發展空間。放棄不合理的報道方式,用科技來創新報道方式,精心打造新聞媒體的科技化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并且同時,注重新聞的質量,重視報道方式。我們應順應這種時展潮流,開辟具有媒體個性的科技欄目、專題,滿足不同公眾的需求。 

此外,新聞傳播時應注重方式,要貼近社會公眾,了解公眾所需要的,增強新聞傳播的生活性,貼近百姓,增強親和力以及吸引力,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同時,要解決思想,與時俱進,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新聞媒體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會先進設備以及采訪工具,提高采訪效率以及工具科技化,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要不斷學習科學技術,加快科技在新聞傳播的應用,同時也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多學習多研究,并掌握好采寫科技新聞的角度和方法,精心制作出“科技大餐”把艱深轉變為通俗,把晦澀轉變暢達,將枯燥轉變為有趣,以開創科技新聞傳播的嶄新天地。最后還有不斷加強科技新聞人才隊伍建設,這為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發展奠定基礎。 

最后,我國政府要以積極的政策來鼓勵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發展,這是實現廣播新聞傳播科技化高水平的重要保障。新聞傳播是一種社會公益事業,其生存和發展是需要政策扶持和保護的。做大做強新聞傳播科技化,政府的政策支持顯得非常重要,同時運用政策手段整合資源。最重要一點就是政府給予新聞媒體經濟的支持。政府要對新聞媒體傳播進行資助,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促進科技化不斷發展。 

4結論 

隨著經濟科技一體化的發展,加強科技在廣播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廣播新聞傳播的科技化不僅能保證新聞媒體領域內所報道的事實的真實性,還能傳播科技新技術以及新知識,為新聞媒體面對新形勢下激烈的新聞競爭,克服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做強新聞媒體,讓更多公眾積極地參與進來。我們堅信,在社會不斷發展時,廣播新聞傳播的科技化發展路線是唯一的路線,是迎來美好春天的路線。 

參考文獻 

[1]胡鈺著.新聞傳播科技化導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12. 

[2]郭慶光著.新聞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 

第5篇

【關鍵詞】清朝服飾;形象;朝鮮使者

中國與朝鮮兩國山水相連,關系源遠流長,中國儒學很早就傳到朝鮮,并對朝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至朝鮮朝時期都非常深遠。朝鮮基于儒學“事大”思想與中國建立了宗藩關系,而朝貢是這種宗藩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朝鮮每年都會派使節到中國朝貢,這些朝鮮使節完成外交任務回國后,要向國王匯報出使情況,所以他們對中國的評價往往會影響朝鮮國王對中國大事的決策。可見朝鮮使節不僅擔當著朝鮮的外交任務,也是中朝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朝鮮使節到中國后記錄了他們在中國期間的活動,以及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認識。清朝時期把這些文本統稱為“燕行錄”或“使行錄”。 朝鮮使節在“燕行錄”中使用大量筆墨來描寫中國服飾,服飾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朝鮮使節對清朝服飾文化的態度其實就是對清朝文化的態度。服飾也是建構異國形象諸多因素之一,所以本論文主要想通過朝鮮使者筆下的女子服飾的描寫,來考察十八世紀上半葉清朝女子形象。

服飾除保暖遮羞蔽體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明清鼎革后,男子全部“S發”穿滿服,無從分辨滿漢,但是漢女服飾仍保留了漢制,使得朝鮮使節能夠馬上判斷出是滿族女子還是漢族女子。朝鮮使節所建構的漢女形象是正面的,而滿女形象多是負面的,而且朝鮮使節總是將漢女和滿女進行對比,感情傾向于漢女。漢女“或著摺裳,穿黑唐衣,頭飾花珠,且垂面黑紗,乘驢子而行者,間有之,女子則猶帶明衣制矣,可愛。”1朝鮮使節認為漢女可愛,主要是因為漢女的衣制保留了明制,朝鮮使節的這種判斷其實是帶有思明情緒的。朝鮮因“慕華”而“衣冠一遵明制”,但現在“四海之內,皆是胡服,百年陸沉,中華文物蕩然無余”感嘆到“中華之禮服,反作市胡弄玩之資,痛哉。”2就在朝鮮使節感到絕望之時,穿大明衣冠的漢女則給了朝鮮使節一份心理安慰,聊以慰藉朝鮮使節懷念大明之心境,所以感情傾向于漢女,建構的漢女形象也是正面的。朝鮮使節本身就對滿族懷有偏見,一直認為滿族是不識禮儀的蠻夷之族,因此在描寫滿女服飾的時候也帶有這種情緒,“寧遠以東多是胡女,而不分內外露面出見,唐女則內外甚密,而胡女頭插亂花金玉飾頭,著長衣緩緩住行。”3朝鮮使節將漢女和滿女進行了對比,贊揚漢女“內外甚嚴”,斥責滿女“不分內外,露面出見”,因為滿女的服飾不符合朝鮮朝社會的道德觀。朝鮮朝社會女子出門時,一般會用長衣來遮面,這樣做是為了劃分男女界限,禁止與男子自然接觸,這其實就是“禮治”思想中的“內外法”。強調“內外”是由孟子提出的,內外本指“里”和“外”,而實際上多用于夫婦之間。孟子在“五倫”中強調“男女有別”,而男女之“別”源于陰陽五行思想,陰陽五行思想把宇宙一切事物分為陰陽,男子為陽,女子為陰。董仲舒后來提出“陽尊陰卑”,所以男子因為是陽而尊貴,女子因為是陰而卑賤。《禮記》中第12內則中強調“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外內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肀紋涿,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把男女之“別”劃入到“禮”的范疇之內,朝鮮接受了這種思想,并這樣做。朝鮮女子是不能隨便外出的,即便外出也要“蔽面”,這樣才有“禮”。所以朝鮮使節看到滿女“出門見人不羞”感到“可駭”,從而更加肯定了滿族是個不識禮儀的蠻夷之族的觀點。

在當時的朝鮮社會中,受陰陽相濟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女子一直處于從屬地位,一切服從于男子。宋儒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并將這種道德規范加上婦女身上,女子的服飾必須要符合道德規范,出門必須遮面,這其實就是對婦女人身自由的限制,而滿女不遮面出門體現的正是男女平等思想,這其實是一種進步。

滿族女子出門由于不用長衣遮面,使得朝鮮使節能夠觀察到滿族女子的妝扮,“毋論老少,皆耳燜珠。”4朝鮮使節雖沒有直接做出評價,但卻注意到“清女頭樣耳頗異矣”5,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朝鮮社會的審美觀可推知朝鮮使節的態度。高麗時期,耳飾傳入高麗,并開始流行男女都配戴耳飾,到朝鮮中期董越《朝鮮賦》中強調“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毀傷”,認為在耳朵上穿洞是對父母的不孝,下令禁戴耳飾。所以朝鮮中期兩班貴族女子都不戴耳飾,只有少數庶民階層的女子及配戴耳飾。另外當時受中國傳統“華夷”觀影響,戴耳飾的風俗被視為“胡俗”“蠻俗”,所以見到女子戴耳環則嘆道“如蠻俗者”。根據當時朝鮮社會的審美觀及朝鮮社會對滿族的社會集體想象物,朝鮮使節也會認為滿女“耳掛雙珠”是蠻俗。滿女帶耳飾則是舊俗,乾隆曾說“旗女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可看出這是滿族的習俗。《三朝北盟會編》載女真人:“男子辮發垂后,耳垂金銀。”可見早期男子也同女子一樣耳掛金銀佩飾,到清后男子逐漸不戴了。滿族婦女戴耳環的習俗與薩滿教觀念有關,“薩滿教認為人有三魂,即命魂、真魂和游魂,其中游魂是最活躍的,可以脫離人體而活動,而耳環能衛護游魂,以保證人的神安志名,所以滿族先民視耳環為平安避邪靈物。”6 朝鮮使節認為這種戴耳飾的風俗是“蠻俗”,顯然是受“華夷” 觀影響而表示蔑視之情。

另外,朝鮮使節發現“漢女皆傳粉,胡女則否,舊聞漢女有夫,雖老皆傳粉簪花,今不見盡然。”7 朝鮮使節認為漢女多涂粉,對漢女涂粉并不反感。而實際上滿族入關之后,漢滿女子相互影響,滿女也涂粉,對于滿女涂粉,朝鮮使節則描述成“厚涂真粉”。在朝鮮社會中,認為女子“濃涂脂粉,何異塑鬼,故古人不許婦人時世之妝。”只有才會涂粉涂胭脂,戴耳飾,所以滿女戴耳飾,涂厚粉,與朝鮮社會女子相比,(下轉第103頁)(上接第102頁)滿女傳遞出一種妖艷的形象。

十八世紀上半葉,朝鮮使節描寫滿族女子,重點是在描寫滿族女子的妝飾,通過朝鮮使節的描述,我們發現朝鮮使節一方面是受朝鮮朝社會集體想象物的影響,將漢女塑造成正面形象,而滿女則為負面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受朝鮮朝社會傳統的審美觀影響,從儒家道德觀的角度否定滿女。從服飾傳播和接受學的角度來看,朝鮮的審美觀帶有種族中心主義色彩,即以朝鮮社會的標準來對待其他文化,并認為朝鮮社會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及審美觀點等是最正確的,是最佳的選擇。朝鮮這種種族中心主義是受中國傳統“華夷”觀的影響,排斥蠻夷習俗、文化。正確認識各不同民族服飾美的特點,就能夠打破束縛服飾文化發展的各種禁錮,從而使得各民族健康的著裝觀念與優秀的服飾形式得到充分的交融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兆光.大明衣冠何處在.史學月刊,2005,(10):41-48

[2]劉廣銘.朝鮮朝語境中的滿洲族形象研究.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3]劉明新.解讀滿族服飾習俗的文化內涵.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5):124-129

[4]李善宰著.儒教思想? 禮儀服.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92

[5]劉為.清代中潮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6]孟華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全美子.18世紀韓國游記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8]周振鶴.十六至十九世紀初中韓文化交流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第6篇

摘要:本論文是對中日企業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進行企業管理的比較研究。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組織行為理論在研究員工的各種需要、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研究上述諸因素與組織目標的關系,并據此進一步研究改進生產環境,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協調人際的關系,從精神上、物質上引導員工充分發揮他們的勞動創造性和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論文首先對基本的組織行為理論進行了重點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海爾集團和日本的松下公司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和對比分析;最后對中國企業如何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提出了建議。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

(1)組織行為理論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人”,它著眼的基本點是將人作為管理活動的核心。利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可以有效地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可以充分地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可以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是基礎,組織行為理論與方法是催化劑和助燃劑;二者的合理搭配與波動均衡,可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理論與方法,而且還要懂得組織行為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全員參與、因勢利導、以人為本,是海爾集團運用組織行為理論推動企業管理的集中表現。勞資同權、人力資源核心論、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運用組織行為理論推動企業管理的集中表現。在組織行為理論的應用方面,中日企業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點。從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的總體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業暫時勝中國企業一籌。

(4)在企業管理中、組織行為理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關;應用的效果和效益,與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員工的綜合素質有關;組織行為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與推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存在跨時空的飛躍。

(5)目前,組織行為理論在中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有著廣闊的需求市場。我們應當根據我國企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的實際情況,積極引進西方的組織行為理論,并結合我國有關的儒家文化思想,創新出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動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7篇

關鍵詞:建筑,塔,教堂,意味,形式,風格

 

正文:縱觀中外之建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唯有建筑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與民族和歷史的靈魂共生的。建筑是人類生活創造出來的藝術,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藝術創造。反映著無數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經濟制度。建筑涵蓋了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美術。它以物質材料、科學技術、營造法式,精神性的生命形態,空間意象綜合融匯,以獨特的意味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幽情與遐想。滿足人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對審美與精神的追求與宣泄。

建筑文化主要是由建筑物、建筑與建筑空間意象三者構成的。建筑空間意象就是由建筑實體,建筑空間與在建筑環境中的人及其精神文化所共同構筑的。于是建筑文化具有和人類一樣的雙重性格,即理性的構建和感性的意味。

一、有意味的建筑歷史文化淵源

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大熔爐中,我在傳統宗教建筑文化的縱橫探究和異同對比中,發現佛塔與教堂均具代表性地在中西傳統宗教建筑文化中體現出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一共同特色。立普斯在《空間美學與幾何學、視覺的錯覺》中提到:建筑作為一種大地上的空間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建筑“審美的空間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濡染的空間。它并非先是充滿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濡染的。形式的構成同時也就是力量、生命的形成”。[1]

中國古人未像西方一樣把建筑當成藝術之母,所以中國的建筑是在中國文明萌生并發展中得以擴散的,我們祖先的戀木情結來源于土生土長的中華大地,西方傳統建筑系統是采用壘石制度,木料構架法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理性特點。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儒家、道家與佛家的哲學、論理學、美學與宗教學思想對中國建筑的影響造就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感性特點。結合了感性與理性特點,孕育出我國傳統建筑特質與外來文化的相互滲透的結晶代表——塔;而在西方,與塔同樣作為 “有意味的形式”出現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本文針對二者異同之比較與研究正是對中西傳統宗教建筑文化的“知己知彼,溫故知新”。

在中國,佛塔的出現,是蕓蕓眾生對精神的需要,是人類對佛教禪宗思想與儒道兩家文化融會貫通與運用的物質表現形式,可以說即是《周易》“言以成象,象以盡意”的進一步發揮。《周易》之所謂象即是表達主觀精神認識,又是源于客觀事物。而“意”同樣也是主客觀復合的產物。[2]據史書記載,在兩漢之際之前,中國建筑主要是受儒道兩家學派思想的影響,自佛教于西漢末傳入中土,中國建筑便逐漸受到佛學精神的濡染,從而使中國建筑空間意象的靈魂更深邃。論文大全,風格。

儒家宗師孔子雖以入世的教義教化世人,但其中提倡理想人生,社會道德等宗旨又與功德圓滿是如出一轍的。因而在經歷了從佛學傳入與中國儒道傳統文化三足鼎立到董仲舒對神學的宣揚,三者才被后世逐漸融會調和成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己的學說。論文大全,風格。這是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提煉而成的成功典范。而佛塔作為供奉佛祖舍利,代表涅槃圓果境界的宗教建筑典范,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后吸收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創造出來的韻味獨特,有意味的形式的產物。它凝聚著“人”的情調,有很濃烈的人情味[3]。

二、有意味的佛塔建筑造型與結構

塔是由地宮、塔基、塔身與塔剎四部分組成的。塔身是中國的傳統建筑樓閣的演變,而塔剎則保留了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的外族建筑樣式。根據《后漢書陶謙傳》所述的“浮圖”(佛塔)是“下為重樓,上疊金盤”。重樓是中國原有的多層建筑,是塔的本身,金盤只是上面的塔剎,就是印度的“窣堵坡” [4]

塔剎就是塔的頂,在梵文中稱“田土”即相輪,象征佛國,中國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樣式,同樣以蓮華,覆缽,華蓋,露盤,火焰,華瓶之類作以裝飾,蓮華同蓮花,在我國民族文化中,蓮花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在佛學中,是佛降生的坐床,佛土潔凈之物,意味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成為塔的建筑文化中畫龍點睛之筆。 塔剎通常的造型為尖頂,但與西方中世紀的教堂有別。教堂尖頂往往是以十字架型,有的一座教堂上有眾多尖頂,而佛塔的塔剎則象征佛的空幻與崇高。

塔身以中國閣樓的樣式建造,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中的重樓多有斗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筑平面大多為正方形。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征與魏晉之后木塔的建筑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系。就塔本身的平面造型而言,由正方形向八角形,多邊形演變,方形是以儒學為傳統文化思想之皇權崇拜結合的產物,四邊、八邊形體現佛法中“四相八相”的底蘊;正六邊形象征著“六根清凈”的佛性意味;正十二邊形象征佛說中的“十二因緣”,如嵩岳寺塔。盡管塔的平面造型多為方形,但隨多邊形的演變,也出現了近乎圓形的塔,如唐代泛舟禪師塔則為圓形,具有圓果的象征意義,以“圓”象征事物完美無缺,喚起人人心中佛教情感,具有濃厚的佛性意味。

閣樓式塔以二層或多層為基本造型,樓閣的坡頂屋檐出挑,造型優美壯觀。其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塔檐出挑與檐角反翹。論文大全,風格。正所謂“如鳥斯革”,像翼舒展的屋頂與出檐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其飄逸的裝飾手法意味著羽化登仙,向往極樂世界。后來塔身逐漸變為多層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后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多層結構。我們發現,層數均為奇數,源于《易經》中奇為陽,陽為天的思想。可見,處處反映出“有意味的形式”。

塔基本是用于負重、穩固塔身之建筑功能,卻從佛性意味中發展為金剛不壞的佛國世界的佛教象征意義,故又稱“須彌座”。這一神秘寓意的詞匯來源于佛教經典所言的“世界中央”——須彌山中心的最高佛座,是傳說中居于世界之“中”的妙高山,高聳巨大,從而象征了佛塔整體形象的雄偉壯美。塔基的位置在地宮之上,突現于地面,自遼代始,塔基文化有了巨大的發展,即不僅把塔基看成是一個技術,結構必須存在物質基座,而且發展其精神象征的不凡意義。論文大全,風格。

地宮又被稱為龍宮。龍乃中國民族的圖騰。《易經》中以龍卦為第一卦,即乾卦,對龍十分崇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因此,將地宮稱為“龍宮”可見對佛塔的崇敬。與印度佛塔不同的是,窣堵坡是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神圣場所,中國將其建筑樣式保留作為塔剎,卻將寶貴的舍利埋葬于塔的地下,也就是地宮中,而對佛的信仰與崇敬就不僅僅是用以埋葬高僧遺骸的普通意義的墳了。也有的佛塔內安放著經書、佛像與其他法器。地宮一般以磚石砌成,其平面形制與整座佛塔的平面一致。

綜上所述,塔的設計并非印度傳入,它結合了中國印度兩種文化,塔身完全是中國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剎部分可以看到。按照佛塔的平面布局與立面造型結構,根據和諧形式規律組織創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種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它不同于佛教文學和壁畫作品那樣,向人們描述佛的本生故事,宣言佛法,卻能用特定的建筑文化語言,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內容,文化意緒。

三、有意味的教堂建筑風格

西方國家對圣人遺物的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熱潮,代表宗教意味的教堂應運而生。教堂與中國佛塔同樣反映著人們的感受與領悟,暗示著宗教內容,文化意緒,體現著“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占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與藝術形態。教堂的建筑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

在公元1世紀,人們還只能在私人宅邸內舉行宗教儀式,場地被成為“民古教堂”。后來為了逃避官方搜查,這種儀式被轉移到公共地下的墓窟(用以合葬基督徒),成為早期基督藝術的寶庫,流行于羅馬城區。合法化后,轉移到地上成為羅馬現成建筑模式的長方形公共建筑——巴西里卡。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5]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以象征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如中國佛塔的平面造型同樣有意味。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與特征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并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筑發展是一大貢獻。拜占庭式教堂象征宗教皇權,是政教合一的產物。光線與圓頂的相結合,突出了圓頂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后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此建筑風格與我國傳統建筑中的構架法極為相似,柱與穹頂代表著西方建筑風格典型。

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華麗的哥特式教堂取代了羅馬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哥特式教堂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其建筑特征是直線上升的風格。哥特式教堂是用人類的智慧恭維上帝的智慧。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為了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肯定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提倡人權反對神權。論文大全,風格。在教堂的雕塑與繪畫中體現出更多的人情世俗之美感。巴洛克為17世紀最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在巴洛克建筑中重視雕塑與繪畫藝術的綜合。

教堂建筑文化在宣傳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同時也在表現藝術家虛幻莫測,不平靜的心靈。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對不同性別的人體分析性;中國人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領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藝術地體現或表現出這種領悟或感受,二者均強調其意味性。論文大全,風格。

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別在于兩個地方的文化不同。中國文化重融合,講究并存與一體性,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特色的中國佛塔與西方教堂,這兩種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建筑物不僅在建筑造型上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有意味的形式”。并且都寄托了人的精神與思想,讓人們雅俗共賞。正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我們的建筑應該是大眾化的,為人服務的建筑。

美的建筑,就是生命及其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建筑空間意象具有生命的體現。不論建筑風格與材質,倘若沒有了靈魂與意味,我認為它就只是一個死物,冷冰冰的土木磚石之物而已。所以,我們要找到中西建筑文化的魂魄,民族和歷史文化的精髓。如何將其延續,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在技術與藝術上不斷雄厚才是我們研究中外建筑文化的最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宮室之魂、儒道釋與中國建筑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王振復著。

[2]《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3]《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4]《大拙至美》中國青年出版社,梁思成著。

[5]《外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

第8篇

關鍵詞:儒家文化;數字廣告;傳播途徑

楊善群在《孫子評傳》中提及孔子與朝鮮、日本乃至西方國家的關系;李啟謙、姜林祥主編的《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中論述了孔子思想對國內外的影響;姜林祥的《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分析了孔子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歷程與所產生的影響,資料較翔實,分析到位;崔英辰的《韓國儒學思想研究》被稱為“系統研究韓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扛鼎之作”,不僅對孔子儒學的思想本質有所分析,而且重點對孔子文化在韓國的發展進行詳細論述;韓國儒學者柳承國在《韓國儒學與現代精神》中探究韓國儒學思想形成的淵源、韓國儒學的特性與社會功能及韓國思想的現展等。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便于人們了解儒學的海外傳播狀況;另一方面為當前研究孔子文化怎樣走向世界提供了歷史依據。儒家文化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其對東亞諸國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四川師范大學政教學院的蔡方鹿教授通過考察儒家文化在中、日、韓交流與發展的歷史指出,儒家文化作為東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主導了起源國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對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孔子文化研究在歐洲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翻譯了《史記》,并對《禮記》《周禮》等頗有研究。他曾來華周游齊魯故地,瞻仰了孔孟廟堂,憑吊了太史公陵墓。德國一些學者也對孔子文化研究興趣濃厚,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幾位著名的漢學家衛禮賢、佛爾克、福蘭閣等所研究的中國哲學史都包含孔子思想。1964年,德國出版了施唐格翻譯的《論語》。此外,德國大學選讀課中有《孟子》。英國學者和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比較活躍,牛津大學偏重于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公共課科目為《左傳》《孟子》中的篇章,選修課為《孝經》和唐宋傳奇等,詩詞主要講《詩經》和唐詩。此外,英國還有講授中國文化史等方面的專著,這些著作也涉及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內容。在美國,除了傳教士熱心于翻譯和傳播孔子文化以外,政府和很多學者也對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與傳播中的地位達成了共識,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和儒學的現代價值。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各領域的傳播,是當今國內研究者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審視和思考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一、儒家文化的傳承

儒家“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傳承。中國人一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敬畏和保護自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儒家思想提倡由家庭之愛推及社會之愛、天下之愛直至對世間萬物之愛。貫穿仁的精神的儒家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生機活力,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使人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禮”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該思想在當今中國對外策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其一,通過系統研究數字廣告語言、傳播渠道和傳播策略的創新方式,以儒家文化為源泉,根據歷史變遷打造當前社會所需的廣告風格和特點。其二,以儒家文化為創作背景,為中國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參考,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廣告領域的理論建設,積累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為我國數字廣告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優秀范本,這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儒家文化思想價值導向

在傳播學、廣告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的指導下,以儒家思想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成員養成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積極繼承儒家思想重德行、重社會規范的理念和思想,與時代接軌。通過數字廣告的有力傳播,使民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一心。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應用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開展儒家文化與數字廣告產業的研究,既符合黨和國家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精神的要求,又增強了廣告傳播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其二,儒家文化通過數字廣告的廣泛傳播,拓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培養了人們的人文情懷。其三,中國文化對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應該堅守我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便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價值導向。

三、數字廣告的傳播途徑

數字媒介促使廣告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現象。其一,廣告傳播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如,網絡廣告使用電腦制作,通過互聯網在線傳播的方式各類廣告,向全球范圍輸送圖像和文本。網絡廣告把文字、動畫、視頻等結合在一起,表現形式多樣化,并且功能完備,受眾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評論、進行互動等,極易被具有趣味性的廣告吸引。其二,數字技術促成的互動廣告,可以使目標客戶與生產商實時互動,產生一對一的營銷效果。目前,基于數字技術的手機電影、手機電視、手機動漫、手機音樂等藝術形式十分常見。數字廣告在網絡媒體發展背景下形成了手機廣告、游戲植入式廣告、富媒體廣告、網絡廣告等形式。其中,網絡數字廣告還包含關鍵詞搜索廣告、橫幅廣告、分類廣告、富媒體廣告、贊助式廣告和電子郵件廣告等形式。數字廣告通過應用多媒體制作技術,對文字、圖片進行編排、嵌入,最終形成數字廣告傳播文件,使儒家文化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

四、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我國中央電視臺通過公益廣告宣傳以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等核心思想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使廣告傳播取得了可視性、科學性、有效性的效果。商業數字廣告緊跟時代需求,傳播效果不錯。如,五糧液的數字廣告在中央電視臺播映后,給人們留下了唯美的深刻印象。該廣告選擇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紙扇、竹筏、水車等,再現了釀造五糧液的工藝,傳達了如夢似幻、充滿詩情的廣告畫面。廣告中突出了青山碧水、翠竹林海、青衣飄飄、唯美柔和的古典之美,熒幕上的片片竹葉仿佛透出醇厚的酒香,突出了五糧液的回味悠長,更蘊藏著中華數千年的酒文化。這則數字廣告以人、情、景三者交融的方式體現出儒家文化中的禮讓、和諧精神,更凸顯了釀酒的精湛工藝。日本近年來重視旅游經濟的發展,所拍攝制作的旅游宣傳片中包含了濃郁的日本文化,如相撲、富士山、佛寺、北海道等,拍攝取景極具傳統特色,配以輕快的音樂節奏和編舞,展現日本的旅游資源,以此提升日本的形象,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日本旅游宣傳片中體現出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如中國的碑刻、建筑、園林、民間藝術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很多國家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極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如通過數字化影像傳播,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一些東南亞國家以本國文化為數字廣告的創作根基,進行數字化廣告創作與傳播。我國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國數字廣告傳播者需要仔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從價值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語言符號和法律制度六個方面,深刻而透徹地闡釋文化因素對數字廣告傳播的影響,立足于儒家文化特征,對本土性和國際化進行考量,總結出獨特的中國數字廣告傳播策略,不斷創作出含有儒家文化的數字廣告,并促進其在全世界的傳播,以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丁成際.論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與相通.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劉舒.儒家文化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中國化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徐惠.社會轉型視域中儒家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范曉雪.儒家修身思想與高校文化育人關系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吳南.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山東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史永亮.中國國家形象廣告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廖秉宜.大數據時代數字廣告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戰略.廣告大觀(理論版),2015(4).

第9篇

關鍵詞:自身修為;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A

一、高職語文教育方向總體概括

1.宏觀上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語文作為現代漢語教學的基礎課程,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在高職語文的教學中,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一種繼承和鞏固。如書法的學習就是對傳統文學藝術繼承的最好體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影響下,語文課文的內容也不斷更新,許多課文內容都包含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道德倫理。不僅包含了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核心的學習,也包含了對傳統美德的弘揚和發展。

2.微觀上培養學生基礎漢語應用能力

高職語文課程的開展目的還包括教育學生的會話藝術和獨立寫作等。交流作為一門藝術其過程憑借對語言詞匯的掌握。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偏向詞匯釋義和禮貌用語的掌握,還包括商務禮儀的學習,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準確表述自己思想,說話流暢得體,熟練使用漢語典故的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高職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高職語文教學在寫作上旨在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使用,如報告文體、論文、工作總結等,將語文教學結合社會需求,幫助學生奠定社會工作的基礎,指導學生寫作會話能力的學習。

二、高職語文建設突出學生的自身修為意義

1.語文課程屬性認識意義

語文課程是兼具有“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兩種身份的特殊課程。高職語文建設突出學生的自身修為是對語文課程屬性認識的一種突破,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呆板、苛刻的教學模式。作為通識課程,語文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傳達常識性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和對文學創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身涵養。充分發揮通識課程“有教無類”的特點,注重教學中文學藝術性、情感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發揮。作為專業課程教育,語文教學偏重于高職教育中“就業教育”的特點,將教學的內容深化,囊括了學生職業生涯可能運用的各種實用文體,如科研報告、求職簡歷等。高職語文建設突出

學生自身修為將語文課程的屬性內涵豐富,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群體對語文課程屬性的認識。

2.課改教程下教育需求意義

新課改大綱下高職教育轉向全面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方向,不再只是以技術能力作為學生考核評價的全部。在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突出學生的自身修為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不應以應試和就業為全部目標,更應該注重學生道德文明的建設,還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弘揚現代社會“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語文課程作為中華文明傳播的載體,在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內涵學習和學生道德文明培養的重任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3.社會人才培養意義

高職學生是社會技術型人才的主要來源,對社會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社會人才需求導向影響著高職教育的方向。社會工作一方面注重團體合作制的運用,這需要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夠具有團體精神和合作精神。高職語文課程教育都能夠很好的傳達這些精神的精髓,指引學生融入集體,學會合作分工,培養出學生符合現代社會人才發展需求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對人才的社會觀、價值觀等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職人員能夠具有相應的素質,如服從崗位工作安排的意識和以公司整體利益為工作目標的基本素質。語文教育以其獨特的人文性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其教學內容在這些精神傳達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將高職語文建設突出學生的自身修為是符合社會人才需求的一種改革創新。

4.學生價值觀引導意義

高職語文建設突出學生自身修為在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上還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劇烈變動時期,其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是非觀念的轉變由于受到社會各種非正確價值因素的影響,容易形成錯誤的甚至是低俗的價值觀。現代社會由于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精神需求的落后滋養出一些落后甚至是低俗、惡俗的思想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炫富等。突出自身修為的語文教學能夠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辨別事物的正確與否,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引導學生吸收先進文化思想,摒棄惡俗文化思想觀,在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高職語文建設突出學生自身修為中的幾點建議

1.高職語文教育應該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思想性

《易經》中說道:“剛柔交際,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即文明文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人文性是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一種思考和認識,文化、文明的學習能夠衍生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語文課本中有著大量的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情趣熏陶培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能夠將語文在學生自身修為的培養上的作用最大化。在高職語文教育中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述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是學生個人培養上,主張主動性、非限制性的思考,即以學生個人為單位,對學生的思想認識不加以限制阻礙,而是引導熏陶,給予學生自由、開放的思想空間,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反復的思考中獲得收獲,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二是在教學內容上,將價值標準尺度和人生方向思考結合社會文化遺產,注重熏陶式培養,將中化民族優良傳統融入語文教育中,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第三要通過語文課文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鼓勵學生閱讀大量富有人文主義精神思想的文章名著。

2.結合社會實際,把握時代潮流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對世界的認識從天圓地方到地心說再到日心說,對思想與存在的哲學思考也不斷的在改變。一切思想認識來源于社會生活,各種優秀的人文思想都是來源于生活的積淀。因此,高職語文建設結合社會實際能夠以社會內容為樣板,向學生闡釋正確的是非觀念,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將高職語文教育結合社會實際,能夠將學生對個人素質的思考從抽象化變為生動化,倡導學生吸收主流文化思想內涵,摒棄低俗文化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修養。在結合社會實際的教育上,我們應該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將語文教育結合社會生活,用生動的例子向同學展示思想內涵的魅力,激勵學生注重自身修為素質的養成。二是將語文教育結合國家發展的主流思想,教育學生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銘記“八榮八恥”的現代社會榮辱觀,向往以“強國夢”“強軍夢”等為內容的“中國夢”,并愿意為了這個夢的實現而努力。

結語:在社會勞動力需求轉向技術技能方向的發展趨勢下,高職教育異軍突起,成為現代教育行業的熱門行業。而作為高職教育中人才素質內涵培養的主體課程――語文教育,在響應國家素質教育教學的號召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職語文教育建設應該注重突出學生的自身修為,才能夠將語文教育功效最大化,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吳秀明.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朱清時.從中外著名科學家身上得到的領悟[J].中國高等教育,1999.

第10篇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和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為醫學和醫療提出了相當嚴苛的標準,對于經受過巨大磨難的中醫藥文化,只有拿出過硬的技術和標準,才能證明中醫藥理論、技術完全適應社會要求和標準,這就需要我們中醫藥人,提供實實在在的成熟的醫療技術,來保證人類對健康的不斷追求和提高的技術保障,只有大力開發中醫藥文化創新元素、創新智慧和基礎,才能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的貢獻。

山西省陽泉第二監獄四大隊政工師、二級警督關東恩,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懷著對中醫藥的無限熱愛,在繼承中醫藥文化潛心研究創新中醫藥技術上抵死磨礪終問鼎,獨創了《中醫暴露干燥療法根治燒傷》的技術,來證明中醫藥在治療燒傷的戰場上的成就。

自人類發現和發明用火以來,嚴重燒傷就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災難。燒傷,尤其是大面積燒傷,其破壞程度相當嚴重,它破壞了患者整體內外的恒定,引起極大的內在應激效應,產生物理變化、化學反應,對人體造成極大的破壞。燒傷達全身表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時,就會有生命危險,且死亡率高。

自1985年起,關東恩與中醫藥結緣,師承傳統醫學,用中醫藥文化思想理論熱愛生活和學習各種技術,成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綜合性人才。

暴露干燥療法是以醫療技術恢復燒傷患者原貌的終點作為消滅燒傷的起點,瞬間地起到創造性的高速、高效、無害鏟除燒傷破壞力,免除了燒傷對患者內部環境五臟六腑的外在影響。關東恩主張對極重和特大面積的燒傷患者,使用暴露干燥療法根治燒傷的醫療技術,使用特效藥物瞬間鏟除燒傷破壞力,瞬間封閉住所有燒傷創面,鏟除燒傷傷瘍存在的條件和基礎。采取針對性地選方配伍,激發、激活患者免疫修復潛在的能力,提高藥力形成的效果,防止發生脫水、休克、感染、傷瘍,并進一步發展到創面膿毒癥、血液敗血癥、血管內彌漫性凝血等危險境地,經過一涂一撒一抹進行燒傷傷害治療。

中醫講究中庸和平,通過理論、技術、扶持、扶助人體達到陰陽平衡,以保護人體健康為最高目標。暴露干燥療法根治燒傷,相較于西醫手術治療,更加安全。同時中醫藥物毒副作用小,強力藥物藥力作用于外而提毒不讓入血,不讓入內臟,不動手術即可解除燒傷對皮膚的破壞和對生命的威脅。

中醫暴露干燥療法治療燒傷,用中醫藥文化獨自研制成功“中藥藥品武器,以及中醫各種輔助療法,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這是中醫藥文化、理論、成果、技術實施下的不可分離的整體,是對中醫藥文化的詮釋。

突出的療效和優秀的中醫理論和技術,讓暴露干燥療法燒傷逐漸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了解,并被國內外的學術機構認可,也為關東恩帶來了無數榮譽。例如,第二屆中醫藥發展論壇獲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全國理論創新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07全國中醫藥行業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獎、第二屆柏林國際醫學優秀科技成果發展協作研討會優秀科技學術獎、洛杉磯“世界醫學創新優秀成果展示大會”優秀成果認可獎、泰國曼谷第四屆國際醫藥大會獲金象金獎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傳統中醫藥理論為基礎的暴露干燥療法治療燒傷的能力和醫療效果,搭建了國際醫學治療燒傷的平臺和擂臺,這是經過近30年得出的結論,是用中醫藥文化的創新能力獨創的知識產權。現在所面臨的是如何推廣技術、成果、理論、文化、項目,如何轉化成生產力后去創造中醫藥財富。關東恩從消滅燒傷的戰場上凱旋歸來后,站在十字路口當中,依然執著的堅守著……

第11篇

韓城市位于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1983年10月撤縣設市,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業城市。現在是陜西省計劃單列市,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人口40萬。韓城境內文物古跡豐富,省級(含)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文廟、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魏長城遺址、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后土廟、北營廟黨家村古民居、梁帶村遺址等;其次韓城市還是趙氏孤兒的發生地,有九廊廟、三義墓、以及程莊村等,在全國名列前幾位,有“關中文物最韓城”之說。韓城的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陜西省旅游東環線。

旅游紀念品設計是旅游文化產業的附屬產業 ,應當注重特色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旅游文化消費時尚的研究。對特色旅游文化內涵應其獨特魅力的精準把握和設計能夠提升旅游紀念品的附加值并有效的調動消費者的興趣點,促進旅游文化消費時尚的形成與發展。

旅游紀念品的創新改計和系列化品種開發,從不同的層面把脈分析旅游者在文化消費體驗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根據旅游文化資源不同的類型、性質和內涵,尋找出能夠體現個性化、時尚化并形成多樣性、系列性的故事緣由和情趣節點演繹的載體設計,從而起到傳播文化培養興趣、引導市場實現旅游紀念設計與旅游市場緊密連接互相促進的作用。[姜凌霄 淺談旅游紀念品[期刊論文]-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1(3)]

陜西韓城的旅游業近年來蓬勃發張,而旅游紀念品作為有形的載體記錄下游客對旅游景點的特有體驗,因而深入研究韓城的旅游文化和地域特色.更能有力地推動韓城的旅游業蓬勃發展。

旅游紀念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名片.代表一個城市或者一個景點的特色,同時標記游人的游覽經歷.提醒游人游覽的美好回憶。游覽過程中.游人感受自然風光的秀麗優美、景觀的美輪美奐,身處其中心理感覺放松愉快.即是一種和諧.此時一款體現這種和諧氛圍的紀念品成為旅游體驗的延伸。游覽歸來.紀念品可以作為禮品饋贈友人,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使得人際關系更加融洽。

設計思路――旅游紀念品作為文化收藏品。[孫曉燕 文化性與旅游紀念品設計[期刊論文]-大眾文藝2009(6)]

書簽作為一種別致便攜的收藏工藝品,容易使人聯想起溫馨的文化生活,優雅的讀書場景。而書簽作為禮品饋贈友人,十分具有文化評為。

旅游紀念品的特征:

1.必須具有地域性和與紀念性

地域性是旅游紀念品的精髓所在,是旅游紀念品的精髓所在因此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中需要注意地地域性的體現,地域性的主要體現在采用當地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特征使用在設計上例如當地的民俗故事、當地的材料、工藝等等。

2.必須具有藝術性與文化性

旅游紀念品需要具有美與藝術的特征,要具有感染力,意見成功的旅游紀念品的藝術美必須是照亮、是發現、是創造、是生成的,藝術性也是衡量旅游紀念品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

3.必須具有輕便實用性

旅游者的流動性特征決定了旅游紀念品需要具有輕便實用的特性,輕便性就涉及到該產品的大小,體量小的產品才便于攜帶,而需要體量小及體現和傳承地域文化就成為設計必須考慮的點。[張劍 淺談國內旅游紀念品市場開發與設計[期刊論文]-大眾文藝2010(10)]

針對這些特點能得出以下設計過程。

設計過程為:

第一步.確定圖案。正面選用文廟建筑中的龍吻圖案進行抽象簡化。霸氣古樸的圖案設計,使人在觀賞使用過程中立即能辨識是韓城的文廟建筑。背面選取蓬紋作為裝飾紋.裝飾的同時象怔愛情和美生活順意.也與韓城的豐富文化底蘊相呼應。

第二步.形態選取古書的鎮紙的造型,將書簽分割兩部分.以鎮紙的兩個部分為切割.切割后的書簽分開又單獨成為書簽。書簽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家庭成員可各執一半.作為整個家庭氛圍濃郁的象征。

第三步.書簽可采用不同的材質.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使用不同的材質,可大致分為木材、金屬、塑料和紙質的類型,消費群體可以根絕不同的需求選購不同材質的書簽,也符合整個市場需求。同時也能通過不同材質體現書簽的風格。

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品質蘊涵著旅游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不僅對旅游者與旅游地居民是一種愉快的品質體驗,并且,“可以有效地、準確地幫助旅游者解決旅游生活中的難點或完成某項任務,而且,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環境應當是沒有害處或有益的熏陶。如今,對文脈結構層次與旅游紀念品結合度設計研究即是對區域文化的保護、傳承、演變與創新,具有時代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立足當前旅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文化教育;培訓質量;管理模式;教學方法

影響培訓質量的因素眾多,包括培訓項目的時效性、師資力量的配備、培訓軟硬件設施的支撐及培訓過程的管理等諸多方面。而目前電力企業對培訓質量的控制往往側重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培訓內容也側重于對員工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方面的培訓,而對學員職業道德的培養、員工工作熱情的激發等企業文化的引領和宣貫認識不足。

一、在電力企業培訓中引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以安徽省電力公司安慶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安慶培訓基地”)為例,2010年全年共完成省公司培訓任務64期,培訓2570人次,65200人·天;學員對培訓綜合服務、培訓質量平均滿意率都在95%以上。但冷靜思考后我們發現,質量滿意率是學員對每期培訓班綜合評估后的平均數據,無法掌握學員經過培訓后在工作中崗位適應能力、學習能力是否顯著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訓質量的控制應該注重培訓過程中對學員自身能動性的培養,加強學員對企業優秀文化的認同感,使學員能從主觀上自覺地以公司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進步,從而達到企業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

什么是企業文化?首先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發生、發展、延伸的歷史,以及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信仰、人生觀念和承載著這些的有形的文學、藝術著作、宗教儀軌、建筑等等,無形的(或者用聯合國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風俗、習慣、藝術形式等等。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從創立到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特有的核心價值觀和承載的有形的、無形的文化理念。這個文化不僅由企業內員工共同構成,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員工。

所以,企業文化的教育和培養,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就是培養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從而獲得彼此的認同并形成凝聚力。對于企業的員工來說,就是不僅要讓他們成為“企業的人”,還要使他們成為有企業認同感的人。這對企業和員工都非常重要。

美國行為科學家、人際關系理論的創始人梅奧(George EltonMyao)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了長達九年的著名的霍桑實驗,真正揭開了企業中人的行為研究的序幕。研究結果表明:影響生產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團體接受的融洽感和歸屬感。美國企業正是通過不斷培育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使企業具有一個大多數員工都認可的共同理想和使命,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創新提供了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在電力企業中尤其是這樣,企業安全工作的關鍵就是企業員工的責任心,事故的發生往往不是因為技術要求很高,工作難度很大造成的,恰恰是簡單的工作,出現了低級錯誤,出現了習慣性違章,而這些問題如果員工的責任心強一些完全可以避免。

電力企業培訓部門是大力宣傳、引導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橋頭堡,如何將企業文化融入到培訓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催化劑作用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結合安慶培訓基地在培訓工作中的做法和經驗談一點個人的拙見,供大家商榷。

二、多樣化的實訓教學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實訓教學管理過程中,是采用軍事化管理方式,還是制度化管理方式,或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培訓對象、時間、用法不同,實施的培訓效果也不同。

譬如,對新入職的員工、退伍士兵的培訓,就可以采用軍事化管理方式,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學員的行為,既減少了安全隱患,又使學員自覺地把軍訓中養成的不怕吃苦、嚴于律己的頑強作風帶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之中。安慶培訓基地自2004年開始承擔省公司退伍士兵的崗前培訓工作,一直采用了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實行班主任三次點名制度和請假制度,成立班級臨時黨支部,將學員學習成績、日常行為表現按7∶3進行量化考核,每月一考核并作為優秀學員評定的重要依據,同時報省人力資源部備案。嚴格的管理使學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行為上嚴格規范,保證了培訓高質量的完成。學員在培訓中形成嚴明的紀律、良好的習慣、嚴謹的作風,為更好地適應電力工作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在崗人員的技能培訓可采用制度化與人性化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學員在制度約束下規范操作行為,必須嚴格遵守實訓室的操作規程和安全注意事項,加強學員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學員畢竟年齡和性格比較成熟,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在管理方式上應該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朋友加兄弟的感情與學員溝通、交流,使師生關系和實訓質量達到較好的效果。無論培訓期的長短,我們都在培訓班里挑選兩位班長,一個負責學習,一個負責生活,配合班主任了解并及時解決學員學習、生活包括飲食起居等方面的問題,給學員一種“家”感受,這樣整個培訓過程就會更自然、親切、和諧。

總之,作為培訓機構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應該將自己“教育者”的位置轉為“服務者”的位置,將人文關懷和規范嚴格的管理相結合,在培訓管理上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樣化的“企業文化”教學形式

“企業文化”教學并不是教科書式的照本宣科,培訓過程中可以在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團隊溝通與合作方面開設專題講座。比如安慶培訓基地對2010年新進員工培訓開設了《如何更好更快地適應電力企業》專題講座引領了新員工努力的方向,針對農電培訓師培訓班開設的《培訓師的教學方法與授課技巧》廣泛地激發了學員的興趣,開闊了學員的視野,得到學員一致好評。

其次,還可以開展宣傳企業文化的主題演講,讓學員深層次地理解企業文化。2009年筆者在國家電網技術學院承擔第一期新進員工培訓工作,學院就組織《弘揚國網企業文化,爭做優秀員工》的主題演講。學員們飽含激情的演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學員還是老師,心靈上的震撼和思想認識上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一定會轉化為巨大的動力。

組織學員進行技術交流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員廣泛交流工作經驗,以增進學員的相互了解,加深學員的友誼。記得在一次全省用電檢查員崗位技能培訓班技術交流會上,在談到工作中查處用戶反竊電行為時,一位學員甚至留下了激動的眼淚,全場對他愛崗敬業的精神報以熱烈的掌聲。

無論采用什么教學形式,加強文化思想培訓、傳播公司優秀文化是電力企業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工作時必須重視的環節。

四、優秀的培訓師是宣傳“企業文化”的排頭兵

培訓師是培訓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正如一個大學與另一個大學的區別最終是教師水平的區別,一個培訓機構與另一個培訓機構的區別,最終也是培訓師資教學能力的區別。通常培訓機構都把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提高師資的培訓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誠然,優秀的培訓師首先應該是這個專業領域的專家、精英,并且有豐富的現場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把該領域的專業理論和技能乃至技巧、竅門和前沿技術傳授給學員。學員才會認同你,才愿意與你交流溝通。

優秀的培訓師還要懷著一顆熱愛和敬重培訓事業的心,在傳授學員技能的同時還用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品格感染著學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員以深刻的影響,如果老師不能遵守上課時間,學員就會很懶散;老師備課不充分,學員的學習態度就更不認真。因此培訓師應該有意識地用優良的職業素養和品格影響參加培訓的學員,讓學員獲得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做一個能積極主動地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

除此之外,培訓師在教學上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比如,對喜歡遲到的學員,可以誠懇地講述企業對遲到職工的處罰及由此產生的職業生涯的影響;對缺乏自信、基礎較薄弱的學員,可以諄諄善誘地引導他們將有難度的問題分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學員自覺向上的積極心理,逐漸形成認真負責、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這時候,學員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你、尊重你。

五、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中山市| 五家渠市| 宜州市| 湘潭市| 威海市| 磐石市| 上饶县| 厦门市| 巴里| 康定县| 基隆市| 蚌埠市| 邯郸市| 吴江市| 林周县| 平凉市| 常山县| 正蓝旗| 海口市| 巩义市| 甘泉县| 璧山县| 英吉沙县| 华安县| 永春县| 蒙城县| 拜城县| 安塞县| 虹口区| 双辽市| 上栗县| 图们市| 广汉市| 涿鹿县| 黄石市| 尼玛县| 广宗县| 尉氏县| 土默特右旗|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