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5: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屈原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思美人》由北京青春你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聯合映像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梁振華任總制片人、總編劇,張孝正、丁仰國任導演,馬可、張馨予、喬振宇、易烊千璽等主演,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度優秀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項目。該劇播出后引發關注,首播日(4月28日)CSM媒介研究全國網收視率2.18%、市場份額7.68%;新浪微博#思美人#話題閱讀量19億。
何為“思美人”?梁振華告訴《綜藝報》,此處“美人”蘊含三個意思:“美人”,貌美且品德高潔的人;“美君”,人們珍惜與向往的美好的君主、知音;“美政”,清明、和諧的政治理想。“這三個是屈原一生所求,也是《思美人》力圖還原的。沒有比這三個字更適合做片名。”該劇歷史顧問劉玉堂在開播會上總結,這部劇的名字先后經歷了“端午”“國殤”到“思美人”的變化,美人香草是高尚純潔的象征,是清正廉潔的代表,所謂“思美人”不僅追思屈原的品德、情操、行為,更追思那個百家齊放、群雄逐鹿的年代。
緣起湘情 重塑歷史人物
楚國歷史800年,物產豐厚,盛極一時,一段時間內遠勝秦、齊等鄰國,但一個世紀不到,突然土崩瓦解,跌至極衰――屈原見證、參與了全過程,身體力行推動改革,也獨木難支國家淪喪,最終悲情隕滅。“他的一生都付與君主、國家。在中國人,特別是我們湖南人心里,他就像一個精神圖騰和坐標,感召我們追根溯源。”梁振華表示《思美人》是其創作生涯一個注定要完成的“任務”,它不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份對先人精神的致敬與傳承。
《思美人》項目醞釀近十年,梁振華多次走訪武漢、秭歸、汨羅等地博物館和民俗文化館,搜集大量史料文獻,五年潛心劇本創作。全劇從少年屈原寫起,歷經其青春意氣、初露才華、任職高位、勵精圖治,最后落寞流放、悲情隕滅,呈現了一個詩意飛揚、胸懷天下但也真實細膩、有血有肉鮮活的屈原。
談屈原,逃不開“美君”楚懷王。二人的君臣之誼、知音之交有史可證,貫穿《思美人》劇情始終。“他們兩人從相知相交、互為輔佐,到心生嫌隙、分崩離析,這中間發生了什么?我要通過大篇幅講述,告訴觀眾屈原如何忠君為國、九死不悔。”此外,《思美人》還展現了屈原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戀。“從屈原詩章來看,他的情感世界浪漫飄逸,愛生靈,愛萬物,自然也會愛自己的戀人。”女主角莫愁女,原型是楚國一個傳說人物。劇中,她與屈原不僅是詩歌上的知音,也相伴走過一生。借由愛情的描寫,呈現了一個感情細膩的普通人屈原。
《思美人》人物上百個,梁振華試圖讓每個人物都飽滿、立體,如溫婉端莊的昭碧霞、嫵媚多情的鄭袖、野心勃勃的秦惠文王、足智多謀的張儀以及圣賢孟子、莊子等諸多歷史名人。這些角色不僅豐富了《思美人》的故事內容,更凸顯了本∮脅憒胃械南肪緋逋弧
值得一提的是,《思美人》也為一些人“正名”,比如楚懷王熊槐。在眾多歷史及影視作品中,熊槐多被“妖魔化”,表現為好色、昏庸。梁振華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成王敗寇有失公允。“歷史上,楚懷王被囚咸陽,秦國逼他割地賣國,他誓死不從,保住了晚節。我覺得光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不是一個昏庸無道、賣國求榮的人;其次項羽起兵反秦,打的是楚懷王旗號,應者云集。這也至少說明熊槐在民間口碑不錯。因而,我要描述一個不一樣的楚懷王。”
“讓歷史‘活’起來”
霧籠江水畔,飛瀑流瀉。少年屈原攀扯藤蔓林中穿梭。白衣女子淡雅出塵,頭箍花環,一赤豹一貍貓侍傍身邊――《思美人》第一集以寫意風格描述了屈原、山鬼的初見。看似玄幻虛構,實則有據可查,緣于《九歌?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詩句。劇中類似這樣虛實結合重現《楚辭》的拍攝手法不勝枚舉。
可以說,如何用電視語言生動解讀歷史,一直是每一位歷史劇創作者的難題。梁振華介紹,屈原詩詞中記述了大量虛幻、神話意境,《思美人》全部以夢境處理,并以特效加持。并且,《思美人》每集都用一句屈原的詩歌開篇,詩句意境暗合該集劇情。
虛幻解決了,那客觀歷史呢?“尊重”。梁振華深入考據了戰國時期各國的風俗文化,其中涉及的禮儀、服飾、器物等都力求真實還原。史書記載,歷史上秦國裝飾尚黑,所以《思美人》中秦國宮殿以黑色為主;楚國尚朱,遂楚國皇宮以紅色為主。劇中所有服飾均依照歷史紋式,或錦衣華服,或麻衣素布。梁振華介紹,為彰顯楚宮奢華,劇組特意在象山搭設20000平方米“宮殿”。相反,與皇室奢靡不同,民間畫面則是清新質樸。道具方面,楚辭云“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思美人》也以搭景和特效結合的方式,高度還原了“九層高臺”。
情節方面,該劇呈現了屈子使齊、百家爭鳴、函谷關大戰、懷王赴武關、屈原投江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也以此為基點生發了很多想象枝節。“古裝劇需要讓歷史‘活’起來,為觀眾演繹當時的情境。所以,我的發揮空間在于歷史和歷史之間的空隙地帶。”梁振華說道。
歷史上,秦國攻占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勸告決定赴會,而此時屈原正被流放。梁振華在該歷史節點,加入了屈原不畏險阻回到郢都,勸諫懷王的情節。他解釋,“這是懷王、楚國的生死關頭。誰最心系擔憂?當然是屈原。事實上,懷王此去,兩人這輩子都恐難再見。兩人相知相惜,卻無法逆轉命運的安排,屈子相送楚懷王,這段重頭戲最能凸顯二人君臣、知音情誼。所以我要利用戲劇的張力來豐富它。”《思美人》的故事發展遵照了歷史――楚懷王最終赴會并被困。“屈原是個把國家強盛的重任扛在肩上的人。所以我認為懷王被困后,他不應該坐以待斃。”為使情節更為曲折,梁振華發散想象,讓屈原再次為救楚懷王只身跑到秦國,懇求羋八子幫忙。
同時,為凸顯縱橫捭闔的歷史故事,梁振華在屈原出使齊國橋段加入了“局中局”,將張儀“設計”成為屈原合縱的最大障礙。劇中,張儀為阻撓屈原合縱成功,搶先一步到達齊國,特備厚禮會見齊國丞相田文,請求暗殺屈原。 “這些都沒有歷史記載,但也無人能證明它不能發生。我認為,想象雖大膽但合理。而且不僅鮮活了歷史,更能塑造屈原‘九死不回’、忠貞不渝的飽滿形象。”不過,故事結局還是以史為據,屈原險象環生,最終促成了合縱。
美之大成 傳承文化經典
梁振華認為,《思美人》最難的創作在于如何將歷史文化與現實情懷進行關聯。如果說屈原是《思美人》的精神脈絡與人物載體,那么劇中濃墨重彩的論道、民生、反腐以及變法改革等則是該劇與現實的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而那些奇幻夢境、百轉愛情等,則是與時下年輕人所喜好的表達方式與元素“不謀而合”。
《思美人》起用了大量年輕演員,包括馬可、易烊千璽等90后新生代“偶像”,可以說,偶像劇氣質盡顯。“年輕偶像與經典文化傳承并不沖突。”梁振華透露,《思美人》投資近2億元,演員片酬不到四分之一。“偶像劇是‘外衣’載體,重要的是內容。屈原詩才曠代、心懷天下,正是年輕人值得學習和推崇的偶像。輔以年輕偶像的實力演繹、青春平臺的傳播,我認為會對當下影視劇市場起到一定引領作用,更對年輕人的文化精神有所啟迪。”
早在開播前,《思美人》就多組古風古韻的系列海報,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全面展示角色造型,每張海報上的楚辭也予人深刻印象。例如,少年屈原對應的是《九章?橘頌》中的“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獨白自己的理想展示人格;成年屈原對應的是《楚辭?漁父》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描述的是屈原投江一幕。兩處引用均十分契合屈原的高潔品質和當時的人生境遇。這些充滿深厚歷史文化的海報受到廣大網友和粉絲們的喜愛,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楚辭的熱情。很多人紛紛在網上癯鱟約禾芐闖辭的照片,競相模仿。“我們沒有發起過任何‘水軍式’宣傳。網友這些自發行為純粹是文化的力量使然。”梁振華表示。
詩詞作為我國一大文學特色,無論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思想情感的角度,都值得我們去欣賞。中考也將“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詞”列為考點之一。那么,如何賞析呢?拿到一首古詩詞,除了反復朗讀來體會其中的韻味,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嘗試。
1.明意象。每一個詩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和認識,凝聚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寓情于景,寄情于物是慣用的手法,從而在古詩詞中形成了一些長用的傳統意象。這些意象讓讀者于情景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題的效果。了解這些傳統意象有助于我們領會詩歌的主旨。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我們知道“夕陽”往往比喻年老或表現失落,“云”表現游子漂泊,“蓬草”象征離散。詩中“孤蓬”、“浮云”、“落日”連用,渲染出離別之時的悲涼,朋友孤身遠離,詩人的失落留戀之情躍然紙上。再加上“班馬”一詞,“班馬”意為離群的馬,寫離群之馬嘶鳴實寫離人之凄涼。這些傳統的意象既描繪出了凄美的離別圖,同時也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詩人的惜別之情。
2.摳字眼。詩詞是所有文學作品中語言最凝練的一種文學體裁,將豐富的情感、傳情的景物等濃縮于幾十個字當中,容不得閑言。為了追求新意,古代文人下足了功夫,如眾所周知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賈島的“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一個“綠”字寫活了春色,一個“敲”字道出了夜闌人靜。所以,我們亦可通過摳字眼、挖深意來體味和推敲重要的字詞在語言情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例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新頭。”該詞是李煜自述囚居,書寫離愁的作品。開篇即是“無言”,人在什么情況下是“無言”?“白鳥無言定是愁”,何況人呢?單純的情感容易說明,復雜到極至的情感總是難于說破。這種無言包含千般感受,萬種滋味,因為“愁”,所以不知從何說起,不知怎樣表述,于是只能給我們一個沉默的表情,一個落寂的背影。不僅是“無言”,而且是“獨上西樓”,攝盡凄婉的神情。再是一個“鎖”字。一個“鎖”字,不僅鎖住了清秋,更鎖住了語言,鎖住了心靈,鎖住了一切美好和歡樂。所以,有人評點“‘鎖’字極重,囚徒之意也。”
3.查典故。古人作詩往往用典,“用古事古論暗藏其中,若出諸己”。借古喻今,借古諷今,都是常見的手法。讀這些詩,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難理解詩意,因此查典故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題者往往會在注釋中注明出處,答題是可要留心字面背后的故事。如夏完淳的《別云間》(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是清代少年愛國志士,在這首詩中,他共用了七個典故,首聯中的用典書中已注明,“泉路”一詞也能讀懂,僅作一例加以說明。尾聯“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中“毅魄”指忠魂義魄,取義于屈原的《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陳子龍的《遼東雜詩》亦云:“國殤毅魄今何在?十載招魂竟不知。”作為學生,以視死如歸及誓死不休的實際行動,向老師作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撼人心弦,激人奮起。
4.重修辭。詩詞講究修辭,特別是格律詩,要講究頷聯和頸聯的對仗,此外,為了在詩詞中體現造詣,修辭也猶為重要。互文、比喻夸張、借代、設問等頻繁運用,且往往推陳出新,追求“語不驚死不休”的境界,從而為后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些正是我們賞析的重點內容。如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如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此詞寫盡“惜春”、“惜別”之意。開頭兩句的比喻別出心裁,反意創新。一方面寫出了送行路上的風景,水柔山健,春光旖旎;一方面又滿是作者款款深情。全詩雖明白如話,卻又情意俱在,好一個“眉眼盈盈”。
5.用想象。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借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
詩歌賞析既要通觀全篇,又要著眼詞句,多多嘗試,定能讀出詩韻,品出詩味,如同與詩人執卷細語,共同探尋詩詞天地。
關鍵詞:詩歌欣賞 品味字詞 明意悟情
一、把握詩詞語言的靈活性,再現所繪之“象”
古代詩人為在極短的篇幅里展現所繪之景,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詞能化腐朽為神奇,增加詩歌語言的形象美感。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如形容詞、名詞、動詞等,使意象鮮活生動,增強詩詞的美感。例如,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中的“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滿庭芳》中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等等,以上各句中出現的“暗”“悅”“空”“綠”“紅”“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寫出了意象的動態美,也寫出了形態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既表現了一種動態,又表現了一種狀態,還表現了一種鮮明的色彩。再如,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七)中的“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線”,“糝”字本是名詞,是指米飯粒,在這里用作動詞“拋撒”。詩句的意思是:像米飯粒似的楊花拋撒在路上,像鋪了一層白色的毛氈。可見這些活用的字詞,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流動美,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古詩詞中,詩人惜字如金,但有時卻又把相同的字反復用,即疊詞現象。疊字用來描繪意象,可以使意象更鮮明。如《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李白《秋浦歌》中的:“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中有:“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喬夢符的《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這些詩句都運用了疊詞,不僅寫出了景色的特點,而且創造雙聲迭韻的音樂美,也表達了纏綿不盡的情思。
二、注意詩詞語言的概括性,體會所造之“境”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離開了想象也就無所謂意境。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比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茫茫天地,廣闊寂寥,這披蓑戴笠的又不染世塵的獨釣老翁,冷峭孤寂中又帶著一份倔強,嚴寒肅殺能奈我何。讀到這短短的十個字,眼前便是一幅畫,連天江雪,一片潔白,極目遠眺,蒼山悠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那釣翁獨坐孤舟上,寂寞之中又帶著無比的高潔。運用讀者的想象入情入境,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選擇,將帶有情感的意象巧妙組合,營造如詩如畫的氛圍。例如,黃庭堅的《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上句回憶從前的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多年的相思之情。用“一杯酒”“桃李春風”,就概括出了昔日朋友相會的歡樂情景。又用“十年燈”“江湖夜雨”概括了多年來漂泊他鄉的孤寂與艱辛。其中的“桃李春風”和“江湖夜雨”詩句意境遠超過這8個字的字面意思,耐人尋味。
古詩詞受到格律的限制,要用極儉省的語言表情達意。所以在竟象組合時,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陸游的《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意象就是名詞的連綴,一個個名詞看起來好像是孤立的,但這些“象”是借助了“意”聯系起來的,讀者展開聯想和想象就可以使畫面豐盈起來。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門掩于黃昏”,意思是在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門掩了黃昏”,意思是將黃昏掩于門外。總之讀到的都是閨中的寂寞、失望和惆悵。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只有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讓精神進入暢游的狀態,進入詩境,體悟詩情,參悟其理。
三、關注詩詞中的點睛之詞,把握所抒之“情”
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欣賞詩詞的過程中,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發現那個最能傳情達意的字眼,由字及句及篇地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比如,柳中庸《聽箏》:“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句中“獨”寫出了孑然枯坐、愁對孤燈的形象,“空”表現離人遠行、漂泊無憑的情景;兩個字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抒發了人內心的憂郁和思念。又如,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中:“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句中“老”字運用擬人的手法,融情于境。不僅是洞庭湖被秋風吹老,詩人自己也被無情的時光吹老,寫出了詩人因秋風而生白發的悲秋之感,遲暮之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講究詩中有畫的意境,語言描寫富有色彩感和畫面感。所以欣賞時,要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要襯托的情感:如杜甫的《絕句四首》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錯落有致,有靜景有動景。又如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放眼望去,漫江碧波蕩漾,有白翎的水鳥,掠過江面。兩岸青山草木蒼翠,朵朵鮮花紅艷無比,就像燃燒著火焰,一派江南的旖旎風光。江碧鳥白,碧白相映;山青花紅,青紅競麗。江、山、花、鳥四景,碧綠、潔白、青蔥、火紅、四種顏色,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但這樣的美景中詩人不過是個過客,用樂景反襯下兩句的思鄉之情。
總之,詩歌是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它具有精煉性、跳躍性、抒情性、含蓄性。而鑒賞詩歌,就是要由詩歌的語言入手,由詩人所運用的富有表現力的絕妙字詞入手,進而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有意識地在誦讀和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金開誠文集.
關鍵詞:評價理論;態度;介入;級差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11-016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8
1.引言
評價理論又稱評價系統,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是功能語言學在人際意義范疇下的擴展(李戰子,2002),包括態度、介入和分級。其中,態度包括情感、判定和鑒別,指各種價值,說話人用它們來做判斷,把情緒和情感反應與參加者(participants)和過程(process)聯系起來(胡壯麟等,2009:319);介入包括表明語篇和作者的聲音來源的語言資源,它關注的是言語進行人際或概念意義的協商的方式(胡壯麟等,2009:326);級差系統是指態度的增加和衰減,它通過兩個標度軸線——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發揮作用(Martin & White 2005:136)。本文以評價理論為依據,結合辛棄疾的詞——《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通過與朱純深譯文對比,揭示譯者在古漢語詩詞英譯過程中,對源語篇評價意義的再現手法。
2.評價理論與詩詞英譯研究
由馬丁創立發展的評價理論是對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功能理論假設的發展,是關于人際功能中“人”的部分的理論,主要關注話語中的評價資源,包括態度、介入和分級。目前對評價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媒體新聞報刊報道、演講及政治語篇,近年來也漸有學者將其應用于小說語篇,然而評價理論在詩詞英譯上的研究寥寥無幾。
關于詩歌翻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翻譯美學,如針對許淵沖提出的譯詩要盡量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說,結合具體詩歌翻譯實例進行了具體研究;結合意境論、音形意、語言文化等諸多理論,探討了詩歌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對于相關譯學思想的研究近年來也層出不窮。縱觀以上,鮮有學者從以語篇或說話人表達、協商、自然化特定主體間的關系以及意識形態的語言資源為討論點的評價理論角度對詩詞翻譯過程進行研究。故本文嘗試將詩詞翻譯與評價理論相結合,以Martin的評價理論為分析框架,對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及其英譯文中的相關語言資源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譯者在處理宋詞這一特殊語篇過程中,對源語篇評價意義的再現手法。
3.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及其英譯文中評價資源對比研究
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詞,打破了歷來詠月思鄉、感懷悲歡離合的成規。作者通過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皎潔的圓月象征大宋江山,“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3.1 態度資源對比研究
態度包括情感、判定和鑒別,指各種價值,說話人用它們來做判斷,把情緒和情感反應與參加者(participants)和過程(process)聯系起來(胡壯麟等,2009:319)。
原文: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譯文:You, the lovely Moon, where are you heading, on this lonely journey of yours?
說話人用情感表達來評價事件時,引發了聽眾類似的情緒反應。原詞中“可憐”表明了詞人對月亮的憐愛之情,朱純深通過“lovely”向目的語讀者傳遞了原詞中“可憐”的情感意義。譯者在忠實于源語言的基礎上,適當結合目的語文化,極力達到二者音形意的統一。
原文: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譯文:Why should you make your trip through the ocean?
Without an answer, I am so worried.
原詞采用動詞短語“使人愁”,表現了詞人對月亮途經海底遠走他鄉不知其根由的恍惚憂愁。譯文運用形容詞“worried”,向目的語讀者再現了詞人的擔憂,一并使用副詞“so”對此進行修飾,目的語所表達的情感意義似乎更勝一籌。
原文: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譯文:In case those gigantic whales knock you down, with all your delicate palaces, in their careless dives?
“怕”意指擔心憂慮,原詞的中文翻譯為:只擔心,那長鯨,乘風萬里,橫沖直撞,沖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朱純深使用了“in case”(萬一,如果),暗示了對“those gigantic whales knock you down”的后果堪憂,易于目的語讀者對此產生情感共鳴。
通過對比分析《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及其英譯文詞中的態度資源,筆者發現譯者在古漢語詩詞英譯過程中,對源語篇態度意義的再現主要是采用對等翻譯,基本實現了源語、目的語二者音形意的協調。
3.2 介入資源對比研究
介入的研究起源于巴赫金的對話觀和多聲的思想(胡壯麟等,2009:329),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評價理論框架下的介入系統進行了細化,將其分為緊縮(contract)與擴展(expand)。前者包括棄言(disclaim)、宣言(proclaim);后者則分為引發(entertain)與歸屬(attribute)(Martin & White,2005)。
唐詩宋詞很少平鋪直敘,該特殊語篇需借助修辭手法委婉地抒情達意,使讀者產生共鳴。這類修辭手法中的反問、設問與介入系統中宣言(proclaim)相對應。宣言(proclaim)指語篇中的聲音將命題表現為不可的(證據充分、公認的、可靠的、有效的等),從而壓制或排除了其他的聲音(向平,肖德法,2009),故可通過提出假擬問題,或者說是“修辭性問題”來實現加強語篇作者的情感意義。
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模仿屈原的《天問》,通過對月的一系列問句體現了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并對此作出了大膽猜測,表現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思。
原文: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譯文:You, the lovely Moon, where are you heading, on this lonely journey of yours?
Is there another world, to greet you rising in the East?
原文形式上雖連用兩個問句,從內容上實則采用了自問自答的設問句式:可惜今晚的月亮,欲向何方?是否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也許別有一番天地,那里的人們剛剛看見月亮的身影升起在東方。此處源語中設問句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拉近了詞人與讀者的情感距離。朱純深忠實于原詞,其所用的反問句極佳地渲染了整首詞的深遠意蘊,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積極參與到語篇互動,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原詞詩句所渲染的完美絢麗的自然圖畫,在意境傳遞上畫龍點睛。
3.3 級差資源對比研究
確切地說,級差系統是指態度的增加和衰減,它通過兩個標度軸線——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發揮作用(Martin & White, 2005: 136),二者是調節可分級評價資源的兩種手段。語勢(force)指的是說話人借此把人際印象以及他們的言語的容量分級(提高或降低);而聚焦(focus)指的是說話人借此把其語義類型的焦點變模糊或變清晰(胡壯麟等,2009:319)。語勢上揚或下降的實現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加強和量化。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中,表現量化手法的資源較少,因該詞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故強化資源相對較豐富。
原文: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譯文:You, rootless like a flying mirror, who holds you up in the sky? And who provides for the Goddess, since she refuses to marry again?
修辭手法中比喻的喻體必須與本體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可直接或間接再現本體的某些具體或抽象屬性及其程度高低。原詞的“飛鏡”暗喻了夜空中的皎潔的圓月,“飛鏡無根”暗含了對國運岌岌可危的憂心忡忡,強化了評價意義。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力,朱純深對此進行了改譯,“like”點明了譯句從暗喻轉為明喻。譯句中的“you”在此并不唐突,與明月的直接對話,表現了原詞作者向天問月的豪邁情懷。
原文: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譯文:Why should you make your trip through the ocean?
Without an answer, I am so worried.
“恍惚使人愁”并未出現級差資源,但譯句中的“so”卻精確地為目的語讀者揭示了源語作者的憂思之深,詞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甚至被譯者深層次強化了。
原文: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譯文:In case those gigantic whales knock you down, with all your delicate palaces, in their careless dives?
“萬里”自然不是確指數量,結合整首詞的具體語境,發揮了加強語氣的重要作用,此處詞人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擴大了“鯨”的“長”,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詞人的豪放氣概。限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范圍,譯文舍棄了原文的夸張手法,將“萬里”意譯為“gigantic”,為避免源語強化意義缺失,譯者可通過標志對此加以注明。
綜合以上對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及其英譯文中的級差資源的對比研究,譯者在處理源語的級差資源時,為了使其在目的語讀者中達到最佳影響效果,選用恰當對等目的語,對源語信息加以適當取舍,達到源語與目的語二者音形意的統一。詩詞翻譯過程中,譯者在忠實原文基礎上,對原文進行恰到好處的改譯,不失為一種良好的以“變”維持“不變”的翻譯策略,即對源語的適當改譯是為了忠實地甚至更好地向目的語讀者傳遞源語作者的評價意義。
4.小結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詞篇,全詞仿照屈原的《天問》,全篇以問句呈現,故其中的評價資源豐富,情感表現較為強烈。本文以評價理論為依據,通過對該詞及其譯文的評價資源進行對比研究,揭示了譯者在古漢語詩詞英譯過程中,對源語篇評價意義的再現手法。因篇幅所限,本文選取的研究文本比較單一,希冀其他研究者可以結合更多文本對此進行補充研究。
參考文獻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胡壯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語言美;音樂美;情境美;自然美;意象美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雖然不大,但它是小學生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學習材料。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出現了比較簡單的古詩,如《鋤禾》、《春曉》、《詠鵝》等,選人教材的古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作為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去欣賞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大有好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呢?在此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1.情境教學,幫助學生感悟古詩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是詩人獨創的高度凝練的個性語言,是最富有文學性,它幾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樂無不傾瀉在詩行中。鑒賞詩歌要從品味語言入手,在此基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詩的語言精練傳神。“看”字化靜為動,形象的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疑”字寫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這想象新奇、夸張,但由于學生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對廬山瀑布的印象卻是模糊的,沒有領悟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可以通過觀看廬山瀑布的掛圖,幻燈片或錄像,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時,一種聯想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絕句。此時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想象,展開思維,領略詩人的豪邁氣概,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學生也就可以直觀地認識古詩中的自然美了。
2.培養興趣,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自然美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長身體、學知識的時候,學生從家庭進入學校,與其他外界接觸較少,局限于他們的知識水平與閱歷,對詩詞所描寫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主要靠背誦記憶幫助理解,但教學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詩詞中有關描寫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圖,通過多媒體和教師的悉心講解等手段,培養學生多了解祖國山川氣象萬千的興趣,使學生由衷地熱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配以優美悅耳的樂曲,通過多媒體幫助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洗練簡潔的詩句,領略北國草原的蒼茫景象,意境的雄渾開闊,我們江南的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美妙,學起來也輕松。
3.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
好詩不厭百回讀,教學古詩,貴在多讀,要反復誦讀,誦讀即美讀,就是有感情的讀,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表達出來,古詩講究押韻與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對仗工整,富有音樂美,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學生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導學生確定詩的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音重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朗讀,錄音朗讀,也可以借助配樂朗誦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細細品味詩的音樂美,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4.啟發想象,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中國美學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拓展想象,感悟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唐王維的詩在這方面算是比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聲音而景色,由聽覺而視覺,意境空靈,“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有動,似隨手拈來,不著痕跡,敏銳的感覺獨具匠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拓展想象思維,讓學生感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的美在想象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又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
5.品味體驗,欣賞古詩的意象美
詩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寫景物的,這些景物常常作為寫實的景象以不經意的客觀狀態出現于詩歌中,但它們暗中卻有著濃郁的情味。詩歌中的意象成為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著詩人濃烈的主觀感彩,寄寓著詩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從具體意象中尋出其中的隱性意義。如屈原詩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詩人光輝峻潔的高尚品格;李白詩中的大鵬、明月、黃河、長江、瀑布、險峰,是詩人雄放不羈、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淵明詩中的青松、白云、飛鳥、,寄寓著詩人熱愛自然的高風逸趣。
通過以上的方法進行古詩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自然美、音樂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們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詩歌;知人論世;想象;語法;吟誦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浸潤著詩意和藝術創造力的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奔流著詩的靈感、詩的激情。《詩經》《楚辭》、“建安七子”、唐詩宋詞、新月、九葉、朦朧詩……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詩歌是詩人思想和現實碰撞而閃現的火花,是人生體驗和智慧的結晶,是生活與語言精心釀造而成的美酒,一切文學,究其本質而言無不具有詩的品格。
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的感到,沒有哪一種文體比詩歌的教學效果更令人失望的了,雖能誦讀,但欣賞水平不見提高,學生甚至對詩歌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究其原因,不過有二:一是詩歌語言難以準確理解;二是詩歌意象過于朦朧迷離。難怪古人早就發出“文之難,而詩尤難”的感嘆了。因此,只有實現對詩歌障礙的跨越,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知人論世,跨越時代的障礙
詩歌作為文學作品里的一種,其思想內容必定要打上時代的烙印,任何時代的文字語言都承載著豐富的時代文化信息,詩歌語言也不例外。學生之所以不能準確理解詩歌語言,首先是因為這種語言所承載的一定時期的文化信息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相距已很遙遠。所以,他們首先要遇到來自文化層面的障礙。如唐詩語言就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禪宗文化、隱逸文化、廟堂文化、科舉文化等。如果學生對這些文化十分陌生,就無法較為準確地理解唐詩的語言。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謝公宿處今尚在”“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不講以道家為代表的隱逸文化對李白的影響,學生就無法理解這些語言的深層內涵。再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二句,如果不了解唐代官制,就不知道白居易為何著青衫,不了解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對白居易的影響,就不明白他見到淪落到江州的長安歌女何以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嘆。
此外,詩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創作往往“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感情。如“詩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和精神風貌。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樂府歌行(如《將進酒》《夢游太姥吟留別》等)和絕句(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如中興四大詩人之一陸游,出生第二年就適逢靖康之亂,可以說他是在烽火連天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山河破碎的動蕩時勢使他具有完全不同于李白、王維等人的創作環境,因此他的詩作中的抗敵復國主題就尤為突出,愛國情懷終生不渝,直到臨終前仍在絕筆詩《示兒》中諄諄囑咐兒孫: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再如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年輕時與趙明誠結為伉儷,情趣相投,感情甚篤,共立下“窮避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127年北宋滅亡不久,趙明誠因病而故,詞人孤獨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與丈夫所好之金石書畫等有散失殆盡,她愁腸百結。后來她因戰亂只身輾轉流徙于杭州、越州、金華一代,晚年十分凄苦,從而創作宋詞名作《聲聲慢》,詞中所言愁緒千絲萬縷,若是不了解其所處時代及其身世則定然不能洞悉詞中真意。
在進行古詩詞賞析教學前,帶領學生通過書本、網絡等收集作者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跨越時代差異所帶來的障礙,豐富學生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賞讀作品打開第一扇門。
二、馳騁想象,跨越意象、意境的障礙
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客觀的景物即“象”與主觀的情致即“意”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比如竹、蘭、菊、梅、柳、蟬、荷、月、笛、笙、簫等。
詩歌的意境借助一個個意象來傳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道:“……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氣口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由此可知,意境是由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有機的結合而成的,“意”就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兩者結合,相輔相成,虛實相生。它既包含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蘊涵的發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動的感情。“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可以引發讀者想象和聯想,使人恍若身臨其境的藝術境界。賞析詩歌的過程,也就是進入這一藝術境界的過程。換句話說,只有進入了詩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讀懂了一首詩。例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句詩,六種意向羅列起來,作者將凄清冷靜的深秋景象與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意”與“境”渾然一體,令人回味無窮。
陸機在《文賦》中描述詩歌的想象時說:“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同樣若想拜會作者,實現跨越時空的交談,鑒賞詩歌也離不開想象和聯想,詩歌的集中凝練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詩歌的隔斷跳躍性需要借助想象補充。意象和意境是解讀詩歌必不可少的鑰匙,詩歌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聯想來感受領略詩歌給我們描繪的情景交融而又空靈深遠的藝術境界和氛圍。
三、研讀語法,跨越語言的障礙
語言是詩的外殼,由于詩的語言含蓄、跳躍、意象朦朧,古詩語法又比一般文言語法更自由、更靈活,也更難把握,因而讀詩的最大障礙就是語言的“隔”。試看下面的例句:﹙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2﹚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4﹚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5﹚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如果不了解古詩中活用、倒裝、省略(不完全句)等語法現象,就很難準確理解以上詩句中的意思。如對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理解,對“端居恥圣明”中“恥”的理解,就必須掌握活用現象,即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為了表達的需要,讓一個詞臨時具備別的語法功能。在﹙3﹚﹙4﹚兩句中,顯然又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即在不改變意思的情況下,調整了語言的表達順序。“欲窮千里目”的正常語序應該是“欲目窮千里”;“竹喧歸浣女”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下漁舟”應為“蓮動漁舟下”。不明乎此,這些詩句就很難索解了。在教學中發現,語法障礙中困難最大的是古詩中的省略現象。本來,在散文中也有省略,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然力足以至矣,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就是一個省略句,但這是個別情況。在古詩中,不完全句是經常出現的。例﹙5﹚就是一個典型的省略句。若依散文的語言看,這四句是不完整的,但詩人的意思已完全表達出來了:李白的詩,清新得就像庾信的詩一樣,俊逸得像鮑照的詩一樣。當時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東。杜甫看到了暮云春樹,觸景生情,就引發起對甜蜜友誼的回憶來。古詩往往以最精煉的語言,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馳騁文思,表現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許多結構非壓縮不可。
此外,古詩中的修辭手法,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對偶、通感等都很常見,學生容易領會,然而有些雖不常見但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就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障礙,如互文。這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為了避免詞語的簡單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語,如屈原《涉江》中“忠不必用,賢不必以”;二是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于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字而省略另一個,所謂兩物各具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二者互補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啊!”并非牽牛星只遙遠而不明亮,織女星只明亮而不遙遠。這類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構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它要表達的意思。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首先把詩歌語言轉化為散文語言,并引導學生再現詩歌的形象畫面,在此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整體內容和情感表達后,再通過必要的語法研讀、舉例分析,努力讓學生逐一突破詩歌語言上的多重障礙,感受詩歌語言的自由、靈活,其妙處就不言而喻了。
四、吟誦賞析,創造審美的心靈感應
語文既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是培養情感的學科,語文教育要培養人的素質和情感,這和詩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潤學生心田的正是詩中的真、詩中的善、詩中的美。中國當代詩人韓東說過這樣一句話:“詩歌的美感完全是由個人的生命灌輸給它的,又是由另一具體生命感受的。”每一首值得傳誦的詩歌,它都浸透了詩人的血性與靈性,我們鑒賞詩歌就必須從詩作者這一創作主體層面進行剖析,然后用客體——讀者的心靈去解讀,這兩個層面缺一不可。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憑借詩情的激發,讓學生享受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反復吟誦詩文,能以聲音增強原作的力量,加深對詩歌情韻、意境以及深刻意蘊的領會,誘發通感,產生共鳴。
詩歌的語言是有節奏韻律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明代詩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好的詩:“誦之行云流水,聽之金聲玉振。”意思是說,詩朗誦起來像行云流水一樣流暢;聽起來有如金聲玉振,發出十分美妙的聲音,鏗鏘悅耳。讀出詩歌的韻律美,首先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其次要讀出韻律。在教學詩歌時,不妨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法進行誦讀,可以自由誦讀或是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還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在班級大聲朗讀,更可以開展詩歌誦讀比賽。形式多樣的誦讀不僅充分調動起學生誦讀的熱情讀懂原詩,反復吟誦還能使學生欣賞到其他同學在朗讀中讀出的語言美、節奏美、音韻美,使朗讀者進入詩境,品味其中的意蘊美,深刻領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這樣既能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詩人流露出的那種感情,激起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朗讀,就如同一部優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往往可以憑借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去體會。因為詩歌具有極豐富的情感,通過朗讀學生能初步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當我們深切理解到詩的內容,并被詩人的感情所激動時,就能帶著真情實感去朗讀,這就有助于再現詩中的形象,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所有語體中,詩歌語言是最講究韻律節奏的。詩歌語言具有的結構美、音韻美、意蘊美,沒有其他的語體能夠匹敵。音律的抑揚頓挫,結構的勻稱錯落,意蘊的含蓄雋永,詩歌的語言映入眼簾,一幅圖畫就悄然印入腦海。
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中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歌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詩歌教學是美的教學,它引領著學生走進美的領地,領略詩歌語言美,明悟詩歌語言生發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跨越詩歌的障礙,以詩歌的美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何其芳.關于寫詩和讀詩[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2]宗白華.美從何處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隋慧娟.唐詩宋詞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陳強,張桂玉.古典詩詞鑒賞與訓練[M].北京:中國致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