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險等級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風險評估;定性、半定量;風險事件、概率、后果
Abstract: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put forward a kind of qualitative, semi-quantitativ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The method combines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and current codes,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analogy, the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isk of incident the prob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Risk assessment for design, construction, the owners of all aspects of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ld face losses, and to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 favor of the owners in a more direct, extens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1].
Key words:Risk assessmentQualitativeSemi quantitativeRisk eventProbabilityConsequence
中圖分類號:U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橋梁施工階段安全風險評估方法介紹
根據《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橋梁隧道設計施工有關標準補充規定》及《公路橋梁作業要點手冊》、《概率風險評估》等有關內容、及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建立橋梁工程風險指標體系。
(1)事故發生概率的等級分成五級,見下表1.1-1
表1.1-1 概率等級標準
(2)事故發生后果的等級分成五級
人員傷亡是指在參與施工活動過程中人員所發生的傷亡,依據人員傷亡的類別和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如下表1.1-2:
表1.1-2人員傷亡等級標準
(3)經濟損失等級標準
經濟損失是指風險事故發生后造成工程項目發生的各種費用的總和,包括直接費用和事故處理所需的各種費用,如下表1.1-3所示。
表1.1-3 經濟損失等級標準
(4)、環境影響等級標準
環境影響是指隧道施工對周圍建(構)筑物破壞或損害、環境污染等,根據其影響程度進行分級,如表1.1-4所示。
表1.1-4 環境影響等級標準
(5)風險等級標準
根據事故發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級,將風險等級分為四級:極高、高度、中度和低度。風險等級標準如表1.1-5所示
表1.1-5 風險等級標準
(6)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
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如表1.1-6所示。
表1.1-6 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表
2、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
根據橋梁施工的特點,施工中容易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危險源主要有:支架坍塌、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觸電[2]。
(1)坍塌:因支架設計不科學、不合理,搭設不規范,造成坍塌,對人身或機械造成傷害或損害的。
(2)高處墜落:在搭設支架時或在支架頂安裝模板、鋼筋、澆筑砼時進行的高處作業,可能高處墜落而導致人身傷害的。
(3)物體打擊:高空墜落及水平崩濺物體造成人身安全傷害的。
(4)機械傷害:機械(砼攪拌機、砼運輸車、砼輸送泵、吊車等)運轉工作時,因機械意外故障或違規操作可能造成人身傷害或機械損害的。
(5)觸電:用電設備未做接零或接地保護,保護設備性能失效,移動或照明使用高壓,違規使用和操作電氣設備,對人身造成傷害或損害的[3]。
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結果見下表2.1-1。
表2.1-1 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
根據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的規定,針對不同的風險事件、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擬采取如下技術對策。
3 風險技術對策
(1)人工高空墜落風險事件施工應對措施
1)高處作業前,應系好安全帶,穿好防滑軟底鞋,扎緊袖口,衣著靈便;凡從事2m以上高處作業人員,須定期進行體檢,凡不適合高處作業者,均不得從事高處作業。
2)高處作業前,應檢查作業點行走和站立處的腳手板、臨空處的欄桿或安全網,上、下梯子,確認符合安全規定后,方可進行作業。
3)作業過程中,如遇需搭設腳手板時,應搭設好后再作業。如工作需要臨時拆除已搭好的腳手板或安全網,完工后應及時恢復[4]。
4)處作業所用的料具,應用繩索捆扎牢靠,小型料具應裝在工具袋內吊運,并擺放在牢靠處,以防墜落傷人,嚴禁拋擲。
(2)吊裝墜落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1)起吊重物件時,應確認所起吊物件的實際重量,如不明確時,應經操作者或技術人員計算確定[5]。
2)栓掛吊具時,應按物件的重心,確定栓掛吊具的位置;用兩支點或交叉起吊時,吊鉤處千斤繩、卡環、起重鋼絲繩等,均應符合起重作業安全規定。
3)吊具栓掛應牢靠,吊鉤應封鉤,以防在起吊過程中鋼絲繩滑脫;捆扎有棱角或利口的物件時,鋼絲繩與物件的接觸處,應墊以麻袋、橡膠等物;起吊長、大物件時,應栓溜繩。
(3)起重機具事故風險事件施工應對措施
1)根據起重量和施工安全要求選用千斤頂,使用前應了解其性能和操作方法,經試頂確認良好,方可使用[6]。
2)千斤頂應安放在有足夠承載能力而又穩定的地面或建筑物上。上、下接觸面之間,應墊以木板或麻袋等防滑材料。
3)千斤頂的放置,應對正被頂物件的中心位置,當同時使用二臺以上的千斤頂進行操作時,不得超過允許承載能力的80%,須使各臺千斤頂受力的合力作用線與被頂工作物中心吻合,以防千斤頂負重后發生傾斜。
4)千斤頂安置好后,應將物件稍微頂起,確認無異常時,方可繼續起頂。
(4)風、雨天氣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遇有六級(含六級)以上強風濃霧等惡劣天氣,不得進行露天懸空的攀登從事高處作業。不得已需要進行雨天高處作業時,必須有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7]。
(5)交通堵塞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1)要在跨線孔跨墩頂之間滿布防護網。
2)小型架梁設備在跨線拖拉過程中,小型構件要安裝牢固,避免松動,掉入線路,影響行車安全。
3)龍門吊機走行時,兩側豎架走行應同步,前后誤差不得大于30mm。電纜應有人專門收放,以防壓斷或落入線路,引起事故。
4)原則上架梁經過線路時,要求一次性架設完畢,但確需停止工作時,應拉好纜風繩,安放止輪器,以防被大風吹倒,掉入線路,損壞線路設備,影響行車安全。
參考文獻
[1]孔祥成, 張憲昌, 楊立輝. 施工方案中安全技術措施的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10) :127
[2]于艷偉, 陳朝飛. 人工挖孔樁安全施工措施在生產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 2008,(25) :176-177
[3]隋鵬程,陳寶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丁峰,趙健.風險分析在特大橋型橋梁工程中的應用[J].橋梁建設,2005(3):73-76
[5]吳宗之,高進東,魏利軍,等.危險評價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6]張永清,馮忠居.用層次分析法評價橋梁的安全性[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1,19(3):52-56
地鐵防洪排澇風險識別
風險因素(因子)的識別是風險分析的首要步驟,剖析出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對風險分析工作有決定性的意義[7]。地鐵防洪排澇風險因素確定主要是通過調查、分解、討論、協商、咨詢等方法,找出所有的可能影響因素,并分析和篩除那些影響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簡化工作,然后再討論與研究主要因素之間的關系。在地鐵防澇風險的存在性明確后,需要對風險影響因子進行擬定。初步分析認為,擬定出的影響因子應能夠全面地反映地鐵防澇現狀的所有特征,這些特征不應只體現出防澇本身所關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工程要素,還應該體現出假設澇患發生后對周邊單位、商鋪、交通和人的社會影響性等非工程要素。因此,初步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六大影響因子,構成了地鐵站點防澇風險等級模糊綜合評判理論中的影響因子域U=(u1,u2,…,u6)。
地鐵防洪排澇風險估計
地鐵防澇風險影響的因素確定之后,就需要對各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估計,本文采用定量法進行各因素的風險估計,具體包括兩部分:⑴估計各影響因子對最終防澇等級評定的貢獻,即制定各因子的權系數,這一點是直接面向分析目標的,與站點周邊情況無關,但與站點所處的階段有關;⑵對各因子可能影響程度分等分級,并根據各站點的實際邊界條件對各因子進行評分定級,這一過程是面向各站點的,站點情況差異在此得到體現。
地鐵防洪排澇風險評價
地鐵的防洪排澇風險評價就是在地鐵防洪排澇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把各種防洪排澇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損失幅度及其他因素的風險指標值,綜合成單指標值,以表示地鐵發生洪水風險的可能性及其損失的程度,并與根據該城市的發展水平確定的可接受的風險標準進行比較,進而確定城市的風險等級,由此確定是否采取相應的風險處理措施。本文采用屬性模糊評判模型,對成都地鐵2號線西延線各站點進行防洪風險等級評價。
評價等級的劃分
防澇風險等級評價體系擬將站點的防澇等級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Ⅰ、Ⅱ、Ⅲ、Ⅳ、Ⅴ等,各等級關系如圖2所示。相應地,各影響因子的評分向量也為相對應的5個等級,Ⅰ等為最高風險,Ⅱ等為高風險,Ⅲ等為中等風險,Ⅳ等為低風險,Ⅴ等為最低風險,各因子等級標準如表2所示。
成都地鐵2號線西延線各站點風險等級評定
成都地鐵2號線西延線為四川省2009年開工重大項目,項目建設地點位于成都市金牛區。西延線始于三環路北側的成灌客運站,止于郫縣的犀浦站,并在犀浦站與成灌鐵路換乘,線路長8.8km,共設車站6座,分別為迎賓路站、信息路站、互助站、外語學校站、西區站、紅光停車場站,站點布置及具置如圖3所示。利用上述方法,首先分析成都地鐵2號線西延線各站點的地形、河道、雨水設施、地下水、區域位置等影響站點防澇安全的因素,對照表2給出的影響因子取值,帶入屬性模糊評判模型進行系統評價,得出各站點施工期及運行期風險評價等級,結果如表3所示。從站點防洪排澇風險評價等級計算結果來看,各站點的防澇形勢是比較樂觀的,大部分站點的防澇安全級別介于Ⅲ等與Ⅴ等之間,由于地形、周邊河道條件等的差異,互助站、外國語站的防澇等級為Ⅰ~Ⅱ等,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站點的淹沒風險是較大的。
地鐵站點淹沒水深測算
1地質災害風險分析中GIS技術的應用
1.1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系統中GIS的應用GIS技術以自身智能化的特征構建集成性、專業性、綜合性且可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地學分析模型,改變了傳統完全依靠專家進行分析總結才可解決問題的現狀。特別對形成機理不相同的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中的個體,都可利用GIS技術管理相關信息,并分析地質災害發生與其影響因素在不同空間尺度或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統計關系,以此為依據將災害發生的概率與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評價。以圖1為例,其為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系統工作的主要流程,基于GIS技術下的數字高程分析、屬性管理以及空間分析等對地質災害風險中分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降至最低程度,解決傳統分析方法中的難題[2]。
1.2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系統中GIS的應用區劃模型系統主要指基于GIS技術下能夠評價地質災害危險程度或發育程度的應用系統,是研究地質災害區劃以及政府部門制定減災決策的主要工具,在獲取、儲存與處理空間數據信息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在地質災害區劃方面,GIS基礎下的應用系統主要由許多個體如危險程度的預測或評價、發展趨勢的預測、危險性評價等模型所組成,利用前文所提到的等級概念獲取能夠反映地質災害發生規律的預測結果。以圖2為例,其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流程圖。從中可分析GIS地質災害預測分區的主要利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并對從其中所獲取的相關參數進行分析,具體植入到每個分區模型中,這樣就可將地質災害災情指數計算出來,最后通過GIS形成地質災害等級的分區圖[3]。
1.3地質災害區域評價預測與預警中GIS的應用分析基于GIS技術下的地質災害系統具有監測及預警的功能。在監測信息系統方面,其主要集圖像、管理、應用以及數據管理等四個系統于一體,實現對監測信息的存儲與管理等。在預警系統方面,其以坡體破壞外力如工程累積、雨水影響等為依據,將區域中地質災害的爆發做出分析,這樣便實現區域性的預警預報[4]。如圖3所示為預警系統框架圖。
2以國內滑坡災害風險為例分析
1)分析滑坡災害危險性。根據以往學者研究及近年來國內滑坡災害的發生情況可分析,我國的滑坡災害活動規模、活動頻次等規律決定其歷史危險性,而且在分布特征上主要體現在無活動區、低密度區、中等密度區、高密度區以及特高密度區等五個等級區域。而從滑坡災害影響因素角度,主要受自然屬性如地震烈度等級、降水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斷裂構造等方面影響,同時也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因素。在分析地質災害歷史危險性以及影響因素后,通過GIS空間分析功能可形成評價區劃分布圖,根據其中的信息量可推出滑坡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常見的等級劃分主要體現在低危險性、中等危險性、高危險性以及極高危險性等四個等級。2)從社會經濟易損性角度。由前文可知,對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評價過程中既需考慮到自然屬性,也需分析其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但相比之下,對社會經濟易損性的分析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難,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域與不同時間所產生的變化各不相同。因此實際分析過程中,需將以往滑坡災害對社會經濟活動以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作為基礎,并對區域中人口結構或建筑結構以及社會經濟活動等分布情況與抗災能力綜合考慮,從而形成以區域土地易損性與人口易損性為根據的等級分布圖,具體可將其劃分為低易損性、中等易損性、高易損性以及極高易損性四個等級。3)從滑坡災害風險角度。對滑坡災害風險進行分析時,若從整體上計算滑坡災害風險將無法得出合理的結果,因此需按前文所提及的等級概念對風險進行分級。對滑坡災害風險區劃時可利用以往的數據信息以及現有的GIS技術下產生的數據信息為標準,并通過區域滑坡災害易損性以及危險性的等級,具體劃分為極低風險區、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以及高風險區等四個等級[5]。
3結語
地質災害風險分析過程中GIS技術的應用是未來分析與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的必然手段。實際應用過程中應注意對其原理進行分析,并綜合考慮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及歷史危害性與潛在危害性等。同時還需充分發揮GIS技術在風險分析、風險區劃以及風險監測預警方面的優勢,以此減少地質災害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作者:張云濤周美珍單位: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六大隊
關鍵詞:風電;管理;風險
Abstract: since 2009 July benchmark on-grid wind power pri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asure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ew targets in the wind power development scale, which marks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wind powe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in front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company.
Keywords: wind power; 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認識發現、有效規避和合理轉移公司在獲取項目、加工制造、安裝調試和質保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風險,是風電企業邁向成熟發展的前提。本文通過介紹風電設備制造行業(下簡稱“W公司”)項目風險的識別和應對措施,以對其他同行提供參考。
1、風險準備
中國風電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復雜而激烈的態勢,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有效防范和控制企業的風險尤顯重要。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的環境發生變化,或由于包括企業自身在內的主體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事件的可能性。W公司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潛在問題發作以前就標志它們,這樣就可以在生命周期中可以適時地計劃和啟用風險處理活動。
1.1 風險管理的組成
W公司的風險管理如圖表1所示,包括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兩部分。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優先級定義,風險控制包括風險管理計劃、風險化解和風險監控三部分。
1.2 風險種類
W公司的風險種類通過專家訪談方式根據以往經驗列出各類風險進行分類,形成風險分類基本表,如圖表1。具體到各個項目實施前,由項目經理組織項目相關人員針對該項目存在的風險因素在圖表1的基礎上再次進行識別。
圖表 1風險分類基本表
1.3 定義風險參數
風險參數可用于評估、分類和劃分風險的優先級;W公司將風險參數分為:“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的嚴重性”兩類,見圖表2。
圖表 2 風險參數定義
1.險管理策略
識別出風險后需要進一步制定風險的應對計劃,風險應對就是對項目風險提出正確的處理辦法。風險應對計劃在項目的概念階段、規劃階段就做出;當風險發生時根據情況調整相應的策略方法。
1.5 風險管理角色及職責
風險管理角色包括項目經理,項目組成員和風險審計小組。項目經理對風險管理工作負全部責任。項目組成員作為項目風險分析組的成員,對項目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記錄,并整理成書面材料。風險審計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風險管理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審,確保所開展的風險管理工作符合組織的要求。
2、風險識別
在項目計劃制定階段由項目經理召開由項目組相關人員參加的項目風險管理工作會議。在會議中,項目經理向項目組相關成員介紹項目風險分類方法,并向所有到會人員分發一張項目風險分類表,列出組織建議的風險分類,供風險分析組成員在識別項目風險時使用。會議討論輸出一個初步的項目風險清單,以便將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3、風險分析
W公司主要通過風險核對表法對風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風險分析的依據是“風險識別”出來的“風險清單”。依據“發生可能性”和“影響的嚴重性”計算風險的得分,依據以下公式統計風險得分由高到低排列風險項。
公式:風險得分= 發生可能性等級分 * 影響的嚴重性等級分
4、風險的控制
4.1控制方法
4.1.1風險管理計劃
重點是制定一個計劃,以處理在排位靠前的高風險項。圖表3是W公司風險管理計劃的例子:
圖表 3W公司前十大風險清單
4.1.2風險的化解
風險的化解主要圍繞風險的管理策略展開,包括避免風險、轉移風險和減輕風險等三方面。
避免風險,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利后果很嚴重,又無其他良好策略減輕風險,則采取主動放棄項目或在現階段縮小項目范圍,或者改變項目目標,或者改變項目技術方案。
轉移風險是將項目本身面臨的損失風險轉移給他方承擔或者共同承擔的策略方法,是一種合理合法的市場或商業行為。其目的不是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協議,在風險一旦發生時將損失的一部分轉移到他方或項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這一風險應對策略多用在風險概率小但后果損失大的項目上。
減輕風險是一種積極的應對和處理策略,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降低損失發生的可能性,縮小其后果的不利影響程度。包括風險預防和損失抑制兩個方面。風險預防特指在風險發生前為了消除或減少風險因素和風險發生概率的技術及管理手段、方法,如設備上“備份”的采用,特別在技術設計、質量規劃,安全管理角度注意應用。損失抑制則是指在風險已發生的情況下,采取措施減少風險或事故的損失范圍、影響面、后果程度的處理方法。風險一旦發生,需要這一積極的減輕風險的應對措施。風險預防和損失抑制應綜合考慮,以發揮減輕風險的最大功能。
4.2風險監控
項目從規劃、實施到完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其中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項目風險一般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隨項目進展,項目風險也可能變化。因此在風險分析、制定風險應對策略的基礎之上,還應對實施中、執行中的項目主動跟蹤和實行動態化的風險監控,即全方位的項目風險管理,以及根據現場反饋進行風險管理的相應調整,從而保證風險管理達預期的目標。W公司通過周例會機制循環往復的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監控并不斷的識別新的風險并加入到風險管理清單中進行監控。
4.3風險預警
風險預警管理是指對于項目管理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采取超前或預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監控過程中發現有發生風險的征兆,及時發出預警信號并采取校正行動,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發生。
關鍵字:信用風險管理 客戶信用評級法 貸款風險分類法
現代金融業的競爭與其說是資產規模的競爭,不如說是金融風險管理的競爭。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下,由于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同時信用風險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因此,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管理也有借鑒作用。
我國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經驗分析為主,定量分析和各種財務工具的運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這種局面已經有很大的改進,我國商業銀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戶評價體系――客戶信用評級法和債項評價體系――貸款風險分類法所構成的兩維評級體系。
客戶信用評級法的現狀
從2001年起,我國各商業銀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級分類方法,全面引入國際先進的綜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評級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級評定的計算機系統,使信用等級分類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各商業銀行目前采用的信用等級評定方法基本上是參照1999年由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中對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評定方法。在具體方法上,均采用定量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比重一般占70%以上,定性分析的比重一般不超過30%;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數法,定性分析采用綜合分析判斷法。以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評級方法為例進行說明:其信用評級指標由基本指標、修正指標、評議指標三個層次構成。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財務比率對企業的償債能力、財務效益、資金營運、發展能力等進行評價。評議指標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非定量因素進行分析。
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的現狀
2002年起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一逾兩呆”的期限分類方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國現行的貸款五級分類法以風險為基礎,通過判斷借款人及時足額歸還貸款本息的可能性,把信貸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信貸資產。
貸款風險分類法的核心是對還款可能性的分析,對還款可能性的把握主要是從財務狀況、現金流量、非財務情況和信用支持四個方面,綜合考慮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還款記錄、還款意愿、貸款的擔保、貸款償還的法律責任和銀行的信貸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在具體實施五級分類法的過程中,一些商業銀行設計了貸款風險分類的七大量化因素作為分類標準,分別是:借款人經營及資信情況,借款人財務狀況,項目進展情況及項目能力,宏觀經濟、市場、行業情況,還款保證情況,銀行貸款管理情況,保證償還的法律責任及其他因素。
我國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客戶信用評級法和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的全面推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思路逐漸由定性為主向定量為主轉變,各商業銀行在風險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的顯著下降,尤其是1999年后新增貸款的發放上,2001年中國工商銀行新增貸款不良率僅為0.2%左右。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風險方面的作用。
客戶信用評級法存在的問題
評級指標體系的設置不盡合理 評級指標的選取以及指標權重的確定缺乏客觀依據。我國商業銀行通常根據經驗或專家判斷來選取評級指標和確定指標權重,評級標準具有很大的主觀性,評級指標和權重一旦確定就很少更改,使評級結果難以反映企業真實的風險狀況。不同類型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所不同,使用同一模式的評級標準,顯然存在局限性;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同一因素對其信用狀況的影響可能不同,用固定的權重進行評級也是不合理的。
評級結果缺乏前瞻性。我國商業銀行一般以企業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評級。對于中長期的預測,過去的情況往往與未來趨勢的相關性不大,以過去的財務數據為依據的評級結果不能準確預測企業未來的償債能力。此外,現行的評級方法對企業發展前景重視不夠,給予的權重較低,也使評級結果更多的是反映企業過去或現在的信用狀況。
信用評級沒有與相應的信用風險度量相結合 企業資信狀況的不同和資信狀況的變化對信用風險的影響是通過違約率的不同和變化而被量化的。信用等級發揮作用是通過不同的信用等級對應不同的違約率水平以及信用等級改變會導致違約率變化來實現的,即AAA級的違約率應該低于AA級,AA級的違約率要低于A級,依次類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沒有關于信用等級違約率的測量、統計,信用評級體系沒有與違約率掛鉤,信用評級僅應用于客戶選擇、授信管理等少數領域。
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存在的問題
貸款風險分類標準的設置不盡合理 貸款風險分類標準的人為因素較大。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分類標準很大程度上是信貸人員主觀判斷的結果,而信貸人員在知識、能力、業務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同一貸款不同的分類結果。更為嚴重的是,信貸人員有時甚至根據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則進行評定,人為地操縱分類結果,例如在其收入與清收不良資產聯系的情況下,可疑類和損失類貸款的數量就可能人為地增加。
貸款風險分類標準的順序沒有合理確定。一些商業銀行在執行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時,雖然設定了一些量化因素作為分類標準,如前文所提到的七大量化指標,但這些因素或者被同等對待,或者由信貸人員的喜惡來決定其先后順序,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還款能力是決定按時足額償付最重要的因素,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由于與客戶的關系或客戶提供擔保品等情況而沒有把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尚未建立審慎的貸款呆帳準備金制度 國際通行的貸款風險分類法一般提取三種準備金:普通呆帳準備金、專項準備金和特別準備金。貸款呆帳準備金不僅與貸款規模的大小相聯系,而且與不良貸款的損失程度直接相關。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起審慎的呆帳準備金制度,沒有根據不同風險級別設置呆帳計提系數計提專項準備金,不能真正按實際風險提供風險補償。
貸款風險分類沒有與特定的違約損失率相結合 貸款的風險程度是通過貸款的違約損失率來衡量的,正常類的違約損失率應低于關注類,關注類的違約損失率應低于次級類,依次類推。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分類的結果沒有和特定的違約損失率相聯系,按貸款分類結果實行差別定價以及根據貸款風險分類結果調整下一年度的授信額度等深層次的風險管理無法開展。
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
加入WTO后,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國外同行的激烈競爭,我國商業銀行無論在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技術、方法等都與國外同行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完善客戶信用評級法和貸款風險五級分類,盡快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是我國銀行界面臨的迫切任務。
完善客戶信用評級法的對策
改進信用評級指標體系 科學、合理的評級指標和權重是評級體系發揮應有作用的基本前提。筆者認為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加強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因為充分的現金流量是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根本保證。我國企業從1998年起才開始編制現金流量表,商業銀行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和預測重視不夠,可在現有的財務指標分析基礎上補充現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完善財務分析體系。第二,加大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預期狀況等評級指標的權重,使評級結果更能反映企業未來的資信狀況。第三,定期對評級指標和指標的權重進行考察,根據影響企業信用狀況因素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正。
將違約率引入信用評級法中 違約率的取得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信用評級確定被評對象的違約概率,二是通過違約率模型直接測定違約率。考慮到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前一種方法更可行。各商業銀行可以積累歷史數據,通過對以往評級結果的跟蹤,把違約數量或金額與這一等級的貸款總數量或總金額進行對比,得出這個等級的違約率,建立起違約數據庫,這樣就可以通過同一信用等級的違約率來預測目標企業的違約概率。
改革信用評級法中過于簡單的量化方法 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的信用評級法主要是進行簡單的財務比率分析,風險揭示不足。誠然,要運用Credit Metrics、CreditRisk等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模型,諸多條件還不具備。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運用一些比較簡單的模型,例如阿爾特曼的Z評分模型。Z評分模型選擇了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財務狀況、對貸款質量影響最大的比率,構建了一個線性函數,Z值直接反映客戶違約可能性的大小。Z評分模型所選取的財務比率可以從客戶的財務數據中得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計算出來的Z值較為明確地反映客戶的信用狀況,運用這一模型對完善信用評級方法有一定借鑒作用。
完善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的對策
改進貸款風險分類標準的設置 加強貸款分類標準的量化。對貸款分類標準中可以量化的因素,例如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評價,可以通過調查統計,得出同行業的平均值以及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以此為基礎設定不同級別的標準值,使分類標準更具操作性。對于其他不能直接量化的標準,可以使用加權打分法,根據不同標準對還款可能性的影響確定合理的權重,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設定每一級別的分數。
合理確定貸款風險分類標準的順序 不同因素對客戶償債的影響有所不同,必須根據各項標準對還款可能性影響的大小來確定相應的順序。取得借款人償債能力信息的最佳途徑是分析借款人的財務報表,可將借款人財務狀況評價放在第一位;借款人的正常業務經營收入是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貸款的抵押和擔保都是第二還款來源,可將借款人經營及資信情況評價排在第二位,還款保證情況評價排在第三位;同理,根據其他標準對還款可能性影響的大小來確定其次序。
建立審慎的貸款呆帳準備金制度 貸款分類實質上是對貸款內在損失的估計,而計提呆帳準備金是對貸款內在損失的反映。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根據貸款分類結果,在評估各類貸款內在損失程度基礎上計提專項準備金。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查分析,參考其他國家的計提比例(一般認為,在扣除抵押品價值以后,次級類貸款的準備金至少應計提30%,可疑類至少應計提50%,損失類計提100%),對不同風險級別分別設置呆帳計提比例,使貸款損失準備金可以真正為實際風險提供補償。
把貸款風險分類結果與預期損失率掛鉤 貸款風險分類信息要反映貸款的損失率和清償率,并以之作為銀行制定貸款損失準備金和撥備政策及貸款定價決策的依據。我國商業銀行尚未把貸款分類結果與損失率相聯系,因此各商業銀行必須跟蹤過去的分類結果,對每一級別的貸款損失情況進行統計,把損失金額與這一級別的貸款總金額對比,得出這一級別的貸款損失率。由于貸款風險分類法在2002年才開始全面推行,所以現階段要獲得不可缺少的大規模的樣本,各商業銀行之間必須加強合作。
參考資料:
1.貸款風險分類原理與實務[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4
2.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S],中國人民銀行,2001.12頒布
3.李志輝,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11
4.章彰,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兼論巴塞爾新資本協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
5.中國工商銀行信貸管理手冊[M],2002版
關鍵詞:風險分析 風險評估 機械安全 危險源
中圖分類號: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182-02
1 機械產品的風險分析
機械產品進行安全檢測前,進行風險分析是很重要的環節。危險識別是分析存在的各種危險,包括使用限值(可能的誤用)、時間限值(可能的壽命)、空間限值(安裝、人機界面等);確定危險及危險狀況,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制造、運輸、服役、組裝、安裝、正常使用、退役、拆卸、處理)進行分析,剖析操作人員與產品的關系,判斷可能的誤用。
1.1 機械產品的危險源
確定危險源對進行風險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了解危險源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風險分析。機械產品及其配套設施或系統中的危險源有:(1)電擊傷;(2)機械危險包括能量的意外釋放(動能、勢能、壓力等);(3)過熱或過冷的工作環境;(4)電磁和有害射線的輻射;(5)噪聲強度過高的環境;(6)激光、電焊弧光等輻射;(7)暴露于無防護設施的操作過程;(8)人員意外暴露在危險環境中;(9)跌落(從工作臺、扶梯、塔架等高處跌落);(10)不符合人類工效學的設計而產生的危險;(11)振動;(12)照明;(13)粉塵與油霧;(14)使用的物質與材料(包括各種材料、產品、廢棄物的收集與排放等);(15)火災或爆炸;(16)綜合危險;(17)殘余風險。
其中機械危險分為:纏繞、摩擦或磨損帶來的危險、擠壓、噴射、剪切、穩定性帶來的危險、刺傷或刺穿、吸入或卷入、沖擊、設備形狀帶來的危險等。
1.2 風險分析的基本理論
1.2.1 能量意外釋放理論
該理論認為事故是一種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釋放。該理論用于驗證產品是否有效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釋放,防止人體與過量的能量接觸;是否采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是否有效地限制了能量,防止能量的蓄積;是否在作業過程中實現了緩慢地釋放能量;是否設置了有效的屏蔽來約束人體與能量隔離。
1.2.2 軌跡交叉理論
軌跡交叉理論指人的運動軌跡與物的運動軌跡發生意外交叉――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導致發生事故。該理論用于確認產品采取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在運行過程中盡量減少或避免人與物接觸導致的危險。
1.2.3 系統安全理論
系統安全指應用系統安全管理及系統安全工程原理,識別危險源,使系統在規定的性能、時間和成本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統安全理論是基于控制論中的負反饋概念發展起來的,把人、機械、環境作為一個系統,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反饋和調整,發現事故的致因,揭示預防事故的途徑。
2 風險評估
對每種風險或危險狀況進行估計。通常用表1來進行風險估計和風險指數。
2.1 風險指數
評定風險及確定是否需進一步減小風險:
評定,盡可能地定量風險;
風險指數是傷害的概率和嚴重程度的積,能夠定量分析;
風險指數作為反映風險大小的具體指標,也是目前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的技術指標,因此在評價機械設備安全質量時應用了該指標(見表1)。
風險指數(R)=危險狀態的概率/頻率(P)×傷害嚴重程度(S)。
2.2 風險指數的含義
從表2可以看出,應根據機械的具體特點,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相應等級的措施。
2.3 舉例說明
對動力驅動的車床尾部頂尖,防護罩打開時,要求點動且速度不大于20 mm/s,據表1所示,P應取5,S應取3,據表2所示R為15,屬于較高風險部件。這表明當防護罩打開時,頂尖速度大于20 mm/s,或非點動控制,都可能造成較嚴重的傷害。
對于主軸,防護裝置打開時,不應動作或在點動方式下運動且轉速不大于50 r/min,據表1所示,P應取5,S應取6,據表2所示R為30,屬于高風險部件。
2.4 安全控制電路的等級劃分
在機械設備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機械設備(或其部件)的危險等級。根據歐洲機械安全標準ENISO 13849-1,危險等級分為a,b,c,d,e五個等級,危險等級依次增高,等級e為最高。危險等級的劃分和確定,通常用S代表傷害程度,F代表面臨危險的時間和頻率,P代表避免危險的可能性。
3 減少、消除風險的策略
機械安全標準都是為了消除或減小風險,使機械產品達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1 通過設計采取保護措施
這包括:(1)本質設計措施;(2)通過安全防護裝置采取保護;(3)對遺留或不可避免的危險源通過完善使用信息進行保護。
①本質設計措施(即本質安全)。
對高速運動的部件或類似危險源可以通過降低運動部件速度,或改變運動部件的形狀、材料進行保護。
②安全防護裝置措施。
對不能降低運動速度或材料強度的危險源,在產品上或其周圍設立固定式防護、可移式保護罩、聯鎖保護或其他措施進行保護。
③完善使用信息。
對于無法安裝防護的部位、有可能殘留危U的部位:
首先,在產品上或其配件上施加:警告標志、標記或警告裝置;其次,說明書中描述危險源,提出保護裝置的維護和保養方法。
通過隨機文件向用戶通報遺留風險,告知用戶采取保護措施,如建立或提供:安全工作程序;監督制度;工作許可證系統;附加防護裝置的規定和使用;個人的防護裝置的使用;培訓等。
另外,影響到安全的參數應由專業技術人員或由設計者設定,非專業人員不能進行此類操作,并增加鑰匙或密碼由專業人員管理。
參考文獻
一、指導思想
以完善制度和機制為重點,從源頭遏制腐敗現象發生,推動全系統反腐倡廉建設不斷深入。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權力運行“四能管控網絡”工作,促進權力運行、崗位職責和廉政責任進一步細化,明確廉政風險點,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監督制約措施,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廉政風險防控管理長效機制和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形成覆蓋各部門、各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的廉政風險防控管理體系,力求實現權力運行的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預警,最大限度減少和杜絕不廉潔行為的發生。
三、實施步驟
職務犯罪風險點排查與權力運行“四能管控網絡”構建工作是規范權力運行工作的繼續和深入,實施范圍包括全系統各部門和全體干部,重點是具有行政許可(審批)、稽查執法、檢驗檢測、資源調配等權力的部門及黨員干部。
(一)排查風險
一是梳理崗位職責。在規范權力運行風險點排查工作的基礎上,根據部門職能配置、履職實際和政策調整,結合工作特點,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本部門規范權力運行工作規則、流程情況表和流程圖,進一步梳理各崗位職責和職權,各部門填寫《部門權力登記表》(表1),于2013年3月31日前報局紀檢監察。
二是查找職務犯罪風險點。緊緊圍繞工作中的職責和環節,把風險查找延伸到每一個具體崗位和每個人,細化到權力行使的各個環節,按照“對照崗位職責梳理崗位職權找準廉政風險”的程序,采取自己找、部門查、領導提、群眾幫、集體定的方法,查找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制度機制等方面存在或潛在的廉政風險。尤其針對工作中可能存在自由裁量權的崗位和可能缺乏有效監管制約的重點環節,找準找實,填寫部門和個人職務犯罪點自查登記表(表2和表3),部門職務犯罪點自查登記表于2013年3月31日前報局紀檢監察。
職務犯罪風險點主要指思想道德風險、制度機制風險、崗位職責風險和外部環境風險:思想道德風險主要是指干部職工在政治素質、黨性修養、道德品質和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風險;制度機制風險主要是指部門在規章制度、工作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風險;崗位職責風險主要是指干部職工在崗位履職過程中存在的廉政風險;外部環境風險主要指行政管理對象或其他人員可能對干部職工進行利益誘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響,導致干部職工行為失范甚至犯罪的廉政風險。
三是評估風險等級。在查找職務犯罪風險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風險原因,確定職務犯罪風險點、風險表現情形和涉險崗位人員,并綜合評估單位和個人廉政風險等級。按照職務犯罪風險對應的腐敗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可將風險等級分為三級:
1.A級風險:指發生幾率高的風險,或者由風險引發的腐敗行為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可能觸犯國家法律構成犯罪,必須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
2.B級風險:指發生幾率較高的風險,或者由風險引發的腐敗行為可能造成較為嚴重損害的風險,可能違的紀律要求或行政法律法規,不僅要受到黨紀處分也將可能承擔行政責任的風險。
3.C級風險:指發生幾率較小的風險,或者由風險引發的相關行為,可能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或較小經濟損失,違的一般性紀律要求,也可能造成輕微的行政違法行為,需要進行防范,以防止演化為、瀆職等嚴重違紀和犯罪行為的風險。
四是繪制風險防控流程圖。各部門依據規范權力運行工作流程圖,將每一個流程圖的風險等級和圖中具體工作環節中查找出來存在的或潛在的廉政風險點及相應風險等級進行標繪,形成廉政風險防控工作流程圖,并作必要文字說明。
五是進行排查審核。各部門職務犯罪風險點排查完畢之后,要對本部門職務犯罪風險點排查進行組織審核。
(二)完善機制
一是制定部門防控措施。各部門針對工作職能和崗位風險,從加強對涉險崗位人員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權力、完善流程設計、規范和監督權力運行制度等方面制定本部門風險防控措施,建立防控長效機制,重點在建立日常教育機制、動態監控機制和預警防范機制上下功夫,并填寫《部門職務犯罪風險防控措施登記表》(附表4),于2013年4月15日前報送局紀檢監察。防控措施既要有適合一般情況的對策,又要有針對每個風險崗位的具體辦法,對需要綜合制定的防控措施,可向局職務犯罪風險點排查防控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建議。
二是制定個人防控措施。個人針對崗位風險,按照自我防控的要求,提出個人風險防控具體措施,并上交部門備案。
(三)防控管理
綜合運用教育、制度、監督等多種手段,實施分類防控、分級監督,做好預防、監控和處置等管理工作,動態跟蹤行政許可(審批)、稽查執法、檢驗檢測等各項權力運行工作的全過程,并實施有效監控和積極處置,從而達到全面有效防范的目的。
一是分類防控。以崗位工作人員自我防控為基礎,部門主要負責人承擔風險防控主要責任,加強對職能范圍內可能產生的廉政風險的防控管理。
二是分級監督。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對分管的部門進行監督,對屬于A級風險的部門加強監督,對分管的部門負責人進行監督。各部門負責人對風險崗位進行監督和群眾監督,并落實監督。
三是做好預防。各部門根據工作實際,通過廉政教育、制度管理、辦事公開、權力制衡等各項措施,將防控措施內化為日常工作的具體任務,加強風險提示,注重前期預防。
四是有效監控。各部門落實防控措施,嚴格執行制度,加強風險崗位監督。分析研判情況,發現職權運行和工作履職中出現的職務犯罪風險跡象和問題。
五是及時處置。處理和消除風險,視情況采取措施及時處理,防止問題進一步發展。對違紀違法行為,予以相應追究。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分析產生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消除風險隱患。
(四)總結提高
一是認真總結。各部門認真總結職務犯罪風險點排查與權力運行“四能管控網絡”構建工作,總結歸納工作特點和經驗做法,為構建風險防控長效機制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山洪災害;風險評估;風險區劃;GIS技術;易損性指標
中圖分類號:S15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5485(2015)12-0041-05
1研究背景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暴雨多發的氣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山洪災害發生頻繁。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數據統計,我國山丘區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山溪河流約5萬條,其中70%因受降雨、地形及人類活動影響會發生山洪災害[1]。由于山洪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強、來勢猛、時間短等一系列特點,且其造成的危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影響巨大[2],因此,關于山洪災害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山洪災害的研究已經涉及成因、空間分布特征、災害損失評估、風險評價與制圖等各方面[3-11]。風險評估與管理逐漸也成為國際上倡導和推廣的減災防災有效途徑之一[12]。目前,山洪災情評估工作得到了來自地學工作者、工程專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項目。特別是在山洪風險評估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7-11]。但是,這些評價工作的對象往往是泥石流、滑坡或單純的溪河洪水等單一災種,評價單元基本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缺乏流域系統性、災害種類完整性,評價指標選擇也無可比性[2-6]。其次,目前對大尺度范圍上的山洪災害區劃成果,多為如何防治山洪災害的目的進行的,是一種黑箱模型,未完整給出各山洪溝的危險性、易損性和風險等級水平,因而無法準確判斷不同區域的山洪風險等級。因此,本文將借鑒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對山洪災害的定義,將由降雨在山丘區引發的洪水及由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統一納入研究范圍[1]。以小流域為評價單元,開展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評估研究,以期為四川省山洪災害管理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風險評估的方法,仍借鑒聯合國有關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即風險是危險性與易損性的乘積。其中危險性是災害的自然屬性,易損性則是災害的社會屬性。風險分析在危險性和經濟社會易損性分析的疊加基礎上完成。因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危險性分析、易損性分析以及二者疊加基礎上的風險分析。最后,在風險分析的結果基礎上,采用一定的區劃原則和方法,結合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的一級區劃和二級區劃,對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進行更進一步的三級分區,形成風險區劃圖。由于在進行危險性和易損性分析時,選取的指標較多,各個指標在危險性和易損性大小中的貢獻不同,為定量評價各指標在其中的權重,本研究選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其基本原理為:首先建立山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每一層都有1個或2個評價因素對應上層目標層,根據這些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因素按照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排成3層評價結構體系;然后,根據專家經驗針對某一個指標相對于另一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打分后即建立判別矩陣。根據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結合目前現有數據情況,本研究選取的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和表2。在進行山洪災害危險性和易損性的評價時,為了將不同的指標體系組合后用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對其等級進行劃分,首先根據已有數據的分布區間按照StandardDeviation分類方法,對危險性和易損性水平進行劃分,根據實際需要,共劃分為5個等級,各個等級的指標范圍見表1和表2。
2.2數據來源
四川省山洪歷史災害資料來自四川省山洪災害防治分區項目調查數據。該數據以小流域為單元,其面積界定為<200km2[1]的小流域共計2471條(近50a來發生過山洪災害的小流域)。部分縣域,小流域單元數據是由國家氣象局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提供;四川省內及周邊82個站點年雨量數據來自中國氣象局數據庫;DEM(90m)數據來自SRTM;土地利用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巖性數據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的1∶250萬中國數字地質圖;基礎土壤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1∶100萬中國土壤屬性數據庫。
3山洪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3.1危險性指標體系及評估
根據危險性各評價指標及對各指標數值的綜合統計分析,結合專家的經驗判斷,參與者均為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承擔相應數據資料分析的專家(共3位),各位專家根據經驗判斷各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出危險性各指標的權重值,如表3所示。結合ArcGIS的空間分析計算,將各指標危險性分級圖轉換為柵格格式(見圖1(a)至圖1(e)),結合上表給出的每個指標所確定的綜合權重值,利用ArcGIS的柵格疊加計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災害危險性圖(見圖1(f))。具體計算方法為:山洪災害危險性=0.041×最大24h暴雨極值+0.021×最大24h暴雨極值變差系數+0.207×最大1h暴雨極值+0.105×最大1h時暴雨極值變差系數+0.035×地形坡度+0.04×地形起伏度+0.091×小流域主溝比降+0.19×河網緩沖區+0.071×歷史災害緩沖區。
3.2易損性指標體系及評估危險性
根據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層次分析法計算了四川省山洪災害易損性指標的權重值(見表4)。在ArcGIS中,將各指標分級圖轉換為柵格格式(見圖2(a)至圖2(c)),結合表4給出每個指標所確定的綜合權重值,利用ArcGIS的柵格疊加計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災害易損性成果圖(見圖2(d))。具體計算方法即為山洪災害易損性=0.18×溝道兩側范圍人口數量+0.42×溝道兩側范圍人口密度+0.18×地均GDP+0.12×人均住房數量+0.06×歷史災害死亡人數+0.04×歷史災害沖毀房屋數。
3.3山洪風險評估
根據山洪風險度R等于危險度H乘以易損度V的定義,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疊加功能,可以計算山洪災害的風險度圖。在處理數據時,首先將危險性分級圖和易損性分級圖進行歸一化取值(0~1)見表5,然后進行柵格相乘計算,即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災害的風險圖,其取值范圍為0~1之間。根據山洪災害風險區等級劃分標準進行分級,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分級圖,如圖3所示。
3.4山洪風險區劃
根據山洪災害風險分級結果,結合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的一、二級防治分區范圍,采用基于空間鄰接系數的聚類分析方法,對風險分級結果中的最小單元進行逐級向上合并,根據主導因素與綜合因素相結合、區域單元內部相對一致、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分析等山洪災害區劃原則,劃分出全國山洪災害風險區劃單元。以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等級為基礎進行最小單元聚類,在ArcGIS中疊加全國山洪災害防治二級區劃(四川省境內)成果,同時根據四川省自然條件和山洪災害防治現狀,將四川省境內的西南地區細分為3個三級區(圖4所示Ⅰ-8-3,Ⅰ-8-1,Ⅰ-8-2),原二級區劃中的藏南地區、藏北地區、秦巴山地區由于面積不大,山洪災害現狀和自然條件比較一致,因此不做進一步劃分(如圖4所示的Ⅲ-1,Ⅲ-2和I-4)。因此,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區劃共涉及6個區劃單元,如圖4所示。在完成風險性等級劃分圖和區劃圖以后,以各風險區劃單元為單位,統計各三級區內風險度等級分布特征。表6為四川省各風險區劃單元內風險度等級面積統計,表7為四川省各風險區風險等級比例統計。從表7中可見,四川盆地及周邊為山洪災害中高風險區,為四川省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其它地區山洪災害風險等級較低,在進行山洪災害防治時,應以防治措施為主,同時加強災害監測的預警預報。
4結論
(1)整個四川省的山洪災害風險等級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是山洪災害的高風險值地區,中風險區等級以上的面積占到了整個四川盆地及周邊總面積的近80%,這一區域也是四川省人口、經濟密度最大的區域,因此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其次,秦巴山地區是四川省山洪災害次嚴重地區,中風險區等級以上的面積占到了整個四川省秦巴山地區總面積的18%。其它幾個三級區域山洪災害風險水平不高,大多處于低風險和較低風險水平,山洪災害防治應以防治措施為主,同時加強災害監測的預警預報。(2)由于山洪災害的成因機理十分復雜,特別是溪河洪水及其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成因更為復雜,在進行山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評估時,評價指標體系應在深入研究成因機理的基礎上進行選取,但限于目前研究成果和資料的可獲取性限制,本研究風險評估結果的準確性仍有待驗證。
參考文獻:
[1]長江水利委員會.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2005.(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TheMountainTorrent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NationalPlanningReport[R].Wuhan: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2005.(inChinese))
[2]唐川,師玉娥.城市山洪災害多目標評估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4):13-21.(TANGChuan,SHIYu-e.Multi-O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MountainTorrentDisasterinUrban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6,25(4):13-21.(inChinese)
[3]石凝.閩江流域災害性洪水形成機理分析[J].水文,2001,21(3):30-33.(SHINing.FloodingDisas-terMechanismofMinjiangRiverWatershed[J].Hydrol-ogy,2001,21(3):30-33.(inChinese))
[4]謝洪,陳杰,馬東濤.2002年6月陜西佛坪山洪災害成因及特征[J].災害學,2002,17(4):42-47.(XIEHong,CHENJie,MADong-tao.MountainTorrentDisaster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Foping,ShaanxiProvinceinJune,2002[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2,17(4):42-47.(inChinese))
[5]韋方強,崔鵬,鐘敦倫.泥石流預報分類及其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5):10-15.(WEIFang-qiang,CUIPeng,ZHONGDun-lun.ClassificationofDebrisFlowForecastandItsPresentSta-tusandDevelopmentinReseach[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4,13(5):10-15.(inChinese))
[6]許有鵬,于瑞宏,馬宗偉.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擬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5):638-644.(XUYou-peng,YURui-hong,MAZong-wei.CauseofFloodDisastersandFloodCharacter-isticSimulationAnalysisof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5):638-644.(inChinese))
[7]張春山,李國俊,張業成,等.黃河上游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區域危險性評價[J].地質力學學報,2003,9(2):143-153.(ZHANGChun-shan,LIGuo-jun,ZHANGYe-cheng,etal.Collapse,LandslideandDebrisFlowandGeologicalDisastersRiskAssess-mentofUpstreamoftheYellowRiver[J].JournalofGe-omechanics,2003,9(2):143-153.(inChinese))
[8]趙士鵬.中國山洪災害的整體特征及其危險度區劃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6,5(3):93-99.(ZHAOShi-peng.AnElementaryStudyonWhol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TorrentsDisasterSysteminChinaandItsHazardRegionalization[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1996,5(3):93-99.(inChinese))
[9]鐘敦倫,謝洪,韋方強.長江上游泥石流危險度區劃研究[J].山地研究,1994,2(2):65-70(ZHONGDun-lun,XIEHong,WEIFang-qiang.HazardRegionalizationofDebrisFlowintheUpstreamofYangtzeRiver[J].JournalofMountainResearch,1994,2(2):65-70(inChinese))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用評級 金融債 二級資本債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整體運營態勢良好,商業銀行紛紛通過發行金融債、次級債、二級資本債等方式來改善資產負債結構、補充運營資金和資本。本文將對2013―2014年銀行間市場商業銀行主體信用評級情況進行分析。
銀行間市場受評銀行主體評級概況
截至2014年9月10日,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債券且債券尚在存續期的銀行(以下簡稱發債銀行或受評銀行)共有88家,較上年末增加8家。發債銀行涵蓋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及農村合作銀行等。從2013―2014年1發債銀行主體信用等級分布來看, AA-至AAA級之間銀行數量分布較為均衡,AA+和AAA級銀行數量幾乎占據了近50%,A+級銀行數量則相對較少(見表1)。
表1 銀行間市場發債銀行主體信用等級分布情況(單位:家、%)
項 目 AAA AA+ AA AA- A+ 合 計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銀行數量 26 25 20 18 24 17 23 21 3 6 96 87
占 比 27.08 28.74 20.83 20.69 25.00 19.54 23.96 24.14 3.13 6.90 100 100
注:2014年實際發債銀行為88家,其中有8家為雙評級;2013年實際發債銀行為80家,其中有7家為雙評級。本表把不同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均納入統計。
資料來源:聯合資信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開資料整理
在88家發債銀行中有8家銀行擁有雙評級。其中,評級機構2對于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上海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6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均給出了AAA的主體信用等級;兩家評級機構均給予天津銀行AA+的主體信用等級;而對于重慶三峽銀行,聯合資信評定其主體信用等級為AA-、評級展望為正面,中誠信則給出了主體信用等級為AA-、評級展望為穩定的級別。
商業銀行主體信用等級遷徙情況
2013年和2014年,分別有19家和16家商業銀行主體信用等級(含評級展望)出現調整,分別占期末受評銀行總數的23.75%和18.18%(見表2)。近兩年受評銀行中均沒有出現評級下調的情況。不同的是,2013年涉及級別調整的19家銀行均為主體信用等級上調一個子級;而2014年的情況是,11家銀行主體信用等級上調一個子級,另外5家銀行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正面。其中,A+上調至AA-、AA-上調至AA、AA上調至AA+這三檔級別調整相對較多,而近兩年由AA+上調為AAA的僅有1家(渤海銀行),說明評級機構對于AAA主體級別的給予仍較謹慎。在涉及級別調整的銀行中,有6家銀行的主體級別連續兩年得以上調,分別為吉林銀行、重慶銀行、張家口銀行、重慶三峽銀行、德陽銀行及樂山銀行。
近兩年來涉及級別調整的主要為城市商業銀行。其中,2013年主要是省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等級得到提升,2014年主要是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等級得到提升,而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及農村商業銀行主體級別則相對保持穩定。從相關評級報告反映的內容來看,各家評級機構調整受評銀行主體級別,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受評銀行主營業務保持較快發展,品牌價值、財務實力及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二是堅持穩健的風險管理策略,在宏觀經濟呈現下行壓力的背景下,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基本保持穩定;三是增資的完成使資本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表2 銀行間市場受評銀行主體信用等級(含評級展望)調整情況(單位:家)
級別遷徙情況 2014年 2013年
AA+至AAA 1 3
AA至AA+ 3 8
AA-至AA 3 5
A+至AA- 4 3
評級展望調整 5 -
合 計 16 19
資料來源:聯合資信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開資料整理
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券信用評級情況
2013年7月25日,天津濱海農商行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15億元的減記型二級資本債券,成為全國首只符合二級資本工具合格標準的銀行資本債券。此后1年多的時間內,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二級資本工具已成為商業銀行補充二級資本的常規方式。截至2014年9月10日,共有24家銀行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了二級資本債券,其中包括5家國有商業銀行、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6家城商行及5家農村商業銀行。
從評級結果來看,對于5家國有商業銀行,各評級機構對其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券均給出了與主體信用等級相同的級別;對于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聯合資信和中誠信給出的債項級別均較主體級別下調一個子級,大公對中信銀行二級資本債的評級與其主體級別保持一致,對民生銀行二級資本債的評級則較主體級別下調一個子級,而新世紀對于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和華夏銀行二級資本債給出的級別均與其主體級別保持一致;對于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各家評級機構給出的債項級別均較相應的主體級別下調一個子級。此外,中誠信在對光大銀行2014年的跟蹤評級過程中,將后者次級債券(償付順序與二級資本債相同)信用等級由2013年的AA+調整為AAA,主體信用級別仍維持AAA,這也是2014年唯一一家在保持主體級別不變的基礎上,債項級別被調整的銀行。
二級資本債券是被中國銀監會2012年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所認可的二級資本工具,可以用于補充商業銀行二級資本。二級資本債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償順序在發行人的其他負債之后,在其他一級資本工具之前,除非發行人進入結業、倒閉或清算,投資者不能要求發行人加速償還債券的本金和利息。二級資本債券設有全額減記條款,這使得二級資本債券具有更強的資本屬性和吸收損失的能力,一旦觸發全額減記條款,二級資本債券的投資者將面臨較大的損失。二級資本債券的信用等級應體現出其資本屬性和相應的信用風險。
影響商業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的主要因素
總體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主體信用等級呈現比較明顯的向上遷徙特征,這與商業銀行整體運營態勢良好、綜合財務實力整體提升的趨勢密切相關。銀行業整體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銀行業在國民經濟或地方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必要時獲得政府或股東支持的可能性較大;二是通過持續加強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銀行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三是主營業務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財務狀況持續向好,業務結構的改善推動行業盈利水平得到提高,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定,資本保持充足水平。
此外,在對商業銀行評級過程中,現階段幾個突出的風險點已成為評級機構的關注點:一是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商業銀行前幾年巨量信貸投放對資產質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逐漸顯現,部分地域和行業內的信用風險比較突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將帶來相應的減值準備計提增加,這對商業銀行利潤將形成一定的擠壓。二是非標類投資資產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比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而部分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普遍不足。同時,部分銀行利用同業業務進行高杠桿擴張,使其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面臨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也隨之上升。三是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商業銀行原本享有的保護性利差水平有所收窄,盈利增幅相應有所放緩,未來銀行業盈利增長面臨壓力。四是近兩年金融行業反腐工作的推進,從側面體現出商業銀行在內部管理方面仍存在缺陷,而反腐工作力度的持續加大也將有助于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
未來一段時間,銀行主體級別的遷徙主要取決于其業務經營的穩定性、對各類風險的有效管控、資產質量的穩定性及盈利的持續增長性。
注:
1.對銀行間市場商業銀行評級情況的統計期間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全文同。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綜合評價;區域比較分析
0引言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促進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農業乃至整個農村經濟整個系統生態功能發揮的影響是巨大的,既是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與農村穩定及經濟安全息息相關。因此,農業機械化滋生的生態安全與風險預警越來越受重視,更是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廣大學者等相關人員的關注焦點[1]。當前,圍繞水土資源及農業環境這些系統生態安全與風險預警的相關研究已初見成效,研究方法上涵蓋定性和定量,研究尺度上既有宏觀分析也有針對具體區域進行的微觀具體分析,研究視角上既有發展預測也有當前狀態分析,研究內容也從改善區域水土資源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對策分析延伸到了對水土資源及農業環境生態安全與風險預警評價及生態工程規劃設計等更系統和全面的層面[2-4]。從研究成果來看,當前的研究中心以水土資源和農業環境生態安全評價的成果居多,風險評價與預警的成果較少;結合具體區域進行微觀分析的成果較多,進行區域間差異比較的成果比較匱乏;以城市或將農村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的宏微觀研究居多,關于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評價的成果并不多見。而從當前我國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而言,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引發的生態風險不管是在經濟屬性還是發展階段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對農業機械化獨立分析更為客觀合理。另外,從防范角度來講,農業機械化生態安全也不容忽視。因此,運用已經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針對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評價這片待開發領域進行空間異質性的綜合比較分析十分必要。為了探討各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異質性變化規律,本文首先構建了2015年31個省(市、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接著,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31個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進行了綜合評價,根據風險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了區域比較分析和預警等級劃分;最后,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差異進行了影響因素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相關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警情的實證建議。
1研究設計
1.1設計思路
要對不同區域農業機械化的生態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分析,就必須考慮引發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多項影響指標,而各項指標所起作用不盡相同,因此需要結合統計軟件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模型構建。綜合評價模型構建采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結合2015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可對多項指標提取公共因子,并以公共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采用加權平均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將根據軟件算出的各區域指標對應的公共因子得分代入模型即可得到生態風險綜合指數,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區域特征大小便可由生態風險綜合指數來反映。由于各地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綜合評價指數大小不一,為了便于對各地農業機械化存在的生態風險進行分級預警,采用極值標準化法對風險綜合指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因風險指數為正向指標,指數越大,風險越大,預警級別越高,所以對其進行極值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后的風險指數范圍為0~1之間,數值越靠近1,風險越大,預警級別越高。結合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將風險指數采用等距分組分為巨警、重警、中警、輕警和無警5級[5],具體評級表如表1所示。最后,可根據指標的因子載荷量結合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對指標進行影響程度的主次分析。
1.2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一般表現為農業機械化投入及作業等活動引發的對農業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造成的威脅[6],而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空間異質性則應來自不同區域在風險反映變量隨著空間位置變化時呈現多方面屬性差異的綜合測度。由于各方面屬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且每個反映變量所起的重要性程度并不相同,因此首先需要結合相關理論進行完整的指標體系構建,然后采用科學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測度。當前絕大部分學者構建的生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多采用分解法,即首先從不同的視角將生態系統進行子系統分解,然后對各子系統選用合理的定量指標測度。目前的子系統分解方案主要以“自然-經濟-社會”和“壓力-狀態-響應”兩種框架為主[7];但農業機械化作為一個動態的經濟子系統,其與水土資源及農業環境在經濟屬性和利用特征等各方面均有明顯差異,且當前農業機械化數據庫系統并不完善,因此文章選用的指標體系在基于投入和產出的層面上將其具體表現為“投入-作業狀態-生態效應”這樣一個動態過程。[8]具體的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結果與分析
2.1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比較分析
根據SPSS綜合分析結果(見表2、圖2)結合各風險等級的具體分布來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有2個地區生態風險為巨警等級,所占比重為6.45%;有4個地區生態風險為重警等級,所占比重為12.90%;1個地區為中警等級,所占比重為3.23%;10個地區為輕警等級,所占比重為32.26%;14個地區為無警等級,所占比重為45.16%。雖然從輕警以下的風險等級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機械化面臨的生態風險形勢還比較樂觀,但結合農業發展來看生態風險預警等級較低的地區大部分皆是農業機械化投入較低農業效益不顯著的省市,若加速農業機械化的投入與發展,其生態風險等級勢必會有所提高。其次,東、西、中部地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差異仍然比較顯著。農業機械化面臨較大生態風險的地區以華北地區為主,東北和華東有部分省份;農業機械化面臨較小生態風險的地區以西北、西南和青藏地區為主,華中、華北、華東和華南有少數省份。綜合來看,各區域間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空間異質性與地區農業發展速度呈現正相關關系。
具體而言,我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指數最高的前5名分別是:山東、河南、黑龍江、安徽和河北。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以農業作為主要支柱產業的大省,說明當前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仍然是引發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主要誘因,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帶來的生態風險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歷來一直領先于西部地區,從而使東部和中部在當前面臨比西部更為嚴峻的農業機械化生態威脅,這在各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綜合評價中再次得到了印證。國家對西部地區可以進一步加強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但注意要保障農業機械化生態系統健康的服務功能,而東部和中部地區應在減少農業機械化活動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采取進一步的舉措。海南、福建、重慶、貴州和云南是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預警等級最低的5個地區。從農業發展情況來看,這些地區農業機械化投入在其農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還可進一步加強。從各等級的地區分布比重來看,當前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需要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必須對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較嚴重地區進行風險防治與加強預警;必須處理好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快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之間的矛盾;必須加快機械化條件較劣地區的多項投入,進行與農業生態承載力相匹配的開發與建設,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同時,農業機械化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動態綜合整體,必須促進系統要素的優化配置,盡可能實現“1+1>2”的功效。
2.2不同區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警情和影響因素
結合表1和表2可得到不同地域劃分的預警等級分布。根據地域劃分來看: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最嚴重、預警等級為巨警的區域以華北擁有省(市、區)最多,預警等級為重警的區域以華東居多,東北和華北各有1個省份;風險一般、預警等級為中警的區域以西北地區居多;輕警等級主要分布在華中地區,東北和華北各有2個省份;而西北、西南和青藏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較小,各擁有較多的無警等級。
3結論與討論
首先,選擇了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綜合評價的動態指標體系;接著,結合生態風險綜合評價指數標準化值的分布和前人對我國31個省(市、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預警等級進行了分類與評價;最后,結合因子分析的結果對警情比較嚴重地區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善分析。其研究結論客觀、真實地展現了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空間異質性規律,同時可為降低不同地域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等級的政策制定提出提供有效的實證參考。通過上述實證研究可知:1)根據2015年31個省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指標體系的綜合分析結果,各地農業機械化面臨的生態風險按從大到小的排名依次是:山東、河南、黑龍江、安徽、河北、江蘇、新疆、吉林、湖南、湖北、遼寧、內蒙古、、天津、廣東、江西、四川、上海、寧夏、甘肅、廣西、浙江、青海、山西、北京、陜西、海南、福建、重慶、貴州、云南。2)我國31個省(市、區)的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空間差異比較顯著,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有2個地區生態風險為巨警等級,所占比重為6.45%;有4個地區生態風險為重警等級,所占比重為12.90%;1個地區為中警等級,所占比重為3.23%;10個地區為輕警等級,所占比重為32.26%;14個地區為無警等級,所占比重為45.16%。從地域分布來講,我國青藏、西北、西南地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較小,華北、華東、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形勢較嚴峻。3)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農業機械總動力、聯合收割機數量、農用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小型拖拉機數量、農用排灌電動機數量、農用排灌柴油機機數量、糧食人均占有量、機電排灌面積、除澇面積、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農村居民家庭擁有農業機械原值、農用大型拖拉機數量、人均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受災面積及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
當前,東、西、中部在農業機械化生態風險的空間差異與農業機械化投入及農業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加快使農業生態系統面臨的風險呈現加劇趨勢,經濟發展差距使得區域間社會、環境、人口壓力的差距在不斷膨脹,從而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加劇,生態系統恢復程度日趨減弱。從長遠看,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和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應該是下一步著力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2]張軍以,蘇維詞,張捷.2000-2009年重慶市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及趨勢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4):127-140.
[3]劉亞瓊,黃英.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6,38(12):75-80.
[4]謝正峰.中國“土地生態安全”與“土地生態風險”研究比較[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2,24(5):12-18.
[6]李文華,成升魁,梅旭榮,等.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6,18(1):56-64.
[7]彭建,吳健生,潘雅婧,等.基于PSR模型的區域生態持續性評價概念框架[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7):933-940.
一、 廉政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廉政風險主要表現形式有思想道德風險、制度機制風險、崗位職責風險、人員素質風險四種類型。
(一)思想道德風險
指銀行業從業人員個人因主觀原因和外部環境的不良誘惑而可能產生思想道德問題的風險。主要表現在:放松世界觀改造,理想信念動搖,背離社會主義榮辱觀,等。
(二)制度機制風險
指金融機構因制度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夠可能導致的廉政風險。主要表現在:未能根據改革發展和黨風廉政建設的形勢需要,及時完善和認真執行各項制度,造成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強,工作流程出現漏洞,貫徹落實不到位;部分機制缺乏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約束力和監督力作用不明顯,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規化工作措施。對人、財、物管理等重要事項未能嚴格按照制度辦事,致使權力沒有按要求規范公開運行。
(三)崗位職責風險
指銀行業從業人員個人因不能正確履行崗位職責、不能正確行使權力可能導致的廉政風險。主要表現在:對職責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致使銀行所屬人員或本人發生違紀違法問題;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獨斷專行或軟弱放任;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私利;,失職瀆職,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等。
(四)人員素質風險
指銀行業從業人員個人因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家庭因素影響不正確行使權力可能導致的廉政風險。主要表現在:因文化素質差異,處理問題的能力、觀念、質量和效率不同。
二、廉政風險的主要聚集區
(一)領導干部崗位
主要存在著權力是否過于集中,行使權力是否超越權限;黨內議事規則和決策制度是否落實,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各項黨內監督制度是否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和案件防控責任制是否落實到位;制度機制是否存在漏洞;對分管工作是否履職盡責,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造成權力濫用的風險。
(二)信貸崗位
主要存在著客戶營銷準入、信用等級評定、授信審查、審議審批、貸款發放、貸款資金支付、貸款核銷等各個環節制度是否執行到位;貸前調查是否真實、貸后監管是否走過場;前、后臺相互制約機制是否落實;職能部門和人員履行職責是否到位;票據承兌和貼現業務是否按流程辦理;是否存在履行職責不到位或應行使監督權力而不作為可能導致職權失控的風險。
(三)財會崗位
主要存在著會計流程是否執行到位,是否做到不兼容崗位相分離;坐班主任履行職責是否到位;以及會計記賬、復核、授權相互制衡的內控制度是否執行到位;是否落實同業存放、網銀合作業務監督制度;結算業務是否按要求規范操作;財務報賬制度執行是否嚴格;重要資源分配、大額財務費用支出是否履行審議、審批程序;固定資產購置、管理、使用、處置等制度是否落實到位;印章、重要空白憑證管理制度是否落實到位;是否存在履行職責不到位,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職權失控的風險。
(四)人力資源崗位
組織管理上是否存在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干部管理上是否存在利用職務上便利違反規定為本人或者他人謀求利益;機構人員管理上是否存在違反操作程序及組織人事紀律造成不良影響等情況;薪酬管理、保險統籌、教育培訓、檔案管理上是否存在未嚴格執行國家和總行政策法規制度規定;是否存在履行職責不到位,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職權失控的風險。
三、廉政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途徑
(一)做好廉政風險信息的采集工作
1. 通過受理、舉報、投訴,開展專項檢查、廉政監察、政風行風評議、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反映、案件查處、責任審計、巡視巡查、干部考核、參加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領導干部述職述廉等活動,采取明察暗訪、問卷調查、客戶回訪、員工座談、與當地檢察院、法院、公安、紀委建立工作聯絡機制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廉政風險信息。
2. 堅持把容易滋生腐敗的領導管理層、客戶信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三重一大”等重點部位和環節作為廉政風險信息收集的重點,充分運用電子監察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3. 科學確定風險等級。對查找出的各類廉政風險點,依據廉政風險點的發生頻率、權力行使的重要性和危害程度進行廉政風險評估,按照風險大小,由高到低劃分為A、B、C三個等級。對潛在廉政風險大,發生問題危害重的,劃為A級風險點;對潛在廉政風險較大,發生問題危害較重的,劃為B級風險點;對潛在廉政風險較小,發生問題危害較輕的,劃為C級風險點。逐一登記,歸類匯總,形成《權力廉政風險等級目錄》,并根據形勢變化和權力項目的增減,對廉政風險進行動態管理,及時調險等級。
(二)建立廉政風險信息檔案庫
各級行紀檢監察部門在建立和完善從業人員廉政檔案和崗位廉政風險等級目錄的基礎上,建立廉政風險信息檔案庫。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定期整理、歸類分析,特別要重視對舉報問題的收集和分析,通過剖析案件,全面了解掌握廉政風險信息。建立臺賬,加強信息的整合和分類管理,逐步建立系統內的廉政風險信息系統。加強對信息的動態監控和分析研判,全面查找風險點,通過揭示高風險的領域、崗位和環節,進一步明確風險防控重點。
(三)建立日常風險預警處置機制
1. 前期預防。前期預防是針對風險點提前采取預防性措施。通過繪制風險防范流程圖,制作崗位風險警示牌,制定崗位風險防范措施,立足于預防風險和保護干部,注重事前防范。根據權力等級分別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對C級廉政風險,采取保廉承諾、警示教育、人文關懷、風險提示、廉政談話、函證質詢等多種形式,提高單位和個人的自律和防范意識。對B、A等級廉政風險,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建立和實行重要部門重點崗位干部選用交流、公開承諾、崗位責任、首問首辦負責、限時辦結、考核評議、廉政檔案等制度。通過采取前期預防措施,增強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主動性和監督制約機制的有效性,達到關口前移和預防腐敗行為發生的目的。
2. 中期監控。在前期預防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監測(包括述職述廉、民主測評)、舉報、網絡舉報、行政投訴、電子監察、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政風行風熱線、定期自查和專項檢查、抽查等手段,構建風險監控網絡,避免問題的擴大化、嚴重化。同時,紀檢監察部門對前期預警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對整改措施落實不到位的部門和個人及時督察,并將督察情況及時向同級黨委、紀委通報。
3. 后期處置。針對中期監控發現的問題,視情節輕重,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分別實施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警示提醒、誡勉糾錯和責令整改等措施,及時糾正失誤和偏差,堵塞漏洞,避免廉政風險演化為違紀違法行為。有關單位、部門和個人接到預警后,應在規定時限內對廉政風險成因進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書面告知實施預警的紀檢監察部門。紀檢監察部門對中期預警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對整改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及時督察,并將督察情況及時向同級黨委、紀委和上一級紀檢監察部門通報。對違紀違法行為,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黨紀、政紀追究,需要法律追究的及時移送司法部門。
關鍵詞:承壓類特種設備;系統性風險;網絡知情人數;影響力強度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承壓類特種設備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其在市場上所占比例也在日益增加,這就突出了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性。系統性風險,通常情況下,是指在市場以及機構所組成的系統里,由一個事件,引起的持續損失的可能性,可能會導致系統或者市場發生崩潰,將其擴展到市場監管的范圍,是指因為履行不當以及職能設置問題等而導致系統失靈,甚至會造成監管缺失以及喪失社會公信力等一些列問題,最終有可能帶來全局性風險,影響到整個行業,系統性風險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制度建立、職權分配有關。
1 演進模型之網絡知情人數
1.1 網絡知情人模型的構建
設網絡知情人與時間t(單位:小時)的函數關系為f=f(t),這是一個連續可微的函數。通過對Logistic模型的借鑒,可以得出變化率和知情人數存在著正比的關系,即
式(1)中,r(f)是網絡知情人數的增長率,同時,其也是網絡知情人數f的函數,其最大增長率r0∈[0,1],通常情況下為定值,取決于發生事故的等級;作為知情人數上限的Nmax,是從互聯網每天的基本在線人數得到的,例如騰訊QQ同時在線人數已達到一億人。f0是網絡知情人數的初始值,f0=f(t=0),由輿情監測系統的統計數據得出,一般是指在事故發生后(在十二小時以內)有關信息的閱讀量。
參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可以將各類事件按照一系列的指標分為四級,包括I 級( 一般)、II 級(較大)、III級(重大)以及IV級( 特別重大)。為了能夠很好的表達網絡知情人數,廣東省汕尾市特種設備檢驗所將事故等級和人數最大增長率r0相對應,如下表1所示。
對式(1)解微分方程,得:
從(2)式中可以得到,r0越大,達到Nmax的時間就越短;(3)式告訴我們,r0越大,網絡知情人數的變化率達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時間越短。
1.2 規律的分析
在t0時刻,d2f/dt2=0,那么(t0,Nmax/2)就是網絡知情人數的變化率df/dt曲線的最高峰,即網絡知情人函數曲線f(t)的拐點。當d3f/dt3=0時,方程的根設為t1、t2。拐點t0和t1、t2的關系如下:
t1和t2的關系如下:
對網絡知情人數的變化率求積分,t1和t2時的網絡知情人總數如(6)式和(7)式所示。從(7)式可以看出,事故發展到t2時,網絡知情人總數已經達到上限Nmax的78.9%。
當r0=0.5、Nmax=100,000,000,f0=10000時,網絡知情人數的變化率與網絡知情人數二者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隨時間的變化,網絡知情人數呈指數增長;而網絡知情人數的變化率同樣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在逐漸增長,增長到最大值之后,又隨時間的變化降低逐漸趨近于0,很好的描述了網絡輿論情況的形成、高漲、波動以及淡化4個階段。
從圖一中可以看出,事故發生后,網絡知情人數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展到不同的階段,其中,事件的形成期是[0,t1],事件的擴散期為[t1,t2],事件的淡化期是[t2,+∞],其中,擴散期又可以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擴散前期[t1,t0],一種是擴散后期[t0,t2],前期知情人數呈現指數增長,后期知情人數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下降。
從(5)式中可以得知,時間擴散期的時間間隔與Nmax以及f0均無關,僅僅和知情人數增長率r0有關,其關系對應表如表2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得知,事故等級越高,擴散間隔的時間就越短,一般事件的擴散期間隔為8.78小時,而重大事件的的擴散僅僅只需要2.93小時。這就表明,若想有效控制事態的發展,就必須在事件發生后的12小時以內,采取有效的措施。
2 系統性風險模型
傳統的風險評估由失效可能性以及失效后果兩部分構成,,表達式如下:
其中,R是風險;P是失效可能性;C是失效后果,通常是指失效后帶來的經濟損失或者影響面積。
2.1 建立影響力強度
為了得到承壓類特種設備系統性風險的知情人數,廣東省汕尾市特種設備檢驗所只能根據(2)式進行預測。網絡知情人數達到Nmax的78.9%的時間越少,說明事件的影響力就愈大,定義影響力強度I,則有:
從上述表達式可以看出,影響力強度不僅與r0有關,還與Nmax和f0都有關系,這就說明影響力強度不但可以反映出發生事故的等級,而且還可以反映網絡知情人數的發展與大眾對于事故的關注情況。
2.2 模型的建立
通過引入影響力強度I這個因素,修正失效后果,則承壓類特種設備的系統性風險的表達式如下:
上式表明,系統性風險可以由傳統的風險R和影響力強度I相乘得到。
3 承壓類特種設備系統性風險分析
3.1 分析影響力強度的影響
從(9)式可知,在Nmax一定的情況下,I與r0成正比,同時和f0是正相關關系。f0越大,表明事故發生時,周圍的人越多,事故的U散越快,也就是說事故的影響力越大。
當r0=0.5、Nmax=100,000,000的時候,不同的f0的情況下,其隨時間的變化如圖2所示。
在不同的事故等級以及不同的網絡知情人數的初值f0下,t2和影響力強度I的值如下表所示。
3.2 分析系統性風險等級的結果
系統性風險矩陣圖通過借鑒API的風險矩陣方法,縱坐標為傳統的風險,橫坐標為影響力強度I,并對矩陣進行區域劃分,同時賦予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分為低、中、中高、高四個等級,根據表3的結果,將I同樣也分為四個等級,形成4×4的系統風險矩陣圖。
通常來說,事故后果對社會造成的沖擊力要遠大于事故等級對于系統性風險的影響,也就是說,考慮大眾的風險心理的承受能力,承壓類特種設備系統性風險的等級劃分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知,通過引入影響力強度I的這一因素,使得系統的風險等級有所提高。即使某一事件的傳統風險級別為低,經過修正后,使得其風險等級達到中,在影響力強度較大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中高級別。
結束語:
廣東省汕尾市特種設備檢驗所創設性地引入了影響力強度,并對傳統的風險評估進行修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承壓類特種設備系統風險性模型。影響力強度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增長率r0、知情人數上限Nmax和知情人數初值f0,而且,其不僅可以很好的反映事故等級,還可以反映出大眾對事故的關注情況。當事故等級高,r0大時,社會影響力也會相應的增大,系統風險性也隨之增加。如果事故發生在人群密集的區域內,事故的傳播速度將會大大增加,使得大眾對于事故的關注度較高,系統風險性同樣也會增加。這就很好的詮釋了相同類型的特種設備在不同的場所發生事故所引起的影響不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