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5: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長城和運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巨龍穿行在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是誰創照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銀光閃閃,伸向天邊。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是誰創照了這人間奇跡?
在我們中國,有兩項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其一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而另一個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里程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起點是北京,終點是杭州,途經北京、天津兩市,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個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春秋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父親”夫差在揚州開鑿了大運河的第一段——邗溝;到了隋煬帝楊廣時,完成了它貫穿南北的美夢;到了元朝盛世,便是它最輝煌的時候。它為南北地區的經濟、文化及工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從清末以后,它就逐漸被人遺忘,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水逐漸變黑發臭,成為了一條無人知曉的臭水渠。在這臭水渠里魚蝦再也呆不下去了,河邊的柳樹也挺不直腰板了。從此,京杭大運河孤零零地橫臥在那里,無人問津。
現在,人們又重新回憶起了京杭大運河,回憶起了它那滄桑的歷史,回憶起了它那曾經秀美的臉龐。京杭大運河在人們盡心的整治下,又回到了人民的身邊,成為祖國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它舊貌換新顏,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充滿活力地展示在人們眼前。經歷過這次慘痛的教訓,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大運河的水被保護得那么清澈見底,它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變黑發臭了。
記得三年級時的某一天,我讀完《長城和運河》中運河的片段后,我感到特別的自豪,想著想著就趴在窗臺上,任思緒隨風飛揚。迷迷糊糊,我好像來到了京杭大運河邊。啊,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令我吃驚的美妙景象。河水明凈的京杭大運河,近看猶如一匹美麗的銀緞,緩緩流淌;遠看又宛如一條銀蛇,蜿蜒爬行。一陣微風吹來,運河河面上便泛起朵朵浪花,發出陣陣有節奏的“嘩嘩”聲,好像一首悅耳動聽的樂曲。再望望天空,碧藍如洗,與那清凌凌的河水交相輝映,水天相接,令人神往。河邊的柳樹正在照著鏡子般的水面,梳妝打扮呢!瞧,河面上,一艘艘裝滿工業用品和建筑材料的大船正來來往往地馳騁,一葉葉捕魚的小舟也在緩緩地蕩漾。運河里,一條條小魚悠然自得地穿來游去,嬉戲追逐。這是多么自然有致的美景啊!我一高興,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來,似是從夢境中醒來,馬上回到了現實中。我想:這條象征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大運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我為此感到無比的驕傲。我相信在今天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的情況下,在高科技時代的引領下,京杭大運河會變得更加婀娜多姿,并承載更多的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是我們中國無與倫比的大運河,它在我心中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是屹立在東方的一顆閃亮的明珠。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安徽、河南六省和天津、北京兩市,連接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中國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起過重大作用,被國際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而大運河申遺則是中國迄今為止,涉及部門和牽涉地區最多的申遺工程。
大運河申遺:一場遲到20多年的約會
在全國兩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全國政協舉行的“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集體采訪活動中,首次向在座的中外記者宣布:“大運河已經列入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意味著,在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整整20年后,京杭大運河終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遺產“門檻”的入場證,但競爭還只是剛剛開始。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已經80多歲高齡的羅哲文老先生既是中國“申遺”20年余年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談及大運河為何與中國首批“世界遺產”失之交臂,羅老心中也充滿了遺憾。
據羅哲文介紹,20多年前我國申報長城等第一批世界遺產時,專家們就提出了“大運河申遺”的建議。但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文物是固定的,運河是流動的”;而且大運河一些河段已經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較重、一些河道已經改變,因此大運河不適合申報世界遺產。
當時的另一個顧慮是,大運河的主體是隋煬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驕奢逸之用,大運河申遺會否產生意識上的負面影響。大運河申遺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擱下來……
保護之難:經濟運河與文化運河之爭
河保護與申遺之難,關鍵難在經濟運河與文化運河的紛爭與平衡。
考察中,專家們感到:干涸、污染以及部分文物遺存瀕臨消亡,是大運河保護面臨的三大難題。而如何有效協調其中蘊藏著的經濟利益與文明價值之間的矛盾,是解決這三大難題的關鍵。以解決污染問題為例,“逐水而居”的化工產業是造成部分運河河段污染嚴重的“罪魁禍首”:給運河保護劃定多大的沿線核心區、緩沖區,將意味著不僅新的化工企業不能落戶這一化工產業偏愛的“肥沃土壤”,已有的化工企業也面臨提高污水處理成本甚至撤并關停的命運;短期來看,地方經濟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同樣的道理,對于運河文化遺存不同保護等級的劃分,可能意味著在保護這些遺存的經費投入上,國家或者地方將成為主要的支付者。因此,一些重要的文化遺存在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游移觀望中,逐漸走向消亡。
作為比巴拿馬運河早2245年,比蘇伊士運河早2364年,比“運河之王”土庫曼運河早2443年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的文化深層價值是難以用簡單的經濟標準來衡量的。即便如此,經濟利益與文明價值并非不能兩全,一些先行起來保護運河的地方已經從中受益,經濟運河與文化運河在這里交融綿延,和諧相處。
我和運河共成長
古運河,一條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的河,盡管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洗禮,卻依然是那么閃耀動人。
我從小就生活在在美麗的古城里,聽著這清脆的揚州小調,看著這波光粼粼的運河水長大。小的時候,媽媽總會拉著我的手,在運河邊上散步,微風輕輕地拂過我的臉頰,就像媽媽的手一樣。春天一到,岸邊纖細的柳枝隨風飄蕩,仿佛是春姑娘在跳起動人的舞蹈,偶爾還可以看到三五棵盛開的桃樹,那朵朵開放的桃花開得那么燦爛,就像娃娃的臉,我想她應該也是被這如詩如畫的運河美景陶醉了。
此時此刻,我又怎能相信爸媽所描繪的這條古運河曾經的過去,不過,在我有限的記憶里還是看到了她的變化,經過了幾年的精心整治,古運河確實越變越美了。從渡江橋或是徐凝門橋上望過去,依舊是翠綠的楊柳,粉紅的桃花,吹到臉上依舊還是那徐徐的春風,可這次,我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了,古運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邊栽種著五顏六色的花,紅的,黃的,粉的,把古運河裝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楊柳樹,仿佛是少女烏黑秀麗的長發。我不由得贊嘆:“啊!多美的古運河,多美的運河景色”。
一句“到北京看長城,到揚州看運河”,如今揚州古運河,已經名揚海內外。9月26日,第3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又將在這里召開,許多中外嘉賓齊聚揚州,更多的客人將會認識這美麗精致的古運河,揚州的美名將會四海傳揚。
還像小時候那樣,漫步在運河邊,沉醉于這美好的氛圍里,綿綿細雨,依依楊柳,似乎注定我與這條運河有不解之緣,今后無論我走到哪里夢里忘不了的還是她。我驕傲,因為我生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我自豪,我的家鄉有一條如詩如畫的古運河。我愛我的家鄉,深愛著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更加深愛著這哺育了世世代代揚州兒女的母親河——一條有著2000多年歷史卻依然散發出勃勃生機的古運河。
【誤區一】“讀詩如讀文”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一首意境優美的現代詩,一位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美美地讀讀這首詩。
師:這首詩寫得真美,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這首詩是號召我們去植樹,哪些詞語說明少先隊員的心情很高興?
生: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
生:歡聲笑語。
師:讓我們讀出歡快的語氣。(生讀)
(評析:從以上教學片段不難看出,這位教師是重視朗讀的,但她將現代詩教學與一般課文教學等同起來了,完全沒有顧及現代詩凝練而又富有音樂性的語言,指導學生朗讀時忽略了詩歌的特點,這就是教學中常見的“讀詩如讀文”誤區。)
【對策】要走出誤區,我們還得從區別現代詩與一般課文開始,可引導學生讀出詩句的停頓和節奏,逐步學習表達詩歌的節奏美及自己內心的情感。
出示:迎著和煦的春風,邁開輕快的腳步,親愛的少先隊員們,走,我們一起去植樹!
師:請同學們美美地讀一讀。誰來讀給大家聽?
出示:迎著和煦的春風,
邁開輕快的腳步,
親愛的少先隊員們,
走,我們一起去植樹!
師:觀察一下,這兩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寫,一句一行)那讀法還和剛才一樣嗎?你覺得該怎樣讀,請你讀給大家聽!能說說為什么嗎?(讓學生充分發揮,引導讀出換行的停頓)
再出示:迎著和煦的春風,
邁開/輕快的腳步,
親愛的少先隊員們,
走,我們/一起去植樹!
師:注意了詩句換行的停頓還不夠,詩歌的朗讀最講究技巧了,老師這里畫出了兩處停頓,你覺得該怎么讀出來呢?……其實每個人還應該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來的段落該怎么讀呢?請根據剛才的方法自己去試試,馬上我們來交流。
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既感知了現代詩行文的特點,又嘗試揣摩了詩歌的語言美,可謂真讀詩。
【誤區二】“重分析,輕賞析”
要講清這個誤區,首先得講詩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過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融主客觀于一體,營造一種濃郁的情感藝術氛圍,把學生引入一個想象空間的藝術境界。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美,現代詩也一樣。如《走,我們去植樹》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優美。來看看我們的教師是如何教學這一段的。
出示:荒灘,溝渠,
山坡,公路……
到處回蕩著紅領巾的歡聲笑語,
伴隨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樹。
師:少先隊員在什么地方植樹?誰能在省略號處補充內容?
師:紅領巾指的是誰?(生答)
師:對,是少先隊員。這種方法叫指代。(板書:指代)
師:這一小節告訴我們什么,誰來說一說?
(評析:這位教師的教學能抓住重點,看似無可厚非,但如果仔細推敲一下詩歌的特點再來思考教學的過程,你就會感覺到這樣的分析性講解,哪還有一絲意境的優美?簡直與詩歌教學的氛圍格格不入,這就是“重分析”帶來的后果。)
【對策】 詩歌教學的側重點在“賞”,要教出詩歌的畫面、詩歌的情感(即意境),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感受和思考,體會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藝術境界。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教師是怎么教的,領略一下賞析帶來的好處。
師: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讀讀這一小節,說說通過讀你看到了什么。
生:(讀后)我看到了荒灘、溝渠、山坡、公路。
師:就這么點?注意讀讀標點。
生:還有好多好多地方,因為這兒用的是省略號。
生:我還看到了紅領巾。
師:啊?
生:這兒的紅領巾是指少先隊員,因為少先隊員都掛著紅領巾。
師:說得真好,紅領巾就是少先隊員。到處都是紅領巾在飄揚,真美啊!少先隊員在這里干什么呢?誰讀出來了?
生:(思考)……植樹。
師:很好,那“伴隨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樹”僅僅是說同學們在植樹嗎?你仿佛還看到了一幅什么畫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樹在成長。
生:陽光下,少先隊員在小樹邊玩耍。
生:少先隊員和小樹一起茁壯成長,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
師:多美啊,作者飽含深情的筆墨就是在贊美這些畫卷,誰來讀出這些感受?
【誤區三】“傳授知識重于情感體驗”
在教學現代詩《長城和運河》時,有位教師是這樣進行的。
師:請同學們找一找長城東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畫一畫。
師:再請同學們找一找運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畫一畫。
師:看,這就是長城和運河的樣子。課文中還運用了兩個比喻句,誰把它們找出來,說一說把什么比作什么。
師:你看,長城和運河多么雄偉!它們有多長呢?(師出示長度資料)要知道,這些偉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塊磚一塊磚地壘,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驚狀)啊……
(評析:知識的傳授確實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這節課教師把課堂當作傳授長城和運河知識的主陣地了。盡管學生學到了許多,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詩歌的特性從何體現?恐怕學生失去更多的是對詩歌的正確理解和學習詩歌的興趣。)
【對策】詩歌是最為注重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情”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特點決定了現代詩的教學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過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悅要成為學習詩歌的重要目的。教師要緊緊抓住詩歌的情感設計教學,把情感體驗提到課堂教學應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師的教學。
師:在祖國的藍天上,我們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是什么呢?請大家畫下來讀一讀。
師:黑板上有兩個圈,一個是山海關,一個是嘉峪關,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畫下來嗎?(生畫)
師:你為什么畫得彎彎曲曲呢?
生:因為長城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為長城像巨龍穿行在大地上。
師:是啊,長城在崇山峻嶺之間綿延幾千里,讓我們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長城。(出示系列圖,加上優美的伴奏樂)
師:欣賞了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長城非好漢”。
生:我想到了我們的祖先在崇山峻嶺中修筑長城是多么辛勞。
……
師:說得真好!正像同學們所說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全世界人民都想著能爬一爬中國的長城,見證一下奇跡。(出示: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對祖先的敬佩。
生:驕傲。
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最古老的運河,也是繼萬里長城之后,我國古代先民創造的又一個奇跡。
2009年元月10日(星期六)上午,我爺爺帶我去杭州我叔叔家玩,路上聽我爺爺說,叔叔租住的房子離京杭大運河杭州段不遠,而且大運河博物館也在附近。我聽了非常高興,吃過中午飯,我就迫不及待地央求叔叔帶我去大運河游覽。
我們一行人出門后,走過上塘路,進入石祥路不多遠,就來到大運河邊。我們沿著河岸新修的休閑小道,一路南行,一邊觀看大運河的美景,一邊聽叔叔講述杭州市政府發展旅游經濟,重金打造大運河兩岸觀光休閑文化的故事。
大運河真壯觀啊!看著這寬闊的河面,望不到頭的河道,真難想象,這是一條我國古代先人用簡單、原始的工具,人力開鑿的一條全長1794公里,貫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實現南北通衢的人造大河。這是何等壯觀的創舉啊!
大運河真美啊!只見運河兩岸大片的綠化帶里,種植了各種樹木花草。即使是這嚴寒的冬天,那盛開的臘梅花、山茶花也隨處可見。河兩岸古色古香的花崗巖護欄,與這古老的運河渾然一體。眾多各具特色的運河大橋,以及橋身上鑲嵌的有關大運河歷史人物浮雕,又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叔叔說,大運河的晚上更美,兩岸河堤及橋上遍布的景觀燈,把大運河裝扮得五彩繽紛。
大運河真熱鬧啊!這種熱鬧不只是來自運河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運輸船只,而是大運河邊的休閑廣場。因為今天是周末,在大運河博物館旁邊的休閑廣場上,一邊舉行“嘉年華”文藝表演,一邊是杭州越劇院眾多知名演員演出的傳統越劇折子戲,使的休閑廣場上,聚集了很多市民和游人,簡直是人潮涌動。
在大運河博物館里,我不僅了解了大運河的歷史,大運河對軍事和經濟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還看到了仿古戰船和運輸船、古錢幣、仿古水車、磨,修建大運河所用過的古代工具。
昆山市華城美地小學四年級:羅昊
單霽翔:大運河申遺工作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本身難度就大。在申遺過程中,主要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難點。
⑴對于京杭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認識長期不到位。京杭大運河和長城同為舉世聞名的古代工程奇跡,但是,長城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京杭大運河長期游離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之外,與國外一些古代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形成反差。
⑵運河保護工作滯后,基礎工作薄弱。現在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地位和多重價值。對京杭大運河主干河道和沿線文化遺產的家底調查不清,缺乏完整的保護方案,運河的利用管理、綜合整治和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缺少統籌協調。
⑶重經濟效益,輕歷史文化積淀。一些地方忽視文化綜合效益對經濟建設的轉化。人為因素破壞成為京杭大運河遺產目前面臨的主要威脅,運河流域環境被嚴重污染,文物本體年久失修;建設性的破壞,威脅文化遺產的背景環境;保護性開發或者破壞,改變了運河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大運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退化與消亡,給歷史文化遺存帶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⑷城市特色逐漸消失。京杭大運河沿線幾十座城市曾經見證了運河景觀所形成的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和特質內涵,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立性格。但是,許多城市由于對文化遺產的忽視和放棄,造成了今天沿線城市形態、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的趨同化。
⑸多頭并管,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機制。大運河的保護管理工作涉及交通、水利、環保、國土、建設、規劃、文物等多個部門,同時京杭大運河一直是水路商貨運輸的黃金水道,但保護管理體制處于分散狀態,缺乏統一有效的協調機制。這種狀況既影響了大運河的文物保護工作,也不利于航運和地方建設的協調發展。
⑹保護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用于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經費十分有限,與京杭大運河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極不相稱,嚴重影響了京杭大運河保護工作的開展。
⑺相關研究不夠,對運河文化內涵認識不足,對大運河保護對象和范圍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直接影響到大運河及其相關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范圍的明確界定,這也是制約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記者:中國大運河申遺工作的啟動和開展,對加強大運河遺產利用和保護工作有哪些作用促進?
單霽翔:隨著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推進,我以上提到的申遺過程中的大多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2009年4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建立了省部協商機制,在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大運河沿線各省、直轄市積極協商與通力合作下,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取得6個方面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協調機制初見成效。2010年4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第二次會議確定將《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和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遴選兩項工作,作為大運河保護和申遺重點工作,并同意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分別作為牽頭實施單位,開展總體規劃編制和預備名單遴選工作。
二是推進保護規劃編制。一方面,國務院有關部門繼續推動《京杭運河航運綜合治理發展建設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規劃》、《在用古代水利工程與水利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啟動南水北調東線京杭運河航運水污染防治專題調研,積極聽取文物領域專家的意見,做好與相關保護規劃的銜接工作,妥善處理好大運河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國家文物局積極推進大運河沿線省級和地市級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三是推動專項保護立法。國家文物局由局領導帶隊,赴沿線省市實地開展大運河保護管理立法的專項調研,并組織專家對立法工作思路和基本框架進行深入探討。
四是爭取專項資金投入。國家財政繼續在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中安排專項工作經費。同時,國家文物局協商相關部門,組織相關機構對“十二五”期間大運河保護管理資金需求進行了全面調研,爭取國家加大對大運河遺產保護的專項經費投入。
五是加強遺產相關研究。為解決大運河的遺產構成、突出普遍價值陳述、適用標準、申遺點段遴選等關鍵性技術問題,國家文物局通過多次組織專家研討會、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專題研究等方式進行技術攻堅。
六是社會效益不斷擴大。自2006年6月國家及運河沿線各地秉承民意正式啟動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各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熱情持續高漲。揚州市堅守運河城市的文化傳統,堅持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妥善處理城市發展與運河遺產保護的矛盾,在探索與實踐中保住了城市的獨特風貌,凸現了揚州的文化魅力。無錫市政府投入16.9億元,搬遷了清明橋街區16家企業,面積達1060畝,并利用企業騰退的廠房建設了無錫絲業博物館、窯業館、運河藝術館和1955創意產業園等。濟寧市將大遺址保護的理念引入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保護展示,目前正積極籌備專家研討會,尋找該樞紐工程作為大遺址保護展示的技術途徑和實施方法。
記者:您認為大運河成功申遺將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帶來什么?
單霽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意味著大運河突出的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幾代人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專業咨詢機構的一致認可,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開創了歷史新篇,使人振奮,令人深思。
大運河的保護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啟發,為我國如何保護線性文化遺產帶來可資借鑒的經驗。文化線路遺產往往首尾相連千百里,形成歷史千百年,是一條條見證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長河,是一部部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這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線性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文化財富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且今天仍然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廣泛作用,這也是其他文化遺產類別難與比擬的特點、功能和價值。因此,加強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有利于文化遺產集群的搶救,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再現“文化長河”、“百科全書”的豐富文化內涵,延續城市文脈。
記者: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如何才能處理好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
單霽翔:大運河的保護難度與其價值所在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線路長、文物集群多、仍在使用中等特性一方面使得大運河稱為“活著、流動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使其不同于其他文化遺產,有著較高的保護難度。
在大運河保護方面,還應盡快落實和執行《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12年10月開始執行的《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為大運河遺產提供了專門的保護法規。立法之后,執法為重,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該辦法的執行力度的監督和推進工作。
同時,大運河的保護連接著沿線眾多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維系著沿岸千百萬民眾的記憶與情感。對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一定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封閉的系統保存起來,而要使文化遺產積極地融入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文化遺產的保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夠長遠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大運河的保護要有利于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維護沿岸城市的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要使沿岸民眾在保護工作中真正受益,這樣才能使大運河的保護工作得到社會民眾的衷心擁護和持續支持。在運河沿線城市的保護、展示以及建設過程中,應當用文脈延續的手法融合各類已有的城市空間,使新舊城區共同組成和諧的整體。歷史城市的發展強調的正是這種城市空間的連接和融合,表現在歷史與未來、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人與建筑以及建筑與建筑的對話上,通過對話、融合創造出宜居的城市文化空間。大運河的合理利用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搞旅游,也不能為了開展旅游,在運河邊上搞很多大廣場、大綠地,這是不對的。另外,大運河情感價值的開發也很重要。
由于大運河的“線性”特征,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和有關省市政府進行更加緊密的通力合作,并在全社會進行更加廣泛的動員。
事實上,自2006年6月國家正式啟動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至今,各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熱情持續高漲。一些河段兩岸民眾自覺保護運河,參與清理垃圾、打掃運河。正如前面提到的,揚州市、蘇州市、無錫市、濟寧市等都在探索與實踐中保住了城市的獨特風貌,凸顯了運河城市的文化魅力,讓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妥善處理了城市發展與運河遺產保護的矛盾。
為保護大運河完整的人居環境體系,應盡量避免原住民大量遷出,避免對傳統民居進行大規模商業開發的模式。應通過加固維護和內部改造,改善住戶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眾。這既是維護大運河遺產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維護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
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是責任,也是契機,將帶給大運河沿線城鄉及其千百萬民眾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
未來,大運河應當盡可能地恢復和保留歷史風貌,保持它的健康狀態,延續它數千年來不曾斷絕的生命活力,讓大運河文化成為一種獨特的,連接歷史、現在和未來的,自然與人工結合的,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鮮活而生動的文化形態,發揮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生命力。大運河作為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廊道,應將文化資源的保護置于首位,同時關注經濟功能的發揮和生態系統的維護,使文化資源、經濟功能和生態環境三者并舉。
記者:您為什么把大運河稱為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
單霽翔:運河是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物質載體,其客觀存在是人類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組織形式。大運河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一項壯舉,它流經20多座城市,構成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的水利大動脈,是中國歷史上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線,對中國古代的全國統一和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大運河涉及長江與黃河這兩個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區,連接著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齊魯文化等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區域,是古代人類生活集中、文化遺址密集的地區。各個時代的大運河貫穿之地,都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被人們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包含了歷史、科學、藝術各方面的價值,其文物價值與意義都非同尋常。據不完全統計,運河沿線6省2市文物遺存包括古建筑類遺跡227處,古墓葬類遺跡229處,近現代遺跡15處,石刻及其他類遺存合計60處。
大運河流淌的文明滋養著相關地域的傳統文化,構成沿岸人類生活的真實記載。千百年來,大運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水利工程,從歷史上的“南糧北運”、“鹽運”通道到現在的“北煤南運”干線以及防洪灌溉干流。這條古老的運河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至今山東濟寧以南的京杭大運河仍在通航,濟寧以北則已斷流,但有的段落還發揮著行洪、灌溉、輸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大運河的千年流淌,造福了一方百姓,給民眾帶來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魚蝦之裕和交流之暢。可以說,大運河是“活著的、流動著的文化遺產”。
老北京有“北京城是從河上漂來的”的說法,這是對大運河經濟、文化大動脈連接作用的形象概括。自元代定都北京后,就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的現象,為保證元大都的物資供應,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的航線,元初先后挖通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運河改道后,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公里,江南的糧食、絲綢、茶葉等源源不斷地順著大運河來到北京。歷時14年營建的紫禁城,所用磚石木料大多從南方運往京城。這些磚石木料許多體量巨大,唯有走水路最為快捷省力,因此京杭大運河成了首選。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紫禁城,乃至以后的歲月里陸續修建的“內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就這樣從京杭大運河“漂”來了。明清兩朝皆定都北京,同樣因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大運河在物資運輸、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地區因傍依水系而充滿了變化和生機,憑托運河這條黃金水道,經濟得到發展,商品得到交換,文化得以傳播。運河流淌的文明成為影響兩岸傳統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現的燦爛繁華的歷史文化,構成岸邊凝固的時光,都是千百年來人類生活的真實記載。這些歷史文化的影子在一條遺存水系的流淌中再現,形成相互關聯的文化遺存范圍,書寫著特定地域的發展歷史,孕育了多樣化的地方文化和習俗。
所以說,大運河是一條經濟之河、文脈之河、生態之河,是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
記者:申遺成功,將對大運河的利用和保護工作帶來哪些新挑戰?您認為國家和地方等有關方面應該如何主動應對?
單霽翔: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必將引起民眾更多的關注,如何處理遺產保護、遺產開發與城市建設、民眾生活間的關系,將是大運河面臨的一大難題。同時,申遺成功后,伴隨知名度提升而帶來的游客量增加,也為大運河的利用與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國家層面,2006年10月,國務院公布的《長城保護條例》,不僅為長城保護構建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更為大運河等地域廣、體量大、情況復雜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借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運河的保護和管理也應當盡快落實2012年執行的《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上為遺產保護提供保障。
1.黃河
黃河是一條流域總面積達79.5萬平方公里,全長約為5464公里的中國第二大河流,世界十大長河之一,因中段流經了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的大量泥沙也使得這條河流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2.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源于西漢漢武帝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經由甘肅、新疆、直到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古代商道,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還有連接中西方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長安至天山廊道這條路段還被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
3.納木錯
納木錯是面積達1961平方千米,湖泊位于海拔4718米西藏自治區中部的中國第三大咸水湖,其中最深處超120米,蓄水量達768億立方米,被西藏列入三大圣湖的行列,同時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4.萬里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從周朝開始建造,并先后經歷過數個朝代的延長修建的中國古代軍事性工程、是以城墻為主體,結合了大量的城、障、亭、標防御體系的世界上最長的城墻,分布在國內北京、田徑、河北、內蒙古、遼寧在內的15個省份,全長211969.18千米。
5.吐魯番盆地
吐魯番盆地是位于新疆天山東部南坡的山間盆地,總面積達50140平方千米,其中最低處達-154.31米,剩余大部分地面海拔不超過500米,這片典型的地塹盆地是中國乃至世界地勢最低且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還因此處有著充足的光照,使得產出的哈密瓜、葡萄等在全國文明。
6.莫高窟
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是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甘肅敦煌市的著名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有735個洞窟、2415尊泥質彩塑和4.5萬平方米的壁畫,雖然其中部分地方已經被破壞,但經過數次修補,此處依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且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
7.五大峰林
五大峰林是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湖南、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的塔狀喀斯特,在國內的桂林陽朔、武陵源、萬峰林、羅平峰林和三清山并稱為中國五大峰林,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為發達的地方。
8.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由70多座大小宮殿,9000余間房屋共同組成的,位于北京中軸線中心的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這個木質古建筑還是利用榫卯結構進行打造,其中最為出名的主要有乾清宮、太和殿、坤寧宮、御花園等。
9.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相信大家平時沒少聽說過,中國的多條河流就發源于此,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等,且喜馬拉雅山脈、祁連山、昆侖山等都位于此處,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著世界屋脊、第三極的美稱。
10.京杭大運河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元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明月峽古棧道位于廣元市朝天區嘉陵江谷口,是國家級劍門蜀道風景旅游線的起點,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月峽棧道開鑿年代為戰國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國內專家稱其為"與長城、運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鵠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對這一險要地勢的真實寫照。
古棧道遺址所在的明月峽,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棧道、寶成鐵道、纖夫道、108國道、金牛驛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峽,被譽為"中國道路交通博物館"、中國道路交通的"活化石"。正是在這條先秦古棧道上,蕭何整修棧道,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壯寫《蜀道難》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先后上演,給古棧道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聞名于世的古棧道與長城、運河被列為中國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是蜀漢先民們勤勞智慧的結晶。明月峽古棧道是迄今全國所有棧道中,地理位置最險要、形制結構最科學、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棧道風貌的一處。
明月峽先秦古棧道充分體現了歷史交通、文化、科技的立體文化格局,其本身獨具的文化高品位和豐富內涵使它成為學者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懷古抒情、修身養性的好去處。峽內現還保存有精美的宋墓石刻、蕭何碑遺址、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在此撰擬奏章《后出師表》的籌筆驛等遺跡,許多外國友人紛紛來廣元,以一睹古棧道風貌為快事,中央電視臺《神州采風》、《正大綜藝》和其他40余家電視臺均制作欄目進行專門介紹而今,真正的古棧道雖然不復存在,但它深遠的影響,悠久的歷史將使其史冊存名,遺跡猶存。
明月峽古棧道位于廣元市朝天區嘉陵江谷口,是國家級劍門蜀道風景旅游線的起點,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月峽棧道開鑿年代為戰國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國內專家稱其為"與長城、運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鵠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對這一險要地勢的真實寫照。
古棧道遺址所在的明月峽,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棧道、寶成鐵道、纖夫道、108國道、金牛驛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峽,被譽為"中國道路交通博物館"、中國道路交通的"活化石"。正是在這條先秦古棧道上,蕭何整修棧道,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壯寫《蜀道難》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先后上演,給古棧道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明月峽古棧道遺址,戰國—宋,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遺址)。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教學中教師耐心地指導,要想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如:《廬山的云霧》一課,主要通過介紹廬山變幻莫測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伊始,屏幕上出現了一幅幅千姿百態的云霧畫面,這立刻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注意,正當大家沉醉于優美的畫面之時,筆者揭示了課題,引導學生帶著急于了解云霧壯觀景象的欲望進行文本閱讀。
再如:《長城和運河》一課,通過對被稱為人間奇跡的長城和運河的介紹,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教學一開始,屏幕上顯現了長城圖,學生忍不住驚嘆:“哇,太雄偉了!”鼠標一擊,教者適時揭題。學生從一開始就感覺新鮮,勾起了學習的興趣,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水到渠成地進行新課,有效地進入閱讀。
二、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共有的特征。無論何事,他們都愿意自己去試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如:教學《雪兒》一課時,筆者就嘗試了徹底放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讀到“我”依依不舍地將傷愈的信鴿“雪兒”放飛一段時,筆者進行了這樣一個想象性的對話訓練:
在陽臺上,我把雪兒輕輕地捧起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兒用它那金黃的眼珠望著我,似乎在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輕輕地撫摸著雪兒的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終于,雪兒拍打著翅膀,飛向藍天,看著它漸漸遠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學生平時就對事物充滿想象,現在又聽說讓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約束,所以一個個都認真地思考起來。與此同時,筆者又出示“我”與雪兒分別的場面圖,讓學生邊觀察邊結合課文進行想象,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訓練了思維和說話能力。
師:你們說的都很好,請同學們把想象的成果舉起來展示一下。看看誰的想象力豐富。
生齊答:我們想的都不太一樣。
師:很好,你們快成創新大師了。現在我把你們分成小組。進行討論,看哪一組的方案最好。
討論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它給每個人提供發表自我見解的機會,所以他們討論得非常熱烈,各小組集思廣益,不一會兒,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個個臉上洋溢著天真燦爛的笑容。就這樣,這節課老師沒有單純的講解,只是布置任務,使他們興趣盎然,積極性異常高漲,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教學難點不攻自破,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每個學生都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親自思考、實踐,去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三、注重拓展,豐富學生知識,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太窄,這就產生了想了解更多知識的愿望。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對學生加強課外知識的積累。如:教學《長城和運河》一課,筆者就在課的最后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了一些相關的圖片,這時同學們一個個興趣盎然、滿臉驚奇,像是有很多問題要問。這樣就很好的為筆者布置課外作業創造了條件:課后查找有關長城和運河的資料,做一張小卡片。這樣,又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各種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享受著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率。
四、滲透思想,領悟方法,讓學生會學
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自學——聽課——反思——鞏固的學習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協調性。如教學《師恩難忘》一課,學生朗讀描寫田老師上課的情景,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學生聽,作者至今難忘。田老師講的生動,作者寫田老師講的“娓娓動聽”。而且寫自己的感受,“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老師教學藝術之高超,“我”對老師的喜愛、欽佩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間。筆者只是作了必要的點撥與提示,讓學生注意抓住“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關鍵詞,其他的全部交給學生自己,感受作者至今不忘的情懷以及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這就啟發我們,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感受。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尋求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齊.論學生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范大學報,1994,(01).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 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 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干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區干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里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后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干旱的斗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 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世界上又有哪一條人工河流,能負載與運輸一個泱泱大國、數億人口的生存資源與經濟血脈以及整個民族的繁衍與發展?
京杭大運河,這條地球上最早開鑿又是最長的人工河流,與萬里長城一樣齊名環宇,它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建筑的不朽杰作,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兩大人工奇跡,它的時空廣闊與歷史悠久,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
大運河,如同一條金扁擔,一頭挑著北京、一頭挑著杭州,挑起了難以估量的華夏財富和文明。她由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5大水系,組成半個中國“豐”字版圖,并如同紅線串珠一般,連綴起北京、天津、濟南、揚州、鎮江、無錫、蘇州、杭州等中國最富饒、美麗的城市。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的現實見證,是保存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最豐富的長廊、博物館和百科全書。運河長長的流水緩緩地流淌,波濤節拍應和著中華民族古老、悠遠的文明史,數以萬計的櫓槳,不光搖出了金銀財富,也搖出了文明的亮片,運河兩岸的那些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田野阡陌、垂楊綠柳,是那樣婀娜多姿。早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乘著航船沿大運河一路到達杭州,從內心發出了贊嘆:“啊,這是世界上最華貴美麗的天城。”
長長的歷史畫卷
不少人提起京杭大運河,總說是隋煬帝開鑿,離今天已有1400多年,其實運河的開鑿遠不止這個年份。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最早開鑿始于春秋時期的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當時吳王夫差開鑿了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這一段的運河開鑿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
夫差為什么要開鑿邗溝?那是為了北上伐齊。自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開鑿一條溝通長江、淮河的水道,可作為運送糧草之用。邗溝全長170公里,因途經邗城而得名。
邗溝開鑿第二年,吳軍就沿著新開鑿的運河北伐,大敗齊軍于艾陵。又過兩年,夫差再次北上大會諸侯于黃池。此后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夫差又命令吳軍將士將沿途不相連的水道一一鑿通。這條東自今江蘇沛縣經山東單縣、曹縣及河南蘭考、封丘等地而西達濟水的河道,歷史上稱為黃溝。至此,由江南到中原各國的水道,已基本上全面開通。
但是13年后,吳國就被越王勾踐打敗了,夫差自盡。據說勾踐送給夫差的傾國傾城大美人西施,此時跟著滅吳戰爭中居功至偉的大臣范蠡乘著一葉扁舟,沿著邗溝北上,出現在北方一處叫定陶的地方,隱居經商,成為大富翁。從此,財神爺就叫陶朱公,那就是范蠡。
如今,邗溝遺址仍位于老揚州的北郊,中段有明清時代修建的“邗溝橋”。
到了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在營建洛陽東都的同時,了另外兩項工程開工的詔書:開鑿通濟運河、邗溝運河。通濟運河由洛陽東下山陽(淮安);邗溝運河由山陽南下江都。在此之前,隋代也在修筑運河,主要是貫通秦漢故渠、自然河川或干枯的河道,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
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生活了10年,正值20歲到30歲,這是他一生性格形成中最關鍵的十年。江南,是女性的江南,隋煬帝這十年中形成濃濃的江南情結是順理成章的,他是那樣癡迷于江南的山水、風情、人物甚至于美女。后來他一趟一趟“下江南”,對南國佳麗的鐘情應是重要的心理動機,特別是傳說中的一個叫張麗華的絕色美女。
隋代大業元年隋煬帝開鑿成通濟運河,經洛陽到盱眙入淮河,連接黃河、谷水、汴河和淮河;大業四年(608年)再開通永濟渠,貫通沁水、衛水、沽河諸水道,南通黃河,北連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的開鑿工程規模更大:自江都南京口(今江蘇省鎮江)經蘇州直通浙江余杭、杭州,并在沿河設置驛站、糧倉。
水運是舊時發展經濟的命脈,特別是運河的開鑿,成了中華民族生存資源以及經濟的血脈,故自此之后,中國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勞、智慧和堅強的毅力,由短到長,由局部到整體不斷地開鑿和整修,這條運河持續時間約1000多年,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終于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它的全長為1782公里。
杭州段的疏浚打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北宋時杭州就富甲天下,那是因為“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大運河保證了杭州的漕糧、物資以及其他的茶葉、香藥、金銀布帛的運轉,杭州因而成為世界性城市、成為以江河湖海連接世界的繁華都會、市井與風雅并存的“人間天堂”。
但隨著歲月滄桑、風云變幻,杭州的大運河漸漸堤岸坍塌、河道變窄、水位變淺、河水變質,讓人一向引以為豪的大運河蒙塵受垢,顯得奄奄一息。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到了千年大運河上。整治大運河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成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十大工程之一。于是,一場大規模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杭州大運河的戰役打響了!
經過近五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運河(杭州主城區段)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一館、兩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等陸續竣工亮相,多個蘊涵大運河深厚文化積淀的景觀節點猶如一串珠鏈,日夜璀璨發光。這條千年古運河流到21世紀,終于成了一條現代大運河。河中、岸上無不透出現代的氣息。如今河床經過徹底疏浚,運河杭州段全線暢通,可通行2000噸的機動駁船和船隊;同時也打通了沿河綠化景觀道,還河于民、為民造福。隨著河岸駁坎、沿河綠化帶、重要景觀節點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一條大運河文化旅游景觀帶。
運河兩岸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運河水更澄澈、空氣更清新、環境更清靜,兩岸居民已從過去低矮、陰暗、潮濕的破房陋屋遷入了寬敞、明亮的新式公寓,猶如置身花園中。
運河橋梁也盡力做到了與這條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運河、與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相適應,處處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精神,如拱宸橋腳邊的八夏雕塑、大關橋上的宋代兵器造型、潮王橋的潮王雕塑、西湖文化廣場的運河上有橋、橋上有運河的匠心設計、映月橋的橋廊和橋欄龍的浮雕圖案、艮山橋的絲綢裝飾圖案等,無不顯示出建設者的刻意匠心。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難怪不少海內外人士稱贊杭州的秀美和文化底蘊,把杭州作為最佳人居城市。
燦爛的文化長廊
千載高齡的大運河不光給杭州提供了豐裕的大運河文化,也告訴我們這個城市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塑造了杭州這個富有個性的城市。
杭州所以稱之為“人間天堂”,它不光因為有西湖,還因為它有錢塘江、大運河和西溪。正因為杭州有江、河、湖、溪再加杭州灣連通東海這個得天獨厚自然條件,才造就杭州這顆熠熠光華的祖國明珠。
京杭大運河,折射出千年沉積的水緣文明:運河懷古,用書卷般展開《大運河圖紀》,展現從先秦到今天的大運河變遷;夾城月夜,這兒曾為湖墅八景之首,是望月最佳處。“望月”、“伴月”、“思月”情景人物雕塑,再現了月光灑落夾城,“銀河風露冷,騎得彩鸞歸”的浪漫色彩;江漲橋,南宋時就是熱鬧的街市。坡詩中有“還將夢魂去,一夜到江漲”之句,把這兒與西湖相提并論。如今這里已改造為信義坊步行街,并重建了御碼頭;半道春紅,古代賣花翁叫賣聲猶在飄拂的春風中……
在運河交匯處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橋,當年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南歸時就從這兒登岸。現在新建的映月橋上,仿古設施的雙龍閣和雙龍戲珠浮雕相當逼真地再現了當年情景。
艮山門外流水橋邊,在文化挖掘的基礎上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個歷史場景,通過大型浮雕重現,組成了“艮山風情”組畫:壩子鈴聲、水閣經文、石欄長陣等等,再現了艮山門的滄桑感和歷史感。
運河人家的風情畫
大運河是一部史詩,也是一卷畫軸:早晨,滿河朝霞,燦爛如錦;夜晚,燈火樓臺,華燈齊放。
大運河哺育了杭州這座城市,也哺育了聰明勤勞的杭州人。滔滔運河水孕育著杭州人的生命力,大運河是兩岸運河人家生存的圖騰。當年大運河邊商肆林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文化娛樂業的百戲、勾欄、瓦子在大街小巷、燈火樓臺鑼鼓喧天,歌舞遍地,一派盛世景象。今天無論是乘船駕艇從運河上經過,無論是沿著運河岸漫步,縱目四望,處處都可以看到千年古運河所留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景象。
如今運河兩岸新樓迭起,家家窗外屋前花木蔥綠、河水盈盈。當年住棚戶的運河人家,如今在花晨月夕、春朝秋夜走到運河邊綠化帶悠然散步,在小區公園和近水平臺娛樂休閑。
運河的水上巴士也正式通航了。仲夏夜,水上巴士還舉辦運河夜游活動,在涼風習習、波光粼粼的游艇上,市民們欣賞星光月色、萬家燈火,享受著溫馨和美好。
在大運河上您還能常常看到汽輪拖著一長串平底駁船和貨艇航行于水面,它猶如一列列水上列車,每一艘船尾白天紅旗獵獵,夜晚舵燈閃閃。一艘船就是一戶人家,他們隨大運河漂浮流動,風生水起,浩浩蕩蕩,破浪前進。
在滔滔不絕、奔流千年的大運河上,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經濟和文化的根本和真諦。大運河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上。人們開鑿它那是為了運輸、為了棲居、為了生存,當我們面對大運河這一世界人類遺產時,我們只會感到自身渺小,感到人民和民族的偉大。
京杭大運河流淌出千年輝煌,它定將流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Grandeur of Age-Old Grand Canal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the longest man-made river in the world, is more than 1,400 years old. The 1,782-kilometer canal is frequently compared to the Great Wall, China’s another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wonder. The Great Wall guarded the frontier whereas the Grand Canal served as an economic lifeline across the five major river systems over centuries. The canal strings maj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Jinan, Yangzhou, Zhenjiang, Wuxi, Suzhou and Hangzhou. It witnesses the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Grand Canal was not built in a day.
At the mention of the Grand Canal, many people would say that it was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581-618) that had it built over 1,400 years ago.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first part of the canal was built in 486 B.C.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Fu Chai, the king of Wu Kingdom, wanted to stage a war against the Qi Kingdom in the north. So he had a canal of 170 kilometers built, connect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 River so that supplies could be delivered to his troupes. The next year, the troops of the Wu kingdom marched to the north with the canal carrying their supplies and routed their enemies of the Qi Kingdom. Another two years later, the King of Wu ordered to have the canal extended. The extension reached the kingdoms in central plains via the canals it had built over years.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issued an order to expand the canal system in the year 605 while he was building Luoyang as the capital of the empire. Before that time, he had already built a canal system with the capital at its center. As the canal system expanded, the emperor came to the south. From 20 to 30, He lived in Jiangdu (today’s Yangzhou) for ten years. The ten years, a most significant period in his life, left deep impressions on him. During his reign, the canal continued to push toward north and south. To south, the canal reached Hangzhou via Nanjing and Suzhou. As the canal lengthened, post houses and supply warehouses were built.
Various canal projects continued after the Sui Dynasty. Over centuries, the canal extended steadily and persistently. It was not until 1293 in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that the Grand Canal finally connected Beijing and Hangzhou on both ends, measuring 1,782 kilometers in length.
Hangzhou on the Canal
Hangzhou owed its prosperity largely to the canal. The canal brought wealth to the city, which in turn acted as a shipping center where goods gathered and traded and started on their ways to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via the canal.
B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Hangzhou had morphed into the wealthiest metropolis in the country. When it was replaced by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anal deteriorated gradually. Some parts of the banks collapsed, the watercourse narrowed, the water level lower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turned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