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漢語翻譯英文

漢語翻譯英文

時間:2023-05-29 17:4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翻譯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漢語翻譯英文

第1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材生詞語 英文譯釋

一、引言

近二十年來,隨著對外漢語事業的蓬勃發展,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對外漢語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在學界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該研究組成部分的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研究也引起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日漸增多。總結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研究的成就和經驗,對提高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和詞匯教學的質量、推動漢語國際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對從中國期刊數據庫中選取的有關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期刊論文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并依據其研究內容從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目的和意義、存在問題及其負面影響、解決對策三方面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進行歸納和評析。

二、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目的和意義

多年來,國內出版的對外漢語初級教材幾乎都沿用生詞語附加英文譯釋的編寫體例,編者給教材生詞語附加英文譯釋,自有其目的。晏懋思認為,“教材中詞語翻譯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幫助。這種幫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幫助理解,二是指導運用。其中第一方面是最基本的”。盧偉認為,“對外漢語教材中課文詞語漢譯英的目的在于幫助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學生準確地理解詞義和恰當地運用詞語,充分利用其母語的‘正遷移’作用促進漢語詞匯學習”。余心樂認為,“教材提供外文注釋與說明的目的非常強,就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指導讀者運用所教授的漢語知識”。遠征認為,生詞對譯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所學詞的意義及用法,提高學習效率。薛秋寧指出:“為了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詞語,我國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在編寫生詞時大多都附有英文翻譯或注釋。好的譯注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詞語的意義,并提供用法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關于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英文譯釋的重要性,張榕指出:“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詞匯和語法部分,通常都有相應的英文注釋。對相當數量的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生詞的英文注釋以及語法的解釋,可以幫助他們以最快、最簡捷的方式學習詞匯和語法。”王素云指出,“詞語的英文譯注是學生理解和學習詞語的橋梁,英譯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詞匯的成敗”。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附加英文譯釋的目的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為學生理解和運用漢語詞語提供幫助,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當然,這個目的的實現是建立在高質量的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基礎上的。高質量的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詞義和恰當地運用詞語。

三、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及其負面影響

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關于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學者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譯釋處理不妥。魯健驥指出,簡單化或生硬的對應、堆砌對應詞、釋義繁瑣容易引起詞語偏誤。劉運同指出,教材生詞語外語譯釋的失誤之一是“當一個生詞語第一次出現時,外語譯釋不是針對生詞語的某一個意義,而是將該生詞語的全部或多項意義一并列出”。卜佳暉指出:“教材對生詞的翻譯處理往往過于簡單,求大同存小異,為便于學生理解而做的簡化,導致了學生對詞的細節不明而誤用。”薛秋寧指出:“量詞、介詞等虛詞的譯注使用了大量的語法術語,致使譯文冗長難懂,不僅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反而讓人越看越糊涂。”徐品香指出:譯釋方式不妥是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之一,譯釋方式不妥會導致詞義理解上的混亂和使用上的偏誤。

第二,譯釋不夠準確。晏懋思指出:“譯詞未能準確體現被譯詞的意義;譯詞與原詞的詞性沒有適當對應,不利于學生理解所學詞語的特征。”盧桂芝指出:“生詞語與英文注釋語義不對等;詞性標注出現失誤。”余心樂指出:“譯文未能正確或準確地表達被譯詞的社會與文化內涵;譯文未體現被譯詞在上下文中的意義。”余心樂還指出:“譯文不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薛秋寧指出:“譯文不正確,不能準確再現被譯詞的意義。”徐品香指出:“譯釋不夠準確是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之一,譯釋不夠準確勢必造成詞義理解出現偏差、錯誤,進而導致使用上的偏誤。”

第三,語義信息不足。盧桂芝指出:“不區分概念義和非概念義等。”余心樂指出:“譯文未體現被譯詞的語體風格。”薛秋寧指出:“譯文生硬,傳達不出詞語的文化內涵;譯注一味堆砌概念對應詞,忽略詞語的感情意義和語體風格意義,結果誤導學生出現用詞不當、不得體等偏誤”。徐品香指出,對外漢語初級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忽略生詞語的附屬義”。

第四,用法信息缺失。晏懋思指出:“譯詞沒有給出與原詞不可分割的搭配;沒有對使用范圍加以限制。”余心樂指出:“譯文未提供被譯詞用法方面的信息。”薛秋寧指出:“教材詞語的譯注忽略了用法方面的信息。”遠征指出:“生詞語對譯沒有充分考慮漢語詞語的構成特征;生詞語對譯沒有充分考慮生詞語在句中的語法意義;生詞語對譯忽視語用規則。”徐品香指出:“忽略生詞的附屬義和用法是教材生詞英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往往會誘發英語干擾,導致語際負遷移,造成詞序不當、搭配不當、詞的缺失、詞的冗余、句式誤用等詞語使用方面的偏誤。”

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譯釋處理不妥、譯釋不夠準確、語義信息不足、用法信息缺失。這些問題會對學生理解詞義和運用詞語造成干擾和誤導,影響其目的語詞匯的學習。

四、對外漢語教材詞語英文譯釋問題的解決對策

為避免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及其負面影響,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決對策。有的從詞語翻譯的角度提出了改進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原則與方法,有的從偏誤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改進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的建議,還有的從詞匯教學的角度提出了避免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造成干擾和誤導的方法。盧偉在《對外漢語教材中課文詞語漢譯英的原則與方法》一文中首先確立了對外漢語教材中課文詞語英文譯釋的原則:必須建立在漢英語言和文化對比研究、漢英詞匯語義對比分析和預測學生在使用漢語時可能出現誤用的基礎上;必須遵循教學的階段性原則,切忌脫離課文語境而堆砌詞語其他義項的英文對應詞語;應該以闡述詞語的語義為主,簡要說明詞語的用法為輔,并處理好釋義簡潔與繁贅的關系——言簡意賅必須以語義明晰為前提。他還進一步探討了詞語英文譯釋的具體方法:漢英語義完全對應的漢語詞語,翻譯時可根據課文語境給出對應英語詞語,并盡量使兩者的詞類一致;漢英語義基本對應的漢語詞語,翻譯時可根據課文語境給出對應詞語,并用括號注明它們在指稱、褒貶和語體等方面的差別,以便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類詞語;部分語義漢英對應的漢語詞語,翻譯時必須采取各種限制詞義的方法;語義缺乏漢英對應的漢語詞語,翻譯時可采用音譯法、直譯法、解釋法、音譯加解釋法、直譯加解釋法,必要時還應提供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王素云指出,“生詞表的編譯應體現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漢語詞匯為目的”。卜佳暉建議“編寫體例上可更靈活、更科學;生詞注釋要有效體現詞的辨義特征;公式法簡明易用,便于說明詞的用法”。錢多、李雷著重在詞條翻譯、義項選擇和文化差異方面提出了教材生詞語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在詞條翻譯方面,要重視漢語詞語結構及語義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要重視闡釋漢語詞義和英語詞義的細微差別。在義項選擇方面,不能脫離上下文;注意控制義項的數量。在文化差異方面,明確限定詞語的所指范圍;盡量回避不潔的聯想;要準確地表現詞語的社會與文化內涵。遠征認為生詞語英文譯釋編寫應遵循的原則是:準確翻譯出詞語的詞義和詞性,注意構詞語素的語義特征;比較每個漢語生詞語與英文譯釋詞的語用的異同,包括語境、感彩、語體色彩、文化內涵等異同;在漢英語言文化對比的基礎上,對漢語中獨有的語法特點和句法關系要言簡意賅地講解用法。盧桂芝關于教材生詞語英文注釋所主張的原則與方法是在保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同時,也要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義,更正確地使用詞語;譯注的方法可靈活多樣。劉運同根據漢語詞與英語詞對比的三種情形,就不同情形提出了不同的譯釋方法:漢語詞在英語中能找到唯一的對應詞,這類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譯;漢語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對于這類詞主要采取譯釋的方法;漢語詞與英語詞在意義上存在包含或被包含關系,對這些詞語進行譯釋時要采取給對應詞加上限制詞、對生詞的暗含內容或特殊用法加以注釋、采用一個或多個同義或近義的詞或詞組來互相限制、采用詞組或句子的形式譯釋生詞語等多種方式,使生詞語的意義正確表示出來。晏懋思提出“同義詞互參法”“范疇限定法”“直譯意譯互參法”“常用義與語境義互見法”等詞語翻譯的方法。錢玉蓮在《偏誤例析與對外漢語教材編寫》一文中,從留學生的詞語和語法偏誤出發,闡述留學生學習漢語產生的語言偏誤與現行教材的關系。作者結合實例說明了由于教材中生詞語英文注釋的缺陷而造成留學生不必要的語言偏誤,對偏誤進行了分析,并指出生詞語的英文注釋不應只釋“義”,重點應在釋“用”,要揭示漢語語言應用規則,使學生學以致用。徐品香的《教材生詞英譯問題負面影響的解決對策》一文從詞匯教學的角度提出了防止教材生詞英文譯釋問題給留學生漢語詞匯學習造成負面影響的具體辦法:運用英譯以外的方法和手段講解生詞,運用漢英對比的方法講解生詞。

從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的英文譯釋應遵循語境定位原則、對比分析原則、多維性原則、準確性、易懂性、簡約性原則和譯釋方式多樣化原則等等,并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準確充分地傳達漢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以達到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恰當使用漢語詞語的目的。

五、對外漢語教材詞語英文譯釋研究評析

近二十年來,有關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研究比較活躍,研究成果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來看,多數都定位在對外漢語初級教材生詞語的英文譯釋上。從研究內容來看,基本上以對外漢語教材中生詞語的英文譯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為核心。從研究的目的來看,學者們旨在改進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現狀,完善教材編寫。從研究視角來看,圍繞教材生詞語的英文譯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其中從詞語翻譯的角度進行探討的文章最多,也有從教材編寫、偏誤分析和詞匯教學的角度研究該問題的。從研究方法來看,學者們大多采用了對比分析、定性研究的方法,也有個別學者采用了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等定量研究的方法。從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一致認為,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的英文譯釋起著幫助學生理解和指導學生運用漢語詞語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的英文譯釋卻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會對學生的漢語詞匯學習造成誤導,誘發詞語偏誤的出現。盡管各自對該問題的研究程度不同,但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從研究的特點來看,研究的論題逐漸從單一的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輻射到與之相關的詞匯教學和詞匯學習,研究向橫向聯系和縱向深化發展。

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研究的這些成果對教材詞語英文譯釋和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但是也要看到,有關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的研究仍有改進的空間。研究內容上,已有的研究對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方面的問題提示得還不夠全面、不夠深入;對問題的歸類還不夠科學、不夠系統;對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的負面影響的描述比較零散,未充分揭示詞語偏誤的致因和規律性;所提的改進建議原則性的較多,有些具體方法還尚待檢驗;對教材生詞語英文譯釋問題的研究未能放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大系統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忽視了它對教師及其教學的影響;語言實例、經驗性方法介紹較多,理論分析不夠。因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相對比較單一,一般性的闡釋和說明較多,而充分利用實驗、統計、調查等定量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研究極少;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因此,有待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我們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及教學中的應用不夠,建議依據研究成果和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外文譯釋大綱,確立生詞語外文譯釋的原則,提出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方法,提供規范的生詞語外文譯釋范例,以便編譯人員和教師效仿,把對外漢語教材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生詞語外文譯釋問題及其負面影響出現的幾率降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晏懋思.對外漢語教材中詞語翻譯的一些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外語,1994,(1).

[2]盧偉.對外漢語教材中課文詞語漢譯英的原則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2).

[3]余心樂.談談對外漢語教材英文注釋與說明的“信”與“達”[J].世界漢語教學,1997,(3).

[4]遠征.淺談對外漢語教材生詞對譯的編寫原則[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7).

[5]薛秋寧.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英譯存在的問題分析[J].海外華文教育,2005,(1).

[6]張榕.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英文翻譯偏誤分析及解決方法[J].海外華文教育,2011,(3).

[7]王素云.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表編譯中的幾個問題[J].漢語學習,1999,(6).

[8]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4).

[9]劉運同.論生詞語的外語譯釋[J].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1).

[10]卜佳暉.關于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語處理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

[11]徐品香.教材生詞英譯問題負面影響的解決對策——從詞匯教學的角度談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2]盧桂芝.有關對外漢語教材中生詞語英文注釋問題[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

[13]錢多,李雷.試論對外漢語初、中級教材生詞的英文翻譯問題[J].焦作大學學報,2007,(3).

第2篇

關鍵詞:筆譯 句式結構 技巧

筆譯的最終目的是方便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如果在翻譯時所采用的方法不當,就會使所翻譯的結果令人費解。英語與漢語表達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翻譯時要區別對待。

一、英語與漢語句式結構上的差異

(一)英語語法固定,漢語語法多變

一般情況下,英語語法比較固定和單一,介詞和連詞在英語句子中出現頻率較高且作用明顯,從而使句子結構更加的緊湊。而漢語則比較隨意,中國人一般善于利用形容詞和排比句,而在英文句子中則盡量避免重復。英語句子有詞型上的變化,如可數名詞有單復數的變化,動詞有時態語態上的變化,包括代詞也有主賓格的變化。另外,在句子順序上,漢語與英語有很大的區別,英語通常習慣將狀語進行后置,如昨天晚上八點,老王和妻子在小河邊散步,正確的英文翻譯為Mr wang was walking with his wife by the river at eight last night.英語中常出現大量介詞或副詞,并且將時間狀語與地點狀語進行后置,在翻譯時要注意語序的不同。還有漢語中具有補語,而在英文中只有后置的狀語或者賓語補足語并沒有補語。

(二)英語句式注重靜態,而漢語句式注重動態

英語句式比較注重靜態,因此在英文中,名詞化現象明顯。在許多句子中,動詞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名詞化,如動名詞的應用,這種形式在英文中被稱作非謂語動詞。當動詞前出現所有物主代詞或所有格形式時,動詞也要名詞化,如 Do you mind me opening the door?也就是說,英文句子通常不強調動詞本身,而是將其看作某事或某種特定的活動。在英文中,動名詞可以用作主語,而動詞原型則不可以。另外,英語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種,在不及物動詞應用時要在其后邊加上適當的介詞,如talk with、arrive at等。總之,英語習慣通過多種形式對動詞進行弱化甚至虛化,不強調動詞本身的用法和意義。而在漢語中,由于中國人習慣強調動作帶來的優勢,因此動詞的使用頻率較高,在很多句子中會出現多個動詞,表現磅礴的氣勢。漢語的句子結構通常采用主動式,主語通常為動作或事情的發出者“人”,而對于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主語時,往往要進行省略,在英文翻譯時要注意加上。

(三)英語句子以結構為核心,漢語句子以話題為核心

這主要表現在英語句子往往有十分嚴謹的主謂結構,主語與謂語作為句子的核心同樣重要。所以英文句子像我們上文說的,格式較固定,有十分明顯的主次之分。而在漢語中,往往以話題為核心,一般在句子中通常有信息單位話題和對話題進行說明的語言。按照漢語的說話習慣,說話者通常將信息單位話題即想要說明的對象放在前面,而將對話題進行解釋說明的部分放在后邊。漢語句子中,無論是名詞還是名詞短語,都可以作為話題,有時候這些話題可以省略。漢語句子有多個板塊,說話人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用來做主語的話題也不同。

二、筆譯技巧分析

(一)注意調整句式結構

上文我們分析,由于英語與漢語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差別,在漢語中常常進行主語省略,而在英文中介詞的使用頻率較高。因此在進行漢譯英筆譯時,要進行主語的增添或者介詞的增添。另外,在英語中,如出現可數名詞,要注意冠詞或復數的使用。對于一些暗含沒有明確表達的句子,筆譯者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增譯。英語與漢語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一些句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筆譯員應該拓寬自己的知識水平,了解不同國家的說話習慣,在翻譯時去掉或改變一些不適合翻譯后語言的詞匯或句子結構,使表達更加順暢。如在漢譯英時,由于英語中名詞的使用頻率較高,因此常將漢語中的動詞轉換為動名詞來用,如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

(二)注意使用合適的語態

在英語中,句子分為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兩種,并且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頻率要遠大于漢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筆譯者要根據需要表達的重點和翻譯后句子的構成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語態。有些時候,原文中的主語在譯文中仍做主語,但是根據說話習慣,我們要用被動語態來翻譯。這時候要在翻譯后的句子中加上經過、加以等詞。當英語句子出現主語不確定或者固定句式It is sai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等情況時,在翻譯成漢語時要按照主動語態來翻譯。

(三)增加知識量,正確翻譯詞義

筆譯質量的好壞與筆譯者對詞匯量的掌握有著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在英譯漢的過程中,形容詞的翻譯有很多技巧。首先:一些詞原來沒有否定意義,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要翻譯成其否定意義,如These things are in short supply.可以譯成供應不足;其次:在一些句子的翻譯時,要加上一些詞來使表達更清楚,如I think English is easy to learn.我認為英語很容易學;最后:在很多形容詞修飾一個名詞的句子中,要根據英語與漢語的不同說話順序進行區別對待。總之,筆譯者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在翻譯時靈活運用。

三、總結

受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英語與漢語在句式結構,用詞習慣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譯時,筆譯者要結合語言的語境以及思維習慣,對源語言的結構做必要的更改,使翻譯順暢。翻譯是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而筆譯則是翻譯的重要方式,如何加強筆譯水平,使其為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筆譯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文報刊;翻譯

一、引言

2013年教育部下發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短文翻譯已經正式加入到改革后的新題型,權重為總分數的15%。這對于英語基礎本來就很薄弱的獨立學院學生來說,簡直是難上加難。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后的題型和學生考試的分數分布來看,英語翻譯仍是獨立學院學生相對薄弱的環節。由此可見,努力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翻譯能力勢在必行。

英語報刊的語篇短小、精悍,題材多樣化。相對于英語課文,英語報刊翻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大學英語翻譯能力,自2012年開始實施了英文報刊翻譯及輔導測試這一舉措。每學期初,向大一及大二的每位學生發放一份5000詞左右的英文報刊,其內容經過英語教師精心挑選,主要來源為china daily,Shenzhen daily,Shanghai daily等英文報刊。報刊涉及經濟、娛樂、體育等多領域的文章,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翻譯,并成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輔導測試中心,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報刊翻譯進行輔導測試。

本文擬對當前筆者院校學生英文報刊翻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報刊翻譯能力提出了幾點策略。

二、獨立學院學生英文報刊翻譯現狀分析

(一)新聞標題翻譯不規范

新聞標題通常具有自己的結構特點,在詞匯方面常用縮略詞,如:NPC(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人大;GDP(GrossDome―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新聞標題中還會出現一些節縮詞,如:AD(advertisement)廣告,coper(helicopter)飛機;新聞詞匯中也會出現一些新詞,如:Taikonaut(中國宇航員);英文報刊標題的句法成份經常會出現省略,比如省略be動詞等;英文報刊的新聞標題還會常常采用一些修辭方法,如:夸張、雙關等。然而,筆者發現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并未根據其特點進行有效的漢語翻譯。一些學生在翻譯時并未確切地解釋出縮略詞或一些外來新詞的含義,而是直接按部就班地用英文代過;另一些同學在翻譯時沒能把修辭含義表現出來,而是根據字面意思直譯。如:Dortmund turns to Friedrich中,一些同學單純的根據字面意思把新聞標題翻譯成:多特蒙德隊轉向弗里德里希。然而根據全文的理解,標題的真正含義是:多特蒙德隊里又一位球員弗里德里希受傷,此處的turn是一語雙關。

(二)選詞時出現錯誤

學生在報紙翻譯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生單詞,并且很多單詞的含義多種,甚至個別單詞的詞性也是多種,那么學生要根據單詞所在的具體語言環境進行選詞。然而,一部分同學不能根據單詞所在的句子給出正確的解釋,經常選錯詞意或僅憑自身對單詞的已知含義進行生搬硬套,導致翻譯的不通順或偏離了原文的真正含義。例如:新聞標題China mulls new measurest0 avoid‘middle income trap’,其中mull是“思索”的意思,但很多同學卻未經考慮,按mull的常規含義“碾碎”來翻譯,翻譯結果和原文含義相差甚遠。再如:Swindle’s many faces netted him1.3m yuan中,net應譯為“撈到”或“凈賺”,然而很多同學卻誤譯為“罩住”。諸如此類的翻譯錯誤都是由于學生選詞不當而引起的。

(三)專業名詞翻譯錯誤

學生在報紙翻譯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有關體育、經濟等方面的專業詞匯。一些學生對英文專有名詞并不理解,并且不愿花時間去多查字典進行學習,從而導致專有名詞亂譯,語句不通順,且完全偏離原文的真正表達含義。如:0ff―side在體育術語中是“越位”的意思;out―side是“出界”的意思,很多同學把上述詞匯翻譯成“出去”、“出局”等;shot在體育術語中應翻譯成投籃,一些同學卻根據一貫的理解翻譯成了“發射”;playoffs在體育術語中應翻譯成“延長賽、季后賽”,而一些同學想當然的卻譯成了“淘汰”。

(四)正文翻譯語句不通順

此方面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報刊口頭翻譯測試時了解到,學生能夠理解英文報刊上的英語句式,但由于漢語功底的薄弱,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對應的漢語翻譯,導致語篇缺乏連貫性,語法病句等情況出現。另一種情況則是:學生由于缺乏對中英兩種不同語言結構的理解及翻譯的方法和技巧的輸入,學生在翻譯時往往不能進行兩種思維的轉換,導致部分同學在把英文報刊內容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出現死譯、硬譯、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等現象。如:原句Atfirst,I swept the floor of my home at least twice a week,using along―handled broom so that 1 wouldn’t bend my back.被W生譯為:首先,我是每個星期至少打掃我家的地板兩次,由于使用長柄的掃帚,我不至于回想起以前。

三、提高獨立學院學生英文報刊翻譯能力的策略

根據學生在英文報刊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相應的策略:

(一)提倡多閱讀漢語經典名著,加強漢語言文化修養

學生在英文報刊翻譯的過程中,不光是要具備足夠的英語功底來確保看得懂英文的句式結構、單詞含義,還應把對原文的理解用通順的漢語表達出來。因此,沒有扎實的漢語功底是完不成英漢翻譯這項任務的,學生在報刊翻譯中出現譯文的不連貫、語法病句等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漢語表達能力差而造成的,也就是學術界常說的“漢語失語癥”現象(。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數漢語言功底并不讓人樂觀,一部分人的漢語表達能力及寫作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翻譯的需求。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學好大學國文課,平時多閱覽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漢語表達能力及修養。

(二)介紹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共性和個性,傳授必備的翻譯技能

要想提高翻譯能力,理論知識的傳授是提高翻譯能力最基本的保障。英語教師在測試輔導時,應根據學生英文報刊的翻譯成果,有針對性地多給學生介紹英漢語言的對比知識及一些英譯漢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詞義的選擇、詞類轉譯法、增詞法、省略法、長句及難句的拆譯法等。尤其是英語新聞標題的語法并不規范,不易看懂,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翻譯中熟練掌握英語新聞標題的寫作特點,并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去重新審視新聞標題。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中經常出現國內讀者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變通,并使其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三)結合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提高翻譯的實踐教學水平

以往的大學英語精讀課堂上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直接讓學生或由教師本人大篇幅的進行課文翻譯,學生不經過思考,死記硬背老師的翻譯答案。然而,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翻譯能力薄弱的問題。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向學生適當的傳授翻譯的基本技巧及方法,還應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創造翻譯理論聯系實際的練習機會。如:讓學生劃出英語精讀篇章中出現的長句、難句,讓學生先是進行生詞的猜測或查閱,試著去篩詞、選詞,緊接著學生試著學會分析句型結構,再結合翻譯的實際理論組織語言進行漢語翻譯表達。教學中應嘗試著多給學生翻譯練習的機會,教師多進行輔導提示即可。這一過程的練習會幫助學生真正做到翻譯理論聯系實際,既不空洞,又十分有效。

(四)形成翻譯分數等級差別,重視測試輔導手段的激勵作用

教師在給學生進行輔導測試時,應根據學生報刊翻譯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分數,盡量讓翻譯好與翻譯差的同學在分數上形成一定的等級差別,這樣才能盡量杜絕一些同學在報刊翻譯過程中的應付和偷懶心理。當然,在報刊翻譯的過程中,很多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面對信息量大的新聞報刊會產生畏懼甚至厭煩的情緒,教師在對其進行測試輔導時應遵循“賞識教育”的原則,注重“情感”和“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師應多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多肯定學生的進步,對待學生的翻譯稿教師應抱著鼓勵的態度。盡管翻譯的成果有時會不盡人意,但只要是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教師都不應給予過多的批評,而是應多給予學生建議與幫助,讓學生對待翻譯練習能夠做到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第4篇

關鍵詞: 《普通語言學》中文版英文版言語對比

語言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學一點語言學,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語言意識。《普通語言學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是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留給20世紀語言學最寶貴的遺產。這本《教程》體現了結構主義思想,使索緒爾成為結構主義的鼻祖。自20世紀問世以來,《教程》被譯成多種語言版本。英文版《教程》是由英國語言學家Harris根據原文第二版翻譯的。Harris的譯文自然流暢,清晰準確。中文版《教程》由著名的語言學家高名凱先生翻譯,譯文簡練。由于索緒爾的《教程》原文是法文版,所以英語專業學生有時會把中英文兩種版本對照起來學習。

一、英語和漢語《教程》的語法對比

(一)詞法層面

英語:Linguistic structure,however,is not the central concern of philology.(ibid.:1)

漢語:語言不是語文學的唯一對象。(同上:18)

在英語句中,“however”是一個表轉折的連詞,它可出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在漢語句中,“however”的對應缺失。按照漢語習慣,對應的中文是:然而,語言結構不是語文學的唯一對象。

英語和漢語詞性轉換對比:

(1)代詞副詞

英語:The third period began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languages could be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ibid.:2)

漢語:第三階段開始于人們發現可以把語言互相比較。(同上:18)

在英語句中,“one another”作謂語“could be compared with”的賓語;在漢語句中,“互相”變成了狀語,修飾動詞“比較”。

(2)動詞名詞

英語:That discovery ushered in comparative philology,or ‘comparative grammar’.(ibid.:2)

漢語:這就是比較語文學或“比較語法”的起源。(同上:18)

在英語句中,“ushered (in)”是不及物動詞,和介詞in一起構成全句的謂語,意思是“預報……的來到;宣告;展示”。在漢語句中,相對應的部分“起源”是名詞,變成了句子的賓語。

(二)句法層面

(1)英語:The science which has grown up around linguistic facts passed through three successive phases before coming to terms with its one and only true object of study.(Saussure,2001:1)

漢語:環繞著語言事實建立起來的科學,在認識它的真正的、唯一的對象之前,曾經經過三個連續的階段。(高名凱,1979:17)

在英語句中,介詞before引導的狀語放在句尾;在漢語句中,介詞短語“在認識它的真正的、唯一的對象之前”放在句中,而沒有按照漢語的傳統習慣放在句首。

(2)英語:Along with Bopp there emerged straight away a number of linguists of distinction:(ibid.:3)

漢語:從一開始,跟葆樸同時,還涌現了一些杰出的語言學家:(同上:20)

英語句中的“there emerged...”(存在有)句型,在漢語中可譯為“有……”,對應的翻譯為“……有一些杰出的語言學家涌現/出現”。但這樣翻譯不如原文那么連貫、自然。

(3)英語:First of all came what was called “grammar”.(ibid.:1)

漢語:首先是所謂“語法”。(同上:17)

在英語句中,分句“what was called ‘grammar’”是一個主語從句;在漢語中,相對應的部分變成了“所謂語法”。翻譯簡潔明了,比直譯成“所被稱為語法”更符合漢語語言習慣。這樣一來,英語的分句翻譯到了漢語中,變成了詞組。

(4)英語:Finally,we may ask,of what use is linguistics?(ibid.:7)

漢語:最后,語言學有什么用途呢?(同上:27)

“...of what use is linguistics?”的陳述語氣為“linguistics is of what use”,英文是一個賓語從句。而漢語譯文中省略了“we may ask”,“of+疑問詞+名詞”的形式在漢語中難于體現。

(5)英語:The essence of a language,as we shall see,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honic nature of the linguistics sign.(ibid.:7)

漢語:我們將可以看到,語言的本質跟語言符號的聲音性質沒有什么關系。(同上:27)

就中國學生而言,最熟悉的as引導的定語從句是“as we know”“as we all know”這樣的從句一般放于句首,而與之相關聯放于句尾的定語從句是“which we know”。英文版中出現的as引導的定語從句放于句中的情況,實為少見。中文版相對應的“我們將可以看到”中的“將”指的是本書的后面“將以陳述”。

二、英語和漢語的語義層面的對比

(一)詞的層面

英語:Data and Aims of linguistics:Connexions with Related Sciences(idib.:6)

漢語:語言學的材料和任務;它和毗鄰科學的關系(同上:26)

這是(第二章的)標題。由于種種原因,這里出現的問題對比起來相對嚴重。“Aims”本是“目標”,“related sciences”翻譯成“毗鄰科學”,乍看起來,非常正確。可是,后面出現的學科,如:民族學、史前史、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學等,它們應為“毗鄰學科”。此外,英文中的標點符號為“:”,中文中的符號是“;”。

(二)詞組層面

英語:On defining a language(idib.:8)

漢語:語言;它的定義(同上:28)

這是(第三章第一節的)標題,英文標題是介詞詞組,意思是“論定義語言”,中文的表述變成了兩個分句,“語言”成了“定義”修飾語。

(三)句子層面

英語:In order to identify what role linguistic structure plays within the totality of language,we must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act of speech and trace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speech circuit.(idib.:11)

漢語:要在整個言語活動中找出與語言相當的部分,必須仔細考察可以把言語循環重建出來的個人行為。(同上:32)

英文句的直譯是:“為了分清語言結構在語言整體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考慮言語的個人行為和追溯語言循環所發生的一切。”在句法上,岑麒祥的譯文和英文(直譯)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

三、英語和漢語的專有詞匯對比

對于英語教育專業本科生來說,英文版的語言學專有詞匯太多,中文的譯文也晦澀難懂。

(1)英語:The link between signal and signification is arbitrary.(ibid.:67)

漢語: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同上:102)

胡壯麟主編的教材《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有關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是這樣描述的:“In Saussure’s view,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igns,each of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SIGNIFIED (concept)and SIGNIFIER (sound image).”(p.119)這樣一來,人們通常把英語的“能指”表述為signifier,“所指”表述為signified,而不是相應的signal(指號)和signification.(指稱)。(丁后銀,2008:45)

(2)英語:...where facts of conciousness which we shall call concepts are associated with responsibility of linguisitc signs or sound patterns by means of which they may be expressed.(idib.:11-12)

漢語:……在這里,被稱為概念的意識事實是跟用來表達它們的語言符號的表象或音響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上:32)

漢語里的“音響形象”常常被譯為accoustic image或sound image,Harris把音響形象表述為sound patterns,體現了他對索緒爾所使用的概念的不同理解。

索緒爾所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語言學方面的專有詞匯很多,對于學生來說,讀起來很費力。高名凱的中譯本為學習和研究語言學提供了捷徑。由于譯文用詞精干(缺乏描述),因此有時看起來很吃力。即使在同英文對比的情況下,有些內容仍需上網查詢,方能理解一二。作為英語專業學生來說,以英文版的讀本為準去理解《教程》是區別中英文兩種版本的最佳途徑。

(本文在構思、論證和寫作過程中得到英語專業丁后銀副教授的全面指點,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Ferdinand.De Saussure.Roy Harris(trans).Course in General Lin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1.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鍵詞]英文商標翻譯;中文商標英譯;功能對等;形式對等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1-0132-2,5

一、引言

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和國際貿易往來頻繁,國內外商品大量涌入和涌出,作為其標記的英漢商標互譯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和富于影響力。一個成功的商標譯名對開拓市場和創造企業財富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擬從“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的角度來探討英漢商標互譯的方法及翻譯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原則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尤金?奈達(EugeneA?Nida)在其《翻譯科學初探》一書中提出了“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等一系列翻譯理論,在翻譯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奈達強調譯文與原文在效果上達到“對等”,即譯文讀者的理解與感受同原文讀者的理解與感受基本一致。商標譯文的功能在于使異地消費者對產品產生同樣的興趣,引起其心理認同,激發其審美愉悅感而產生購買欲望。要達到這一目的,應按照奈達的翻譯原則來指導英漢商標互譯。

三、英文商標中譯的方法

根據“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的標準,我們采用“音譯法”、“意譯法”、“意音結合法”和“創新法”來進行英文商標的中譯。

(一)音譯法

即在兼顧發音優美響亮及意義積極美好的同時,人們盡可能將商標的發音完整地搬入目的語中,這樣有利于消費者聯想起原商標名。如Omega-歐米加(表)、Sony-索尼(電器)、Nokia―諾基亞(手機)、Rolls-Royce-勞斯萊斯(汽車)、Ko-dak一柯達(膠卷)等,這些中譯,雖然在漢語中毫無意義,卻響亮好聽,用字簡單干脆,并且多用臆造詞匯,看起來新穎獨特,很吸引人的眼球。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對于一些音節較長的外國商標,在做中文翻譯時,須壓縮字數,盡量照顧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特點。如Budweiser-百威(啤酒)、Colgate-高露潔(牙膏)、Gillette-吉列、Dove-多芬、等等。

(二)意譯法

有些商標本身即是英文當中存在的單詞,可以按本意直接翻譯過來。這種方法一般用于那些所含漢語意義明確,寓意優雅的英文商標。如Blue Bird一藍鳥(車)、Lark-云雀(香煙)、Apple-蘋果(電腦)、Microsoft-微軟(軟件)、Crown-皇冠、Diamond一鉆石等,都是詞義美好,不失古樸典雅,又給人愉快想象和感覺的中譯。

(三)意音結合法

即將意譯法和音譯法結合起來,這也是商標翻譯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此譯法非常巧妙,凡采用此方法的,一般都比較成功,不過,它對譯者的要求很高。如Cocaco|a-可口可樂,其通俗程度一目了然,意義美好聯想豐富。Master Card-萬事達卡,英文的意思是“卡的主人”,而中文“萬事達”則表示萬事通達,不被任何事難倒。這就使人聯想到“一卡在手,萬事不愁”,讓追求富貴吉祥的中國人求之不得,實在是精雕細琢的典范。此外還有Cannon一佳能(相機)、Pepsi-Cola-百事可樂(飲料)、Reebok-銳步(運動系列)、Tide-汰漬(洗滌用品)、Clean&Clear-可伶可俐、等等都是意音完美結合的例證。

(四)創新法

有些商標的翻譯,基本上放棄原文商標的發音及含義,根據商品的具體情況,將其開拓性地譯成一種看似不相關卻獨具蘊義的名稱,由于適當地運用了市場心理學,構思獨特新穎,從而大大地增強了商標的市場競爭力。這種方法是英標中譯的有力補充。如Reioice的翻譯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其原商標對于普通中國大眾特別是不懂英文的人來說比較陌生,但它的中文譯名“飄柔”卻是家喻戶曉,知名度極高,Reioice的原義是“愉悅、歡喜”,若直譯,意義雖討喜,卻平淡奇,也不響亮,很難收到好效果。而創造性地譯成“飄柔”卻不啻為佳譯,它打破了原名在形式、意義上的束縛,與商品本身功用極其契合。再如7 UP的譯名也充分體現了創新法的妙處。7在英文中是吉利數字,UP是向上,使人精神振奮的意思,若譯為“七上”,不免有“七上八下”之嫌,而譯成“七喜”卻是“喜悅、興奮、刺激”之意,與這種飲料所期望的結果一致,讓人頓覺清爽振奮。Sprite一詞原意為“小妖精”,而中國的消費者對“妖精”并無美好聯想,于是便有了“晶晶亮、透心涼”的“雪碧”。還有Head&Shoulders海飛絲(洗發水)、Crest-佳潔士(牙膏)等。

四、中文商標英譯的方法

依據“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原則,總結出三條翻譯處理方法。

(一)符合商標命名的根本宗旨

商標名稱是凝聚命名者旨趣的廣告語,其根本目的在于:誘人注意,引起興趣,刺激欲望。它還應具備一定思想性和內涵,具有象征意義,易使人產生聯想,更能激起人們的興趣,加深人們對商品的印象,最大限度地滿足潛在消費者的興趣和欲望。商標還應簡潔獨特,形象生動,使人們在不斷的重復中,強化記憶。通過翻譯進入另一文化的譯文商標也同樣應具備這些特點,投其所好,供其所需,誘其購買。如Panda-熊貓,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以這樣的名字命名的彩電自然讓人覺得品質優良,給消費者信得過、放心的感覺。

(二)兼顧外國消費者的文化習慣和審美心理

商標名稱不僅要經受商標特點對商標翻譯名稱的約束,還要適應目的語消費者的民族心理、價值取向、、消費習俗等文化習慣和審美心態,這樣才不會使商標名稱的移植產生任何抗體。當商標名稱所指的商品從原語國家或地區進入“風不同,俗相異”的異國他鄉時,產生語言文化障礙和沖突的并不是商品自身,而是傳遞語言文化信息的商標符號,翻譯中做恰當的修整和文化轉換,使原文的形象效果可以在譯文中以其他形象對應出現,使商標的隱喻形象達到等效傳遞,不失為商標文化的最佳移植。

(三)與世界接軌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音譯和對譯的傳統翻譯方式已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現代商標名稱的翻譯可以更靈活,不必以“忠實原文”為準則,而應注重譯語的實際效果,盡可能使命名商標名稱的英語符號與漢語商標名稱產生同等的心理效應和效力,亦即最大限度地實現譯語與原語的效能等值或語用等值。可以從名稱意義對等、名稱意義補償及諧音寓意三方面考

慮:

名稱對等部分包括傳統的對譯法,但其應用范圍更寬泛,如“松鶴”喻指長壽,是漢語商標慣用名稱,但對英語消費者來說,“Longevity”或“Longlive”更具同等心理效應。因此,名稱與意義皆對等的商標可完全對譯,否則可以其他形象對等出現。

名稱意義補償是指在揣摩和分析譯語潛在消費者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譯語語言的潛能和優勢,對漢語商標名稱的意義進行增加或補充。“雄山”是中國絲綢內衣的商標名稱,其英語譯名既不是“Hero Hill”也不是“Great Hill”,而是在保留漢語商標名稱基本意義基礎上加了一個字母“O”,形成與“Hill”義近,與“Hello”形近的“Hillo”,這種組合形體在消費者心理增添了“遠山的呼喚”等語義信息。

諧音寓意是指譯語與原語商標名稱音同或音近并攜帶原語商標名的語義信息。這種方法與其說是為產品的商標翻譯,倒不如說在產品有商標名稱前,商家已經將眼光投向國際市場,將具有美好象征意義的英語文辭與寓意極強的漢語緊密結合,為其產品策劃出音義俱佳的名稱。如Haier海爾,與higher諧音,象征著更高更好。Youngor雅戈爾,與younger諧音,象征著更年輕。Tide汰漬,既說明洗衣粉的泡沫豐富,又暗示這種洗衣粉是一種潮流和趨勢。Whisper護舒寶,既有如耳語般的輕柔、細致的關懷,又指安全、舒適之寶。HISENSE海信,源自于highsense高度靈敏。Frestech新飛,源自于fresh technology保鮮技術。

五、英文商標中譯時應注意的問題

不管是運用哪種方法,“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原則都應該滲入到英標中譯的方方面面。按照這兩個原則,商標譯名應做到“意美、音美、形美”。

(一)音美

是指譯名發音響亮,節奏感強,樂感十足,朗朗上口,給人以聽覺上的美的享受。如Vumon是一種抗癌藥物,其化學名稱為“鬼臼噻吩甙”,若取此中文譯名,專業化較強,因而簡潔地譯為“威猛”,象征其藥效。

(二)意美

意美是指譯名應該具有意境美,實際上指的是文化內涵的美,是原文、譯文二者之間文化異的跨越和消除。因此,英文商標的翻譯需經過文化的同化、吸收、轉移等過程成為切合中國大眾風俗習慣,符合其消費心理的譯名。首先,盡量采用吉祥喜慶的字眼。以b、f、l、h開頭的音節都可以譯成寶、福或富、利、喜等。如,Marlboro-萬寶路、Wonderful-萬德福等。其次,多用具有優美意蘊,符合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字詞。如Whisper-護舒寶,照顧女性舒適安全地度過生理期,Safeguard一舒膚佳,保護和嫩滑你的皮膚,Tide-汰漬,幫你擺脫衣服上的污漬。

(三)形美

形美講究商標譯名簡潔明了,樸實通俗,要求易讀、易看、易懂,盡量采用美好的字眼,避免生僻難寫,筆畫繁瑣的選詞,這樣才能易于被消費者接受,便于他們記憶。如,

“麥當勞”比“麥克唐納德”更適合MedonMd's,而Budweiser譯成“百威”就比譯成“百德威瑟”簡明干脆得多。其次,多用美好字眼,尤其是翻譯女性用品的商標時。例如:Arche-雅倩、Pantene-潘婷、Estee Lander-雅絲蘭黛、Hazehne-夏士蓮、Channel-香奈兒、等等,都是好看好寫,符合中國大眾欣賞品味的譯名。

六、中文商標英譯時的常見問題

(一)漢語拼音化

目前國內許多譯者往往簡單地把漢語商標譯成漢語拼音,商標漢語原文包含了許多美好的象征、含義、風俗和情感,可是,拼音替代的英語名稱只具備符號功能,美好的寓意蕩然無存,使活靈活現的商標變得索然無味,令英語本族語消費者根本欣賞不到這些商標的內涵。如:愛妻牌洗衣機給懂漢語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買回這個品牌的洗衣機,以表自己深愛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的洗衣勞苦;譯成AiQi WashingMachine,卻只給英語本族語者一個冷冰冰的符號,讓人看后難以產生購買的欲望。

用漢語拼音音譯商標還會恰巧造就出不良的英語詞形,引起英語讀者的誤解。如:一種口紅,商標叫“芳芳”,國人看到會與“花容月貌”、“香氣襲人”等聯系起來,可音譯成漢語拼音“Fangfang”后,英文讀者一定會生恐懼之感,因為fang恰好是一個英文單詞,義指狗的長牙或蛇的毒牙,于是,他們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紅的少女,卻是條張牙舞爪、毒汁四濺的惡狗或毒蛇,由于這一敗筆,口紅的銷路可想而知。

(二)漢英對譯

漢英對譯是指用漢語對應的英語作為英文商標來使用,這種翻譯方法看似忠實原文,實際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差異,最容易導致文化誤讀。一種出口干電池的商標叫“白象”,英譯成“White Elephant”,應該說是百分之百地正確。殊不知a whiteelephant是條固定的英文短語,意為“沉重的負擔”(aburdensome possession)或“無用而累贅的東西”(useless)。

要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我們就應充分了解東西方文化內涵上存在的差異,避免拼音現象的發生。在英漢對譯時擺脫文化誤讀現象,深入了解英語短語的用法及搭配原則。

七、結語

在當今經濟發展飛速,商品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為了使商品成功并且快速地占領市場,商家在商品的命名及其品牌翻譯方面下足了功夫。商標翻譯不僅僅是譯名的文體,還涉及到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業機會。一個商標的譯文優劣有可能決定著帶此商標的商品的國際命運。作為一門綜合學科,中英文商標的命名及翻譯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標的命名和互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朝著更加簡潔、形象,更加注重內涵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2]賀川生,商標英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4]陳全明,論進口品商標翻譯的方法與技巧[J]中國科技翻譯,1996(5)

第6篇

[關鍵詞] 英語被動句 漢語被動句 意義被動句

一、英語中習慣使用被動句

英語中的被動句比起漢語使用頻率要大很多,在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的句子就是被動句,一般來說由“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也有少量“get/become+及物動詞過去分詞構成”而后者多用于口語中。在連淑能的《英漢對比研究》一書中,英語中使用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施事的原因

人們表達思想的時候,通常使用主動句,但是當主動句的施事由于以下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時,英語往往采用被動句。

2.句法的要求

英語重形合,注重句法結構和表達形式當主動式不便于表達時,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辭的考慮,往往采用被動式。

3.為了修辭的考慮

適當的使用被動句可以使表達方法靈活多變,避免句型單一,達到一定修辭效果。

4.文體的需要

文體的需要主要指在一些科技文體、新聞文體、公文文體和論述文體中,被動句的使用能夠使內容更客觀、直接、公正和正式。

二、漢語中被動意義的表達

1.漢語被動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在古代漢語中,被動式是用“為”字或者“為……所”結果來表示的,被動意義一般借助主動式來表達。到了近代,才有了“被字式”,“被”字是從“遭受”的意義演變來的。因此,“被字式”常被稱為“不幸語態”,主要用以表達對主語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按照漢語的習慣,如果句中無須指出施事,主動意義與被動意義又不至發生混淆,一般就不用結構被動式,而用意義被動式。

2.漢語中的被動

漢語中除了使用“被”字,構成結構被動式外,還可以使用其他詞表達被動,如“讓”、“給”、“叫”、“挨”、“受”、“遭”、“蒙”,這些詞也大多表達不如意或者不期望的事。

除了這些外,我們還常用“為……所”、“是……的”、“的……是”、“加以”和“把”字句,表達意義被動。

三、英漢被動句在中文翻譯中的體現

被動與主動的邏輯關系而言,漢英并無差異。最根本的差異在表現手段以及更深層的思維方式問題:漢語是用詞匯化手段來表示被動性,這時漢語語法的本體性特征。

下面以王科一翻譯的《傲慢與偏見》前十章為例,對英語多用被動,漢語多用主動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被動結構共170個,習慣用法49個,其中有“be treated”2個、“be delighted”5個、“be determined”3個、“be discontented”2個、“be acquainted with”3個、“be obliged to”6個、“be reserved”1個、“be disappointed”1個、“be amused”2個、“be received”1個、“be recovered”1個、“be mistaken”1個、“be satisfied”3個、“be surprised”2個、“be deserved”1個、“be accomplished”4個、“be vexed”2個、“be diposed”1個、“be convinced”4個、“be guarded”1個、“be annoyed”1個、“be engaged”1個、“be grived”1個,前十章中使用被動句共121個。

王科一的漢譯中,帶明顯被動結構的句子4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3.3%,其他意義被動句19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15.7%,而英語被動句漢譯成主動句一共98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81%,英文中使用被動句的頻率比中文大出很多,英文被動句漢譯時,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處置式

“把”、“將”在詞性上屬于介詞,因為它總是引出一個句詞作為它的賓語,因此具有介詞的句法功能。這時它所構成了動詞的所謂“處置式”。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做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

2.顯性被動式

顯性被動的結構手段是利用“被”、“叫”、“讓”、“給”、“受”、“使”這類詞作謂語動詞構成句子。

…it would be quite a misfortune to be liked by him.(被他看上才叫倒霉呢。)

3.半隱形被動式

“半隱形被動式”指幾個可能是由被動位于轉換而來的句結構。如“是……的”。

…a circumstance more deeply impressed on their memories than that their brother’s fortune and their own had been acquired by trade.(可是卻幾乎忘了他們兄弟的財產以及他們自己的財產都是做生意賺來的。)

4.完全隱形被動――主動式

(1)原文中的主語在譯文中仍作主語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

――原句主語仍作主語,省譯“被”字。

這種譯法形式上與被動句沒有區別,但實際上主語和謂語是邏輯上的動賓關系,而不是主謂關系。這種寓被動意義于主動形式的句子是漢語的一種表達習慣。

(2)原句中動作的發出者提前

I was very much falttered by his asking me to dance a second time.(他第二次又來請我跳舞,我真高興死了。)

(3)增加邏輯主語

She will be taken good care.(人家自會把她伺候得好好的。)

這種譯法仍然是把原句的主語譯成賓語,只是原句沒有施動者,這時,我們適當加上“人們”、“人家”、“有人”等詞作主語。

(4)將英語的被動句譯成漢語的無主句

漢語中有些句子可以不帶主語,因此,當無需說出行為主體時,可將英語被動句譯成漢語的無主句。

My mother’s puroise will be answered.(就如了媽媽的愿了。)

我們在翻譯英文作品的過程中,要善于把英文被動句轉換為中文習慣的句式,比如意義被動句,無主句和主語省略句。但是,具體什么情況下,用哪種方法來翻譯英文的被動句,這應該和我們的中文修養以及積累有關。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熟悉英文的句式結構,有堅實的英語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中文語言文字功底,這有這樣,才能在翻譯英文作品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社科著作翻譯

一、功能對等理論內涵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在其著作《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動態對等是“與原文最自然的貼切”(Nida.2004),注重讀者反應,以最貼切的自然語言再現原文信息,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程度一致。同時,奈達指出:“所謂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再現源語的信息”(譚載喜,1984:10)。奈達后來用功能對等代替動態對等,但兩者并無本質的區別。功能對等是奈達翻譯理論的核心,強調翻譯不是原文的字面意義和語序,而是原文的思想和目的,不僅是語義的對等還包括風格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求譯文讀者對譯文與原文讀者對原出的反應基本一致。這也是功能對等理論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

二、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實例翻譯

(一)詞匯對等 詞在翻譯中扮演重要作用,譯者能否正確選出合適的目標語會嚴重影響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和反應。因此,譯者應了解漢英語轉換過程中詞匯的差異,熟練掌握其中的翻譯技巧。一)直譯 奈達曾說過“如果直譯能夠達到指稱意義和聯想意義上的對等,則無需形式上的轉變”(Nida,1993:125)。換言之,如果直譯可以實現完全對等,即形式和功能上的對等,那么直譯法是首要的選擇。二)詞性的轉換 按照詞性的不同,如何擺脫英漢語言差異,用最貼切的方式傳達原文信息,達到詞匯上的對等。名詞化 英語名詞化能簡化句子結構,濃縮信息,使行文更加正式、客觀。漢語多用動詞來表達類似的概念,換用動詞表達,譯文行文更加明確。因此譯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通過詞性的轉換,確保譯文精準,流暢。形容詞 形容詞是一種修辭表達,翻譯中有時候由于上下文語境和表達習慣的要求需要轉化詞性,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原文:Not to worry; you were still young, eager, and inexpensive, so the company would find you a spot with one of its magazines’ Web divisions.譯文:你不必擔心,憑你的年輕、熱切和廉價,公司肯定會在旗下雜志的某個網絡部門給你安排個職位。分析:劃線處形容詞漢譯時轉換為名詞,使句子更加流暢通順。虛詞 英語中使用虛詞,體現語句各部分的關系,在漢語里不一定需要,譯出則會使漢語嗦,甚至造成漢語失范。

(二)句法對等 英漢兩種語系存在較大差異,語言都有各自特征。譯者需要尊重目的語特征,采用目的語表達習慣,準確傳達句子表層信息,挖掘其深層含義。一)語態轉換 英文中,被動句的使用相對較多,這也是英文社科著作的一大特征,作者此舉體現文本的客觀性。漢語中,被動句使用頻率相對較少。因此漢譯時盡量按照漢語的表述習慣,可將被動態轉為主動句,既可準確傳達了原文信息又避免了翻譯腔。二)逆向翻譯 由于英漢在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上存在差異,有些句子按照字面翻譯效果不佳,漢譯時不能完全按照詞序順序翻譯,需要根據隱含意義,以及漢語行文順序,進行順序調換。英文句子的自然語序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如使用倒裝語序,主要是為了加強語氣、突出重點、平衡句子結構等,而漢語中使用較少。譯成漢語轉換為自然語序,使譯文符合漢語表達易于理解。三)分譯與合譯 英文社科著作句型結構復雜,定語較多,信息量大。譯者需分析語句中的深層含義,根據邏輯關系對原文作必要合譯或拆分。原文:Fifteen years later Baer was working for another defense contractor when he drafted the complete schematics for a video-game console that would sell for about $20. 譯文:十五年后,貝爾為另一家防務承包商工作,草創一款視頻游戲機原理圖,售價20美元。分析:英語復合句漢譯時常在分句連接處分譯。原句為主從復合句,如果按照英語順譯,譯文句子復雜定語過長,容易導致譯文晦澀難懂,譯者分別從兩分句處進行分譯,這樣讀起來語句更流暢、節奏感更強。原文:Interruptive ads are ad copy that weaves through or around editorial copy. Although critics call them invasive ads, as long as readers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ad and the editorial content it interrupts they do not violate industry ethical standards. 譯文:干擾性廣告貫穿或隱含在雜志內容之中,批評者稱其為侵入性廣告,但只要讀者能分辨廣告與它所干擾的雜志內容,就未違反行業的道德準則。分析:原文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起修飾限定作用,譯者為了避免修飾語過長,將此部分轉換成動詞功能,采用合譯的方法。后一句中兩個從句與前文具有承接關系,將其合并后邏輯關系清楚,易于理解。

總 結

社科著作文本翻譯既要準確再現原文信息,也要注重讀者的感受,這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一致的。譯者應結合翻譯實踐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力求原文與譯文對等。

參考文獻:

[1]黃忠廉等.翻譯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第8篇

    [論文摘要] 英語介詞在英語中是虛詞,是組成句子和文章的重要韌帶之一。介詞既可以用來引導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又可以替代名詞和形容詞的形態變化,在句中充當各種狀語、定語和表語,表達出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很多含義,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因此有的學者把英語稱為“介詞的語言”。本文就英文中介詞應用常出現的幾種用法進行說明,為英語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介詞在英語中的重要地位,但介詞的種類繁多,用法復雜,一個介詞還往往有多種意義,本文將從介詞具有動詞的的特點,介詞的構成等幾個方面,剖析其用法,希望能為英語學習者熟練掌握其用法有益。

    一、英語介詞的雙重作用

    由于英語使用名詞—尤其是由動詞轉化過來的名詞—的機會較多,而名詞與名詞之間常常需要介詞連接,故英語中使用介詞的現象比比皆是。據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urme統計,英語介詞有280個之多,英語的介詞構成分為四類,包括簡單介詞(如in,at,to by,等)、合成介詞(如onto,outside,without等)、雙重介詞(如along by,in between等)以及成語介詞(如apart from,in front of,on behalf of等。其中使用最為頻繁的是簡單介詞 at,by,in,for,of,on,to,from和with。據有的學者統計,這9個介詞的使用率占所有介詞的92%。與英語相比,現代漢語中介詞的數量不多,只有約30個,且多數是從動詞轉變而來的。很多介詞具有動詞和介詞的雙重作用,而動詞的特點又更突出一些。因此,在英譯漢時碰到介詞短語的翻譯往往要將介詞翻譯成漢語里的動詞。

    二、英語介詞在翻譯中的實際應用

    (一)介詞在英文的靈活性

    余光中曾說:介詞在英文里的用途遠比在中文里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look after,take in 皆是。介詞片語(prepositional phrase)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said in earnest,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中文則不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片語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因此,在英譯漢時碰到介詞短語的翻譯往往要將介詞翻譯成漢語里的動詞。

    (二)介詞在英文中實用性

    1.英語中表示地點、方位或有動態延伸意義的介詞可以用來表示漢語中的動作、行為,說明在該地點的動作或狀態特征

    我們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Our children are at the same school.

    我非常了解他,因為我們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I know him quite well,for we are in the same office.我發現他在圖書館里看書。I found him at his books in the library.

    He is serving life sentences for the murder. 他殺了人,被判死刑。

    2.英文中起定語或狀語作用的介詞短語表達漢語中的動詞含義。從語義角度上說,我們可以把介詞后面的名詞看成是介詞的賓語,從而體現介詞的動態含義

    I’ve never set great store by the ring on my finger,nor the necklace round my neck,nor the refrigerator and the color TV set in my home.

    對于我手上戴的戒指,頸上掛的項鏈乃至于家里擺設的冰箱、彩電,我從來都不怎么重視。

    Since we are through with the customs formalities,shall we go to the hotel?現在辦完了海關手續,我們去旅館吧

    Through the forest,they found the small village. 穿過森林,他們找到了那個小村莊。

    What are they after,fame or position?他們在追求什么,名譽還是地位?

    3.英語動詞+表示目的、方向的詞短語常用來表達漢語連動式結構

    他邀請我去他家吃午飯。He invited me to his house for lunch.

    我們熱烈歡迎你們參加這次會議。We warmly welcome you to the meeting.

    下了班老張騎上自行車直奔菜市場。Lao Zhang hurried to the market by bike after work.

    4.be+具有比較含義的介詞結構,常用來充當漢語中的謂語結構或其他動詞結構,表達比較的含義

    數學比班上其他同學學得好。I am abo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in mathematics.

    這我理解不了。It is beyond me.

    我智力比不上他。I am below him in intelligence.

    和他爭論簡直有辱我們的身份。It’s beneath us to argue with this ugly dirty devil.

    加拿大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Canada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next only to the US.

    他無權簽合同.It i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the contract.

    5.be+介詞固定詞組可表示漢語動詞結構,充當謂語動詞

    Dorothy’s clothes are always in good taste.多羅西的穿著總是很有品味。

    注意惡狗傷人!Be on guard against dogs!

    我們是黔驢技窮了。We are at the end of wit.

    6.with(without)+ 賓語 + 賓語補足語,可進行狀態描寫

    He remained silent with his head down all the time.他始終低著頭一言不發。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

    The master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room,with th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and a book,in his hand.老師胳膊下夾一個鐵戒尺,手里拿著書,在教室里踱來踱去。

    三、靈活應用英語介詞對翻譯的重要意義

    翻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語言活動,是把一種語言已經表達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而且還是一門技能,系統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英語介詞的特點、構成,搭配用法對于提高學習者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翻譯技巧和寫作水平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準確地理解英語介詞,更加熟練地使用英語介詞,能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翻譯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應把英語語法課中的介詞作為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劉寧.英語介詞“By”的用法研究(J).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11)

第9篇

關鍵詞: 漢語成語 超額翻譯 欠額翻譯

一、引言

漢語成語是漢語民族在勞動實踐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而提煉、總結出來的思想結晶和語言精華,是中華民族歷史,社會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文化的傳承、記載和反映。漢語成語一般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含義精辟、形象生動,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點。完整性是指成語的含義并不是各個詞義的簡單疊加,而且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開、截取使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成語的時候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固定性是指成語的形式和結構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換,即使是同義詞替換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語折射出漢語民族所特有的歷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語本身蘊涵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漢語成語的過程中要想準確完整地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這樣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便成了漢語成語翻譯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本文擬從語義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討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理解表達及超額欠額現象。

二、漢語成語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象

超額翻譯(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沒有的內容;而欠額翻譯(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譯文沒有完全、充分地傳達原文內容。這種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普遍存在,因為許多成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異在所難免地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可能超出或丟失某些東西,造成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

1.語義信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將意義劃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除了表示邏輯、認知和外延的理性意義,作為語序、強調手段的主題意義和表達說話人態度的情感意義之外,Leech還區分了和語言運用社會環境有關的社會意義,以及與其它語言成分共現時所產生的內涵意義、反映意義和搭配意義,這些意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譯中很難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譯或欠譯的原因,如成語“望子成龍”,一般意譯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漢語中“龍”的意義就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因為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象征著吉祥,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龍馬精神”、“龍鳳呈祥”、“乘龍快婿”、“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惡。因此在這里,我們沒法將這個“龍”轉譯成dragon,造成反映意義的欠譯。

又如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實這里漢語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國人信奉的天神,有時候又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泛指萬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個具體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譯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丟掉了中文“天”的含義,造成欠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內涵,造成超譯。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詞源出James Holton小說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個偏僻怡人的理想樂園;而“世外桃源”則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與世隔絕、不受戰禍的安樂美好之地。因此將“世外桃源”翻譯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語內涵意義欠譯的同時,也導致譯語內涵意義的超譯。

再如成語“紅運當頭”(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華民族崇尚紅色,用紅色象征喜慶、歡樂和吉祥。因此,包含“紅”字的詞語一般都有繁榮昌盛、受歡迎之意,如“紅得發紫”、“紅極一時”、“紅光滿面”等,而英文red卻不具備此意,所以在翻譯時也只好采取意譯的方式,形成欠譯。

另外還有許多其它的例子如“魚米之鄉”(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綢繆”(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縟節”(red tape)等,都由于詞語內涵意義、社會意義、反映意義或搭配意義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譯與欠譯。

2.文化背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種復雜的集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其在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是一個包含廣泛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獨特的文化淵源,尤其是漢語成語,要想在翻譯時將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實地、恰到好處地傳譯出來,絕非易事,欠額或超額翻譯在所難免。

比如成語“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說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丑女人東施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得可怕。所以“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因此,不管是將其意譯成imitate awkwardly,還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楊憲益譯),無疑都會要么丟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譯文晦澀難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達法,將其全部道來: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譯),則又如講述一段故事,損壞了“東施效顰”作為漢語四字成語的結構特點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額翻譯。

“名落孫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范公《過庭錄》:宋朝孫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聽自己兒子考中沒有,孫山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婉言應考不中。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語的風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語如“三顧茅廬”(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葉公好龍”(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請君入甕”(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鄲學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們都存在同樣的欠額翻譯情況。

還有一些成語采取歸化的譯法,就是以譯入語的文化為歸宿,盡量依照譯入語的文化習慣來處理漢語成語的翻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畫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說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謀”(as wise as Solomon),“不辭而別”(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其優點在于以英文中現成的形象和比喻來轉達漢語成語中相同或相似的喻義,通順簡練易懂,但它們都存在欠額與超額同時并存的現象:欠缺的是源語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譯入語的文化背景。

三、結語

將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的漢語成語恰到好處地翻譯為英語絕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欠譯或超譯現象。綜上所述,為了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傳達成語及詞匯本身概念之外各種不同的聯想意義,譯者首先應充分理解成語的內涵,尤其是文化內涵,其次通過大量翻譯練習和實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根據不同情境、具體的上下文及讀者需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再現原文的風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對原文的忠實,同時也增強譯文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第10篇

1.詞匯方面—出現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在這一方面,由于中外之間存在很多文化差異,使得漢語和英語在互相翻譯過程中沒有互相對應的詞語,這就造成一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出現在翻譯里。人們總是會通過譯借、音譯、語義再生等方法創造新的詞語,來彌補漢英語言之間一些詞匯的缺失。如漢語“中國功夫”譯為“ChineseKungFu”,“中國香港”譯為“ChineseHongKong”,“四書五經”譯為“ThefourbooksandtheFivethrough”,等等,這是中國特色式英語與其他地方英語(美式英語、澳式英語等)不同的地方。相互之間創造新的詞語,以便于交流和協調。

2.句式方面—特殊句式難以表述。漢語有許多特殊的句式,用英語翻譯有一定困難,甚至會偏離句子原意,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翻譯成英文就成了“Thesunbeyondthemountainsglows,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ws(太陽在山后落下,黃河隨后流入海中),失去了詩句原本存在的藝術性。再比如,“我們的感情覆水難收”翻譯過來就是“Cryingoverthesplitwaterisnouseforourlove”,很難再從英文句子中找到原話的意境。

3.文章方面—寫作習慣不盡相同。在用英語進行寫作的過程中,人們總是習慣于將中心主句放在文章開頭,緊隨之后的是一些次要的信息,文章的邏輯性很強。而在漢語的寫作過程中,一般會采用“起、承、轉、合”的寫作模式,在開篇闡述一些生活中的細節,或者對文章的大略含義進行一個概括,在隨后的段落里逐步闡述中心思想,進入主題,最后予以總結,文章的層次性很強。在中國特色式英語的翻譯文章中,也經常采用傳統的漢式寫作模式,很少有對西方寫作風格的照搬照抄或者刻意的模仿,在經貿英語類的翻譯文章中漢化風格非常常見。

二、經貿英語中的中國特色式翻譯研究

1.漢英直譯。直譯是指將漢語中的表層意思直接翻譯成英語(反之亦然),一般處理沒有文化或意識色彩的中性詞。漢語中的一些術語、名詞,在國外也有相同的概念或表現方式,而一些在中國存在的特定的名詞或概念,在西方雖然沒有相同的概念,但在中西兩者之間有著比較明確的相對應的關系,有著比較相近的規律,相互之間可以轉換。這需要翻譯人員具備較高的靈活性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一些相通的規律,就可以實現同一概念兩種語言的直接轉化。這些詞在翻譯時只需要找到對應詞就可以了。如“甲乙雙方經充分協商,基于自愿平等和誠實信用的原則.”翻譯成英文就是“PartyAandPartyBthroughfullconsultation,voluntaryequalityandhonestyandcreditprinciplebasedon”。

2.考慮意境的意譯。直譯在漢英翻譯中雖然是最簡單方便的一種,但有一些問題直譯難以解決,比如漢語中一些措詞、比喻、語言表達等手段所具備的寫作特點,單純地將其按照原文結構,逐字逐詞進行翻譯,有時會形成很不通順的英語句子,歪曲漢語原意。一些字詞的對號入座,硬譯、死譯,字字對應的填空,會讓這類問題更加嚴重。翻譯人員應在了解原文含義的情況下,根據文章寫作的意境,變通翻譯方法,對一些關鍵部位進行詞句的加工,尊重文章原意,以求翻譯語言更加流暢易懂。比如,“文化程度”的英文并不是“culturallevel”或“literacylevel”,應該是“schooling(上學的年數)”,又比如,“提高工資水平”是企業文件中常用的話語,當然可以翻譯成“improvethewagelevel”,然而實際上英文中很少有對level有這樣的用法。就這一句話來說,就有如下幾種表達方式:“Higherwages”;“toimprovethelevelofwage”,等等。

3.音譯。音譯也就是指將漢語中的一些詞匯根據拼音直接翻譯,它是為了保持原詞在原文中的主體地位,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和一些解釋。一般主要的對象是文章中出現的一些地名、人名或者一些個別的專業術語,這樣翻譯與直譯比較類似,十分簡單,但需要一些額外的詞匯來表達原意。比如,“泰山”翻譯過來就是“Mt.Taishan”,“長城”就是“TheGreatWall”,八達嶺就是“badaling”,“泰達公司”翻譯就是“Taidacompany”,在一些音譯名詞之前或之后加上解釋的詞綴,從而進行含義或概念的解讀,避免誤導外國讀者。

4.文章后用注釋加強說明。音譯在現實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為一些具備中國特色的詞語,需要音譯才會給出與原文對等的含義,一些地名、典故、歷史事件就是如此。但在文章中的注釋的長度,詳細與否,要結合所譯文章的具體情況,不能照搬照抄其他文章翻譯的成功案例。關鍵因素就在于翻譯人員對這篇翻譯的目標讀者的水平和地位的預估判斷。對于在商貿活動中的一些學術性較強的文件,進行翻譯時要注意提供完整的基本要素,對原文中的一些漏洞進行修復完善。在翻譯漢語特色詞匯時,要根據上下文判斷這個詞匯在這里的具體含義和它與文章上下的關聯性。

5.直譯意譯結合。有時在漢英文章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單純的直譯或意譯都難以表達出原文所要表達的目的,這就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直譯與意譯的結合。比如,在對“吃飯財政”進行翻譯時,直譯為“the‘mouth-feeding’budget”或者單純的音譯顯然都不夠,兩種翻譯方法綜合,翻譯為“abudgetmuchofwhichisusedforthepayrolloftheburgeoninggovernmentstaff”,有字字對應,也結合了語境,比之前的翻譯顯得更加簡單明了。此外,一些補充性的說明也必不可少。在翻譯的語句中加上一些背景信息,或者進行一些細化的分析,進行解釋說明,這樣就可以既忠實原文,又不拘泥于字字對應,讓翻譯內容與原文更加接近,也更好的幫助讀者的學習與理解。

三、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標識語;英譯;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2-0194-01

標識語,又稱公示語,是應用于社會公共場合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凡在公共場合張貼或印刷的,旨在為一般公眾或特殊群體提供宣傳和服務的語言標牌或標語都可歸于標識語范疇(于偉昌,1998)。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的加快,三亞以其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獲得了廣泛關注,國際交流日益增多。然而公共場合的英文標識普遍存在翻譯錯誤或不規范等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城市形象。本文著重分析三亞市商業、交通系統存在的標識語英譯錯誤等問題并提出翻譯原則。

一、標識語英譯錯誤案例分析

1.漢語拼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借鑒我國首部地方標準——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中國人名、地名專名、公交站名中的地名專名和通名采用漢語拼音標注;地名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譯,如:街、大街譯為Street (St);小街、巷一般情況下譯為Alley;路譯為Road (Rd)。但三亞的一些標識語卻存在漢語拼音和英文直譯混淆使用的現象。

例1:三亞市一處道路指示牌上把“鹿回頭公園”譯成“The road turns head the park”。“鹿回頭”作為地名專名需采用漢語拼音標注,故正確的翻譯應為“LUHUITOU Park”。

例2:三亞市區一路牌把“解放路”譯為“Jiefang Lu”。按照國際慣例,地名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譯。故此處應改為“JIEFANG Road”。

2.拼寫錯誤。英譯標識語不僅要符合國際慣例,而且應該遵循準確性原則,嚴禁出現英文單詞拼寫錯誤等。例如:三亞市某菜市場內將指示牌“水果區”翻譯成“Dfuit area”;“淡水魚”譯成“Flesh water fish”。這顯然是由人為疏忽導致的低級拼寫錯誤,應改為“fruit”和“freshwater fish”。

3.望文生義。“望文生義”是指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翻譯,即一味按照字面含義和句子結構生搬硬套。譯者對原意的錯誤理解將導致標識語無法實現其信息傳遞功能,造成誤解。例如:三亞某賓館洗手間的“小心滑倒”譯成了“Slip Carefully”。譯文偏離原意,完全沒有起到警示客人“地面很滑,小心摔倒”這一作用。應改為“Caution! Wet Floor”或“Caution! Slippery”等。

二、標識語翻譯原則

公共標識語對受眾的社會行為起著指示、提示、限制和強制的作用(吳小忠,2010)。指示性標識語的目的是為交際對象提供信息服務。提示性標識語可以起到提示或告知作用。

限制性標識語則有限制、約束交際對象行為的功能。強制性標識語更傾向于以強制的方式來發出命令。

基于以上社會功能,公共標識語的英譯必須遵循以交際對象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到中英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兩國的文化差異。掌握標識語的翻譯原則將有助于標識語實現其社會功能并促進公共標識語英譯規范的建設。

1.準確性原則。標識語的英文譯寫應當符合英語規范和國際慣例。應當根據使用環境,選用符合中文內涵的英文詞語。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詞語的中文,應對所指事物或概念進行分析,參照英語國家對同類事物或概念的指稱用語,根據國際通用譯法,選擇使用相應的詞語。如:道觀Daoist Temple。英語中有多個對應詞語的中文,應對所指事物或概念進行分析,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根據英語的使用習慣選擇最能貼切表達該事物或概念的詞語。如:“通道”在表達“地面通道”時,譯作Passage,表達“地下通道”時,譯作Underpass。

2.通俗性原則。標識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其根本的社會功能是向受眾傳達必要的、有用的信息。因此標識語的翻譯應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公共標識語的翻譯應以譯語讀者為中心,相對于只解釋原文的含義,更應該注重文本的語境意義,以通順易解的文字向交際對象傳遞信息,使公示語的翻譯達到理想效果。

3.文化對等原則。翻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僅保證語義對等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堅持文化對等原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及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標識語的翻譯不僅要保持源語言中的信息,而且要顧及文化差異。為使交際雙方溝通順暢,翻譯過程中應遵循約定俗稱的語篇規律。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必然會導致交際對象的誤解,從而無法實現公共標識語的社會功能。

公共標識語的翻譯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國際化程度及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尤其對國際化旅游城市而言,其翻譯水平直接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及文化交流程度的提升。國內的公共標識語翻譯仍存在不少問題,如:不符合國際慣例;不遵守英語語言習慣和缺乏跨文化意識等。因此,只有了解公共標識語的社會功能并遵守其翻譯原則,才能真正發揮其促進國際化建設進程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U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李玉良,于巧峰.漢語標識語的英譯原則[J].上海翻譯,2008(1).

第12篇

【關鍵詞】譯文西化 漢語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C-0110-02

翻譯作為國與國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在翻譯過程中出現譯文西化現象在所難免。本文探討譯文西化與漢語規范化。

一、譯文西化的表現形式

譯文西化亦稱歐化譯文,指譯自外文(特別是英文)的漢語受外文的影響或采用外文的表達方法。譯文西化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無節制地延長漢語句子。這是人們在翻譯中模仿印歐語句子的結果。譯者最初的動機可能是圖方便圖省事,因為順著譯比理解原文后再按漢語的習慣去寫要容易得多。但“食洋不化”,模仿外文結構,久而久之,漸成風氣,損害漢語的傳統。

(二)濫用代名詞、連詞、介系詞。在現代漢語中,代名詞做受詞時常常省去,但在英文里卻被保留。如果在英譯漢的過程中,仍然保留這些代名詞,那就變成西化句。

(三)不恰當地使用插入語。插入語本是西方語言的特色。在英語里,插入語是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這種插入語與漢語的習慣很不符,因此,最初模仿是很少的。可以說是一種“變質的歐化”,但現在在漢語里也變得司空見慣了。

(四)廣泛使用漢語被動語態。被動語態在英語里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在某些文體中,使用被動語態幾乎成了一種表達習慣。但在漢語里,“被字式”曾被稱為“不幸語態”,主要用于表達對主語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自從西方語法進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圍日益擴大,但大多數被動意義不用“被字式”,而用主動式。如果在漢譯英的過程中過多地使用被動句,同樣也會陷入西化的陰影中。

二、譯文西化的原因

譯文西化的產生是在時間發展的長河中,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現代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一百多年來,科技方面的新發明基本上都是在歐美產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馬達)。互聯網的橫空出世,一舉解決了“全球一體化”的時空束縛,使人類真正進入了信息時代。幾個世紀以來,英美政治經濟相繼在世界占主導地位,加上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化”,幾乎成了“美國化”,英語自然成了全球通用的語言,因此英語也就大量的進入漢語語言系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維。

(二)文化交流的失衡。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采納不可忽視。同時,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間的參與都不是平等的。由于經濟發展的強大失衡而造成的文化失衡,使得強勢文化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取得優勢,成為語言的“借源”。弱勢文化則可能失去自身特色,甚至可能被同化。

(三)心理意識的作用。社會心理、價值取向屬文化的深層結構。進入網絡時代的人們,所崇尚的生活更快更新,通過與外國人直接接觸或借助媒體,對外來知識了解得越來越多,他們產生了求新、求異、求變心理,體現在語言方面則是簡單實用,甚至直接將英語拿來使用。

(四)國民英文素質的不斷提高。國民對英文的接觸、了解越來越多,素質不斷提高,其表象的方式甚至思考的方式不免漸受英文意識的影響。這一點,在高級知識分子之間比較顯著。例如,我們可以聽到這樣的句子,“給一個演講”、“謝謝你們的來”等,這些都是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的詞語。

(五)媒體的負面作用。現代人離不開報紙和電視。分秒必爭的新聞,尤其是必須從速處理的外電譯稿,在文字上自然無暇仔細推敲。自從電視流行以來,大眾和外面的接觸,不再限于報紙。讀者變成了觀眾或者“觀聽眾”,和文字的接觸,更是疏遠了一層。古人要面對文字,才能享受小說或傳奇之趣,今人只需面對電視,故事自然會展現眼底,文字不再為功。漢語文字功底薄弱,自然更容易受外來詞語的影響。

(六)民初之中文式微。民初以來,西方文化借英文及翻譯大量輸入,卻正值中國文化趨于式微,文言的生命已經僵化,白話猶在牙牙學語的稚齡,力氣不足,遂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可以這樣說,梵文對中文的影響似乎至于詞匯,英文對中文的影響已經滲入文化。

(七)漢語靈活表達的特點。王力曾指出: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所謂“人治”,就是句子比較不受形式的約束,是一種“無邏輯、無語法這些基本特點”的靈活的語言。漢語本來就是一種非形態語言。語素的隨意碰撞和黏合,可以組成豐富的語匯;詞組的隨意堆疊和包孕,可以形成千變萬化的句子格局。漢語這種富有彈性的組織功能,為主體意識的馳騁與意象的組合提供了充分的余地,但也因而容易受到其他語言的侵擾。

三、譯文西化對漢語的影響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同樣,對于譯文西化,也應該辯證地進行分析。譯文西化具有積極的一面。漢譯西化引進不少新的表現方法和大量新詞,擴充了漢語的詞匯量,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例如,在漢語句法中用“的”、“地”兩個虛詞來作為嚴格區分形容詞和副詞的符號,漢語長句的廣泛使用等;而詞匯的直接引進更不計其數,自梵語翻譯的“涅槃”、“解脫”直至現在的“克隆”(clone)、“丁克家庭”(dink)等,幾乎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均可找到漢譯的例子。這是由語言的社會性所決定的。社會是變化發展的,生活本身也是變化發展的,作為人際交流溝通的工具,語言也是變化發展的。這對語言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同時,譯文西化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主要是有的譯文不顧漢語規范,一味地模仿西方句法,即發生了“歐化”,讀來不順,甚至佶屈聱牙,不堪卒讀。例如,“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按漢語句法擬譯為:他收入減少,因此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有的嘩眾取寵,放著現成易解的譯文不要,偏要把show(表演、展覽)譯為“秀”,把sauce(醬)譯為“沙司”,把cracker(餅干)譯為“克力架”,以致破壞了漢語的規范和純潔。此外還有常見的套用英語句式,如逢when…必譯“當……的時候”,逢so…that必譯“如此……以至于”,等等。隨著英語的普及,歐化句將日益普遍化、正規化,歐化必將是“知識大眾所為”。雙語狀態下年輕一代的漢語素質將有可能降低,他們更加易于接受英語的結構方式,如果我們不加以注意,漢語將為英語語法所淹沒。

四、漢語的規范化使用

綜上所述,我們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規范化的漢語。

(一)規范大眾傳媒的導向功能。隨著電腦的普及,及博客、手機短信等新興媒體和網絡語言的出現,群眾語言生活走向平民化、走向多元化,漢語詞匯訛化嚴重。為了保證漢語的規范使用,筆者認為,廣播、電影、電視等應嚴格語法規范化標準,避免使用未經規范的語法句式,率先垂范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對網絡語言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有關部門應及時規范漢語的使用。加強青少年漢語學習,不能讓毫無章法的“洋涇浜漢語”取代優美的母語。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歐化漢語泛濫的環境里,他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強,在大面積學習英語和雙語的情況下,他們的英語素質不斷提高,接觸中文的機會在減少,這會逐漸形成“洋涇浜漢語”。為了保證漢語的規范性,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有關部門有必要大力推廣規范化漢語,特別應夯實年輕一代的漢語功底。

(三)改革相關的教育制度。古人讀書,經史子集,固亦浩如煙海,但究其范圍,要亦不出人文科學,無論如何,總和語文息息相關。但現在的中學生,除文史外,英文、數學、理化、生物等,樣樣要讀。中學課程之繁,壓力之大,逼得學生每日與英文、數學周旋,不得不將語文放在次要地位。因此,要規范漢語的使用,應改革相關教育制度,恢復語文原來的地位,讓中學生掌握更多優美的母語。

(四)應敢于突破。漢語要發展,要規范化,就必須適應社會現代化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漢語應敢于突破。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金文到小篆,這都是突破和發展。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漢語應在和計算機的結合上取得突破。

有人擔心,譯文西化會對漢語的純潔性帶來嚴峻的挑戰。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在英語的圍困下,翻譯腔盛行,必將或多或少地破壞漢語的語言特征,影響漢語的純潔性。但事實上,我們應抱著對語言發展負責的態度對待譯文西化帶來的漢語純潔性問題。一個新的詞語,一種新的語言現象,不論素雅,在易懂、簡潔、必需的原則下,符合漢語的個性和使用習慣,有利于交流,就應將其保留,這是語言發展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駱衛星.論外來語對現代漢語的沖擊[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2)

[3]彭炫.“歐化”與翻譯——讀王力先生《歐化的語法》有感[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4]王力.中國語法學理論[M].北京: 中華書局,1955

[5]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6]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朱競.漢語的危機[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靖宇县| 大厂| 临颍县| 福建省| 峨山| 闽侯县| 元朗区| 英德市| 香河县| 安丘市| 竹山县| 南开区| 洛隆县| 清河县| 萨迦县| 迁西县| 夏邑县| 吴堡县| 延边| 北辰区| 洛宁县| 景宁| 浦东新区| 仙居县| 陆良县| 东乡| 上饶县| 芒康县| 两当县| 慈溪市| 卫辉市| 古丈县| 大方县| 宁明县| 韩城市| 子洲县| 蒙自县| 龙陵县| 普宁市|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