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00:51: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學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need for
2. This paper proceeds as follow.
3.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
4. In this paper, we shall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fuzzy sets and related concepts
5. To begin with we will provide a brief background on the
Introduction
1. 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the fuzzy nature of the problem and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of how the required membership functions are defined.
2. Details on xx and xx are discussed in later sections.
3. In the next section, after a statement of the basic problem, various situations involving possibility knowledge are investigated: first, an entirely possibility model is proposed; then the cases of a fuzzy service time with stochastic arrivals and non fuzzy service rule is studied; lastly, fuzzy service rule are considered.
Review
1. This review is followed by an introduction.
2.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in xxx and xxx is presented in Section 2.
3. In the next secti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 is given.
4. In the next section, a short review of ... is given with special regard to ...
5. Section 2 reviews relevant research related to xx.
6. Section 1.1 briefly surveys the motivation for a methodology of action, while 1.2 looks at the difficulties posed by the complexity of systems and outlines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 of possibility methods.
Body
1. Section 1 defines the notion of robustness, and argues for its importance.
2. Section 1 devoted to the basic aspects of the FLC decision making logic.
3. Section 2 giv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which includes xxx
4. Section 2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with and approaches to,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5. Section 2 explains how flexibility which often ...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fuzzy time window
6. Section 3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fuzzy set theory that are used in the ...
7. Section 3 describes the system itself in a general way, including the ….. and also discusses how to evaluate system performance.
8. Section 3 describes a new measure of xx.
9. Section 3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fuzzy possibility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xx.
10. Section 3 is a fine description of fuzzy formulation of human decision.
11. Section 3, is developed to the modeling and processing of fuzzy decision rules
12. The main idea of the FLC is described in Section 3 while Section 4 describes the xx strategies.
13. Section 3 and 4 show 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verifying the proposed model.
14. Section 4 discusses a previous fuzzy set based approach to cost variance investigation.
15. Section 4 gives a specific example of xxx.
16. Section 4 is the experimental study to make a fuzzy model of memory process.
17. Section 4 contains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Section 2 and 3.
18. Section 4 applies this fuzzy measure to the analysis of xx and illustrate its use on experimental data.
19. Section 5 presents the primary results of the paper: a fuzzy set model ..
20. Section 5 contains some conclusions plus some ideas for further work.
21. Section 6 illustrates the model with an example.
22. Various ways of justific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choice are discussed very briefly in Section 2.
23. In Section 2 are presented the block diagram expression of a whole model of human DM system
24. In Section 2 we shall list a collection of basic assumptions which a ... scheme must satisfy.
25. In Section 2 of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presentation and uniqueness theorems for the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of fuzziness when the domain of discourse is order dense.
26. In Section 3, we describ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currently in progress to verify the measurement model and to construct membership functions.
27. In Section 5 is analyzed the inference process through the two kinds of inference experiments...This Section
1. In this se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under which MRP is designed are described.
2. We will provide in this section basic terminologies and notation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sequent results.Next Section
2. The next section describes the mathematics that goes into the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of such fuzzy logic statements.
3. However, it is cumbersome for this purpose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formulae were rearranged and simplified as discussed in the next section.
4. The three components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next two section, and an example of xx analysis of a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will then illustrate their use.
5. We can interpret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I and II as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6. The next section summarizes the method in a from that is useful for arguments based on xx
Summary
1.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consideration in section 5.
2. Section 5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3. Section 5 gives the conclus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research.
4. Section 7 provides a summary and a discussion of some extensions of the paper.
5. Finally,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are summarized
6. The basic questions posed above are then discussed and conclusions are drawn.
7. Section 7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Chapter 0. Abstract
1. A basic problem in the design of xx is presented by the choice of a xx rat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mental variables.
2. This paper examines a new measure of xx in xx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 which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found in other xx measures.
3.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ystem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xx.
4. The method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xx from fuzzy relations.
5. The procedure is useful in analyzing how groups reach a decision.
6. The technique used is to employ a newly developed and versatile xx algorithm.
7. The usefulness of xx is also considered.
8. A brief methodology used in xx is discussed.
9. The analysis is useful in xx and xx problem.
10. A model is developed for a xx analysis using fuzzy matrices.
11. Algorithms to combine these estimates and produce a xx are presented and justified.
12. The use of the method is discussed and an example is given.
13.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s of this xx analysis procedure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proposed technique.
14. This paper analyses problems in
15.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functions carried out by ...
16. This paper include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
17.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information useful for approaching
18.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riterion function by which the xx in achieving a hierarchical system of objectives are evaluated.
19. The main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problem of xx
20. Our proposed model is verified through experimental study.
21.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interesting examples of fuzzy phases of: xx, xx
22. The compatibility of a project in terms of cost, and xx are likewise represented by linguistic variables.
23. A didactic example is included to illustrate the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ime
1.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ast 30 years, .. has emerged form intuitive
2.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have recently hit the industrial world
3. The advent of ... systems for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4. The development of ... is explored
5.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has developed in a variety of directions
6.The concept of xx was investigated quite in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7. There has been a turning point in ... method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vent of ...
8. A major concern in ... today is to continue to improve...
9. A xx is a latecomer in the part representation arena.
10. At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there is still no standard way of xx
11. Although a lot of effort is being spent on improving these weaknesses, th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has yet to be developed.
12. The pioneer work can be traced to xx [1965].
13. To date, none of the methods developed is perfect and all are far from ready to be used in commercial systems.
Objective / Goal / Purpose
1. The purpose of the inference engine can be outlined as follows:
2.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xx system is to allow the non experts to utiliz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 the area of manual handling of loads, and to provide intelligent,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for xxx.
3. The paper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a xx
4.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5. The main theme of the paper is the application of rule based decision making.
6. These objectives are to be met with such thoroughness and confidence as to permit ...
7. The objectives of the ... operations study are as follows:
8. The primary purpose/consideration/objective of
9.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concept is to provide
10. The main objective of such a ... system is to
1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methods to construct such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12.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an xx must meet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13.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similarity
14. more research is still required before final goal of ... can be completed
15. In this trial, the objective is to generate...
16. for the sake of concentrating on ... research issues
17. A major goal of this report is to extend the utilization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procedure for the xx.
18. For an illustrative purpose, four well known OR problems are studied in presence of fuzzy data: xx.
19. A major thrust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structuring ..methods
20. This illustration points out the need to specify
21. The ultimate goal is both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2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3.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is to be found in the statistics literature, for example, regarding xx
24.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 during the last decade
25. A great number of studies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xx.
26. There is considerable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planning
27. However, these studies do not provide much attention to uncertainty in xx.
28. Since then, the subject has been extensively explored and it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as well in
methodological aspects as in concrete applications.
29. Many research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is topic.
30. Problem of xx draws recentl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ystem analysis.
31. Attempts to resolve this dilemma have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32. Many complex processes unfortunately, do not yield to this design procedure and have, therefore, not yet been automated.
33. Most of the methods developed so far are deterministic and /or probabilistic in nature.
34. The central issue in all these studies is to
35. The problem of xx has been studied by other investigators,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based upon classical statistical approaches.
36. Applied ... techniques to
37. Characterized the ... system as
38. Developed an algorithm to
39. Developed a system called ... which
40. Uses an iterative algorithm to deduce
41. Emphasized the need to
42. Identifies six key issues surrounding high technology
43.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has been undertaken
44. Much work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 in these filed
45. Proposed/Presented/State that/Described/Illustrated/
Indicated/Has shown / showed/Address/Highlights
46. Point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47. A study on ...was done / developed by []
48. Previous work, such as [] and [], deal only with
49. The approach taken by [] is
50. The system developed by [] consists
51. A paper relevant to this research was published by []
52. []'s model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53. []' model draws attention to evolu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
54. []'s model focuses on...
55.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applying ... to
56. The published information that is relevant to this research...
57. This study further shows that
58. Their work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59. More history of ... can be found in xx et al. [1979].
60. Studies have been completed to established
61. The ...studies indicated that
62. Though application of xx in the filed of xx has proliferated in recent years, effort in analyzing xx, especially xx, is lacking.
Problem / Issue / Question
63. Unfortunately, real-world engineering problems such as manufacturing planning do not fit well with this narrowly defined model. They tend to span broad activities and require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aspects.
64. Remedy / solve / alleviate these problems
67. ... is a difficult problem, yet to be adequately resolved
68. Two major problems have yet to be addressed
69. An unanswered question
70. This problem in essence involves using x to obtain a solution.
71. An additional research issue to be tackled is ....
72. Some important issues in developing a ... system are discussed
73. The three prime issues can be summarized:
74. The situatio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how to determine the ...
75. There have been many attempts t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5-0037-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10
1 .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學者融入國際學術圈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國際會議及在國際期刊上,以推動高校的國際化進程。建立研究生階段的EAP課程體系不僅能鍛煉學生英文學術交流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意識,還為日后學生順利接觸國際學術圈,并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梁礫文,2010:137-140)。但是,EAP教學是一種西方的教學模式。要想在中國順利實施EAP教學,首先這兩種教學模式要有個相互交織、理性融合的過程,換句話說,EAP教學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否則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學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yè)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ESP主要可分為兩種:EAP和EOP。EAP表示“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OP表示“職業(yè)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張沉香,2006:48-51)。EAP教學目標是能利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和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是培養(yǎng)學習語言的技能及學習與專業(yè)有關的英語。本文所討論的EAP主要是指后者即EGAP,廣義的EAP包括特殊學術英語ESAP(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學術英語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涉及規(guī)范的學術性地使用英語教學的不同學科專業(yè),如醫(yī)學英語、旅游英語、法律英語、商務英語等。EGAP主要涉及專業(yè)英語學習,包括通用技巧課程如英語聽力技巧、筆記技巧、文獻查閱、學術閱讀、學術寫作、學術討論技巧等。本文討論的EAP指的是EGAP。
2 . 江蘇大學研究生EAP課程教學研究
2 . 1 實施EAP課程教學的原因
為適應教育國際化挑戰(zhàn),增強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學的建設腳步,江蘇大學以樹立研究生英語教學為專業(yè)科研服務的理念,為研究生在專業(yè)知識獲取、國際學術前沿成果借鑒、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提供更為有效的語言教學,提高研究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科研和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
校方希望通過EAP課程教學以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具備無障礙、準確閱讀該專業(yè)英文文獻的水平,提高研究生寫英文摘要和文獻資料翻譯能力,基本滿足聽懂英語學術講座和英文授課要求,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
2 . 2 EAP課程定位
江蘇大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我校根據研究生的實際英語水平、語言學習潛能及學習需求分析,將學生劃分為普通、提高、拓展三個不同層次,確定相應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等方面充分體現差異性及層次性,幫助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學有所獲。這種課程定位本著知行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學用結合。圍繞研究生英語學習目標要求開展研究生外語教學,正確指導研究生提高相應的語言能力,為學生進行國際交流與深造以及進入職場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2 . 3 EAP課程設置
研究生課程體系由必修模塊及選修模塊兩部分構成。必修課程模塊按照拓展班、提高班、普通班的課程目標設計相應的課程菜單。選修模塊課程菜單的設計原則是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設置。各層次的課程目標如下:
(一)拓展班
掌握英語學術期刊論文的結構特征和語言規(guī)范,能撰寫基本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英語專業(yè)學術論文,能基本無障礙地進行相關的國際學術口頭交流。拓展班課程教學內容:
(二)提高班
提高閱讀和翻譯專業(yè)文獻資料的能力,基本掌握英語學術期刊論文的結構特征和語言規(guī)范,具備一定的運用英語撰寫專業(yè)學術論文的能力,能夠基本無障礙地用英語進行日常生活會話,能進行基本的口頭學術交流。提高班課程教學內容:
(三)普通班
提高閱讀理解長難語句、分析篇章結構、寫作結構復雜句子的能力。掌握專業(yè)文獻的基本內容、語言特點,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閱讀和翻譯專業(yè)文獻資料的能力。講授和訓練英語學術論文的論點和論據、論文結構、論文語言、表達方式、論文撰寫、格式規(guī)范等。掌握基本的英語會話技能。普通班課程教學內容:
2 . 4 EAP課程評價體系
江蘇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修完規(guī)定的英語課程模塊并通過考試,方能獲得英語課程4個學分。學位英語成績合格者,方有資格申請碩士學位。
2.4.1 英語課程考試
課程考試卷面成績占最后總評的70%,平時成績(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等)占最后總評的30%。口語成績占該學期課程成績的20%。不及格者需重修。
2.4.2 學位英語
學位英語成績按合格與不合格兩個等級計,由入學后的CET-6、TOEFL或IELTS、GRE、GMAT等國際語言測試成績與英語課程成績暫按60%和40%比例折算獲得。為提高研究生職場競爭力、鼓勵出國深造,今后將逐步減小和取消課程成績所占比例。
入學后參加CET-6考試,成績達425分及以上者視同學位英語合格。入學后參加TOEFL考試成績85分及以上者、IELTS成績6.5分及以上者、GRE成績1200分及以上者、GMAT成績650分及以上者視同學位英語合格。
2 . 5 江蘇大學研究生EAP課程教學成果調查分析
EAP課程教學改革實施2年來,為檢測改革情況,根據2014年的教學情況,針對2013級學生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其中對于所有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共有課程《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與《口語》得出以下結果,如下圖所示:
如圖所示,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普遍覺得《英語學術論文寫作》這門課對于他們的學習與研究的幫助小,但是在普通班中覺得這門課程對他們來說有作用的學生比拓展班要多,可見這門課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比較有幫助。
如圖所示,拓展班和普通班的學生對于外教口語課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在拓展班中覺得口語課對他們沒幫助的最多,在普通班中覺得口語課對他們幫助很大的人最多。對于提高班的同學,由圖中可看出,覺得作用小的人還是多于覺得作用大的人。
當被問及現有的英語水平是否能基本滿足專業(yè)學習、研究和交流的需要的時候,拓展班同學表示能滿足的人最多,提高班次之,普通班最少。普通班的同學覺得現有的英語水平不能滿足課業(yè)與交流需要的人最多,拓展班最少。
2 . 6 教學效果
EAP的教學效果體現在學術語境下學生學習技能的提高上,經過一年的EAP課程改革實踐,江蘇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
2.6.1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提高
在EAP的課程設置中,學生從基本掌握英語學術期刊論文的結構特征和語言規(guī)范開始逐步發(fā)展到提煉文章論點選擇論據再到段落和篇章書寫,通過避免撰寫學術的禁忌和掌握撰寫文章的技巧,學術論文的撰寫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6.2 能進行英語口語無障礙交流
中國學生的英語普遍都是啞巴英語,據了解,江蘇大學的本科課程設置中,除了英語專業(yè)學生,別的專業(yè)學生少有英語口語課,導致大部分學生雖然通過了CET-4或CET-6考試,遇到需要面對面交流英語時卻張不了口。在外教的口語課上,學生們通過輕松的課堂氛圍,全英文的課堂教學,學習英美文化,從害怕開口說英語到課下爭相與外教進行交流,逐步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2.6.3 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通過EAP課程的學習,充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和報告的撰寫需要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接下來按照各自不同選題進行撰寫論文的各項工作,由于每個班的同學來自各個專業(yè)所以選題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生必須獨立完成各項工作,如查閱文獻資料,提取其中精華,并將其引用到自己的論文中,這些過程都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
3 . 對EAP課程教學的建議
EAP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學生對EAP課程的適應性,師資力量和教材選用等,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步伐,我們的教學改革更要與時俱進,本文基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即普通班、提高班及拓展班所展開的問卷調查,筆者將分別提出不同建議:
3 . 1 對于普通班課程設置的建議
普通班的課程包括《綜合英語》《文獻閱讀與翻譯》《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前文中的圖一與圖二,顯示普通班普遍覺得《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這兩門課很有用。在被問及“《英語文獻閱讀與翻譯》課程對您的專業(yè)學習和研究是否有幫助?”時,有50.96%的同學覺得作用小,還有14.89%的同學覺得這門課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六成的學生覺得這門課對他們幫助小。調查顯示,普通班中有66.55%的學生CET-6考試最高成績不超過425分,也就是說有六成的學生不能通過六級英語考試。因此針對這部分英語基礎差的學生,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保留《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這兩門課程。
(2)取消或減少《文獻閱讀與翻譯》這門課程的課時。
(3)設置一定課時的六級考試培訓或一些提高他們英語基礎的課程。
3 . 2 對于提高班課程設置的建議
提高班的課程包括《文獻閱讀與翻譯》《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調查顯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覺得《文獻閱讀與翻譯》和《學術論文寫作》這兩門課對他們課業(yè)有幫助。至于口語課,覺得幫助大的有41.54%,覺得幫助的小有42.46%,結果相差很小。因此針對這部分英語基礎中等的學生,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口語課對于學生不可或缺,所以針對提高班的學生加大口語課難度。
(2)減少《文獻閱讀與翻譯》和《學術論文寫作》兩門課的課時,可適當精簡課程內容。
(3)針對提高班的英語水平增加既能提高英語基礎又有些許難度的課程,如托福、雅思的課程。
3 . 3 對于拓展班課程設置的建議
提高班的課程包括《托福雅思訓練》《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覺得《口語》和《學術論文寫作》這兩門課作用較小。因此針對這部分英語基礎好的學生,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精簡《學術論文寫作》的內容。
(2)增加《口語》課程難度并提高對于拓展班同學英語交流的要求,不僅要能無障礙交流,并且需要他們在交流時保持流利并減少語法錯誤。
4 . 結論與思考
含有“應用語言學”這個關鍵詞的書名有:ZoltánDrnyeiResearchMethodsinApplliedLinguistic(s2007)、外研社引進《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師叢書科研方法系列》叢書里達夫(PatriciaA.Duff)《應用語言學中的個案研究方法(》2011)等等。上面列舉了含有三種關鍵詞的研究方法書籍,其實這三個詞語(即英語/外語教學、第二語言、應用語言學)在中國語境下有何差別、有何聯(lián)系?這樣的學科劃分其依據是什么?能否找到一個較權威的學術定義?如果找不到,而又無法將其截然分開,那么可否將其歸為一類?而實際上這些書籍雖采用的名稱有差異,但卻都談到了一些共同的研究方法。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它們相互交織、但到底哪種方法更有效、更科學?這些都需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理解。
關于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盡管關于“研究方法”的書已經很多,上面已有所論述。同時關于“科研、學術、學位論文寫作”的書籍也不少,分層次列舉如下:主要供本科學生閱讀的著作和教材有:穆詩雄《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寫作》(2002)、周開鑫《英語專業(yè)學生學術論文寫作手冊》(2006)、石堅、帥培天《英語論文寫作》(2010),丁往道等《英語寫作手冊(第三版)(第八部分)》(2009),以上四本書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鄒申《寫作教程(第四冊)》(2007)、程愛民、祁壽華《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綱要》(2005),以上兩本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丁往道等《英語寫作基礎教程(第三版)(第八章)》(2011)、劉洊波《英語學術論文寫作》(2004)、黃國文等《英語學位論文寫作教程》(200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lián)合主編的《高等學校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外語卷)》(2001),以上四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黃國文等《英語學術論文寫作》(2006),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張霖欣《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學術)論文寫作教程》(2008),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所列舉教材盡管主要供本科生閱讀,里面論述研究方法不是很多,更多談到是如何寫作,但研究方法也有所滲透,本科生需仔細學習,研究生也有必要溫故知新。供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寫作參閱的教材還不是很多,主要有馮翠華的《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系列教材英語科研論文寫作概要》(2003)。也有將研究方法和學術論文寫作融合在一起談的,諸如:文秋芳教授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4)。可是這些“科研、學術、學位論文寫作”書籍里面沒有一點不談研究方法的,也很難找到只談寫作一點不涉及研究方法的書籍,如何將二者有效結合,既懂研究方法又能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正是每個英語專業(yè)學生所努力的方向,如果要達到這一目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應當至少研讀其中兩三本書,只有這樣才會達到融會貫通,最后逐步掌握。
關于研究方法與學科
當前的學術研究很多是跨學科的,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也很值得關注,下面只闡述一些學科,并列舉它們領域的相關研究方法書籍。語言學方面:張廷國等《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2008)、梁茂成等《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師教學實踐系列語料庫應用教程(配光盤)(》2010)等。社會科學方面: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2006)、林聚任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004)、(美)威廉勞倫斯紐曼(W.LawrenceNeuman《)社會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2010)、(英)希拉里阿克塞和波德奈特《社會科學訪談研究(》2007)等。社會學方面: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1997)、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第3版)(》2009)等。教育學方面:陳時見《教育研究方法》(2007)、楊小薇《教育研究方法》(2005)等。教育與社科方面:(美)貝爾(Bell,J.)《教育與社科研究入門指南》(2004)等。心理與教育方面:董奇《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2004)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風笑天《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系列教材:社會調查方法(》2012)等。上面只列舉了幾個學科的一本或幾本關于本領域的研究方法書籍,應該來說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本學科的研究方法,重慶大學出版社引進或翻譯出版的系列叢書《萬卷方法—社會研究方法叢書》,是這一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匯集了多個學科,目前已出版了約97部。可以說當前學科間在研究方法上是相互交織,相互借鑒,學科間并不能涇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個研究方法的網,已難以分辨。甚至一門學科固有的研究模式和方法都變成另外一門學科的研究的方法了。在魯子問等著《外語政策研究》第一章第三節(jié)外語政策的研究方法里列舉了四個,分別是政治學方法、語言學方法、社會學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而英語專業(yè)學生如果要做跨學科研究不關注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其文章的科學性也很難得到保障。研究方法多種多樣,這些方法有何共性?有啥聯(lián)系?如何進行自身的整合以及與論文寫作的有機整合?能否找到蘊藏在其間的規(guī)律,英語專業(yè)學生都該好好思考,以能更好地學習研究方法,最后能活學活用,高質量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和未來的研究工作。
結束語
除此以外,研究方法與專業(yè)水平、研究思維和邏輯、學術規(guī)范、學術道德、文獻收集與分析能力、寫作能力、研究工具、統(tǒng)計學等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如何有效學習整合,最后形成自己較強的科研能力,應當成為每個英語專業(yè)學生一生的追求。
作者:楊勇彪 李學倩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詞串結構功能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48-02
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詞串已成為語言學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詞串是能夠實現語法、語篇和語用功能的意義和形式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可以整存整取,對語言的習得和輸出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從詞匯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角度對詞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國外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揭示口筆語詞串的差異以及不同學科領域中詞串的差異。國內的詞串研究起步較晚,大多研究旨在揭示二語學習者在詞串知識上的欠缺以及詞串與口語或書面表達之間的關系。還有一些研究以本族語者語料為參照點,對比分析我國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詞串使用方面的差異。
國內研究發(fā)現,我國英語學習者存在詞串知識欠缺、詞串使用過度、使用不足以及使用不當等問題。而學術論文是最具權威的學術體裁,是挖掘學科知識的重要源頭,了解國際核心期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中的詞串使用水平并以它為學習者的標桿,可以讓學習者更好地意識到自己與國際學者之間的差距。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方法探討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論文中詞串使用的特征,以期為我國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寫作提供建議和指導。
一 理論基礎
1.詞串的識別
詞串的識別首先涉及詞串的長度。Biber et al將詞串定義為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構成的詞的序列的組合。在先前的研究中,詞串的長度從三詞到六詞不等。先前的研究證明詞串的長度與數量成反比,即詞串的長度越長,這種類型的數量越少。五詞和六詞詞串數量較少,而有的三詞詞串包含在四詞詞串中。因此,本研究只關注四詞詞串。第二是截取頻率,Biber et al在他們基于朗文口語和書面英語語料庫的研究中設置一個較低的截取頻率為每百萬詞出現十次。在后續(xù)研中又設為20~40次。第三是詞串必須出現在不同的文本中的數量,通常至少在3~5個文本,或10%的文本中,這有助于避免寫作者的個人偏好。綜合以上三點,筆者將本研究中的詞串操作定義限定為每百萬詞出現40次且在5個不同文本中出現的四詞序列的組合。
2.詞串的分類
本研究依賴于兩種分類法,即Biber et al提出的結構分類和Hyland的功能分類,因為這兩種分類法更為具體并且適用于書面語體。
Biber et al基于朗文英語口語和書面語語料,根據詞串的結構特點將其分成“NP-based”、“PP-based”、“VP-based”和“Others”四大類。這四種類別又可以進一步分成12類:(1)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2)名詞短語+其他后修飾語片段;(3)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4)其他介詞短語片段;(5)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6)被動動詞+介詞短語片段;(7)系動詞be+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8)(動詞短語+)that從句片段:(9)(動詞,形容詞+)to從句片段;(10)副詞從句片段;(11)代詞、名詞短語+be(....)片段;(12)其他形式。
Hyland在Biber的研究基礎上,專門針對學術寫作中的詞串功能進一步作了分析,將詞串劃分為三大類型:研究型、文本型、參與型。研究型詞串旨在幫助作者描述活動的過程和經歷,包括:(1)定位;(2)過程;(3)量化;(4)描述;(5)話題。文本型詞串用來建立上下文關系,包括:(1)過渡;(2)結果;(3)文本結構;(4)構架。參與型詞串旨在描述與文章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包括:(1)立場;(2)融入。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論文中有哪些四詞詞串?(2)這些四詞詞串的結構和功能各有什么特征?
2.語料
為了確保分析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嚴格遵循了科學采樣的原則。本研究采樣的語料來自隨機抽選的應用語言學領域的五種國際核心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時間跨度為2011~2013年,從每種期刊中各每年各隨機抽取10篇,共計150篇。語料總量為1008134個形符。所選文章的作者必須從姓名判斷是英語本族語者。所有語料均剔除題目、摘要、關鍵詞、標題、參考文獻、附錄、圖表,只保留其正文部分。
3.研究工具及過程
工具及過程:(1)按照既定方案收集并整理語料;(2)將整理好的語料輸入到wordsmith 5.0語料庫分析軟件中,提取出符合本研究詞串操作定義的四詞詞串;(3)對提取出來的四詞詞串根據Biber et al提出的結構分類和Hyland的功能分類進行分類;(4)統(tǒng)計各類四字詞串在語料庫中出現的數量。
三 結論與啟示
針對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問題,筆者共提取到符合本研究的四詞詞串118個。由于篇幅所限,現只列出頻率最高的前10個四詞詞串:in the case of、as well as the、on the other hand、in the context of、on the basis of、at the same time、in the use of、in terms of the、in the form of、a wide range of。
針對本研究的第二個研究問題,筆者按照Biber et al提出的結構分類和Hyland的功能分類法對提取出來的118個四詞詞串進行分類。統(tǒng)計結果表明,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論文中的四詞詞串具有以下特點:(1)結構上,動詞類詞串數量最多,介詞類次之,名詞類較少,分別占詞串總量的42.4%、29.7%、23.8%,其中帶介詞of的詞串較多,這與Hyland的研究結果一致,學術論文中大量使用包含of詞串來確定數量、地點、突出特征、判斷事實等;(2)功能上,則更傾向于使用語篇型詞串,研究型次之,參與型最少,分別占詞串總量的50%、36.4%、13.6%,其中表達研究結果和文本結構的詞串較多。語篇型詞串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寫作者的語言使用能力較高,因為這些詞串關注的是語篇及其信息或論證的組織。
這些研究結果對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論文的寫作具有指導意義,可以引導學習者關注國際專家在本學科領域寫作時常用的詞串,意識到自己與專家學者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差距,并通過背誦、記憶、模仿和使用專家們使用的高頻詞串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平文.語塊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7(6)
[2]廉潔.詞匯短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作用[J].外語界,2001(4):29~34
[3]龐萍.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中四詞詞塊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和LOCNES語料庫的對比研究(英文)[J].中國英語教學(英文版),2009(3)
[4]濮建忠.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聯(lián)接、搭配及詞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
關鍵詞:立場表達;模糊限制語;強勢語;自我指稱語
1.引言
近20年來,學術語篇作者立場(authorialstance)逐漸成為二語寫作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在當前國際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合理表達作者立場、彰顯作者身份從而在學術領域發(fā)出聲音的重要性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同(Hyland2005;Lancaster2016;Jiang&Ma2019;徐昉2015)。然而,相較于母語作者,英語二語學習者由于語言能力所限,在合理使用立場詞匯表達觀點方面存在較大困難(Jiang2015)。立場表達不僅是二語學術話語習得研究以及學術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學術新手論文寫作的難點(Hyland2018;王敏,劉丁2013;徐昉2015)。為應對這一難題,教師應把握英語學習者和國際期刊作者立場表達的總體特征及規(guī)律,揭示導致立場建構差異的具體詞匯表達及其功能和分布特征,發(fā)現學習者癥結所在(Aull&Lancaster2014)。我國已有寫作立場相關研究多關注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學位論文(徐宏亮2011;徐昉2015;周惠,劉永兵2015),甚少涉及其他專業(yè)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作為學術新手的理工科博士生在科技論文中立場表達的特點(秦楓,陳堅林2013)。鑒于此,本研究對比中國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建構學術立場的文本實踐,考察學術立場的語言資源、修辭功能及其在學術論文各部分的分布,以期進一步提供理工科學術立場語言表達實據,指導學術英語寫作教學。
2.文獻綜述
作者立場指語篇中作者對文章信息或話語參與者的態(tài)度、情感、判斷及責任,包含作者對文章信息顯現方式的評價(Biberetal.1999)。學術語篇中,作者通過使用多種語言資源(如模糊限制語、強勢語等)表達立場,實現論說協(xié)商以及與讀者互動的人際功能(Hyland2005;姜峰2016)。立場資源詞是立場的語言實現方式,主要包括模糊限制語、強勢語、自我指稱語和態(tài)度情感標記語,用于傳遞作者的判斷、觀點以及對命題的態(tài)度(Hyland2005)。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表達事物的詞語”(Lakoff1973),主要幫助作者實現避免對命題表達武斷態(tài)度、承認學術團體其他觀點的功能(Hyland1996)。與之相反,強勢語則表達明確、不容爭議的態(tài)度主張(Hyland1999)。學術語篇中的模糊限制語和強勢語是表達作者立場的核心修辭手段,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幫助作者進行論說協(xié)商(Hu&Cao2011;Lancaster2016)。為了突出自身或所在團隊的立場觀點,加強與讀者及篇章的互動,作者還會采用自我指稱語,即第一人稱代詞、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等(如“I,we,my”)來表達對命題的觀點、態(tài)度,從而建構作者立場、彰顯作者身份(Zareva2013)。態(tài)度情感標記語表達作者對命題的態(tài)度,實現形式主要包括從句、對比、標點符號等(Hyland2005)。雖然態(tài)度情感標記語可直接表達作者評價,但其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頻率遠低于其他立場資源詞(Biberetal.1999)。Hyland&Jiang(2016)發(fā)現,態(tài)度情感標記語在過去50年的理工科學術論文中使用頻率大幅下降。鑒于此,本研究重點關注模糊限制語、強勢語和自我指稱語3類立場資源詞的使用。合理表達作者立場并使之符合學術共同體的規(guī)約,對作為二語學習者的學術新手來說并非易事。學科背景和論文結構對立場詞匯選擇至關重要(Salager-Meyeretal.2003;Biber2006)。就學科背景而言,相較于人文學科論文,理工科論文的立場表達雖然較少(Hyland2004),卻在近50年呈現明顯的歷時增長(Hyland&Jiang2016),需要更多研究關注與教學指導(王晶晶,呂中舌2017)。就論文不同部分的立場資源詞使用特征而言,Mansourizadeh&Ahmad(2011)發(fā)現和專家相比,學術新手在論文結果與討論部分準確使用立場資源詞表達修辭勸說的能力較弱。Jin(2018)進一步指出,論文結果與討論部分最適合專家學者展示研究成果、推介研究發(fā)現。徐宏亮(2011)通過對比中國英語專業(yè)博士生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發(fā)現在結果與討論部分期刊作者傾向于使用認知型立場資源詞,而博士生更多使用態(tài)度型和方式型立場資源詞,且選詞單一、缺乏多樣性。從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學術新手如何融入學術話語共同體并與之對話。正如Swales(2004:56)所言:“學術話語應凸顯新手與專家的差異,而不是母語與非母語的分歧。”理工科博士生作為國際學術發(fā)表的后備軍,在學術英語寫作中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zhàn)。因此,描述我國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學術論文立場表達特征,可為學術新手增強目標讀者意識、豐富立場表達資源與手段、了解學術規(guī)范并在國際學術領域有效發(fā)出聲音提供實例借鑒。
3.研究方法
3.1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個問題:(1)立場資源詞在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與國際期刊論文中總體上各有何分布特征?(2)立場資源詞在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與國際期刊論文各部分的分布有何特點及異同?(3)理工科博士生與國際期刊作者的立場資源詞選擇分別有何特征,體現什么修辭功能?
3.2語料來源
本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語料庫(CSW)、國際期刊論文語料庫(JAW)兩個自建語料庫探討研究問題。兩個語料庫的語料涉及4個學科,分別為類屬于理科的物理學、生命科學以及類屬于工科的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CSW語料來自北京市某高校學術英語寫作課學生提交的期末論文,每個學科30篇,均參照各學科國際權威期刊要求撰寫。JAW語料取自4個學科的高水平期刊①,每個學科選取排名前三的期刊,每種期刊抽取論文10篇。由此,每個語料庫的論文數量均為120篇,總共240篇,約98萬字符。為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兩個語料庫選取的均是“引言—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模式的實證研究論文。根據Hyland(2005)的立場資源詞分類,我們使用語料庫分析軟件AntConc3.5.0w檢索語料文本,共得到148種立場資源詞及詞塊形式。兩位研究者分別統(tǒng)計每種形式在不同語境中的頻率,并人工剔除功能不符合的語料,兩者間信度為0.95。兩個語料庫庫容不同,因此立場資源詞分布狀況采用每萬詞的標準化頻率來統(tǒng)計。參照Hyland(1998)、Yang(2013)的分類,本研究將模糊限制語、強勢語分為3類:認知情態(tài)動詞,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認知動詞。認知情態(tài)動詞主要表達對話題的判斷與協(xié)商。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的功能主要是突出與特定知識領域的關聯(lián),或表達評判與論斷。認知動詞則主要表達對從句引導的事實或觀點的立場。此外,對自我指稱語的檢索顯示,“me,mine,my,ours”在兩類語料庫中均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主要關注“we,our,us,I”的分布及使用,其中“we”是僅指代作者的“we”(exclusivewe),而非與讀者互動的“we”(inclusivewe)。
4.結果與討論
4.1總體分布
檢索結果顯示,兩個語料庫中立場資源詞的總頻數為106441次,標準化頻數為每萬詞1081次。博士生使用的立場資源詞總體上顯著多于國際期刊作者(p<0.01)。兩個語料庫中,作者都頻繁使用立場資源詞,表明學術語篇不僅僅匯報枯燥的研究數據,更是通過數據、觀點評價與判斷等表達個人認知立場,以此構建學科知識(Flowerdew1997)。博士生與期刊作者立場資源詞使用的共同特征是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均為最高(分別占39.1%和42.7%),表明無論博士生還是期刊作者都傾向于用謙虛商討的態(tài)度來論說和表明觀點。自我指稱語的使用頻率均高于強勢語,位居第二。這一結果支持了相關研究(如Hyland&Jiang2016)。Hyland&Jiang(2016)指出,過去50年模糊限制語已逐漸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立場資源詞;作者越來越注重在學術語篇中彰顯身份,自我指稱語在科技論文中的使用頻率逐年提高;與之相反,強勢語使用頻率卻日趨走低。雖然博士生與期刊作者的立場資源詞使用具有共同特征。
4.2立場資源詞的論文結構分布及使用特征
4.2.1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大多集中出現于論文的結果與討論部分,這或許與理工科學科知識構建有關:研究者通常會在匯報研究成果之后對成果進行解釋性判斷和評價。方法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語較少,在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均低于10%,期刊論文中的使用頻率更是僅為4.7%。論文作者在方法部分少有態(tài)度評價,大多為程序性“列清單”式的表述(Swales1990),這在理工科類研究論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大于引言部分,且與期刊作者的使用頻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這說明中國理工科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表述訓練依然不足,極有可能因使用不恰當的模糊表達而增加表述的不確定性。對于期刊作者,方法部分主要是描述性匯報,只需清晰地闡釋實驗材料和數據分析步驟。期刊論文語料庫中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占13.2%)高于結論部分(占4.3%)。但在博士生文本中,結論部分的模糊限制語使用頻率(占12.2%)卻高于引言部分(占9.2%)。解釋這一分布差異需要考察模糊限制語在引言部分的功能:模糊限制語不僅可為引言中的話題創(chuàng)建語篇協(xié)商空間,而且有助于激發(fā)讀者興趣、推動讀者對研究問題進行探索和討論。作者梳理和評價已有文獻,通過模糊限制語為讀者創(chuàng)設語篇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從而在開放的話語空間引介研究議題。這一功能在期刊論文中較為多見,如例1、例2①所示:例1Onemightwonderifthereareanionimpuritiesortheequivalentswhichactuallyenhancegrain-boundarydiffusion..(IN-生科-期刊②)例2Ultrafastexperimentsonmolecularnanostructuresareincreasinglyabletoprobethedetailsofenvironmentaldegreesoffreedom,whosequantummaybekeytounderstandingthedevicecharacteristics.(IN-物理-期刊)例1中,期刊作者通過“might”推測材料特性并設置疑問,從而激發(fā)讀者對議題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研究推斷。例2中,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語“may”探討分子納米結構實驗中量子研究的重要作用,進而引出實驗目的。與期刊作者不同,博士生傾向于直接介紹背景,錯失在文章開篇與讀者互動、溝通和協(xié)商的機會。例3Fidebondformationproteins(Dsb-p)areakindofproteinfamilythatcatalyzesthedisulfidebondformationduringtheproteinprocessing.(IN-生科-博士生)各類模糊限制語按使用頻率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認知情態(tài)動詞以及認知動詞。為深入了解博士生立場資源詞使用偏好,我們還考察了博士生與期刊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具體特點及差異。對兩類作者使用頻率前五位模糊限制語的比較發(fā)現,“may,could”在博士生論文和期刊論文中均排名前兩位,表明科技論文作者常使用此類資源詞表達對自身或他人研究結果的商討及推斷。博士生與期刊作者模糊限制語使用的不同之處在于,博士生多使用“about”(排名第三,占9.5%)和“mainly”(排名第四,占5.8%),或表達對數據的大致推測(如例4),或表達對研究范圍的限定(如例5):例4Theintenseemissionlocatedatabout590nmcorrespondingtothemagnetic5D0-7F1transitionofEu3+wasrelatedtothecentrosymmetricstructureofthehostlattice.(R&D-材料-博士生)例5Inthefirstthreepasses,theaverageeffectivestrainincornersismainlyfocusedonthethirdpass.(R&D-材料-博士生)期刊作者則更多使用“possible”(排名第三,占9.1%)、“l(fā)ikely”(排名第四,占5.2%)和“indicate”(排名第五,占4.3%)來表達對研究結果、論斷的商討和推測,體現出明顯的互動特征。
4.2.2強勢語
博士生與期刊作者使用的強勢語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在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頻率最高,使用頻率居后的依次為引言、方法、結論部分。這反映了科技論文強勢語的分布模式:作者在結果與討論部分著力強調研究成果的學科關聯(lián)性及重要性,從而獲得讀者對研究的理解和認同。然而,一旦作者論辯協(xié)商達成(即結論部分),用來渲染論斷及提升自信的強勢語需求則會相應減少。對強勢語使用情況的進一步考察發(fā)現,博士生和期刊作者都在引言部分自信地搭建理據,介紹研究目的,并在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強勢語來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模糊限制語的類別分布相同,強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也是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名詞,其次為認知情態(tài)動詞,提升研究結果客觀性的認知動詞使用頻率最低。博士生與期刊作者強勢語類別使用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博士生逐漸掌握了學術寫作中強調和增強知識判斷、表達作者聲音的語篇交流手段。然而,博士生比期刊作者顯著多用強勢語(p<0.01),這一結果驗證了Hyland&Milton(1997)的研究發(fā)現,即學習者比母語者多用強勢語,在論斷中過于直白,且不能透徹理解強勢語之間的細微語用差異。對博士生論文與期刊論文中使用頻率前五位強勢語的比較發(fā)現,“find,show”在兩個語料庫中均位居前兩位。這一分布特征印證了Hyland(2005)的研究發(fā)現:理工科研究需要依據客觀的科學事實來構建知識。通過使用“find,show”,作者強調事實、匯報研究結果,而非解釋信息,從而提升知識構建的客觀性。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多用“typical,obvious”來強調研究結果的事實性(如例6),作者顯示度相對較低;而期刊作者則更多使用“demonstrate,believe”來評價、判斷自身或他人的研究結果,凸顯個人或團隊發(fā)現,彰顯作者身份。例6Itisobviousthatthewirelessnetworktrafficwouldbeapparentlyalleviated,whileweusesuitablerecommendationmethodstopredictandapplyCASoRTsystem.(IN-計科-博士生)
4.2.3自我指稱語
整體來看,自我指稱語在兩個語料庫論文中的結果與討論部分使用最多,使用頻率均超過50%。這反映出作者主要在結果與討論部分表達個人聲音和立場,提升自我顯示度。方法部分自我指稱語的使用頻率位居第二,用來實現程序性描述,如介紹研究方法或步驟。兩個語料庫中自我指稱語的分布差異在于,博士生論文在引言部分的自我指稱語使用顯著多于期刊論文,或能表明博士生在論文開篇就有意彰顯個人或團體身份,表達作者觀點。文本中使用最多的自我指稱語是“we”,其在博士生論文和期刊論文中的使用頻率分別占74.1%和62.1%。這一現象可能與理工科研究多為團隊行為有關,也印證了Hyland&Jiang(2016)的研究結果:“we”在自我指稱語使用中占比最高,尤其是過去50年在理工科論文中的使用頻率遠高于人文學科論文。博士生使用“we”的頻率顯著高于期刊作者(p<0.01)。語料分析發(fā)現,不少博士生在同一段落中反復使用自我指稱語來描述團隊研究行為,如例7:例7Thusinthispaperweproposedatemporalenhancementpropagationalgorithmtocombinethesetwovideos.ThenwealsotriedtousesomehardwaresuchasGPUtoreducethecomputetime.Byusingthesetechniques,weacquiredapracticalreal-timesystemwithhighindexeasily.(IN-計科-博士生)此外,從表5還可知,博士生比期刊作者顯著少用“I”(p<0.01)。這或許是因為“I”的使用讓人感覺比較突出自我,也可能與母語文化有關。Shen(1989)指出,在漢語文化中“我”被視為歸屬于“我們”,因為“我們”代表著國家或團體。因此,中國學生在寫作中會對“I”的使用表現出不適應,而傾向于使用具有集體歸屬感的“we”。
一、摘要寫作
論文摘要的主要作用是對整篇論一個概括,從而讓讀者對整篇論文有一個大概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摘要通常必須簡單的描述論文的主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發(fā)現、研究的結論和所帶來的啟示。一般來說,中文摘要的字數在500個漢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50-300個單次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摘要出現在正文的前面,但一般的情況是:寫完論文主題部分后才寫摘要,因為只有全文寫完了,作者才真正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整篇論文的概括。根據黃國文、葛達西、張美芳(2006)的觀點,論文的摘要應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1)研究的主題、范圍;(2)研究的背景;(3)研究的目的;(4)研究的方法(研究是怎樣進行的);(5)有哪些主要研究發(fā)現或觀點;(6)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根據所摘論文的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摘要大致可分為三類: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指示性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是對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圍作簡明扼要的介紹,字數大約在100~200字。報道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對原文內容的濃縮。這是一種概述論文主要論點、重要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內容,包含論文重要數據等主要信息的摘要。字數可在300~400字左右。報道性摘要屬于資料性摘要,適用于一般主題較單一的論文,要求作者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及得出的結論等主要信息。字數一般在150~250字。
學術論文摘要雖說字數很少,但是內容卻高度濃縮,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首先必須對全文主題進行高度的概括、濃縮,以最簡煉的筆法、對選題反復推敲,用最少的文字去表達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然后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寫成“前言”式的內容,不能寫成“結論”式的簡單重復,應是對全文核心內容的高度歸納與概括,縮而成論文正文之前的獨立單元。最后,摘要一般不以第一人稱表述,最好采用第三人稱過去式的表述方法,求客觀、真實。
二、摘要翻譯
英語文章的特點是開門見山,不拖泥帶水,摘要更是如此。因此,英文摘要在語言上應該簡明易懂,直截了當;表達要客觀準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文體要樸實自然;長度要適宜,通常不超過250個詞。在原則上,英文摘要需要由原論文的作者提供,但是許多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科研人員尚難以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委托他人將自己的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針對這種情況,譯者首先應該詳細了解原文的內容,弄清楚原文中專業(yè)術語和詞匯的含義,通過上下文,梳理出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正確理解中文摘要的內容;其次,根據英語的行文習慣和詞語搭配的用法,合理安排句子結構,正確選擇用詞,盡可能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最后,對照原文仔細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特別注意專有名詞的翻譯,如外國人名或已被公認的中國人名的拼寫,外國地名的拼寫,文章或書籍名稱的翻譯,專業(yè)術語的翻譯等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翻譯,而應該通過咨詢專業(yè)人士或查找資料找到這些詞語正確的英文表述。英文摘要常常使用被動語態(tài),這樣可以避免主觀色彩太濃,給人以強加的印象;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所表達的內容,主動語態(tài)可以更加直接有力;時態(tài)通常使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主語使用單數第三人稱(也有的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摘要翻譯的例子:
原文:
生態(tài)成本構成與作用研究
摘要:環(huán)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優(yōu)良環(huán)境,建設美麗中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本文綜述了我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現狀,簡述了國家、政府部門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提出的發(fā)展理念、政策和措施。本文重點闡述了生態(tài)成本的基本內涵、構成,分析了生態(tài)成本用于產品成本合算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并針對我國有關生態(tài)成本的研究與應用現狀,分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環(huán)境;生態(tài)成本;構成
譯文一:
AStudyof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Theenvironmentisanelementaryconditionforpeopletosurvivein.Soprotectingourenvironment,creatinganexcellentenvironment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isthedutyandmissionconferredonusbyhistory.This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brieflyintroducesdevelopmentconcepts,policiesandmeasuresabou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Whichputforwardbythestateandgovernmentdepartments.Besides,thispapermainlyillustratesthebasicconnotation,composition,andanalyzesthesignificance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forcost-effectiveproduct.Anditanalyzes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viewof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ycost;composition
譯文二:
AStudyon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Itisourhistoricresponsibilitytoprotecttheenvironmentonwhichwelive,andcreateanexcellentenvironment.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thedevelopmentideas,policiesandmeasuresofChinainaddress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s.Itmainlyanalyzesthebasicconnotationandcompositionofecologicalcostanditsfunctionandsignificanceforproductcostaccounting.Itconcludesbypointingout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icalcost;composition
從整體看就可以看出來,譯文二在整體上就比譯文一要整齊和簡潔,更符合英文摘要的簡短準確的特點。再從具體用詞可以看出,譯文二的用詞更貼切原文,更能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用詞更加準確。尤其是在專業(yè)名詞的翻譯上更是較為準確。當然在句式的安排上也是更勝一籌。
總結
對于一名MTI學習者來說,正確書寫論文摘要和準確翻譯論文摘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相關的問題。所以明白和理解相關書寫和翻譯原則、規(guī)定和方法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國文.MTI畢業(yè)論文寫作指南[M].北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黃國文、葛大西、張美芳.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權力距離 不確定性規(guī)避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與寫作
荷蘭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過一項著名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他曾對IBM公司在40個國家、地區(qū)中的10余萬雇員,用20種語言進行了一項長達7年的研究,發(fā)現這些國家在文化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4個方面:即“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個體取向與集體取向”、“男性化與女性化”。這4個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異的4個維度,每一種文化的特點都可以用它在這4個維度上的強弱來表示。
1.“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指一種文化對社會地位差別和等級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視為上級對下級,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權力距離大的文化中,整個社會是一個等級較鮮明的組織系統(tǒng);而權力距離較小的文化則會使人們有較為平等的觀念。
2.“不確定性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會大眾面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所產生恐懼感的強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這種恐懼感。不確定因素規(guī)避指數高的文化信賴權威,避免分歧和不確定;而不確定因素規(guī)避指數低的文化樂于冒險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種文化依賴和忠于個人自我的程度。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注重自我需要的滿足,追求多樣化的生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重視集體的利益及個人對集體的責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種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財富擁有,還是更看重社會支持、生活質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數高的社會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陽剛行為;男性度指數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則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與人的相互依賴與和諧相處,同情弱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文化屬于社會結構的概念,是社會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結構、形態(tài)、運行等總的社會意識。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必然負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國應用語言學家羅伯特.凱普蘭(Robert Kaplan,1966)便發(fā)現,語言和寫作是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修辭習慣,篇章的組織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他總結了五種文化不同的段落組成類型,其中英語的段落模式與漢語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fā)展是"直線型"(linear),即直截了當地陳述主題,進行論述;漢語學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兜圈子"或"旁敲側擊",最后進入主題。卡普蘭有關思維模式和寫作的研究導致了對比修辭研究的發(fā)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為探討第二外語寫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從霍夫斯特德的四種文化思維模式來透視中國學生英語論文與英語母語論文的差異。
二、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國文化中較大的權力距離
中國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儒家禮教的熏陶,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三綱五常”的等級觀念中。上下級甚至父子、兄弟之間都有不同的權力等級。雖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觀念已然過時,但“長兄如父、官大一級壓死人、師道尊嚴”這些上下觀念依然深入人心。較大的權力距離使得中國文化中的人們比較尊重上級、長者或已有的權威,習慣順從和接受。與之相比,英語國家封建社會的歷史都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古代希臘文明的民主議會制度,說英語人數最多的美國和澳洲又都是年輕的大陸,英語文化的權力距離相對較小,人們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
2.中國文化中較高的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數
不確定性和標新立異往往與社會等級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穩(wěn)定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中,不確定性自然不受青睞。因此,中國文化的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數也相應較高,人們對尚未被社會輿論或權威確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規(guī)避態(tài)度,不太喜歡競爭和沖突,追求有秩序的社會生活,力求將可能發(fā)生的不確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處肥沃之地,以居住地為根,衍出“家本位”,更導致人們對不確定和模糊情境的較強恐懼;而多數英語國家探險和遷移的傳統(tǒng)使得英語文化中的人們較喜歡探索未知的領域,敢于冒險和面對挑戰(zhàn)。
3.中國文化強調集體主義
在英語文化中,個人主義(inpidualism)包含著自我認知、自我實現、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優(yōu)秀品質(Waterman,1984)。但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常有自私、不考慮集體利益、特立獨行等負面內涵。中國的文化更重視互相依賴和共享的集體利益。自我的價值實現、成就的追求會受到有意識的壓抑和貶低,以求得同集體中其他成員的和諧。
4.中國文化的女性主義傾向
根據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義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義文化提倡的,人與人的相互依賴、重視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雖然中國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對物質和金錢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個男性度高的社會;但本質上,對追求成功、重視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氣概并不認同。相反,中國的儒家精神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道德規(guī)范自覺能力,人的價值通過“內省”、“克己”來表現,形成中國人內傾的性格。 林語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國人》上,把中國人的性格概括為,“老實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雖然有些偏頗,但也真實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女性主義傾向。
從以上四種文化維度的內涵和數據上都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對第二外語寫作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遷移作用。Connor(1997)在《對比修辭——第二語言寫作中的跨文化層面》一書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種文化維度可以用來進一步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跨文化寫作的差異。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別對中國和北美學生英文寫作中的各自的“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傾向進行過研究。本文想通過將中國學生用英語寫的學術論文與英語母語學者用英語寫的學術論文進行對比,從霍夫斯特德的四個文化維度角度來找尋差異的原因,以改進我國學生的英語論文水平。
轉貼于 三、中國學生的ESL學術論文和英語母語學者學術論文的對比
1.引用時附帶的尊稱
英文母語論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時,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據xxx的話)”、“As xxx says(如xxx所說)”,或直接在引號后注上所引的出處。英語母語的論文很重視將別人的話加上引號,標明出處。但標明本身即意味著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稱。但中文的論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時,僅僅說明出處似乎遠不能表達對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標簽常常可見。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中在引用時也相應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偉大的/資深的))”等恭維性修飾詞,或“其觀點對xx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奠定了xx的基礎)”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話語的權威性。這種對權威的恭維明顯是受中文傳統(tǒng)的影響。而這種傳統(tǒng)可能是源于中國較大的權力距離造成的習慣思維。在權力距離大的社會中,直接提到長者的名諱是十分無禮的,甚至有砍頭之罪。這種傳統(tǒng)流傳下來,便造成了習慣性的附加尊稱,在用第二語言寫作時,也難以避免。
2.引用成語或俗語的頻率
這里所說的成語或俗語是指已在語言中固定下來的表達法,這些引用在英語論文中并不得到欣賞,被稱為“cliché”(陳詞濫調),英語的論文中喜歡使用某些自創(chuàng)的隱喻,或靈活使用一些慣用語,卻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語或俗語(在統(tǒng)計的5篇文章中,這種“cliché”的數量為零)。而中文論文卻把這些固定成語、諺語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備的“華彩樂章”,一種文采的體現。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僅僅包括英語中常用的“觀點回顧”(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詩、古諺使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這種應用成語俗語的習慣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動輒“as the old saying”(古語云)等。然而,這種引用在英語中卻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對成語、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權威的態(tài)度以及對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程度。中國文化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指數較高,權威之言意味著被社會廣泛認可,因此,引經據典可以盡量避免分歧,減少可能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相反,英語文化喜歡競爭與沖突,因此,自己的觀點盡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避免步人后塵。英語文章不僅不喜歡使用“陳詞濫調”,對自己的觀點還常常從不同角度反證其可能性。而中國學生的論文則追求自圓其說,盡量減少不確定性。
3.結論中第一人稱復數和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頻率
從數據上看,中文的5篇論文與英語的五篇論文使用第一人稱復數(we/us/our)的頻率似乎相當,但實際上,5篇英語文章的結論都在700-1000詞左右,而漢語的結論則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的結論也很短,都在200詞左右。在這樣的字詞總數比例下,第一人稱復數在漢語文章中的使用頻率就遠遠高于在英語文章中的使用頻率。英語文章結論中使用較多的是第一人稱單數(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個人的觀點(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達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稱單數和個人觀點的使用體現了文章作者對自我的展示和肯定,體現了英語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傾向和男性主義傾向。他們認為個人的經歷最有說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說服讀者。而中文論文卻相比之下,對自己的觀點比較謙虛,常常出現“以上各點信手寫來,全是一孔之見,還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觀儀,2003)等謙辭,以保持學術界的和諧。這種對和諧的追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和女性主義傾向。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對自己的觀點評價不夠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稱復數,也顯然受此影響。
四、結語
關鍵詞:語料庫;弱化修飾詞;搭配;中國英語學習者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弱化修飾詞是指弱化句子中某個成分的詞語,包括程度副詞,名詞及介詞短語。Quirk(1985)根據具體語義范疇的程度將弱化修飾詞分為四類:近似詞approximators,折中詞compromisers,減弱詞diminishers和最低程度詞minimizers。一些學者已經就二語習得學生在議論文或口語表達中使用弱化修飾詞的情況進行了研究,比如,Quirk等(1985),Biber等(1999),Nevalainen 和Rissanen(2002),梁茂成(2004),朱建芳(2007),張薇(2006),陳秀娟(2008),吳勇和周國強(2009)。他們發(fā)現母語學習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downtoners的范圍和搭配上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對于期刊論文寫作中的弱化修飾詞使用及搭配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因此,本文選取17個在英語國家語料庫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弱化修飾詞,考查其在自建的兩個語料庫(中國學習者期刊論文語料庫、英語本族語學生期刊論文語料庫)中的使用及搭配情況,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語義分析。
二、期刊論文中弱化修飾詞使用情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語料庫的研究方法,語料庫研究方法可以給語言研究提供大量且真實的語料,大大擴大了語言研究范圍。筆者自建了兩個期刊論文語料庫,其中中國學習者期刊語料庫(以下簡稱CJ)包括了164篇母語為中文的英語學習者從2008年至2010年發(fā)表在中國應用語言學期刊上的文章。因為所有發(fā)表在中國應用語言學上的文章都要求用英語撰寫,這也是我們選擇此期刊進行研究的原因。然后隨機從六大SSCI應用語言學期刊中選取了20篇從2009年至2010年期間的學術論文,每一年份分別選擇了10篇,組成了英語本族語學生期刊論文語料庫(以下簡稱EJ)。
本文選擇的17個高頻率弱化修飾詞在英語國家語料庫的每100萬詞中出現的頻率至少是1000次以上(朱建芳, 2007),因此對于弱化修飾詞的研究具有代表性。這17個弱化修飾詞包括:近似詞almost, nearly, virtually,practically,折中詞rather, fairly, pretty, enough, sufficiently,減弱詞a bit, a little, slightly, relatively, somewhat和最低程度詞hardly, barely,scarcely。
本研究使用Antconc 3.2.4(Laurence Anthony, 2011)來計算每個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里出現的頻率,運用SPSS17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log-likelihood數值用來檢測兩個語料庫中弱化修飾詞的使用上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同時,通過計算log-likelihood數值來比較四種弱化修飾詞在語料庫里的總頻數差異。最后使用Antconc 3.2.4計算17個弱化修飾詞的搭配情況,計算相互信息值(MI值)來檢測弱化修飾詞與其修飾詞之間的搭配力。Sinclair(1991)認為MI值越高說明兩個詞之間的搭配力越強,反之亦然,本研究將節(jié)點左右跨距設定為2。
(二)弱化修飾詞使用頻率研究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17個弱化修飾詞在CJ和EJ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是具有可比性的。在CJ語料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四個弱化修飾詞為rather, enough, almost 和relatively, 其中折中詞rather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544次,占17個弱化修飾詞出現總頻數的36%;四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弱化修飾詞占出現總頻數的70%。在EJ語料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四個弱化修飾詞為rather, relatively, slightly和somewhat,其中近似詞almost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118次;折中詞rather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570次,占17個弱化修飾詞出現總頻數的36%,四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弱化修飾詞占出現總頻數的71%。
通過計算log-likelihood值,可以看出17個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里的使用上存在著顯著差異(log-likelihood=1.545E2a, p=.000
筆者隨后通過log-likelihood值的計算來對比每個弱化修飾詞在語料庫里的出現頻率,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almost, enough, a little, hardly使用上顯著性高于英語本族語學生;而在virtually, slightly, relatively, somewhat的使用上顯著性低于英語本族語學生。
以almost一詞為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期刊論文寫作中使用almost的頻數為168次,明顯高于英語本族語學生的使用頻數,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母語遷移的影響,梁茂成(2005) 的研究中也發(fā)現由于almost一詞的中英文用法一致,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容易過多使用它,他同時還指出另一個中國英語學習者超用almost的原因在于這個詞是在英語課堂里最早被教與學的,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習慣于在他們的寫作中使用這個詞。
(三)弱化修飾詞搭配研究結果與分析
在研究了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里的出現頻數之后,筆者選擇了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八個弱化修飾詞almost, enough, a little, hardly, virtually, slightly, relatively, somewhat進行搭配研究。從統(tǒng)計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CJ語料庫里出現了80種搭配,而在EJ語料庫里出現的搭配只有63種,也就是說在CJ語料庫里的搭配詞比EJ語料庫里多出了27%,由此可見,英語本族語學生比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地使用了弱化修飾詞搭配。
通過分別對比每個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的搭配情況可以看到,almost一詞傾向與表示整體性概念的詞語搭配,如exclusively;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經常使用“virtually+identical”這個搭配,而這一特點并沒有在中國期刊論文庫中找到;英語本族語學生與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期刊寫作中都經常使用enough搭配,這表明了enough搭配在學術寫作中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詞語結構;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a little常與表示否定的詞語搭配,如unhappy, shy, uncomfortable;中國英語學習者傾向于用slightly修飾比較級的形容詞和表示肯定意義的詞語,如superior, smaller, lower, higher, larger, better, different。在CJ語料庫中大多數與relatively搭配的詞是描述性的形容詞與副詞,如low, weak, short, easy, high等,這一點同EJ語料庫中的情況相同。此外在CJ語料庫中somewhat的搭配詞沒有顯示出相應的語義特點。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本族語學生的期刊論文寫作中對于弱化修飾詞的使用是有固定的語義和語法特點的,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一些弱化修飾詞搭配的特點掌握和運用的很好,但在學術寫作中還是會超用或少用一些搭配,英語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通常會直接選用一些簡單但合適的形容詞,而中國英語學習者用一些弱化修飾詞來修飾形容詞、副詞以掩蓋自己的詞匯缺乏。另一個中國學習者超用一些弱化修飾詞的原因則是他們受到母語的影響或者不能準確地理解某些弱化修飾詞的語義域。
三、結語
弱化修飾詞在在期刊論文寫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較好地運用弱化修飾詞可以豐富語言表達形式,調節(jié)語句中的詞語表達程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弱化修飾詞fairly, slightly, hardly, merely的教學,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術寫作中正確的使用rather, enough, almost, relatively。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弱化修飾詞搭配的使用是相當有必要的,這樣會使學生在寫作中更加地道地用英語進行表達。中國英語學習者也應當在英語課堂內外增加自己的語言輸入,避免母語對英語表達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 Beijing: Foe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 Liang M. A Corpus-based Study of Intensifier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Oral Production [J].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JELT), 2004.9(14).
[3] Nevalainen, T. & Rissanen, M. Fairly Pretty or Pretty Fair? On the Develpoment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English Downtoners [J]. Language Sciences, 2002(24).
[4] Wei,Y.Y, & Lei, L. The Use of Amplifiers in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4(1).
[5]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 Svartvik, J.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
[6] 吳勇, 周國強.英語強調詞研究的特點與趨勢[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9(4).
一、培養(yǎng)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
閱讀作為重要的語言交際形式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詞匯是語言賴以存在的支柱,是提高閱讀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快速建立專業(yè)詞匯體系是提高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的前提和關鍵。
1.建立專業(yè)詞匯體系
醫(yī)學英語有其特定的詞匯結構體系,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才能使醫(yī)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醫(yī)學院校英語教師在普通英語詞匯教學中,必須重視兩棲詞匯,要向醫(yī)學生強調兩棲詞匯的醫(yī)學含義。英語中有許多普通詞匯在醫(yī)學專業(yè)文章中用作醫(yī)學專業(yè)術語時具有與普通意義不同的醫(yī)學涵義,這些詞匯就是普通和醫(yī)學兩棲詞匯(劉繼民,2008)。例如:focus—焦點,其醫(yī)學含義為“病灶”。這些詞匯在醫(yī)學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所占地位也很重要。通用大學英語教材中詞匯基本是共核通用詞,其中兩棲詞匯數量有限,分散于各單元課文后所附詞匯表中。醫(yī)學院校英語教師務必幫助學生在詞匯學習中提高對兩棲詞匯的認知,避免學生在專業(yè)文獻閱讀中因詞義選擇不當而導致的理解偏差,甚至錯誤。
醫(yī)學英語詞匯多由一定數量的詞素組合而成,同族詞的現象十分普遍。Bauer等認為,從閱讀角度來講,詞族是指一個詞根詞及該詞能被學習者辨認的全部屈折及派生形式(白人立,1999)。只要知道了一個詞根的基本含義,同族詞中每個單詞的詞義很快就可以觀察出來。一些滋生能力強,使用頻率高的常用詞根,例如:aden—腺體;arthr—關節(jié);cardi—心臟等,對醫(yī)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詞匯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新詞的數量與日俱增,利用同族詞方法學習和擴大醫(yī)學專業(yè)詞匯,可謂事半功倍。
辨析同族詞的詞義,詞綴是非常有效和有意義的工具。常見的醫(yī)學英語詞匯都以后綴結尾,主要表達該詞的不同詞性。表示抽象意義的前綴也是醫(yī)學英語構詞的重要素材(劉道踐,范華泉1997)。詞綴法是醫(yī)學英語最重要的構詞方法,醫(yī)學英語的詞匯數量最多的是來源于詞素(即詞根和詞綴)通過派生而構成的。詞素的構詞潛能是巨大的,詞素造詞產生醫(yī)學新詞的趨勢至今非常明顯。醫(yī)學生要善于利用詞綴聯(lián)想法,提高英語的實用性。通過串聯(lián)歸類,縱橫聯(lián)系,建立相互依存的詞匯知識結構,增強記憶,這樣的學習效果遠勝于脫離實際地背單詞。
2.準確分析專業(yè)文體
社會交際的需要使得語言產生了不同的功能變體——文體,即在不同的場合表達同一意義時,對詞匯和語法結構要進行恰當的選擇(任如意,2009)。醫(yī)學專業(yè)文獻除了詞匯系統(tǒng)與普通英語有較大區(qū)別之外,由于使用英語科技文體,并且內容深奧,還具有表達客觀,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行文簡潔等語體特征。在閱讀中,必須留意醫(yī)學英語文獻中名詞性結構較多這一基本特征。所謂名詞性結構是指采用以名詞為中心,為主體的短語結構形式。醫(yī)學文體使用名詞明顯多于動詞或其它詞類,因為名詞表意更為概括和深刻,更加客觀。名詞化結構可以有效簡化敘述層次和結構,使行文更加緊湊、直接和簡潔。在醫(yī)學文獻閱讀中,可以根據對名詞性結構的分析使復雜的環(huán)節(jié)變得簡單,達到對其整體意義的把握。
接續(xù)關系的處理是閱讀中對句子內容理解過程的必經之道,醫(yī)學文體的接續(xù)關系尤其復雜,詞語間銜接關系不是只有一種模式,存在多種可能性。甚至句中不止一組前后修飾和銜接關系,而是兩組、多組,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的交叉關系,需仔細斟酌并根據句子語境對其做出恰當判斷而正確理解。就邏輯關系而言,同位解釋、增補、推理、轉折、重述和總結都有特定的連接性詞語,比如表示重述的that is;in other words;as stated previously等等。在閱讀中要善于捕捉這些特定的語言符號,才能迅速理解各種內在的邏輯關系,提高閱讀效率。
醫(yī)學科學對事物特征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說明反映在語言上,必然較多使用語法結構復雜的長句,句型多樣。長句復合句因為包含大量修飾短語和從句,往往成為閱讀中的難點。醫(yī)學英語文章典型的句子結構通常分為四種:(1)復合謂語;(2)被動謂語+不定式;(3)句首“of短語”結構;(4)It形式主語結構(洪班信,2008)。只有掌握醫(yī)學英語獨特的句法特點,分清句子結構上的主次,才能抓住思想內容的主線,理順各部分的關系。
二、培養(yǎng)專業(yè)論文寫作能力
考慮到學術成果交流的無障礙性和傳播的廣泛性,英語是最符合的語種。據統(tǒng)計,全球使用英文發(fā)表的科技論文占95%(鞏倩等,2009)。醫(yī)學生通過專業(yè)文獻閱讀,增加語言積累,強化語言輸入,才能使語言輸出規(guī)范化。而學術論文的寫作作為一種書面輸出形式,能夠有效激活已經存儲和正在輸入的信息,加速語言形式的內化。為了與國際醫(yī)學發(fā)展水平接軌,積極推動國內醫(yī)學走向國際,醫(yī)學生必須提高從醫(yī)學基礎到臨床應用一系列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
1.醫(yī)學專業(yè)論文寫作規(guī)范
醫(yī)學專業(yè)論文寫作既遵循科技論文寫作的一般規(guī)范,又有其獨特的要求。全世界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醫(yī)學期刊,一些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學組織,如國際醫(y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一直在倡導醫(yī)學論文寫作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性。國際《生物醫(yī)學期刊投稿的統(tǒng)一要求》(又稱溫哥華格式),由于能夠最明了地展現醫(yī)學文章,很快推廣應用于很多醫(yī)學期刊。溫哥華格式規(guī)定論文主體結構為綱要式結構,必須包括:(1)Introduction前言;(2)Methods and Materials方法和材料;(3)Results and Discussion結果和討論,簡稱醫(yī)學論文的IMRAD格式。醫(yī)學院校英語教師可以從國外權威醫(yī)學雜志,如英國醫(yī)學會雜志(BMJ),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選取論文樣本,給學生用作參考和借鑒。
論文摘要因為提供了原始文獻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和討論的主要問題,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論文的被檢索率和被引頻次。醫(yī)學論文要被SCI收錄,重要一點是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溫哥華格式規(guī)定的論文摘要應當采用四層次結構式摘要:(1)Objective/Purpose/Aim目的;(2)Methods方法;(3)Results結果;(4)Conclusion結論。字數約為150~400個實詞,表達精煉,條理清晰,內容完整。此外還有美國Haynes博士率先建立的八要素結構式摘要,也很經典,可以作為參考讓醫(yī)學生根據個人需要進行合并或增減。熟悉并掌握醫(yī)學論文的展開方式,行文風格和邏輯結構的英語表述模式,不僅培養(yǎng)醫(yī)學論文寫作能力,對于閱讀專業(yè)文獻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2.醫(yī)學專業(yè)論文寫作特點
醫(yī)學論文語言有三個顯著特征,即簡明性,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醫(yī)學英語寫作較少使用短語動詞,更多使用書面語單個動詞。單個動詞詞義準確可以避免短語動詞的歧義和誤解,此外,充分利用動詞名詞化手段,可以減少使用句子和從句的頻率,使用起來更加簡潔方便(王武杰,2008)。醫(yī)學論文寫作中,時態(tài)的運用非常嚴謹,這是確保論文質量和準確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醫(yī)學論文的時態(tài)通常交替使用現在時和過去時,概述研究目的和結果以過去時為主,提供相關背景知識應該用一般現在時或現在完成時。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驟主要是過去時,敘述結論或提出建議,通常用現在時。恰當的時態(tài)運用才能準確表達醫(yī)學論文作者的意圖和信息。
醫(yī)學論文中,有許多常用表達法,包括詞匯、短語和句型,由于使用頻率很高,已經成為人們習慣的信號詞,被視為特定語境中的規(guī)范表達方式。對應醫(yī)學論文的綱要式結構,每一部分都有獨特的用詞和句型表達,是每一結構的體現樣式。僅以引言部分為例,經常出現的體現樣式有:(1)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以往研究顯示……);(2)Only a few case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been reported.(只有少數幾例臨床應用的報道);(3)Studies have differed in their conclusion on/about/regarding……(關于……不同研究有不同結論),等等。醫(yī)學生在專業(yè)論文寫作中運用甚至完全套用常用表達法,掌握醫(yī)學論文語篇體裁的體現方式,可以在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論文框架中,更有效地表達思想內容。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fā)展,外語的工具性及應用性特征日益明顯。當前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專業(yè)化趨勢。醫(yī)學院校英語教學應該與醫(yī)學生知識結構相結合,詞匯句法和語篇突出與醫(yī)學專業(yè)相關活動的語言應用,避免內容重復引起的學習自滿、懈怠和學習興趣下降、動力不足的狀況。通過迅速建立專業(yè)詞匯體系及準確分析專業(yè)文體來培養(yǎng)醫(yī)學生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通過熟悉醫(yī)學論文寫作規(guī)范及掌握醫(yī)學論文寫作特點來培養(yǎng)醫(yī)學生專業(yè)論文寫作能力,努力營造滿足醫(yī)學生需求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順利實現基礎語言知識向應用實際技能的過渡。
參考文獻:
[1]劉繼民.聯(lián)想法教學在醫(yī)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8,(5):984-985.
[2]白人立.國外詞匯習得理論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9-22.
[3]劉道踐,范華泉.醫(yī)學英語術語構詞[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4]任如意.醫(yī)學論文英語寫作的文體特點[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17):83-84.
[5]洪班信.醫(yī)學閱讀中的特殊句式結構[J].中國醫(yī)刊,2008,(11):78-80.
前言
目前,大學英語存在最為嚴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低效耗時,二是聾啞英語。雖然學生在課堂上對英語知識有充分的掌握,但是到了實際應用時卻無法發(fā)揮出正常水平,這種語言的交際和表述能力讓很多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英語的熱情。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方向必須做出有效的調整。
一、教學效用的提高
以經濟學角度分析教學的效用,其內容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是滿足了教師的發(fā)展需求;第二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其應當建立在對教學內容的應用上,比如能夠在任何場所得心應手的使用英語。大學開設英語課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利于今后的自身發(fā)展。所以,要想在教學效用方面有所提高,英語教材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部分,教學效果會因為教材內容而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優(yōu)秀的教材內容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英語國家的相關信息,第一是思維方式;第二是文化文明;第三是生活習慣等。同時,教師在組織課堂時應當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來進行。雖然過去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適當采用了多種教學法,比如聽說法和翻譯法等,但其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的理論指導,由于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掌握,導致很多教師無法做出有效的課堂設計。而根據實踐課程我們發(fā)現,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應當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
課后任務是教學效用提高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將多媒體學習資料和相關英語交流平臺提供給有需要的學生。在當前的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不僅能夠豐富自身的學習資源,還能利于語言使用空間的拓展,保證英語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將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有效激發(fā)出來。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時,應當考慮到課堂教學內容是否能夠緊密結合學生的課后學習任務。同時,滿足教師自身發(fā)展也是保證教學效用提高的因素之一,只有優(yōu)秀的教師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計劃。雖然英語教學看上去比較單一,但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學科知識是非常豐富的,這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全面的掌握西方文化,并對西方的文化趨向及思潮有一定的了解。
二、連貫性的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內容要保持連貫性,其應當避免重復浪費教學內容,較大、較難的跳躍也要盡量避免,在原有程度上有效的向前進行逐步發(fā)展。教學體系的連貫性如果無法實現,其將無法有效推進學習進程,止步不前的教學不僅會大量浪費教學資源,還會讓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倦情緒。目前,我國各地英語教學水準存在很大的差異,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其英語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別。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充分的了解,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學習學術英語,而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要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從聽說方面進行加強。
要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首先需要在聽說質量上進行提升,重視學生的讀寫水平。在上大學以前,學生已經長時間的接觸過英語,大多學生也擁有了一定的英語水平。根據我國相關數據顯示,新時期的大學生能夠流利使用英語進行對話的人數比例已經超過85%,這也逐漸改善了“啞巴英語”的局面,大多學生通過幾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已經能夠聽懂一些英文節(jié)目,包括電視劇和新聞等。
三、學術英語能力的加強
在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行閱讀初級英語材料,這也說明基本的英語課程內容需要得到提升,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分析目前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情況,如果一直不改變其課堂內容,隨著學生不斷增強的英語水平,真正投入基礎大學英語課堂的人數勢必會減少,繼而增多申請高級學術英語課程的學生人數。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滿足學生對英語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學術英語課程設置也是勢在必行的。在高校中增加學術英語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提供更多學習問題的討論機會,還能讓學生在面臨學術問題時,描述的語言更加流暢和準確。學術英語的教學方法需要涉及的內容更多更廣,第一是學術論文的點評和查閱;第二是學術資料的歸納和總結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在討論對話時得到鍛煉,讓學生在對自己觀點進行表達時使用更加準確的詞匯,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我國大學教學中的主要科目,英語的教學方向、方法和目標等,都應當順應新時期的發(fā)展,適時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人才的培養(yǎng)效率,真正提升高校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以便能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發(fā)展對英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對學術語篇(aca-demicdiscourse)的關注與日俱增。但是,該類研究主要在語言學以外的其他多個學科間展開。直到80年代末,對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才迅速展開。學術書評屬于學術語篇的一種,但它們很少被列為論文和其他學術著作的參考文獻,因而往往被忽視(Motta-Roth,1995:1)。對它們進行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以Motta-Roth(1995)和Hyland(2000)為代表,只是在最近10多年才開始興起,英漢對比的研究就更少了。學術書評是從學術專業(yè)角度衡量書籍價值的書評(徐柏容,1993:80)。其中的評價資源,包括態(tài)度資源,應該非常豐富,值得研究。Thompson(1996:65)也認為,評價是任何語篇意義的一個核心部分,任何對語篇的人際意義的分析都必須涉及其中的評價。因此,本文擬以Martin的評價理論(theappraisaltheory)(參見Mar-tin,2000;Martin&Rose,2003;Martin&White,2005)為理論框架,對英漢學術書評的態(tài)度意義進行對比研究,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并探討其原因。由于學術書評具有學科特征,不同學科的書評間存在差異性(Hyland,2000;Suárez-Tejerina,2005),我們不能把各種不同學科的書評混雜在一起進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把研究對象限制在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語言學方面的學術書評,我們把它們稱為語言學學術書評。評價理論是一個新興理論,不過已有學者把它應用到學術書評的研究中來了。但他們的研究僅僅以英語語篇為研究對象,而且有的沒有考慮到書評的學科差異性。唐麗萍(2004)以該評價理論為框架,探討英語學術書評語類的修辭策略和篇章策略。她還從介入系統(tǒng)出發(fā),探討英語學術書評的評價策略(唐麗萍,2005)。此外,張昕(2006)也借用該理論,從態(tài)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級差(graduation)三個子系統(tǒng)對英語學術書評進行了分析研究,但該研究的視角太過寬泛,不夠深入,而且也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科書評間的差異性。鑒于這些原因,本文擬將該理論應用到漢語語篇中來,而且只從態(tài)度系統(tǒng)一個角度對英漢語言學學術書評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并且通過對比分析來揭示中西方在思維和文化方面的不同。為保證英漢語篇的可對比性和研究效度,我們的20篇英語語料來自于Language,JournalofLinguistics和Ap-pliedLinguistics;20篇漢語語料來源于《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和《當代語言學》。這些英語和漢語期刊在國際或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時,為了保證語料的新近性(recency),所有的語料都是2006和2007年發(fā)表的。
2.態(tài)度意義
評價理論(系統(tǒng))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它關注語篇中可以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李戰(zhàn)子,2004:1),是對話語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它主要關注用于協(xié)調社會關系的語言資源和態(tài)度的表達。Martin把評價系統(tǒng)分為三個次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它們又可以次系統(tǒng)化。態(tài)度系統(tǒng)指的是人們參照情感反應或文化制約下的價值體系對參與者和過程進行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評價的意義資源。態(tài)度又可分為情感(affect)、評判(judg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它們分別屬于心理、倫理和美學范疇。情感系統(tǒng)用來表達語言使用者對事件或現象的情感反應,并從情感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情感通常由心理過程(mentalprocess)或修飾性關系過程(attributiverelationalprocess)來實現。評判系統(tǒng)指的是根據一系列制度化的規(guī)范(insti-tutionalizednorms)對人們的行為作出評價的意義資源。評判系統(tǒng)可分為社會尊嚴(social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sanction)。社會尊嚴與行為規(guī)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堅忍不拔(tenacity)有關;社會約束與是否真實可靠(veracity)、行為是否正當(propriety)有關。鑒賞系統(tǒng)是對事物、過程和現象等進行評價的意義資源。該系統(tǒng)圍繞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valua-tion)三個方面形成。反應描寫評價對象在情緒上對讀者/聽眾產生的影響;構成主要評價評價對象的復雜性和細節(jié);價值指用社會標準來看評價對象是否有價值,是否重要。態(tài)度意義有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之分。態(tài)度意義的表達還有顯性(explicit)和隱性(miplicit)之分。顯性表達指的是話語中有明確的態(tài)度意義表達方式;隱性表達指的是話語中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意義表達方式,但是讀者結合上下文能從字里行間推斷出評價人的態(tài)度。在很多情況下,評價人通過隱性表達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3.研究結果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態(tài)度意義的表達,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在書評的各個部分都有分布。但有些部分出現得多,有些部分出現得少。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英語和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態(tài)度意義進行對比分析。
3.1各類態(tài)度意義的總體特征
在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中,情感意義的表達非常少,最多的是鑒賞意義的表達,其次是評判意義的表達。英語和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情感意義的表達都非常少。在20篇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該類表達只出現了19次。在20篇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該類表達更少,只有6次,只占所有態(tài)度評價表達的1.0%。在語言學學術書評中,情感意義表達的頻率如此之低,可能是因為情感意義關注的是評價者的心理感受,過多的情感意義的表達勢必造成觀點的過于私人化,從而缺乏一定的說服力(李榮娟,2005:31)。學術書評相當于學術論文(徐柏容,1993:80),應以理服人,過多的情感意義顯然會使文章顯得太主觀,所以此類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感意義的機會很少。相比較而言,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情感意義的表達比漢語中的要多,比例也更高。從統(tǒng)計學角度看,它們存在顯著區(qū)別(x2=8.89,df=1,p<.01)。我們將在3.5部分繼續(xù)討論該不同點產生的原因。從評判意義來看,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表現很相似。評判的比例都不高。在我們研究的20篇英語書評中總共有92處評判意義的表達,占所有態(tài)度評價表達的16.1%。在20篇漢語書評中該類表達共有100次,占所有態(tài)度評價表達的17.2%。兩者沒有顯著差異。評判是對人類行為的評價,直接涉及原書作者本人。該類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判可能會導致書評作者和原書作者的正面交鋒,從而引起沖突,因此作者較少使用評判,防止就書論人。當然,雖然書評是對書籍進行評論,但是書評作者也會對原書作者的學術背景進行介紹,對其行為和努力進行評價,所以書評中也有一些評判意義的表達。從鑒賞意義來看,兩者的表現也很相似。英語語篇中80.6%的態(tài)度評價是鑒賞類的,漢語中81.8%的態(tài)度評價是鑒賞類的。鑒賞是對產品、過程和現象的評價,而書評是對書籍的評價,所以鑒賞意義的表達的比例會如此之高。由于評判和鑒賞的表達較多,而情感的表達較少,我們還將在下文詳細討論評判和鑒賞在英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表現特征。
3.2肯定和否定態(tài)度意義
書籍的質量有高低之分,其價值也有高低之分。書評作者會對書籍的優(yōu)點進行贊揚,同時又會指出書中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書評中就會有肯定的和否定的態(tài)度意義表達。英語中的肯定態(tài)度意義的比例是62.7%,否定態(tài)度意義的比例是37.3%,漢語中的肯定態(tài)度意義的比例是79.8%,否定態(tài)度意義的比例是20.2%。兩者的肯定態(tài)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態(tài)度的比例。這種現象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學術書評是學術語篇的一種。與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著作相比,學術書評包含有更多的人際意義成分。肯定評價是一種有效的禮貌策略,有助于維護原書作者的積極面子。否定評價可能會損害原書作者的學術聲望,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為。所以,書評中肯定評價多于否定評價符合禮貌原則(參見Brown&Levinson,1987)的要求。其次,我們可以從積極話語分析(Martin&Rose,2003;朱永生,2006)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現象。積極話語分析主張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社會矛盾,希望通過話語分析提倡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朱永生,2006:39)。積極話語分析關注激勵人心、給人勇氣的話語,關注我們喜歡的、使我們感到振奮的話語(李戰(zhàn)子,2004:2)。運用更多的肯定評價,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有助于激勵原書作者進行更多的創(chuàng)作,而且也能給讀者以鼓勵和勇氣,并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社會。雖然在兩種語言的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肯定態(tài)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態(tài)度的比例。但是,兩者在肯定態(tài)度和否定態(tài)度的比例上還是有顯著區(qū)別(x2=41.05,df=1,p<.01)。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否定態(tài)度評價的比例高于漢語中該類評價的比例。這一不同點與中西思維差異有關。中國文化強調求同性,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西方文化強調求異性,強調批判性(Nisbett,2003:47-49;連淑能,2002:45-46)。因此,漢語書評中的否定評價更少。這種思維差異在歐陽護華和唐適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他們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作者身份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中國學生英語議論文極少用“I”,并把自己的觀點擴大為“大家”公認的常識常理,從而給人以“集體化聲音”的印象。相反,西方人常常用“I”以示他自己的觀點。
3.3顯性和隱性態(tài)度意義表達
態(tài)度意義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其表達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在對比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在英漢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態(tài)度意義,其表達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例如:(1)Chapter10,“Variationsonaconstructionisttheme”,isaninterestingandusefulsurveyofdifferentcon-structionalapproaches,startingwithgenerativeapproacheslikethoseofHale&Keyser(1997)andBorer(2003).(Text15)(2)最后,正如桂詩春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這本法律語言學專著應該提供更多的有關法律實際的案例(比如從法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Text36)例(1)中的兩個黑體詞分別是顯性反應和顯性價值的例子。例(2)中沒有顯性的態(tài)度表達,但是讀者能從斜體部分讀出作者對原書作者的否定評價,批評其內容不夠完整。至于它們在顯性和隱性態(tài)度意義表達的異同點。在英語語篇中,84.4%的肯定態(tài)度的表達是顯性的;在漢語中,該類表達的比例是57.4%。這說明肯定態(tài)度的表達以顯性為主。至于否定態(tài)度意義的表達,情況有些不同。在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大約一半的否定態(tài)度意義表達是顯性的或隱性的;在漢語中,隱性表達的比例明顯高于顯性表達。這種現象可以從標記理論(themarkednesstheory)的角度加以解釋。根據標記理論的觀點,顯性表達應該是無標記的,隱性表達是有標記的。顯性表達直接表達作者/說話人的觀點,隱性表達是含蓄的,間接的。肯定評價不會損害原書作者的面子,所以無須用有標記的含蓄的表達方式,因此學術書評中肯定的態(tài)度意義以顯性為主,而且比例非常高。與此相反,否定的評價有損原書作者的面子,很容易招致原書作者和讀者的不同意見和反對。隱性表達,作為一種禮貌策略(BlumKulka,House&Kasper,1989),不像顯性表達那樣鋒芒畢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否定評價的力量,可以減緩否定評價對原書作者學術名聲的損害。因此,隱性表達有助于避免人際沖突,從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相比較而言,無論是在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漢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隱性態(tài)度表達比例都高于英語同類書評中同類態(tài)度表達的比例。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中的顯性態(tài)度表達比例都高于漢語同類書評中同類態(tài)度表達的比例。在這一點上,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學學術書評有顯著區(qū)別(x2=81.36,df=3,p<.01)。這個不同點反映了“中國人的表達更加間接含蓄,西方人的表達更加直接”(Nisbett,2003:61)。這一結果與Scollon等人(1998:118)的研究發(fā)現相似。他們研究了中國學生論述漢語論辯文的信息順序和修辭結構,認為東方的推理方式比西方的更加間接。
3.4評判意義
如前所述,評判系統(tǒng)分為社會尊嚴和社會約束。在我們研究的語篇中,所有的評判方面的表達都是關于社會尊嚴的,尤其是關于做事才干方面的。社會約束的評判標準具有法律或道德含義。學術書評當然不會從道德或法律的角度來評判作者的行為。而書籍的質量與作者的學識水平具有很大的關系。在評判中,原書作者涉入其中,因此,評判比情感和鑒賞包含有更加豐富的人際意義。尤其是否定評判,它對原書作者的行為進行批評,因而更有可能影響原書作者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而且影響的程度也更深。例如:(3)Anthonissen(p.95)writesofthethreemetafunctionswhichdiscourseperformsoftensmiultaneous.Often?Itishardtoi-magineanytextwithoutthesmiultaneouspresenceof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meanings;surelythatisthepointoftheHallidayanmetafunctions?(Text10)(4)如在第十一章(P.159)論述teamteaching時,作者混淆了teamteaching(團隊教學)和co-teaching(共同教學)的概念。(Text34)在例(3)中,沒有一個明顯的表達態(tài)度意義的詞匯來對作者的行為進行否定評判。但是整段話,尤其是兩個問號和“hard”隱含了作者對原書作者的尖銳批評。在作者看來,原書作者應該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本觀點非常了解。同理,例(4)中也有否定評判的例子。“混淆”一詞不僅僅是對作者行為的否定評判,而且也隱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原書作者既然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那么該書中關于teamteaching的研究結果就難以令人信服了。這種否定評判的批評力度可能比否定情感和否定鑒賞的批評力度更強,直接針對原書作者本人,對他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帶來更大的威脅,也更容易引起人際沖突。鑒于這些原因,學術書評中否定評判的比例低于否定態(tài)度在所有態(tài)度表達中的比例,也低于否定鑒賞在所有鑒賞表達中的比例。在我們研究的英語語篇中,否定評判占所有評判表達的26.1%,低于否定態(tài)度的比例(37.3%)和否定鑒賞的比例(40.3%)。在漢語語篇中,否定評判占所有評判表達的16%,也低于否定態(tài)度的比例(20.2%)和否定鑒賞的比例(21.2%)。根據Motta-Roth(1995)和Nicolaisen(2002)的研究,學術書評可分為四個語步。在第一語步中,作者常常會對原書作者進行介紹,介紹他的經歷、名聲、職稱和以前的學術成果等。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20篇英語書評中,只有3篇有類似的介紹;而20篇漢語書評中的10篇有這樣的介紹。相比較而言,漢語書評作者更加重視原書作者的背景,而英語書評作者更加強調原書作者在寫這本書時所付出的努力。類似的例子有:(5)Whendealingwithspeechasanengineer,F(Fant)issuperb,takingallofthevariablesintoaccountandcalculatingtheirinteractionwithprecision.(Text7)(6)JohnSinclair,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出版著作30多本,發(fā)表文章上百篇,在話語分析和語料庫語言學兩個領域成績顯著。(Text40)在例(5)中,作者用了“superb”對原書作者處理某一問題時的行為作了肯定評判。在例(6)中,作者對原書作者的背景進行了介紹。用“著名語言學家”和“成績顯著”介紹了他的學術名聲,顯性評判了他的學術能力。斜體部分介紹了他的學術成果,隱性評判了他的學術能力。英漢語書評作者在這方面顯示出的不同點與我們的思維習慣有關。一般來說,東亞人傾向于場依存的認知方式,他們比西方人更加注重背景;西方人傾向于場獨立的認知方式,他們更有可能把事物與周圍的環(huán)境分離開來,僅僅關注事物本身(Nisbett,2003:42-45)。這種認知方式反映到學術書評中來,就是漢語書評作者更加重視原書作者的學術背景,而英語書評作者更加強調原書作者在寫這本書時所付出的努力。
3.5鑒賞意義
鑒賞從反應、構成和價值三個方面對事物加以評價。作者通常從組織結構、內容完整性和語言等幾個角度對構成進行肯定的評價。如:(7)Anumberofthetextsneedmoreinterpretation(suchastheveryinterestingICQdialogue,pp.218f.f).(Text9)(8)《手冊》以語言學為大背景,詞匯學為線索,涵蓋了語音、詞法、語義、句法、語用、文體等多種獨立分支學科,真可謂內容詳實,結構完整。(Text32)例(7)是隱性否定構成的例子,對書籍的內容不完整性提出批評和建議。例(8)中的“詳實”和斜體部分對內容完整性進行了肯定評價,“完整”對書籍的結構進行肯定評價。作者通常從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語料選擇、研究意義等多個角度對書籍的價值進行評價。例如:(9)Anyknowledgeablereadercanseethathispaperarefullofnewinsightsandprovidedataonwhichotherscanbuild.(Text7)(10)其次是研究工具的創(chuàng)新。(Text40)例(7)從研究結果角度進行了評價;例(8)從研究工具的角度進行了評價。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這三個組成部分在肯定鑒賞和否定鑒賞中有不同的表現。英語語篇中57.2%的肯定鑒賞是價值方面的,該比例高于肯定構成的比例(18.8%);漢語語篇中67.5%的肯定鑒賞是價值方面的,該比例也高于肯定構成的比例(26.6%)。在否定鑒賞中,否定構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否定價值,否定反應的比例最低。英語語篇中的否定構成占了所有否定鑒賞表達的47.8%,高于否定價值的比例(34.9%)和否定反應的比例(17.2%)。漢語語篇中的否定構成占了所有否定鑒賞表達的57.4%,高于否定價值的比例(38.6%)和否定反應的比例(4.0%)。英漢語篇在這個方面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從上述的比較來看,在語言學學術書評中,肯定價值的比例高于肯定構成的比例,而否定構成的比例卻高于否定價值的比例,這是有原因的。當我們向其他人推薦一本書時,我們都認為該書是有價值的,值得推薦。我們不會因為一本書的結構很好,而無視價值高低。相反,我們常常會認為某書很有價值,而把它在結構、語言方面的問題暫時擱置一邊。一方面承認這些方面存在問題,但另一方面也認為瑕不掩瑜。因此,書評作者在對書籍進行正面鑒賞方面的評價時,他強調價值;在進行否定方面的評價時,他發(fā)現的更多是構成方面的問題。反過來,如果否定價值的比例過高,讀者也會懷疑該書的價值,會懷疑該書是否值得推薦。至于反應,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它們在英漢語篇中的表現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語語篇中,肯定反應占了肯定鑒賞的23.9%。漢語語篇中肯定反應的比例是5.9%。從統(tǒng)計學角度看,它們存在顯著差異(x2=51.37,df=1,p<.01)。在英語語篇中,否定反應的比例是17.2%;在漢語語篇中,否定反應的比例是4.0%。它們也存在顯著差異(x2=9.94,df=1,p<.01)。前面,我們討論到英語語篇中情感的比例高于漢語語篇中情感的比例。現在又發(fā)現英語中反應的比例高于漢語中反應的比例。我們認為這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情感的主觀性較強,而在鑒賞的三個成分中,反應與情感最相似(Painter,2003:205),主觀性比構成和價值的主觀性強。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英語語言學學術書評更加主觀。漢語更加客觀。在學術書評中,作者自由表達他們對所評書籍的看法和觀點。他們的觀點是主觀的,因此,書評從本質上說是主觀的。然而,書評,作為學術語篇的一種,也強調客觀性。作者常常采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主觀看法客觀化。如前所述,中國人在表達觀點時比西方人間接。因此,相比較而言,他們會采用更多的客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主觀看法。所以,漢語學術書評更加客觀,英語學術書評更加主觀,其中有更多的情感和反應方面的評價。
關鍵詞:英文摘要;元話語;應用機制
一、元話語
元話語是交際中常見的話語現象。在語篇建構過程中,話語包含兩個層面:基本話語和元話語。基本話語傳遞話語主要信息,涉及話語的命題內容和指稱意義,實現語言的概念功能。元話語則促進讀者對基本話語做出反應,引導讀者詮釋、評價基本話語,實現話語的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因此,元話語關心的是讀者,其功能是語用的、修辭的 [1 ]。
元話語的分類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引入不同的分類體系。本研究采用Hyland的元話語分類體系。Hyland從功能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元話語的人際模式,把元話語分為引導式元話語和互動式元話語。引導式元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作者建構語篇,進而幫助讀者理解語篇;互動式元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作者表達態(tài)度,允許讀者作出回應,從而實現互動 [2 ]。
二、元話語與英文摘要的相關性
論文摘要是論文的精華,同時也是建構語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寫作的交際性本質的重要手段,具有客觀性、勸說性和社會性 [3 ]。 因此,論文作者在摘要中不能簡單地陳述事實,而要借助各種語言手段,說服讀者認同論文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確認和建構與讀者的人際互動關系,并對這種關系進行“有意識和有效的操縱” [4 ]。 而元話語的交際性本質使其成為摘要寫作中控制這種互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元話語標記在論文摘要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建構論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幫助讀者理解、評價摘要的語義特征和人際特征。引導式元話語在摘要中主要體現語篇功能,而互動式元話語在摘要中主要體現人際功能。
三、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案例分析
根據Hyland對元話語的分類體系,引導式元話語主要包括過渡標記語、框架標記語、內指標記語、言據標記語和語碼注釋語。下文以大慶師范學院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摘要為例,具體分析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
縱觀近三年的畢業(yè)論文,引導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分布的趨勢如下:框架標記語 ―― 過渡標記語――內指標記語 ――言語標記語 ―― 語碼注釋語。相對于框架標記語、過渡標記語和內指標記語而言,言語標記語和語碼注釋語在英文摘要中使用得較少。但總體而言,引導式元話語在二語學習者英文摘要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學術論文對框架結構的要求較高,而框架標記語標示語篇的順序式階段,因此框架標記語對論文摘要語篇的建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用相當普遍。“First,second,third”等框架標記語的使用可以幫助論文作者組織摘要語篇,引導讀者理解語篇,同時凸顯命題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摘要語篇的邏輯性,進而構建“作者 ――讀者 ―― 論文”三位一體的語篇結構。
過渡標記語表達主句之間的語義關系。“and”“but”“thus”“in addition”等過渡標記語的使用對論文摘要語篇的建構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論文作者可以借助 “however”等標記語的轉折和對比含義,揭示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借助“even”等標記語引出另一個結果,促進語篇的銜接和連貫。
內指標示語標示語篇其他部分的信息。“in this paper”“in Chapter One”等內指標示語的使用在闡明命題信息的同時,促進了摘要和正文的聯(lián)系。
由此可見,引導式元話語在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中占主導地位。梳理論文摘要框架的框架標示語,加強銜接與連貫的過渡標示語,促進摘要和論文主體連結的內指標示語構成了英文摘要中所有標記的主要成分。
四、交際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案例分析
根據Hyland對元話語的分類體系,互動式元話語主要包括模糊語、強調語、態(tài)度標記語、自稱語和介入標記語。下文以大慶師范學院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摘要為例,具體分析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
縱觀近三年的畢業(yè)論文,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分布的趨勢如下:增強語 ―― 態(tài)度標記 ――模糊語 ―― 自稱語 ―― 介入標記。相對于引導式元話語而言,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出現的頻率較少。在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上,二語學習者偏重于對增強語和態(tài)度標記的使用,很少使用模糊語、自稱語和介入標記。
(一)增強語與模糊語
增強語與模糊語是表達觀點的兩個層面。英文摘要中增強語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強調和肯定論文作者的態(tài)度和立場,意在要求讀者對其采取認同的態(tài)度。而模糊語則意在凸顯命題評價的不確定性,承認不同觀點的存在,增強命題的嚴謹性、客觀性和與讀者的協(xié)商性。也就是說,模糊語考慮了作者、讀者和摘要本身三重因素。有研究表明,從語用功能來看,模糊語的使用遵守了質量準則和禮貌原則 [5 ]。
縱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二語學習者在其論文摘要中注重增強語的使用。相對而言,模糊語通常出現在摘要的討論部分,在摘要簡介和結論部分很少出現。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中增強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模糊語的使用頻率。這種現象導致論文作者在與讀者的互動中顯得較為強勢,縮小了作者與讀者的對話空間,導致論文摘要缺少讀者意識。讀者意識強的摘要能夠融合論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增強摘要的可接受性。因此,讀者策略的培養(yǎng)和模糊語的使用應該是二語學習者在其摘要寫作中應關注的一個問題。
(二) 態(tài)度標記和介入標記
態(tài)度標記明確反映作者對命題信息的情感表達,傳遞其對命題信息的贊同,凸顯命題信息的重要性。縱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可以看出,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使用較多的態(tài)度標記,以強調其研究的重要性。態(tài)度標記通常出現在論文摘要的背景介紹和結論的話語中。態(tài)度標記的使用考慮了作者和讀者的雙重因素,突出作者選題的重要性和吸引讀者。與態(tài)度標記不同的是,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幾乎不使用介入標記。介入標記有助于論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You can see that”等介入標記語有效地拉近了論文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但英文摘要等學術語篇強調其論述的客觀性和行文的正式性。鑒于此,介入標記的弱化使讀者在語篇中的參與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從而凸顯了摘要語篇的客觀性和正式性。
(三) 自稱語
自稱語是指稱作者本身的話語。縱觀近三年的論文摘要,二語學習者在其英文摘要中較少使用自稱語。二語學習者在其摘要的行文中避免使用“I”和“my”等詞,而用“paper”“thesis”等詞來替代。很明顯,二語學習者優(yōu)先考慮的是其觀點論述的客觀性,論證的力度,凸顯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但語言學界對于自稱語的使用存在不同的觀點。Hyland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以及中外英文摘要對比研究的結果表明,在英文摘要中合理地使用自稱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章的可接受性 [4 ]。
由此可見,二語學習者在其論文摘要中很少使用互動式元話語,互動式元話語的出現頻率僅僅體現在增強語和態(tài)度標記的使用上。模糊語弱化是二語學習者的論文摘要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
五、結語
元話語具有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考慮了語篇的信息處理,讀者和作者三重因素,因此元話語的使用能夠優(yōu)化英文摘要寫作。但二語學習者的英文摘要偏重于事實的陳述和命題意義的闡述,引導式元話語占的比重很大,互動式元話語使用得少,缺乏與讀者的溝通意識,人際功能薄弱。基于此,二語學習者應關注互動式元話語在英文摘要中的應用,增強元話語意識,提高元話語使用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蔡建衡. 從摘要寫作的元話語使用看二語習得之變異[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1): 176-178.
[2] 謝洪. 試析元話語的語篇功能與人際功能[J]. 時代教育, 2013,(8): 136-137.
[3] 楊瑩. 英漢學術論文摘要中互動式元話語的對比研究[J]. 語言應用研究, 2010,(9):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