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5: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四級考試答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規模大、影響廣,其目的在于檢測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兩年的英語學習后能否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體現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但也會不可避免的對英語教學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并提出改善負面影響的建議,從而使教師及學生對該考試有更全面的認識,以更好的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 建議
1 引言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一場規模大、影響廣、參與考生眾多的考試。其目的在于檢測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兩年的英語學習后能否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其英語能力的要求。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比較全面,涵蓋了聽力理解、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快速閱讀和深度閱讀)、翻譯和寫作等題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并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但它也會不可避免的對英語教學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并提出改善負面影響的建議,使教師和學生對該考試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從而進一步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2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2.1 正面影響。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我國已存在十多年,它對于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導向。它對英語教學有以下正面影響。
2.1.1 為檢測學生的英語水平提供了一種科學、可信的方法。由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影響很廣,所以要求命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的涵蓋面較廣、科學性較強,能夠較為全面的檢測學生的英語水平。
2.1.2 為教師的教學起到了指導作用。由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于檢測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兩年學習后能否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而教師授課也是圍繞著大綱進行的,因此考試就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使得教學目的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除此之外,由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規模大、覆蓋面廣,從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英語教學的改革及教材的編寫。教師的教學及教材的編寫都圍繞著《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及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來進行,達到了一定的統一,便于英語教學的更好發展。
2.2 負面影響。
隨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深入進行及其影響性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指出了該考試存在的弊端以及對英語教學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首先,學校和用人單位過分看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導致學生“為過四級而學英語”。
隨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很多學校和用人單位把四級考試作為畢業的條件和就業的要求,這就導致學生忽略了學英語的真正目的。有的學生認為英語課無用,經常曠課去參加四級輔導班、做模擬題。還有的學生通過了四級考試后就再也不上英語課了。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踏實,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而學習。
其次,教師和學生忽視了英語教學中對英語技能的培養。
由于在如今社會中,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成為衡量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只重視考試的通過率及應試能力,因而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技能的目的也被應試目的所取代。教師和學生過多注重應試技巧,而忽略了英語技能的訓練。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口語表達是其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可是很多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甚至六級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很差,連基本的口語對話都無法進行,更不用說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除此之外,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題目中有為數不少的客觀選擇題,這就造成學生“猜答案”的現象比較普遍,即使不會做,也可能猜對答案。因此單純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學生英語水平也是不全面的。
3 改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負面影響的建議
3.1 教師、學生、學校及用人單位都應意識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不是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唯一標準。只有意識到這一點,學生才不會帶著應試目的去學習英語,才能輕松、高效的學到英語的真正技能,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3.2 教師應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使英語課堂生動、有吸引力。很多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對英語課堂產生了倦怠情緒,對英語學習也毫無興趣。這就為英語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挑戰,教師應在課堂上安排生動多樣、有教學意義的課堂活動和任務,同時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4 結論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影響廣、參與考生眾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英語教學。與此同時,它也不可避免的對英語教學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并提出改善負面影響的建議,以期使教師及學生對該考試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為祥,李濤.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新題型綜合指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德軍,宋連仲.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新題型指南.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一、引言
大學英語四、六級是全國統一標準的英語考試,是由我國四、六級考試的委員會一起開展規劃和實施的考試制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四、六級英語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完善。新目標要求重視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育,樹立學生的學習理念,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自己遠大的目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近年來,教育部對四、六級不斷進行了很多新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基礎之上,還要提高學生的自身英語素質,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教學準則。新大學英語四級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反撥作用。所謂的反撥作用就是指經過語言測試產生的后效,從而對語言測試產生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本文將分析新大學英語四級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二、新英語四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正效反撥作用
新四級改革的內容將直接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影響,即影響教師教學的內容的選擇、對如何教的看法、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相應地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2013年12月的四級考試,對四級考試內容做了一些調整:聽寫部分不再包括長句子的聽寫,全部變成對單詞和短語的聽寫考察;快速閱讀部分不再是判斷正誤或者選擇題,而是改成段落信息的匹配題;完型填空的題型被取消;翻譯部分由原來的句子翻譯變成了150-200字之間的段落翻譯;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對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作出相應地調整。
1、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反撥作用
從2005 年開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當中加大了對聽力考察的比重,由原來的20%猛增到 35%。對聽力測試比重的增加突顯了對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測試,這就不得不使教師的教學重點由原來單一的強調讀寫能力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聽力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相應地增加聽力課時的學時量,并且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也應更多地講授一些聽力技巧,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當然,學生課后的不斷練習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此次新四級改革取消了復合式長句的聽寫,變成單詞和詞組的聽寫,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這部分失分較多,這就說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仍然要加強和提高單詞的拼寫能力。由此可見,新大學英語四級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偏重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2、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反撥作用
以往四級考試對快速閱讀部分的測試主要考察學生利用各種提示信息快速找出相應答案的能力。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做這部分題的時候只求快速找出答案,過分追求應試技巧,對于閱讀能力的考察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此次改革將原來的快速閱讀改為信息匹配題,突出了閱讀測試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并且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整體,對整個文章進行整體航我,而并非指找出其中的關鍵詞或者個別的字詞句上。教師更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閱讀技巧,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反撥作用
此次翻譯部分的測試調整可以說是很大的一次調整,從原來的句子翻譯變成了漢譯英的段落翻譯,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講,無疑增加了翻譯的考試難度。翻譯測試可以說是對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項綜合測試,需要學生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卻一直以來是英語教學中較薄弱的一個環節。這部分題的考試時間也由原來的5分鐘延長至了30分鐘,分數比重也加大為與寫作比重一樣,這樣就基本平衡了英語的五大綜合能力――“聽、說、讀、寫、譯”力在英語四級考試中的權重。很多學生在以前并未意識到自己在英語學習中對翻譯的忽視,而新四級考試題型的實行使得學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翻譯訓練,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翻譯也更加地重視。
另外,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影響,對于翻譯教學也沒有真正的重視,大部分教師只單一的強調讀寫能力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就算有時講授一些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略微涉及。因此,此次翻譯部分的四級考試改革能夠引起廣大教師和學生對翻譯教學的廣泛重視,也影響到了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更加透徹的講解。
三、新英語四考試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反撥作用
論文摘 要: 本文介紹了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基本形式,論述了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利弊。對指導學生準備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引言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在我國一些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50多所大學)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了大學英語四級統考。因此,將來全國大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成為必然趨勢。所以本文將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利弊分析。
二、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基本形式
目前,四級統考聽力部分占總分的35%。在推行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之后,與聽力有關的題型會大幅度提高。以聽力為基礎的考題占了四級考試的70%,剩下的30%是閱讀,絕對顛覆了以前閱讀先行,或者閱讀聽力并行的現狀,高教司對于高等教育聽力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指導,我們在高校的教學也會緊跟形勢進行改革,會以網絡教學為基礎結合面授,“聽力成為說、讀、寫、譯的基礎”。有了這一認識,聽力先行也就不足為奇。[1]
下面是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試行大學英語新四級的基本題型,讓大家對新的網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聽或看三段錄音或者視頻(一般2段音頻和1段視頻),內容涉及講座/報告,對話/訪談,或者新聞。一般選自cnn,voa,bbc等。所以英音美音都會有,而不是現在以美音為主的聽力。
1.main idea and important details 25% 選擇題
2.listening-base integrated listening dictation 10%
3.grammar and structure/ blank filling 10%
4.listening and repeating/sentence repeating 10%
5.summary and commenting/essay writing 15%
6.reading in-depth reading 20% 選擇題
7.skimming and scanning 10% 選擇題
考生先聽或看兩遍大約5分鐘的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英語電視節目或者生活視頻節目,然后做有關視頻節目的25個選擇題。接下來對節目內容進行10個關鍵詞的聽力填空。然后還有有關視頻節目的語法測試和寫作測試。在聽力部分后還新增了一個“跟讀”環節,考生要對著耳機麥克風重復自己所聽到的對話,以此考查考生的口語是否標準。[1]由此可見,英語聽力訓練在考生是否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有非常重要意義。
三、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益處
1.考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多次參加考試。
只要考生所在的大學或學院的教學考試管理部門對考生參加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次數不加限制,學生可以在畢業前多次參加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試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試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以下簡稱為機考)。這樣有利于學生積累考試經驗,同時,在多次考試中挑選一次最好的成績作為求職書的證明材料,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特別是對打算到外資或中外合資的公司或企業就業的學生大有益處。
2.提高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考試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也就是說,考試試題范圍要有相應的廣度。效度是指是否測試了考試者想要考的內容。即考試的內容要有相應的難度。[2]以后的四級考試機考的和新托福考試特別接近,叫做ibt(internet-based test),難度可想而知。每個月將會有多次考試的機會,有100*100(一萬套的題庫)的組合幾率。[1]所以,以后的四級考試機考的信度和效度會進一步提高。
3.降低了考試運營成本和減少了考生用筆答題的時間。
傳統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考前要組織考務人員進行清理和封閉考場。然后,要安排大量教職工監考、驗收、密封試卷和運送到指定地方。這樣做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經費開支。以后的四級考試實行機考可以節省印制考試用的試卷的大量紙張和運送費用,既有利于節能減排,又可以減低考試成本。參考學生只需在電腦上答題,無需紙筆。因此,考生節約了在客觀題上劃線的時間,有利于用更多的時間對試卷進行思考。
四、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不利因素
1.對于學生數量很多的大專院校而言,需要投入一大筆資金建造學生能夠上網的大批多媒體課室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位于西部經濟比較落后地區的大專院校教學經費有限,建造學生能夠上網的大批多媒體課室可能有經濟困難。
2.我國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從農村和邊遠地區來的學生由于環境和師資力量限制,英語聽說能力比城市里來的學生要差得多。從考生反映看,聽力部分在整套試題中所占比重較大,就連寫作文也需要先看一段視頻,再根據視頻內容進行寫作。要先聽懂人家在說什么,才能開始寫作文,要是沒聽懂,那作文就根本沒法寫了。[1]
3.在四級機考系統中,每部分試題都會給考生們一定的答題時間,超出時間后,題目將不會在電腦屏幕上顯現。湖南大學某學生說:“填答案需要用英文輸入,我有時候心里明明知道答案,但由于拼寫速度和打字速度太慢還是沒來得及寫上去。”機考聽力中有一道填空題要填10個單詞,給出的答題時間是15秒填一個詞,因為打字速度的問題,有些考生只填出幾個。
4.筆試檢查出錯誤還可以改,機考題目只放一遍,過了就過了,不能修改。筆試也可以選擇先難后易,而機考只能按照順序來。對于新題型“跟讀”,不少學生表示有些“犯怵”。他們生怕自己沒說好,很緊張。還有一些平時考試習慣在試卷上打勾劃線的學生,手中沒了紙筆后也是大呼“不適應”。[1]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師既要看到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益處, 也要看到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上進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的不利因素。平時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培養學生英語聽力和口語,盡快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水平。另外,有機會讓學生多上電腦練習打字,盡快提高打字速度。 總之,要在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有可能快速提高,以適應以后的四級考試機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題型變化 四個階段 大學英語教學 改革
大學英語考試是國家教委于1985年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實行分級教學以后,從1987年開始進行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始于1987年9月,每年舉行兩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屬于英語水平考試,它的應用范圍廣,參考人數多,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外語知識掌握的程度與綜合運用的能力,為國家選拔英語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但是,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開始之初到1996年的十年間,四級考試題型的效度值得我們質疑。理想的外語水平測試應力求高信度和高效度,而這兩者之間又存在矛盾。為追求高信度,試題中客觀性試題的覆蓋面大以保證平分的客觀性。可這樣一來,學生考了高分而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卻十分低下。要追求高效度,試題中要盡可能地考查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可以增加復合式聽寫、造句和翻譯等題型,但主觀性試題增加又會影響到評分中的客觀性。在1996年以前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就存在前面所講的第一種問題。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前十年,客觀試題占了卷面分值的85%,評分是以學生在卷面上劃的ABCD四個答案中的一個為標準。這樣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即使考生是一名完全不懂英語的人,在這樣一份試卷上勾劃答案,也很有可能會及格。1996年以前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唯一能反映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能力的題型就是寫作,占卷面分的15%,但是1997年以前并未對寫作一項實行最低分數線方案,所以以前有的考生,即使作文得零分,如果運氣好,照樣可以拿到四級考試合格證書。對此,我們不禁要懷疑,這樣的四級考試真的能為國家選拔人才嗎?我們很多高校的應試式英語教學模式是否真能滿足我國對專業外語人才的需求?在四級考試的壓力下,很多高校為了提高過級率,打亂正常的英語教學秩序,進行題海戰術,其結果是學生大學英語合格率上去了,而實際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很多人學到的不過是一些死記硬背的語法規則、單個的沒有聯想意義的詞組。有些學校把四級證書與學位掛鉤,使得很多學生英語學習時表現得非常急功近利,結果導致學生除了學會一些考試技巧外,真正的英語知識并沒有學到多少。
世紀之交,不少外語界的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已經脫離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順應時代需要而改革,大學英語四級題型也要推陳出新,以體現我們選拔綜合型外語人才的宗旨。自1996年1月起,已經延續了十年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出現了顯著變化,由偏重客觀題轉向主、客觀題型合理搭配,重視學生主觀應用能力的試題類型。從命題的指導思想看,新的大學英語四級題型主觀試題量由原先的15%上升到25%,并有逐步增加的趨勢。例如,從1996年起,大學英語四級總題量沒變,但體現效度的主觀題增加了。1996年除了作文外,主觀題增加了英譯漢,以同一試卷中的閱讀理解篇章中的某些句子作為翻譯的素材,考查學生對書面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一定語境中理解并翻譯英語句子。到1997年6月和12月,采用的新題型是復合式聽寫(Compound Dictation),之后還出現過聽力填空(Spot Dictation),考生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簡單一劃就輕松拿到分數,這類題型要求學生不僅能聽懂原文,而且能依據原簡要書面表達。盡管作為首次出現的新題型,無論是1996年的英譯漢,還是1997年的復合式聽寫,以及后來的聽力填空,都出得比較簡單,但很多考生考出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暴露出他們“會讀不會寫”,英語與母語之間轉換能力極弱的缺點。這些缺點恰恰擊中了以往大學英語那種應試教學的軟肋。以往的應試教學側重點在于教導學生如何去應付考試,語法知識、單詞、做題技巧似乎成了英語教學的全部,甚至不惜以題海戰術成就學生的高分,造成我們的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筆頭運用能力低下,脫離了自身的母語環境去學習英語,不能夠英漢互譯,實際上也制約了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理解英語語言和文化。針對這種情況,很多高校也認識到應試教學必須馬上喊停,要順應時代需要進行改革,于是從1996年起到2006年這十年間,大學英語教學迎來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由于主觀題的比例加重,我們看到,很多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強調學生上聽力課不僅僅要聽懂,還要多做筆記,以求更好地理解聽力原文。另外在詞匯量方面,教師更多地強調不可單一孤立地記憶單詞,鼓勵學生在一定語境中記憶單詞,很多這方面的教材和參考資料應運而生。寫作方面,由于英語四級考試已經有了最低分數線的限制,教師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置學生寫作能力低下于不顧,課堂上要學生口頭或筆頭造句、寫段落已是家常便飯。至于翻譯,很多教師重新認識到片面追求聽說領先的全英語教學法,使學生脫離母語學習環境去學習英語是不現實的,完全摒棄翻譯教學法也是不可行的。而如何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翻譯技巧,提高英漢互譯水平,成為我們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大課題。
到了2006年6月,隨著四級題型的再一次更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隨之踏上了歷史性的新臺階。這一次的題型更新比前一次變化幅度更大,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聽力題型的變革,我們且把這一階段稱之為第三階段,1996年到2006年這一階段稱為第二階段,剛開始的階段稱為第一階段,下面的一個表可以讓我們明白新的四級聽力題型的變化以及跟以往的不同。
從第三階段聽力試題的改革我們可以看到,聽力在整套試卷中分量加重不少,已經占到整個卷面分數的1/3 以上。從內容上看,為了保證測試的信度和效度,出題者注意將主觀和客觀題型相結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評分的客觀性和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另外,增加的長對話題型,要求學生在一定語境中理解話語意思,實際上除了考查聽力水平外,也是對學生的對話交際水平的考查。
除聽力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近年來的四級題型中,已不再專門對語法、詞匯等進行專項考查,但這并不意味著考試完全與語法和詞匯無關,而是把對語法的運用和詞匯量的考查放在了閱讀、寫作和聽力中去。閱讀的題型與第二階段改革以后的題型也有比較大的變化。首先是增加了快速閱讀,考查學生Skimming和Scanning的能力,即快速瀏覽、快速找重點的能力;其次是閱讀里加大對詞匯量和詞匯用法的考查力度,比如在Reading in Depth這個部分的Section A中考核的選詞填空。另外,英譯漢題型不像從前那樣是備選題型,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重點詞匯或句型的運用。
第四階段的四級題型改革始于2008年12月,全國有50所高校參加了試點,并且在200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新的題型中視聽理解(多選題)占試題的25%,包括我們前一階段出現過的聽短對話、長對話并做多項選擇這類傳統題型。視聽綜合題占40%,增加了聽寫、跟讀和總結評論這樣的新題型。最后是閱讀篇章部分占35%,考核仔細閱讀、快速閱讀和語法結構。從新題型我們可以看出四級考試較以往題型的不同之處:對于聽力的考核比重大大增加,除了傳統的對話題、聽力篇章理解題外,把對于寫作的考核加入視聽綜合題中;口語方面也通過跟讀的方式進行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大學英語教學要與多媒體等網絡手段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視聽說能力和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來自于新題型的挑戰。
針對新一輪的題型變化,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新一輪改革也應運而生。首先是教師要積極改變舊觀念,調整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處理好考試和教學的關系,使考試成為為教學服務的工具,努力把學生培養成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的外語人才。在教學活動中,改變單一的訓練法,使課堂教學多元化,善于利用多媒體資源和網絡教學系統,培養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要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把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和網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得我們的教學與測試形成良性互動。學生也應該改變過去那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及以考試為核心的舊觀念,積極適應教學革新,走出“聾啞英語”的尷尬誤區,多培養自己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多聽多讀多看多練習,成為綜合運用能力強的外語類人才。素質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需要具有綜合運用能力的外語類人才,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并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岑建軍.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談我國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要求[J].外國語,1997,(6).
關鍵詞:改革; 教學模式;課程設置
1.四級考試的改革
作為測試大學生在校英語水平的能力考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在我國已經實施了近20年,普遍得到了個人,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認可。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國際經濟貿易與文化的頻繁交流,尤其是2008年我國將首次舉辦奧運會,作為英語教學傳統的“指揮棒”式的四級考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正如李嵐清總理所指出:“很多學生經過8年或12年的外語學習,卻不能比較熟練的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于是,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發展,教育部在2004年2月公布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并宣布自2004年6月考試起試點新的計分體制和報名、考務管理系統;從2006年1月份開始,分別在參加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的學生中試行改革后的四級考試;2007年1月,分別全面實施改革后的四級考試。新的大學英語改革不僅將采用滿分為710分的計分體制,而且在考試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一場四級考試的革命千呼萬喚始出來。
綜觀四級考試新題型,改革主要有三個趨勢:第一,考察的主觀題增多。主觀題除寫作之外,還增加了聽力理解中的復合式聽寫和第六部分的句子翻譯。主觀題的分值由以前的15%到現在的30%。第二,考察語言能力增多。改革前試題注重考察語言知識,第三部分(vocabulory and structure)專門考察詞匯和語法,學生需要費勁去背詞匯書,去搞清楚虛擬語氣、主謂一致、倒裝結構、時態、非謂語動詞、各種從句和獨立主格結構等語法知識。對于公共英語的學生來說花大力氣去記這些條條框框只能把他們培養成只會應試不會應用的“英語啞巴”和“英語聾子”。新題型把聽力理解的比值由20%提高到35%,加強了對聽力能力的考察。取消了詞匯和結構這個題型,把詞匯辨別能力放在了閱讀理解的第一部分,考察在整個語篇中辨別詞匯。第三,綜合式試題比例加大。試題從考察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分離式和綜合式。分離式試題是測試單項語言知識和技能(如語音、句型、詞匯、結構)的試題。綜合式試題是綜合兩項或多項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試的試題。新四級題型只有聽力理解中的短對話和翻譯屬于分離式試題,其他都綜合考察了被測試者的語言綜合能力。
四級這種純分析性的考試應代之以整合性的考試,即以整合性的主觀題為主, 分析性的客觀題為輔, 使考試的指揮棒把學生的英語學習引領到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正確軌道上來。教育部規定的四級考試不再發放過級證書而代之以成績單的方式, 選擇考試改革作為切入點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考試是教學的終點, 終點的改革必然引起前面一系列的改變---推進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考核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如何適應四級考試的改革呢? 首先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2.教學模式的改革
科德(Corder)曾經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該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該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Johnson Morrow認為:“ 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目前高校現行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迫的接受。而教師往往又以講授語言形式為主,側重于語言點和句法結構,忽略語言內容。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去積極學習外語,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應該如何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加強自主學習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要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發散性思維又稱“求異思維”, 是一種與聚合性思維相對立的思維方式。在智商測驗中,它不是要求測試對象就每一個問題給出單一的正確答案,而是要求他們在限定的時間內給出多種可能的、正確的答案或有效答案。其特征是,個體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思路擴展,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就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而言,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各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彈性的、開放的和自由的思維技能。在講授大學英語精讀課時,教師應以每一節課的主題為線索提出幾個倒入性話題,給學生留出一段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的時間。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發揮發散性思維能力,還可以積極鍛煉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又為深入學習課文作好了準備,真正成為英語課堂的主體。
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教師的主導要體現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教師傳授學科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提問帶動了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讓學生各舒己見,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該每隔一段時間,在學生當中進行調查,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客觀評估,讓學生提出切實的建議和方案,以便教師進行改進。也可以每堂課后專門留出幾分鐘時間,到學生中間去座談,答疑解惑,傾聽心聲。
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代大學生學習應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授之以漁,學生自己去取魚。課前應做好充分準備,能夠自覺使用辭典、教輔材料等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課文內容,吸收部分語言知識。與此同時,查漏補缺,在課上和課后解決所有遺留問題,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的能力。
3.課程設置的改革
教育部大學外語指導委員會用大綱形式規定英語基礎階段為4個學期280個學時,16學分。不管入學水平如何,在校學生均須完成這4個學期的基礎課程。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只注重基礎性課程,尚沒有完全拓寬到實用性課程和專業性課程。
首先,應加大聽力課程的比例。當代外語教學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而往往許多高校設置的聽力課程只占到總課程的1/4,甚至更少。就以我校為例,一學期總課時為64,精讀課占去48,剩下只有16個課時用于上聽力,學生的聽力水平確實令人堪憂。筆者認為,每學期的外語課時量,至少要有1/3用于聽力課。
其次,要把大班上課“亂哄哄”改作小班上課“樂融融”。公共英語課往往是二合班或三合班,在階梯教室里大班上課,像是作報告或是演講。對于外語這種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來說,教學結果大打折扣。課程應盡量采用小班,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每個學生都有提問和被提問的機會,課堂感受更加深刻,才能真正提高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師生互動才能順利進展。
再次,設置英語應用語言課程。教學改革及教學實踐表明英語選修課程能夠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且更加適合高層次人才培養對外語的需要。高校可根據學校學科特點及學生所學專業,開設應用語言課程,逐步取代基礎性的學位課程。可考慮設置以下幾類選修課:語言技能類,如寫作、翻譯、口語等;語言應用類,如報刊選讀、經貿信函、等;語言文化類,如文學選讀、英美社會與文化等;專業英語類,由英語教師開設,教學內容與學科專業相關,如經貿英語、化學英語、法律英語等。
此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開設雙語課建設。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語(英語)傳授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在我校,高年級學生已經開設了專業英語課,教師只是某一學科方面的專任教師,英語水平并不專業,發音也不夠標準,學生也只是學會了專業術語的英文名稱而已。開設雙語課,應該選擇合適的教材,選拔高水平的雙語教學師資,以專業課程帶動外語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英語環境中既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培養英語表達思維方式,又學習了專業課,能夠研讀國外專業的前沿雜志和文獻。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4.小結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讓學生真正掌握這門工具,嫻熟地運用這門工具。改革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考試改革和教學改革就是改掉現存體系的不足與羈絆,讓大學英語教學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到最后的考核手段都為這一教學目標而服務,為我國培養出大量既有專業、有會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全民的外語素質,迎接時代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王斌華.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0
[2] 吳進業,花清亮. 中國當代外語教學法[M].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8
[3] 王薔,程曉堂. 英語教學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4]文秋芳. 英語學習策略論[M].1995.12
[5] 陳彩芬,吳華玲. 從CET-4改革反思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10):51-53
[6] 肅好章,王莉梅.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42-44
關鍵詞: 閱讀方法 閱讀特點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 題型 對策
閱讀能力一般指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兩個方面。閱讀能力是英語自學能力的基礎,它的提高可促進英語聽、說、寫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閱讀所接觸到的豐富的語言現象,是一般口語活動達不到的。接觸的語言現象越多,英語的語感也會相應增強。把閱讀作為提高學習英語興趣和提高學習英語效率相統一的最佳手段,在當前英語教學
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的提高基于三大點:一是詞匯量。詞匯量不足會影響閱讀速度、抑制閱讀興趣,使學生望詞興嘆,對閱讀的熱情逐漸減退。二是背景知識。這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知識對于順暢閱讀大有幫助。三是閱讀方法。有些學生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盡量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但閱讀能力仍然無法提高。主要的閱讀方法包括:
(一)掃讀(Skimming)。即通過閱讀文章標題和首尾句,對文章內容結構從整體上了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的意圖或文章所要涉及的問題。
(二)跳讀(Scanning)。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的過程,讓學生很快能抓住中心句,并猜測生詞意思。
(三)細讀。指學生在對全文整體了解后深入細致地閱讀,需要了解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文章細節,并提出新的問題或觀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評讀(critical reading)。通過評讀,形成自己對所讀文章的觀點。
二、英語專業四級閱讀特點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閱讀理解試題是對考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考查,側重考查學生準確理解語言信息和綜合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從歷年考題中可以看出,閱讀理解的題材廣泛(如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內容包羅萬象。閱讀理解的題型主要有:中心思想、言外之意推斷、文章細節及確定文中生詞意義等。
三、專業四級英語閱讀試題中主要題型的對策
(一)針對中心思想問題的對策。確定中心思想是閱讀理解中考查的一項重要技能,它要求考生能夠正確地確定文章或者段落的主題或大意,辨別作者意圖,為文章選擇適當的標題。
1.試題標志
title,entitle,main point,idea, theme,general idea。
2.閱讀方法
掃讀(Skimming),通讀文章,抓中心。
3.三注意
(1)注意:段首、句段、尾句、首段、尾段。一般地來說,段落的主題句就是段落的第一句話。作者一開始便開門見山指出文章的主題,然后以具體事例或支持句來加以闡述,即所謂的演繹法;有時候,作者先通過具體陳述,然后歸納總結出主題,將段落的主題句置于段落最后,這樣作者通過層層推理,使其文章更具有說服力,更易于為讀者所接受,這種方法叫做歸納。首段、尾段有時是揭示思想的重要段落。
(2)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那個名詞叫做對象語,即文章要討論的主題。
(3)信號語言如連詞、破折號、標點符號等,起轉折作用的常用however,but等詞;起解釋作用的同位語常用逗號、冒號、括號或破折號與所修飾的詞分隔開來。
4.二技巧
(1)對象語應出現在試題正確答案中。
(2)具體內容不作主題。主題句不是單獨地陳述一個觀點,而是反映作者觀點的抽象句。
(二)針對推論問題的對策。根據文章的內容或者隱含之意,通過合理的推理,得出一個符合邏輯的結論。在做這類題目時,要仔細把握段落之間、細節之間、句子之間甚至詞之間的關系,要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不可從字面上機械理解文章內容。
1.試題標志
imply,infer。
2.模式
(1)對全篇內容的推論
(2)對某個細節進行推測。
3.對策:
(1)細節推斷
第一,對某段內容進行推斷,那么只看題干所要求的原文內容,分析答案。
第二,對某一小細節進行推斷,通過題干關鍵詞返回原文,若題干沒出現關鍵詞,則依據選項中的關鍵詞返回原文,定位,細讀,分析答案。
(2)全文推斷
第一,對于故事性文章,要推段故事的背景,如時間、地點、人物、當時狀況及人物語言,分析得出答案。
第二,對于議論文、說明文,全文推斷要與中心思想保持一致。
4.技巧
答案為概括性、客觀、合乎常理的或符合一般常識的選項,而與原文相同或對原文作字面解釋的則不是答案。
(三)針對細節問題的對策。在英語專業四級閱讀試題中,這類題占60%左右。細節是用來說明或支持主題句的,在內容上與主題密切相關。
1.出題原則
(1)轉折原則出現but,however等。
(2)原因原則出現because,reason,be due to等。
(3)比較原則出現best,first,as...as,only等。
(4)例證原則例子不重要,所持觀點重要。
2.注意
(1)針對舉例子、名言、特殊符號后的內容出題,只讀例子、名言、特殊符號之前、后的句子。
(2)人名和書名以大寫字母開頭,書名還常以粗體或斜體出現。
(3)題目選項中與題干、關鍵詞、同義詞替換的一般是答案,而與原文相同或極相似的選項一般不是答案。
(4)題目選項中有絕對語氣詞如always, never, all, only, noone, hardly等一般不是正確答案;而含有不十分肯定的語氣詞如may, often, could, more or less, possible等一般是正確選項。
(5)出題順序與文章順序保持一致。
3.對策
讀題干找關鍵詞,在文中快速定位,細讀,找出正確答案。
(四)猜測詞義。猜測單詞詞義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考查學生根據上下文內容推測生詞意義的能力,也考查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多義詞在特定環境下具體意義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來判斷生詞的含義:轉折關系、順承關系、對比關系、類比關系、定義或解釋。注意的問題:(1)根據其他單詞的意義來確定該詞的詞義。(2)根據整句或段落大意來確定該詞的詞義。(3)運用語法和標點符號來判斷該詞與其他部分的關系,再來確定詞義。(4)充分利用排除法,盡量縮小選擇范圍,提高命中率。
四、結語
以上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機結合的。學生在平時閱讀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學習閱讀方法和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另外也要認識到過分依賴技巧而忽略閱讀實踐是不可取的。只有堅持閱讀實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拓展各種知識,培養發展思維能力,才一定能夠提高閱讀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 詞匯語法 試題解析 備考策略
一、引言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TEM-4)是全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考試,是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持實施的全國性考試。
根據《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TEM-4考試涵蓋六大部分:聽寫、聽力理解、完形填空、語法與詞匯、閱讀理解和寫作。雖然委員會在2004年對考試大綱作了修訂,但在詞匯和語法方面沒有做出太大改變。詞匯和語法共30題(原則上語法15題,詞匯15題),總分15分,考試時間為15分鐘。語法考點主要包括名詞、限定詞、代詞、從句及其他;詞匯量要求5500~6000詞,重點考查異形近義詞、異形異義詞、近形異義詞各種詞的搭配及習慣表達,多項選擇是主要的考查形式,即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這就要求出題者應注意每一選擇題只能給予一個正確答案。然而,近年來英語專業四級考題,尤其是詞匯語法部分的考題多受詬病,原因在于多次出現一道題有兩個正確答案的現象。從2008年開始,筆者發現詞匯語法出題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題目不再是選擇一個答案填入題干以完成句子,而是將題干改為一個完整的句子,在選項中直接考查該句子的語法知識點。這種出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爭議題目的出現,不失為高明之舉,但是隨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下面,筆者將詳細解析自2008年開始到2013年的新出題方式下的考題,希望借此尋找到更有效的備考策略。
二、實例分析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NCORRECT? (2008-57)
A. All his lectures were boring.
C. Her few friends are all fond of dancing.
B. Half his money was gone.
D. He invited many his friends to the party.
解析:答案為D。考查多個限定詞一起使用時的排序問題。限定詞分為前、中、后,前位:all, both, half; double, twice, one-third等;中位:a, an, the; this, that, these, my, you, his, no等;后位:one, two, three, first, another, last, next, other等。前位限定詞之間和中位限定詞之間相互排斥,也就是說,一個名詞短語中只可用一個前位限定詞和一個中位限定詞;后位限定詞不互相排斥,如:All the other three black pens belong to me.在本句中,all是前位限定詞,the是中位限定詞,均只有一個,但是后位限定詞有兩個:other和three。在本題最后一個選項中,his是中位限定詞,many是后位限定詞,所以出現了搭配錯誤。
注:such既可是前位限定詞又可是后位限定詞,如:such a...; no such。
2.What does “He wisely refused to spend his money” mean? (2008-59)
A. It was wise of him to refuse to spend his money.
B. He refused to spend his money in a wise manner.
C. He was short of money and didn’t want to buy anything.
D. He refused, in a wise manner, to spend his money.
解析:答案為A。考查對副詞位置和含義的理解。副詞分程度副詞、頻度副詞、方式副詞、時間副詞、地點副詞和評注性副詞。程度副詞一般放在被修飾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前面,如:I am very happy to be with you. He speaks English pretty well. 頻度副詞通常放在行為動詞前,如:I often see her walk in the park.方式副詞一般放在動詞后,如:The girl danced beautifully.時間副詞一般放在句首或句尾。地點副詞一般放在句尾,有時也可在句首。評注性副詞一般位于句首,有時也位于句中或句尾,如:Rightly, he refused her offer. 句首,修飾整個句子和主語。He wisely took his friend’s advice.句中,修飾句子和主語。We could see the distant hills clearly. 句尾,修飾謂語動詞。在四個選項中,B和D選項結構雖然有差異,但意思是一樣的,表示“他聰明地拒絕了用自己的錢”,強調拒絕的方式,那么wisely就可被理解成只修飾謂語動詞。只有A選項與原句意義接近,因為原句中的wisely修飾的是整個句子和主語,表示It is wise of him to do...。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expresses “probability”? (2008-65)
A. You must leave immediately.
B. You must be feeling rather tired.
C. You must be here by eight o’clock.
D. You must complete the reading assignment on time.
解析:答案為B。考查情態動詞must的用法。情態動詞must的常見用法有:(1)當句子主語是說話人本人時,表示說話人的主觀看法或愿望,如:I must go to the hospital to visit the patient.我得到醫院去看望病人。We must finish the task today.我們今天得完成這項工作。(2)當句子主語不是說話人本人時,表示命令“必須”(肯定句)、“不許”(否定句),如:You must come home before eight o’clock. Cars mustn’t be parked in front of the door. (3)用于肯定句,表示“揣測”,如:You must be a businessman.你肯定是生意人。(must+狀態動詞,對現在情況表示揣測)Look, she must be crying over there.快看,她肯定在那兒哭。(must+be+行為動詞現在分詞,對現在正在發生的情況表示揣測)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 for the ground is wet.昨天晚上肯定下雨了,因為地面是濕的。(must+have+過去分詞,對過去所發生的情況表示揣測)。
4.“It seems that she was there at the conference.”,the sentence means that ?搖 ?搖(2009-62)
A. she seems to be there at the conference.
B. she seemed to be there at the conference.
C. she seems to have been there at the conference.
D. she seemed to being there at the conference.
解析:答案為C。考查副詞的用法。題干中的“it seems that...”用的是一般現在時,表示在說話的這個時候“看來似乎/好像是”;that從句中用的是一般過去時,表示“她出席會議”是過去的事件,整句話表示現在做出對過去某事的判斷。四個選項中,B/D時態不對;A沒有表示“過去”的語法手段,也不對。只有C語義與題干中的句子完全一致,選項中的不定式用了完成體,表示過去時間。
5.In “How much do you think he earns?”,how much is ?搖 ?搖 of the sentence.(2009-64)
A. the subject B. the adverbial
C. the object D. the complement
解析:答案為C。考查句子成分間的關系。在這個句子中,主語是you,謂語是think,how much he earns是think的賓語從句。在該從句中,he是主語,earns是謂語動詞,引導詞how much作earns的賓語。
6.“The man preparing the documents is the firm’s lawyer” has all the following possible meanings EXCEPT ?搖 ?搖(2009-65)
A. the man who has prepared the documents...
B. the man who has been preparing the documents...
C. the man who is preparing the documents...
D. the man who will prepare the documents...
解析:答案為D。考查現在分詞作定語的用法。現在分詞作定語一般表示“主動”和“進行”。四個選項都是主動語態:B(現在完成進行時)和C(現在進行時)是進行體,無疑是現在分詞定語的含義。A是現在完成時,有“過去的動作但對現在有影響”之義,也是現在分詞定語的含義。只有D是一般將來時,與現在分詞的含義不一致。如果要把D改為非謂語形式的定語,就應該用不定式。
7.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alicized phrases indicates CAUSE? (2010-51)
A. Why don’t you do it for the sake of your friends?
B. I wish I could write as well as you.
C. For all his efforts, he didn’t get an A.
D. Her eyes were red from excessive reading.
解析:答案為D。A表示“為了”目的;B表示“和……一樣”比較;C表示“盡管”讓步。
8.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INCORRECT? (2010-56)
A. They each have two tickets.
B. They cost twenty yuan each.
C. Each they have bought the same book.
D. They were given two magazines each.
解析:答案為C。Each作同位語時,只能放在被修飾的代詞后面。
9.In the sentence “It’s no use waiting for her”, the italicized phrase is ?搖 ?搖 (2010-61)
A. the object B. an adverbial
C. a complement D. the subject
解析:答案為D。這是動名詞后置的句型,真正的主語在后面。
10.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INCORRECT? (2010-62)
A. All his lectures are very interesting.
B. Half their savings were gone.
C. Many his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
D. Both his sisters are nurses.
解析:答案為C。此題與2008年第57題雷同。考查限定詞,his是中位限定詞,many是后位限定詞,所以出現了搭配錯誤。
1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has an object complement? (2010-63)
A. The directors appointed John manager.
B. I gave Mary a Christmas present.
C. You have done Peter a favour.
D. She is teaching children English.
解析:選A。B、C、D三句動詞后面都是雙賓語結構,A是賓語加賓語補語的結構。注區別:賓語和賓補之間有主補(主系表)關系,雙賓語沒有。
1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NOT be used to complete “We’ve seen the film ?搖 ?搖”? (2010-64)
A. before B. recently C. lately D. yet
解析:答案為D。該句是肯定句,而yet是與否定或疑問句連用的。
13.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a COMMAND? (2011-52)
A. Beg your pardon. B. Have a good time.
C. Never do that again! D. What noise you are making!
解析:答案為C。考查常用口語的交際功能。A是“請求”,B是“祝愿”,D是“抱怨”,C是“命令”。
1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alicized phrases indicates purpose? (2011-53)
A. She said it for fun, but others took her seriously.
B. For all its effort, the team didn’t win the match.
C. Linda has worked for the firm for twenty years.
D. He set out for Beijing yesterday.
解析:答案為A。考查介詞短語的含義。B表示“盡管”讓步,C表示持續的時間,D表示目的方向。
15.In phrases like freezing cold, burning hot, or soaking wet, the -ING participle is used (2011-55)
A. as a command. B. as a condition.
C. for concession. D. for emphasis.
解析:答案為D。本題考查現在分詞作定語的用法。
1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alicized phrases is INCORRECT? (2011-56)
A. The city is now ten times its original size.
B. I wish I had two times his strength.
C. The seller asked for double the usual price.
D. They come here four times every year.
解析:答案為B。本題考查倍數表達法。在英語中,兩倍的表達是twice,三倍以上才是three, four, five times。
AB兩事物的比較,有兩種句型:
1.主系表結構:
(1)A is N times +adj.比較級 than B
This room is twice bigger than that one.
(2)A is N times as +adj. 原級 as B
This room is twice as big as that one.
(3)A is N times the +n. (adj.相對應的,如 size, length, etc) of B
->A is N times B’s +n.
This room is twice the size of that one.
2.主謂賓結構:
(1)主語+ 謂語(及物動詞)+N times+as much/many +賓語(可數名詞復數或不可數名詞) (+狀語)as +比較對象
It discharges three times as much water as the St. Lawrnce.
它流出的水量有圣勞倫斯河的三倍那么多。
An SUV will release twice as much carbon dioxide a day as an ordinary car.
一輛SUV一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普通汽車的兩倍。
(2)主語+ 謂語(及物動詞)+N times +more+賓語(可數名詞復數或不可數名詞) (+狀語) than +比較對象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build three times more buildings this year than last year.
17.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alicized parts is used as an object? (2011-58)
A. What do you think has happened to her?
B. Who do you think the visiting professor is?
C. How much do you think he earns every month?
D. How quickly would you say he would come?
解析:答案為C。此題與2009年第64題雷同。A作主語,B作表語,D作狀語。
1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alicized parts is a subject clause (主語從句)? (2011-60)
A.We are quite certain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n time.
B.He has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re will be no pay rise this year.
C.She said that she had seen the man earlier that morning.
D.It is sheer luck that the miners are still alive after ten days.
解析:答案為D。考查名詞從句用法,D項中It作形式主語,that引導的從句作真正的主語。A為形容詞賓語從句,B為同位語從句,C為動詞賓語從句。
19.In the sentence “The manager interviewed Jim himself in the morning”, the italicized word is used to modify (2011-62)
A. the object. B. the verb.
C. the subject. D.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
解析:答案C。本題考查反身代詞(Reflexive Form)的用法。根據語境判斷題干中的himself為強調主語manager,意為“經理親自”。反身代詞作同位語屬于強調性用法,這時反身代詞要重讀;如果反身代詞是強調主語,則其位置比較靈活。例如:The manager himself will interview Lucy. The manager will interview Lucy himself.當反身代詞不是強調主語,而是強調句子其他成分時,其位置只能直接跟在被強調的成分之后。例如:I spoke to the president himself. I like the diamond itself but not the setting. 用反身代詞作同位語,要注意避免某些歧義現象。例如:Mrs Smith will go and see Nancy herself. ? He spoke to the president himself.
三、結語
作為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測試英語水平的權威考試,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所體現的命題規律,對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教學具有以下指導意義:
1.縱觀近幾年的考題可以發現,某些語法項目考題有一定的重復率,鑒于此,在每一章節語法知識講完后,除了整體回顧本章節的語法知識、通過課后習題進行練習外,還可以用真題進行考查,幫助學生分析、梳理歷年真題中對本章節內容進行考查的方式,熟悉語法規則,明晰語法概念,以此檢驗對內容掌握的牢固程度。
2.近幾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逐漸加大了對語法術語的考查力度,同時考查的語法項目范圍不斷加大,不再局限于所謂的重點項目,而是涉及一些非常基礎的如限定詞的使用等。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強調語法術語的識記,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熟練掌握常考語法術語。同時,除了在教學中側重常考必備語法知識要點外,還要加強對語法書中例句的熟悉,因為選項往往是對書中例句的改寫。英語專業四級測試的不僅僅是學生是否掌握了語法規則,更要讓學生掌握語法規則以后能夠運用這些規則指導語言實踐活動,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技能。
3.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詞匯教學應受到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在低年級的綜合英語教學中。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 Wilkins)說:“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但英語詞匯的數量(超過 200 萬個,并以每年至少 850個新詞速度增加)和豐富度(世界上現存的5000多種語言中詞匯最豐富的語言之一)往往讓人望詞生畏,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和教師都僅僅重視詞匯的漢語意義和搭配,從對專業四級考試中詞匯測試內容及其比重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詞類的詞匯、同一詞匯的不同意義詞的構成等應成為詞匯學習和教學的重點。
英語專業四級一直在英語專業學生心目中占有很高的位置,特別是有很多高校把英語專業四級的成績直接與能否畢業掛鉤,因此很多英語專業學生把順利通過專四定為進入大學后英語學習的第一個目標。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既要幫助學生掌握語法規則,又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規則指導語言實踐活動,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高級應用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Crowther, J., Dignen,S.& Lea, D. 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 Della Summers, D.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Culture (English-Chinese)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Hornby, A.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M]. Sixth Edi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7)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New Editio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葛傳,陸谷孫,薛詩琦等.新英漢詞典[M].增補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6]李在銘.現代英語慣用法詞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5.
[7]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縮印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關鍵字]EM-4;詞匯;英語考試;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1-0068-04
[作者簡介]譚懸懸(1988―),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成洶涌(1966―),男,河南信陽人,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一、引言
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是最基本的,掌握詞匯是學好英語的前提。Wilkins曾經說過:“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內容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也表達不了。”[1]美國著名教育家L. Ron ubbar的教育學理論也認為,詞匯是影響理解和應用語言的最重要因素。《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2004年新版)規定,試卷中第四部分為詞匯和語法部分,這個部分“采用多項選擇題,共30道題,每題有四個選項。題目中約50%為詞匯、詞組和短語用法題,其余為語法結構題”。從英語專業四級考試(est for English Majors-4,簡稱為EM-4)設立至今,詞匯題是每年必考的題型。專四考試詞匯題的設置和考查內容也引起很多學者極大的關注。詞匯題目可以全面檢查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學生詞匯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夠有效反映詞匯教學要求,為培養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2004年新版《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的制訂,詞匯題在EM-4中的比例有所提高,并且表現出新的特點,為當前的英語專業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啟示。
二、收集、分析數據
自2004年《考試大綱》修訂至今,共進行了9場EM-4。本研究以2005―2013年9套EM-4真題中的詞匯題為樣本,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照《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分析詞匯試題的考點分布、難易程度,并以此作為指導英語詞匯教學的依據。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EM-4詞匯題的類型主要包括詞義辨析和固定搭配兩種,詞義辨析又可以分為動詞(短語)辨析、形容詞辨析、名詞辨析、介詞辨析、副詞辨析。現根據詞匯題的類型整理出2005―2013年EM-4中“語法與詞匯”部分詞匯題的分布頻率,如表1。
通過表1可以發現,近九年來,EM-4總共出現131道詞匯題,其中,詞義辨析類型的題目有123道,占總數的91.6%。可見EM-4詞匯題考試的側重點在于單詞的詞義辨析,也就是說單詞考查的重點不在單詞本身,而在于考查學生對單詞的理解。
具體來看,詞義辨析題中不同詞性的詞所占比例不同,動詞(短語)、名詞和形容詞所占比例較高,達到83.3%。對于這部分試題,學生不僅需要知道單詞本身的含義,還需要了解具有同一含義的單詞在不同語境下哪種表達更貼切。
例1:he majority of nurses are women,but in the higher ranks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women are in a [CD#3]. (2005,72題)
A. minority
B. scarcity
C. rarity
D. minimum
此題考查的是名詞詞義辨析。從詞義來說,scarcity指“數量或供應上短缺、不足”;rarity側重“稀有罕見的品質和狀態”;minimum是“最小值,最小量”。這些詞的含義相同或相近,但是與majority對應的單詞是minority。所以A選項才是最佳答案。
例2:he police had difficulty in [CD#3] the fans from rushing on to the stage to take photos with the singer.(2010,73題)
A. limiting
B. restraining
C. confining
D. restricting
本題考查的是動詞的詞義辨析。看到這個題目,學生不難想到該空格應該填寫具有“阻止,制止”意思的單詞。選項中,limit一般指事先確定空間、時間或者數量的限制,一旦超越限度,就會造成不良后果,當然也可以指代不是事先規定而是自然的或者固有的界限;confine側重于施加不可逾越的限制,有時候暗指束縛,囚禁;restrict指把某人或物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通常和介詞to連用,而restrain指限制和制止,一般與介詞from連用。因此B選項最為恰當。通過反復研讀歷年真題發現,每年EM-4的詞匯題重點都是考查詞義辨析。而且詞義辨析不僅在詞匯類試題中考查,在其他類型的試題中都有所涉及,如在英文寫作中斟酌詞句、在閱讀理解中明確句義、在翻譯中選擇準備表達原文的詞匯等,都需要學生準確掌握詞義。
除此之外,詞語的固定搭配和習語在每年的EM-4也都會有所涉及,雖然所占比例沒有詞義辨析這么高,但是也不容忽視。習語和固定搭配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例3:We realized that he was under great [CD#3],so we took no notice of his bad temper.(2005,68題)
A. excitement
B. stress
C. crisisD. nervousness
該題考查的重點是名詞的固定搭配。該題選項中能與under搭配的只有B項stress,該短語表示“承受壓力,在壓力下”。而A和D選項的單詞與with搭配,C選項的與in搭配。該題著重考查詞語的固定搭配和對題意及詞義的理解辨析。如果說學生在學習中偶爾會注意詞語的固定搭配,那么對于習語的學習,往往被大多數學生忽略。
例4:When invited to talk about his achievements,he refused to blow his own [CD#3] and declined to speak at the meeting. (2008,76題)
A. trumpet
B. whistle
C. bugle
D. flute
該題考查的是英語習慣用語。A選項的trumpet意為“喇叭”,B選項的whistle意為“口哨”,C選項的bugle意為“軍號”,D選項的flute意為“長笛”。這四個詞都可以作為blow的賓語,但是blow one’s own trumpet是習語的固定搭配,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如果學生知道這一習語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習語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單靠死記硬背,需要學生理解其含義,通過閱讀培養語感。
三、教學啟示
通過分析學生歷年詞匯題的答題情況發現,詞匯題是學生十分頭疼的失分題。[2-5]這提示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努力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應該幫助學生“識詞識到根”,即對詞匯的學習要知其音、懂其義、曉其用。正如Cook(1996)所言:詞是有生命的,是活動的,而不是孤立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單詞構詞法,讓學生在生詞和已掌握單詞之間建立起聯系,觸類旁通地掌握、記憶和應用單詞,并在此基礎上整理、發展詞匯網絡,建立起自己的詞匯學習模式。學生在學習短語和詞組時,辨析詞義相似的詞組,記憶其習慣搭配,可以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該類詞組的能力,并對單詞運用的語境和具體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例5:actactionactive
activate activity
學生對詞匯的學習,應該精確到點、延伸到線、擴展到面。教師在教授新詞的時候可以擴大和補充已學過的詞匯,使學生能更全面地掌握詞匯。我國學者劉永昌等曾提出一個關于學習與記憶規律的理論:學習即腦神經網絡從彌散到收斂動態的降維過程。[6]教師在教授詞匯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該理論,通過聽、說、讀、寫,使大量的詞匯信息輸入大腦,然后再通過寫和說讓輸入的信息產生交換互動,促進詞匯從點到線、面的發展。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理論主張學習者應盡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性的輸入,可理解性輸入越多越有利于語言的習得。[7]這個理論不僅適用于語法學習,也適用于詞匯學習。
其次,依托計算機網絡字典,提高詞語辨析能力。教師的授課過程,應該幫助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的強迫式學習逐漸過渡到為滿足個人需要的需求型學習。詞匯的習得是慢慢積累的過程,教師可以把歷年EM-4詞匯題分析過程和結果與學生共享,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一個詞的意義只能從它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這是語義學的基本原理。根據這一原理,我們應當向學生講明,要充分利用詞典,理解單詞的各種釋義,并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自己的判斷力選擇正確的釋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掌握每個單詞在每種語境下的具體含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實施自己的詞匯教學計劃。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字典,如有道、靈格斯等。網上信息更新比較迅速,單詞詞義解釋、舉例也比較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凸顯學生所學知識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單詞過程中的枯燥乏味感。使用網絡字典可以刺激學生回顧已學詞匯,加深學生對上課時間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的理解。
總之,在EM-4“詞匯與語法”部分中詞義辨析題十分重要。詞匯的學習和理解不能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需要學生付出長時間的努力。培養學生詞匯的理解能力,才能逐漸提高學生在考試中詞義辨析題的正確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點,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學習。
參考文獻:
[1]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M]. Cambridge,MA:MI Press,1972.
[2]徐清平,張延續.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語法與詞匯”內容效度分析.外語研究,2004(2).
[3]撒露莎.英語專業四級“語法與詞匯”題效度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8.
[4]盧曉娟,高盈盈.英語專業四級考試2007―2011年“語法與詞匯” 題的內容效度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3).
[5]何智梅.2010―2012年專四“語法與詞匯”題內容效度研究.金田,2013(5).
[6]劉永昌,馮嘉禮,李峰,等.從彌散到收斂:一種學習與記憶的規律――神經思維科學研究Ⅱ.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
[7]rashen S.Pri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8]Schmitt N.Vocabulary in Language 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0]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修訂小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1]顧曉微.英語專業四級考試改革前后“語法與詞匯”效度對比分析.外國語言文學,2009(3).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自主學習 動機 能力 促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20-02
一 引言
最近幾年,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一直是教學改革的熱點,逐步在各院校展開。高職英語教育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要求,開始對傳統的以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向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主動式教學模式過渡。在實施過程中,對三年制非英語專業的專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引導其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而這一舉措也間接地促進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其主動性的培養。
二 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為語言學習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是自主學習研究的理論基礎。該流派代表Nunan認為,個人頭腦中的知識都是由以前的經驗構建而成的,語言教學不僅僅是堆砌語言材料或教授一些獨立的語言點的過程,而且是學習者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同化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而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否定了知識的靜態說,認為知識是動態增長的。這一理論將人們的視角從“知識是一種產物”轉向了“知識是一種過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相反地,他要在主動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信息的意義,而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角度探究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高職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找準學習策略,真正推動自主學習的開展。
三 自主學習理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新模式突出了學習者的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意識的計劃、監控和評估。它包括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評估學習效果、矯正學習策略、自我激勵等內容。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獨立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Henry Holec是最早將“自主”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界的。他提出,“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習者具備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意味著學習者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能夠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并對學習進行評估,其中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
這一現代學習理念的引入在學生為大學英語四級的備考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學習者在備考中是否使用了正確的學習模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率,將在考試結果中得到體現。因為“四、六級考試是不以教學內容為參照的。它和托福、雅思等水平考試一樣參照的是一般能力標準,也即考生不管學什么教材,甚至不學任何大學英語教材,都可參加和通過考試。教和考是脫離的”。因此,學習者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行為,實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負責并實施有關的學習策略。
四 CET4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
考試可分為兩大類:學業考試和水平考試。學業考試“用于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時衡量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而水平考試是“一種不以某一課程為依據,也不管考生受過何種訓練而對考生的一般語言能力進行考查的考試”。根據這個定義,四、六級考試更多的是一項水平考試。
可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一種對考生一般語言能力進行考查的考試,同時又無法以某一門課程為依據,這就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而激發其自主學習動機的油然而生。
1.CET4對自主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
在高職院校中鼓勵學生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起到了正遷移的作用。Gardner認為,動機包括四個方面:目標、努力、要達到目標的愿望和贊同的態度。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強調語言學習動機的社會性。他們將外語學習動機分為工具型和歸附型兩種。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具有較為實用的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取證書或得到工作晉升等與自己前途關系密切的動機;而歸附型動機則強調學習者具有想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異國文化特征等愿望,并最終融入該文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查的是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高職學生在參與中也使得校與校之間無形地設立了英語教學水平的評估尺度,同時增強了學習者的社會競爭力和適應性。因此,工具型動機的產生是此項考試的引入的直接成因。盡管與歸附型動機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終究為學生跨出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提供了內驅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不完全滿足于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灌輸為主的授課模式,開始對學習策略主動地提出問題,如涉及詞匯的記憶方法、寫作新體裁圖表式作文的撰寫方法、快速閱讀的解題技巧等,在主動地尋求學習策略的過程中建構了新的知識,激發了其內在的學習動機,至少是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形成,同時也配合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將課程教學延伸到課外的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再將學習效果反饋到課堂,形成了彈性靈動的教學。
2.CET4對自主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
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高職院校中的引入與實踐中看出,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強度與自主學習能力成正比例關系。在為四級考試的準備與強化階段,隨著學習者自主學習動機的逐步增強,其學習能力也在期間構筑,表現在新的有效的學習策略的習得,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等,通過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同化的過程,學習者在主動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了新信息的意義,而這一自主學習行為動機的強度的不斷增強也促進了其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結果表現為:對英語語言知識的較快掌握,進而開始閱讀更多的英語文獻資料、選修更多的英語語言或文化相關課程,有了想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異國文化特征并最終融入該文化的愿望。這時便實現了外語學習動機中歸附型動機的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已向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展,不能不說大學英語四級這樣的水平考試對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五 結束語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高職學生為獲取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工具型動機而不斷主動地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建構新信息的意義,從而實現了四級考試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學習能力的構建和加強,進而到達更高層次的外語學習動機——歸附型動機的形成,即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時,有深入了解并融入該目的語國家文化之愿望,此時學習者的內在學習興趣已得到了充分激發,能夠實現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有意識的計劃、監控和評估的自主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Holec,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蔡基剛.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新大綱目標定位修正及其意義[J].外語界,2007(4)
[4]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TEM4是檢測英語專業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因其廣泛的社會影響一直備受研究者的關注。選取了專業四級考試中的詞匯部分作為切入點,探討該部分的考試相關情況,以及相應的民辦高校的詞匯教學現狀,并結合實際情況對詞匯教學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
詞匯教學;專業四級考試;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08014102
1專業四級考試詞匯部分的要求及考試相關情況
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專業四級考試設立至今,詞匯與語法是每年必考的項目之一。根據《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2004年新版)的要求,語法與詞匯題中語法和詞匯各15題,各占50%。覆蓋《教學大綱》規定的一至四級語法和5500-6000詞匯,學生應熟練掌握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各類短語。就測試形式上來看,該部分采用多項選擇題(multiple choice)的方式,共30道題,每題有四個選項。
2詞匯教學現狀及問題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最小語言單位,離開詞匯就無法表達思想。因此,詞匯學習是第二語言學習的基礎,在語言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只有掌握料合格的詞匯量的時候,才可以逐步深入地開展聽說讀寫學習,掃清語言學習的障礙。所以,詞匯量是一個人的語言綜合能力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是傳統的詞匯教學中卻存在兩方面問題。
首先是教師對詞匯教學的認識有差異,專業英語教師都認為詞匯的掌握是英語專業學生通過四級考試的關鍵,但是對教學的過程中以什么形式去教持不同的認識。有的教師認為詞匯教學中教師的講解沒有太多意義,認為學生應該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地而不是靠教師的講授去獲得詞匯。這種觀點比較強調學生對語言的習得有一定的道理,忽視了詞匯的課堂講授。有的教師只為詞匯教學而教學,講解詞匯最普遍的是先讀單詞,掌握單詞讀音,接著就是給出相應的漢語意思,如果是講解動詞的話,可能會講解動詞的其它形式以及派生詞,再給幾個例句。教師一節課中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只關注這節課中是否把所有的詞匯都呈現給了學生,無暇關注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整節課枯燥乏味,導致了教師在詞匯教學整個環節中流于形式,可學生的詞匯量仍然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是教師對詞匯的呈現方式單一。當前的詞匯教學對單詞的呈現方式基本就是在黑板上或是多媒體課件上把單詞打出來,再給出英文釋義并配之以中文,最后組詞或是造句就基本結束了,有的老師會做進一步的詞性分析聯想記憶,或者固定用法的搭配講解。但是在單詞的呈現方式和手段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未采取豐富多樣的方式有目的地把單詞呈現給學生。有研究者做過詞匯呈現方式對英語詞匯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分別是以音-形-義型呈現方式的詞匯組、例句型呈現方式的詞匯組、任務型呈現方式的詞匯組三種詞匯呈現方式,結果證明詞匯的呈現方式對詞匯的學習和記憶有很大的影響。(1)不同的詞匯呈現方式產生不同的詞匯記憶效果,時間愈長效果愈明顯;(2)在語境中呈現詞匯,可以增加詞匯知識的信息量,能促進詞匯記憶;(3)在詞匯呈現中,詞匯加工深度對詞匯記憶有很重要的影響,認知加工越深,詞匯的長期記憶效果越好。另外詞匯呈現方式中的圖示法和表格法更優于傳統的文字敘述。
3詞匯教學的策略建議如何與專四結合
詞匯教學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踐,改正教學方法,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效果,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掌握并能運用盡可能多的詞匯,同時也能順利通過專業四級考試,達到應有的專業水平,這是英語教師應該探討的問題。
3.1在詞匯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是詞匯教學的重點
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文化是形形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每個民族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其獨特的文化信息。如果在詞匯教學中只是介紹詞匯的表面意思,學生就很難準確全面把握詞匯,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那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語時,注重導入詞匯的文化意義。
從一個詞上學生可以了解到相應的背景文化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該詞匯的印象,且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詞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神話故事、經典名著、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多方面地影響。神話故事尤其是希臘神話對英語詞匯的發展起了源遠流長的影響。在教師的授課中加入這樣的文化因素,學生不僅可以掌握這個詞匯本身,還可以透過詞匯了解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詞匯教學課程對于學生來說也不再覺得枯燥了。
3.2強化新詞與同義詞的聯系,促進新詞習得
利用詞匯習得強化新詞與已知同義詞之間的聯系,促進同義新詞的習得。Nation在其所提出的學習負擔理論(1990,2001)中指出,學習者對目標詞的詞匯知識愈熟悉,認知的負擔就愈輕。已有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已知同義詞的句法搭配等知識能夠正遷移至未知同一新詞,對同義新詞的學習負擔相對較輕。因此在教授詞匯時應關注目標詞的學習負擔,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詞語的同義或近義表述,增加詞匯豐富性,以此來應強化新詞與已知同義詞之間的聯系,由此促進同義新詞的習得。同時掌握本族語者常用的詞塊也直接關系到學習者語言的準確性和地道性。詞塊積累和運用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
3.3構詞法的講解
現代詞匯教學應該把詞匯知識和運用詞匯的能力有效地結合起來。老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傳授詞匯教學的有關知識,通過構詞法等手段讓學生掌握詞根詞綴,能更好的記詞和猜詞,使詞匯學習有機地融入到聽、說、讀、寫、譯中去。了解構詞原則,前綴和后綴,學生的詞匯量會急聚增加。常講的英語構詞法要有三種:派生法(derivation)、轉化法(conversion)、合成法或復合法(composition or compounding)。派生法也即詞綴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前綴后綴,一般而言,前綴改變意思,后綴改變詞性。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常用的前綴、后綴,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轉化法是由一個詞類轉化為另一詞類,不改變詞的形態就能實現詞類的轉換。名詞轉化為動詞,動詞轉化為名詞等等,經常出現在不同語體和不同語言環境中。如book,fish,water等等,都能由名詞轉化成動詞,分別具有“預訂,釣魚,澆水,灌溉”之意。反之,亦有一些動詞轉化為名詞。如在have a swim中“swim”的意思沒變,但詞性卻由動詞轉化為名詞。合成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構成新詞的方法。英語充斥著許多復合詞,涉及到政治、文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如take-it-or-leave-it attitude,difficult-to-operate machine,ever-green bushes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留意,充分備課,挖掘知識點,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掌握構詞法,擴大詞匯量,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將枯燥的詞匯教學變成靈活、有趣的課堂。
3.4詞匯教學中引入語義場理論
20世紀30年代一名德國學者特里爾提出了系統的語義場理論,語義場是基于概念的關系場,是詞義形成的系統,是詞義與詞義之間構成的一種完全虛化的、非物質的空間領域。語義場可以分為詞匯場(lexical field)和聯想場(associative field)。詞匯場是靜態的,它表現為詞義與詞義之間的聚合關系;聯想場是動態的,它表現為詞義與詞義之間的組合關系。通俗地說,若干個意義上緊密相聯的詞義,通常歸屬于一個總稱之下,就構成了語義場。我們在進行詞匯教學中就可引入這個理論作為根據。例如jewelry這個表示類概念的上義詞可引申出受其支配的下義詞crystal,diamond等。通過語義場的詞匯教學,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也不易忘記,所以將語義場理論引入詞匯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5從語境角度教詞匯
語義學的基本原理即從詞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詞的意義。也就是從語境的角度進行詞匯教學。教師進行詞匯教學時要向學生提供一個恰當的語境來解釋詞義,不能簡單給學生一個定義或中文釋義。語境教學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運用新詞匯,并讓學生在回答中使用該詞匯。學生務必聽清問題以及相應的關鍵詞匯,然后在所提供的相應的語境中思考并組織語言表達所需的答案,成功地實現了運用語言去交際的功能。其次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核心詞匯編故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教師在每個單元結束后,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完成,并在課堂上匯報展示。另外還可以進行詞語大家猜的競賽。開展競賽時,教師將整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舉一人猜詞,其余組員可以英文解釋和身體語言來幫助隊友猜出正確的詞匯,在規定的時間內猜出正確的詞匯最多的就是猜詞冠軍組。此法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對重點詞匯的掌握情況,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并可以培養學生間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4結語
語言詞匯是目的語社會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詞匯在語言交際和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詞匯的性質決定了詞匯教學的重要性。目前的詞匯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詞匯意識有失偏頗,教學呈現方式單一等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專業四級考試,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教師在詞匯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詞匯不同的文化內涵,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從構詞法、語義關系、語境方面入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所學的詞匯,以良好的詞匯基礎全面提高專業四級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最終實現能夠用英語交流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制定小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題 文化差異 翻譯技巧 翻譯能力
一、引言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作為各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要求》對翻譯能力做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指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漢譯速為每小時約300個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約250個漢字。譯文基本準確,無重大的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高要求包括能摘譯所學專業的英語文獻資料,能借助詞典翻譯英語國家大眾性報刊上題材熟悉的文章,英漢譯速為每小時約350個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約300個漢字。譯文通順達意,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少。能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而更高要求指能借助詞典翻譯所學專業的文獻資料和英語國家報刊上有一定難度的文章,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漢譯速為每小時約400個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約350個漢字。譯文內容準確,基本無錯譯、漏譯,文字通順達意,語言表達錯誤較少。《課程要求》明確了大學英語對翻譯的教學要求,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因此,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設置了翻譯題,對學生的翻譯能力進行檢測。
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題評分原則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部分為漢譯英,給出五個不完整的英文句子,要求學生根據全句意思將句中的漢語部分譯成英語,分值占總分的5%,考試時間為五分鐘。翻譯題的評分原則和標準如下:
1.整體內容和語言均正確,得1分;
2.結構正確,但意思不確切或信息不全,得0.5分;
3.整體意思正確但語言有錯誤,得0.5分;
4.整體意思完全錯誤,即使結構正確也不得分。
5.大、小寫或標點符號錯誤、明顯屬于筆誤但不影響辨認的拼寫錯誤,均不扣分。
三、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題解題技巧
從上文的評分標準可以看出,翻譯題的難度設置不是很大,可是很多考生此項得分不理想,說明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用符合英語語法結構和表達習慣的詞匯準確表達句意。具體的解題步驟如下。
(一)理解全句,綜合分析。
雖然翻譯題只要求翻譯句子的一部分,但是脫離不了整個語境。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曾說:“翻譯即譯義。”強調語言功能的核心是意義。然而,任何孤立的詞語、語句甚至語段的意義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它們必須處在特定的關系之中,即上下文中,又受到相關的社會交際情境的調節,其意義才能變游移為穩定。可見,語境對翻譯意義重大。所以,動筆翻譯之前,先要考慮整個句子表達的完整意思。
(二)結合語境,確定語法。
一般來說,每一個句子都有一個語法考點。英語中有很多復雜的句子結構,根據整句話表達的意思確定每一個句子要考查的語法功能。縱觀歷年四級翻譯題,虛擬語氣、倒裝、強調句、從句、比較結構等是考查的重點,考生在動筆之前,洞察出題者的出題意圖,圍繞此意圖答題,準確率就會有很大的提高。比如,2010年6月考題:The manager never laughed;neither .(她也從來沒有發過脾氣)。
此題將neither放在一句話的開始,考生就應該意識到此題考查部分倒裝。如果不注重觀察全句,不去體會出題者的意圖,直接將括號內的內容翻譯成正常語序,失分就在所難免了。2006年12月考題:The victim (本來會有機會活下來)if 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in time.此題的正確率比較高,因為學生對“本來會……”這個結構很熟悉,知道選用虛擬語氣。所以,綜觀全句,分析出語法結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正確率。
(三)結合語境,選擇詞匯。
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 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四級考試翻譯題所考查的詞匯一般是常用的高頻詞匯和固定搭配,但是許多學生詞匯的選擇不夠準確,詞不達意。2009年6月考題:It is said that those who are stressed or working overtime are (更有可能增加體重).此處,“增加體重”有些考生直接翻譯成increase weight。英文和漢語的詞匯有很大差異,有時候不能逐一對應,考生應準確理解原文,選用正確詞匯,而不能照字面直接翻譯。此處是要使用固定搭配put on weight或者gain。
(四)組織句子,準確表達。
讀懂了全句的意思,分析了出題者的出題意圖,選擇了正確的語法和詞匯之后,就要求組織句子,給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答案。如2006年12月考題:Some psychologists claim that people (出門在外時可能會感到孤獨).此題就需要運用增詞法,括號里面根據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說“他們出門在外時”,但是英語的句子結構要求嚴謹,在翻譯時,從句中要加上主語they,譯為might feel lonely when they are far from home.再如,2007年6月考題:To make donations or for more information,please (按以下地址和我們聯系).根據英語表達習慣,應該翻譯成contact us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而不能按照括號內的語序將“按以下地址”的譯文放在前面。
四、教學過程中對翻譯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翻譯的認識。
(一)英漢表達差異講解。
母語負遷移對英文表達有一定的影響,教師有必要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講解,預防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涉及的內容包括語序、語態、詞匯、標點等各方面。
(二)文化差異的講解。
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巨大,由此引出的表達也會給學生造成障礙。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爵位,中國學生對此不大熟悉,翻譯自然有難度。文化差異也會造成詞義不重合。比如peasant,其漢語對應詞是“農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農民是一個中性詞,但在西方,peasant具有貶義,喻指舉止粗魯無教養的人,因此將“農民”譯為同樣是中性詞的farmer更為恰當。再如,漢語中多用“牛”比喻力大,英語中則多用“馬”喻力大。如中國人說力大如牛,英語則說“as strong as horse”。
(三)翻譯方法的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系統地介紹一些翻譯方法和技巧,便于學生在翻譯過程中處理遇到的難題。這些翻譯技巧包括增詞法、減詞法、分譯法、反譯法,主動被動語態的轉換,從句的翻譯及直譯和意譯,等等。比如,通過增詞法的講解,學生明白英語句子中某些成分經常省略,但漢語句子的省略就沒有那么頻繁,特別是句子中的重復部分,漢語一般不省略,予以保留,加強語氣,使整個句子變得生動。例如,“We don’t retreat, we never have and never will.”就可以翻譯為:“我們不后退,我們過去沒有后退過,將來也絕不后退。”
(四)利用課后練習加強對英文表達的鞏固。
本科英語教材中都設有翻譯練習。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翻譯練習,提煉出每一課的語言點及經典句式,反復操練,使學生掌握某些句式的表達。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的課后翻譯中,第一題需要翻譯:“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談是非常有益的體驗,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句話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原文,提煉出表達“reap a lot from...”這個表達,然后給出更多的句子讓學生操練。根據我的授課經驗,這個表達學生記得非常牢固,而且在作文中使用頻率也比較高。讓學生背牢每一個翻譯答案是很難實現的,但是通過提煉經典表達,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給出地道的英文表達。
(五)利用教材進行翻譯對比練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在學生接觸某一課課文之前,給出課文中經典句子和段落的中文,讓學生翻譯成英文,然后和課文進行對比,找出自己的翻譯和課文的異同,從而找出自己的弱點。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必定會加強學生英文表達的準確性。
五、結語
翻譯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絕對不是簡單的語法和詞匯的堆砌,也不是考前做幾個翻譯練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將翻譯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文化差異角度入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全面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希望通過翻譯的教學,學生能真正掌握語言文化知識,而不僅僅是掌握一些詞匯和語法。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張會鳳.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關鍵詞:CET-4?搖復合式聽寫 分析 策略
1 復合式聽寫概述
“復合式聽寫”(Compound Dictation)題型于1997年6月在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首次亮相,是大學英語考試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考生失分較多的部分。復合式聽寫測試了“聽”和“寫”兩方面的能力,是一種把接受和輸出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測試手段。該題型旨在對考生的詞匯、語法、拼寫、語音、理解、記筆記及短時記憶等能力進行全面考查。
復合式聽寫短文一般為250詞左右,包括兩部分。2006年6月到2011年12月的CET-4考試中第一部分已逐漸穩定為聽寫八個單詞的形式。第二部分一直是以句子形式出現,三個空格要求考生聽完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所缺少的信息。表1是近幾年的命題話題。
表1:CET-4復合式聽寫命題話題
綜觀近幾年的命題話題,我們可以得出,復合式聽寫多為說明文或敘述說明文,涉及科普、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再細觀原文我們進一步發現其觀點鮮明、條理清楚,為考生準確捕捉所需信息提供了語境條件。
2 復合式聽寫考點分析
從表2看來,實義詞是考察對象,其中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又是考點,共占93%,近10次都沒有考過虛詞;考查的詞往往都有詞形變化——名詞單復數,動詞時態,分詞形式等,如:households,rates,predicted,implies,figuring,discovered;考查詞中涉及難辨音的詞:motion,trend,scene,curious,receive等;考查詞中涉及難拼寫的詞:appreciate,instrument,phenomenon,associated等。
從表3可以看出,考查的句型并不復雜,大多都是簡單句、并列句和從屬句;邏輯關系中并列連詞and使用多,that引導的分句很普遍,句子最短11詞,最長19詞,平均16詞;考查的句子中很少有長詞、難詞,常用詞、通用詞較多,但固定搭配詞組少,需要按句子意思來聯系理解。如09年6月真題中的It’s better to study fairly briefly but often;考查的句子里并列成分較多,造成句子長而難,如08年12月真題中的changing national borders,great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ack of accepted social ideas of right and wrong.
在分析CEF-4真題的基礎上,我們對復合式聽寫的兩部分進行分析,把復合式聽寫的考查內容這樣歸納:
2.1 不僅考查聽的能力,還考單詞拼寫、信息記錄和內容概括的能力。作為聽力題,復合式聽寫要求考生把第一部分聽到的單詞正確地拼寫出來,把第二部分聽到的內容要點記錄下來,并結合記憶概括地表達出來(當然,如果考生能一字不差地把第二部分的內容寫出來更好)。例如,在2009年12月的四級試題中,第一部分的“classified”、“background”、“appreciation”等單詞都比較長,考生少寫、多寫或錯寫一個字母該題將不能得分。2009年6月的四級試題中,45題原文內容為:“Let’s say you are trying to learn some new and rather difficult English vocabulary using a stack of cards.”這句話共19個單詞,且句式復雜只憑記憶很難把它準確地寫出來,這就要求考生把聽到的要點記下來,然后再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2.2 不僅考查單詞和句子,而且考查語法。由于錄音中的連讀、弱讀等現象的存在,有時只靠聽難以辨別名詞是單數還是復數,動詞是現在分詞還是過去分詞等等,考生需根據已具備的語法知識來加以推斷,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2008年12月四級試題中有這樣的內容:“buta new(37)____has appeared on the world(38)____rapidly rising crime rates in nations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few(39)____.”其中,37題的答案是“phenomenon”,為單數形式,但因為這個單詞復數形式是不規則變化,單復數的發音差別只限于最后一個音節有無鼻音,所以很難聽清是單數還是復數。但根據其前面的定語不定冠詞“a”作限制,考生很容易推斷出這里需要的名詞一定為單數形式。同樣,39題答案“offences”也可以這樣推測出來:一個國家的犯罪率再低也不止一樁,所以few后接復數“offences”。
2.3 不僅考查單句,而且考查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邏輯是指上下文的因果、轉折、遞進、解釋等關系。考生可根據這些關系,在聽錄音之前即可概略地預測所缺單詞,從而做到心中有數。
2.4 不僅考細節,而且考主題或結論。第二部分的考查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考細節,二是考主題或結論。例如,2009年6月第45題答案Let’s say you are trying to learn some new and rather difficult English vocabulary using a stack of cards.這顯然是換種形式對前一句進行表達的細節題。而44題的答案為:“Our second rule of learning is this.It’s better to study fairly briefly but often.”這是前面四句話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