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東施效顰譯文

東施效顰譯文

時間:2023-05-29 17:44: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東施效顰譯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典故的翻譯是文學翻譯中的一個難點。典故的翻譯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轉換,而是文化基因、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面對不同的讀者群體,在不同的接受場景下,同一典故的翻譯應采取不同的策略。

關鍵詞 :文學翻譯;典故;翻譯策略;有效傳遞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1—0143—02

典故是詩文中利用神話、寓言、傳說、歷史故事或歷史名人的話語構成的語句。用典的好處就在于既可以豐富作品的內涵,又能給讀者以“似曾相識”的感受,可謂一舉多得。許多著名的作家都鐘情于用典故為自己的作品“增色”。因此,在文學翻譯中,必須重視對典故的翻譯。

典故往往包含、傳遞著許多文化意象。典故的翻譯常常涉及文化意象的破譯與傳遞。在多數情況下,典故的翻譯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轉換,而是文化基因、文化信息的重新編排與有效傳遞,接受群體不同、接受場景不同,就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一、直譯

直譯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如果原文所包含的典故經過直譯后能夠使讀者易于理解,不會造成誤解或錯誤的聯想,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出來,而不需要進行補償性的處理。很多由英語直譯過來的典故已經為人們所熟悉,成為英語典故直譯的典范。如stick and carrot policy(胡蘿卜加大棒政策),domino theory(多米諾骨牌理論),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ugly duckling(丑小鴨),black horse(黑馬),等等。這樣的直譯既能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和民族色彩,傳遞原文的語義內涵,又能豐富譯入語的語言表達方式,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二、意譯

有些典故包含人名、地名或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如果將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全部直譯過來,可能要么出現信息丟失,要么顯得過于繁瑣,對于不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的譯文讀者來說,容易出現理解困難,這時就不能拘泥于原文語言的形式,而要考慮采取意譯的方法。例如:

1.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abbas/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我寧愿她嫁給強盜的子孫,也不愿她嫁給一個基督徒。

Barabbas出自《圣經》,是古時候一個強盜的名字。對于在英國文化或歐洲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英國人來說,《圣經》的影響深遠,其中的內容更是耳熟能詳,其中的某些詞匯和表達方式已經成為他們語言的一部分。但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這個名字卻是陌生的或毫無意義的。如果譯為“巴拉巴的子孫”,只會讓讀者一頭霧水,而意譯為“強盜的子孫”,既沒改變原文的意思,又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可謂典故翻譯的范例。

2.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chilles.那守門員太弱是致命的缺陷。

“The heel of Achilles”出自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對于不熟悉希臘神話故事的中國讀者來說,很難通過其字面意思理解背后的文化傳統,而采用意譯的方法譯出其蘊含的意義之后,讀者便很容易理解了。

三、直譯增補法

由于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一些對母語文本讀者來說耳熟能詳的典故對譯入語讀者來說卻非常陌生。這時可以采取直譯加補充信息的翻譯方法,即先直譯,再在原文中補充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更是可厭。”

“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This reminded him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he thought,“——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 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大意是: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丑女看見之后覺得很美,也學她的樣子,卻丑得可怕。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此典故比喻胡亂模仿,結果卻適得其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因為知道這個典故的背景知識,因此,很容易理解它在這段話中的意思。而對于多數西方讀者來說,他們頭腦中缺少相關的背景知識,如果將“東施效顰”直譯過來,對他們而言很難理解。霍克思在翻譯時進行了解釋,彌補了西方讀者在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不足,使英美讀者能夠正確地理解原文。

直譯增補法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但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旦運用不當,有可能破壞整個行文的流暢及作者的風格等。因此,譯者必須慎重對待,在必須使用這一方法之時才能選用,而且要保證所補充的背景知識不影響行文流暢,并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

四、直譯加注法

對于一些蘊含深厚文學背景的詞句,為了使譯文讀者更清楚地了解源語文化,譯者可以先直譯,再通過加注的方式,在注釋中將典故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典籍出處、來源等充分地介紹給讀者,加深讀者的理解。例如:

賈珍道:“第三本是《南柯夢》。”賈母聽了,便不言語。

(“…And what?s the third?”)“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At this she made no comment.

(Based on a Tang story in which a scholar had a dream of great wealth and splendor,then he woke up and found it was just an empty dream.)

如果只是直譯《南柯夢》,而不加注釋的話,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尤其是不熟悉中國古典文化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就是個難題。他們難以從直譯中讀懂其在該語境中的言外之意,更無法理解原本興高采烈的賈母為何“聽了,便不言語”。因此,譯者特意加注解釋了這一典故,使讀者不至于因不了解原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產生閱讀障礙。

現代讀者接受理論認為,譯文讀者也是積極主動的接受者,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因素時,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思索和推理。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讀者的接受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讓東西方文化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考慮到上述這些因素,譯者在翻譯時應避免做過多不必要的解釋和補充,應留給讀者一些審美想象的空間。例如:

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do 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家里人人都欺負她,強迫她做家務。她確實是個“灰姑娘”。

灰姑娘是歐洲童話故事里的人物,中國大部分讀者都知道“灰姑娘”是個在家里受欺壓的女孩。因此,將Cinderella直譯出來,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而且會引起讀者的聯想。

綜上所述,由于譯文讀者與源文本作者處于不同的文化體系,甚至是不同的時代,與源文本讀者在文化認同、文化接受力、閱讀期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導致譯文讀者很難理解源文本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尤其是在面對文化內涵豐富的典故時,就需要譯者在了解譯文讀者接受能力和閱讀需求的條件下,靈活地選擇翻譯策略,以使譯文更好地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也是翻譯的價值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譯比較[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樂金聲.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J].中國翻譯,1999(2).

[3]王依寧.從歸化、異化的角度看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

第2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 習語 翻譯方法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方面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原作的全部內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

直譯就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條件下, 在譯文中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東西。也就是說, 由于人們在感情, 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 英漢習語中也會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相近, 隱含意義相同, 也就是說習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相同, 可以互譯。如Easy come , easy go 與漢諺“來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為“亂七八糟”等。

有時有的習語的比喻、形象可能對讀者比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或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習語表達方式的直譯法。如The Trojan horse 譯成“特洛伊木馬”, armed tothe teeth 直譯成“武裝到牙齒”, a cat has nine lives 則可譯成“貓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為“象牙塔”, “八股文”譯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譯

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習語, 直譯不能傳達文化意義,更換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詞太多無異于解釋, 遇到此種情況應采取意譯。如我們所熟悉的英諺“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譯則會使讀者費解, 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實這句話隱含著“入鄉隨俗”的意義, 應采取意譯。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意義完全不同。在漢語中“龍”是“高貴”、“尊嚴”的象征。而英語中對應的dragon 的文化意義是“怪物、魔鬼、兇殘”等。因此“望子成龍”不可直譯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應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語習語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 痛苦而狼狽, 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狽”, 翻譯時更換了形象, 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3.增譯

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譯又不能使讀者理解時, 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解釋性的詞, 使譯文形象生動, 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 “黃鼠狼給雞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對一些習語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 以使讀者了解原文習語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如“東施效顰”如果只譯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會使西方讀者無法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東施是誰, 西施又是什么樣子, 因此譯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讀者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 ] 張寧.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 J ] . 中國翻譯,1999 , (3) .

第3篇

關鍵詞:小古文 目標 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5-0059-02

作者簡介:柯向妹(1977―),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福建泉州市泉港莊重文實驗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

小古文被稱為中華語文的“活化石”,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均選編了經典小古文。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生年齡特征及小古文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興趣就成了小古文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趣讀

誦讀是小古文教學的命脈。小古文的表達方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更具音樂美、對稱美及節奏美,尤其適合誦讀。小古文的誦讀形式豐富多彩:除常見的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男女生輪讀、創設情境讀外,還可古文今文對照讀、根據平仄音律讀、插圖補白讀、古文版文本和現代版文本對照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由靈活地選擇。

著名特級教師戴建榮老師引導學生按照“平仄”規律吟誦詩文,深受學生歡迎。對于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教者可以讓學生先用“―”“|”表示“平”“仄”,遵循音韻規律趣讀。如《鷸蚌相爭》語句的吟誦指導:

| ― ― | ― | ― ― | | ― ― ― ― |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這樣,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詩文的節奏之美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嘗試,在快樂的誦讀體驗中親近小古文。

二、趣品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對文本的意蘊和妙處進行語感分析。小古文的詞、句、段高度凝練,內涵豐富,皆可納入品味范疇。

在《鷸蚌相爭》一文中通過比較,品味“箝”的精妙:

師:剛才有同學說“箝”就是“夾”的意思,那么直接把“夾”替換進句子,你們覺得怎么樣?

(學生思考,搖頭,但似乎說不出個所以然)

師:伸出你的手,試著做一做這兩個動作。

(學生伸出雙手,比劃著,若有所悟)

師:用一個詞來形容,可以說是――

(生的思路頓時打開,答案精彩紛呈:使勁地、用盡全身力氣地、牢牢地、竭盡全力、死死地等)

師:同學們都從力度上來回答,那么,從速度上來講,那是――

(生:迅速地、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等)

師:孩子們,想想此時此刻鷸蚌的心情,那么,鷸蚌又會怎么“箝”呢?

(生:狠狠地、互不相讓、毫不示弱等)

師:是的,在文本中,牢牢地、死死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地、迅速地、互不相讓地,這樣的“夾”,就可以說是“箝”。一個小小的“箝”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鷸蚌相爭的激烈程度及二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一個小小的“箝”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用字的精準與獨到。

通過“箝”和“夾”的比較品味,挖出了“箝”中無限的精彩,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帶領學生領略了古文所傳遞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趣拓

選編入教材的小古文大多出自《論語》《戰國策》《韓非子》等經典,所選編的小古文背后或有膾炙人口的故事,或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或在謀篇布局、細節描寫等寫作方法方面有精妙之處可挖掘。“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葉芝語),教師要適當取舍,巧妙拓展,開闊學生視野,努力點燃學生學習小古文及課外閱讀的興趣之火。

內容方面的拓展。《鷸蚌相爭》一文,學生反復品讀感悟后,教師可告訴學生這則小小的寓言曾經制止了一場戰爭。在學生迫切想深入了解之時,把《鷸蚌相爭》在《戰國策》中的原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聽了蘇代的話后,趙惠王就消除了攻打燕國的念頭?適當的拓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寓言的特點及魅力,也體現了古文濃濃的文化味。

寫作方法的拓展。著名特級教師林莘老師執教《東施效顰》一文時,拋出“你怎么知道東施長得丑”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討論交流,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并適時引入《陌上桑》內容:“行者見羅敷……但坐觀羅敷”,體會側面描寫之精妙。

情感升華的拓展。《伯牙絕弦》一文,學生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的情誼后,配樂誦讀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短歌,學生深深地被這曠世“知音”之情感染,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趣說

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為學生了解文言文內容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如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附譯文,人教版教材附注釋等,這也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挑戰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文言文翻譯、創造得更生動有趣,甚至超越教材。如《鷸蚌相爭》一文中“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一句,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趣說:“一只河蚌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嘴里還哼著小曲兒,瞧,它多么愜意呀!有只鷸循聲望去,一陣激動:啊哈哈,我的美餐!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嘴伸到蚌殼兒里去啄肉。歌聲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情況讓河蚌猝不及防,它急忙把殼兒合上,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這樣的趣說,通過豐富的想象把文本創造性地讀“長”了,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五、趣演

小古文中人物形象很鮮明,比如《楊氏之子》中聰慧的孩子,《兩小兒辯日》中活潑可愛的小兒和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孔子,《鄭人買履》中迂腐的鄭人等。教學中引導學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討論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試著辯一辯,演一演,激發興趣,領會主旨。《鷸蚌相爭》一文中,鷸蚌相爭可謂達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程度。教師讓學生組內分好角色,合作表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學生情緒高漲。

表演中,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對比:那樣你死我活的激烈爭斗,到頭來卻是雙雙失去性命的可悲下場,這兩個場景鮮明而突兀地呈現在眼前,學生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哈哈大笑之余觸發深深的思考,心靈受到震撼。

六、趣“得意”

第4篇

關鍵詞: 習語 文化差異 直譯 直譯加注 意譯 套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語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包含著語言,并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則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習語(idioms)是各民族語言中經過長時間使用而提煉出來的一些固定短語或短句。作為語言的一分子,習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顯示了鮮明的文化特征,具有濃厚的民族、歷史和地方色彩。習語包括成語(phrases)、諺語(proverbs)、俗語(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格言(maxims)、俚語(slang expressions)等。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習語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都擁有豐富的習語。

1.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由于英漢兩個民族在歷史、地理、、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各不相同,英漢習語各自承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氣息,體現著兩種文化的差異。

1.1地理環境的差異

地理環境制約和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漢習語體現了英漢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人們生活離不開土地。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業相關的習語。如揮金如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英國是一個島國,人們生活離不開海洋,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如be in the same boat with...(與……共患難),sink and swim(孤注一擲),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1.2的差異

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其差異體現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的事物以及禁忌等方面的不同。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與有關的習語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漢語中有許多與佛教相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不看僧面看佛面”、“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等。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人們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在英語習語中出現了許多出自《圣經》或與基督教、上帝、教堂有關的成語,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the church(一貧如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1.3習俗文化的差異

英漢兩個民族在文化習俗上存在很多的差異。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要數對龍(dragon)這一事物的認識了。龍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遠的歷史中,它是一種民族象征,有著神圣高貴的形象。在中國人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從代表無上皇權的“真龍天子”到“龍飛呈祥”、“龍騰虎躍”再到“望子成龍”所有這些漢語里關于龍的表達都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里對龍的崇拜的。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罪惡的象征。在《圣經》中,dragon也是與邪惡和恐怖相聯系的。英語中的“the great dragon”也不能譯為偉大的龍,而是比喻為魔鬼撒旦。不懂中國文化的西方人自然無法理解中國人把自己稱作“華夏兒女,龍的傳人”。英漢習俗差異的另一個典型的代表是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對于人們來說是忠實的象征,被稱作人類最好的朋友。英語中有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

1.4歷史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和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歷史和社會遺產造就了不同的歷史文化,人們的情感、思維、風俗等也各不相同。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在歷史典故上。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不同文化的特點。漢語的歷史典故多出自經傳典籍、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等,例如“守株待兔”,“臥薪嘗膽”、“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而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例如:Achilles’hell(唯一致命弱點)、Penelope’s web(永遠也完成不了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To meet Waterloo(一敗涂地)、Helen of Troy(紅顏禍水)等。這些習語結構簡單,卻意義深遠,不能只從字面意思去理解。

2.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語言的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之間表層意義的轉化,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要成功地進行語言轉換,不但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熟悉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的:“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因為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以下是關于英語習語的幾種常用翻譯方法。

2.1直譯法

直譯是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化的基礎上,在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前提下,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譯時使用直譯既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內容,又能保持原作的語言風格,特別是保持原文中所蘊含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正如魯迅先生在論翻譯時所說的,直譯可有助于保持原作的格調亦即保持“異國情調”和“所謂的洋氣”。直譯法有利于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新的表達法的吸收和融入,從客觀上豐富和補充了譯文的表達,對原文化的傳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有許多英漢習語在直譯過來后融入到漢語中并被人們所廣泛使用。如;the cold war(冷戰);the hot line(熱線);green card(綠卡);fast food(早餐);white collar(白領);blue collar(藍領);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等。這些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我們可以通過直譯原汁原味地傳達出原文的內涵風貌,避免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可能導致的不理解甚至誤解,從而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2.2直譯加注法。

作為直譯法的擴展,直譯加注法也廣泛應用于英漢習語的翻譯中。直譯雖然能幫助譯文讀者了解習語的文化信息,但有時一味直譯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達不到預期目的。采取直譯加注法,即先直譯出習語的字面意思,然后再對習語的文化背景及來源進行注釋,便能收到好的效果,從而加強直譯習語在傳遞文化信息方面的優勢。英漢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語讀者容易理解的習語對譯語讀者來說很難理解。使用直譯加注法,既能保留原文的藝術表現方式,又有助于譯文讀者較為詳盡地了解異域文化,從而透徹地理解原文。例如:“東施效顰”―“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再比如“Love is blind”愛情是盲目的。對這種的譯文,中國人可能會感到茫然,所以應在后面用注釋點明:這則習語源于羅馬神話,愛神丘比特用布蒙住雙眼,手持弓箭,他是盲目地射出愛情之箭的。

2.3意譯。

由于英漢民族在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英漢習語在語言形式或表達方式上各有特色。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英漢習語中所蘊涵的文化、歷史背景較多,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直譯,需要加注上較多的解釋性文字,這樣會失去習語精練生動、妙趣橫生這一特點。這時我們就需要繞開其文化背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直接譯出其真正的內涵意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譯。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譯法處理時我們就可以采用意譯法。例如:the dog that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譯成漢語時,沒有了“狗”、“骨頭”等字眼,而是譯為“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有人說你的壞話”。再比如:初出茅廬(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Tell me your news.I’m all ears.(告訴我你的新鮮事,我洗耳恭聽)等,都是通過意譯表現出習語真正的內涵。

2.4套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無法保留原語中的比喻形象,所以需要轉換為讀者所熟悉的形象進行翻譯。在英漢習語比較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原文習語在譯文中找到在意義和用法上與其對等或基本對等的習語,他們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并且有相同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套用法”。英漢習語中有許多這種類似的表達。例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of a lion.寧做雞頭,不為風尾;lack sheep害群之馬;fish in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賣瓜,自賣自夸等。

3.結語

英漢習語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通過以上對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的分析與翻譯策略的探討,我們對英漢習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英漢習語的翻譯不只是語言表層的簡單轉換,更是兩種文化間的移植與融合。在翻譯實踐中,我們應該融合各種方法靈活翻譯,盡可能做到既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能讓譯文讀者容易理解接受。

參考文獻:

[1]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1994.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試[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8―19.

[3]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陜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鍵詞: 紅樓夢 英譯 文化移植 妥協

《紅樓夢》蘊藏著極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自問世以來曾有不少人嘗試著對它進行翻譯。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辭典》《序》中指出,“《紅樓夢》是一部出自文人之手的傳世之作,具有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的奇妙的色調和氣質,風格和手法。假如不能理會中國漢字文學藝術傳統和華夏文人對這種文化的造詣和修養之深之高,那就永遠無法真正談得上理解與欣賞他們的作品。”

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語言在不同場合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異。從文學翻譯的層面上說,譯者往往很難把原語信息所蘊涵和體現的內容、思想乃至風格等完整地移植到譯文中去。東西方民族由于歷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其生產方式、活動方式、思維方式也往往迥然相異。在翻譯活動中,這種文化移植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體系的建構、文學形象的轉譯,以及行為主體(即作者和譯者)和接受主體(即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協調等。如何克服上述差異,實現語言符號及相關文化的移植,這是古今中外翻譯工作者所關注的熱門課題(郭建中,1998:34)。

《紅樓夢》目前已有兩個完整的英譯本,一是楊憲益夫婦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Beijing,1978),另一是大衛?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約翰?敏福德(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Penguin Books Ltd. 1986)。從整體效果看,這兩個譯本各有千秋,堪稱文學翻譯的杰作。但由于譯者的個體差異及不同的處理手段,使譯本的風格和效果也不太一樣。本文基于這兩個譯本,從文化移植的角度來探討《紅樓夢》英譯中的“文化妥協”現象。

文化妥協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首先,它是一種積極的讓步。由于語言具有特定的服務功能,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只能以舍棄某話語在語義上的豐富性和充分性為代價;其次,妥協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揚棄”。換言之,它與全盤意義的放棄有本質上的區別。譯者在翻譯作品時,應該努力再現原作者的情感狀況,并盡可能保持原作的形式及其風格魅力;最后,妥協作為反映翻譯的原始屬性的一種手段,它說明了文學翻譯在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一個民族的特定文化內涵的傳播往往以某一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來實現,而一個民族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圍中,會在其行文結構、遣詞造句及修辭方法上顯示出有別于其他語言的特點。為了協調這些矛盾,必要時需作出一定的讓步和妥協。此處的妥協,意指在無法保留原語表達形式時,只能顧及其語義或文化信息的傳達。

楊憲益(1995:236)認為,在文學中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構成原文的某些含義,要把這些含義百分之百地傳達給文化不同的人則是根本不可能的。這實際上提出了文化移植中的一個不可譯的文化意義問題,即筆者所理解的“妥協”現象。這種文化意義對本文化群體是不言而喻的,但對另一文化群體來說,則難以理解。楊、霍各自所譯的《紅樓夢》就集中反映了這個問題。如《好了歌》第一句“世人都曉神仙好”,楊憲益夫婦的譯文(以下簡稱楊譯)是: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霍克斯先生的譯文(以下簡稱霍譯)是:

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神仙”是中國道教的概念,成“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楊憲益把它譯為“immortals”,從文化移植的角度看是“妥協”;霍譯使用了salvation(拯救)這個詞,它把中國文化西化了。“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從“罪孽”中得到“拯救”,則是基督教徒的最高追求,這也是一種“妥協”。翻譯的首要目的是讓讀者能看懂、理解,同時,忠實于原作又是翻譯的前提。因此,譯者既要努力將原文的含義解釋清楚,又要重視對其傳統文化的再現。如該書第十三回中秦氏對王熙鳳說道:“嬸子好癡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可能常保的。”

楊譯:

“Fortune follows calamity as disgrace follows honor. This has been so from time immemorial.”

霍譯:

“Honor and disgrace follow each other in an unending cycle. No human power can arrest that cycle and hold it permanently in one position.”

否極泰來,是《周易》中的哲學思想。“否”、“泰”是卦名,天地交(相互作用)謂之“泰”,不交則謂之“否”。“泰”則亨通,“否”則失利,指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到它的對立面。白居易《遣懷》詩云,“樂往必悲生,泰來尤否及。”楊憲益夫婦分別使用“calamity”,“fortune”兩詞來傳譯“否”和“泰”的概念;由于“否”和“泰”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概念,在英語里找不到對應的詞來表達,霍克斯放棄了原文中“否”和“泰”的本來意義,分別以“disgrace”和“honor”代之。

在這里,英語的“disgrace”,“honor”與漢語的“否”、“泰”相去甚遠,但霍克斯主要考慮到講英語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這種變通從原文角度看是不確切的,但在譯入語里沒有相對應的概念時,這種妥協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法。

為便于讀者充分領會某種特殊的文化意蘊,文化移植中的妥協還采用加注和增譯法作為必要的輔助手段。在楊譯本里,許多民族文化色彩很濃的詞語和表達都是通過加注法處理的。例如《紅樓夢》第七回末尾處有這么一句:焦大亂滾亂叫說:“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爬灰”是中文一俗語,指的是公公與兒媳之間的一種行為。楊采用“妥協”的手段先把它直譯為“scratching in the ashes”,然后在頁末加一腳注一A slang term for adultery between a man and his daughter-in-law來幫助讀者理解這一道德倫理敗壞之舉。用此法可以看出譯者極力想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再看一句:“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楊是這樣處理的:

“Can’t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Tu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對西方讀者來說,無論“東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譯者采用“直譯加注”的妥協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讀者對“東施效顰”這一典故有一個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卻不得當),從而達到文化信息移植的目的。

增譯也是文化妥協的一種補充手段,它可以幫助讀者對某些隱含意義進行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原文的風格和韻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對第三十五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一句,楊是這樣處理的:

You ratfink thing!Like a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恐怕很少有西方讀者知道呂洞賓是誰。這里,如果只譯為“Like a dog that bit Lu Tung-pin”,可能會讓譯文讀者如墜云霧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含義就清楚多了。讀者除了能讀懂這句話,還能猜出“Like a dog that bit L u Tung-pin”是中國的一句習語。

加注或增譯是文化移植的補充手段,但如果用得過于頻繁,在某種程度上會干擾讀者的思路而影響譯文的可讀性。因此,有時也要“妥協”于原語風格而避免之。請看第5回中的一句話:“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這是寶玉神游太虛境時“耳聆”警幻仙子給他讀的隱語,其中的“雪”比喻“薛寶釵”,“林”比喻“林黛玉”。這是曹雪芹利用諧音創造雙關的修辭手段,也是漢語獨特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在英文中實難找到相應的形式,但若在此加注或增譯無疑是畫蛇添足之嫌。所以楊只譯出其隱意:

...Vainly facing the hermit in sparkling snow clad hills,I forget not the fairy in the lone woods beyond the world.

再如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萬化,都是陰陽順逆。”“陰”、“陽”二字為中國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內容,然而,英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譯者如何處理這一現象呢?請看楊的譯文:

All thing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re born from the dual principle Yin and Yang. So whether good or bad,weird or wonderful,everything that comes into being depends on the favourable or unfavourabl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forces.

為了保持語言原有的文化內涵,這里部分地采用音譯的手法以示妥協,以楊憲益的話說,那是“不得已而為之”;本回還有一句俗語“掛羊頭,賣狗肉”,楊將它譯成“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這是物質文化移植時的另一種妥協,它說明漢英民族有著不同的物質文化內容。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能使譯文言簡意賅,并留有語感,讀起來比較地道和生動,同時,也有利于讀者接受和體會。

第三十二回有這么一段:“遲了一會,寶玉才把夢中之事細說與襲人聽。說到云雨私情,羞得襲人掩面伏身而笑。”霍是這樣翻譯的:

“It’s a long story,”answered Pao-yu,then told her his dream in full,concluding with his initiation by Discenchantment into the “sport of cloud and rain.”Hsi-ren,hearing this,covered her face and doubled up in a fit of giggles...

“云雨”一詞源于《唐高賦》,相傳楚懷王曾游歷唐高(地名),夢見與巫山神女幽會,神女臨別時深情表示“旦為朝云,暮為行雨”。云、雨乃自然之物,云變雨,雨水經蒸發又成為云,云雨如魚水,常常難舍難分,后世特別是古典小說中用之以喻指男女合歡之愛。故上文“云雨私情”就是指“男歡女愛”之事。霍將其譯為“sport of cloud and rain.”實為尊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無疑是文化“妥協”的典范。同樣,楊譯對于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處理也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絕的效果。《紅樓夢》里充滿了佛教和道教意識,所以此處的“天”應該與佛教中的蒼天、老天爺有關而決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其背后卻是整個民族文化的改觀。楊的譯文“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就巧妙地利用了(圣經》中的一句諺語-“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他用“Heaven”替換了其中的“God”,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又確切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同時,對西方讀者來說也是耳目一新。

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過度使用妥協也有它的缺陷,比如上文提到的楊憲益在處理“怡紅公子”、“怡紅院”等有關的顏色詞“紅色”時,保留了“red”,這從文化移植的角度看,是一種典型的“妥協”手法,也說明他忠于原語文化。但由于妥協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時有發生。如楊將“紅樓”譯為“Red Mansions”,許多人覺得這樣的翻譯是不到位的,或者說它只觸及文字的表層,難怪著名翻譯評論家曹靖華(1956:341)認為如此處理,是“無可奈何的事”。從本質上看,它與曹雪芹所想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從而無法體現其“自古紅顏多薄命”這一深刻含義。

某些文學典故的處理也不能單純通過妥協來實現。比如第17回寫道:賈政攜眾人來到一石碣處,遂命眾人題字,眾人建議直書“杏花村”。賈政聽了,笑向賈珍道:“正虧提醒了我。此處都妙極,只是還少一個酒幌。”楊采取忠于原文的妥協手法將該段譯為:

“The ancients had already supplied the most fitting name-Apricot Village.”Chia Cheng turned with a smile to Chia Chen,saying,“That reminds me. This place is perfect in every other respect,but it still lacks a tavern-sign...”

小說里的“眾人”包括賈政在內都很清楚“杏花村”和“酒幌”之間的關系,國內讀者讀到此處也自然會想到杜牧《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但譯文讀者(即國外讀者)由于缺乏中國文化的熏陶,或沒有讀過該詩,所以,要想將“ApricotVillage”和“tavern-sign”聯系起來并體會其中的含蓄和詩意,顯然是有難度的。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在東西方文化中,許多詞被賦予了不同的感彩。說話人的觀點和態度就決定著該詞的義,這些都是說話人所處特定社會的歷史和文化中形成的。又如第八十五回中賈政與北靜王有一段對話:北靜王見他語言清朗,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量也。”賈政陪笑道:“犬子豈敢謬承金獎,賴藩郡余恩,果如所言,亦蒙生輩之幸矣。”請看楊的譯文:

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P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of Peiching turn to observe to Chia Cheng,“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s. May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predict...”

譯文中“Your son is truly a...”, “May I venture to predict...”,“My worthless son does not deserve...”等詞,把北靜王為了體現自己良好教養的自謙,以及賈政收斂以往在賈府中的威風,而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的奴才相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中國,雖自古就有龍鳳呈祥之說。需要指出的是,龍和鳳被視為智慧和權力的象征。但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妥協而用“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s”來直譯“龍駒鳳雛”,且沒有加注或增譯,結果令許多英美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一種兇惡的動物,也是“母夜叉”的代名詞。應該說,這是因文化妥協而導致的敗筆。

總之,譯者在進行文化移植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尋找合理的處理手段和維持雙邊文化平衡的支撐點,做到既要盡可能再現原語語篇的文化信息,又要保證譯語語篇的可讀性,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感受。妥協作為其中一個方法,有一定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它并非萬能鑰匙。語言及其文化的差異給翻譯設置了障礙,同時對譯者的綜合素質,尤其對他的翻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汝昌.紅樓夢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2]Yang Hi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Beijing ,1978.

[3]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Penguin Group,1973.

[4]曹學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劉重德主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青島出版社,1998.

[6]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7]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移植與歸化.外國語,1998,(3).

第6篇

>> 框架理論指導下的關于犬類的漢語成語英譯解析 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英譯 論關聯理論指導下的隱喻理論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研究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閱讀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文化翻譯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等值翻譯 淺析關聯理論指導下的字幕翻譯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活動 關聯理論指導下幽默語言的翻譯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影視劇字幕外譯原則探析 接受理論指導下的旅游景點介紹的英譯 闡釋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術語英譯過程研究 文本類型理論指導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口譯策略的選擇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新聞英語標題翻譯策略 關聯理論指導下《圍城》中的幽默語言翻譯 淺談關聯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聽力教學策略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諺語英譯探析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諺語英譯探析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孕育了大量修辭豐富且意味深遠的諺語,這些諺語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簡練通俗的語言中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生產生活的感悟。然而,受漢英語言表現形式及文化差異的影響,漢語諺語的英譯并非易事。關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其主要目的是保證人們的交際活動順利完成。本文將從關聯翻譯理論入手進行分析,為漢語諺語的英譯提供一些建議,使幫助說話人的意圖得到通順流暢的表達,為讀者充分理解。 關鍵詞:關聯理論 漢語諺語 英譯

一、引言

漢英有許多諺語具有相似性,真實地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但它們又在許多方面,如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宗教和歷史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曾自立曾指出“諺語的翻譯不僅要求譯者忠實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還要求譯者盡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辭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僅要求譯文語言通順流暢,而且要求譯文語言有諺語的味道”。(曾自立,1983)因此,要想做好漢語諺語英譯,譯者必須深諳我們的民族文化,掌握一定的諺語翻譯技巧和方法,令目標受眾從譯文中獲得最佳語境效果。

斯波伯和威爾遜在1986年出版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正式提出了關聯理論,后來他們的學生格特又將關聯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解釋傳統翻譯研究中未能給予很好說明的現象,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理論觀點。關聯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論框架,拓展了研究空間,帶來了新的研究熱點。從此,國內外學者便開始以關聯翻譯理論為指導進行翻譯研究。趙彥春認為關聯理論對翻譯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并試圖建立關聯翻譯模式:一價元-推理模式與二價元-推理模式。他認為翻譯是“以關聯為準繩,以順應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行為”。(趙彥春,2001,2003)

二、關聯翻譯理論回顧

在《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一書中,格特首次將關聯理論與人的認知聯系到一起,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言語交際行為。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關聯理論將翻譯假設為交際的一部分,是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一種交流。對于譯文讀者,譯者是傳播者,譯者的任務就是向讀者展示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所說所想,與讀者進行交流,實現交際目的。

關聯翻譯理論認為關聯性涉及兩個因素,即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文本話語的內在關聯性越強,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付出的處理努力就越少,也就是說,翻譯與譯文讀者的認知關聯性越高,越能獲得好的語境效果。斯波伯和威爾遜還提出了最佳關聯的概念。最佳關聯是指人們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可以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格特認為“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也是翻譯研究的原則標準”,譯者的責任是“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預期相吻合”。(格特,1991)

眾所周知,語境是影響言語交際者交際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語境在翻譯中發揮重要作用,譯者“要從整體的動態語境出發,正確評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語言文化語境…譯者必須努力營造合適的交際語境,使得交際各方在語境認知中取得最大化的交集,使三方交際取得成功,求得在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著的同時也能夠讓譯文讀者充分理解原文含義及領略源語文化精華,從而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陳彩丹,2009)

要做好漢諺英譯,譯者需要找出原文與翻譯之間的關聯性,還要對譯文讀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認知。要做到以上兩點,譯者可以將自己置于原文語境中找出原文的確切含義,再把自己置于譯文讀者的語境中,將之前在原文語境中的認知與目標語境相關聯。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譯者能夠認識到讀者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文帶來的特定的語境信息,當然這也取決于讀者對譯文與原文達到的相似度的期待。

三、關聯理論視角下漢語諺語的英譯策略

諺語反映的多是人們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漢語諺語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宗教、地理、風土人情等。這就要求譯者對文化和歷史有較好的掌握。

在漢語諺語英譯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翻譯方法是歸化和異化。奈達提倡歸化,他強調目標語的重要性,關注譯文讀者的理解。韋努蒂則認為必須要承認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譯文應可能與原文保持一致。此外,還有一些由以上兩種方法衍生出的其他方法,如逐詞翻譯、意譯、音譯加解釋法等。不論采用哪種翻譯方法,譯者在翻譯時要謹記譯文在交際中的目的和語境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成功的翻譯。

關聯理論認為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考慮漢英不同的語言特點,不應在所有語境下采用同樣的語言形式進行翻譯。

1.利用英語中現有諺語進行直譯

兩個國家的人民生活環境大體相似,在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翻譯漢語諺語時,譯者可能會發現漢英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這意味著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關于某些諺語的認知環境相同。譯者應該可以找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關聯性,采用直譯法的話,譯文讀者不必付出太多的處理努力,就能清楚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例如:

(1)眼不見心不煩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2)知識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3)滾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的目的是了解他人并為他人了解。聽話人要明白說話人在講什么,說話人要清晰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宗教文化負載諺語的翻譯在翻譯界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例如,霍克斯和楊憲益先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翻譯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強調原文與目標受眾之間的關聯性,套用英語中已有的諺語將該句譯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楊先生把God替換成了Heaven,譯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這表明漢英兩種文化對譯者的影響。因此,遇到漢語諺語在英語中已經有相似表達句式時,建議譯者采用直譯法。

2.轉換形象翻譯法

人們受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不同的語言來記錄自己的生活。譯者在翻譯時如果遇到有典型中國特色的諺語,尤其是碰到與動物有關的諺語時,應將文化差異考慮在內。翻譯時最好不要直接字對字翻譯,以免貽笑大方。 例如:

(1) 閻王不在,小鬼跳梁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2)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Every cook praises his own broth.

以上例句包含的詞語帶有典型的中國詞語,在英語中并不存在“閻王,小鬼,王婆”等詞的對應詞匯,英語讀者根本不清楚這些詞背后的故事。如果譯者直譯為“Yama, little devil, the old woman Wang”,讀者會感到困惑,不易理解譯文要傳達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需要轉換形象,在英語中尋找能表述這些中國特有的文化詞匯的替換詞,轉換這些詞匯的形象,以便讀者理解。

3. 省略法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幾乎每個諺語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也有許多諺語是由歷史事件和歷史著作中延伸而來,句中涉及一些歷史人物。如果逐字逐句直譯,譯文讀者會對居中的人名,例如“諸葛亮、東施、西施”等不熟悉、不理解。例如:

⑴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Three common cobbler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情人眼里出西施

Every girl may be a Helen in her lover’s eyes.

⑶ 班門弄斧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xe before Lu Ban.

關聯理論認為譯者必須在翻譯中考慮讀者在閱讀譯文時所付出的處理努力,譯出與原文關聯性最強的譯文。事實上,在翻譯上面三個諺語時,譯者會發現很難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解釋清楚“臭皮匠、諸葛亮、西施、魯班”等人物。直接采取音譯法譯為common cobbler、Zhu Geliang、Xi Shi、 Lu Ban,讀者會不知所云。如果讀者只想知道諺語的含義,對其歷史淵源沒有興趣,譯者可以將上述諺語譯為:

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⑶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再比如,在翻譯“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諺語時,要想單憑一句譯文就讓讀者了解曹操實在是有一定難度。直接不翻譯曹操本人,將該句譯為“Talk of the 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顯得更合適。當然,如何翻譯諺語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和目標受眾的需求。如果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了解諺語的歷史和起源,譯者就要首先簡要介紹歷史來源,輔以一定的解釋,使文字表述更為清晰。例如“東施效顰”可試譯為“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四、結語

關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雙語交際行為,涉及原作者和譯者以及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關聯理論和不同翻譯方法的討論,人們可能會發現,關聯理論強調的是語境和關聯的重要性。有時語境必須包括所有的背景資料,否則有些設想就很難處理。而譯者是目標受眾與原文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或紐帶。他們不僅需要了解原文的意思,還需要考慮語言表達形式、選取恰當的詞匯在譯語中將原文意義表達出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在疑問中增添或刪除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際的權利和義務”。(張新紅,何自然,2001:290)關聯理論從交際和認知的角度出發,以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為考量,對漢語諺語的英譯具有積極地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Gutt, Erne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陳彩丹.從關聯理論看漢諺英譯[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3] 趙彥春,關聯理論與翻譯的本質-對翻譯缺省問題的關聯論解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3(5)

[4] 趙彥春.“不可譯”的辯證法及翻譯的本質問題[J].外語與翻譯, 2001,(3)

[5] 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

第7篇

關鍵詞:熟語;翻譯;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H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044-02

翻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語言活動,是把一種語言已經表達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辯證的:翻譯理論產生于翻譯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實踐轉過來又豐富翻譯理論。可以說,沒有社會實踐就不會有翻譯理論的產生,沒有翻譯理論作為指導,翻譯實踐就難免會走彎路。熟語是民族語言的一面鏡子,是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信息。譯者必須根據漢文讀者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把俄語熟語再現出來。因此,恰當地翻譯熟語,準確地詮釋它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熟語翻譯中常見的問題

在翻譯中西方慣于邏輯思維、抽象思維,中國則偏重形象思維,加之迥然的歷史及宗教傳統、哲學思想、語言文化。熟語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熟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我們經過歸納總結認為,俄漢熟語所反應是非曲直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境的差異。熟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人類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如,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等密切相關。俄國是一個北方民族,冬季漫長,冰雪覆蓋。白色成為俄羅斯冬天的主色,所以俄語中有белаязима(隆冬)這樣的說法。而漢民族位于亞洲大陸,經歷了漫長的農耕社會。土地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生活來源,漢語把金錢與土聯系起來表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揮金如土”。

2.方面。與有關的熟語也大量地出現在俄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熟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俄羅斯人們信奉東正教,相關的熟語如:умытьруки指擺脫對某事的責任不再過問。

3.歷史典故。俄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熟語,這些熟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葉公好龍”等等。俄語典故熟語多來自《圣經》如:Пенькамбогумолиться.(與世隔絕的人,性格孤僻的人)。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翻譯者一方面要熟悉原文語言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又要非常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以便能敏銳地體察到文化間的差異。針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翻譯工作中本著:一方面要盡可能傳達原語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譯語文化和譯語讀者可接受的限度的原則。對于富有文化特色的熟語的翻譯,在“歸化”“異化”原則的指導下,可以采取以下翻譯技巧。

1.部分省略。在俄語熟語翻譯中為了使讀者明白熟語表達的含義可以采用“歸化”的翻譯,闡明異國文化內涵,在翻譯的過程中可采用避免難點,省去不譯的策略。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此熟語譯為入鄉隨俗。熟語中的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在翻譯過程中省去,因為生硬地翻譯不僅影響效果,而且不易讀者理解。

2.通過直譯保留原文的形象。Всякие дороги ведут к Риму. ――條條大道通羅馬。На свете все вороны черны. ――天下烏鴉一般黑。從以上這些熟語中,可以看到熟語直譯是保持最初形象的主要方法。此類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直譯效果較好。

3.通過意義表達原文的含義。“歸化”的翻譯在理論上是把語言看作交際工具。在實踐上,強調通俗易懂,避免多義或歧義。當原文與譯文之間因文化差異而出現不能通達的情況時,要用譯語文化替代原語文化,把它們變成讀者熟悉的譯語文化形象。

Чтобы овцы целы и волки сыты.

直譯為“要想羊不少,又要狼吃飽”,引申意為“不可兩全”。

4.直譯加意譯。很多情況下俄語熟語有不少在漢語中既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熟語。如果翻譯中既要讀者接受熟語的深層含義,又要讀者接受異國文化時,那么在體現“歸化”“異化”的翻譯中可以借助直譯加意義的方法,以清晰地表達原文意圖,避免譯文讀者誤解。例如:――Эх , да ты красивый , Антошка !――вымолвил он сокрушенным шопотом.――…Подумать только , что может сделать с портретом хорошая рама !(А.Андр.Широкое течение)“嘿,你真漂亮啊,安東什卡!”他自慘形穢地嘟囔著,“……真是‘人靠衣裳馬靠鞍’!”(相片和像框馬和鞍)

5.在譯文中直接引入提示。由于俄漢文化存在許多差異,因此俄語中某些文化詞語在漢語中根本就沒有對等詞,形成了詞義上的空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熟語也常采用“異化”的俄譯漢時,常常要采用直譯加提示法來彌補空缺。提示通常可以用來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信息,便于讀者理解。Челавек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а бог располагает.此熟語譯為自己有打算,上帝有安排,喻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熟語源于《圣經》,指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情況不盡如人意,非人所理想的。指打算常常落空。

以上是在熟語翻譯中五種常用的方法。俄語在漫長的實踐中融入了世界上幾乎所有語種的有用詞語,逐漸將其同化,為己所用,熟語最為典型,如果說詞匯是思維大廈的磚頭,那么熟語就是某種特制的預制板。當然,這還遠遠不夠,要完成一個理想翻譯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譯者應該非常靈活地去應用它們,而不是簡單機械地恪守規則。譯者只有文化差異有很好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完成熟語翻譯。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中國翻譯,2001,(3):3-7.

[3]蔡平.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5):39-41.

[4]馮國華,吳群.論翻譯的原則[J].中國翻譯,2001,(6):16-18.

第8篇

[關鍵詞] 《紅樓夢》英譯本;文化意象;異化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晶。[1]文化意象,實際上是凝聚著各個民族智慧和歷史文化的一種文化符號。來自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傳統,往往會形成其獨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如動物意象、植物意象、成語典故、數字意象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許多文化意象在歷史長河中漸漸形成一種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文化含義的文化符號。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2]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換,而且是兩種文化信息的移植。譯者面對的不僅是兩種語言,更是兩種文化,因此,譯者不但要排除語言的障礙,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鴻溝。

一、電影《紅樓夢》文化意象翻譯對比研究

“電影《紅樓夢》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絕非只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悲劇,賈府榮辱興衰的文化 ‘小氣候’乃是中國文化大氣候的一個縮影。” [3]《紅樓夢》的英譯文和節譯本有10余種。這10余種英譯文和節譯文當中,最完整、最有影響力的是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譯本以及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本。從整體上來看,霍譯與楊譯《紅樓夢》都傳達出了原作的語言美和思想深度,都可以稱之為漢文學英譯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但是通過對兩個譯文的對比,筆者發現譯者處理文化意象時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 電影中“紅樓”的文化意象

對于“紅樓”的文化意象,楊譯《紅樓夢》中采用了“A Dream of Red Mansions”這一書名。雖然書名里面包含了“紅”的對應詞red和“夢”對應詞dream,但譯入語中的red mansions 的意思是“紅色的樓”,這樣的翻譯使得紅樓夢當中的“紅樓”的意義顯得單薄無力。因為根據我們漢語言的文化,“紅樓”指的是舊時富家女子的住處,通常與愛情相思聯系在一起。并且“紅色的樓”這樣的翻譯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書中的故事發生在紅色的樓里,這是沒有根據的。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書譯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翻譯出字面意思的同時失去了“紅樓”這一名詞在文化中的意象和寓意。霍譯的書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意思為石頭的故事。因為《紅樓夢》的原名為《石頭記》,“女媧煉石補天時,所煉之石剩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此石‘自經煅煉之后靈性已通’,因未被選中補天常悲傷自怨。一時,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經過此地,經頑石苦求再三,二位仙人知不可強制,便將它‘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答應將其攜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錦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走安身樂業’。不知多長時間以后,空空道人經過這里,見石上刻著它那番經歷,便從頭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閱增刪、分出章回。” [4]所以霍譯書名從原文的起源出發,更貼切原文的深刻含義。霍譯書名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不用,不失為妥當之舉,避免了譯語讀者的誤解。

(二)電影對白中典故的翻譯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可厭了。”(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 is‘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楊憲益、戴乃迭,譯)

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這段譯文中,為使譯語讀者更透徹地了解異域文化,譯者在保留原文字面意義的同時用加注的形式加以補充說明。這樣做,既可豐富譯語讀者對異域語言及文化的了解,又不違背源語作者的初衷,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翻譯的橋梁作用。

又如: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霍譯: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楊譯: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這句話出自《紅樓夢》第三回:“賈母因笑道:“外客未見,就脫了衣裳,還不去見你妹妹!”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由此我們可知,這句“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是用來形容林黛玉的,對漢語讀者來說,理解這句話并不難,此處形容林黛玉冰雪聰明,嬌弱美麗。正所謂“比七竅玲瓏的比干還要聰明,比捧心的楚楚西施還要嬌弱美麗”。此處有兩個典故:一是傳說商朝時期,丞相比干有“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因此聰明無比;二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身材苗條,唇紅齒白,十分漂亮,由于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時常用手捧心口皺眉頭,看起來十分嫵媚動人。因為有了這兩個典故,翻譯起來變得十分困難。楊譯用加釋的方法注明了兩個典故的大概意思,這樣有助于讀者對于該句子的理解。

(三)電影對白中宗教文化的翻譯

宗教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宗教本身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同時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宗教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制度、價值審美、道德倫理等各方面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翻譯文化產品交流長期存在逆差,翻譯者應該積極傳播民族文化意象,使中國宗教文化傳播出去,發揮其對外族文化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加強研究翻譯主體的意識,不同的翻譯者有不同的文化理解,翻譯出的宗教文化也有所不同。對于電影《紅樓夢》中宗教文化意象的翻譯,楊憲益和霍克斯的主體意識不同,自然翻譯有所差別。比如在翻譯“天”“菩薩”“哎喲喲”“阿彌陀佛”等佛教用語中,楊譯分別譯為Heaven,Buddha,Aiya和Gracious Buddha,運用了佛教自身的文化意象,忠實表達了原文的文化色彩。霍譯則替換成God、Good lord、Bless us and save us ! 和God save my soul ,把佛教的文化意象改成了基督教的文化意象,從根本上抹殺了佛教本身的特點,反而體現了基督教的特點。楊譯忠于原著,體現中國佛教道教的文化基礎;霍譯則貼近西方讀者,轉換為西方易理解的翻譯,不僅翻譯了文字而且翻譯了文化。

再如,寶玉滿臉淚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

楊譯: “…Even this newly arrived cousin who is lovely as a fairy hasn’t got one either,…”

霍譯:“…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n’t got one either, so…”

這里漢語言讀者都知道,寶玉說妹妹像神仙,是指妹妹漂亮過人,猶如神仙下凡。在楊譯中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lovely as a fairy”,美麗的像仙女一樣。而霍譯則“as beautiful as an angel”,這是因為西方文化中天使是智慧與美麗的化身。楊譯充分體現了中國宗教背景的影響,而霍譯則轉化為西方基督文化的理念,使得原語中的漢語文化喪失,雖然易于西方人的理解,但卻使得中國文化的傳播受到了限制。

二、 譯者主體性與文化意象翻譯

翻譯的真正歸宿是通過語際交換再現原語文化。一般說來,文化意象是凝聚著各個民族智慧和歷史文化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只要提到該文化獨特的文化意象就會心領神會,很容易理解文化意象的內涵。但不同民族由于其各自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意┫ 。譯者如果只譯出這種文化意象的語言表層意義,而回避其深層次的內涵意義,就會使原文本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缺損或歪曲,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信息傳遞上的缺損和偏差。因此,譯者不僅要能夠準確優美地表達出原文的表層意義,更要盡可能完整、準確地保留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魯迅對歐化問題就有很精辟的論述,他說:“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上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 [5]劉英凱老師在《歸化――翻譯的歧路》一文中,尖銳批評了歸化譯法,認為這是“翻譯的歧路”,并大力提倡移植法,讓其在翻譯中占“主導地位”,采取“最大限度的直譯”,盡量表現出“原文的異國情調”,盡量“忠實地再現原文的形象化語言”,“輸入新的表現法”[6]。

我們可以將以上問題總結為“歸化”和“異化”的差別。翻譯者在翻譯時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文本在語言上的轉換,另一個則是文本在文化意象上的傳達。對于第一個問題,在轉換語言時,我們的翻譯應該讓不同文化的讀者都容易理解,這就涉及“異化”為先,一切都要從讀者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但對于第二個問題,我們就應該強調“歸化”,要力求完整地表達原文的文化底蘊,宗教基礎,不損害原作的文化氛圍和基調和諧。在處理這一矛盾的時候,我們就從質與量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質是指對文化的準確把握和傳遞,量是在把握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整地傳遞文化信息。文化意象的傳遞要以質為本,以量為目標,采取 “存異求同”的策略來拿捏質與量之間的關系。對紅樓夢的翻譯來看,就是在易于西方讀者理解的基礎上,又不失中國文化和宗教的底蘊,從而保留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結 語

譯者應是真正意義上的雙文化人,應深刻了解譯出語和譯入語文化,即具有跨文化意識(crossCcultural awareness) ,因為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意象的傳遞問題。筆者認為,電影《紅樓夢》有責任把原語文化意象充分、如實、有效地傳遞給觀眾,才能使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促進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陳,等.比較文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66.

[3]崔永祿.文學翻譯佳作對比欣賞[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89.

[4]陳國華.《紅樓夢》和《石頭記》:版本和英譯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06).

[5]魯迅.“題未定”草(一至三)[A].魯迅全集 [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52.

第9篇

關鍵詞:歇后語:文化內涵: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3-0078-03

歇后語是民間根據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創造出來的特殊的幽默語言品類,是幽默的一個分支,是漢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在英語中沒有與其完全相對應的表達法。而且歇后語涉及面廣,由古及今,由天上到地下等不同范疇里,不同食物中由廣大群眾,專家作者們探究、修飾、創作了琳琳種種,題材繁多,寓意深厚,味道不同,表達著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褒與貶等等,或有優秀精神,或有娛樂欣賞價值的作品。因此歇后語的翻譯是個復雜而又棘手的問題。我們在翻譯歇后語時不僅要了解歇后語的出處和文化內涵,而且還要了解英語的表達習慣,這樣歇后語的翻譯才能達到“信、達、雅”的境界。同時,歇后語的翻譯有助于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

1.歇后語的構成與分類

歇后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謎面”講具體的事物,“謎底”是對“謎面”的解釋說明或描摹,是表達本意的所在。“謎面”和“謎底”之間常用破折號隔開。從歇后語前后兩部分的內容聯系上來看,歇后語可分為比喻性歇后語和雙關性歇后語兩類。

1.1 比喻性歇后語

它所比喻的事物與使用歇后語的上下文所描寫的事物有相通之處。這類歇后語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使本意。例如:

⑴狗咬刺猬--無從下手 (A dog trying to bite a hedgehog――no way to make an approach)。

1.2 雙關性歇后語

雙關性歇后語運用諧音或詞語語義上的雙關通過聯想來表達意義。雙關性歇后語又可分為諧音雙關性歇后語和語義雙關性歇后語。

1.2.1諧音雙關性歇后語

這類歇后語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思。例如:

(2) 打破砂鍋--問(紋)到底 (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lit) cracked to the bottom.(pun) interrogate thoroughly.)

1.2.2 語義雙關性歇后語

這類歇后語是后半截出現一語雙關,其表面意思是對前半截作解釋說明,但其實際意思是表達整個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語義。例如:

(3)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

2.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歇后語的文化內涵

2.1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歇后語是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習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中沒有與漢語歇后語完全相同的表達方式。要更好的了解歇后語的文化內涵,準確翻譯歇后語,必須要了解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經歸納總結,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如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1.2 習俗差異

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2.1.3 的不同

英漢語中有大量的與宗教有關的習語。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獄)”。

2.1.4 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如“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東施效顰”。而大部分的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a Pandora‘s box(潘朵拉紙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2.2 歇后語的文化內涵

漢語的歇后語形象生動,比喻新奇。前半部分是形象,后半部分是寓意或雙關。明白它的意義往往要經過思索,才會達到理解上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意外之境。許多歇后語給人以詼諧風趣、辛辣刺激的感覺。如“老虎變豬婆――又笨又惡”和“駱駝生驢――怪胎”。因為中英語言畢竟分屬不同的語言,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對應的喻體與文化內涵相一致的現象只是少數,大量的歇后語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只是部分地對應或毫無相同之處,漢英喻體不同,文化內涵亦不同,表達方式迥異,例如:

(4)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nkey calls himself the king.)與英語習語“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is king.(盲人國里獨眼為王)”意思相近,但文化內涵并非完全等同。

歇后語的文化特色無不與其豐富多彩的來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社會習俗、歷史典故、思維觀念和道德標準產生了許多中國式的表達方法,絕大多數歇后語就是這種典型的中國文化的折射。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中的“泥菩薩”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難以想象。因此,如果拿let alone anyone else來翻譯就不足以表達出文章的文話內涵,前者有“愛莫能助”之意,而后者含義卻是“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再如:

(5)老鼠爬稱鉤--自稱自(A mouse climes onto a steelyard hook――weighing itself in balance/chanting the praises of oneself )句中的“稱”是個諧音,既表示稱重量weigh又表示稱贊praise,用來表示那些沒有本事的人自我吹噓,而英美人區別不了“稱”與“稱贊”諧音的韻味。

3.翻譯的標準

關于翻譯的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嚴復主張“信、達、雅”,傅雷主張“重神似不重形似”,魯迅提出了“寧信而不順”,著名的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r在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的前言中說翻譯的任務是以最清晰最易讓人接受的形式表達原文的意義。雖然這些主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結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的表達原文的含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重視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習語、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義,沒有形象意義;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沒有隱含意義。尤其是,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找不到對應的或沒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詩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我們在翻譯歇后語是也應牢記這一條。

4.歇后語的翻譯方法

根據歇后語的分類、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歇后語的文化內涵及翻譯標準,歇后語的翻譯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4.1 完全直譯法

完全直譯法是最直接的一種方法。完全直譯法不僅要求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上的對等,以保持原文載有的文化價值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從而豐富英語的詞匯和表達手段。“謎面”和“謎底”屬于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間的關系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在不引起讀者誤解和不違背譯文表達習慣的前提下,這類歇后語只需直譯。如:

(6)千里送鴻毛――禮輕情意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the gift in itself may 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

(7)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Eating lily root with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4.2 直譯加注法

等值翻譯很難在所有層面上實現,特別是意義相同,詞和形式也一致的等值存在著不少客觀的困難,主要因為中西文化淵源差異。英語中幾乎不存在類似漢語歇后語的表達形式,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歇后語常采用直譯加注法,以免使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8)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Kai.)[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 Yu of the Kingdom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of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 and then sent 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

4.3 意譯

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愿意。以喻義為主的歇后語有的雖有形象,但與喻義關系不大;有的雖然形意并重,但用直譯無法表達時,我們就用意譯法。如:

(9)他必審問我,我給他個“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10)窮棒子鬧翻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When we pass from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one,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11)我們校隊近年來可是“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Our school team 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4.4 直譯和意譯兼用

直譯和意譯兼用就是在采用直譯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時,又兼用意譯,有時略作適當補充,使譯文能更清晰地傳達原文含義。歇后語常帶有深深的歷史和文化烙印,如何把歇后語中負載的文化價值移植到英語中去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有些民族文化色彩濃的歇后語在于形象和風格,翻譯時須以忠實于原文所表達的意義為前提,直譯之后再加意譯,以顯其喻意。

(12)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K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13) 我說二三百兩銀子,你就說二三十兩!戴著斗笠親嘴,差著一帽子!(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14)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 The tail of a rabbit can't be long――won't last long.)

4.5 習語套用法

英語里有些習語和漢語的一些歇后語采用相同或極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達相同或極其相似的喻意。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妨借用英語同義習語來譯。例如:

(15)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16)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17)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們在借用英語習語來翻譯歇后語時應注意他們的修辭色彩,如兩種語言的修辭色彩不同,我們就不能套用。如“老王賣瓜--自賣自夸”就不能譯成“No man cries stinky fish”。前者有褒義,而后者則沒有。

5.結束語

歇后語的翻譯相當靈活,譯者應根據所譯文章及歇后語的具體情況做到靈活處理。盡管歇后語的翻譯靈活,但總的來說,譯者在翻譯時還是應該遵循以下兩條原則:

5.1比喻性歇后語的翻譯,如果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比喻相通,一般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內容,采用直譯法

5.2 雙關性歇后語的翻譯,由于雙關語(尤其是利用諧音構成的歇后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內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情況,一般采用意譯法。

參考文獻:

[1]凌利.歇后語詞典[Z].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4]劉學明.漢英習語用法對比研究及應用 [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5]侯寧海.英漢習語大典[Z].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1.

[6]黃伯榮.現代漢語[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漢英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8]呂瑞昌.漢英翻譯教程 [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

第10篇

一、文化與翻譯

1.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與語言之間具有復雜且密切的關系,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與語言風格。雖然社會大眾都有對語言做出應用并利用語言開展交際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地區,受社會文化差異的影響,社會大眾所掌握的文化與語言也會體現出明顯差別。由此可見,文化的不同會導致語言的差異,而這也體現出了文化與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從中西方商務交流來看,語言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乃至商務信息交流和談判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商務英語翻譯,則商務交流雙方也難以進行文化交流,并難以掌握對方所表達的信息。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是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從這一觀點可以看到,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言,民族文化信息能夠得到很好的傳達。王秉欽先生在自己的論著《文化翻譯學》中提到:“文化具有想象征,語言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系統。”這一觀點告訴我們,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如果沒有語言,包括宗教、政治、經濟等文化信息在內的民族文化都難以得到傳承,而人與人之間所開展的交流也會面臨重重障礙[1]。總之,語言是人類進行表達的主要工具,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也能夠用語言的變化過程反映出來。另一方面,語言能夠傳播文化,但是語言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與制約。由此可見,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的關系。

2.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不同的民族以及國家之間所具有的文化和語言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商務交際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與理解對方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則在語言交際中會出現很多語言理解錯誤,而為了避免這些語言理解錯誤的產生,使具有文化差異的商務交際雙方能夠開展良好的交流,翻譯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語言中介與文化中介。在對商務英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語言本身的結構做出重點考慮,如語言的詞匯、語音、修辭與語法等,并且文化對翻譯過程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商務英語翻譯作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務交流主體開展交際的工具,在翻譯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語言之間所存在的文化差異現象。中西文化下的語言都具有各自獨特的發展歷程,并且形成了具有鮮明文化特點的文化習慣與語言習慣。而翻譯者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合理地選擇詞語來傳達出對等的信息。這一過程要求翻譯者能夠了解商務英語原語中想要傳達的內容,并力求語言等值來將這些內容忠實地進行翻譯。同時,翻譯者需要掌握兩種語言并精通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克服文化差異為翻譯工作帶來的障礙。如若不然,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很容易導致語言受到文化沖突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實現跨文化交際,對不同文化層面中的語言意義做出掌握,是商務英語翻譯者所承擔的重要使命。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及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是否能夠讓商務交際雙方實現有效的溝通,不僅由翻譯者能否對語言本身做出良好的掌握所決定,同時也由翻譯者是否能夠對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做出了解所決定。只有在對中西文化差異做出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確保翻譯工作者能夠跨越文化鴻溝,從而確保翻譯過程中面臨的種種難題迎刃而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反映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與各個領域,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地理環境差異、歷史文化差異、宗教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差異、價值觀差異以及風俗習慣差異等[2]。

1.地理環境差異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所具有的地理環境也各不相同,并且地理環境的差異也能夠對民族文化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以英國為例,作為島國的英國土地資源有限,漁業與航海業發達,因此,英國具有著一段海外擴張的歷史,英國人民對海洋的熱愛也體現得十分明顯。在英國語言中可以發現,英語中的許多習語都與航海業有關,并且這些詞匯在中文中很少能夠找到完全對等的內容。如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plainsailing(一帆風順),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等。另外,一個受到地理文化而產生語言習慣差異的典型為inhotwater,這一短語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翻譯為“在熱水中”,但是事實上卻是指遇到了很多麻煩。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則可以翻譯為生活如果沒有目標就如同航海失去羅盤。由此可見,英國很多語言都與島嶼文化有著緊密的關系,而作為陸地國家的中國,在對這些語言做出翻譯的過程中則面臨著很大的理解障礙。

2.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民族之間的發展歷史并不相同,因此所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也具有著差異。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歷史文化的不同經常會給譯者帶來很多的難題。以歷史典故為例,歷史典故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同時能夠對歷史文化所具有的特點做出反映。商務英語翻譯中要對歷史典故做出準確翻譯,就要求譯者能夠對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深入的了解。漢語中的歷史典故頗多,名落孫山、東施效顰等歷史典故都與歷史事件有關,但是西方人未必了解這些歷史典故,因此,在這些信息的傳遞中,需要理解典故的內涵,并對內涵進行傳達,即要求譯者實現意譯與直譯的結合。西方典故多來源于《圣經》,其中“Loveisblind”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案例。這一短語是古希臘愛神Eros的別稱,與漢語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相對應,兩個短語都各自包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在對這種短語做出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二者之間的差異做出認知并選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否則將會讓對方產生莫名其妙之感[3]。

3.宗教文化差異

對不同民族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特定的宗教環境下,一些詞匯具有著特定的內涵。如果在商務翻譯中不了解對方的,不僅容易造成翻譯難以理解,而且容易涉及到對方的禁忌。因此,在對這些詞匯做出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對文化的等值抱有過度追求的傾向,因為要實現良好的溝通,產生一定的文化虧損也是在所難免的。在此方面,有一個經常在英語翻譯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即“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句話體現出了我國所崇尚的佛教文化,但是在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的人們會對和尚這一詞匯產生陌生感,并且對于這一諺語背后的故事,西方人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在對這一諺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形意的一致很難實現兼顧,為了更好地傳達語言內涵,則可以選取”Oneboyi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這一英文中現有的諺語來進行翻譯。總之,宗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十分深遠,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助于在翻譯中準確地傳達出對方希望表達的內涵。

三、克服中西文化差異的商務英語翻譯策略探析

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地理環境、社會習俗、等差異都會導致不同民族的觀念、心理與文化產生差異,并且這些差異能夠通過語言表達體現出來,而這種體現,則直接造成了商務英語翻譯中所面臨的文化障礙。為了跨越這些文化障礙,譯者可以在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意譯、音譯、直譯、借用、套用等多種翻譯策略,同時也能夠根據表達的需要和信息傳達的需求來對這些翻譯策略進行結合使用。

1.意譯

意譯這種翻譯策略表現出了對信息原意的忠誠,這種翻譯策略注重對信息內涵的表達與翻譯,并且在選取這種翻譯策略的過程中,事實上,漢語中已經沒有十分合適的詞匯來對英語某些詞匯進行表達,因此,需要譯者在理解英語詞匯和句子內涵的基礎上,將這種理解表達出來。另外,當直譯下獲得的翻譯效果讓讀者產生理解困難時,也有必要使用意譯來進行補充。如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可以把“asthickasthieves”譯成“親密無間”,也可以把“holdawolfbyears”譯成“騎虎難下”。由此可見,意譯翻譯策略可以忽略語言的細節,并以語言含義的傳達和譯文的流暢作為重要的出發點[4]。

2.音譯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音譯一般會用作人名的翻譯和地名的翻譯,但是除此之外,一些概念性詞匯也會使用到音譯策略,如漢語中的武術、人參和氣功對應英語中wushu、ginseng、qigong等;英語中的sofa、clone、salon對應中文中的沙發、克隆、沙龍等。另外,巧克力———chocolate、維他命———vitamin等外來事物也會進行音譯。音譯策略的選擇是因為漢語中已經沒有對應的詞匯,這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缺失所造成的。而面對這種詞匯的翻譯,則可以直接采用音譯的策略來將信息進行完整的傳達。

3.直譯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直譯策略并不會對語言的意義原則、表現形式做出過多的調整,這種翻譯策略體現出了對原語文化的尊重和還原,同時強調表現文化差異和異域風情。如Striketheironwhileitishot———趁熱打鐵、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濃于水等。直譯的前提是,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找到與原語信息相同或者相近的詞匯與短語,并按照原語的結構和意義進行翻譯,從而保持原語形式與內容的本真。也正因為如此,直譯策略能夠體現出濃厚的異國文化色彩,同時也能夠讓對方了解語言中的內涵。相對于意譯而言,直譯體現出了對原文形式的忠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直譯并非是對語言的機械轉換,在翻譯過程中同樣需要譯者尊重受眾語言的特征,從而確保受眾能夠對翻譯結果做出理解。

4.套用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許多英語習語承載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都與漢語習語承載的信息和文化特色具有很大差異。針對同樣一個詞匯,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下,人們會聯想到不同的事物。這就要求商務英語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僅注重字面翻譯,而應當注重詞匯聯想意義對語言信息的傳達。在此過程中,商務英語翻譯者可以套用一些現成的諺語來對對方所表達的意思進行呈現。如“Carekilledacat”指的是憂慮傷身,如果采用直譯策略的話則是憂慮殺死貓,直譯過來之后的內容并不容易理解。在西方文化中,貓被認為具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因此憂慮能夠殺死貓,自然殺死人也不在話下,因此,這一短語主要是表達憂慮所具有的危害性。由此可以看出,商務英語翻譯應當關注同一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不同聯想,并利用套用的翻譯策略來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

5.借用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平远县| 新安县| 曲沃县| 安化县| 湘西| 白银市| 延安市| 繁峙县| 和龙市| 叙永县| 凤庆县| 台中市| 集贤县| 苏州市| 樟树市| 永新县| 莱州市| 阳曲县| 文安县| 迁西县| 平安县| 平远县| 珠海市| 太康县| 淮阳县| 石楼县| 大足县| 东明县| 安福县| 密云县| 乌兰县| 东方市| 左云县| 天水市| 化隆| 揭阳市| 广平县| 康马县| 嘉定区|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