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

時間:2023-05-29 17:4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詩歌 詩眼

解讀詩歌雖然與鑒賞藝術是同形異構的關系,但它自身卻具有獨特的語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傳達盡量多的內容,即要達到一字傳神。這就要求我們解讀詩歌時必須準確把握和分析詩眼。筆者結合自身的長期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

一、什么叫“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 。具體闡釋如次:

1、能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情感

這種詞語一般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陸游《書憤》中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許塞上長城、滿腔報國熱忱卻一直到老仍報國無門的深重的悵惘與悲憤,讀之令人扼腕,準確深刻地點明本詩主旨——抒寫悲憤之情。

2、具有概括性、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這一般指動詞,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叢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悅,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后,雖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其高度的概括性,豐富的表現力,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又如宋祁《木蘭花》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將春杏怒放,生機勃勃之景生動形象、極具情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王國維贊之“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能籠罩或點染全句、全聯、全闋甚至全篇

如白居易的《長相思》上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闋的詩眼。讀完前三句,尚不足為奇,就寫兩條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個古渡頭,但一讀出“愁”字,詞意就陡然變化,山水含愁,萬物齊悲,主人公的哀愁彌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點醒全片,產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二、尋找詩歌的詩眼的策略

1、詞性的角度考慮,動詞和形容詞往往是詩人鍛煉詩眼的重要對象。

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蒸”和“撼”,寫出了湖面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云夢澤都受到它的滋養哺育,突出了洞庭湖洶涌澎湃的氣勢。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寫出了烽煙的勁拔、剛直、堅毅,又給人親切溫暖而蒼茫的感覺,把孤獨寂寞的情緒巧妙的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中。再如杜甫的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中的“明”,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而“吐”字則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除此之外,數量詞和虛詞也可以煉成詩眼。如張桔軒的“半篙流水夜來雨,幾點早梅何處春”中的“幾點”,杜甫的《丞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自”和“空”都是精妙的詩眼。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詩眼往往運用擬人、通感等手法。

第2篇

筆者嘗試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為例,羅列十種文本細讀的方法,或許能破解學生的細讀入門問題。

一、替換法

對初中生而言,由于閱歷、基礎和文本解讀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時很難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徑,經常只靠“模糊意會文本”。如此,會影響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筆者認為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細讀詞語、沉入詞語是走進文本的捷徑,替換品析法又是學生細讀詞語、沉入詞語的捷徑。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替換為“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冒(長)出來”。

將“冒(長)”與“鉆”比較,不難看出“鉆”字更能表現小草旺盛而又頑強的生命力,是一種動態的描寫。而“冒(長)”則平淡、無味的多。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替換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著。”

“叫”與“鬧”比較,“鬧”更能體現蜜蜂多、較熱鬧的場景,形象生動寫出了蜜蜂的頑皮,賦予了畫面動感,而“叫”字只是單純聲音的感受,不能體現出蜜蜂多而熙攘的特點。“鬧”不僅有聲音,還有動作在其中,內涵要豐富得多。

3.“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替換為“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又嫩又綠。”

原句“嫩嫩的,綠綠的”是疊詞的運用,很有表現力,使語言充滿音樂的和諧美和節奏美,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疊詞不僅描摹了色彩,而且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

4.“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替換為“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混合著。”

“醞釀”這個詞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種氣息在空氣中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越來越醇。該句從嗅覺的角度表現了春風的馨香與醉人。“醞釀”較之“混合”更有慢慢的生成之感,令人有舒緩的美感。

5.“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替換為“呼朋引伴地放開清脆的喉嚨”。

“賣弄”是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的意思。在這兒貶詞褒用,從聽覺角度生動地描繪出鳥兒在和煦的春風中盡情鳴叫的可愛情態,所以恰當!“放開”只寫出了聲音,缺少了情趣!

二、咀嚼法

“咀嚼”就是將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在此引申為對耐人尋味的文字進行品嘗和品讀,從而領悟其中深層含義。要讓學生“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就要“咀嚼”,如何“咀嚼”?慢慢“嚼”,一點點“嚼”,要“嚼”到位。

1.“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靜默”是肅立不做聲的意思。這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面寫房屋,實則從側面表達了春雨中安靜平和的氣氛,渲染了房屋沐浴春雨的溫馨畫面。

2.“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是作者以視覺的角度對春雨進行描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三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細而密,細而亮,細而長(柔),晶瑩透亮的特點。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密密地斜織著”的“斜”字,不僅寫了春雨,而且也寫了春風。“織”字是承上句像細絲的比喻,準確地表達出了春雨的動態。而且“織”字做動詞講是“用絲、麻、棉紗、毛線等編成布或衣物等”之意,春風有情,春雨如絲,織出的自然是美好的生活,用“織”和本文的意境相同。

三、刪除法

刪除法,顧名思義,就是刪除句中某個詞語,然后比較刪前刪后的表達效果。

1.“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刪去“微微”如何?

“微微”一詞,本意是輕輕的,很淡。作者用該詞形容空氣,更突出了春雨的細,密和輕,如此輕微的細節也能被作者感覺到,自然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2.“花里帶著甜味兒;閉著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刪去“仿佛”如何?

“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閉著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的意思是說花里的甜味兒就好像讓我看到了樹上已經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仿佛”在這里是指作者的一種想象,能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這花香中。如去掉“仿佛”則不能如此傳神地表達花香的迷人。

3.“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刪去“偷偷的”如何?

刪去后文章也就缺少了趣味,不能表達出不經意間發現剛冒出的小草的驚喜之情。“偷偷的”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令讀者讀起來印象深刻。

4.“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刪去“呼朋引伴”如何?

“呼朋引伴”是招呼朋友,引來伙伴的意思。擬人化的手法,鳥兒要將自己的喜悅彼此分享,表現出鳥兒對春天到來的喜愛之情。

四、聯想想象法

根據自己的積累,聯想想象補充作家在文本中所呈現的畫面、形象,以體會文本中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內涵。以事物相同的特質為中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活潑與趣味。

1.“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同學們,請大家閉上眼:設想來到了一個桃花、杏花、梨花盛開的地方,每一朵花都在盡力地綻放,生怕辜負了這美好的春天。快看,那一片紅,像火;那一處粉,如霞;那一抹的白,像雪。現在請用鼻子輕輕地吸一口氣,只能輕輕地,因為這兒太香了。有沒有嗅到甜味兒?如果嗅到了就咽下口水吧,因為再過幾個月,這些樹上就會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摘一個下來,等不及去擦、去洗,你只想啊嗚一口咬上去……

好,請睜開眼,說說剛才你腦海中的所見、所感……

2.“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

同學們,請聯想:老老小小都會做點什么呢?如果是你,在這樣美好的春天,你又會做些什么呢?

五、改變句子法

1.“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將以上三個句子的語序改變一下,如何?

這三句話運用了博喻的修辭手法(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點,他們的順序不可以顛倒,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這是寫春天的成長過程。

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這個句子中,“嫩嫩的,綠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面,作者有意將它放在句末,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比在前面會更加有趣味,也使文章生動起來。

學習這種句式,試將下面這句話中的某些成分單獨拿出來放在句后,感受一下改變后的表現力。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雨是最尋常的。”

六、名句佐證法

教師提供一些資料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籠統地灌輸長長的背景,學生很容易迷失自己要找的小目標,細節材料的提供有效的彌補了這一缺憾,越小的材料越能打動學生。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結合課本的課下注釋可以了解到這句詩的作者、詩名和整首詩文。如有興趣,稍加了解,會發現古人的“杏花雨”、“楊柳風”更具有美感,更富于畫意。作者引用此詩增添了美感和畫意,并再次基礎上增加了溫度,即“像母親的手撫摸你”,給人增添了一種溫暖,舒心的感覺。

由此,能否展開聯想和想象――

寫春風的詩句有哪些?是“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除了像母親的手,還可以像什么呢?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還是寒冷時握在手中的一杯溫水……

七、空白點評析法

“文本細讀”在一個“細”字。“細”即細小、仔細、細微之意。如何細呢?細到對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解讀,甚至一個標點的理解。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對文本的一些“空白點”進行了闡釋。

1.“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替換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

“;”是表示復句內部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上句用“;”,表示嗅覺和視覺,現實與想象兩個維度。如果改為“,”則體現不出此維度。

2.“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一個“看”字,是讓誰看,讀者還是自己?“看”字流露出作者對于春雨的喜愛,他不但自己喜歡,他還要人們都愛上春雨。所以,跟著作者的指點,你必要看著春雨、觀察春雨,否則怎能發現它細而密,細而亮,細而長(柔)的特點?

八、演繹渲染法

演繹渲染法即通過對書面文字進行演繹,利用語言、動作將文字變得立體、豐富,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可分為教師演繹和學生演繹。

1.“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在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在演繹這句話時,除了聲音的配合,可以在讀到“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時,和學生對視,眨一兩下眼。這樣,學生能感受到春天野花的氣息。

2.“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是完全不同的狀態,那么在演繹第一句娃娃時,可以奶聲奶氣些;演繹第二句時聲音是甜甜的,要面帶笑容;演繹第三句時聲音要有底氣,表情堅定有力。三句的語氣層層遞進,漸漸升高、激昂,氣勢迭起。

3.扮演其中的角色。

本文寫了很多春天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不妨讓學生選擇其一改變、扮演。

如:“我是春天的小草,我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你看,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我的身影。我讓人們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我軟綿綿的。”

這樣的改編、演繹能很好的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受文章的美。

九、還原生活法

茅盾提出:“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驗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的活人中去看。”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們把作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思考,就會有比較深的感悟。

1.“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回想一下,春天里,你又會做些什么?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兒爭先恐后的競相開放,表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可以回憶一下,有沒有在生活中見過或經歷過類似的事。

3.“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我們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此時天下著雨農民還在工作,請聯系生活,想一想他們為什么還在工作?工作時農民們又會想些什么?

十、質疑法

耳熟能詳的《江雪》(柳宗元),我們學習了、背誦了,可似乎沒有深究過什么問題。但是一位教授提出“為什么這么冷的天,老翁還在垂釣?”我們不妨在本文中也探究一點――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春天的“健壯”體現在哪里?筆者認為體現在能戰勝寒冷的冬天,帶給萬物生命,并能帶著人們走完這新的一年。不健壯,何以完成這些重任?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文本一般要經過四個層面:一是基本內容,即寫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達了什么;三是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即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四是語言表達,即怎樣寫的。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的教學能達到第一、二個層面,少部分的教學能真正進入第三、四個層面。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第三、第四個層面?但愿以上我們的做法有實戰意義。

真正的語文課堂就是要拘泥于一個字的讀音,一個詞語的含義;真正的語文課堂就是要拘泥于正確地品讀、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的語文課堂不是走馬觀花,不是喝溫吞水,不是粗枝大葉!真正的語文課是“不厭其煩”,要有“耐心”。真正的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在師生的“文本細讀”中綻放出漢語言文字的魅力和光彩!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第3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美韻

我們對魯迅筆下的這樣兩個畫面都很熟悉:一位老先生坐在孔子的畫像下面,搖頭晃腦地念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還有一位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的孔先生會寫四種茴香豆的“茴”字。自古以來學習古詩無外乎不明其意地記誦和一個字的多種講法。現代語文課堂中,許多教師還是將好端端的美文妙詩肢解成只見實詞虛詞的樹木,不見文章的森林。學生對深奧抽象的詩義和單調的講解深感寡然乏味,他們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呢?

如今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現代技術日新月異,古詩教學受之影響,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出現就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術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我們應充分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把經典詩詞演繹得有聲有色、魅力四射,拓展古詩學習的空間,打開經典詩詞教育的宏觀視野,使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跨越千年時空,進入詩文的意境,觸摸詩文的脈搏,傾聽詩人的情思,讓他們的心和經典溝通,與圣賢對話,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從而讓經典詩詞潤澤學生的生命,使學生拓寬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積淀文化底蘊。

一、再現詩畫,感受內容之“美”

畫家是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物象的,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也有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的千古名作,可謂之“詩中有畫”。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從而構成了一幅農村春末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案。又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中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緲的白云、若隱若現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而學生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對古詩內容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如果能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具體而形象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內容美。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之“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學生的思想感情卻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一種負擔。而信息技術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色彩明麗,輕快悠然,由四幅獨立的景色描繪而成。教學一、二句時,多媒體展示由“黃”“翠”“白”“青”等豐富的色彩構成的畫面,學生一下子被這美麗的畫面所吸引:地面上柳枝嫩綠,黃鸝鳴叫,猶如抱春,柳樹后一行白鷺輕飛上天,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呀!古詩的第三句中“含”字用得十分精當,教師在設計這個畫面時,可從詩的視覺角度出發,在岷山雪景畫面前裝上一扇可以打開的窗戶,然后關上窗戶觀看岷山雪景,使遠處雪山景色像是鑲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CAI的強烈視覺效果,是教科書上簡單的插圖難以比擬的,能使學生更易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又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課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細細地品味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耳、腦、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創設情境,感悟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往往蘊含在客觀景象的“境”中,那么要會其意,就必須進入“境”,引發學生的想象活動。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首詩通過描繪深秋傍晚到夜晚這段時間江上迷人的景色,贊美了清新和諧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濃厚情趣和悠然自適的心情。在理解全詩后,我讓學生戴上耳機,閉上眼睛,隨著輕柔和緩的樂曲,在腦海中想象深秋江景圖:漸漸西墜的斜陽,紅綠相映的江面,晶瑩透亮的露珠,彎弓似的新月……這時學生感覺自己就是詩人,正久佇江邊,日落前那奇麗的江景,日落后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悅心清,流連忘返!在學生隨著音樂想象的同時,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語言相機誘導,使學生盡快入情入境,通過神游,體驗到詩的意境美。

再如,白居易的古詩《草》,極力寫草的生命力頑強,暗傳出少年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也喻示同友人的離情不絕。詩歌富有濃郁的哲理意味,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其中的哲理,欣賞哲理美。因此,課前我按句意設計“草的四季變化”的課件,教學“一歲一枯榮”一句時,讓學生觀看小草由榮到枯、再由枯到榮的變化。之后,課件再配合演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景象:到了秋天,小草枯黃了,給人作為干草燒了,可到了春天,小草又從泥土里鉆出了小腦袋——嫩嫩的綠芽。這樣的畫面出現以后,教師指導學生:小草在冬天遇到那么多困難,可春風吹一次,小草又生長出來,說明小草有什么精神。讓學生真正體會詩中廣袤草原的無限生命力,感受“新生事物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壓不垮的”這一哲理。

四、指導朗讀,體驗情感之“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視頻、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時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學生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五、啟發想象,感受創造之“美”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學語文古詩語言精練,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最好陣地,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比如,教《望廬山瀑布》時,讓學生根據詩句去想象瀑布的聲音、顏色、樣子,并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畫面,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在教《游園不值》時,當學生理解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后,我啟發學生想象: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是怎樣的景象呢?隨后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這樣一幅畫面:(伴著舒緩的音樂)一扇門緩緩打開,滿眼呈現的是開得紅艷艷的杏花,一團團、一簇簇,你挨我擠,花叢中蝴蝶翩翩,鶯歌燕舞。面對此情此景,學生暢所欲言,“滿園春色”溢于言表。

六、拓展閱讀,享受積累之“美”

古詩的“海洋”遼闊無邊,要在這海洋中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需要不斷積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果能讓學生自行將課內和課外鏈接起來,尋找他們覺得類似的詩歌進行閱讀、背誦,那么學習的空間將會無限地擴大,甚至在互相交流、共享中讓古詩學習抵達心靈。相信只要把學生的精神釋放到一個廣闊的空間,讓他們站在高處賞析那些情韻悠長的詩,那么他們一定能在佳句美文的滋養下將古老的文化一覽無余!

如借助信息技術,把收集的古詩根據所描繪的季節進行分類整理,分別制作成“春詩”“夏韻”“秋思”“冬吟”版塊,讓學生在不同的季節學習相應的古詩。春暖花開時,安排學生學習描寫春天的古詩,讓學生從不同的詩里感受春天的絢麗多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晚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苦滿腔的雨春;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賞心悅目的晴春;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春;還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春。在學習中,學生既感受到了不同詩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體會到詩人因心情不同而對春天有不同的看法,又感受到詩人不同的寫作風格——有的飄逸夸張,有的沉郁樸實,有的清雅自然……從而從整體上學習古詩、理解古詩。

一首古詩就是一個美的世界,只要教師注意去探索、發掘,就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正如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信息技術的介入就是學生發現古詩美的第二雙眼睛,讓我們適時、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生一起領略古詩的美韻!

參考文獻:

[1]陳曉秋.新理念指導下的古詩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4(10).

第4篇

關鍵詞:詩歌翻譯;批評;意象;隱喻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46(2012)06-0059-06

詩之道,非常道。人類文學藝術活動,以其相通的情感與形象思維,在不同語言與文化間流動交匯,促成文學翻譯活動的繁榮。譯者各自的意識形態和文學藝術風格常參雜在譯品中,或多或少地遮蓋與扭曲原作者的意?圖。文學翻譯的“失”“得”正是翻譯批評的任務。

翻譯是一種語言形式交換,也是譯者與作者互動或譯者與譯者互動的過程。好的作品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重譯本,更新的譯本既包含了前譯者的開拓創新成果,又會有向譯本不斷貼近的努力,在原詩的縱深處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內涵,更客觀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國大詩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個性鮮明的思想方式和獨特的文字表達,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創造力精心刻畫一幅幅生死生輪回畫卷,留給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難解的詩謎。而解謎之鑰匙不在別處就在文字隱喻中。譯詩之關鍵在于同詩人一起玩文字揭秘游戲,體驗詩情靈視畫意。透過文字A是B的語言游戲,洞察詩人創作意圖以及她對于世界所描述的哲學思想。

美國詩人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全仗翻譯作品的廣泛深入人心。狄金森詩集編號為303作品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讀懂這首詩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詩人的心靈。有趣的是,盡管這首詩歷經多次翻譯,卻未能真正解開謎詩,連研究狄金森的著名學者劉守蘭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還是站在通向詩人心靈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徑的起點”[1],更有學者認為,這是一首宣言詩,是一個不關心國事的隱居詩人的自白[2]。“謎一般的詩人”究竟呈現給世人怎樣的靈性社會?“大詩人”偉大在哪里?詩言說什么?詩歌翻譯究竟譯出了怎樣的艾米莉?迪金森?詩歌翻譯批評(critical reading of translation)因緣而生。

一、譯詩之道:步?意?信

詩歌,文字簡潔,寓意豐盛,情感飽滿,分行律動,以文字再現形象,構建精神境界,文字顯現隱形思想的實相。

近代中國翻譯史大體上是一個“百家釋嚴復,嚴復釋百家”的發展史[3],信達雅是翻譯活動必不可少的指南,離開“信達雅”談翻譯之道,實屬南轅北轍欲速不達。

詩歌形式決定詩歌翻譯的形式。譯者有責任以詩譯詩,使其譯品類似原作,神與形具足。譯詩界最具代表性的領軍人物當屬上個世紀的詩人學者卞之琳。江楓總結了卞之琳譯詩原則:亦步亦趨,刻意求似,以似致信[4]43。

中國是詩的王國,前輩們對鑒詩有許多的深刻見解。詩,去文去理去意。試想把文字去掉剩下的是什么?那恐怕是讀者正在體驗的詩情畫意,縈繞在讀者腦海揮之不去的畫面感。

瓦爾特?本雅明認為“翻譯是一種形式。……如果譯文是一種形式,那么,可譯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本質特征”[5]3-4。純詩,文字產生的畫面感,或許就是某些作品的本質特征,一種詩質,詩歌翻譯的核心。為了移植畫面感,詩譯者所做的就是將凸顯意象的原文形式轉換為譯語形式。翻譯中原有文字“丟失”(lost)而找到(found)對應文字的形式轉換不是翻譯終點,文字形象在新的語言中再生才是翻譯終點。譯者的任務:解放束縛在原文中的精靈,將譯語再現之。

因此,好的譯詩須出“神”入“畫”,再現詩情畫意。譯詩之道在于雕“形”出“象”達“意”。

那么如何建構詩行節奏?

亦步亦趨:卞之琳套用一個四字成語,幽默俏皮地在賦予舊詞新意。首先,亦“趨”,趨同原作,表明翻譯者的工作姿態之“信”,翻譯必依照原本再現意韻;其次,亦“步”,標明譯者應該掌握的技術。步,音步、音尺,表現英語詩行的音樂節奏。一個音步(以一個重音帶一、兩個或不帶輕音構成的節奏單位),對應于譯詩節奏的頓、音組或單字。頓或音組,白話詩里的節奏單位,多由二字、三字構成,用其替代原詩音步,獲得相似的節奏感。在翻譯外國格律詩時,以音步建行的英語詩和以音節建行的法語詩找到的以頓建行的漢語對應物,而能夠得心應手地以相應的格律去再現外國詩的格律。亦步亦趨,明確了以詩譯詩的技術,消解了散文譯詩的問題。[4]44

刻意求似:刻“意”求似,刻畫詩意。原詩文辭烘托出的意象或境界,乃是詩體移植能否存活之根本。譯者仿著原來的韻律節奏,用中文頓(音組)或字建行,以求字字行行最終托起一個相似的鮮活意境,隨譯文律動的節奏,凸顯意象,或生機勃勃,或寧靜沉默。

然而,詞義的多層面性排斥了譯者的簡單處理。意義深邃的詩歌以一個或眾多的隱喻構成。借助隱喻,詩人以甲喻乙,指東說西。多層次的蘊意烘托在語義場景中,敏銳的而明智的譯者需刻意洞察。

以似致信:由于翻譯本質上是語言形式轉變的問題,是換一種文字的說法。譯者仿著詩人“如何說”來運詞造句立意。依照原文,求得類似的音韻節奏和詩畫感,原詩得以在新的語言里重放智性光芒,獲得來世的生命。“在譯文中,原作生命獲得了最新的、繼續更新的、最完整的展開”[5]5。

有趣的是,以成語表達新的思想,只能使思想陳舊。比如“亦步亦趨”,日常生活中夾帶貶義,令人想到表面上的模仿;“刻意求似”令人聯想“刻舟求劍”而不得劍;“以似致信”,更帶出“似是而非”的感嘆。在新思想需要新形式的文字藝術表現上,狄金森以極具個性的創作方式做出了榜樣。

盡管如此,瑕不掩瑜,卞之琳的譯詩觀對于譯事的指導意義不容忽視。在貌似缺乏美感的語言表述中,智者如果能撇去浮沫,就能真正了解譯詩的真蒂了:步?意?信。譯家江楓認為,“譯詩,而要譯好,無論出發于何處,遲早都會走到這條道上來,這是一條正道,一條寬闊的大道”[4]52。

二、譯詩批評:形?象?意

詩歌是以文字創造形象的藝術活動,形象或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意象的非凡表達力決定了詩人的成就。欣賞藝術品,是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詩歌翻譯鑒賞是一種詩歌翻譯批評,評判和借鑒譯文是翻譯批評的基本任務。互動中,翻譯活動健康理性有序地展開。

許鈞將“翻譯批評”界定為對諸如“信息再現活動、語言轉變活動、符號轉換活動和內容傳達活動”合理程度和轉換結果的等值程度做出評價。具體評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譯者感知的世界與作者表現的世界是否吻合或等值、譯者與作者所使用的翻譯或創作方法是否統一、譯作與原作意圖是否一致。[6]

簡言之,相對于原作,譯者是否保存原詩歌節奏、意象和風格,呈現相應的譯語藝術形式。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詩集第303號作品為例,依照卞之琳詩譯原則,對三個譯本進行評判和借鑒,討論詩歌翻譯活動遵循的基本要素:形?象?意。

1. 狄金森詩集第303首的翻譯比對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Unmoved ― she notes the Chariots ― pausing ―

At her low Gate ―

Unmoved ―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

I’ve known her ― from an ample nation ―

Choose One ―

Then ―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

Like Stone ―

這首詩,狄金森創作于1862年,同年一共創作了366首。而立之年的她,詩情迸發,思考并創作很多有關生與死詩篇,其意境開闊、文字簡練、豐產豐收無人能比,其想象力與表達力超出她同時代編輯讀者的審美規范。超時空的詩歌表現藝術歷經近一個半世紀,其魅力有增無減。

比較不同時期的譯詩,應該具備一種歷史發展的視角。后來的譯文較之前輩的譯文更可讀或更接近原文意境,可看作社會進步的結果。詩歌翻譯是動態的,不同的個人參與同一首詩的翻譯過程,而最終合成某種共識,更深入原詩意境。前輩的譯作大體確定了基本的意境,他們具有開創力,使后者得以借鑒而更加貼近原作。“翻譯本質決定譯詩應當準確反映原作,決定譯者對準確的追求,因此,翻譯的進步與發展應當表現為越來越接近原作”[7]。

2. 三個譯文與原詩的對等程度分析

詩質,詩情畫意。韻律節奏表達情感,文字造型塑像。譯詩的根本在于亦步亦趨刻意求似地再現詩情畫意,譯者隱身其間。

由于不方便將三個譯本同列,只好勉為其難地制表如下。三個表格各展示一個原文詩節的不同譯文,及其對照。三種譯文發表在不同的時段,從20世紀60年代(譯文一)到80年代(譯文二)[8]再到21世紀(譯文三)[9]。其間隔大約20年,約為一個成長代。三譯文具有類似風格,以詩譯詩,直譯中混雜著意譯。

表1 第一詩節的比較

上述列表顯示,三位譯者對同一詩篇的理解與表達上大體趨同,表現了詩人如何說的基調。不過,譯文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以字譯的方式譯出,最為貼近原詩的節奏、意象和風格。

三種譯文存在或多或少的扭曲與誤解,主要是對于名詞、形容詞和介詞的把握。比如,Society, present, unmoved,from等,對應的中文分別為“朋友/伴侶,意義,不為所動”,介詞短語from an ample nation是修飾her(the Soul)還是和修飾動詞choose?值得大家討論。

在上下文中,her own Society,her divine Majority,an Emperor,an ample nation構成若干相關的語義場:性靈社會,死者[10],皇帝,富足的民族/心靈,from短語可理解為the Soul 后置定語,the Soul 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s one Society and then close her Valves/eyes of attention like Stone,暗示性靈來自于富足的心靈,選擇屬于她自己的社會,然后合上雙眼(死了),石碑關閉。

三、譯者隱身:字譯法再現詩情畫意

細讀并品味這首詩,不難感受到詩人用簡練的文字勾勒出一部三幕劇,一軸性靈的自由與永恒的畫卷,展示詩人心中對于人類生死輪回的思考和對于性靈永恒的頓悟。如同中國古詩“雞聲茅店月”一樣,狄金森這首詩也有讓讀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呈現一種由超凡想象力雕刻的靈性狀態。

詩人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另類的靈魂意象:

性靈選擇她自己的社會/ 然后-關門/ 對她神圣的多數/ 不再出現/ 不動-她見到雙輪馬車-停在/ 她低矮的門旁/ 不動-一個皇帝正跪在/ 她的座墊上/ 我了解她-來自一個富有民族/ 挑選一群/ 然后-合上她關注之閥/ 如石一般 (筆者譯)

試問,有誰能如此巧妙地運用文字言說她或他關于靈魂體的頓悟。“要說出全部的真理,但不能直說……真理的強光必須逐漸釋放,否則,人們會失明”[11],“大腦比天空遼闊……比海洋更深……和上帝相重量”,“我的國家不必更換她的禮服”,“一天,你說過我‘偉大’”。正如她在書信集寫的一樣,“如果榮譽屬于我―我躲也躲不過”[12],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見證了狄金森的生前身后事。她似乎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詩歌創作的的獨特性與身后的成功。她留下1775首未經發表的詩稿,似乎暗示她美國公民的身份,因為1775年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有誰忍心說她是“隱居不問國事”局外人?不能!

詩人極富個性的新思想呼喚新的語言表達形式。短橫符號切斷句法結構,好比雕刻刀切去多余的材料;名詞大寫暗示詩人所用的詞不同于日常含義而有某種特殊意義。她如刀切的短語,有效地表達她心中的詩?意?圖,一種純語言的表達。因此,翻譯她的詩的關鍵不在于意譯(經由譯者加減法),而在于理解洞察詩人的詩?意?圖。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只有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思考死亡靈魂永恒等人類重大問題,探索宇宙奧秘,才能解讀謎一般的詩人留下的豐厚遺產。

一個弱小女子的博大心靈和高超詩藝將她性靈定格在永恒的文學藝術星空,而她謎一般的詩篇召喚著一代又一代讀者進入迷宮,與詩人一同如癡似醉般的遨游浩瀚無邊無極宇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參考文獻

[1] 劉守蘭.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6.

[2] 蒲隆.劉曉暉.艾米莉?狄金森:一個謎――謎一樣的人[J].蘭州大學學報,2000(5):151-156.

[3] 曹明倫.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172.

[4] 江楓.論文學翻譯及漢語漢字[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5] 本雅明.譯者的任務[M].陳永國,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4.

[7] 黃杲.英詩漢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3.

[8] 周建新.評余光中和江楓對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詩歌的翻譯[J].讀書與評論,2008(1):124-125.

[9] 迪金森.為美而死[M].馬永波,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14.

[10]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1078.

第5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感; 語感培養; 心理特征; 培養途徑

語感,簡言之,即語言感受力。具體而言,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整體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對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感能力是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可見,語感能力的培養在整個語文教育中的地位。

1 語感的心理特征

1.1 直覺性。這是語感的最基本特征。所謂直覺是“對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頓悟或理解”。所以,語感的直覺性實際上是指對言語的頓悟。如有些人能“一聽就懂”、“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這其實就是語感直覺性的表現。這種潛意識的思維,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沒有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往往憑“感悟”。

1.2 整體性。因為語感是主體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已經舍棄了對語言、詞義、詞匯、語法等具體語素的條分縷析,所以,它對言語對象是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整體把握。如夏尊先生說:“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這里的感受和意味,都不是具體事物的形狀和色彩,而是對意境和意義的整體把握。可見,語感是在瞬間內對言語全方位、多層面的整體把握。

1.3 聯想性。語言描述的景象結構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和聯想,也就沒有語感。語感的聯想是瞬間完成的,側重在語義的領悟,實現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應,把握所傳達的復雜感情,接近言語的旨趣。如當人們讀到《塞下曲》中“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詩句時,就會借助想象和聯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夜,勇士們與敵人拼死戰斗的情狀,又仿佛聽到了震耳發憒的嘶殺聲,這是怎樣一幅鐵馬金戈的戰斗畫圖啊!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經驗吸收言語符號,通過聯想、想象產生的,正因為有了豐富活躍的想象與聯想的參與,語感就越顯具體、生動、真切。“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意味著聯想中孕育著創造性。

1.4 情感性。語感本身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感受時所產生,并對行為動作進行制約的一種內心體驗。語感不僅僅是為判斷語文知識正誤而服務的,更重要的是會使主體的情感體驗產生感應相融;反之,則使主體的情感體驗變得扭曲失衡,無法共鳴。

分析語感的性質和特性使我們發現:語感是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能力,并非神秘莫測的“魔力”。語感對語言感性認識的內容帶有規律,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語感能力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

2 培養語感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多處提及“語感”:“培養語感”(見第一部分前言“二、課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良好的語感”(見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一、總目標”);“……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見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三、教學建議”);“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見第三部分實施建議“四、評價建議”)。可見新課標對語感培養的重視。“語感”逐漸成為語文教學新觀念的標志性的概念。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來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來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生活中有的人說起話來別人不便于聽,寫的文章別人不便于看,根本無法或是不能很好地表達思想和交流信息。 “要了解語言文字,通常的辦法是翻查字典辭典。這是不錯的”,然而“字典辭典的解釋無非是取比照的或說明的辦法,究竟不會和原文字原辭十分貼合”。如前面提到的夏尊先生的“落葉”、“新綠”在字典上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們的語感解釋的。

為此,葉圣陶強調指出,“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還說,“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字,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對于治事接物都有用處。”

由此可見,語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對語文教學而言,抓住了語感培養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培養語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 培養語感的途徑

3.1 生活體驗,引發語感: 葉圣陶認為,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學生語感,應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不是單從語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去研究表現生活的語言。如“動物”的詞義,在詞典中的解釋是“生物中的一類,這些生物總以有機物為食物,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而對于一個生物學家和一個小學生,他們對“動物”的感受就會不盡相同。對于小學生,一見到“動物”這個詞,便能迅速地與貓、狗、老虎等活生生的實物聯系起來,這就是語感。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經驗越多,語感就越深切。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觀察、體驗和積累生活經驗。這樣即使課文中的人或事,離自己的生活較遠,學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經驗去感受,語感也能被誘發出來。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人物的神態,推測人物的內心,設想人物的語言,讓作品的人物形象完全站立起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老師可以提出“焦急”、“耐心”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展開聯想,回憶自己的生活體驗。如到火車站接親人,你提早等候在車站,可是未到時間或火車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引導,學生即能頓悟到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這就準確地反映了老奶奶對熱愛和懷念的感情。

3.2 朗讀,培養語感: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朗讀是引導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極佳途徑,朗讀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教學過程中,朗讀訓練常被忽視。即使被作為一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多數也是為讀而讀,乍聽起來,讀得整齊,細聽之下,并未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朗讀時,若能有感情地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聽這樣的朗讀才是一種美的享受。

具體方法有:

(1)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情趣。葉老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他又特別指出,教師在范讀的時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觀潮》等課文,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或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詩朗誦代替教師范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

(2)理解朗讀:重在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對象的內容。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反復的朗讀,借助豐富的想象,學生能體會到這樣的一種境界:故人遠去,斯人獨自佇立著凝望天際的長江水,以表達對友人離去的深深眷戀。事實證明,學生認真參與,積極投入朗讀了,教師在緊要處稍加點撥,學生往往體會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指導誦讀:誦讀時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調動全身心多種感官功能,這樣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就會準確、細膩、真切,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教師在誦讀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投入誦讀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于是,課堂真正變成了學堂,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地學習,自讀自悟。教師不再是講師,而成了教練、導演,他們引導學生學習,隨時給學生指點,卻又決不越俎代庖。語文學習是重過程而不重結論的,要真正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就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捕魚”能力。

3.3 勵聯想,誘發語感:

對小學生來講,語感主要應該具備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而其中形象感又是基礎。形象再現即腦海中形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生動活潑的畫面。心游萬仞的聯想與想象,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家鄉的秋白梨》里將初夏梨樹上青青的果實比作“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又將它擬人化,是“躲在翠綠的葉子中間”,這樣傳神的描繪就是借助于由想象與聯想引發的修辭手法的運用。

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卻聽不見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彌補這個缺點。”因此,閱讀時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暗示的蘊意和情感。有位老師上杜甫的《絕句》時,在帶領學生初讀課文,釋詞譯句后,是這樣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

①結合詩中詞語,說說這首詩表現的季節和地點。

②在詩人描繪的畫面中,有哪些景物?說說他們的色彩若拍成電影,哪些景物是靜的,哪些景物是動的?用自己的話把動態景物描繪一下。

③“千秋”、“萬里”把我們引到畫面之外,使你想到了什么?

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入情入境,浮想聯翩,眼前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行白鷺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中自由飛翔,憑窗遠眺西山雪嶺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門外停泊著遠航東吳的船只。在此基礎上,學生感受到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悅心情。這樣,學生會在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物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語言的形象化,既減輕了學生感知課文的難度,又達到了在輕松愉快之中培養語感能力的目的。

3.4 說讀寫,養成習慣:

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必將終生受益。作為一個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談不上自覺地學習,也就不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因此,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如葉圣陶所說“讀就是用眼睛聽,寫就是用筆來說。反過來,聽就是讀,用耳朵來讀,說就是寫,用嘴巴來寫”,“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必須養成習慣才行”。有了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必將推進語感能力的培養,反過來,語感對聽讀、說寫基本語言運用能力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就會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無論要養成什么習慣,我認為必須要有恒心。葉圣陶指出,“鍛煉語言習慣要有恒心,隨時隨地當一件事做,正像矯正坐立的姿勢一樣,要隨時隨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養成坐得正的習慣。”因此,我們對養成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要有嚴格的要求。讀,在前面我已經講了很多,這里我著重講講聽、說和寫。

學生總是喜歡聽故事的,我就抓住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聽說的訓練,每每講完一則故事,我就要求學生復述故事,在復述的過程中我要學生說完整的話,也許因為故事有情節,比較容易記,所以學生往往都能把故事講清楚。但光靠講故事還是不夠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個項目叫“聽說訓練”,雖然里面的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故事性不強,相對難記。如果你隨意聽過去,到頭來腦子里只能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做這類訓練是需要講求一定的方法。比如記文章中的關鍵詞;記文章的主要內容……當然,要求不能一下子和盤托出,提要求也得講究藝術,遵循從易到難的梯度原則。第一遍聽時你可以讓學生自測一下能記住多少;第二遍聽時要求學生記住關鍵詞;第三遍聽時就要求學生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留意別人怎樣表達意思,怎樣把長長的語言順次地說下去。這樣一步步下來,短文的內容學生已掌握了七八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把聽到的東西講出來,當然學生講的每一句話都要求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有了這樣的訓練,學生在做“把下面的詞語按一定的順序整理成一句通順的話”這類習題時,僅憑感覺命中率就可以達到90%以上。我想這是語感在起作用了。

至于寫,要養成“想清楚再寫的習慣”,而且寫完了要念幾遍,動手改一改。寫作,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用文字表現出來。有的學生語感強,那么他們筆下的人、事、物就會鮮明、具體。在習作中培養語感,我認為看圖作文是基礎。怎樣用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生活呢?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抓事物的特征。當然譴詞造句、錘煉語言和謀篇布局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勤寫來達到。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周記,要他們寫下身邊的人、事、物或記下自己的所聞、所想。想象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寫作指導中,我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少給一些限制,運用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他們想象、創作興趣。如看到樹,學生產生這里的樹真多的念頭,自然會想到樹多的表現: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粗的、細的……我就順勢引導學生想樹葉形狀有:長的、短的、寬的、窄的、圓的、扁的。再想其色彩,有深綠、淺綠、翠綠、綠油油、亮閃閃。再想象到花,紅的、紫的、白的、黃的,五顏六色。再從果實上想:青色、黃色、紫色……大小、形狀……這樣一想,可寫的就多了。學生的思維活躍、興奮起來,就會有話可寫,既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語感是學習語文的必須,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培養語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事,它需要按一定的方法不斷地積累,學習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沒有一定量的積累,是不可能發生質的變化的。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結果,又是進一步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客觀要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要求“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那么在學校現有資源和辦學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最為有效呢?這一直是教育界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課改的實施,義務教育的課程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即根據時代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的開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徑。比如可以開設定期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輔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個別輔導和小團體輔導,開設興趣活動課,出心理版報等等。學生在學校最為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那么學習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說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的開設從根本目的上是要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系統道德素質培養和心理素質培養雙重任務的綜合性的必修課。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滲透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

1.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說學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機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師的責任在于如何開墾,使這塊沃土地與空氣充分接觸,得到充足的陽光、水分和礦物質,生長出各種綠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于透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走進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剖析自己內心世界,學會分析可能出現的心理障礙或問題,并能適當調整,最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不是把學生培養成一有問題就找教師,過分依賴于教師的幫助。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整個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素質的基礎和載體。就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關系而言,前者為后者的培養準備了基礎。一個學生要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首先必須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負責;能夠與他人正常交往,恰當的表露和調控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問題。相反,如果一個學生自卑或自負、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他就會因為不能夠正視自己而自責或怨天尤人,或因為交往活動不足而很少有機會體驗到他人的愛心以及給他人帶來歡樂的體驗,因而也就很難養成關心同學、樂于助人一類的優良道德品質。因此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礎,也為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如文化素質等)的培養準備了基礎條件。

由于初中時期的學生是封閉性的,他們大多羞澀,膽怯,壓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學,如果一直沿著傳統教育的軌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較小涉及心理素質的培養,則難以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諧的發展,課改的全面落實。

因此,在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學中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調適能力;耐挫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學習能力與應變能力等等。

2.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我們應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作一下分析,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點,以便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避免一些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而選擇一些使我們的教學能順利開展并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收獲的內容。

2.1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初中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達到成熟水平,但心理發展則相對緩慢,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樣初中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強烈的沖擊,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希望能盡快進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時,他們感到種種困惑。同時,性的成熟,初中生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愿望和情緒,所以,體會到一種壓力和苦惱。其次,心理上成人感與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現為他們產生了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這是來自于身體的快速發育及性的成熟,這個時候,他們特別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識增強。幼稚性主要表現在認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點及社會經驗上,并表現出反抗與依賴、閉鎖與開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等心理沖突和矛盾。

2.2 注意挖掘課本中的心理素質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內容豐富,而且不少課文中都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課本中的心理素質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與學生心理需求的結合點,并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實施心理素質培養。對此,本人就教學工作體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2.1 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研究表明: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首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的“愿學”、“樂學”上下功夫。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要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多琢磨。本人發現,情境式教學、智力競爭式活動、圖片欣賞等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在這些活動環節上學生興趣比較高。在知識具體化到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效果甚好 。

2.2.2 緊扣思想品德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從認知開始的,只有對一件事情有了正確的認知,他的心理意識和行為表現才能表現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們只有怎樣想,才會怎樣行動。而初中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本人十分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豐富多彩,七年級涉及了如何設計成長計劃,如何關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風采和調節情緒,如何對待成長過程中的順逆境和挫折,級則擴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調適、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等更高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思想品德教育者則要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優勢,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體化,使學生的內心有所領悟,認識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風化雨般的滋潤。 例如七年級教科版(上)第一單元第一節《》,我首先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進入初中后有了哪些感受,這些是在小學所感受不到的,同時我也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于是學生們熱烈的討論起來,互相之間說出了感受,不但同學之間這層陌生的薄紙給捅破了,而且還體會到彼此的感受都很相似。于是我請學生看看自己的生理上有了什么變化,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議論紛紛,發言十分熱烈。緊接著,我趁熱打鐵,積極啟發學生生理上有了這些變化后,我們的心理和小學相比有了哪些不同。學生一開始比較安靜,不愿自我暴露。于是我暴露了自己上初中時的些感受,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耐心地傾聽,親和的微笑,自信的眼神等)調動班級的氛圍。請學生講一些類似的反映心理的生活體驗。學生已明白了我們生理上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心理充滿了各種矛盾,表現為幼稚性和成熟性并存,并向成熟性轉變。這樣,在自然的小組探討下,學生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有了正確的認知,然后我提供情景,讓學生實際操作。

當然,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兩節思想品德課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課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具體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能力。

2.2.3 開展活動訓練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初中生由于年齡特點,喜歡在活動中學習,而不喜歡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學生的情緒情感過程有了體現,并且有了行為訓練過程,使學生實現了認知(理清問題)——情緒情感(情境體驗)——行為(投入情境中訓練)的心理素質培養過程。通過營建氣氛,給學生某種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問題完成起來更加地簡單,而且在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中,更利于學生穩固的個性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十分積極,對于每一項活動本人和學生一起分析評價。通過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增強,獨立自主、自我實現的意識也有了提高,而且使學生自己較為突出的智能表現出來了,尋找到了成就感。例如第一單元第三節《擁有好心情》,我首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競賽唱歌,這正好和上一課時《展示自我風采》相銜接,然后請學生說說唱歌的感受,接著趁著學生這股興奮勁,請他們說一些和情緒有關的成語,由于學生非常喜歡這種競爭的游戲,于是你說一個我說有個,說出了很多的情緒詞語。然后我請同學歸納這些詞語有什么共同點,看哪個小組先發現。于是學生積極思考起來,總結出了四種基本情緒類型。接著請學生來表演這四種情緒,首先讓一個人表演,然后是兩個人表演照鏡子,學生興致非常好,同時,學生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苦,為下一課時作鋪墊。在這一課時中,我培養學生們的團結協助能力、應變能力……同時也考慮到學生的一個多元智能結構,使一些同學的人際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表現出來,使他們在高漲的情緒中體驗情緒的奇妙和復雜,并且通過行為訓練,對如何表達情緒,調節情緒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理想境界。

除了“導、行”,教師還應重視“辨”,這對于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辯論時語言不夠流暢,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其靈活應變能力,自信心還有待提高。例如:我在《感受成長》、《立志與成功》中請學生對“順境和逆境哪個更利于我們成才”、“一屋不掃,能否掃天下”發表各自觀點。辯論時,我對學生適當放低要求,適時點撥。通過辯論,學生在交流中對教材觀點有了新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在行為活動中形成的,既提高了辨析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樹立了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心理素質得到了培養。

2.2.4 拓展或延伸思想品德教學渠道,挖掘學生內在的心理潛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特別研究那些蘊藏在人性中的無限的潛力,通過改善環境以利于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而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度。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發展性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之人格完善健康成長。

在這方面,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的思品課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很大的幫助。在備課時,我盡量設計一些活動,可以使學生能展現出自己所擅長的智能。如:請學生用數軸表現出自己的情緒變化,請學生朗讀一段文字,請學生用圖的形式畫出內心的體驗和感受、請學生表演各種情緒、兩人表演照鏡子等等。希望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在教學中找到成就感,從而去積極體驗,并拓展到行動上。每一單元結束,請學生(4—5人一組)選取單元主題出一份心理小報。比如:七年級(上)第一單元《走進中學》,學生可以介紹“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心理斷乳期可能帶來的一些情緒反應”,“初中生情緒產生的一些原因及主要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情緒調節”,“尋找一個案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等等。出一份小報其實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建構過程,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表現十分積極,體驗到了“內省”、“收獲”。一些質量好的小報復印多份大家共同欣賞,資源共享。

此外,家庭治療研究專家認為,家庭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搖籃,因此,家庭的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合理的家庭結構、正確的教養方式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注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教化孩子,并要致力于家庭結構的協調和合理,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有關家庭教育講座,發心理健康教育小報,家校聯系單等方式,促進家庭教育。社會是學生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因此,目前需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和社會保持一定的接觸。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是被美化了的,學生有時反映某種情況不可能是這樣,他們表現出十分矛盾的心理特點。因此,有時不一定要把不好的事情捂著,不讓學生知道,也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社會不好的一面。在課堂教學中本人通過一些時事介紹,真實的故事的介紹,讓他們盡可能地了解到社會的多個層面,使學生感到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很貼切,事物都是有兩面性,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向好的一面,積極地去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美好品質、學會各種技能技巧……敢于創新,敢于實踐。

總而言之,學校、家庭、社區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其健康心理素質培養的堅實舞臺。

處于21世紀,社會不僅需要身體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還需要心理素質好,社會適應能力好的人,因此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實施培養過程中,既要注重層次性,各階段有所側重,又不能簡單地把構成心理素質的諸因素截然分開。而應根據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確定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

相信,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不斷滲透,不斷完善與發展,它將像一股強勁的春風吹向傳統教育的冰河,將使心理教育進入每一個學校,進入每一間教室,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終定會走出一條現代教育觀念下的思想品德新路子。

參考獻文

[1] 1997.8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普通心理學---何存道.

[2] 2003.1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校心理輔導---劉華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阿城市| 赤城县| 安龙县| 五大连池市| 苏州市| 葵青区| 湖南省| 连南| 赞皇县| 通榆县| 许昌县| 隆昌县| 连南| 延庆县| 平定县| 龙游县| 罗山县| 上林县| 镇康县| 田东县| 普宁市| 浦县| 洛宁县| 阳信县| 义马市| 衢州市| 乐亭县| 乃东县| 四川省| 株洲县| 江山市| 南投县| 彰化县| 西平县| 林甸县| 阿拉善盟| 黎平县| 余庆县| 梅州市|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