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同義詞辨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角做的研究就寥寥無幾了。正如此,筆者對《文心雕龍》正文當中同義詞;《文心雕龍》主要版本中同義詞以及同義詞辨析舉例做試探研究。
關鍵詞:文心雕龍;同義詞;辨析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一、 《文心雕龍》正文中對同義詞的辨析
同先秦其它典籍一樣,《文心雕龍》正文當中有不少是為某些體裁的名稱作了辨析性的解釋或者解釋詞義的文字,其中更是不乏同義詞方面的辨析的內容。這些辨析的材料,其分析角度、分析觀點、思
想觀念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值得我們加以重視。例如:
“達旨”與“該情”。《征圣篇》:“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
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
文中既對“達旨”和“該情”涵義的解釋,也是對二者涵義的辨析,作者告訴讀者,兩詞相同之處,即都表達意旨,暢述情感。其區別在于方式不同,“達旨”要用簡練的語言,而“該情”卻用繁贍的
文辭。
“詩”與“歌”。《樂府篇》:“凡樂辭曰詩,詠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此段文字中,劉勰對同義詞“詩”和“歌”的區別作了總括的解釋。其認為凡是樂歌的歌辭叫做詩,把詩唱出來就叫歌了,而古人往往配上音律來演唱歌辭。但是,歌辭太繁多時,便難以配適了。唱與
不唱的不同是二者本質區別。
《文心雕龍》中還有不少同義詞辨析的材料,不一一分析,謹擇取一二羅列如下,以備參考:
《誄碑篇》:“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紀號封禪,樹石埤岳,故曰碑也。”
《諧篇》:“者,隱也,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
《詔策篇》:“敕戒州郡,昭告百官,制施赦令,策封王侯。策者,簡也。制者,裁也。昭者,告也。敕者,正也。”
《議對篇》:“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曰駁也。自兩漢文明,楷式昭備,藹藹多士,發言盈庭。若賈誼之遍代諸生,可謂捷于議也。”
二、《文心雕龍》主要版本中對同義詞的考察
各版本中對劉勰《文心雕龍》的語詞研究,主要體現在一些常用的語詞上,而且這些語詞往往與劉勰的文學文藝思想是結合非常緊密的。從這些常用同義語詞的研究中,各家往往站在自己研究從事的角
度上各抒己見,值得后來學者總結及參考。比如對圍繞常用語詞“切”相關同義語詞,諸如“要切”“切今”“切至”“確切”等的研究闡釋中,就可以看出各家對《文心雕龍》的研究情況。例見《辨
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各家有不同解讀,關系到劉勰文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他的文學思想是與其普遍的文學思想觀念是否相一致,還是與之相反的問題。
現將一些諸家之解讀舉要如下:
陸侃如、牟世金注:“原文‘切’是割斷,‘切今’和‘空前絕后’的‘絕后’兩字意義相近。”此句作者譯作:“而辭藻又橫絕后世。” [1]
周振甫注:“切,切斷,絕。”此句他譯作:“文辭超越后代。”[2]
祖保泉:“切,恰合。”然其句子解釋為:“作品……辭采可潤飾后人。”[3]
武漢大學的吳林伯先生對此句解釋,其肯定“‘楚辭’的‘辭氣’能超越、切合古今。”[4]
詹注曰:“按‘切今’當指切合當前的情景。下文說:‘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可證。”[5]
王運熙、周鋒注:“切今,切合今人,意為適合今人學習。”其句子譯作為:“《楚辭》氣勢超越了古人,辭采切合于今世。”[6]
按:陸氏、周氏以及趙氏、馮氏四家注釋基本相同,為“切斷”之義;祖說“切”為恰合,于義可通。然又釋“切”作“潤飾”,“恰合”與“潤飾”,又無可通了。吳氏釋“切”為切合,于義亦可通
。但作者又將“切今”釋作“切合古今”,則有悖于劉勰原文的意思。
查“切”字在《文心雕龍》中凡例有三十處,除“辭來切今”外,還有:淺切、實切、要切、清切、新切、激切、辨切(各一例)、確切(二例)共九例與“切今”的“切”無關,另作別解外,其余十
九例,如切至(四例),“切”均不宜作“切斷”解。
綜述所述,以上數則注釋“切”字,雖有所指微有差別,如詹指切合當前情景;王氏說辭采要切合當代需要;王運熙則指切合今人學習。但觀點基本分相反兩派:一譯為切斷;一為切合。我們理解句
義時,也要結合劉勰這個時代的思想及文風特點。按照駢文特色“氣往轢古”與“辭來切今”兩句對用,語詞中的“氣”與“辭”、“往”與“來”、“轢”與“切”、“古”與“今”等都是一一相反
對應的關系,所以,理解“切”要知曉與其相反的“轢”的意義,而“轢”指車輪碾過,即超越。“切”譯“切合”較合適。
三、《文心雕龍》同義詞辨析舉例
同義詞類聚的各個詞之間,其意義相同或相近,這是同義詞建立的前提。但是,我們更要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正是這些細微的差異才是同義詞存在的價值所在,它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準確、
更豐富、更細膩以及更多文采,這就顯示了我們祖先高超的語言才能。下面就擇取兩組同義詞加以詳細分析,以窺劉勰《文心雕龍》同義詞面貌之一斑。
言-謇諤 這組同義詞都有正直言論的意思,但語氣輕重不一樣。“”是說話中理,敢于正言。“言”是正直之言,直言。見《奏啟》:“又表奏確切,號為言。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
乎蕩蕩,矯正其偏,故曰言也。”如《漢書?敘傳上》:“吾久不班生,今日復聞言!”顏師古注:“言,善言也。”而“謇諤”亦作“謇鄂”。亦作“謇愕”。正直敢言。比“言”又更進
一步表明作者的態度以及操守。例如《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臨朝謇鄂,孔甫之操。”又《后漢書?陳蕃傳》:“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華首彌固。”
悲-慟-惻愴-惻怛-怛惕-怊悵-惆悵-愴怏 這組同義詞都有表示悲傷、悲痛的含義,但悲的心理輕重程度是不同的。“悲”字在《文心雕龍》出現十例,基本意思為一般的悲哀、悲傷心情。如《
誄碑》:“潘岳構意,專師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哀吊》出現四例,以“悲”、“悲苦”、“會悲”語詞出現。“慟”,表達一種極度的悲痛。比“悲”更深,只有一例,見《哀吊》。先前
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同時代的《梁書?王份傳》:“袁粲之誅,親故無敢視者,份獨往致慟,由是顯名。”“惻愴”與“惻怛”都表示悲痛,憂傷。均見于《哀吊》。“怛惕”,
悲傷,憂懼,帶有某種恐懼的心態。例子見《養氣》。“怊悵”與“惆悵”語義相同,表達一種心情惆悵,失意的樣子。出現三例,分別例見《明詩》、《風骨》、《序志》。“愴怏”,形容悲愁失意
的狀態。見于《辨騷》:“故其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
總之,此組同義詞在表達悲痛,憂傷,失意的狀態時,其語義輕重是不同的。悲的程度“悲”與“惻悵”、“惻怛”輕于“怊悵”和“惆悵”,其中“慟”和“愴怏”是最重的。
參考文獻:
[1]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選譯 [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3.
[2]周振甫.文心雕龍選譯 [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吳林伯.義疏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古漢語 同義詞 “島” “嶼”
一直以來,“島-嶼”就被視作一組同義詞,并且常常聯合使用,將二者組合為“島嶼”,表示“被水環繞、面積比大陸小的陸地”。一般而言,面積較大的被稱作“島”,面積較小的被稱作“嶼”。但在古代漢語中,“島”“嶼”之間的差異遠不止于此。
一、“島”“嶼”詞義的異同及關系
(一)相同之處及聯系
“島”“嶼”既為同義詞,必有其相同之處:它們均表示“海中的陸地”,在這一意義層面上,二者有時能夠通用,也正因為此,二者常常連用,組合成為“島嶼”,表示“環繞于海中的陸地”。
《說文解字注》對“島”的解釋為:“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為島,從山鳥聲。”如《書?禹貢》“島夷皮服”,孔穎達釋:“島是海中之山。”《宋本?玉篇》中解釋“島”為:“丁了多老切,海中山可居也。”如《后漢書?東夷傳?三韓》:“馬韓之西,海島上有州胡國。”
《宋本?玉篇》解釋“嶼”為:“似與切,海中洲。”《集韻?語韻》中釋“嶼”:“嶼,山在水中。”如晉代左思《文選?吳都賦》:“島嶼綿邈,洲諸馮隆。”晉代劉達注:“島,海中山也;嶼,海中洲,上有山石。”
“山”和“洲”,雖然形貌不盡相同,但同屬“陸地”范疇,所以“海中山”和“海中洲”都可被稱作海中的陸地。《說文新附?山部》中將“嶼”直接解釋為:“嶼,島也。”更說明了此組同義詞間的聯系。例如:
(1)聞其余五百人在海島中。(東漢?荀悅《前漢紀》)
(2)望見有火光,輒趣之,得島。島無居人,又無火燼,行人咸異焉,以為神光之佑也。(六朝?裴松之注《三國志》)
(3)又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韓同。(六朝?裴松之注《三國志》)
(4)筆術標奇,猶晴天遠倚孤島。(《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5)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余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大唐西域記》)
(6)孤嶼媚中川。(晉?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
(7)月隱山,落日映嶼,收霞斂色,回飆拂諸。(《全劉宋文》)
(8)移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潮。(《太平廣記》)
(9)回翔下視,見孤嶼中有樓舍一簇,遂飛墮。(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10)或葬于島下洲嶼,或葬于金蓮隙中。(《海國春秋》)
(11)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昆漲緬曠,島嶼綢沓。(《全劉宋文》)
(12)若不得登此諸山者,海中大島嶼,亦可合藥。(《抱樸子》)
(13)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唐?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
(14)只如棲不定的數點寒鴉;島嶼浮浮。 (《初刻拍案驚奇》)
(15)沙虎便撥使將官載寶四出,說素所結交之島嶼自于國內造船,選將練兵。(《海國春秋》)
集合名詞是名詞的一個特殊子類,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組的事物,一般由“事物名詞+量詞”構成。而“島”“嶼”二詞因詞義接近,均用作表示“海中的陸地”,因此也被人們聯合使用,成為集合名詞“島嶼”,表示海中大大小小島和嶼的總稱。如:
(16)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昆漲緬曠,島嶼綢沓。(《全劉宋文》)
(17)于是近睇赭岑,遙瞻鵲岸,島嶼蒼茫,風云蕭散。(《全梁文》)
(18)況舟皆由近洋,洋中島嶼聯絡,遇風可依,非如橫海而渡,風波難測。(《萬歷野獲編》)
(19)欲往南邊說諸島嶼。(《海國春秋》)
(20)朝夕進計,欲并吞浮石,使周圍大小三百六十九島嶼盡行臣伏,奇珍異寶無不備充藏庫。(《海國春秋》)
當然,“島嶼”不僅能夠表示集合總稱,也能獨指“海中的一座陸地”。如:
(21)后枕江瀆,池中有二島嶼。(《太平廣記》)
(22)同行數十船俱沒,惟寧船望見火光,投之得島嶼。(《太平廣記》)
(23)那地方原有幾個島嶼,地勢極低。(《八仙得道》)
(二)二者區別
1.詞義的差異
雖為同義詞,但“島”“嶼”的詞義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首先,如上文所述,它們均有表示“海中的陸地”之意,但也存在細微差異。“島”是“海中的山”,而“嶼”是“海中的洲”。山,從形貌上描述,應具有海拔高,地勢起伏大的特點,如我國的峨眉山、華山等;而洲,形貌上具有海拔低,地勢平坦起伏小的特點,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和“洲”的區別,也就決定了“島”和“嶼”的相異。因此,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島”“嶼”二者因細微差別,出現的場合也有所不同,表示了不同的意義。如:
(24)竟長洲兮幣東島,縈曲嶼兮繞西山。(《全梁文》)
(25)聞其余五百人在海島中。(東漢?荀悅《前漢紀》)
(26)所以天王命將,飲馬遼川,大帝興威,揚兵海島。(《唐代墓志匯續編》)
此三句中出現的“島”都指的是“海中的山”。
(27)飄薄出孤嶼,未曾宿蘭渚。(《全梁文》)
(28)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潮。(《西京雜記》)
(29)俄然浦嶼闊,岸去酒船遙。(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一))
此三句中出現的“嶼”均可釋為:“海中洲。”正因為“嶼”表示為“海中洲”,所以也出現了“嶼”和“洲”聯合使用的情況,如例(28)中的“洲嶼”便是如此。“島”卻沒有這樣的用法。
其次,“嶼”除了表示“海中洲”之外,還有另一個意義:平地小山。《六書故?地理二》:“嶼,平地小山也。在陸為嶼,在水為島。”也就是說,“島”只可存在于水中,而“嶼”的這個義項還能表示“陸地上的平地小山”。例如西晉郭璞《江賦》:“石帆蒙蘢以蓋嶼。”明? 袁宏道《嵩游第五》:“中央之山宜平,則為坻為嶼,若以供吾布席置酒之用也。”此兩處“嶼”則為“平地小山”之義。
2.詞義發展的差異
“島”“嶼”雖然是一組被人們廣泛使用的同義詞,但二者的詞義發展卻呈現出不平衡性。
關于“島”的解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見于《說文解字》;而最早出現關于“島”的文本記載,大約是周朝的《今文尚書》:“島夷皮服。”《說文解字》中沒有“嶼”的解釋,只在《說文新附》中對“嶼”進行了釋義,由此可以看出,“嶼”出現的大約時間應該在東漢末年及以后,而關于“嶼”的文本記載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相繼出現。如:魏?曹操《滄海賦》:“覽島嶼之所有”;晉?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孤嶼媚中川”;唐?孟浩然《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等等。據此,可以知曉,“島”先于“嶼”出現,表示“海中的陸地”,而后為了與“島”表示的“海中山”相區分,從而產生了表示“海中洲”的“嶼”。又因“島”“嶼”兩個詞語語義十分相近,古人為了表達的簡練全面(即表達時想要把海上的“山”和“洲”全部包括在內),因而出現了將“島”“嶼”合并為“島嶼”的用法。
“島”和“嶼”在最初使用時,均表示海上的陸地,其后都發展成為也包括江、河、湖等水域中的陸地。但它們的詞義范圍在發展過程中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島”在魏晉南北朝時,幾乎都指“海上的山”;“嶼”雖然也多數指“海上的洲”,但已經開始用于形容“江、河等其他水域的洲”了,例如:晉?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唐?孟浩然《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中出現的“嶼”就是指“江中的洲”。“島”的這種詞義則是在唐代以后才開始比較普遍的。如:
(30)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李白《慈姥竹》)
(31)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李白《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
(31)妾在舂陵東,君居漢江島。(李白《寄遠》(其七))
(32)豈能忘舊路,江島滯佳年。(李賀《潞州張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33)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白居易《首夏》)
而“嶼”也在“海中洲”的基礎上發展出“陸地小山”的另一個義項,但此義項的用法比較少見,隨著歷史的發展,“嶼”的這個意思被逐漸忽略,甚至消失了。
“島”從“海中山”的意義,引申發展為“海、江、河、湖等水域中被水環繞、面積比大陸小的陸地”的意義,擴大了詞義范圍,并且使用也愈加普遍,逐漸發展成表示“水中陸地”意思的主要詞匯;“嶼”則從“海中洲”的詞義發展變化為“小島”的詞義,常常與“島”同時出現構成復合詞“島嶼”,詞義范圍縮小了,使用頻率也低于“島”,退出表示“水中陸地”意思的主要詞匯行列,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固有的“島嶼”名稱外,“嶼”甚至不能單獨作為一個詞語來使用。
二、現代漢語中,關于“島”“嶼”相關疑問的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對“島”的釋義為:“海洋里被水環繞、面積比大陸小的陸地。也指湖里、江河里被水環繞的陸地。”“嶼”被解釋為“小島”。一般面積較大的稱為“島”,面積較小的稱為“嶼”。如:臺灣島、海南島、角嶼等。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島嶼的命名并不符合前面提到的原則。例如:我國福建省的鼓浪嶼和小登島。鼓浪嶼的面積為1.87平方公里,小嶝島平均面積為0.88平方公里,在占地面積上鼓浪嶼遠遠大于小登島,但前者被稱作“嶼”,后者反而被稱作“島”。這個疑問其實可以通過“島”“嶼”在古代漢語中的差異進行一定程度的解釋。
鼓浪嶼和小登島這樣的島嶼并非現代才出現,早在明清時期,“鼓浪嶼”就在文獻中出現了,清代小說《東南記事》中就出現了“而成功遂起兵鼓浪嶼,鄭彩亦扼廈門,鴻逵會攻泉州,閩海震動”的字句。因此,現在我們仍在使用的很多島嶼名稱是古人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認識來命名的。
前面提到,古漢語中,“島”“嶼”二者最根本的差別是“山”和“洲”的差別,并非面積大小的差異,那么古人在面對一座等待被命名為“島”或“嶼”時,更關注的是它的整體全貌(即地勢的高低起伏等),而非單方面的占地面積。只要海拔高,地勢起伏大的陸地,即使占地面積小,也依然可以被稱為“山”;那么在水中的山,就可以稱作“島”;同樣,海拔低,地勢起伏小,比較平坦的陸地,占地面積大,也可以被稱作“洲”;水中的洲,也就理所當然被稱作“嶼”。
鼓浪嶼面積相對較大,但它平均海拔低,只有5~6米左右,地勢平坦,所以以古漢語中“島”“嶼”的詞義來看,應當被稱作“嶼”。同理,那些可能面積相對較小,但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的島嶼,就可能被稱作“島”。當然,古人對島嶼的命名會因時、地、人等各種主客觀因素作出不同的命名,以上推斷的解釋僅是根據“島”“嶼”在古代的意義來推測斷定的。
對“島-嶼”這組同義詞進行詞義及詞義發展狀況方面的辨析,能較為清楚地了解“島”“嶼”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對二者的詞義演變過程也有相應的了解,這也為解決現代漢語中無法解釋的語言現象提供了一個新的探討方向和角度,將會促進語言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25~137.
[2]楊榮祥.古漢語同義詞辨析的途徑――以“制”“度”為例[J].語文研究,2010,(1).
[3]李素琴.先秦同義詞“言”“語”辨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論文關鍵詞:同義詞辨析
都是洗滌義。《廣雅˙釋詁二下》:“沐、浴、濯,灑也。”“盥、洗”,義也同。《后漢書、崔姻傳˙達旨》:“故土或掩目而淵潛,或盥耳而山棲。”注:“盥,洗也。”
[辨析]“沐”指洗頭。《說文˙水部》:“沐,濯發也。”古人留長發,很注意洗頭。古籍中這一類記載比比皆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辭焉以沐”,借口洗頭,不見客。《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發走出”。《莊子˙天下》:“沐甚雨”,《田子方》:“老聃新沐”等等,都為其例。洗頭要求明清、潔凈,故引申有潔凈義。《韓非子˙難三》:“知下明則見精沐。”又為芟除義。《管子》:“沐路旁之樹枝,使無尺寸之陰。”頭在人體的最上端高中語文教學論文,沖洗時是名副其實的首當其沖。故有“沐雨”、“沐恩”、“沐食”之說。這些“沐”,已抽象化,為蒙受義,褒意。
“浴”,洗身體。《說文˙水部》:“浴,灑身也。”《莊子˙天運》:“夫鵠不日浴而白。”·這是指身子白。《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沐”而后冠,“浴”而后衣,一頭一身,分明不同。引申于抽象方面,為修養德性。《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可與“沐”連用,也是蒙受義。《史記˙樂書》:“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
“盥”,洗手。《說文˙皿部》:“盥,澡手也”站。字從臼、從水、從皿。“臼”即“掬”的古字。皿是盛水器,上古一般用yí。(電腦上找不出這個字。意思是:古代盥洗時舀水用的器具,形狀像瓢。寫法是:“醫”字的外框,內有一個“也”字。)會其意為兩手捧著水在器皿中洗滌。漢王充《論衡˙譏日》:“盥去手垢。”段玉裁說:“古人每旦必洗手,而灑面則不必旦旦為之也。”(見《說文˙皿部》“盥”注)可見古人洗手頗勤。引申為名詞,盛水器。北周庚信《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志銘》:“承姑奉盥。”其它數詞無此用法。
“濯”,是一個通用的詞,泛指洗滌。段玉裁《經韻樓集˙詩“執熱”解》云:“濯訓滌。沐以濯發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它既是一個渾泛之稱,我們便不能也不必要率意把它指為洗身的哪一種專稱;而上述洗身的各種專稱,若改為“濯”,則各自的特點便會泯滅。同時,上面所說,不過還是洗人,“濯”也可以用于洗物。《孟子˙離婁上》有儒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里不可用“沐、浴、濯”。
“洗”,本僅指洗足。《說文˙水部》:“洗,灑足也。”《漢書˙英布傳》:“至,漢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見。”顏師古注:“洗高中語文教學論文,濯足也。”擴大之,也指洗手。《晉書˙王祥傳》:“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實際上,身體各部分都可稱洗。如“洗兒”(洗嬰兒)、“洗耳”、“洗頭”、“洗沐”等,它很早就成會洗滌義的通語了。也可用于洗物。《莊子˙則陽》:“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與“濯”比,“洗”的適用范圍更大,如“洗心”、“洗城”一類的比喻用法就為“濯”所無。這些都證明了“洗”是這一義的大名、正名。
[小結]“沐”,洗頭;“浴”,洗身;“盥”,洗手;“洗”,洗足;“濯”,渾指詞。從發展情況看,“洗”的使用范圍最大,“濯”其次,余三字始終較窄。
同義關系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詞類關系,對它的界定和辨析對于閱讀、理解文言文尤為重要。力求梳理前人對同義詞概念的界定及同義詞的辨析,明確同義詞的定義、特點及研究、探究方法。
關鍵詞:
文言文;同義關系;辨析
文言文中,幾乎每個詞都有數量不一的同義詞,組成復雜的同義關系群。關于同義詞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王力先生認為“: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的某一意義和哪個詞的某一意義相同,不是說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哪個詞的所有意義都相同。”蔣紹愚先生認為:“所謂同義,是指一個或幾個義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個義位都相通。”郭錫良先生認為“: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意義完全相同的詞叫等義詞或絕對同義詞,這類詞數量很小。絕大部分同義詞都只是部分意義相同。”從中可以看出,幾位學者對同義詞的界定各有所長,側重的方向也不一樣,但都關注詞的義項。蔣紹愚、郭錫良等學者作為王力先生的后輩和學生,對同義詞的界定都是在王力先生“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的某一意義和哪個詞的某一意義相同”的觀點的基礎上衍生發展的,這也成為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一個義項相同即可確認為同義詞,因同義詞有不同的義項,所以會出現同一詞有多個同義詞,但他們之間并不能構成遞推關系。
與以上觀點不同,王寧先生認為:“聲音沒有淵源而意義局部相近的詞叫同義詞。同義詞必定不同源。兩個詞只要有一個義項的義值相近,就可稱為在這個意義上的同義詞。”即在一定條件下,意義相同,語音不相關的詞互為同義詞。這個定義尊重了王力先生的觀點,但在具體的分析上又有差別。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王力先生的觀點提出了同義關系的詞的本質性特征,但由于其高度凝練,又會有適用性的局限。對王寧先生的定義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主要包含三層意思:其一,詞的同義是有條件的,不存在絕對的、全面的同義詞。即多數詞的同義只存在某一義項上,而且與語言環境和歷史時期有關。古漢語詞往往具有多個義項,不同義項往往在多義詞的義項中處于不同位置,如有的為本義,有的為引申義。
具體作區分,可分為同位同義詞和異位同義詞。同位同義詞,就是把詞與詞處于相同位置上的義項的語義相同作為條件構成的同義詞,如“兵”“士”與“卒”“兵”本義指兵器,“士”本義是男子,“卒”本義是奴隸,都可引申為“士兵”,以引申義相同構成同義詞。就異位同義詞來看,“面”和“臉”就是其中的以本義與引申義相同為條件構成的異位同義詞。“面”本義指臉面,如“老婦必唾其面”“塵滿面”“,臉”本義指眼睛下面,鼻子兩側的部位,如溫庭筠《菩薩蠻》中的“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后“臉”引申為整個面部,和“面”同義。其二,同義詞的語音是沒有關聯的。王寧先生認為“語音相關、具備音近義通條件的是同源詞,不包括在嚴格意義的同義詞范圍內”。如“言”和“語”是同義詞,“言”和“唁”雖然都有“聞”的意思,但并不是同義詞,而是同源詞。而在王力看來,同義詞與同源詞存在從屬關系,從詞義方面來分析同源詞,將同源詞分為三類,其中第二類是同義詞。他指出:“同源字必然是同義詞,或意義相關的詞。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凡同義詞都是同源字。”何、蔣兩位先生是(二者都是王力的學生)直接繼承王力先生的觀點,依舊沒能突破這個限制。同義詞和同源詞本來是兩個平行的概念,沒有嚴格的區分會給區別、研究同源詞、同義詞造成不便。對比同源詞和同義詞的概念,可以發現同源詞必須要有歷史的淵源關系,出自同一源頭,而同義詞是意義上的偶然相同。相對來說,王寧對于同義詞和同源詞的界定更明晰、合理,也更方便研究和教學。其三,同義詞是相互的,即構成同義關系的詞互為同義詞。如“單”在“單一”的意義上,與“一”“獨”“唯”同義。在“單數”的意義上,與“奇”同義;在“僅只”的意義上,與“只“”獨”“特”同義。相反,只要兩個詞互為同義詞,必然有相互重合的義項。從同義詞定義的界定可以看出成為同義詞所要具備的要素和同義詞的特點。但要確證兩個詞是否構成同義詞,則要通過一些具體的語言材料才能準確得出結論。就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借助他物就認識自己一樣,確認同義詞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較,比較才能顯出差別。通過對整個詞義系統的分析,認識一個詞從本義到引申義的全貌,從而明確與其他詞的界限與關系。就辨析同義詞的角度而言,首先,辨析同義詞詞義上的不同,其中包括詞義的范圍、程度、反映角度的差別。
其次,辨析同義詞在使用上的不同,其中包括使用對象、場合有差別,使用時組合對象、功能上的不同。除此之外,辨析同義詞感彩上的不同。就具體的操作而言,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語言環境分析法———從上下文的探求上辨析同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注意文言中的互用、對用、連用等現象。互用就是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兩個詞互相替換,而語句的意義保持不變,常見于《詩經》。對用指古代文言和詩詞中,為了對仗工整而又不出現重復的字,在相應的位置上往往出現一組同義詞,如杜甫《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和“孤”。連用是為調整、補充音節,將同義詞連用的情況,意義與單用相近,說明二者在這個語言環境中意義并無差別,如韓愈《諫佛骨表》中“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中的“倫”與“比”。第二,對立意義分析法———從反義詞的分析上辨析同義詞。
語言中的許多詞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跟一個與它意義相反相對的詞構成反義詞,不同的反義詞可以反映出同義詞之間的差異。如“堅“”剛“”強”三個詞,意義上很接近,都有牢固的意思。但在上古漢語中,“堅”專指土類的東西,硬而不易碎謂之“堅”,反義詞為“脆”。“剛”專指金屬一類的東西,韌而富有彈性謂之“剛”,反義詞為“柔”。“強”原本指弓的拉力大,不易斷,反義詞為“弱”。通過反義詞的對比分析“,堅“”剛“”強”三個同義詞的異同顯得更加明晰。第三,探求本源分析法———分析同義詞的本義。雖然同義詞和同源詞本應該有明確的界定和區分,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有很多關聯,存在互滲關系。這也是王力先生把部分同義詞歸入同源詞,認為同源詞定為同義詞的緣由。為了研究和教學,需要明確區分同義詞和同源詞,同樣為了更好地辨析、研究同義詞,可以部分利用同源詞的方法,探求詞的本義和根詞,通過系聯詞的同源系統,探求同義詞的異同。如“遷”和“徙”,兩個詞都有“移動”“換地方”的意思,但“遷”的本義是往高處挪。所以在“遷官”和“徙官”兩個詞上意義有差別,一個為升遷,一個為調職。借助同源詞的研究方法,兩個詞的差異顯而易見。總而言之,抓住同義詞概念的要點,掌握辨析方法,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進行具體分析,就可以準確判斷出兩個詞是否為同義詞,并在辨別中把握古代詞語的詞義和古代語言用法的妙處,進而方便我們對古代書籍的認讀、理解、研究。
參考文獻:
[1]郭錫良,唐作藩.古代漢語(修訂本)[M].商務印書館,2007.
[2]王寧.古代漢語[M].北京出版社,2009.
[3]何九盈,蔣紹愚.古代漢語詞匯講話.中華書局,2010.
[4]周國光,李向農.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5]黃金貴.評王力同源詞與同義關系論,兼談同源求異法.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5):33.
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同源詞;語言學;同義詞;文化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所謂同源詞就是意義相互聯系,讀音上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王力的《同源字典》認為“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①。這些字都有聯系的一組詞,它們在讀音上有明顯的
特點:相同或相近。
一、同義詞與同源詞的辨析
意義相同或相近是同義詞的最重要的特征,而意義相通是同源詞的最重要的特征。下面結合實例來辨析同義詞與同源詞的不同。
(一)同源詞
“趾”(止)和“址”同源。“趾”本義是腳,本寫作止,像足形,引申為山腳、墻腳、地基,寫作“址、”。“止、趾、址、”實際上是同一個詞。《易?賁卦》:“賁其趾。”《釋文》:“趾
,本作止。”《說文》:“止,下基也。”又“,山之基也。址,或從土。”《漢書?郊祀志上》:“禪泰山下。”師古曰:“者,山之基足。”《左傳?宣公十二年》:“略基趾。”注:“
趾,城足。”“趾、址、”三字都指“某之足”,實際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義素“足”。
“才”“財”和“材”是同源字。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財”,《說文》:“材,木挺也。”段注:“梃,一枚也。材謂可用也。”《說文》:“財,人所寶也。”徐鍇
曰:“可以入用也。”三字均有“有用”這一共同的義素。因此,我們可以說同源詞有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意義相通、相關,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含有相同的義素,盡管同源詞的意義不完全相同,但卻
含有一個相同的意義構成要素,這就是它與同義詞的最基本的區別。
(二)同義詞。
“美”和“麗”兩字在“美麗、華美”這一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在適用范圍上有些不同。“完”和“備”兩字在“全”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但是兩字的側重點不同。“青”“蒼”“碧”“綠”這四字
在“綠色”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同時又有細微差別,“綠”指一般的綠色,“青”“蒼”“碧”均指深綠色。“驕”和“傲”兩字在“驕傲”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而“驕”側重指心理狀態,表示
內心的不滿,自高自大,“傲”是一種行為表現,側重在表示行為上的傲慢,沒有禮貌。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同義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共同的義項的詞,所以說幾個詞成為同義詞的先決條件是包含相同的義項,這就決定了同義詞之間在一定的語境之下可以互相替換;同源詞卻
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同源詞的相同因素是“義素”。我們從是包含相同“義項”還是“義素”,來辨析同義詞和同源詞就很容易了。故同源詞和同義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同義詞是從語義學
的角度劃分的,同源詞是從語源學的角度劃分的,兩者的劃分角度也不相同,這樣辨析起來更容易。
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同源詞
同源詞在漢語詞匯中非常的普遍。同源詞的普遍性使我們認識到,漢語詞匯的發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極強的規律性的。但這種漢語詞義發展的規律性卻似乎與我們通常接受的語言學理論相矛盾
。
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索緒爾將語言概括為一種符號系統。語言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概念和音響形象的結合叫做符號。能指和所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那么,
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相聯所產生的整體,所以語言符號是任意的。所以,可以簡單地說: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
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是由社會約定的,用什么樣的“音”去表達什么樣的“義”,人們說不出道理,完全有社會約定。這樣看來,讀音和意義之間沒有什么必要的聯系。但漢語詞匯中意義相關的詞常常
讀音相同相近,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對于這種事實和理論相矛盾的情況,陸宗達先生認為:在語言發生的起點,音與義的聯系完全的偶然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識的發展,在原有語詞的基礎
上產生新詞。新詞產生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在舊詞引申到距離本義較遠之后,在一定條件下脫離原詞而獨立。有的音雖無變,已成他詞。也有的音有稍變,更為異語。
三、同源詞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一)民族文化心理證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好比鏡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記錄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②民族文化心理指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
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價值取向、審美意趣、倫理觀念和等心態文化。它影響著詞義衍化的方向。從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我們可以探求詞義引申和詞語分化的軌跡,為同源詞之間的同源關系提
供文化學證據。例如同源詞“樸―璞”、“為―偽”。認識古代漢民族崇尚自然,以素樸為性,反對矯飾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趣,可以進一步證實它們的同源關系。“樸”的本義是指未加工的木材,“
璞”的本義是指未雕琢的玉石。在古人看來,人的天性和本質應該是自然的,如同未加工的木材和璞玉。這種以素樸為性的文化心理為“樸”與“璞”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有力證據。自然素樸的對立面是
人為的加工修飾。應該說,人為的加工修飾可以產生積極的結果,但古人認為“自然素樸”才是人和萬物的本性,所以把“偽”、“飾”看作是人和萬物的假相。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他特別
反對人類運用智慧技巧對自然加以改造,從而滿足一時的物欲私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至遲從老子開始,漢民族就有了用智有為導致虛假詐偽的文化心理。至莊子,他認為“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
,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老莊學說所反映的漢民族對“為”、“偽”關系的認知為二者同源關系提供了有力證明。
(二)古代習俗證
習俗是特定社會或民族約定俗成并長期相沿的禮儀風尚、行為模式、道德規范等文化傳承現象的總和。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古代持續到后代的習俗,來探求受這些文化因素影響的詞語的分化路線,進一步
論證同源詞之間的同源關系。例如通過考察我國古代“坐”習俗的形成背景及其變遷就可以來論證“居―踞―倨”三詞的源流關系。在遠古時代,沒有坐具,先民是席地而坐的。坐姿是兩膝著地,而腳
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古人認為這是最規范的坐姿。此外還有一種較輕松和隨便的坐法,即“居”,又稱“蹲踞”,故《說文》曰:“居,蹲也。”據段玉裁考證,這種坐法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
,臀部向下而不挨地,和蹲一樣。后來有了高出地面的床榻、椅子等坐臥之具以后,人們感到臀部著物、兩腿向前伸而張開是最為舒適的坐姿,因其與“居”的姿勢比較接近,所以稱為“踞”,又叫“
箕踞”,因為分張的兩腿像簸箕形。這種坐姿被視為傲慢無禮的行為,故“踞”又滋生出表傲慢義的“倨”。通過考察“坐”的習俗,“居―踞―倨”三者的同源關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同源詞的存在說明了詞匯發展具有規律性,不是雜亂無章的狀態。同樣,利用西方語言學的理論能更好我服務于學者理解同源詞。反之,對同源詞的掌握也能是西方語言學理論得到從實。我們應做到將
同源詞和語言學理論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去解決語言現象。
參考文獻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苗守艷 趙 君.淺析同源詞與同義詞的辨析[J].現代語文,2006,(10).
[3]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夏中華.現代語言學引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5]陸宗達.訓詁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7]劉靜.論同源詞與文化的關系[J].社會科學學科研究,2010,(5).
[8]戴茂堂,江暢.傳統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注解:
關鍵詞:段玉裁;詞匯;訓詁
段玉裁在詞匯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不僅在清代受到有關學者的贊譽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為國內外詞匯學者所推崇。殷孟倫在《段玉裁和他的
上述這些評價,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早在20世紀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就曾被譯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學術團體還在研究段玉裁的有關詞匯學著述;在北美、歐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漢學家們,也很關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綜合研究。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詞”的概念,特別注重“詞”的全方位研究,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對漢語詞匯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理論上的成就
他明確提出了詞的觀念和初步較有系統的詞匯理論。我國最早的語言學是同哲學觀念混同在一起的。《荀子•正名篇》:“名聞而實喻。”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實”之爭實質是詞匯語言的爭論。《說文》:“詞者,意內而言外也。”許慎的詞大多指虛詞,因而還沒有認識詞的本質,段氏繼承前人成果,發揮名實意言的觀點,提出“詞者,文字形聲之合也”的觀念。雖然他仍然沒有劃清詞與字的關系,但畢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詞是聲音、語義的結合體。
他不僅明確提出了詞的觀念,而且較為完整系統地提出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綜合研究。段氏指出:“圣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學者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學者之識字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
段玉裁的研究成果還體現在較為系統科學的詞匯研究方法上,他創立了一整套辨析同義詞、區別反義詞、系聯同源詞、說解詞義系統等方面的名詞術語。
二、實踐上的成果
段玉裁注意用發展聯系的觀點和綜合比較的方法詮釋詞義。《段注》較早而且全面的總結出漢語詞匯從本義到引申義詞義系統,并且運用到全書的詞義說解中,對于漢語詞義系統理論的建立具有開創之功。段玉裁首先明確提出凡字有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確定了區分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的標準,認為凡是與形體相合的為本義,由本義發展變化為引申義,用此字之音不用此字之義者為假借義,《說文》:“豫,象之大者。”段注:“此豫之本義,故其字從象也。引申之,凡大皆稱豫,大必寬裕,故先而備謂之豫,寬裕之義也。寬大則樂,故《釋詁》:豫,樂也。”段玉裁在詞義說解時非常注意各個詞義的縱橫關系,一方面抓住本義,由本義統攝其他意義,提綱挈領;另一方面,重視詞義與詞義相比較,觸類旁通。此外,段注還系統地揭示和總結了漢語詞義中相反同根的現象,注意對同源派生詞的研究和歸納。如《說文》:“顛,頂也。”段注:引申為凡物之頂。顛為最上,倒之則為最下,故《廣雅》曰:顛,末也。《段注》對同源詞也進行歸納,既注意到聲符相同的同源詞,同時也注意到聲符不同意義相近的同源詞,如《說文》:“Z,衣貌。”段注:“凡農聲之字皆訓厚。x,酒厚也;濃,露多也;Z,衣厚貌也。”
《段注》還通過引證豐富的語言資料對漢語同義詞、反義詞進行比較,辨析和研究。《段注》對同義詞的辨析從內容上來說廣博精微,原則上有的放矢,形式上多種多樣,對詞的詞匯意義、使用條件、語法特征、古今之別、方言俗語進行了精微的辯證,對于人們不大區別的同義詞、近義詞,段氏注重同中求異,相反對于人們不注意的遠的同義詞,段氏則注意異中求同,注意聯系和系聯,形式上有的是一對一的比較,有的是一組一組的分析,有的是仔細研究說解詞和被說解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同時段氏注意同中求異,深入細致地論證同義詞、近義詞的區別,方法主要有三種:對釋其義,同音辨義,綜合比較。打破同部、異部界限,歸納系聯同義詞。
區別同義詞,目的在于更加深刻地揭示詞義,具體分析《說文》大量的一詞多義的現象,注意對詞義具體與概括的兩重性和詞義引申演變規律的探討。認識了漢語一詞多義的特征,詞義之間的相因關系,并試圖說明其淵源流變,段氏指出一詞多義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歷史發展所形成的古今之變。《說文》:“履,足所依也。屨,履也。”段注:“古曰屨,今曰履;古曰履,今曰鞋,名之隨時不同者也。”二是兩個或幾個義項在意念上或形式上有聯系,前者如 “靈”最早是對巫師的稱謂,引申為知鬼神事的人。后者如 “節”由竹節引申為纏繞約束之狀,再引申為節拍。三是漢語字形的分合更替,四是同音假借造成了一詞多義,如“答,小攵也,假借為酬答之答。”
另外,段玉裁發現并注意到詞義的概括性和具體性,確定性和靈活性的關系,并試圖以此來進行詞義說解。一、概括性和具體性的關系。《說文》:“長 ,久遠也。”段注:“久者,不暫也;遠者,不近也。引申之為滋長,長幼之長,今音知大切,又為多余之長,度長之長,皆今音值帝切。”《說文》:“釋,解也。”《段注》:“《廣韻》:舍也;解也;散也;消也;廢也;服也。按其實一解字足以包之。”二、確定性和靈活性的對立統一。《左傳》:“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說文》:“越,度也。”段注認為這里是“墜下”之義。他還發現和分析了詞義之間的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抽象的矛盾現象,用它來分析說明詞義的引申演變線索。有的詞義發展是從個別到一般,例如“美”,本義為女子美貌,引申為所有美好的事物;再如“匠”:本義為木匠,引申為一般的工匠。有些虛詞也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變化,例如“蓋”,本意是氈,為覆蓋物,后發展為發端語詞。
段玉裁的研究成果還體現在較為科學的詞匯研究方法上,他創立了一套辨析同義詞、區別反義詞、系聯同源詞、說解詞義系統等方面的名詞術語。通過引證豐富的語言資料對漢語同義詞、反義詞、同源詞等進行比較、辨析和研究。
一、利用思維導圖,攻克詞綴詞根
與漢字有所不同,英語單詞中有詞綴、詞根的概念,掌握這些概念可以將英語單詞的學習變得更加簡易、系統、有規律。英語單詞往往是在詞根上加詞綴構成的。初中階段,一些否定性質的詞綴在英語單詞中十分多見。比如說un-這個詞綴,加在happy之前,為“不高興”;加在easy之前,為“不簡單”的意思。因此,要擴大初中生的英語詞匯量,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使學生明晰詞綴與詞根的關系,利用二者的組合規律,更快地掌握更多的單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給出一個詞綴,讓學生自己在紙上繪制一個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拿a-這個最常見的詞綴來進行舉例,這一詞綴加在單詞或者詞根之前,可以表達“不、非、無”的意思。比如說a+social構成asocial,意義為“不善于社交的”,a+moral構成amoral,意思為“非正規的”。另外,a-加在單詞之前,還有“在……的”含義。比如說a+sleep構成asleep,意義為“睡著的,在睡覺的”;a+side構成aside,意為“在旁邊,在邊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詞匯量,對與“a-”這一詞綴相關的單詞進行總結,以詞綴在詞根前的不同含義進行區別。這樣,學生可以以詞綴為中心,對單詞進行無限的延伸與擴展,在現有詞匯量的基礎之上掌握更多的單詞。利用思維導圖對詞綴進行學習與延伸,對于初中生詞匯量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二、利用思維導圖,辨析相近單詞
初中英語詞匯較小學英語詞匯有所增加,且不好掌握。這是因為在初中英語詞匯學習中,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同義詞與近義詞。如何進行同義詞與近義詞的辨析成為初中英語詞匯學習的一大難點。在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所有的近義詞羅列起來,一個個進行比較與區別。然而,近義詞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用法上,都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區別。單靠詞義的辨析是不足的,學生仍然會在近義詞的使用上出現錯誤。所以,在當代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思維導圖,將近義詞與同義詞進行聯系和區分。思維導圖在相近單詞辨析中的利用,可以加強學生的英語單詞掌握能力與應用能力,加強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意義相近的單詞該如何正確運用,是初中生英語學習的難點之一。比如說,bright、clever、wise、intelligent、smart全都有“聰明”的意思。教師可以按照它們使用的范圍與其表達程度的強弱對這些單詞進行排序,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思維導圖。smart是最常用的單詞;而bright偏重于口語,強調小孩子機靈;intelligent為正式用詞,強調智力高于常人;clever強調有智謀,但也指小聰明;wise則是聰明程度最高的單詞,形容有遠見,有智慧。可見,聰明這一組單詞可以按照以上順序進行意義上的排序,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單詞在細微處的差別。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對中學生英語詞匯的學習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思維導圖的使用,能提高初中生學習生詞的效率,促進學生了解英語的詞綴與詞根,辨析近義詞與同義詞。這就是為什么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的原因。希望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快速的教學與學習手段被應用于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當中,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快速提高。
作者:莊晶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
關鍵詞:孔穎達 《毛詩正義》 修辭 訓詁
傳統訓詁方法包括“形訓”“聲訓”“義訓”,這些方法主要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音、義等自身要素和漢字的內部發展規律去探求語義。正如段玉裁在《廣雅疏證·序》中所說:“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然而,古書中還存在一些特殊的修辭現象,古人行文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這些特殊的修辭現象和行文習慣,不能用現代漢語的修辭現象和行文習慣來約束。辨析這些修辭現象和行文習慣既是訓詁的內容,又是訓詁的依據。訓詁和修辭雖不是一回事,但二者有密切聯系,古人關于修辭的辨析往往寓于訓詁之中。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訓詁了解修辭,也可以通過對修辭方式的研究來通訓詁。早在漢代,毛亨、鄭玄對此已有論述。孔穎達的修辭見解,也主要包含在對經書的注疏之中。這種以修辭通訓詁的方法突破了傳統訓詁學的“三訓”法,它主要從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篇章結構上的規律探求語義。因此,本文從修辭格和語篇修辭兩個角度,分析孔穎達以修辭通訓詁的方法。
一、修辭格
(一)對文、散文
“對文”和“散文”,是孔穎達用來辨析同義詞的術語,他將其概括為“對文則別,散文則通”。“對文”就是分析地說,辨析二者意義的差異。“散文”即籠統地說,說明二者意義的相同或相通之處。孔穎達創造發明了這兩個術語來對同義詞進行辨析,開啟了對同義詞進行訓詁的先河。
1.對文、散文配合使用
《毛詩正義》中孔氏創造性地配合使用了“對文”“散文”,用以說明同義詞的共性及差異。例如:
(1)《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正義曰:“以稼穡相對,皆先稼后穡,故知種之曰稼,斂之曰穡。若散則相通。”按:“稼”“穡”對文有別,“種之曰稼,斂之曰穡”,散文則“稼”“穡”相通,都指耕種與收獲。
(2)《大雅·公劉》:“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正義曰:“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對文故別耳,散則言、語通也。”按:“言”“語”對文有差異,《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即鄭玄注《大司樂》曰:“發端曰言。答難曰語。”散言則二者義相通。
2.對文、散文單獨使用
孔疏有時單獨使用“對文”“散文”。單獨使用時作用與配合使用作用相同。例如:
(3)《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傳:“氓,民也。”正義曰:“氓、民之一名,對文則異。”按:“氓”“民”是同義詞,對文則異,說明“氓”“民”有差異。段注曰:“蓋自他歸往之民則謂之氓,故字從民亡”。
(4)《小雅·斯干》:“爰居爰處,爰笑爰語。”正義曰:“居、處義同。以寢非一,散言之耳。”按:“居”“處”散文則通,都指寢之“處所”。
從目前所見的文獻看,孔穎達是最早使用“對文”和“散文”這兩個術語來對同義詞進行辨析的,在孔氏之前的訓詁學家往往只辨析其同或其異,而沒有辨析同中有異,異中之同。孔穎達的這一創舉不僅使古人在辨析同義詞方面提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且對后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受孔穎達“對文則別,散文則通”的影響提出“析言則異,渾言則同”觀點,在《說文解字注》中他還沿用了孔氏提出的“對文”“散文”的訓詁術語。
(二)互文
“互文”,即參互成文,含而見義。唐賈公彥《儀禮正義》曰:“凡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也就是在敘述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時,構成互補關系的詞語。互文雖屬“異文同義”,但其上下文不是同一詞義的重復,而是互相補充說明,來表達一個完整的語義。《毛詩正義》中“互文”有時又稱做“互言”“互相足”“互相備”等。例如:
(1)《鄘風·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傳:“委委者,行可委曲蹤跡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正義曰:“委委、佗佗皆行步之美,以內有其德,外形于貌,故傳互言之。”按:此為同一句子內部的互文。“委委”形容外形的華貴大方,“佗佗”形容內心的得意與舒適。“委委”與“佗佗”互文,形容人的舉止雍容又自得。
(2)《唐風·葛生》:“葛生蒙楚,蘞蔓于野。”正義曰:“此二句互文而同興,葛言生則蘞亦生,蘞言蔓則葛亦蔓,葛言蒙則蘞亦蒙,蘞言于野則葛亦當言于野。”按:此為不同句子之間的互文。文意應為“葛生於此,延蔓而蒙於楚木,蘞亦生於此,延蔓而蒙於野中。”上句寫“葛”而省“蘞”,下句寫“蘞”而省“葛”,文意互相補足。
(3)《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正義曰:“此與首章互文。首章論其學問聽諫之時,言如器未成之初,須琢磨。此論道德既成之時,故言如圭,璧已成之器。”按:此為不同章節之間的互文。孔疏認為此章與首章互文,首章為器未成之初,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之后才能“如圭如璧”。第三章為器已成,可知“如圭如璧”之前,必須“如琢如磨”。
其實早在東漢,鄭玄在為《毛詩》作注時,就多次用“互辭”“互言”“互其文”等揭示“互文”這種修辭手法。孔穎達繼承了鄭玄的這一觀點,并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孔氏進一步強調互文在意義上互相補足的特點,同時他又將互文的范疇從不同句子之間擴展到不同章節之間。
(三)連言
“連言”又叫“連文”,一般指同義詞的復用,即在行文時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類的詞。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兩字一義而誤解例》中列舉了單厚、咸和、夾介、昏憂、良善等二十一個這種同義詞復用的連文例。孔穎達有時根據古人行文有同義連文的現象,通過連文來解釋詞義。
(1)《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傳:“翹翹,薪貌。”正義曰:“翹翹,高貌。傳言‘薪貌’者,明薪之貌翹翹然。若直云高貌,恐施於楚最高者。此翹翹連言錯薪,故為薪貌。”按:孔疏認為“翹翹”與“錯薪”連言,才可釋為“薪貌”,若不連則為“高貌”,此為明確詞義而連文。
(2)《齊風·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臧兮!”正義曰:“《曲禮》云‘士蹌蹌’,今與趨連文,故知‘蹌,巧趨貌’。”按:段注曰:“趨,走也。《曲禮》注曰。行而張足曰趨。”“蹌”與“趨”連文,故知“蹌”為“行走有節奏的樣子”。
(3)《小雅·鴻雁》:“鴻雁,肅肅其羽。”傳:“大曰鴻,小曰雁。”正義曰:“鴻雁俱是水鳥,故連言之。”按:“鴻”“雁”都是水鳥,兩事同類而連言。
二、篇章修辭
孔穎達為《詩經》作疏時,隨文釋義,但他不是孤立地就詞釋詞,而是立足于全詩,將詩看成一個有機整體,重視詩的語言結構、具體語言環境對詞義的限定。在《毛詩正義》中,他多次提到“文勢”“義勢”等。石云孫說:“孔疏所謂‘文勢’指上下文語氣,即今常說的語境。文勢講‘文’在語境中的運用,義勢講‘義’在語境中的變異。”孔穎達的“文勢”說具體包括詞的組合、位置、上下句、上下章等關系。
(一)依據詞的組合、位置關系釋義
孔穎達根據詞語之間不同的組合、位置關系,對詞義的解釋不同。例如:
(1)《周南·兔置》:“肅肅兔罝,椓之丁丁。”正義曰:“‘肅肅,敬也’,《釋訓》文。此美其賢人眾多,故為敬。《小星》云‘肅肅宵征’,故傳曰:‘肅肅,疾貌。’《鴇羽》《鴻雁》說鳥飛,文連其羽,故傳曰:‘肅肅,羽聲也。’《黍苗》說宮室,箋云:‘肅肅,嚴正之貌。’各隨文勢也。”按:孔疏認為《兔置》中“肅肅”因美其賢人眾多,采用了《釋訓》訓釋,義為“敬”。《小星》中“肅肅”因表示“宵夜行走”,義為“疾貌”。《鴇羽》《鴻雁》中“肅肅”表示鳥飛,義為“羽聲也”。《黍苗》中“肅肅”表示召伯苦心經營謝邑,所以義為“嚴正之貌”。
(2)《大雅·崧高》:“于邑于謝,南國是式。”正義曰:“以文勢宜為往邑於謝,故上‘于’為‘往’,下‘于’為‘於’。”按:“于邑于謝”,孔疏認為文勢應為“往邑於謝”,前一個“于”解釋為“往”,后一個“于”解釋為“於”。
由此可見,同一詞語與不同詞語組合時,由于處在不同語境中,所以詞義便隨各詩不同的“文勢”而意思不同,即孔氏所謂“各隨文勢也”。
(二)依據上下句之間的關系釋義
孔穎達常根據一段、一章中上下句的聯系來解釋詞義、句義。例如:
(3)《鄭風·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傳:“掤,所以覆矢。”正義曰:“先儒相傳掤為覆矢之物,且下句言鬯弓,明上句言覆矢可知矣,故云‘掤,所以覆矢’。”按:“掤”為圓形的箭筒蓋。孔疏在解釋“掤”時說先儒相傳掤為覆矢之物,且下句言“鬯弓”,“鬯弓”即把弓藏入弓袋。所以可知“掤”為箭筒蓋。
(4)《秦風·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滕。”正義曰:“下句云‘交韔二弓’,則虎韔是盛弓之物,故知虎是虎皮,韔為弓室也。”按:孔疏解釋“虎韔”時,說“下句云“交韔二弓”。“交韔”指弓箭,則虎韔是虎皮制的弓袋,故知“虎”是“虎皮”,“韔”為“弓袋”。
(三)依據上下章之間的關系釋義
孔氏釋義,不僅考慮到上下詞、上下句之間的聯系,有時還考慮上下章之間的聯系。例如:
(5)《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正義曰:“以上下皆言蒲、荷,則此章亦當為荷,不宜別據他草。且蘭是陸草,非澤中之物,故知蘭當作‘蓮’,蓮是荷實,故喻女言信實。”按:孔疏認為“蕳”應為“蓮”。因為首章與卒章的前二句都言“蒲、荷”,而且蘭是陸生植物,蒲、荷都是水生植物。“蕳”不僅與上下章“蒲、荷”不協,而且與第一句“彼澤之陂”也不協調。所以他認為“蕳”當為“蓮”,以喻“女言信實”。
(6)《小雅·角弓》:“兄弟昏姻,無胥遠矣。爾之遠矣,民胥然矣。”正義曰:“上章胥為相,此章胥為皆者,胥、相、皆,并《釋詁》文也。上以王於族親,故為相於之辭;此言天下之人非一,故為皆,觀文之勢而為訓也。”按:孔疏在解釋“胥”時,根據上下章文勢的不同解釋。上章言王於族親,胥解釋為相,此章說天下的人非一,故“胥”為“皆”。這里的“觀文勢而為訓”即根據上下章之間的關系解釋詞義。
孔穎達提出并實踐的“文勢”說是劉勰《文心雕龍·定勢》關于文學上“勢”的理論在語義分析上的運用,是一種新的根據語境探求詞義的方法。雖然孔穎達并沒有使用“語言環境”這個術語,但他在疏中多處依據語境釋義的方法,實為首創。
經籍傳注中的修辭訓釋作為傳統訓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訓詁學家雖有論述,但因其材料的零散性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毛詩正義》中孔穎達對一些修辭現象有了新的認識和總結,同時還發明了許多新的辭例,并對其內涵進行了闡釋,初步形成了系統的修辭理論。與毛傳、鄭箋相比有不少發展和超越之處,這在“疏不破注”的唐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孔穎達以修辭通訓詁的實踐,突破了傳統訓詁學的“三訓”法,開辟了以修辭為工具的新的訓詁領域和訓詁方法。這一方法是孔穎達的重大成就,標志著唐代訓詁學發展的新水平,對后世學者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傳統訓詁學的發展。
(本文為校級研究生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毛詩正義》訓詁研究,項目編號:2012XYC010。)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段玉裁.廣雅疏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
[3]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蔣方,張忠智.試論《毛詩正義》之“文勢”說[J].北方論叢,2003,(4).
[5]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王文仲.語法修辭與訓詁[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89,(1).
[7]王雁.孔穎達《五經正義》訓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8]石云孫.孔穎達修辭理論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85,(2).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0]俞樾.古書疑義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關鍵詞:詞匯呈現方式 同義詞呈現 短時義時間副詞
一、漢語詞匯呈現方式的界定和意義
在漢語的詞匯教學中,詞匯呈現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留學生知道目標語的內容,最主要的是為了讓留學生記住目標語并能夠在實際應用中自由地運用目標語。使其在學習目標語的同時感知目標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區別和差異,使目標語盡快地進入長時記憶,進而達到永久記憶。由此可以看出,詞匯呈現方式的作用和意義是舉足輕重的。通過選擇有效的呈現方式,能讓留學生一接觸目標語就能建立深刻的感知印象,從而加深詞匯的記憶,促使詞匯的儲存和提取,增強詞匯的習得效果。
二、同義詞呈現的界定和意義
同義詞呈現主要是根據詞匯之間的相似性,將之統一呈現出來。使其在詞匯教學中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得以體現。孟詳英(1997)總結了五個為什么留學生需要進行同義詞辨析的原因:(1)由于漢語的外語注釋不準確,漢語中近義詞的外語對應詞只有一個,給留學生留下了兩次相同的印象,留學生在使用時就常常會不加區分;(2)大部分近義詞都有相同語素,在留學生看來其形、義都很類似,在使用時會因為不懂音節的搭配,或者不辯詞義任意選用;(3)漢語中的常用詞經常時一詞多義,因此有一系列的近義詞,構成了復雜的詞義交叉現象,給留學生使用近義詞帶來混亂,具體表現為,在這個句子中的兩個詞可以互換,而在另一個句子里則不能;(4)漢語中一些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附帶的感彩、語體風格等附屬義不同,留學生由于不熟悉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表達習慣,在詞語選用上會出錯;(5)留學生詞匯量有限,找不出最恰當的詞來表達思想,便從自己僅有的詞匯儲備中找一個簡單的、詞義接近的詞來,勉強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造成用錯詞或用詞不當。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短時義時間副詞辨析――“才”和“就”的同義詞辨析
(一)短時義時間副詞“才”的句式特點和語義表達功能
(1)“才”用在數量詞語的前面,表示時間早。例如:
現在才七點。(時間早)
(2)“才”用在動詞的前面,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慢、不順利。例如:
我們下個星期才上課呢。
(二)短時義時間副詞“就”的句式特點和語義表達功能
(1)“就”用在動詞的前面,表示事情發生得快、早。例如:
這種電腦,兩天就米賣了二十多臺。
他一下子就喝了三碗。
(2)“就”表示兩個動作的發生連接得很緊。例如:
我起了床就去上課。
(3)“就”可以和“一”、“了”等詞搭配使用。例如:
①“一……,就……”表示前一個動作發生以后馬上就發生第二個動作。這兩個動作可以使已經發生的動作,也可以是目前還沒發生,但以后一定發生的動作。例如:
我一到北京就給你打電話。(動作還沒有發生)
在“一……,就……”的格式中,“就”不能放在主語前邊,應該放在主語后邊、動詞前邊。下面句子里的“就”位置就不對。
*早晨一起床,就他去跑步了。(早晨一起床,他就去跑步了。)
②“了……,就……”表示一個動作完成緊接著發生第二個動作。例如:
昨天我們下了課就去參觀了。
(三)短時義時間副詞“才”和“就”的辨析總結
(1)在表示時間上,“才”和“就”的意義往往相反,且在句中位置上往往用在動詞前,“才”表示剛發生,而且發生的晚或用的時間長或進行得不順利;“就”表示將要發生,而且表示快或用的時間短。但是,如果“才”和“就”連用,則“才”一般表示時間短,“就”表示快或早例如:
他才來就走?
(2)如果前頭有表示時間的時間詞語,“才”表示晚,“就”表示早;如果有表示時段的時間詞語,“才”表示慢,“就”表示快。例如:
八點上課,他八點十分才來。
八點上課,他七點半就來了。
(3)“才”可以在后面接表示時點的時間詞語,表示早,而“就”不可以。例如:
才七點鐘,再睡一會兒起床。
*就七點鐘,再睡一會兒起床。
(4)用在數量詞語前面,其中包括直接跟數量詞語或者是跟“動詞+數量詞語”的形式,“才”和“就”都表示數量少。例如“
我們學校才三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
我們學校就三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
但是,當“就”跟“數量詞語+就+動詞+數量詞語”的形式時,如果前面的數量少于后面的數量時,“就”則一般表示數量多;而其他情況下多表示數量少。例如:他這次住院,一天就花了一千多。
四、結束語
詞匯之間的相似性對留學生學習漢語詞匯有其積極的一面――已學的詞語是新詞語的基礎和橋梁,也有其消極的一面――詞語之間的相似性給學生辨別詞義造成困難。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運用詞匯呈現方式的積極作用,使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價值。
參考文獻:
[1]方緒軍.對外漢語詞匯教與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何家寧.詞匯呈現方式對詞匯記憶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1998,(2)
[3]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3)
[4]孟詳英.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7,(3)
[5]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英日韓學習者 易混淆詞 “提高” “改善”
一、引言
在第二語言詞匯教學中,我們發現英、日、韓三國學習者的漢語作文中有這樣的錯誤表達①:
(1)她下決心考上大學,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況。(英)
(2)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日)
(3)人們的生活已經【提高】了。(韓)
(4)我一定努力【改善】公司的服務水平。(英)
(5)2000年奧運會的標語之一是“【改善】生活水平”。(日)
(6)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品德修養也在逐漸地【改善】。(韓)
上例中,英、日、韓三國學習者在使用漢語動詞“提高”和“改善”時,均產生了混淆的現象。在二語詞匯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混淆某些詞語的關系,在當理解為甲時誤解為乙,或當使用甲時誤用了乙。那些為眾多學習者經常混淆的詞對或詞聚就是易混淆詞”(張博,2008)。據此,“提高”“改善”就是一對易混淆詞。
為什么二語學習者容易出現這樣的偏誤?我們進一步考察了現行的同/近義詞辨析詞典后發現②,“提高”“改善”都出現失收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習者易混淆的詞語“提高”“改善”并不是近義詞,在現有的詞語辨析詞典中并未得到辨析,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張博(2007)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辨析不宜固守“同義”“近義”這類漢語本體研究提供的標尺,應當轉換視角,基于中介語詞語偏誤的現實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易混淆詞辨析。在此動議下,一些學者基于學習者詞語混淆實際展開了考察分析。如:張妍(2006)對歐美學習者易混淆的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展開了調查;程娟(2011)基于中介語261個表示心理活動動詞的混淆,提出了五種詞語辨析的模式;于洋(2015)對CSL學習者同素同義單雙音名詞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進行了分析;付冬冬(2017)對英語者易混淆的增減類詞語的不平衡性作了考察。
“提高”“改善”是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組動詞,以往研究對此關注的并不多。在筆者考察的文獻中,只有劉克強(2010)專門關注了動詞“提高”,他在自建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基礎上,發現和總結了該詞在不同文本中的英語翻譯規律,發現漢英對應翻譯是多樣的。這啟發我們,漢外詞匯系統并不嚴格對應,學習者詞語混淆可能受到母語的影響。
本文基于大規模中介語語料庫,對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組詞“提高”“改善”進行窮盡考察,以期發現學習者“提高”“改善”混淆的規律,并探析詞語混淆的成因,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和詞典編纂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易混淆詞的確定
(一)語料來源
本研究所依托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約690萬字。主要包括:
1.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主持研發的HSK動態作文語料庫425萬字。
2.北京語言大學漢語中介語語料庫200萬字。
3.以英語背景學習者為主體的哈佛大學北京書院漢語中介語語料約65萬字。
我們選取了英、日、韓三國漢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進行考察。這是因為英、日、韓三國背景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量最大,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語料支持。
(二)確定目標詞
首先,分別以“提高”和“改善”為檢索詞,提取英、日、韓三國背景學習者的全部使用語例。然后,剔除語義不明、含糊、重復的的句子。為了確保結果的客觀性,我們對所篩選出來的語料進行人工標注。具體做法是,請五位漢語母語者對學習者誤用的詞語進行修改,寫出應替代的詞,三個(三個以上)母語者認定一致,那么我們就認為該詞符合漢語者語感,是當用詞③。
最終本文收集到了“提高”“改善”的混淆語例共計156條。
三、“提高”“改善”的誤用特征
“提高”“改善”的誤用特征可以從誤用的母語背景分布、詞語的誤用方向、詞語混淆的具體表現三個方面來考察。
(一)“提高”“改善”誤用的母語背景分布
基于英、日、韓三國漢語學習者的語料,本文考察了“提高”“改善”的混淆在不同背景二語學習者語料中的分布情況,考察結果如表1所示。
數據顯示,“提高”“改善”二詞的混淆普遍分布于英、日、韓語背景學習者的語料中,是多種語言背景學習者均容易混淆的詞對。
(二)易混淆詞的誤用方向
從誤用方向來看,易混淆詞可以分為單向誤用和雙向誤用兩種類型。我們通過觀察語例發現,不同國別的二語者使用“提高”“改善”這組詞語時,均呈現為雙向誤用。
提高改善
(7)這么難受的學習環境一定令許多學生沮喪,從而不愿意堅持學習并【提高】自己的條件。(英)
(8)誰撿起自己扔的煙頭,誰就是在【改善】自己的素|,這就是環保的第一步。(日)
(9)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慢慢地【提高】了。(韓)
改善提高
(10)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人們應該忘卻自私,而且更應該善于利用客觀形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生活素質就會【改善】進步了。(英)
(11)這樣能【改善】全世界的生產能力和食品質量。(日)
(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再也不用擔心吃的問題,而且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質量。(韓)
(三)詞語混淆的具體表現
語料調查顯示:英、日、韓三國二語學習者在與特定詞語搭配時,容易將“提高”“改善”混用。
在英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13)母親經常告訴我,這一段時間是她生命中最不開心的,所以她決定必須考上大學,【提高】自己的生活情況。
(14)【提高】經濟條件會給人們金錢的自由,讓生活比以前更豐富。
(15)A:醫院里我的醫術是最好的,但是我怎么還沒有得到晉升?
B:為了晉升,只給病人治病是不夠的,你也得【改善】你的水平。
(16)政府應該讓老百姓互相了解,同時【改善】他們之間的容忍度。
在日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17)生活條件【提高】以后,人們都開始考慮身體健康,而且注意到了自己每天吃的東西是否安全這個問題。
(18)國家利用稅收建設大規模公園等基礎設施,盡力【提高】國內環境。
(19)做父母的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讓孩子覺得幸福。
(20)人們的社會意識【改善】了很多。
(21)隨著科技的發達,農業技術的【改善】,在現代社會可以產生大量的食物。
在韓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22)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吃飯”已經不成問題了。
(23)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慢慢地【提高】了。
(24)解決吃的問題以后,我們還要【改善】食物的質量、營養程度。
(25)我認為先解決相當數量的饑餓問題,然后再考慮我們的飲食水平的【改善】問題。
(26)因為人類隨地抽煙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所以【改善】人們的意識也不是容易的事。
通過對誤例的分析我們發現,英、日、韓三國二語學習者詞語混淆的表現具有高度一致性,即在“條件”“環境”“生活”等詞語前,英、日、韓三國二語者都誤用成了“提高”;而在“水平”“質量”“素質”等詞語前,學習者均誤用成了“改善”。我們將混淆發生的具體表現總結為表2。
表2:英、日、韓國三國二語者“提高”“改善”混用的具體表現
易混淆詞 英 日 韓
提高改善 +條件/情況 +情況/環境/生活 +條件/生活
改善提高 +程度/水平/素質/能力 +能力/質量/素質/意識/農業技術/效率/品質/道德/水平 +現代技術/品德修養/水平/意識/質量/程度/心態
四、詞語混淆成因分析
根據中介語理論,二語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包括:本族語、本族文化對目的語學習的干擾;已掌握的目的語知識對學習新的目的語知識的干擾;學習態度、教學中的講解和訓練中的失誤等(魯健驥,1987)。我們認為,易混淆詞“提高”“改善”的混淆,主要跟目的語、學習者母語以及教材注釋等相關。
(一)目的語詞義干擾
“提高”“改善”兩個詞詞義相關,都含有“向好的方向變化”的意思。“改善”指“改變,以使原有情況好些”;“提高”指使事物某方面比原碭摺9鄄煅習者的誤例可知,學習者的詞語誤用都發生在與其他詞語的特定搭配上。這表明,受詞義干擾,學習者對詞語的用法并不清楚。
在漢語中,“改善”的目的是使情況比原來好一些,其搭配對象是那些能用好壞來評判的抽象事物,如“生活、環境、條件、關系、功能”等;“提高”的目的是使事物某方面比原來高,其搭配對象是那些能用高低來評判的抽象事物,如“水平、素質、能力、效率、標準、位置、程度”等。如:
(27)這五年來,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8)為了改善國家的經濟情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29)隨著兩國關系的改善,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
(30)體育鍛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31)如何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32)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3)經過幾個月的鍛煉,他的工作能力提高了。
(34)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了。
(3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學習者目的語知識有限,誤認為二者詞義相近、用法相同。學習者難以對這兩個詞語各自的搭配對象進行歸納和提煉,進而造成混用現象的出現。
(二)母語詞義影響
張博(2011)發現,學習者獲知目的語詞A對應的是母語詞A′后,可能會把為A′所有而A并沒有的意義推移到A上,產生“母語詞義誤推”。漢外詞義并不一一對應,學習者可能受到母語的影響而出現使用偏誤。
在英語中,“improve”表示向好的方向變化,即“to becomebetter than before;to make sth/sb better than before”(《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其詞義范圍較大,對應著漢語中的“改善”“提高”兩個詞語。如:
(36)His quality of life has improved dramatically since the operation.(手術后他的生活質量大大改善了。)
(37)I need to improve my French.(我得提高我的法語水平。)
學習者先學習“提高”,當得知母語詞“improve”對應著漢語中的“提高”后,很可能將“improve”的其他釋義也推移到“提高”上,因此造成上述偏誤。
日語和韓語中都有大量的漢字詞。漢字詞源于漢語,已經融進韓國語、日語的詞匯系統中。有的漢字詞的詞義和用法已經與漢語詞語不同。如,在韓語中“改善”是漢字詞,表示為“????”。該詞詞義比漢語范圍大,也大致對應著漢語中的“改善、提高”等多個詞語。如:
(38)??? ????(改善生活條件)
(39)??? ????(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素質)
(40)??? ????(改善待遇、提高待遇)
學習者將母語漢字詞“????”的用法推移到漢語詞“改善”上,因而造成了誤用。
日語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日語中,“改善”也是漢字詞,但是詞義與漢語略有不同,既對應“改善”,又對應“提高”。如:
(41)ダムの{によって,水上\の條件が大いに改善された.(經過水庫的調節,航運條件大為改善。)
(42)待遇を改善する (改善待遇,提高待遇)
(43)身體の體|を改善する(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的素質)
魯健驥(1987)指出,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由于缺乏語言學的知識和學習外語的經驗,通過自覺的和不自覺的比附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語,是很普遍的,這也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外語學習者的頭腦里,母語的系統已經固定化,這無形中對目的語這一套新的系統的學習,形成一種障礙。學習者母語詞義與漢語有著復雜的對應關系,因此,學習者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很可能是造成“提高”“改善”混淆使用的原因之一。
(三)教材注釋的誤導
“漢外詞語之間并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生詞表或雙語詞典中的漢外詞語之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翻譯,對學生理解詞義、組詞造句有時會有誤導作用,引發偏誤的產生。”(呂文華,2006)
周琳(2007)的研究表明,教材生詞同譯方式是兩種語言詞語復雜對應關系的一種投射,大部分同譯詞語反映了漢英詞語對應的客觀情況。語言間的復雜對應關系很可能給留學生的詞語使用帶來干擾,同譯方式極可能加深了這種負面影響。
我們考察了幾部對外漢語教材英譯本后發現,對外漢語教材中往往采用同一母語詞對“提高”“改善”二詞進行對譯。例如,以英語為媒介語的教材中,多將二詞譯為“to improve”,比如“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改善居住l件)、“to improve your Chinese level”(提高你的漢語水平)。這可能會加重同譯詞語的混淆。
五、結語
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習者詞語混淆的實際情況出發,觀察詞語混淆的規律,分析詞語混淆的成因,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改善”這組詞,教師不僅要向學習者明晰詞語意義的側重點,還要進行詞語的搭配訓練,幫助學習者進一步鞏固詞義、區分用法。此外,在教材注釋中,編著者也應關注漢外詞語差異,對于漢外詞義不對應的詞語,應當括注適用范圍,幫助學習者分辨其中的異同。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5JJD740006]和上海財經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編號:2016110052]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級項目經費支持。)
注釋:
①學習者作文語料中,與目標詞無關的不當表達,我們予以適當修
正。【】中為誤用詞,()后為漢語二語者的國別/語別。
②筆者考察的同近義詞詞典:林玉山(1986)《簡明同義詞反義
詞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馬燕華、莊瑩(2002)《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3)《新華同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2013)《新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造句搭配詳解詞典》(雙色辨析本),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賀國偉(2005)《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程榮(2010)《同義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佟慧君、梅立崇(2002)《漢語同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③這五位漢語母語者包括三位經驗豐富的對外漢語一線教師,兩位
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
參考文獻:
[1]付冬冬.易混淆詞辨析詞典詞語搭配方式及其適用性分析[J].云
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6).
[2]付冬冬.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增減量詞語混淆特征的不平衡性分
析[J].對外漢語研究,2017,(18).
[3]劉克強.基于漢英平行語料庫對漢語常用動詞“提高”的英譯聚
類分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2).
[4]魯健驥,呂文華.商務館學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5]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7,(4).
[6]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Z].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7]于洋.CSL學習者同素同義單雙音名詞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6).
[8]張博.同義詞、近義詞、易混淆詞:從漢語到中介語的視角轉移
[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9]張博.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及其研究方法[J].語
言教學與研究,2008,(6).
[10]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
研究,2011,(3).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2]周琳.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語及英語背景留學生使用偏誤研究
[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3]張妍.歐美學生漢語中介語易混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及其辨析
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4]程娟.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與漢語同義詞比較研究――以心理
動詞一直是高考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和學生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尤其注意掌握。以下是動詞中的常見問題的幾點說明。
(一)連系動詞。
連系動詞又稱系動詞,本身有詞義,但不能單獨作謂語,后面必須跟表語構成系表結構說明主語的狀況、性質、特征等情況,如:look看起來,seem似乎,remain仍然,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動詞,如feel,look等,既可用作實義動詞,又可用作系動詞,怎么判斷呢?系動詞常跟形容詞作表語;實義動詞則常用副詞作狀語。試比較:
The newly-invented drinking tastes quite unique.這種新研制的飲料嘗起來挺獨特的。(本句中taste用作系動詞,后接形容詞作表語)
The chef is tasting the fish carefully.廚師正在品嘗這條魚。(本句中taste是實義動詞,后面用副詞作狀語)
同時系動詞一般不用進行時,但在表示探詢語氣,使語意客氣、生動、親切時,可用進行時。
I hope you’re keeping well.(語氣委婉)我希望你保持健康。
再者系動詞不用被動語。如:The apple is tasted good.(×)
(因為taste是系動詞,“嘗起來”是指蘋果的性質,不用被動語態)
(二)助動詞。
協助主要動詞構成謂語動詞的詞叫做助動詞,其自身沒有詞義,不可單獨使用。它與其他詞一起構成時態、語態、疑問和否定等形式,如:do,does,did,will等。
下面我們來看看幾組詞形相近的動詞的辨析。
1.adapt,adjust與adopt。
(1)adapt vt.使適合。
We have to adapt quickly to the new system.我們不得不迅速適應新制度。
(2)adjust vt.調節,調整;(進行調整后)適應。
Adjust your language to the age of your audience.要根據聽眾的年齡使用相應的語言。
(3)adopt vt.收養,采用(某種方法)。
All three teams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三個隊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各不同。
2.arise,rise與raise。
(1)arise vi產生,出現(arose,arisen)。
We keep them informed of any changes as they arise.如有任何變化,我們隨時通知他們。
(2)rise vi.升高,上升(rose;risen)。
rise為不及物動詞,作“上升”講時指繼續上升,常用于日、月、云、煙,物價,人的職位,等等。
The prices of good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商品的價格最近日漸增長。
(3)raise vt.舉起,飼養;提高(raised,raised)。
raise為及物動詞,用作“舉起”時有使物體達到應有的高度的含義,可用于指具體或抽象的事物。如:She raised her finger to her lips as a sign for silence.她豎起一根手指放在唇邊示意安靜。
試比較下面兩句的差異。
The price of pork has risen recently.近來豬肉價格上漲了。
The price of pork has been raised recently.近來豬肉價格被抬高了。
3.lay和lie。
(1)lay vt.下蛋;放置(laid,laid,laying)。
The hens are not laying well.母雞現在不愛下蛋。
She laid the baby down gently on the bed.她把嬰兒輕輕地放在床上。
(2)lie vi.平躺;位于;在于(lay,lain,lying)。
The cat was lying fast asleep by the fire.貓臥在火旁睡得很熟。
(3)lie vt.說謊,撒謊(lied,lied,lying)。
You could see from his face that he was lying.從他的表情上你可以看出他在撒謊。
從以上幾組實義動詞的比較鑒別中可得出,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當中要多歸納多總結,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應對動詞練習的方法。
二
我們還要注意一些做動詞練習的方法規律技巧。
(一)加大動詞積累,正確理解詞義。
英語中動詞的詞義豐富,用法靈活,不易掌握。平時要進行大量閱讀,在閱讀中理解動詞及動詞詞組的新意義。在平時學習中,要領悟動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特別注意一些最常用的詞匯,如get,make,have,take等和一些難分辨的同義詞、近義詞和形近詞或短語,更要集中突破,加強記憶,擴大詞匯量。例如:
The resources on geography can be ?搖?搖 ?搖 in the State Library.
A.acquired B.required C.inquired D.requested
[解析]這四個選項在詞形和詞義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非常容易混淆。acquire“獲得,得到,學得(知識等),求得,養成(習慣等)”;require“需要,要求,命令”;inquire“打聽,詢問”;request“請求,要求”。句意:地理方面的材料資源可以在國家圖書館找到。因此只有A項正確。
(二)體會英語語境,準確辨析詞義。
單項填空對動詞的考查是在語境中考查詞義辨析,特別是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辨析。這些選項從漢語翻譯上看可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但其英語含義不同,而且可能有不同的習慣搭配,因此做動詞詞義辨析題目時不能根據選項的漢語字面意義選擇答案。同時,要注意對動詞的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的考查。如:
Even if treatment ,there’s still no magic pill for patients in the late stage of AIDS.
A.does B.uses C.works D.helps
[解析]這四個選項都有“幫助,起作用”的意思。do“行,能對付”,例如:Three chairs will do.三把椅子就夠了。use“使用”,work“起作用,生效”;help“幫助”。句意:盡管治療起作用了,對于晚期的艾滋病患者來說還是沒有什么特效藥。故C項正確。
(三)分類歸納詞組,構建知識網絡。
動詞詞組辨析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英語中動詞詞組的識記和運用。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對動詞詞組進行歸納、比較,做題時,一方面要揣測命題人的意圖,分析句子結構,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另一方面要明白動詞詞組的不同意思,并且能區別相似詞組的意義,從而選出正確答案。例如:
It was funny to see that the dog’s eyes immediately ?搖?搖?搖 ?搖 at the sight of its owner.
A.lit up B.fixed up C.did up D.turned up
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義詞,使語言可以表達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在現代漢語中,“特點”、“特征”、“特色”都可以用來指事物具有的特別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質,是一組同義詞。王力先生(1982)說:“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的某一意義和那個詞的某一意義相同,不是說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那個詞的所有意義都相同。”“特點”、“特色”和“特征”在以下幾句話中可以互換:
(1)這樣的分法也許更能概括和明了莎士比亞的創作發展和藝術特征。
(2)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
(3)它具有細膩傳神、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特色。
“特點”、“特色”和“特征”在用于藝術時,可以互換。但是不同的語言形式,必有其句法、語義和語用等方面的差異。本文試圖從語義適用、句法組合、語用色彩等方面對三者進行對比辨析。
2.先行研究
為了考察前人對“特點”、“特征”、“特色”的研究,我先后查閱四本漢語近義詞、同義詞詞典,這其中既包括面向本族語者的又有面向將漢語作為外語的。它們是《漢語同義詞詞典》、《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近義詞反義詞詳解辭典》、《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以下分別簡稱《漢語》、《1700對》、《近反義詞》、《現代漢語》)。我收集了它們對“特點”、“特征”、“特色”的解釋。
《漢語》中指出三者可以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其中“特點”著重指人或事物獨具的特殊之處,可以是內容、性質上的,也可以是形式、外形上的;可以是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特征”著重指人或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獨特的征象或標志,是顯露于外的。多用于具體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特色”著重指事物獨特的色彩、色調、格調、風格,適用于文學、藝術和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事物,可以是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較少用于人,往往是明顯的優點。商務館出的這本詞典對三者語義和語用方面的解釋很詳細,但是句法方面沒有說明。
《1700對》主要從語用方面對三者進行了對比,指出“特征”最易發現和辨別,“特點”次之。“特色”為褒義詞,“特點”為中性詞。語義和句法方面的解釋和說明不足。
《近反義詞》解釋了三者語義方面的不同,但是舉例不多并且例子的典型性不夠。
《現代漢語》指出三者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質,對三者不同的語義使用作了說明。但是沒有對三者感彩的區別作說明。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特點”、“特色”、“特征”三者語義方面的解釋、對比等已比較詳細,但是語義適用方面還有待加強,舉例不足。四本詞典基本上沒有對三者句法組合方面的說明。在語用色彩方面也并不是每本字典都有所涉及。
對外漢語界專門研究三者區別的文章基本沒有,只是在編撰的字典中有所涉及。在參照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基礎上,我試圖從語義適用、句法組合、語用色彩等方面對三者進行對比辨析,試圖找出三者的差異,希望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有所幫助。
3.語義方面
語義適用指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其中又有一些具體的識別因素:人、物、事物;個人、集體;自己、別人;具體、抽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過去、將來,等等(趙新、劉若云,2007)。以下分別介紹三者。
3.1“特點”的適用范圍最廣,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指個人,也可以適用于集體;可以是自己的特點,也可以是別人的特點。
(1)這個學生的特點是不愛說話。
(2)茶葉的種類很多,市場上以采制工藝和品質特點結合外形差別來分,有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和緊壓茶五大類。
(3)中國畫的特點之一是偏重于寫意。
(4)童年早期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也不穩定,好動是他們的特點。
(5)我的特點是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
(6)它往往反映出一種內心氣質獨特的美,甚至反映出一種社會特點、社會風尚和時代特點。
(7)由于一個國家的氣候和其他自然特點的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
(8)他這個人的性格很有特點。
3.2“特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多指具體的;可以是自然現象,也可以是社會現象;傾向于指別人或者他物而不是自己。
(9)這里的氣候特征是夏天少雨干旱,而冬天多雨濕潤。
(10)他的外貌特征是:大個子,高鼻梁,黃頭發。
(11)近一個世紀過去,中國終于有了具有現代社會特征的運轉方式。
(12)黃皮膚是亞洲人的顯著特征。
例(9)—(12)句中的“特征”可以換成“特點”,但是例1—8中的“特點”卻不是都可以換成“特征”。
(1′)這個學生的特點是不愛說話。(×特征)
(5′)我的特點是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特征)
(8′)他這個人的性格很有特征。(×特征)
“特征”傾向于外表或形式上獨特的征象或標志,是顯露于外的。以上三句中,用“特點”來表達內在的,與“特征”的語義相沖突,不可以互換。
3.3“特色”多用于事物,少用于指人;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在用于指事物時,“特色”傾向于指民族性、地方性的事物。
(13)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
(14)這些園林多數都是質樸簡潔,具有地方特色。
(15)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獨具特色,它既有現實主義的精心描寫,又有浪漫主義的抒情。
(16)每一個作家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例(13)—(16)句中的“特色”不可以換成“特征”,但是可以換成“特點”。
(13′)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特征)(√特點)
(14′)這些園林多數都是質樸簡潔,具有地方特色。(×特征)(√特點)
(15′)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獨具特色,它既有現實主義的精心描寫,又有浪漫主義的抒情。(×特征)(√特點)
(16′)每一個作家都有其自己的特色。(×特征)(√特點)
“特征”不可以用來指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獨特之處。“特點”語義適用范圍較廣,可以用來指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事物,但是在表達時其語義表達不如“特色”精確。
4.句法方面
這部分主要從詞性、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句法搭配等方面辨析三者的異同。
4.1“特點”、“特色”、“特征”三者都是名詞,都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
(17)這類運動的特點是物體總是來回經過某一中心位置往復運動。
(18)《牡丹亭》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
(19)當今的時代特征是和平與發展。
4.2“特點”、“特色”、“特征”都可以在句中充當賓語。
(20)同類事物間的比較是為了找出一類事物所共有的特征。
(21)它色彩鮮明,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民間特色。
(22)這三種樂曲都屬于器樂曲,具有形式自由、即興發揮、不拘一格的特點。
《1700對》指出“特征”不能作狀中結構“很有”的賓語,“特點”、“特色”可以作狀中結構“很有”的賓語。我搜索北京大學語料庫只發現一句“特征”作作狀中結構“很有”的賓語。
(23)兩人的臉都絕頂聰明,很有特征。
4.3“特色”可以用在名詞前作定語,“特點”、“特征”不可以。
(24)在南京到處可見的地方特色菜多起來了,新奇特品種進了“菜籃子”。
(25)各連鎖集團正因為有自己的特色服務,贏得了廣大顧客的垂青,因此牢牢地占據了市場。
(26)日本、美國、德國、瑞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產品全部云集在這座美麗的濱海都市。
4.4“特點”、“特征”、“特色”三者前都可以加“數+個”。我搜索北京大學語料庫發現數詞大都在十以內。
(27)上述十個特點,只是粗略地勾畫出90年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
(28)“知識價值社會”具有如下七個特征。
(29)戴高樂對待自己的顧問和參謀有著不同于他人的三個特色。
我搜索北京大學語料庫發現,用在“特點”前的數詞最大不超過“十”,用在“特征”前的數詞最大不超過“七”,“特色”前的數詞最大不超過“三”。
“特點”、“特征”、“特色”三者前同樣可以加序數詞,像基數詞一樣,最大也不會超過“第十”。相應的,“特點”前最大不超過“第十”,在“特征”前最大不超過“第七”,用在“特色”前的一般不會超過“第三”。
4.5“特點”、“特征”、“特色”前不可以用數詞“好些”,但是可以出現數詞“若干”。
(30)本書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若干特點。
(31)根據事物的某一個特征,你想到了和這個特征相關的其他若干事物的若干特征,這種思維就叫相關聯想。
(32)朱子會議有若干特色。
4.6“特點”、“特征”、“特色”三者前面都可以加“顯著”、“鮮明”、“明顯”、“重要”、“突出”等來作定語。
(33)尼羅河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每年都要定期泛濫。
(34)信息化是新技術革命的顯著特征。
(35)這應當說是他的作品的一個顯著特色。
(36)中國紡織國際科技產業城具有不同于其他開發區的明顯特色。
(37)用當地的資源優勢,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工業的突出特色。
“顯著”、“鮮明”、“明顯”、“突出”等也可以作“特點”、“特征”、“特色”為主語的句子的謂語,“重要”則不可以。
(38)時代特征鮮明。
(39)北京中秋月餅特色突出。
(40)裝飾用紡織品消費特點明顯。
4.7“特點”、“特征”、“特色”前不可以出現“特別”。我搜索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只發現三句“特殊+的”修飾“特征”的情況,“特別+的”則都不能修飾。
(41)特性是不可重復的特殊特征的集合,屬于自然世界,并從自然世界中獲得奴性和死亡性。
(42)那么一個類型就是喙嘴龍亞目的,這一類東西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特征。
我認為這是由于“特點”、“特色”、“特征”本身含有獨特之意,與“特別”、“特殊”語義重疊不符合語言表達經濟性原則。這一點教師需向留學生說清楚,否則他們以為可以在“特點”、“特征”、“特色”之前加“特別”、“特殊”來起強調作用。
4.8“特點”、“特征”、“特色”都可以用在“以……為特點、特征、特色”結構里。
(43)金鄉大蒜以個大、皮薄、色白、性粘為特點,在美國、日本及東南亞有良好的市場。
(44)我國的城市發展從總體上說還處在以集中為特征的初級階段。
(45)徑山風景區是以宗教和茶葉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區。
4.9“特點”、“特色”、“特征”可以用在“如下、以下+幾個、一些+特點、特色、特征”的結構中。
(46)據研究材料證實,具有創造性的幼兒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47)通覽全書,有以下一些特色。
(48)目前我國消費膨脹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4.10“特色”可以在“獨具”、“自具”、“各具”、“極具”等強排他性狀詞組之后作賓語。“特點”、“特征”則很少。
(46)舞獅,是我國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娛樂活動。
(47)每門語言都各具特色。
(48)一品紅的花極具特色,杯狀聚傘花序生于枝頂。
4.11“特點”、“特征”、“特色”可以受“大”、“明顯”、“突出”、“顯著”等形容詞形容詞的最高級修飾,而這些形容詞的反義詞則不可以。
(49)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輸。
(50)香港選舉最顯著的特點是持續的低參與率。
(51)盧剛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他的極端自私。
(52)最明顯的特色是,它使得現代文學的許多第一手材料,能同讀者直接見面了。
5.語用方面
語用主要是感彩方面。
“特點”、“特征”是中性詞,既可以指好的方面,又可以指不好的方面。
(53)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他的極端自私。
(54)尼羅河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每年都要定期泛濫。
“特色”是褒義詞只能用來指好的方面。
(55)這雖然是殘忍的娛樂場所,但在建筑上很有特色。
6.結語
本文主要是從句法層面上對“特點”、“特征”、“特色”做了一些辨析,希望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陳炳昭.近義詞反義詞詳解辭典[Z].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2]劉叔新.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Z].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3]楊寄洲,賈永芳.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Z].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4]趙新,劉若云.編寫《外國人實用近義詞詞典》的幾個基本問題[J].辭書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