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勸學原文及翻譯

勸學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5-29 17:44: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勸學原文及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勸學原文及翻譯

第1篇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高考考查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盡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夫戰,勇氣也。

3.“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學(學習)不可以已。”(《勸學》)“吾嘗終日而思(思考)矣?!保ā秳駥W》)(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俺艘痪?,可憐(阿房宮變為)焦土!”(《阿房宮賦》)

4.“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 “吾、余、予”換成“我”,把“爾、汝”換成“你”?!拔幔ㄎ遥﹪L(曾經)終日而思矣(了),不如須臾(一會兒)之所學也?!保ā秳駥W》)

5.“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是“有何厭之”的倒裝。

三、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能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四、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有個口訣:首覽全篇,領會大意。斟酌字義,動筆翻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難譯句子,前后聯系,跳躍句子(省略句子),補出原意。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琢磨斷句。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五、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第2篇

關鍵詞: 《紅樓夢》服飾英譯對比

一、引言

我國自古就是歷史上的衣冠大國,各朝史書中都有名正言順的《輿服志》,而《紅樓夢》則是一部沒有名號的“輿服志”,令服飾研究者留連稱奇。書中頻繁出現的服飾及其用料、刺繡、做工等描寫,其品種的繁多、色彩樣式的豐富多彩,無不令人驚嘆。如何翻譯這些飽含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聚合體,才能傳神般地再現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呢?然而目前相關的成系統的服飾翻譯研究卻鮮有所見。

在所有的《紅樓夢》英譯版本中,只有兩個全譯本(即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和大衛?霍克思、閔福德《石頭記》譯本),兩種譯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與兩位譯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及其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詳盡了解是密不可分的。盡管如此,兩位譯者在面對小說中的服飾描寫時,采取了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翻譯技巧。本文分別從服飾質料、服飾色彩、服飾樣式及服飾配飾等方面,將楊譯、霍譯中的服飾翻譯內容進行對比,找出二者翻譯方法上的不同,并對其原因作探討分析。

二、服飾質料英譯對比

《紅樓夢》中的服飾琳瑯滿目,這些服飾的原料,不離棉、皮毛、羽毛和絲綢等,其中絲綢品種的豐富多彩,給小說的服飾描寫烙上了世家大族的印跡。書中薈萃的絲綢品種少說也有十幾種,主要有緞、錦、紗、綢、絹、綾、縐等。對于這些及富民族特色的物質,兩位譯者是如何處理的呢?

例1:(寶玉)……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Cao Xueqin,1997:29)

Yangs’s transaltion:Over this he wore a turquoise fringed coat of Japanese satin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in eight bunches.(Yangs,1994:60)

Hawkes’s transltion:Over the upper part of his robe he wore a jacket of slate-blue Japanese silk damask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eight large medallions on the front and with tasseled borders.(Hawkes,1973:100)

“倭”指的是“日本”,“緞”指的是它的質料,“倭緞”不僅反映出當時流行的衣料,還折射出當時我國與日本的海外交流。但是同時指“緞”,楊譯和霍譯卻選擇了不同的詞來解釋這一衣料:“satin”和“silk damask”,其實這兩個詞的詞源背景是不同的。根據歷史的記載,“satin”(綢緞),是一種特別平坦光滑的絲綢,它的名稱取自于蒙元王朝的刺桐港(Zaytun,泉州),馬可?波羅就是從那里啟航回國的;而“damask silk”(錦緞),其名稱來源于盛產革緞的大馬士革城(Damascus)(敘利亞首都),是當時大多數從波斯伊利汗國去歐洲的商隊的必經之地()??梢?前者強調的是古代中國的文化背景,而后者強調的是西方的文化背景。兩位譯者的翻譯均是正確而又精彩的,但是不同的詞的選擇反映了兩位譯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不同的文化取向。

三、服飾色彩英譯對比

根據顏色語碼認知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楊永林教授對顏色詞的劃分,所有的中英顏色語碼詞可以劃分為四種:基礎顏色詞(basic words)、修飾性基礎顏色詞(modified basic words)、基礎基礎顏色詞(basic-basic words)和解釋性語匯(elaborated words)。具體來說,基礎顏色詞即指國際上公認的由Berlin 和Kay確定的11種色碼“黑、白、紅、黃、藍、綠、褐、粉、紫、橙、灰”;修飾性基礎顏色詞是指“程度性修飾詞+基礎顏色詞”,比如“淡綠”、“亮黃”、“淡紅”等;基礎基礎顏色詞是指“基礎顏色詞+基礎顏色詞”,比如“紅黑”、“灰白”、“藍黑”等;解釋性語匯是指對于原有顏色所想象出的所有的解釋性的語匯,比如“玫瑰紫”中的解釋性詞語“玫瑰”,“海棠紅”中的想象詞“海棠”等(楊永林,2002:51-52)?!都t樓夢》中的顏色詞亦是五光十色、繽紛絢爛,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語碼。對于這些語匯的翻譯,怎樣才能既傳遞出其語義內涵,又能保留其原有的文學藝術美呢?

例2:可惜這石榴紅綾最不經染……(Cao Xueqin,1997:638)

Yangs’ translation:It’s too bad,this pomegranate-red silk shows dirt so.(Yangs,1994:1321)

Hawkes’s transaltion:It’s grenadine,isn’t it,that red material?They call it that because it’s the red of pomegranate-flowers.I’m afraid it’s a material that stains very badly.(Hawkes,1973:213)

“石榴紅”是紅色的一種,根據其語碼特征,可以分為“解釋性語匯(石榴)+基礎顏色詞(紅)”,意指像石榴花一樣的紅色。楊譯分別用“pomegranate”和“red”翻譯該顏色詞,屬于直譯;而霍譯在翻譯完該詞后,又添加了一句話:“他們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是石榴花樣的紅色。”這顯然是對“石榴”一詞的解釋,以防讀者對于該詞產生誤解或費解,屬于增譯。不同的翻譯方法反映出了二者不同的翻譯目的:楊譯立足于最大限度地直譯,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痕跡,忠實于原文,而霍譯立足于英美讀者的接受性,希求在傳遞原文內容的同時,要顧及讀者的原有背景,因此他即使增添或刪去一些內容以改變原文,也不能讓讀者迷惑或產生誤解,屬于意譯,這也正是他在序言中說自己為什么會添加一些東西而對原文進行改動的原因所在(Hawkes,Vol.2,1977:17)。

四、服飾樣式英譯對比

《紅樓夢》中的服飾樣式包括襖、裙、褂、箭袖、披風、袍、坎肩、褲、斗篷、蓑衣、箬笠、襪、鞋、靴、屐等(李軍均,2004:21)。這些描寫既有漢族的特點,又有滿族的特點,反映了當時兩個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融合。譯者只有真實地傳譯其樣式特征,方能真實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

例3:(鳳姐兒家常)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第六回)

Yangs’s transaltion:She was also wearing a peach-red flowered jacket,a 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grey squirrel and a skirt of crimson foreign crepe lined with snow-weasel fur.

Hawkes’s transaltion:She was dressed in a sprigged peach gown,with an ermine-lined skirt of dark-red foreign underneath it,and a cloak of slate-blue silk with colored insets and lining of grey squirrel around her shoulders.

“襖、裙”是我國婦女傳統日常服飾的一種。在清代,漢族婦女服飾風俗一般為上衣下裙,外穿披風里穿襖,襖又有大襖小襖之分,其基本形制為立領、連肩袖、右大襟、開衩擺,是特具東方風格的民族服裝之一。楊譯中的“jacket”在西方泛指“上衣”,包括夾克衫、夾襖、皮襖等類型的上衣,可以說是“襖”的上義詞;而霍譯中的“gown”常指特殊場合穿的長服,用以表明身份或職業,袍子居多,如“a BA gown(學士服)”(《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1997:645),所以這里對鳳姐家常上衣的處理,楊譯雖未細致描畫出款式,但歸類是正確的,可謂基本傳達了“家常上衣”的原意,而霍譯則顯然有所違背。這與兩人分處不同的國家,對于原文的背景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是有關系的。

五、簡析及總結

從以上三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同一部《紅樓夢》中的服飾文化翻譯,譯者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楊譯主要采用直譯,以保留原作的風貌,而霍譯多采用意譯,盡量以英美文化中能接受的習慣和說法來代替。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1.二者翻譯目的不同,楊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而霍多慮及英美接受者的習慣以供其理解欣賞;2.二者的文化取向不同,楊根植于中國文化,崇尚中國文化,處處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霍根植于英美文化,多尚英美文化,處處以英美文化為參照;3.二者背景知識不同,楊生長于中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故翻譯時易于辨認文化風俗而能傳其原貌,霍成長于西方,對于中國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認識得顯然不如楊充分,翻譯時難免有意無意地漏譯、轉譯甚至誤譯??傊?取向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因此,帶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古典文學的翻譯,要充分展示它的原貌,可以說是文化翻譯中的難中之難。它要求譯者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面向不同的讀者,對源語及譯語均能作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做到既能準確地傳達語意,又能盡可能地保留民族色彩,這便是對廣大翻譯工作者的巨大挑戰,更是對譯者提高文化素質、增強文化意識及語言知識,以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弘揚中華文化的希望。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2.

[2]Yang,Xianyi & Glady Yang 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y Cao Xueqi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1980.

[3]Hawkes,David 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M].By Cao Xueqin.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4]杰克?威澤弗德.成吉思汗與現代世界的形成[W].勸學網.Retrieved from:,2008.

[5]楊永林.中國學生英語色彩語碼認知模式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第3篇

但現在有不少考生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課文,對課內的文言文不必過于認真。其實,雖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課內的文章,但所有的考點都與課內文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聯系是直接的,有的聯系是間接的,雖然不一定能在課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詞語,但只要我們熟悉課文中出現過的各類現象,做這類題目也不會太難。

所以考生應始終把課內文章視為基礎中的基礎,反復研讀??梢园雌堪颜n內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項知識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來。要爭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話,就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命題雖在課外,但工夫應牢牢地滲透于課內的每個角落。潛心積累、反復實踐、注重思考、總結規律,是應對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門,建議學生在平時練習中注意答題策略:

1.立足課內語段。

課內部分可進行如下的操作:通過朗讀,產生最初對課文的感知;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補充以及教師歸類總結的形式疏通字詞,概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通過個別思考和發言交流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探討文章給予的啟示。

2.強化記憶,增加積累。

注重日常積累,特別是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之”、“于”、“而”、“以”、“其”、“為”、“乃”、“焉”等常用虛詞的意義用法及句式結構的記憶。考場上,隨時從記憶倉庫中選調,迅捷而又準確。

3.牢記方法,掌握技巧。

熟悉文言文句式,熟練掌握文言文翻譯中增補、刪略、調整、保留、擴充、整體、替換等七種方法,多多操練,學以致用。

4.抓關鍵詞,明確主旨。

善抓關鍵詞句,如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評述性的語句等,這些語句往往包含著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整體把握文意的重要切入點。

5.立足原文,分析主題。

答題必須忠于原文,分析人物品性情感等,必環顧“樓上樓下”、“左鄰右舍”(即上下文),從原文環境出發,分析推導。

但僅僅靠課內這幾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對付高考。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閱讀課外的文言文。這是因為,文言文與我們平時交流用的現代漢語已有較大距離。而學習語言需要“語感”,它可以極大地增加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這和學外語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文言文學習的最好狀態是:以課內文章為基礎,輔以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前者采用精讀的方法,后者則采用泛讀的方法。兩腳并行,相輔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第4篇

在2001年全國高考試卷中,除北京外,均設置了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由此可見,本考點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選擇題,二是主觀題。其中,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又分為兩類,一是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出幾個句子要求翻譯,二是另給一則文言短文要求翻譯,以前者為主??键c有“正確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還要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考點解析】

翻譯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

要翻譯句子,必須先理解句子?!袄斫馕闹械木渥印保竽軌蚋鶕Z境讀懂、領會每一文句的具體含意,并能對該句從內容和表達等方面作出相關分析。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特別是多義實詞、重點虛詞、相關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要求將文言句子轉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白話文,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范明了。

翻譯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內容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解題方法】

一、理解文言語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的翻譯,要結合當時帝王氣象與眾不同的迷信思想來翻譯,還要知道“龍虎”象征天子,“五采”云為祥云等自然現象的含意。所以應該翻譯成“我讓人觀望他(劉邦)住所上空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五彩顏色,這是天子的氣象啊”。

2.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的“而”省略了主語“江水”,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譯成“(江水)總是這樣不停地流淌,但(它們)并沒有流走”。又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把魚蝦作為伙伴,把麋鹿作為朋友”。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兇”字理解起來就比較難。“兇”一般人理解為“不吉祥”“兇惡、殘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聯系課文談話主體及后面的內容,可以推斷“兇”應該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譯為“黃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轉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與這些語句相對應的語句的用法和意義。如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中的“無以”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譯為“沒有辦法來”。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中的“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內”“四?!薄鞍嘶摹倍际恰疤煜隆钡囊馑?。

5.對于復雜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進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系。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分析主干為“辛苦……非獨……所見明知”,“所見明知”是“所”字短語,作賓語;“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長官)”作定語,全句譯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長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意。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中的“絲竹”,初中課本《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絲竹”解釋為“弦樂器、管樂器的總稱,古代泛指音樂”。據此推出“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也是指“音樂”。又如“腹猶果然”(《逍遙游》)中的“果然”的義項,可以聯想到成語“食不果腹”來推斷為“吃飽的樣子”。

二、文言文翻譯十法

1.留(原詞保留)。像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边@里“吾” “汝”直接換為“我”“你”; “布衣” “黎民”換為“百姓”即可。

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如:“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边@里的“游”翻譯為“游玩” 較好。

4.轉(轉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語境轉換詞語、意譯。如:“上書乞骸骨”可譯成“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5.調(調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過來。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譯成:“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在哪里呢?”

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笨珊献g為:“有統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富。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可分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補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補充省略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的作用,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這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模擬演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痹唬骸胺蚪现幣?,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碧K子曰:“善。請重公于齊。”

(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①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

譯文:

②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

譯文: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于齊,西講于秦?!背跏龟愝F之秦。秦王謂陳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①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

譯文:

②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譯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選自《世說新語》)

譯文:

四、將下列文言短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復興。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計,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執下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選自《明史?方孝孺傳》)

①即事不計,當死社稷。

譯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譯文:

【參考答案】

一、①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

②現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我)愿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

二、①賢卿為何不在為楚國效忠之余,也為我出一點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懷鄉,假如真是懷鄉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

三、阮光祿在剡的時候,曾經有一輛很好的車子,不論誰來借,他都借給。有個人要埋葬母親,心里想借車子卻不敢說。阮光祿后來聽到這件事,嘆了口氣說:“我有車子,卻使人家不敢來借,還要車子做什么用呢?”于是把車燒了。

第5篇

關鍵字:狀語后置 補語 定語后置

漢語的詞序一般是固定的,一個句子基本是按“(定)主(狀)謂(補)賓”的顧序來安排的。但是由于語言習慣和表達需要,有時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把謂語放在主語前的叫謂語前置,把賓語放在謂語前的叫賓語前置,把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的叫定語后置。那么,有沒有補語前置?沒有,因為如果把補語放在謂語前,就成了狀語。有沒有狀語后置?目前語法學界并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說有的,舉出了一些例句,認為符合這種情況的就是狀語后置;說沒有的,認為一旦狀語放在謂語后面就成了補語,正如補語放在謂語前就成了狀語一樣。而筆者則認同有狀語后置的說法。

一、什么是狀語后置

所謂狀語,就是附加在動詞謂語或形容詞謂語前起修飾、限制作用的成份,用來表示性狀、程度、范圍、時間、處所、肯定、否定等。楊春霖在《實用古漢語教程》中給狀語后置的定義是:用“以”和“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古漢語中這種介詞結構卻常常放在謂語后面作補語。但是在理解這個所謂“補語”的成分時,我們應當把它認為是狀語,在翻譯時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把這個部分提到謂語之前。因為我們說的是狀語雖然后置,但仍為狀語,與謂語仍存在修飾、限制關系。即語序雖改變,但原有的語法結構關系及語法意義不變,是句法內部的易位即成份變位,因而狀語后置是屬于句法內部的成份易位。

看以下一些例子:

1.例1

(1)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秴问洗呵?察傳》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莊子?北冥有魚》

(3)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肚f子?釣于蹼水》

(4)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鴆,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以)葦苕。《荀子?勸學》

(5)吾聞秦軍圍趙王(于)鉅鹿?!妒酚?項羽本記》

以上五個例子中著重號標志的介賓結構雖然都在賓語之后,卻都起著修飾限制和補充說明功詞謂語的作用,是典型的狀語后置。④⑤兩句省略了介詞“以”和“于”,如果補上就更清晰明了了。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該是這樣的詞序:

(1)齊桓公于鮑叔聞管子。

(2)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3)往矣,吾將于涂中曳尾。

(4)以發編之,(以)葦苕系之。

(5)吾聞秦軍(于)鉅鹿圍趙王。

這些例子可以說是介賓結構的后置狀語。

2.例2

(1)破操軍必也?!顿Y治通鑒?漢紀?赤壁之戰》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3)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睹献?離婁下》

這些詞雖然在謂語之后,但并不是用來說明謂語的,而是著重修飾、限制謂語的,之所以放在謂語后面,一是強調突出謂語,二是習慣使然。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在古代漢語中,狀語后置這種現象是確實存在的。

二、狀語后置與補語以及定語后置的比較區分

1.與補語的比較區分

狀語后置之后與補語很容易混淆。但是狀語后置與補語雖然在形式上很容易混淆,但是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

(1)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稇饑?齊策》

(2)夫物盛則衰,樂則悲。《淮南子?道應》

(3)沛公欲王?!妒酚?項羽本紀》

以上幾個例子中的部分都是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動詞的,①句中“甚”用來補充說明“美”的程度,②句中兩個“極”用來說明“盛”和“樂”到達的程度,③句“關中”前省略了介詞“于”,整個介賓短語補充說明“王”的范圍。

結合以上的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狀語后置和補語有以下一些區別:第一,狀語后置和補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還是有差別的,狀語后置在動賓之后,而補語則是必須緊緊粘連在動詞之后;第二,從作用上看,狀語雖然后置,但仍然是修飾、限制它前面的動詞(動詞與狀語之間隔著名詞賓語),閱讀時只有將后置狀語提到動詞之前,句子才更為通順;補語是補充說明動作的,即使語序不變動,也不妨礙理解。

2.與定語后置的比較區分

有時候定語后置也容易與狀語后置發生混淆,但實際兩者的差別較狀語后置與補語的差別要大很多,是很容易區分的。看下面這個例子:鄭人有買履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有個買鞋子的鄭人”,中心詞是鄭人,“買履”是鄭人的限制詞,是定語。很明顯,這種中心詞和定語之間的顛倒,有突出定語的作用,本句有突出這個鄭人行為的作用。為了比較狀語后置與定語后置之間的差別,再看以下幾個例子:

(1)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妒酚?扁鵲倉公列傳》

(2)阿從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后漢書?方術列傳》

(3)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肚f子?雜篇?列御寇》

這三個例子中的“喜方者”“可服食益于人者”“曹商者”分別是中心詞(名詞)中庶子、方、宋人的定語。從位置上來說,定語后置和狀語后置較難區別,因為都在中心詞之后,特別是都在動賓之后。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兩個不同之處:

第一,凡定語后置,大都有“者”字作為標志,而狀語后置則不帶“者”之類的虛詞;第二,用還原法可以區別,定語后置還原到中心詞(它前面的名詞)之前,就會文理通順,而狀語后置只有提到動詞前才能使語句暢通。掌握了這兩個特點,不僅能很好地將它們區別開來,而且能夠使譯文更加準確通俗,接近現代語序。

三、狀語后置的意義

從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狀語后置在古漢語中是十分普遍的。縱觀古籍,從時間上看,上始先秦,下至明清,都有狀語后置這種用法;從文體上看,無論散文,還是詩歌,也均有這種用法。因此筆者認為,“狀語后置”這一概念是必要的。明確地提出“狀語后置”這一概念,對于閱讀、理解和翻譯古典作品,分析古漢語中的句子結構,都有極大的便利。閱讀古代作品時,可以根據狀語后置的語法特征,知道哪些詞語是后置的狀語,因而能自覺、有意識地運用狀語后置的規律,把它們的語序調整到謂語之前來理解,就很容易弄清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會更加準確。分析古漢語句子時,也可以運用這一概念,迅速找出句子中謂語的狀語,幫助我們弄清句子結構。所以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把狀語后置呢?它在語法功能上有什么作用?我們從還原后的狀語和沒有還原的狀語的比較中可以看出:還原后的狀語作用一般,并不突出。而狀語后置使句子的重心后移,有突出和強調狀語的作用,使它的限制作用大大加強。同時與現代漢語中的句子做過比較后,我們也很容易看到,除了語法功能上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在修辭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春霖.實用古漢語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肖列文.論古代漢語中的狀語后置[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6(2).

第6篇

關鍵詞: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五字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14-01

一.農村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八十篇?!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庇纱丝梢?,文言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為了解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于2015年秋季學期設計了一份問卷,對靈川縣潮田鄉初中及海洋鄉初中兩所學校七至九年級學生共952人進行了調查,統計分析如下:

1、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環境欠佳。從問卷問題一(“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環境調查統計表”)反饋可知,農村初中學生的家庭文言圖書擁有量很少,71.6%的學生家庭文言圖書擁有量是2冊以下,62.3%的學生從未選擇文言文類課外讀物自由閱讀,這樣的教育環境及閱讀習慣制約著文言學習的進一步發展。

2、盡管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已經進行了篩選,但許多內容和情節往往是現代農村初中生沒有親歷、沒有聽說、不能理解的。同時許多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顧農村學生的實際學情教學文言文,使學生不能產生親切感,實用感,對文言文產生疏離的心理。

3、農村初中教師教授文言文教學手段生硬單一。調查發現:高達68、8%的農村初中學生知道要多學文言文,卻只有13、5%的學生喜歡學文言文,平日里教師授課要求學生機械背誦多,死記詞句翻譯多,理解朗讀少,探討賞析少,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好學。

(四)教學效果不理想。許多教師以為初中是義務教學,學生只要粗淺的了解一點基本知識點就行了,忽視文言文教學向課外遷移。農村初中語文教育踏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學這塊“薄冰”上負重而行,要取得理想的成績談何容易啊。

二.農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五字教學法”

課標指出:初中生在學習文言文中要求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從業十六年來,我一直擔任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在實際教學中,本人探索出一種“導――讀――議――記――用”的文言文“五字教學法”,它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一條有效的教學思路。

1、導。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要讓學生喜歡讀,能讀懂文言文,必須縮短二者距離。要學好文言文就要特別注意一課之始的“導入環節”。例如教《孫權勸學》時可以利用“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語導入;教《木蘭詩》時,利用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導入……以此來營造濃厚的走進古文的氛圍,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2、讀。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通文言文,是《大綱》的基本要求。重視文言文的朗讀,指導學生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帶著問題聽讀。所涉及的問題可以是有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可以是有關文中重點人物重點句子的識記的等。

(2)學生自由仿讀。仿第一步的讀法,要求讀準字音和停頓。

(3)譯讀。教師指導學生讀懂文意,概括大意。要求學生根據文中注解,口譯原文,在此環節上可強調運用口譯的“留、替、調、補、刪”五字學習法。

(4)讀出語氣和感情。這是在以上幾步的基礎上對文言文的朗讀提出的最高要求。

3、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議”的過程中體會豐富的感情、感悟深沉的思想,理解精巧的結構,品味優美簡約的語言。

(1)讓學生在課堂上評價他人朗誦的斷句、感情到不到位。通過朗讀教師可以清晰的了解學生對于課文的掌握,并且對其不足之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評讀中不斷進步。

(2)讓學生為全班同學講解課程。學生通過對文章知識點的整理,會對文章有深入的了解。

(3)讓學生對所學文言文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可以通過書面或是口頭的形式分享課文中重要的知識點。

4、記,即積累。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從古典文學中優選出來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精巧的構思、優美的語言、變化多樣的詞義,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與借鑒。

積累文言文語言首先是詞的積累,如文中的一詞多義的積累、詞類活用的積累、古今異議字的積累、通假字的積累,學生積累多了,對類文的學習自然會應用自如。其次是句段或篇的積累。如誦記《陋室銘》中意蘊豐富的五字駢句;還有那些要求全文背誦的篇目,教師要指導學生背誦的要點,幫學生背起來更快、更牢。再次,需要進行課外名句的摘錄及閱讀一些文言小短文。

第7篇

[關鍵詞]敦煌寫本 文選注 李善注 五臣注 選學講章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7)11-0116-07

俄藏敦煌寫本Φ242號文選注殘卷存束廣微《補亡詩》第六首(起自“明明后辟”句)、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韋孟《諷諫詩》一首并序、張茂先《勵志詩》一首、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止于“馳心輦轂”句)。將其注文比勘李善注、五臣注及日本現存《文選集注》各唐抄本,知為《文選》的另一個注本。因是現存《文選》各注本之外的另一個注本,就顯得十分珍貴,故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廣泛的注意。先是日本狩野直喜為殘卷作跋,[1] 德國Gerhard Schmitt對殘卷作考證,[2] 殘卷傳至國內后,我國學者羅國威、傅剛、范志新等又相繼撰專文進行研究,① 討論的問題主要是注本的文獻價值、抄寫年代、創作年代及其與現存《文選》各注本之間的關系等,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筆者最近研究這個殘卷,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是以不揣淺陋,提出來與學界共同探討。

一、注本為鄉塾選學講章之本

從狩野直喜開始,人們就一直是把這個殘卷視為《文選》的一個注本來進行研究的。從直觀上講,殘卷中篇名目次均同于《文選》,而作者又是順次對各篇文句進行注疏解說的,所以將其定性為《文選》注照理來說是沒有什么不妥的。但是,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份殘卷無論在體例、內容還是行文上都與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注本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足以引起我們對它是否就是一個供案頭閱讀的《文選》注本產生懷疑。

差異之一,一般注本都是嚴格地遵守傳統的語體文注疏規范,而此注本則基本上用的是口義體。首先,注本文白兼用,有的甚至是鄙俚似小說家者言。如文中稱前代王朝為“殷家”、“秦家”、“晉家”,稱魯仲連為“郎中”、孟凱是謝靈運之“丈人”等等,這些稱呼為六朝及隋唐間口語,時人于詩歌、小說中多用之。此用于注疏中,實為不經。又如注謝靈運《述祖德詩》云:“宋永嘉太守,曾祖安、祖玄破扶(苻)堅賊,大有功勛,得七州刺史。”其中的“大有”、“得”之語,也并屬當時口語,與傳統的注疏所用書面語極不相協。其次,殘卷在解釋字詞句義時每以“言……”、“謂……”為注例,如“言百姓之困也”、“言王信用諂諛之人”、“先民謂周公孔子之典籍之作”之類,意在告訴學生句意為何。引事時每以“事出……”、“出……”為注例,如“事出《春秋》”、“事出《左傳》”、“皆出《白虎通》”等等,意在告訴學生成語掌故出于何處。這兩種注例幾乎貫穿了整個殘卷的始終,顯屬課蒙的套語。此外,注疏中還常設“我”之口吻,塾師隨文敷衍語氣,躍然紙上。如:“言王不用我,故政教逸也”、“今我何人而不及之?”“絕豕韋氏我也”等等。間或又還有教師翻譯句意的情形,如:“爾之眾士,何得寧曰:舍不學。”這表明,殘卷并不遵守傳統注本在用語上的規范,已流于口義一類,而口義體正是為舉業而設的講章最基本的特點。

差異之二,一般注本行文多求簡練,而此注本則不避重復。如謝靈運《述祖德詩》注,前有注云:“宋永嘉太守,曾祖安、祖玄破扶(苻)堅賊,大有功勛,得七州刺史?!庇忠饻Y之《新集錄》注曰:“靈運,陳郡陽夏人。祖玄,車騎將軍。父渙,秘書監。靈運歷秘書監、侍中、臨川內史,伏誅?!焙髲妥⒃疲骸爸x靈運,陳郡(陽)夏人,小名客兒。晉世以仕,至宋時為侍中。初為永嘉太守,非其意,乃歸會稽。會稽太守孟凱譖之反,運乃馳入京自理,得免。乃遷之為臨川內史,秩中三千石。于臨川取晉之\,徙子弟養之,意欲興晉,后事發,徙居廣州,于廣州犯事被煞。其人性好急躁、粗E,曾謂孟凱云:若生天在運前,若作佛在運后。凱問何謂?運對曰:丈人蔬食好善,故生天在前;作佛須智慧,丈人故在運后。因此孟凱遂致恨之。孟凱是運之丈人。靈運作詩,意述其祖德。其祖玄有功于晉,曾祖安亦有功于晉世?!鼻皟蓷l注文內容俱包含在后一條注文之中,大可不必列舉,用后一條即可,何必反復以盡其意。從注本的角度來講,這樣的重復顯然是不得其宜的,但從講章的角度來考慮,這卻是很自然的事。講者牽引眾說,循文衍義,自是冗沓過甚,不知裁減。

差異之三,一般注本引文都要求盡量引原文,即使不引原文,也要做到準確地傳達原文之義,而此注本引文多不引原文,往往篡改文句,以己語述之,且有的與原文內容多不甚相合。比如,注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云:“曹子建,名植。武帝時依銅雀臺詩,門司馬門禁。于時御史大夫中謁者灌均奏之,遂不在后。文帝即位,念其舊事,乃封臨淄侯,又為湮城侯,唯與老臣二十許人。后太后適追之入朝。至關,乃將單馬輕向清河公主家求見,帝使逆之,不得,恐其自死。后至,帝置之西館,未許之朝,故遣獻此詩。太后謂皇后、清河公主遣之。”此合《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為注,以己語出之,不為不可,但有的地方卻敘述不清楚,讀起來十分費力。如“武帝時依銅雀臺詩,門司馬門禁”及“遂不在后”之句,如果讀者不參讀曹植本傳,根本就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按,曹植本傳云:“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薄皣L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边@大概就是注者所謂“武帝時依銅雀臺詩,門司馬門禁”之意。又本傳云:“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o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這大概就是“遂不在后”之意。在其他卷次中,類似的錯誤也不少見,比如注謝靈運《述祖德詩》之“委講綴道論”句云:“為救世故委講者。謂運之曾祖安、王羲之友等同隱在會稽山,出,晉為苻堅于淮左?!逼渲械摹俺?,晉為苻堅于淮左”就是一個讀不通的句子。四庫館臣批評明代一些為舉業而設的塾師講章,其中就有不少是抄錄前代史料前后失次、字句錯訛而不可句讀者,此殘卷所暴露出的,正是這樣的毛病。

差異之四,一般注本要求詳略得當,該詳則詳,該略則略,而此注本有些地方則是詳略不當,該注者不注,不該注者則詳注之。比如,束廣微《補亡詩》中的“濯鱗鼓翼,振振其音。賓寫爾誠,主竭其心。時之和矣,何思何修。文化內輯,武加外悠”諸句,就只注了“賓”、“輯”、“悠”三個字;而韋孟《諷諫詩》中的“曾不夙夜,以休令聞。穆穆天子,照臨下土。明明群司,執憲靡顧。征遐由近,殆其怙茲。嗟嗟我王,曷不斯思。匪思匪監,嗣其岡則”諸句,就只注了“殆其怙茲”一句和一個“岡”字,其它則闕如。就一般讀者而言,這些詩句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能理解的,比如“何思何修”一句,就用了《周易》和《莊子》成語,“穆穆天子,照臨下土”一句就用了《詩經》成語,不為之注,作為注本來說自然是不合適的,此為該注而不注者。不該注而注者,如《勵志詩》“熠耀宵流”句下注云:“其(一),①按,呂忱《字林》曰:一一其詞也。此即謂其詞一,其詞二,數次之始也?!薄捌湟弧北臼窃姷拇涡蚓幪?,是說此為組詩的第一首,根本用不著解釋,注者此解實為多余。又如謝靈運《述祖德詩》題下述謝靈運生平,結末云:“父名穡本作奐,一人?!笔鲋x靈運生平,止其祖其父其身即可,此又解其父名在各本中的用字之不同,實屬偏離注旨。這么多句子失注,和宋元以來一些猥陋塾師的講章中“所纂之注,時有時無”的情形是極其相似的。而遠離注旨去生發“其一”、“父名稹敝義,又是塾師隨文敷衍、見字釋義的行為,純出于知識傳授的需要,已與注的宗旨無關。

差異之五,一般注本的引典,貴在準確地說明典故出處,傳達可靠的信息,而此注本則多以己語轉述典故,錯誤甚多,這與上述征文的情形幾乎是一樣的。茲列舉數條。(一) 注謝靈運《述祖德詩》“達人遺自我”句云:“墨翟貴己不貴清。”按,《呂氏春秋?審分覽第五》:“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朱貴已,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弊⒄邔ⅰ瓣栔熨F已”誤作“墨翟貴己”。(二) 注謝靈運《述祖德詩》“仲連卻秦軍”句云:“言不受賞,東赴于海。”按,《戰國策》魯仲連言曰:“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先秦文獻中并無魯仲連功成而東赴于海之說,此蓋以異聞附益《戰國策》魯仲連之言而成。(三) 注張茂先《勵志詩》“隰朋仰慕,予亦何人”句云:“《史記》云:隰朋,齊大夫,慕管仲德,曰:吾知管仲之德矣,隰朋恥不知皇帝。”按,今本《史記》無此段文字,管仲言隰朋為人事并見《莊子》、《管子》、《列子》。《莊子》曰:“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俑钢〔∫樱讶藧汉鯇賴??’對曰:‘隰朋可。其為人也,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已若者慕?!彼舛嗯c諸子所言不合,明顯是以己意篡改諸子之言而成。(四) 注張茂先《勵志詩》“土積成山”句云:“孫卿子曰:積水成淵,吞舟之魚生焉;積土為山,豫章之木出焉。”按,今本《荀子?勸學》原文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弊⒄咚c此并不相合,《意林》引《尸子》:“水積則生吞舟之魚,土積則生豫章之木,學積亦有生焉?!眲t可知是合《荀子》與《尸子》之文而成。(五) 注謝靈運《述祖德詩》“明哲時經綸”句云:“經綸者,《尚書》云:綸道經邦。”“綸道經邦”今本《尚書》作“論道經邦”,孔安國傳:“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據此,則“論”之意為討論,“經”之意為經綸,今本《尚書》是。注者作“綸道經邦”,誤,而以此為“經綸”之注,更誤。李善引《周易》注曰:“君子以經綸?!睉獜睦钌谱ⅰK膸祓^臣論及宋元以來的一些低劣的塾師講章,批評它們的引典但以“摭錄示富,未必悉睹原書”,摭錄之后又“未嘗糾定,不甚考究古義”,因此頗多謬誤。這個殘卷在引典上所表現出來的陋習,正與此相同。

差異之六,據筆者比對統計,這個殘卷抄撮李善注和五臣注達80%以上,作者自己的注不過十之一二,作為新的注本,引用舊注固不為不可,但引用如此之多則難以讓人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對舊注表現出了這樣強的依賴性?難道是想靠剽竊他人之作以成就自己的著述之名?這恐怕是說不過去的,因注本就在五臣注稍后寫成,此時李善及五臣注均已公行天下,且已獲得極大聲譽,這個時候注者再去行剽竊李善及五臣注豈不是掩耳盜鈴,貽笑天下?所以作者如果不是出于教學的目的,這樣做是毫無意義的。其實李善注和五臣注在此殘卷中占如此大的比例,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作為為舉業而設的講章,自然是要使用官方所指定的參考書,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別在高宗朝和玄宗朝得到官方的認可,當然是這個講章所要采用的重要內容,它們之所以在寫本中占了80%以上的權重,原因正在于此。再就一般講章內容的構成而言,在主要采用官方指定的參考書之外,教師也還要有自己的講解、生發。寫本在李善注和五臣注之外的那十之一二的內容,應視為講者自己的講解、生發。

綜合上述六大差異,筆者以為,殘卷不過是一個鄉塾選學講章之本,將其定性為《文選》注本無疑是不合適的。

二、寫本抄寫于唐代宗李豫時代

關于寫本的抄寫年代,狩野直喜據寫本中的“@”字有缺筆,認為是避中宗李顯諱,當寫在玄宗朝之前。傅剛則據寫本正文及注文中“世”字、“民”字皆缺筆,而“治”、“照”、“隆”、“基”等字不諱,認為寫于太宗朝。范志新贊同狩野氏寫本避中宗李顯諱的意見而不同意傅剛的看法,又舉寫本正文及注文中的“@”字左半下四點并省作三點,而“隰”字下四點寫本則不缺,認為這是寫本寫在中宗朝的明證。筆者以為,傅剛的說法固值得商榷,但狩野氏之見及范志新新得的這一個明證也并不可靠。“@”字左半下四點并省作三點,其實是抄寫者的習好,不足為據。一般說來,漢字缺筆以避諱是缺末筆,并不可隨意而為。如果說“@”字需缺筆以避中宗李顯諱的話,那就應該缺右半之末筆,而不是左半之末筆。再者,漢字的缺筆避諱不光是對本字,如以本字作為重要偏旁的,也是需要缺筆的。因此,如果說以“@”字作為偏旁的字需缺筆以避中宗李顯諱的話,文中“隰”(按,@《唐韻》作,為一字。)字的下四點就更應該省作三點,而寫本“隰”字下四點不缺,正說明寫本是沒有避中宗李顯諱的。更何況,唐中宗李顯又名李哲,而寫本正文“明哲時經綸”及注文“明哲謂靈運之祖”句中的“哲”字并不缺筆,這則是寫本不避中宗李顯諱的一個鐵證。

傅剛指出的“世”字、“民”字缺筆,是整個寫本作避諱處理最為明顯的地方,但問題是,古代有“卒哭乃諱,故生不諱”的禮制,所以寫本雖然避太宗諱,卻不一定寫于太宗朝,而應該是在太宗朝之后。當然,傅剛也曾以寫本中的“治”、“照”、“隆”、“基”等字不諱作為寫本寫于太宗朝的證據。然依古制,祧廟不諱,而高宗至玄宗七廟正屬祧廟,宜其不諱。因此這個證據是不成立的。

唐文宗開成二年冬十月國子監刻成的《石壁九經》,內中文字集中反映了時人對唐文宗之前的唐代諸帝名字作避諱處理的情況,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八十八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寫本避諱情形的一個最為直接的參考依據。

根據朱彝尊的總結,文宗之前的唐代諸帝中,太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為七廟,太祖、高祖、太宗為不祧之廟,故其名須諱;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則為祧廟,故不諱。按,《冊府元龜》卷三云:“寶歷元年正月,太常寺禮院上言:玄宗廟諱準故事,祧遷后不當更諱,制可?!笨梢?,祧廟不諱,唐實有其制度,朱氏所言不虛。七廟之后又要避諱,則是因為循“天子事七廟”的制度。將寫本比照朱氏所言,情況驚人地相似。茲表列之如下。

諸帝名號 寫本文字 石壁九經

太祖李虎 虎字缺筆 虎字缺筆

高祖李淵 Y字改寫作Y字缺筆

太宗李世民世民二字缺筆 世民二字缺筆

高宗李治 不避 不避

中宗李顯 @隰等字末筆不缺 不避

武后武 不避 朱氏未言

睿宗李旦 晝字不缺筆不避

玄宗李隆基不避 不避

肅宗李亨 享、淳、熟等字皆從亨皆從

代宗李豫 像字不缺筆豫字缺筆

穆宗李恒 恒字不缺筆恒字缺筆

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出,寫本中太祖、高祖、太宗避諱,而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則不避,此合于《石壁九經》的情況。武后之諱朱氏不及,而寫本不避,其原因《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說得很清楚,則天皇后臨死“遺制,y廟歸陵,令去帝稱則天大圣皇后”。其y高宗廟而歸陵,已示其卑遠,高宗尚且為祧廟不諱,而況y高宗廟而歸陵者乎。在七廟之后的諸帝中我們發現,肅宗名李亨,而寫本中用“亨”字為偏旁的字如“享”、“淳”、“熟”等均將“亨”寫作“”,與朱氏所說的《石壁九經》中“亨皆從 ”以“避肅宗諱”的情形完全相同,而寫本中的“像”、“恒”二字又不避肅宗之后的代宗李豫、穆宗李恒之諱。這就表明,寫本其實是避肅宗李亨諱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據此來判定寫本的抄寫年代。按照“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的禮制,這個寫本就應該是肅宗之后的唐代宗李豫時代抄寫的。

三、注本的寫作年代及其與李善、五臣注的關系

傅剛以寫本同李善注、五臣注在正文和注文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比較研究,發現寫本與各本之間存在著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因以寫本寫于太宗朝,所以認為李善注、五臣注都曾參考過這個注本。范志新不同意傅剛的觀點,他同樣也是在正文、注文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比較研究,認為不是李善、五臣注參考了寫本,而恰恰是寫本參考了李善、五臣注。筆者同意范志新的看法,不過同時也感覺到,通過比較正文或注文的異同來說明他們之間的承襲關系,確實是途徑之一,但要求得問題的解決,僅從這一條途徑進行似乎還是不夠的。在重新考察了寫本、李善注和五臣注之后,筆者發現,這其中還有另外一些材料更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而且有的本身就是最為直接的依據。

關于是李善注、五臣注參考過這個注本還是這個注本參考了李善注、五臣注的問題,以下幾種情形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首先,李善注中并沒有提起過這個注本及其作者?!段倪x》李善注本身表明李善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成果表現出了高度的尊重,正如唐人李匡V所說,并“不欲竊人之功”。[3] 也就是從這樣的治學態度出發,他在注中才有意識地把舊注和己注以一個恰當的體例作了標示,把它們嚴格地區別開來。在張平子《西京賦》題下,李善對此就有過十分清楚的說明:“舊注是者,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題其姓名,其有乖繆,臣乃具釋并稱臣善以別之,他皆類此?!彼岳钌谱⒅惺霝榕f注,孰為己注,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至此我們就不能不有這樣的疑惑,李善使用前人成果既是如此之嚴謹,如果說他曾參考過這個注本,他就肯定會在所引注文中題其注本并作者之名,然而在李善所引的這么多舊注中,我們卻始終沒有發現李善曾提到過這個注本及其作者。

其次,在這個寫本中我們發現寫本注者提到過李善的《文選》注。寫本張茂先《勵志詩》“吉士思秋”句注曰:“吉士,善士謂。注云:‘秋士悲,春女思?!蔽闹械摹白⒃啤倍郑亲⒄哒f明自己曾稱引他人之《文選》注為注的明證。古人在稱引他人之注時,對一些權威性的名注,常常是引其注而簡其注者之名,所以這里的“注云”顯然是指當時的一部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文選》注。按諸史所載,唐代的文選注甚多,如公孫羅《文選注》六十卷、蕭該《文選音》十卷、釋道淹《文選音義》十卷、李善注《文選》六十卷以及五臣注《文選》三十卷等。這些《文選》注中,究竟哪一部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呢?從唐代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出,于《文選》諸注,無論是批評還是褒揚,李善注總是《文選》學者關注的中心,后來注家想要攀越的,自是李善注這座高峰而非其它。開元六年呂延祚集五臣注《文選》,主要就是鑒于李善注的“使復精核注引,則陷于末學;質訪指趣,則巋然舊文。祗謂攪心,胡為析理”,才“志為訓釋”[4] 的。而開元十九年蕭嵩、王智明、李元成、陳居、馮光震、陸善經等注文選,也是認為“李善舊注不精”[5] 才上奏改作的。可見李善注在當時,無論于官于私,都是被人視為權威來挑戰的,因此,這里的“注云”應是指李善注無疑。另外,在唐代的文獻中,也確實有稱李善《文選》注時簡其書名與注者名氏的情形,呂延祚進五臣集注《文選》,高力士所宣玄宗口扔性疲骸半藿留心此書,比見注本,惟只引事,不說意義?!毙谡f到李善《文選》注,并不提《文選》之名及李善名氏,而只言“注本”,這說明李善《文選》注當時的確是天下唯一名注,故只言“注本”二字就知是李善注《文選》,已用不著再提《文選》之名及李善名氏了。按,李善注云:“《淮南子》曰:‘春女悲,秋士哀?!迸c寫本所引相同,唯文前后顛倒,略有小異,這應出于抄撮者的疏忽。

再次,如果說李善和五臣都曾參考過這個注本,那么五臣就一定知道李善參考了這個注本的哪些內容,然而奇怪的是,李善注中那些與殘卷相同的內容,并沒有引起五臣的非議,即使是當時批評李善注最為猛烈的呂延祚,也沒有把它當作口實。比如,韋孟《諷諫詩》“II諂夫,諤諤黃。如何我王,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縱逸”諸句,寫本注云:“如淳曰:‘II,自媚?!@諤黃。張揖《字詁》云:‘諤諤,語聲,正直貌?!S發言老者。如何我王,曾不是察。言何不察此二人之年。既藐下臣,追欲縱逸?!稄V疋(雅)》:‘藐,小也。逸,愈逸也?!瘧吭唬骸辏h也。’言疏遠忠賢之輔,追縱逸游也。臣瓚曰:‘藐,陵藐也?!崩钌谱⒃疲骸吧圃唬喝绱驹唬篒I,目媚貌?!妒酚洝吩唬翰蝗缰躧之@@。@與諤同。諤諤,正直貌。黃發,老人。發落更生黃也。應劭曰:藐,遠也。言疏遠忠賢之輔,追、縱逸游也。臣曰:藐,陵藐也?!秲x禮》曰:凡自稱于君,士大夫則曰下臣?!蔽宄甲⒃疲骸昂苍煌谱?,言王不察諂媚之夫、中正之老也。”此一段注文,寫本、李善注及五臣注三家均同,呂延祚說“翰曰同善注”,就意味著李周翰所作此注乃是直接參考李善注而來,實際上也就等于把此注的著作權認定為李善而非其他人所有了。這就表明,在李善、五臣和呂延祚的時代,事實上根本就不曾有這樣一個注本,這個注本的出現乃是李善、五臣注以后的事。所以,寫本與李善注、五臣注的相同只能說明是寫本抄撮了李善注、五臣注,而并不是李善注、五臣注抄撮了寫本。

由于寫本是抄撮李善和五臣注而成,而五臣注是呂延祚開元六年所上,所以寫本的創作年代就可以考慮以開元六年為上限。又根據我們前面的考察,寫本的抄寫年代是在唐代宗李豫時代,一般說來,寫本的抄寫年代應晚于寫本的創作年代,因此其創作年代的下限時間就可以考慮為唐肅宗李亨時期。

四、此本文選注與唐開元間明經及進士試讀本改革

狩野直喜曾將此本《文選》注與李善注、五臣注作比對,發現其與李善注同者十之二三,與五臣注同者十之七八,狩野氏比對的這個結果大致是符合實際的。因此本《文選》注用五臣注遠遠多于李善注,且又是選學講章之本,這就給我們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五臣注在開元以后實際上已納入了進士試重要讀本的行列,在《文選》的教學過程中此時固然也用李善注,但五臣注在這個時候卻是取得了統治地位的,所以五臣注的出現與當時的進士試無疑存在著至為密切的關系。這原是現存文獻基本上沒有明確提到過的問題,殘卷提供了這樣一個情況,就顯得十分可貴,由此我們就不能不對以前討論過的關于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一些歷史問題作重新的認識。

唐高宗顯慶三年,李善上《文選》注,得到高宗皇帝的贊賞。60年以后的開元六年,呂延祚上五臣注,開始對李善注發難,開元十九年,馮光震為首的《文選》學家繼之又對李善注進行批評和指責。這些人攻擊李善注主要集中于李善注的“不說意義”上。呂向指其為“繁釀”,呂延祚批評其“使復精核注引,則陷于末學;質訪指趣,則巋然舊文。祗謂攪心,胡為析理”。矛頭都指向了李善注的不為析理,而五臣注全用義疏的特點,正是他們“析理”主張的認真實踐。馮光震批評“李善舊注不精”,雖然話不是很具體,但開元十九年參與蕭嵩、王智明、李元成、陳居、馮光震等注《文選》的陸善經,其注文有一部分保存于日本流傳的《文選集注》中,從這些注文來看,基本上是用義注為主,所以馮光震諸人當初說“李善舊注不精”,也還是從李善注的失之簡練、不言句義來說的。除了呂延祚、馮光震的上書外,開元中更有康國安著《駁文選異義》二十卷,駁議李善注,國安書固不存,但既以“異義”二字名之,則知是從文義的角度來批評李善的。李善注注引該博,曾“大行于時”,[6] 為何到唐玄宗時代會引來如此多的非議,而且這些非議基本上都是說李善注“不說意義”?以前我們看待這個問題,往往單純地把它理解為注疏家在學術方面的分歧,從這份鄉塾選學講章所反映的情況來看,事情就不是這樣簡單。進士試畢竟是官方考試,沒有官方的認可和推動,即使再適合的注本也不會為科場所用,這份鄉塾選學講章用五臣注為主,實際上正是官方意志的一種體現。因此五臣注在科場上盛行,應是開元間唐代中央政府在科舉考試上的一些直接的舉措推動所致,上述這些言論不可能與此毫無關系。

唐以九經取士,以經文多寡分大中小三等,《禮記》、《左傳》為大經,《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書》、《易禮》、《b梁》為小經。這就人為地為明經設了取巧之階,人多習小經而舍大經、中經。有識之士深為不滿,開元八年李元上言:“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咸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b梁》,歷代崇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盵7] 開元十六年楊`奏言:“今之明經,習《左傳》者十無二三,若此久行,臣恐左氏之學廢無日矣?!帧秲x禮》及《公羊》、《Y梁》,殆將廢絕?!盵8] 更有甚者,“不讀正經,抄撮義條,才有數卷”,形成了“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9] 的不良風氣。舉子敷衍取巧,固在于制度,但與九經經繁疏蕪亦不無關系。正是鑒于這種狀況,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才思有所改變,親自刊定《禮記?月令》一卷,命集賢院學士李林甫、陳希烈等注解,自第五易為第一。又自注《孝經》,詔元行沖為疏,立于學官。其時又有魏光乘請用魏征《類禮》列于經,玄宗復命元行沖與諸儒集義作疏,將立之學,乃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采獲刊綴,為五十篇上于官。這些舉措當然都是希望通過對九經作易繁為簡的改變,解決舉子不讀正經,“以鈔集為科第之資”[10] 的問題。由此可見,開元年間正是唐代九經取士制度發生重要轉折變化的時期。呂延祚諸人在這個時候對李善注發動攻擊決不是偶然的,他們的言論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是從學術的角度、而多半是從科舉考試和士子閱讀的角度來說的。這說明經多年的進士試實踐,李善注《文選》確實也遇到了和九經同樣的問題。作為進士試的重要讀本,李善注固稱該博詳贍,也曾在高宗朝被官方所肯定,但對于普遍抱有敷衍取巧心態的士子來說,他們并不是想通過對李善注的學習獲得真正的學問和知識,而只不過是想著如何走捷徑來讀《文選》以應付考試罷了。所以李善注的“該博詳贍”在舉子的眼中此時不能成為優點,反而被視為了一種閱讀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形成一種便捷、講時效的《文選》注疏讀本,就成了科場內外的一致要求,呂延祚、呂向、馮光震等人批評李善注“不說意義”,就是這一要求的直接反映,而五臣注《文選》則把這一要求付諸了行動。呂延祚在《上五臣集注文選表》中曾談到集五臣注《文選》的目的就是為“激俗”、“便人”,所謂“俗”、“人”應該就是指投身于科考的廣大士子。當九經取士積弊日深,李善《文選》注又多不合時宜,而唐玄宗正思有所改變之際,呂延祚上五臣注《文選》可謂正得其時,所以唐玄宗褒獎“此書甚好”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從此五臣注“乃盛行于代”,[11] 世人“遂相尚習”。[3] 這個寫本所見證的,正是這樣一段諸史未能明言而我們又苦無證據去證實的歷史。

[參考文獻]

[1][日]狩野直喜. 唐抄本文選殘篇跋[J]. 支那學,1929年第五卷第一號.

[2]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ur Orientforschung, XIV.3, 1968.

[3]李匡V. 資暇集(卷上)[M]. 叢書集成初編[Z]. 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六臣注文選[M]. 四部叢刊初編(集部)[Z]. 上海:上海書店,1989.

[5]王應麟. 玉海[M]. 臺北:大化書局,1977.

[6]舊唐書(文苑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杜佑:通典(卷十五)[M]. 北京:中華書局,1988.

[8]舊唐書(良吏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9]唐會要(卷七十五)[M]. 北京:中華書局,19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泰来县| 搜索| 铜鼓县| 咸阳市| 平和县| 汝阳县| 康定县| 筠连县| 万州区| 普格县| 合阳县| 东台市| 宜都市| 冀州市| 黎川县| 博野县| 东乡县| 古田县| 新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保康县| 满洲里市| 玛多县| 海南省| 蚌埠市| 宁晋县| 石屏县| 来宾市| 浙江省| 中超| 牟定县| 开化县| 治多县| 青浦区| 林芝县| 修水县| 灵台县| 衡东县| 白朗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