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其實你很棒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湯姆斯即是我的咨詢者之一,他是哈佛大學文學系拉美文學專業的阿根廷留學生。直到現在,一看見“青年才俊”這個詞,我立刻會想起他的樣子――潔凈的襯衫、英俊的臉龐、優雅的談吐,舉手投足間顯示出良好的教養。
湯姆斯自述:
岳先生,我遇到一個學習上的麻煩,很苦惱。您知道,我是讀文學專業的,這個專業需要我閱讀大量的書籍。一般來說,每堂課結束,教授都會向我們推薦兩三本相關的書籍。我的問題就在于――我讀書的速度非常慢。慢到什么程度呢?反正就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讀,讀到后面想不起前面說的是什么了,又回過頭來讀,還常常分心,總是想到別的事情。等回過神來,已經不知道自己讀到哪兒了,又得從頭再來。有時候為了避免分心,我就大聲地念出來,可還是沒用。這樣反反復復斷斷續續,讀一頁書,要花上兩個多小時。通常上課的時候,教授會讓我們就他推薦的書籍談一談讀后感,我根本就讀不完那些書,所以就無從談起,壓力真是特別大。可是越是著急,看書時越是慢越是容易分心。這幾乎成了我學習中最大的困擾……
我首先對湯姆斯的苦惱表示理解,同時我也覺得困惑:他既然閱讀速度這么慢,為什么會選擇讀文學呢?誰都知道文學系的閱讀量大,他這樣不是自己和自己較勁嗎?于是我問他:“你回憶一下,你的這種癥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在學英文方面,有沒有發生過什么讓你很難忘的事情?”湯姆斯托著下巴想了好一陣子。
湯姆斯自述:
我不知道我的這種癥狀開始的確切時間,好像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可能以前就有吧。但是那個時候我的閱讀量沒有這么大,所以也就沒有感覺。真正感覺到這種苦惱,是來哈佛以后。
至于在學英文方面有沒有什么難忘的事情,你這樣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一件事,但是我不認為這件事和我的閱讀速度慢有關系。我大概是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學英文的,剛接觸英文時我非常喜歡,而且也很喜歡我們的英文老師。可惜那位老師只教了我們一個多月,就換成了另外一位。我們對新來的老師自然很排斥,我就游說了另外幾個同學聯名寫了一封信給校長,列舉了新老師的許多毛病,要求將以前的那位老師換回來。我們都不知道,其實新來的老師是校長的先生。結果是老師沒換成,新來的老師還知道了我們聯名寫信的事情,他自然對我有一些成見――這一點我很快就感覺出來了。
記得那時候他總是讓我站起來讀課文,我讀得好,他什么贊許的話也沒有,臉還是冷冰冰的;我讀得不好,即使只是一個單詞的發音沒讀準,他就會對大家說:“你們聽聽!你們聽聽!”還怪腔怪調地模仿我的讀音,大肆嘲諷一番,讓我非常難堪和憤怒。漸漸地,我覺得上英文課就像是受刑,提前一天就開始緊張了,同時對英文也開始感到厭惡甚至是恐懼……
在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湯姆斯神情平靜,說起那位老師的語氣像說起一個不相干的人一樣,平淡又帶著些許的冷漠。我倒是有些好奇:學英文既然給他帶來那么多不愉快的感受,他后來的英文怎么學得那么好?眾所周知,能進入哈佛大學,對英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啊。在湯姆斯第二次來找我時,我問了他這個問題。
湯姆斯自述:
那位老師只教了我一年,后來又來了一位老師,那個時候我的英文成績已經很差了。當時我想:如果我的英文成績繼續這樣差下去,所有的人,包括那位嘲諷我的老師都會說:看哪,這個孩子天生是學不好英文的!我需要證明自己,證明那位老師的說法是錯誤的。就是出于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在英文上投入比在其他科目上多出很多倍的精力,成績慢慢上來了。學習就是這樣,一旦嘗到進步的喜悅,就會越學越有興趣。那一學期結束時,我的英文水平已經在年級里遙遙領先了。當時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特別舒心,特別解氣,好像已經報復了那位老師一樣。
就這樣,我對英文越來越著迷,讀了許多原版的英文文學書籍。大學時我主修英文,所以后來我就申請來哈佛,并且選擇了文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你真夠有毅力的!”我由衷地對湯姆斯表示贊賞。但是我心里還是有疑問:既然英文已經學得這么好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閱讀障礙呢?這里面是否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在湯姆斯第三次來見我時,我從書架上隨意抽出了一本心理學書籍,讓他打開讀給我聽聽。我當時的本意是想鼓勵鼓勵他,增強他對自己閱讀能力的信心。他很合作地翻開一頁讀了起來,讀得非常流暢,大概過了五六分鐘,他突然停了下來,很興奮地對我說:“我懂了!我知道這一段講的是什么意思了!”然后開始滔滔不絕地給我講他的理解。我贊許地頻頻點頭,對他說:“你看,你不是讀得挺好嘛,而且理解力也很棒!繼續!”他又開始讀,讀了大概有五六分鐘,他又停了下來,興奮地告訴我他讀懂了,給我講他的讀后感……當他第三次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了,問他:“你讀懂了點兒東西怎么這么興奮啊?這樣一會兒停一會兒停的,這短短的一頁書這么長時間還沒讀完呢!”湯姆斯怔了一下,忽然眼睛一亮,脫口而出:“您說得太對了!我平時在家讀書也是這樣,讀懂了一點內容就要休息一下,開始獎勵自己――看會兒電視啊,吃點兒東西啊,聽會兒音樂啊,或者干脆就在床上躺一會兒,然后再繼續讀。讀一會兒就要休息一下,總之讀完一本書我要獎勵自己無數次。我一直認為這只是我的閱讀習慣,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這里。”
我試著給湯姆斯做分析:“雖然你一直在說對當年那位對你存有成見的老師已經淡忘了,但我想,那位老師帶給你的傷害依然是你內心深處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你對他從來沒有表揚過你肯定過你一直無法釋懷。對于閱讀本身,你需要鼓勵,這種鼓勵你在老師那里得不到滿足,你就自己滿足自己。這種自我滿足不斷強化,就會形成一種期望、一種習慣,最終形成一種障礙。”
湯姆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良久,他輕嘆了一口氣,微笑著說:“也許吧。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每天晚上,母親總要拿出一支棒棒糖作為獎品發給當天家中表現最好的孩子。那時候的我很頑皮,所以總也得不到那支棒棒糖,這讓我很傷心。姐姐有時候會將她得到的棒棒糖送給我,我總是憤怒地驕傲地拒絕掉。長大了以后,我常常給自己買棒棒糖,看見了就想買,即使不吃,看著就挺高興的。”
弗洛伊德說:精神分析的目標就是使人們找到無意識行為背后的有意識原因。有很多行為我們是下意識的,是習慣成自然的,是想也不想的,但這些行為的背后又隱藏著多少我們自己也不能參透的原因呢?人生中重大的愉悅和痛苦的經歷,都會在我們的記憶深處留下積淀,這些積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動機――分析這些行為以及行為背后的原因,真正了解自己和他人,這是一件多么有趣和有意義的事啊!
在接下來的幾次心理咨詢中,我訓練湯姆斯在閱讀中盡量將興奮的感覺延后,不斷減少自己“自我獎勵”的次數。比如他以前讀書時五六分鐘就要停下來獎勵自己一次,那么現在試著控制住自己興奮的感覺,延長到15分鐘,再延長到20分鐘。通過這樣一次次練習,最后達到不需要自我獎勵就可以專心讀書的目標。同時我還建議他去參加哈佛大學的“閱讀訓練班”,在那里學習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當然這么些年來形成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但只要湯姆斯持之以恒地去做,他的閱讀障礙是可以消除的。
在對湯姆斯的心理咨詢結束后的咨詢手記里,我記下了他講的那個“棒棒糖”的故事,并寫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是啊,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需要獎品的孩子,都需要鼓勵和肯定。當我們從他人那里得不到這些時,有些人會陷入自卑和迷失自我的困境,有些人會自己鼓勵、肯定自己。這是好的,但是當這種自我鼓勵與肯定已經超越了原有的情境時,它的價值和意義有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這樣想來,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應該不失時機地盡可能地給身邊的人多一些鼓勵與贊賞呢?我想是應該的――人生如此漫長,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孤單的,你、我、他,我們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是彼此的需要彼此的依靠,我們是彼此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岳小東先生為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文章所涉及人物為化名,文章發表經當事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