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楚莊王伐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識人不拘形色
越是有真本事的高人越是性格孤傲,其不拘形色的舉止難以給用人者留下好印象。如果用人者能不以表象論取舍,就有可能得到這一類高人的幫助而成就大事。
酈食其是陳留縣高陽鎮人,劉邦遇見酈食其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高陽是義軍活動的中心,不少諸侯領兵經過這里,酈食其看他們心胸狹窄,成不了大器,懶得搭理。那些諸侯也認為酈食其瘋瘋癲癲,誰也不去理他。
劉邦到了高陽,酈食其經過認真觀察,看出劉邦和別人大不一樣,決定投到劉邦軍中效力。酈食其身著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來到劉邦軍帳一點也不謙讓,端起酒杯飲酒縱論天下大勢,剖析六國興亡原因。劉邦聽得津津有味,不斷點頭。劉邦此時才感覺到酈食其乃世外高人,留我帳中,必有大用。事實也確實如此,酈食其入劉邦帳中后,曾多次立功,以其高屋建瓴的絕妙智慧,為劉邦除去了前進道路上一處又一處隱患。
事實證明酈食其是個高人,對這樣有真才實學的人等閑視之,必會犯下康熙所指出的以貌取人的錯誤。劉邦識人不拘形色,是個善于取人的明君。
識直言之人
楚莊王即位時,因為朝政混亂、羽翼尚未豐滿,就來了個“以退為進”。他整天吃喝玩樂,不問政事,并告示,諫者處死刑。事實上,楚莊王是想借機發現能直言進諫的勇者,以共謀大業。
一天,重臣伍舉冒著被誅殺的風險,到楚莊王面前進諫:“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楚莊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嗚,鳴必驚人?!苯又忠蝗缂韧?,沒有一些悔改之意。
隨后,—位叫蘇從的大臣再次向楚莊王進諫,不過不像伍舉那么委婉,而是直言進諫。
楚莊王覺得時機已到,馬上啟用伍舉、蘇從二人,委以重任。在兩位重臣的輔佐下,楚莊王對內興修水利、重視農商,大力發展生產:對外先后滅庸、伐宋、攻陳、圍鄭,問鼎周王朝,大敗晉軍。重內攘外的政策,使楚國的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敢于直言的人,已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唯有置一己之私于不顧的人,才能真正擔當起重任。
魏文侯
識德高之人
除了劉邦、楚莊王,魏文侯也具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選出品德高尚的人。他對魏成子的提拔便是—例。
魏國混亂時,魏文侯準備提拔—位相國。有兩個人選,一個是魏成子,一個是翟璜,到底該選誰?最后,魏文侯選了魏成子。
這是魏文侯考察兩者周圍人的結果。魏成子周圍的人,大都是天下奇才,比如卜子夏、段干本,魏文侯經常跟他們商討治國大計。而翟璜的左右,多為魏王的臣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位哲學家有言,如果想了解一個人,就從他最親近的朋友開始。看來魏文侯深諳此道。
楚族認為自己乃火正祝融之后。火正,火神也。亦為太陽神。①楚族乃前商太陽圖騰部族“高陽顓頊”以及帝舜族之直系后裔。②楚王族熊姓即有熊氏之后。有熊氏,黃帝氏族也。楚亦黃帝(帝舜)之后。其祖居地在中原中心的“祝融之虛”及昆吾故地,即今河南鄭州、濮陽間(新鄭)。③楚族在商代封為“子”。(其首領稱“楚”子,見之于周原甲骨出卜辭。)周滅商后,將先楚諸族中一部分(舜帝后人)封國建于陳(今淮陽)。另一部分徙于中原南界的南陽盆地,即丹浙水之間的“鄢郢”故地,此于西周為國之南界。故稱南國。楚族被逐于此,守望南方,以備南蠻。④與楚族關系密切的商族被遷于商洛,即古商國。⑤此地乃商之宗社所在,亦為楚之“三戶”、“三閭”、“三祏”、“三社”所在。⑥《史記商君列傳》正義:“於商在鄧州內鄉七里,古於邑也,商洛縣在商州東90里,本商邑,周之商國?!背釉谖髦芪词季拥り枺ń衲详枺卦诮竦ふ愣g,所祀者,商社也。丹者,太陽別稱。直到春秋,楚貴族死仍歸葬于丹陽。⑦
①新鄭古稱“祝融之墟”?!蹲髠鳌氛?7年:“鄭,祝融之虛也。”杜預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路史·國名紀》:“今鄭州有祝融冢。”“鄶,祝融之后,復居祝融之墟”,鄭為“祝融之墟”,是祝融八姓的中心。楚,鄭音通。
②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
③新鄭古稱“有熊”。其地傳說不一。一說即在今陜西商縣一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志》:“熊耳山在商州上洛縣西四十里,齊桓公登之望漢也?!背逶诖呵飼r之活動范圍,以南陽盆地南部邊緣地帶的浙川縣為中心,西至陜西商縣,南到湖北南漳和??悼h一帶。
④鄢奄故地本乃炎黃帝故地之號也。楚族起于炎黃,是一支南遷的分族。熊繹之居丹淅水間,因以郾、奄故地以名新邑,此即楚之鄢陵。楚人自中原南徙到丹江、漢水流域,同當地的土著蠻人雜處。遭到周人歧視,所以又被稱作“楚蠻”或“荊蠻”?!吨苷Z·鄭侯》:“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末有侯伯。昆吾為夏伯魯,大彭、豕伯為商伯矣。當周末有。”昆吾即鮌(鯤)、禹之族,故稱夏伯。夏亦祝融(帝舜族之后)枝族。大彭、豕伯二族為商伯。周人歧視祝融之族,故逐之,而不封之。
⑤值得注意的是在今陜西商縣丹江上游地區,以“荊”、“楚”命名的山川甚多,如商山、秦望山均叫“楚山”,乳水叫“楚水”,清池水亦名“荊水”。
⑥三戶,楚社也?!m三戶,亡秦必楚。’言楚雖失土只要宗社仍在,滅秦者必楚人。楚俗強悍尚復仇。
⑦《左傳》昭9年,記載東周一個貴族追述西周全盛時期的情形時說:“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背灰曌魑髦艿摹澳贤痢?。楚在“南土”的居地叫丹陽?!蹲髠鳌坊?年“正義”引《世本》說:“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丹陽亦稱丹淅,清宋翔鳳《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云:“戰國丹陽在商州之西,當丹水、淅水入漢處,故亦名丹淅。鬻子所封正在于此?!钡や廊霛h處,在今河南淅川縣下寺附近。楚從始都丹陽以后,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了春秋戰國之時,乃成為“五霸”、“七雄”之一。
從考古發現所見楚人的族屬源流考察,其祖先最早亦活動于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中部的鄭州、新鄭一帶;在豫北的濮陽、滑縣等地,也留下了楚先人的足跡。后來他們中間的一支逐漸南徙,來到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地區。在那里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承繼于有虞及有夏、殷商先祖的文化,南遷后乃同當地的南蠻融化結合,遂創造出一支生氣勃勃的新文化——楚文化。
西周初年,楚定都丹陽,及春秋初,武王徙郢。標志著楚國早期歷史的重大新起點,從此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於商、鄢郢故地接近中原,是楚族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之地。后來楚雖不斷南遷,文化中心向中南及東南擴展,但對此先王故地,仍一往情深。
戰國中期,楚宣王時,秦相商鞅趁楚中心南遷,吳楚爭斗方酣無力北顧之際,襲奪楚商於地,并受封于此。楚深銜之,子威王立,威王名“熊商”,即以志之不忘故地也。屈原本為楚之司徒(左徒即左司徒),因讒被貶為三閭大夫,則乃曾任楚宗社之司祭也。
屈原年表及大事
周安王15年(前387年)
吳起入楚。悼王素聞其賢,任其為楚令尹,謀變法。
其變法主要內容是改革貴族子弟食稅于公田的制度,而將貴族非嫡子弟遷往“廣虛之地”去辟田墾荒。國家不再奉養獨立的“武士”階層,而招摹游民設立常備軍。
《韓子·和氏》:“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喻老》:“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皝斫^(裁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此與商君之法有所不同,商君募平民墾荒,立軍功者賜爵(賜地),而吳起則外遷貴族非嫡子辟遠地墾荒。)
周安王21年(前381年)
吳起變法失敗,死難。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p>
“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固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p>
“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欲,南攻楊越,北并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p>
楚宣王17年(前353年)①
①關于屈原生年,異說殊多。參之余見各種史料及屈原著作,此從胡念貽、浦江清說。郭沫若說在楚宣王29年(前340)正月庚寅(初七)。劉帥培據王逸、顧炎武說推為楚宣王27年戊寅。皆過早。
正月初一屈原生于秭歸。秭歸,古稱“歸”,古夔國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史記正義》:“屈、景、昭皆是王族。”]
何按:屈當作“胐”、景、昭、胐(屈),皆以陽光為姓氏。王逸以為封屈邑受姓,臆測無據之說也。]
《水經》:“江水東過秭歸縣之南?!弊ⅲ骸肮蕷w鄉?!薄兜乩碇尽罚骸皻w子國也?!彼沃以唬骸皻w即夔,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夔。為楚附庸,后王命為夔子?!焙伟矗簹w屈古音近,故王逸訛為以”屈“邑為氏?!端涀ⅰ访髟剿墒柙唬骸帮鰵w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猶保屈田之稱也??h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雹?/p>
②《永樂》本卷13第15頁。
屈原雖出自貴姓,但非嫡子,而屬庶族,早年身世孤寒貧賤。
[宋玉《九辯》說屈原早年,“坎廩(何按,即今語“可憐”)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即今語“曠浪”,孤獨也)兮,羈旅而無友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年) 15歲
屈原懷志高遠,少年自勵,有矯世遠圖之志。
楚威王7年(前333) 20歲
弱冠,行冠禮(男子進入成年禮),作“桔頌”而自勉?!督垌灐罚?/p>
“后皇嘉樹,桔來服兮。①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層枝剡剡[棘棘],圓果搏搏(團團)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紜宜(秀),姱(華)而不丑兮。
①徠服,舊失解。竊以為即爛斑、斑爛、斑駁語轉。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②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②蘇世,即遜世,遜,遠也。
愿歲并謝,與長反兮。疏離不,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侍讀楚太子熊槐于蘭臺(學宮)。
是年,越人伐楚。楚威王興兵大破之,殺越王無強,盡取越及吳故地至浙江。越國以此散。諸王子弟或逃亡于海隅,或臣服于楚。③
③清儒黃以周以為楚滅越年應在楚懷王二十二年。(《史記·越世家》補并辨)
是年楚破齊軍于徐州,威揚天下。
威王使將軍莊喬將兵循長江西進,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開邊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之盡歸楚。莊喬以其眾稱王于滇,變服色,從其俗。今云南有地名“楚雄”,即莊喬故地也。
《史記西南夷傳》載滇王莊喬故事如下: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喬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喬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系奪楚巴、黔中以西,喬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系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①
①徐中舒謂:“《史記》此說有許多可疑之處:秦奪楚巴、黔中在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二七七年),而楚威王的年代則為公元前三三九——前三二九年,早于秦奪楚巴、黔中六十年左右,杜佑在《通典》中早已指出其年代的差誤?!?/p>
[此事后人有所異說。荀悅于漢獻帝時奉命改編紀傳體的《漢書》為編年體的《漢紀》,于《史記》中莊喬故事有所不同:
“初楚莊王使將軍莊喬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喬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傍平地肥饒數千里。既克定之,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喬因以其眾王靡漠,變服從其俗。”
荀悅改楚威王為楚莊王。戰國文字,嚴、莊、威字通,故易訛亂。徐中舒以為:“荀悅所說的楚莊王即楚莊襄王的省稱。楚頃襄王之頃原當作莊。古陽部字如享如印其后或轉入耕部,楚傾襄王在《戰國策楚策》中亦得省稱為襄王,此莊王為頃襄王的省稱亦可無疑。”
荀悅此文除改楚威王為楚莊王外,又改莊喬王滇為“王靡漠”。
常璩《南中志》:
“楚頃襄王遣將軍莊喬沂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王,椓牂牁系船于且蘭。既克夜郎。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得歸。遂留王之,號為莊王。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因改其名為牂牁。”①
①常氏此文乃據《太平御覽》七七一卷所引,同卷一六六卷及《北堂書鈔》一三八卷所引內容大致相同,《史記正義》及《漢書地理志》顏《注》所引,以上唐、宋類書所引,應是常書《南中志》的原文。
《后漢書西南夷傳》分伐夜郎的莊豪與滇王莊喬為二人。
“初楚頃襄王,遣將軍莊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乃改其名為牂牁。”
《南中志》:“唐蒙為都尉,①開牂牁,以重幣喻告諸侯王,侯王服從,因斬竹王,牂牁郡?!?/p>
①唐蒙即唐昧、唐明。威王、懷王時楚之名將,于楚懷王二十八年與秦戰敗被俘,被殺。故徐中舒、楊寬俱采納《后漢書》、《南中志》注,認為楚之開滇,在莊襄(頃襄)王時。不可信。威、莊、嚴三字古文字中音近義通,隸變后常相訛亂。《漢書·古今人表》有“楚唐蔑”,梁王繩曰:“唐蔑始見《商子·弱民》、《荀子·議兵》、《呂氏·處方》,又作唐昧(楚策、秦億、六周表、楚韓世家、屈原傳。昧、蔑古通。)又作唐明(趙象),亦曰唐子(韓詩外傳四),兵敗見殺?!?/p>
諸說悉不可信,仍應以《史記》為準。]
蘇秦說楚威王行合縱拒秦之略。曰:
“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郁陽,地方五千馀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臣聞治之其未亂也?;贾炼髴n之,則無及已。故愿大王蚤熟計之?!?/p>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寡王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p>
楚威王采納蘇秦與齊魏合縱拒秦之戰略,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以蘇秦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聯盟抗秦。
楚威王11年(前329年) 24歲
威王卒,太子熊槐立,是為楚懷王。
楚懷王元年(前328年) 25歲
魏背盟約,趁楚喪,襲楚,破楚軍于陘山、丹陽(今南陽)。陘山、丹陽,乃楚先祖宗社所在地。魏懼楚報之,乃以所得地賂秦。張儀任秦惠文王相國。
屈原侍職蘭臺。①
①趙逵夫說。
楚懷王6年(前323年) 30歲
楚使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齊。
張儀初使楚,但連橫略。楚懷王信之,秦、楚、齊、魏盟會于翟之嚙桑。連衡拒秦之盟遂破解。
楚懷王5年(前214年) 31歲
屈原任楚“左登徒”,即“左徒”(登徒,升徒)。此官周制稱“司徒”,位列三公。在楚國官制中,地位僅低于“令尹?!豹?/p>
《屈原列傳》:“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韁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楚懷王11年(前318年) 37歲
《屈原列傳》:“王使屈原造憲令,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跖枨??!保ㄊ瑁惐咀髁?,流遷也。)
屈原晚年南流后作《思美人》懷思此際云: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畦。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日嬉。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心純龐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徹其然否。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案フ豺炓钥紝嵸?,遠遷臣而弗思。信讒諛之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何負臣之無皋兮,被離謗甘而見尤”??膳c《史記》所記相參證。
懷王出屈原,去其左徒,謫任三閭大夫。①三閭大夫者,楚宗社之守、祭酒及學官也。“三閭之職,蓋專守宗社之事,而以教胄子為主”。
①此下用姜亮夫說?!峨x騷序》:“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保ㄍ跻荩┳犹m、子椒,應于此時為屈原學生也。又,王逸。
三閭大夫,乃宗社之官祭酒。宗教之官也。楚宗社在鄢陵/夷陵(今宜城)。地在漢北。
鄢陵,即夷陵?!独ǖ刂尽罚骸肮食窃谙逯莅拆B縣北三里,古郾子之國,鄧之南郢也?!薄坝?,率遂縣南九里有故郾城,漢惠帝改曰宜城也?!背荚谇G州江陵紀南。
《楚世家》:懷王11年,蘇秦再約合縱,會合山東六國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
《新序·節士》:“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強鄰?!?/p>
懷王遣屈原初使齊。屈原羈旅異域,作《抽(愁)思》。詩中云:
“有鳥自南兮,來棲(集)漢北。好姱佳麗兮,泮獨處此異域”?!暗捞鲞h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望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拔┷分|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楚懷王16年(前313年) 40歲
《屈原列傳》:“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p>
《楚世家》:“16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懷王大悅。”
楚乃遣使絕交于齊。
楚懷五17年(前312年) 41歲
《屈原列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古ィ瑲w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陽?!?/p>
《楚世家》:“17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漢中之郡?!?/p>
《張儀列傳》:“秦齊共攻楚,斬首11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
[丹陽異本作“丹淅”。索隱曰:“丹、淅,二水名也,謂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皆為縣名。在弘農、所謂丹浙是也。”]
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擊秦,戰於蘭田,楚軍再大敗。
楚懷王18年(前311年) 42歲
“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復用屈原?!痹偈褂邶R。①
①此用姜亮夫說,屈原曾兩使于齊,為楚結盟。
屈原受命再使齊修盟。返楚,勸懷王殺張儀而絕秦。
《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瘡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瘧淹趸?,追張儀,不及。”
為哀悼紀念丹陽、蘭田大戰中死去的楚國將士,屈原作《九歌·國殤》。
《楚世家》:“18年,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楚懷王19年(前308年) 43歲
張儀去秦,入魏,任魏相。
楚懷王20年(前309年) 44歲
《楚世家》:“20年,齊湣王欲為縱長(按:應為齊宣王),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遣楚王書。
楚王業已欲和于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昭睢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恥于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里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
于是懷王許之,竟不和秦,而合齊以善韓?!?/p>
張儀病死于魏?!皬垉x相魏一歲,卒于魏也?!?/p>
楚懷王24年(前305年) 48歲
《楚世家》:“懷王24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楚往迎。”
楚懷王25年(前304年) 49歲
《楚世家》:“25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于黃棘?!?/p>
楚懷王再度采納親秦路線,屈原再被放。
作《惜誦》,《抽(愁)思》,《懷沙》諸篇,抒寫郁悶,譏刺小人,意在諷諫懷王。懷王不聽。
楚懷王26年(前303年) 50歲
《楚世家》:“26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于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p>
楚太子名公子橫。
楚懷王27年(前303年) 51歲
楚世家:“27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p>
楚懷王28年(前301年) 52歲
《戰國策·趙策》:魏攻楚,戰于陘山,楚軍大敗。將軍唐明(昧)被擒。
《楚世家》:“28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眜,取我重丘而去?!?/p>
或說唐眜即公子椒,任楚司馬。①
①趙逵夫說。
懷王令昭睢將兵以拒秦。
楚懷王29年(前300年) 53歲
《楚世家》:“29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于齊以求援。太子橫師傅乃慎到,與橫同行。屈原復被招用?!?/p>
“秦取楚襄城”。
楚懷王30年(前299年) 54歲
《屈原列傳》:“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懷王稚弟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p>
《楚世家》:“30年,秦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聞下執事?!?/p>
昭睢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
懷王弟公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
于是往會秦昭王。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p>
以懷王之遠別,屈原悲痛而作《離騷》,寄情于懷王。①騷,又作“操”(藻)、“辭”,古賦之一體也。篇中力勸懷王迷途知返,曰:
①時年屈原約54—55歲。“《離騷》中多傷老嘆逝、緬懷往跡之語,非壯仕之年所當有。則《離騷》之成當在晚年無疑?!保ń练颍?/p>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薄盎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p>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 55歲
《楚世家》:“懷王入秦,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國西境早已達金沙江上游流域,有地下遺物可據。1975年云南楚雄萬家霸墓葬遺物,具有滇池地區特區而較江川李家山文化更為原始,其年代經碳14測定約在春秋中后期。李家山文化現在我們都認為是戰國至西漢時代楚人遺跡。據此,知楚人到達金沙江及滇池地區皆有地下遺物可徵。]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子菽等)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T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幼子公子蘭)
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p>
昭睢乃赴于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
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楚世家》:“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
屈原作《思美人》,以美人寄托對懷王的思念。
“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
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p>
頃襄王2年(前297年) 56歲
屈原《離騷》。詩中諷刺公子蘭?!傲钜犹m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p>
“怒而遷之”,廢屈原之聞大夫之守,而流放南楚洞庭。
行前辭于社宮,觀望畫法史,作《天問》。
公子蘭,名黃歇。襄王時任左徒。考烈王元年任令尹,后封春申君,封地吳門,在今之蘇州、上海之間。今松江縣地名有春申浦。①上海故名“申城”,當即本此。
①參姜亮夫說。春申者,春神、東君也。蘭乃春草。
屈原由漢北謫遷湘中。
《楚世家》:“2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
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病。”
頃襄王3年(前296年) 57歲
《楚世家》:懷王拘困死于秦。秦歸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威。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魂》,招懷王魂。
屈原作《惜往日》悼懷王。其辭略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因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嬉。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辭。心純龐(敦厚)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徹其然否。
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避之。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率沒身而絕名兮,惜甕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蛑倚哦拦澷?,或弛謾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芳與澤其雜糅兮,孰申旦而別之。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諒聰明不明而甕蔽兮,使讒諛而日得。寧溘(可)死而流亡兮,恐祝殃亡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庸君之不識?!?/p>
篇中所責庸君,蓋指頃襄王也。
懷王死,秦楚絕交。
彗星見。
頃襄王6年(前293年) 60歲
秦王脅楚,遺楚王書云:“楚背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愿王飭士卒,得一樂戰?!?/p>
襄王大懼,乃復謀與秦和好復交。
頃襄王7年(前292年) 61歲
楚迎婦于秦,秦楚復平。
頃襄王8年(前291年) 62歲
《秦本紀》:秦昭王命“大良造白起攻魏、攻韓,攻楚,取宛?!保ㄇ乇炯o)
宛,地在今河南南陽,古稱丹陽,乃楚先祖興國之地。
頃襄王12年(前287年) 66歲
屈原屢作辭賦,譏刺時政。襄王怒,再逐放屈原。遠遷原于洞庭、湘中一帶。
屈原已老,而竟悲憤南下,作《涉江》。道過夷陵,謁楚先祖宗廟,見圖壁畫,乃作《天問》。詩中多有諷刺時政憤懣之詞。
頃襄王14年(前285年) 68歲
楚王與秦昭王會好于宛,結和親。
齊滅宋,南侵楚。據楚淮北。
頃襄王15年(前284年) 69歲
楚與秦、三晉、燕共伐齊。
楚取齊淮北地。
頃襄王16年(前283年) 70歲
春,楚王與秦昭王會好于鄢。
秋,復會于穰。
鄢陵,楚故地也。
頃襄王18年(前281年) 72歲
楚復謀與齊、韓連橫伐秦。
時昭子(?。榱钜?,計中輟,未行。
頃襄王19年(前280年) 73歲
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盡予秦。
秦將司馬錯伐楚,赦罪人遷之南陽。
大發隴西卒,因蜀攻楚黔中。
頃襄王20年(前279年) 74歲
“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保ā顿Y治通鑒》)
胡三省注:西陵即夷陵,屬南郡。《水經》:“江水東徑夷陵縣,又東徑西陵峽。”“應邵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吳黃武元年,更名西陵、后復曰夷陵?!?/p>
頃襄王21年(前278年) 75歲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資治通鑒》)
“燒楚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于陳城?!保ā冻兰摇罚?/p>
“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保ā顿Y治通鑒》)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①
①五渚江,即虎渡江,江在郢南。洞庭、虎渡江南,即今之湘西資、沅、澧、油道通黔中地。說見卞鴻翔《洞庭五渡江南考辯》。
荊王君臣南走,東伏于陳?!保ā俄n非子·初見秦》)
郢城破日,屈原在湘中流放中,悲痛而作“哀郢”。②略曰:
②郢字從王從邑,即王邑之合文會意也。王邑即王都,凡楚王都所在皆稱“郢”。楚先世居“丹陽”,“武王徙郢”。此郢即楚之中都,在今江陵?;缸T《新論》記:“楚之郢都,車轂擊,人相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蔽”。可知當其全盛日郢都之繁華。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按:指楚王遷都東逃于陳事。]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曠不知其所蹠。哀見君而不再得,上洞庭而下江。將運舟而下浮兮,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廈)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忠湛湛而愿講兮,妒被(披)離而鄣之。彼堯舜之抗行兮,杳冥冥而薄天。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③
③《哀郢》云:“惟郢路之逐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臂际輹r,屈原被放逐已達9年。(王夫之說)姜亮夫據《韓非子》:“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謂“此時屈子自沉長沙,亦入秦矣?!倍赏醴蛑f不確。案,姜說謬。武安君先出西陵峽,燒夷陵,再襲郢,再沿江入洞庭,取洞庭、五湖、江南,乃一系列戰役行動,非一朝一夕之事,無經年數月不可達目標也。此數月間,秦兵先破郢,毀楚先王故居廬墓宗社,屈原悲之而作“哀郢”。及秦兵向南逼近長沙,屈原遂于五月絕望沉江。姜說不足信也。
[此年屈原在避兵禍之中顛沛流離。郭沫若說,夏作《懷沙》。懷顧長沙。秋作《涉江》(戴震亦有此說)。]
或說屈原悲夷陵楚宗社之見燒,而作《天問》。
秦武安君撥楚巫山、黔中,秦初置黔中郡。
[何按:秦之進軍路線自西陵峽沿江而下,先攻夷陵,再破郢(江陵),回兵沿江入洞庭,侵湘中。又回兵逆江復下三峽,入川黔,遂據有黔中。]
楚軍兵大散,國勢衰微。
頃襄王22年(前277年)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汩羅而死。終年76歲。①
①郭沫若說死于前278年端午,終年62歲。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說文》:古者“七十曰老”。
《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瞧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醇?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于是懷石遂自沈汩羅以死。①
①《水經》:“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注:“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亡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苯洠骸啊琛嘀^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玉笥山”,“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周圣楷注謂:“今湘陰縣即古羅子國。汨羅一水,流經玉笥山下匯入湘潭,而以汨羅江名者,亦猶湘江之統稱矣。其地在湘陰縣北七十里?!?/p>
秦武安君論破楚事曰:
“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掠于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保ā稇饑咧猩健罚?/p>
《楚世家》: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p>
考烈王元年(前262年)
以黃歇為相(令尹),封為春申君。
楚世家:以左徒黃歇為令尹,封擬吳,號春申君。
前248年(考列王15年)
春申君請封江東,因城于吳故墟以為都邑,宮室極盛。
前241年,考烈王22年(秦始皇6年)
楚考列王從春申君計,去陳,徙都于壽春,亦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吳,居相事。
楚王負芻3年(前225年)(秦始皇22年)
秦將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丘,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不克。于是引兵而西,項燕將楚軍尾隨之,突襲李信,大破李信軍,李信奔還。
楚王負芻5年(前223年)(秦始皇24年)
中國地名的文化內涵向以豐富著稱,其命名原則,既有同所在地特定的自然地理形貌相系,更有關涉到歷史傳統、社會習俗和文化心理等人文因素的。很多地名字詞的用法,均具某種規定性,挖掘其背后深藏的特殊含義,還是頗見意趣的。
我國自古即有一些地名帶“丘”字。同漢語地名有關的“丘”字,通常有幾層含義:初義系“土堆”“小山”,又衍生為“墳墓”(漢人墓冢有形似小山的封土堆),或“居地”,古人的聚居之所,一般好選揀地勢高亢處,還有進一步作“廢墟”(廢棄的居處)解。也就是說,幾乎均由外形隆起的土堆生發而出。各民族對地名的確定,多首先取其直觀的自然形貌,而后才有所延伸,賦予一定的社會文化意蘊。所以,諸多帶“丘”字的地名,各自的確切出典未必相同,有純粹出自地形地貌的,也可能包含有一定的人文意義,還可能是自然與人文因素的交相融匯。
有人認為,“丘”是楚地專有的地域概念。楚地應指先秦時期南方楚國的轄境,也包括某些先前為諸侯小國、后被楚征服之地。不錯,楚地確有一些帶“丘”字的地名,譬如高丘、寢丘、沈丘等。雖存爭議,但一般還是以為,高丘故址在今安徽臨泉縣南。臨泉在春秋時稱寢丘,為楚莊王授孫叔敖之封地,該地時為沈縣,寢丘又作沈丘。唐于此置沈丘縣(今屬河南)。今安徽霍邱,春秋時或為蓼國之地,滅國后為楚所并。南朝梁始置霍丘戍,取本地霍山北側岡丘地為名。清雍正年間為避孔子名諱,改“霍丘”為“霍邱”,沿襲至今?!蹲髠鳌诽岬匠毓琶?,還有宗丘(今湖北秭歸)、壺丘(今河南新蔡),后者原為陳邑,為楚侵奪。
然而,說“丘”字地名為楚地專有,則似乎過于絕對,其分布范圍實際上遠比楚地大得多。且不說北方各省迄今仍有不少明顯帶有“丘”字的地名,如山西靈丘,河北任丘、內丘,山東安丘、章丘,河南又有商丘、封丘等,遑論其他的古名。
先具體說說從歷史上沿用下來的今名。山西靈丘之獲名,蓋因附近有那位以“胡服騎射”載名于史的戰國趙武靈王墓。河北任丘,取名卻似乎與人名相連。漢代巡海使中郎將任丘在此筑城以防海口,得名任丘城。當地民間相傳,這位能征慣戰、功勛卓著的任將軍,死后就葬在今城西北角,城池遂被命名為任丘,以志紀念。若然,則還是出于墓冢、殘墟一類地表物。位于河北西部、太行山東麓的內丘,西漢初置縣時,稱中丘,因地形“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名。隋初為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今名,以“中”“內”二字義通。山東的安丘,命名也多有歧說。春秋時其南有渠丘(據說此處當汶水渠河間地形似盾狀),漢初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渠丘,后置安丘縣。章丘的得名,則緣于縣南有章丘山。俗稱有章姓女溺死葬此,故名;但顧炎武卻指其附會。《爾雅?釋丘》以山形“上正”(即山頂平正)名章,章丘之名由此來。河南的商丘,歷史則更悠遠。相傳堯封帝嚳之子閼伯為火正(掌火官)于此,閼伯為主辰商星;這里還是商始祖契的封地,其族其國皆以“商”名,故其地有商丘之名。封丘地名的由來,顯然因其附近曾為商周間古封父國(夏之方國,周初亡)的故址,西漢始置封丘縣。
“丘”字古地名,以地處中原核心地帶的山東、河南兩省尤為集中。山東境內,有今淄博市臨淄北得名于同名山的營丘,周武王封呂尚于齊,都營丘,改名臨淄?!蹲髠鳌贰妒酚洝范荚岬竭^齊邑貝丘(亦作沛丘、丘,今博興東南)?!洞呵铩酚涊d的這類地名就很多,例如,在此筑城的魯邑祝丘(今郯城東北)、中丘(今臨沂東北),遭焚的咸丘(今巨野南),宋公、齊侯相遇的梁丘(今成武東北),魯莊公敗宋師的乘丘(今兗州西北,一說巨野西南),衛邑桃丘(今陽谷之東)、邾邑閭丘(今鄒城東北,后入魯。人名復姓即出此),以及諸侯會盟的齊地牡丘(今茌平東)、齊、魯會盟的齊地丘(今東阿縣境)等?!蹲髠鳌匪浀挠旋R邑廩丘(今鄆城西北)、邾邑虛丘(今費縣西南,后屬魯),《禹貢》提及濟水流經的宋地陶丘(又名釜丘,今定陶西南;今定陶西北尚有一陶丘,西周時為曹國都城),《史記》記有桑丘(今平原西北)。還有齊邑重丘(今茌平西南)和曹邑重丘(今菏澤東北),史籍中分別載錄了當時諸侯在兩處重丘的結盟和征伐活動。以上提到的渠丘,山東境內也有兩處,一為齊國渠丘(今山東淄博東北),一為莒國渠丘(今莒縣東南一帶),《左傳》所謂的“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即此。另有兩處楚丘、兩處葵丘,楚丘一為曹邑(今山東曹縣東南),一為衛邑(今河南滑縣東),春秋時衛國曾都于此??鹨皇恰蹲髠鳌诽峒暗凝R地(今山東淄博東北),一是《春秋》記載齊桓公會諸侯之宋地葵丘(今民權東北)。
今河南境內的古地名中,有兩處帝丘:一為相傳的黃帝時顓頊之都,地望或在今商丘東南,或在今濮陽西南;另一處就是衛國后期的都城帝丘(今濮陽),翟人圍衛,衛自楚丘遷都至此?!洞呵铩匪d的相關地名也不少,像晉、衛、宋會盟的衛地清丘(今濮陽東南),晉、齊、宋、鄭、衛、滕、莒、薛等會盟之衛邑平丘(今封丘東),魯、宋、燕締盟之宋地谷丘(今虞城西南),宋取鄭師的雍丘(今杞縣,原為杞國都城,杞亡后為宋邑)等。衛邑頓丘(亦作敦丘,今浚縣西),《詩經?衛風》云:“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即此?!抖Y記》載錄的有衛邑瑕丘(今濮陽東南)?!蹲髠鳌匪浻钟朽嵉赝┣穑ń穹鰷弦晕鳎?、宋地長丘(今封丘西南)、老丘(今開封陳留北)、晉邑邢丘(今溫縣東北,戰國屬魏)等,所謂宋敗狄于長丘、鄭敗宋師于老丘、赤狄伐晉所圍之邢丘,皆即此?!蹲髠鳌诽岬降乃我赜那鹬谖恢?,則已越出河南,東至今江蘇銅山境。
古代稱犬丘的地名有四處,分布頗廣,一為春秋宋邑(今河南永城西北),一為春秋衛地(今山東鄄城東南);還有一處在今陜西興平東南,一度是西周都城,“懿王自鎬徙都犬丘”即此,又作廢丘;第四處年代更早,位于今甘肅天水西南,為秦先祖非子居地,通稱西犬丘。
今河北境內還有個沙丘(今廣宗西北),在歷史上卻與不少著名帝王生涯相系。商紂王于此筑離宮,蓄養禽獸。趙武靈王晚年為公子成等所圍,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中。后秦始皇出巡途中,又是在此病歿的。
“丘”字地名,其實早已遍及中原許多地方,大致的命名依據也差不多,恐非楚地獨有。以數量而論,作為底層文化的古名比今名更多,現今所見仍帶“丘”字的地名,不過是一種類似化石那樣的大量古名零星殘留的孑遺物而已。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相聚是緣,大家有緣在這里相聚,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一路走來,大家都辛苦了!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導游員胡新帥,大家可以叫我小胡、小帥或者帥導,感覺怎么順口就怎么叫吧!不過呢我建議大家叫我帥導,這是以前的游客送我的稱號,我很喜歡,同時呢我也希望送大家一段很帥的旅游行程。坐在我身旁的這位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是位駕駛經驗很豐富、駕駛技術很嫻熟的司機,所以,安全問題大家盡可放心,直觀盡情地欣賞沿途的美景吧。
我們都非常高興為大家服務,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滿足大家的要求,當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是意見的話也盡管提出來,我們都會虛心的接受。我們的宗旨是為你們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的目標是讓你們享受在這里的每一刻??傊覀儠餐?,讓大家在這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我們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殷墟博物院位于安陽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遺址。自商代后期盤庚遷殷至商紂滅亡歷經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紂后,逐漸荒廢,因而稱為“殷墟”。
它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寶庫,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首,2006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F在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安陽的概況。安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門,交通便利,氣候宜人。安陽是中華文明古老文化的的發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發現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紗。把一個燦爛的殷商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世人知道安陽。作為中國古都之一,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既是國家歷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鄉,以及《周易》,岳飛故里,紅旗渠精神等的發源地。
在古都安陽,您可以找回對中國古代的深刻記憶:全國第一個甲骨文檔案庫,青銅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個女將軍婦好墓,最后一個皇帝墓——袁林。當然,作為一個賣國賊的的確沒有什么值得紀念的,但畢竟是一個文物景點。另外,安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字和文物考證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繹,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等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這里。
朋友們,殷墟已經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另外,請大家記好我們的車牌號碼是豫A1234,我的手機號的碼是我的手機號碼是。。。下午三點我們在停車場集合。最后提醒大家的是,從進入景區的那刻起,我們就是這里的觀光者和守護者,在注意好自身安全的同時也請大家保護好環境。你我的一點一滴,塑造美好的心情。
各位評委老師,我的沿途講解到此結束,接下來是景點講解。
游客朋友們,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殷墟博物院的大門,它是由北京著名的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仿照甲骨文“門”字的寫法而建,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我們再看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也是人類早期畫的雛形,顯示了天地萬物的和諧關系。莊嚴大方,古色古香。
殷墟之所以聞名于世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青銅器、甲骨文和都城。您看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真品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是1939年出土的,高1.33米,長1,1米,寬0.78米,重875公斤,司是禁忌的意思,母是指母親,戊是人名。整個意思就是商王文丁紀念他的母親。大家可能會想到這么大的青銅器是怎么鑄造的呢?據說呀,這大鼎的鑄造非常的困難,在當時需要130人同時施工才可以完成。更讓人驚奇的是該青銅器中金屬的比例和現代比例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見,當時的冶鐵技術是多么的高超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是多么的智慧了。
它最初只是一口豬肉用的鍋,后來成了權力的象征。我們都知道有個典故叫做問鼎中原。春秋時期楚莊王北伐,莊王見了前來慰問的王孫滿就問:“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于德義,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周室雖衰,但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問。問鼎中原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好了,游客朋友們,繼續往前走,現在大殿陳列的就是甲骨文了,所謂甲骨文,就是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一片甲骨驚天下,自甲骨文被發現后,便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地上,當年的村名挖出一些骨片,但不知道是什么就給扔掉了。后來一個剃頭匠,他在給別人剃頭時經常劃破頭皮出血,因為沒錢買藥,就把骨片磨碎涂在傷口上,竟然發現可以止血,便知道這是一種中藥,喚作龍骨,之后就開始賣到藥店。因為當時藥店只收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農民就把字掛掉再賣。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文被賣到京津兩地,才被王懿榮發現,這才確定了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婦好墓,婦好是我國第一位女將軍,她帶兵打仗,很多男性將領都聽她指揮。大家請看這么多的隨葬品簡直是一個商代文物博物館??赡苡杏慰蛦?,為什么婦好墓保存的這么完整呢?原來呀,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寵妃,又為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她死后武丁非常的悲痛,就破例將她安葬在宮殿區內。這樣她的墓葬才保存的這么完整,為后世的考古工作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好了游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旅游行程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很期待再次與你們合作。再見!
各位評委老師,紅旗渠景點講解到此結束,請點評,謝謝!
安陽殷墟導游詞二
各位游客朋友,參觀完司母戊大方鼎之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防殷大殿,大殿現在陳列著甲骨文。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先發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中藥的一味,喚作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把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現,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榮(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1899年秋,他得了瘧疾,京城一位深諳藥性的老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王懿榮發現中藥里竟然有龍骨。他便讓家人把藥渣留下研究。王懿榮發現龍骨上有許多刻畫的小道道,他把龍骨對到一起,竟然拼成了兩三塊龜板!他小心地擦去龜板上的泥土,刻畫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王懿榮遍翻各種史料典籍,終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樣占卜的。毫無疑問,這就是先祖們占卜用的龜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個大藥房,專揀帶字的龍骨買下。他從骨頭片上又認識了更多的字,讀出了上古社會的許多湮沒已久的秘密。
正因為王懿榮對我國古代文物有著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才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王懿榮是發現、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作者簡介:劉道廣(1947- ),男,漢,江蘇南京人,南京藝術學院文學(藝術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
(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8)
摘 要:1978年山東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發現有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石面中間為圖案,圖案右側有題記文字10行,圖案左側有題記文字1行??脊耪呖级ù斯拍鼓甏鸀闁|漢末至西晉之間。是后人把漢人墓中畫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時石刻表面涂滿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題記。由于原石是漢代民間碑刻題記,刻工并非優良,單字結構既不規范,書寫又多俗書異體,所以解讀歧義在所難免。本文分別從撰文人身份、植柏的風俗、題記的主題以及許安國父子逝世時間這四個方面對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加以分析討論。
關鍵詞:漢畫像石;嘉祥;宋山;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注釋;分析
中圖分類號:J292.2-3文獻標識碼:A
1978年山東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發現有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石面中間為圖案,圖案右側有題記文字10行,圖案左側有題記文字1行。考古者考定此古墓年代為東漢末至西晉之間。是后人把漢人墓中畫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時石刻表面涂滿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題記。
由于原石是漢代民間碑刻題記,刻工并非優良,單字結構既不規范,書寫又多俗書異體,所以解讀歧義在所難免。此石刻題記發表后,李發林先生有注釋,后來趙超先生又有不同見解發表,此后其他研究者也陸續有所創見。本注釋中有牽涉處,簡稱為李注、趙注。
一、原文
永壽三年十二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已,惟許卒史安國,禮性方直,廉言敦,慈仁多恩。]所不可。稟壽卅四年遭。
泰山有劇賊。軍士被病,萜來西上。正月上旬,被病在床。卜問醫藥,不為知。間,z忽離世,下歸黃病9攀ニ不勉,壽命不可諍。嗚呼哀哉!蚤離父母三弟,其弟嬰、第東、弟強與父母并力奉,悲哀ㄢ頡
竭孝行,殊義篤。君子之;內修家事,親、順、校兄弟和同。
相事悲哀,思不離冢側。草廬容,負土成墳。徐養凌柏,朝莫祭祠。甘珍味檣瑁隨時進納。省定若生時。
以其余財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石縣西南小山陽山。
紳菽χ危規柜施張,{性反月,各有文章。調文刻畫:交龍委F、猛虎延視、玄z登高、師熊戲、眾禽群聚。
萬狩云布、臺閣參差、大興輿駕。上有云氣與仙人,下有孝賢仁。遵者然,從者肅侍,煌煌濡濡,其色若。作治連月,功扶無極,賈錢二萬七千。
父母三第慕不竭思,天命有終,不可妥貳Ny刑傷,去留有分。子無隨沒壽,王無扶死之臣,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痛何!涕泣雙并,傳告后生,勉修孝義,無辱生生。
唯諸觀者,深加哀。壽如金石,子孫萬年。牧馬牛羊諸童,皆良家子,來入堂宅但觀耳。無得苫令人壽;無為賊禍,亂及孫子。
明語賢仁四海士,唯省此書無忽矣。以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歲
國子男,子字伯孝,年這六歲。在東道。孝有小弟字閏得,夭年俱去,皆隨國。
二、注釋部分
永壽三年十二月(注:永壽,漢桓帝年號。三年,157年。),戊寅朔(注:朔,初一日。),廿六日癸已(注:該年十二月一日序為戊寅,以此推算癸巳應是十六日。廿六日是誤刻。)。
惟(注:惟,語助詞。)許卒史安國(注:許,李注:“地名,是許昌的舊稱。”并釋:“‘安國’是死者的姓名,姓安,單名國?!壁w注說;“東漢時期,世居中原的漢族中沒有安姓?!闭J為“死者姓氏不詳。”此說未注明出處。許,《太平御覽》卷159“許州”:“《十道志》曰:許州,許昌郡。‘禹貢’豫州之域,周為許國?!墩f文》曰:許,炎帝之后也。武王伐紂時封之。”許,即姜姓。封邑為氏,是古代宗族習慣。氏,即姓的分支,以區別后代子孫出處。后世混一,許亦可為姓。卒史,是漢軍中低級軍吏,俸祿在100至200石間?!霸S卒史安國”,可理解為“許安國卒史”。),禮性方直(注:禮,指其遵禮。《大戴禮記》:“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睗h代以孝治天下,遵禮是朝野對君子修養的共識。性,指其個性、性格。方直,方,有棱角之意,方直即正直,與圓滑相對。這里是說他遵守禮數,為人正直。),廉言敦(注:廉,儉約的意思。廉言,即少言。,原文書寫為草頭,下為馬。是漢代俗書“篤”字。敦,忠厚;篤,實在。敦厚,淳樸真誠。這句說許安國為人少言,而真誠忠厚。),慈仁多恩(注:慈,上對下的愛,稱為慈。如《國語•吳》:“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比剩缈鬃诱f:“仁者,愛人。”許安國在軍中是下層卒史,這句說他對下屬士卒有長輩的“慈愛”,對同僚則有仁愛之心。)。]所不可(注:],記錄、記載的意思。不可,不能夠。這句是承上述幾句而來,意思是許安國的眾多優點,不能一一記述。)。稟壽卅四年(注:稟,承受,享有的意思。卅四年,即34歲。這句說許安國享年34歲。)。遭(注:,原字石花過甚。李注為“遭怛”,釋“遇到了死亡?!蔽囊馇窌场G摇扳颉钡谋疽馐莻础Ⅲ@恐?!肚皾h書》“武帝詔”:“肢體傷,則心[XC;%27%27]怛?!苯y覽上下文,意思是許安國遭受到巨大傷痛,驚恐不安。下面簡要敘述事件來由。)。
泰山有劇賊(注:劇賊,厲害的土匪。東漢永嘉年(145年)后,天下亂象漸多,朝內梁冀以外戚干政,漢質帝稱其為“跋扈將軍”,閏六月即被毒殺。至永興元年(153年),蝗災、水災接踵而至;永興二年(154年)即有泰山公孫舉、東郭竇起事,攻殺當地長吏。永壽二年(156年),公孫舉、東郭竇己聚眾3萬余人,攻擊青、兗、徐三州郡縣。朝廷命段G為中郎將,擊殺公孫舉。許安國應該是段G軍中的卒史。)。軍士被病(注:被病,為病所染,即生病。),萜來西上(注:萜,李注“同徊,徊徨指猶豫不定?!贬尀椤昂芏嗳松瞬?,一種猶豫不定,軍心動搖的氣氛彌漫著?!辈淮_。藎不能同“徊”。藎是“昏沉”的意思?!队衿罚骸八|敢??!薄對匣嶁〔埂罰骸福懣忽疾貌。”《莊子•知此游》:“溉蝗敉齠存?!备I裰遣磺宓那闋睢]疲干〉能娛總兓璩敛荒芮逍?,疫氣纏身。許安國是卒史,不是普通軍士。得病的軍士“西上”之后,許安國被傳染,才有下文“被病在床?!?)。
正[JP+8]月上旬,被病在床(注:正月上旬,許安國在當年(永壽三年)年初染病,不久即逝世。至年底,墓及祠堂竣工完成,故碑文亦此時所撰。)。卜問醫藥,不為知。
間(注:李注此句為“不為知間。”釋:“‘知’,借為‘治’?!g’,間隔,指病情好轉。言雖求神訪醫,病情不見好轉。”趙注云:“審原石‘聞’字……乃耳字省筆,并非月字,應釋聞?!穯栣t藥’,是說求神問卜,詢求可否醫治。因病情過重,無法醫治,故而神靈無應,則曰‘不為知聞’,即沒有回答?!眱烧f皆可商榷。原石“間”并無石花,為“月”,非“耳”?!伴g”,指久病而略有起色?!墩撜Z•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間,病有起色。這句說:正月上旬,許安國被傳染時疫,臥床不起。卜問神靈該用何藥,得不到回答??墒怯炙朴泻棉D。),z忽
離世(注:z,同奄。z忽,即遽然。意料之外的倉促突然。離世,即逝世。上句說許安國病情曾有短暫好轉,卻又突然加劇逝世。),
下歸黃玻ㄗ:玻即泉。黃泉,指陰間。)。古圣所不勉(注:勉,即免的誤刻。),壽命不可諍(注:諍,即爭、或增的誤刻。這句說病患難料,即使古代圣人也不能避免,壽命長短有定數,也是不可以能爭取、增加的。)。
嗚呼哀哉!蚤離父母三弟(注:蚤,通假“早”。《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边@是說許安國很早就離開父母和三位弟弟。),其弟嬰、第(注:第,弟的誤刻。)東、弟強與父母并力奉(注:,此字李注釋為“遺”:“奉行他的遺業、遺命或遺囑?!辈淮_。文中“與父母并力”,表明三位弟弟和父母共同并力。以父母身份奉行子輩“遺命”,于宗法倫理道德觀有所不合。此字上部有石花,似從“網”結構,因此可作“還”解。意思是父母和三位弟弟并力奉還的是許安國的遺體。這就是說許安國在軍隊中染病,死在軍中。故其家屬要去軍中領回遺體,辦理喪事。),悲哀ㄢ潁ㄗ:ǎ即“慘”的異體字。慘怛,悲慘之貌。此句說其父母、弟弟到軍中領其尸時,心情悲慘不巳。)。
竭孝行,殊義篤(注:竭,盡;殊,特別;篤,深厚。漢代以“孝”治天下,郎官之制和“舉孝廉”的形式,促使社會普遍以“孝”名世的風氣。東漢時又形成俠義之風。這兩句是當時現實的寫照。)。君子之(注:,喜好?!盾髯?#8226;堯問》:“楚莊王以憂,而君以。”這句說:竭孝行,殊義篤,是君子所喜好的。);內修家事,親順校ㄗ:親,和睦?!稌?#8226;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順,和順。《詩•鄭風》:“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向之?!毙G诿阒狻R嚯p聲字“勞來”?!稘h書•龔遂傳》:“旁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兄弟和同(注:和同,和睦同心。《左傳•成十六年》:“民生敦,和同以心。” )。
相事(注:李注句讀此句與上句相連:“兄弟和同相事。”釋“安國兄弟能夠和氣共同做事情?!比绱似湟馀c上句“親、順、小幣逵兄馗矗故有誤。此處“事”即是“思”的誤刻,此句說兄弟思念長兄之情,都極悲哀。下句始轉入修建墳墓祠堂的敘述。)悲哀,思慕(注:此字上為“莫”,下為“本”,即“慕”的俗書。)不離冢側(注:冢側,指為其兄修起的墳墓旁。此句極言兄弟情深,意思是:朝思夜想,日夜不離開墳旁。)。草廬容(注:,此字冷僻。李注通釋此句是:“在墓旁挖了地窨,蓋起草屋守墓?!壁w注釋此字為“e”(寶蓋頭下一“主”字),據說是“按漢代隸書寫法”。皆誤。細審原石,同一題記中的寶蓋頭均非此寫法,可見此字偏旁部首不是寶蓋頭。趙釋此句意為“住草廬,放置神主。”未注明出處。且此字后綴“容”字,語意不通。此字結構應如“兇”字,中間“X”,改為兩橫一豎(如“干”,上出頭)。此石此字即其俗書。此字同、浚整肅之貌。賈誼《新書•容經篇》:“軍旅之容,然肅然,固以猛?!贝司湔f兄弟住在墳側草廬中,帶著整肅恭敬的面容,“負土成墳”。草廬,《白虎通》:“父母之喪,倚廬于中門外。”《孝子傳》:“王琳,汝南上蔡人。十歲失父母,弟季年七歲,兄弟二人哭泣,哀聲不絕。在冢側作廬,不妄出入?!?),負土成墳。(注:李注此字為“徐”。但于文意未安。此字是“循”的俗書。循,依序、順序?!蹲髠?#8226;昭七年》:“循墻而走。” )養凌柏(注:凌,高。柏,柏樹。柏樹喻人有禮,《禮記》:“禮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惫蕢炛苤舶貥?,即喻有禮儀孝悌之心。后又轉義為辟鬼?!讹L俗通》:“墓上樹柏,路頭石虎?!吨芏Y》方相氏入墟,毆魍像。魍像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側,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與柏?!?),朝莫(注:莫,即“暮”的誤刻。)祭祠。甘珍味(注:味,即滋味。)檣瑁ㄗ:檣瑁即兼設。),隨時進納(注:隨時,依時的意思。進納,即奉獻、供給。連同上句的意思是:各種甘珍的供食,滋味兼備,隨時供奉。)。省定若生時(注:省定,即定省。按時問候。《禮•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注:“安,定其床衽也;省,問其安否如何。”定省遂為問候請安之詞。這句說:就像其兄在世時一樣,按時問候。)。
以其余財(注:其,指喪事。余財,剩余之財。)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注:高平,李注釋為地名。但高平之名在漢代名泫氏縣,《太平御覽》卷163引《元和郡縣志》:“高平縣,本漢泫氏縣也。”在漢代屬上黨郡。北魏改名元氏縣,屬建興郡。永安中再調整地域,始置高平縣,屬長平郡。北魏永安元年:528年(梁大通二年)至永安三年:530年(梁中大通二年)。而此碑永壽三年(157年),則在高平地名出現之前近380年,可見不應該是漢地名,仍以人名為宜。)、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注:以上6位皆為聘請的名工,即畫像石創制者。),(注:,此字不識。據字形及文意推測,應是“采”。)石縣西南小山陽山(注:李注句讀為:“縣西南的小山、陽山?!狈謨商幉墒?,在制作工藝上似有不便。且若一處石質欠佳,另覓佳石。則一般行文不必提出前者,只需說明此石取自何處即可。而“小山”之名過于籠統,或者應該就是“小陽山”,而刻者在“小”字后誤植“山”字。)。
紳菽χ危ㄗ:桑應為“涿”之誤刻。涿,敲擊之意。《周禮•秋官•壺涿氏》有注:“壺謂瓦鼓。涿,擊之也。”癘,即礪的誤刻。這句概言諸名工下料、修整、打磨石材諸工藝。),規柜施張(注:柜,即“矩”的誤刻。施張,有施工張羅之意。這句說依規矩開始設計制作。下面說設計制作的內容,即畫像石上的題材。),{性反
月(注:{帷反月,李注釋:“疑指一種花紋?!钡戮涿餮浴案饔形恼隆?,“文章”,即紋樣飾樣,也即俗稱“花紋”。此“{”即“褰”字之俗書,“帷”,本指遮擋灰塵的布幕。“褰帷”,指提起的帷幕?!短接[》卷700:“賈琮為冀州刺史,垂帷而行。及至州,曰:刺史當遠視廣聽。反垂帷以自掩蔽,乃命褰帷?!碧崞鸬尼∧?,其下垂部分呈半圓,形同“反月”。在漢畫和北朝石刻中,此類形象甚多,石窟中所謂“束節紋”即此同類。這句說提起的帷幕,形如“反月”,上面各有紋飾。),各有文章。調(注:調,即“雕”的誤刻。以下敘述雕刻的各種形象。)文刻畫:交龍委F(注:交龍,即蛟龍。但漢代交龍往往以兩龍相蟠結的造型出現。F,即“蛇”的異體字。委蛇本有兩解,一為從容不迫、端莊雅正的形象;一為大蛇。從下句看,此處應指“交龍”的形態特點,即交龍形象端莊,從容自如。)、猛虎延視(注:延視,李注為“延頸而望?!币庥形春?。延視即延眺,抬頭遠望之意?!缎绿茣?#8226;韋弘機傳》:“天子乃登洛北絕岸,延眺良久,嘆其美。詔即其地營宮,所謂上陽者?!?)、玄z(注:z,即“猿”的異體字。玄猿即黑猿,《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登高、師熊戲(注:師,通“獅”。,“嗥”的異體字。)、眾禽群聚。
萬狩云布(注:狩,即“獸”。萬狩,即萬獸。上句說“眾禽群聚”,這句說“萬獸云布”。云布,如云密布。)、臺閣參差(注:參差,指高下不平之狀。這句說畫像石上還有高下錯落的樓臺亭閣。)、大興輿駕(注:輿駕,即車駕。漢畫像石中常有車馬出行題材,即此“輿駕”。)。上有云氣與仙人,下有孝(注:,此字字劃不整。李注為:“下有孝及賢仁?!奔殞徳蹋俗謱崬椤白印弊?。當是刻者先有誤刻,后再改正,故字形未整。此句“賢仁”,可解為賢仁之士,亦可解“賢人”之誤。漢畫像石中“孝子”、“賢人”題材十分普遍,兩解皆通。)賢仁。遵者然(注:遵者,即“尊者”誤刻。字應是“儼”字。這句說:上輩尊者容態莊重。),從者肅侍,煌煌濡濡(注:煌煌,光輝之狀。濡濡,柔順之貌。煌煌,指前者“尊者儼然”;濡濡,指后者“從者肅侍”。),其色若(注:,此字似“[XC;%27%27]”之誤。喜悅之意,《說文》:“[XC;%27%27],喜也?!边@句概括上文中“尊者”、“從者”,其有喜悅之像。)。作治連月(注:連月,連續兩月。),功扶無極(注:功扶,即“功夫”、“工夫”。此句說畫像石設計制作所花的功夫極大。也是贊美之意。),賈錢(注:賈錢,即“值錢”。)二萬七千。
父母三第慕(注:第,即“弟”的誤刻。慕,即“莫”的誤刻。)不竭思,天命有終,不可妥貳Ny(注:惟y,李注為:“憔悴”。但原刻字劃明確,不宜臆造,應忠于原刻作“惟y”。惟,通“唯”、“維”?!墩f文》:“惟,凡思也?!薄对?#8226;大雅•生民》:“載謀載維,取蕭祭脂。”y,《說文》:“副也。”許安國是“卒史”,也是輔佐類副職,“y”也可理解即指其。)刑傷(注:刑,即“形”的誤刻。刑傷,即形傷。這是說想起做卒史的兄長,就形容悲傷。),去留有分(注:去留,去,指逝去者;留,指生者。有分,指命中注定。)。子無隨沒壽(注:子,指許安國之子。無,通“毋”。不可的意思?!稌?#8226;益稷》:“無若丹朱傲,惟漫游是好。”“無隨”,意思是不應該跟隨。沒壽,沒有正當的年壽。許安國的兒子早夭,故有此語。即是說他的兒子不該跟著早逝。),王無扶死之臣(注:李注為“王無扶死之里?!贬尅巴酢睘椤巴钡恼`書;“扶”為“復”的誤書;“里”為“理”的誤書。趙注指其非。趙注“疑采用《春秋左傳》成公十年所載晉平公卒命前,夢小臣負以上天,死后即以之殉葬的典故,感嘆安國死后無子孫扶護喪事?!贝苏f是。),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痛何(注:李注斷句為:“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病夫!”釋為:“金銀財寶務必要隱藏好,安國的魂靈很悲痛,全家人都很傷心呀?!壁w注斷句為:“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幣霧,隱藏魂靈,悲痛夫何!”趙注指李注的釋文不確,而懷疑“財幣霧”下仍有脫字。反,同返。李、趙注釋皆未能通暢原刻文意。
迫,《說文》:“近也?!彼抉R遷《報任少卿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盕,原石刻作“示”旁,從“西”,因此應是“”字之誤刻。《說文》:“,潔祭也。”《詩•大雅》:“克克祀,以弗無子?!薄蹲髠?#8226;隱十一年》:“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祀許乎?”《桓公六年》:“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祀。”可見“”,是求子嗣之祭。制財帑,即制財幣,祀用之布帛。《儀禮•既夕禮》:“贈用制幣玄c束?!敝?,一丈八尺。霧,應為“無”的誤刻。沒有的意思。何。,趙注以為是“夫”字,亦通。但從原石刻看,似“奈”的俗寫。此句說:最近的祀,貢獻有一丈八尺的布帛,符合禮制要求,沒有任何減少隱藏的地方。逝者魂靈悲痛,卻是奈何!)!涕泣雙并(注:涕淚雙并,形容傷心之至。這是立碑人語氣。), 傳告后生,勉修孝義(注:勉修,努力勤慎的自修。強調孝義的重要,要后生以此事為戒。), 無辱生
生(注:辱,屈抑、斷送?!蹲髠?#8226;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鄙?,李注釋為“生生世世?!闭`?!吧朗馈背鲎苑鸺沂壮?,北周《庾子山集》:“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贝司洚斨负笏貌幌?,《書•盤庚》:“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猶同心。”此句承上文語意,勸告后生們要勉修孝義,不要斷送了后代子嗣。宗法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許安國死而無后,是孝義有所不周,雖然祀有制幣,但還是斷了香火,故使親人傷悲。)。
唯諸觀者,深加哀(注:,即“憐”字。)。壽如金石(注:祝福語。),子孫萬年(注:祝福語。這句說:但愿來觀看祠堂畫像的人,能深懷哀憐之心,則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牧馬牛羊諸童,皆良家子(注:良家子,醫巫商賈百工之外的人。漢制:凡從軍不在七科謫內者。農人皆為良家子。這句說:放羊牧牛的孩子們,都是良家子弟。),來入堂宅但觀耳。無得苫(注:漢俗書“涿”,通“琢”,刻劃。)令人壽;無為賊禍,亂及孫子(注:孫子,應為“子孫”倒植。以上諸句是關照來觀瞻祠堂畫像者,要有悲戚之心,不隨意刻劃,不做賊生禍,使子孫蒙難。)。
明語賢仁四海士,唯省此書(注:省,察看思索。此書,指上述石刻內容。)無忽(注:無忽,不要忽視、忽略。)矣。(注:,此為“篆”字。書寫的意思。)以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歲(注:此句是年代日期,石花過甚,不能詳明。)
國子男,字伯孝,年這(注:年這,為“年迄”之誤。)六歲。在東道(注:,即“邊”字俗書。)。孝有小弟,字閏得,年(注:,即“夭”字俗書。)俱去,皆隨國(注:隨,跟隨。這句意思是:都跟隨著許安國去了。)。
三、全文通譯
永壽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許安國卒史克遵禮數,為人正直,少言寡語而真誠忠厚;對下屬有慈善之意,對同僚具仁愛之心。凡所此類,不可勝記。享年34歲。即遭遇傷痛之事。在朝廷追剿泰山劇賊的過程中,士兵間流行疫病,皆處于昏沉不得清醒狀態下,又西上駐守。正月上旬即被傳染,臥病在床。占卜問擇醫藥,不得而知。病情似一度好轉,突然又急轉直下,離開人世,下歸黃泉。病患難測,自古圣人也不能避免;壽命有長短,也是不能改變的。
嗚呼,可悲啊!許安國早早離別了父母、三個弟弟。他的弟弟嬰、東、強和父母一起去軍中領回遺體,心情悲哀、慘痛。努力于孝行,貫徹于義舉,這是君子所樂意做的。一方面處理好家事,使之和睦、融洽、勤勉,兄弟和順。一方面思念長兄,則內心悲哀。帶著思念的悲情住在冢側草廬中,形容肅穆地修筑墳墓。在墓周循序栽種高大的柏樹。早晚的祭奠中,有各種口味的甘珍供物,隨時進納新鮮供品,問候請安如同他在世時一樣。
把喪事剩余的錢修造了此石祠堂,召聘有名的工匠高平、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諸人,采石于縣西南小陽山。下料、取方、打磨,開始中規中矩的設計制作:卷起的帷幕如同反月,上面各有紋飾。畫稿雕刻又有從容不迫的交龍,遠眺的猛虎,攀高的黑猿。嗥叫獅、熊的戲斗。眾多禽鳥翔集,各種走獸云布。臺閣高低錯落,還有浩大的車駕出行。上端有祥云和仙人,下面有孝子、賢人。尊者有莊重之容,侍者有嚴肅之色。尊者形象光輝,侍者造型柔順,但都有喜悅之情。畫像石制作兩個月,下的功夫不可勝數,總價款二萬七千。
父母和三個弟弟沒有不是始終思念安國的,但天命有定,不能回到過去。想起安國則必形容悲傷,死和生真是命中注定,他的兒子不該也跟隨而去,以至沒有正常的年壽,安國的喪事連吊唁的子輩都沒有,父母養育的恩情也無從回報啊。最近求子嗣的祀中,按禮數規矩供奉了一制的財幣,尺數足夠,絕無縮減,以示誠意。但逝者仍逝,想必安國在天之魂靈悲痛,奈何奈何!現在涕淚俱下的傳語后來人:一定要勤慎自修,貫徹孝義,不要連累、斷送了自己的子嗣。希望來觀賞祠堂畫像的人,能有深深的哀憐之心,則壽如金石,子孫繁盛。放牛牧馬的孩子們,你們都是良家子,來到祠堂里,只是欣賞畫像就好,不要隨意刻劃,會保佑你健康長壽的。不要去做賊,惹禍事,以至使子孫受累。再提醒賢仁的四海各地人士,認真想想上述文字,千萬不要忽略呀。書于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許安國的兒子男,字伯孝,至今年六歲,(墓)在東道邊。伯孝有小弟,字閨得,夭折,都隨其父而逝了。
四、討論
1.撰文人身份
從文中口氣看,撰文人不是逝者父母,也不是其兄弟。應該是第三者。此人或者是受逝者家屬委托的當地粗通文墨者,或者竟是所召請的畫像石名工。為什么呢?因為該題記中對畫像石題材的陳述相當概括,說明作文者熟悉畫像石內容。其次,畫像石創制工匠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是拿錢干活,受聘于主人。而畫像石是祠堂內陳列物,作為私家祭祀場所,一般不宜出現非本宗族成員姓名。這也是漢畫像石出土數量雖然極多,但有制作者姓名的題記極少的主要原因。這篇石刻題記中卻出現6名“名工”工匠的姓名,實屬罕見。如果題記作者不是與“名工”有關系者,似不會如此周全羅列出他們的姓名。再次,作為石刻工匠的技藝本身有清楚分工,刻文字者為一專業,雕刻造像者為一專業。因此造像者若刻文字,必技拙于單字結體及行間結構。此石刻題記除異體字外,錯訛單字甚多,而細審字劃間架,亦生疏有余,致有先錯刻后改正的痕跡,故推測此石題記可能出自與之關系密切者,或竟就是名工中某人也未可知。而刻者亦是此畫像石制作者。此題記中“名工高平”,在永興二年(154年)的東郡厥縣東阿西鄉常吉里薌他君石祠堂題記中也有出現,在該題記中也有文曰:“畫師高平、代盛、邵強生等十余人”(參見《中國美術研究》2008年第1期拙文關于該文的校釋)。兩座祠堂題記落成相隔3年。此“高平”或即彼“高平”?如即是同一人,則此高平既是“名工”,也是“畫師”。按畫、刻分工情況說,畫師文化水平會高于刻工。因此,高平在兩題記中都名列第一位,既不奇怪,也因此有可能就是撰文人。
2.植柏的風俗
墳墓周圍種植松柏的風俗,由來已久。上述薌他君石祠堂題記中也有“列種松柏”之句,此題記則言“循養凌柏”。其最初由來,如《禮記》所言:“禮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惫蕢炛苤舶貥?,即喻有禮儀孝悌之心。此題記只言“柏”,不言“松”,是因為古人以為“松”可“化”為“柏”。《太平御覽》卷954:“唐書曰:長壽二年冬十月,萬象神宮側有檉松樹,皆變為柏。”民間傳食柏子、柏葉皆可令人壽,同上書記云:“漢官儀曰:正旦飲柏葉酒,上壽。”“列仙傳曰:赤須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薄跋山浽唬悍刈尤碎L年?!钡鹊取_@是從“松柏之有心”的轉義。此轉義的同時,亦有轉義“辟鬼”說,上注文己有注釋。此不贅。由此可知,中國民間所謂風俗、民俗,皆由漢人一一整理而成,其最初始之本意,又來自宗法意識的譬喻。
3.題記的主題
此題記的內容是記述許安國之事跡,但通讀全文,實在還并非此。
首先敘說許安國短暫一生,遭逢亂世,染疫而亡。重點卻在父母、三弟,尤其是三個兄弟的“孝悌”行為。他們如何傷悲,如何內修家事,如何筑廬祭祀,總之,在做“君子喜之”的一切。因此,他們當然也是君子之列。這樣敘述的原因,是因為漢代舉孝廉的郎官制度所致。大辦喪事,寧奢勿儉,借以張揚聲名,成為當地人盡皆知的孝行君子,就有可能成為鄉間三老舉薦的人選之一。題記后段面臨許安國無后的客觀現實,再次提出“勉修孝義,無辱生生”,似暗示逝者孝義有所不周,以致兩子皆夭,所以尚望觀者能夠“深加哀憐”。反映出家屬內心復雜的悲痛之情。最后還不忘告誡世人“無為賊禍”,擔心“亂及子孫”。更可見在亂世中,普通平民百姓的無奈和憂慮。
4.許安國父子逝世時間
按題記所說,許安國是在軍士西上時染病,其時是“正月上旬”,即永壽三年的正月上旬?!疤┥絼≠\”公孫舉是在永壽二年被段G擊潰的,可見軍士西上,是在永壽二年末、三年初開始轉移。公孫舉聚眾達30000人之多,失敗被殺必不在少數,歷史上的大戰爭和屠殺發生之后,常有時疫流行。題記中明確把軍士西上和許安國染病聯系起來,說明當時就是因戰爭引發的時疫。這種病的病程不長,所以他“奄忽離世”,推算應該不會超出正月就逝世了。此時許安國的兩個兒子應該還沒有去世。此后辦理喪事、起墳造祠堂,直至當年十二月上旬完成。這段時間內,許安國的兩個兒子陸續死亡。在喪事辦理期間,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大概也先后染上疫病。所以題記中說:“迫”。即離十二月的最近之時。其時為了爭取許安國祭奠時有兒子輩參與,完善孝行的要求,故有祀之舉。祀本祭天,凡有所求,皆禱告于天,求子嗣是大事,馬虎不得。所以按禮儀要求奉獻足夠尺寸(一制)的布幣。亦可見漢人“天命觀”的誠惶誠恐。故依此推測,其子染病大概在下半年。(責任編輯:高笑云)
Notes on the Songshan Mountain Stone Inscription of the Han Dynasty
LIU Dao-guang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