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帶有目字的成語

帶有目字的成語

時間:2023-05-29 17:44: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帶有目字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帶有目字的成語

第1篇

活動目標:

⒈鞏固學過的成語,提高學生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⒉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⒊培養學生整理復習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活動準備:

⒈準備好投影儀、投影片。VCD及光碟。

⒉準備答題紙若干張。

⒊讓學生給自己的隊起名并設計口號。

⒋收集各類成語。

活動過程:

一、⒈導語:成語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我們在說話和寫文章時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使語言增色添彩。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成語擂臺賽,大家有沒有信心奪取擂主的寶座?

⒉邀請班中的“小博士”一起作裁判。

⒊各小隊自我介紹。

(挑戰隊、智慧隊、開心隊、開拓隊、創新隊)

二、競賽:

第一關:比誰接得長

出示遮蓋的5個字,每小隊選一個,以上面的字為開頭,開火車每人說一個成語,看哪個隊的火車接的又長又好。(一個得10分,時間1分鐘,)

投影出示:千、無、不、大、天

第二關:比誰寫得多

數字王國的成員不計其數,它們爭先恐后來到成語王國安家落戶,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成語小天地。請每個小隊在答題卡上寫出帶有數字的成語。(寫出1個10分,時間兩分鐘)

第三關:比誰找得準

大家都喜歡小動物,成語王國的動物千姿百態,瞧,十二生肖都來了,可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請大家幫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家。看哪個隊找的又快又準,在答題卡上寫出。

投影出示十二生肖圖及成語填空。

()目寸光亡()補牢九()一毛殺雞嚇()生龍活()鶴立()群

守株待()()急跳墻()騰虎躍打草驚()()到成功人怕出名()怕壯

第四關:比誰演得像

每隊派一人上臺抽兩張卡片,然后用動作或啞語表演,其他隊員猜一猜他演的是什么成語。每個詞可在20秒內猜兩次,猜不出,其他隊可幫著猜。猜對一個50分。

猜對后出示成語:

自言自語愁眉苦臉一刀兩斷井底之蛙

拔苗助長掩耳盜鈴東張西望愛不釋手

目瞪口呆手舞足蹈

第五關:比誰說的多

抽卡片按要求說成語。時間兩分鐘,說不出,其他隊可以說,每個10分。

⒈走進植物世界,那里郁郁蔥蔥、碩果累累,令人賞心悅目,請說出你知道的帶有植物名稱的成語。

⒉中華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真不少,請說出含有寓言、歷史故事的成語。

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異,風光迷人,請說出以四季景色為內容的成語。

⒋有些成語結構比較特殊,如:日日夜夜,請說出這種結構的詞。

⒌這是一段風景如畫、險峰林立的畫面,請說出與畫面景色有關的成語。(看錄像說成語)

三、總結:

⒈每隊用一、兩句話說說今天的感受,必須用上一個成語。

⒉統計得分,為擂主小隊發獎,其他隊發紀念品。

⒊教師小結:

同學們,老師看到你們的出色表現真為你們高興!這次活動由于大家踴躍參與、團結協作,不但鞏固了一些已經學過的成語,還新學了不少成語。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時時處處積累運用成語,讓成語伴我們一起成長。

齊讀兒歌:

同學們,攜起手,成語擂臺顯身手,

你也說,我也說,成語魅力真不小,

第2篇

沒有同時帶有眸和盼的成語,只有分別帶有二字的成語。

回眸一笑,顧盼神離、明眸皓齒、顧盼自豪、顧盼神飛、流波送盼、顧盼生姿、顧盼多姿、轉盼流光、左顧右盼、目盼心思、顧盼生輝、顧盼自雄、明眸善睞。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1、帶有震耳的成語有兩個,分別是震耳欲聾和眩目震耳。后面兩個字是震耳的成語只有眩目震耳;

2、眩目震耳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聲音巨大震耳欲聾;

3、出自巴金《旅途隨筆》: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到了那個地方就會眩目震耳,悖魄墮魂;

4、該成語通常用作謂語、定語,形容聲色。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關鍵詞 動物成語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MIAO Keliang

(PL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Animal idioms is widespread present in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for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values, customs belief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differences, two languages give the animal idioms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ct for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nglish-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 barriers,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 animal idiom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成語是人類語言的精華,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動物一直與人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對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漢語或是英語中,含有動物詞匯的成語(以下簡稱動物成語)都異常豐富。由于受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或等因素的影響,兩種語言賦予動物成語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且兩種文化的異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動物成語中。這些動物成語除了具有字面意義指稱動物本身外,還隱含著豐富的“聯想義、比喻義、象征義以及帶有感彩的褒義或貶義等”。(鄭亞敏,2008)因此,準確理解動物成語的內涵,深入了解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適合于各自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來進行英漢互譯活動,才能夠有效地實現中英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1 英漢動物成語的文化差異

1.1 價值觀念的差異

成語的內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價值觀念的差異,特別是在對動物的價值判斷上。比如,英語中與“dog”有關的成語大都含有褒義,而在漢語中帶“狗”字的成語幾乎都是貶義詞。這是因為在英語文化中,狗是人類生活中最為忠實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獵,看家,而且是人類孤獨時的伙伴,無助時的幫手。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big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運兒)等。而在漢語文化中,狗忠誠的一面卻遠不及其阿諛奉承,依仗權勢,骯臟齷齪的一面。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 習俗信仰的差異

由于英漢民族不同的習俗和信仰,在面對同一動物時,所聯想到的內容也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漢語里的“龍”和英語里的“dragon”。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它也是富貴、吉祥、健碩、成功的代名詞。比如,“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馬精神”“望子成龍”等。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則是一只長著翅膀、滿身鱗甲、拖著蛇尾、口中噴火的怪獸。尤其在西方文學中,它常是與正義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惡與兇殘的代表。

1.3 生活環境的差異

由于英漢文化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反映在動物成語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習慣賦予成語以不同的喻體。英國是海島之國,漁業發達,海濱文化繁榮。比如,“fish”在英語成語中象征意義豐富,neither the fish nor fowl。在漢語中則對應著“非驢非馬”之意,帶有明顯的農耕文明的特色。中國世代的農民靠牛耕地,對牛則懷著極為深厚的感情,雖然關于“牛”的負面成語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對牛彈琴”等),但在中華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勞任怨、忍辱負重、樂于奉獻的象征。如“孺子牛”、氣壯如牛”、“如牛負重”、“初生牛犢不怕虎”等。而英語文化中,牛則滿身缺點,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魯莽之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兇悍)等。相應的,英語文化中,馬的用途則相對更廣,人們對horse喜愛有加,例如:eat like a horse (食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 (勤勤懇懇)等。

因此,針對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動物成語,在進行互譯時為了準確理解其文化內涵,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期避免誤解,順利達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 英漢動物成語的翻譯策略

著名學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花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動物成語的翻譯也應循此原則。因此我們在翻譯動物成語的時候要根據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習慣,采取直譯法、意譯法、釋義法等不同的翻譯策略。

2.1 直譯法

在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前提下,直譯并保留成語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風格特征。直譯法不僅能夠準確地轉達原義,而且可以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源語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內涵,為豐富和傳播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語和漢語無論在用詞習慣、詞組結構或詞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譯時用直譯法即可。

走馬觀花:to ride out on horse back to look at flowers

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狗尾續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coat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獅,在外如鼠

as proud as a peacock:如孔雀般驕傲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

2.2 意譯法

指在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異,有時在翻譯中無法保留源語言的字面意義,這時有必要采用意譯法將原文的主旨轉換成目標語讀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義和形象,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單槍匹馬:do something alone

望子成龍: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n outstanding figure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rain cats and dogs:瓢潑大雨

be the cat’s pajamas:了不起的東西、人或主意等

a fly on the 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亂想

2.3 代換法

指在翻譯過程中,用目標語中喻意近似,喻體不同的表達來替代源語言中的形象的方法。雖然操兩種語言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對某些事物或現象的感受類似,而表達不同。在翻譯時,可以采取代換喻體的策略,而使得目標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語言使用者的真實意圖。例如:

健壯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一箭雙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對牛彈琴: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打草驚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like a rat in the hole:甕中捉鱉

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

2.4 直譯釋義法

翻譯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習俗等,意譯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單純的直譯法又表達不清,或意猶未盡,這時便需要借助注釋來說明了。這種翻譯策略常常應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語。例如:葉公好龍: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Note: 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3 結語

動物成語是語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種修辭手段的綜合體現,它不僅文化內涵豐富、形象生動,也是語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結晶。由于持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價值觀念、習俗信仰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即使是同一種動物,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認識和偏好,賦予它的文化內涵也各有差異。因此,在翻譯這些動物成語的時候,需要譯者深入了解這種文化差異,采用直譯、意譯、代換或釋義等不同的策略加以靈活處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礙,促進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參考文獻

[1] 李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2] 顧鵬.淺析英漢文化動物詞及其翻譯策略[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4):12.

[3] 潘紅.動物比喻的語用含義及其翻譯[J].中國翻譯,1994(4):12.

第5篇

二、 看拼音,寫詞語。(20%)

chōng pò zài jiàn xiū xi mù mín qiān niú huā

zhòng yào xiān jìn shì jiè shēng yīn zhēn néng gàn

三、把帶有下列偏旁的字寫在花朵里。(3%)

四、想一想,把成語補充完整。(6%)

春暖 滿園 天長

根深 路遠 在乎

五、讀一讀,想一想,把正確的字寫在蘑菇房里。(8%)

坐 座

位 請 下 入

快 塊

一 兒 飛 跑 方

六、讀一讀,想一想,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9%)

的銀河 的梅花 的節日

地跑步 地做工 地說話

七、讀一讀,寫出帶點字的近義詞。(6%)

1、早上,我和小東一起去上學。 ( )

2、星期天,我和伙伴快樂地做游戲。 ( )

3、上課鈴響了,我趕快回教室坐好,等老師來上課。 ( )

八、把句子補充完整,并加上標點符號。(12%)

1、 我放學回到家 看見小民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告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

九、按課文原文填空。(15%)

1、我 喜 夏天 地的鮮 ,這里一朵, 里一朵,

比 。

2、這個數 孩子名叫張衡, 漢朝人。 以

后刻苦鉆研 ,成為 學家。

3、沙沙 ,沙沙 , 灑在 檐 。 檐

,掛 珠,好像 鈴鐺。丁零當啷……丁零當啷……

燕子, 蓋新 。

十、閱讀短文,完成練習。(11%)

我家的大公雞頭上長著一簇(cù)像燃燒的火焰似的雞冠子,十分好看。它那雙圓圓的黑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短又尖的嘴巴。它全身的羽毛有淡黃色的,有朱紅色的,還有金黃色的。人們都說我家的大公雞真是美麗極了。

1、這篇短文一共有( )句話。(1%)

2、短文寫了大公雞的雞冠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3、把文中表示顏色的詞語用“——”畫出來。(4%)

4、照樣子寫詞語。(3%)

又短又尖 又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_ 又_______又________ 十一、練習寫話。(5%)

螞蟻搬糧食

有一天,一群螞蟻在____________。

他們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干得_____________。

試卷命題意圖

學科 語文 北師版第二冊

序號 項目 命題意圖 備注

一 卷面整潔,書寫端正。 督促學生認真答卷,從小練出一手好字。 大概40%的人不扣分。

二 看拼音寫詞語。 復習漢語拼音,考查對生字的掌握程度。

三 寫出帶有下列偏旁的字。 掌握偏旁部首,根據偏旁意思進行歸類學習。

四 想一想,把成語補充完整。 考查對練習中的讀讀背背的掌握情況以及生字組成的成語的了解情況。

五 把正確的字寫在蘑菇房里。 辨析同音字,能根據意思進行選擇。

六 填上合適的詞語。 對課文中的形容詞進行復習,并靈活運用。

七 寫出帶點字的近義詞。 復習近義詞,能夠在句子中靈活替代。

八 把句子補充完整。 會根據句中提示進行補充,注意加上句號。

九 按課文原文填空。 考查學生對美文的熟讀、背誦程度,并能正確地寫出來。

十 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能閱讀短文,在短文中找出一些相關的詞語進行填空,并仿照著詞語練習,訓練靈活應用的能力。

十一 練習寫話。 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了解圖意,并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進行填空式寫話。

參考答案

二、看拼音,寫詞語。

沖破 再見 休息 牧民 牽牛花 重要 先進 世界 聲音 真能干

三、 把帶有下列偏旁的字寫在花朵里。

亻:伙 伴 們 忄:懷 情 快 艸:花 落 蘿

四、 想一想,把成語補充完整。

春暖花開 春*滿園 天長日久 樹大根深 山高路遠 滿不在乎

五、 讀一讀,想一想,把正確的字寫在蘑菇房里。

座位 請坐 坐下 入座

一塊兒 快飛 快跑 方塊

六、 讀一讀,想一想,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閃閃的銀河 美麗的梅花 快樂的節日

飛快地跑步 認真地做工 大聲地說話

七、 讀一讀,寫出帶點字的近義詞。

一同(一塊兒)、朋友(同伴)、立刻(馬上)

八、把句子補充完整,并加上標點符號。

1、我放學回到家,看見小民正在看書。

2、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

3、我告訴媽媽一個好消息。

4、小東和小月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

九、按課文原文填空。

1、我最喜歡夏天滿地的鮮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2、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名叫張衡,是漢朝人。他長大以后刻苦鉆研天文,成為的天文學家。

3、沙沙響,沙沙響,春雨灑在房檐上。房檐上,掛水珠,好像串串小鈴鐺。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

十、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1、這篇短文一共有( 4 )句話。(1%)

2、短文寫了大公雞的雞冠子、黑眼睛、嘴巴和羽毛。 (3%)

3、淡黃色 朱紅色 金黃色

4、又細又長 又大又圓 又高又大

第6篇

關鍵詞:成語典故 歷史人物 評價

作為語文教師,在成語教學中經常需要講解其典故出處,以使學生產生求知興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語帶有強烈的感彩,尤其對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歷史人物。但歷史往往本身就存在爭議,因此,很多成語釋義對于典故中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失之偏頗,不盡客觀。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和情感定勢,這些歷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誤解”、“誤讀”,這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筆者選取了兩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語“紙上談兵”和“李廣未封”加以闡述。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典故當中的主人公,從而還歷史人物一個生動、豐潤且真實的形象。

(一)紙上談兵

[釋義]在紙上討論軍事方略。[用法]比喻脫離實際,空談理論。[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一提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很多人就會對典故中的主人公趙括投以不屑的目光,憎惡其夸夸其談,言過其實,致使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事實真是如此?其實不盡然。

首先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秦軍傾全國兵力進攻趙國的長平,趙將廉頗率數十萬大軍馳援,倉促應敵,數戰失利,于是趙軍堅守營壘不出,雙方僵持不下。戰事一拖就是三年,曠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糧草軍械,由于趙國綜合國力遠不及秦國,因此,更加捉襟見肘。為此趙國四處借糧,由于外交失當,楚齊魏均拒絕相助。趙王多次催促廉頗主動出擊,盡快結束戰事,然廉頗不受君命,趙王只好委派趙括接任廉頗之職。趙括的到來使趙軍的戰略由防守轉為進攻,也為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但制定者并非趙括一人,趙括更多只是充當了執行者的角色。

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迅速組織起有效的進攻,首戰大捷,突破秦軍前沿陣地,滅敵三萬有余。秦軍因勢利導誘敵深入,趙軍追擊,猛烈攻打秦軍壁壘,但四日未破,發現后路已被秦軍截斷,當即回師。然而秦方援軍源源不斷開來,趙軍一直未能沖出包圍圈。于是趙括指揮趙軍駐起車城圓陣死守,以待援軍。秦昭襄王聽聞秦軍合圍趙軍主力的消息后,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趙軍隨身干糧吃完后開始殺戰馬,最后不得不以軍中殘、病、弱、老者為食。趙括也開始組織余部精銳做最后的突圍,他把部隊編分四隊,輪番進攻突圍。可惜突圍失敗,趙括也戰死沙場。

長平一戰,趙國亡軍四十五萬,從此一蹶不振,秦軍亦損失數十萬精銳部隊,而后被六國聯軍一直打到咸陽郊外,二十年后才恢復元氣。

由此可見,長平一戰甚為慘烈,雙方傷亡均十分驚人。典故中的趙括確實存在年輕氣盛、好大喜功等諸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是處,他所體現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愛國還是值得后人稱道的。

(二)李廣未封

[釋義]漢名將李廣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

對于“李廣未封”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李廣,很多人可能都為他的“未封候”而扼腕嘆息,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點。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李廣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數十人,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于是去問星相家王朔。王朔反問他是否做過悔恨的事,李廣說:“過去我在隴西當太守時,羌人造反,于是誘降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當日我就以欺詐的手段把他們全殺了。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應該令李廣反省的遠不止這樣一件事。李廣曾因兵敗而被削職為民,閑賦在家,有一次與別人在野外飲酒,夜里很晚才回來。路過霸陵時,霸陵尉按照規定不予放行,李廣隨從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尉官適逢酒醉,回答道:“現任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是前任將軍!”李廣對此耿耿于懷,當他復職擔任右北平太守時,便要求把霸陵尉調入轄下,結果霸陵尉一到軍中,李廣就公報私仇,把他給殺了。

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李廣的胸襟并不十分開闊,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這也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筆。

筆者選取的上述兩個成語典故雖然比較具有代表性,然而對于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中華民族瑰寶――成語來說,可謂滄海一粟,冰山一角。但以小見大,現實生活學習中,乃至教學書籍中,確實存在成語典故中的歷史人物被曲解、被斷章取義的現象(筆者認為這一點與成語文字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感彩強烈等特點密不可分)。因此,對于就事而去論人的成語,釋義起來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當然也不能因為成語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歷史事件而武斷地給某一位歷史人物下定論。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觀的評價成語典故中的歷史人物?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需要把萬卷書讀全、讀“破”,融會貫通。只有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人物的背景資料。才能更透徹地了解和評價一個人。

(二)不迷信權威,不僅聽一家之言、片面之詞。對于評價成語典故中的歷史人物,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多地閱讀正反、褒貶兩方面的資料書籍。

第7篇

1、皓軒

“皓”字表明為光明、純潔、活力的意思;“軒”意為氣度不凡,帶有生肖牛喜用“車”字根,有助孩子發展。“皓軒”hào、xuān,聲調為去聲、陰平,音律優美,悅耳動聽,寓意著孩子浩然正氣、高風亮節、光明磊落。

2、宇彬

“宇”字從讀音上就給人一種氣宇軒昂的感覺,無形中就增添了不少好感。而起帶有生肖牛喜用“宀”,意為有家、幸福之義;“斌”字,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富有文采的,一般指品德出眾、自身修養好的人。

3、逸鳴

“逸鳴”取自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其中“一”改變為“逸”字,加強生肖發展,有幫扶之義。本義有舒適、安居客業的含義;此名發音是yì míng,響亮、朗朗上口,也符合男孩性格特征。

4、秉煜

“秉”字在男孩起名中不常見,所以不用擔心會有很大的重名概率。而且其寓意很美好,包含了公正、公平的寓意內涵;“煜”字有照耀之意,形容男孩開朗、活潑;兩者結合很別致,可引申為男孩光明磊落、璀璨奪目,非常杰出、非常優秀的寓意。

5、方旭

此名引用的是古詩詞《太玄·從》“方出旭旭”,“方”字即是姓氏也是可以用于名字中,本義是指正直、志向,延伸在人名里寓指志存高遠、剛正不阿、才華橫溢;“旭”字是早晨太陽才出來的樣子,寓意著像初升的太陽般帶來希望。方旭讀音是fāng、xù,聲調為陰平、去聲,音律優美,悅耳動聽。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鏈接課堂】

謎語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字謎嗎?(出示字謎:一點一橫長,小口在中央)是什么字?誰能給它組詞開花嗎?生:(興奮地回答)是“京”字,南京、北京、京胡、京劇……(師板書)師:“劇”是一個生字,你怎么記住它?由這個字你還想到哪些字呢?生:(紛紛舉手)居、據、鋸、聚、具、巨、句、距、炬、懼……(師板書)師: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作為我國最大的劇種,直至今日,仍深受大家的喜愛,甚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京劇的身影。你發現了嗎?

(生逐一展示:京劇CD、關于京劇介紹的書籍、梅蘭芳的圖片、色彩鮮艷的京劇臉譜掛件、張張不同的京劇臉譜撲克、帶有京劇臉譜圖案的漂亮紗巾、繪有京劇臉譜的啟瓶器……)

師:原來,京劇就在我們身邊。你們瞧,這些物品中,關于京劇的什么最多呀?

生:(齊聲)京劇臉譜!

師:是的,這些色彩艷麗,造型奇特的京劇臉譜已成為京劇的象征,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近這些奇妙的京劇臉譜。(板書:臉譜)

師:“譜”也是個生字,你怎么記住它?你還在哪里見過這個字?

生:(聯系生活回答)我在飯店吃飯時,看到了菜譜的“譜”;彈鋼琴時要學五線譜,也是這個“譜”;我們音樂書上唱歌的譜子叫曲譜……

【凝思片語】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一年的“科學認讀”的學習,生活類話題中涉及的漢字大多已經掌握了,而京劇這一全新話題中包含的內容很多,許多與之相關的漢字在生活中不大常見,這就給學生提供接觸文學意味更強的漢字機會。在這堂以京劇臉譜為主題的識字課中,我由謎語趣味導入課堂,聯系生活,從身邊尋找京劇的影子,話題的切入口貼近學生,拉近了學生與京劇的距離。而由“京劇臉譜”這四個字引出了幾十個漢字,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學起漢字來輕松有趣,也覺得京劇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鏈接課堂】

重點交流臉譜中的色彩含義

師:京劇臉譜中的顏色可不僅僅只為了好看,還有著豐富的含義,看看大屏幕,這些不同顏色的含義你都會讀嗎?先自己輕聲讀一讀,看誰讀得又準又流利!(生自讀)

師:你最喜歡哪種顏色,給我們讀一讀,我們一起來學習。你從這些色彩的含義與代表人物中都聯想到什么?

(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臉譜顏色,閱讀思考含義)

生:我喜歡紅色,紅色代表忠貞英 勇,代表人物有后羿、關羽。我聯想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還知道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生:我喜歡黑色,黑色代表正直無私,代表人物有項羽。我知道項羽又叫西楚霸王,有一出京劇曲目就叫《霸王別姬》,我還會背李清照的一首詩《夏日絕句》,里面也提到了項羽……

生:我也喜歡黑色,黑色的代表人物還有包拯。有一出京劇叫《鍘美案》……

師:“美”這個字很有意思,古人認為“羊大為美”,像這樣的會意字你還知道有哪些?

生:(紛紛舉手)不上不下就是“卡”;不正就是“歪”;不好就是“孬”;魚和羊一起燒味道很鮮美就是“鮮”;上小下大就是“尖”;小小的土就是“塵”……

生:我喜歡白色,白色代表陰險奸詐,代表人物有趙高,成語“指鹿為馬”說的就是趙高。

師:那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有動物名的成語?這些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語你都會讀嗎?(師出示有關成語,生讀)

生:我喜歡紫色,紫色表示剛正穩練,代表人物是姜子牙,我知道一句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老師這里也有幾個歇后語,你們都了解嗎?

生:我喜歡金、銀色,它表示神佛鬼怪。看到孫悟空的京劇臉譜,我想到了《西游記》里的故事“大鬧天宮”……

師: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向身邊的同學請教……通過閱讀,你知道孫悟空為什么要大鬧天宮嗎?

【凝思片語】

京劇的內容博大精深,涵蓋的內容很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這堂課的重點定位在京劇臉譜上。京劇臉譜色彩艷麗、造型多變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臉譜中的不同色彩含義,不同臉譜的代表人物更是能讓學生由圖及意,激發學習漢字的趣味。

我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臉譜顏色進行閱讀,尊重同學們的自主選擇,具有鮮明特色的臉譜降低了同學們學習這些詞語的難度。京劇臉譜中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歷史人物,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歷史故事更增添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激發了他們學國傳統文化的熱情。這堂課中,我們不僅相機出現了許多新的漢字,從各個不同的代表人物中學生還聯想到了成語、詩句、歇后語、歷史故事、名著小說等,由字到詞到句,甚至嘗試了片段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得這堂課所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在這堂課中學習到的漢字及接受到的文化信息不是平常的生活化主題所能達到的,為學生自主閱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鏈接課堂】

游戲鞏固

師:同學們對京劇臉譜知識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下面老師就要考考大家,看看誰是我們班真正的京劇知識小專家,好嗎?想當小專家要連闖五關,每闖一關得一顆星,有沒有信心?下面讓我們輕松一下,進入我們的游戲環節:《智力大沖浪》(快樂沖沖沖)

師:第一關――猜臉譜。你能根據臉譜上這些夸張變形的圖案猜出他們是誰嗎?

生:后羿、包拯、項羽、程咬金……

師:羿是個生字,生活中很少見,你是怎么記住它的?你能給它找找同音字嗎?(板書羿:義、意、異、易、憶、益、議……)

師:第二關――猜性格。你能根據臉譜的顏色猜出以下人物的性格嗎?

師:第三關――辨一辨。你能根據臉譜的構圖分辨出屬于哪一類臉譜嗎?

師:第四關――認一認。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許多漢字,你都能流利地把它們讀出來嗎?先自己讀讀,然后我們開火車讀。這些字中有不少生字呢,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呢?看看誰交的漢字朋友最多!誰來試試?

師:第五關――說一說。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京劇臉譜的知識,深深地被我們祖國的國粹――京劇所吸引,你想對國粹京劇說些什么呢?(生自由說感言)

師:你們回答得真棒,京劇有著無窮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去認識了解并喜愛它!看來這些題都難不住大家,恭喜你們!成為五星級的京劇小專家!讓我們給自己鼓鼓掌,好嗎?

【凝思片語】

第9篇

關鍵詞: 漢語成語翻譯方法

一、前言

關于翻譯,翻譯理論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在中國,最流行的理論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而在西方國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對等”,這些觀點是相互影響和補充的。雖然翻譯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都主張翻譯必須表達原文的內涵,忠實于原文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是指忠實地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但不是說原文中所有的表達都同時具有這三種意義。也許有的只有字面意義,但沒有形象意義;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缺乏隱含意義。

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矛盾,這時,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就必須服從其寓意。任何兩種語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等的,它不可能完全對等地再現原文的三種含義。有時形象相同,但隱含的意義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首先要考慮的是準確地表達其寓意,將原文的形象改為該外國讀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二、漢語成語翻譯的幾種方法

文化差異的存在給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也是翻譯的最大障礙。當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時,譯者不但要徹底地理解這兩種語言文字,而且必須深刻了解這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成語的語義具有完整性,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后來居上”等;而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語翻譯方面,通常會用到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法

漢語中有不少成語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直譯是指不引起聯想誤會,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選詞用字、句法結構、形象比喻及風格特征等方面盡可能趨于一致,譯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并且產生同樣的效果。直譯如果譯得得體,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語言風格,使目標語讀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意義。

很多漢語成語的字面意義也就是它們的實際意義,非常容易理解,這些成語可以按字面直譯。例如:

牢不可破――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備――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語道破――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史無前例――without precedent in history

有些成語有著和目標語非常相似的生動的形象,可以使目標語讀者聯想到對等的英語成語,這類成語也可以直譯。例如:

對牛彈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聯想到英語成語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竭澤而漁――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聯想到英語成語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聯想到英語成語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口蜜腹劍――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聯想到英語成語Judas kiss)

2.替換法

關于成語翻譯,許多翻譯書上都談到了替代技巧。有時,我們能夠找到等效的成語進行翻譯,但大部分只是類似,還有一些成語在目標語中找不到等效的成語。這時,在翻譯中用替換技巧就十分必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漢語成語和目標語有相同的涵義和文化信息。

許多漢語和英文成語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現形式。比如漢語成語“渾水摸魚”是指在渾濁的水中摸魚,比喻趁混亂的時機撈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混水摸魚”。英語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指的是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這兩個成語的表現形式和內在含義是相同的。類似的還有:

赴湯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隨波逐流――go with the tide

眼不見,心不煩――Out of sight,out of mind.

充耳不聞――turn a deaf ear

(2)漢語成語和目標語有類似的意義,但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信息。

比如漢語成語“胸有成竹”,如果直接根據字面意思譯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的話,勢必會使目標語讀者不知所云。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就要用目標語讀者熟悉的形象和信息進行翻譯,譯作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又如“噤若寒蟬”譯作as mute as a fish,而不譯作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甕中之鱉”譯作like a rat in a hole,而不譯作the turtle in the jar。類似的還有:

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揮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東張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緣木求魚――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拋磚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3)漢語成語與目標語有相似的形象,但文化信息和內涵不同。

由于文化習俗的差異,翻譯時譯者要注意成語中的動物詞匯,其意義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國,人們往往認為狗是令人厭惡的,因此,大多數與狗有關的成語包含貶義。但在西方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的好朋友,因此一些相關的成語也就帶有褒義。翻譯這類成語時譯者就要充分考慮文化的差異。比如:

狐朋狗友――pack of scoundrels

狼心狗肺――heartless and cruel

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愛屋及烏――Love me,love my dog.

3.意譯

有些成語的比喻形象是目標語讀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把“無孔不入”譯成get into every hole,勢必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像這種如果直譯不能達意的成語,而英語中又沒有現成的同義語可以借用,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意譯的方法,繞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真正的內涵意義,避免死譯、硬譯。

因此,意譯需要保持含義點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一致,盡管它可能無法顯示原文的風格但卻是傳達漢語成語的內涵的一個好辦法。比如:

揚眉吐氣――feel proud and elated(死譯: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開門見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死譯: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張旗鼓――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死譯: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風雨飄搖――being unstable(死譯: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心不在焉――be absence of mind

事與愿違――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不知所措――all at sea

入鄉隨俗――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4.注釋法

如果成語的含義不能被目標語讀者完全理解的話,譯者翻譯時就需要給予更多的補充說明和注釋。

“補充說明”是指增加相關的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成語的內在含義。這種補充說明通常是簡潔的。比如:“事后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國人并不了解中國歷史,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最好補充說明一下諸葛亮是何許人,這樣一來,目標語讀者就更容易理解漢語成語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門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過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注釋”是指添加相關資料和詳細的成語的背景,通常是以腳注的形式。成語雖然結構簡單,寓意卻是深刻的。有些成語有豐富的中國文化背景。因此,譯者不能從一個詞的表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并進行翻譯。如果直譯這類成語的話,目標語讀者就很難弄明白其中的含義。如果譯者用更多的語句進行解釋的話,就會喪失成語本身的簡潔性。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最好自由地翻譯其實際的意義,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其文化背景上,簡要說明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方法應該謹慎使用,避免繁瑣不堪。解釋性說明通常用腳注。比如:

成語“葉公好龍”可譯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之后還必須給這個成語添加一個腳注(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外國讀者才能理解它的內涵。類似的還有:毛遂自薦(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一鼓作氣(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等。

5.省略法

漢語成語有些是對偶詞組,前后兩對含義相同,修辭上優美勻稱,尤其是在四字結構的成語中,多呈現“同義反復”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崇尚簡潔的英語中是最忌諱的。為了避免“同義反復”,翻譯這類成語時,譯者準確地譯出其形象的含義就可以了。比如:“無影無蹤”中“無影”譯作without an image,“無蹤”譯作without a trace,兩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達這個成語的含義了。類似的成語還有:

愁眉苦臉――gloomy faces

天長地久――eternal like skies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生龍活虎――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weigh every word

三、結語

當然,翻譯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成語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譯法。恰當的翻譯是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讀者的接受程度考慮進行的。

任何能用一種語言表達的東西都能夠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在語言之間、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以適當方式重組原文形式和寓意結構來進行交際。漢語成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在譯成英文時,我們翻譯的不僅是外延,還有文化內涵,如果需要,還要調整語義結構,這樣,不但可以促進交流,而且能弘揚中華文化。

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說,雙文化能力甚至要比雙語能力更為重要。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而且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標是打破兩者之間的不同的語言障礙,幫助外國讀者消除或減少語言及文化障礙。這就要求譯者盡最大努力把漢語成語翻譯成外國讀者樂于接受的形式,在英語中再現漢語文化,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值得我們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濤.實用英漢互譯技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傅敬民,張順梅,薛清.英漢翻譯辨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第10篇

關鍵詞: 文化交流 東漢 西域 佛教

一、獅子的來源

成語是一種歷經千百年錘煉、從人們長期生活實踐中升華而形成的獨特語言。帶有“獅”字的成語極少,只有“河東獅吼”(喻兇悍的女人)、“獅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視)、“人中獅子”(喻出類拔萃的人)等幾個,且很少使用(“獅子大開口”是俗語而不是成語)。而帶有“虎”字的成語卻很多,“調虎離山、虎背熊腰、龍爭虎斗、如虎添翼、騎虎難下、虎視眈眈、坐山觀虎斗”……常見常用的就有三四十個。

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透過現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輕獅,認為獅子不配進入成語,還是另有原因?

經查考,原來,獅子是域外異獸,并不產自我們國家。存在決定意識,既然沒見過獅子啥樣,古人當然不可能在語言中包括成語中對其有所反映了。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穿越”歷史,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時期,從絲綢之路開通后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說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現在的甘肅省敦煌玉門關以西的新疆和中亞地區),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開辟了溝通中原與中亞、西亞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傳播了漢朝聲威。當時的西域氣候適宜,大量獅子生長在廣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國,是公元前2世紀之前居住在我國甘肅的強盛的游牧民族西遷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固率騎兵部隊出塞征伐北匈奴取勝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東漢王朝威望,恢復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從此,中國的絲、絲織品、冶鐵術、鑿井法等傳入了西域諸國;西亞、中亞的汗血馬、葡萄、胡桃、蠶豆、石榴、胡麻等物種及樂器、樂曲等被引入了我國。具體到獅子的傳入,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也有據可考。一種說法是:漢章帝劉卦諼唬ü元75年―88年)時,西域的大月氏國王把一頭壯碩的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他,以示兩國友好。這在300多年后的歷史學家范曄所著的《后漢書?章帝本紀》上是有記載的:“西域長使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師子。”“莎車”,古地名,位于現在新疆的喀什地區。另一種說法更確切些,說獅子傳入我國是在漢和帝劉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時。《后漢書?和帝本紀》載:“和帝即位,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獻師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師子”后來寫作“獅子”。查范文瀾《中國通史》所列帝王年號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為公元101年。據統計,從《后漢書》到《明史》,單是歷代帝王本紀中,就有21次與“貢獅”有關的記載,而且獅子的來源更廣泛,大宛、波斯、康國、吐火羅等西域國家都曾經向東方的中原王朝進獻過獅子。

獅子傳入我國這一史實,除范曄的《后漢書》有記載外,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漢書》。《漢書》是東漢時著名史學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長兄)所寫的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斷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記載可以斷言,獅子傳入我國至遲在漢章帝劉刈骰實郟ü元75年―88年)之時,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個時期是我國的東漢(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傳入

獅子傳入我國的同時,印度的佛教由西域開始傳入我國。漢明帝劉莊在位(公元57年―75年)時,還在今天的陜西省洛陽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著的我國第一個佛寺――白馬寺。隨著佛教的流行,來自異國他鄉的獅子便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載體,更多的被作為進貢之物來到我國,并逐漸與華夏傳統文化和地方風俗相融合,在民間產生了與“耍龍”類似的“舞獅”體育娛樂活動,流傳至今。《漢書?禮樂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雜耍藝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宮室、寺廟、府邸處雕刻一對石獅,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獅子作為裝飾圖案,顯然與獅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關。作為鎮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護神,獅子祥瑞、辟邪、鎮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顯。其為華夏民族所接受和喜愛,并逐漸被神化為靈獸,賦予種種寓意,正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護法”宗教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有力見證。

回過來看“河東獅吼”、“獅子搏兔”幾個成語,查考其最早出處,確實都在東漢之后。“河東獅吼”最早見于南宋?洪邁(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筆記小說《容齋三筆》記載的一則故事。“獅子搏兔”最早見于《景德傳燈錄?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錄》,30卷,是佛教禪宗史書,為北宋時期禪宗法眼宗人道原編撰。至于另外一兩個更加少見的帶有“獅”字的成語,其來源更是無稽可考。但無論如何,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肯定地講,一定不會早于東漢時期。

三、老虎的來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它既是山林間兇猛的“百獸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圖騰。東漢著名文字學家、經學家許慎(約公元58―約147年)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虎的:“虎,山獸之君。”視老虎為神獸。東漢的《風俗通義?祀典》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畫虎于門,鬼不敢入。”漢民族對獅子的崇拜不超過兩千年歷史,而對虎的崇拜則要久遠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遺址考古發現的神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飾品,以及虎形紋飾的戰國青銅制品,都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古人對虎的圖騰崇拜。漢族以外,云南、貴州的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視為祖先加以祭拜。

因為老虎威猛,所以人們常常把最威風的頭銜獻給它。比如稱勇猛驍戰的將領為“虎將”,把調兵遣將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兒可愛時說“虎頭虎腦”等。民間俗語“獅子看大門,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現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獅子同屬貓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獸,誰更厲害些?這也許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但這個問題其實并不科學。一個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多獨來獨往(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機警剛勇偷襲捕獲獵物;一個生活在熱帶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體力量追擊圍殲獵物。老虎會拼命護子,有成語“虎毒不食子”為證,特別是帶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護幼小;長大了的公獅則會殘忍地咬死前任公獅留下的小獅子,以刺激母獅排卵、受孕產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論雌雄都要捕食;獅群里,一般都是母獅捕殺獵物,公獅更多的是巡視領地防止外來獅群入侵,較少參與捕食。環境地域不同,習性方式各異,缺乏“誰更厲害”的可比性。不過,歷史上也確實有人搞過獅、虎現場“比武”試驗。據北魏楊炫之所著《洛陽伽藍記》載,東漢的漢明帝劉莊出于好奇,曾下令有關郡縣的官府獻虎,以比較老虎和獅子究竟誰更厲害。鞏縣、山陰的獵戶終于捕到了兩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陽后,劉莊命令將老虎、豹子、獅子都放進皇家宮苑華林園。結果,虎、豹見了獅子,“皆瞑目不敢仰視”,完 A踝不過癮,下令再牽來一頭盲熊。盲熊一聞到獅子的氣味,便“驚怖跳踉,曳鎖而走”。劉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滿意足而歸。到底老虎和獅子哪個厲害,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這則軼聞也未必可信。引述這個故事,旨在說明獅子作為從外國引進來的動物,史實當發生在東漢初年。這之后,才有了記載獅子如何威風兇猛的著述,比如西晉的志怪小說《博物志》,清朝學者紀曉嵐的《如是我聞》,以及清人梁章鉅所寫的《浪跡叢談》等。

語言是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如果沒有東西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獅子不會在東漢初期從西域諸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正由于傳入較晚,因此我國傳統十二生肖(也叫“屬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來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種常見動物)有虎而沒有獅。其中的原因,顯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輕獅,而是隱藏在語言表象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語大詞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團辭書編纂中心.新編多功能成語詞典[K].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3]范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第11篇

    【論文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間框架理論,90年代中期,心理空間理論在語言學家們不斷的探索研究中得以繼續發展,形成概念整合理論。本文從概念整合的角度重點分析以成語或固定短語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帶有諷刺意味的新詞 

    所謂概念整合,即將認知模式融進心理空間的一套操作,也就是劃分說話人的指示陳述。在Fauconnier的模式中,心理空間是說話人觀測到、想象出以及所記住的一個特定情節的實體與聯系的部分表現。它包括指示談話中各個實體的成分和指示成分間聯系的框架。說話人構建各個空間,將由談話激發的信息劃分開來,變為一系列的簡單認知模式。與此同時,各個空間之間的聯系表現出各成分間的聯系并映射出它們在其他空間中的對應部分。這樣,一個較為復雜的情節就被一系列的心理空間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示出來了。認知語義學將語言看作是識解概念內容的工具,語言符號幫助說話人把語言信息、背景知識和上下文結合起來,明確地表達出全部的話語意義。 

    1舊詞重組現象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由于成語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們在使用成語時無須考慮它的出處及由來。與此同時,漢語中還有許多固定短語,它們的歷史雖不長,但因言簡意賅,結構緊湊而被廣泛地使用。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人民公仆”,“繁榮昌盛”,“久經考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等。在成語和固定短語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不同類型的舊詞重組:其一,眾多成語紛紛被商家利用成為新的促銷手段。于是“刻不容緩”成了“咳不容緩”,“有志之士”成了“有痔之士”,“默默無聞”成了“默默無蚊”。由于這種廣告喚起了我們對于成語的背景知識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以成語或固定短語為基礎做修改,形成的新詞語往往帶有諷刺的效果。例如:將“人民公仆”改為“人民供仆”,將“白手起家”改為“白收起家”。這種修改變動不大,通常又以同音詞作為替換的部分,往往是結合上下文和說話人的意圖才能理解。其三,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非本土的詞匯出現在我們的語言中。過去我們把飲酒聊天品小菜的地方稱為“酒店””或“酒館”。現在時髦的詞是“酒吧”。以這種方式,“網吧”,“茶吧”和“氧吧”的說法也流行起來。目前這一系列詞語已被正式命名為“吧文化”。 

    2概念整合理論在分析詞語意義中的應用 

    概念整合空間的原型包括四個空間:來源空間,目標空間,通有空間和整合空間。

    輸入空間之間的局部配對聯系有許多種:框架中結構與角色的聯系;身份,轉變或表現的聯系;隱喻聯系等等。所謂跨空間的映射,就是來自兩個或多個輸入心理空間的結構被投射到一個新的空間上去,這也就是空間的整合。了表述得更加清楚,試以漢語中固定短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為例闡述整個映射過程。來源空間包括“天下”、“寸步”兩個較為具體的基本成分。更加抽象的通有空間包括兩幅場景:一幅是一個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個人寸步難行。通有空間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的空間;在這個具體例子所設定的特殊環境下,我們將重新審視“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結果我們發現兩個人境遇不同的原因在于目的空間中一方有“理”,另一方沒“理”。最后整合空間依照通有空間的框架結構,從來源空間及目的空間中汲取更多有用信息。整合空間的構建要經歷三個過程。在整合空間里,我們發現這一成語并不是在描述兩個面對境遇不同的人,而是在勸導我們遵從道理。如果我們講理,我們就能走遍天下;如果我們不按理行事就會變得寸步難行了。這時,成語的當事人變為面對兩種選擇的一個人了。這種整合空間內輸入成分的熔合稱之為“合成”。在接下來的“完善”過程中,我們又分析出它的對仗結構和對比關系。最后,在“擴展”過程中,豐富的想象力將幫助我們就這一成語得出更精確。“走遍天下”不需要按字面理解為“走遍世界的各個地方”,理解為“無論做什么事都順利”會更為恰當。同樣的,“寸步難行”也不需要理解為“在原始位置上不能做任何移動”,理解為“做什么事都四處碰壁”反而更有利于我們的理解。以上的分析看上去已經精確完備,但我們又應怎樣解釋由“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重組而成的新名詞“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呢?我們在分析“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時,只需反復思量考慮詞語本身。但在識解“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的組成和結構時,則需要我們弄清前因后果,作出更為細致準確的分析。首先,當我們第一眼看見這一新名詞時,頭腦中立刻閃現“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它們無論是在發音、結構還是在修辭上,繼而整個映射過程也如出一轍。在整合空間中,我們已經得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理解。

    同時,它又是激發出第二輪的概念整合的來源空間,也就是來源空間2。現在,社會上請客送禮之風日盛,于是新詞語也在新的社會現象的刺激下應運而生。這就是“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產生的社會原因。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合空間與來源空間2之間有一個重合區域,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兩者在發音、結構和修辭上的共通之處。除去重合區域,來源空間2中還存在由新的社會現象所刺激產生的新區域,在這里“理”變成了“禮”。接下來,抽象的通有空間2與通有空間一樣,映射出類似的兩個場景:一幅是一個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個人寸步難行。然后,通有空間2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標空間2,例如:“如果一個人帶上禮物,他就可以走遍天下;沒有禮物,他就只能寸步難行了”;又或者“如果一個人彬彬有禮,就能走遍天下;如果他粗魯無禮,就只能寸步難行了”。但在此具體環境下,當我們把“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的字面意思與今天的歪風邪氣一結合,理解這一新詞語就非常簡單了。它無非就是影射當前一些人靠請客送禮、賄賂上級而使自己獲益。在整合空間內,“合成”、“完善”、“擴展”等一系列的程序又將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在“合成”中,我們將再次把面對不同境遇的兩個人融合成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作出的不同選擇。面對這種不良的社會習氣,是隨波逐流,還是潔身自好,遠離社會的黑暗面呢?在“完善”步驟中,我們又分析出它與“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結構一樣,存在對仗結構和對比關系。雖然二者結構相似,但后者卻給我們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它不僅從傳統成語中汲取精華,還與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密切相關。最后的“擴展”過程幫助我們得出更精確的闡述。透過其字面意思,我們將它理解為:如果你有力所不能及的事要做,同上級或有關部門的人拉關系是條時下流行的“有效”途徑,如果你的“真誠”與“慷慨”得到肯定,那么他們必定會助你一臂之力;但如果你鄙視這種骯臟行為,“冥頑不靈”的話,想要達成所愿就難了。在這一概念整合的例子中,出現了更多的輸入空間和多個整合空間。在概念整合的多空間映射后,我們終于抓住這一舊詞重組后的確切意義。語言這種人造的符號是個動態的系統,而非靜止的、無生氣的。以漢語為例,她的組詞、搭配不斷地變化著,重組著。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新的詞語也應運而生。本文從概念整合的角度重點分析以成語或固定短語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帶有諷刺意味的新詞。 

    3參考文獻 

    1吳禮權.妙語生花———語言策略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第12篇

關鍵詞: 成語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成語源于中華民族,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其定義為: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比一般詞語有更強的表現力,歷來為人們喜歡的一種精粹的寓言材料。成語往往還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成語具有如下的特點。

1.言簡意賅,形象生動,整齊勻稱,順口悅耳。

2.語言統一,結構固定。換言之,即它在語義上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整體意義不能從組成成語的各個詞匯中揣測出來。

3.不僅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

要讓英語國家的人準確無誤地理解、欣賞甚至運用成語,就要注重對成語的英漢翻譯過程。

二、成語的英文翻譯原則

準確地對成語進行英文翻譯必須聯系實際,遵從以下原則。

(一)等效性原則

等效性原則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翻譯目標,等效論從信息論的角度出發,將讀者反應的快慢作為衡量信息傳遞是否成功的標準。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具有各自悠久的歷史,其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均存在著顯著差異,如何讓英語民族的讀者體會到成語的精妙,達到與本族讀者同樣的感受,這是成語翻譯的關鍵所在。

(二)簡練性原則

成語一般以四個字為主,有時字數更多些,但其蘊涵的意義非常豐富。在翻譯這些成語的時候,應體現簡練性原則。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如用一句英語成語:“While there’s life,there is hope.”更為簡練;“竹籃打水一場空”就不如把它譯為:“All is lost.”更為恰當。

(三)生動性原則

成語,一般都有著生動的形象。有些成語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來一直為人所運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漢語中廣泛存在著這些成語。如:望梅止渴,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瓜田李下,龍騰虎嘯,滄海一粟等。因此,在翻譯這些成語的時候,必須堅持生動性原則。如:順水推舟譯為: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

三、成語的英文翻譯技巧

在成語的英文翻譯過程中,必須多種技巧相結合,譯出成語的精髓,從而使譯文更精彩,增進文化的交流,使漢語的影響力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及不引起讀者誤解的前提下,在譯文中盡可能保留成語的形象,民族特色和修辭。對字面形式和語言形象都能為譯文讀者所理解的成語,我們一般在采用直譯法。

1.完全直譯

完全直譯,即把成語的每個部分都直譯出來。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Everyone must die,but one's death might lighter than a goose feather or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

這樣翻譯形容鮮明,語言明確。若譯成“in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則索然無味。

有些成語并沒有形象的比喻意義,他們的字面意義也就是他們的實際意義。這些成語,當然可以按字面直譯。例如:

有錢能使鬼推磨。

If you have money you can even make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

2.部分直譯

有些成語則不用完全譯出,對由兩個意思相近的部分組成的成語,可以只翻譯出其中的一個部分,即可代表整個成語的意思。如:這個問題搞得他暈頭轉向。暈頭和轉向都表示很疑惑,沒有方向感的意思。那么翻譯的時候“暈頭轉向”譯為:be utterly confused即可,“轉向”(1ose bearings)不必譯出。所以整個句子可以譯為:He is utterly confused by this problem。類似的還有:一朝一夕(overnight),根深蒂固(sow-stirring)等。

(二)意譯法

漢語中有一些成語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就很容易引起錯誤聯想,而且在英文中也沒有合適的同義成語可以借用,這時就需要采用意譯法,即需要把原成語蘊涵的意義翻譯出來,而不僅僅從字面入手。例如:“揚眉吐氣”和“人山人海”這兩個成語,如果按字面分別翻譯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不能準確傳神地把意思翻譯出來。因此需要注意這類成語蘊涵的感彩和夸張修飾成分。其實“揚眉吐氣”是用來形容被壓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所以英翻譯為“to stand up holding one's head high”而“人山人海”則形容聚集的人極多,所以應譯為“high crowd of people”。再看下面的譯例:閉門造車(act blindly),不到黃河不死心(No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等。

(三)注釋法

如果成語的含義不能被目標語讀者完全理解的話,譯者翻譯時就需要給予更多的補充說明和注釋。“補充說明”是指增加相關的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成語的內在含義。這種補充說明通常是簡潔的。比如:“事后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國人并不了解中國歷史,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最好補充說明一下諸葛亮是何許人,這樣一來,目標語讀者就更容易理解漢語成語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門弄斧——showing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過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四)省略法

成語有些是對偶詞組,前后兩對含義相同,修辭上優美勻稱,尤其在四字結構的成語中,多呈現“同義反復”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崇尚簡潔的英語中是最忌諱的。為了避免“同義反復”,翻譯這類成語時,譯者準確地譯出其形象的含義就可以了。比如:“無影無蹤”中“無影”譯作without an image,“無蹤”譯作without a trace,兩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達這個成語的含義了。類似的成語還有:愁眉苦臉(gloomy faces),天長地久(eternal like skies)等。

四、成語的英文翻譯應注意的事項

(一)充分考慮文化差異

所謂文化差異是指有一部分的成語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有的源自神話、寓言,有的出自歷史事件或典故。對于這些成語在翻譯時只能采用意譯的方法。而有時意譯的方法時常不能準確表達原成語的意思,就會使成語的意思發生改變,從而文章的整體意思也不能準確地表達。一個成語可以譯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英語表達,英漢雙方意義是否對應,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狡兔三窟”和“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比喻不同,表達方法不一樣 (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一正一反),但含義相似,都指為了安全多找隱蔽處。又如:“亡羊補牢”與“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表面看相似,實則無法等同起來。漢語中“亡羊補牢”暗含為時未晚之意,而英語中卻表達的是為時已晚,意義正好相反。可見形象相似的漢語與英語的固定表達法,比喻義有時卻常常并不一樣。這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反映的是兩種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點。因此,進行漢語成語的翻譯時,應結合語境正確理解,切莫胡亂硬譯或不假思索地套用。

(二)從語境出發

語境對語言的理解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成語是一種語言表現形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成語表達形式,而文化語境正是提供理解和翻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成語的重要依據。如果把成語放在句子中、作品中就要注意不能簡單地照搬詞典釋義,而要根據上下文進行靈活的處理。請看下面的例句:

全客廳頓時顯得一團和氣了。成語“一團和氣”的原意是指一些人只求和睦相處,不講原則。含有貶義色彩,而在例子中卻指氣氛融洽,感彩屬于中性,所以譯成了complete harmony prevailed in the hall。

再例如:可是青年熱烈的求知欲望和好高騖遠的勁頭,管它懂不懂,她還是如饑似渴地讀下去。譯為:Yet her youth craving for knowledge,her aspiring spirit,made her read on eagerly whether she understood or not.成語“好高騖遠”原是貶義詞,指人們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或過遠的目標,而在例子中意為胸懷壯志,含有褒義色彩,所以譯成了aspiring,以上兩個譯文說明在特殊的語境中漢語的應用有很大的靈活性,在翻譯時一定要多加注意和揣摩,切不可照搬字典上成語的釋義。

五、結語

由此可見,成語的翻譯比較復雜。我們必須注意原文的思想內容,聯系上下文和語言結構的整體,充分考慮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避免死譯、硬譯。因此,要在具體的語境下,考慮多種譯法而不能拘泥于一種,靈活地處理文章中出現的成語。但究竟如何使成語英譯文與整篇文章珠聯璧合,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不斷地去探討。

參考文獻:

[1]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霍恩比(A S 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商務印刷館,1997.

[3]朱艷.話里話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宣化县| 河北省| 万盛区| 闽清县| 宜丰县| 凯里市| 肃南| 宜兴市| 徐闻县| 油尖旺区| 招远市| 泾源县| 宜兰县| 樟树市| 稷山县| 鄂托克前旗| 仪征市| 安庆市| 海伦市| 呼玛县| 大荔县| 福贡县| 扶沟县| 长治市| 贵溪市| 依安县| 石楼县| 抚宁县| 定日县| 昌宁县| 龙泉市| 洮南市| 涿鹿县| 衡山县| 怀来县| 双峰县| 敦化市| 荃湾区| 东丰县| 海南省|